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福 建 建 筑 2023 年
表 2 修正剑桥本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
参数 淤泥 粉质黏土
厚度 H (m) 5. 8 14. 9
重度 γ (kN/ m
3
) 15. 99 18. 5
黏聚力 c (kPa) 10. 95 25. 8
内摩擦角 φ (°) 11. 87 23. 58
泊松比 μ 0. 42 0. 33
回弹曲线斜率 k 0. 033 0. 016
加载曲线斜率 λ 0. 301 0. 076
起始参考点 v0 2. 614 1. 9
2. 3 结构单元本构参数
抗拔桩采用 pile 单元模拟,既有线衬砌和抗浮板
采用 shell 单元模拟,新建盾构隧道采用 liner 单元模
拟,其基本物理力学参数间,如表 3 所示。
表 3 结构体基本物理力学参数
参数 既有线 新建隧道 抗浮板 抗拔桩
重度 γ (kN/ m
3
) 25 25 25 25
弹性模量 E (Gpa) 25 26 31. 5 28
泊松比 μ 0. 25 0. 25 0. 25 0. 25
2. 4 开挖工况与监测点布置
新建盾构隧道近接段长约 188 m,自南向北左线
先行,开挖完成后,进行右线施工,分为 12 个施工步
(每段约 30 m),如图 4 所示。
新建隧道斜上跨既有线的掘进过程中,重点关注
新建隧道上方地表沉降及既有线拱顶位移,其测点布
置图如图 5 所示。 选取里程 DK3 + 116. 8 ~ DK3 +
314. 4,沿新建隧道掘进轴线,间隔 10 m 布置地表沉
降测点,上跨段进行测点加密间隔 5 m。 沿既有线间
隔 10 m 左右布置拱顶位移测点,上跨段进行测点加
密,间隔 5 m。 本工程地表沉降控制值为 30 mm,既有
线拱顶位移控制值为 20 mm。
图 5 既有线拱顶位移、新建隧道地表沉降的测点布置图
3 新建隧道上跨既有线的保护方案比选
3. 1 上跨既有线的施工力学特性(方案 A)
新建隧道推进过程中,左线的地表变形随施工步变
化规律,如图6 所示。 左线推进阶段掌子面附近地表显
著隆起,并随掌子面远去左线地表逐渐沉降。 地表变形
在施工步6 时达到最大,最大沉降量为 31. 6 mm,ZDK3
+ 216(左线与既有下行线交叉) 处变形最大值为 -
7. 1 mm,ZDK3 + 182. 1 (与既有上行线交叉) 处变形
最大值为 - 1. 8 mm。 右线推进阶段,对左线地表几
乎没有影响,施工步 12 时地表变形最大,最大沉降量
为 31. 9 mm,超过工程地表沉降控制值。
新建隧道推进过程中,右线的地表变形随施工步
变化规律,如图 7 所示。 左线推进阶段对右线地表几
乎没有影响,在施工步 6 时地表变形最大,最大沉降
量为 3. 7 mm。 右线推进阶段,掌子面附近地表显著
隆起,并随掌子面远去右线地表逐渐沉降。 在施工步
12 时地表变形最大,最大沉降量为 15. 7 mm,YDK3 +
266. 7(右线与既有下行线交叉) 处变形最大值为 -
12. 9 mm,YDK3 + 242. 9(与既有下行线交叉)处变形
最大值为 - 6. 4 mm。
图 6 新建隧道左线地表沉降
图 7 新建隧道右线地表沉降
新建隧道推进过程中,既有上行线的拱顶位移随
施工步变化规律,如图 8 所示。 既有上行线隧道拱顶
位移以隆起变形为主,随着左线推进,既有上行线拱
顶隆起变形逐渐增大,拱顶最大竖向变形出现在施工
步 5(左线到达既有上行线正上方),最大变形量为
9. 1 mm,掌子面远离脱出后拱顶隆起回落。 右线推进
时,右线与既有上行线相交处拱顶隆起随施工逐渐增
大,其他地方保持不变。 既有上行线拱顶最大竖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