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画报》2023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24-1-0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山东画报》2023年第10期

105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山东,对山东的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山东把脉领航,对山东寄予厚望。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山东正朝着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的目标奋力奔跑。“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2018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浪潮集团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大力培育创新优势企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对浪潮集团来讲,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浪潮集团科技创新部部长蔡伟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浪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实现了由“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截至 2023年 1 月底,浪潮已建成 44 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了分布式存储等 150 多项重大技术,参与制定国家以上标准 180 余项,拥有有效专利 14000 余项、发明专利 10000 余项。今年,为迅速落实山东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按照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及数字强省建设要求,2 月 21... [收起]
[展开]
《山东画报》2023年第10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99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源发电和海上就地消纳。”中集集光海洋科技(烟

台)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细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

表示。

海上光伏因为受遮挡的面积比较小,太阳光

照的时间长一些,再加上海面的一些波光的反射,

相对于陆地能增加 20%—30% 的发电量,但同

样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海洋环境的各种挑战,在国

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的情况下,中集来福士依托

在海工领域的技术积累,研发出我国首个自主知

识产权半潜式海上漂浮式光伏发电平台。

中集来福士 3060 风电安装船(效果图)

工程师与船东在轮机控制中心沟通技术问题(张立人 / 摄影) 科技的创新离不开优秀的产业工人(张立人 / 摄影)

第102页

100 足迹 Footprint 蔚蓝大海,蕴藏着绿色低碳的无限潜能。近

年来,中集集光大力开拓基于海上光伏的新型应

用场景,推进海上光伏制氢、零碳海水淡化、零

碳海上数据中心等示范项目,形成海上光伏发电、

离网就地消纳、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的良性闭环。

其实早在 2019 年,中集来福士就已经开始

布局海上风电,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风场资源

开发、运输安装、运维服务领域取得了领先优势。

2021 年,“3060 系列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项目

在山东签约。“3060 海上风电安装船”是具有

100% 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海上风电安装平台,

可以满足未来 5 到 10 年国内风电安装船整体安

装需求。

亚洲最大的深海智能网箱经海 001 号(樊博 / 摄影)

第103页

101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立起现代化养殖“桥头堡”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视察过的海洋牧场平台,是中集

来福士“油转渔”初期的一项技术成果。作为当时全国

首个钢制海洋牧场平台,可以说国内后续海洋牧场平台

几乎都是以此为雏形研发的。现在,相关探索也进入到

更艰辛更具挑战性的领域。

“渔业产业链中,网箱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养殖模式

的‘桥头堡’。我们自主研发的这个网箱,投饵机相比

进口的能节约成本三成左右,网衣能节约四成左右,声

呐节省五成左右,填补了我国在 30 米左右水深养殖水

域空白。”让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刘富

祥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的这个“大家伙”,是中集来福士

拥有 100% 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海系列”深水网箱。

一无现成图纸,二无外国数据可供参考,全靠自己

摸索,每一点突破都经过上百次失败。但也正因为憋足

了劲儿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能力在倒逼中进一步提升,

试航中的“蜘蛛人”贴近海面检测钻杆套管设备(张立人 / 摄影)

第104页

102 足迹 Footprint 工人对平台推进器入水安装做最后的检查(张立人 / 摄影) “兴旺号”披红挂彩即将启航驶向深洋(张立人 / 摄影)

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李鹏 / 摄影)

凭借这些科研人员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目前中集来福士在深水网箱领域的多项技术已能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经海系列”智能化网箱长宽各 60 米,有

效养殖容积 7 万立方米。网箱还搭载了 5G 通信、

海洋数据监测以及水下监控等多种系统,可以让

鱼群在类野生的环境下生长。通过自动投喂、水

下监测、水下洗网等设备,每座巨大的网箱平台

只需 4 名工作人员,就可实现数十万尾黑鲪的养

殖。

目 前, 前 8 座 经 海 网 箱 完 成 投 产, 并 在

2022 年实现首次收鱼,每座网箱的年产量可达

1000 吨。

第105页

103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蓝鲸 1 号”的巨幅图片代表山东在京参加“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型展览”(张立人 / 摄影)

双燃料冰级滚装船(孙凯 / 摄影)

第106页

104 足迹 Footprint 7 月,浪潮集团发布了工业互联操作系统、浪潮供应链金融平台、“元宇宙虚拟厅”、

KaiwuDB、数据要素服务平台、城市大脑 4.0 等新产品和新模式;8 月,“好客山东 好

品山东——中国重汽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大会”召开,多款纯电新能源产品、氢能源产品、

电驱桥等联袂展出;11 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联合承办的 2023 国际量子光子学大会在

金华成功召开,构建“量子 +”产业生态,提升量子通信技术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山东前沿技术攻关能力持续增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日趋完善。

The “Shandong Sty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文|曹茜

2022 年浪潮服务器市场占有份额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杨超 / 摄影)

科技创新的“山东范儿”

第107页

105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山东,对山东的科技创新工作作出

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山东把脉领航,对山东寄予厚望。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

山东正朝着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的目标奋力奔跑。

“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2018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浪潮集团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

在创新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大力培育创

新优势企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对浪潮集团来讲,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浪潮集团科

技创新部部长蔡伟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浪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

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实现了由“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截至 2023

年 1 月底,浪潮已建成 44 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了分布式存储等 150 多项

重大技术,参与制定国家以上标准 180 余项,拥有有效专利 14000 余项、发明

专利 10000 余项。

今年,为迅速落实山东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按照网络

强国、数字中国及数字强省建设要求,2 月 21 日,浪潮集团主办的“云行齐鲁工

赋山东 浪潮七大专项行动”正式启动。“我们将利用三年时间,参与建设全省一

半以上的数据中心、新一代信息技术独立专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以

浪潮秉承创新精神,持续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杨超 / 摄影)

