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芬 阿 姐
□杨佩芬
·五里桥 06 2016年 8 月 24 日
五里雅韵 责任编辑 / 王惠康 执行美编 / 刘 明
五里画廊
阴历六月称为伏日。 约始于汉朝。 对
“伏”的解释主要有二。 颜师古曰:“伏者,谓
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
名伏日也”。 又据《荆楚岁时记》云:四时代
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注木;立夏,
火代木,木生火;立秋,金代火,金畏火;立
冬,水代金,金生水。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
也。 据此,《阴阳书》进一步说:“夏至后第三
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的初庚为
末伏”。
夏季,以三伏为最热。 古时没空调,没
电 扇 ,每 至 “三 伏 ”,古 人 除 扇 子 不 离 手 之
外,唯求白天食“凉冰”,入夜“乘风凉”。 蔡
云《吴觎》云:“初庚梅断忽三庚,九九难消
暑气蒸。 何事伏天钱为赚, 担夫挥汗卖凉
冰”。
盛夏之日,冰从何来?原来,古人按二十
四节气,常择地设窖二十四座,每遇严寒,挑
水蓄于荡田,冰既坚,贮之于窖。盛夏需以护
鱼鲜,并以滌暑。
除用扇、食冰外,更普通的消暑是“纳
凉”。 一般的“乘风凉”,只在树下或山口。 但
也有作游人放船纳凉。 《吴觎》云:避暑天天
闹虎丘,连前端午后中秋。船涡即得凉风到,
急放一回水辔头。”所谓“水辔头”,是指一批
豪民富贾,买了灯舫后穷侈极欲,十分忙碌
的样子。 有贪玩者还作 “斗牌”、“曲局”、和
“说书”的消遣。 这里的“斗牌”,是指结伴择
地,随意留连,作骨牌、叶格、马吊诸样游戏,
并以酒食作东道。习清唱为避暑,争相斗曲,
夜以继日谓“曲局”;招盲女、鼓男弹唱新声
绮调,明目男子演说古今小说,就叫“说书”。
这些都是借乘凉为行乐也。
至六月廿四月荷花生日, 观荷纳凉,更
是借纳凉而庆荷花生日,是热闹非凡的纳凉
盛会。史载,洞庭西山有个消夏湾,相传是春
秋战国时吴王的避暑之地。 此处三面环山,
一门汇水,夏日舒华,灿若锦绣,游人划船前
往纳凉,花香云影,皓月澄波,引人留梦湾
中,越宿而归。
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嘉兴南湖看红船,
是在 80 年代, 作为一个打了入党申请报告
的积极分子, 我和其他 12 个同事被单位组
织科的领导带到这里来参观。
嘉兴南湖不仅以秀丽的烟雨风光享有
盛名,而且还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在这里胜利闭幕而备受世人瞩目,成为
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当年“一大”开会的游船,停泊在烟雨楼
前水面上,向人们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诞
生的历史场景。
回家后,我的头脑中老是浮现着“南湖
红船”的情景,内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
把“南湖红船”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我找到了一颗比芝麻稍微大了一点点
的玉石,非常小心地把它磨成薄片,然后抛
光。在宁静的夜晚,我用心雕刻起来:银光闪
闪的湖面上漂着一艘木船,蔚蓝色的天空中
白云飘飘,翠柳袅袅。 难度最大的是雕刻一
个非常微小的毛主席头像。我把毛主席脸上
的表情控制在严肃中带有一点微笑,他的每
一根头发,眼睫毛,下巴上灰尘大小的一颗
痣,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作品《南湖》虽然微小如芝麻,但把书
法、绘画、领袖头像、治印,油画风格等特点
汇集中于一处,让微雕技巧的难度、红色经
典中的历史情境再现、民间艺术中的观赏价
值和收藏价值汇集于一身,引来了一些新闻
媒体的关注。 1998 年,这件作品收到邀请,
参加了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展出。
以后,每一次观看这件作品,就会想起
自己当年在南湖红船前的入党宣誓。
捕鱼乐趣
社区第二日托所老人 潘金生 / 画作
健康中国 韩鹤松 / 画作
上海市消防协会
章国敏 / 画作
“阿芬姐! ”
“哟! 是你,佩芬! ”
在五里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我意外
地遇到了阔别几十年的老邻居阿芬阿姐,
我俩都很惊喜。
阿芬姐叫张桂芬, 是我童年时代的老
邻居,现在她每天来这里练太极。记得从前
我住在建国东路安越里的老式石库门房子
的时候,每幢房子都像电视剧《七十二家房
客》里一样,尽管当时居住条件很艰苦,但
邻里之间很友好、很和谐。阿芬阿姐年长我
十来岁,扎着小辫子,见人一脸笑容,大家
都喜欢她。
我是在安越里的石库门里长大的,我
的养父母年岁大,也没什么文化。我上小学
时, 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 妈妈总是对我
说:“去问问你阿芬阿姐吧。 ”从那时,我就
知道,阿芬阿姐是很有学问的,我不懂的,
她都知道。 后来,我渐渐地长大了,阿芬阿
姐去了崇明农场,又后来,阿芬阿姐考上大
学毕业当了中学教师。这时我上中专,与小
时候一样,我最信赖的人还是阿芬阿姐。当
时,阿芬阿姐已评为高级教师职称。我酷爱
文科,每当我写完一篇作文,总喜欢拿给阿
芬阿姐看,请阿芬阿姐指教一下,阿芬阿姐
也从不拒绝, 耐心地帮助指教我, 我很开
心,阿芬阿姐就是我心中的课外老师。
时光飞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阿芬
阿姐早巳退休当了奶奶,我也升了级。 再次相
遇,我们都很感慨,世界这么小,我们竟住在
同一个五里桥社区,这是天意还是巧合?
