《湖南中医杂志》2024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4-4-2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湖南中医杂志》2024年第4期

诊治专家共识( 2018 版)》[1] 中的 RP 诊断标准。1)经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为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并采取放疗者;2)以腹泻、便频、便血、黏液粪便、里急后重和肛门疼痛等一种或多种症状为临床表现;3)肠镜检查可见明确肠黏膜及血管病变;4) 病理学检查明确肠黏膜损伤;5) 腹腔MRI、CT 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情况。1. 2. 2 中医辨证标准 符合《放射性直肠炎(肠澼)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7 版)》[2] 中的热毒伤络证的辨证标准。 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肛门有灼热感,伴有腹痛、尿痛症,舌色红、舌苔黄,脉滑数。1. 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2) 年龄 18 ~ 70 岁;3) 无其他肛周疾病;4)Karnofsky 功能状态(KPS)评分 ≥60 分[3];5)无精神疾病史,配合治疗。1. 4 排除标准 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急性感染性直肠炎、放疗前已有直肠炎;3) 合并大出血或完全性肠梗阻者;4)糖尿病、炎症性肠病、高血压病或周围血管疾病患者;5)不能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2 干预方... [收起]
[展开]
《湖南中医杂志》2024年第4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诊治专家共识( 2018 版)》

[1] 中的 RP 诊断标准。

1)经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为盆腔、腹腔、

腹膜后恶性肿瘤并采取放疗者;2)以腹泻、便频、便

血、黏液粪便、里急后重和肛门疼痛等一种或多种

症状为临床表现;3)肠镜检查可见明确肠黏膜及血

管病变;4) 病理学检查明确肠黏膜损伤;5) 腹腔

MRI、CT 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情况。

1. 2. 2 中医辨证标准 符合《放射性直肠炎(肠澼)

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7 版)》

[2] 中的热毒伤络证的

辨证标准。 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肛门有灼热感,

伴有腹痛、尿痛症,舌色红、舌苔黄,脉滑数。

1. 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

辨证标准;2) 年龄 18 ~ 70 岁;3) 无其他肛周疾病;

4)Karnofsky 功能状态(KPS)评分 ≥60 分[3]

;5)无

精神疾病史,配合治疗。

1. 4 排除标准 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急性感

染性直肠炎、放疗前已有直肠炎;3) 合并大出血或

完全性肠梗阻者;4)糖尿病、炎症性肠病、高血压病

或周围血管疾病患者;5)不能按规定用药、无法判

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

2 干预方法

2. 1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痔清消袋泡剂

保留灌肠。 对患者使用痔清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

院附属医院,批准文号:湘药准字 Z20080758,规格:

7. 0 g / 袋)保留灌肠,灌肠给药:取痔清消袋泡剂 3

袋,用沸水 200 ml 冲泡 15 ~ 20 min,冷至 37 ~ 39℃

时,连接一次性灌肠输液器,石蜡润滑后嘱患者取

左侧卧位,抬高臀部 10 cm,将导管插入肛门,动作

轻柔宜缓慢,插管深度一般为 8~15 cm,实际操作中

可酌情减少插管深度,以有落空感为准,使位置在

直肠内,插入肛门内开放引流管,以 40 ~ 60 滴/ min

滴入药液,滴注完毕后完成治疗,保留 1 h 以上。 每

天早晚各 1 次,15 d 为 1 个疗程,两疗程间间隔 3 d,

共干预 1 个月,中途出院者可继续在湖南省中西医

结合医院护理门诊完成疗程治疗。

2. 2 对照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西药保留灌肠。

将 2%普鲁卡因(江苏悦兴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 H32024570,规格:20 ml ∶50 mg)20 ml、盐酸

肾上腺素(武汉远成共创科技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190308,规格:1 ml ∶1mg)5 mg、庆大霉素(山东新华制

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37020278,规

格:2 ml ∶80 mg(8 万 U)24 万 U、地塞米松(上海现代

哈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41021924,

规格:1 ml ∶5 mg)10 mg、0. 9%氯化钠注射液 180 ml

配制成混悬液,予以直肠灌注。 40 ml / 次,1 次/ d,维

持干预 1 个月,中途出院者可继续在湖南省中西医结

合医院护理门诊坚持完成疗程治疗。

3 效果观察

3. 1 观察指标 1)2 组干预前后 KPS 评分。 采用

KPS 评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总分 100 分,

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 质 量 越 佳, 其 中 每 提 升

10 分记为 1 个等级[3]

。 2) 2 组干预前后白细胞介

素-1β(IL-1β)、核转录因子 κB(NF-κB)、血栓素

B2(TXB2)、6-酮-前列腺素 F1α(6-kote-PGF1α)

水平。

3. 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4]

拟定。 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肠

黏膜病变恢复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

症状改善,肠镜检查肠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未愈:

症状未见改善,肠镜检查肠黏膜仍有溃疡、糜烂、出

血,病变无明显改善。 总有效率 = (治愈例数+好转

例数) / 总例数×100%。

3.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3. 0 软件进行统计分

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先用正态性

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组

间对比独立样本 t 检验,自身前后的比较用配对 t 检

验;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时,则用 MannWhitneyU 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

用 ?

2 检验;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4 干预效果

3. 4. 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

93. 02%,对照组为 72. 09%,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 05)。 (见表 1)

表 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未愈 总有效

观察组 43 21(48. 84) 19(44. 18) 3(6. 98) 40(93. 02)

对照组 43 14(32. 56) 17(39. 53) 12(27. 91) 31(72. 09)

?

2 值 6. 541

P 值 0. 011

3. 4. 2 2 组干预前后 KPS 评分比较 2 组患者

KPS 评分经灌肠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提升 1 ~ 3 个等

第 4 期 肖菊花,袁 欢,景奕瑄,等:痔清消保留灌肠干预热毒伤络型放射性直肠炎 43 例 ·95·

第102页

级,而观察组患者 KPS 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

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见表 2)

表 2 2 组干预前后 KPS 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改善 1 个等级 改善 2 个等级 改善 3 个等级 ?

2 值 P 值

观察组 43 8 27 8

8. 458 0. 015 对照组 43 20 20 3

3. 4. 3 2 组干预前后 IL-1β、NF-κB、TXB2、6-kotePGF1α 水平比较 2 组 IL- 1β、NF-κB、TXB2、6 -

kote-PGF1α 水平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见表 3)

3. 4. 4 不良反应 2 组患者均未出现过敏、直肠刺

激症状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表 3 2 组干预前后 IL-1β、NF-κB、TXB2、6-kote-PGF1α 水平比较(x±s,pg / ml)

组别 例数

IL-1β

干预前 干预后

NF-κB

干预前 干预后

TXB2

干预前 干预后

6-kote-PGF1α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43 43. 13±3. 78 33. 27±4. 73

ab

65. 50±3. 89 38. 94±4. 93

ab

156. 12±16. 27 103. 54±10. 55

ab

159. 21±10. 66 233. 03±24. 17

ab

对照组 43 43. 11±3. 71 35. 24±3. 94

a

65. 56±3. 78 46. 36±3. 27

a

156. 14±15. 61 121. 32±10. 94

a

159. 37±10. 78 201. 37±17. 75

a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aP<0. 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bP<0. 05。

4 讨 论

放射性直肠炎属中医“下痢” “脏毒” “肠风”等

范畴。 放射线为热毒之邪,易耗气伤阴,可导致肠

道络脉损伤,下焦湿热瘀积,进而导致血液运行不

畅[5]

,其发病机制还与放疗对肠道屏障的损伤有

关。 因此,应以清热解毒、利湿通络、养阴生肌为治

疗法则。 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 RP 的一种中医操作

技术,利用灌肠管将药液直接灌入患者直肠,使药

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起到治

疗作用[6]

,可避免肝肠循环后的减效作用,直达病

灶,起效快,同时大大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促进胃

肠道功能恢复[7]

。 刘春秋等[8]

、钟富强等[9]

、王彬

彬等[10]分别做了相关研究,治疗组予以中药灌肠,

经过治疗后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药保留灌肠防治

RP 的疗效优于其他药物。 最新的一项 Meta 分析表

明,与常规西药灌肠相比,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RP 可

显著提高临床总有效率,能改善便血、大便性状及

频率症状和肠道放射性损 伤 程 度, 提 高 生 活 质

量[11]

,这为中药保留灌肠的推广提供了循证学依

据。 而本研究也展示出相类似的结果,与常规西药

灌肠相比,痔清消袋泡剂保留灌肠可取得较优的临

床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 KPS 评分是国际上评

价患者体力情况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最初设计

用于肿瘤患者,现已逐步拓展至慢性病人群、甚至

普通人群。 本研究中 2 组患者的 KPS 评分在通过

灌肠治疗后均得到了有效改善,而痔清消袋泡剂保

留灌肠组的 KPS 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西药

灌肠组。

目前,关于 RP 的病理机制研究,炎症反应及微

循环障碍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12]

。 直肠受大剂

量放 射 线 照 射 后, 巨 噬 细 胞 受 刺 激 产 生 大 量

IL-1β,引发细胞内信号级联反应,激活 NF-κB,上

调促 炎 症 细 胞 因 子 的 转 录 活 性, 并 提 高 IL -

1βmRNA 等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

微血管阻塞导致的微循环障碍可加重肠黏膜缺血

缺氧,加速炎症反应,导致 TXB2 水平升高,而 6 -

kote-PGF1α 水平降低,从而使局部血管收缩,促进

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阻塞肠黏膜微循环,加重肠

黏膜的缺血损伤[13-14]

。 本研究在验证痔清消袋泡

剂保留灌肠治疗 RP 疗效的基础上,对其作用机制

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们发现 RP 患者于发病后血清

炎症因子水平上升,而在灌肠治疗后血清 IL- 1β、

NF - κB、 TXB2 水 平 较 治 疗 前 降 低 ( P < 0. 05 ),

6-kote-PGF1α 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 < 0. 05)。 观

察组血清 IL-1β、NF-κB、TXB2 水平下降程度明显

高于对照组,6-Kote-PGF1α 水平升高程度明显高

于对照组(P<0. 05),提示痔清消袋泡剂保留灌肠

可下调 RP 患者 IL-1βmRNA 表达及 NF-κB 表达,

有效地减轻 RP 炎症反应;下调 TXB2 水平,上调 6-

kote-PGF1α 水平,使 TXB2 / 6-kote-PGF1α 比值下

调,从而减轻微循环障碍,促进肠道溃烂组织的愈

合,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

本研究采用的痔清消袋泡剂系湖南省中西医

结合医院的医院制剂,无需患者和医生再次组方拿

药,取用方便,有助于提高治疗的及时性和效率,也

有助于该中药保留灌肠制剂的推广应用。 痔清消

袋泡剂对 RP 的疗效主要得益于其配方中的各类主

·96·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03页

要成分。 方中黄柏清热解毒、泻火、燥湿;桃仁活血

行瘀、润肠通便;熟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

解毒,活血祛瘀;秦艽清湿热、通络止痛。 另有泽

泻、川牛膝、生地黄等共计 14 味中药配伍。 泽泻、

川牛膝、生地黄均被发现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其

中泽泻抗炎机制与抑制 NF -κB 信号通路密切相

关[15]

,还与炎症相关因子 IL-1β、IL-6 和 TNF-α 的

含量及基因表达密切相关[16-17]

;川牛膝能够抑制

NF-κB 信号通路关键蛋白 IκBα 和 p65 的磷酸化,

并抑制细胞质内的 p65 向细胞核迁移,逆转 IL-1β

所致的炎症反应[18]

;生地黄含有地黄多糖和梓醇等

有效成分,可发挥抗炎作用,改善肠道菌群,增强肠

上皮屏障[19-20]

。 由此可见,本方具有较好的解毒、

清热、抗炎、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收敛止泻、润肠通

便等功效,值得在 RP 的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痔清消保留灌肠可有效提高 RP 患者的临床疗

效和生活质量,可通过降低 IL-1β、NF-κB、TXB2 水

平以及提高 6-kote-PGF1α 水平来有效减轻 RP 炎

症反应和微循环障碍,其总体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

西药保留灌肠组,且治疗后患者耐受性好,无明显

不良反应,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

外科学组 . 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 版) [ 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8,21(12):1321-1336.

[2] 王晞星,刘丽坤,李宜放,等. 放射性直肠炎(肠澼) 中医诊疗

专家共识(2017 版)[J]. 中医杂志,2018,59(8):717-720.

[3] SCHAG CC,HEINRICH RL,GANZ PA. 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revisited:reliability,validity,and guidelines[ J]. J Clin Oncol,1984,2(3):187-193.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1994:9-10.

[5] 许颖,乔雪蕾,陈宣宇,等. 清热凉血散瘀法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

疗效 观 察 [ J]. 现 代 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 2020, 29 ( 33): 3679 -

3682,3687.

[6] 赵晓琳 . 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J].

临床研究,2020,28(11):118-120.

[7] 王栋儒,丁丽琴 . 中药保留灌肠配合针灸在促进直肠癌术后

胃肠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价值[J]. 名医,2020(4):36.

[8] 刘春秋,李国欢,张静,等. 化浊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热毒伤络

型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临床观察[ J]. 河北中医,2023,45(3):

415-418+423.

[9] 钟富强,阎慧君,毕磊,等. 穴位注射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急

性放射性直肠炎疗效观察[ J].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7):

1511-1513.

[10] 王彬彬,陈超,徐颖扉 . 二地养阴涩肠汤保留灌肠治疗放射

性直肠炎临床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1):

955-957.

[11] 林静,梁百慧,王曼,等.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临

床疗效的 Meta 分析[J]. 中医药导报,2021,27(2):122-127.

[12] SHADAD AK,SULLIVAN FJ,MARTIN JD,EGAN LJ. Gastrointestinal radiation injury: symptoms, risk factors and mechanisms [ 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19(2):185-198.

[13] YOSHIDA H,GRANGER D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 paradigm for the link between 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ion[J]. Inflamm

Bowel Dis,2009,15(8):1245-1255.

[14] MATOWICKA -KARNA J.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ctivation of

blood platelets and coagulation disorder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J]. Postepy Hig Med Dosw(Online),2016,70:305-312.

[15] HAN CW,KWUN MJ,KIM KH,et al. Ethanol extract of Alismatis

Rhizoma reduces acute lung inflammation by suppressing NF -κB

and activating Nrf2[J]. J Ethnopharmacol,2013,146(1):402-410.

[16] BAEK ME,JO Y,CHUNG N,et al. Effect of E-Beam Irradiation on

Microbial Load,Stability of Active Components,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Cnidii Rhizoma and Alismatis Rhizoma[J]. J Med

Food,2019,22(10):1067-1077.

[17] 黄春丽,冯光维,余跃生,等. 泽泻对 MSG 大鼠 IL-6、TNF-α

含量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2,31

(3):17-20.

[18] 滕利 . 川牛膝活性成分杯苋甾酮对骨关节炎软骨的保护作

用及川牛膝口服液开发研究[D]. 成都:成都大学,2022.

[19] LI X,GUI R,WANG X,et al. Oligosaccharides isolated from Rehmannia glutinosa protect LPS - induced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barrier injury in mice[J]. Front Nutr,2023,10:1139006.

[20] NEMMAR A,BEEGAM S,ZAABA NE,et al. The Salutary Effects of

Catalpol on Diesel Exhaust Particles-Induced Thrombogenic Changes and Cardiac Oxidative Stress,Inflammation and Apoptosis[J].

Biomedicines,2022,10(1):99.

(收稿日期:2023-10-27)

[编辑:韩晗]

第 4 期 肖菊花,袁 欢,景奕瑄,等:痔清消保留灌肠干预热毒伤络型放射性直肠炎 43 例 ·97·

第104页

引用:杜贵鹃,韩二环,吴松梅,张艺伟,宋瑞 . 中药塌渍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滤器植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J]. 湖南中医

杂志,2024,40(4):98-101.

中药塌渍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滤器植入患者中的

应用效果研究

杜贵鹃,韩二环,吴松梅,张艺伟,宋 瑞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450018]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塌渍在滤器植入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 80 例骨科术后下腔静

脉血栓滤器植入患者,根据滤器植入手术时间进行数字排序,奇数编号为对照组,偶数编号为观察组,每组

各 40 例。 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塌渍,2 次/ d,共干预 7 d。

比较 2 组干预前后患肢肢体周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 D-二聚体值。 结果:干预后 1、3、7 d 的

患肢髌上 15 cm 和髌下 10 cm 周径,干预后 3、7 d 的 VAS 评分及干预后 7 d 的 D-二聚体值,观察组均低于对

照组(P<0. 05 或 P<0. 01)。 结论:中药塌渍可有效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并滤器植入患者的肢体肿胀、疼痛

症状,并可改善凝血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法。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滤器植入;中药塌渍

[中图分类号]R259. 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08 / j. cnki. issn1003-7705. 2024. 04. 028

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 2020 年专项项目(20-21ZY2138)

第一作者:杜贵鹃,女,主管护师,研究方向:骨科护理,护理管理

通信作者:吴松梅,女,主任护师,研究方向:骨科护理,护理管理,E-mail:wsm0379@ 163. com

深静脉血栓(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中

医学称为“股肿” “脉痹” “肿胀”等,是骨科术后常

见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下肢,常表现为患肢疼

痛、肿胀等。 研究表明,未经预防的住院患者 DVT

的发生率达 10% ~ 40%

[1]

,而骨科大手术后患者

DVT 发生率高达 40% ~ 84%

[2]

,若未及时发现与

治疗,可导致患者下肢发生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

或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生

命[3]

。 滤器植入为临床治疗 DVT 的一种方式,但

术后患者常发生肢体肿胀、疼痛等[4]

,影响患者的

生活质量。 因此,改善 DVT 患者的肢体肿胀和疼

痛是其治疗中的重要一环。 中药塌渍是以中医的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采用不同的手法将

药物作用于患者局部,以起到散寒祛风、活血行气

的作用[5]

。 本研究通过病因辨证,探索中药塌渍

对改善 DVT 并滤器植入患者肢体的应用效果,现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 2021 年 2 月

28 日至 2023 年 8 月 31 日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

80 例骨科术后合并下肢 DVT 滤器植入患者,以确

定滤器植入手术时间顺序进行数字编号,奇数编号

为对照组,偶数编号为观察组,每组各 40 例。 观察

组中, 男 28 例, 女 12 例; 平 均 年 龄 ( 50. 90 ±

7. 41)岁;手术部位:髋关节 14 例,膝关节 20 例,脊

柱 6 例。 对照组中,男 24 例,女 16 例;平均年龄

(52. 70±6. 35)岁;手术部位:髋关节 12 例,膝关节

19 例,脊柱 9 例。 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方案通过

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KY2022-009-01)。

1. 2 诊断标准 符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

治疗指南》(第三版)

[6] 中 DVT 的诊断标准。 1)患

侧或健侧突发肿痛、异常发热、色泽改变、色素沉

着、周径加粗等;2)Homans 征、Neuhof 征均为阳性;

3) 血浆 D -二聚体测定显著升高( > 0. 5 mg / L);

4)经超声声波有异常反声、血流流动的信号异常确

诊;5)经静脉造影检查确诊。

1. 3 纳入标准 1)骨科疾病术后已发生下肢 DVT

·98·

第 40 卷第 4 期

2024 年 4 月 HU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40 No. 4

Apr. 2024

第105页

且进行滤器植入术后者;2)年龄≥18 岁;3)患肢皮

肤完好无破溃。

1. 4 排除标准 1) 合并肿瘤、原发性凝血功能异

常;2)合并循环、呼吸等系统疾病及肝肾功能严重

不全;3)对本研究中药成分过敏或有过敏史;4)患

有精神类疾病。

2 干预方法

2. 1 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干预及护理。 主要包

括:1)头孢类抗生素、晶体溶液静脉用药;2)静脉泵

入溶栓药物尿激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低分

子肝素钠;3)给予骨科相关健康教育,指导双下肢

功能锻炼(直腿抬高、踝泵锻炼、股四头肌等长等张

收缩训练);4)绝对卧床 7 d,床尾抬高 30°,高于心

脏水平;5)穴位按摩:神阙穴穴位贴敷+顺时针腹部

按摩。

2. 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塌渍疗

法。 中药塌渍处方:海桐皮 15 g,威灵仙 15 g,丹参

30 g,桃仁 30 g,红花 30 g,川芎 30 g,赤芍 30 g,地龙

12 g,黄芩 15 g,黄柏 15 g;如皮温高,加茜草 15 g、

栀子 20 g、大黄 30 g。 经医院制剂室统一熬制成

100 ml 袋装药液备用。 具体操作方法:首先加热 2

袋药液至 50~60℃ ,将 2 块 30 cm×20 cm 的纱布垫

浸泡于加热好的药液中至完全吸收制作成中药塌

渍垫。 让患者患肢处于自然状态,将治疗巾垫于患

肢下避免污染床单位,将中药塌渍垫平铺于患肢髌

骨下 10 cm、髌骨上 15 cm 两处,采用 250VA 医院特

定电磁波治疗烤灯进行辅助照射,温度设定在 45 ~

50℃ ,灯距为 30~50 cm。 治疗过程中注意中药塌渍

的温度设定在患者适合的范围内,不能过高或过

低,以免发生烫伤或降低治疗效果。 根据预实验以

及患者的干预情况,中药塌渍干预时间为每名患者

患肢中药塌渍 2 次/ d,30 min / 次,疗程 7 d。

3 效果观察

3. 1 观察指标 结合文献[7-9]

,经专家咨询以及小

组讨论,将干预后 1、3、7 d 作为效果评价的时间点。

1)患肢肢体周径。 分别用固定软尺测量干预前后

下肢髌骨上缘 15 cm、 髌骨下缘 10 cm 的腿围。

2)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 评分。 帮助患者用数

字 0~10 来呈现干预前后的疼痛感受,并标注或画

圈,数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高[10]

。 3)血浆 D-二

聚体水平。 干预前后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进行凝

血类检验,记录血浆 D-二聚体值。 检验结果统一

由检验科采用免疫凝固法测得。 4) 安全性检测。

详细记录发生不良事件的症状体征、发生时间、处

理方法以及预后转归。 如患者施术部位出现皮损、

瘙痒、水泡、烫伤、疼痛加重反应,应立即停止中药

塌渍,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3. 2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 0 软件包进行数

据整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

计描述,采用两样本 t 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

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 ?

