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金典》语文必修上册(主书)

发布时间:2022-5-0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名师金典》语文必修上册(主书)

成绩,而在民族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是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确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支了。王佐良凭真诚赢得尊敬李景端今年,是王佐良先生离开我们的第十个年头。在人们的心目中,王先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教育家、散文家和诗歌翻译家,他的这些成就无疑值得尊敬,不过,从我与王佐良交往的切身感受中,觉得他更令人怀念和尊敬的,乃是他待人处世那份难能可贵的真诚。正统教育,不守成规。1980年春 《译林》创刊后不久,我慕名找到王佐良想请他出任编委。起初以为,他出身牛津大学,又长期从事英国古典文学研究,对于 《译林》以介绍外国健康的通俗文学为主未必会支持,他坦言,不能以自己的爱好要求别人。“文革”害得许多人都不看书了,多登一些好看的通俗文学,能把人们吸引过来看书,这就了不起。他答应当编委,但有个要求,希望刊物也刊登一些外国诗歌。在后来的办刊实践中... [收起]
[展开]
《名师金典》语文必修上册(主书)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成绩,而在民族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

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

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如何使人安心向

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

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是不

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

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确责无旁贷,

但已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

重光的大业之一支了。

王佐良凭真诚赢得尊敬

李景端

今年,是王佐良先生离开我们的第十个年

头。在人们的心目中,王先生是一位造诣很深

的教育家、散文家和诗歌翻译家,他的这些成

就无疑值得尊敬,不过,从我与王佐良交往的

切身感受中,觉得他更令人怀念和尊敬的,乃

是他待人处世那份难能可贵的真诚。

正统教育,不守成规。1980年春 《译

林》创刊后不久,我慕名找到王佐良想请

他出任编委。起初以为,他出身牛津大学,

又长期从事英国古典文学研究,对于 《译

林》以介绍外国健康的通俗文学为主未必

会支持,他坦言,不能以自己的爱好要求别

人。“文革”害得许多人都不看书了,多登

一些好看的通俗文学,能把人们吸引过来看

书,这就了不起。他答应当编委,但有个要

求,希望刊物也刊登一些外国诗歌。在后来

的办刊实践中,我努力照他的话去做。1986

年秋,我突然收到他的一封信,说他虽然不

大看足球比赛,但读了 《译林》上介绍法

国球星普拉蒂尼的人物传记,增加了许多足

球知识,文章也有趣,希望多登类似作品。

这充分表明他的思想一点也不守旧。

治学严谨,不容浮夸。1987年,我和

卞之琳、王佐良等好几位译界学者赴香港出

席 “当代翻译研讨会”。会上,由于王佐良

的英文报告要比卞之琳的中文报告受到更热

烈的欢迎,我在会议通讯中写了 “王佐良

教授所做的主旨报告,获得与会人热烈的欢

迎”。他发现后相当严肃地要我更正,他

说,卞先生是在大会讲,他只是在分组会上

讲;卞先生讲了 “五四”以来中国的诗歌

翻译,他只是讲近些年部分英诗中译情况,

所以做主旨报告的,只能写卞之琳而不能写

他。还有一次他告诉我,他著 《英国诗史》

书稿,压在一家出版社快两年了。我笑说:

“您跟他们社长那么熟,打个电话催一下,

还怕他不出?”他说: “越是熟人,我越不

想靠关系来出书。我的书,全凭它的学术价

值。”看他这么自信,我就进言: “把书稿

给我看看,好吗?”他爽快回答: “行。但

你绝不要碍于我的人情。”后来书稿很快由

译林社出版了,还荣获了 “全国优秀外国

文学图书奖”的一等奖。

不摆架子,自视平凡。上世纪九十年

代,我约了梅绍武、屠珍夫妇去清华园王家

探望。王佐良住的还是老清华的旧式平房,

冬天还靠烧煤炉取暖。我问他怎么还住这种

房子,他笑答,北外那边宿舍很紧,他老伴

又在清华工作,老房子住惯了就凑合着住

吧。在生活上满足于低标准的 “凑合”,这

正是王佐良身居高位却自视平凡的一种境

界。我又回想起,1987年在南京召开全国

外国文学学会年会,有一天傍晚,我请王佐

良、李赋宁去夫子庙吃小吃。本与司机约好

时间来接,哪知因出了交通事故车子被扣。

那时南京出租车还很少,我只好带着两位老

先生倒了两次车回到饭店。事后那位司机要

我带着他去向两位先生 “赔罪”。王佐良听

后大笑:“这么多人都乘公共汽车,为什么

我们乘了你就有罪?我们也是普通人啊!”

还有一次在香港,正巧我与王佐良同住一个

房间。香港宾馆客房里一般不供应开水,

 需

·94·

第102页

要的话,要打电话叫人送。可是王佐良常常

是自己去热水炉打开水,而且还替我多带一

瓶。每到用餐,王佐良找个干净、方便的吃

处就行。在那不起眼的小饭馆里,人们想象

不到,他就是周游过许多国家、中英文都精

通的大学者。

(摘自 2005年 8月 18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

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

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

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

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

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

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

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

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

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

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

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

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

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

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 《戏为六绝

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

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

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

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 《饮中八仙歌》

《曲江三章》 《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

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

从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北征》及

“三吏” “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

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

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

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

包,如写青莲居士之 “飘然思不群”,写空

谷佳人之 “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 “袖露

两肘”,写工丽则 “燕子风斜”;写玉华宫

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

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

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

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

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

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

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

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

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

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

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

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

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

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

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

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了他天

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

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

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

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

《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

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

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

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

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

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

其诗体中却往往有 “戏为” “戏赠” “戏

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

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

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

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

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

启后之成就

 》)

·95·

第103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

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

把握。

B从杜甫诗论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

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

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

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

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

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

关照。多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

观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

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

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

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

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

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

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

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

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

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

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

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

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

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

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

平衡

·96·

第104页

一、核心素养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

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

“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的主

要学习目标与内容是:精读古今中外

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

学欣赏能力。能根据不同文学体裁不

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

形象、意蕴和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

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

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学习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

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文章情景交融、

情理结合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

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

人生思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

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单元提示

本单元围绕 “自然情怀”这一单元主题进行选材,所选的都是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

景抒情为主,兼及叙事和议论。其中既有现当代散文,也有古代散文。

郁达夫 《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

秋 “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作者的审美旨趣和性

格也隐含在字里行间。朱自清 《荷塘月色》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也写出了自

己的心境,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史铁生 《我与地坛》追述了 “我”的经历,写出了地坛这一古老的场景对于 “我”的

意义,景物描写与对往事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

母亲的怀念之情。

苏轼 《赤壁赋》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描写了月色下长江的优美景色,心情由舒畅到

悲咽,再到达观解脱,表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骈散结合,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堪称

绝唱。姚鼐 《登泰山记》写出了雪后泰山的独特景致,叙事写景简洁明快。

这些散文名篇有几个共同点:一是景物描写精彩,情味浓厚,情与景完美融合。尽管各

篇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大都具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

点。二是意蕴深厚。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景物之美,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

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优美。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

景抒情散文对语言美的要求更高。这几篇散文的语言美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学习时要注意

品味。

·97·

第105页

第 14课

故都的秋

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手法,如情景交融、

以景显情等,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优美、精警的

语句所蕴含的深厚意味。

3结合作者思想、创作风格及时代背景,

探究作者的审美情趣。

1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6—1945),现代作家。浙

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

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

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

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

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

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 9月被日本宪兵杀

害。主要作品有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

上》《出奔》 《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

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

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

废情绪。

2写作背景

从 1921年 9月至 1933年 3月,郁达夫

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

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

达夫从 1933年 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

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

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

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

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

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 7月,

郁达夫 “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 “味”,并写下了优美

的散文——— 《故都的秋》。

3郁达夫名言名句

(1) 须 知 国 破 家 何 在,岂 有 舟 沉 橹

独浮。

(2) 拔 剑 光 寒 倭 寇 胆,拨 云 手 指 天

心月。

(3)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

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

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

望的奴隶之邦。

(4)勇者并不是蛮勇之谓;凡见义不

为为非勇,欺凌弱小为非勇,贪图便宜、使

乖取巧、自私自利皆为非勇。

4关于 “秋”的诗词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 《观沧海》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

———刘禹锡 《秋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滕王阁序》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

舸争流。

鹰击 长 空,鱼 翔 浅 底,万 类 霜 天 竞

自由。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 《山居秋暝》

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混混沌沌 獉獉獉獉 ( ) 潭柘

獉寺 (

 )

·98·

第106页

獉树 ( ) 扫帚

獉 ( )

落蕊

獉 ( ) 一椽

獉破屋 ( )

廿

獉四桥 ( ) 蟋蟀獉獉 ( )

獉叫 ( ) 鲈

獉鱼 ( )

平平仄仄獉獉 ( ) 普陀

獉寺 ( )

獉如 ( ) 颓

獉废 ( )

2近义词辨析。

(1)十足·实足

同:都有 “充足”的意思。

异:意思侧重点不同。

① “十足” 侧重于两个意义:成色纯,

如 “十足的黄金”;十分充足,如 “干劲

十足”。

② “实足”侧重指确实足数的,如 “实

足年龄”。

【选词】说到创业感受,他似乎有说不完

的想法和创业的点子,话语中也透着

的干劲。

(2)幽远·悠远

同:都有 “长远、深远”的意思。

异:适用对象不同。

① “幽远”一般指山水、林木、宫室等

深而幽静。

② “悠远”有两个义项:离现在时间长;

距离远。

【选词】粽子,这个端午节的标志性食

品,有着 的历史背景。

(3)颓废·颓败

同:都有 “衰败”的意思。

异:①词义侧重不同:“颓废”指意志消

沉,精神萎靡。侧重于精神、情绪等。

“颓败”指衰落,腐败。侧重于景象、风

俗等。②适用对象不同:“颓废”多用于

人;“颓败”多用于物。

【选词】城市化进程造成的荒诞奇观和乡

村 ,已经使故乡显出荒谬的一面。

(4)萧索·萧条

同:都有凄凉冷落,没有生机的意思。

异:二者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同。“萧

条”更突出单调和凄清,“萧索”侧重于

形容凄冷、万物凋敝的氛围;“萧索”多

用于自然环境,“萧条”多用于政治、经

济的不景气。

【选词】他画中的战后古都枯寒 ,

一派荒凉,也暗示了当时经济的 。

3关于散文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第二集》导言 (节选)

郁达夫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

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

只须 一 翻 开 桐 城 派 正 宗 的 《古 文 辞 类

纂》[注]

来看,曰论辨,曰序跋,曰奏议……

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真是富丽错

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

一部 《古文辞类纂》 所以风行二百余年,

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

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

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但言为心

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

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

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

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

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

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来分类而辨体。

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

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

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

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

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

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

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

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

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

要寻这 “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

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意,大约就是这 “散文

的心”了。有了这 “散文的心”,然后方能

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 “心”尽情

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

 到了这

·99·

第107页

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

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

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

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

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

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

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严守着这些古

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

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 “散

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

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

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

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

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

叹,也须古人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

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则,更加可

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

在这两重桎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

来么?

