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 天官像
中原 明
木漆金 高 28.5cm
RMB: 220,000-250,000
此尊头戴贯簪系缨的通天冠。面庞圆腴,双目宛若未开敷的莲苞,
眼睑低垂,目光下敛,俯视芸芸众生,嘴唇彩绘出有三缕墨髯。身着宽
大的汉式袍裳蔽膝。衣纹曲走流回自然,衣料质感厚重,巧夺天工,繁
而不乱。衣纹的两端拂卷体侧,宛若祥云。双手当胸交叉而握,垂脚端坐,
具有不同凡俗的威仪。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刻画得精细入微,一丝
不苟,表现出高超雕刻技艺。周身施以漆金,保存完好,殊为难得。
道教弘扬的天地水三官信仰流传甚远,尤以天官赐福的说法最得人
心。道经中说,天官号曰上元九气赐福天官,又尊称紫微帝君、曜灵元
阳大帝,是玄都元阳一品位阶,居住在紫薇宫中,率部众三十六曹。他
主宰众生善恶之籍,致诸仙升降之司。又说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
领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便莅临世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1840 观音像
中原 清
木漆金 高 19cm
RMB: 无底价
此尊观音像整体以木漆金雕刻,盘发成髻,头戴风帽,脸庞圆而下收,双目
低垂,表情沈静安详,流露出恬淡宁静与聪慧的神态;下身着僧裙,出色地突显
了观音流畅的衣纹线条和优美的身段。观音呈游戏坐,右手(已佚)搭于右腿之上,
左手(已佚)施与愿印,呈游戏坐,做工规整,表面金色虽因年代久远大部分褪去,
呈现大面积斑驳的红底色,更加突出了颜色对比强烈的艺术感。是一件难得的中
原地区的精品。
1841 自在观音像
中原 元
木雕 高 27.5cm
RMB: 38,000-42,000
自在观音又名观音菩萨或观自在菩萨,原名“水月观音”。她一改
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成规,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荷叶,重心落在左胯,
右手微抬微翘,左手为支撑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其姿态出色地突
现了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人们于是忘却了她本来的名字,亲
切地称她自在观音。自在观音,至于称观世自在者,观世界形能自在无碍,
对苦恼众生能自在拔苦与乐。据称遇难者只要念诵其名号,观音菩萨就
会及时“普救众生苦难”。有很多观世音,成为无处不在的菩萨。
此尊自在观音以木胎精雕细琢而成,包浆古朴;脸庞长圆丰润,面
容祥和平静,流露出恬淡宁静与聪慧的神态;着天衣绸裙,衣折线条简
洁大方,疏密有致,做工规整,艺术感极为强烈。
1842 释迦立佛像
中原 明
木漆金 高 43cm
RMB: 80,000-100,000
此尊佛陀立像为典型的明代宫廷京工造像,通体漆金,佛陀头饰螺发,头上
肉髻顶严,螺发刻画清晰,面容圆润,额广平正,眉如弯月,双目广长,眼睑曲
线优美,眉线与鼻部相连,鼻翼宽大目光下敛,似在俯视芸芸众生。身躯挺拔,
肩胸宽厚,肢体修长,比例合度。前胸袒露,左手于胸前结禅定印,右手自然下
垂于体侧,结与愿印。内着僧裙,外披通肩大衣。法衣衣袖宽大,迎风飘举,衣
纹层叠流畅,使得优美的线条得以展现,极富装饰意味。
1843 释迦牟尼佛像
中原 明
木 高 34cm
RMB: 160,000-200,000
此尊释迦牟尼佛面庞扁平饱满、神情沉静内敛,双耳垂肩,螺发高髻,头顶宝珠,
