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小学文言诗词悦读

发布时间:2023-6-0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3版小学文言诗词悦读

096 第36课 忧国忧民35AUU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解释】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2.解释句中加点词,再将诗句的意思写下来。(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祭: 乃翁:句意:(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熏: 直:句意:(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 ∙∙∙∙降人材。 抖擞: 不拘一格:句意:3.默写,并完成以下练习。(一)示 儿, 。, 。(1)这首诗是 时期 的绝笔,诗人以 的口吻,表达了的无比渴望。(2)“九州”在诗中代指 ,“定”的意思是: 。(3)诗人遗憾的是: ,他的嘱咐是: , 。(二)己亥杂诗, 。,不拘一格降人材。(4)根据意思写出诗句中的成语。①千万匹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形容局面沉闷。( )②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 )(5)后两句诗是备受传诵的名句,作者采用将天公拟人化的写法,用“劝”与天公对话,强烈表达出作者 的情怀和希望有 的人才出现的情感。 N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 [收起]
[展开]
2023版小学文言诗词悦读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096 第36课 忧国忧民





3

5

A

U

U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解释】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

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2.解释句中加点词,再将诗句的意思写下来。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祭: 乃翁:

句意: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熏: 直:

句意: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 ∙∙∙∙降人材。 抖擞: 不拘一格:

句意:

3.默写,并完成以下练习。

(一)示 儿

, 。

, 。

(1)这首诗是 时期 的绝笔,诗人以 的口吻,表达了

的无比渴望。

(2)“九州”在诗中代指 ,“定”的意思是: 。

(3)诗人遗憾的是: ,他的嘱咐是: , 。

(二)己亥杂诗

, 。

,不拘一格降人材。

(4)根据意思写出诗句中的成语。

①千万匹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形容局面沉闷。

( )

②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 )

(5)后两句诗是备受传诵的名句,作者采用将天公拟人化的写法,用“劝”与天公对话,

强烈表达出作者 的情怀和希望有 的人才出现的情感。

 N    B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参考译文: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

国家守卫边疆。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

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3





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

所作为。

孤寂荒凉的村庄。 为自己哀伤。

还 戍守 古代边防重地,代指边关。

夜深、夜将尽时。 照应题目 披着铁甲的战马。

陆游,伟大的爱国诗人 。“僵卧

孤村”都“不自哀”,还想着为

国效力,收复失地。杜甫亦如

此,茅屋为秋风所破,却说“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 lán

第102页

第37课 少年中国 097





3

5

A

U

U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解释】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

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第37课 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

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而是全在我们的中国少年。中国少年

智 则 国 智, 少 年 富 则 国 富, 少 年 强

有智慧,我们的国家就有智慧,中国少年富有,我们的国家就富有,中国少年强大,

则 国 强,少年独立 则 国 独立,少年自由 则 国

我们的国家就强大,中国少年独立,我们的国家就独立,中国少年自由,我们的国家

自由,少年进步 则 国 进步,少年胜于欧洲 则 国

就自由,中国少年进步,我们的国家就进步,中国少年胜过欧洲,我们的国家

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 雄 于地球。

就胜过欧洲。中国少年称雄于世界,我们的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 日 初 升 , 其 道 大 光 。 河 出 伏 流 ,一 泻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潜藏的水流爆发出来,势不可当,

汪 洋。潜龙 腾 渊, 鳞爪飞扬 。乳 虎 啸 谷 ,

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中吼叫,

百 兽 震 惶。鹰隼试 翼 ,风 尘 吸 张① 。奇 花 初

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奇花刚开始

胎 , 矞 矞 皇 皇② 。 干 将 发 硎 , 有 作 其 芒③ 。

孕育蓓蕾,华美瑰丽,富丽堂皇。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来,发出耀眼的光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④ 。纵 有 千 古 ,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从纵向的时间看,(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3





[

所以 总领全文,点明少年肩负着重大责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iáng(强大)

qiǎng(勉强)

jiàng(倔强)

有智慧 强大

( )

( ) ( ) ( )

指精神富有,有自己的爱好和精神追求。

不依赖别人。 不受限制

运用排比手法,从小到大,从不同角度强调少年肩负的责任和对国家的重要作用。

称雄 从“智、富、强”到“独立、自由、进步”,

再到“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句式整齐

中富有变化,层层递进,推动情感,读

来铿锵有力,振聋发聩,中国少

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

。 。

象征少年中国的灿 烂前程。

象征少年中国的昂扬斗志。象征少年中国的发展无可 限量。

象征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象征少年中国的冲天气势。

jiāng

象征少年中国的壮丽前景。

象征少年中国必将奋发有力。

象征少年中国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的高大形象。

四字句,逢双句押韵,读来

朗朗上口,节奏明快,使人

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

了对少年中国的美好希冀。

· ·

· ·

· ·

·

·

gān(干净)

gàn(干部)

zuò(作乱 )

zuō(作坊)

爪 zhǎo(爪牙)

zhuǎ(爪子)

故今 而全

花 初

潜藏的水流。

深渊

吼叫

·

· ·

·

·

·

sǔn

yù 鹰和雕,泛指猛禽。

惊慌 翅膀

顶着

踏着

磨出

和“横”相对

我们中国少年继承先人 遗志“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其

颓废忧伤,不如 热血阳光;与其抱怨黑暗,不如

燃 烧自己 ,少年中国有我们中国少年 !

第103页

098 第37课 少年中国





3

5

A

U

U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解释】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

上,才能真正学好。

横 有 八 荒⑤ 。 前 途 似 海,

从横向的空间看,(中国)有辽阔的疆域。(少年中国的)前途像海一般宽广,

来 日 方 长。

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

美 哉⑥

,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

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 雄壮啊,我们的中国

少年,与 国 无 疆!

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注]①鹰隼试翼,风尘吸张: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

石。隼,一种凶猛的鸟。② 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

③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来,发出耀眼的光

芒。干将,古代宝剑名。硎,磨刀石。④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⑤八荒:东、南、西、北、东南、东

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上极远的地方。⑥哉:表示赞叹,相当

于“啊”。

fl ffl fl   .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

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课文主旨:本文描绘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前景,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

予了无限的希望,鼓励他们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达了作者希望祖

国繁荣富强的愿望,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文结构:

3flUSU!$T;

SK7

2,E

 A

U7EU

ffi

@ ffiffi

,66 4 

 +2

EJ





3





横 héng(横扫)

hèng(强横)

·

似 sì(类似)

shì(似的)

含“似”字的词语:光阴似

箭、如 花似玉、繁花似锦、

红叶似火。

总结全文,热 情讴歌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美好未来,进一步

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 。

“啊”表示感叹。

第104页

第37课 少年中国 099





3

5

A

U

U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

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

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

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 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壮哉 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1.在片段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红日初∙升(①刚开始 ②最低的) 干将发硎∙(①一种刑具 ②磨刀石)

横有八荒∙∙(①八个方向上极远的地方 ②荒无人烟的地方)

3.作者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把少年中国比作 、 、

、 、 、 、 等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

4.文章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朗读时应 ( )

①铿锵有力,激昂澎湃 ②轻声细语 ③沉稳平静

5.“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表现出少年中国的 。

6.选段表达了作者的强国梦想,结合今日之中国,你认为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举一个事

例加以说明。

 N    B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

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

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

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

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参考译文:想要说国家的老与少,请先让我来说一说人的老与少:老年人常常回忆过去,

少年人则常常考虑将来。因为回忆过去,所以产生留恋之心;因为考虑将来,所以产生希

望之心。因为留恋,所以保守;因为希望,所以进取。因为保守,所以永远陈旧;因为进

取,所以日日更新(自己)。因为回忆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已经经历的,所以只知道照

惯例办事;因为考虑将来,所有的事情都是他没有经历的,所以常常敢于打破常规。





3





言 先 人 人常 常

惟思 生 惟 生 惟

希 惟保 惟进

惟思 事 惟 思 事

以“人之老少”喻国之盛衰,总领全文。

每一件事 副词。只,只有。

·

·

· ·

· ·

·

过去

产生

永远陈旧

已经 经历

更新

打破 常规 “踩着别人的脚印,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

第105页

100 第38课 羁旅之愁,归隐之愿





3

5

A

U

U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已官至中书令了,每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

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第38课 羁旅之愁,归隐之愿

山居秋暝①

[唐]王维

空 山 新 雨 后 , 天 气 晚 来 秋 。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 月 松 间 照 , 清 泉 石 上 流 。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潺潺流过。

竹 喧 归 浣 女②

, 莲 动 下 渔 舟 。

竹林里传来欢笑声,原来是一群女子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随 意 春 芳 歇③

, 王 孙④ 自 可 留 。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

[注]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③歇:尽。④王孙:原指贵族

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68页。

课文主旨:本诗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将自然美与人文美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

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

课文结构:

flffiLffi

#!- L4

.fl !

#KE

fl

\"=

#  =L





3





山中的居所 季节

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美丽图景。

时间

空旷、寂静 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有下雨后的空气清新之意。

[ ]

月下青松图 石上清泉图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

好景色。

浣女晚归图 月下采莲图 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

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

宁静。

诗人流露出长久隐居于此的心愿,即使

春去花落,也不会为之改变。

。 。

· ·

思考:你怎样 表现 环 境的

清幽寂静 ?对,可以学王

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第106页

第38课 羁旅之愁,归隐之愿 101





3

5

A

U

U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

两人虽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但仍不忘勤奋学习。

枫桥① 夜泊

[唐]张继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

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

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景色使我心中充满愁绪。

姑 苏② 城 外 寒 山 寺③

,

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上。

[注]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有姑苏山而得名。③寒山寺:

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fl ffl fl   .