【注】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

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

1935年 4月

4散文的类型

(1)抒情散文 (《荷塘月色》 《春》

《白杨礼赞》等)

抒情散文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情感的散文

样式。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象征)。抒情散文类型主要有写景类散文

和状物类散文。

①写景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

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形、写声、

写色味、写情态,以描写为主,辅之以记

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来抒发感情。

采用的手法,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

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

照时间、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

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地描绘,可以起到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

主题的作用。

②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

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写貌

传神,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表现

手法多托物言志、象征、人格化手法。这类

散文的特点是对具体事物有记叙和描绘,具

有强烈的抒情性。有的自然景物,被作者赋

予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2)叙事散文 (《背影》 《金岳霖先

生》《纪念刘和珍君》等)

叙事散文是一种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

的散文样式。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

叙述和描绘为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

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叙事散

文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侧

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

映事情的本质,或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

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叙事散文具有一定的故

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记叙事件往往只是选取

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或片断;描述人物,只选

择最突出性格的某一方面。以记叙、描写为

主,也有议论、抒情,情感多含蓄,通过场

景渲染、环境烘托、人物描写流露出来。

(3)哲理散文 (《人是思想的苇草》)

哲理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样式,主

要包括杂文和小品文。文笔自由灵活。它通

过刻画某种具体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

寓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读者

明白其中寓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

采用象征手法。

1作者深深眷恋着的故都的秋具有哪些特

点?作者运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

2作者选用了五种秋天的景物,这些景物

是如何紧扣 “清”“静” “悲凉”

 来进行

·100·

第108页

描写的?

清 静 悲凉

3作者为什么不写火辣辣的香山红叶或游

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挑选了五种清、静、

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4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

5文章的标题为 《故都的秋》,可第二段与

倒数第二段却写了南国的秋,为什么?

北平的四季 (节选)

郁达夫

对于一个已经化为异物的故人,追怀起

来,总要先想到他或她的好处;随后再慢慢

地想想,则觉得当时所感到的一切坏处,也

会变作很可寻味的一些纪念,在回忆里开

花。关于一个曾经住过的旧地,觉得此生再

也不会第二次去长住了,身处入了远离的一

角,向这方向的云天遥望一下,回想起来

的,自然也同样地只是它的好处。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

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

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

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

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

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

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

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

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弟兄三人,都住在北

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

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

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

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

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宵因为屋外

面风紧天寒之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二点钟的

时候,便不约而同地会说出索性坐坐到天亮

的话来。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

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

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

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得像如此的

悠长。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

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

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

来,总也有一部 《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

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

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

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

亡的故国的哀歌 。

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

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地方也有点儿两

样。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

的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

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

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

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

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得同飞马似的溜

过。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

 说不定你就

·101·

第109页

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

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

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

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

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

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

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

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

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

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像什刹

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

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

天或是晚上,你只要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

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荫处去躺着,吃吃冰茶

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

以一点儿也感不到炎热与熏蒸。而夏天最热

的时候,在北 平 顶 多 总 不 过 九 十 四 五 度

(华氏),这一种大热的天气,全夏顶多顶

多又不过十日的样子。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

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

段比较的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

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

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

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

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

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

候,已经写过一篇 《故都的秋》,对这北平

的秋季颂赞过一遍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

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

一册百读不 厌 的 奇 书,使 你 愈 翻 愈 会 感

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

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

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

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

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

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好的,但是北

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

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

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

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

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

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

看看。古人的 “悲哉秋之为气”以及 “胡

笳互动,牧马悲鸣” 的那一种哀感,在南

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

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

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

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 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

特别的好处;冬天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

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

绿,夏天饱受清凉。至于各节各季,正当移

换中的一段时间哩,又是别一种情趣,是一

种两不相连,而又两都相合的中间风味,如

雍和宫的打鬼,净业庵的放灯,丰台的看芍

药,万牲园的寻梅花之类。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

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

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

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一九三六年五月廿七日

秋天的况味 (节选)

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

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

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

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

缕缕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

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

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

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

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

地一弹,烟灰静悄悄地落在铜炉上,其静寂

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

 一点的声

·102·

第110页

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

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

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

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

意味。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

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

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

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

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

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

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

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

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

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

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

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

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

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

股熏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

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

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 “正

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

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意味较

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地吸完一支,看那

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

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

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

徐吟的声调,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

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

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

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

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

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

八佳人所不及者。

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 “世人只

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

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

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

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

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

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

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

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

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

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

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

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

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

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

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

笑,倒觉 得 这 些 记 忆,永 远 像 蜜 汁 一 样

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

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

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

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

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

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

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 《东京梦华录》笔

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

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

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 。

·103·

第111页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

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

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

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

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

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

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

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

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

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 “市井人

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

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

了点白粉的 “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

地的 “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 “闲月” 吧,不大的汴

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 “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

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

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

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 “相国寺万姓交易”

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

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

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 “第一楼”,更是

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

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

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

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

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

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

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

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

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 “东风夜放花千

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

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

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

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

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

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

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

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 “灯火阑珊” 时。哦,

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灯露生凉月横中

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

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

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

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

斗俏的灯,一一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

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

态,大方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

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

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

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

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

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

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

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

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

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

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

仰,憨态可掬;那大书 “为民作主”的扇

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

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

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

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

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代传统,但

人,毕竟是 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

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 !

·104·

第112页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

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

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

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

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

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

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

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

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

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

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

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

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彩,久久地晃在我的眼

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

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却从天河里飞溅下

来,变成了 “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

人、后写灯。

 荷塘月色

1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

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把握重点词句的意义、表达效果,体会

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

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1作者介绍

朱自清 (1898—1948),原名朱自华,

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

诗人、散文家,学者。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 《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4年出版诗文集 《踪迹》。1925年,朱

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方面转为以散文

为主,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

版散文集 《背影》,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

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1931年朱自清留

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1934年出版 《欧

游杂记》。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①善于融情入景,

如 《荷塘月色》;②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

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 《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③善用拟人手法,把

“静”的景物写活,如 《春》;④善用叠词,

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 《荷塘月色》;⑤大

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 《背影》。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 1927年 7月,当时正值国民

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国家处

于一片黑暗之中。此前,朱自清作为 “大

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

“四一二”政变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

生分化,仍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

到了从未有过的苦闷与彷徨,于是纷纷从斗

争的 “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 “象牙

之塔”。作为一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

清面对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既无法投笔从

戎进行革命,又无法平息内心的不满与憎

恶,心中充满了抑郁与挣扎。

 怀着孤独苦闷

·105·

第113页

的心情,他写下了 《荷塘月色》,文中流露

出想寻找安宁而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终无

法超然的复杂心情。

3资料链接———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即反动统治者大肆逮捕、屠

杀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运动

的残暴行为。据说名称源于法国巴黎公社时

期。1871年 3月巴黎公社成立,政府军在

普鲁士军队的帮助下,对公社成员发动攻

击,公社成员也群起反抗。因为一时找不到

代表公社的旗帜,公社的一名女工从自己穿

的红裙上撕下一块红布,作为公社的标志。

从此,红色便成为一切进步热情、反抗不义

的阶级解放的符号。与此相对,大肆杀害革

命者的政府军旗帜为白色,于是 “白色”

便代表了反动、保守势力,而由其发动的恐

怖镇压行动,就是所谓的 “白色恐怖”。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煤屑

獉 ( ) 幽僻

獉 ( )

獉郁 ( ) 弥

獉望 ( )

袅娜獉獉 ( ) 颤

獉动 ( )

獉时 ( ) 宛

獉然 ( )

獉眠 ( ) 参差獉獉 ( )

斑驳

獉 ( ) 峭楞

獉楞 ( )

梵婀獉獉玲 ( ) 敛裾

獉 ( )

獉着 ( )

2近义词辨析。

(1)宁静·安静

同: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异:二者适用范围不同。① “安静”多

用于环境。② “宁静” 除了指环境外,

多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

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选词】久居城市的人们既离不开繁华都

市的便捷,又渴望守住内心的一份 。

(2)斑驳·斑斓

同:都有色彩多的意思。

异:侧重点有所不同。① “斑驳”强调

色彩有深有浅,杂乱不一。② “斑斓”

主要侧重在色彩绚丽,灿烂多彩。

【选词】正午时分,金山岭长城出现五彩

云霞,色彩 的云霞飘洒在长城上空,

蔚然壮观。

(3)幽僻·偏僻

同:都有僻静不热闹的意思。

异:① “幽僻” 指僻静而且光线较暗。

② “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

不便,侧重于距离。

【选词】山绿水间坐落着一个黑瓦白墙、

奇秀 的小村落,溪流小巷纵横交错,

庭院瓜果四季飘香。

3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写景抒情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依托而抒发

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学作品。它要求抓住景物特

征,对景物作真实细致生动的描绘;要把

“景”和 “情”有机结合起来,以情统率景,

或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或将情融入景。

写景抒情散文大多以空间 (如游踪)

或时间的转移为线索来结构全文。多采用借

景抒情 (寓情于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手

法;常用色、形、声结合,视、听、触、味

觉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绘景。语言生动,

形象优美,多用比喻、拟人、通感、衬托等

修辞手法。

快速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树立整体阅

读的观念。因为一篇优秀的作品必是一个有

机整体,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正确把握文

意,也才能准确深入地领会文章结构和语言

妙处。就写景文来说,整体把握主要做两项

工作:一是跟随作者的游踪 (写景文很多是

游记),寻找作者观景的 “足迹”,理清作品

线索;二是通过分析作品对景物的描写,结

合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概括作品主题。

整体把握文章思路和主题之后,还有两

个与整体理解文章有关的重要细节需要注

意:一是景物的特点,一篇好的写景文必然

会写出景物特点。要借助原文中的关键词句

(重点是形容词、动词),

 快速抓住景物特

·106·

第114页

点;二是写景方式,作者观察的方式往往就

是写景的方式,作者是边走边看,全文采取

移步换景的方式,还是定点观察,即观察者

立足点不变,只是进行 “移目换景”,需要

进行思考。

4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

(1)用词之美

①精美的炼字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

刻、含 蓄、直 白、突 出、生 动、形 象、

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

②叠词

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

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叠词能使

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叠词可以

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叠词能

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叠词能使

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③反复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

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④引用、化用

引用诗词、化用典故,富有文采,典雅

优美。

(2)句式之美

①排比句

句式整齐,节奏和谐,能增强文章的气

势,强化表达的情感。

②长短句、整散句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 (对偶句、排

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 (句式参差不

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可使文章句式

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

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

朴素、活泼、诙谐等。

(4)手法之美

①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借代、反问

等。这类手法可以使语言表达准确、鲜

明、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

引人入胜。

②描写

手法:白描、细描、对比、衬托、铺陈、

渲染、动静、虚实、正面、侧面等。

感受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

仰视。

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1文章的开头为什么从 “这几天心里颇不

宁静”写起?

2文章第 2、3段的环境的特点是什么?此

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

3在第 4段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文字中,

作者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根据提示

的语句,简要分析其妙处。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文章的第 5段写月色、月影时使用了一

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写出下

列词语的表达效果。

5在文章的第 6段,作者写了荷塘周围的

“树”的景色,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试

结合具体语境,简要分析这些词语的

妙处。

·107·

第115页

6作者徜徉于荷塘月色之中联想到了哪两

部作品?这两部作品有何共同点?对表

现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

7《荷塘月色》文章最后的 “忆江南”部

分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8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既有外部的行踪线

索,又有内部的心理线索,使文章结构

严谨,形成一种完美的圆合状态,请结

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导读】冬荷本为无生命之物,但在本

文不仅有了生命,而且有了人之精神与个

性。拟人手法的运用,既便于作者描写冬荷

的外形特征和内在气质,也有利于作者表情

达意、抒写心志,同时拉近了冬荷与读者的

距离,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冬 荷

李木生

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荷

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

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

苍凉。落寞。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

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

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

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湖,真的死去了吗?

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

肺,连强大戗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在这冰雪的湖上,我与冬荷相识。

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地开着。薄薄

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

里渐渐清晰起来。直的,弯的,拱的,垂

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

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 “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宋之周敦颐曾将夏荷

喻为 “花之君子者也”。其实,冬荷不是更

具有着君子的风骨吗?

