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世界》2024年3期

发布时间:2024-3-2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体育世界》2024年3期

严重影响体育专项课的正常推进。正所谓“教得无趣、学得无味”,既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严重影响到体育专项课的进程,无法将体育专项课的核心贯彻下去。2 体育专项课运用“赛、评”的策略来助推“学、练”随着各个学校近几年来的不懈努力,这一情况在逐渐好转。学生在选课时就可以拥有系统学习的机会,体育专项课的人员变动减少,这对于篮球这种团队项目的进行有很大帮助。当然学校也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限内有一次选择换项目学习的机会,这样在体育专项课的学习中基本保证学生至少可以持续三年学习一门体育运动项目,为这些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学习、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铺平了道路。为此,我在课堂上积极探索,努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精神夯实基础。2.1 注重体育运动项目的文化灌输每一个体育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的文化底蕴,发展到今天,除了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外,我们熟知的运动项目都有很悠久的历史。各个国家、级别、类别的竞技和比赛中,都有诸如中国女排这样具有代表性的运动队,有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故事,这些经过提炼就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学素材。例如:在介... [收起]
[展开]
《体育世界》2024年3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体育世界》创刊于1972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体育类综合期刊之一。本刊为月刊,全年12期,国内统一刊号CN61-1019/G8,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2430。杂志旨在探索和研究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和趋势,在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上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
文本内容
第101页

严重影响体育专项课的正常推进。正所谓“教得无趣、学

得无味”,既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严重影响到体

育专项课的进程,无法将体育专项课的核心贯彻下去。

2 体育专项课运用“赛、评”的策略来助推

“学、练”

随着各个学校近几年来的不懈努力,这一情况在逐渐

好转。学生在选课时就可以拥有系统学习的机会,体育专

项课的人员变动减少,这对于篮球这种团队项目的进行有

很大帮助。当然学校也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限内有一次选择

换项目学习的机会,这样在体育专项课的学习中基本保证

学生至少可以持续三年学习一门体育运动项目,为这些运

动项目的可持续学习、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掌握至

少一项运动技能铺平了道路。为此,我在课堂上积极探索,

努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精神夯实基础。

2.1 注重体育运动项目的文化灌输

每一个体育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的文化底蕴,发展到今

天,除了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外,我们熟知的运动项目都

有很悠久的历史。各个国家、级别、类别的竞技和比赛中,

都有诸如中国女排这样具有代表性的运动队,有各种形式

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故事,这些经过提炼就可以成为很

好的教学素材。例如:在介绍篮球名人堂成员的时候,除

了介绍那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外国明星球员以外,教师可收

集国内著名的篮球运动员的事迹和视频,专门进行国内著

名篮球运动员的介绍,让学生们知道中国也有诸如“中国

长城”姚明、“战神”刘玉栋、“中国乔丹”胡卫东等篮

球明星,他们的球技、人品、拼搏精神等都是值得学生去

学习、去模仿的。

又如我校的知名校友丛学娣,也是从我校校园里走出

去的篮球巨星,作为女篮国家队长、奥运会银牌得主,关

于她的话题和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也会

为自己学校有这样的“明星”而自豪,不仅可以让学生学

习到篮球知识和文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

2.2 坚持教学环节的一体化

这里指的是在高中体育专项课的教学中,对于所学的

知识内容,我们要做到“教、学、练、赛、评”一体化。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在课堂上实施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

的教学策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牢牢把握

“教”的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重、难点

的把握,以及出现问题如何及时地解决。在体育教学中,“教、

学、练、赛、评”一体化是每个老师应该努力做到并做好

的基本任务。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忽略一些基本要素,

只做到五位一体中的某几位,甚至只有一位,这就导致了

教学内容的空洞、教学方法的枯燥。因此,应在课上积极

探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方法,尤其注重“教、学、练、赛、

评”一体化而在课堂上运用“赛”“评”手段来激励学生。

学生往往会因为有比赛而产生学习兴趣,也会因为输比赛

而心甘情愿进行体能的“补充”练习。当然,这里所指的“赛”,

不仅是篮球运动的完整比赛,也包括课堂上所学知识内容、

技术技能和专项体能,任何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要点难点都

可以作为教室课堂上“赛”的主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

调动起来后,教学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应重视课堂教学的评价,鼓

励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互评,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习

内容、效果,也可以是比赛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对于比

赛中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举一反三。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

的能力水平进行合适的分组、调配,努力做到各组的能力

水平接近,这样会使我们课堂上的“赛”“评”更真实有效,

继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保证“学”“练”

效果,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予以巩固、强化,充分体现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借助“赛”“评”环节,

还能够结合学生学习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比赛规则,让

学生担任小裁判,亲自执哨,体验篮球比赛中各种角色的

作用,深入了解篮球文化。通过参与比赛、临场执裁,可

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篮

球文化。

2.3 重视个性化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通常更多地体现了教师“教”的成果。

在很多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学习,主体地位经

常会被忽略,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应尝试激发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尤其是在运用“赛与评”的手段之后,根据学

生学业水平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达成学

习目标,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在已有基础

上努力尝试创新。对于“赛”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除了自

己不断通过学习充电补充各类知识,也会对学生进行启发

式的教学和提问,在单元和课时的设计中,精心进行问题

链的构思,把一些关键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思考继续学习,直至找到思路并解决问题。

2024

体育•教学 099

第102页

在高中篮球专项课程中,“传切配合”“突分配合”和“掩

护配合”[3] 是相对独立的篮球进攻基础配合,学生在掌握

这些知识技能后都会有跃跃欲试的想法,然而在实战中,

学生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配合失误甚至彻底失败。课后点

评时,学生们应该对于自己和队友有充分的了解和足够的

信任,同时告诉学生,想打好篮球的人,必须具备反应敏捷、

行动迅速、执行力强等特点,还需要信任队友、承担责任、

培养自信,并且可以尝试在实战中对所学的知识、技能进

行组合运用,面对不同的情境及时、正确地做出判断和选择,

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所学知识的简单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提

高篮球实战的能力和团队之间的配合度,继而获得成功。

围绕学生学业水平、能力,以及课程目标开展情景设置,

例如:在“突分配合”“掩护配合”等基础进攻配合的教

学过程中,我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了前场发界外球、底线

发界外球等多种比赛情境,让学生模拟比赛最后阶段的短

短十几秒甚至几秒,需要利用含有“突分配合”或“掩护

配合”等学习内容的元素,创造出“绝杀”的机会。同时

要求学生或者学习小组在经过“暂停”(思考、讨论)之后,

各组之间轮流进行攻防比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积

极性非常高,甚至有时候会为了一次进攻或防守而展开反

复讨论。“赛后”我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对对方的防守和进

攻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成功的原因在哪里,缺点又有哪些,

学生对此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甚至在课后还会针对比赛

中的“掩护质量”“突分传球的质量”“终结手段的选择”

等各方面展开各种分析与讨论。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更快地掌握学习内容、要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度、

执行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意愿,促进健康

行为的养成。

与此同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

生在“赛”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学练

过程中整个小组成员如果只具备单一的表现力,能顺利完

成比赛并取得胜利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学生在教师的鼓

励下表现出一些极具创造性的行为,才可能带领自己的小

组最终获得成功。在学练中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有助于

核心素养的养成。

3 结语

“赛、评”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

学生学习的动力,最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与练”,增

强学习效果,充分掌握技能,促进体能,实现身心愉悦,

达到学习目标 [4];“赛、评”环节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在课堂上得以呈现,对实现教

学目标有很强的助推作用,对教师的“教”也有很大的帮助;

“赛、评”环节的合理利用可以反过来助推“学、练”效果,

提高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认知,促使学生在对学习内容有

更深的理解之后更好地去学习、纠正、巩固、强化学习内容。

“赛、评”策略不是体育专项课的全部模式,“教、学、练”

也是专项课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必须涉及的要素,缺一不可,

否则就容易走进误区,导致有赛无评、有评缺练,甚至由

于教师的惰性而产生懒于“教”而勤于“赛”的现象。

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兼顾学生的体能练习,通过各种

方法将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融入到学习、练习内容中,学

生的体能就可以自然而然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

[1] 于素梅 . 从 “ 双减 ” 谈体育教育的价值走向与创新发展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2(1):83-91.

[2] 董翠香 . 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教学设计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4] 段瑞莉 . 改进体育课堂教学落实 “ 教会、勤练、常赛 ”[J]. 体育教学 ,2021,41(2):18-19.

100 3 期

2024

第103页

融合发展

“体育 +”彰显新活力

为举办一场安全简约、融合共兴、精彩纷呈的

篮球盛会,本次比赛确定了“一大主题、两个周期、

六个关键点、十二项系列活动”,围绕“篮球迎新春

体育过大年”主题,通过竞赛表演、创意互动、特色

体验等形式,在线上线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在赛场外围可以看到,陕旅集团携旗下企业精

心组织的“创意荟选 Show”火热上演,现场设置了

非遗作品区、文创集市区、文化展演区。陕西省文物

总店、华清文创、白鹿原影视城、金延安景区、西安

丝路欢乐世界等优质文旅企业,带着安塞剪纸、白鹿

原主题布偶、长恨歌笔记本、丝路儿童拼图、王家坪

书签、圣地河谷·金延安大红宝摆件等,10 大类 300

多种极具陕西特色的精美文创产品,开展陕西文旅主

2024 FIBA 奥运女篮资格赛中国赛区的比赛,2 月 8 日至 11 日在陕西省体育馆精彩圆满举办。

赛事适逢传统新春佳节,在办赛方式上进行了体文旅商农深度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2024

FIBA 奥运女篮资格赛

开创体文旅商农融合办赛新路子

2024

体育•竞技与训练 101

第104页

题展演,赛前及中场休息时,吸引

大批观众驻足品鉴、购买。

同时,来自西安唐乐宫、陕西

民族乐团、西安丝路欢乐世界等单位

的 20 多位演艺人员,在现场一边演奏

《步步高》《花好月圆》《喜洋洋》《青

花瓷》等耳熟能详的悠扬民乐,一边上

演唐装、汉服走秀,引得观众纷纷拍照

打卡。

2 月 8 日至 2 月 29 日,陕旅集团旗

下的华清宫、少华山、中国·周原、丝

路欢乐世界(西安)、丝路欢乐世界(三

亚)等景区,对持有女篮资格赛比赛门

票的游客,实行首道门票七折优惠政策。

陕体集团旗下的陕西网球中心、陕西国

际体育之窗创聚冰雪真冰场等体育场馆,

实行场地费七折优惠政策。

优化配套

特色服务彰显新魅力

除夕夜,组委会在参赛球队入驻酒店组织了以

体验陕西民俗、感受“中国年味儿”为主题的文化

交流活动,各国球员、教练欢聚一堂,包饺子、写

春联、学剪纸、扭秧歌。

赛事期间,陕西省体育局与陕西省文化和旅游

厅联合推出了“三秦四季 跟着女篮游陕西”系列活

动,西安地铁沿线的钟楼、书院门、明城墙、回民街、

大唐不夜城等名胜古迹和商业街区,都成为了省内

外游客喜爱的“打卡点”。

同时,围绕“欢欢喜喜过大年”主题,

积极组织开展有特色、有亮点、接地气的文化

和旅游活动 1 800 余项,确保全国来陕的游客度

过一个体育赛事精彩、文化氛围浓厚、旅游体验美

好的春节。

102 3 期

2024

第105页

体育赋能

赛事经济彰显新动能

以赛引流,赛事先后两次向全省人民发布赛讯

手机短信,覆盖人群 2 767 万人。抖音、微博、小红

书、视频号等创建的“奥运女篮资格赛”等话题播放

量 3.86 亿次,央视电视直播观看人数 2.5 亿人次。据

统计,奥运女篮资格赛每场比赛的观看人数都在 5 000

人以上,特别是 10 日中国 VS 法国的比赛,上座率达

到 92% 以上,“超白金球市”盛况再现。以赛事为载体,

赛事配套活动开展周期内,来陕旅游观赛的球迷和游

客数量明显增多,其中省外球迷和游客达到 43.3%,

直接拉动经济 1.35 亿元。

赛事吸引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赞助,充分发

挥金融企业品牌、科技、产品、资金等优势,探索金

融服务赛事的新模式,强化了“金融 + 体育”的场景

建设。

本次 2024 FIBA 奥运女篮资格赛,由陕西中奥丝

路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和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共同运营。作为赛事联合运营单位,在赛事举办期间,

陕体集团全力以赴在赛事组织运行、综合保障、配套

活动及文旅融合等方面,全方位统筹协调,做好赛事

各项保障和服务工作。

以赛事聚人气,以赛事促旅游,以赛事扩消费,

以赛事做宣传。2023 年,陕体集团贯彻“跟着赛事去

旅游”发展理念,推动体文旅商融合发展,先后运营

举办了“梅西中国行”“美洲队中国行”、沿黄河新

能源汽车拉力赛、秦岭网球公开赛、台协杯全国斯诺

克团体锦标赛等多个受到广泛关注的国际国内赛事,

积累了丰富的大赛承办经验。此次女篮奥运资格赛的

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陕西体育和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

魅力及接待能力,更为“谱写陕西新篇 争做西部示范”

注入了体育力量。

(来源 / 组委会媒体宣传部)

2024

体育•竞技与训练 103

第106页

1. 着地点是否靠近重心的下方;

2. 大腿是否带动小腿积极下压,向前拔地进入

支撑缓冲阶段;

3. 足跟落地后能否迅速滚动至前脚掌蹬离地面;

4. 支撑腿从支撑缓冲至后蹬蹬离地面瞬间这一

阶段,髋关节充分进行展髋,为送髋做准备;

5. 摆动腿将大腿面抬至最高点时,髋关节向前

微微做内旋,臀肌收紧,在飞行中,向前转动髋步形

成送髋动作。

1 马拉松三种着地技术

1.1 前脚掌着地技术

由前脚掌外侧率先着地,然后快速过渡到前

脚掌内侧,此技术对下肢技术动作以及关节力量

要求较高。

1.2 全脚掌着地技术

用全脚掌的外侧先着地,然后快速过渡到全

前脚掌内侧,将地面的冲击力迅速分散到全脚掌。

1.3 足跟滚动式着地技术

用足跟落地、随后迅速滚动至前脚掌蹬离地

面,足跟落地过程中同样保持轻快有弹性。据统

计,超过 90% 的跑者采用脚后跟着地,但并非意

味他们采用的是足跟滚动式着地技术,这里面最

大的差异是:

精英马拉松运动员跑姿分析:

他们跑得快的根本原因是这些

这几天,跑圈一个热门话题是日本女子马拉松选手前田穂南以 2 ∶ 18 ∶ 59 的成绩打破亚洲女子马拉

松纪录,大家对她的跑姿很好奇,纷纷讨论她的着地技术到底是全脚掌着地技术还是足跟滚动式着地技术?

有一种观点认为,足跟滚动式着地技术是一种业余的技术,那么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今天我们来作一

分析,讲一讲关于跑姿的话题。

2024

104 3 期

第107页

我们下载了 2017 年伦敦田径世锦赛男子马拉松比赛的

技术分析报告,通过这个报告,可以了解当今最顶尖马拉松

运动员的跑步技术特征,即跑姿分析。

(2017年伦敦田径世锦赛男子马拉松比赛的技术分析报告)

学习精英选手的跑步技术并不是鼓励大众跑者去模仿

他们的跑姿,事实上,大部分模仿都被证明是毫无必要和失

败的。我们更应该学习精英运动员跑姿背后的一般生物力学

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用于跑步技术优化和完善。

2 最顶尖马拉松运动员跑步技术特征研究

这项研究是由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体育学院的研究人

员完成,他们用两台 Sony NXCAM 摄影机进行动作拍摄(采

样频率 50 赫兹),用两台 Casio Exilim 高速摄像机进行

着地方式拍摄(采样频率 120 赫兹),事后再将视频导入

SIMI 动作分析系统进行标准运动生物力学动作解析。

(2017 年伦敦田径世锦赛马拉松)

2017 年伦敦田径世锦赛马拉松比赛与每年 4 月举行的

伦敦马拉松赛完全不同,世锦赛的线路是一条封闭的环形

线路,每圈长度大约 10 公里,运动员跑上四圈完成比赛,

这样研究人员架设好摄像机,运动员每跑一圈就可以记录

他们的跑姿。这场比赛基鲁伊以较大优势获得冠军,托拉

获得亚军,而基普乔格、贝克勒没有参加这场比赛。

2024

体育•竞技与训练 105

第108页

(本场比赛最终前八名名次和成绩)

研究人员重点分析了前八名运动员的跑步技术,同时

也同步拍摄了 70 多名参赛选手的跑步技术。

2.1 着地技术

研究人员将着地方式分三种:脚跟着地,中足(全脚掌)

着地、前脚掌着地。

(运动员着地方式)

从下表中可以看到,即便是前 8 名选手,绝大部分选

手也都采用脚跟着地,少数采用中足着地,比如 MEUCCI 全

程都采用中足着地,而采用前脚掌着地的精英选手几乎没

有,这一点颠覆了许多大众跑者的认知。

(前八名选手中大部分采用脚跟着地)

我们往往认为大众跑者多采用脚跟着地,而精英选手

则采用更有效率的前脚掌着地。但事实并非如此,针对这

次比赛所有 70 名参赛选手的分析表明,约有 67% 的选手采

用脚跟着地,30% 的选手采用中足着地,而采用前脚掌着地

的选手仅有 3%。看起来脚跟着地并没有任何问题,采用何

种着地方式跟个人习惯、肌肉力量水平更有关系。

2.2 步频步幅

前 8 名运动员的步频平均为 183,比赛的第三圈,冠军

KIRUI 的步频是 191.4,亚军 TOLA 的步频是 183,这两人的

身高差异相差显著,KIRUI 的身高为 1.58 米,TOLA 的身高

为 1.81 米,差了 23 厘米,但 KIRUI 步幅是 1.71 米,TOLA

是 1.77 米。

第四圈比赛中,这两位选手的配速下降,KIRUI 掉了

19 秒,TOLA 掉了 33 秒,对应步频方面 KIRUI 掉到 186 次,

TOLA 掉到 180 次,步幅方面 KIRUI 掉到 1.60 米,TOLA 大

幅掉到 1.53 米,由此可见,步幅与身高关系很小。

KIPKETER 是这八位运动员中采用中足及前脚掌着地技

术的选手,他取得了第五名,完赛时间 2 ∶ 10 ∶ 56,他的

身高是 1.77 米,第三圈步频为 171 次,步幅 1.72 米,第

四圈步频 171.6 次,步幅 1.65 米。

这八位选手的平均步幅达到 1.66 米,用步幅 / 身高得

到相对步幅,达到了 0.95,冠军 KIRUI 达到了 1.06,也就

是说精英运动员步幅与身高基本接近,矮个子选手甚至超

过,这也许是大众跑者与精英选手的主要区别。

精英选手在保持一定步频的情况下,可以展现舒展的

跑姿,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抬腿送髋与后蹬发力都很充分。

而大众选手步频基本上可以与精英选手接近,但步幅差距

较大。

(前 8 名运动员步频并非很高但步幅较大)