作者简介:张继(生平不详) 字懿(yì)孙,襄(xiānɡ)州(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诗人,天宝

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风格清远,不

事雕琢。主要作品:《枫桥夜泊》等。

课文主旨: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夜间把船停泊在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描写半夜难眠的客船

夜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课文结构:

ffiffl! .!!

K

> ffi9 L$ !ffi #%

 ,

 

I





3





·

·

。七言绝句

所见 所闻

泊 bó(停泊)

pō(湖泊)

所见

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寂静。(静景)

所见 感情基调 所感在这萧冷、幽静的环 境里,诗人的缕缕愁思涌

上心头,难以入眠。

所听

(动景)

以声衬静

愁的原因——漂泊在外,客居他乡。

(夜泊地点)

寒山寺的钟声,衬托诗人难以言说的满腹

愁情。

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首经典老歌。歌曲

《涛声依旧》就来自张继的《枫桥夜泊》。

多多关注《经典咏 流传》吧 ! 让《墨梅》

《登鹳雀楼》《草》……熟悉的 旋律回响在

耳畔 !

第107页

102 第38课 羁旅之愁,归隐之愿





3

5

A

U

U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释】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

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长相思①

[清]纳兰性德

山 一 程 ,水 一 程 ,身 向 榆 关② 那 畔③ 行 ,夜 深 千 帐 灯 。

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风 一 更 , 雪 一 更 , 聒④ 碎 乡 心 梦 不 成 , 故 园 无 此 声 。

帐篷外的风声不断、雪花不住,聒噪的风雪声打碎了思乡的梦,而在故乡是听不到这样的声音的。

[注]①长相思:词牌名。②榆关:山海关。③那畔:那边,这里指关外。④聒:声音嘈杂,

这里指风雪声。

fl ffl fl   .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 字容若,号楞(lénɡ)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进

士,官至一等侍卫。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作品:《纳兰词》等。

课文主旨:本词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

了词人强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课文结构:



fl #% K

/U!/

C ffE*=

!FF

=C7K

fl MffiULffiML M5



5-ffl

 fl 



K,

J, !FF=CK

ML

K

K

    % 

1.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山居秋暝》是 代诗人 写的。其中颔联“ ,

”一静一动,呈现出秋雨之后如画一般的山野美景;颈联“ ,

”由静转动,显出山野生活的和平恬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





3





上阕:

记述了长途跋涉,

远离故乡的情状。

下阕:

描绘了行程中的夜景。

概括了行军路

上跋涉了千山

万水,写出了

行军的艰辛。

点明了行进的方向。

点明军帐之多,说明队伍庞大,

写出了军队的阵势。

· · ·

写风雪不止,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guō

思乡古诗你知道多少?

1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 夜思》)

2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 友人》)

3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第108页

第38课 羁旅之愁,归隐之愿 103





3

5

A

U

U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解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

两人虽家境贫苦,却依旧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2.阅读古诗词,完成练习。

(一)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我能将古诗补充完整,我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诗中的第一、二句写的是诗人( ),第三、四句写的是诗人( )。

①看到的景色 ②听到的声音

(3)诗人的愁绪是通过 、 、 等景物表现出来的,抒发了诗人

之情。

(4)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其中属于静态描写的是

(二)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夜深 。

风一更,雪一更, ,故园无此声。

(5)这首词是 代词人 写的,他被誉为“ ”。

(6)“故园”指的是 ,“此声”指的是 的声音。

(7)“山一程,水一程”说明 。这首词字里行间

流露出词人 的感情。

 N    B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参考译文:天色昏黄,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

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

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3





曲牌名

黄昏时将要归巢的

乌鸦。 已废弃不能再用的古老驿道。

寒冷萧瑟的秋风。 远离家乡的地方。

形容伤 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 旅人。

全曲十个意象:藤缠树,树上落鸦 ;

桥,桥下水,水边住家 ;古驿道,道

上西风瘦马,断肠人,夕阳,天涯。

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第109页

104 第39课 读书明理





3

5

A

U

U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解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

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第39课 读书明理

古人谈读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① 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敏② 而 好 学,不 耻③ 下 问④ 。

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而 识⑤ 之,学而不厌⑥

,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读书的内容,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我非生 而知之者, 好 古,敏⑦ 以求之者也。

我不是生来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

学 如 不 及,犹 恐 失 之。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害怕会丢失。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

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注]①知:同“智”,智慧。②敏:此处指聪敏。③耻:以……为

耻。④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⑤ 识:记住。

⑥厌:满足。⑦敏:此处指勤勉。





3





之为 知为

尝终 夜

非生

而不

③ (谦虚好学,善于求教)

(虚心学习)

hào (爱好)

hǎo (好看) 好

启示: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

①谦虚好学; ②实事求是; ③学

海无涯,要勤奋学习而不感到

满足。

·

· · ·

·

hào

zhì huì

满足,又如“贪得无厌”。

吃饭 睡觉 用来

荀子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孔子

也 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

如 果“不知为知之”,只能是自欺,不会欺人,

纸里包不住火,最 终会成为别人的笑柄。

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因为“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

(《吕氏春秋》);因为“独学而无友,

则 孤 陋而寡闻” (《礼记》)。

那我们学习就要行动起来,

在多思、多想的同时,要

“动口”“动手”。大声

读出来,用笔写出来 !

.

第110页

第39课 读书明理 105





3

5

A

U

U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解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

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余 尝 谓① 读 书 有 三 到 ,谓 心 到 、 眼 到 、 口 到 。

我 曾 经 说 过 ,读 书 有 三 到 ,就 是 心 到 、眼 到 、口 到 。

心 不 在 此 , 则 眼 不 看 仔 细 , 心 眼 既 不 专 一 ,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能专注统一,

却 只 漫 浪② 诵 读 , 决 不 能 记 , 记 亦 不 能 久 也 。

却 只 是 随 意 地 读 ,(就 )一 定 不 能 记 住 ,(即 使 )记 住 了 也 不 能 长 久 。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③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三 到 之 中 ,心 到 最 重 要 。心 既 然 已 经 到 了 ,眼 和 口 难 道 会 不 到 吗 ?

(选自《童蒙须知》)

[注]①谓:说。②漫浪:随意。③急:要紧,重要。

fl ffl fl   .

课文主旨:本文第一部分选自《论语》,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告诫我们要勤奋

好学,不耻下问。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朱熹的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告诫我们读

书最重要的是用心。

课文结构:

AA \"



 + \"

 AU, 

    %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敏

∙而好

∙学

敏:( ) ①敏捷,灵敏。 ②聪敏。 ③勤勉。

好:( ) ①喜好。 ②常容易(发生某种事情)。

(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漫浪:( ) ①漫无目的地读。 ②随意。





3





漫 决 亦

到最

· ·

·

· ·

[

]

启示: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读书要专心致志,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

语势,强调“心到”的关键

性,点明了中心。

难道,怎么

此句写出了心到最急的原因。

那么 既然

记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

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孩子,有一种努力叫假努力。

他学习只是眼到,缺少心思专

一,缺少用心诵读,这样荒废

了时光,蹉跎了岁月,终一事

无成 !

第111页

106 第39课 读书明理





3

5

A

U

U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解释】像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

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2.先写出加点词的意思,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

∙,诲

∙人不倦。

识: 厌: 诲:

句意:

(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尝: 食: 寝:

句意:

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

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

不到乎?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尝: ②谓: ③漫浪:

(2)读“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完成练习。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

②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告诉我们读书最关键的是 。

(3)文中画线句是讲古代人的( )的,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

①读书精神 ②读书方法 ③统领全文 ④总结全文

 N    B

陈晋之读书法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

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

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予

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参考译文:读书只有牢记,那么每天才能渐渐有所长进。陈晋之一天只读一百二十多字,

于是没有什么书不理解了。这就是说一天(读的书)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有很多了。现

在谁不读书,每天将要背诵几千字,开始很高兴,然而读过之后随即就忘了,即使一年也

学不到多少知识,何况一天呢? 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到了现在每当想起自己腹中

诗书不多十分空虚,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





3





启示:读书不能一味贪多,贪多嚼不烂 ;读书不能一味求快,要扎扎实实牢记 ;读书不能

囫囵吞枣,要细品其意。

更加进步

所说

不久、很快

即使

指学到的知识少。

毛病 是

正确的方法。

·

· ·

· ·

第112页

第40课 忆童年 107





3

5

A

U

U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解释】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

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第40课 忆童年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 出 耘 田① 夜 绩 麻②

,

初夏,农人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

村 庄 儿 女 各 当 家 。

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童 孙 未 解③ 供④ 耕 织 ,

小孩子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

也 傍⑤ 桑 阴⑥ 学 种 瓜 。

却在那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注]①耘田:在田间除草。②绩麻:把麻搓成线。③解:理解,懂得。④供:从事。⑤傍:

靠近。⑥阴:树荫。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82页。

课文主旨:本诗描写了乡村农人白天耕田、晚上搓麻绳,就连儿童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流

露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对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

课文结构:

 fl5*4SUffi 

0ffi?53UfflK.*

fl* ffi

UU

!+F

ffi0+B

0





3





xìng

范成大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也作“南宋四大家”。

两个字说明男男女女日夜劳作,非常

繁忙。让我们联想到夜以继日、日出

而作、日落而息等词语。

时 杂

· ·

△ △

今义为子女,古义是男女,也就是 说明人们劳作时井然有序,各司其职。 指年轻人。

说明孩子们年龄虽小,

却也 像大人一样勤于农

耕,热爱劳动。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

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这两句描绘了农村的孩子们在茂盛

的桑树荫下学种瓜的情景。

习惯养成:结合注释理解诗

句,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指孩子们

《四时田园杂兴》分为春日、晚

春 、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

组十二首,共六十首。

这自然让我们想到另一个画面“大

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

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孩子,你想到了吗?