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失去了丰

腴,那就裸露出庄严的筋脉迎接风雪。曾经

硕大舒展的碧叶,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

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

色边缘的窟窿。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

留下的创伤吧?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

窿,好像这荷已经脆得很,一碰就会碎的。

其实不,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

残留着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

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天要起风

雪,水要结成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躲

避肯定是不行,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最好

的办法也许就是迎上前去。

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

寒风里,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

柄旁,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它那依然

硕大的叶片起伏着,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

而隆起的筋脉,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

着,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这如

波涛山峦般起伏不息的,不就是勇士容山纳

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瞧着它那根植于博

大之上的自信与恢宏,我隐隐感到,也许那

一湖的浪漫,一湖的自由,一湖的豪情与刚

烈,正被这枚荷叶收藏着?

太阳升起来了。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

正没有尽头。

冬的湖上,最热的当是荷了。冰压不住

它,雪也盖不住它。它总是融化了冰雪,让

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醒目着。放眼望

去,白茫茫的世界里,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

的荷柄,或挺着,或曲着,或拧着,

 或举

·108·

第116页

着,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籽散

尽的莲蓬。融去了身上冰雪的荷,黑着或灰

着,却崭新着。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

“出淤泥而不染”;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

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更有爱的宣言写在

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抱着,共同迎受

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

可避免,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

上,携手承受苦难。谁能说与所爱者携手承

受苦难,不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呢?

热的 荷,当 是 伟 大 的 洁 净 与 爱 的 楷

模了。

午时的太阳下,荷的凛然与愤怒却历历

在目着。铜铸铁打般的荷柄———有的举着叶

或蓬,那是荷的解放的旗帜;有的头已半冻

在冰中,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要将一统的

冰盖掀翻,那满布的细钉头样的刺疙瘩,似

乎正隐隐漏出咯咯吱吱的响声。

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布满在湖

底。每一节藕上,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

梦。梦在,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

朵浪花上自由的飞翔吗?

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精做成的荷

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整个夏天的热烈,

都在这里轰轰烈烈地演绎着。

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

地流动。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甚至

看见了一只翠绿的青蛙,正如意地蹲在肥嫩

的荷叶上,一滴被鱼尾溅上的水珠,正在蛙

的脚下滚动,而滚动的水珠上,有七彩阳光

的闪烁。它还看见了花瓣纷披的粉荷,嫩黄

泛绿的花托周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

突着幼小的莲籽,泪泡一样的娇嫩着。美

好,就是这样的吧?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

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

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

风刮着。冰封着。雪覆着。夕阳正泛着

荷蕊般的嫩黄。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

正酣。

北平的秋天

老舍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

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

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

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

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

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

的。西山北山的蓝色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

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

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

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

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

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

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

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

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

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

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

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

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

都摆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

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

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

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

呢!他们精心的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

嗓音唱出有腔调的 “果赞”: “唉———一毛

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

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

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

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

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

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地炒着,连锅下的柴烟

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

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

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

 用

·109·

第117页

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

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

的蟹脚。

同时,在街上的 “香艳的”果摊中间,

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

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

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

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

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

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同时,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的

往城里运送叶齐苞大的秋菊,而公园中的花

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

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 “菊

展”。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

天下。

同时,像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

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

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残

败,可是荷叶还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

些清香。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

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

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

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

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

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

更繁荣一点呢!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

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

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

旷,漫长。呼伦贝尔草原不知 “清明时节

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

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

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 53度到北纬 47度之

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

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

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

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

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

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

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

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

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

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

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

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

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

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

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脋饬一新,佩戴

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

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

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

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

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

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

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

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

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

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

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

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

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

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

然后它们站起来,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

老祖母 “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

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

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

 。

·110·

第118页

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

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

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

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

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

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腰的,老祖母

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

泣,你这当母亲给它吃奶吧……”老祖母

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苍

穹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

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

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

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

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

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

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

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

草,骨头还未坚硬,脂肪仍然豆腐般多汁,

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

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

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

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

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后来萨丽娃姐

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

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

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

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

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

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

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

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

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

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 娃 姐 姐 终 于 回 到 了 日 夜 思 念 的

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

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

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

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

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

双手,这手是洁白细致的;萨丽娃姐姐轻轻

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

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

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

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

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

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

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

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

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

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

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

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

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些

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

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

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

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

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

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

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

予的。是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

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11·

第119页

第 15课 我与地坛 (节选)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学习文章描写、

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赏析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相

关语句,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

作手法。

3梳理作者遭遇重大打击后的心路历程,

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人生的顽强精神。

4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感受亲情的珍贵。

1作者介绍

史铁 生 (1951—2010),中 国 现 代 作

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

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

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

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

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

“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

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

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

《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2写作背景

史铁生在 21岁时不幸下肢瘫痪,青春

韶华遭遇的不幸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精神

几近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

到了北京的地坛公园。

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1925年开始辟

为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

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但主要建筑保存

尚好,恰如作者所说,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

败”。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

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

月流逝的无情。面对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

重,史铁生在体悟到个人的微不足道、个人

遭遇的无常和偶然的同时,也深刻体悟到一

个不幸的人应该如何获得精神的解脱,得到

灵魂的自救。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下了

《我与地坛》。

3资料链接

生命中的那场暴雨

1971年,是史铁生高中毕业后下放陕

北第三年。那天他如常给生产队放牛,走到

山里,突然天昏地暗,风沙四起,暴雨夹杂

着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回村之后史铁

生就病倒了,数日不退的高烧伴随着腰腿的

剧烈疼痛折磨着他。当地医院治不好,送回

北京友谊医院,治了一年多,还是控制不住

病情。结果,史铁生开始时还能自己一步一

步走进医院,到最后只能是父亲用轮椅把他

推回了家。

写作对史铁生的意义

谈及写作对史铁生的意义,很多年后他

总结道: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

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

样的我,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

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史铁生曾

说他其实未必适合当作家,是命运把他弄到

这条路上来了。这条路他走得不明不白,不

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不由得四下里张

望;走得触目惊心,不由得向着不知所终的

方向祈祷。

4史铁生名言

(1)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

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要么在噩梦中醒来,要么在美梦

中睡去

 。

·112·

第120页

(3)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

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

(4)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

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

(5)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

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

生命最大的价值。

(6)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

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

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

烈烈朝晖之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剥蚀

獉 ( ) 柏

獉树 ( )

恍惚獉獉 ( ) 隽

獉永 ( )

獉然 ( ) 坍圮獉獉 ( )

獉守 ( ) 熨

獉帖 ( )

獉杂 ( ) 捋

獉 ( )

步履

獉 ( ) 狼藉

獉 ( )

獉古 ( ) 蝉蜕獉獉 ( )

2近义词辨析。

(1)迷茫·迷惘

同:都可用于描述人困惑的神态。

异: “迷茫”形容 (神情)迷离恍惚,

也可形容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迷惘”

侧重 (精神)因困惑而不知所措,不知

道怎么做。

【选词】人生的 ,是因为对世界

和人生没有正确的认知。

(2)身临其境·设身处地

同:都可指身处某种境地。

异: “身临其境”表示亲身到过那个地

方,多指亲自体验。“设身处地”指设想

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侧重替

别人着想。

【选词】你也该 地为她想想。

(3)朝不保夕·危在旦夕

同:都可以形容情况危急。

异:“朝不保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

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难以预料。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没有

“难以预料”的意思。

【选词】现在桂林又 ,柳州也将

不保。

(4)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同:都形容十分专心,十分认真。

异: “专心致志”指一心一意;集中精

神,侧重于把心思放在某件事上。“聚精

会神”形容精神、注意力高度集中,侧

重指精神、态度。

【选词】她坐在高高的手术凳上;俯身在

明亮的灯下; 地操作。

3散文中的物象。

散文是以抒情为宗旨的,但散文抒情多

数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借助一定的形象,

或是写人抒怀,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

志。散文中的物象是散文表情达意的一种具

体景物、事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

物的思想感情,多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

物的散文作品中。

(1)物象的特点 (意蕴)

①物象的外在特点,包括物象的形态、

声音、色彩、气味等外形特征。如 《我与

地坛》(节选)中的地坛古老、荒芜,但这

里蜂飞、蚁动、瓢虫升空、金蝉脱壳、露珠

滚动、满园草木竞相生长,还有灿烂的落

日、雨燕高歌、孩子的脚印、苍幽的古柏、

草木泥土落叶的气味等,从中我们可以概括

出地坛的外在特征———荒芜但并不衰败,而

充满生机。

②物象的内在特征。文章很少直接展示

物象的内在形象,我们借助物象的外在形象

就可以揣摩出物象内在的性格、精神、本质

等,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如

《我与地坛》 (节选)中的地坛,荒芜但不

衰败,蕴 含 生 命 的 永 恒,给 身 有 残 疾 的

“我”生活的信心。这是 “我”重新获得生

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 。

·113·

第121页

地坛、母亲,都给过 “我”关于生命的启

示。地坛是 “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

“我”心中永远的地坛。

③物象蕴含的情感。物象比较鲜明的散

文中,作者往往借助物象来抒发对生活的感

悟。如 《我与地坛》 (节选)中,史铁生借

地坛抒发了自己关于生命、生存等问题的哲

思,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思念等;茅盾的

《白杨礼赞》中,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

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

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

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2)物象的作用

散文中的物象种类有很多,就其内容而

言,有事物、景物、动物等,个别的还有体

现大环境的村镇等地域。就其在散文中的地

位而言,有主要物象 (贯串全文的)和次

要物象 (只出现在文中某处的)。阅读散

文,首先要判断该物象是哪类物象。

主要物象如 《我与地坛》(节选)中的

地坛、《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往往作为

贯串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

在一起的作用,是作者表现人物、表达主旨

的重要依托。

次要物象,或者是对内容的充实,对主

旨的升华,如 《荷塘月色》中的青雾、树

影等;或者通过与主要物象的对比、衬托、

类比、虚实相生等,陪衬主要物象,使主要

物象更加鲜明突出,如 《荷塘月色》中的

蝉声、蛙声等;或者在艺术构思中起到重要

作用,如引出下文、衔接过渡等。

1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品地坛生灵之味。

(1) “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

坛的?

(2)“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

给作者以什么启示?

(4) “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

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5)是什么给了 “我”坚强活下去的勇

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

2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品柔情母爱之真。

(1)在第二部分第一段中,作者说自己

给母亲出了一个 “难题”,这个 “难题”

是什么吗?

(2)作者在第二部分第八段中说:“我真

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

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

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句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4·

第122页

(3)课文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

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

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

的脚印。” 这里的 “车辙” 和 “脚印”

是不是只是指现实中的 “车辙”和 “脚

印”?为什么?

(4) 母 亲 为 “我” 做 了 什 么?她 对

“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儿子在母亲身

上读懂了什么?