第108页

106 足迹 Footprint 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晨星工厂、产业大脑

等;推动 500 家以上企业的管理数字化转型;

依托在全省 16 市成立的数字产业发展公司

等,带动当地云计算、智能终端、工业互联

网等数字产业发展。”蔡伟表示。浪潮的发

展正是山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的真实写照。

如今,山东高能级创新平台也在加速集

聚,建成国家实验室 1 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11 个、省实验室 9 个、省重点实验室 277

个,“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基本形成。

获批建设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盐碱地综合

利用 3 个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量居

全国第二位。高水平建设了山东产业技术研

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

院。与中科院共建济南科创城、海洋大科学

中心。航空发动机试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加

速建设,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

“未来已来”5G+AI 创新成果展(杨超 / 摄影) 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成为

国家首批十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图为海尔卡奥斯工业

互联网平台示范线(杨超 / 摄影)

科技创新,从小处入手(杨超 / 摄影)

第109页

107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

发展的基点在创新,而创新的突破靠技术。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还提出,要坚

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有这么一股劲,要有这样

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

取得新突破。

“这么一股劲”在雪蜡车的研发团队中,体

现得淋漓尽致。2022 年,举世瞩目的冬奥会在

中国举行,在滑雪运动赛事中,经常出现在电视

画面中的一辆炫酷的红色厢卡,吸引了全世界的

目光,这就是雪蜡车。它不仅是全世界单层厢体

面积最大、集成功能最全的雪蜡车,也是中国自

国产雪蜡车自北京出发三千余公里后在新疆服务国家越野滑雪队(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 供图)

主研发、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第一台雪蜡车。

回想雪蜡车研发过程,中国重汽集团应用工

程开发中心专用车设计部副主任刘希平依然心潮

澎湃。刘希平介绍,按照常规生产周期,一辆新

车从拿出模型到下线需要 2~3 年,而当时留给雪

蜡车研发团队的时间不到 1 年。面对国内空白,

研发团队只能通过反复调研、查阅资料以及请教

专业运动员、打蜡师等多种途径,了解雪蜡车使

用需求及所需功能。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

人员边设计、边优化,边制作、边测试,先后召

开 80 多次专题分析会议,形成数万字论证报告,

各种结构以及零件图纸设计多达 300 余张。打蜡

台的研发则经过 6 次修改优化,车体空间布局及

第110页

108 足迹 Footprint 涂装设计经过 54 稿的筛选才确定最终方案。

正是凭借整个团队的创新与攻坚克难,仅用

11 个月,他们成功研发首台国产雪蜡车,打破国

外垄断,实现“国内首创、世界领先、完全国产”

的目标。

中车青岛四方研制的“复兴号”动车组飞驰在京沪高铁上(窦新 / 摄影)

山东量子研究院“京沪干线”控制中心(杨超 / 摄影)

也正是凭着这么一股劲,山东每年组织实施

100 项左右重大科技项目,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

现重大突破。如热效率柴油机、高速磁浮交通系

统等打破国外垄断,国信 1 号、蓝鲸 2 号等填补

国内空白,育成小麦新品种“鲁研 1403”、玉

米新品种“鲁单 510”等农业良种 22 个。

“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

战。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

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

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第111页

109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新型小型化量子卫星地面站正在与“墨子号”进行星

地对接(张平 / 摄影)

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以打造光 / 电芯片的“中国芯”为己 潍柴雷沃引领中国农业装备智造升级(杨超 / 摄影)

任,推动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杨超 / 摄影)

2022 年 7 月,由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参与

联合研制的“济南一号”发射升空。作为世界首

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使我国在世界上

首次实现基于微纳卫星和小型化地面站之间的实

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构建低成本、实用化的天

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当年 9 月 6 日,命

名为“泉城一号”的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双星”方式,

第112页

110 足迹 Footprint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涉海科研机构和海洋高端人才,服务国家海洋战略(袁福夏 / 摄影)

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基因编辑育种实验室(李炳泉 / 摄影)

智慧医疗“威高造”(杨超 / 摄影)

将“微厘空间”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 S3/S4 试

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济南一号”“泉城一号”

等卫星成功发射,使济南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商业

航天“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全面布局的城市。

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

副院长周飞对此感触颇深。“只有在关键技术上

取得突破,研发出符合自己国情和需求的高新技

术和产品,才能减少对外部技术和产品的依赖,

第113页

111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此,我们

不仅需要在科技创新上取得突破,还需要将科技

创新与产业升级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

际的生产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周飞

说。如今,“济南一号”卫星先后完成了星地捕

获、星地跟瞄、极化控制、激光通信、实时星地

量子密钥分发等测试任务。未来,借助量子卫星,

我国将开展商用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应用示范,

为数据中心、政务、金融、国防等特殊领域提供

数据加密服务。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将成果转化到

实际项目应用中,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以及社会经

济发展。在今年山东省举行的高质量发展重大项

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上,16 市 1000 余个项目集中

开工。在千余个项目中,新能源、新材料、新技

术成为主流。

这样的发展还在加速。山东将进一步强化企

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

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

生态环保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其中企业牵头的比例不低于 70%。同时,持续推

进“氢进万家”、碳达峰碳中和等 20 余项科技

示范工程,瞄准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再布局一批

科技示范工程,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

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推动行业集群性提升和区

域集成性创新。

山东已在新的赛道加速起跑。大河之畔,新

声嘹亮;敢创新路,一日千里。

“济南一号”量子微纳卫星搭载“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 / 供图)