供 gòng(供职)

gōng(供给)

第113页

108 第40课 忆童年





3

5

A

U

U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解释】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于他的好学不倦。而我

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将来一定前途无量。

稚子① 弄冰

[宋]杨万里

稚 子 金 盆② 脱 晓 冰 ,

稚子早晨起来,将夜间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取出,

彩 丝 穿 取 当 银 钲③ 。

用彩线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当银钲。

敲 成 玉 磬④ 穿 林 响 ,

提着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

忽 作 玻 璃⑤ 碎 地 声 。

冰块忽然落地,发出玉石落地摔碎一般的声音。

[注]①稚子:幼小的孩子。②金盆:一般指铜盆。③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④磬:一种

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⑤玻璃:古代常指一种玉石。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22页。

课文主旨:本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冬天里小孩子玩冰块时自得其乐的场景,表现了儿童

的天真可爱,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课文结构:

 /F+6flU/ JI

M (./ffi U()- 

/ 0,0B





3





即玩弄冰块儿。题目意思:指小孩

子以冰作玩具,用来取乐。

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

标有“ ”的词语是描写

色彩的词。

它们的使用,使画面更

加活泼,充满意趣。 生动描写了小孩子玩弄冰块儿的场景,

充满了童趣。 写出了稚子的童心童趣。

是敲击冰块之声,有喜悦之情。

以声绘形,将稚子提冰 、敲冰 、碎冰

的天真可爱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qìng

简单的一块冰,被孩子用彩色的线穿

起来,当作乐器来玩,从中我们能感

受到孩子的顽皮和聪慧。

·

一个“晓”字,将孩子迫不及待

想要玩冰的心情展现了出来。

玉石破碎般的声音。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却不知

孩子是何反应,留给

读者无限的遐想。

奇思妙想乐趣多,把 冰块制成能发出

清脆之音的 银钲、玉磬,叮当作响。

想象的魅力是无穷的,插上想象的翅

膀,尽情地翱 翔 吧 ,你会看到不一样

的风景。

第114页

第40课 忆童年 109





3

5

A

U

U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解释】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

题而作出诗赋。

村 晚

[宋]雷震

草 满 池 塘 水 满 陂①

,

在一个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

山 衔 落 日 浸 寒 漪② 。

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

牧 童 归 去 横 牛 背 ,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

短 笛 无 腔③ 信 口④ 吹 。

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注]①陂:池岸。②漪:水中的波纹。③腔:曲调。④信口:随口。

fl ffl fl   .

作者简介:雷震(生平不详) 南宋诗人,生平不详,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课文主旨:本诗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诗人在傍晚时分看到了乡村的

美丽景色和骑牛晚归的吹笛牧童,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结构:

fl 8$!

!$KU=9fl\"$

'0fi'5U-0fl6

ffi fl ffi*\"+

'B4



    %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①昼出耘田夜绩麻∙∙(把麻搓成线) ②也傍桑阴

∙学种瓜(树荫)

③草满池塘水满陂∙(池塘) ④短笛无腔信口∙∙吹(随口)





3





·

·

△ △

点明了诗人所描写的时间和地点。

两个“满”字突出了池塘景色的生机勃勃。

将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 融合在一起,构成了

一幅幽静美丽的图画。

描绘出牧童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的悠闲状态。

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悠闲

自在的情致。

描写童年生活的诗句:1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 .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 林 樾。 3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ēi

随意,又如“信步”。

习惯养成: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

诗句中描绘的场景,感受乡村儿童

暮归的乐趣。

《稚子弄冰》和《村晚》都借孩子的天真

可爱展现出童年的美好。正值童年的你,

一定要珍惜这段美好的时光,充实而快乐

地度过每一天 !

试着画幅画吧 !以远山、夕阳为背景,青草、

水流 涨 溢的 池塘为近景,以骑牛牧童为主

体。牧童吹笛,你就大胆想象,画起来吧 !

.

第115页

110 第40课 忆童年





3

5

A

U

U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解释】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我们正值求学的开始,应该

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2.按要求完成练习。

(1)本课中与右图描绘的画面相符的诗句是: ,

(2)本课中,展现孩子们敲冰自娱、意趣盎然的画面的诗句是:

, 。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到孩

子们弄冰时由“ ”转为“ ”的情绪变化过程。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1)诗句中的“衔”字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

(2)诗句中,“ ”与“草满池塘”的结构相同,对仗工整。下面与这样的短

语构成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

①昼出耘田 ②金盆脱冰 ③鸟鸣深山 ④人比花娇

4.阅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完成练习。

(1)“供”在诗中读 ,意思是 。“供”在“供不应求”一词中读 ,

意思是 (①供给,供应;②指按期拿出钱款还贷;③提供某种利用的条件;④受

审者陈述案情)。

(2)前两句提到的农活有 、 ;从“ ”和“ ”这对反义词

中我们能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辛苦,进而体会到诗人对他们勤劳品质的 之情。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本诗写了大人辛勤劳作,孩子也不得不从小就承担起家庭重担的场面。 ( )

②诗中写农村的孩子们从小就看父母劳动,耳濡目染,也学着种瓜,体现了孩子们对劳

动的热爱。 ( )

③本诗写孩子们学大人种瓜,主要是为了表现孩子们很调皮。 ( )

 N    B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参考译文: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小船被春风吹动,一直漂进钓鱼湾。玩耍

的小童看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有客人来,急忙跑去打开柴门。





3





拴,捆 绑 助词,无意义

门栓

小童的 热情好客、天真无邪 跃然纸上。

·

· · ·

小童热情好客,再想想当今之人的

麻木,你是否想说 点什么?

第116页

第41课 匹夫有责 111





3

5

A

U

U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解释】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

则能出口成诗。

第41课 匹夫有责

从军行①

[唐]王昌龄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 ,

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② 。

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

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

不 破 楼 兰③ 终 不 还 。

但只要边患仍在,他们就绝不返乡。

[注]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

今甘肃敦煌西北。③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76页。

课文主旨:本诗通过描写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他们不畏艰苦、誓死杀敌报国的豪

情壮志。

课文结构:

(

L\" J L  (K

-ff3E

= ? ffi

 D







3





诗人王昌龄 擅长七绝 ,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代表作有《出

塞》《芙蓉楼 送辛渐》。

体现了边塞地区

的开阔荒凉和戍

边将士对家乡的

思念。

“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展示

了一幅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展现了当时

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 境 。

突出了西北战场荒凉的特征。 暗示戍边时间之长和战事之频繁。以小见大的

手法表现出战事的 激烈和将士们的英勇。

两句诗形成鲜明对照,尽管金甲磨穿,但

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并没有磨灭,反而在大

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朗读后两句诗要读出悲壮、慷慨 之感。

·

习惯养成:诵读全诗,根据注释 理

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

云多使天色昏暗,就 连一向明亮的雪山都变

得黯淡,抓住诗句中景物的特点,感受边关

环 境的恶劣,体会其中蕴含的 情感。

你会唱吗?“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

是保家乡。中国好儿

女,齐心团结紧。抗

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第117页

112 第41课 匹夫有责





3

5

A

U

U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解释】像这样的两个女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做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

时警惕,充实自己才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 万 里 河① 东 入 海 ,

黄河向东奔腾,流入大海,

五 千 仞 岳② 上 摩 天③ 。

华山高耸入云。

遗 民④ 泪 尽 胡 尘⑤ 里 ,

遗民百姓的眼泪已经流尽,

南 望 王 师⑥ 又 一 年 。

他们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注]①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②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

“五千仞”形容很高。③摩天:碰到天,形容很高。④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

姓。⑤胡尘:借指金政权。⑥王师:南宋朝廷的军队。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93页。

课文主旨:本诗通过描写中原遗民一年又一年渴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表达了诗

人对沦陷区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沦陷区百姓痛苦生活的极大同情,对南宋统治者偏安

一隅的愤慨之情。

课文结构:

fl F! 

\"UU ffiU,U

.fl1

KDffi

&'.

 !







3





岳 上

·

· ·

· ·

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

指高山,即西岳华山。 接近,突出山的高峻。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

写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对中原地区

大好河山充满了向往之情。

朗读时,要带着悲愤

之情。

写出了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收复

失地的情景。

说明遗民不止一年地盼望王师,他们年年盼望

着南宋朝 廷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年年愿望落空。

时间

向南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朝 廷偏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

习惯养成:查阅资料,了解本诗

的创作背景,理解诗句,体会诗

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中原遗民在金的暴政下经受折磨的时间之长,渴望

王师北伐的迫切心情。

表达了遗民的苦盼之情。

壮丽河山沦陷敌手。世人至

今犹记女中豪杰李清照“生

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

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118页

第41课 匹夫有责 113





3

5

A

U

U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解释】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

的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 外① 忽 传 收 蓟 北②

,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 。

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

却 看③ 妻 子④ 愁 何 在 ,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 。

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

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 青 春⑤ 作 伴 好 还 乡 。

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

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 , 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

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注]①剑外:这里指诗人所在的蜀地。②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

踞的地方。③却看:回头看。④妻子:妻子和孩子。⑤青春:这里指春天。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44页。

课文主旨:本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

人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以及想要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课文结构:

'

 :

'U$A  3F

'ULflE / \"

K!! 4

' 

'

    % 

1.用“√”给画“ ”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初闻涕泪满衣裳 ①眼泪 ②鼻涕和眼泪

(2)却看妻子愁何在 ①妻子和孩子 ②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

(3)青春作伴好还乡 ①青年时期 ②春天





3





传 收

须 伴

穿

书 喜

泪 满

△ △ △

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

首联写诗人听闻捷报后

悲喜交加的表现。

颔联进一步写诗人欣喜

若狂的表现。

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写出了全家人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的样子。

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颈联再进一步写“喜欲狂”。

尾联写诗人虽在梓

州,心却早已向往

着飞回家乡。

“穿、下、向”等动词,表现了诗人迫不及待的欣喜之情。

写出了诗人喜极而泣的神态。

朗读指导:前两句朗读时要欣

喜、欢快;后六句抒发诗人急

于返回家乡的欢快之情,朗读

时要带着期盼之情。

又如“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

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袁枚《苔》) · ·

巴峡—— 巫峡——襄阳—— 洛阳,地点的变化,可见诗人归心似箭,归家心切。 ....