2 检验或 Fisher 精确概

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

水准为 α = 0. 05。

3. 3 干预结果

3. 3. 1 2 组干预前后患肢周径比较 观察组干预

后 1、3、7 d 髌上 15 cm 周径及髌下 10 cm 周径均小

对照 组, 差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 0. 05 或 P <

0. 01)。 (见表 1)

表 1 2 组干预前后患肢周径比较(x±s,cm)

组别 例数

髌上 15 cm

干预前 干预后 1 d 干预后 3 d 干预后 7 d

髌下 10 cm

干预前 干预后 1 d 干预后 3 d 干预后 7 d

观察组 40 46. 87±4. 82 43. 30±3. 61 40. 10±2. 74 38. 70±2. 23 38. 65±3. 25 36. 10±1. 76 35. 20±1. 16 33. 90±1. 54

对照组 40 47. 29±3. 84 46. 10±3. 09 44. 50±3. 86 42. 40±4. 24 39. 18±2. 74 38. 80±2. 12 37. 90±1. 77 36. 10±1. 14

t 值 -0. 431 -2. 301 -4. 601 -5. 678 -0. 797 -2. 239 -3. 843 -4. 154

P 值 0. 667 0. 025 <0. 01 <0. 01 0. 428 0. 028 <0. 01 <0. 01

3. 3. 2 2 组干预前后 VAS 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

后 3、7 d 的疼痛 VAS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0. 05 或 P<0. 01)。 (见表 2)

3. 3. 3 2 组干预前后 D-二聚体比较 观察组干预

后 7 d 的 D-二聚体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0. 05)。 (见表 3)

表 2 2 组干预前后 VAS 评分的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1 d 干预后 3 d 干预后 7 d

观察组 40 4. 40±0. 50 2. 55±0. 50 1. 67±0. 47 1. 15±0. 36

对照组 40 4. 65±0. 48 3. 47±0. 51 2. 47±0. 50 1. 32±0. 47

t 值 -0. 810 -0. 177 -5. 106 14. 738

P 值 0. 371 0. 675 0. 027 <0. 01

第 4 期 杜贵鹃,韩二环,吴松梅,等:中药塌渍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滤器植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99·

第106页

表 3 2 组干预前后 D-二聚体比较(x±s,ug·L

-1

)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1 d 干预后 3 d 干预后 7 d

观察组 40 1. 52±0. 19 1. 50±0. 26 1. 39±0. 69 0. 81±0. 28

对照组 40 1. 54±0. 15 1. 53±0. 39 1. 45±0. 47 1. 17±0. 19

t 值 1. 896 1. 705 0. 026 4. 006

P 值 0. 172 0. 195 0. 873 0. 049

4 讨 论

下腔静脉滤器(IVCF)是为预防下腔静脉系统

血栓脱落引起 PTE 而设计的一种装置[11]

。 随着患

者 IVCF 使用率的增高,可能会导致滤器相关静脉

血栓的形成[12]

。 在临床中患者放入 IVCF 后,可能

促进局部栓子滤过溶解改善栓塞局部的血流阻力,

防止下肢血栓再发[13]

,但由于患肢血液流速相应减

缓以及滤器阻挡血栓,造成完全堵塞,同时侧支循

环未完全形成,患肢会出现肿胀、疼痛。 而对于

IVCF 术后的下肢肿胀与疼痛的常以药物治疗为主,

会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造成治疗效果不佳。

4. 1 中药塌渍可减轻患者肢体肿胀程度 在清代

唐容川《血证论》中提出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瘀血

流注,亦发肿胀,乃血变成水之证”,提出本病的病

因病机,且在《圣济总录伤折门》 也证实活血消肿、

通络止痛是治疗本病的重点。 因此,本研究针对其

病因及治疗关键,配伍了所用方剂。 大黄活血、逐

瘀、通经,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菌、抗感染[14-15]

,丹

参可活血祛瘀、通经凉血。 本研究将该方剂以中药

塌渍法进行外敷,中药成分可通过药物皮肤渗透穴

位吸收,达到透达筋骨、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16]

,有

效减轻了患者的肢体肿胀,表明该治疗方法能够较

好地减轻 DVT 患者肿胀症状。 同时配合采取抬高

床尾,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对改善患肢的肿胀有一

定的作用。

4. 2 中药塌渍可降低患者肢体疼痛程度 中医学

认为,DVT 与气滞、瘀血、湿热等因素有关。 气滞导

致深静脉血液运行不畅,血液瘀滞深静脉内形成血

栓,湿热则加重了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后,气血运

行受阻,气血瘀滞下肢,引起血流速度减慢、患者下

肢的肿胀,同时还伴随着疼痛症状,严重降低了患

者的生活质量。 本方中赤芍味苦,性微寒,清热凉

血、散瘀止痛,具有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

瘀血阻滞之血栓起主要治疗作用,为君药。 丹参活

血通经、祛瘀止痛;桃仁善于活血祛瘀,尤善治局部

有形瘀血。 红花辛散温通,长于活血通经,祛瘀止

痛,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之证,小剂量则活血通经,

大剂量破血逐瘀,桃仁、红花二药相须为用,一升一

降,一散一收,活血祛瘀之力倍增,并有活血生新,

消肿止痛之功;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以上药

物合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助君药消散瘀滞为臣

药。 海桐皮、威灵仙可祛风除湿,具有通经络、清热

祛瘀、活血止痛之效[17]

;地龙长于通行经络,具有抗

炎、镇痛、抗血栓作用[18-19]

,黄芩、黄柏清热燥湿,共

为佐药。 本方溻渍外用,以热力渗透肌肤为使,药

力直达患处。 干预前与干预后 1 d,2 组患者疼痛评

分对比无差异,这可能与患者个体差异以及治疗时

长较短、中药起效需要一定时间有关,也可能由于

围手术期 IVCF 患者绝对卧床,严格限制活动,血液

回流速度慢未及时消肿而引起持续疼痛有关。 干

预后 3、7 d 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明显降低,且低于对

照组,一方面中药塌渍通过热疗降低痛觉神经的兴

奋性,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的充血,从而缓解疼

痛,另一方面方中海桐皮、红花、赤芍、川芎具有散

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4. 3 中药塌渍可降低血液 D-二聚体水平 D-二

聚体是评价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指标[20]

,其检

测值水平降低标志着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变[21]

,

这对患者血栓的消散具有重要意义。 下腔静脉阻

塞是指当滤器内拦截血栓或滤器内血栓形成时,可

造成急性的下腔静脉阻塞,导致患肢 DVT 复发和

(或)对侧下肢 DVT。 老年患者是骨科术后引起深

静脉血栓的高发人群,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长期

卧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

等,对血管内壁以及内膜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从而释放组织因子,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产生血

栓[22-23]

。 本研究通过病因辨证,以可降低 D-二聚

体值的丹参、红花、黄芪等活血药物为成分,减少以

及抑制血小板凝集,加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

黏度。 黄芪可补中益气,气旺血行,有助于提高活

血化瘀药物的疗效[24]

。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

的 D-二聚体值在干预后 7 d 低于对照组,这表明中

药塌渍能够降低血液 D-二聚体值水平,缓解下肢

静脉血栓的形成,加速下肢血管的通畅情况。

5 结 论

本研究通过中药塌渍在骨科术后合并下肢

DVT 滤器植入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发现,中药塌

渍能够减轻患者肢体肿胀程度,缓解患者肢体疼

·100·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07页

痛,降低其血液 D-二聚体水平,是安全有效的治疗

方法。 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

探讨中药塌渍对术后减缓 IVCF 引起患肢肿胀、疼

痛的干预效果,并进一步深入研究诱发 DVT 的危险

因素及预防措施等。 后续研究将利用中医的整体

辨证思维,结合更多临床实验室指标,研究该方剂

的药理机制及有效成分量效关系,推动中医药治疗

DVT 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BAHL V,HU H M,HENKE P K,et al. A validation study of a retrospectiv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risk scoring method[ J]. Ann

Surg,2010,251(2):344-50.

[2] 马俊,沈彬,杨静,等.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 13):

965-969.

[3] 席敏,王转梅 . 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

栓形成风险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

21(14):244-244.

[4] 利峰,柯迪,石明涛,等. 介入综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成[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23,39(5):813-816.

[5] 范欣,郭永菊,苗文. 中医特色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神经根型颈椎

病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学杂志,2022,28(3):100-102.

[6]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

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J].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2017,9(4):

250-257.

[7] 田晓林,范荣,熊时喜,等. 行气活血消肿汤对股骨颈骨折患者

术后肢体肿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效果[J]. 现代中

西医结合杂志,2022,31(13):1850-1853.

[8] 周念,贾振,史留举,等. 银黄洗剂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

临床疗效观察[ 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1,27( 5):

738-742.

[9] 陈佳,曹静,王朝蓉 . 冰硝散外敷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38 例[J].

现代中医药,2020,40(3):61-64.

[10] 严广斌 . NRS 疼痛数字评价量表[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

子版),2014,8(3):410.

[11] 王玉方,江辉,孟振 . 下腔静脉滤器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3,29

(8):27-29.

[12] 张富钊,李静,郑国学,等. 急性滤器相关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分析[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22,31(1):27-32.

[13] 贾伟,刘建龙,田轩,等.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预防下肢深静

脉血栓形成继发性肺栓塞中的临床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

2016,32(3):458-460.

[14] 叶晓滨 . 麻黄常用药对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

医研究,2021,34(3):57-62.

[15] 赵明宇 .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J]. 北方药学,2018,

15(5):160.

[16] 贾柯,杨广武,刘海洋,等. 中药熏洗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

节炎 60 例[J]. 中医研究,2020,33(2):22-25.

[17] 赵利霞,董良 . 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轻中度强直性脊柱

炎的疗效及对 BASMI、BAS-G、DKK- 1 的影响[ J]. 中医研

究,2022,35(12):22-26.

[18] 刘剑伟,蒋卫平 . 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防治[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31):4927-4932.

[19] 智猛 . 养阴活血法预防骨科术后 DVT 的临床疗效、用药规律

及潜在机制研究[D].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22.

[20] 李才营,张裕,赵英海,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前 D-二

聚体水平测定对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的预测作用分析[ J]. 中

国临床新医学,2022,15(10):951-955.

[21] 王强,卢冉,聂中林,等. 应用 ROC 曲线评估 D-二聚体在急

性下肢 DVT 置管溶栓治疗中的诊断价值[ J]. 检验医学与临

床,2020,17(17):2433-2435,2438.

[22] ZHANG B F,WEI X,HUANG H,et al.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bilateral lower extremities after hip fracture: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63 patients[J]. Clin Interv Aging,2018,13:681-689.

[23] WANG H,KANDEMIR U,LIU P,et al. Perioperative incidence

and location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following specific isolated

lower extremity fractures[J]. Injury,2018,49(7):1353-1357.

[24] 李发枝,李萌,张明利 . 辨病与辨证及方证辨证的临床运用

经验[J]. 中医研究,2021,34(6):73-77.

(收稿日期:2023-11-23)

[编辑:徐琦]

第 4 期 杜贵鹃,韩二环,吴松梅,等:中药塌渍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滤器植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101·

第108页

●岐黄随笔●

引用:唐逸岚,喻正科,万钰铃,赵启,朱筱婧,陈志红 . 基于精气神理论探析心与神明的关系[ J]. 湖南中医杂志,2024,40

(4):102-105.

基于精气神理论探析心与神明的关系

唐逸岚1

,喻正科2

,万钰铃1

,赵 启2

,朱筱婧2

,陈志红2

(1.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

2.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 长沙,410006)

[摘要] 精气神理论是构成中医学的基石,心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而心与神明的关系,随

着时代的进步,二者关联逐渐模糊,通过对精气神理论的还原,能够进一步阐述心与神明的关系。 对于古人

而言,神的本义是关于可观测到但却无法解释其来源现象的内在运转原理的集合体,古人从观测自然、人体

之神得到了水地学说,发展到精气学说,再发展到精气神理论,精是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气是精实现

变化转归的动力,神是精气功能的终极体现,而心在体主血、主脉,血脉恰恰是精气输布流转的具象化表现,

因此,从精气神运转的角度来看,心与神明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关键词] 精气神;中医学理论;心;神明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08 / j. cnki. issn1003-7705. 2024. 04. 029

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科研重点指导项目(C202319018666);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国家中

医药人教函〔2022〕76 号)

第一作者:唐逸岚,男,2021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通信作者:喻正科,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E-mail:yzkymc@ 163. com

精气神理论脱身于精气学说,古代精气学说认

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精气是

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其中精

气概念一致,或称为气、精、精气,宇宙万物皆为精

气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1]

。 而精气神理论认为精

是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气是精实现变化转归

的动力,神是精气功能即生命功能的终极体现,对

于精、气有着调控作用[1]

,这里的精、气有了不同的

概念。 《素问·灵兰秘典论》 载:“心者,君主之官

也,神明出焉”; 《 素问 · 痿论》 载: “ 心主身之血

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其中心是五脏中一个最重

要的器官,具有主宰一身上下、统管五脏六腑的特

殊职能,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心主血脉和心主神

明。 古人认为心与神明有着非常深厚的关系,但随

着时代的进步,观测手段的不断发展,部分中医对

于此关系持怀疑或否定态度,本文基于对精气神理

论的还原,进一步阐述心与神明的关系。

1 精气神理论

1. 1 从神的本义到人体之神

1. 1. 1 从自然到神 神的本义是无法解释的可观

测现象的内在原理,是古人发现未知事物并求知的

中间过程,在商周时期把“申” 作为“神”。 “申” 的

古字形是天空中闪电的形象描绘。 后来“申” 加上

“示”分化出“神”字。 金文的左边的示字,是一个供

台、祭台,表形[2]

;古人对于神的概念,最初是出于

对自然的初步认识以及敬畏,其观测到“闪电” “云

雾”,结合古代著作中对于神的理解,《孟子·尽心

下》载:“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易传·说卦传》

载:“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素问·天元纪

大论》中提到“阴阳不测谓之神”,神在当时指代无

法解释的可观测现象的内在原理,比如闪电、云雾、

生殖、繁衍、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神代表着古人对

于宇宙内在奥妙的追求。

1. 1. 2 从自然之神到知识体系 随着观测手段的

·102·

第 40 卷第 4 期

2024 年 4 月 HU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40 No. 4

Apr. 2024

第109页

进步,古人通过观测这些现象,得出总结,如《 易

传·系辞传下》中提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

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效仿

自然,总结规律得到了八卦,并以八卦卜算,预测事

物发展;古代哲学家通过观测男女繁衍、自然万物

生长,认为水和地是构成一切的基础,得到了水地

学说,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精气学说源于水地学

说,并从水地学说演化出了精的概念,继而有了精

气学说;而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也同样源于自然现

象,如阴的本义为背阳,阳的本义为向阳,五行更是

直接赋予自然界中事物的性质,阴阳、五行学说将

精气运动的变化规律,分为阴阳、五行两种运转体

系,古人通过观测神而得到了新的理论基础,并将

阴阳、五行用以解释所观测到的现象[3-4]

,以上均是

对于神的进一步揣测与解析,也代表着古人对于世

间万物的形成与发展有了相对成熟的思考体系。

1. 1. 3 从知识体系到中医学 医学与当时的先进

思想巧妙结合,精气、阴阳、五行与生命高效结合,

并运用于解释人体现象。 古代医家认为,人体与宇

宙同样都是由精气组建而成,人体与宇宙精气运转

规律都遵循阴阳、五行两种方式运转,《素问·宝命

全形论》中记载“天地覆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

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

子”,其中基于精气学说提到了人与宇宙、人与万物

之间的关系,而由神到人体之神,其观测的范围从

宇宙缩小到了生命本身,其中不同的是人体之神代

表着对于生命内在奥妙的追求。 人体之神就是中

医之神,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中认为中医中的神有广

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或

其总体现;狭义的神指人体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

神活动[5]

。 狭义是由精神这个词转换而来,广义更

贴近神的本义,中医通过观测生命本身,以望闻问

切观察异常的外在表现,总结其表现得到不同的

病、症、证,通过多种辨证体系,反应了人体内在精

气变化,并将精气变化进一步细化,原本基于精气

学说,精气二者并无差异,而到了中医体系中,将精

气进一步分化,其中精为精气的物质层面,气为精

气的运转层面,亦可称为气机,动静分而论之,更贴

合所观测到的生命现象,并通过导引、针砭、药石

等,恢复人体内在精气秩序,从而使外在病、症、证

消失,以达到治疗目的。

1. 2 精气神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1. 2. 1 人体内在精气变化决定了生命外在表现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记载:“夫五运阴阳者,天地

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

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可见当时具体的人体内部精

气运转规律被划分为阴阳五行,如人体内在精气能

按照阴阳平衡、内在五气运转不息的规律运行,生

命各项功能也能正常发挥,神明得养,内外通透,则

无病无邪,中医古籍中不少文字是通过精气及具体

的阴阳五气来表述与病、症、证的因果关系,如《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

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景岳全书·论调

气》中提到“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

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脾胃论·脾胃胜衰

论》中提到“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

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 患者的病、症、证是生

命功能即人体之神受损的表现,通过病、症、证即能

推断人体内在精气之虚实偏盛及精气之阴阳、五行

是否调和。

1. 2. 2 外感与内伤均与精气相关 精气变动会引

发疾病,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外乎外感与

内伤,《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夫上古圣人之

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

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中探讨的是疾病

的预防需要避免正气虚弱,则无内邪丛生、贼风外

扰。 《素问·金匮真言论》言“天有八风,经有五风,

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

气发病”,描述了在正气不敌外邪,天之八风对于人

体五脏经络的侵入,引起发病,可见人体之精气会

受到自然异常精气的影响。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载:“故天之邪气,感而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

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灵

枢·百病始生》载:“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

暑,清湿喜怒……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

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四圣心源》载:“六气五

行,皆备于人身。 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

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从精气的角度分析,

如何避免自身精气的异常状态,并避免受外在极端

环境的影响,是避免疾病发生的关键。

第 4 期 唐逸岚,喻正科,万钰铃,等:基于精气神理论探析心与神明的关系 ·103·

第110页

1. 2. 3 精气变化与情志 《素问·上古天真论》

言:“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外不劳形

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

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情志包括七情、五

志,其中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或内源性刺激所产生的正

常的情绪反应,五志是心志喜、肝志怒、肺志忧、脾

志思、肾志恐,《素问·宣明五气》提到“精气并于心

则喜,并于肺则悲……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

藏意,肾藏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人

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将神、思维、相

关情绪变化对应五脏,且五脏对应五气,对应精气

中五气,生克制化,可见五脏精气会引起情志变化,

呆病、肝积[6]

、肺积[7]

、癥瘕[8]等均可因相关脏腑功

能过盛或过衰引起情志异常。 《素问·举痛论》载: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

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

气耗,思则气结”,可见情志还与气机相关联,情志

极端化会引起气的变化,脏腑气机不顺,致使脏腑

功能失调,如狂病、癫病、百合病、郁病等,《丹溪心

法》载:“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而不得升,

当降而不得降”,便是情志致病。 《素问·玉版论

要》中提到“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张景

岳在《类经》注“神即生化之理,不息之机也。 五气

循环,不愆其序,是为神转不回。 若却而回复,则逆

其常侯而不能运转,乃失生气之机也”,这是五气生

克制化异常、气机升降循环往复失常引起脏腑精气

异常,继而影响神及情志,可见情志与脏腑精气、人

体之神变化密切相关。

1. 2. 4 精气变化与养神 精气所构成的即是人体

之神,相较于精气,人体之神的概念更能够涵盖生

命功能,因此中医学对于神的调养极为重视,并视

为最终目标,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整篇都是提

倡顺应天时恬静养神,《素问·上古天真论》 提出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素问·疏五过论》 提到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而在其他著作中也同样提

到了对于养神的重要性,《保生要录·养神气门》中

提及“故心不挠者神不疲,神不疲则黑不乱,气不乱

则身泰寿延矣”,《医学心悟》中提到“人之有生,惟

精与神。 精神不敝,四体长春”,《景岳全书·治形

论》中提到“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

宅”,所以对于神的养护不能脱离精气本身,需要先

从形入手,以医疗手段恢复内在精气的正常运转,

调理内在的阴阳五气,使精气充沛,滋养形体,才能

使精神内守,治病于未病,人体之神才能和谐稳固,

不受外来精气侵扰。

2 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的说法自《黄帝内经》而始,心为君主

之位,神居于心中,依附于心之形,而随着近现代科

学探究方法的逐步增加,部分中医学家认为神应该

藏于脑,基于对大脑功能的探索以及反推,逐渐打

破了心主神的垄断地位,然而人体之神并不是单一

的指神志、情志、意识、思维,而是精气功能,即生命

功能的最终体现,外感、内因为病皆是源于精气变

动影响人体之神。 笔者基于精气神理论,从以下三

点阐述心与神的关系。

2. 1 心为神之府 “神明”二字由“神” 与“明” 组

成,《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指出“照临四方曰明”,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对于明的理解如下“故主明

则下安,以此养生为寿……主不明……以此养生为

殃”,心为君主主宰其余十一宫,君主明则精气得以

施布于脏腑,其中提到主明是养生的前提,是精气

得以正常输布的前提,精气输布有序,则精气多多

益善,精气输布失序,则精气瘀阻于内反而为害,

《灵枢·本神》载:“心藏脉,脉舍神”,血是精气输布

的载体,脉是血液循行的通道,而心主血脉,心为精

气输布提供了车辆及驰道,心为精气运转的核心,

基于精气与神的关系,所以说心是神的府邸。

2. 2 血为精气之车,脉为精气之道 《素问·六节

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心主

神明主要是依托于心主血脉,血脉承载了精气的输

布,《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凡荣卫大虚,腑脏伤损,

血脉空竭,因而恚怒失节,惊忿过度,暴气逆溢,致

令腠理开张,血脉流散也,故九窍出血”,可见血为

病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血脉空虚,脏腑失养,会引

起情志变化,情志极端变化下引起气机逆乱,甚至

引起血行脉外,九窍出血,其中可以明确的是,血与

血中负载的精是维持脏腑功能的两大必要物质,且

气为血之帅,气机正常运转是血正确循行脉中的必

要条件,所以气、血、精、脉是维持脏腑功能的重要

基础,《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提到“主不明则十二

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其中主是心,而

·104·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11页

道为脉,道闭塞则血不通,血不通则形失养,形失养

则神无所依靠,而《素问·八正神明论》载:“故养神

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衰盛。 血气者,人之

神”,《医宗必读》中提到:“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

也”,明确指出气血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景岳全书》

中提到“人有阴阳,即为血气。 阳主气,故气全则神

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 人生所赖惟斯而已”

“而形以阴言,实惟精血二字足以尽之……,脾为五

脏之根本,肾为五脏之化源,不从精血,何以使之灌

溉? 然则精血即形也。 形即精血也……,故凡欲治

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张

介宾认为,形、脏腑及精血三者联系密切,形依赖脏

腑运转、脏腑运转依赖精血,《灵枢·营卫生会》云: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张志聪《黄帝内经

灵枢集注》注云:“营卫者,水谷之精气也。 血者,中

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气之所化也。 血与营卫

皆生于精,故异名同类焉”,水谷之精气形成营气,

血承载营气,所以血是精气的载体,《素问· 脉要精

微论》载:“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 载: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素问·三部九候

论》载:“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灵

枢·小针解》中提到“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所

以血脉的通调对于疾病的诊疗尤为重要,《灵枢·

经脉》云:“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可见脉是精气的

通道,血通过脉濡养脏腑,充养形体,最终形成人

体,充养人体之神。 故病影响血、脉之时,神志、情

志改变相较于其他病证更为明显,因为其影响整体

血脉中的精气流转,进一步影响整体脏腑功能,造

成的人体之神变化相较其他更为显著;而心主血

脉,相较于其他脏腑更能代表精气神三者,故心与

神密不可分。

3 结 语

中医学遵从整体观念,而神是一个整体,将人

体所有的精气变化都囊括其中,所谓见微知著、司

外揣内都是从生命外在表现推导精气变化,所以对

于心主神明应该有更细微的认识,并不能单以养心

安神,而应将调神作为治疗的最终目的,在治疗中,

养神应从以下几个点入手,首先使精气有源,顾护

脾胃、肺腑,得天地之五气、五味充养精气,然后通

调血脉,使精气得以濡养脏腑、机体,调畅气机,通

交心肾,阴阳五行升降循环往复有序,调养情志,使

之平和宽厚,恬然自得,如此才得养神真意。 结合

以上对于精气神、心主神明的探讨,笔者认为相较

于基于原本的以对症为主的治疗模式,在治疗中应

该更加注重养神,应该以调节血、气、脉三者的和谐

为切入点,以充足的精气供养脏腑,维持脏腑功能

稳定,以达到神的稳定,从而提高整体疗效及预后。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 .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李学勤 . 字源[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3] 兰凤利 . 中医古典文献中“阴阳” 的源流与翻译[ J]. 中国翻

译,2007(4):69-72,95.