阿芬阿姐和我一样都是养父母养育大
的独生女。 阿芬阿姐和九十多岁的老母亲
住在一起,老母亲已瘫痪多年,照顾老母亲
的事全靠他们夫妇俩。 儿子小安在父母的
言传身教感染下,也很孝顺奶奶,经常来照
顾老人家。小安很优秀,交大毕业后成了一
名高级白领, 阿芬阿姐这位高级教师不仅
桃李滿天下,还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儿子,真
是让我敬佩!
阿芬阿姐对我说, 经常看到我在 《五里
桥》社区晨报上发表的文章和诗歌,她夸奖我
文笔好,我激动地回复她:“也有你的功劳呐。
小时候你经常帮助我的。 ”阿芬阿姐笑笑,还
是像以前一样,那么温和,那么善良……
上海人说起咖啡, 往往就会提到 “老克
勒”,这“克勒”到底是什么意思,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有解释为色彩(Color)的,有解释为
阶 级 (Class) 的 , 有 解 释 为 钻 石 重 量 单 位
(Carat)的,但有一层意思相同,就是这样的老
上海如今年龄都在八十以上, 他们大多出身
名门世家,家境殷实,衣食消费前卫,文化休
闲海派。 根据史书记录,在一八八四年,有一
位英国茶商将咖啡树引进台湾种植, 到了上
世纪初又有一位法国传教士把咖啡苗带到云
南省。 另有史料记载,在一八七六年,有一家
叫做兴发咖啡番菜店在上海开业。 而咖啡业
在上海真正形成气候,具备规模,是在上世纪
二三十年代。 到了四十年代,那些“老克勒”
们,当年风华正茂,经济条件宽裕,都会西装
革履把自己包装好去享受咖啡这种舶来品。
我称不上“老克勒”,因为年纪还稍为差
几岁,家境也不是大富大贵,不过父亲有时
也会煮一趟咖啡。 那是一把老式咖啡壶,搁
在煤球炉上加热,水沸腾了直往上冲,壶盖
上有个透明玻璃球,可以看得很清楚,沸水
不断冲击壶里盛着咖啡豆颗粒的筛状罐,不
多一会儿, 清清的沸水成了浓浓的咖啡汁,
于是,满屋咖啡氤氲袅袅,咖啡香气弥漫,实
在太诱惑人了。
五十年代以后, 喝咖啡被看作是资产阶
级生活方式, 动辄就会拉扯上 “贪图享受”、
“崇洋媚外”,让人望而却步退而避之。 许多咖
啡馆关门大吉销声匿迹了,有咖啡座的西餐社
也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只有国营的上海咖啡
厂在南京路上“一枝独秀”,不过门面不大,品
种不多。 那时候,物质匮乏,咖啡虽然属于奢侈
品,但也不能随意购买。 记得有一种方块咖啡
茶,那是用下等的咖啡豆磨成粉拌了糖粉做成
的,拆开简朴的包装纸,用开水一冲就可以喝
了,味道很一般,香气也是淡淡的,而且还有渣
子。 就是这种身家低微的咖啡茶,我买了招待
朋友,也是一桩很有面子的事情,还听人说,那
时坐火车,如果看见有人没泡茶叶,而泡咖啡
茶,那人不是干部就是有钱的。 后来有一种治
感冒的午时茶, 大小和包装同咖啡茶差不多,
我就把它戏称为中国的咖啡茶。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咖啡族」的行列。 商店橱窗里摆着多种牌子
的咖啡,琳琅满目,我初识“雀巢”,买了一瓶
速溶咖啡,那方型的玻璃瓶从来不曾见过。 大
街小巷,咖啡屋不计其数,除了星巴克“星”罗
棋布,更有名目繁多、各有特色的咖啡馆顾客
络绎不绝,人气旺盛。
我也喜欢和朋友到咖啡馆去坐坐, 聊聊
天。 我喝咖啡没有那么专业,随便哪家都行,咖
啡美式的、卡布奇诺的都一样,蛋糕提拉米苏
的、巧克力的都可以,音乐轻松的、抒情的都无
所谓。 但是我喝咖啡,每天一杯,过瘾不过量,
时间在午休以后点心之时,暖胃不伤胃,而且
一定要甜,至少放两包糖,如果有听头炼乳,加
上一汤匙,那就越发细腻、滑溜、香甜。 不过上
海各家咖啡馆的价钱不是很便宜,三五十块钱