第119页

114 第41课 匹夫有责





3

5

A

U

U

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解释】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却已经做官,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

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①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②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③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古诗的语言字字精准,值得咀嚼。“黄沙”一词写出了 ,

“ ”一词写出了战事的频繁,“ ”一词则写出了战事的艰苦、激烈。

(2)古诗的语言字字凝练,极富张力。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仿佛能看到

的画面,仿佛能听到 的声音。

(3)朗读这两句诗时适宜用( )的语气。

①轻快自在 ②温柔平和 ③激昂有力 ④悲伤不已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4)诗句中的“三万里河”指的是 ,“ ”写出了河的长;“五千仞岳”指的

是 ,“五千仞”写出了山的 。

(5)这两句诗除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我还知道

运用所填的这种修辞手法的诗句: , 。

 N    B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参考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

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3





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夸张,再现思家想亲到极点。

请托,烦请 捎口信 此句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

柔情,也 表现出诗人渴望建功立

业的豪迈胸 襟。 ·

游子思乡之情由家书细节可见: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第120页

第42课 思维之光 115





3

5

A

U

U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解释】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

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第42课 思维之光

自相矛盾

楚 人 有 鬻① 盾 与 矛 者 , 誉 之 曰 :

“ 吾 盾

楚国有一个卖盾牌和长矛的人,赞美他自己的盾牌说:“我的盾牌

之 坚 ,物 莫 能 陷② 也 。 ”又 誉 其 矛 曰 :

“ 吾 矛 之 利 ,

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破。”又赞美他的长矛说:“我的长矛很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③ 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什么东西都能刺破。”有的人说:“用您的长矛刺您的盾牌,会怎么样呢?”

其 人 弗 能 应 也 。夫④ 不 可 陷 之 盾 与 无 不 陷 之 矛 ,

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什么都刺不破的盾牌与什么都能刺破的长矛,

不可同 世 而立。

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①鬻:卖。②陷:刺破。③或:有的人。④夫:放在句首,表

示将发议论。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64页。

课文主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人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

的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考虑周到,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课文结构:

, -F/E

,F6/E

7,-, AA ,?

-





3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兵器名,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

从这句话中,可以发现 这个人说话有些夸大其词,不切实际。

物 矛 吾

物无 矛

弗 与 无

·

·

·

·

·

yù yù

“如何”,即怎么样。

习惯养成:联系生活实际,想

象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

和盾时的语气和神态,以及遭

到质疑时哑口无言的状态。

联系上句可知,这个楚人是卖矛和盾的,下句他又

在夸自己的盾坚固。因此,我

们推测“誉”的意思是 。

坚固

△ △

联系上文知,卖矛和盾的楚人夸大了自己的矛和盾的作用,有人提出了质疑,

他无法回答。“应”是“回答”的意思,

那么“弗”的意思应该是 。

联系上文可知,楚人把自己的矛和盾都夸到了极致 ,这是不可能

同时存在的。由此我们能推测出“立”的意思是 。

教子背诵:通过文中的人物对话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人物的思维

过程,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这个人的观点真是独到,他肯定不是一个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

“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只收脑白金”;嘴里高喊“保护环 境 ,人人有

责”,手里却拿着伐树的利斧。这是不是叫自相矛盾?这样的例子,你

能举出吗?

在黑板上醒目地写着:“不准在此写字。”

第121页

116 第42课 思维之光





3

5

A

U

U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解释】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如果人不懂得学习,不以自

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

∙( )盾与矛者,誉

∙( )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 )曰:“ ,何如?”

其人弗∙( )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难一》,中华书局)

1.补全文章,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2.理解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

4.假如你是那位楚人,会怎么来推销自己的长矛和盾牌呢?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N    B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

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

珠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参考译文: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子的盒

子,将盒子熏了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又装饰上珠玉、玫瑰、翡翠。有个郑国人把盒子买了

去,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

宝吧。





3





有 珠于 木 之

辑 买 而 善 谓善

介词,在 制作,制造 介词,用

擅长,善于 ·

· ·

·

· · ·

·

盒子

一种美丽的玉石。

同“缉”,连缀,点缀。 指楚人的行为(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 ……辑以翡翠)

郑人有眼无珠,无分辨能力。楚国人推销商品过度包装,实为奸商 !

装饰

第122页

第43课 幽默机智 117





3

5

A

U

U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解释】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上替国家效力,下为人

民谋福利。

第43课 幽默机智

杨氏之子

梁 国 杨 氏 子 九 岁 , 甚 聪 惠① 。 孔 君 平 诣②

梁国姓杨的人家里有一个孩子今年九岁,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访

其 父, 父 不 在, 乃③ 呼 儿 出。 为

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于是叫了杨家的孩子出来。(孩子)给

设 果 , 果 有 杨 梅 。 孔 指 以 示④ 儿 曰 :

“ 此 是

(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

君 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⑤ 家禽。”

你 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养的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惠:同“慧”。②诣:拜访。③乃:就,于是。④示:给……

看。⑤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fl ffl fl   .

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 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北朝文学家。开创了中

国笔记小说的先河,主持编纂了《世说新语》,还聚集门客撰写了志怪小说《幽明录》。

课文主旨:本文情节简单,语言诙谐,讲述了九岁的杨氏之子巧妙地应对孔君平逗弄的故

事,赞扬了杨氏之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可爱。

课文结构:

 

fl ffi ffiKKfl.

>'E

 0

ffi!

ffi!

*5





3





应声答 雀是夫

[ 是

]

说明他反应很快。

点明文章要讲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甚聪惠”,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孩子”。孩子给孔君平端来水果,表明孩子

很有礼 貌,很会招待客人。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

子的姓,故意逗孩子。孩子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身”,由孔君平的“孔”想

到了孔雀,而采用否定的方

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

有的礼 貌 ,又反映出孩子思

维敏捷、机智幽 默。

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

话会是什么反应。

人名

摆设,摆放 水果

又如《示儿》。(陆游)

· · ·

习惯养成:边读边思考,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 幽 默。

.

第123页

118 第43课 幽默机智





3

5

A

U

U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解释】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既给

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后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1)乃∙呼儿出( ) (2)甚∙聪惠( )

(3)诣∙其父( ) (4)未∙闻( )

2.将原文补充完整。

3.画横线部分的意思是 。

听了杨氏之子的回答,孔君平心里会想: 。

4.假如遇到以下情况,怎样的语言才称得上机智幽默呢?

草坪已经进入养护期,小涛约你到草坪上踢足球,你会说:“

。”

 N    B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

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

“我是李府君

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

“君与仆有何亲?”对曰:

“昔先君仲尼与

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

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

“小时了了,大未必

佳!”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参考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

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会通报。孔融到了他

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他)进门坐下来。李元

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

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

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

“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

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3





聪 颖

孔融,孔融四岁让梨,后被

曹操杀害。 官职 动词,到

通报

内外 才

才子、名流 有清高称誉的人。

已经,在 ……以后。

我,谦辞

回答

对去世的人称“先”。

孔子,字仲尼。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认为特殊

回答巧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手足无措 cù jí

·

· · ·

· ·

·

·

王安石的《伤仲永》,其中仲

永就是一个“小时了了,大未

必佳”的范例。原因——天赋可

贵,但后天的学习更不可缺少 !

wěi

第124页

第44课 唐诗宋词 119





3

5

A

U

U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解释】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这样,我只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

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第44课 唐诗宋词

宿建德江①

[唐]孟浩然

移 舟 泊 烟 渚 ,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

日 暮 客 愁 新 。

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野 旷 天 低 树 ,

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江 清 月 近 人 。

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注]①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13页。

课文主旨: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此诗写羁旅愁思,

情景相生,风韵天成。

课文结构:

! 

U!U&#

UU

F  ffl ! ffi 





3





停宿

烟雾朦胧

诗人自称

愁苦时时而生。

相互依存 诗眼。从“客”可知作者抒发的是思乡之愁。

烘托出人的 孤单、

渺小。 相互映衬 铺写景物的名句。

月与人亲近,更见人的 孤单、凄凉。

· ·

·

· ·

·

· ·

·

zhǔ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作客他乡

“月”寄寓思乡之情,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舟”“船”有漂泊之意,这些古诗你知道吗?

1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2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第125页

120 第44课 唐诗宋词





3

5

A

U

U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解释】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

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会后悔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① 醉书

[宋]苏轼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

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汁,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

白亮亮的雨点像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

忽然间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

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注]①望湖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51页。

课文主旨:这首诗描写的是西湖夏季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课文结构:

ffifl

ffi#ffF &'7&

S5

+LC)

 M

!





3





醉酒、陶醉

将黑云比作打翻 的墨

汁,表现天色骤变时

的景象。

比 喻

没来得及

将“白雨”比作“跳珠”。既写出雨之大,

又烘托了作者的喜悦心情。巧妙贴切,

富有动态美。

水天映照,碧波如 镜 。与之前的暴风骤雨

形成鲜明对比,诗文由动转静。

准确 地写出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

刚刚还是“黑云翻 墨”“白雨跳珠”的情

景,此时却已“忽吹散”。

·

·

[ ]

白居易把露水比作 珍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 珠月似弓”。

苏轼 这样描写暴雨景象:

黑云翻 墨、白雨跳珠 、

卷地风、水如天。

你观察过暴雨吗? 你会

用哪些词描写它?