他到地坛那里去了

———痛悼史铁生先生

厚夫

史铁生走了,我宁愿相信他是到地坛那

里去了。他曾在 《我与地坛》中写过:“我

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

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

百多年。”是的,那个曾经在风雨沧桑中等

待了他四百多年的地坛,终于把他召回去,

让他一生都饱受煎熬的灵魂到天国中安详地

休息去了。

史铁生走了,他的灵魂升天了。早在

20世纪 70年代,刚刚从插队的陕北延川县

关家庄村返城不久,他就摊上了一种可怕的

疾病,成为一位高位截瘫的病人。那时,他

才仅仅二十多岁。这可是一个生命开花的季

节啊,他的青春之翅怎就这样突然地折断

了?从此,尘世间的一切物欲贪婪与他无

关,一切荣华富贵也与他无关;从此,他终

日与轮椅为伴,艰难地挣扎在生存的道路

上。毋庸讳言,这已经不是一个活得很累、

很苦的问题,而是捍卫生命的问题。他对于

生与死的思考,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可

是,当有一天摇着轮椅闯进地坛这个废弃了

几百年的古园,当遍阅古园斑驳的历史遗迹

与草木风物后,他的心情豁然开朗了。

在认识了地坛这位体恤万物的特殊朋友

之后,在想明白了生是生命的偶然、死是生

命的必然归宿之后,在弄清楚人的生存还要

靠精神之后,史铁生开始用写作来救赎自己

不幸的命运。虽然他的身体终日成为轮椅的

寄生物,可是他的灵魂却开始远行,开始飞

翔。他在温馨的回忆与镇定的玄想中开始了

一发不可收拾的文学创作……

由于身体原因,史铁生很少涉足户外的

阳光,而是在轮椅上表露出对于精神性生命

存在的一种更为直接的沉思。1991年,史

铁生在宁静与安详中发表了散文名篇 《我

与地坛》。作家韩少功先生曾说过:1991年

的中国文坛,即使再无其他作品,单史铁生

的一篇 《我与地坛》就能撑起中国文坛的

朗朗天空。

然而,史铁生的肉身仍要承受外人无法

想象的生存之痛、生命之痛。这些年,我经

常听到他身体时好时坏的消息,总是为他捏

一把汗,暗自为他加油、鼓劲,愿他虽然痛

着但还仍然坚持活着,愿他创作出更多涤荡

尘世间灵魂的佳篇力作。可是,上帝在照顾

他时实在是太累了,他打盹的间隙,那个等

待了他四百多年的古园———地坛,就实在不

忍心史铁生肉体遭受的苦难煎熬,召他回

去了。

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轮椅上的史铁

生对这种情形就有充分的心理预期:

“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

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

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

几百平方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

那个吹唢呐的人,唯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

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

 时而缠

·115·

第123页

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

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

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必有一

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我想,地坛最后下定决心是 2010年岁

末那天的凌晨时分,专门安排了一场唢呐声

把史铁生接回去了。史铁生实在是太劳累

了,就让他安静地休息吧!

史铁生的肉体虽然已经走了,可是灵魂

却仍在文字中飞翔。就让我们在他的文字中

开始那永远的怀念吧!

【赏析】史铁生的肉体虽然已经走了,可是

灵魂却在文字中飞翔,更在每一个读者的心

中飞翔。面对肉体上的折磨,史铁生没有气

馁,在想明白了一切之后,他的灵魂开始飞

翔,开始远行。作者紧紧扣住史铁生面对病

痛的坚强,以及在文学上的无人替代的成

就,同时联系他与地坛的关系始末而行文,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史铁生的敬仰以及深深的

悼念之情。

文学作品中的母爱印象

1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

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

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

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

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

有 病 的 儿 子 和 我 那 个 还 未 成 年 的 女 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

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

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

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

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丰子恺 《我的母亲》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

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我

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

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陶

渊明诗云: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

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

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

3老舍 《我的母亲》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

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

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

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

的人,心里是安定的……生命是母亲给我

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

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

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

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4胡适 《我的母亲》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

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

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

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

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

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

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

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

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我在我母亲

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

影响。我十四岁 (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

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

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

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

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

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5宗璞 《花朝节的纪念》

母亲的爱护,许多细微曲折处是说不

完、也无法全捕捉到的。也就是有这些细微

曲折才形成一个家。这人家处处都是活的,

每一寸墙壁,每一寸窗帘都是活的。

6贾平凹 《写给母亲》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

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

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 三年

·116·

第124页

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

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

哩!……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

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

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

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

吗,出去转转么……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

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

再没有人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

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

谁去……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

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

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坟

上,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

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

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7莫言 《母亲》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

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

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

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

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活动】根据材料以及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

你所认知的 “母爱”共性。 (小组沙龙形

式,自由发言)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①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

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

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那个而去。这破冰时

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

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

的名字 “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

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

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

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

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

离不开看上去 “四不像” 的驯鹿。眼下,

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

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

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

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 94岁的玛丽亚·索

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

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

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

披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

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

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

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

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

她的脸上就印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

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

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

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

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

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

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

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

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

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

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

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

的 《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

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

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

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

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

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

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

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

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

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

草原这河流这民族,

 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

·117·

第125页

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

成了 《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

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

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

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

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 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

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

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

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

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

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

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

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 T恤和牛仔裤,女

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

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

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

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

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

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

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

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

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

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

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

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

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

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

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

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

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

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

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

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

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

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

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

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①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

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

象征意义?

第 16课

赤壁赋

1了解 “赋”的文体特点,积累文言知识。

背诵全文。

2学习景、情、理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

的积极意义。

1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洵、

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 “三苏”。其文纵

横恣肆,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 其诗题材

·118·

第126页

广泛,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

宋仁宗嘉二年 (1057),苏轼中进

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

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

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

州。元丰二年 (1079)因讽刺新法的诗句,

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

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

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

州,后又到儋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

途中在常州病逝。

2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 (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

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

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

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

(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

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

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

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

的无非是 “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

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

蔑他 “衔怨怀怒,恣行丑诋” “指斥乘舆”

“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

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

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

别,有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

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

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

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

黄州。

元封三年 (1080)正月到黄州,苏轼

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

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

耕其中,号 “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

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

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

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

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

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

面也使他的 思 想 更 接 近 现 实。他 的 前 后

《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3文体介绍

赋———铺采摘文,体物写志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赋的 特 点:赋,在 内 容 上 “体 物 写

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

喻之意;形式上,赋 “铺采摘文”,即注重

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赋将散文章法

与诗歌韵律合二为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

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

诗意。

赋的发展:赋出现于战国后期,其流变

经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

段。骚赋为楚辞体,是诗向赋之过渡,如屈

原的 《离骚》。汉赋篇幅较长,极尽铺陈排

比之能事,多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散夹

杂,喜用典故,如司马相如的 《上林赋》。

骈赋多为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骈偶用

典,辞藻绮丽,如江淹的 《别赋》。律赋为

唐宋时科举考试所用,题目、字数、韵式、

平仄皆有严格限制。文赋是伴随唐代古文运

动的兴起而产生的,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

藻,句式参差错落,押韵比较自由,通篇贯

穿散文 气 息,重 视 清 新 流 畅,如 苏 轼 的

《赤壁赋》。

4资料链接

关于乌台诗案

《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

野乌数 千 栖 居 其 上,因 称 御 史 台 为 “乌

台”。

元丰二年 (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

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

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

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 (权,代理;里行,

见习) 何 正 臣、舒  (dǎn)、国 子 博 士

(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

 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四次上书弹劾苏

·119·

第127页

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 “讥

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 (皇帝的代

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

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

乌台诗案。后经苏辙等人营救终免一死,被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 “乌台诗案”到流放

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

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

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

“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 《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充

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文赤壁与武赤壁

有了苏轼,才有了 “文赤壁”和 “武

赤壁”的说法。单就这一点来说,苏轼也

是真正的永垂不朽。

武赤壁指的是东汉末年刘备与孙权联

合,火烧战船、大破曹军的古战场。这个武

赤壁到底在哪儿,据说至今也没有权威的定

论。不过比较多的人认为武赤壁在今湖北武

汉市的赤矶山,说那里是赤壁之战的发生

地,是真正的 “周郎赤壁”。

至于古城黄州 (在今湖北黄冈)附近

的那个赤壁,多数人则认为那里并非当年的

古战场,只是因为苏轼曾在此谪居,又有流

传千古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两

篇 《赤壁赋》等作品在此问世,所以称为

文赤壁,又称 “东坡赤壁”。

历朝历代,曾经有不少文人错把文赤壁

当成武赤壁。唐 代 诗 人 杜 牧 有 一 首 题 为

《赤壁》的绝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

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二乔。”这首诗就是错把文赤壁当成武赤壁

来写的。而苏轼也屡屡借文赤壁发思古之幽

情,写下了不少诗文,因此这里才被后人命

名为文赤壁。反正情感是真的,感叹是真

的,评价也是真的,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赤

壁,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5苏轼诗词名句

(1) 拣 尽 寒 枝 不 肯 栖,寂 寞 沙 洲 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3)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春景》)

(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5)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石苍舒醉墨堂》)

(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1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词语解释

①既 望 獉 獉 (既:过 了;望:农 历 每 月 十

五日。)

②水波不兴

獉。举酒属

獉客 (兴:起,作;

属:劝请。)

③纵一苇之所如

獉,凌

獉万顷之茫然 (如:

往,去;凌:越过。)

④击空明兮溯

獉流光 (溯:逆流而上。)

⑤不绝如缕

獉 (缕:细丝。)

⑥愀然獉獉 (容色改变的样子。)

⑦正

獉襟危

獉坐 (正:整理;危:端正。)

⑧方

獉其破荆州,下

獉江陵 (方:当;下:

攻占。)

⑨酾酒獉獉临江,横槊獉獉赋诗,固

獉一世之雄也

(酾酒:斟酒;横槊:横执长矛;固:

本来。)

⑩举匏樽獉獉以相属

獉 (匏樽:用葫芦做成的

酒器;匏:葫 芦;尊:通 “樽”,酒

器;属:劝酒。)

瑏瑡哀吾生之 须 臾 獉 獉 (须臾:片刻,时 间

极短。)

瑏瑢知不可乎 骤

獉 得 (骤:一下子,很 轻

易地。)

瑏瑣而卒

獉莫消长也 (卒:终究。)

瑏瑤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獉 (适:享有。)

瑏瑦相 与 枕 藉 獉 獉 獉 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 白

·120·

第128页

(相 与 枕 藉: 相 互 枕 着 垫 着; 白:

明亮。)

(2)通假字

①浩浩乎如冯

獉虚御风 (同 “凭”,乘。)

②山川相缪

獉 (同 “缭”,盘绕、围绕。)

(3)古今异义

①徘徊于斗牛獉獉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

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②白露獉獉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

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③凌万顷之茫然獉獉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一词多义

①望

七月既望

獉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獉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眺望,向远

处看。)

②歌

扣舷而歌

獉 (唱。)

獉曰 (歌词。)

倚歌

獉而和之 (歌声。)

③如

纵一苇之所如

獉 (往。)

浩浩乎如

獉冯虚御风 (像。)

飘飘乎如

獉遗世独立 (像。)

④然

其声 呜 呜 然

獉 (…… 的 样 子,拟 声 词

词尾。)

何为其然

獉也 (这样。)

⑤长

抱明月而长

獉终 (永远。)

而卒莫消长

獉也 (增长。)

⑥东

顺流而东

獉 (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獉望武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5)词类活用

①西

獉望夏口,东

獉望武昌 (名词用作状语,

向西,向东。)

②下

獉江陵 (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③顺流而 东

獉 也 (名词用作动词,向东

进军。)

④舞

獉 幽 壑 之 潜 蛟 (动 词 的 使 动 用 法,

使……起舞。)

⑤泣

獉 孤 舟 之 嫠 妇 (动 词 的 使 动 用 法,

使……哭泣。)

⑥正

獉襟危坐 (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⑦月明星稀,乌鹊南

獉飞 (名词用作状

语,向南。)

⑧况吾与子渔樵獉獉于江渚之上 (名词用作

动词,打鱼砍柴。)

⑨侣

獉鱼虾而友

獉麋鹿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侣,以……为友。)

(6)虚词

①而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獉 不知其所 止

(连词,表转折。)

倚歌而

獉和之 (连词,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

獉问客曰 (连词,表承接。)

侣鱼虾而

獉友麋鹿 (连词,表并列。)