[4] 王继训 . 先秦秦汉阴阳五行思想之探析[ J]. 管子学刊,2003

(1):47-51.

[5] 孙广仁,郑洪新 .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2012.

[6] 王晶,许翠萍,杜巧荣 . 肝硬化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 J]. 临床

医药实践杂志,2009,18(3):170-172.

[7] 周紫伊 . 情志因素与肺癌相关性研究[D]. 南昌:江西中医药

大学,2021.

[8] 王瑞婷,须义贞 . 子宫肌瘤发病的相关因素和中医证型研

究[J]. 吉林中医药,2017,37(6):571-574.

(收稿日期:2023-09-02)

[编辑:徐琦,徐霜俐]

第 4 期 唐逸岚,喻正科,万钰铃,等:基于精气神理论探析心与神明的关系 ·105·

第112页

引用:吴蔚,吴强,钟少艺 . 从气血不足论治慢性肾脏病肌少症[J]. 湖南中医杂志,2024,40(4):106-108.

从气血不足论治慢性肾脏病肌少症

吴 蔚1

,吴 强2

,钟少艺1

(1.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350122;

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003)

[摘要] 慢性肾脏病后期常并发肌少症,根据病因病机,中医学可从气血角度出发辨治该病。 脾肾亏

虚、气血不足、肌肉失养为其发病之本,浊毒留滞、气滞血瘀、肌肉怠惰为其发病之标,健脾益气、补肾填精、

促进气血化生为其治疗之法,并且强调既病防变、防治结合的思想,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肌少症;气血不足;脾肾亏虚;气滞血瘀

[中图分类号]R277. 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08 / j. cnki. issn1003-7705. 2024. 04. 030

第一作者:吴蔚,女,2021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肾脏病方向)

通信作者:吴强,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肾脏病方向),E-mail:wq95315@

163. com

肌少症是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发展至后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肾小球滤

过率下降或蛋白尿进展以及透析治疗等因素均会

加速肌肉蛋白质分解代谢和线粒体功能下调[1]

,进

一步发展而成。 其患者可表现为四肢消瘦、行动受

限等肌力下降、肌量减少以及肌肉生理功能减退的

表现,其发病率较一般人群偏高,且与年龄及 CKD

病程进展呈正相关,在终末期肾病及透析患者中则

更高。 CKD 肌少症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容

易发生跌倒、外伤、骨折、残疾等不良事件,降低患

者的生存质量,增加住院率及死亡风险,预后不良,

加重社会医疗负担,是目前需要重视的公共卫生问

题之一。

目前,现代医学尚未完全明确 CKD 是如何促进

肌少症的发生发展,综合目前的研究进展,考虑可

能与蛋白-能量消耗、毒素蓄积、神经肌肉功能异

常、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2]

。 根据 CKD

肌少症患者四肢瘦削、大肉尽脱、活动能力明显下

降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入中医学“痿证” 的范畴。

《素问·痿论》载:“治痿独取阳明”,首先,阳明者,

为“五脏六腑之海”,乃人体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泉;

其次,“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

说明阳明气血的盛衰与否与痿证的发生有密切的

关系[3]

。 受其启发,中医学可从气血角度探讨 CKD

肌少症的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

1 病因病机

1. 1 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肌肉失养是 CKD 肌少症

发病之本

1. 1. 1 气血充足,运行通畅,则肌肉满壮 中医学

认为,气血是维系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

一。 气血主要通过脾肾二脏化生而成,沿着经络脉

管行至全身各处,濡养全身各组织,包括肌肉,正如

《太平圣惠方》所载:“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润养身

形,荣于肌肉也”,若营卫气血化生充盛,运行通畅,

肌肉可得到充分濡养,则形态满壮、功能协调,反

之,若气血化生乏源,或运行受阻,则肌肉失于濡

养,渐致肌肉萎缩、四肢乏力。

1. 1. 2 脾肾得调,肾精不足,则气血充盛 人之气

血充盛与否与脾肾二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肾为

先天之本,主藏精,部分肾精化生为肾气,为人体之

气的根本,肾精充足则元气旺盛,得以推动各脏腑、

经络及形体的活动。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

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如《侣山堂类辨·卷上》 所

言:“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肾精充足,则血液

化生有源,《张氏医通·虚损》亦有“血之源头在乎

肾”之说;同时肾精充足,肾气充沛,也可以促进脾

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血液的化生。 脾为后天之

本,水谷饮食入胃,分别经胃小肠受纳腐熟及进一

·106·

第 40 卷第 4 期

2024 年 4 月 HU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40 No. 4

Apr. 2024

第113页

步消化后分清化浊,产生精微营养物质,并由脾吸

收并经其转输作用布散到全身,分化成气血等重要

物质,濡养人体内外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筋肉

皮毛等。 因此,若脾肾功能正常,则可化生充足

气血。

1. 1. 3 肾精亏虚,气血乏源,则肌肉失养 CKD 的

病机错综复杂,病情多变,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

证,病位主要在脾肾二脏,本虚以脾肾虚损为主,标

实则以浊、毒、湿、瘀等“因虚致实”而产生的病理因

素贯穿病程始终。 CKD 患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

后天劳倦过度或年老体弱,渐致肾脏精气衰惫亏

虚,或失于固摄,肾精外泄,进而无法化生充足的气

血。 《难经·二十四难》 载:“足少阴气绝,则骨枯

……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

而却”,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气血化生乏源,则骨

髓失于濡养,骨肉不相亲,逐渐出现四肢肌肉痿弱

无力等肌少症表现[4]

1. 1. 4 脾气亏虚,气血化生不足,加重肌肉萎缩

肾为五脏之本,肾气亏虚病久可损及脾气。 《 素

问·痿论》中早有“脾主身之肌肉”之说,张志聪在

注释《素问·五藏生成》中也明确提出“脾主运化水

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全身肌肉皆赖脾胃

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滋润,才能壮实丰满,并发

挥其运动功能。 人体四肢相对躯干而言可称之为

人体之末,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滋

润,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脾气健运,则四肢

营养充足,活动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水谷精微生

成和转输障碍,则四肢营养缺乏,肌肉失养,导致其

逐渐瘦削,软弱无力,终致萎废不用,正如《素问·

太阴阳明论》 所言:“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

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

肢不得禀水谷气……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

焉”。

1. 1. 5 水谷精微营养不足,气血化生来源减少

CKD 患者经常伴随低蛋白血症,除了肾脏受损,尿

蛋白丢失增多外,一方面因为过多摄入蛋白质会加

重肾脏负担,所以在饮食上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

入,另一方面进入透析阶段的患者,虽然无需严格

限制蛋白质摄入,但透析方式本身也容易丢失大量

蛋白。 人体肌肉的质量和力量与摄入的蛋白质密

切相关,蛋白质可促进人体自身肌肉合成,以维持

肌肉的质量及力量,人体内营养丰富的蛋白质量减

少,由脾胃化生的气血也会减少,会导致肌肉进一

步失于濡养。 再者患者进入尿毒症期后,因为严重

的代谢性酸中毒、毒素蓄积等还会出现食欲减退明

显、甚至达到厌食症的程度,长期摄入不足,造成濡

养肌肉的气血物质进一步化生不足,肌肉蛋白合成

减少。 此外,慢性肾脏病患者还需长期服用各种药

物,服药过多也会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有的药物

还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食欲,加重气血生成不足,

气血两虚,肌肉失于濡养。

1. 1. 6 病久气血消耗,加速肌肉萎废 因气血生

成不足日久,导致 CKD 患者长期营养不良,进而出

现体力下降、活动受限的表现,且病久及心,患者会

经常出现气短乏力、动则喘促的表现,人体肌肉会

进一步萎废。 且 CKD 病程迁延,持续终生,本就生

成不足的气血在长期的慢性消耗下进一步减少,肌

肉的质量会持续下降,进而影响其力量和功能的发

挥,最终并发肌少症。

1. 2 浊毒留滞,气滞血瘀,肌肉怠惰是 CKD 肌少症

发病之标 CKD 肌少症除脾肾亏虚的“本虚”表现

外,还有相较一般的老年性肌少症更明显的“标实”

表现,体现在浊毒湿瘀等病理产物留滞机体,阻碍

气血运行,这是促进 CKD 肌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

素。 脾肾二脏均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脾肾运化失

常,则水液代谢随之失调,水湿停积体内,日久蕴化

成浊毒,留滞经脉,阻碍气血运行,久成瘀滞。一方

面脾喜燥恶湿,湿浊等物质会阻碍脾的运化水谷的

功能,进一步加重肌肉失于气血濡养;另一方面,浊

毒湿瘀阻滞肌肉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如《素

问·调经论》载:“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进

而影响肌肉发挥运动功能,致使运动能力下降,患

者无力感明显,运动量逐渐减少,久不动则肌肉怠

惰,遂开始萎缩,如此因果交替,反复恶性循环,最

终致肌肉萎废不用。

浊毒湿瘀等病理产物类似现代研究 CKD 病程

中出现的一些微炎症物质及酸性毒素产物,包括

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 α 等,这些

物质在 CKD 早期阶段即开始增多,令身体长期处于

一种微炎症状态,通过使蛋白质的分解增加、合成

减少及减少肌肉祖细胞增殖等途径导致肌肉萎缩,

从而导致肌少症的发生。 酸性产物生成过多会导

致 CKD 酸中毒,介导肌肉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增

加骨骼肌分解并减少白蛋白合成,导致肌肉萎缩和

第 4 期 吴 蔚,吴 强,钟少艺:从气血不足论治慢性肾脏病肌少症 ·107·

第114页

肌无力[5]

2 治则治法

2. 1 健脾益气、补肾填精,促进气血化生是 CKD 肌

少症治疗之法 根据 CKD 肌少症的病因病机,应治

以健脾益气、补肾填精,促进气血化生。 首先,肾精

所化生的先天之气血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治以补

肾填精可使气血化生来源不竭,方药中可予熟地

黄、山药、枸杞子等益肾精、生气血之品,同时还可

配合芡实、金樱子等固摄精微外泄,减少营养物质

的耗损。 第二,脾胃功能的强弱与否将直接影响气

血化生的多少。 《素问·经脉别论》 载:“筋脉、肌

肉、四肢、百骸皆赖五脏精气以充养,而五脏精气津

液皆源于脾胃”,故治疗上应注重调理脾胃,益气生

血。 方药中可重用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之品,“气

旺则血行”,同时有助于生血。 第三,虽然肌少症以

乏力、肌肉萎缩、运动能力下降等虚症为主要表现,

但“至虚有盛候”,在脾肾亏虚的基础上,需顾及到

有严重的浊毒湿瘀等留滞经络,阻碍气血运行,气

滞血瘀,加重肌肉懈怠、萎废不用。 故治疗时不可

一味使用滋腻厚补的药物,应在适当补益的基础上

加用陈皮、木香、厚朴等行气通滞之品,不仅能助健

运脾气,使补而不滞,利于气血生成,还能通利经

络、促进气血运行,同时还应加用丹参、川牛膝、鸡

血藤等活血化瘀之品以及土茯苓、积雪草、大黄等

利湿降浊解毒之品改善浊毒湿瘀阻滞经络,共奏气

调血畅之功,使肌肉得养。

2. 2 既病防变、防治结合的治未病理论是 CKD 肌

少症的预防措施 随着 CKD 病程的进展,肌少症也

随之进展,更容易发生不良事件。 因此,基于中医

学治未病理论,鼓励 CKD 患者确诊初期即可采取适

当措施积极预防并发肌少症,降低病程后期生活质

量严重下滑的风险。 首先是运动康复方面,中医学

认为“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故不提倡 CKD 患者过

度休息,适当运动可以促进气机运行,气畅则血行,

气血通畅则肌肉得养,同时全球改善肾脏病预后指

南也推荐 CKD 患者应适当运动,对改善其营养不良

-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征、提高心肺耐力和生活

质量方面有着药物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6]

。 第二,

饮食结构方面,虽然 CKD 患者不建议摄入过多蛋

白,但不能完全断绝蛋白来源,主要集中摄入蛋白

含量较高的食物,即常说的“优质低蛋白饮食”,且

除了蛋白质外,其他营养物质也要摄入平衡,每天

保证充足热量,使气血化生有源,是预防肌肉萎缩

之根本。 除中药治疗外,还可用针灸治疗协助改善

患者症状,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法则,杨靖等[7]

运用温针灸维持性血液透析肌少症,对增加其骨骼

肌质量、增加肌力有一定疗效。

3 小 结

目前 CKD 并发肌少症具体发病机制不明,治疗

方法也相对有限。 中医学认为,气血与 CKD 肌少症

发病密切相关,可从气血角度出发辨治该病,CKD

患者脾肾亏虚,气血化生乏源,肌肉失于濡养为发

病之本,湿浊毒瘀等病理产物阻碍气血运行,致气

滞血瘀,使肌肉怠惰失动,促进肌肉萎缩,加重病

情,为其发病之标,据此得出治疗之法为健脾益气、

补肾填精,促进气血化生,并强调“既病防变、防治

结合”,可从患者饮食结构、运动康复、中药、针灸等

多方面入手,合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切实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

者生存质量,延长预期寿命。

参考文献

[1] 杜亚婷,宣铭杨,饶向荣 . 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肌少

症[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10):1268-1272.

[2] 刘学军 . 慢性肾脏病与肌少症[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

42(8):634-637.

[3] 王中琳 . 《内经》痿证理论钩玄[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16(8):648-649.

[4] 王慧,滕士超,胡紫薇,等. 从脾肾探讨中医对肌少症的认识与

研究进展[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3,37(10):122-125.

[5] 熊琳,欧三桃 . 慢性肾脏病肌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肠外与肠内营养,2019,26(5):306-310.

[6] 臧丽,王少清 . 慢性肾脏病患者运动康复管理策略研究进

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109-113.

[7] 杨靖,黄英,李娟 . 温针灸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肌少症的

疗效观察及对血清 irisin 和 TNF-α 的影响[ J]. 上海针灸杂

志,2022,41(12):1195-1199.

(收稿日期:2023-11-23)

[编辑:徐琦]

·108·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15页

引用:蒲炳宇,高烽笑,王健 . 导气针法的演变及当代应用[J]. 湖南中医杂志,2024,40(4):109-113.

导气针法的演变及当代应用

蒲炳宇1

,高烽笑1

,王 健1,2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50355;

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250014)

[摘要] 导气针法的理论与操作在《灵枢·五乱》中已较为完备,此后医家对导气针法的补充与发挥丰

富了导气针法的内涵,也影响着当代导气针法的研究。 当代导气针法基本传承《灵枢·五乱》中的理论思

想,但具体操作更为精确,注重得气与气至病所的作用,主治疾病种类与范围更为广泛,选穴多元化,与当代

针灸理论相结合,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关键词] 导气针法;演变;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08 / j. cnki. issn1003-7705. 2024. 04. 031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SDYKC19146);山东省济南市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济科计〔2023〕1 号)

第一作者:蒲炳宇,男,2021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治疗常见病

通信作者:王健,女,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常见病,E-mail:wangjianj7@ 126. com

导气针法,又称导气法,是一种通过引导逆乱

之气,使气机恢复正常的针法[1]

。 随着中医学理论

的深入发展,导气针法不断吸纳新的理论与方法,

与此产生的各类当代导气针法在理论、取穴、操作

等方面也各具特色[2]

。 面对种类多样的当代导气

针法,明确其分类变化,总结归纳其理论内涵,分析

其临床应用特点,对当代导气针法的临床实践具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灵枢》 《脾胃论》 《针灸

大全》《黄帝内经太素》《灵枢悬解》 《黄帝内经灵枢

注证发微》《类经》等古籍为依据,通过梳理导气针

法的发展源流及部分理论争议,探究古代导气针法

的理论内涵与思路;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

(WANFANG DATA)、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VIP)为文献来源,从命名分类、手法操作、主治疾

病、选穴等方面梳理当代导气针法文献,并与《灵

枢》中导气针法的相关内容作比较,探究当代导气

针法的临床应用特点。

1 源流概述

导气针法最早见于《灵枢·五乱》,是用于治疗

“五乱”病证的针刺方法。 “五乱” 主要指“气乱于

心”“气乱于肺”“气乱于肠胃”“气乱于头” “气乱于

臂足” 五种因气机逆乱而引发的疾病。 正常情况

下,清气与浊气各从其位,营卫二气于经脉内外相

伴而行,若“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

行,清浊相干”则引发“五乱”病证。 此外,文中还提

出“有道以来,有道以去” 的取穴及治疗原则,并在

操作上要求“徐入徐出”“补泻无形”。 可见,导气针

法在《内经》时期的理论与操作已较为完备。

金元时期,补土派代表人物李杲,对导气针法

的内容进行了补充与发挥。 李杲认为导致“五乱”

的原因在于胃气升降失常[3]

,并在《脾胃论·胃气

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中提出同精导

气法与导气同精法:“同精导气,使复其本位”,即通

过调节五输穴中的具有土属性的腧穴,配合脾胃募

穴,使气机恢复正常运转;“从阴引阳,先于地中升

举阳气,次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即先去血脉,

然后深取阳经五输穴中具有水属性和木属性的腧

穴,从阴引阳,泻阴火,使得阴阳二气回归本位。 同

精导气法与导气同精法使导气针法在理论与方法

上获得补充与创新,后世《针灸大成》《针灸聚英》等

古籍对此针法均有记载,并称之为东垣针法。 导气

同精法与同精导气法是对“导气”与“同精”内涵的

延伸,“导气”与“同精”作为导气针法重要的理论组

成,总结梳理其理论内涵,有利于挖掘导气针法的

·109·

第 40 卷第 4 期

2024 年 4 月 HU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40 No. 4

Apr. 2024

第116页

理论内涵。

此外,有学者将徐凤在《针灸大全·金针赋》中

提出的“飞经走气” 法纳入导气针法的发展源流

中[4]