双手结禅定印于腹前,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法相饱满,福慧具足。佛陀眼帘低
垂,双目微合,仿若俯视世间万象,庇护云云众生,不仅神情内敛,更体现出一
份禅定后特别的自在与安详。迦裟绕体搭于右肩,为中原造像典型装束型式。释
迦牟尼佛像以木雕制成,线条利落清晰,清楚表达了衣物在身上所产生的立体感、
皱折感,乃至柔软厚重的质感。造像表面漆金,虽已部分脱落,却更加凸显此尊
造像古朴的色泽,及内敛沉静的神态。整体造像体量较大,比例均匀,造型规整,
线条流畅,木佛保存较难,此尊状态较好,实为难得,是同类中的佼佼者,值得收藏。
参阅: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1844 阿难彩绘像
中原 明
木雕 高 76cm
RMB: 350,000-450,000
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像的两侧常塑有两位比丘像,其中一位为阿
难陀尊者,他们皆为释迦牟尼佛之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因其聪颖多智,
能将佛陀的开示毫无错误、疏漏的重讲一遍。
此阿难尊者像,呈站立姿,双手合十,法相庄严肃穆,表情虔诚内省,姿态轻松自如,
眼角及颈部的刻画上,风格写实,匠心独运,充分展示了古代匠师塑造人物的卓越技巧。
身着交领僧衣,外披袈裟,衣褶线条简洁大方,疏密有致。虽然时代久远,但是依然保有
原来的漆彩,漆彩中的描金画的精彩衣纹仍清晰可见。整体雕刻工艺精湛,仪态安详沉静,
造型生动传神,立体感强,堪称明代汉传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不为多见。
1845 观音像
中原 明
木 高 54.5cm
RMB: 350,000-450,000
此尊木雕观音像头戴宝冠,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颇极丰姿,气
质高雅。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钏,
雕刻繁复。衣襟飘逸灵动。此尊造像雕刻细腻,形象生动,极具时代风格,木胎
佛像保存至今,仍有此状态,甚为难得,值得收藏。
1846 韦驮像
中原 明
木漆金 高 119.5cm
RMB: 无底价
韦驮(又作韦陀)是佛教的大菩萨之一,同时是四大天王中南方增
长天王身边的八位大将之一,是一位重要的护法神。他身披甲胄,左手
拿着一个金刚杵,右手握拳,昂首挺胸,成丁字步站立,十分威风。
此尊韦驮像仪态凛然,头戴凤翅兜鍪金盔。面部丰润,阔鼻丰唇,
弯眉秀目,缯带弯卷飞扬。身着金缕锁子甲,内衬长袍。身微前倾,左
手放置腰间。帔帛绕过双臂,于身后翻转飘扬。双臂胄甲下的袍袖临风
舞动,富有动感。韦驮像采用罩金髹漆工艺,刻划细致入微,尤其面部
特征,十分传神。造像身形威武刚健,而面部呈现慈悲为怀的神情。如
此大尺寸的金漆木雕韦陀像实属罕见,保存如此完整,更为难得。此尊
无论制作工艺还是历史考究都十分难能可贵,是一件明代佛教艺术的木
雕精品。
参阅:北京瀚海 2012 年 5 月 27 日拍卖会 Lot 2268,明代
韦驮菩萨立像高 120cm,成交价 RMB 6,382,500
1847 释迦牟尼佛头像
中原 元
木 高 66cm
RMB: 800,000-1,200,000
此佛头以木为材,体量硕大,极为震撼。顶有肉髻,
面相方圆,额宽且脸型饱满端正,双耳长垂及肩,五官
刻画清晰,眉眼上挑,双目微闭,下视云云众生。整体
生动自然,神情庄重凝视,雕刻技艺精湛而又不失细腻,
以木为材又契合佛教本意,保存至今可称之为难得。