第114页

112 足迹 Footprint 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国家安全铭

记于心(刘伟光 / 摄影)

第115页

113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10 月 19 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

威海甲午沉舰遗址等重要考古成果在列。

在威海湾,考古队陆续发现了定远、靖远和来远三舰的相关文物。打捞上来的文物,令人

忍不住泪目。那一段悲壮的历史,在尘封 100 多年后,再次展现在众人面前。

经历过甲午国殇的剜心之痛,威海对“国家安全”这四个字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座

因捍卫国家安全而诞生的城市,威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依托丰富的国家安全教育历史资

源,打造了全国首个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的教育培训基地——总体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育

培训基地,将国家安全融入历史文脉,努力打造国家安全教育样板。

国家安全从铭记历史开始

National security begins with remembering history

文|张媛媛 刘海颖

考古队打捞上来的来远舰遗骸,每一片都是历史的印记(杨超 / 摄影)

第116页

114 足迹 Footprint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刘公岛,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

师的诞生地,因其地势扼海防之要,素有“东隅

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但就是这样一座

看似坚不可摧的堡垒,却在甲午战争中成为当时

中国人的“耻辱”。

岛之上,甲午殇。在甲午海战之后的 1898

年,刘公岛上短短两天之内,日本太阳旗、清朝

黄龙旗、英国米字旗接续升起,成为中国人耻辱

的记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

剂。“刘公岛的厚重历史似一本书,让你穿梭时

空解读并产生一种责任感。”“以史为鉴,发愤图

强!”…… 这是网友们在“@ 刘公岛景区”评论

区的留言。

刘公岛总是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早在 88

年前,南开大学创校校长张伯苓就提出了“爱国

三问”。张伯苓嫡孙张元龙在今年举行的主题纪

念活动上说:“张伯苓校长几十年来无论走到哪

儿,都要给学生讲刘公岛的故事,故事深入人心。

回过头看中国的近代史,我们为什么能渡过难关,

最关键的是我们有爱国主义精神。”

如今,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育培训

基地的建设,威海市将黄岛炮台进行修缮,并打

造成国帜主题公园。据教育培训基地管理办公室

副主任林霞霞介绍:“基地的主题版块全部设在

刘公岛上,包括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隐

蔽战线·特殊力量’展馆、国帜主题公园、保密

教育展馆,引导人们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座刘公岛,浓缩了跌宕百年的中国近代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梦碎与梦醒(威海文旅集团 / 供图)

第117页

115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警醒之岛 警钟长鸣

对刘公岛来说,每年有两个较为特殊的日子,

四月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和五月的英军强登威

海卫日。2023 年 4 月 15 日是第八个全民国家安

全教育日,在这一天,“国安”号主题游船正式启航。

游客们可以乘坐“国安”号主题游船,前往总体

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育培训基地进行参观。

来自香港的大学生参观总体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育培训基地

的主题展馆

自建成以来,主题展馆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学生

在沉重的历史中,不断汲取奋进的力量

第118页

116 足迹 Footprint “‘国安’号主题游船是我们为提升宣教灵

活性和吸引力而打造的海上移动国安宣教平台。”

林霞霞说。“国安”号主题游船上的电视循环播

放着《国安基地宣传片》《护航中华最古的海》《国

家安全 为了你 依靠你》等宣教视频,船上各类国

安元素交相辉映、有机融合,引导广大游客切实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

线。

“国安”号主题游船让游客在登上刘公岛前,

就可以了解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上岛后,游

“国安”号主题游船,作为一个流动的国家安全教育平台,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增强游客的国家安全意识

研学游,让孩子们对历史多一份感悟(杨超 / 摄影) 国家安全教育,从小朋友抓起(杨超 / 摄影)

第119页

117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客们可以更直观地接受国家安全教育的熏陶。刘

公岛上,从守望海疆的东泓炮台,到庄严凝重的

甲午战争陈列馆,再到升级改陈的总体国家安全

观教育展馆,串连起中华民族百余年“梦碎、梦

醒”“筑梦、追梦”的坎坷历程。一段段被“激活”

的历史,敲响了振聋发聩的“钟声”,时刻提醒

着国人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5 月 24 日上午 10 时,一声声防空警报响彻

威海全城。持续 20 分钟的警报,让正在刘公岛

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参观学习的人们有些错

愕。讲解员岳晓艳解释道 :“125 年前的今天(1898

年 5 月 24 日),英军强登威海卫,并强行租占

修缮后的北洋海军机器

局、工程局、鱼雷修理厂

旧址被改造为“总体国家

安全观教育展馆”(威海

文旅集团 / 供图)

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宣传,遍布威海各处

第120页

118 足迹 Footprint 32 年。从 1999 年开始,我们威海市将每年 5 月

24 日定为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日,以此提醒人们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的殷切嘱托,

主题展馆通过 2000 多张照片和 200 多件实物,

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视野、时代

背景、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全面展示给前来参

观的每一个人。

威海高新区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公园 位于荣成的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杨超 / 摄影)