。 与导气针法“顺之而治”的思路相比,“飞经

走气”法更注重经气的治疗作用,强调通过针刺手

法使气运行到既定位置, 从 而 达 到 气 至 病 所 的

作用。

2 “导气”与“同精”的含义

《灵枢·五乱》中“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

形,谓之同精” 论述了“导气” 与“同精” 的含义,从

文面上看“导气”侧重于表达导气针法的操作,“同

精”侧重于表达导气针法所达到的效果,二者基本

概括了导气针法的内涵。 后世医家对“导气”与“同

精”的认识不尽相同,这些不同的认识使导气针法

的理论得到补充与发挥,对我们认识导气针法的操

作及理论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导气”的论述,唐代杨上善在《黄帝内经

太素》中记载:“补者徐入疾出,泻者疾入徐出,是谓

通导营卫之气,使之和也”。 其认为导气针法是根

据患者病证的情况施以徐入疾出与疾入徐出的补

法与泻法,目的为通导营卫二气。 明代张介宾在

《类经·五乱之刺》 中论述:“凡行针补泻,皆贵和

缓……然补者导其正气,泻者导其邪气”,认为导气

针法重在和缓,操作目的为补正气、泻邪气,且此观

点可能参照《灵枢·邪客》中“辅针导气,邪得淫泆,

真气得居”的思想。 此外,明代马莳在《黄帝内经灵

枢注证发微》中记载:“今治五乱者,则其针徐入徐

出,导气复故而已,不必泥定补泻之形”,强调导气

针法的“徐入徐出”是为了恢复气机运转,所以不必

拘泥于补泻操作的具体方法。 由此可见,不同医家

不仅对导气针法通导何种“气”有不同的认识,而且

对导气针法补泻的具体操作的看法也大不相同。

关于“同精” 的论述,张介宾认为“同精” 意为

“总在保其精气”,强调导气针法重在保养精气。 杨

上善论述“同精”为:“补泻虽复无形无状,所以同欲

精于气之是非有余不足及乱气之逆也。 故精者,补

泻之妙,意使之和也”,认为“同精”在于强调补泻手

法操作的精妙。 马莳论述“同精”为:“以其精气相

同,非真有余与不足也,不过乱气之相逆耳,何必以

补泻为哉”,认为“同精” 是指在“五乱” 状态下,人

体精气并未出现过剩或亏虚,故强调手法操作不必

拘泥于补泻;而清代黄元御在《灵枢悬解》 中论述

“同精” 为“同其精气之本原,未尝增损也”,认为

“同精” 意在说明操作过程中未发生精气的增损。

由此可见,“同精” 的含义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为

保养精气,第二种为强调针法的精妙,第三种为精

气未发生变化,而精气未发生变化又分为疾病状态

下及针法操作时两种不同时间点的解释。 虽然不

同医家对“导气”与“同精”各持不同的观点,但均基

本认同导气针法中所蕴涵的“通”“和”等思想。

“导气”一词虽具有较多含义,但并不影响导气

针法的基本操作与内涵,所以当代导气针法的研究

对针法的基本认识较为统一。 当代导气针法的研

究在操作的探索与创新方面具有较多成果,而对

“同精”内涵的研究却较少,根据当前导气针法的研

究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可能与以下方面有关:1) 各

医家对“同精”理解差异较大,未形成较为公认的解

释,导致“同精” 理论内涵指导临床应用较为有限;

2)各医家对“同精”理解的差异往往影响其对导气

针法理论内涵的理解。 例如将“同精”理解为“保养

精气”“保护精气”“精气未发生变化”,“同精”在导

气针法理论内涵中则作为操作结果状态的一部分;

如将“同精”理解为感叹之意,则“同精”缺乏实质性

的含义,可能导致“同精”内涵的缺失;3)导气针法

并非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所以当前对“同精”内涵

的研究内容也较少;4)当代导气针法的研究较难实

现对“同精”研究的突破,使得“同精”内涵的研究成

果较少。

3 当代导气针法的临床应用特点

3. 1 名称分类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代导气针

法约有 20 种不同的名称,其中导气针法、导气法、

同精导气法、导气同精法等名称现仍沿用,也有研

究将其称为引经导气法[5]

,而且各具特色的导气针

法名称不断出现,如以固定操作穴位经脉命名:督

穴导气针法[6]

、督脉导气针法[7]

、通督导气法[8]

;以

特色操作手法命名:搓针导气法[9]

、飞针导气法[10]

意守导气法[11]

;以针法机制内涵命名:导气调神

法[12]

、调神导气针法[13]

、醒神通经导气针法[14]

;以

针法创立者姓氏命名:陆氏导气针法[15]

;以催气、行

气为目的手法命名:循经导气法[16]

、通经导气针刺

法[17]

、导气通络法[18]

;未以“导气”命名,但操作中

运用导气针法者:安神调经针法[19]

、疏肝调神针

·110·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17页

法[20]

。 当代导气针法的名称既沿用传统称谓,又根

据不同针法自身特色而产生新名称。 当代导气针

法的名称根据其操作手法、操作部位、针法内涵以

及操作目的等不同侧重点而命名,部分名称中仍保

留“导气”字样,也存在名称中未体现导气,而在操

作中运用导气针法的特色针法。 由此可见,导气针

法在当代针灸发展中既主动融合其他针法,又被其

他针法吸收融合,不同针法相互交融、创新发展,不

断产生更具特色的针法操作。

3. 2 手法操作 在操作方面,当代导气针法仍强

调徐缓、轻柔等特点,但操作步骤更为具体,例如陆

氏导气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5]

,持针手法要求

“拇、食指夹持针柄 2 / 3,中指抵针柄下 1 / 3”,进针

后实施提插捻转促沉重紧涩感的产生,并要求循经

感传至头部。 张稀等[21] 运用导气法治疗功能性便

秘,其导气法结合三才刺,天人地由浅至深,进针时

由天部徐徐至地部,再从地部徐徐提退至天部,此

为导气 1 度,并反复行针 3 度。 孙雅玲[22]运用同精

导气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其对捻转、提插的幅度以

及手 法 操 作 频 率 进 行 详 细 描 述, 其 中 捻 转 角

度<150°,提插幅度<3 mm,频率为 1 ~ 2 次/ min。 庄

礼兴认为导气同精针法为“得气”手法,治疗上遵循

“移气于不足,精神乃复” 的原则,操作上配合以意

导气,重视循经感传、气至病所[23]

。 此外,部分当代

导气针法具有其自身特色:如督穴导气针法主要通

过督脉腧穴行导气针法治疗疾病,缓慢行提插捻

转,后逆督脉而刺,针感向下传,并不间断捻转、提

插以催气[6]

。 何玉伟等[9] 在后顶穴运用搓针导气

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操作时两手配合进行搓针,一

手固定针柄,一手按压针穴,上下退、压、搓动,使头

皮往返摩擦针体。 飞针导气法操作分为“针向行

气”“捻转提插” “按压关闭” “循摄引导” 四步[10]

意守导气法则将呼吸补泻与三才法相结合,并配合

震颤手法及小幅度提插捻转,辅助手指循经轻叩、

推动,促进经气运行助力,最终气至病所[11]

由此可见,当代导气针法遵循“徐入徐出”的操

作要求以及“补泻无形”的补泻原则,或以徐缓、轻

柔的手法进针、出针,或以小幅度的提插捻转平补

平泻、以助得气。 徐缓的操作手法可以使清气与浊

气归位,营气与卫气共行。 此外,当代导气针法与

不同针法、操作交叉融合,赋予了当代导气针法新

特点:1)当代导气针法在操作幅度、频率、时间等方

面论述更加详细。 详实的操作更有利于针法的学

习与传播,部分研究将“徐入徐出”通过针刺手法的

频率、幅度来量化操作,也有部分研究通过小幅度

的提插捻转以平补平泻,精确提插捻转的幅度、角

度,让操作更加具体,增强了可操作性。 2) 当代导

气针法的操作呈多样化,并与其他操作手法相融

合。 当代导气针法与天地人三刺法、呼吸补泻法、

搓针法等相互融合,还配合循法等行针手法,发挥

不同针刺手法的优势。 3) 当代导气针法更注重得

气及气至病所的意义。 当代导气针法重视针下沉

重、紧涩、胀麻等得气感应,并通过手法促进针下之

气运行,以直达病所。 当代导气针法对气至病所的

重视,可能受“飞经走气”法的影响。 部分研究如循

经导气法[16]

、通经导气针刺法[17]

、导气通络法[18]

等所使用的导气法实质为“飞经走气” 法,所以将

“飞经走气”法纳入导气针法的源流也在情理之中。

3. 3 主治疾病 将导气针法的主治疾病大致分

类,内科病症、躯体痛证疾病及神志病位居前列,具

体疾病中腰痛、抑郁症、失眠、面瘫位居前列,详见

表 1。 《灵枢·五乱》论述了导气针法所治疗的“五

乱”疾病的临床表现:“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府首

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

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

重眩仆。”当代导气针法主治疾病中,抑郁、胸痛等

疾病的症状可能与“乱于心” 相近;咳嗽、支气管哮

喘等疾病的症状可能与“乱于肺”相近;呃逆与呕吐

均为胃气上逆所致,类似于“乱于肠胃”;躯体痛证

疾病中四肢关节疾病的症状可能与“乱于臂胫”相

近;眩晕、头痛的临床症状类似于“乱于头”。 与“五

乱”疾病相比,当代导气针法主治疾病的范围更加

广泛与多元,主要表现在:当代导气针法主治兼顾

“五乱”同时,逐渐扩展为与“气”相关的疾病。 不论

是整体气机运行紊乱,还是脏腑之气的输注差失,

均可以通过导气针法来调节。 脏腑之气无法正常

运行于经脉,往往引发脏腑功能的失常,排除因脏

腑之气过胜或亏虚引发的功能失调,导气针法可通

过原穴、下合穴激发脏腑原气,以顺经脉之气。 此

外,气血运行不畅,往往引发情志失调,若不能及时

调整,可能对神志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各种神志病;

气血阻滞不前,往往引起“不通则痛”,若气血无法

第 4 期 蒲炳宇,高烽笑,王 健:导气针法的演变及当代应用 ·111·

第118页

濡养脏腑经脉,则导致“不荣则痛”,而导气针法主

治疾病分类统计中腰痛、颈椎病、痛经等疼痛类疾

病居多;营卫之气失调也可引发各种疾病,例如营

卫相扰,阴不敛阳可引发失眠,而导气针法可促使

营卫之气协调运作。

表 1 导气针法主治疾病分类统计表

分类 频次 / 次 具体疾病

内科疾病 31 癫病(1) 、呃逆(3) 、非糜烂性反流疾病( 2) 、高催乳

素血症(1) 、功能性便秘(2) 、后循环缺血( 1) 、化疗

后呕吐(1) 、溃疡性结肠炎(2) 、慢性咳嗽( 1) 、慢性

疲劳综合征(1) 、中风(3) 、良性前列腺增生( 1) 、肾

绞痛(1) 、头痛(2) 、痿病(1) 、胃食管反流病( 1) 、支

气管哮喘(1) 、胃痛(2) 、胸痛(1) 、眩晕(3)

躯体痛证疾病 29 幻肢痛(2) 、肌筋膜炎 ( 2) 、急性腰扭伤 ( 1) 、颈椎

病(5) 、上肢痉挛(1) 、尾骨痛(1) 、膝骨关节炎( 1) 、

项背痛(1) 、下肢痛(1) 、腰痛(13) 、肩周炎(1)

神志病 19 孤独症谱系障碍(2) 、焦虑症( 2) 、失眠( 6) 、抑郁性

神经症(1) 、抑郁症(8)

头面五官疾病 16 格雷夫斯眼病 ( 1) 、耳聋 ( 2) 、眼病 ( 3) 、变应性鼻

炎(2) 、面肌痉挛(2) 、面瘫(6)

妇科疾病 10 多囊卵 巢 综 合 征 ( 2 ) 、 经 行 乳 房 胀 痛 ( 1 ) 、 不 孕

症(3) 、痛经(3) 、硬化萎缩性苔藓(1)

外科病 5 雷诺病(1) 、腹腔术后(1) 、前列腺电切除术后( 2) 、

术后肠胀气(1)

3. 4 取穴特点 经过文献梳理,共统计 169 个导气

针法所应用的腧穴,其中特定穴 114 个,腧穴涉及

十二经脉以及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特定穴包

含原穴、下合穴、络穴、郄穴、募穴、背俞穴、八脉交

会穴、八会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交

会穴,详见表 2。 《灵枢·五乱》中导气针法选穴以

五输穴中的荥穴与输穴为主,配合下合穴、局部腧

穴等。 当代导气针法也多选取荥穴与输穴,表明当

代导气针法选穴仍以荥穴、输穴为主。 脏腑气乱,

则先选定与本脏关系密切的经脉,再取荥穴与输

穴,甚者取下合穴。 阴经五输穴中的输穴为本经原

穴,通过激发五脏原气,及时调整经脉之气的运行,

而荥穴与输穴五行相生,针刺荥穴,有利于发挥输

穴的作用;头部肢体气乱,则选取三阳经经脉。 足

太阳膀胱经循颈项部上入头部,故气乱于头先取颈

项部腧穴以直通头部经气,甚者取荥、输二穴;乱于

臂足,取穴以阳明、少阳经荥穴、输穴为主,上肢取

手阳明、手少阳,下肢取足阳明、足少阳,此种取穴

方法可能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阳经“荥输治

外经” 相联系[24]

。 除荥穴、输穴外,交会穴、背俞

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募穴、合穴、下

合穴等特定穴同样应用于当代导气针法的临床实

践。 交会穴是不同经脉交汇之处,可以同时疏通不

同经脉的经气;背俞穴与募穴常常联合应用,俞募

配穴,调理脏腑之气;三阴经原穴与输穴为同穴,直

接作用于五脏原气[25]

,三阳经原穴为另置之穴,主

治本经之病[26]

;络穴为表里两经的交汇之处,在配

穴上,常与原穴联合,原络配穴,调理脏腑之气;八

脉交会穴、八会穴也应用于当代导气针法的治疗之

中,由此可见,奇经八脉以及脏、腑、气、血、筋、脉、

骨、髓汇集之处,对气的运行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表 2 导气针法特定穴统计表

特定穴 腧穴数/ 个 总频次/ 次 具体腧穴(频次排前 5 位)

交会穴 23 142 百会(28)、三阴交(20)、风池(15)、大椎(13)、环跳(11)

输穴 12 70 太冲(26)、太溪(16)、神门(9)、太白(4)、中渚(3)

荥穴 9 18 行间(3)、足通谷(2)、少府(2)、侠溪(2)、二间(2)

背俞穴 9 36 肾俞(11)、大肠俞(6)、胆俞(5)、肝俞(4)、脾俞(4)

原穴 8 82 太冲(26)、合谷(19)、太溪(16)、神门(9)、太白(4)

络穴 8 39 内关(14)、丰隆(7)、列缺(6)、外关(4)、公孙(4)

八脉交会穴 8 36 内关(14)、列缺(6)、外关(4)、公孙(4)、照海(3)

八会穴 8 56 阳陵泉(19)、中脘(11)、悬钟(8)、大杼(6)、膈俞(4)

募穴 7 39 中脘(11)、关元(9)、中极(9)、天枢(4)、章门(3)

合穴 7 74 足三里(33)、阳陵泉(19)、委中(11)、曲池(5)、曲泉(2)

下合穴 5 66 足三里(33)、阳陵泉(19)、委中(11)、上巨虚(2)、委阳(1)

郄穴 5 11 梁丘(5)、跗阳(2)、地机(2)、阴郄(1)、郄门(1)

经穴 3 14 昆仑(8)、解溪(4)、复溜(2)

井穴 2 2 少商(1)、涌泉(1)

4 小 结

导气针法在历史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原有的特

点,其内涵也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不断丰富与完

善。 当代导气针法基本延续和传承《灵枢·五乱》

的核心思想,在操作、补泻、主治疾病及选穴方面根

植于经典。 当代导气针法又具有自身特色:在操作

方面,不断结合其他针刺手法,操作步骤与要求更

加精确;主治疾病从基本病机出发不断延伸,所涉

及疾病种类更加丰富;选穴思路与当代针灸选穴思

路相融合,选取特定穴种类更加多元,选穴理论更

加丰富。 当代导气针法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

部分问题。 如:“导气针法”“得气”等概念与边界呈

模糊状态,使得导气针法的特点更加偏重经络感

传。 当代导气针法重视得气与气至病所,并不代表

二者完全等同,若仅仅将导气针法的特色归纳于得

·112·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19页

气与气至病所,往往导致导气针法逐渐遗失其特点

及理论内涵。 导气针法具有较为完备的病机、主治

疾病、操作及选穴思路,而“得气”仅仅强调针刺操

作过程的一部分,二者无法完全相互代指。 导气针

法理论完备,更应属于针刺方法,而不仅仅为针刺

手法,所以在针刺方法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也应当

注重导气针法的理论内涵。 所以,在未来的发展

中,明确导气针法的概念边界尤为重要,在运用导

气针法时应当更加注重导气针法所适用的病机特

点,避免概念混淆。 综上所述,导气针法随着针灸

学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与不同理论、方法相融合,并

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导气针法。 但需注意的是,导

气针法在融合与发展的同时,应用谨守其内核思

想,避免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 王锐 . 《内经》“导气法”探析[J]. 山西中医,1997,13(1):32.

[2] 李重辰,连清 . 导气针法的研究概况[ J]. 光明中医,2021,36

(18):3199-3202.

[3] 高崚,刘东明 . 李杲对经络理论的临证应用及其针灸特色探

析[J]. 环球中医药,2022,15(11):2133-2136.

[4] 吴节,蔡雪梅,汪娟,等. 导气针法探讨[J]. 四川中医,2006,24

(5):96-98.

[5] 王诗陶 . 引经导气法治疗气血虚弱型眩晕的临床观察[D].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25-27.

[6] 吴耀持,孙懿君,张峻峰,等. “督穴导气针法” 联合电针治疗

血瘀型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 中国针灸,2017,

37(5):467-472.

[7] 丁莉,王骏,杨澔侠,等. “督脉导气针法” 联合艾司唑仑治疗

失眠症: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2018,38(5):463-467.

[8] 汤丽群,李丹慧,陈朝明 . 通督导气法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非糜

烂性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J]. 针灸临床杂志,2018,34 ( 4):

54-57.

[9] 何玉伟,周炜 . 后顶穴搓针导气法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

究[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1,43(4):364-368.

[10] 方芳,陈秀华,郭丽,等. 陈全新教授飞针导气法治疗颈椎

病[J]. 吉林中医药,2017,37(1):29-31.

[11] 黄泳,张莉 . “意守导气法”治疗中风病临床疗效及血脂、脂

蛋白、载脂蛋白、血流变、心功能的观察[ J]. 针灸临床杂志,

1995(Z1):39-44.

[12] 叶青 . 导气调神法治疗失眠临床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

药大学,2011:19-21.

[13] 陈丽智,王玲玲 . “调神导气” 针法在情志疾病治疗中的运

用[J]. 中国针灸,2011,31(11):1003-1006.

[14] 黄勤,陈英华,李俊峰,等. 醒神通经导气针法联合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43(1):111-116.

[15] 李学敏,张峻峰,吴耀持 . 陆氏导气针法与身痛逐瘀汤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对比[ J]. 上海针灸杂志,2020,39(8):

1064-1067.

[16] 康冰,王立存,韩文文,等. 王立存“循经导气”法针刺为主治

疗感 音 神 经 性 耳 聋 1 例 [ J ]. 浙 江 中 医 杂 志, 2017, 52

(2):138.

[17] 黄发樟 . 通经导气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效

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5):130-132.

[18] 吴琦琪,韩德雄,林卢学,等. 高宏以导气通络法治疗耳鸣经

验介绍[J]. 新中医,2022,54(10):219-222.

[19] 吴节,蔡雪梅,梁静,等. 安神调经针法为主治疗无排卵性不

孕机理 探 讨 及 临 床 运 用 [ J] . 四 川 中 医, 2006, 24 ( 7 ) :

101-103.

[20] 李旻颖 . 疏肝调神针法改善抑郁失眠共病患者睡眠质量的

临床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21] 张 稀, 王 雅 琴, 魏 清 琳 . 针 刺 导 气 法 治 疗 功 能 性 便 秘

40 例[J]. 中国针灸,2012,32(6):563-564.

[22] 孙雅玲 . 同精导气针法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D]. 广

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25.

[23] 邹冬蕾,庄礼兴,唐纯志 . 庄礼兴教授导气同精针法新解[J].

四川中医,2021,39(12):4-8.

[24] 李鸿章,覃霄燕,邵素菊,等. “荥输治外经”探析[ J]. 中国针

灸,2021,41(8):913-914.

[25] 黄建军,程凯 . 原穴与脏腑相关性探析[ J]. 中国针灸,2001,

21(6):27-29.

[26] 左海燕,周美启,吴生兵,等. 浅析十二原穴主治作用[ J]. 广

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1(3):52-54.

(收稿日期:2023-09-27)

[编辑:徐霜俐]

第 4 期 蒲炳宇,高烽笑,王 健:导气针法的演变及当代应用 ·113·

第120页

●文献研究●

引用:张雯霞,谢瑶,韩萍,徐文婷,吕建红,黄静 . 基于 CiteSpace 对地黄饮子的可视化分析[ J] . 湖南中医杂志,2024,40

(4):114-119.