第126页

第44课 唐诗宋词 121

A

@

5

A

相思 王维 〔唐〕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

多少新枝。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

寄托相思之情。

西江月① ·夜行黄沙道中②

[宋]辛弃疾

明月 别 枝③ 惊 鹊 ,清 风 半 夜 鸣 蝉 。

皎洁的月光从横斜的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七八 个 星 天 外 , 两 三 点 雨 山 前 。

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落下了稀疏的雨点。

旧时茅店④ 社林⑤ 边,路转溪桥忽见⑥ 。

往日的茅草旅舍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转了个弯,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①西江月:词牌名。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境内。

③别枝:横 斜 的 树 枝。④ 茅 店:用 茅 草 盖 的 旅 舍。⑤ 社 林:社 庙 丛 林。社,土 地 庙。

⑥见:同“现”。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84页。

课文主旨:这首词描写了黄沙岭道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

一片等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来写,写出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词人对丰

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课文结构:

>!ffie

=S!E

U'*

flffi#M

S<S

/7NN

<'

*fl/L

CD(#ffl

    % 

1.按要求完成下列练习。

(1)“移舟泊烟渚”中,“渚”字的含义是 ( )

①水边的小码头 ②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③水边的小亭子





3





半 夜

里说 取蛙声

天 雨

桥忽

听觉

听觉

嗅觉 作者不仅热爱自然,更关心百姓生活。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视觉

视觉 拐弯

数量少、稀 疏。

对偶。“七八个星”对“两三点雨”,“天外”对

“山前”,有增强句式节奏和韵律的作用。

· ·

·

· ·

· · ·

xiàn

[ ]

白居易把露水比作 珍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 珠月似弓”。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沁园春 、卜算子、渔歌子、长相思、浪淘沙……)

为什么要用“两三点雨”,用“白雨跳珠”不

可以吗?都是描写雨景的。(不可以。和词中

对丰 收的期盼、优 美的意 境 不一致。)

第127页

122 第44课 唐诗宋词

A

@

5

A

赠花卿 杜甫 〔唐〕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锦官城里每日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

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

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

(2)“野旷天低树”中,“旷”字的含义是 ( )

①空阔,远大 ②开朗,明朗 ③荒废,耽误

(3)“路转溪桥忽见”中,“见”字的含义是 ( )

①看见 ②出现 ③发现

2.下面词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明月/别枝/惊鹊 ②七八/个星/天外 ③两三点雨/山前 ④旧时/茅店/社林边

3.阅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练习。

(1)诗的前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

①拟人 ②比喻 ③夸张

(2)诗中把乌云比作“ ”,形象逼真;用“跳珠”形容 ,有声有色。

(3)诗句中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 ;一个“跳”字和一个“乱”字,写出

了雨势之 ,雨点之 。

(4)下面的诗句中不是描写西湖的一项是 ( )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②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③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5)这首诗共有四句,分别写了四个场景,如果按顺序给它们命名的话,依次是( )、

( )、( )、( )。

①白雨跳珠图 ②水天相接图 ③黑云翻墨图 ④风吹云散图

(6)这首诗分别描绘了雨前、 、 西湖的美景,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N    B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参考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 奋力把船划出

去! 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3





时常记起

临水的亭台。 大醉

尽了兴致 乘船而回

错误地进入。

醉酒不能分辨回家的路。

怎么渡,表达了主人公急

于从 迷途中找寻出路的

焦灼心情。 惊动

青春 年少、无拘无束,好

想 随 她 一道荷丛荡舟、沉

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 · 怀自是得”。

第128页

第45课 伟人诗词 123

A

@

5

A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

原。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第45课 伟人诗词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

把万水千山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 岭① 逶 迤 腾 细 浪 ,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 蒙② 磅 礴 走 泥 丸 。

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 沙③ 水 拍 云 崖④ 暖 ,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大 渡⑤ 桥 横 铁 索 寒 。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 喜 岷 山⑥ 千 里 雪 ,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

三 军⑦ 过 后 尽 开 颜 。

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注]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

西四省区交界处。②乌蒙: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③金沙:金沙江,指长

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这一段。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⑤大渡:大渡河,位

于四川中西部。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3





· · · ·

· ·

腾越五岭

万水千山

红军远征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胜利凯歌

二万五千里长征有着无数的困难。

(面)

平平常常。表现出红军蔑视敌人,藐 视困难

的大无畏精神。

(对仗,写山)

巧渡金沙江战胜困难的 激动。

对飞夺泸定桥九死一生的回味。 (对仗,写水)

喜笑颜开

最后胜利的欢笑,全诗乐观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对比:

① 逶迤(又曲又长)→细浪(细小)

②磅礴(险、峻、大)→泥丸(小)

③暖→寒

五 岭比作细浪,乌蒙山比作泥

丸。想象奇特,夸张至极,烘

托红军不畏艰难的伟大形象。

我会背: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 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夸张修辞

(一)夸大,如“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白发三千丈,缘

愁似个长”。

(二)缩小,如“五岭 逶迤 腾

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第129页

124 第45课 伟人诗词

A

@

5

A

独坐敬亭山 李白 〔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

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

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fl ffl fl   .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

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

袖,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采桑子·重阳》等。

课文主旨:本诗生动地描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险历程,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

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结构:

eJ

6 

B 9

fl #F!!

 N\"ffl

D

8fl*

> 

    % 

1.先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难: 等闲:

句意: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 泥丸:

句意:

2.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闲:①没有事情;没有活动;有空(跟“忙”相对)。②(房屋、器物等)不在使用中。

③平常。④与正事无关的。

(1)万水千山只等闲∙。( )

(2)你若有闲∙暇时间就帮我一个忙吧。( )

(3)你与其在这里和人闲∙聊,不如去看看书呢。( )

(4)这里有很多闲∙房,你可以随便选一间。( )

颜:①脸;脸上的表情。②姓。③颜色。

(5)三军过后尽开颜∙。( )

(6)会场上飘着五颜∙六色的旗子。( )





3





第130页

第45课 伟人诗词 125

A

@

5

A

早发白帝城 李白 〔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

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

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七律·长征》围绕诗句“ , ”,生动描述了红军

战士长征时经过 等地方的情形。其中,诗句“

, ”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

征的最后胜利。

(2)写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诗中用的词是“ ”,写乌蒙山高大雄伟、很

有气势,诗中用的词是“ ”。可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 ”,

乌蒙山也只不过是“ ”。

(3)诗的最后一联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的 之态,同时预示了长

征最后的胜利,从诗中“ ”一词可以看出。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N    B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选自《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译文:天上挂着七色的彩虹,而又是谁手拿彩虹在空中翩翩起舞? 黄昏雨之后又见

夕阳,苍翠的群山仿如层层军阵。当年这里曾经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苦战,子弹穿透了前

面村子的墙壁。那前村墙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把这里装扮得更加美丽。





3





绿青 复

鏖 前 此 更

写彩虹的七色。 使本来静态的彩虹活了起来,非常灵动。

1 9 2 9 年 2月。 交代具体的时间和气候状况。 表现出群山颜色的变化。

通过写前村墙壁上存留

的弹孔,侧面表现出当

年战斗的激烈。

全词的总结,表达了回忆往昔胜利时

的愉悦,以及对人民革命战争和经过

战争洗 礼的革命根据地的赞美之情。

·

[ ]

追忆1929年2月在大柏地

发生的激战。

áo dàn

第131页

126 第46课 风景独好

A

@

5

A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唐〕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天寒地

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

是主人风雪夜归。

第46课 风景独好

浪淘沙① (其一)

[唐]刘禹锡

九 曲 黄 河 万 里 沙 ,

九曲黄河挟带着绵延万里的泥沙,

浪 淘 风 簸② 自 天 涯 。

波涛滚滚,狂风颠簸如同来自天涯。

如 今 直 上 银 河 去 ,

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

同 到 牵 牛 织 女 家 。

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注]①浪淘沙:唐代曲名。②簸:颠簸。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56页。

课文主旨:本诗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

篇。诗歌前两句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浊浪滔天、浩瀚绵长的雄伟气势。后两句以想象

的笔法接通天人两界,表现出充满理想色彩的男耕女织、宁静祥和的浪漫情境。

课文结构:

\"#! 

!K

4*\"

ffi F

\"#M1 7\"

,J! 





3





本诗表达作者逆流而上,直冲九

霄的豪迈气概。

既写黄河的九曲姿态,又写了裹

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 写景

(咏黄河)

表现黄河雄伟壮观。

联想(侧

面描写)

牛郎织女典故

形容河流转弯很多。

李白这样写黄河:“君不见,黄河

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陆游 这样写黄河:“三万里河东入

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表明发源地地势高,又如“飞流直下

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

第132页

第46课 风景独好 127

A

@

5

A

乌衣巷 刘禹锡 〔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的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

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

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江南春

[唐]杜牧

千 里 莺 啼 绿 映 红 ,

广阔的江南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

水 村 山 郭① 酒 旗② 风 。

水边村寨和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 朝③ 四 百 八 十④ 寺 ,

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

多 少 楼 台 烟 雨 中 。

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迷蒙烟雨之中。

[注]①山郭:山城,山村。②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③南朝:公

元420—589年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④四百

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50页。

课文主旨: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

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课文结构:

!fl

fl

fl

.

4

F843 flffifl

!ffiFFfl *ffi

ff &L ffi6E.