106 3 期

2024

第109页

2.3 触地时间与腾空时间

从下表中可以看到,前八名选手平均触地时间 216 毫

秒,说明他们着地时间特别短,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

下肢软组织弹性以及在肌肉在快速拉伸收缩时产生更大力

量,一方面也有效减少了制动效应。平均腾空时间 112 毫秒,

触地腾空时间比 1.94 ∶ 1,换句话说,在一个跨步中,触

地时间低于 2/3,飞行时间大于 1/3,冠军 KIRUI 的触地腾

空时间比 1.88 ∶ 1,非常优秀。

(前八名运动员触地时间与腾空时间)

根据佳明对于触地时间这一指标的分析,如果触地时

间在 240 毫秒以内,基本上你就是跑者中前 30% 比较优秀

的跑者;如果触地时间在 208 毫秒以内,则是最优秀的 5%

的那部分跑者。当然触地时间也跟速度有关,精英选手触

地时间短,也跟他们速度很快有关。

2.4 着地时膝屈角度

着地时膝关节屈曲角度是衡量跑者缓冲能力和着地姿

态的重要指标,如果着地时膝关节伸得过直,膝屈角度不足,

那么这样会导致较大的地面作用力作用于膝盖,且不利于

着地后膝关节积极下压缓冲。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前八名运动员膝屈角度为 153 度,

着地瞬间膝关节弯曲比较明显,小腿没有明显往前伸,这

样一方面减少了制动力,一方面有利于缓冲地面冲击力。

(前八名运动员着地和蹬地姿态)

(着地时保持膝关节充分弯曲是合理跑姿的重要特征)

3 精英运动员跑姿总结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精英选手很多也会采用

脚跟着地,尽管很多人认为前脚掌着地效率更高,但脚跟

着地其实也没有太大问题,关键看自己是习惯于脚跟着地

还是前脚掌着地。运动员步频不一定很高,但步幅大,这

跟他们具备良好的身体柔韧性和力量素质有关,所以跑姿

的背后都是能力。此外,精英运动员着地时膝关节弯曲得

很充分,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制动刹车,一方面有利于缓冲,

也就是说精英选手着地很轻盈,这是大众选手与精英选手

的主要差距所在。

跑姿的背后本质还是身体能力,一切不以加强身体能

力为基础的跑姿训练都是一种无效的模仿,要练就良好跑

姿,优化跑步技术,加强身体柔韧性和力量是关键。而缓

冲制动能力,很大程度也跟力量和技术合理性有关,运动

员柔韧力量更好,所以步幅更大,缓冲和着地技术也更好。

我们常说跑姿因人而异,运动员跑姿也并非人人相同,

但差异是有限的,运动员跑姿仍然表现出很好的技术一致

性,比如步幅较大、缓冲好,制动少,这跟他们具备良好

的柔韧性和力量有关。技术的背后是身体能力,所以改进

跑姿需要技术训练和能力训练相辅相成。

(来源 / 慧跑)

2024

体育•竞技与训练 107

第110页

青少年短跑训练中间歇训练法的运用

李程昊

(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江苏南京 210001)

本文旨在探讨间歇训练法在青少年短跑训练中的应用。间歇训练法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和身体素质,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和提高运动寿命。因此,建议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实践中合理应用间歇训练法,

为提高青少年短跑运动的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青少年短跑训练;间歇训练法

摘要

关键词

短跑是一项高强度、间歇性的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

具备出色的速度、爆发力和耐力。青少年时期是短跑运动

的黄金年龄段,因此,如何在这一时期提高青少年短跑运

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成为关键。间歇训练法作为一

种常用的训练方法,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它通过合理

地安排训练强度和休息时间,使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达到最

佳的训练效果。本文将重点探讨间歇训练法在青少年短跑

训练中的应用,以期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1 间歇训练法

1.1 概念

间歇训练法是一种将高强度训练和中低强度训练交替

进行的方法。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需要进行短时间的高

强度运动,然后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恢复,再继续进行下一

组高强度运动。通过合理地安排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休

息时间,间歇训练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

能力,增强身体素质并提高竞技水平。

1.2 理论基础

1.2.1 能量代谢理论

间歇训练法通过控制训练和休息时间,提高运动员的

糖酵解和有氧代谢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和耐力。

1.2.2 生理适应理论

间歇训练法可以使运动员的身体逐渐适应高强度的运

动负荷,提高身体的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

1.2.3 心理适应理论

间歇训练法通过在训练中穿插休息时间,有助于缓解

运动员的疲劳感,降低心理压力,同时提高训练的积极性。

1.3 分类

1.3.1 长间歇训练法

长间歇训练法是一种较低强度的间歇训练方法,通常

将运动强度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然后在每个高强度训练

之后安排较长的休息时间。长间歇训练法通常用于马拉松等

耐力项目的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

1.3.2 短间歇训练法

短间歇训练法是一种较高强度的间歇训练方法,通常

将运动强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然后在每个低强度训

练之后安排较短的休息时间。短间歇训练法通常用于高强

度有氧运动项目,例如中长跑、游泳、划船等,可以帮助

作者简介:李程昊,男,中级教练,研究方向:体育训练。

108 3 期

2024

第111页

运动员提高心肺功能和爆发力。

1.3.3 递增间歇训练法

递增间歇训练法是一种逐渐增加训练强度的间歇训练

方法,通常从较低强度的训练开始,然后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并在每个阶段之后安排相应的休息时间。递增间歇训练法

通常用于准备阶段,可以帮助运动员逐步适应更高的训练

强度。

1.3.4 递减间歇训练法

递减间歇训练法是一种逐渐降低训练强度的间歇训练

方法,通常从较高强度的训练开始,然后逐渐降低训练强度,

并在每个阶段之后安排相应的休息时间。递减间歇训练法

通常用于比赛前的准备阶段,可以帮助运动员逐步适应更

低的训练强度。

2 青少年短跑训练中间歇训练法的运用现状

目前,间歇训练法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在青少年

短跑训练中,体育教师也逐渐认识到间歇训练法的重要性

和优势,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2.1 时间安排问题

在进行间歇训练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规定青少年的休

息时间,以便帮助青少年身体恢复到最佳的运动、训练状

态,缓解青少年因运动造成的呼吸急促和心跳加速等现象。

间歇训练法的实施需以严密、科学的测量指标为保障,不

同方法对青少年间歇时间的要求不同。体育教师安排间歇

时间通常采用两种指标:心率和时间。一是心率,根据训

练过程中每个青少年的实时心率来确定间歇时间,一旦达

到预定的心率要求便应进行下一项练习。例如,高强性间

歇训练法要求青少年训练心率在 190 次 / 分,而心率恢复

到 120 ~ 140 次 / 分之间时,就应该进行下一组练习。二

是时间,在训练过程中规定好间歇时间,一旦达到规定时间,

即进行下一步练习。然而,在日常实践中,体育教师的时

间安排普遍存在选择指标不严谨的问题,例如部分教练规

定所有青少年的间隔时间相同,没有做到因人而异。毕竟

青少年存在男女差异、运动等级差异、年龄差异,运动后

恢复到指定心率的时间也不同,如此一来,就违背了使用

间歇训练法的初衷,会出现以下现象:有的青少年已经恢

复到指定心率以下,但训练负荷未能跟上,对其身体肌肉

和神经的刺激性不足;有的青少年尚未恢复到指定心率,

但训练已经开始,心脏负荷过重,产生生理、心理上的疲劳。

此外,短跑训练强度较高,短时间内会产生大量乳酸

堆积,随着训练的不断进行,青少年的疲劳感会增加。因此,

在训练后期,需要增加组之间的间歇时间,为青少年的身

体恢复提供时间。但是多数体育教师没有考虑短跑项目的

特点,仅根据时间的空暇或青少年的反馈调整间歇时间,

时间安排不够科学。

2.2 训练强度控制问题

虽然间歇训练法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的运动速度和运

动效率,但也需切实考虑青少年的身体承受能力。因此,

间歇训练模式的强度和量都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

样才能够有效降低青少年因运动强度过大给自己身体造成

的负面影响。首先,在训练强度控制上,容易出现训练强

度反馈指标不严谨的问题。自身经验、青少年反馈、成绩

比较是体育教师对青少年训练强度惯用的判定指标,而科

学判定运动负荷的标准仪器如血液分析仪、心率遥测器等

设备却没有得到普遍应用,说明体育教师对运动强度的把

握不够科学、严谨,这也会导致青少年训练的效果难以达

到预期标准。其次,很多体育教师追求长时间极限负荷的

强度,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成绩是大多数体育教师、

家长、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但为了短期内快速提升成绩

而强调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的训练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对

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进行长时间的极限强度负

荷训练容易造成机体疲劳。在进行短跑训练时,身体前移

支撑点的速度就会减小,缓冲能力减弱,使人体感受冲击

力的时间延长,这会导致他们身体肌肉反应强烈,浑身酸痛,

甚至出现肌肉和关节的损伤,以至于对训练产生抵触心理。

2.3 训练距离设计问题

在短跑训练中,为了发展不同的专项能力,需进行不

同距离的间歇训练跑:针对 100 米训练,发展绝对速度训

练距离为 30 ~ 70 米,发展速度耐力训练距离为 80 ~ 120

米 ;针对 200米训练,发展绝对速度训练距离为 80~ 100米,

发展速度耐力训练距离为 150 ~ 200 米;针对 400 米训练,

发展绝对速度训练距离为 80 ~ 100 米,发展速度耐力训练

距离为 250 ~ 400 米。同时,在训练距离设计上,很多体

育教师存在一个误区,即未考虑 100 米跑、200 米跑和 400

米跑的项群特点。例如,针对青少年 100 米跑快速力量持

续时间过短,易在 80 米出现力竭现象的问题,一些体育教

师会制定(120 米~ 130 米~ 150 米)×3 组的解决方案,

但这样的方案并不能有效改善青少年的成绩。究其原因,

在于 100 米跑以 ATP-CP 供能为主,辅以无氧糖酵解供能,

ATP-CP 供能时间为 3 ~ 9s,但在(120 米~ 130 米~ 150 米)

2024

体育•竞技与训练 109

第112页

×3 组的训练中,增加的是运动员的无氧糖酵解供能,这与

100 米跑的特点相悖,与运动员身体条件也不符。

同时,这一方法也违背了项群理论,针对 100 米跑青

少年的快速力量不足,应更重视其爆发力训练,而(120

米~ 130 米~ 150 米)×3 组的训练在更多程度上训练的是

青少年的速度耐力。未能选择正确的间歇距离,就不利于

发展专项运动能力,也不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成绩。

3 青少年短跑训练中间歇训练法的优化策略

间歇训练法在青少年短跑训练中应用具有突出优势,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 针对不同速度的间歇训练策略

根据速度的不同,间歇训练可以分为慢速间歇训练和

快速间歇训练。慢速间歇训练宜采用低于比赛速度和使机

体不完全恢复的短休息间歇,重复跑一定的距离。休息时

间应比跑步时间短,跑时平均心率最好保持在 180 次 / 分,

慢跑后宜调整为 130 次 / 分。此种方法可用于训练初期和

基本训练时期。快速间歇训练要求间歇时间较长,机体基

本得到恢复,但训练的速度较快(等于或超过比赛速度),

快跑后的平均心率可保持在 187 次 / 分左右,慢跑后降低

为 128 次 / 分,对 5 000 米左右的项目也有较好的效果。

3.2 针对不同强度的间歇训练策略

针对不同强度的间歇训练策略,可以参考以下两种

方法:低强度间歇练习法也称非强化间歇练习法,其负

荷在周期性项目中,一般宜设计为本人能承受最大强度的

60% ~ 80%,在非周期性项目中为 50% ~ 60%,负荷持续时

间为 45 秒~ 90 秒,这种方法有助于发展有氧混合代谢能

力和专项能力;高强度间歇练习法也称强化间歇训练法,

其负荷强度在周期性项目中一般宜设计为本人能承受最大

强度的 80% ~ 90%,在非周期性项目中为 70% ~ 80%,每次

练习的时间因强度较大而相对较短,为 15 秒~ 1 分钟,这

种方法对发展速度耐力和专项耐力均有较大作用。在周期

性项目中运用时,可采取短距离和短间歇的方式进行结合,

这有助于提高无氧非乳酸代谢能力。

3.3 针对不同距离跑的间歇训练策略

不同距离短跑的间歇训练应采用不同策略。针对 100

米短跑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爆发力和速度,可以选择快速跑

10 秒,训练距离设置为 30 ~ 60 米,间歇 2 ~ 3 分钟的模

式进行训练。根据不同距离为基本参照,将每一组训练次

数控制在 5~ 10次,一般 2~ 5组为宜,每组之间休息 5~ 10

分钟;针对 200 米短跑的主要目标是提高速度和加速度,

可以选择快速跑 20秒,然后间歇 3~ 5分钟的模式进行训练,

每组之间休息 7 ~ 10 分钟;针对 400 米短跑的主要目标是

提高速度耐力和乳酸耐受度,可以选择跑一段距离(比如

150 米),然后间歇一段时间(比如 2 ~ 3 分钟),再进行

下一组训练,每组之间休息 5 ~ 10 分钟。同时,还要强调

对青少年运动技能的考察,对速度提升的训练可以适当减

少,对培养速度耐力的训练可适当延长,一般 3 ~ 6 分钟

为宜,在此期间可以采取慢跑训练方式进行休息。

3.4 创新型的间歇训练策略

创新型的间歇短跑训练策略可以采用“间歇训练金字

塔”法,这种训练方法包括三个阶段:热身期、高强度间

歇期和冷却期。在热身期进行 5 ~ 10 分钟的轻松跑步或其

他全身性的热身运动,目的是使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

在高强度间歇期,进行高强度的间歇短跑训练,可以采用

以下方式进行:(1)快速跑,全力进行 30 秒的短跑,然

后进行 90 秒的低强度跑步或散步,重复这个周期 10 次;

(2)“倒金字塔”跑法,全力进行 50 米、40 米、30 米、

20 米、10 米的短跑,每个距离之间休息 1 分钟,重复这个

周期 3 ~ 4 次;(3)爆发力训练,进行 5 次全力 10 米的

短跑,每次之间休息 3 ~ 5 分钟。(4)最后在冷却期进行

5 ~ 10 分钟的轻松跑步或其他全身性的热身运动,目的是

使身体逐渐从运动状态中恢复过来。此外,还可以结合其

他训练方法,如结合有氧运动,在间歇短跑训练之前或之后,

进行 30 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或游泳等,以增强

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身体耐力。

参考文献:

[1] 邓建伟,曹莉 . 高强度间歇训练与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的研究进展 [J]. 中国体育科技 ,2019(6):21-34.

[2] 崔成玉 . 创优方法,提升效率 —— 谈间歇训练法在体能训练中的创新运用 [J]. 田径 ,2017(5):46.

[3] 董俊道 . 短跑运动的生物特性及适用规律 —— 整体法解析短跑运动的新探索 [J]. 中国科技信息 ,2018(6):62-65.

[4] 董俊道,刘贵宝 . 一种短跑运动测试的理论与方法 [J]. 中国科技信息 ,2020(5):74-77.