国家安全,人人都是参与者

第121页

119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国家安全 人人有责

“以前,总认为国家安全离我非常遥远,今

天才发现,国家安全就在我身边。”前来参观的

游客感慨道。

总体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育培训基地建成一

年多,已成为团体培训的热门选择,先后接待全

国 20 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人员考察学习,

举办多个国家级、省级重要培训班,累计接待参

观培训 600 多万人次。“今年以来,70 余个城

市进行了培训预约咨询。”林霞霞说。

总体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育培训基地管理办

公室主任卢云水说,我们按照“引珠成链、串链

成块”的思路,挖掘整合全域国家安全教育资源,

将民族屈辱、革命斗争、国防海防、军民融合等

资源有机融合、一体布局,建成了包含 28 处教

学点和 9 处主题公园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

育培训基地,国家安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

升。

环翠区“贝草夼地下交通站纪念馆”,文登

区“红色胶东展馆”“天福山起义纪念馆”,乳

山市“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胶东育儿所展馆”,

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还有遍布威海

全市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公园等国安资源,正

在有针对性地开展常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国

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国家安全关系你我,

人人有责”的意识。

初冬的阳光照耀着这 3.15 平方公里的小岛,

林霞霞和同事们正在准备接待新一批来培训的人

员。在警钟长鸣中体悟国家安全,正逐渐成为越

来越多人来这里的“必修课”。

(未署名图片由总体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育

那些过往的硝烟,镌刻进刘公岛的历史记忆里,让这里成为一座

教育岛、人文岛,成为“中华民族警醒之岛”(杨超 / 摄影)

培训基地提供)

第122页

120 足迹 Footprint 蓬莱:一座千年城池的回望与前行

Penglai, reflections and progress of a millennium city

文|崔秀娜

蓬莱湾将蓬莱最优质的文旅资源集于一“湾”,形成“一

湾合抱”之势(高远 / 摄影)

第123页

121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2018 年 6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登上蓬莱阁主阁,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情况,回顾明代爱国

将领戚继光操练水师、保卫海防的历史。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

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要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让

优秀文物世代相传。

牢记殷殷嘱托,近年来,蓬莱区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深挖历史资源,保护城市文脉,让沉寂的

文物“活”起来,让厚重的历史来“说话”,让子孙后代从历史中学到更多、悟到更多、获得更多。

秋末,我们登上望海而建的蓬莱阁,感受扑面而来的深刻变化,聆听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响。

第124页

122 足迹 Footprint 让更多人生动了解蓬莱阁的历史

很多人了解蓬莱阁,是因为读了“八仙过海”

的神话传说。蓬莱阁与“人间仙境”四个字紧紧

地捆绑在了一起。但很多人并不知晓蓬莱阁其实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蓬莱古称登州,濒临渤海、黄海,与朝鲜、

日本隔海相望,历史上曾经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最为耀眼的起始港口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蓬莱先民就开始海上活动;春秋战国,这里是“稻

作东传”北方路径的重要节点,更是齐国通往朝

鲜、日本的出海口;秦汉至隋,古登州港成为海

上交通的中枢和对外交往的主要港口。唐代时,

登州与泉州、扬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四大港”,

商贾云集,有“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记载。

“1984 年,蓬莱阁水城港池内发掘出了第

一艘元代战船。它是三桅帆船,船尾有舵,舵帆

配合保证了船只的平衡、方向和速度,而同时期

的欧洲海船虽然帆出现得早,但没有舵的配合,

只能依靠操纵桨来控制方向。”在海上丝绸之路

博物馆,蓬莱阁景区讲解员邢鸿娓娓道来。据邢

鸿介绍,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还有另外三艘元明

古船展出,都是在蓬莱阁水城港池内发掘出来的。

这四艘元明古船,正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盛况强

有力的印证。

如何给这段尘封的历史赋予新时代的色彩,

让古船“活”起来、“动”起来?

据蓬莱景区管理服务中心宣传专班主任周文

君介绍,蓬莱阁景区以“海洋强国、古时文明”

为引领,将原本的“古船博物馆”打造为现在的“海

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新馆增加了更多海上丝绸

之路元素,综合运用雕塑、壁画、模型、场景复

原等手段,集中展现登州商港的繁荣兴盛、海上

丝绸之路的发展壮大。

蓬莱阁古建筑群坐落在临海的丹崖山上。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后经多次修缮,仍保有最初风貌(杨超 / 摄影)

第125页

123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让英雄精神融入血脉

蓬莱阁旁,环绕北小海,依托原

有备倭都司府建设的戚继光纪念馆于

2019 年 6 月正式开馆。这是全国首

个系统展示戚继光精神品格的主题场

馆。“将门世家”“勋垂东南”“望

著幽燕”“一代战神”“流芳华夏”

五大主题交相辉映,生动展示了戚继

光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怀和抗倭御虏的

展示中的一号古船(杨超 / 摄影)

正在维修的四号古船(杨超 / 摄影)

第126页

124 足迹 Footprint 不朽功勋,再现了民族英雄的传奇一生。

蓬莱是戚继光的故乡和成长立志之地,他曾在此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负责管

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和山东沿海防御。其壮丽人生不仅因驰骋疆场而功名盖世,

更因笔耕不辍而蜚声文坛。他的著述诗文,成为中国古代武将兵儒交融的典范。讲

解员付镜伊因为讲解戚继光的故事,从而开始精读戚继光的诗句。她最喜欢给观众

讲解的诗句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年三百六十日 , 戚继

光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相信每位读到这句话的人都会为这位民

戚继光生前所用的武器(李文馨 / 摄影)

戚继光幼时与父亲交流场景复原(杨超 / 摄影)

第127页

125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族英雄的故事所感动。”在付镜伊看来,戚继光

的奋进精神从未过时,是不断激励我们成长的动

力。

不能制海,必为海制。背海而衰,向海则兴。

戚继光纪念馆开馆以来,每天都会有很多群众自

发来到这里,缅怀民族英雄,汲取精神养料。他

们在戚继光纪念馆,感受戚继光“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家国情怀;登太平楼,在对历史