3





全诗抓住九个意象写出江南春景的特点。

照应了“千里”,地域广阔。

诗人在赞美江南秀丽美景的同时,还

在后两句中借景抒情,借烟雨笼罩中

的南朝寺庙抒发对南朝覆灭的感慨 。

描绘出一幅生机 盎然的江南春景图。

① ②树 ③花

④ ⑤ ⑥

⑧ ⑨

·

· ·

· · · ·

·

· · · ·

cháo

莺是美好的意象,代表春天的生机 ,

如“几处早莺争 暖树,谁家新燕啄春

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第133页

128 第46课 风景独好

A

@

5

A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李白 〔唐〕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

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炼铜工人在明月之

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打破幽寂的黑

夜,震荡着寒天河流。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 檐 长 扫 净 无 苔①

,

茅舍庭院由于经常打扫,洁净得不生青苔,

花 木 成 畦② 手 自 栽 。

花木十分规整,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自栽种的。

一 水 护 田 将 绿 绕 ,

庭院外一条小河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

两 山 排 闼③ 送 青 来 。

两座山峰仿佛要推开门,把那青翠送到眼前。

[注]①苔:青苔。②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③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26页。

课文主旨:本诗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

清新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

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课文结构:

! * 44

 K ELffi

#K*

\"# E!7&

K fl8

7ffi*

K

    % 

(一)浪淘沙(其一)

黄河 沙, 。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诗的一、二两句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黄河的雄伟气势。整首诗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 。





3





以湖阴先生庭院内、外景色,表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表面写

山水灵动可爱,内里蕴含着对居

于此地人的欣赏之情→“仁者乐

山,智者乐水” 。

描写院内的景色。(可见先生是一个勤

劳、爱整洁的人)

先生的生活品味。

院外的景色

生动可爱,有情趣。

山峰仿佛带着青翠之色推门而入。

拟人手法,用“护、绕 、排 、送”四

字,给“一水 、两山”以人的动作,

使山水似乎充满了情感;还运用

了对偶手法,“一水”对“两山”,

“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

“送青来”。

△ △

△ △

· ·

· ·

又如 林升《题临安邸》 · ·

想一想:哪里见过“茅檐”一词?

对,“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护”你能组成哪些词?

保护、掩护、爱护,由这些

词能体会出“水”和“田”

的关系吗?能体会出作者要

表达的情感吗?

第134页

第46课 风景独好 129

A

@

5

A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

男子的唱歌声。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

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3.诗中的“牵牛织女”引用的是《 》的故事,这样写的目的是 。

4.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正确的是 ( )

①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②诗人梦想自己能够像牛郎织女那样,成为神仙,过上幸福的生活。

(二)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这首诗是 代诗人 所作,诗人为了突出江南春天的特点,选取了

、 、 、 、 、 、 、 、烟雨

这些具有江南特色的景物。

6.理解诗句,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1)这首诗前两句写( ),后两句写( ),有意把江南春景的不同特色浓缩到这短

短的四句诗中。

①烟雨之色 ②粗犷之美 ③晴朗之景

(2)“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 )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

①千里 ②莺啼 ③绿映红

(3)对诗中“四百八十”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实指,指的是寺院的具体数量。 ②虚指,形容寺院的数量很多。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 )

①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②对秋天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N    B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参考译文: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

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3





词牌名

ān 熟悉

谙(ān) 深谙

喑(yīn) 喑哑

江边的花朵 胜过

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有反问,表达对江南的怀念之情。

表现江南的诗词:《江南春》(杜牧)、《题临安邸》(林升)、《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枫桥夜泊》(张继)。

·

·

·

第135页

130 第47课 琴棋书画

A

@

5

A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

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

景色,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

第47课 琴棋书画

伯牙鼓① 琴

伯 牙 鼓 琴 , 锺 子 期 听 之 。 方 鼓 琴 而 志② 在

伯牙 弹 琴 ,锺 子 期 听 他 弹 琴 。(伯 牙 )在 弹 琴 时 心 里 想 着

太山③

,锺子期曰:

“善哉④ 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⑤ 。”

高 山 ,锺 子 期 说 :“你 弹 得 真 好 呀 ,就 像 那 巍 峨 的 高 山 。”

少 选⑥ 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

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 弹 得 真 好 呀 ,

汤 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 破 琴 绝 弦 ,终 身

就 像 那 浩 浩 荡 荡 的 流 水 。”锺 子 期 死 了 以 后 ,伯 牙 摔 琴 断 弦 ,终 生

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注]①鼓:弹。②志:心志,情志。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

说指东岳泰山。④善哉:好啊。⑤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

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⑥少选:一会儿,不久。

fl ffl fl   .

课文主旨:本文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谊,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知

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课文结构:

'T)

, B

-MK>

(-M

' T)    \"! -)4

Jffi 8 !!8\"!





3





乎鼓 乎若

而志 乎鼓

乎 身

世无 复为 · · ·

·

· · ·

△ △

春秋时期的琴师。《荀子·劝学》中记载:伯牙鼓琴,正在吃

草的马儿也会仰头聆听。相传《高山流水》便是他演奏的。

动词,弹奏

读好停顿“ / ”和重音“ ”

一个樵夫 代琴声 刚刚

shǎo

shǎo(多少) 少 shào(少年)

很短时间内的变化都能 被锺子期领悟,突出二人“心有灵犀”。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值得 再 wéi wèi 体现锺子期在伯牙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彰显了知音的难得与珍贵。

shāng(汤汤) 汤 tāng(热汤)

wèi(为什么)

wéi(作为) 为

名词,情志

倒装句,应为“鼓琴善哉乎”,又如“美哉,我少年中国”“厉害了,我的国 ! ”

shāng 动词,打破 动词,打断,弄断。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

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 ·

关于友情,你知道这些经典故事吗?

1 . 管鲍 之交——管仲与鲍 叔牙

2 . 知音之交——俞伯牙与锺子期

3 . 刎颈之交——廉颇与蔺相如

4 . 忘年之交——孔融与祢衡

5 . 生死之交——刘备、关羽、张飞

第136页

第47课 琴棋书画 131

A

@

5

A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 〔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

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渔翁

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

悠然自得地垂钓,即使下雨也不回家。

书戴嵩画牛

蜀 中 有 杜 处 士①

, 好 书 画 , 所 宝② 以 百 数 。

四 川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作品数以百计。

有 戴 嵩 《 牛 》 一 轴 , 尤 所 爱 , 锦 囊

其 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他特别喜爱 ,于 是 用 锦 缎 作 画 囊 ,

玉 轴③

,常 以 自 随④ 。

用玉作画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一 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⑤ 大笑,曰:

有一 天 ,他 晒 书 画 ,有 个 牧 童 看 到 了 这 幅 画 ,拍 手 大 笑 ,说 道 :

“此 画 斗 牛 也 。牛 斗 ,力 在 角 ,尾 搐⑥ 入 两 股⑦ 间 ,

“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在打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夹在两腿之间,

今 乃⑧ 掉⑨ 尾 而 斗 ,谬 矣 。 ”处 士 笑 而 然 之⑩ 。古 语

现 在这幅画却是牛摇着尾巴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他说得对。古人

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 婢。”不 可 改 也。

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注]①处士:本指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后来也指未做官

的士人。②所宝:所珍藏的(书画)。③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

囊,用玉作画轴。④自随:随身携带。⑤拊掌:拍手。⑥搐:抽

缩。⑦股:大腿。⑧乃:却。⑨掉:摆动,摇。⑩然之:认为他说

得对。

fl ffl fl   .

课文主旨:本文讲述了杜处士晒著名画家戴嵩的画时遭到牧童指出画中错误的故事,暗

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

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迷信权威,要因事求人,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课文结构:

*' 3>

Effi

ffi

' 0

'

 ffi

0 A





3





书戴嵩

画 搐

今 士 笑

耕当 织当

· · · ·

·

·

·

· · ·

·

zhóu(玉轴)

zhòu(压轴)

四川 hào 喜爱 计算 shǔ

尤其

此习惯体现了杜处士对画爱不释手。

一幅

衬托出了杜处士对画的珍爱。

画轴

为描写杜处士收藏戴嵩的

《斗牛图》做铺垫。

[ ]

pù(曝晒)

bào(曝光)

dòu(战斗)

dǒu(斗室)

dòu

曝 斗

a .

b .

仔细观察,敢说真话,不畏权威。形象地刻画出牧童见到画时

的反应,这样一种毫不掩饰

的“嘲笑”说明画中的错误

是十分明显的。

现在

说明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

强调了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

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yǐ chǔ

dāng

动词。又如“不以为然”。

两个“之”指代对象不同,

a . 指代《斗牛图》;b . 指

代牧童的话。

b .

dāng(应当)

dàng(上当) 当

sōng 动词,珍藏宝贝;所宝,即所珍藏的

宝贝。

zhóu náng

chù gǔ

miù

动词,用锦缎作画囊。

大腿,如“悬梁刺股”。.

.

关于友情,你知道这些经典故事吗?

1 . 管鲍 之交——管仲与鲍 叔牙

2 . 知音之交——俞伯牙与锺子期

3 . 刎颈之交——廉颇与蔺相如

4 . 忘年之交——孔融与祢衡

5 . 生死之交——刘备、关羽、张飞 由关键字引发成语的联想:

1 . 数—— 数不胜数

2 . 曝——一曝十寒

3 . 股——悬梁刺股

4 . 然——不以为然

第137页

132 第47课 琴棋书画

A

@

5

A

竹里馆 王维 〔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

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

我相伴。

    % 

(一)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

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2)善哉∙∙乎鼓琴

(3)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4)汤汤∙∙乎若流水

2.传说中伯牙是善于弹琴的人,锺子期是善于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3.伯牙把锺子期看作知音,仅仅是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他弹的曲子吗?

4.锺子期死后,伯牙为什么把琴摔坏且终身不再弹琴?