110 3 期

2024

第113页

探究贵阳市高校体育场馆教学训练

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曹平

(贵州省兴义市洒金中学,贵州兴义 562401)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贵阳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剖析这些问题并挖掘贵阳市高校体

育场馆教学训练与对外开放之间存在的现实矛盾,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完善贵阳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相

关机制建设,建立合理的开放模式,使贵阳市高校体育场馆最大限度地对外开放,提高贵阳市高校体育场馆利

用率,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提供场地保障。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全民健身

摘要

关键词

学校体育场馆是体育场馆发展的主力军。贵阳市作为

贵州省省会,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超过贵州省其他地州、市,

拥有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类型最齐全的高校体育场馆。

如果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让其更好地

为公众和学生提供服务,那么将能够更好地推动体育事业

的发展,对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 贵阳市高校体育场馆教学训练与对外开放

矛盾关系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相对稳定,为响应国家相关政策,

高校体育场馆不仅要保证学校教学训练及各类体育活动的

需求,更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实现资源共享。

然而,随着高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及功能的增加,学校

与社会的联结越来越紧密,学校体育场馆满足教学训练与

对外开放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一些矛盾,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训练与对外开放场地使用冲突;(2)教学

训练与对外开放时间冲突;(3)对外开放造成场地器械损

耗影响教学训练等。

2 贵阳市高校体育场馆教学训练与对外开放

互补关系

2.1 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建设

高校体育场馆要对外开放,高校必然要加强完善各类

体育设施设备,使其布局更合理,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类体

育场馆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健身人群

的体育活动需求。与此同时,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素

质必须提高,可以通过各种培训、考察学习等手段来提高

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经验,让其不仅具备服务

好本校师生的能力,还具有服务好外来锻炼人群的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推动高校体育场馆硬、软件的建设,不仅为

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也为全民健身提供

强有力的场地支持。

2.2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较多的省份,各州市几乎

都有自己民族的体育传统项目,却很少有开设民族传统体

育项目课程的高校。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并建设相应

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场地,让更多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感

兴趣的人进入校园,既是对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曹平,男,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

2024

体育•竞技与训练 111

第114页

的保护和传承,也可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生了解各

地区各民族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增强文化自信。

2.3 促进高校与社会的相互交流

随着全民健身的逐步推广,国民的健身意识逐渐向科

学化、系统化转变,在健身时都希望能有一个专业的人给

予科学指导。而高校不仅有一批专业的体育教师,设有体

育系(学院)的高校有大量体育专业的学生,还拥有设施

设备相对齐全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体育场馆可以做到健

身指导和体育场馆完美结合,既提高了健身的科学性又充

分利用了资源,同时也履行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

3 贵阳市高校体育场馆教学训练与对外开放

关系的解决对策

3.1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开放认识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相对丰富,质量相对较好,

其作为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应摒弃封闭式办学的旧观念,打

开校门,让健身人群进入校园,实现高校与社会、高校与高

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顺应时代的变化与社会需求的提高。

积极树立新观念,对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重新进行审视。

在不影响学生的正常体育课程训练的前提之下,坚持“以

校为主、以生为本、兼顾社会”的原则,逐步加大对高校

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注重其社会效益,调解广大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和体育场馆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

推动“两个纲要”的进一步落实,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逐渐形成全民健身模式,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3.2 完善场馆设施,健全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部门应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对

体育场馆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场馆要及

时整改维修。对铺设容易损坏的室内木地板的场馆更要加

强排查,若发现破损现象,要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对篮球

的球网、羽毛球场的球网、立柱等消耗品,管理人员要及

时维修或更换,对健身器械的螺丝要经常检查,防止松动

或脱落,自己不能维修的复杂设备应及时联系专业人员进

行维修。要使高校体育场馆顺利地对外开放,除了国家层

面应出台相关条例文件,地方政府部门也需要从政策上给

予相应的支持。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政府也陆续制定相关

政策和条例,如《深圳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管理规定》

《上海市杨浦区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资源向社区开放的补

充意见》及《贵州省全民健身实施条例》等,保证了当地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顺利开展。笔者在对贵阳市高校

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调查中发现,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过程中,目标和范围不明确,没有统一的纲领性文件,对

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具体的政策性文件。对此,

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建立健全贵阳市高校体育馆资源开发利

用的各项制度。

3.3 优化管理团队,完善场馆管理

目前,贵阳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大都是由学校的体

育教师或者其他行政人员兼职管理,他们难免还是以教学

任务为主,没有太多的精力放在体育场馆的管理上。针对

现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高校的体育场馆单独管理。学

校通过引进或者培养专业场馆管理人员,由专业人士建立

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升高校现有管理人员的专业水

平,优化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团队,确保高校体育场馆有序

开放,并进一步开发利用。

高校体育场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完全商业化管

理,需要协调好学校体育部门做好正常体育教学工作和日

常训练安排,以满足学校师生的需要为先。因此,高校体

育场馆的管理更需要全面、合理、细致地安排。高校体育

场馆的管理效果,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活动的进行,包括

学校正常体育教学训练的开展、学校举办大型赛事的能力、

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等。目前,高校体育场馆教学训

练与对外开放的首要矛盾就是时间冲突,在这一点上,高

校体育场馆管理方面必须根据课表合理安排体育场馆对外

开放的时间,要具体到时间段,比如工作日上午和下午高

校体育教学训练较多,而晚上学校的体育活动安排较少,

为了避免时间冲突,可以安排早晨、中午和晚上对外开放。

对于什么时间开放和什么时间不开放,一定要通过多种渠

道进行宣传通知,让想前来锻炼的社会人员知晓,以便其

提前安排好自己的锻炼时间,若遇特殊情况也要想办法提

前通知外来锻炼人员,以免对学校体育场馆的运营带来负

面影响。

3.4 增加宣传渠道,吸引锻炼人群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过程中,应加大对外开放的宣

传力度,可以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微信平台等

渠道,扩大宣传范围,发布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项目种类、

时间、服务、收费标准等关键信息,让锻炼者更科学合理

地安排锻炼。除了对锻炼者进行宣传引导外,还应对高校

周边的中小学、企事业单位进行宣传,积极宣传高校可以

为他们提供的服务,如为举行大型比赛、演出等提供场地

支持、协助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等,争取更多体育场馆租赁

112 3 期

2024

第115页

的机会,为体育场馆经营创收。这样不仅能够吸引体育爱

好者,也丰富了社会体育文化,使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得到

充分利用,逐步树立高校体育场馆为社会服务的良好形象。

3.5 收费标准合理,开放计划可行

由于高校体育场馆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训

练的需要,其对外开放并非按完全商业化的方式进行,而

是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为社会服务。因此,高校体育场

馆的收费应低于商业性体育场馆的收费,要能够让大多数

锻炼者接受。另外,对于本校师生以及外来的锻炼人员,

在收费上需要有所差别,不能够“一刀切”,特别是在校

学生,他们相对于前来进行锻炼的社会人员来讲,缺少经

济来源。因此,在收费上可以对本校师生给予较大的优惠

力度,甚至可以仅象征性收费,不可让体育场馆的收费成

为大学生们强身健体的阻碍。

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在保证正常体育锻炼和训练的前提

下,有计划地利用现有体育馆资源,在不同时间段向不同

人群开放,以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

调查发现,贵阳市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工

作日上午和下午,休息日安排较少。针对这一特点,高校

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开放不同的体育场馆来满足不同锻炼人

群的需求,比如在早晨,高校的体育场馆几乎都处于闲置

状态,这时可以开放一些室外体育场地来满足那些有晨炼

习惯的锻炼者的需求。根据高校的教学规律,在寒暑假期间,

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团体、组织和俱乐部的需要租赁运动场

馆,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规划和组织服务。这样根据学校

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对外开放体育场馆,体现了高校体育场

馆资源的共享,全面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3.6 指导人员专业,提高健身质量

健身指导员(健身教练)是指在群众健身活动、健美

运动、有氧运动等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运动指导、

组织管理的人员。根据健身指导员的技术水平,可分为一级、

二级、三级、高级和荣誉指导员。从指导员的定义不难看出,

指导员在健身健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为健身者提供

技术指导,避免由错误动作引起的动作变形,还监督和帮

助健身者完成规定动作的练习,预防肌肉拉伤、关节脱臼等。

另外,当体育场馆发生突发事件时,体育指导员可以第一

时间提供有效帮助,阻止或减缓事件蔓延。专业指导员还

可以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技术解答,以提高锻炼效果,

从而提高健身质量。高校拥有强大的体育教师,大量的体

育爱好者,拥有体育学院(系)的高校还有大量的体育专

业学生,可以临聘担任健身指导员。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

优势,并定期组织指导员参加相应的培训,提高指导员的

专业水平,使锻炼者获得更好的健身效果。

3.7 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据笔者现场调查了解到,贵阳市高校体育场馆几乎没

有配套服务设施,只有部分高校配备了自动售卖机,主要

销售饮品;少数高校体育场馆内设有体育用品店,但规模

较小,售卖物品不全;其他的配套设施,如浴室、更衣休

息室、医疗救助室、音响、灯光等几乎无配备。可见,完

善体育场馆配套设施近在眉睫。只有完善体育场馆配套设

施,才能提高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健身者前

来锻炼,增加体育场馆经济收入,从而推动高校体育场馆

的对外开放进程。同时,体育场馆的升级对建立大学良好

的社会形象,增强高校体育场馆的竞争力具有较大的积极

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贵阳市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对外开放和教学训练使

用场地存在冲突、教学训练的时间与对外开放时间之间的

冲突、对外开放造成场地器械损耗等。面对这些问题,本

文在明确了对外开放与高校体育场馆教学训练的互补关系

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

开放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

[1] 赵树桐,贺莉,王海英 .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运行机制及建设对策研究 [J]. 绿色科技 ,2021,23(15):261-263.

[2] 王小锋 .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1(15):157-158.

[3] 桂海荣 . 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影响因素及实施策略研究 [J]. 运动精品 ,2021,40(7):63-64.

[4] 刘兵 .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运营模式的优化探讨 [J]. 营销界 ,2021(7):150-151.

2024

体育•竞技与训练 113

第116页

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综合发展的影响

陈燕

(江苏省启东市新义小学,江苏启东 226215)

本文探讨了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综合发展的影响,首先研究了体育活动与小学生综合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随后详细分析了课外体育活动的益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交方面的益处。接着,探讨了可及性、时间压力和

过度竞争等挑战,以及教育政策和实践中课外体育活动的角色。最后得出结论,强调了课外体育活动在小学生

综合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课外体育活动;小学生;综合发展

摘要

关键词

1 体育活动和综合发展之间的联系

体育活动与小学生综合发展有着深刻联系,表现在身

体素质、心理健康以及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等方面。通过

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体能水平,如力量、耐

力和柔韧性;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增强骨骼和肌肉的

发展,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如肥胖和心血管疾病。体育

活动对心理健康也具有积极影响,有助于释放内源性荷尔

蒙,如内啡肽和多巴胺,提高情绪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

情绪,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的心理稳定,还有助于培养他们

的自信心。体育活动对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起

到关键作用,小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会倾听和尊

重他人的观点;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提高沟通能力,

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培养团队精神。

2 课外体育活动的益处

2.1 生理方面的益处

课外体育活动对肌肉和骨骼的发展至关重要,运动促

进了肌肉的生长和强化,使学生具备更好的肌肉协调性和

力量;体育活动有助于增加骨密度,从而降低骨折的风险,

不仅增加了身体的稳定性,还有助于建立强健的骨骼结构,

对于小学生的骨骼发展至关重要。

2.2 心理方面的益处

一方面,课外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自尊和自信。通过

参与运动,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积极的自我认知,同时也能

感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应对生活

中的各种难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课外体育

活动也教会学生如何管理压力和调节情绪。在比赛和练习

中,学生必须学会面对胜利和失败、成功和挫折,这种经

验教导他们控制情绪,管理焦虑,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挑战。

这些心理技能不仅在体育场上有用,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挫折。

2.3 社交技能的发展

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社交平台,有

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能。

作者简介:陈燕,女,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育。

114 3 期

2024

第117页

团队合作是社交技能中的核心,在团体体育活动中,学生

必须学会与队友合作,齐心协力追求共同的目标。另一个

重要的社交技能是沟通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必须清

晰有效地与队友和教练交流,以确保战术的顺利执行,他

们需要学会倾听、表达观点和协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

己的沟通技巧。这些社交技能不仅在体育场上有用,也在

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通过体育活动,学生提高了他

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增强了解决冲突和协商的能力。

3 课外体育活动的挑战

3.1 可及性和包容性问题

可及性和包容性问题是课外体育活动面临的关键挑战

之一,这些问题涉及到能否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

参与体育活动,能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无论其能力水平、

家庭背景如何。可及性指的是要确保体育活动对所有学生

都是开放的。学校面临资源限制,导致部分学生无法使用

合适的场地、设备,或没有高素质的教练指导,导致不平

等的体育参与机会。包容性问题涉及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求,包括那些有特殊教育需求或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体育活动方式应该多样化,运动环境应该更具包容性,以

便每个学生都感到受欢迎、被接纳。可及性和包容性问题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需要被认真考虑,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平

等地参与并受益于体育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和社会的公平发展,加深体育活动对所有学生的积极影响。

学校和社区应共同努力,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以创造更加

具有包容性和可及性的体育活动环境。

3.2 额外增加的时间压力

课外体育活动在小学生生活中提供了众多益处,但也

伴随着一些挑战,比如额外增加的时间压力。学生需要平

衡学校学习、家庭责任和其他兴趣爱好,课外体育活动可

能给他们的时间管理带来压力。

小学生通常面临学业要求,包括作业、考试和课外学习,

加入体育俱乐部或参与比赛需要额外的时间,这可能会占

用原本用于学习的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家长也会希望孩

子在家中承担一些家务或参与其他家庭活动,同样会占用

学生的一部分时间。时间压力还会对孩子的休息和社交产

生影响,学生会感到疲惫,无法获得足够的睡眠,这对他

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家庭和教育机构需要

密切关注这一挑战,指导学生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制定合

理的时间管理策略和灵活的学校时间表,平衡体育活动与

课程学习之间的矛盾是解决时间压力问题的关键。通过合

理安排时间,使学生既能够参与体育活动,又能够保证学

习效果、参与社交活动,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3.3 潜在的过度竞争

潜在的过度竞争是课外体育活动领域所面临的一项重

要挑战。虽然竞争在体育中有其合理之处,但当竞争过度时,

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过度的竞争可能导致学生承受

巨大的压力,学生可能会想要不断取得成功,以满足家长、

教练或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过

度竞争还可能导致学生专注于胜利,而忽视了运动的本质

和其中的乐趣。运动本应是一种享受和锻炼的方式,但当

竞争过于激烈时,学生可能会因为失败而感到沮丧,甚至

对此失去兴趣,导致学生无法长期参与体育活动。过度竞

争甚至可能导致不正当手段的使用,如为了取得竞争优势

而滥用药物或使用违规动作,这不仅有损体育的公平性,

还可能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不利影响。

4 教育政策和实践中的课外体育活动

4.1 学校体育俱乐部和课外计划

学校体育俱乐部和课外体育计划旨在提供学生在课外

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在身体发育阶段健康

成长,有助于学生社交技能的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学校体育俱乐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多种体育活动的平

台。俱乐部通常由学校或教育机构组织,引导学生选择感

兴趣的运动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得运动

形式更加多样。学校体育俱乐部可以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

使学生能够提高运动技能和水平,鼓励学生追求更高水平

的竞技体育;课外体育计划通常更广泛,除了学校俱乐部

还包括社区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有助于学生

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获得更多运动体验。课外体育计

划也强调体育的普及性和包容性,意味着其致力于确保每

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而不受性别、能力、文化背景或经

济状况的限制,从而促进体育教育的公平,确保每个学生

都能从体育活动中获益。教育政策在推动学校体育俱乐部

的发展和推进课外体育计划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政策制

定者通过指导方针的制定,鼓励学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

体育运动项目,并为体育活动合理分配资源。政府资助和

公共资源分配对于体育的普及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经济不

2024

体育•竞技与训练 115

第118页

平等和资源匮乏的地区。学校体育俱乐部和课外体育在教

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运动体验。

政策制定者、教育者和社区都应致力于确保这些政策在各

个层面得到推广和实施,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综合发

展。

4.2 家庭、学校和社区合作

家庭和社区合作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践中起着重要

作用,有助于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家庭与学校、

社区之间的联系。

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家长在学

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可以支持孩子

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锻炼。家庭成员也可以参与到学生

的体育活动中,例如作为志愿者、教练或组织者参与体育

活动,从而增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家庭与当地社区

组织、体育俱乐部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

供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选择,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

兴趣和需求,同时也扩大学生的社交圈。家庭和社区合作

还可以丰富课外体育活动资源,合作伙伴可以提供额外的

设施、装备和经济支持以改善体育活动的质量,保证活动

的可及性。家庭和社区合作也有助于体现体育活动的终身

价值,鼓励学生在学校毕业后也坚持锻炼。

家庭和社区合作在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中具有重要意

义。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提供更多的体

育机会和资源,强调终身体育的价值。这种合作有助于创

造更全面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更加健

康的生活方式。

4.3 教育政策对课外活动的影响

教育政策和教育机构的决策对体育活动的可及性、质

量和目标产生深远影响。政策可以影响体育活动的可及性,

政府和教育机构通过对困难学生的资助、设施投资和运动

项目的资金拨款来支持学校和社区中的体育活动,确保更

多学生获得机会参与体育,尤其是那些来自经济困难家庭

的学生。同时鼓励学校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以满足不

同兴趣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求。政策对体育活动的质量和

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应制定安全标准和指导方针,

确保学校和俱乐部提供安全健康的体育环境;规范化培训

和认证,以确保体育教练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

护学生免受潜在伤害。教育政策还可以体现体育的教育目

标,政府和教育机构应明确规定体育活动的目标。包括培

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和竞技精神,

通过制定课程要求和评估标准来体现,确保体育活动不仅

仅是锻炼,更是综合教育的一部分。政策还可以推动家庭、

社区和学校之间的合作。鼓励学校与当地体育俱乐部和社

区伙伴合作,以提供更多的体育机会,帮助学生参与体育

活动,并在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推动社会体育的普及。政

策也可以推动体育学科的研究工作,更新评估标准,以确

保体育活动的有效性和社会效益。成立研究项目以了解体

育活动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实际影响,并基于事实来调整政

策、进行实践,不断改进体育教育方式方法,确保实现其

预期目标。

通过政策制定者和教育机构的努力,体育活动可以更

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其综合发展,并为他们提供更

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

5 结语

在小学生的综合发展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扮演着不

可或缺的角色,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技能。然而潜在的过

度竞争和可及性问题仍然亟待解决。教育政策的制定可以

确保体育活动的平衡和全面发展,通过合理的政策指导和

资源分配,确保更多的学生获得参与体育的机会,从而学

会在学业和生活中面对挫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

力和沟通技巧,从而培养出更健康、更自信、更有社会责

任感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

[1] 刘春 .“ 双减 ” 背景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3(20):73-76.

[2] 缪云云 . 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完善措施分析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2(8):62-63.

[3] 何牧秋,虞运 . 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22):173-174.

[4] 专家组 .“ 双减 ” 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45(11):1-15.