逝者 如 斯,而

獉 未 尝 往 也 (连 词,表

转折。)

盈虚者如彼,而

獉卒莫消长也 (连词,

表转折。)

自其不变者而

獉观之 (连词,表修饰。)

②之

月出于东山之

獉上 (助词,的。)

凌万顷之

獉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

标志。)

哀吾生之

獉须臾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獉 (代词,它。)

苟非吾之

獉所有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

耳得之

獉而为声 (代词,它。)

取之

獉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

吾与子之

獉所共适 (助词,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

③于

苏子 与 客 泛 舟 游 于

獉 赤 壁 之 下 (介

词,在

 。)

·121·

第129页

月出于

獉东山之上 (介词,从。)

徘徊于

獉斗牛之间 (介词,在。)

獉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此 非 孟 德 之 困 于

獉 周 郎 者 乎 (介

词,被。)

渔樵于

獉江渚之上 (介词,在。)

寄蜉蝣于

獉天地 (介词,在。)

托遗响于

獉悲风 (介词,给。)

④乎

浩浩乎

獉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飘飘 乎

獉 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的样子。)

郁 乎

獉 苍 苍 (形 容 词 词 尾, …… 的

样子。)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獉 (语气词,

表示疑问。)

而又何羡乎

獉 (语气词,表示疑问。)

相与枕藉乎

獉舟中 (介词,在。)

(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语气词 “也”,

表判断。)

②被动句

此非 孟 德 之 困 于 周 郎 者 乎 (介 词

“于”,表被动。)

③省略句

(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 (其声)泣孤

舟之嫠妇

(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④倒装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于赤壁

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间

(“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介宾短语后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于江渚之

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 (“为何”,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在安”,宾语前置。)

而又何羡乎 (“羡何”,宾语前置。)

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万顷”,定语

后置。)

渺渺 兮 予 怀 (“予 怀 渺 渺”,主 语

后置。)

(8)重点语句翻译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

斗宿、牛宿之间。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

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

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

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

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④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

江的无穷无尽。

⑤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

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

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

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

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

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

本身都没有穷尽。

(9)整理成语

①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

非常渺小。

②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③遗世独立:超脱世俗而怡然独立。

④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

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

微悠长。

⑤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

样子

 。

·122·

第130页

2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赤壁赋》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动词、

形容词的活用现象,如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中的 “舞”“泣”分别解释

为 “使……起舞” “使……哭泣”,都是动

词的使动用法;“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中的

“正”原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

“整理”,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

中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

宾语的位置。

(1)动词受 “其” “之”等的修饰限

制而具有了名词的特点。例如:①王安石的

《游褒禅山记》中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

少矣” 一句中,第二个 “其” 放 在 动 词

“至”前面,作它的定语,而 “至”则活用

为名词,意思是 “到达的人”。②柳宗元

《捕蛇者说》 中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

入”,“出” “入”本是动词,受 “之”影

响,活用为名词,译为 “出产的东西” “收

入的东西”。

(2)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

时动词前面没有 “其” “之”,但是这些动

词依然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同

时处于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样的动

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司马迁的 《屈原列

传》中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一句中,

“听”本是动词,这里用来作兼语,即在句

中既充当宾语,又在宾语中充当中心语,活

用为名词,意思为 “听力、听觉”。

(3)两个动词连用,如果不是连动关

系,那么后一个动词要活用为名词。例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奔”作动词 “乘”的宾语,活用为名词,

译为 “奔驰的骏马”。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

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

令式的内容。动词的语法特征是一般能带宾

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带宾语。能

带宾语的动词称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

动词称为不及物动词。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我们一

见到不及物动词后面带着作宾语的名词或代

词,就应当首先考虑这个不及物动词是不是

使动用法。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活”,不及物动词,不能带

宾语,但因跟了代词宾语 “之”,所以为使

动用法,是 “使之活”之意。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少见。

在判断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时,我们应根据

上下文关系,看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否

对宾语具有处置意味,也就是它要使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去实施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

动作。例如: “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

论》)这句中 “朝”是及物动词,意为 “朝

见”。但是各诸侯国去朝见秦国,并不是自

愿的,而是能 “序八州”的强大的秦国迫

使他们来朝见的。所以 “朝” 应解 释 为

“使 (同列)朝见”。

3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

主语为宾语发出的,即 “为宾语怎么样”。

可译为 “为……”。例如: “等死,死国可

乎?”(《陈涉世家》) “死国”译为 “为国

而死”或 “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死”是

为动用法。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

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

性动词。例如 《琵琶行并序》 “商人重利轻

别离”一句中 “重” “轻”,原本都是形容

词,在这里带上了宾语 “利 (利益 )” “别

离”,活用为动词,译为 “看重” “轻视”。

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

动词。例如 《劝学》: “故木受绳则直”中

“直” 是 形 容 词,直 的,在 这 里 作 动 词

 ,

·123·

第131页

变直。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活用为

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 (名词),

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陈涉世家》 “将

军身被坚执锐”中 “坚” “锐”,皆为形容

词,在这里分别作动词 “被 (同 ‘披’)”

“执”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分别指坚硬的

铠甲、锋利的武器。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

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

词活用为使动词。例如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句中的 “苦”“劳”处在动词的位置上,表

达的意义是 “使心志受苦”“使筋骨劳累”,

是使动用法。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认为

(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形容词或

名词都有意动用法,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

法。意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用于

意动的词可以译成 “以……为……” “认为

……”“把……当作”。例如:“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形容词,由于 “我”客观并没有改

变,是 “吾妻” “认为我美丽”,因此

“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

行为,表示 “使……”的意思;使动用法

大多表示客观行为;名词、动词、形容词都

有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

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的意思,一般可译为

“以……为……” “认为……”等;意动用

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 (或以为)宾语具有

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

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意动用法只限于形

容词和名词 的 活 用,动 词 本 身 没 有 意 动

用法。

1赏 “乐”之景

第二段开头说: “于是饮酒乐甚”,他们

是因何而 “乐”?

2解 “悲”之情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

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却又突然就觉得

“愀然”呢?

(2)不仅仅是箫声的悲凉,苏子内心的

悲可以从歌词中的 “美人”细细探究,

为 什 么 “美 人” 就 让 作 者 感 到 “愀

然”呢?

(3)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 “托

遗响于悲风”的感叹。这 “悲”又从何

而来呢?(第三段)

3悟 “乐”之理

(1)既然作者如此之 “悲”,最后一段

又为何借客人说出了自己 “喜而笑”呢?

听了苏子的一番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

顿悟。苏子是怎样说理的?

·124·

第132页

满江红·赤壁怀古

[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

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

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

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

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

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

金缕。

【赏析】

宋宁宗嘉定十二年 (1219) 左右,戴

复古曾在鄂州吞云楼谱写一阕词作 《水调

歌头》, 《满江红·赤壁怀古》约写于 《水

调歌头》的前后,此时词人正在鄂州、黄

州一带漫游,黄州城外有赤壁矶 (又叫赤

鼻矶),虽有人考证这里并非赤壁之战的战

场,但时人可能有些传说。词人过此,难免

生发怀旧的感情,继苏轼之后,再写一篇赤

壁怀古词。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

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

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

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

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

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使恣肆

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

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

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

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

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

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

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 “赤”、

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

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

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

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

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

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

房子。当年,苏轼重游赤壁时,就已感叹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

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

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

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 “三赤”名

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

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 《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

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

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

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 “武官”,真是阴差

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

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

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

岗石,故名 “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

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 “赤鼻”

错听为 “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 “孤舟出

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怀

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

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

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

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

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

愀然”,扣舷而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

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 “命”与身后的 “名”,

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

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

 如

·125·

第133页

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

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

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

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

恶事、丑事、腌#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

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

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

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

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

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

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

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

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

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打了

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 “文

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

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

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

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

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

章。这场赤壁 “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

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文章略有改动)

【赏析】本文由赤壁之景引出苏东坡的人生

经历,由苏东坡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苏

东坡的态度及对人生的感悟。而作者的人生

感悟即为本文的神之所在。本文景物、历史

抒写及主观情感层层深入,充分体现了散文

“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

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

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

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

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

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

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

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洛阳之人,年少

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 登泰山记

1了解作者姚鼐及桐城派的相关知识,了

解游记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

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3学习本文烘托的手法及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的运用,品味本文简练的语言特色。

1作者简介

姚鼐 (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

谷,清代桐城 (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

“惜抱轩”而被人称为 “惜抱先生”。清代

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

刘大鏪并称为 “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

(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 《四库全书》

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 (1774) 辞官,

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

了 《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

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

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

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

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 《惜

抱轩全集》,他所编的 《古文辞类纂》

 在当

·126·

第134页

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师承刘大鏪,提出 “义理、考据、辞

章”三者兼备的观点 (即要求文章要表达

一定的道理,并且有坚实的事实证据,同时

也要文采斐然),发展、补充了桐城派文

论。提倡从模拟古文的 “格律声色”入手,

进而模拟其 “神理气味”。

2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 (1774),姚鼐以养亲为

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

孝纯 (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

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

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

游记。

3文体知识

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

“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 “登”表明侧重

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

写景,可状物,目的在于阐述作者的某些观

点,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如: 《小石潭

记》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者被贬后的

凄凉之情;《核舟记》状物,通过对核舟的

介绍说明,赞扬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

艺;《桃花源记》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对

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岳阳楼

记》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议

论,表明作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登泰山记》写

景、叙事,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记”主要分为:碑记,如 《五人墓碑

记》 (明·张溥);游记,如 《始得西山宴

游记》 (唐·柳宗元);杂记,如 《狱中杂

记》 (清·方苞);记事,如 《记王忠肃公

翱事》(明·崔铣)。

4资料链接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流派之

一,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

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鏪和姚鼐继

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 “桐城

三祖” (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

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

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

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桐城派主张学习 《左传》 《史记》等先

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

的作品,讲究 “义法”,要求语言 “雅洁”。

代表作品如方苞的 《送左未生南归序》《武

季子哀辞》,姚鼐的 《登泰山记》等。

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 “义法”主张。

“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 “法”指表达中

心的形式技巧。 “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

而鲜明生动不足”。

碧霞元君

全称 为 “东 岳 泰 山 天 仙 玉 女 碧 霞 元

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

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 “碧霞”

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带有浓重

的道教色彩,是对道教女神的尊称。传说其

为东岳大帝之女,司职为使妇女多子,并保

护儿童。

1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词语解释

自京师乘

獉风雪 (乘:动词, “冒” 的

意思。)

越长城之限

獉 (限:名词,界限。)

世皆谓之天门云

獉 (云:助词,无实义。)

磴几

獉不可登 (几:副词,几乎。)

苍山负

獉雪 (负:动词,背。)

明烛

獉天南 (烛:动词,照。)

(2)

 通假字

·127·

第135页

极天 云 一 线 异 色,须 臾 成 五 采

獉 (同

“彩”。)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獉 (同 “圆”。)

(3)一词多义

①阴

其阴

獉,济水东流 (山的北面。)

朝晖夕阴

獉,气象万千 (阴暗。)

孙膑以刑徒阴

獉见,说齐使 (暗中。)

②始

余始

獉循以入 (开始。)

千里之行,始

獉于足下 (开始。)

唐浮图慧褒始

獉舍于其址 (当初。)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

獉速祸焉 (才。)

③望

獉 晚 日 照 城 郭, 汶 水、 徂 徕 如 画

(远看。)

日夜望

獉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

先达 德 隆 望

獉 尊,门 人 弟 子 填 其 室

(声望。)

在丁卯三月之望

獉 (农历每月十五日。)

④坐

与子颍坐

獉日观亭,待日出 (坐在。)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

獉上 (通 “座”。)