1848 夹纻自在观音像
中原 明
木漆金 高 68cm
RMB: 400,000-500,000
记录:邦瀚斯伦敦春拍
此尊夹苎髹漆金自在观音像为明中晚期,同类的夹苎材质存世量极少,这是以北京地区的审美情趣
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汉传宫廷风格。
此尊观音头顶髻配以风帽,脸廓圆润丰腴,为典型汉传开相,眉形雕刻简练,一刻一划之间塑造出
殊胜的美感,菩萨双眼微闭,眼角自然上挑,仿似俯视众生,鼻梁高挺,唇部雕刻巧妙且形象,嘴角上
扬流露出慈悲庄严又似含笑意的喜悦之情,有别于一般常见菩萨较秀气的法相,似乎是难以参透的神秘
面容。双耳紧贴面容,胸前璎珞雕刻细腻,排列规整。身着天衣如轻丝软绸般贴服柔软,同时紧贴的衣
纹灵动飘逸,极富层次感,通过天衣来突出躯体的自然变幻,如曹衣出水,波浪形衣纹在行云流水的雕
琢线条间彰显着力度和生命力,莲台工艺精细复杂,莲瓣宽厚,每片花瓣皆独立雕刻再粘贴,与北京智
化寺的一尊明代释迦牟尼佛同为夹苎胎,且莲座雕刻风格、漆金工艺、身体比例及线条都十分相似,可
见此尊观音像与北京智化寺的释迦牟尼佛应同属京作地区皇家风格。
夹苎是漆器的一种制作技巧,源于战国,夹是布料加灰之意,苎是麻布的古称,东晋时期戴奎独创
于将此工艺运用于佛像制作,夹苎漆像相比其他材质的佛造像有不可替代的特性,质地轻便,方便搬运,
古代常用来做大尺寸的佛像称为“行像”,且漆质色泽鲜艳,天然的大漆具备防水防腐的功能,也可贴
金彩绘,不易开裂变形。元明清时期主要为皇家御用的高级工匠掌握,至今在承德外八庙、北京雍和宫
保存了不少夹苎佛像珍品。
参阅:智化寺释迦摩尼佛 本场拍品底座图片
1849 雪山大士像
中原 明
铜镀金 高 13cm
RMB: 70,000-120,000
此尊造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修,在菩提树下成道
的情景,故也称为“得道像”。此件造型尤为特别,髡首秃顶,
双眉相连,与鼻准相接,双唇两侧有髭,于口角之外蟠结成卷,
下颌虬髯,双目微合,左手作禅定印,右手作降魔印,体态生动
自然,神情庄严凝重,是一件颇为少见的明代造像佳作。
1850 弥勒佛像
中原 明
青铜 高 9.5cm
RMB: 无底价
此尊弥勒佛即是中古时期铜造像之佳作,时
代特征显著;高肉髻,面形圆润,神态庄严沉静。
身著袈裟和僧裙,衣纹曲复圆转,写实自然,尤
其是座前衣纹垂成多重弧状,形象地表现出衣服
轻薄柔软的质感。胸部挺直,右手举于身侧结施
无畏印,左手抚膝。善跏趺坐于台座之上,双足
置于仰莲之上。佛像姿态沈静自然,双目微启,
法相端严睿智,气度非凡。整件造像古朴有韵,
虽时代久远,仍然保存状态较佳,非常难得。且
不多见,值得收藏。
款识:家萻一心造供养
1851 地藏菩萨像
中原 元
铜 高 36cm
RMB: 180,000-220,000
地藏王菩萨是佛教中一位愿力深厚的菩萨,因他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
如秘藏故名地藏 ; 又在密教其密号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 ; 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
生如来之幢菩萨 ; 在胎藏界则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萨埵也。此菩萨在释迦
牟尼佛灭度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担负救度众生的重任。而且常救拔地狱众生
痛苦,以其曾发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之愿,故有大愿地藏王菩萨之称。