经验教训的深入思考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格

局观……

在建设戚继光纪念馆的基础上,蓬莱深入研

究、挖掘、宣传戚继光,邀请专家征集戚继光和海

防相关文物资料,打造戚继光民族精神专题课……

矢志报国、保境安民、革故鼎新、使命担当、克己

修身,正加速融入蓬莱人的血脉当中。

登州水道打捞上来的器皿。这是蓬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见证(杨超 / 摄影)

蓬莱一号古船的部分组件(李文馨 / 摄影)

第128页

126 足迹 Footprint “一湾合抱”的力量

眼下,以“海洋强国、英雄精神”为主题,

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蓬莱水城、戚继光纪念馆

为现场教学点的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蓬莱教

学区已经形成。蓬莱教学区面向党员干部、群众进

行党性教育培训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承担戚继光

学术研究、蓬莱历史文化资源展示的重任。

蓬莱阁还将红色教育与研学游结合在一起。

登蓬莱阁回望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观

蓬莱水城遥想登州海防的热血岁月,访戚继光纪

念馆体察令人动容的家国情怀……从历史中走来

的蓬莱阁,让更多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

体悟、成长。

蓬莱阁并不仅仅是一座阁,也是蓬莱区最为

代表性的景点。为了更大程度发挥蓬莱阁的影响

力,蓬莱区规划了“蓬莱湾”。“蓬莱湾”一经推出,

即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广泛关注。“蓬莱湾”是蓬

蓬莱阁下的蓬莱水城,始建于明代,戚继

光曾在此操练军士(杨超 / 摄影)

第129页

127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莱最核心的一段海滨湾区,从地图上看,它呈现

“W”的形状,西起蓬莱海洋极地世界,东至海

市公园,长度并不长,只有 5 公里海岸线,面积

也不大,只有 4.2 平方公里,但这里却是蓬莱自

然风光最美、历史积淀最深厚、文旅资源最富集、

游客体验度最理想的一块区域。

“蓬莱湾”将海洋极地世界、田横山、蓬莱阁、

八仙雕塑、八仙过海景区等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

湾合抱”的力量。“一湾合抱”,解决了湾区资源分散、

景点冷热不均、游览时间过短等问题,将“单打独斗”

变为“齐心合力”,效果是明显的。景区联动、门

票组合,给游客让渡了利益,也给蓬莱留下了人气。

2023 年 1 至 7 月,蓬莱共接待游客 785 万人次,

同比增长 110% ,单日游客最高近 12 万人次。

在古代,登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

经济交流互动贡献了力量。如今,蓬莱区发展“一

湾合抱”,在文旅发展中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回望中前行,就是奋进的力量。

第130页

回望高山踏歌行

山的故事,从愚公开始。当迂回的马路变成风景,当

层层的梯田开满鲜花,当坚实的堤坝蓄起波光粼粼,当流

淌的河水浇灌一城繁华。当青山与绿水相伴,就变成了我

们期盼的金山银山。从走出高山到走进高山,时代在变,

我们行走的方向也在变。于山下停下匆匆步履,与山风一

起飘来的,是《沂蒙山小调》的宛转悠扬。

第132页

130 足迹 Footprint 跨时代“中国好例”

厉月钦每天都会到葡萄山上转一圈,他的身份已经从厉家寨

第四任村党支部书记变成了护林员。虽然已 80 岁高龄,但厉月

钦依然身形矫健。葡萄山,曾因大量圆形巨石裸露形似葡萄而得

名,不过今天的葡萄山满目葱翠,早已看不出葡萄的形状。山下,

是厉月钦的樱桃园和栗子园,经过三年的栽培,“明年就能见到

果了”。

Crossing eras: a good example of China

文|王立群

厉家寨展览馆前的毛泽东广场,远处就是葡萄山(莒南县委宣传部 / 供图)

毛泽东主席对厉家寨的批示

第133页

131

回望高山踏歌行 Yimeng Chapter

今天的厉家寨位于临港新区的中心区域,马路宽敞,绿树成荫(莒南县委宣传部 / 供图)

70 年前,年幼的厉月钦与厉家寨的父老乡亲

们一起,在这山下叠土整地,眼看着荒山变成沃土,

沟坎变成池塘水库,村庄被绿水青山环绕,而他

自然也再也无法与这山山水水分离。几年前,村

里分了崭新的楼房,厉月钦住不习惯,他跟老伴

一起在樱桃园里建起了平房小院,厉月钦笑称“装

修得比楼上好”。葡萄山的另一侧,距离小院不

过一里地,就是厉家寨毛泽东广场和厉家寨展览

馆,每天都会有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人们来

这里参观学习,不仅仅是因为 1957 年毛泽东主

席那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的批示,更因为在新时代的今天,厉家寨依然是

乡村振兴的“一个好例”。

奋斗出中国“好例”

以前的厉家寨是什么样子?是“三天无雨一

小旱,五天无雨一大旱,连下几天就泛滥” 。也

是“东一块,西一块,瓢一块,碗一块,蓑衣底

下还一块”小得可怜的田地。被三山五岭环绕,

幸好山边还有两条河。厉家寨的田地不仅少而且

土层很薄,“很多地方压根没土,只有石头,一

镢头刨下去,就是一个白印子”。

新中国成立后,厉家寨人在党组织的带领下,

开始了战天斗地“愚公移山”的奋斗历程。从“叠地”

到“深翻地”,再到后来的“二合一”“三合一”

式梯田,厉家寨的人们靠着朴素的智慧,让贫瘠

厉月钦在自家樱桃园里建起了小屋,开辟出一方菜园(王

立群/摄影)