王曰: “何 坐

獉?” 曰: “坐 盗。”

(犯罪。)

来归相怨怒,但坐

獉观罗敷 (因为。)

⑤视

回视

獉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看。)

獉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比较。)

后之视

獉今,亦犹今之视昔 (看待。)

(4)词类活用

泰山之阳,汶水西

獉流;其阴,济水东

獉流

(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苍山 负 雪,明 烛

獉 天 南 (名 词 用 作 动

词,照。)

(5)古今异义

獉谷皆入汶 (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

今义:阳光;表面上。)

至于獉獉泰安 (古义:由 “至”和 “于”组

成,到达。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

多平方獉獉 (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

今义:数学用语。)

(6)特殊句式

当其 南 北 分 者,古 长 城 也 (判 断 句,

“……者,……也”表判断。)

余所不至也 (判断句, “……也” 表

判断。)

(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省略

句)

多松,生 (于)石罅 (省略句)

余始循 (之)以入 (省略句)

崖限当道者 (定语后置句,即 “限当道

者崖”。)

2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

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 “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

獉,赵之良将也

獉。(司马迁 《廉颇

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

獉,阳城人也

獉。(司马迁 《陈涉世

家》)

③师者

獉,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獉。 (韩愈

《师说》)

(2)句末用 “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獉獉。(《战国

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獉獉;牡丹,花之

富贵者也獉獉;莲,花之君子者也獉獉。(周敦

颐 《爱莲说》)

(3)用 “者”表判断

四人者

獉,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

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同游者

獉: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 《小石潭记》)

(4) 用动词 “为” 或判断词 “是” 表

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

獉操后患。(司

马光 《赤壁之战

 》)

·128·

第136页

②问今是

獉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 《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

獉女郎。(北朝

民歌 《木兰诗》)

④同是

獉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 《琵琶行》)

⑤如今人方为

獉刀俎,我为

獉鱼肉 (司马迁

《鸿门宴》)

(5)用 “即、乃、则、皆、本、诚、亦、

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

獉布衣,躬耕于南阳。”“此诚

獉危急

存亡之秋也。”(诸葛亮 《出师表》)

②此则

獉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 《岳阳

楼记》)

③且相如素

獉贱人。(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

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獉我所欲也。(孟

子 《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

獉不知有汉。 (陶渊明

《桃花源记》)

(6)用 “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

獉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

《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

獉兵不利,战不善,弊在

赂秦。(苏洵 《六国论》)

③城非

獉不高也,池非

獉不深也,兵革非

獉不

坚利也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

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 《赤壁之

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

今》)

“是吾剑之所从坠”同样是判断句。主

语由 “是”充当,翻译为 “这”;谓语是名

词短语,由所字结构 (所……的地方)充

当的。全句翻译为:这 (就是)我的宝剑

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 “是”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

句的主语,而有些 判断句中的 “是”也并

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

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1文章有哪些从正面或侧面描写 “雪”的

“小细节”?

2品味这些细节的特点,概括出泰山雪景

“大印象”。格式为含有 “雪”字的四字

短语后加 “图”,如 “XXX雪图” “XX

雪 X图”等。

3从概括出的泰山雪景 “大印象”中,体

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从 “乘雪赴山图” 到 “寒天厚雪图”,

每一幅图景中都离不开 “雪”字,你认

为哪几幅雪景图最美?美在哪里?

5同样是 “美”,这 “美”又有何不同?

·129·

第137页

6若想领略自然之美,成就人生之美,从

姚鼐身上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7结合创作背景及 “水月”与 “风雪”中

蕴含的 “情理”,对比苏轼 “夜游赤壁”

与姚鼐 “登山临雪”的 “目的”有何异

+同?

8总结全文

登泰山

[元]张养浩①

风云一举到天关②,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③,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④方知隘,今后巢居⑤亦觉宽。

笑拍洪崖⑥咏新作,满空笙鹤⑦下高寒⑧。

【注】①张养浩,元代散曲家。

②天关,指南天门。

③ “万古”句:齐州,北魏时置,即今济南。

从济南千佛山北望,可于苍茫中见到九个山头,

故称齐烟九点。烟九点,化用李贺 《梦天》诗句

“遥望齐州九点烟”,形容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

罗峙。

④井处:居处窄小,眼界窄,活动区域小。

⑤巢居: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为狭小之地,

一为高处。

⑥洪崖:山名,也是仙人名。在江西省新建

县西南,传说上古仙人洪崖得道于此,崖以仙名。

⑦满空笙鹤:传说仙鹤从空而降,在笙乐声

中,仙人乘鹤升天而去。周时王子乔好吹笙,修

炼 20年乘白鹤仙去。

⑧高寒:指天上仙人居处。

【赏析】这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一首七言律

诗,表现了诗人初次登上泰山的欢愉心情,

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

进取的精神状态。

首联写登山的过程和心情,脚步轻捷,

心情愉快。

颔联叙述了诗人登上南天门,终于看到

了 “齐州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目睹了

“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颈联主要写诗人对人生的感悟,登高望

远让自己明白以前如同井底之蛙见识狭隘,

今后即便巢居枝头也会知道人外有人天外

有天。

尾联用典、想象,再写心情之畅快愉

悦,照应首联。登临泰山,内心觉悟,似乎

自己一跃而 为 仙 人,达 到 了 一 个 很 高 的

境界。

读平常书出非常文章

刘诚龙

姚鼐是清朝桐城派三祖之一, “鼐工为

古文,方康熙年间,同邑方苞名重一时,刘

大鏪继之”,桐城派三驾马车,以谁为首,

文无第一,不太好说的,有论是: “论者以

望溪 (方 苞) 之 文 质,恒 以 理 圣,海 峰

(刘大鏪)以才胜,学或不及姬传 (姚鼐),

则文与理兼至。”方苞不曾包首,刘大鏪不

曾为魁,姚鼐倒算桐城之鼎鼐,誉为 “中

国古文第一人”。

文学概论云,文章多生活来。这个指定

是不错的,富贵生活出文章,贫穷生活更出

文章,只是贫穷生活出的文章未必贫未必

穷,富贵生活出的文章未必富未必贵,或者

贫穷生活出的文章比富贵生活出的文章更

贵。姚鼐祖上曾经阔过,高祖姚文然,康熙

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

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享名宦祠祀,

 不过

·130·

第138页

到了姚鼐他爹,沦落为布衣。富贵出文章,

贫穷出文章,由贫穷转富贵难出大文章,难

出好文章,由富贵转贫穷出大文章,出好

文章。

生活出文章,读书也出文章,没生活出

不了好文章,不读书怕也出不了好文章。姚

鼐文章是从生活出的,更是从读书里出的。

“先生幼时家贫,体弱多病而嗜学,澹荣

利,有超然之志”,饭不饱肚,而书饱腹,

“衣食或不给,意淡如也”,天生一副文弱

书生模样,“先生貌清而癯,如不胜衣,而

神采秀越,风仪闲远,与人言终日不忤,而

不可以鄙私干。自少及耄,未尝废学。”这

才是读书的好种子,风仪闲远,跟人讨论,

从不张牙舞爪, “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

之必亲”———学术与之异趣,见之必骂,

读书人之杂种相;学术与之异趣者,见之必

亲,读书人之标准像。

文章多从书中来,从甚书中来?姚公作

文一生,行将老至,文章与道俱老, “乞终

养故里”。不有积学,安有真传?仿佛武林

高手,杏林老医,待到其道与人俱老,方可

传得卓见。姚公老归故里, “翁覃溪学士来

乞言”,老道只道家常,姚公便将毕生读书

心得凝为要诀,箴言与教: “时贤皆欲读人

间未见书,某则愿读人之所常见书耳。”

文章多从常书来。奇书当然可读,不经

见之书,里面或别有洞天,收藏异珍,然则

一味去寻奇门遁甲,非秘籍奥卷而不读,也

是走偏了。源律师① 问: “和尚修道,还用

功否?”师② 曰: “用功。”曰: “如何用

功?”师曰:“饥来即饭,困来即眠。”吃饭

睡觉,是佛家之道,睡觉吃饭,是作家之道

———用口头语言表达眼前风景,读平常书写

出千古文章,也是作家的家常。

鲁迅曾给人开列必读书单,计有 《唐

诗纪事》 《唐才子传》 《世说新语》 《唐摭

言》《论衡》 《今世说》等;梁启超给人开

列书单,计有 《诗经》 《楚辞》 《说文解字

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世说新语》

《四书》 《易经》 《书经》 《诗经》,还有胡

适等诸公,也给人开列过人生必读书,大家

叫人读 书,没 打 诳 语,偶 或 有 一 本 两 本

“人间未见书”,多半正是在传姚公心法,

“某则愿读人之所常见书”。

读人间之所常见书,自是缘于其书易

得,无须费心巴力,花大价钱,倾毕生精

力,或可觅得一部 “六十四卦”,多成书

蠹,难成书家;更是缘于人间常见书,道的

是人间家常,人生梦想, 《金瓶梅》写的是

市井人,用的是市井语; 《红楼梦》虽写富

贵人家,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与

人生;《三国》与 《水浒》,便是存在过的

历史与正在发生的现实;《西游记》有点怪

力乱神,也多见儿时在瓜棚底下,听爷爷奶

奶讲故事,其神话者,也是人、物、神三合

一,给人喝的也是三合汤。

平常书其实是富矿,前人发掘了,貌似

发掘尽了,其实不然。这个不是深山开煤

矿,将煤挖出了,就资源尽矣,后人再也挖

不出煤。书,不是煤,书之资源,有其无穷

尽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智貌似已见

尽,忽然时代前进了,时代有新见识了,再

以新见识去发掘经典寻常书,你便独可见,

寻常之书有非常。

“儒者生程朱之后,得程朱而明孔孟之

旨,程朱犹吾父师也。然程朱或有失,吾岂

必屈从之哉,程朱亦岂不欲后人为论而正之

哉?”儒学研究,到了程颐与朱熹,有谓其

理发掘尽了吗?永无尽头,程朱悟儒,也是

有错误的,其之错谬,你不必屈从,程朱也

不霸道,不准你正之;程朱掘儒学,单只有

错?也定有没发掘的,正是阁下显身手之

时;读 《红楼梦》,他读人物,你读风物,

他读出典型来,你读出典章来,横看成岭侧

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的文章或读出来

高峰,你换只眼,也可以做出文章来争锋。

经典寻常书,或只有一本,而其中之 “微”

与其中之 “蕴”,可有十百本,千万本,此

平常书之无尽藏也,而敢思善思者得之

 。

·131·

第139页

姚鼐文章厉害,江苏嘉定 (今上海市)

王鸣盛便不服,他曾对戴震说: “吾昔畏姬

传,今不畏之矣。彼好多能,见人一长思并

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畏也。”

姚鼐也是有失的,吾岂必屈从之哉。读书之

乐趣便在于此,寻常书经典书,以各自眼力

与眼光,也可以读出自家精彩来。

(摘自 2019年 1月 5日 《人民日报》)

【注】①源律师:事迹不详。律师是专门从事三藏

律部讲授的僧人。②师:指大珠慧海,建州 (今

福建建瓯市)人,俗姓朱,后人多称慧海为大珠

和尚。

作者对读 “平常书”有自己的认识和

见解,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

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请与子论

功,可乎?”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

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

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

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

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

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

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

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

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

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

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

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132·

第140页

一、核心素养解读

新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二、单元提示

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 “砖

石”。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语,形成自己的词语

库。词语库充实了,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积累是为了运用,要

让词语库中的词语 “活”起来,就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

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本单元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开展学习活动。要了解汉语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