基于 CiteSpace 对地黄饮子的可视化分析

张雯霞1

,谢 瑶2

,韩 萍3

,徐文婷1

,吕建红1

,黄 静3

(1. 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208;

2.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 长沙,410006;

3.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 长沙,410013)

[摘要] 目的:基于 CiteSpace 分析地黄饮子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

(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 SinoMed)发表的有关地黄饮子的研究,检索时限为 2003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7 月 29 日,采用 NoteExpress 合

并去重后,使用 CiteSpace 5. 7. R5 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共纳入 816 篇文献,年度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发文量居首的期刊为《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谢宁,核心作者包括谢宁、周妍妍等。 发

文量较多的机构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地黄饮子研究热点集中

在阿尔茨海默病、中风、血管性痴呆、帕金森、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或作用机制研究。 结论:未

来地黄饮子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将扩大范围,不断深入,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用药机制将成为研

究热点及趋势。

[关键词] 地黄饮子;发展趋势;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R289. 5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08 / j. cnki. issn1003-7705. 2024. 04. 032

基金项目:湖南省长沙市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项目(kq1901069);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2021224)

第一作者:张雯霞,女,2022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老年护理

通信作者:黄静,女,主任护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老年护理,E-mail:422502324@ qq. com

地黄饮子为补益剂,是平补肾阴肾阳之方,出

自刘完素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由熟地黄、巴戟

天、山茱萸、肉苁蓉、附子、五味子等组成,具有燥湿

化痰、息风止痉之效。

研究发现,地黄饮子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

风、帕金森、糖尿病等疾病中有较好的效果,具有改

善能量代谢、抑制细胞凋亡、保护胆碱能系统等作

用[1-3]

;地黄饮子还可以调节人体肾脏功能,缓解疲

劳,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改善内分泌功能。 目

前,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地黄饮子的关注度提

升,出现了大量有关地黄饮子的研究,但该领域缺

乏对地黄饮子的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是一款用

于文献分析的可视化软件,通过分析文献引用关

系、关键词等信息,生成可视化图谱,以帮助直观了

解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4]

。 因此,本研究采用

CiteSpace 软件对地黄饮子近 20 年的相关文献进行

计量学分析,了解地黄饮子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

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

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

务系统(SinoMed)中公开发表的相关地黄饮子的研

究,检索时限为 2003 年 1 月 1 日到 2023 年 7 月 29

日,检索词为“地黄饮子” “加味地黄饮子” “加减地

黄饮子”。

1. 2 纳入标准 与地黄饮子相关的文献。

1. 3 排除标准 1)重复发表的文献;2)内容不完

·114·

第 40 卷第 4 期

2024 年 4 月 HU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40 No. 4

Apr. 2024

第121页

整的文献;3)会议论文、图书、报纸、报告等。

1. 4 数据处理 将检索到的文献使用 NoteExpress

进行 数 据 合 并 及 去 重, 再 通 过 CiteSpace 软 件

(Citespace 5. 7. R5)进行知识图谱绘制。 参数设置:

时间设置为 2003—2023 年,时间切片为 1 年,节点

类型为作者、机构及关键词,算法为 g-index,K= 25,

选择标准设置为 TOP50。

2 结 果

2. 1 年度发文量分析 检索到相关文献 2616 篇,

NoteExpress 去重后获得文献 1013 篇,根据纳入、排

除标准,最终纳入文献 816 篇。 2003 年 1 月至 2023

年 7 月地黄饮子相关文献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其中,2012—2020 年,处于平稳上升期,2020—2021

年,上升趋势最快。 2021 年发文量最多为 64 篇,

2003 年发文量最低为 15 篇。 本研究纳入文献截止

时间为 2023 年 7 月 29 日,故 2023 年发文量为 28

篇,存在一定的分析偏差。 (见图 1)

图 1 年度发文量图

2. 2 发文期刊分析 对纳入文献期刊进行整理,

共 217 个期刊,其中《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发文量

最多为 27 篇,其次为《河南中医》 (21 篇)及《中华

中医药杂志》(17 篇)。 (见表 1)

表 1 发文期刊分析(排名前 10 位)

序号 期刊名称 发文量/ 篇

1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7

2 《河南中医》 21

3 《中华中医药杂志》 17

4 《中医药信息》 15

5 《辽宁中医杂志》 15

6 《中医药学报》 15

7 《新中医》 14

8 《中医学报》 14

9 《光明中医》 14

10 《陕西中医》 13

2. 3 作者合作分析 作者发文量体现了作者的科

研成果,合作网络图谱共有 631 名作者,对作者及作

者间合作进行分析,合作网络图谱显示有 631 个节

点,927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 0. 0047,见图 2。 发文

量最多的作者为谢宁( 68 篇),其次为周妍妍( 27

篇)、牛英才(24 篇),见表 2。 根据普赖斯定律[5]

,

计算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N≈6. 176,因此核心作

者最低发文量为 6 篇。 本研究统计出 28 位作者,共

发文 341 篇,占比 < 50%,未形成核心作者团队。

CiteSpace 分析结果显示,以谢宁、周妍妍、牛英才、

宋琳为主的团队,该团队成员合作密切,发文量最

多;其次是以刘永琦、颜春鲁、范文涛为主组成的

团队。

图 2 作者合作图

第 4 期 张雯霞,谢 瑶,韩 萍,等:基于 CiteSpace 对地黄饮子的可视化分析 ·115·

第122页

表 2 作者发文量分析(排名前 10 位)

序号 作者 发文量/ 篇 起始时间/ 年

1 谢宁 68 2003

2 周妍妍 27 2003

3 牛英才 24 2004

4 宋琳 22 2004

5 关慧波 15 2005

6 何秀丽 15 2003

7 姚辛敏 14 2007

8 马涛 12 2014

9 刘永琦 12 2010

10 邹纯朴 12 2003

2. 4 机构合作分析 共有 494 个机构涉及地黄饮

子的研究,见表 3。 发文量排名前 3 位的为黑龙江

中医药大学(99 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1

篇)、天津中医药大学(15 篇)。 机构合作图谱显示

共有 457 个节点,241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 0. 0023,

见图 3。 图中可见,高校发文量较多,高校与其附属

医院、同一或相邻地域机构联系较为紧密。 研究显

示,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为主的

合作团队,团队内部合作紧密,但与其他团队间缺

乏合作。

表 3 机构发文量分析(排名前 10 位)

序号 机构 发文量/ 篇 起始时间/ 年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99 2003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21 2007

3 天津中医药大学 15 2011

4 北京中医药大学 14 2004

5 齐齐哈尔医学院 12 2007

6 陕西中医药大学 12 2009

7 山西中医药大学 12 2018

8 河南中医药大学 11 2017

9 湖南中医药大学 10 2008

10 甘肃中医药大学 10 2003

图 3 机构合作图

2. 5 关键词分析

2. 5. 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有助于

研究者了解领域研究热点,揭示和反映文献主题。

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有 646 个节点,1866 条连线,

网络密度为 0. 009,见图 4。 分析图谱可得,地黄饮

子多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风、血管性痴呆、帕金森

等疾病,文献类型以临床观察、名医经验、综述、实

验研究为主。 排名前 10 位的高频关键词见表 4。

2. 5. 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基础上进

行聚类分析,基于对数似然比,生成高频关键词聚

类图谱,形成 9 个聚类,Q 值为 0. 5266( >0. 3),S 值

为 0. 8933(>0. 7),表明类团结构显著且聚类结果

可信度高。 分析关键词聚类图谱可将 9 个聚类分

为 4 个方向:疾病治疗(#1 阿尔茨海默病、#4 中风、

#5 多系统萎缩、#6 脑缺血)、作用机制研究(#7 作用

机制、#8 大鼠)、临床应用( #2 临床疗效、#3 中医药

疗效)、药物研究(#0 地黄饮子)。 (见图 5)

图 4 关键词共现图

·116·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23页

表 4 高频关键词分析(排名前 10 位)

序号 关键词 中心性 频次/ 次 序号 关键词 中心性 频次/ 次

1 地黄饮子 1. 66 610

2 阿尔茨海默病 0. 11 148

3 中医药疗法 0. 07 74

4 血管性痴呆 0. 02 48

5 中风 0. 05 47

6 临床疗效 0. 04 45

7 帕金森 0. 01 29

8 中风后失语 0. 01 28

9 综述 0. 01 20

10 中药 0. 02 17

图 5 关键词聚类图

2. 5. 3 关键词时间线分析 在关键词聚类图谱基

础上,利用局部线性回归绘制时间线图谱,见图 6。

分析时间线图谱,2003—2007 年研究热点为地黄饮

子作用机制研究,如实验研究、动物模型、细胞凋亡

等;2008—2018 年,研究热点为地黄饮子临床疗效

观察、药理作用分析、或与其他方法联合作用如针

灸、中西医结合等。 #0 地黄饮子、#1 阿尔茨海默

病、#2 临床疗效、#4 中风,一直贯穿于整个时间线,

是研究的核心主题。 近年来,地黄饮子的临床应

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数据挖掘为研究热点。

图 6 关键词时间线图

第 4 期 张雯霞,谢 瑶,韩 萍,等:基于 CiteSpace 对地黄饮子的可视化分析 ·117·

第124页

2. 5. 4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是指某研究

领域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某种主题关注程度的变

化情况,通过分析研究热点随时间变化趋势,来把

握研究热点[6]

。 关键词突现分析,共得到 22 个关

键词,突现图谱显示,2003—2014 年,地黄饮子研究

热点主要集中于实验、作用机制研究如海马神经

元、大鼠行为学、细胞凋亡、大鼠学习记忆、PC12 细

胞等,其中学习记忆突现时间长,突现强度大,这也

为之后地黄饮子治疗老年痴呆、中风等疾病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2012—2023 年,研究热点主要为地黄

饮子临床应用如治疗中风、帕金森等疾病,及与其

他疗法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中西医结

合等联合作用。 2020—2023 年,近 3 年,随着临床

应用深入,地黄饮子在治疗帕金森和中风后遗症的

应用中不断上升,使用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将成

为趋势,见图 7。

图 7 关键词突现图

3 讨 论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 816 篇,使用 CiteSpace 进行

可视化分析,2003—2023 年地黄饮子发文趋势呈波

动上升。 作者合作图谱显示,谢宁发文量最多,以

谢宁、周妍妍等为主的团队,研究方向集中在实验

研究,如地黄饮子对阿尔茨海默病[7-8]

、血管性痴

呆[9]

、衰老[10]

、局灶性脑缺血[11]等疾病的药理作用

机制分析;作者组成的团队,团队间缺乏联系。 机

构合作图显示,医学院校科研能力较强,可以带动

附属医院或合作的医疗机构,已成为地黄饮子研究

的主要力量,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以北京中医药

大学东方医院为主的两个团队,发文量最多,但团

队间缺乏联系;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北方,这反映

地黄饮子的研究存在地域分布上差异,可能与痴呆

发病地域差异有关,研究发现,痴呆患病率西部最

高、北部次之、南部最低[12]

关键词分析显示,地黄饮子研究热点集中在临

床应用及作用机制分析两个方面。 地黄饮子作用

机制研究主要为老年痴呆、中风、帕金森、缺血再灌

注损伤等疾病,机制研究集中在细胞凋亡、认知功

能、促进学习记忆、抗氧化、保护神经元[13]

、炎症反

应、星形胶质细胞[14]等方面。 地黄饮子治疗阿尔茨

海默病机制主要为调控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

发挥抗氧化作用,提高学习记忆功能,以促进认知

功能[15]

;地黄饮子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为减轻

自由基损伤,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16]

。 临床应用

方面,地黄饮子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为主,如阿尔

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中风、中风后遗

症[17]等;其他疾病包括失眠[18]

、糖尿病[19]

、皮肤

病[20]等;或与其他疗法联合作用,如针灸[21]

、重复

·118·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25页

经颅刺激[22]也是研究热点。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和突现图谱显示,早期地黄

饮子主要为作用机制研究,验证了地黄饮子在分子

水平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协同作用[23]

,也为地

黄饮子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地黄饮子为

补益剂,具有滋肾阴、补肾阳的作用,可治疗肾阴阳

两虚所致的肾精亏损证,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

入,地黄饮子治疗疾病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地黄

饮子治疗帕金森和中风后遗症的相关研究也在不

断上升。 目前,随着中医药信息数字化的不断发

展,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地黄饮子药物作用机制和

用药规律,以解决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难

题[24]

,采用数据挖掘梳理地黄饮子的用药规律,已

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 CiteSpace 对地黄饮子近

20 年研究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可帮助研究者了解

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地黄饮子临床应用广

泛,疗效显著,但临床研究主要为个案报告或小样

本研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系统研

究,未来可以扩大研究范围,加强标准化制剂的研

发,深入探究其机制,以提高临床应用的科学性和

可靠性;目前,针对地黄饮子组方中某一有效成分

研究较少,可采用相关方法分析其有效成分,以方

便临床应用及推广;同时地黄饮子联合中医外治法

相关研究较少,目前主要为针灸、穴位注射及穴位

按摩,未来可以扩大研究范围,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窦金金,罗泓楠,李红颖,等. 地黄饮子防治老年痴呆疾病研究

进展[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23,37(1):92-98.

[2] 孙跃峰,侯志涛,陈晶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地黄饮子“异病

同治”阿尔茨海默病和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J]. 国际中医中药

杂志,2023,45(6):743-748.

[3] HAN G,ZHEN W,DAI Y,et al. Dihuang-Yinzi alleviates cognition deficits via targeting energy-related metabolism in an alzheimer mouse model as demonstrated by integration of metabolomics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 [ J ]. Front Aging Neurosci, 2022,

14:873929.

[4]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 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

能[J]. 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5] 胡臻,张阳 . 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和扩展核

心作者分析———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2(3):351-354.

[6] 徐琼,张恒,秦浩人,等. 基于 CiteSpace 及 VOSviewer 可视化分

析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热点和趋势[J]. 浙江中医药

大学学报,2023,47(7):813-823.

[7] 于淼,谢宁,关慧波,等. 地黄饮子对 AD 模型大鼠脑内 Aβ 生成的

干预机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6):2281-2284.

[8] 孙梦捷,余虹霓,韩广卉,等. 地黄饮子改善 AD 小鼠脑星形胶

质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及自噬损伤的作用机制[J]. 中国实验方

剂学杂志,2023,29(8):19-26.

[9] 谢宁,史瑞,吴颂,等. 地黄饮子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

力及大脑皮层 NO、NOS 含量的影响[ J]. 中医学报,2011,26

(7):821-823.

[10] 高山,庄哲,刘钊,等. 加味地黄饮子对衰老小鼠肾脏组织

P21、P53 蛋白及其 mRNA 表达的影响[ J]. 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报,2018,37(4):83-87.

[11] HU R,YIN C L,WU N,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 Dihuang

Yinzi(DY) plays neuroprotective and anti-dementia role in rats

of ischemic brain injury[ J]. J Ethnopharmacol,2009,121(3):

444-450.

[12] JIA L,QUAN M,FU Y,et al. Dementia in China:Epidemiology,

clinical management,and research advances[ J]. Lancet Neurol,

2020,19(1):81-92.

[13] 周雨慧,苗明三,芦锰,等. 地黄饮子加减方对血管性痴呆模

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 CA1 区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8):53-61.

[14] 余虹霓,孙梦捷,王凤丽,等. 地黄饮子调节 PI3K/ Akt 信号通

路保护 AD 小鼠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及糖酵解的作用

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8):10-18.

[15] 江建锋,白强,宋祯彦,等. 从凋亡网络的调控研究地黄饮子

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分子机制[ J]. 中草药,2020,51( 21):

5548-5558.

[16] 王俊杰,楼琦,汤娟娟,等. 地黄饮子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

鼠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

(4):42-48.

[17] 张慧永,刘良敏 . 地黄饮子加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恢

复期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效果[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24(18):58-60.

[18] 刘咏英,赵婧,矫健鹏,等. 地黄饮子联合艾司唑仑治疗肾阴

阳两虚型老年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世界中西医

结合杂志,2019,14(7):962-965.

[19] 李全,贾斯婷,关慧波 . 地黄饮子辅助治疗肾虚髓减型 2 型

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时珍国

医国药,2022,33(2):410-412.

[20] 吴利平 . 地黄饮子加减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 60 例疗效观

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5,50(3):198.

[21] 朱之国,尹玉霞 . 地黄饮子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偏瘫失语临

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9,11(33):29-30.

[22] 张臻年,惠振,王苏雷,等. 加减地黄饮子联合重复经颅磁刺

激治疗帕金森病步态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 J]. 世界中西医

结合杂志,2021,16(6):981-985.

[23] 聂丽媛,白帅东,张世霞,等. 地黄饮子的现代研究进展[ J].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3(1):60-64.

[24] 靳蕊,徐家淳,王凯,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地黄饮子治疗阿尔

茨海默病的机制[ 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2):2913-

2920. (收稿日期:2023-10-28)

[编辑:徐霜俐]

第 4 期 张雯霞,谢 瑶,韩 萍,等:基于 CiteSpace 对地黄饮子的可视化分析 ·119·

第126页

引用:何姣凤,冯进,黄运华,钟贝,黄河,邓婷婷 . 基于 CiteSpace 对天麻钩藤饮的可视化分析[ J]. 湖南中医杂志,2024,40

(4):120-126.

基于 CiteSpace 对天麻钩藤饮的可视化分析

何姣凤1

,冯 进2

,黄运华2

,钟 贝1

,黄 河1

,邓婷婷1

(1.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

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

[摘要] 目的:基于 CiteSpace 分析天麻钩藤饮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

(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

(SinoMed)中自建库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与天麻钩藤饮相关的文献。 采用 NoteExpress 合并去重,运用

CiteSpace 6. 2. R3 软件进行作者共现、机构合作、关键词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 1829 篇文献,发文

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发文期刊最多的为《内蒙古中医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冼绍祥;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出现频数及中介中心性均较高的关键词为眩晕、肝阳上亢、头痛、临床疗效、中风。 结

论:临床应用与辨证施治是目前天麻钩藤饮的主要研究热点,未来可深度挖掘天麻钩藤饮对帕金森病、癫痫

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研究,并联合多团队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疗效研究,为临床更好应用天麻钩藤

饮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天麻钩藤饮;文献计量学;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R289. 5,G353. 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08 / j. cnki. issn1003-7705. 2024. 04. 03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8A222);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计划项目(D202314018599)

第一作者:何姣凤,女,2022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

通信作者:冯进,女,主任护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E-mail:912609442@ qq. com

天麻钩藤饮始载于《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主要由天麻、钩藤、石决明、夜交藤、茯神、栀子、黄

芩、益母草、川牛膝、杜仲、桑寄生 11 味中药组成,

具有清肝潜阳、益肾补肝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肝阳

偏亢证[1]

。 近年来,天麻钩藤饮在临床应用广泛,

现代实验研究证实,天麻钩藤饮可用于治疗高血压

病、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与神

经系统疾病[2]

,其疗效显著,且应用前景良好[3-6]

目前,天麻钩藤饮及其加减方相关研究日益增多,

却鲜见关于天麻钩藤饮领域的相关知识图谱分析。

因此,本文基于 CiteSpace 软件及其原理对天麻钩藤

饮领域文献进行作者共现、机构合作和关键词的可

视化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现状、研究热点与科学前

沿,以期为临床更好应用天 麻 钩 藤 饮 提 供 理 论

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数 据 来 源 与 检 索 策 略 检 索 中 国 知 网

(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

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

系统(SinoMed),以 CNKI 为例,检索式为 SU = (‘天

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饮化裁’ +‘天麻钩藤饮

冲剂’+‘天麻钩藤饮颗粒’ +‘天麻钩藤饮’),文献

类型为 期 刊, 检 索 时 间 为 建 库 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

1. 2 纳入标准 公开发表的与天麻钩藤饮相关的

文献。

1. 3 排除标准 1)题录信息缺失文献;2)非中文

文献;3)重复文献;4)综述、科普性文章、系统评价

类文献等。

1. 4 数据处理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题录以 Refworks 格式导出,将文件命名为“download_∗∗. txt”格

式。 使用 CiteSpace 6. 2. R3 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作

者共现、机构合作、关键词聚类、时间线以及关键词

突现的可视化分析。 软件参数设置:Timing Slicing

·120·

第 40 卷第 4 期

2024 年 4 月 HU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40 No. 4

Apr. 2024

第127页

模块参数设置为 1962 年 1 月到 2022 年 12 月,时间

切片确定为“2”年,将节点类型选取作者、机构、关

键词,设置“TopN”为 50,其他模块与参数均为版本

默认设置。

2 结 果

2. 1 年度发文量分析 共检索文献 5312 篇,经查

重去除 3352 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剔除 131 篇,最

终纳入文献 1829 篇。 由图 1 所示,天麻钩藤饮相关

研究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 2022 年发文量最

多,为 164 篇。 根据发文情况,该领域大致分为 3 个

阶段: 1962—2001 年 发 文 量 呈 缓 慢 增 长 趋 势;

2002—2014 年为快速增长阶段;2015—2022 年发文

量先下降后快速增长,基本稳定在 89 篇以上,由此

可见天麻钩藤饮一直为关注热点。

图 1 年度发文量图

2. 2 发文期刊分析 1829 篇文献发表在 372 种期

刊中,其中《内蒙古中医药》杂志发表天麻钩藤饮相

关文献最多。 (见表 1)

表 1 发文期刊分析(排名前 10 位)

期刊名称 发文量/ 篇 百分比/ %

内蒙古中医药 56 3. 06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54 2. 95

陕西中医 48 2. 63

中医临床研究 46 2. 52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45 2. 46

河南中医 36 1. 97

光明中医 34 1. 86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9 1. 59

中国社区医师 29 1. 59

新中医 26 1. 42

实用中医药杂志 26 1. 42

2. 3 作者合作分析 1829 篇文献中,发文作者共

592 位,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冼绍祥(15 篇)。 根据

普赖 斯 理 论[7] 计 算 得 到 核 心 作 者 最 低 发 文 量

N≈2. 90,故该领域核心作者发文量需≥3 篇。 经计

算,共有 115 名核心作者,核心作者总发文量为

548 篇,占总文献量的 30. 0%。 由于核心作者发文量

不足总文献量的 50%,表明该领域尚未形成显著的核

心作者团队。

由作者合作图谱可知,该领域主要形成了以冼

绍祥、邢之华为主的作者合作群,冼绍祥团队主要

研究领域为天麻钩藤饮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的作用

机制研究。 邢之华团队主要研究领域为天麻钩藤

饮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研究。 由图 2

所示,还形成了以赵智强、王强、王晨曦、刘文为主

的团队研究,但发文量不高。 通过对以上团队进行

分析,结果表明各团队内部存在一定联系,但团队

间的合作较少。

2. 4 机构合作分析 由机构合作图谱可知,该领

域形成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的跨区域合作,其中中

南大学湘雅医院发文量最多,为 19 篇。 如图 3 所

示,天麻钩藤饮领域研究机构多为单独研究或为中

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研究,机构较为分散,彼此缺

少联系,各研究机构间合作较少。

2. 5 关键词分析

2. 5. 1 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

可以把握天麻钩藤饮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现状。 关

键词 频 次 越 高, 表 示 越 受 关 注; 中 介 中 心 性 越

大(≥0. 1),表示影响力越高。 频次及中介中心性

排名前 20 位关键词见表 3。 由图 4 可知,临床疗

效、眩晕、肝阳上亢、头痛、临床研究、中风等关键词

出现频次及中介中心性均较高,表明了天麻钩藤饮

常用于治疗帕金森、头痛、眩晕、中风等疾病。

第 4 期 何姣凤,冯 进,黄运华,等:基于 CiteSpace 对天麻钩藤饮的可视化分析 ·121·

第128页

图 2 作者合作图

图 3 机构合作图

表 3 高频关键词分析(排名前 20 位)

关键词 频次/ 次 中介中心性 关键词 频数/ 次 中介中心性 关键词 频次/ 次 中介中心性

高血压病 515 0. 48

临床疗效 216 0. 14

眩晕 164 0. 21

肝阳上亢 141 0. 23

头痛 95 0. 12

临床研究 66 0. 07

中风 65 0. 06

加减治疗 59 0. 12

治疗效果 42 0. 05

帕金森 37 0. 03

针灸 35 0. 02

血压水平 35 0. 02

针刺 34 0. 03

不良反应 32 0. 02

卡托普利 28 0. 00

中医 26 0. 05

硝苯地平 21 0. 01

中药 19 0. 04

大鼠 18 0. 04

阴虚阳亢 18 0. 02

·122·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29页

图 4 关键词共现图

2. 5. 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如

图 5 所示,S = 0. 9723,Q = 0. 8797,表明该聚类板

块显著高效且合理。 导出关键词聚类基本情况详

见表 4。 天麻钩藤饮研究领域关键词形成 14 个聚

类,其中#0 高血压病、#11 偏头痛、#12 帕金森病、

#13 眩 晕 主 要 探 讨 方 剂 的 主 要 治 疗 疾 病 范 围;