116 3 期

2024

第119页

运动损伤相关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张桢琦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715)

运动损伤相关成长(SIRG)指运动员在比赛或者训练受伤后相较于受伤前出现包括心理、社会、身体和行为等

方面的积极变化。分析评估 SIRG 的影响因素,可为损伤后的应对提供正确有效的指导,对降低运动损伤的负面

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 30 名青年游泳运动员的调查结果,采用独立 t 检验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评估了

SIRG 在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下的差异情况,考虑了社会支持、应对策略、性格乐观三种影响因素并构建了 SIRG

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超过 1/3 的运动员报告了积极成长,女性、年龄稍大的运动员比男性、年龄稍小的运

动员报告了更高水平的 SIRG,因此可以得出情感支持和寻求情感的支持和发泄对 SIRG 有更重要的影响。

运动损伤相关成长;社会支持;应对策略

摘要

关键词

运动损伤是指在比赛或负荷训练中造成一段时间内机

体不能在正常状态下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类人体组织器官伤

害。以往研究多认为运动损伤对心理健康会产生负面影响,

包括抑郁、沮丧和愤怒等,因此心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

干预方法、心理应对策略等 [1.2],对运动损伤的潜在积极影

响的关注较少。Roy Davis 等(2017)提出了运动损伤相关

生长 SIRG(Sport Injury-Related Growth)概念,表示部

分受伤运动员相较受伤前心理、身体和行为等存在积极变

化,但此变化并非所有运动员都有。为探索为何某些运动

员具有更强烈的 SIRG,以预防运动损伤影响运动员的发展,

本文通过独立样本 t 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比较社会

支持、应对策略和性格乐观的预测价值,以解释运动损伤

相关成长(SIRG)。

1 运动损伤相关成长的影响因素

社会支持指个人和团体向他人提供资源的行为 [3]。

社会支持会提高运动员对运动损伤危害性的认知,为运动

员提供多样化解决策略,使运动员心理坚韧 [4]。本研究区

分了四种类型的社会支持——信息支持、尊重支持、有形

支持和精神支持。应对策略代表了人们通常对压力事件做

出反应的不同方式 [5]。以情绪和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

如积极重建和寻求支持,已经被认为与压力相关的成长有

关 [6]。本研究还调查了其他应对策略是否在 SIRG 中发挥作

用,例如发泄、计划、接受、积极应对等。性格乐观指一

个人倾向于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7]。

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性格特质在损伤后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变

化 [2]。研究表明,乐观主义与运动以外的一般创伤性事件

以及运动损伤后的成长有一定相关性。人口社会学特征也

会对 SIRG 产生影响,一般认为在个体青壮年时期年龄越大,

SIRG 水平越高;女性 SIRG 水平高于男性。此外,现实因素

也会影响 SIRG,例如受伤恢复时间,接受手术的必要性等。

2 调查对象

本文调查对象为辽宁游泳队和西南大学游泳队队员,

他们都有过因运动损伤缺席比赛和训练的经历。共发放问

卷 36 份,回收有效问卷 30 份。其中男性 16 人,女性 14 人;

作者简介:张桢琦,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2024

体育•竞技与训练 117

第120页

因运动损伤接受手术 4 人;受伤时年龄分布在 16 ~ 22 岁,

平均受伤年龄 19.03±1.65 岁;受伤后恢复时间分布在 1

周~ 3 个月,平均恢复时间 4.03±3.02 周。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为全面掌握现今国内外学术界对 SIRG 的研究成果,在

西南大学数字图书馆、CNKI 等中外文文献数据库检索了有

关损伤成长文献资料,了解了 SIRG 理论和测量方法,总结

了 SIRG 影响因素,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2 调查量表

本文使用压力相关增长量表的修订版(SRGS-R)评估

运动损伤相关成长,得分在 15 ~ 105 变化,高于 60 表示积

极变化,低于 60 表示消极变化。此外,使用运动领域社会

支持量表(PASS-Q)评估社会支持,使用 Brief Cope 量表

的以问题和情绪为中心的两个分量表评估应对策略,使用生

活定向测试修订版(LOT-R)衡量运动员性格乐观程度,使

用克隆巴赫 α 系数评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经计算,除社

会支持中有形支持分量表,所有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均高于

0.7,说明本文使用的评价量表均属高信度量表,具有较高

的内部一致性,能够较好地评价 SIRG 及其预测影响因素。

3.3 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 SPSS 29.0 软件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使用独立 t

检验方法分析 SIRG 在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下的差异,利用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 SIRG 及其预测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

模型,以研究预测影响因素和细化影响因素与 SIRG 的关系。

4 结果

4.1 SIRG 特征

图 1 30 名受伤游泳运动员 SIRG 得分直方图

调查的运动员 SIRG 评分平均值 59.3(虚线),标准

差为 9.418,单样本 t 检验 p < 0.001,说明 SIRG 符合正

态分布。调查的游泳运动员 SIRG 均值略低于 60 分,说明

他们经历运动损伤后存在消极变化;但有 11 名运动员 SIRG

值大于 60 分,说明部分运动员经历运动损伤后,可能经过

社会支持、转变积极心态等方式,出现了积极变化。

4.2 不同人口社会学的 SIRG 差异

表 1 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下的 SIRG 均值

人口社会学 变量 均值 ± 标准差 t p d

性别 女 62.93±9.675 2.085* 0.046 0.763 男 56.13±8.205

年龄 ≥ 20 63.50±10.335 2.11* 0.022 0.786 < 20 56.50±7.838

恢复时间 ≥5周 59.33±9.233

0.012 0.495 -0.776 <5周 59.29±9.722

是否手术 是 57.25±6.185 -0.461 0.648 -0.248 否 59.62±9.876

表 1 展示了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下的 SIRG 的均值。女

性运动员 SIRG 值高于男性,说明女性经历运动损伤后普遍

有更多成长。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女性应对策略总分高于男

性,能够主动了解运动损伤并采取措施,从而获得更高的损

伤成长水平;另一方面女性社会支持得分高于男性,女性运

动员更容易吸引社会支持,从而展现了更高的 SIRG 水平。

年龄方面,大于 20 岁的运动员 SIRG 值比小于 20 岁的运动

员高,年龄大的运动员运动损伤成长明显,说明年长运动员

心智成熟,运动和损伤经验丰富,能够保持乐观心态,经寻

求情感帮助、积极重建等应对策略,获得损伤成长。

4.3 SIRG 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判断哪些变量能解释 SIRG 水平,本文使用多元线性

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回归模型。将社会支持和应对策略细分

类型(情感、尊重、信息、有形)和策略(发泄、积极重建、

寻求情感支持、寻求信息支持等),以分析准确的影响因

素。回归模型解释的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 (β=0.483)、

应对策略 (β=0.413) 能够显著正向预测 SIRG,性格乐观未

被纳入模型,两个变量共解释 SIRG 70.1% 的方差。直接输

入方法建立的回归模型也显著。其中社会支持 (β=0.402)

显著正向预测 SIRG,应对策略 (β=0.337) 较为显著正向预

测 SIRG,性格乐观不能显著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变量共

解释 SIRG 71.1% 的方差。三种方法都表明,仅有社会支持

和应对策略能够影响 SIRG,且社会支持 β 值大于应对策略,

其对 SIRG 影响更大。结果显示,前进和后退方法建立的回

SIRG

40 50 60 70 80 90

频率

8

6

4

2

0

运动员SIRG得分分布图

118 3 期

2024

第121页

归模型均显著。前进法识别了四个显著正向的预测影响因

素,分别为情感支持 (β=0.379)、积极重建 (β=0.261)、

发泄 (β=0.287) 和寻求情感支持 (β=0.336),四个变量共

解释 SIRG74.8% 的方差。四个预测影响因素中,情感支持

和寻求情感支持的 β 值较大,情感因素对于 SIRG 预测更

为重要,这表明主动寻求安慰的运动员更易获得 SIRG;后

退法没有识别积极重建,但证实了情感支持 (β=0.312)、

发泄 (β=0.372) 和寻求情感支持 (β=0.284) 是 SIRG 的

重要影响因素;另外,性格乐观的反向项 (β=-0.364) 也

被识别为显著影响因素,说明性格乐观的人更可能获得

SIRG。四个变量共解释 SIRG 78.2% 的方差,高于前进法,

说明四个预测因子构建的回归模型最拟合数据。发泄的 β

值较大,其对于 SIRG 预测更为重要。总体而言,三个预测

影响因素均与 SIRG 正相关,特别是社会支持和应对策略对

SIRG 至关重要;细化的预测影响因素中,积极重建和性格

乐观也展现重要作用,强调了认知过程、重新积极评价和

积极性格的重要性。本次调查对象年龄普遍偏小,恢复时

间短,因此寻求情感支持和发泄是 SIRG 的重要影响因子。

5 促进运动损伤成长的建议

5.1 为运动员提供多方位社会支持

运动员在经历运动损伤后,除了自身还需要他人给予

一定的帮助与支持促进心理成长,如教练员、父母、朋友等。

教练员应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给予重视,让运动员能够

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父母则应在运动队管理制度相对封

闭的条件下,更关注运动员心理健康,提供充分的情感、

信息支持。运动队需加强团队建设,促进和谐竞争的关系。

5.2 学会积极应对策略

运动损伤后积极应对策略对运动员的成长有重要的意

义。应正确认识运动损伤是正常现象,主动意识并找到引

发焦虑的消极思维并主动改变,使自身的情绪反应变得积

极,进而做出积极性、适应性行为。运动员还可以通过适

当的途径合理有效地进行宣泄,减轻损伤带来的心理痛苦。

5.3 保持心态乐观

心态乐观的运动员可以在运动损伤后,保持积极的思

维看待身体和心理的压力,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运动员

经历运动损伤时,运动队应对其心理状况给予重视,通过

专业的心理疏导,让其保持乐观心态,获得运动损伤成长。

6 结语

本文调查了 30 名青年游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相关成长

情况,其平均 SIRG 为 59.4 分,11 名运动员 SIRG 大于 60

分,说明运动员经历运动损伤后,能够出现积极变化;女

性运动员和≥ 20 岁的运动员能够获得更多社会支持,进行

积极的应对策略,从而表现出更高 SIRG 水平;良好的社会

支持和应对策略对 SIRG 具有重要作用,且情感支持对 SIRG

影响最大,应对策略中积极重建、寻求情感支持、发泄都

对 SIRG 具有显著影响。由此可知,教练、父母、运动队等

应向受损伤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特别是情感支持和

信息支持,鼓励其积极重建;运动员应正确认识运动损伤,

保持乐观心态,采取积极重建等正向应对措施,获得运动

损伤相关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蕾 . 创伤后心理干预方法在运动员损伤后心理健康干预中的应用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30(6):72-5.

[2] 周俊华,林影,程丽平 . 教练员对运动员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应对策略分析 [J]. 辽宁体育科技 ,2022,44(5):70-5+84.

[3]Haslam S A, Reicher S, Levine M. When other people are heaven, when other people are hell: How social identity determines the

nature and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M]. Wiley, 2012.

[4] 娄虎,刘萍,金淑娇 . 我国优秀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J]. 体育科学 ,2014,34(8):48-55+84.

[5]Carver C S, Scheier M F, Weintraub J K. Assessing Coping Strategies: A Theoretically Based Approach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56(2):267-83.

[6]Roy-davis K, Wadeyr, Evans L. A Grounded Theory of Sport Injury-Related Growth [J]. Sport Exercis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y,2017,6(1):35-51.

[7]Scheier M F, Carver C S. Optimism, Coping, and Health: Assess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Generalized Outcome Expectancies [J].

Health Psychology,1985,4(3):219-47.

2024

体育•竞技与训练 119

第122页

残疾人运动会对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

促进研究

金铉尚 1

唐懋林 2

金香川 3

(1. 韩国国民大学体育学院,韩国首尔 02717;2. 大连理工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4;3. 韩国体育大学残疾人体育学院,韩国首尔 02717)

无障碍设施是指为满足残疾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的需要而专门设计的,供残疾人使用的道路、建筑和公共场所

设施。自 1998 年起,我国每年都会举办残疾人运动会,这一赛事在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

作用。本文从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等角度分析了残疾人运动会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以期为城市规划

和建设中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残疾人运动会;无障碍设施;城市规划建设

摘要

关键词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力度,

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无障碍环

境建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

道路交通设施无障碍设计的指导意见》《城市公共交通

“十三五”规划》等文件,不断推进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

但在具体实践中,部分地区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上仍存在着

诸多问题。

1 无障碍设施的概念和作用

1.1 无障碍设施的概念

无障碍设施是指为满足残疾人在社会生活和参与社会

活动中的需要而专门设计的,供残疾人使用的道路、建筑

和公共场所设施。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 1948 年国际残疾人

大会上,目的是将无障碍建设作为残疾人运动的重要组成

部分,并最终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目前,我国已经制定

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条例指出:“无障碍设施是

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

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参与社会活动等提

供必要的支持与协助,包括但不限于盲道、坡道、电梯等

设施和服务。”这一定义不仅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无障碍

设施,还增加了对信息无障碍设施的考虑。

1.2 无障碍设施的重要性

无障碍设施建设是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项重要

内容。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

快,残疾人群体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可见,无

障碍设施建设是解决我国残疾人基本需求实现之间矛盾的

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水平和实现社会公平正

义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得到了迅速

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我国具有人口大国、发展

中大国、残疾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国情特点,城

市中仍有许多地方存在无障碍设施缺失、使用不便等问题。

为此,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完

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和技术手段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的

质量和水平。

基金项目:2023 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公共体育设施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L23BTY013)

作者简介:金铉尚,男,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金香川,女,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残疾人体育。

通讯作者:唐懋林,男,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120 3 期

2024

第123页

1.3 国内外典型残奥会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借鉴

2016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残奥会,共计 139.2 亿美金的

总投资,其中 72% 用于公园、机场、地铁等地的一系列无

障碍环境建设,以及改建和修建市政公共体育设备。2018

年韩国平昌第十二届冬季残奥会为给残障人士提供便利,

体育馆的内部和外部都有很多明显的标志和斜坡。此外,

北京残奥会开发和普及了一批适用于残障人士的通信器材,

并在各大电视频道中增设手语报道及文字说明,已逐渐达

到资讯无障碍及沟通无障碍。广州在承办亚运会的过程中,

在城市主干道上设置了 430 千米的人行道和 4 689 个缘石坡

道,并配备了 3 条线路共计 40 多辆低地台公共汽车;共有

76 部无障碍式电梯和 30 部自动扶梯,全市共有 129 部可供

使用的公众卫生间。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系列完善的无障

碍设施,才推动了城市公用设施的改造、建设与发展。

2 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不够合理,未能满足残疾人

需求

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障碍设施的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

很多公共建筑、住宅小区没有设置无障碍坡道,没有设立

扶手;有些无障碍坡道不符合国家规范,或是过度倾斜,

导致残疾人使用时容易发生跌倒事故;有些无障碍设施的

尺寸、颜色与周围建筑和环境不协调;有些无障碍设施设

计过于复杂,不便于残疾人使用,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

第二,在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例如,

有的城市公交车站和地铁站的站牌高度过低、指示不明确、

色彩不明显等问题;有的无障碍设施不符合国家规范或当

地政策,如盲道存在被占用、被损毁等问题。

2.2 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偏低,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没有针对无

障碍设施建设标准的详细规范,在制定城市无障碍设施设计

标准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

设计规范》(GB50752-2014)中仅对盲道的建设做出了详细

规定,却未对盲道的宽度、坡度等作出要求。所以在现实生

活中,道路盲道不能满足残疾人出行需求,且由于城市建设

更新不及时,导致部分盲道被占用或者破损严重。

2.3 缺乏监管制度,导致无障碍设施设计不合格

在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法律

法规不完善,在管理上缺乏一定的监管制度,导致许多无

障碍设施设计不合格。例如,一些地区的公共厕所和公共

场所的无障碍设施设计不符合规范要求;有些城市的建筑

设施缺乏无障碍设施,或者是将其挪作他用,导致残疾人

在使用时受到限制。另外,由于目前我国没有相应的监管

制度,导致许多建设不达标、使用不合理的无障碍设施进

入公共场所和城市生活中。例如,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主

要道路上,都能看到一些盲道被人为设置成各种障碍物,

极大地限制了盲人行走。同时,我国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存

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形式化”问题。由于缺乏专门针对无

障碍设施建设的技术标准和监管制度,使得一些城市对无

障碍设施建设缺乏技术指导和监管制度,导致一些设计不

达标、使用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的无障碍设施进入到公共

场所和城市生活中。

3 残疾人运动会对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促进

3.1 从城市规划角度分析

从城市规划层面看,残疾人运动会在推动城市无障碍

设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 1998 年第一届全国残运会

起,每一届都会对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

用。在 2008 年举办的北京残奥会上,北京市制定了《北京

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 年)》,并

于 2009 年发布了《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规定》,建立了

北京市政府残疾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北京市政府残工委

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同年,北京市还出台了《北京市

残疾人专用标志实施办法》,建立了专门的残疾人专用标

志发放、维护、监督等工作机构和机制。在北京残奥会结

束后,北京市还陆续发布了《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

《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等文件。截至 2023 年

底,北京全市已建成各类无障碍设施 40 625 处。除了奥运会、

残奥会期间的无障碍设施外,城市道路、广场、公共建筑、

居住建筑等都有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相关要求。从城市规划

角度来看,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

部分。对于残疾人来说,他们面临的更多是出行问题。在

交通方面,我国有近 3 亿残疾人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行

困难。而交通问题不仅仅是一种民生问题,还是一种社会

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他们的出行问题,那么他们很有可

能陷入生活的困境。因此,在交通方面进行无障碍设施建

设十分必要。

2024

体育•竞技与训练 121

第124页

3.2 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

从公共政策角度来看,残疾人运动会对城市无障碍设

施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如北京市在 2010 年发布了《北

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和《关

于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等文件;2013 年北

京市发布了《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2014 年出台

了《北京市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规划设计规范》

等文件;2015 年出台了《北京市无障碍设施管理办法》等

法规文件;2016 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

和管理的意见》;2017 年又发布了《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

设办法实施细则》等法规文件。此外,从 2012 年开始,我

国每年都会举办全国残运会。通过举办残运会这一综合性

运动会,我国各地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得到提升,

从而为更多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此外,

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而公共政策

是在公共政策的框架内,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以一定

的方式处理公共问题而形成的行动规范,它包括了政府各

部门在城市规划中所制定的各种相关文件。残疾人运动会

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其举办对于整个城市无障碍设施

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残

疾人运动会这一活动,可以提升公众对无障碍设施建设重

要性的认识,进而提高其参与热情;其次,残疾人运动会

作为一项大型赛事活动,其举办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公

共设施建设需求,促成更多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成。

4 完善无障碍设施的建议

4.1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

在公交领域,建设全面的无障碍环境,如在机场、火

车站、汽车站等设有坡度的路段、盲道、低位购票、无障

碍厕所等的无障碍设施。在城区道路上,在主干道、人行

道上增设残疾人专用的无障碍通道,并强化坡道、盲道等

设施。对商业、医疗等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如商业、医

疗等,要实现 100% 的无障碍化;特教学校、福利企业和康

复中心的覆盖率在 80% 以上,以便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

便利。

4.2 提高无障碍设施设计施工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首先,要做好科学的统筹与计划。城市规划者要对其

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注重其衔接及与周边建筑物的协调。

其次,要进行角色转换。无障碍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在于为

残障人士提供便利,并能更好地满足其交通需要。仅靠建

筑企业来完成,将导致无障碍建筑缺乏科学性。在无障碍

设施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邀请社会福利机构及各类残障

团体主动参与进来,提出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建议,并邀请

残障人士或老人代表参加相关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在无障

碍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对适合的群体进行现场的经验测试,

只有如此,无障碍设施才能真正实现无障碍化。最后,强

化对无障碍设施的管理与监管。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将

由城市管理部门审核并实施,在新建筑规划中,没有考虑

到无障碍设施的将给予相应惩罚。应当把无障碍设施的建

设、损坏和维护的责任划分为一个政府部门,避免相互推

卸责任。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等角度探讨了

残疾人运动会对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并提出

了相关建议:在城市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

需要;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大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力度;

在公共政策层面,要制定专门针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只

有这样,才能让残疾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得到便利,使他

们也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乐 . 让残疾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 记第六届中国机场服务大会暨 2021 民用机场无障碍环境建设创新发展论坛 [J].