积累的词语;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结

合词义特点,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学习活动一 丰富词语积累

了解汉语词语的基本特点,增强积累词

语的意识,能运用多种方法积累词语,扩大

词汇量。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加强联

想,在零散的词语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词

语的 “家族”和 “系统”积累词语,可以

大大提高效率。还要掌握熟语和成语的特

点,丰富词语积累。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词典》

《成语词典》

词语: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

言单位。特点:有音有意义;最小 (不能

扩展;无法再分);独立运用 (能单说;能

单用)。

短语:由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和

语法规则逐层构成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

例如:请将下面这句话按照字、词、短

语进行分解。

句子 她喜欢吃牛奶糖。 1

字 她喜欢吃牛奶糖 7

词 她 喜欢 吃 牛奶 糖 5

短语 她喜欢 喜欢吃 吃牛奶糖

喜欢吃牛奶糖 4

词语家族:以 “某种”关系为纽带的

词的集合体。这些关系大致有构成关系、读

音关系、意义关系、语法关系

·133·

第141页

含有同一字形的语素 理解 理由

含有同一读音的语素 复核 驸马

含有形近语素 附会 付钱

含有音近语素 复核 符合

同音关系 指示 只是

同韵关系 良工 行踪

同声母关系 雷公 天宫

同声调关系 飞鸿 狗熊

同义关系 崇高 高尚

反义关系 一马平川 羊肠小道

亲属关系 哥哥 弟弟

顺序关系 春夏秋冬

种属关系 果树 桃树

类义关系 杏树 梨树

总分关系 衣服 纽扣

同一词性关系 名词、动词等分类

同一成份关系 见特殊句子成分

熟语: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结构具有

稳定性,意义具有整体性;内容丰富,形式

精练,源远流长。主要包括:成语、谚语、

歇后语和惯用语。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

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其特点是在成分意

义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结构性形式

是定型的、凝固的;通常来自古代文献典

故;具有书面语体风格。一般来说,只有符

合成语定义,具有成语特点的四字短语才是

成语。成语多数是四个字,但也有三个字

的,如 “莫须有”,又超过四个字的,如

“冒天下之大不韪”。

谚语是群众口头语中通俗精练、含义深

刻的固定语句。谚语揭示客观事实,群众智

慧的结晶,富有教育意义。比如 “人不可

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路遥知马力,日久

见人心”等。

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短语,

含义简明单纯,形象生动,通俗有趣,口语

色彩浓。比如 “唱红脸” “八竿子打不

着”等。

歇后语有近似于谜面和谜底的两部分构

成;带有隐喻性质;口头固定短语;幽默风

趣,有喻意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两种类型。

比如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输)”等。

新词语是近 20年出现具有新意义且被

普遍接受的词语。

1积累活动

(1)写出一组含有同形语素构成的 “家

族”词语:

(2)写出一组含有同音语素构成的 “家

族”词语:

(3) 写出一组含有同韵部语素构成的

“家族”词语:

(4)列举几组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5)列举几个在语法关系上具有动宾关

系或偏正关系的惯用语:

(6) 列举几个有关农业、气象等类的

谚语:

(7)列举几个喻意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

(8) 请搜集 2017—2021年国家公布的

“十大”新词语,理解它们的含义,然后

加以积累。

2梳理活动

(1)《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有关 “云”

的词语有:卷云、卷积云、高积云、卷

层云、雨层云、积 云、云 山、积 雨 云、

乌云,请梳理其所属 “家族”类别,并

加以积累。

(2)请朗读下面的熟语,

 根据你所了解

·134·

第142页

的熟语知识对它们进行分类。

阴沟里翻船———该倒霉/水仙不开花

———装蒜/破釜沉舟/乌云遮东,不雨也

风/吊胃口/人心齐,泰山移/精卫填海/

放空炮/叶公好龙/开倒车/炉火纯青/开

绿灯/狡兔三窟/闭门羹/叠床架屋/众人

拾柴火焰高/夜郎自大/穿小鞋/外甥打灯

笼———照旧 (舅) /风凉话/挖墙脚/开水

不响,响水不开/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 (裁) /敲边

鼓/接风的饺子,送行的面/碰钉子/一锤

子买卖———不留余地/哑巴吃黄连———有

苦说不出/不管三七二十一/吃闭门羹

属于成语的有:

属于谚语的有:

属于惯用语的有:

属于歇后语的有:

(3)理解下列每个新词的意思,根据其

内容所属的类别 (如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心理等)进行梳

理,然后加以积累。

远程、工 作 狂、综 合 征、供 给 侧、

不良贷款、中国梦、持仓、环比、四个

自信、新常态、焦点效应、一带一路、

自然经济、丝路精神、回巢族、去杠杆、

冲高回落、钉子精神、套现、精准、扶

贫、逆周期因子、路怒症、黑恶势力、

廉租房、低碳出行、闪婚族、山寨、金

融危机、丁克、按 揭、土 食 族、低 保、

夸克、价格指数、手机、芯片、追涨杀

跌、拇指文化、云计算、隐孕族、违法

门、精神分裂式自捧、高晓松体、大数

据、互联网、搜索依赖症、三维打印、

细颗粒物、天眼、止损、机器毛虫。

内容类别 新词语

政治类

经济类

文化类

社会生活类

科技类

心理类

3探究活动

(1)成语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

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按成语意

义分类整理成语。 (如爱国、民本、诚

信、荣 辱、世 情、诗 友、读 书、岁 月、

动物、植物等,也可自己拟定。)全班同

学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进行整

理,各选一类,以 《成语中的 文

化》 为 题 写 一 则 语 言 札 记,不 少 于

500字。

(2)要更好的积累新词语,必须深刻认

识新词语产生的根源以及它所承载的文

化内涵。以新词语 “蜗居”为例 (或者

自选其他新词语),试着探讨一下新词语

和流行文化之间的关系。

吕叔湘 《语文常谈·词的今昔》

吕叔湘、朱德熙 《词汇》

周荐 《词的表达色彩的性质和类别》

李燕 《新词新语与社会文化》

李行健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

赵丕杰 《成语误用现象剖析

 》

·135·

第143页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①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

行之有效 獉獉獉獉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

②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

趣,上学后喜欢收集机器人模型,通过各种

途径得到的模型已经汗牛充栋 獉獉獉獉,整整一间屋

都摆满了。

③约翰逊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

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是很多,再

加上其追随者大都等而下之 獉獉獉獉,以致他的学术

地位一直不高。

④张家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列入 《世

界自然遗产名录》,徜徉其间,峰峦叠嶂,

峪壑幽深,溪流澄碧,让人乐不思蜀 獉獉獉獉。

⑤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强化虚拟广告的监管,使得滥竽充数 獉獉獉獉的广告

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⑥丹·罗斯嘉德发明的 “雾霾塔”是

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

空气滔滔不绝 獉獉獉獉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

得到净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

②⑤⑥

学习活动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探究一词多义现象,要通过具体语境把

握多义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词义引申的知

识,探究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理解

一词多义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关注古今词义

发展演变的现象,了解词义发展的一般规

律,树立古今词义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观

念。词义的发展演变非常复杂,一般的情况

有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等,要把握常用

词语古今义变化的情况。避免以今律古,学

习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尤其是成语,要避免

望文生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说文解字》

“国学大师网”

类型 例句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义

扩大

大江

东去 江 长江 泛指一

般的江

词义

缩小

谷不可

胜食也 谷 粮食作物

的总称

北方是小

米,南方

是稻谷

词义

转移

行李之

往来 行李 外交使者 出门时

带的包裹

词义

强化 口诛笔伐 诛 责备 杀戮

词义

弱化 饿其体肤 饿

严重的饥

饿,受到

死亡的威胁

指一般的

肚子饿

感情

色彩

变化

蚓无爪牙

之利 爪牙 动物的

爪牙

坏人的

帮凶

名称

说法

演变

多谢

后世人

谢 告诫 感谢

·136·

第144页

引申方式 具体解说

相似引申

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

示在形状、作用、特点等方面与之

相近的另一事物。如:斗,本指酒

斗,因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

关联引申

是指用表示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

与之在动作、处所、时间、工具、

结果等方面相关的另一事物。如:

姝,本 指 女 子 貌 美,后 指 美 貌

女子。

比喻引申

是指用表示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

另一被该词所比喻的事物。如:手

足,本指手和足,后指亲兄弟。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

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第一组

1水由地中行,江

獉、淮、河、汉是也。

2以河

獉为境。

3皮

獉之不存,毛将安傅?

4亲戚獉獉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第二组

1谷

獉不可胜食也。

2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

獉如死灰。

3太后曰:“丈夫獉獉亦爱怜其少子乎?”

4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獉。

5城非不高也,池

獉非不深也……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

第三组

1冬日则饮汤

獉,夏日则饮水。

2涕

獉泗滂沱。

3烈士獉獉暮年,壮心不已。

4牺牲獉獉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獉獉之往来,共其

乏困。

第四组

1然谋臣与爪牙獉獉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2先帝不以臣卑鄙獉獉。

3下流獉獉多谤议。

4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獉獉。

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獉獉人物。

词义引申:

词 本义 引申义 引申方式

官 官署 官员 关联引申

关 门闩 关卡 相似引申

歌 歌唱 歌曲 关联引申

肥 肌肉丰满 茁壮 相似引申

危 高 危险 关联引申

尾巴

鸟、兽、虫、鱼

等身体末端突出

的地方

一 味 追 随

或 附 和 别

人的人

比喻引申

王力 《古今词义的差别》

何九盈、蒋绍愚 《词的引申义》

周有光 《语文闲谈》

吕叔湘 《语文常谈》

一、古今异义单音节词

1凶 今义:不幸的 (形容死亡、灾难等

现象)。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例

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

之于国也

 》)

·137·

第145页

2加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

目合在一起。古义:更。例如:邻国之

民不加少。(《寡人之于国也》)

3假 今义:不真实的。古义:借助,利

用。例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

千里。(《劝学》)

4河 今义:泛指江河。古义:黄河。例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

《过秦论》)

5橹 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古义:盾

牌。例如: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贾谊

《过秦论》)

6走 今义:步行。古义:跑。例如:与

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

盾步走。(司马迁 《鸿门宴》)

7次 今义:量词。古义:旁边。例如: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王羲之

《兰亭集序》)

8穷 今义:贫困、穷困。古义:困厄,

处境艰难。例如:穷且益坚,不坠青云

之志。(王勃 《滕王阁序》)

9率 今义:率领、轻率。古义:全都、

一概。例如:率赂秦耶? (苏洵 《六国

论》)

10再 今义:又一次。古义:第二次。例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

刿论战》)

11原 今义:原来。古义:推究。例如: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

者,可以知之矣。 (欧阳修 《伶官传

序》)

12抑 今义:压制。古义:或者。例如: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欧

阳修 《伶官传序》)

13归 今义:回来。古义:女子出嫁。例

如:吾妻来归。(归有光 《项脊轩志》)

14渠 今义:人工开凿的水道。古 义:

他。例如: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

飞》)

15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古

义:离开。例如:吾去 汴 州,汝 不 果

来。(韩愈 《祭十二郎文》)

16怒 今义:愤怒。古义:奋发。例如: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周 《逍

遥游》)

17危 今义:危险。古义:高。例如:危

乎高哉!(李白 《蜀道难》)

18但 今义:但是。古义:仅,只是。例

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

间。(李白 《蜀道难》)

19或 今义:或者。古义:有人。例如: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苏洵

《六国论》)

20爱 今义:喜爱。古义:吝惜。例如: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贾谊 《过秦

论》)

21固 今义:坚固。古义:本来。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韩愈 《师说》)