第134页

132 足迹 Footprint 浅薄的土地一点点变厚实、变肥沃,并最终克服了梯田易被

雨水冲刷毁坏的难题。很多人并不知道,厉家寨人发明的“三

合一”梯田,就是后来在全国广为推广的“大寨田”。

其过程的艰辛,在今天回忆起来已经有些云淡风轻。乐

观与豁达似乎是厉家寨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这从那艰苦岁月

里一句句自我解嘲的短句里体现出来,“叠地”虽然厚实了

土壤却让田地越来越小:“一块地,叠三叠,围着锅台打转

转”;好不容易深翻的土地,夏天一场大雨冲了个干净:“水

是一条龙,从上往下冲”;为了加固

梯田田埂,种植根系发达的红草和棉

槐,秋日里就成了“红草棉槐金镶边”

的美景。

靠着“一双手、两个肩、一把

锹头、一张锨”,厉家寨人整理岭头

11 座,整修大沟 420 多条,拔掉石

寨子 7000 多个,修建水库 4 座、塘

坝 128 座, 把 5000 余 亩 耕 地 建 成

了高产稳产田。整山治水后的厉家寨

村,成了当时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

旗帜。更让村里人想不到的是,总结

厉家寨先进事迹的材料竟然直接送到

了毛主席手中。毛主席看到之后,亲

笔批阅: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

寨是一个好例。

厉月钦还记得那个夜晚,1957

年 12 月 5 日,村民抬着锦旗回村,

敲锣打鼓,群情激昂。就在汽油灯下,

厉家寨召开村民庆祝大会。“那个场

景,终生难忘。”厉家寨就这样出名了,

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位于沂

蒙深山的山村就先后吸引了全国各地

50 多万人参观学习。

1963 年,厉家寨干部群众大战西山根(莒南县委宣传部 / 供图)

从最初的 13 个初级合作社到最终成立大山高级农业合作社, 大山公社男女老少齐动员(莒南县委宣传部 / 供图)

厉家寨的“传奇”历史就此开始(莒南县委宣传部 / 供图)

第135页

133

回望高山踏歌行 Yimeng Chapter

樱桃树下幸福生活

11 月 16 日,农历十月初四,这样的双日

在村里往往是好日子。厉家寨社区鞭炮声不断,

礼花不时在空中绽放。厉永华在自家楼下忙前

忙后,今天是他24岁的儿子厉建霖大喜的日子,

红毯铺就,烟花燃起,在亲友们的簇拥下,厉

建霖背着新媳妇一口气上到四楼新房。简单的

仪式过后,一家人热热闹闹开赴酒店,那里还

有更具现代感的婚礼在等他们。

小车、楼房、宽敞的马路,在厉家寨社区,

已经感觉不到乡村和城市的区别,房子也是见

证厉家寨变迁的重要存在。从“两层石头土打

墙,顶上蒙上小草房”到后来的红砖红瓦,再

到今天的小高层居民楼,日子是步步高升的,

生活也是越来越好的。他们与城市的区别在社

崭新的厉家寨社区(莒南县委宣传部 / 供图)

厉建霖背着新娘走到四楼的新房(范磊 / 摄影)

第136页

134 足迹 Footprint 厉家寨被誉为“中国樱桃第一村”(莒南县委宣传部 / 供图)

大樱桃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厉家寨的日子越来越甜(莒南县委宣传部 / 供图)

第137页

135

回望高山踏歌行 Yimeng Chapter

区后面的山上,厉月钦和李永华家的樱桃园都在

那里。

提到樱桃,山东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烟台的,

但厉家寨却拥有“中国樱桃第一村”的荣耀称号。

20 世纪 90 年代,为了让摆脱贫困的厉家寨

人过上更好的日子,村党支部把目光瞄向了樱桃

种植。虽然村里种植樱桃早有 300 多年的历史,

但那时厉家寨村民种植的主要是小樱桃,好吃但

产量低不易储存,市场前景一般。

1995 年,村党支部带领部分村民到外地学

习大樱桃种植,凭借着厉家寨良好的土壤和气候

条件,他们出产的樱桃,一度卖到了 5 元一斤。“这

在当年可是不得了的收入,村里人都说,在党支

部的带领下,‘土坷垃’里长出了‘红票子’。”

厉月钦回忆说,那时他承包的两亩樱桃园一年

能带来 3000 多元收入,“比种粮食强多了”。

2016 年,厉家寨村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

国樱桃第一村”。2020 年厉家寨樱桃品牌价值

估值超过 4.4 亿元人民币。

2020 年 6 月,村党支部领办的厉家寨樱桃

种植合作社,每年给村集体带来超百万元收入。

厉月钦现有的 400 棵大樱桃树就是那时候合作社

提供的种苗,来年开春,就能有第一笔收益了。

高铁塑造“愚公”新梦

2011 年,厉家寨迎来了又一历史性跨越的

机遇。临沂市高规格建设的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

会正为驻地选址发愁时 , 厉家寨党支部做出一个

重大决定:“只要到这儿落户,要地给地,要钱

给钱,要人给人。”从 2013 年与村民签署搬迁

协议到 2017 年顺利入住新社区,仅用了四年时

厉家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村民不用出村就能办理各类民生业务(范磊 / 摄影)

第138页

136 足迹 Footprint 间。用厉家寨村村支部委员厉明涛的话说,之所

以如此顺利,正源于厉家寨人敢为人先、再创好

例的优良传统。

新区来了,高铁也来了。2019 年 11 月,鲁

南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条能够环绕齐鲁大地的

高铁线路上设立的厉家寨站,成为沿线唯一一个

用村庄命名的高铁站。厉家寨站的客运值班员赵

厉月钦珍藏着 1957 年的《人民日报》,报纸的头版便是厉家寨的新闻报道(王立群 / 摄影)

厉月钦对展览馆内每一幅照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如数家珍

(王立群 / 摄影)