中国残疾人 ,2021(26):12.

[2] 金敬真,卢在哲 . 关于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定和政策研究 [J]. 才智 ,2021(23):162-164.

[3] 李沈飞,张茜,朱珈莹 , 等 . 杭州亚残运会竞赛场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研究 [J]. 浙江建筑 ,2023,40(4):85-89.

[4] 吕玲霄 . 浅谈中国针对残疾群体的无障碍设计及改进建议 [J]. 文学少年 ,2021(10):394-394.

122 3 期

2024

第125页

德国足球青少年培养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彭佳雯 熊维丹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索了德国足球职业青少年俱乐部与我国青少年职业足球俱

乐部的差异,并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德两国在足球理念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足球过于商业化、

利益化的表现,严重影响了国内青少年的足球人口数量及对足球的理解方向的偏差。其次,中德两国在足球人

口数量上以及普及度上有着难以想象的差距,据统计,中国国内注册足球人口仅为德国注册足球人口的 0.025%。

再次,中国足球青训模式不如德国足球青训模式“多元化”。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形式单一、数量有限,影响

了青少年球员的能力、心理等多方面的发展空间,球员过早地脱离家庭与学校教育,未来的发展也没有得到保

障。最后,中德两国所拥有的优秀教练员素质差异悬殊,中国教练的足球理念仍以成绩为首要目的,忽略了球

员本身文化水平的不足,导致中国足球运动员在社会层面上依旧没有摆脱“文盲”的刻板印象。

中德足球;差异分析;特点启示;青少年培养

摘要

关键词

2016 年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国足球中

长期发展规划》,将足球视为是推进全民健身、提高国民

经济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石,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足

球体制的发展与建设 [1]。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足球青

训需要培养高质量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并积极建造高水平的

青少年足球队伍,以期在亚洲范围内取得瞩目的成绩。但是,

这也是我国当前足球教育体制改革与建设的难题之一。

1 德国青少年足球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德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理念

德国足协制定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指导纲要》强调:

应该树立“让青少年在足球训练中享受快乐,按照青少年

的年龄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2] 的人才培养理念。明确提

出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以兴趣培养、兴趣教育为先”。

这意味着在训练大纲中不再过早地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专

项化训练,而是让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遵循自身生理发育

规律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去体验足球的乐趣。与此同时,国

际奥委会发布的《青少年运动训练》指出,随着优秀青少

年体育后备人才选拔的发展,竞争性和职业性在青少年比

赛和训练中体现得愈发明显,使得青少年运动员难以全心

投入到训练和比赛当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如果青少年过早

地进行专项化训练,可能将会给青少年运动员带来难以估

计的负面影响 [3]。

1.2 德国足球的“天才培养计划”

德国足协于 1998 年正式确立了“天才球员培养计划”,

逐渐开始在全国职业俱乐部、足协、学校范围内推行以培

作者简介:彭佳雯,女,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足球;熊维丹,女,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足球。

2024

体育•竞技与训练 123

第126页

训天才球星为主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自此,

德国足协将足球改革的目光转移到如何完善与改进德国青

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并与德国足协共同实

施以学校体育、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为主的足球改革。德

国足协不光改变了原有的针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训体

系,还借鉴了法国足球青训特有的“克莱枫丹模式”[4],其

中就包括由青训中心向各个年龄段的国家队输送优秀的运

动员,然后再通过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优异表现来推动球员

所在俱乐部的高质量发展。

2 德国的足球俱乐部青训体系运行特点

2.1 足球人口

根据德国足协统计的数据显示 [5],截至 2020 年 5 月,

德国足球协会注册人数达 706 405 243 人,球员人数高达 1

801 466 人,其中业余足球俱乐部达 24 301 个,而大批的球

员中 18 岁以下的青少年球员人数达 951 043 人。在德国足

协和政府上亿欧元的投入下,德国拥有了近 400个训练基地,

以及无数经验丰富的教练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培训。德国

是最早引入足球的欧洲内陆国之一,足球在当今的德国不

仅是一项全民热爱的体育运动,足球文化更是成为德意志

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观我国,球员数量最多时只

有 5 万,其中还包括了职业和业余的球员,而现在注册的

职业球员可能只有 9 000 多人。

2.1.1 德国足球的青训培养选拔体系

德国足协将足球青少年培养分为两个部分 [6]。第一部

分以“人才培养计划”为主旋律,主要针对 6 ~ 15 岁的校

园足球儿童进行层层筛选,在儿童 10 岁时将其划分为天赋

球员与普通球员,二者拥有不同的培养方案。第二部分则

是以各个地方的足球学校、当地足协的 15 岁以上青少年为

培养对象,汇集更多资源于培养以竞技体育为目标的精英

球员,同时也强调将教练能力、球员技术、科学技术等全

面融合以达到高水平的整体足球竞技能力。在选拔时,德

国足球俱乐部主要从 5 个维度去挑选优秀的青少年球员 [7],

分别是球员在比赛时的综合能力、应对压力时的心理素质、

在不同比赛场景的表现、体能水平以及是否具备高强度比

赛所需的身体状态。选拔出的青少年球员,通过基层足球

比赛来考验他们在比赛过程中技战术的运用,由球探将其

推荐到德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去进行专业培训,最终球员是

否被录用则需要由俱乐部的教练团队进一步考察,对球员

做出详细的分析报告来决定 [8]。

2.1.2 德国足球的青训竞赛体系

德国针对青少年足球组织的赛事主要包括 U 系列联赛、

全国联赛以及地方分区赛。全国联赛分为青年 A 组和青年

B 组,各地方分区赛又分为 U15、U13、U11、U9 这四个年

龄段。所以在德国的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中,“以赛代练”

就是另一个关键性的理念。比赛主要集中在周末,保证了

青少年运动员在成长上升阶段可以积累大量实战经验。继

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想要加入当地的俱乐部,接受正规的

足球训练然后上场比赛。因此,在发掘优秀且有天赋的运

动员过程中,德国大量的基层俱乐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

要作用。

2.2 德国足球的教练员体系

为保证青少年球员培养的质量,德国足协建立了以 C

级、B 级、A 级、职业级足球教练员为主的教练员等级体系。

比如,C 级教练员的培养方向主要是给青少年的足球技术打

下扎实的基础,B 级教练员则更侧重于解决青少年球员在进

攻与防守中的局部问题,A 级教练员则主要是改善球队整体

攻防转换的能力。德国足协还要求各个级别的教练员在训

练过程中应掌握相应的训练理论、专项实践理论,其中包

括体育心理学、社会学、青少年体能发展、技战术实践与

发展等。反观我国由教育局和足协分别开展的青少年培养

工作,双方的意见往往不一致,理念各不相同。此外,中

国还缺乏对基层教练员的培养,导致至今仍未能形成一个

符合本国国情的青少年培训理念。

3 德国足球青训体系对中国足球青训的启示

3.1 中国需要建立科学的青训培养体系

现阶段,我国各地方足协和学校已然认识到开展足球

运动工作的重要性,但目前仍未出台或采取任何具体的方

案或措施,导致目前国内多数的体育改革计划都是以政策

和文字的形式存在,并未落实到基层单位当中。根据当下

情况来看,如果出现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可实施性

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给足协、教育部、学校等有关单位

的体育改革带来积极的影响 [9]。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

等民间组织进行有效的推广,让这一套足球青训培训体系

能够影响到更多热爱足球的人。

3.2 改革足球俱乐部青少年人才选拔体系

我国针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拔机制主要以俱乐部

梯队、学校校队以及各地方足协队为主体,逐级向上推荐,

但是往往一支队伍的二十几个人中,最终能去到下一个平

124 3 期

2024

第127页

台继续参与训练比赛的可能不超过五个,所以这种环境下

的选拔机制就容易受到市场化、经济化的影响。不仅如此,

我国职业俱乐部的青少年运动员由于过早地脱离学校教育

系统,导致其文化水平严重落后,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其以

后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中国转会制度的不完整也会给

国内青少年足球人才的横向流动与选材带来不小的麻烦。

3.3 提高青训足球教练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在青少年球员成长的过程中经历高水平教练员的指导

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高水平青少年足球教练

员资源匮乏的问题限制着中国足球的发展。因此积极优化

教练员培训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

整体水平:教育部应与足协等相关体育部门保持密切的联

系,建立基层教练员的培养体系,推进教育部门与体育部

门的合作;强调“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发展理念,不

仅要培养优秀的足球人才,还要注重其思想品质和文化素

养的综合发展,在提高教师和教练员水平的同时做好对青

少年运动员的未来规划。

4 结语

德国作为现代足球大国,其早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

青少年培养体系,对我国来说,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的建立

健全却是困难重重。根据中德两国的足球现状提出以下建

议:(1)中国现阶段的青训模式需要系统化、多元化地进

行完善;(2)国内青训需要建立科学统一的培训理念,使

青训大纲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可实施性,提高青训培养的

质量和效率;(3)国内需要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球员的竞赛

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增强球员对规则的认知,

培养球员的公平竞争意识;(4)提高青少年教练员的素质

水平,引导青少年球员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5)深化

改革国内青少年足球人才的选拔体系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走

体教融合的道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足球青少年体系的

培养建设要结合我国国情不断优化青少年足球的各项规章制

度,以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为主要目标,切实落实相关

的体育政策。因此,德国足球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探索具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 . 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案 [EB/OL].2016-04-11.

[2] 张庆春 . 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 [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6.

[3]Bergeron,M F,Mountjoy,M,Chia,M,et al.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Consensus Statement on Youth Athletic Development[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5,49(13):843-851.

[4] 彭国强,舒盛芳 . 德国足球崛起的历程及特征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41(1):92-98.

[5] 德国足协 .2020/2021 年 DFB 会员统计 [EB/OL].https://www.dfb.de/sportl-strukturen/talentfoerderung/talentfoerderprogramm/.2021-07-12.

[6] 德国足协 . 人才培养计划 [EB/OL].https://www.dfb.de/sportl-strukturen/talentfoerderung/talentfoerderprogramm/.2021-07-12.

[7] 周建伟,陈效科 . 德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 ,2017,4(11):97-101.

[8] 田慧,王敏,亓顺红,等 . 欧洲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启示 [J]. 体育科学 ,2020,40(6):16-23+48.

[9] 李怡然 . 浅谈世界足球强国青训体系的类型与启示 [J]. 当代体育科技 ,2015,5(2):26+28.

2024

体育•竞技与训练 125

第128页

花滑大满贯扎吉托娃:

坚定冷静的闪光少女

1 月 27 日—2 月 4 日,俄罗斯花滑运动员阿丽娜·扎吉托娃(以下简称扎吉托娃)

分别在中国北京和成都,身着华丽的“考斯滕”服装,用翩若惊鸿、芳菲妩媚的身姿带

来《浴火重生》《异乡人》两个作品,为中国冰迷献上兼具力量和美感的完美演出,点

燃了这个寒冷的冬日。这是“撼动生命 跃向未来”花滑冠军巡演的现场,扎吉托娃、梅

德韦杰娃、伊涅扎维塔·图克塔米舍娃等多位俄罗斯花滑冠军受邀参加两站演出。

文 / 蒋艺萌

2024

126 3 期

第129页

2024

人物专访 127

第130页

平昌冬奥会冠军扎吉托娃,这位 17

岁就全部收获花样滑冰大奖赛、欧锦赛、

奥运会、世锦赛冠军,成为继金妍儿后的

第二位花滑女单全满贯选手,即使与赛场

分别数年,依然舞动在冰场的追光之上,

双眸熠熠如常。

花滑“杂技娃”的诞生

扎吉托娃的父亲曾是一名专业的冰

球运动员,退役后一直从事冰球教练工作,

而她的母亲是一名芭蕾舞者。从小受父母

的影响,扎吉托娃喜欢上了花滑运动,5

岁便开始在冰上练习花滑。2015 年,家

里借了一笔贷款,送当时籍籍无名的扎吉

托娃远到莫斯科,师从名教练图特别丽泽

开始正式的训练。

图特别丽泽曾带出过多位优秀选手,

有着专业的训练技术和方法,仅仅一年后

扎吉托娃便展现出了卓越的天赋,在青年

组拿下多个冠军,成绩紧跟前辈梅德韦杰

娃。2017 年,她以 207.43 分的总成绩获

得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青年组女子单人

滑冠军;2018 年,能量爆发的她一举超

越师姐梅德韦杰娃,拿下平昌冬奥会女子

单人滑冠军,横扫国际冰坛。

扎吉托娃将比赛当作技术的较量,

她的节目编排效果犹如杂技,擅长在后半

段展现高难度动作,让人叹为观止,因此

被粉丝称为“杂技娃”。通常在比赛中,

扎吉托娃会比别人编排更多的三周跳跃,

她的“杀手锏”3Lz+3Lo(勾手三周接后

外结环三周)是当时赛场上罕见的高难度

连跳。

2018 年的平昌冬奥会上,扎吉托娃

在第十个技术动作中高质量地完成了自己

的“杀手锏”并获得 1.70 的执行分加分,

凭借共 7 个完美的跳跃斩获冠军,展现了

扎实的功底和极强的表现力,成为塔拉·利

平斯基之后,历史第二年轻的奥运冠军花

滑选手。夺冠后,扎吉托娃没有兴奋地大

喊也没有痛哭,而是眼含热泪地看着成绩

露出微笑,坚定又冷静是她的独特品质,

贯穿在她的生活之中。

2024

128 3 期

第131页

登顶之后 向上而生

花滑运动之于俄罗斯,就如乒乓球

运动之于中国,竞争尤为残酷。俄罗斯女

子花滑选手人才辈出,更新换代极快,很

多选手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会选择退役,

扎吉托娃也不例外。

2019 年日本埼玉世锦赛,扎吉托娃

如愿夺冠,成为全世界第二位获得女子花

滑大满贯的选手。之后,扎吉托娃宣布暂

别赛场。在采访中,她提到有身体原因也

有心理状态因素。在获得所有花滑大赛的

荣誉后,她失去了一些斗志,如果她找回

斗志之后,就会回到赛场。如今,她希

望尝试更多全新的角色去体验生活。

作家王尔德曾说:自信和希望是

青年的特权。2020 年,扎吉托娃被俄

罗斯总统国民经济和公共管理学院的新

闻专业录取,开始攻读“生产与文化政

治学”专业。她在采访中表示,想成为

一名有自己态度的记者。北京冬奥会上,

扎吉托娃熟悉的身影现身冰场,而这次

她不是耀眼的冰上女王,而是以随队记

者的身份继续为花滑运动发光发热。即

使社会舆论对她记者身份的评价褒贬不

一,但她仍坚持着自己的热爱,这也正

是体育竞技精神赋予她的坚定与执着。

除了记者身份之外,观众还可以

在电影《Palma》里看到她客串的身影,

也能在各大时尚活动中看到被誉为“奥

林匹克时尚偶像”的扎吉托娃。而在多

个领域闪光后,扎吉托娃仍然会参加一

些世界各地的冰上演出,正如她宣布暂

别赛场时说过的:暂时休赛,但会继续

滑冰。时至今日,她依旧与热爱的花滑

为伴。

2024

人物专访 129

第132页

踏冰而来 跃动生命

此次“撼动生命 跃向未来”花样滑冰

冠军巡演由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陕西创聚冰雪体育文化有限公司(以

下简称“创聚冰雪公司”)承办,分别在

北京首都体育馆和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综

合体育馆带来 6 场演出,为冰迷讲述了一

个个冬日童话。演出围绕《源》 《屮》《光》

等创意概念为基础,分为序章《水之源》、

第一章节《物之语》、Transition show(转

场秀)、第二章节《光之影》、Final(结

局)五个阶段进行。

创聚冰雪公司运营有陕西国际体育之窗

国际标准真冰场,签约多位优秀花滑运动员,

拥有专业成熟的花滑运动教练人才梯队,对

国际、国内各等级赛事的举办,以及冰上演

出的组织均具有丰富经验和领先水平。此次

巡演创聚冰雪特邀北京冬奥会、G20 杭州峰

会的导演与特效团队联手打造了梦幻的冰上

魅影——以激光投影的方式,让光洁如镜、

光影如梦的冰面迸发出力与美交融的震撼视

效,投射出“万物之源”“生命之光”“未

来与时空之门”,将电影视角与冰上演出完

美融合,为观众带来了极佳的视听体验。现

场观众纷纷表示,这次表演让他们近距离感

受了花样滑冰运动的真正魅力,演出设计令

人非常震撼。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并支持冰

上运动的发展。

此次巡演,扎吉托娃带来《异乡人》《浴

火重生》两个节目。“《异乡人》是之前表

演过的,我特别喜欢,所以这次来中国巡演

又滑了一次。《浴火重生》是全新的,为了

给中国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也准备了非

常久。”扎吉托娃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相

比较于比赛,参加这种演出会更放松,可以

给观众展示一些新的元素。”