#3 平肝息风主要探讨疾病的主要治疗原则;#5 肝

阳上亢主要探讨疾病的主要证型;#1 大鼠主要探

讨动物实验模型;#4 二陈汤、#6 中药、#7 临床观

察、#8 疗效、#9 右归丸、#10 治疗主要阐述主要研

究内容及其临床运用;#2 收缩压主要探讨研究的

主要评价指标。

图 5 关键词聚类图

表 4 关键词聚类列表

聚类 ID 聚类标签 规模 轮廓值 聚类内容(LLR) 聚类 ID 聚类标签 规模 轮廓值 聚类内容(LLR)

〛#0 高血压病 49 0. 989 高血压病;血压水平;心功能

#1 大鼠 42 0. 964 大鼠;天麻;钩藤;正交试验

#2 收缩压 39 0. 983 收缩压;舒张压;冠心病

#3 平肝息风 34 0. 906 平肝息风;夜交藤;石决明;川牛膝

#4 二陈汤 33 0. 954 二陈汤;临床治疗;中医治疗;名医经验

#5 肝阳上亢 30 0. 989 肝阳上亢;不良反应;肝肾阴虚;血脂指标

#6 中药 29 0. 979 中药;脑梗死;总有效率压;血压水平

#7 临床观察 27 0. 986 临床观察;卡托普利;依达拉奉;临床应用

#8 疗效 26 1. 000 疗效;安全性;针灸;临床疗效

#9 右归丸 25 0. 980 右归丸;左归丸;太冲穴;卡马西平

#10 治疗 20 0. 993 治疗;加减治疗;效果分析;中老年人

#11 偏头痛 19 0. 954 偏头痛;头痛;内伤头痛;颅脑外伤

#12 帕金森病 17 0. 929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左旋多巴;心功能

#13 眩晕 15 1. 000 眩晕;中医药疗法;风阳上扰;耳穴贴压

第 4 期 何姣凤,冯 进,黄运华,等:基于 CiteSpace 对天麻钩藤饮的可视化分析 ·123·

第130页

2. 5. 3 关键词时间线分析 时间线视图可直观显

示随着时间推移该聚类下关键词发展演变,同一聚

类的关键词在同一水平线上,越靠右侧时间越近。

由图 6 可知,对于高血压病、方剂成分———桑寄生、

怀牛膝等方面研究开始早,跨度久,为该领域探索

热点;对于中药复方、理论研究、帕金森病信号通

路、作用靶点等机制研究探索虽起步较晚,但目前

已成为研究热点和趋势。

图 6 关键词时间线图

2. 5. 4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见图 7,

突现强度排名前 5 位的关键词依次为“临床疗效”

“不良反 应” “ 血 压 水 平” “ 肝 阳 上 亢” “ 头 痛”。

1990—2001 年,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等常以

“平肝息风”为原则,关注“益母草” “夜交藤” 等主

要成分的研究,并常与“建瓴汤”合用,主要进行机

制研究,探讨方药对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和内皮素

的影响;2002—2015 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对高血压病

和头痛的证型、机制及临床运用研究;2016 年至今

研究重点为临床疗效及用药不良反应研究,常与针

刺、硝苯地平合用,探讨对血压水平的影响及不良

反应发生率。

图 7 关键词突现图

·124·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31页

3 讨 论

3. 1 研究概况 年度发文量结果显示,天麻钩藤

饮相关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天麻钩藤饮领域

受到了研究者的持续关注,各类成果不断涌现,研

究疾病内容也趋于多元化,包括临床疗效观察、基

础实验、机制研究、经验总结等,但目前研究成果以

临床疗效观察为主,缺乏一定的疗效标准与药理研

究。 未来可从此方向出发,加强基础实验及药理研

究,深入挖掘天麻钩藤饮的药物成分靶点及疾病治

疗机制,为临床更好地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从作者、机构合作图谱分析来看,该领域多数

作者有较为固定的团队,且团队内部合作频繁,但

缺乏各团队间与各区域间的合作,建议未来还需加

强多学科、跨领域团队间的合作,以产出更优质的

科研成果。

3. 2 研究热点 根据关键词可视化与关键词聚类

结果可知,临床应用与辨证施治是目前天麻钩藤饮

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中医综合

疗法,中药合方应用与西药联合治疗。 1)天麻钩藤

饮常联合针灸、电针等中医外治法治疗相关疾病;

2)天麻钩藤饮常与其它方剂、中药联合治疗,如二

陈汤、右归丸等;3)天麻钩藤饮与西药联合运用,如

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等。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天麻钩

藤饮常联合应用表明中医药综合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少患者由

于长期服用西药而引发的不良反应[8-10]

辨证施治方面,天麻钩藤饮针对的证型主要为

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滋补肝

肾、平肝息风等。 大量研究人员通过网络药理学与

基础实验,充分证实了天麻钩藤饮治疗疾病具有多

靶点,多途径的特征[11]

,其治疗机制研究主要聚焦

于应用方药来调节炎症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血

管内皮等。 但天麻钩藤饮治疗相关疾病靶点较多,

缺乏对各个靶点以及各靶点之间相关性的深入研

究。 未来还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实验,利

用网络药理学进行有效成分与作用靶点相关性、各

靶点之间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加强研究的深度与

广度,促进该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3. 3 发展趋势 通过突现词分析可充分了解一个

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12]

。 结合突现词和时

间线结果显示,前期研究人员多重视方药活性成分

研究,进行基础实验,探索益母草、夜交藤等对大鼠

血压水平的影响,从中寻找其作用靶点。 现代医学

研究发现,方药主要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

节血管活性物质[13]

;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14]

;

降低炎症因子水平[15]

;调节脑组织中神经递质水

平;保护机体神经元及介导细胞自噬、凋亡和增

殖[16]等来治疗相关疾病。 中期研究人员多注重对

方药的临床运用,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辨证论治,

探索方药对高血压病患者(肝阳上亢型等)血压水

平的影响。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天麻钩藤饮是临

床治疗肝阳偏亢型头痛、失眠、眩晕、耳鸣、高血压

病、脑出血的经典方药,该方药可有效改善高血压

病患者(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等) 的血压水平,

对心、脑、肾等靶器官也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17-18]

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天麻钩藤饮的药理作用、临

床应用不断拓展。 近年来,有多项科学研究证实天

麻钩藤饮在治疗帕金森病、癫痫、痴呆等神经系统

疾病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能产生良好的治

疗效果,充分改善疾病症状[19-21]

。 但目前天麻钩藤

饮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具

体治疗机制与靶点还尚未完全明确,药物相互作用

方面及具体作用机制部分研究还不够深入,未来还

需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充分利用网络药理学与基

础实验挖掘天麻钩藤饮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

核心靶点和相关通路,并开展相关实验研究与临床

疗效研究来验证具体靶点、信号通路的科学性,为

天麻钩藤饮辅助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高质量的

证据支持。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天麻钩藤饮领域相关文献

的研究现状、热点、前沿与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通

过网络知识图谱分析,进一步为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前,天麻钩藤饮领域已形成了

一定的研究规模,研究方向也较为明确,但还缺乏

对药物的具体治疗机制与靶点研究,同时也缺乏影

响力较强的团队及研究结果,未来还需加强探索,

开展大样本、高质量临床疗效研究,为临床更好地

应用天麻钩藤饮提供理论依据。 但本研究也具有

一定的局限性:未涉及英文数据库,仅包含中文文

献,缺乏对天麻钩藤饮领域的整体热点分析,结果

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 4 期 何姣凤,冯 进,黄运华,等:基于 CiteSpace 对天麻钩藤饮的可视化分析 ·125·

第132页

参考文献

[1] 李雪梅 . 平肝滋肾针刺法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高

血压病 患 者 的 临 床 疗 效 观 察 [ D]. 合 肥: 安 徽 中 医 药 大

学,2022.

[2] 曹晓艳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探讨天麻钩藤饮治疗癫

痫的机制[D].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23.

[3] 郭宇婷,李珊珊,李庆林 . 天麻钩藤饮抑制铁死亡-脂质代谢

保护鱼藤酮诱导的 PC12 细胞损伤[ 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

疗学,2022,27(1):8-14.

[4] 朱霞,范保军,李慧敏,等. 浮针再灌注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中

青年颈性颈椎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研究[ J]. 中国中医急症,

2021,30(9):1593-1597.

[5] 林苏进,支英豪,潘录录 . 天麻钩藤饮联合揿针治疗脑卒中后

尿潴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

(10):127-130.

[6] 张梦婷 . 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与天麻钩藤饮临床

疗效的 Meta 分析[D]. 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23.

[7] 康焱红,王金星,方芳,等. 血府逐瘀汤研究文献可视化分

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3,30(7):56-61.

[8] 王鑫,卢旭,劳家珩,等. 天麻钩藤饮辅以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

成人抽动障碍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

(22):137-142.

[9] 罗鹏飞 . 天麻钩藤饮联合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肝

阳上亢型)的临床研究[D]. 兰州:甘肃中医药大学,2023.

[10] 陈晓慧 . 针药并举对肝阳上亢型晨峰高血压干预作用[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

[11] 朱仁艳,王亚丽,张英美,等. 天麻钩藤饮及其单味药治疗帕

金森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4,30( 3):

239-248.

[12] 钟贝,黄运华,何姣凤,等. 基于 CiteSpace 的国内高血压慢病

管理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J]. 全科护理,2023,21( 15):

2042-2046.

[13] 柳威,邓林华,赵英强 . 天麻钩藤饮干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 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

40(1):51-54.

[14] 王建民,孟蓓,王胜利,等. 基于 Klotho / FGF23 通路探讨天麻

钩藤饮对大鼠静脉桥血管氧化应激及内膜增生的影响[ 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1,38(9):1678-1684.

[15] 高小恒,陈达艳,刘效栓,等. 天麻钩藤饮含药血清对脑出血

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和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相关因子表

达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3):232-235.

[16] LIU L,SONG J,LU J,et al. Tianma Gouteng Y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exerts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in animal and cellular models of parkinson's disease[ J]. Scientific reports,2015,5:16862.

[17] 马海婷 . 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

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

[18] 曲争艳,刘宁,率中泰,等. 天麻钩藤饮合白术厚朴汤治疗土

运不及之年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J]. 中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21):3972-3975.

[19] 张彦彦,李晶洁,龙芸鸾,等. 天麻钩藤饮防治神经系统疾病

的研究进展[J]. 中成药,2022,44(9):2901-2905.

[20] 陈萍,程茹 . 天麻钩藤饮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老年血管性

痴呆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和血液流变学的影

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2):315-318.

[21] 郭宇婷 . 天麻钩藤饮调控 ACSL4 介导的脂质过氧化抑制细

胞铁死亡延缓 PD 进程的初步研究[D]. 合肥:安徽中医药大

学,2023.

(收稿日期:2023-10-23)

[编辑:徐霜俐]

????????????????????????????????????????????

(上接第 95 页)

[15] 严彩霞,孙小平,郑园华,等. 腹膜透析患者早期腹膜炎发生情

况的调查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20,55(7):1045-1048.

[16] 黄柳燕,陈亚梅,张帆,等. 腹膜透析患者发生便秘的影响因

素及干预研究进展[ 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20,21

(9):836-838.

[17] 雷洋洋,杨波,裴明,等. 扶肾颗粒联合灌肠治疗腹膜透析患

者胃肠功能障碍 46 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8,

24(4):441-446.

[18] 李琳,马水霞,冯文英,等. 中药膏摩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

效果观察[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1,19(3):134-136.

[19] 黄金兰,杨毅华,刘鹏,等. 腹部膏摩疗法治疗便秘患者的护

理效果观察[J]. 中医外治杂志,2021,30(3):36-37.

[20] 程丽琼,何桂娟,梁艳 . 砭石温灸联合经穴推拿对开颅术后

便秘的干预效果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22,57(1):38.

[21] 闫志如 . 生大黄粉神阙穴贴敷结合护理对冠心病合并便秘

患者的影响[J]. 中国民间疗法,2018,26(4):17-18.

[22] 刘书红,霍晶晶,严康,等. 中药膏摩疗法治疗恶性肿瘤患者

气滞血瘀型便秘疗效观察[ J]. 北京中医药,2022,41( 10):

1153-1157.

[23] 张浩,车文文,张静莎,等. 针刺治疗便秘腧穴配伍规律文献

研究 . 中医杂志,2019,60(19):1692-1696.

[24] 汤颖,谢宏琼,邹飞萍 . 砭石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在下肢

骨折术后便秘中的应用[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19(14):159-161.

[25] 谢秀彩. 穴位按摩防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便秘 30 例疗效观

察[J]. 新中医,2012,14(4):90-91.

[26] 邹修梅,段筱妍,贾妮,等. 中药砭石热熨治疗帕金森病气虚

便秘的疗效观察[ 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

24(11):4620-4626.

(收稿日期:2023-11-01)

[编辑:韩晗]

·126·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33页

引用:李双霜,谭天颖,曾兴琳,岳廷会,陈小朝 . 基于 VOSviewer 和 CiteSpace 对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可视化分

析[J]. 湖南中医杂志,2024,40(4):127-133.

基于 VOSviewer 和 CiteSpace 对

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可视化分析

李双霜1

,谭天颖1

,曾兴琳2

,岳廷会1

,陈小朝3

(1.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550025;

2.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

3. 成都肛肠专科医院,四川 成都,610000)

[摘要] 目的:了解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 STC)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 方法 :检索中国

知网(CNKI)中有关中医药治疗 STC 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 2003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4 月 18 日,利用

VOSviewer 1. 6. 19 软件及 CiteSpace 6. 2. R2 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共纳入

604 篇文献,文献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该领域形成了以于永铎、钱海华、夏旭婷等为代表的核心研

究团队,以辽宁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为主要的研究机构,但跨团队、机构及地域

的合作较少;关键词“肠道菌群”“胃肠激素”“自噬”等是近年中医药治疗 STC 的研究热点,亦是未来研究领

域的发展趋势。 结论:STC 的中医药治疗逐渐受到领域学者的重视。 肠道菌群、胃肠激素、自噬等是未来研

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但跨团队、跨机构、跨地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仍需加强,以共同开展高质量、大样本、

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明确 STC 的发病机制,从而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慢传输型便秘;中医药治疗;文献研究;VOSviewer;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R259. 746. 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08 / j. cnki. issn1003-7705. 2024. 04. 034

基金项目:贵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YCXZRS202207)

第一作者:李双霜,女,2021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外科学(肛肠疾病方向)

通信作者:陈小朝,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外科学(肛肠疾病方向),E-mail:281324523@ qq. com

慢传输型便秘(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

是常见的慢性致残性、难治性疾病,是原发性功能

性便秘的重要亚型之一[1-3]

,其特征是结肠运动缓

慢和肠 道 内 容 物 排 出 延 迟[4]

。 中 医 学 中 虽 无

“ STC”的确切名称,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

“便秘” 范畴[1]

,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特色病种[5]

目前,常规化学药物虽然能在短期内有效 控 制

STC 症状,但长期效果较差,毒副作用明显[1]

,且

长期便秘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

响,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医疗保健系

统的社会负担[6]

VOSviewer 是莱顿大学学者于 2010 开发的文

献计量分析软件,是基于网络数据创建和探索地图

的软件工具,可用于共词分析、共引分析和文献耦

合分析等。 同时,亦可用于分析学术记录,能够直

观地显示研究结果,在聚类技术、地图显示等方面

具有独特的优势[7-8]

。 CiteSpace 是由陈卓美教授开

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可通过计量、共现分析和聚

类分析,直接、准确、快速地计算并分析出某一学科

或知识领域科学文献的热点和研究前沿,并以视觉

知识地图的形式显示该领域的研究结构。 与传统

的文献计量学方法相比,科学知识图的可视化分析

具有直观和可读性特点[8-9]

。 因此,本研究将利用

VOSviewer 和 CiteSpace 软件对 2003—2023 年中医

药治疗 STC 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掌握

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

的选题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检索文献来自中国知

网(CNKI) 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进行检索,检索

·127·

第 40 卷第 4 期

2024 年 4 月 HU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40 No. 4

Apr. 2024

第134页

式:“ 慢 传 输 型 便 秘” + “ 结 肠 慢 传 输 型 便 秘” +

“ STC”AND“ 中医” + “ 中药” + “ 中医药” + “ 中草

药” +“提取物” +“中成药” +“ 方” +“ 丸” +“ 散” +

“合剂” + “ 汤” + “ 饮” + “ 膏” + “ 颗粒” + “ 论治” +

“辨 治” + “ 经 验” + “ 学 术 思 想”

[10]

, 检 索 时 间:

2003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4 月 18 日,检索学科: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文献来源选择:学术

期刊、学位论文。

1. 2 纳入标准 与 STC 相关的期刊论文及硕士、

博士学位论文。

1. 3 排除标准 1)重复发表的文献;2)继发性便

秘;3)信息不全的文献。

1. 4 数据处理 利用 CiteSpace 将筛选后的文本数

据“Refworks” 转换为“ download∗∗∗∗∗∗. txt”

格式,后导入 CiteSpace 和 VOSviewer 进行信息整

理、分析和可视化。 在 VOSviewer 的网络可视化

(network Visualization)中,相同颜色属同一聚类,每

一标签及圆圈代表每一项目,其大小均由项目发文

量或出现频次所决定。 发文量越多或出现频次越

高,标签和圆圈就越大[11]

;同时,圆圈之间距离越

近,连线越粗,表示两者间的联系越密切,反之亦成

立。 在密度可视化图(Density Visualization) 中,颜

色范围从蓝色到绿色到黄色再到红色。一个点邻

近的项目数量越多,相邻项目的权重越高,该点的

颜色就越接近红色,反之就越接近蓝色。 CiteSpace

相关参数设置:时间分区为 2003—2023 年,时间切

片为“1”,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 Top N = 50”,

算法 选 择 “ Pathfinder ” “ Pruning sliced networks ”

“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以获得关键词突现图

谱。

2 结 果

检索到相关文献 679 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

最终纳入文献 604 篇。

2. 1 年度发文量分析 本研究对 604 篇文献按发

表年份进行统计分析。 从时间轴来看,文献发表量

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21 年高达 61 篇;而近两年

则呈下降趋势,但需注意 2023 年的文献尚未完全纳

入,因此存在一定的分析偏差。 (见图 1)

图 1 年度发文量图

2. 2 作者合作分析 研究所纳入文献共涉及作者

1067 位,根据普赖斯公式计算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

N≈4

[12]

,共有 51 位核心作者形成图谱,约占所发

文作者人数的 4%,形成了以于永铎、钱海华、夏旭

婷、吴本升、王建民等为代表的核心研究团队,其中

发文量最高为于永铎(24 篇)。 同时,钱海华与吴

本升研究团队间合作较紧密,但其他团队间连线较

少,合作关系较弱,缺少学术成果的交流,不利于促

进各地域的共同进步。 (见图 2)

2. 3 机构合作分析 研究所纳入文献共涉及机构

437 个,主要以医药类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主。 其中

发文量排名前 3 位分别是辽宁中医药大学(48 篇)、

湖南中医药大学(42 篇)、南京中医药大学(34 篇)。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

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

医院等形成了合作关系,联系紧密。 同时,南京中医

药大学与河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中

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等形成了跨地域合作,但发文量最

多的辽宁中医药大学与其它机构间合作较少,不利于

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见图 3)

·128·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35页

图 2 作者合作图(发文量≥4 篇)

图 3 机构合作图

2. 4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可用于预

测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及发展[13]

。 本次研究为获得

更准确的结果,将关键词出现次数的阈值设置为

“5”,并手动将部分关键词进行合并,最终将检索到

的 945 个关键词中的 49 个关键词构建网络可视化,

如图 4 所示,共有绿色、橙色、红色等 11 个主要集

群。 而“慢传输型便秘”的节点最大,其次是“中医

药疗法”,这两个关键概念共同构成了研究的主要

内容。

2. 4. 1 关键词共现权重图 如图 5 所示,2020 年

以后,关键词“生活质量”“作用机制”“自噬” “肠道

菌群”“网络药理学”等占据核心地位。

第 4 期 李双霜,谭天颖,等:基于 VOSviewer 和 CiteSpace 对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可视化分析 ·129·

第136页

图 4 关键词共现网络视图

注:≥2020 年由黄色表示,2018—2020 年由绿色表示,2018—2016 年由青色表示,≤

2014 年由紫色表示。

图 5 关键共现权重视图

2. 4. 2 关键词共现密度图 “慢传输型便秘” “中

医药治疗” “ cajal 间质细胞” “临床研究” “实验研

究”关注度高,同时各自呈现出了与自身有关联性

的学术研究热点,深化了中医药治疗 STC 领域的研

究工作。 (见图 6)

2. 5 关键词聚类分析 因 VOSviewer 软件在关键词

聚类分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14]

,而对此进行聚类

展示,列举各聚类中节点最大的关键词,如慢传输型便

秘(绿色)、中医药治疗(橙色)、临床研究(红色)、cajal

间质细胞(靛青色)、实验研究(粉色)等。 (见图 7)

·130·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37页

图 6 关键词共现密度视图

图 7 关键词聚类视图

2. 6 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词( citation Bursts) 是

短时间内使用次数显著增加的关键词,其出现和

结束时间不仅可用于判断该领域的前沿热点,还

可预测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15]

根据 CiteSpace 的 突 现 词 分 析 显 示, 2003—

2010 年, “ 中 医 药 治 疗” 是 STC 的 研 究 热 点。

2010—2019 年,突现词为“白术七物颗粒” “ 通便

汤” “益气健脾通便方” “ 针灸” “ 血管活性肠肽”

“水通道蛋白” ,提示该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

在具体的中药内服以及中医药治疗 STC 的相关机

制研究。 2019—2023 年的突现词为“ 肠道菌群”

“网络药理学” “胃肠激素” “自噬” ,提示该阶段是

从药理或发病机制的角度揭示中医药治疗 STC 的

潜在作用机制。 (见图 8)