坤,自厉家寨站开始运营就一直在这里工作,从

知道厉家寨村,到一步步了解厉家寨的故事,再

到厉家寨展览馆参加党建活动,“被厉家寨敢为

人先的精神感动着”。

以前,从厉家寨出发到莒南县城需要走一天

的时间,如今坐着复兴号“只需要十五分钟”,

厉家寨高铁站站长阚迎常表示,“半个小时可以

到临沂,一小时到日照”。

而在山东省最新公布的 14 个市国土空间总

体规划中我们看到,临沂临港新区与沂水、平邑

两市一起被确定为临沂中心城区之外的“三个副

中心”之一。早在 2018 年,临港新区就与已经

被确定为全省钢铁产业布局的“两基地四集群”

之一。

“客流量正明显增多,除周期性的回乡客流

之外,到厉家寨出差的商务客流也逐渐增多。”

阚迎常表示。在厉家寨高铁站宽敞明亮的候车大

厅里,“愚公移山,中国好例”的巨型浮雕就在

第139页

137

回望高山踏歌行 Yimeng Chapter

高铁通行,让厉家寨的发展拥有了“复兴号”的新时代速度(陈龙国 / 摄影)

厉家寨站是鲁南高铁线路上唯一以村名命名的车站(陈龙国 / 摄影)

大厅西侧的墙壁上,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看到这座浮雕,听这里的人讲述六十

多年前的那段故事。走出高铁站,厉家寨的山山水水就完全展现在眼前,这是另一段

故事,新时代厉家寨人正在书写的又一“好例”的故事。

第140页

138 足迹 Footprint 乡村好日子的沂蒙样板

2023 年 7 月 1 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播出了一期特别节目。

山东省、市、县、乡、村五级党组织的 71 位书记,来到革命老区沂蒙山腹地山东省临沂市沂

水县西墙峪村,共话乡村振兴。

美丽的西墙峪村,获得了广泛关注。西墙峪村的党支部书记王成成因此也成为大众瞩目

的焦点。这位“90 后”退役军人,用 4 年时间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打造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

在沂蒙大地,还有很多像王成成一样的“领头雁”,他们带领村民,充分利用红色文化

以及本地特色优势资源,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The Yimeng model of good days in the countryside

文|崔秀娜

被群山环抱的西墙峪村,是典型的沂蒙村落

第141页

139

回望高山踏歌行 Yimeng Chapter

头雁领航 助飞小山村实现大振兴

“我们村,我来的时候,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 万元左右;现在已经增长到人均可支配收入 2.8

万元。村集体收入由不足 10 万元,增长到 30 万

元。”在《对话》栏目中,王成成分享了西墙峪

村的发展历程。

2019 年 6 月,26 岁的王成成参加沂水县退

役军人公开选拔农村党组织书记考试,于当年 8

月成为院东头镇西墙峪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如何让西墙峪村快速脱贫致富成为

摆在这位“90 后”面前的最大难题。 西墙峪村

位于院东头镇政府西南 10 公里,距离县城 35 公

里,是偏远山区村,全村共有 229 户,622 口人,

民居墙上生动别致的创意景观

大姜田地里,王成成抚着绿叶慢慢走过,在农村长大的她对于庄稼蔬菜有种特殊的感情(卢鹏 / 摄影)

村史馆建筑工地上,王成成看人手紧张,就搭把手帮忙干

活(卢鹏 / 摄影)

第142页

140 足迹 Footprint 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青壮年大

多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多是老人,除了种地之外,

乡亲们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来源。

4 年来,王成成一门心思扑在西墙峪村,终

于为村庄找到了“红色文化+绿水青山”的发展

方向,发展农家乐 8 家、精品民宿 12 套、旅游

商品经营平台 1 处。如今的西墙峪村早已成为乡

村振兴样板村,获评省级景区化村庄、省级乡村

旅游重点村,以西墙峪为中心的民宿区,还被授

予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

在沂蒙大地上,像王成成这样的乡村振兴“领

头雁”还有很多。比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党支

部书记王济钦。从 2011 年上任至今,他就用实

干担当的精神让“中国红村”朱村声名远播。通

西墙峪村高标准建设的民宿 西墙峪红色记忆馆

在“领头雁”的带动下,沂蒙大地上,一个又一个乡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第143页

141

回望高山踏歌行 Yimeng Chapter

过结合红色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王济钦带动老百

姓走上富裕路,红色的朱村完成了一场由内而外

的蝶变。王济钦刚上任时,朱村的年人均收入不

足 8000 元,如今的朱村,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

乡村振兴示范村,年人均收入超过 2.8 万元。“领

头雁”的力量,不容小觑。

挖掘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一条小河潺潺南去,在临沂沭河西岸,有一

个古老的村庄。这就是朱村——一个在抗日战争

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威震敌胆、名扬鲁南的村庄。

在这个村子,流传着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24 名年轻的八路军为保护村民生

命财产安全,不惜献出生命。朱村人民不忘救命

之恩,每年把第一碗水饺送给烈士。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这里得到完美的诠释。

如今,战火纷飞的年代早已远去,当年浴血

奋战保卫下来的家园上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村,

朱村打造的“好望角”旅游景点颇受年轻人喜爱

柳编艺人向游客展示柳编技艺(许传宝 / 摄影)

第144页

142 足迹 Footprint 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

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

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

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红色文化成为朱村发展的源动力。从 2012 年开始,朱村就