扎吉托娃全程参与了北京和成都的两站

演出,对这两座城市有着不同的感悟。在北

京,运动员一行在表演之余登上了长城,与

“顶流”冰墩墩合影,深度感悟了这座古韵

与现代风采并存的城市;在成都,他们近距

2024

130 3 期

第133页

巡演收官之后,扎吉托娃表示自己非常

喜欢中国,希望日后还有机会来到中国展现

花样滑冰的魅力,也想以游客的身份去游览

中国的大好河山。而这位与冰起舞的闪光少

女,不论是在哪个领域,仍旧会坚定自己的

热爱,绽放自己的无限可能并在未来的人生

中耀眼璀璨。

(来源 / 本刊编辑部)

离参观了成都熊猫基地,品尝了成都美食,体

验了这座天府之城的“火辣”魅力。此外,扎

吉托娃也参加了粉丝见面会,与许久未见的中

国粉丝近距离交流,拥抱了自己的小冰迷。阔

别赛场数年,仍然能在中国看到如此多支持和

喜爱自己的粉丝,她感到非常开心和欣慰。

2024

人物专访 131

第134页

春节后健身房内“人潮汹涌”

西安健身消费迎来“热辣滚烫”

今年春节,电影《热辣滚烫》上映,电影里主人公“热血蜕变”的故事点燃了大银幕

外观众的运动热情。不少网友调侃,年后“健身行业即将迎来泼天富贵”。

近日西安多家健身房年后已涌入不少健身“新人”。西安一健身工作室私教王波向记

者透露,今年大家年后的减肥热情,比以往来得确实更早了一些。

132 3 期

2024

第135页

团购拳击体验课场场“火爆”

35 岁的林先生与妻子在大年初五向西安秦士拳击俱乐

部报名,开启了夫妻二人的“拳击”生活。

据林先生介绍,自己的妻子正是受到电影影响,同意

了和自己一起去练拳击的计划。他们计划保持练二休二的

频率,将拳击作为一项长期运动爱好来培养。“对于我妻

子来说,她工作压力很大,晚上对着沙袋挥挥拳有非常好

的解压效果。”林先生说道。

像林先生与妻子这样选择拳击作为健身方式的上班族

还有很多。2 月 19 日晚上 8 时许,高新绿地世纪城一家名

为“up-boxing 蹦”的搏击馆内,“直直勾,摇闪勾,再给

一点力量,出拳速度再快一点”,伴随着教练一声声的动

作指令,几位下班后的白领在拳击室内挥汗如雨。

“美团后台数据显示,《热辣滚烫》上映后,我店铺

的流量翻了一番。之前店铺点击量是 70 左右,最近都在

150左右。而且节后工作日的晚上,每节课都是约满的状态。”

该搏击馆教练苑梵对记者说道。

在大众点评西安武术格斗好评榜单上,不少排名靠前

的拳馆,都在近期开售了燃脂解压类的拳击团购体验课。

以“up-boxing 蹦”搏击馆为例,其开年售卖最好的团课便

是 48 元两节的燃脂拳击团课,近几天来几乎场场“爆满”。

西安拳击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俞智敏向记者介绍道:

“春节期间,受到贾玲瘦身成功的带动,电影中热血励志

的拳击故事从线上蔓延到线下。拳击运动自带解压特性,

深受上班族喜爱。在这个过程中,市场也衍生出了夜店范

拳击、燃脂拳击等项目,职业拳击运动正从小众化走向大

众化。”

24 小时不打烊健身房受欢迎

除了拳击俱乐部外,在西安一些健身房内,最近前来

咨询的人数明显增加。西安莲湖区一家健身房的工作人员

告诉记者,以往正月初八才开的健身房,不少在初五就已

经提前营业了。

2 月 19 日晚 10 时许,家住西安昆明路附近的小刘正

在健身房内做第二组硬拉训练。和节后才开始健身的许多

人不同,小刘可以说是过了个“健身年”。小刘告诉记者,

今年大年初一,她前脚在楼上看完电影《热辣滚烫》,后

脚就在楼下健身房锻炼了 1 小时。

她所在的健身房是 24 小时营业健身房,记者联系到店

长后了解到,春节过后,该店平台数据显示其店铺点击量

已从 400 左右跃升到 800 左右。“24 小时健身房的好处是

可以随时来锻炼,我这几天都喜欢晚上九点十点来锻炼,

运动后回去就能累睡着。”小刘向记者说道。

健身行业的“热辣滚烫”一路从线下火到线上。春节

期间,不少商家、私教开发了包括瑜伽类、燃脂类、塑形类、

舞蹈类等线上健身直播课程。

一个名为“贝贝形体塑造燃脂”的抖音直播间,半小

时内就能收获到 10.9 万点赞。此类直播间一般会在中午及

晚上各直播 1 小时,直播跳操过程中所用到的运动装备一

般都会挂上购物链接。

小刘告诉记者,在自己运动的带动下,自家老人也选

择了跟着直播进行简单操练。目前,老人从直播间下单购

买的壶铃、哑铃等居家健身好物正在邮寄往西安的路上。

(来源 / 西安日报)

运动与健康 133

2024

第136页

增强注意力,

运动是如何改造大脑的

文 / 陈舒

最近国内深圳的一条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自

明年起,深圳的小学初中每天一节体育课。

“每天一节体育课,会不会太多了?”

一些网友担心体育课多了会挤占文化课的时间,还

有网友觉得孩子在操场上跑得一身汗,累得不行,下

节课怎么还有精力听课呢?

不过,每天一节体育课带来的影响,可能和我们设

想的不同——国外早有研究表明:减少体育课而增加

数学、自然和阅读课的时间,并不像许多人预料的会

提高考试成绩。

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非但不会影响学习,还有助于

学习。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内珀维尔开展的“零点体

育课”不仅让该地区的 1.9 万名学生成为全美最健康

的学生,还让他们成为“最聪明”的学生。

134 3 期

2024

第137页

在评估世界各国学生数学和科学成绩趋势的“国际数

学和科学研究趋势(TIMSS)”项目中,东亚地区包括中国

港台地区、日本和新加坡的学生已经全面赶超美国学生,

唯有内珀维尔地区是个例外,他们的学生在数学测试中获

得第 6 名,在科学测试中则获得第 1 名,而当时美国学生

整体成绩在科学测试中排名第 18 位,在数学测试中则排名

第 19 位。

虽然内珀维尔地区在生源上确实有优势,但该地区并

不是美国唯一一个“富区”,不同寻常的体育课对内珀维

尔学生成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当这种体育课推行到

美国的其他贫困地区时,该地区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

提高。

内珀维尔特殊的体育课就是“零点体育课”,安排在

每天第一节文化课之前,通过运动提高学生的意识状态,

为一天学习做好准备的新型体育课。

正如“零点体育课”的一位项目负责老师所说的:“实

际上我们所做的,是尝试通过严格的体育锻炼,来让学生

做好学习的准备。实质上就是增强他们的大脑状态后,再

把他们送入课堂”。

参加“零点体育课”的学生们则表示,除了要早起床、

会满身大汗和狼狈之外,“零点体育课”让他们比之前都

更清醒了。

在“零点体育课”进行了半学期后,参加“零点体育课”

的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了 17%,相比之下,其他喜欢

睡觉、参加标准体育课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 10.7%。

美国加州教育部一项关于体育与文化成绩的调研则更

具说服力,在加州 27.9 万名 9 年级学生中,那些在体能测

试中得到满分(6 分)的学生,在 SAT 考试中数学平均成绩

排名在第 67 个百分位,阅读平均分数排名在第 45 个百分位,

而那些体能测试中得低分(1 分)的学生,数学和阅读考试

平均排名分别是第 35 个百分位和第 21 个百分位。

2004 年,人体运动学和儿科学等不同领域的 13 名专

家进行了一项体育活动如何影响学龄儿童的调查,调查对

象为 850 多名学生,体育活动的频率和强度为每周 3 ~ 5 天、

每天 30 ~ 45 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结果表明:体育活

动对记忆力、注意力和课堂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

运动完后分散于身体的血液会回流于脑中,如果有需

要敏锐思维和复杂分析的事情,就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因此也有人建议把最难的课放在体育课之后,以便发挥体

育锻炼的作用。

运动还能改变脑内神经递质和化学物质水平,多巴胺

和去甲肾上腺素是调节注意力的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而

目前公认运动可以增加这两种神经递质在脑内的水平。

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增强那些影响注意力、认知力、动

机和觉醒状态的信号。多巴胺被视为是影响学习能力、奖

励系统(满足感)、注意力和运动的神经递质。比如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多动症”)的药物哌甲酯(利

他林)就是通过增加多巴胺,来减轻 ADHD 症状。

可以说所有希望培养、增强专注力的孩子,都可以借

助运动来改善,对于有注意力缺陷的 ADHDer 更是如此。其

实今天本来是想专门写运动对“注意力缺陷”的治疗作用,

但考虑到运动对大多数小朋友来说都是一剂提高专注力“灵

丹妙药”,于是才在开头洋洋洒洒写了快一千字。

1 运动对 ADHDer 的影响

运动作为改善 ADHD 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症状的一项

低成本、安全的辅助治疗手段已经成为共识,许多诊断出

ADHD 的小朋友、成年人都被建议多运动。

更神奇的是,在精英运动员中,像职业运动员、奥运

会选手中,ADHDer 的占比也比一般人群要高,游泳运动员

迈克尔·菲尔普斯、NBA 职业选手凯文·加内特、历史上获

奖最多的美国体操运动员西蒙·拜尔斯都是 ADHDer。

运动给 ADHD 孩子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我想可以从

以下三方面来解释。

1.1 从生理上来说,运动提高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

事实上,中等至剧烈的运动和服用 ADHD 处方药产生的

作用类似。

ADHD 药物作用原理就是增加大脑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

腺素水平,帮助 ADHDer 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警觉、提高注意

运动与健康 135

2024

第138页

力和动机水平。

2018 年西班牙的一篇研究回顾了过去 12 年来运动对治

疗 ADHD 的效果,来自 8 个国家的 700 多个案例表明:在进

行了仅仅 20 ~ 30 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后,被试的反应速

度和反应准确度都有所提高,这有助于他们切换到需要更

大强度和更高精准度的注意力模式。此外,在完成 20 ~ 30

分钟的单次运动之后,65% 的被试计划和组织技能得到显著

提高。

一些 ADHDer 也发现运动能够帮助他们减轻 ADHD 用药

剂量,甚至仅通过规律的体育锻炼就足以应对日常生活。

1.2ADHDer 在运动中学会如何控制注意力

如果控制注意力比作调节收音机音量大小开关,在一

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运动中,孩子通过一次一次地练习,

学会如何调动并保持注意力,而不是依赖外界帮助。

以高尔夫举例,孩子需要把球摆放到位,调整站姿、

双眼注视着球,把握挥杆的角度、力量,然后击球,如果

每一步骤都控制得很好,球就会飞得很好,给到孩子即时

的反馈。

越是需要全神贯注和精细控制的运动,越有利于孩子

练习调节注意力并集中于身体某一部分,比如武术、芭蕾、

滑冰、体操、攀岩、山地自行车等,当 TA 们快速躲开对手

的攻击、保持身体平衡、协调全身肌肉才能趴在岩壁上,

复杂而精妙的动作会激活大量的脑区域,这些区域控制着

平衡、时间、顺序、结果预设、转换、纠错、精细运动调整、

抑制,当然还有高度集中和专注力。

更重要的是,从运动中学会的调节注意力的技能会渗

透到孩子生活的其他领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

1.3 擅长的运动,能够增加 ADHDer 的自信和心理韧性

ADHD 的某些特质,似乎与运动相辅相成,比如 ADHDer

天生冲动,在需要快速反应和动作的棒球、篮球赛场上,

他们总能先人一步,快如闪电。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高度专注的特质,也让 ADHDer 比

其他人更投入于训练之中,不会被其他事情分心,特别是

在赛场上排除干扰。

当一名 ADHDer 找到了自己擅长的运动,他会在运动中

收获自信和成就感,并且明白:虽然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对

他来说充满挑战,但也有一些对他来说相对容易的事情,

上天给他关上一道门,也会开启一扇窗。

除此之外,运动还能帮助精力旺盛的 ADHDer 宣泄多

余的能量,缓解压力和焦虑,提高冲动控制,提高执行技

能,在运动中计划、组织和记住细节,团体运动还可以使

ADHDer 学会自我约束并与他人协作,是收获支持和友谊的

途径之一。

2 适合 ADHDer 的锻炼计划

ADHDer 日常的运动量,一般推荐是中等强度的心血管

运动(最大耗氧量的 65% ~ 75%),每周至少进行 4 ~ 5 次,

每天进行 30 ~ 40 分钟。

就像服用药物一样,运动产生的效果也是短暂的,因

此在制定锻炼计划时,需要考虑符合 ADHDer 的大脑特质和

兴趣爱好,让他们能长期坚持。喜欢什么运动就玩什么运动,

但鼓励孩子多参与既要动脑又要协调身体的运动。

136 3 期

2024

第139页

2.1 结构化的锻炼计划

对于 ADHDer 来说,开启一项任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们经常拖延到最后一刻,因此对 ADHDer 需要建立严格的

计划安排,最好是由专门的私教带着或者是团体运动。

我记得在刚开始学习滑雪的时候,我的女儿妞妞平衡

很不好,自己也很挫败,不想再参加了。教练一直情绪平

稳地鼓励她:你看你一开始一圈要摔十几次,现在滑一圈

只摔了一次,进步真的很大呢!我们争取最后一圈,一次

都不摔倒吧。妞妞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突然有了信心,

最后一圈,果然一次都没有摔,最后和教练击掌庆祝。

但我记忆中也有很“失败”的私教课,比如有一次,

教练抱怨说完全教不了妞妞,因为她一直讲话,根本不听

他说,自己“吧啦吧啦吧啦”讲了三小时……

ADHD 孩子的状态比较不稳定,我的建议是,家长一定

要提前跟老师、教练沟通孩子的特点,比如喜欢讲话说个

不停,一定不能被他们带跑节奏,可以严厉地把注意力拉

回来;他们特别适合鼓励教学,很容易被鼓励和表扬上头,

对批评反应强烈,效果不好。

2.2 多样化

在锻炼计划中,可以安排多种功能性的运动,比如深蹲、

弓步、上半身推拉、扭转、举重等,或者加入阻力训练。

侧重锻炼上肢的运动和侧重锻炼下肢的运动结合,不

要都是强化一个部位的,就容易运动损伤,也不利于身体

的均衡发展。

2.3 融入新技能

阶段性地学习新技能,学习新动作,让 ADHDer 感到有

挑战性。同时挑战大脑和身体比单独做有氧运动对 ADHDer

的积极影响更显著。

一项小型的、未发表研究发现:每周参加两次格斗训

练后,8 ~ 11 岁的 ADHD 男孩和参加有氧运动的孩子相比,

行为和表现的评分都要更高(与不运动的对照组相比,这

两组都有显著改善)。参加格斗训练的孩子能完成更多作业、

预习课程,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违纪情况也减少了,并且

很少离开座位了。总而言之,他们更能专注于某件事上。

我再举个例子,妞妞在滑雪时,就很喜欢不动脑地跟

着滑,就应该鼓励她多带队,滑在前面,需要注意实时的

路线情况,动脑计划路线。

2.4 需要反馈

设置一个具体的、可量化的目标,比如完成 2 千米的

跑步,投进篮筐多少球。ADHDer 更喜欢做那些能立刻产生

满足感的事,他们“活在当下”。

体育锻炼不仅健身还健脑,每天一节体育课,其实是

很合适的。我也看很多评论说体测太多,孩子对体育课产

生抗拒心理。国外有一种“新体育教育”给学生打分是依

据其努力程度,而不是技能——800 米跑 3 分钟和 6 分钟的

孩子,可能都尽了全力,通过心率监测仪看到他们的心率,

6 分钟的孩子心率达到 200 次 / 分钟,说明他几乎一直处于

全力冲刺的状态。跑得慢可能并不是因为偷懒,只要努力

了都应该得到肯定。

如果我们也能在体育课上引入这样的理念,我相信能

改善孩子因为体育成绩落后而对运动厌恶的心理。希望每

个孩子都能享受运动,从运动中获益。

参考文献 :

[1]John R.Spark: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the Brain[M].New York:Little,Brown and Company,2008.

[2]Suarez-Manzano S,Ruiz-Ariza A,De La Torre-Cruz M,et

al.Acute and Chronic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Cognition

and Behaviour in Young People with ADHD: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vention Studies[J].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18,77:12-23.

[3]Michael L.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for ADHD[J].

Attention,2012(3):22-24.

[4]CHADD.The Benefits of Sports on ADHD Can Be

Golden[EB/OL].2016-07-07.

[5]Han DH,McDuff D,Thompson D,et al.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elite athletes:a narrative review.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9,53(12):741-745.