此尊地藏菩萨造像头戴宝冠,冠叶雕刻精致。面容慈悲安详,神情怡然。目
光下敛,鼻形俊俏,唇角微扬。宽肩细腰,体态端庄优雅。胸部配饰连珠式璎珞,
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结禅定印。下身着高束腰长裙,下摆在双腿前铺展开来,
衣纹处理采用了汉地传统雕刻技法,自然流畅,生动写实,依稀可见身体的自然
起伏和变化,衣缘上錾刻花纹,精美细致。结跏趺坐于椭圆形莲台之上,莲花座
由两重丰厚仰覆的莲瓣对称环绕,凸显的莲花,饱满清晰。此尊造像保存完好,
品相极佳,原应供奉在皇家佛堂或寺庙当中,实属难得,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
1852 文官像
中原 明早期
铜 高 27.5cm
RMB: 250,000-300,000
此尊文官立像,头戴礼冠,面容光洁丰润,双目炯炯,面含微
笑,身着宽领宽袖长袍,衣纹服帖流畅,刀法娴熟,自然优美,袖
口领口均錾有精美的花纹。双手交叠于胸前持笏板(已佚),手指
柔软修长。衣下双足微露。此像具典型明代特征,头部占比例较大,
刀工简练,但对人物神态把握极为准确,谦恭祥和,包浆自然凝重,
为难得的明代精品之作。
1853 释迦牟尼佛像
中原 明
铜 高 14.3cm
RMB: 100,000-150,000
此尊释迦牟尼佛立像,肉髻平缓,大耳齐垂,额际高广,面相饱满圆润,五
官刻画精细入微,双眉似弯月,眉间饰圆形白毫,双目低垂,神态宁静慈和,隆
鼻方口,小巧秀丽,神态寂静端庄,庄严中又蕴含着慈善之意面颊丰腴,身着袒
胸式袈裟,袈裟紧贴身体,衣纹线条流畅优美,以写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丝织物
本有的质感。左手置于胸前结无畏印,右手下垂做接引印,故又称“接引佛”。
跣足而立,双脚微分。整体造型端庄,比例匀称,工艺精细,法相庄严;青铜铸造,
铜质细密,是同时代较好作品,值得收藏。
参阅:首都博物馆藏
1854 观音菩萨像
中原 元
青铜 高 20.7cm
RMB: 120,000-150,000
此尊观音菩萨像具有典型的元代造像风格,头戴花冠,冠中应嵌宝石,面相
丰满端庄,双目低垂,神态宁静平,两侧束发呈波浪状披双肩。上身着双领下垂
式袈裟,衣领垂至腹部,露出裙衬,下身着长裙,衣纹简括自然,左手持灵芝,
右手结禅定印托如意宝珠,观音善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台座造型别致,以海水纹
为地,中心托一仰连,两侧生假山石,右侧置有书卷与钵盂。观音以青铜铸造,
皮壳古朴苍劲,身上许多地方依旧残留漆金与朱砂痕迹。整体造型完美,风格清
晰明朗,构思独特而巧妙,充分反映出元代的审美意趣与工艺水准,将观音菩萨
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美好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造像保存完好,实为不可多得
的元代艺术精品。
1855 送子观音像
中原 明
铜漆金 高 38cm
RMB: 200,000-300,000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和菩萨的形象逐渐为国人所熟悉。“送子观音”的形象,
是中国佛教所创造的。《法华经》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此尊送子观音局部漆金,头绾螺髻,面形长圆,面容温和,双目低垂,眉间
饰白毫,直鼻,小口。身穿宽袖垂领式衣衫,下身着长裙,胸前露出腰带结,衣
纹飘逸流畅,长裙曳地,呈自在姿坐于洞石之上,双手将一童子抱于膝上,童子