开始建设红色朱村文化旅游项目,

修建了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并

相继建成了沂蒙支前纪念馆、朱

村村史档案馆、导沭整沂馆等多

个红色展馆。据王济钦介绍,村

里组建了专业的讲解员队伍,还

创作了情景剧《第一碗饺子敬英

烈》,把红色故事搬上舞台,深

受游客喜爱。旺季时,村里每天

接待游客超 8 万人次,仅 2022

年大年初一一天,村里就接待游

客超 10 万人次。

王成成担任党支部书记的西

墙峪村也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作为

远近闻名的“抗日堡垒村”,西

墙峪村积极争取资金实施“红色

记忆”工程,建成文化广场、红

色村史馆,修缮将军故居、藏英洞,

游客参观朱村沂蒙支前纪念馆参观(许传宝 / 摄影)

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

第145页

143

回望高山踏歌行 Yimeng Chapter

沂蒙支前纪念馆前,展现军民鱼水情的雕塑向游客讲述朱村的红色历史

全力打造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这些

“红色资源”在“讲故事、学理论”活动中发挥

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深耕特色资源 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

“走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

在朱村,几乎人人会柳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编在此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传统的篮子、筐子,

到兼具实用与美观的现代家居装饰品,柳编“传

承人”通过拓展设计理念、优化编织技术、精选

原材料,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得以薪火相传。

如今,柳编成了朱村的富民产业。“每个月

的收入超 3000 元。”郑桂英在家门口一边用杞

柳条编织小筐,一边和邻居话家常,“每天下午

都会有柳编公司的业务人员来集中收货。此外,

我们村成立了柳编合作社、打造起朱村柳韵田园

综合体,柳编制品不愁销,日子也越过越好。”

如今,朱村不仅自己富了,还辐射带动周边

的村庄致富。目前,以“中国红村”朱村为核心

的老区“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区已经建成。该

示范区实施“一村带九村”,不仅在朱村建设了“五

馆四区三基地”,发展起乡村旅游产业,还带动

周边 9 个村居,多方合作发展起现代农业、旅游

民宿等特色产业,让村民有营收、能挣钱,让老

区人民在好日子的路上越走越快。

不仅在朱村,在整个沂蒙大地,通过深挖特

色资源来致富的乡村越来越多。

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夏家村大力发展玫瑰、

非洲菊、百合等鲜花种植产业,种植面积达 1.5

万余亩,产品远销海南以及北京、天津等江北各

大城市,实现年产值 5 亿元,人均增收 3 万余元,

第146页

144 足迹 Footprint 鲜花种植产业铺就了村民们的乡村振兴路。

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邓家庄村利用当地政府

提供的“沂蒙乡村振兴合伙人”综合服务平台,

积极引进外部企业资金和科技人才,流转土地建

设养殖大棚,以“集体 + 农户 + 企业 + 人才”的

合作发展模式,建成了集喂料、饮水、通风、降温、

光照以及鸡蛋收集、传输、分级为一体的全自动

化鸡蛋生产系统,每年实现生产无抗富硒“合伙

人”鸡蛋 1200 余吨,实现销售收入 1500 余万元,

带动 130 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拓

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基于沂蒙当地特色,

罗庄区高都街道一家食用菌种植基地,工人正在搬运即将出售的菌包(许传宝 / 摄影)

兰山区银城社区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服务站,李国栋直播团队主

播梁晶(中)和伙伴正在直播售卖工艺实心竹(许传宝 / 摄影)

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夏家村玫瑰种植基地,工人正在包装

刚刚采摘下来的玫瑰花(许传宝 / 摄影)

第147页

145

回望高山踏歌行 Yimeng Chapter

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奠定了基础。用好资源,

才是高质量谱写乡村振兴“共富曲”的关键。

(未署名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兰山区半程镇邓家村蛋鸡养殖场,工人在摆放鸡蛋等待运输(许传宝 / 摄影)

罗庄区高都街道一家食用菌种植基地,技术员张晓卉正在

大棚内查看金耳的生长情况(许传宝 / 摄影)

第148页

146 足迹 Footprint 科技合伙人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Technology partners activate a spring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崔秀娜

我的家乡沂蒙山(刘笃龙 / 摄影)

第149页

147

回望高山踏歌行 Yimeng Chapter

2013 年 11 月 27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农科院,考察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情况时

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十年来,山东省农科院强化改革创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研发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为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的省份提供了有力

科技支撑。特别是 2020 年以来,山东省农科院启动实施“三个突破”战略,选择招远、费县、

郓城三个示范县(市),集全院之力创新实践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

这批乡村振兴的科技合伙人,脚踏实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浇灌村民的致富之路。在田

间地头,他们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践行着科技报国、科技强农的铮铮誓言。科技服务于乡村,

让山东乡村振兴事业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让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样板有模有样、清晰可见。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他们在田间地头写就的故事。

第150页

148 足迹 Footprint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来不得半点虚假,

因为土地会说话”

今年 37 岁的薛艳芳,戴一副眼镜,文雅清秀。

在单位,她是崭露头角的青年博士专家;在她挂职

的招远张星镇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她是忙碌在田

间地头皮肤晒得黝黑的科技工作者。老百姓喜欢她、

尊敬她。

2021 年 6 月,在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工作的薛

艳芳响应关于人才下乡的号召,主动请缨到离家很

远的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从此开始了“把论

文写在大地上”的日子。

经过深入调研了解,薛艳芳发现当地仍然沿袭

着传统“大投入、大产出”的种植管理模式,缺乏

一整套成熟系统的玉米小麦种植技术。她和玉米栽

培育种创新团队在招远率先创新实践了“三田合一”

玉米试验播种

2022 年 10 月 11 日,薛艳芳(左一)与挂职招远付家村的“第一镇长”宫永超(左二)、穗丰合作社社员就玉米品种和技

术进行交流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