作者简介:陈舒,澳大利亚公共卫生博士,从事幼儿健康科

研工作,在公众号“夏天的陈小舒”上分享既靠谱又实用的

育儿科普。

(来源 / 夏天的陈小舒)

运动与健康 137

2024

第140页

我国高校健身气功习练调查分析

梁光瑜 杨祥全 晁胜杰 王凯

(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本文对我国高校健身气功习练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校健身气功发展在规模数量上不断扩容;

高校健身气功课程类型开设多样,教授内容丰富;八段锦在各高校普及率最高;习练者习练年限及赛事参与有

限;习练者等级证书持有率较低,等级证书持有者呈偏态分布等。

高校;健身气功;习练调查

摘要

关键词

基金项目:2022 年体育总局健身气功中心科技攻关项目《健身气功学练动机与需求调查研究》(QG2022W08)

作者简介:梁光瑜,女,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杨祥全,男,教授,研究方向 : 民族传统体育;晁胜杰,男,讲师,

研究方向 : 民族传统体育;王凯,男,讲师,研究方向 : 民族传统体育。

高校青年学子作为体育运动传播的主体,发展以高校

学生为基础的健身气功项目运动,对于满足高校学生的体

育锻炼需求、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以及减缓学业、生活交往

所致的身心焦虑等各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选取 2022 年

“我国健身气功习练者习练动机与需求调研”课题组采集

获取的第一手调研数据,整理分析其中针对高校习练的状

况,为健身气功在国内高校的发展,提供详实可信的数据

基础。

1 调查概况

全国 32 个省级行政区域 214 所高校健身气功习练者进

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 2 000 份调查问卷,回收 1 909 份,

回收率 95.45%,有效问卷 1 413 份,有效率 74.02%。同时

采取线下线上的方式,咨询走访近 400 位从事健身气功的

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社会健身气功习练者和爱好者。

2 调查情况分析

2.1 国内高校健身气功开展数量

就高校健身气功开展范围与开设数量的基本情况,据

2013 年《健身气功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报告显示,2013

年 17 个省区市共 127 所高校开设健身气功专业或普修、选

修课程;2022 年调查显示,全国 32 个省级行政区域里共

有 214 所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相较于 2013 年,区域范

围增长了 15 个,增比为 88%,开设院校增长 87 所,增比

69%,无论是开展的区域规模还是学校数量上,都呈现扩大

扩容的发展趋势。

2.2 健身气功高校习练者基本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健身气功习练者男女生的比例比

较接近,男生占 48.64%,女生为 51.36%。学历占比最多的

是大学本科生 76.42%,其次是专科生 15.67%,硕士、博士

研究生占比最少,为 7.13%、0.79%。非体育专业习练者占

138 3 期

2024

第141页

比 40%,体育专业占 36%,医学专业占 24%。学历及三个不

同专业类别方向样本量呈正态分布,平均年龄为 20.92 岁。

2.3 高校健身气功课程性质

高校习练者参与健身气功课程中,大学体育选修课占

比最高,为 56.55%,其次为专业必修课 33.23%,专业选修

课排第三 15.78%,还有通识必修课 13.57%、通识选修课

12.89% 等,详见表 1。

表 1 高校各专业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类别

类别 总占比 非体育类专业占比 体育类专业占比 医学类专业占比

大学体育选修课 56.55% 74.65% 38.36% 48.82%

通识必修课 13.57% 9.22% 15.26% 15.68%

通识选修课 12.89% 14.36% 13.5% 12.72%

专业必修课 33.23% 8.87% 56.36% 39.94%

专业选修课 15.78% 10.11% 24.07% 14.5%

没有开设 2.94% 3.55% 2.35% 1.18%

不清楚 11.53% 11.7% 8.22% 18.38%

从各专业类别来看,非体育类专业(以下简称“非体”)

学生,主要以大学体育选修课为主,占比 74.64%,其余课

程类别涉及较少。体育类专业(以下简称“体育”)学生,

占比最多是健身气功专业必修课 56.36%,其次是大学体育

选修课 38.36%,专业选修课 24.07%。医学类专业(以下简

称“医学”)学生,大学体育选修课占比 48.82%,其次是

专业必修课 39.94%。

总体来看,高校健身气功课程开设多样,课程开设既

涉及健身气功的专业性,又普及其广泛性,是健身气功项

目各自在非体、体育及医学三个不同专业方向当中各尽其

长的选择,使高校习练者更便捷灵活地参与高校形式多样

的健身气功课程,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

2.4 高校学练健身气功功法

目前推广的 9 套普通功法在高校基本有所涉及(表 2),

还有 4.3% 的极小部分学练过校园五禽戏、明目功和竞赛版

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功法套路。

表 2 经常习练的功法

习练功法名称 易筋经 五禽戏 六字诀 八段锦 大舞 马王堆导引术 十二段锦导引养生十二法 太极养生杖 其他功法

总占比 45.6% 49.84% 22.17% 79.87% 14.52% 12.95% 7.6% 15.67% 14.2% 4.3%

非体占比 34.22% 42.2% 14.72% 77.13% 12.94% 9.22% 5.32% 12.23% 14.72% 4.43%

体育占比 54.21% 62.43% 28.38% 90.02% 20.35% 18.98% 9.2% 24.85% 11.94% 2.35%

医学占比 51.18% 46.75% 22.49% 77.22% 9.76% 11.83% 7.99% 10.36% 16.27% 7.4%

从各专业类别的数据来看,八段锦的普及率最高,非

体占比 77.13%、体育占比 90.02%、医学占比 77.22%;非体

学生经常习练的功法第二位是五禽戏,第三位是易筋经,

其余各套功法比例均在 10% 左右。体育学生第二、三排位

与非体相同,不过比重更大;其余各套功法(除太极养生

杖 11.94% 以外)比非体高出近一倍的习练比例;医学生排

位第二是易筋经,第三是五禽戏,然后是六字诀。总体来看,

四套老功法目前在高校中的普及率较高,其余新功法普及

发展空间巨大。

2.5 高校健身气功习练者练习年限及锻炼频次

表 3 高校习练者习练年限

习练

年限 1 年以下 1~2年 2~3年 3~5年 5 年

以上

几乎

没练过

比例 37.19% 16.08% 6.39% 3.51% 5.76% 31.06%

表 3 显示,几乎没练过和习练年限在 1 年以下的占比

较大,其反映出习练者大多数都是零基础开始学练,习练

基础和水平均较为薄弱。而超过 5 年习练年限的这部分,

运动与健康 139

2024

第142页

可推断基本是逐步稳固对该项目的坚持与热爱。

高校 62% 的习练者每周最少进行 1 ~ 2 次健身气功锻

炼,基本与高校健身气功课程开设的要求相符;17.35% 和

8.33% 的习练者,每周进行 3 ~ 4 次和 5 ~ 6 次锻炼。可知,

健身气功作为众多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之一,逐步在高校

得到推广,成为课程或运动锻炼的选择。目前主要以课堂

习练的形式在高校开展,自主性习练较少。

2.6 高校健身气功习练者了解的内容

表 4 了解的健身气功知识内容

选项 功法技术 功法理论 竞赛裁判 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学 科学锻炼 健康诊断与评估 一无所知

总占比 80.78% 72.87% 30.64% 60.03% 49.87% 55.74% 32.37% 8.54%

非体占比 81.21% 72.52% 22.16% 54.96% 38.65% 55.32% 29.61% 8.69%

体育占比 87.87% 78.47% 43.84% 69.47% 56.36% 61.45% 36.01% 6.07%

医学占比 72.49% 68.64% 22.49% 56.51% 59.17% 52.66% 33.73% 15.68%

表 4 显示,习练者第一选项,了解“功法技术”的占比,

体育 87.87%〉非体 81.21%〉医学 72.49%;第二选项,了解

“功法理论知识”的占比,体育 78.47%〉非体 72.52%〉医

学 68.64%;第三位选项有所变化,体育学生是“中国传统

文化知识”69.47%,医学生是“中医学知识”59.17%,非

体学生是“科学锻炼知识”55.32%。专业方向的不同,习

练者对健身气功了解的侧重点逐渐不一。除“一无所知”

占比最低外,其次较低选项为“竞赛裁判知识”,反映出

目前高校习练者以健身气功项目作为竞赛夺取成绩的占少

数,更多关注是在其他知识内容的传递汲取上。

2.7 高校健身气功习练者参与的赛事

73.12% 的高校习练者没有参加过健身气功各级各类

赛事,参赛总体占比较低。在参与赛事的人群中,线下校

级 11.42%〉线下省级 8.12%〉线下市级 5.71%〉线下国家

级 4.03%〉线下国际级 0.5%;线上国家级 8.96%〉线上省级

5.32%〉线上市级 2.91%〉线上校级 2.63%〉线上国际级 0.78%。

可看出,习练者参加线下比赛由近及远,参加线上比赛由

远及近,两种截然相反的地域选择,体现出线下线上比赛

一定的区别特征(排除均较少参加国际级比赛之外)。线

下比赛是传统的竞技比赛方式,它的同场竞技性、交流性、

互动性、参与性更强,习练者便于就近原则,选择比赛;

线上比赛是兴起于疫情时期的一种比赛方式,便利性、快

捷性、时效性更占优势,把距离、时间、空间都拉到同一

水平面上,无论远近,各地的习练者都能同时同地同等参

与到竞技比赛中,习练者首选线上国家级的比赛。没有参

加过比赛的习练者占有很大比例,这也与表 4 中习练者较

少关注学习“竞赛裁判知识”相吻合。

2.8 高校健身气功习练者证书等级

目前总局气功中心颁布的等级证书,主要为健身气功

裁判员证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以下简称“两证”)。高

校习练者 60.9% 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74.27% 没有裁

判员证书。常见大众体育运动推广中,习练人群等级由初

级到高级,大致人数会由多至少,但调研数据恰相反,持

有两证的人群比例中,国家级社体指导员 18.03%、裁判员

11.11%,这两证持有者比例高于一级社体指导员 12.42%、

裁判员 10.53%,二级社体指导员 6.66%、裁判员 2.78%,三

级社体指导员 1.99%、裁判员 1.31%。目前健身气功在高校

当中的推广,少部分热爱群体继续深造至更高级别,但整

体普及程度还有所欠缺,普及面增长空间较大。

3 结语

3.1 高校健身气功发展规模扩容

体育总局气功中心自 2001 年成立发展至今,健身气功

呈现出由点到面、从社会到高校的不断普及推广趋势。较十

年前对比,区域范围增长了 15 个,增比为 88%;开设院校

增长 87 所,增比为 69%。目前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在开

展的区域规模和学校数量上,都呈现扩大扩容的发展趋势。

3.2 高校健身气功课程类型开设多样

高校各专业所开设的健身气功课程类型,有占比最多

的大学体育选修课,还有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通识必修课、

选修课等。健身气功在高校从无到有不断开拓,课程开设

形式多样,不同专业具有差异化和各有侧重的多样化选择。

140 3 期

2024

第143页

3.3 高校健身气功教授内容丰富

目前高校健身气功教学,囊括总局气功中心推广的所

有功法套路。其中,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

四套老功法普及率高于其他功法,八段锦普及率最高;大

舞等五套新功法普及率较低,进一步推广空间巨大。

3.4 高校健身气功了解范围不断扩容

超过半数以上高校习练者,对功法技术、理论、中国

传统文化、科学锻炼等方面知识,配合着健身气功的教学,

获得不断扩充了解;中医学知识也有将近半数的习练者获

得了体悟认识。习练者专业方向的不同,对健身气功知识

了解的侧重点逐渐扩展不一。

对功法技术和理论内蕴的把握,是习练者目前掌握较

多的内容,也是其最想把握好的内容,教学中应加大力度

强化此部分内容学练。此外,也要结合运用好功法中的中

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等,促进技术和理论内容的交融

提升。

3.5 高校习练者习练年限、参与赛事有限

习练者超过半数以上习练年限为 1 年以下,习练次数

每周 1 ~ 2 次,未参加健身气功赛事比重较大。可看出现

阶段高校健身气功开展还是以课堂形式为主,大部分习练

人群缺乏自主性和延续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健身气

功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高校中逐步得到开展,成为

课程内容或运动锻炼的选择。

促进高校健身气功赛事活动多样化、常态化开展。各

级各类高校健身气功赛事活动,是高校中习练人群增长、

技能提升的主要动力之一,赛事活动激励学生更为积极主

动地参与到健身气功运动中来,促使学生以赛促学、以赛

带练,带动参与度和习练年限的增长,从被动学练转变为

主动参与。

3.6 习练者等级证书持有率低,等级证书持有者呈

偏态分布

所受调查习练者未持有两证的占比很大,反映出高校

健身气功习练者大部分不具备相应的指导、推广和普及健

身气功的资质,高校健身气功竞赛执裁队伍数量较少,难

以满足健身气功赛事推广发展需求。

在等级证书持有者中,国家级的两证持有者比例高于

一、二、三级中低等级两证持有者,这一方面是项目人群

基数不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却也反映出高校喜爱健身气

功的习练者追逐探求更高技术等级的积极表现。

新时期,高校健身气功的推广普及,要把握好自身的

特色,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号召,以政策为指引,推动

高校健身气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社会发展促进

高校健身气功高质量提升。在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复兴

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健身气功教学从体教融合、

体医融合视角出发,进一步完善高校健身气功课程体系建

设势在必行。对应高校不同专业健身气功课程的体系建设

和教材建设,是促进健身气功在高校中普及发展的重要内

容,亦能推动学生学以致用,通过竞赛、培训、教学等方

式取得健身气功等级证书,促进高校健身气功推广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永胜,杨慧馨 . 健身气功习练人群特征调查分析 [J]. 体育文化导刊 ,2017(6):42-46.

[2] 陈宁 . 高质量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石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49(1):1-5+23.

运动与健康 141

2024

第144页

发达国家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的

特点与启示

王睿琳 季谋芳 李若冰 孟辰阳 谭玉萍

(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湖南岳阳 414006)

欧美发达国家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推进与国内相比较早,对我国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

康服务的建设具有借鉴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各构成要素的发

展情况,发现这些国家更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鼓励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参与,并且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为孕产人群提供体育活动健康服务。因此,研究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注重多层次多部门协同

配合,建设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格局,建立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以满足孕产人群对于体育活动健康服务

的需求,并为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

摘要

关键词

将体育活动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方式,已成为国际社

会的广泛共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 23% 的成年

人未能达到 WHO 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甚至

全球每年有 6% 的死亡与缺乏身体活动有关 [1]。我国 2014

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

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公共体育服务

基本覆盖全民作为发展目标之一 [2]。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

深入推进和生育政策的不断变化,孕产人群的运动健康受

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无禁忌症的

孕产人群都应该在孕期和产后定期进行体育活动,每周应

该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活动 [3]。美国、加拿

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发达国家不断颁布和修订孕产人群体

育活动指南,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亦重视孕产人群的健康保

障与服务。这表明,相关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相关部门已

充分认识到各种体育活动对孕产人群健康促进的重要价值,

并大力倡导采用体育活动方式保障和促进孕产人群健康。

但实践中采用体育活动方式促进孕产人群健康的效果并未

充分体现,这可能与政府和社会体育组织的体育服务供给

相关问题有关。因此,本文在总结发达国家孕产人群体育

活动健康服务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

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的建议,从

而更好地满足孕产人群体育活动的需求,提高孕产人群的

身心健康水平。

1 发达国家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的特点

1.1 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相关政策

在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确保孕产人群能

够得到高质量的体育活动健康服务而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

基金项目:2023 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孕产人群体育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CX20231203)

作者简介:王睿琳,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健康促进;季谋芳,女,讲师,研究方向:运动健康促进;李若

冰,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健康促进;孟辰阳,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健康促进;谭玉萍,女,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健康促进。

142 3 期

2024

第145页

策。从政策制定的主体来看,发达国家制定政策的主体具

有多元性。在美国,相关政策主要由美国妇产科协会、美

国运动医学会以及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等部门在不同时

期交叉发布。通过各部门提出的多样化的运动方式、运动

强度、预期效果等建议,孕产人群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

和专业医疗人员的建议选择个性化的体育活动,以促进孕

产人群的身心健康。澳大利亚的相关政策则是由澳大利亚

运动医学会、澳大利亚健身协会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妇

产科协会共同参与制定,强调在体育活动类型的选择上应

尽可能地避免选择有摔倒和直接撞击到腹部风险的运动,

体现出该指南在保障孕产人群安全上的前瞻性和周到性。

加拿大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政策指南由加拿大妇产

科学会和加拿大运动生理学会联合制定,在参照其他发达

国家孕期体育活动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根据科学研究成果

和临床数据分析结果,清晰地定义了如何让孕产人群安全

有效地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以促进她们的身心健康

发展。

从政策内容来看,发达国家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

务政策具有全面性、连续性、安全性等特点。全面性主要

体现在政策内容涵盖广泛。澳大利亚共发布过 7 项关于孕

产人群在孕产期进行体育活动的政策指南,重点为孕产人

群提供全面的体育活动指导,强调要根据不同阶段孕产人

群的身体状况和生理需求推荐适宜的体育活动与方式。连

续性是指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美

国自 1985 年开始,共颁布了 5 项关于孕期和产后体育活动

指南,标志着美国妇产科学会对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和健康

理念研究的进步,也为孕产人群以及医疗卫生工作者提供

了重要参考。安全性是孕产人群体育活动政策制定的核心

原则之一。加拿大自 2003 年以来共发布了三项孕期运动指

南,其中《孕期和产后运动指南》鼓励所有没有禁忌证的

孕妇在孕期每周进行 3 ~ 5 次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建

议产妇在产后尽快进行体育活动,并告知产妇进行适量运

动不会影响婴儿的生长。

1.2 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组织机构

发达国家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的组织机构通常

是由多个部门和机构共同组成的,而不是由单一的管理部

门来负责。在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专门设立负责管理体

育的机构,但有很多政府的下属部门和机构参与了孕产人

群体育服务的管理,主要由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各州 /

地区的卫生部门以及专业的孕产人群健康组织机构构成;

澳大利亚主要通过澳大利亚卫生服务部、各地区卫生健康

部门以及孕产人群健康研究机构等部门参与到孕产人群体

育服务的工作中,这些机构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取

长补短,致力于提升孕产人群的健康水平;加拿大孕产人

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组织机构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网状结

构,主要由加拿大公共卫生部、各地区卫生健康部门以及

加拿大妇产科协会等机构组成。

1.3 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经费来源

充足的经费是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得以运行和

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发达国家的经费来源渠道多,包

括政府拨款、非营利组织的捐赠、基金会以及私人、企业

赞助等,呈现出多样化和广泛性的特点。

政府拨款可以使更多的孕产人群享受到专业且广泛的

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确保了其普遍化和公平性,同时可以

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其他资金投入其中,共同提升服务质

量。美国主要通过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卫生与公众服务部

等官方部门为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直接提供资金援

助,这些资金一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孕产期体育活动健

康服务项目开展等,保证了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非营

利组织的捐赠对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经费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补充作用,这些组织能够带来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进一步助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公益基金会方面,美国