22诚 今义:真诚。古义:果真,如果,

表示假设。例如:诚知其如此。 (韩愈

《祭十二郎文》)

23拜 今义:行礼表示敬意或祝贺。古

义:授官。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

卿,位在廉颇之右。 (司马迁 《廉颇蔺

相如列传》)

24除 今义:去掉。古义:授予官职。例

如:除臣洗马。(李密 《陈情表》)

25鄙 今义:轻视或粗俗。古义:边境。

例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

之武退秦师》)

26池 今义:水塘。古义:护城河。例

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贾谊

《过秦论》)

27病 今义: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

常的状态。古义:痛苦,困苦。例如: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陶渊明 《归去

来兮辞并序》)

28床 今义:卧具。古义:坐具。例如:

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29略 今义:简略。古义:夺取。例如:

进兵北略地。(《荆轲刺秦王》)

30卒 今义:士兵。古义:死。例如:而

卒葬之。(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 》)

·138·

第146页

二、古今异义双音节词

1行李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

(《烛之武退秦师》)

2夫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古义:

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

之武退秦师》)

3爪牙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古义:

兽类的脚爪和牙齿。例如:蚓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劝学》)

4大夫 今义:医生。古义:官职名。例

如:几可谓非贤大夫哉!(褚少孙 《西门

豹治邺》)

5地方 今义:指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

分,部位。古义:土地方圆。例如:江

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司马

迁 《项羽之死》)

6山东 今义:山东省。古义:崤山以东,

即东方诸国。例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亡秦族矣。(贾谊 《过秦论》)

7从事 今义:投身到 (事业中去)。古

义:官名,泛指一般属官。例如:则遣从

事以一少牢告庙。(欧阳修 《伶官传序》)

8非常 今义:十分,极。古义:①不平

凡。例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②意外的

变故。例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司马迁 《鸿门宴》)

9逢迎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

的心意 (含贬义)。古义:迎接。例如: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王勃 《滕王阁

序》)

10上路 今义:走上路程,动身。古义:

高高 的 道 路。例 如:俨 骖 ? 于 上 路。

(王勃 《滕王阁序》)

11学者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

人。古义:求学的人。例如:古之学者

必有师。(韩愈 《师说》)

12从而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古

义:跟 从 并 且。例 如:吾 从 而 师 之。

(韩愈 《师说》)

13小学 今义: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古

义:小的方面进行学习。例如:小学而

大遗。(韩愈 《师说》)

14其实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古义:①那实际上。例如:其实百倍。

(苏洵 《六国论》)②它的果实。例如:

不抑耗其实而已。 (柳宗元 《种树郭橐

驼传》)

15智力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

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义:智谋和力量。例如:可谓智力孤

危。(苏洵 《六国论》)

16故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

对象的事情。古 义:旧 事、前 例。例

如: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

国下矣。(苏洵 《六国论》)

17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事的介词。

古义:表示由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

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以

致”“以至于”。例如:至于颠覆,理固

宜然。(苏洵 《六国论》)

18于是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

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

的。古义:对于这种情况。例如:于是

余有叹焉。(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19自由 今义:不受约束,不受限制。古

义:自 作 主 张。例 如:汝 岂 得 自 由!

(《孔雀东南飞》)

20交通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古义:交错

相通。例如: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

飞》)

21成立 今义: (组织、机构等)筹备成

功,开始存在。古 义:成 人 自 立。例

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李密 《陈

情表

 》)

·139·

第147页

22告诉 今义:说给人知道,使人知道。

古义:申诉 (苦衷)。例如:则告诉不

许。(李密 《陈情表》)

23不行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古

义:不能走路。例如:九岁不行。 (李

密 《陈情表》)

24流涕 今义:流鼻涕。古义:流眼泪。

例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荆轲

刺秦王》)

25然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

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古义:这样以

后。例如:然后惟其所愿。 (韩愈 《祭

十二郎文》)

26妻子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

男子的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陶渊明 《桃花

源记》)

27左右 今义:方位名词或概数。古义:

指侍 从。例 如:传 以 示 美 人 及 左 右。

(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

28指示 今义:上级传达给下级的命令。

古义:指给……看。例如:璧有瑕,请

指示王。(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

29亲戚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

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成员。古义:内外

亲属。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

30气候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

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古义:天

气 (情况)。例如:一日之内,一宫之

间,而气候不齐。(杜牧 《阿房宫赋》)

31人事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

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古义:人之所

为,人力所能及之事。例如:虽曰天

命,岂非人事哉! (欧阳修 《伶官传

序》)

32河北、河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例如:将军

战河北,臣战河南。(司马迁 《鸿门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

 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

 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 “不

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 “卿姑断其

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 “臣欲得献策

之人,斩以衅鼓獉獉,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

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

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

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獉獉,欲幸楚、蜀,所

在人心 崩 溃,敌 乘 胜 深 入,天 下 可 复 保

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日: “今虏骑驰突,

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

境也。轨为可守?” 准以王钦若荐,且曰:

“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

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

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

不敢辞。闰月獉獉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

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

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

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獉獉。又攻北平

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

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

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

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

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

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日: “朕岂欲穷兵,

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 冬十

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

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

丹欲得关南地。帝曰: “所言归地事极无

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

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

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

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

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 《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 》)

·140·

第148页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 )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

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

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

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

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

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

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

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

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

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

成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

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

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

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

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

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

张避 战 的 大 臣,并 力 促 皇 上 御 驾

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

军,并告诚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

子不 可 辜 负 圣 意。钦 若 惊 惧 不 敢

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

顺安军,又攻北平砦及保州,而后又

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

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

契丹 军 中 谈 判,最 终 与 契 丹 达 成

盟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

徉无斗志。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

事,宣许之。

学习活动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学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辨析词义的细微

差异,把握词语的用法,尤其是与其他词语

的搭配;理解词语除了概念义,还有感情色

彩和语体色彩。词语的选择和运用要与表达

的需要相协调,符合语境。在阅读实践中,

要认真揣摩,仔细领会作家选词炼字的艺术。

《现代汉语词典》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的一组词语,等义

同义词完全相同,近义词的意思基本相同。

一个词的意义有多个词的意义与它相同或相

近。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可能有不同的同义

词。同义词的意义差异主要体现在词义的轻

重、词义的范围、词义个体和集体的区别

·141·

第149页

辨析同义词还可以根据词语的性质、充当的

成分以及搭配的词语进行比较。

词语的感情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

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

容。词语的感情色彩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褒义词:是指附加有表扬、喜爱、肯

定、尊敬等感情的词语。

贬义词:是指附加有贬斥、厌恶、否

定、鄙视等感情的词语。

中性词:是一种不带任何褒义或贬义色

彩的词。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会随着表达的需要而

产生变化的,一般分为褒词贬用或贬词褒

用,也会有褒贬变中性、中性变褒贬。

语体就是人们为了不同的目的,适应不

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语言进行

交际时所形成的语言表达风格。语体分为口

语语体和书面语体。

口语语体的特征是语言通俗、生动活

泼,以口语词汇为主;书面语体的特征是语

言典雅、含蓄庄重,用词面广,以书面词汇

为主。

语体色彩的运用通常遵循什么语体的词

语只用于什么语体,以求得风格上的一致,

在表达特殊的需要时需要跨语体用词,但要

看交际的对象和表达的内容,都是为了追求

更好的表达效果。

1积累活动

(1)请写出第一组词语的等义词、第二

组词语的近义词各一个。

第一组:

剪刀———剪子

番茄———西红柿

母音———元音

阻拦———拦阻

第二组:

沉———重

轻率———草率

饱满———丰满

毛病———缺点

(2)写出与下列词语感情色彩相反的近

义词。

鼓励———怂恿

检举———告密

聪明———狡猾

渴望———企图

义正词严———强词夺理

神机妙算———诡计多端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能言善辩———花言巧语

呕心沥血———费尽心机

喜笑颜开———嬉皮笑脸

大义灭亲———六亲不认

坚贞不屈———负隅顽抗

(3)请写出书面语中具有公文色彩、科

技色彩、政论色彩、文艺色彩的常用词

语各 5个。

公文色彩:遵照、承 蒙、任 免、审 核、

通报

科技色彩:有机、无机、抗生素、结构、

功能

政论色彩:民主、自 由、政 党、可 贵、

崇高

文艺色彩:江水、青 山、俯 首、仰 观、

回首

2梳理活动

(1)请按照后面的要求归纳梳理同义词。

①局面、场面、场景 ② 性质、品质、

品德 ③车辆、车 ④江水、水 ⑤改

正、改进、改良 ⑥提高、提升 ⑦充

分、充足 ⑧发扬、发挥 ⑨关心、关

切、关注 瑏瑠增强、强加、增长 瑏瑡壮

大、强大 瑏瑢请求、恳求、哀求 瑏瑣通

缉、缉拿 瑏瑤感到、感觉 瑏瑥难受、难

过 瑏瑦努力、尽力、竭力

语义轻重不同的有:瑏瑢请求、恳求、哀

求 瑏瑦努力、尽力、竭力

词义范围大小不同的有:①局面、场面

 、

·142·

第150页

场景 ②性质、品质、品德

集体与个体的有:③ 车辆、车 ④ 江

水、水

词性不同的有:⑨关心、关切、关注

瑏瑡壮大、强大 瑏瑣通缉、缉拿 瑏瑤感到、

感觉 瑏瑥难受、难过

充当的成分不同的有:⑦充分、充足

瑏瑤感到、感觉

搭配的词语不同的有:⑤改正、改进、

改良 ⑥提高、提升 ⑧发扬、发挥

瑏瑠增强、增加、增长

(2)将以下词语按照感情色彩相同的标

准进行归类并积累。

高大 英俊 归去 陷害 钻营 学校

美丽 优雅 告别 活泼 抢劫 思

考 时尚 聪明 企图 能干 荒唐

健康 勤劳 看望 羞耻 打击

表褒义的:高大 英俊 美丽 优雅

活泼 时尚 聪明 能干 健康 勤劳

表贬义的:陷害 钻营 抢劫 企图

荒唐 羞耻 打击

表中性的:归去 学校 告别 思考

看望

(3)将表达 “死亡” 的词按要求进行

归类。

死亡 仙逝 作古 殒命 去世 丧命

身亡 遇难 逝世 殉职 牺牲 与

世长辞 寿终正寝 不得善终 溘然长

逝 驾鹤西归 阴阳两隔 香消玉殒

老了 去了 走了 不在了 断气了

蹬腿了 完蛋了 见阎王了 上路了

见上帝了 一命呜呼

褒义词 贬义 中性

书面语

口语

3探究活动

(1)阅读下文,你觉得苏小妹加了个什

么字呢?

相传,有一次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

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出题。

苏小妹先题 “轻风细柳” 和 “淡月梅

花”,然后要哥哥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想了想,当即道: “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说这只能被评为

“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

说出: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

小妹微笑道: “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

品。”一 旁 的 黄 山 谷 忍 不 住 了,问 道:

“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想了想,便

念了起来: “ ,

。”苏东坡、黄

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拊掌称妙。

①小组讨论后,说说你们的答案和理由。

②看到答案以后,你能说说为什么前两

者都不算上品吗?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

处呢?

(2)比较下面材料中加点词句及相邻括

号内的词句表达效果,说说哪种更好,

探究作者在词语的选择上有怎样的思考。

中国一向是所谓 “闭关主义”,自己

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

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

成了什么都是 “送去主义”了。别的且

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

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 “不知

后事如何”;还有几位 “大师” 们捧着獉獉 (拿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

路的挂

獉 (拿)过去,叫作 “发扬国光 獉獉獉獉”

(文化交流)。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

士到苏联去,以催进 “象征主义”,此后

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

·143·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籍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