第 4 期 李双霜,谭天颖,等:基于 VOSviewer 和 CiteSpace 对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可视化分析 ·131·

第138页

图 8 关键词突现图

3 讨 论

STC 首次出现于《杂病源流犀烛》

[16]

,主要表

现为排便困难、便质干结,甚至有腹痛、腹胀、纳呆

等伴随症状。 古籍中亦早有对便秘症状的概括,如

《素问·厥论篇》曰:“太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

利”。 《伤寒论·辨脉法》提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

大便者,此为实……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

大便反硬”

[17]

。 便秘治疗方法多样,不论是中药内

服或针灸、穴位埋线等外治疗法,临床上均取得较

好的疗效,显示了中医药在治疗 STC 方面具有潜在

的优势和光明的前景[17-1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数据挖掘技术

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应用 VOSviewer 和 CiteSpace

软件,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从年度发文量、

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方面对 CNKI 中公开发表

的近 20 年的与中医药治疗 STC 相关研究成果进行

多角度分析,以展示该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其结论如下:①从年发文量的统计可以看出,2003

至 2023 年中医药治疗 STC 的研究逐年增多,发文

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 STC 已逐步受到该领

域研究学者的重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其中,

共有 1067 位作者发表了关于中医药治疗 STC 的文

章,出现了 51 位核心作者,仅占所有发文作者的

4%,说明大多数研究人员的发文量和影响力不

足[19]

。 但究其发文量则以于永铎为代表,发文量最

高,其次是钱海华、夏旭婷等为首的且有规模的核

心研究团队,团队间内部合作紧密,但跨团队合作

较少。 而在研究机构中,机构间合作以医药类大学

及其附属医院为主,虽辽宁中医药大学发文数量最

多,且在该领域具备一定影响力,但其在该领域内

与其他机构间无合作关系,学术研究存在一定的地

域局限性。 为此,相关的研究人员有必要加强团队

间的联系,强化机构间跨地域的合作和交流,并鼓

励进行大规模的、多中心的研究,整合相关资源[20]

,

以拓宽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提升研究水平,丰

富中医药的现代科学内涵,推动与 STC 相关的中医

药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 ②通过观察关键词共现

权重视图及突现图谱,发现“肠道菌群”“胃肠激素”

“自噬”“网络药理学”为 2020—2021 年诞生的关键

词,提示相关中医药治疗 STC 研究领域的学者需持

续关注此类热点。 其中,肠道菌群、胃肠激素、自噬

是从发病机制的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 STC 的作用

机制;而网络药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基于生物信息学

的药物研究方法,是通过对中药在 STC 治疗中的协

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揭示中药调控疾病具有

“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潜在作用机制,提高传

统方剂现代药理学研究与机制探讨的准确度,可为

后续进行动物或细胞实验提供研究方向或理论依

据。 ③关键词共现密度视图表明“慢传输型便秘”

“中医药治疗”“Cajal 间质细胞” “临床研究” “实验

研究”等备受关注。 ④关键词聚类分析表明,在“自

噬”所处的类团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Cajal 间质

细胞”。 其中,Cajal 间质细胞是引起结肠平滑肌肌

电活动的起搏器细胞和传导者[21-22]

,其数量、形态、

·132·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39页

分布和结构的异常变化与 STC 发病关系密切[23]

;

细胞自噬(Autophagy)调节是很多疾病潜在的治疗

方式,而 Cajal 间质细胞的过度自噬是导致 STC 动

物模型中 ICC 数量减少的关键,致使 Cajal 间质细

胞功能障碍,导致 STC 的发生[24-25]

。 这两者密切相

关,Cajal 间质细胞自噬是中医药治疗 STC 在发病机

制上探讨的热点。

综上,本研究通过 VOSviewer 和 CiteSpace 对中

医药治疗 STC 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

可知该领域已逐渐受到学者关注,但仍需鼓励并加

强跨团队、跨机构、跨地域学术交流和合作,共同开

展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推动该领域

的进一步发展。 而有关 STC 的发病机制,如肠道菌

群、胃肠激素、Cajal 间质细胞自噬等已成为该领域

的热点研究方向,研究学者可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 WANG L F,WU F,HONG Y L,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22,290:115075.

[ 2] MAZZONE A,STREGE P R,GIBBONS S J,et al. microRNA overexpression in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leads to reduced NaV1. 5

current and altered smooth muscle contractility[ J]. Gut,2020,69

(5):868-876.

[3] ZHAO Y,WANG L,ZHANG D,et al.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relationship of three major domesticated varieties of 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J]. Scientific Reports,2019,9(1):1-13.

[4] WEI L,SINGH R,HA S E,et al. Serotonin deficiency is associated

with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 J]. Gastroenterology, 2021, 160

(7):2451-2466.

[5] 陈容,周必英,周冷. 白术破壁饮片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肠神经

递质及 ICC 影响[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2,47(1):1-8.

[6] WANG G,YANG S,SUN S,et al.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strains

relieve loperamide-induced constipation via different pathways independent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J].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2020,10:423.

[7] ARRUDA H,SILVA E R,LESSA M,et al. VOSviewer and Bibliometrix[ J]. Journal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2022,

110(3):392-395.

[8] LI J,MAO Y,OUYANG J,et al. A review of urban microclimate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19(8):4741.

[9] ZHONG D,Li Y,HUANG Y,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exercise on cancer:A bibliometrics study and visualization analysis via

CiteSpace[J]. 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2022,8:1360.

[10] 褚会敏,刁娟娟,潘月丽. 基于 Citespace 的中医药治疗肾病综

合征可视化分析[ 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

24(12):5017-5025.

[11] 王海燕,黄锐娜,王小俊,等. 基于 VOSviewer 的富血小板血浆

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23( 18):

2947-2952.

[12] 张烨,黄宗海,胡远樟,等. 基于 VOSviewer 与 CiteSpace 的中

医治疗咳嗽病的可视化分析[ J]. 中医药通报,2020,19(2):

52-56.

[13] JIA C,MUSTAFA H.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review of nudge

research using VOSviewer [ J ]. Behavioral Sciences, 2022, 13

(1):19.

[14] 陈绍辉,王岩. 中国社会思潮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基于

Citespacw 和 VOSviewer 的综合应用[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6(6):22-30.

[15] 严继祥,董国伟. 基于 Citespace 的丹毒中医药研究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23,42(3):142-145.

[16] 常殊宝,张坤,李玲玲,等. 中医从虚论治便秘的临床研究概

况[J]. 河北中医药学院,2020,35(5):57-61.

[17] 何昭璇,熊静,王福民,等. 电针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 Cajal

间质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

药现代化,2021,23(8):2928-2933.

[18] 肖倩,刘春强. 慢传输型便秘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J]. 河

南中医,2012,32(7):933-935.

[19] 凡丹,杨雪捷,田佳欢,等. 基于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中医药

领域胃癌研究热点与趋势[ 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3,

45(6):934-939.

[20] 李秋华,史国峰,任路. 基于 CiteSpace 和 VOSviewer 的中医药

治疗乳腺癌可视化研究[J]. 新中医,2023,55(22):116-123.

[21] YAO Z,FU S,REN B,et al.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gut microbiota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laxative effect of pterostilbene on loperamide - induced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in mice [ J ].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2,

13:913420.

[22] WANG X Y,CHEN J H,LI K,et al. Discrepancies between c-Kit

positive and Ano1 positive ICC-SMP in the W/ Wv and wild-type

mouse colon:Relationships with motor patterns and calcium transients[J]. Neurogastroenterology & Motility,2014,26(9):1298-1310.

[23] KANIA E, PARYS J B. The emerging interrelation between

ROCO and related kinases,intracellular Ca

2+

signaling,and autophagy[ J] .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Molecular

Cell Research,2019,1866(7) :1054-1067.

[24] DRUMM B T,HWANG S J,BAKER S A,et al. Ca

2+

signalling behaviours of intramuscular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n the murine

colon[J].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2019,597(14):3587-3617.

[25] CHOI S,KANG H G,WU M J,et al. Effects of Ca

2+

-activated

Cl-channel ANO1inhibitors on pacemaker activity in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J]. 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9,51

(6):2887-2899. (收稿日期:2023-11-28)

[编辑:徐霜俐]

第 4 期 李双霜,谭天颖,等:基于 VOSviewer 和 CiteSpace 对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可视化分析 ·133·

第140页

引用:李青峰,杨土保 . 我国中医医保支付方式的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J]. 湖南中医杂志,2024,40(4):134-140.

我国中医医保支付方式的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李青峰,杨土保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湖南 长沙,410078)

[摘要] 目的:对我国中医医保支付方式的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后续改革及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检索 2004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10 月 30 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

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与中医医保支付方式相关的文献,运用 CiteSpace 软件对纳入文献的作者、机构、

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纳入文献 346 篇,年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研究者与机构之间合作较

少,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程薇,发文量最多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高频关键词有“疾病诊断相关

分组”“中医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药”等,生成了 9 个聚类标签,未来的研究趋势为“疾病诊断相关分

组”“中医优势”“支付方式改革”及“医院管理”。 结论:目前我国中医医保支付方式的相关研究发展较快,

但作者与机构之间合作仍需加强,研究热点聚焦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临床路径” “中医优势病种” “医疗

费用”等方面。

[关键词] 医保支付方式;中医;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R197. 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08 / j. cnki. issn1003-7705. 2024. 04. 035

基金项目: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重大项目(A2022003)

第一作者:李青峰,男,2021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卫生统计学

通信作者:杨土保,男,医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卫生服务管理研究与评价,E-mail:1064960669@ qq. com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近年来,由于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促

进作用[1]

,各部门发布政策文件不断推动中医医保

支付方式改革。 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

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指出要“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

[2]

,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

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

保政策”

[3]

,2021 年 12 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

指导意见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各地将疗效确切、

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医保支付

范围,并对已经实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和按

病种分值付费的地区,适当提高中医医院、中医病

种的系数和分值,充分体现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和优

势[4]

。 随着政策试点与推广,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

革引起了学界和地方部门的广泛关注,目前中医医

保支付方式的探索与研究进入快速增长期,但缺少

对该领域现况进行整体分析的研究,研究者及医保

管理者对其缺乏全面了解,难以准确把控研究热点

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运用 CiteSpace 软件对我国中医医保支付

方式的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直观展现该领域的

研究热点及趋势,为后续改革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以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

数据库(VIP)作为数据源进行检索,检索式:主题 =

(“中医”)AND 主题 = (“DRG+DRGs+DIP +疾病诊

断相关分组+单病种+按病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病种付费+病种收费+分值付费+疗效付费”)。 检

索时间为 2004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10 月 30 日。

1. 2 纳入标准 与中医支付方式相关的期刊论文

或学位论文。

1. 3 排除标准 1)会议记录、通讯报道以及刊印

书籍等;2) 重复文献;3) 信息不全或无法提取的

·134·

第 40 卷第 4 期

2024 年 4 月 HU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40 No. 4

Apr. 2024

第141页

文献。

1. 4 数据处理 将检索到的文献上传至 NoteExspress 3. 8 进行筛选去重,导出为 Refworks 格式并

重命名为“download2. txt”,使用 CiteSpace 软件对其

进行研究者及机构合作分析、关键词的共现、聚类、

时间线图分析和突现分析,设定初始参数如下:时

间跨度为“2004 年 1 月到 2023 年 10 月”,时间段为

1 年,节点筛选方式 k = 20,裁剪方式设置为寻径网

络裁剪法(Pathfinder),其余保持默认设定。

2 结 果

2. 1 年度发文量分析 最终纳入文献 346 篇。 年

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由图 1 可知,大致可分为

3 个阶段:2004—2011 年发表文献较少,共发表文献

13 篇;2011—2020 年发文量有所增加,发表文献

151 篇;此后由于相关政策影响,文献发表数量显著

上升,2021—2023 年发表文献 181 篇,2022 年达到顶

峰。 因文献纳入时间截止为 2023 年 10 月 30 日,故

2023 年发文量仍有上升空间。

图 1 年度发文量图

2. 2 作者合作分析 对研究者进行合作分析,共

生成节点 224 个,连线 14 条,节点密度为 0. 0006

(见图 2),说明研究者之间合作较少,整体网络较为

松散,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程薇(5 篇),根据普赖

斯定律[5]

,计算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 2 篇,发

文量≥2 篇的作者共有 13 位,发文量合计 30 篇,低

于总发文量 50%,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图 2 作者合作图

2. 3 机构合作分析 对机构合作进行网络分析,共

涉及机构 211 家,生成连线 145 条,节点密度仅为

0. 0065(见图 3),说明各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分散,其

中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发文量最多(11 篇),其

次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5 篇),主要形成了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华

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上海中医

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为中心的小规模研究团队,合作

多为高校及其附属机构,这些团队所在城市开展中医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较早,研究起步较早。

第 4 期 李青峰,杨土保:我国中医医保支付方式的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135·

第142页

图 3 机构合作图

2. 4 关键词分析

2. 4. 1 关键词共现分析 绘制关键词共现分析图

谱,有利于了解该领域研究热点,并反映关键词地

位及其相互关系[6]

。 对部分含义相同关键词进行

合并,如: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疾病诊断分组付费/

DRGs/ DRG、按病种分值付费/ 分值付费/ DIP、中医

院/ 中医医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医保支付改革

等。 关键词网络见图 4,生成节点 285 个,连线 644

条,网络密度 0. 0159,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关键词,

节点直径越大,该关键词受到研究者关注程度越

高[7]

,节点中心性>0. 1 说明该关键词较重要,颜色

由深至浅表示年份远近。 由表 1 可知,频次较高的

关键词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中医医院” “中医

优势病种”“中医药”等,说明这些关键词是国内研

究者关注的重点,排名前 12 位的关键词中有 8 个关

键词中介中心性均>0. 1,而“临床路径”的中心度最

高,代表着该关键词在文献中地位高、与周围节点

关系强、联系紧密[9]

图 4 关键词共现图

·136·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43页

表 1 高频关键词

序号 关键词 中心度 频次/ 次

1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0. 32 85

2 中医医院 0. 27 50

3 中医优势病种 0. 09 29

4 中医药 0. 29 24

5 中医 0. 11 20

6 按病种付费 0. 20 19

7 临床路径 0. 34 19

8 住院费用 0. 05 16

9 支付方式改革 0. 08 16

10 支付方式 0. 09 14

11 医保支付 0. 11 14

12 单病种 0. 14 12

2. 4. 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结果评价显

示:Modularity Q 值为 0. 6516>0. 3,表明划分出的各

聚类网络结构显著、合理,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值= 0. 88>0. 7,表明各聚类是高效率、高信度的[8]

(见图 5)。 按照聚类频次展示排前 9 位的聚类详细

内容,各聚类 Silhouse(轮廓值)均>0. 8,表明各聚类

内部一致性较好[9]

(见表 2)。 由图 5 可知,生成了

#0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1 住院费用、#2 临床路径、

#3 中医药、#4 医保基金、#5 中医药服务、#6 按病种

付费、#7 医保支付、#8 中医 9 个聚类标签,集中反

映了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其中#0、#2、#6 是对不同中

医支付方式进行探讨与研究,#1、#4、#7 主要对支付

方式改革造成的费用影响进行分析,#3、#5、#8 是对

中医支付方式改革下中医药现状及发展进行研究。

图 5 关键词聚类图

表 2 关键词聚类分析表

聚类号 聚类名称 节点 轮廓值 平均年份/ 年 LLR 对数似然标签值最大的 3 个关键词

#0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39 0. 840 2019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27. 46);公立医院(15. 62);绩效评价(12. 47)

#1 住院费用 34 0. 875 2012 住院费用(24. 29);单病种(20. 7);中医院(11. 04)

#2 临床路径 34 0. 849 2013 临床路径(23. 6);外治法(11. 39);中医单病种(11. 39)

#3 中医药 31 0. 936 2016 中医药(19. 5);改革(14. 12);支付方式(13. 97)

#4 医保基金 29 0. 815 2015 医保基金(12. 29);优势病种(9. 33);公立医院改革(8. 17)

#5 中医药服务 27 0. 909 2016 中医药服务(21. 3);中医药发展(14. 13);中医特色(10. 57)

#6 按病种付费 16 0. 864 2017 按病种付费(23. 37);浙江省(11. 89);社会保障(11. 89)

#7 医保支付 12 0. 936 2017 医保支付(19. 12);医保基金管理(6. 52);加速康复外科(6. 52)

#8 中医 10 0. 956 2017 中医(33. 71);病案首页(12. 78);诊疗中心(6. 35)

第 4 期 李青峰,杨土保:我国中医医保支付方式的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137·

第144页

2. 4. 3 关键词时间轴分析 关键词聚类后,可将

其转化为时间轴图(见图 6),以直观了解各聚类内

关键词的演化及研究趋势。 每个圆形节点对应一

个关键词,节点越大说明关键词频次越高。 对应的

时间为该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出现在同一篇文

献中的关键词将会相连[10]

。 如图 6 所示,单病种相

关研究开始最早,随后才出现了对临床路径、中医

优势病种等的研究,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住院

费用”“临床路径” “中医药服务” “中医”等聚类相

关研究仍在进行,具有良好的时间延续性。

图 6 关键词时间轴图

2. 4. 4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可以发

现该领域研究的前沿与趋势[11]

,红色线条即为该关

键词活跃年份。 对前 15 名突现关键词进行分析,

由图 7 可知,中医支付方式早期研究以单病种、中

西医结合方式及其临床路径为主;中期研究多为在

改革施行后,对医疗服务进行绩效评价研究以及有

关医保基金的控费研究;后期伴随着政策支持,研

究热点集中在对中医优势病种进行疾病诊断相关

分组改革探索及评价,以及在改革背景下如何优化

医院管理,这也将是后续研究的热点。

图 7 关键词突现图

·138·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45页

3 讨 论

3. 1 现 状 分 析 从 发 文 量 统 计 结 果 来 看, 以

2020 年为界限,发文量在此之前缓慢上升,在此之

后随着相关政策出台,发文量呈现爆发式上升,表

明中医医保支付方式受到国内学者重视。 但从整

体来看,单个作者产出均较少,且学者之间合作较

少,缺乏深度交流,这可能是近几年由于政策导向

才出现研究增加,未形成体系。 研究机构合作多为

高校及其附属机构,目前形成了以北京中医药大学

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

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为中心的小规

模研究团队,但跨地域合作较少,未来应加强研究

者与机构间的合作,推动中医支付方式研究进一步

发展。

3. 2 研究热点 从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来看,该

领域主题围绕“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中医医院”

“中医优势病种” “按病种付费” “住院费用”与“临

床路径”等内容展开。 进一步对关键词聚类进行分

析,结合相关文献,大致可将领域热点概括为以下

3 大类。

3. 2. 1 中医按 DRG 付费相关研究 DRG 为出现

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且其时间跨度一直持续至今,

已经成为中医医保支付方式领域下的一大研究热

点。 主要分为中医与 DRGs 适配情况的理论性研究

以及对试点经验总结与费用分析等实践研究。 理

论研究上,如宋桂杭等[12]认为应当优先在中医优势

病种上实行 DRGs,是促进中医发展的有效方法;高

阳等[13]则认为中医与 DRGs 体系适配欠佳,要加快

建设中医信息化标准化体系、提高中医病案首页质

量;黄正正等[14]对患者中西医诊断进行研究,认为

中医与 CHS-DRG 分组适配度不高,可考虑构建适

用于中医的 DRGs 模型。 实践研究上,孙渤星等[15]

对广元市某中医院实施 DRGs 前后医院运营指标进

行分析,发现其可加快医疗效率,减轻患者负担。

苏玉璐等[16]结合 CN-DRGs 对南宁市 40 家中西医

院进行绩效评价,发现中医院医疗效率欠佳,中医

疾病编码仍需完善;王大壮等[17]则对南京市某三甲

中医院实施 DRGs 后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要加强

临床路径中中医药的占比。

3. 2. 2 中医医保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随

着医疗费用不断上升,为了减缓医保基金支出压

力,管理部门持续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从国内

发展来看,医保支付方式主要为后付制向预付制发

展,预付制包括总额预付制、按病种付费与按人头

付费。 其最大优点就是能控制医疗费用,减少资源

浪费,提高医疗效率[18]

。 而预付制在改革前后均需

要对病种进行费用分析来确定预付费用与评价实

施效果,进而控制医疗费用和成本,提升诊疗效率,

规范服务行为。 大部分学者经研究后均认为支付

方式改革后医疗费用会降低,提出要优化分组变量

与医疗流程,改善费用结构[19]

,开展精细化管理,进

行成本核算与控制[20]

,对于体现中医劳动价值较低

的项目可先进行价格调整[21]等。

3. 2. 3 改革病种的临床路径研究 由于中医具有

以“证”论治、病种成本核算较困难、标准化程度较

低等特点[13]

,而目前中医支付方式改革方案多以西

医为模版来实施,在具体推行改革方案时仍有许多

问题。 临床路径可以对试点病种建立具有标准化

的治疗方案,从而规范医疗行为[22]

,合理的临床路

径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能加强中医诊疗的标准

化,与支付方式改革相辅相成。 目前来看,多项研

究均表明针对各类支付方式改革,临床路径均有着

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促进诊疗的标准化,提高

医疗质量[23]

,优化人力成本[24]

,降低医疗费用[25]

,

提高患者满意度[26]

,使得中医得以加入现行医保支

付体系[27]

。 但仍需要加强病案首页质量,提高编码

正确率,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中医临床路径

方案,从而面对医保支付 方 式 改 革 背 景 下 的 新

挑战。

3. 3 研究趋势 根据关键词突现词的分析结果

图、结合相关文献可知,未来的研究前沿与趋势表

现为:1)与 DRG 有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这符合

目前我国政策趋势,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DRG/

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到 2024 年

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 DRG/ DIP 付费方

式改革工作……到 2025 年底,DRG/ DIP 支付方式

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

本实现病种、 医保基金全覆盖”

[28]

, 该政策推动

DRGs 相关研究不断发展。 2)与中医优势病种有关

的成本费用分析、支付方式探索与实践等研究。 国

第 4 期 李青峰,杨土保:我国中医医保支付方式的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139·

第146页

家对中医药医保的大力推行,使得在疾病治疗中与

西医相比具有优势的中医优势病种关注度不断加

大,相比西医其具有治疗效果较好,价格低廉,不良

反应较少等特点,能有效减少医保支出,使得对于

中医优势病种的研究不断涌发。 3) 支付方式改革

背景下,医院管理相关研究。 由于支付方式的全面

改变,对医院提出新的挑战,需要医院改进管理方

式,增强多部门协作,转变运营理念,发展中医临床

路径,改善病历病案首页填写习惯,提高编码正确

率,合理进行绩效分配,抓住机遇与挑战,从而在支

付方式改革下仍能保有自身优势。

综上所述,我国中医医保支付方式在不断发展

与完善,研究者对中医支付方式的关注持续上升,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以及医保基

金支出增加推动支付方式的改革,目前对中医支付

方式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但仍需要探索符合中医实

际情况的支付方式,以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黎明,宣天惠,满晓玮,等. 中医按病种付费实施路径探

讨[J]. 中国医疗保险,2023(3):72-77.