(二)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

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

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本文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一日曝∙书画 曝:

(2)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掉: 谬:

(3)处士笑而然之∙∙然之:

3.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是 ( )

①(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②(牧童)拊掌大笑

③(戴嵩)尤所爱





3





第138页

第47课 琴棋书画 133

A

@

5

A

滁州西涧 韦应物 〔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唯独喜欢涧边幽谷里生长的野草,还有那

树丛深处婉转啼鸣的黄鹂。傍晚时分,春潮上

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荒野渡口无

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4.牧童发笑的原因: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 。可见戴嵩画牛时

5.文中画“ ”的句子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指出 ,告

诉我们 。

 N    B

欧母画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

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

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成人。

参考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母亲用芦

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等到他年龄大些了,

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

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3





欧阳修 幼而丧父称“孤”。 钱财 指欧阳修的母亲。

芦苇秆

动词,写

等到 lǘ

乡里

读书人 有时

借 ……机会

致力,从事。“惟读书是务”,

指 致力于读书。 文章

成年人 成功之路是艰难的,有志向的人才能勇敢地去攀登 !

·

· · ·

·

·

· ·

历史上的四大贤母:

1 . 孟母——孟母三迁

2 . 欧母——欧母画荻

3 . 岳母——岳母刺字

4 . 陶母——陶母封坛退

第139页

134 第48课 文化传承

A

@

5

A

塞下曲 卢纶〔唐〕

林岸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

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

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第48课 文化传承

寒 食①

[唐]韩翃

春 城② 无 处 不 飞 花 ,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

寒 食 东 风 御 柳③ 斜 。

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中的柳枝。

日 暮 汉 宫④ 传 蜡 烛⑤

,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

轻 烟 散 入 五 侯⑥ 家 。

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注]①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②春

城:春天的京城。③御柳:皇城里的柳树。④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⑤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⑥五侯:这里泛

指权贵豪门。

fl ffl fl   .

作者简介:韩翃(生平不详)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官至中书舍人,“大历

十才子”之一。因作《寒食》一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晋升不断,最终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代表作品:《宿石邑山中》《同题仙游观》等。

课文主旨: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京城内的风景。前两句写寒食白昼之景,后两句写日暮

传烛之景,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喜爱和对太平盛世的歌颂,暗含着对特权阶级的讽刺。

课文结构:

+ N7Mffl 4flfl

<& M

 N M,

fl@'ffiK3

flfl





3





七言 绝句

描绘了整个长安城

白天的美好春景。 中间“ ”的笔顺要写正确:

一定不要写成“候”呀!

写夜晚景象,生动

地 描绘出一幅夜晚

走马传烛图。

诗歌前两句用“花”“柳 ”两字点明

春日景色;后两句中的“汉宫”“五

侯”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

·

你观察过吗,春天将尽,

即暮春时有哪些景象?

花瓣飘落、柳絮纷飞、树

荫浓密。

你知道寒食节为什么不能生火做饭吗?

是纪念春秋时介子推的。介子推是晋国贤

臣,在国君流亡时曾割自己的腿肉熬汤,

献给晋国君主。后来晋国君主封赏时忽略

了“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介子推就背母入

山。晋国国君为找到他就放火烧山,结果

母子二人被烧死。后来为纪念他大家不忍

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

思考: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封建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 ,

就是那些不受宠的朝官之家,在禁

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一片

漆黑。可是近臣之家就可以烛火通

明,烟雾缭绕。

清明的前一天。

第140页

第48课 文化传承 135

A

@

5

A

鹿柴 王维 〔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

音。落日余晖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迢迢牵牛星

迢 迢 牵 牛 星 , 皎 皎 河 汉 女① 。

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纤纤擢② 素③ 手,札札④ 弄机杼⑤ 。

织女正摆动着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终 日 不 成 章⑥

, 泣 涕 零⑦ 如 雨 。

织女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如同下雨般掉落。

河 汉 清 且 浅 , 相 去 复 几 许 。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盈 盈⑧ 一 水 间 , 脉 脉⑨ 不 得 语 。

虽然两人之间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顾无言。

[注]①河汉女:织女星。河汉,银河。②擢:伸出。③素:白皙。④札札:织机发出的响

声。⑤机杼:织机。杼,梭子。⑥章:花纹。⑦零:落下。⑧盈盈:清澈的样子。⑨脉脉:

相视无言的样子。

fl ffl fl   .

课文主旨:这首诗借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神话传说,表达了织女的离愁

哀怨。

课文结构:

fl ''fl!!

332ffiffiffiffi

0\"L

44

#\"U++!

@U66A

EE''fl 3 .  



3





纤擢

五言诗

指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

的神话传说 。

右部“予”,不要写成“矛”。

两句诗动静结合,表现出织女的

娇柔、勤劳。

诗中运用“迢迢”“皎皎”“纤纤”

等叠词来渲染气氛,既展示了诗

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

又使诗歌表达的情感更动人。

纤 xiān(纤细)

qiàn(纤夫)

你如果想表达手 · ·漂亮,会怎么写?

古人这样写“纤纤擢素手”“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 。

. . . . .

一条银河,阻隔夫妻二人。后人就有美好的愿望,就在每年七

月初七,让他们 鹊桥相会。

第141页

136 第48课 文化传承

A

@

5

A

秋夕 杜牧 〔唐〕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

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

河两旁的牵牛织女星。

十五夜① 望月

[唐]王建

中 庭② 地 白③ 树 栖 鸦 ,

庭院中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

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 ,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

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 。

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注]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②中庭:庭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照在

庭院地上的样子。

fl ffl fl   .

作者简介:王建(768—835) 字仲初,唐代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

岁始入仕。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

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代表作品:《王建诗

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课文主旨:本诗分别描写了中秋的月色和望月思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

之夜的图景,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课文结构:

#.fl +fflfflSLffl7

ffi.9A

ffiffi 

ffiffi





3





写景

抒情

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

望月,因自己的 孤独想到天下人

的 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

天下人的怀人之情。

使思友之情有了动态之美,仿佛与月光一同洒落。

·

传统节日习俗 :

寒食节:禁火、吃 冷食 七夕节:对月穿针

中秋节:望月咏怀、吃月饼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清明节:踏青、扫墓 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

“明月”会引发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1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2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3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4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不说“月光皎洁”而说“地白”。

可知人物内心凄冷。

八月桂花开。 ·

第142页

第48课 文化传承 137

A

@

5

A

七步诗 曹植 〔两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

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

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 

1.我国的传统节日众多,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表达着人们不同的企盼和情感。

《寒食》中,“ , ”描绘了寒食节时京城的景色;《迢

迢牵牛星》中,“ , 。 ,

”表达了诗人对牛郎织女虽相隔一水却无法交流的慨叹;《十五夜望月》中,

“ , ”表达了中秋节时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2.《寒食》中诗人描写春日京城花开柳拂景色的诗句是“ ,

”。

3.“日暮汉宫传蜡烛, ”“今夜月明人尽望, ”所在的

两首诗分别与我国的传统节日 、 有关。请你也写出两句与我国传统

节日有关的诗句: 。

4.“ , ”这两句诗体现了牛郎织女隔着一条银河相顾

无言的情景。

5.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杜牧的诗句“ ,路上行人欲断魂”让人

想起哀思如潮的 节;王建的诗句“ ,不知秋思落谁家”让人

想起阖家团圆的 节。

6.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关的是 ( )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N    B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参考译文: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

黄昏之后。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

泪沾透了她那身春衫的袖子。





3





词牌 元宵节

回忆

现实

可见元宵节繁 华 热闹。

写恋人在月光柳 影下两情依依 、

情话绵绵的景象。

有旧情难续的哀伤,表达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

今昔对比、物是人非,

古人这样写: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 花相 映红。

人面不知 何处去,

桃 花依旧笑春风。

(比一比,两诗是不是意

味相同?)

第143页

138 第49课 理想之光

A

@

5

A

春日 朱熹 〔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风和日丽之时在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

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

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第49课 理想之光

马 诗

[唐]李贺

大 漠 沙 如 雪 ,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

燕 山① 月 似 钩② 。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何 当③ 金 络 脑④

,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戴上金络脑,

快 走 踏 清 秋 。

飞快地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注]①燕山: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③何当:何时

将要。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fl ffl fl   .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 唐代著名诗人。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

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其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创造出

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有“诗鬼”之称。代表作品:《雁门太守行》《马诗二

十三首》《梦天》等。

课文主旨:本诗描绘了边疆战场辽阔雄浑的景色,通过咏马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愤慨,以及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

课文结构:

4fl7 DKK\"

/

$!L

'ffiI

F46

BC#. OE

O A E

KF





3





描写了边塞战场

的景色。

借马抒情

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光下的颜色,又从

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

表面上是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是古代

的一种弯刀,在“大漠”“燕山”这样的特定环 境

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情景。

诗歌三、四句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

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借马抒怀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古代登科之后的畅 快心情。

第144页

第49课 理想之光 139

A

@

5

A

游子吟 孟郊 〔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

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

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

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石灰吟

[明]于谦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被开采出来,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① 。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粉 骨 碎 身 浑② 不 怕 ,

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要 留 清 白③ 在 人 间 。

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①等闲:平常。②浑:全,全然。③清白:高尚的节操。

fl ffl fl   .

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 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

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

作品:《石灰吟》《咏煤炭》。

课文主旨:诗人通过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清白正直的品质,表达了自己不怕艰险、勇于牺

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

课文结构:

' -%

J#

%%&&80K

1O-C\"

? >*#+ K

-% -%UM> 

AUC #+ , 



3





描写了石灰从开采

到烧炼的过程。

描写了不怕牺牲 、

洁身自好的精神。

象征着志士仁人面临严峻考验时的从容

不迫。

石灰的态度:不论是“千锤万凿”,还是“烈火

焚烧”,都看作是平常、轻松的事。

既指石灰清白的本色,又喻指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学习要有联想记忆,“等闲”一词在哪儿见过?

1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七律·长征》)

2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 .

. .

第145页

140 第49课 理想之光

A

@

5

A

别董大 高适 〔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黄云蔽天,绵延千里,太阳黯淡无光,呼啸的北风

刚刚送走了雁群,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不要担

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人不认识你呢?