造型小巧可爱,前额饱满,留有稚发。整器材质润泽,刻琢精美,刀法细腻,包
浆自然浑厚,观音体态优美,具有求子纳福的吉祥寓意。
1856 护法神
中原 明
铜镀金 高 34cm
RMB: 240,000-280,000
此尊护法神像通体镀金,头戴发冠,容貌威武俊朗,三目炯炯,
鼻梁挺拔,神情庄严肃穆。护法神身姿壮硕,右手向下结印,左手当
胸托物,身着甲胄,足蹬战靴,胸前左右鳞甲细密整齐,衣领、衣缘、
衣袖和腹部皆錾刻有如意祥云纹,层次分明,工艺刻画精细,具有极
强的立体感。身后大帔帛飘曳,突出了护法不同于一般武士的宗教神
性。造像整体尺寸较大,气势磅礴,形象生动传神,给人以气吞山河
的力量感,且品相完美,金水厚重,是明代铜造像在难得的精品,值
得收藏。
1857 达摩渡海像
中原 明
铜 高 42.3cm
RMB: 250,000-300,000
菩提达摩,古代南印度僧人,公元六世纪初,他渡海至广州,入中国弘扬禅法,
曾在南京会见南朝梁武帝,后又渡江北上,驻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递衣钵
后出游。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此尊造像就反映了达摩祖师渡海传法的形象,也是达摩祖师常见的雕塑题材,
十分经典。达摩以袈裟为风帽,戴于头上。祖师脸庞微侧,双目圆睁,鼻梁高挺,
双唇紧抿,坚毅的眼神,注视前方,极为传神;立体的五官和卷曲的头发与胡须,
具有典型的印度人特征,是对达摩本人的肖像刻画。祖师身上紧裹袈裟,前胸袒露,
双手拢袖置于胸前,身姿挺立,赤足立于波涛之上。宽大的袈裟衣摆处随海风飘动,
写实灵动,褶皱层层叠叠,流畅自然。波涛为覆钵样式,细致铸造了翻卷自如的
海浪和溅起的浪花。整像铜质润泽,刻工精细,造型优美,人物写实,栩栩如生,
充分体现了达摩祖师不畏风浪,渡海来华传法的宏大志向和坚定决心。同时期在
福建德化也有一位擅长人物雕塑的大师名为何朝宗,他塑造的一尊德化白瓷达摩
渡海像(故宫博物院藏)与此件拍品极为类似。对别二者,我们不难发现,在人
物刻画、衣纹表现、甚至浪涛样式上,二尊造像均互有借鉴,充分体现了明代人
物造像的写实艺术特点和高超的塑造技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858 观音菩萨像
中原 元
铜 高 32.2cm
RMB: 200,000-300,000
此尊菩萨像结跏趺坐姿,发髻高挽,头戴高大华丽五叶宝冠,冠正中置阿弥陀佛像,脑后亦有一叶
上雕佛像,较为特殊;宝缯于耳际曲卷上扬,另一端沿肩部下垂,耳挂花瓣状珰,面目方正而丰润饱满,
柳眉细弯,眼帘低晗,棱鼻小口,神态端庄肃穆、娴静祥和。观音身着通肩垂领袈裟,佩戴项链钏环,
胸前饰联珠式缨络,繁缛华丽。衣缘錾刻精美的缠枝莲纹,衣褶曲走流回自然。右手当胸以食指和中指
相捻成环,左手结禅定印,应分持杨柳枝及净水钵。从冠饰佛及手印分析,此像应为内地常见的观音造像。
此像造型雍容大度,铸造工艺精湛,且注重细节刻划,堪称明代汉传佛教造像中的精品。
1859 狮吼观音像
中原 明
铜 高 27.5cm
RMB: 250,000-350,000
狮吼观音为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是藏密本尊之一。藏传佛教认为,修持此
尊可避免非人、龙族及地神加害。
此尊狮吼观音菩萨像,头戴花冠,束发高髻,宝缯弯立于耳后,耳珰圆润,
面庞丰满,下颏浑圆,用阴线刻画双层下颏。双手胸前结说法印,右肩斜披禅思
带并打结,线条流畅。双手各持莲枝,莲枝婀娜,莲芯上供瑞鸟。上身璎珞及裙
上的条棱衣褶和细密的装饰图案均是明代中原艺术风格中的典型特点。狮吼观音
菩萨的特征之一是狮子坐骑,观音菩萨侧身游戏坐于狮背,狮子卧伏在地,做低