[2] 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

指导意见[EB/ OL]. (2017-06-28) [2024-02-27] https:/ / www.

gov. cn / xinwen / 2017-06/ 28/ content_5206473. htm.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 .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

见[EB/ OL]. (2019-10-26)[2024-02-27] https:/ / www. gov. cn /

zhengce / 202203/ content_3635418. htm.

[4] 国家医疗保障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

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 OL]. ( 2021- 12- 14) [2024-

02-27]https: / / www. gov. cn / zhengce / zhengceku / 2022-01 / 01 /

content_5665996. htm.

[5] 陈琴,陈红,赵丽丽,等. 基于 CiteSpace 的我国护理风险预测

模型可视化分析[J]. 全科护理,2024,22(2):225-230.

[6] 黄厅厅 . 农业现代化研究的热点比较、逻辑演进与趋势展望:

基于 Cite Space 计量分析[ 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 ( 7):

148-151.

[7] 张彪,向婧,邹宇量 . 基于 CiteSpace 的国内社区健康管理研究热

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S1):1-6.

[8] 王齐齐 . 国内网络治理研究回顾及展望:基于 CiteSpace 软件

的可视化分析[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

(1):92-102.

[9]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 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

能[J]. 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0] 周冰原,朱才丰,魏鹏,等. 基于知识图谱技术分析针灸治疗

失语症转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针刺研究,2023,48(11):

1175-1182.

[11] 樊强强,覃庆贵 . 基于 CiteSpace 的我国视觉传播分析与发展

对策研究[J]. 传媒,2021(1):91-93.

[12] 宋桂杭,刘志新,杨仁前 . DRG/ DIP 付费下开展中医优势病

种的政策思考[J]. 中国医疗保险,2023(7):23-29.

[13] 高阳,祖亮华,刘冉,等. 中医纳入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思

考[J]. 卫生经济研究,2023,40(11):5-8.

[14] 黄正正,杨思睿,沈绍武,等. 基于中医医院双重诊断的病例

相关分组模型研究[J]. 中国医院,2022,26(12):53-56.

[15] 孙渤星,何晶,王羽洁,等. 某中医医院 DRG 运营管理效果分

析[J]. 中国卫生统计,2022,39(6):902-904.

[16] 苏玉璐,徐斌,杨莹 . 基于 CN-DRG 的神经系统疾病专科住

院医疗绩效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2023,30(6):431-435.

[17] 王大壮,喻小勇,李天鹏,等. 南京 DRG 点数法付费在中医医

院的实施效果及其完善策略探析:以某省三甲中医院为

例[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3,40(3):165-167,218.

[18] 陈晨,臧文斌,赵绍阳 . 医保预付制改革对医院行为和医疗

费用的影响研究:基于单病种定额付费的改革[ J]. 经济评

论,2023(3):133-151.

[19] 徐学萍 . 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原则的住院费用研

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20.

[20] 李秀梅 . CN-DRG 实践下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研究[D]. 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2021.

[21] 张挥武,赵大仁,沈海 . 中医优势病种费用分析及医保支付

定额标准测算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骨科医院为例[ J]. 卫生

软科学,2021,35(10):70-73.

[22] 谢志兰,吴新飞,杨青,等. 基于临床路径的 DIP 病种成本管

理研究[J]. 现代医院,2023,23(9):1384-1386.

[23] 刘笑静,李权,季兴祖,等. DRGs 背景下 CAP 中医临床路径

实施效果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23,61(3):21-23,35.

[24] 卢艳英,黄玮熙,滕峻,等. 基于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的人

力成本分析:以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为例[ J]. 现代医院,

2023,23(3):413-417.

[25] 吕镜如 . 中医临床路径下的单病种控费研究[D]. 济南:山

东大学,2019.

[26] 陈炜炜,万美华,林子琦,等. 急性胰腺炎中医临床路径的卫生经

济学评价[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4(6):966-969.

[27] 廖藏宜,秦纪华,蓝志成 . 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的

柳州经验[J]. 卫生经济研究,2023,40(6):61-63,67.

[28] 国家医疗保障局 . 关于印发 DRG/ 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

动计划的通知[ EB/ OL]. ( 2021- 11- 19) [ 2024- 02- 26] https: / / www. gov. cn / zhengce / zhengceku / 2021 - 11 / 28 / content_

5653858. htm.

(收稿日期:2023-11-29)

[编辑:徐霜俐]

·140·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47页

●实验研究●

引用:贺思雨,朱沁泉,张涤 . 降气平喘方对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中 ADAM33 和 ETS-1 表达的影响[ J]. 湖南中医杂

志,2024,40(4):141-146.

降气平喘方对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中

ADAM33 和 ETS-1 表达的影响

贺思雨1

,朱沁泉2

,张 涤2

(1.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中医临床学院,湖南 长沙,410007;

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

[摘要] 目的:探讨降气平喘方含药血清对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中易感基因解整合素金属

蛋白酶 33(ADAM33)和 E26 转录因子-1(ETS-1)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卵清蛋白(OVA)致敏

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另取 SD 雌性大鼠分组(降气平喘方组、孟鲁司特钠组)灌胃给药制备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

即降气平喘方组血清分别配制为浓度 5%、10%、15%的中药含药血清培养液,孟鲁司特钠组血清配制为 30%浓

度的西药含药血清培养液,分别对体外培养的 ASMC 进行同化干预 24h。 采用 CCK8 法测定不同含药血清对

ASMC 生长的抑制率,ELISA 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

的浓度,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细胞中 ADAM33、ETS-1 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培养出的细胞在细胞免疫荧光

检测下鉴定成功;5%和 10%中药血清组均能明显抑制 ASMC 的增殖(P<0. 05 或 P<0. 01);ASMC 培养上清液

中,10%中药血清组的 TGF-β1 和 IL-6 浓度较哮喘模型组明显降低(P<0. 05);与哮喘模型组比较,10%中药血

清组对 ADAM33 蛋白的高表达下调作用更显著(P<0. 01),10%、15%中药血清组及 30%西药血清组对 ETS-1

蛋白的高表达下调更显著(P<0. 01)。 结论:降气平喘方可通过调控 ADAM33 和转录因子 ETS-1 表达,减少炎

性细胞介质 TGF-β1 和 IL-6 释放以及改善气道重塑,达到干预和治疗哮喘的作用。

[关键词] 哮喘;降气平喘方;气道平滑肌细胞;易感基因;气道重塑

[中图分类号]R285. 5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08 / j. cnki. issn1003-7705. 2024. 04. 036

基金项目:湖南省政府特批专项“张涤中医儿科临床研究所专项”(99-16);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8C0397);湖南中医

药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2022CX158)

第一作者:贺思雨,女,2021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通信作者:张涤,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儿科疾病,E-mail:2655357548@ qq. com

Effect of Jiangqi Pingchuan prescrip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33 and

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 1 in airway smooth muscle cells of rats with asthma

HE Siyu

1

,ZHU Qinquan

2

,ZHANG Di

2

(1. The Firs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Colleg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7,Hunan,China;

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007,Hunan,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erum containing Jiangqi Pingchuan prescrip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usceptibility genes 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33 ( ADAM33) and E26 transformation - specific 1

(ETS-1) in airway smooth muscle cells (ASMCs) of rats with asthma and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Methods:Ovalbumin

sensitization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rat model of asthma,and fe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divided into Jiangqi Ping-

·141·

第 40 卷第 4 期

2024 年 4 月 HU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40 No. 4

Apr. 2024

第148页

chuan prescription group and montelukast sodium group and were given drug - containing serum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The serum containing 5%,10%,and 15% Jiangqi Pingchuan prescription was prepared for the Jiangqi Pingchuan

prescription group, and the serum containing 30% montelukast sodium was prepared for the montelukast sodium

group. ASMCs cultured in vitro were assimilated and intervened using the drug-containing serums for 24 hours. CCK8 assay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inhibition rate of different drug-containing serums on the growth of ASMCs;ELISA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oncentrat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TGF-β1) and interleukin-6 (IL-6) in the supernatant of each group; Western blot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of ADAM33 and ETS - 1 in

cells. Results:The cells cultured were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by cellular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The serum containing 5% and 10% Jiangqi Pingchuan prescription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ASMCs ( P < 0. 05 or

P<0. 01). In the supernatant of ASMCs,the 10% Jiangqi Pingchuan prescrip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TGF-β1 and IL-6 compared with the asthma model group (P<0. 05). Compared with the asthma model

group,the 10% Jiangqi Pingchuan prescrip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greater downregulation of the high expression level

of ADAM33 protein (P<0. 01),and the 10% and 15% Jiangqi Pingchuan prescription groups and the 30% Western medicine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greater downregulation of the high expression level of ETS-1 protein (P<0. 01). Conclusion:

Jiangqi Pingchuan prescription can reduce the release of the inflammatory cytokines TGF-β1 and IL-6 and improve airway

remodeling by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ADAM33 and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ETS-1,thereby exerting an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n asthma.

[Keywords] asthma;Jiangqi Pingchuan prescription;airway smooth muscle cells;susceptibility gene;airway remodeling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

逐年上升[1]

。 据统计,我国有半数哮喘患者是在儿

童期发病的[1-2]

。 哮喘患儿往往病程持续时间长,

可能对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

响,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3]

。 目前,现

代医学通常将激素作为长期控制儿童哮喘发作的

首选药物[4-5]

,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由于儿童与成

人在药物新陈代谢水平上存在差异,加上患儿对激素

反应性的个体差异,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存在

一定风险且控制效果不佳[6]

。 与西医相比,中医注

重整体观念,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可通过提高患

儿的免疫力以治疾病之本,且中医药治疗有着成本较

低、毒副作用小、耐受性好的优点,因此,中医药在儿

童哮喘的诊疗和管理方面独具优势[7-8]

湖南省名中医张涤教授在儿童哮喘诊疗方面

经验丰富,其自创的降气平喘方治疗小儿哮喘急性

发作期疗效显著[9-10]

。 本研究通过观察降气平喘

方含 药 血 清 对 体 外 培 养 大 鼠 气 道 平 滑 肌 细 胞

(ASMC)的增殖及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白细胞介素-6(IL-6)释放和易感基因解整合素金

属蛋白酶 33(ADAM33)、E26 转录因子-1(ETS-1)

表达的影响,从气道重塑、易感基因异常表达等角

度探讨降气平喘方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 1 动物 40 只 SPF 级 SD 雌性大鼠,体质量

180~220 g,购于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

司,许可证号 SCXK(湘)2019-0004,在 SPF 级动物

实验室分笼喂养,饲养环境温度:(23±3)℃ ,饲养环

境湿度:(55±15)%。 动物实验经湖南中医药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实验动物符合

伦理委员会规定,伦理委员会编号:ZYFY20210408。

1. 2 药物及试剂 降气平喘方:蜜麻黄 1 g,桔梗

3 g,苦杏仁 3 g,桑白皮 5 g,地骨皮 5 g、白果 2 g,紫

苏子 2 g,葶苈子 2 g,白前 3 g,百部 3 g,款冬花 3 g,

紫菀 3 g,甘草 2 g。 处方药物均购自湖南中医药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中药房,经浸泡、煎煮、浓缩至

生药量为 1g / ml,置于 4℃ 冰箱中保存;孟鲁司特钠

咀嚼片(杭州默沙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号 J20130054,规格:5 mg / 片)。 高纯卵清

蛋白(DVA,美国 Sigma 公司,批号:A8041-1g),氢

氧化铝 AR(批号:A800852-500g);DAPI 溶液(即

用型)10 μg / ml ( 批号:C0065 - 10ml), SDS ( 批号:

#S8010-500g),Tween 20(批号:#T8220) 均购自北

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1640(西安融智生物技术

有限公司,批号:C11875500BT),胎牛血清(批号:

FSP500),青霉素-链霉素溶液(双抗) 100×(批号:

·142·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第149页

PB180120),胰蛋白酶-EDTA 消化液(0. 25%)含酚

红(批号:PB180226),无血清非程序冻存液(批号:

PB180438 ), 磷 酸 缓 冲 盐 溶 液 ( PBS ) ( 批 号:

PB180327)均购于武汉普诺赛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BSA ( 广 州 赛 国 生 物 科 技 有 限 公 司, 批 号:

4240GR025);Anti - 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 抗 体

[1A4](ab7817) (英国 Abcam 公司,批号:ab7817);

Fluorescein(FITC) -conjugated Affinipure Goat Anti -

MouseIgG(H+L) (武汉三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

号:SA00003-1);CCK8 试剂盒(兰杰柯科技有限公

司,批号:BS350B);Rat IL-6 ELISA 试剂盒(批号:

E-EL-R0015c),TGF-β1 ELISA 试剂盒(批号:EEL-0162c)均购于武汉伊莱瑞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ADAM33 Rabbit pAb(武汉爱博泰克生物科技

有限公司,批号:A8265);Anti-ETS1 antibody (杭州

华 安 生 物 技 术 有 限 公 司, 批 号: HA500065 ),

PierceTM Rapid Gold BCA Protein Assay Kit(批号:

69107317);5×蛋白上样缓冲液(武汉四维加生物科

技 有 限 公 司, 批 号: 8190011128 ); TRIS ( 批 号:

115KG001 - 1KG), 甘 氨 酸 ( 批 号: 1275KG2P5 -

2. 5KG)均购自广州赛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甲醇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10014118);

ECL 化学发光底物(美国 Bio-Rad 公司,批号:170-

5060),蛋白 Marker(美国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公

司,批号:26616)。

1. 3 主要仪器 洁净工作台(苏州安泰空气技术

有限公司,型号:SW -CJ - 2FD)、二氧化碳培养箱

(德国 Eeppendorf 公司,型号:Galaxy170RCO2)、倒

置生物显微镜(广州粤显光学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型号:XDS-3)、激光共聚焦(德国 Carl Zeiss AG,型

号:LSM800)、倒置荧光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公

司,型号:IX71)、H1850 高速离心机(湖南湘仪实验

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型号:H1850)、多功能酶标仪

(美国 Molecular Devices 公司,型号:FlexStation 3)、

电泳槽(北京六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DYY6C)、高速离心机(江苏科析仪器有限公司,型号:

TGL-16)、暗匣(广东粤华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型

号:AX-Ⅱ)。

2 实验方法

2. 1 哮喘模型建立 取 10 只 SPF 级 SD 雌性大

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大鼠和哮喘模型组大

鼠 2 组,每组各 5 只。 模型组大鼠参照文献[11]报

道并加以改进复制哮喘模型,分别于第 0 天、第 7 天

予大鼠腹腔注射 0. 2 ml OVA 致敏液致敏,第 14 天

将大 鼠 放 入 雾 化 器 的 有 机 玻 璃 盒 中 雾 化 吸 入

30 min 激发,每天 1 次,连续雾化吸入 14 d,之后在

第 31、34、37、40、44、47、50、53 天以同样方法雾化激

发,共激发 22 次。

2. 2 含药血清制备 取 30 只 SPF 级 SD 雌性大

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验方组(降气平喘方,生药量

为 1 g / ml)、孟鲁司特钠组(用 0. 9%氯化钠注射液

配制成含药量为 0. 26 mg / ml 药液)、空白组(等量

0. 9%氯化钠注射液),每组各 10 只。 根据药物临床

等效剂量对各给药组进行灌胃干预,灌胃体积为

10 ml / kg,每天 1 次,连续灌胃 7 d。 在最后 1 次给

药 2 h 后,用 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对大鼠进行腹

腔麻醉,腹主动脉收集全血后离心分离血清,恒温

水浴灭活、分装、于-80℃冰箱中保存备用。

2. 3 ASMC 分离培养 取造模成功的大鼠,用戊

巴比妥钠麻醉后,在无菌台上迅速分离大鼠的肺

组织以及气管支气管,随后将大鼠处死。 ASMC 分

离方法参照文献[12-13] 中的有关内容并加以改

进。 在超净台内分离出支气管树,用眼科剪将组

织剪碎(≤1 mm) ,消化、离心后转入 25 ml 培养瓶

并使组织块较均匀地铺满底部,置培养箱中半开放

式培养,3 d 后换液。 细胞长满后用差速贴壁法进

行细 胞 纯 化, 经 2 次 差 速 贴 壁 后 得 到 较 纯 的

ASMCs

[14]

。 待细胞生长密度至近满瓶底时,以 1 ∶2

进行传代接种在新的培养瓶中,细胞传代周期约

4~6 d。 此实验选用第 4 代细胞,此时细胞生长活

性更好,增长速度最佳,且更好地保留了造模后细

胞的主要特性。

2. 4 细胞干预及实验分组 取第 3 代生长的

ASMC,经消化、离心、重悬、铺板,待细胞贴壁完全

并融合至 80%左右时进行换液。 参考相关文献进

行细胞干预及分组[15-17]

,用含有不同浓度的血清等

量培养基同步干预 24 h,分为以下 6 组:正常细胞

组、哮喘模型组、5%中药血清组、10%中药血清组、

15%中药血清组、30%西药血清组。 其中正常细胞

组:正常大鼠细胞+完全培养液,哮喘模型组:哮喘模

型细胞+完全培养液,5%中药血清组:哮喘模型细胞+

含 5%验方组大鼠血清的完全培养液,10%中药血清

组:哮喘模型细胞+含 10%验方组大鼠血清的完全培

养液,15%中药血清组:哮喘模型细胞+含 15%验方组

第 4 期 贺思雨,等:降气平喘方对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中 ADAM33 和 ETS-1 表达的影响 ·143·

第150页

大鼠血清的完全培养液,30%西药血清组:哮喘模型

细胞+含 30%孟鲁司特钠组大鼠血清的完全培养液。

其中完全培养液由 10%胎牛血清,1%青霉素、链霉素

混合液和 RPMI 1640 培养基组成。

2. 5 观察指标

2. 5. 1 ASMC 鉴定 经纯化后的 ASMC 分别通过

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α-肌动蛋白

的表达。

2. 5. 2 测定不同含药血清对 ASMC 生长的抑制率

采用 CCK8 法检测,根据不同血清及浓度分组、种

板,每组设置 6 个复孔,含药血清同步干预 24 h,避

光条件下加入含 10% CCK-8 溶液的培养基,放入

培养箱内避光继续孵育 2 h,再在酶标仪上选取

450 nm 波长测定每孔的吸光度值并记录结果。

2. 5. 3 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 TGF-β1、IL-6 的

含量 采用 ELISA 法检测,根据不同血清及浓度分

组、种板,每组设置 2 个复孔。 含药血清同步干预

24 h 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离心 20 min 以除去杂质和

细胞碎片,取上清液检测,接种于酶标板内,每个样

本设置 3 个复孔。 按照 ELISA 说明书的具体步骤

进行操作,反应终止后立即用酶标仪在 450 nm 波

长下测量各孔的光密度(OD 值)。 根据标准孔的浓

度及 OD 值绘制出标准曲线,再计算出每个待测样

本所对应的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2. 5. 4 检测各组细胞中 ADAM33、ETS-1 蛋白的

表达情况 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将细胞分组

后,接种于培养瓶中,至细胞密度为 1 × 10

6 以上,

含药血清干预 24 h 后裂解细胞提取蛋白,离心、收

集上清,即为总蛋白溶液。 每个样品总蛋白溶液

加入 5×loading buffer,涡旋混匀,98℃ 加热 10 min,

后进行电泳、转膜、封闭,加入一抗 4℃ 孵育过夜,

用 TBST 洗 5 次,加入二抗孵育 1 h,用 TBST 洗 5

次,滴加新鲜配制的 ECL 混合溶液到膜的蛋白面

侧,发光检测。 经 AlphaEaseFC 软件处理系统分析

目标带的光密度值,所测的目的蛋白灰度值和内

参条带的灰度值之间比值即为所测目的蛋白的相

对表达量。

2.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Statistics 25. 0 统计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 若统计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采用

单因素方差分析;如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

检验。 以 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 1 ASMC 鉴定 1)细胞形态学观察。 通过倒置

显微镜观察,培养的 ASMC 汇合后形成长条状梭形

细胞,以平行方式生长,细胞排列呈束状。 在细胞

集中与分散区域,纵横交错呈现“峰谷” 状的结构。

2)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在

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则可见抗平滑肌 α-actin 抗体

呈阳性染色,大量绿色荧光和平行于细胞纵轴的平

滑肌 α 肌动蛋白丝在胞浆内清晰可见,细胞核在

DAPI 染色下为蓝色。 (见图 1~2)

图 1 ASMC 胞浆中平滑肌 α 肌动蛋白丝

(免疫荧光,×200)

图 2 ASMC 染色胞浆细胞核(免疫荧光,×200)

3. 2 不 同 含 药 血 清 对 增 殖 ASMC 的 抑 制 率 及

ASMC 上清液中 TGF-β1、IL-6 含量比较 与哮喘

模型组比较,不同含药血清组对 ASMC 的增殖均有

不同程度的抑制,但仅 5%中药血清组和 10%中药血

清组能明显抑制 ASMC 的增殖(P<0. 05 或P<0. 01)。

与正常细胞组比较,哮喘模型组细胞培养上清

液中 TGF-β1 和 IL-6 的浓度均升高(P<0. 01);与

哮喘模型组比较,仅 10%中药血清组干预后的上清

液中 TGF-β1 和 IL-6 的浓度明显降低(P<0. 05)。

(见表 1)

·144· 2024 年第 40 卷第 4 期(总第 302 期)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籍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