则主要通过捐赠的方式来支持孕产人群参与体育活动,这

些赠款通常集中用于通过体育活动来防治孕产人群的身心

问题。除此之外,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直接捐款、赞助体

育活动、体育合作项目等方式支持孕产人群进行体育活动,

帮助她们获得更多的体育资源,提高孕产人群整体的健康

水平。

1.4 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人才培养

在现代化社会中,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

人接受,其中体育活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形式。为了

满足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的需求,保障这一特殊人

群的健康,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培养专业的

孕产人群体育服务指导者。教育培训是发达国家培养孕产

人群体育服务指导者的核心,这些指导者有可能来自医疗

健康领域,也可能是体育领域的专业人士,例如医疗保健

者和专门的孕产人群健身教练。这些指导者具备医学、运

动科学、健身训练等专业背景,并且接受了针对孕产妇这

一特殊人群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专业培训,能够根据不同孕

产人群的身心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计划 [4]。

运动与健康 143

2024

第146页

2 发达国家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孕产人群

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2.1 建立健全孕产人群相关体育政策法规

建立健全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相关政策法规是

提升孕产人群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我国当前并没有专门

为孕产人群制定体育活动相关政策法规,目前发布的相关

文件虽然涉及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及其健康服务,但更多的

是停留在文字和宣传层面,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相应的活

动和服务细则。因此,为促进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及其服务,

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共同制定综合性的孕产人群体育活

动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孕产人群的体育活动权益,明确相

关的体育活动规范。还可以通过修订现有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或制定针对孕

产人群体育活动的法规来实现,推动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及

其健康服务的建设和发展。

2.2 注重多层次、多部门协同配合为孕产人群提供

体育活动健康服务

发达国家在建设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过程中,

基本形成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局面。参与的主体不仅有政

府相关部门,更有一些社会组织、企业等部门,他们之间

相互合作,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我国在建设孕产人

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中,要注重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包

括卫生健康部门、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等,共同推进孕产

人群体育活动政策的落实。这样的机制可以促进信息共享、

资源整合和政策协调,确保各部门行动的一致性。

2.3 由公共财政与社会资金共同保障多元化的投入

格局

发达国家在运用公共财政和社会资金共同保障多元化

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

国应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扩大

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的覆盖范围,同时鼓励更多社

会力量的介入,通过政策引导非营利组织、企业、个人加

入到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的投资当中。

2.4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制度

为了建设高水平的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体系,

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人才培养制度。目前,我国可以联

合卫生健康部门和体育相关部门,共同开展专业人才培养

与培训计划,包括提供孕产人群体育指导员、健康专家、

医疗工作等相关岗位,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增加他们的

健康知识,这样可以确保体育活动的安全性和科学性,为

孕产人群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3 结语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发达国家的孕产人群体

育活动健康服务更加注重全面性的健康服务内容、个性化

的体育活动指导、多元化资金保障以及先进技术应用等,

从而提高孕产人群的健康水平。在我国,孕产人群体育活

动健康服务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模

式。因此,我国应在借鉴这些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

立足本国国情,研制出一套适合我国特有国情和文化背景

的孕产人群体育活动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Action Plan on Physical Activity 2018-2030: more active people for a healthier world[R].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8.

[2] 国务院 .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EB/OL].2014-10-20.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Z].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20.

[4]Evenson KR,Mottola MF,Artal R,et.Review of Recent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During Pregnancy to Facilitate Advice by

Health Care Providers[J].Obstetrical & Gynecological Survey,2019,74(8):481-489.

144 3 期

2024

第147页

FMS功能性动作筛查对中老年人

损伤风险的测试与分析

卢文杰 1

范冬香 1

卫伟 2

(1. 衢州学院体育工作部,浙江衢州 324000;2.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FMS(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即功能性动作筛查,是由美国矫正训练专家格雷·库克(Gray Cook)等

人设计而出,包含 7 个简单易行的动作模式,是一种筛查人体基本动作模式障碍或缺陷的方法,可以广泛用于

各种人群的基础运动能力评价。通过文献资料法得出:FMS 用于专业运动员测试文献较多,用于中老年人身体

功能性测试文献极少。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本

研究将 FMS 运用到中老年人群体,通过项目式招募 60 名中老年人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00% 出现左右不

对称问题,98% 出现核心稳定性差,87% 中老年人总分低于 14 分,中老年人身体运动功能水平下降,存在损伤

的风险性急剧升高。

功能性动作筛查;中老年人;损伤风险

摘要

关键词

目前,我国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长期持续在高位,

为应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

指出,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

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

服务模式。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通过校地合作模式,

在浙江乡村未来社区开展“体医融合”项目,开展功能性

动作筛查。功能性动作筛查在我国发展近十年,目前仍处

于快速发展阶段,普及水平逐渐提升,实践应用也从专业

竞技体育领域扩展到大众健身健康领域,但运用到中老年

人群较少。本研究将 FMS 功能性动作筛查方法运用到中老

年人,筛查中老年人存在运动损伤的风险性因素,并在后

期针对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通过国家级运动处方师以

及康复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方案,由此提高中老

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在乡村未来社区开展“体医融合”项目,

招募 60 名中老年人进行 FMS 测试,以 60 名中老年人测试

数据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求,在中国知网、万方、校内图书馆等数

据库对关键词“老年人运动损伤”“FMS 功能性动作筛查”

等进行检索,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章进行归纳分析,为本文

提供理论支撑。

1.2.2 测试法

本研究依托于笔者曾担任国家身体运动功能团队的教

作者简介:卢文杰,男,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范冬香,女,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卫伟,男,

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运动与健康 145

2024

第148页

练员,带领团队严格按照 FMS 测试方法与标准对所招募的

中老年人进行 FMS 测试,根据中老年人所测试的结果进行

记录并整理。测试首先排除有运动损伤史以及手术史的中

老年群体。

1.2.3 统计分析法

本 文 采 用 Microsoft Word 2016、Microsoft Excel

2016 软件对浙江省 60 名乡村未来社区老年人进行 FMS 功能

性动作筛查的数据并统计分析,为本文提供定量评价依据。

2 研究结果

2.1 FMS 测试结果

2.1.1 深蹲

(1)测试方法:受试者呈直立姿势,双脚与肩同宽或

稍宽于肩,脚尖朝前,双手曲肘 90°,持棍放于头顶,使

双侧大臂、横杆以及地面平行后,双手将横杆最大限度举

起,缓慢下蹲至极限,脚跟始终接触地面,后背部保持平直,

双眼平视前方。若无法正常完成,出现代偿动作,可降低

动作难度,受试者可踩在一定高度上的板上完成该动作。

(2)测试目的:测试肩、髋、膝和踝关节的双侧对称

灵活性。

(3)评分标准:3 分标准:蹲下时,上体与胫骨前肌

平行;股骨低于水平线;膝与脚尖呈一条直线;测试杆不

超过脚尖。2 分标准:将双脚跟站在 FMS 测试板上,上身

与胫骨前肌平行;股骨低于水平线;膝与脚成一条直线;

测试杆可超过脚尖。1 分标准:2 分条件下也无法完成。0

分标准:出现疼痛。

(4)测试结果分析:测试人数 60 人,得分人数最多

的是 2 分,占总人数的 62%;满分的人数较少,占总人数

12%。以上数据表明,在深蹲动作模式测试中,达到满分的

人数较少,可见他们在肩、髋、膝和踝关节的双侧对称灵

活性还有待改善,其中一人通过筛查,发现肩关节出现疼痛。

2.1.2 跨栏步

(1)测试方法:受试者双手屈肘持横杆放于颈后,要

求横杆与地面保持平行,双脚并拢呈直立姿势,脚尖紧贴

挡板,上体保持正直,单腿跨过标志线,标志线的高度为

地面至受试者的小腿胫骨粗隆处,跨过的足跟接触地面后

再缓慢回到起始位置,换另一侧进行,每侧需连续完成 3 次。

(2)测试目的:测试单侧腿部力量,髋、膝、踝的灵

活性以及对称性。

(3)评分标准:3 分标准:髋、膝、踝保持在同一垂

直面上;腰部未出现明显晃动;测试杆与栏架线保持平行。

2 分标准:3 分动作标准无一满足。1 分标准:脚碰到栏杆;

身体失去平衡。0 分标准:出现疼痛。

(4)测试结果分析:因上一测试中,1 名受试者出现

疼痛,则停止测试,参与该测试的人数为 59 人,在本次测

试中 2 人因测试过程中踝关节出现疼痛,得 0 分,其中得

分人数最多的是 1 分,占总人数的 56%。满分的人数较少,

占总人数 10%。以上数据表明,在跨栏步动作模式测试中,

受试者单脚支撑地面时,身体出现明显晃动,表明受试者

单侧腿部力量不足,踝关节的功能受限。

2.1.3 直线弓箭步

(1)测试方法:受试者双脚呈前后弓步姿势,前后脚

之间的距离为地面与受试者的小腿胫骨粗隆处的长度,即

左脚脚尖置于测试板 0 刻度线后,右脚向前跨出,要求起

始位置时,需保证双侧脚脚尖朝前,受试者双手持横杆于

身后,要求左手握住横杆的下端,右手握住横杆的上端,

受试者的头部、上背部以及臀部要紧贴横杆,起始姿势准

备好后,受试者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前提下,缓慢下蹲,后

侧膝关节接触测试板后再缓慢抬起,完成后换另一侧。

(2)测试目的:测试肩、膝、踝的灵活性以及对称性。

(3)评分标准:3 分标准:测试杆与头、胸椎和骶骨

部位接触;躯干没有明显移动;测试杆和双足处于同一矢

状面;后侧膝部接触测试板。2 分标准:3 分动作标准无一

满足。1 分标准:身体失去平衡。0 分标准:出现疼痛。

(4)测试结果分析:参与测试的人数为 57 人,在本

次测试中 2 人因测试过程中肩关节、膝关节出现疼痛,得 0

分,其中得分人数最多的是 2 分,占总人数的 49%。以上数

据表明,达到满分的人数较少,在测试过程中,左腿在前

的分数要低于右腿在前的分数,两侧出现不对称性,不对

称性是产生损伤的重要因素,应改善弱侧的功能。

2.1.4 肩部灵活性

(1)测试方法:测试前测量受试者的掌长(掌根至中

指的长度),受试者双脚并拢,呈自然站立状态,拇指握

于四指中,双臂同时向两侧展开,双侧手臂同时用力置于

背后,一侧手臂在上,一侧手臂在下,上侧手臂需完成外

展外旋动作,下侧手臂需完成内收内旋动作,之后换另一侧。

(2)测试目的:筛查肩关节的内收、内旋和外展、外

旋的能力以及双侧的对称性。

(3)评分标准:3 分标准:两拳的间距短于一掌长。

2 分标准:两拳的间距在 1 到 1.5 的掌距之间。1 分标准:

146 3 期

2024

第149页

两拳的间距大于 1.5 倍的掌距。0 分标准:出现疼痛。

(4)测试结果分析:因受试者在测试过程中若出现疼

痛需要立即停止测试,因此参与测试人数为 55 人。左肩和

右肩测试发现,左肩在上 3 分占 33%,右肩在上占 51%,这

表明受试者单侧肩关节的灵活性较好,但两侧不对称问题

突出,出现肩关节疼痛的患者应立刻停止并进行 SFMA 测试,

找出产生疼痛的根源,才能更好地进行功能性康复训练。

2.1.5 主动直膝抬腿

(1)测试方法:受试者仰卧于垫上,双手放于体侧,

双腿伸直,将测试板放于两侧腘窝下方,受试者缓慢抬起

一条腿时,另一侧腿仍需伸直,并接触测试板,受试者将

一侧腿抬至离地面最高点,保持 3 秒钟,再缓慢放下,换

另一侧腿进行测试。

(2)测试目的:测试髋关节的屈曲的灵活性,腘绳肌

的灵活性、对侧性以及核心力量。

(3)评分标准:3 分标准:踝关节落在大腿中点与髂

前上棘之间。2 分标准:踝关节在大腿中点与髂骨中心位置。

1 分标准:踝关节在髂骨中心之下。0 分标准:出现疼痛。

(4)测试结果分析:因受试者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疼

痛,需要立即停止测试,参与本次测试的人数为 54 人,该

项测试得分人数最多的是 3 分,占 63%。以上数据表明,受

试者髋关节屈曲的能力以及腘绳肌的灵活性相对较好,没

有出现损伤的现象,抬左侧腿的 3 分占比为 76%,抬右侧腿

的 3 分占比为 65%,两侧最好成绩出现差异,应改善未达到

3 分值的薄弱点以及出现不对称性的问题。

2.1.6 躯干稳定性俯卧撑

(1)测试方法:测试受试者俯卧于垫上,双手与肩同

宽放置于垫上,测试动作由难到易,双手依次放于下颌、

锁骨,核心发力,用双手撑起身体,保持躯干的稳定。

(2)测试目的:测试核心区域的稳定性。

(3)评分标准:3 分标准:男受试者的拇指与前额成

一条直线;女受试者的拇指与下颌成一条直线。2 分标准:

男受试者的拇指与下颌成一条直线女受试者的拇指与锁骨

成一条直线。1 分标准:在降低难度的姿势下也无法完成动

作或者出现动作代偿。0 分标准:出现疼痛。

(4)测试结果分析:得分人数最多的是 1 分,占比

52%,得 3 分的人数占比只有 7%。以上数据表明,受试者核

心区域的稳定性不够,腰腹肌肉力量不足,超过一半的受

试者需代偿做工,甚至无法完成动作,腰腹部是身体的中

间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应注重提高身体的核心力量。

2.1.7 躯干旋转稳定性

(1)测试方法:受试者呈跪姿于垫上,双手放于肩关

节的下方,膝关节与髋关节在同一个垂直面上,双膝双手

紧贴测试板,在指令的指导下,抬起对侧的手臂以及腿,

将膝关节与肘关节相触碰,保持腰椎伸直。

(2)测试目的:测试躯干与上下肢共同运动时的核心

稳定性以及双侧的对称性。

(3)评分标准:3 分标准:受试者做同侧动作时躯干与

测试板保持平行,肘和膝接触时同木板在一条直线上。2 分标

准:受试者能够以异侧对角的形式正确完成动作。1 分标准:

失去平衡或者不能正确完成动作。0 分标准 : 出现疼痛。

(4)测试结果分析:该测试得分人数最多的是 1 分,

占比 74%,得 3 分的人数占比只有 1.9%。以上数据表明,

出现 3 分的仅有一人,是七项测试中满分人数占比最低的,

说明受试者在处于动态的情况下核心稳定性、神经肌肉协

同能力以及动力链能量传递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改善。

3 结语

浙江省乡村未来社区中老年人功能性动作筛查总分为

10.95,低于 14 分的人受伤风险急剧上升。因此,低分者

更需要引起重视并进行纠正性干预训练。测试结果显示,

中老年人主动直膝抬腿得分最高,说明其髋关节屈髋能力

以及大腿后侧腘绳肌的柔韧性相对较好;得分最低的是躯

干旋转稳定测试,表明中老年人在动态的情况下,核心稳

定性、神经肌肉协同能力以及动力链能量传递的能力不足,

核心力量不够,在做负重动作时,易造成腰骶部的劳损和

膝关节的损伤。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出现身体

机能水平的下降,通过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出运动功能

受限的部位,加强弱侧运动链以及纠正性运动干预训练,

预防损伤的发生,能够有效提高中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Gray Cook [ 美 ]. 动作 - 功能动作训练体系 [M]. 张英波,梁林,赵洪波,译 . 北京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1:17.

[2] 孙莉莉 . 美国功能动作测试(FMS)概述 [J]. 体育科研 ,2011,32(5):29-32.

[3] 王雄,刘爱杰 . 身体功能训练团队的实践探索及发展反思 [J]. 体育科学 ,2014,34(2):79-86.

运动与健康 147

2024

第150页

体育强国背景下中学生体质健康的

现状与对策探讨

张小利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文萃中学,甘肃平凉 743400)

在体育强国理念的督促下,教师自觉提升体育教学的设计高度、参与广度、游戏体验、活动效度,助力中学生

的快乐运动、强身健体、茁壮成长。为了践行体育强国理念,教师精心调查中学生体质健康的现实情况,务实

剖析导致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原因,简要概括解决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育人价值,详细总结解决中学生体

质健康问题的高效对策。因此,体育强国理念提升了教师的课改意识与品质观念,以探寻中学生体质健康的提

升策略实现教学提质增效。

体育强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育人价值

摘要

关键词

体育强国理念对体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新导向与新任务,

要求教师着重培养中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质健康、锻炼习惯,

促进中学生走向身心健康、乐享运动、积极生活。为了提

升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教师自觉践行体育强国理念,主动

提升体育教学的参与性、体验式、品质化、素养型,全面

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体育强国理念提升了体育

教学的设计起点、育人导向、趣味体验、活动效果,科学

培养中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技能、健身习惯、积极心理。

1 中学生体质健康的现实情况

第一,拥有羸弱的身体素质与免疫能力。一些中学生

在流感季节经常患病,且恢复期较长。还有一些中学生患

小病经常吃药,难以自愈,无法依靠自身的机体免疫力战

胜对人体侵害较少的小病。第二,拥有较差的体能储备与

耐久能力。很多中学生活力四射,却在体育活动中快速进

入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腰酸背痛的疲惫状态。这种现象

在篮球、长跑、足球等大项目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表

现出中学生体力较差。第三,拥有孱弱的运动能力与体育

素养。中学生不仅体能储备差,运动能力也非常低下,无

法具备较高的体育技能。中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时浅尝辄

止,仅仅掌握一些花拳绣腿,却乐于在同学面前进行表现,

且沾沾自喜。第四,拥有较差的锻炼习惯与健康观念。中

学生朝气蓬勃、精神活跃,经常在闲暇时间玩智能手机,

没有将课余时间转变为锻炼机会。这说明中学生尚未形成

良好的锻炼习惯、健身意识、科学理念。

2 导致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原因

第一,课程任务较重,闲暇时间较少。中学生面临着

高考筛选、职业选择、人生定位,因而中学生以及家长最

关心的是课程成绩、学业发展等诸多挑战,这必然导致中

学生对体质健康问题的忽视。第二,尚未形成良好的运动

兴趣、锻炼习惯、健康观念。中学生没有在体育活动中感

作者简介:张小利,男,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体育教育教学。

148 3 期

2024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籍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