吼状,造型生动逼真,极具张力,非常难得。狮子项挂铃,狮背的坐垫二侧各錾
刻折枝花卉,是汉式的习惯表现手法。狮背的坐垫以及双腿上均有细密精致的装
饰图案,足见此尊明式造像的精美,注重装饰的特点。整体尺寸较大,造型端庄
优美,做工精细,线条流畅,是明代汉传佛教造像中的佳作。
本场拍品底座图片
参阅:2017 年秋季拍卖会,钱塘陈彦清造款识观音像 高 24 厘米,
拍出了 RMB977,500
1860 钱塘陈彦清造款菩萨像
中原 明代
铜 高 27.7cm
RMB: 500,000-600,000
此尊菩萨像为明代著名造像大师陈彦清所作,莲座底部边缘刻有“钱
塘陈彦德造”六字铭文。其与已知的多尊钱塘款造像风格完全一致,既有
中原地区传统风格的表现,可以说融合了汉藏两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头戴五花冠,头顶束高椎形发髻,余发以大发辫形式垂于两肩,耳侧缯带
呈 U 字形翻卷,耳下垂圆环。面形宽大,面部刻画细腻生动,额部高广,
额心饰圆珠状白毫,眉毛上扬如柳叶,双目垂俯似莲苞,鼻梁高挺,双唇
微抿,充分表现了观音菩萨庄严慈祥的形象特征。宽肩细腰,身躯饱满健硕。
上身胸前饰项圈和长链,项圈下坠网状连珠式璎珞,双肩披大帔帛,下身
着僧裙,手足配有钏镯,衣纹写实自然,装饰繁缛讲究。跏趺端坐于莲花
宝座上,双手置双膝结禅定印,两手的手心各拈一莲茎,莲茎沿手臂向上
伸展,莲花如伞状盛开于两肩。莲座为半月形束腰式,造型周正规范,其
上下边缘装饰一圈连珠纹,前后满施莲花瓣,莲瓣宽大饱满,形制美观大方。
款识:钱塘陈彦清造
1861 毗卢遮那佛
中原 明代
铜 高 64cm
RMB: 800,000-1,200,000
此尊毗卢遮那佛顶饰螺发,宝珠前置,是明代中原造像常见的形式。面相方润,
耳长垂肩,弯眉细目,双眼微微俯视,如观照一切众生。鼻梁挺直,鼻翼宽大,嘴
角上扬,神态柔和,具有庄严大气之势。上身着通肩袈裟,衣纹流畅自然,衣缘铸
刻精美的缠枝花卉纹,具有汉地传统审美特色。双手于胸前结智拳印,全跏趺坐于
莲台之上。莲台为分体铸造,宽大的座体稳稳地承托住了高大的主尊,莲瓣装饰台
座一周,造型立体、饱满,莲瓣下台座为镂空卷草纹样式,十分精美。整像体量硕大,
工艺精湛,保存了香灰皮壳,较为难得。此造像具有中原明代的典型风格,是明代
毗卢遮那造像的标准样式,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宗教价值。
毗卢遮那佛(梵语 Vairochana),简称“毗卢佛”,意译“大日如来”,意为
遍一切处、光明遍照,是释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是表示绝对真理的佛身。由于毗
卢佛的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能使大千世界永放光芒,能开发众生善根,承办世间
和出世间一切事业,因此而得名。在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密教大法中,毗卢遮那是
法身如来,是法界体性自身,是实相所现的根本佛陀。在金刚界,毗卢遮那佛结智
拳印,即右手握住左手拇指;而在胎藏界,毗卢遮那佛结法界定印,即两手仰掌相交,
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大拇指朝上相触,安放于脐下。历史上中原地区流行的
主要是正纯密教,所以毗卢遮那佛的造型样式主要是上述两种。在明代时期,毗卢
遮那佛信仰极为盛行,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在诸多寺院中见到供奉此像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