不稀奇,而且等级差别十分大,倘使去浦东金
茂大厦喝一杯咖啡, 那琼楼玉宇高耸入云,要
个“天价”,也是因地制宜,情有可原。
听了邓丽君唱的“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
一杯……”,我受到启发,摸索着 DIY,动手做
实验,不清楚按什么比例,舀一小勺雀巢,冷
水调好,倒点人头马,再加两块冰,果然香气
扑鼻, 令人垂涎。 千百惠唱红的 《走过咖啡
屋》,虽然歌词不免惆怅悱恻,我没有它所描
述的经历,没有和它产生多少共鸣,没有“美
丽的往事已模糊”,但是曲调悠扬动听,更主
要的是因为那浓浓的咖啡味, 所以我还是很
喜欢听这首歌。
前些年, 有一种新品咖啡问世, 价格昂
贵,相当于一般咖啡的好多倍,是世界上最贵
的咖啡之一。 据介绍,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上的麝香猫爱食成熟香甜、 饱满多汁的咖啡
果实,果肉被消化掉,而坚硬的咖啡豆被排出
体外。 咖啡豆经过那个消化过程,变得风味与
众不同,味道特别香醇,那便是猫屎咖啡。 有
人认为它是极品,有人觉得难以入口。 我属于
后者,我并没有洁癖,但总觉得那名称不雅,
那“流程”实在匪夷所思,所以不敢尝试。 又有
报导,有商人为了提高猫屎咖啡的产量,增加
利润,不惜捕捉关押麝香猫,并用大量咖啡果
实塞进这些生灵的肚里, 那又是一条虐待野
生动物的罪名。
来到北美,这里是咖啡的世界,喝咖啡的
地方犹如漫山遍野盛开的各色花卉, 价钱又
便宜,两三块钱足矣,而且无论是路边太阳伞
下的座位,还是高规格星级酒店的雅座,价钱
不相上下。 我很快晓得并记住英语里课间和
工间的小憩时间称为 Coffee Break (咖啡时
间),可见咖啡在人们学习和工作中,一日不
可缺,一处不可少。
我还了解到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 反映
出一个人的文明修养,包含着暖暖的情感,关
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在《新民晚报》上曾
经读过一篇短文 《文明决定一杯咖啡的 价
格》,说是美国一家咖啡屋,有一条规定,进店
来喝咖啡的顾客, 如果对服务员态度冷淡地
说“来杯咖啡”,那么,一杯咖啡的价格是六十
美元,如果是态度温和地说“请来杯咖啡”,那
么,一杯咖啡的价格是五十美元,如果是态度
亲切地说“您辛苦了,请来杯咖啡”,那么,一
杯咖啡的价格是四十美元, 如果态度更加尊
重,那么,一杯咖啡的价格还会便宜,甚至免
费。 这家咖啡屋由于如此崇尚文明,因而闻名
遐迩,顾客盈门。
又从报纸的生活顾问那里学得了一点小
常识,清理旧房或者搬入新屋时,到星巴克要
来一袋子煮剩的咖啡渣, 到家里分装在几只
盘子里,放进微波炉里加温后,摆在各个房间
任其冷却, 于是整幢屋宇空气清新, 香气缭
绕,让人觉得提神醒脑。 这真是一个既省钱又
省力的好办法。
在繁华的大街上,不时可以看到行色匆匆
的上班族和步履轻松的休闲人士, 抬着手臂,
握着刚刚买来盛在环保纸杯里的咖啡,昂首直
视,那姿势很是潇洒,很有风度。 没有多少时
间,我也算是入乡随俗,学会了那个 POSE,女
儿鼓励我,说我功架不错,蛮有腔调。
抚今追昔, 融在浓郁香醇咖啡里的文化
元素,丰富多彩,中西交融,积淀在我的记忆
库里,不时令我深刻怀旧,而今日我坐在书桌
前上网阅读写作, 时而端起那只精致的白瓷
咖啡杯,慢慢呷一口,静静地享受咖啡的色香
味,舒心怡神,那是我无所奢求的惬意时光和
恬淡日子。
伏 日 及 古 人 消 暑
□震波
在 “ 芝 麻 ” 上 雕 刻
□唐洪亮
喝 咖 啡
□叶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