竹 石

[清]郑燮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

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

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坚韧挺拔,

任① 尔② 东 西 南 北 风 。

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注]①任:任凭。②尔:你。

fl ffl fl   .

作者简介:郑燮(1693—1766) 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燮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

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

画家。代表作品:《郑板桥集》《甘谷菊泉图》《清光留照图》等。

课文主旨:《竹石》通过描写竹子立根破岩、经受磨难的特点,赞美了它坚韧不屈、傲然独

立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和面对当时的恶势力绝不妥协的斗争意志。

课文结构:

'

Lffi

/ffl -

.E 

>M

0 - 0U M&(/

U K4

?





3





把竹子拟人化。

一、二句写出了

竹子的特点。

三、四句写出了

竹子的品格。

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

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

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世

人面前。

“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

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

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

罢休之势。

· ·

竹有哪些特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1 . 竹子有节。象征气节,不屈服 、不随波逐流。

2 . 竹子空心。象征谦虚、低调。

3 . 竹子向上生长。象征伟岸正直。

第146页

第49课 理想之光 141

A

@

5

A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宋〕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译文: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邻家的

公鸡喔喔叫个不停。疾病几乎把报国壮志消磨

殆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 

1.用“√”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何当∙∙金络脑 ①何时将要 ②何必要 ③当时

(2)烈火焚烧若等闲∙∙ ①空闲 ②平常 ③等待

(3)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指高尚的节操 ②指颜色纯净 ③清楚明白

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

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诗句中“如”和“似”的意思都是 。带有这类字的诗句还有: 。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句中“ ”形象地写出石灰烧成石灰粉的情境,“ ”写出

了石灰崇高的精神品格。

(4)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 的品质,它与下面( )的气节相似。

①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把古诗与相对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并回答问题。

《马诗》 于谦 马 不怕牺牲、品质高洁

《石灰吟》 郑燮 石灰 不惧打击、坚韧刚劲

《竹石》 李贺 竹 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1)我发现:这三首古诗虽然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抓住了事物的 (特点 外形)

来写,都借所写事物表达诗人自己的 (喜好 志向),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2)我知道:像这样的古诗还有 代诗人 所写的《 》。我能写

出其中的两句:

 N    B

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参考译文:(自镇江逃脱)绕道北行,在海上漂流数日,费尽千辛万苦回到扬子江头。我的

心就像那一根磁针,不永远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3





北 扬

直叙作者南归时迂回

曲折的过程,显示出

形势的艰危。 表达了作者不回到南

方誓不罢休的坚强意

志和急切心情,字里

行间表现出坚定不移

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用磁针石比喻自己不回到南方、不复兴宋室江山决不罢休的

忠心,鲜明而深情地

表达了对祖国永不改变的热爱。

竹有哪些特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1 . 竹子有节。象征气节,不屈服 、不随波逐流。

2 . 竹子空心。象征谦虚、低调。

3 . 竹子向上生长。象征伟岸正直。

第147页

142 第50课 求实求真

A

@

5

A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

的枝叶翠嫩一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

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了。

第50课 求实求真

学 弈①

弈秋②

,通国③ 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弈 秋 ,是 全 国 最 擅 长 下 棋 的 人 。让 弈 秋 指 导 两 个 人 下 棋 ,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 之 为 听④ ;一 人 虽 听 之 ,

其 中 一 人 专 心 致 志 ,只 听 弈 秋 的 教 导 ;另 一 个 人 虽 然 也 在 听 ,

一 心 以 为 有 鸿 鹄⑤ 将 至 ,思 援⑥ 弓 缴⑦ 而 射 之 。虽

却 一 心 以 为 有 鸟 要 飞 来 ,想 要 拉 弓 搭 箭 将 它 射 下 来 。虽 然

与 之⑧ 俱 学 , 弗 若⑨ 之 矣 。 为⑩ 是 其

他和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下棋,但棋艺不如人家。这是因为他的

智弗若与?????? ? 曰:非然?????? 也。

智力不如人家吗? 说:不是这样的。 (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①弈:下棋。②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

弈秋。③ 通 国:全 国。④ 惟 弈 秋 之 为 听:只 听 弈 秋 的 教 诲。

⑤鸿鹄:天鹅、大雁一类的鸟。⑥援:引,拉。⑦缴:系在箭上的

丝绳,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⑧之:他,

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⑨弗若:不如。⑩为:因为。??????与:同

“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这里读yú。??????然:这样。

fl ffl fl   .

课文主旨:本文讲述了两个人跟随弈秋学下棋,但结果截然不同的故事,阐述了学习要专

心致志的道理。

课文结构:

 ffi,

7

;U8- 4ffi

 

   B  





3





秋诲

专 虽

为 有 援

智弗 非然

[ ]

[

]

[

]

· ·

·

·

wéi

交代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

个人跟他学下棋做了铺垫。

写出了其中一个人听课时聚精会神的状态。

介绍了两人学习的结果。

总结了全文,通过否定智力因素,让读者意识到是因为

三心二意,所以才会落后。

写出了另一个人听课时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

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

服力。

wèi

又如“庖丁”,“庖”是厨师,“丁”是人名,就是一个叫丁的厨师。

huì

hóng hú zhuó

比得上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

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我们虽像蚯蚓一样弱小,但如果有蚯蚓的专心,同样可以让自己变强大 !

·

· ·

教诲,又如“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

第148页

第50课 求实求真 143

A

@

5

A

江上渔者 范仲淹〔宋〕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江上行人来来往往,只是喜爱味道鲜美的鲈

鱼。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两小儿辩日

孔子 东 游 ,见 两 小 儿 辩 斗①

, 问 其 故 。

孔子游历东方,见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于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儿曰:

“我以②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③ 时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

远 也。”

距离人远。”

一 儿曰:

“我以日初 出 远, 而日中时

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

近 也。”

距离人近。”

一 儿曰:

“日初出大 如车盖④

,及⑤ 日中则如

前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时却像

盘 盂⑥

, 此不 为 远 者 小 而 近 者大乎?”

盘盂一般小了,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一 儿 曰 :

“ 日 初 出 沧 沧 凉 凉⑦

, 及 其 日 中

后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的时候

如 探 汤⑧

, 此 不 为 近 者 热 而 远

就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热,离得远

者 凉 乎?”

让人感觉凉吗?”

孔子不 能 决 也。

孔子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小儿笑曰:

“孰⑨ 为⑩ 汝?????? 多知?????? 乎?”

两 个 小 孩 儿 笑 着 说 :“是 谁 说 你 智 慧 多 呢 ? ”

(选自《列子·汤问》)





3





子 两

时去 时

大 中则

子不

[

]

[

]

[

]

[

]

一个小孩儿的观点:早晨太阳离人近。

开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另一个小孩儿的观点:正午太阳离人近。

先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初

出的太阳”比作“车盖”,把

“正午的太阳”比作“盘盂”,形

象地 表明不同时间的太阳的大

小;然后用反问句式,强调自

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的结论。“如 探汤”,用夸张的修

辞手法形容正午热的程度。

表明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说明了宇宙

无边,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以反问句结束全文,并无讽刺之意,反

而显出小孩子的 纯 真可爱。

zhì

·

向东 游历

动词,认为 刚刚 距离

刚刚

yú 因为 动词,看起来小。

cāng

热水 动词,感觉热。

动词,决断,裁决。

同“智”,又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

· ·

·

· ·

·

· ·

· ·

·

·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两小儿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

结论当然不同。

“孔子不能决”,你有什么想法?

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

的问题,由此看来,知 识是无穷尽的,我们应终身学习,勇于探索。

两小儿该不该“笑”,你来说一说。

第149页

144 第50课 求实求真

A

@

5

A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我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满园子的春色是

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注]①辩斗:辩论,争论。②以:认为。③日中:正午。④车盖:

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⑤及:到,到了。⑥盘盂:

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⑦沧沧凉凉:寒凉。⑧探

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⑨孰:

谁。⑩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fl ffl fl   .

课文主旨:本文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

为太阳在正午离人近,就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故事赞扬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

疑、追求真理、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表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

道理。

课文结构:

B D

UflD flE

UflE flD

4ffi 6

UDE

UD&E

Dfl

> !,)

fl

!fl

>% ,

)* ,

    %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思援弓缴

∙而射之 ①这里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②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

(2)孰为汝多知∙乎 ①知道。 ②同“智”,智慧。

(3)孔子不能决∙也 ①断定,拿定主意。 ②决定最后胜败。

2.先给“之”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再完成练习。

①代词,代指鸿鹄。 ②代词,代指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③代词,代指弈秋的教诲。 ④助词,相当于“的”。

(1)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2)虽与之( )俱学,弗若之( )矣。

(3)通国之( )善弈者也。

我发现 文言文中的“之”有很多是代词,代指上文中出现的内容。用“之”字可

以 (①避免混淆,使内容便于区分 ②避免重复,使文章更加简洁)。





3





第150页

第50课 求实求真 145

A

@

5

A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

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

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

到的啊!

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

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2)同样是跟着弈秋学下棋,两个人学习的表现却不同。第一个人 、

;第二个人 、 。(用四字词语填空)

(3)用上面的一句话概括两人的学习结果: 。

4.课文综合回顾。

(1)《学弈》讲的是 的故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填序号)

①两小儿辩日 ②两小儿笑 ③孔子不能决 ④孔子见两小儿

5.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选文中的两个小儿争论的是: 。

(2)根据提示梳理选文中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并完成练习。

fl!

D5&

* flflD 



4@

flD,

D5

flflD

(A

我发现 两小儿表达观点的角度不同,小儿甲是以( )为依据说明观点的,小

儿乙是依据( )得出结论的。(填序号)

①视觉效果 ②温度感知

(3)选文主要运用 的方式来展开两小儿辩日的情节。两小儿给我的启示是:





3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微信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