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宫廷夜场

发布时间:2023-11-0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太和—宫廷夜场

838 元 青花“满池娇”纹大碗说明:元青花瓷器最初烧造多应波斯地区王公贵族之需,造型、纹饰、功用皆依自彼地之风俗而定,一改宋瓷影青之纤薄小巧,隽秀素雅之风格,往往以器形巨硕着称。故本品撇口深腹,体量硕大,造型端庄稳重。本品碗外壁绘缠枝花卉纹,绘画自然洒脱,似一气呵成。碗内底绘的青花荷池莲子图纹则更是来历不凡。类似的池塘小景常将以荷叶、莲花、鸳鸯、鹭鸶、虫鱼嬉水等为主题,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盎然、祥和安宁,此式纹样古代都称为“满池娇”。它包含了人间爱情、家庭、团圆之意境。著名名物学家扬之水先生认为,满池娇图案产生于宋,名称的出现则不晚于南宋。只是名称之外未作任何解释,图案的具体构成便难知究竟,与之对应的实物自然也不易确,不过其中有荷花是一定的。扬之水先生还考证,“满池娇”图案其源还可以追溯到辽代四时捺钵制度中的“春水”、“秋山”,即辽代皇帝每年春秋两季必趋某水某山行猎,乃名春猎之水为春水,秋猎之山为秋山。辽金的春水秋山,可可以说秋山是偏金戈铁马的题材,满池娇是偏清新柔雅的题材。而春水之所以日渐流行,则是因为当民族需要强悍时,秋山题材便会多一些,当民族强大了,人心思安,也希望过上安逸生活,... [收起]
[展开]
太和—宫廷夜场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837 清乾隆 仿汝釉高足盘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说明:本品器型规整,高足外撇,盘腹较浅,通体施仿汝釉,釉色浅蓝带灰,有乳浊感,圈足露胎处有黑色护胎釉,

圈足露胎为古铜色,而不是常见铁足之黑褐色,这正是唐英《陶成纪事碑记》中记述的“仿铜骨无纹汝釉,

仿宋器猫食盘,人面洗色泽”。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体窄边款,此盘款识为乾隆高足器标准写法。

摹古是十八世纪清宫工艺制作追求的主要精神,在雍干二帝的引领下其体现在御瓷方面则是对赵宋诸大名窑

的精心仿造以外,开创之功成就清宫御瓷新篇章。

乾隆皇帝对汝窑的摹造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其时常将内府旧藏汝窑实物或制样发至珠山御窑厂让唐

英临摹。除忠实性摹古外,乾隆皇帝还强调化裁式摹古,选取合适的造型施以仿汝釉,追求釉色的相似。投

入可谓不计工本,御窑厂在唐英的勤勉带领下于摹造汝窑方面成就显赫,大有青出于蓝之势。

17.5 cm. D

RMB: 150,000 - 300,000

第104页

838 元 青花“满池娇”纹大碗

说明:元青花瓷器最初烧造多应波斯地区王公贵族之需,造型、纹饰、功用皆依自彼地之风俗而定,一改宋瓷影青

之纤薄小巧,隽秀素雅之风格,往往以器形巨硕着称。故本品撇口深腹,体量硕大,造型端庄稳重。

本品碗外壁绘缠枝花卉纹,绘画自然洒脱,似一气呵成。碗内底绘的青花荷池莲子图纹则更是来历不凡。

类似的池塘小景常将以荷叶、莲花、鸳鸯、鹭鸶、虫鱼嬉水等为主题,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盎然、祥和安宁,

此式纹样古代都称为“满池娇”。它包含了人间爱情、家庭、团圆之意境。

著名名物学家扬之水先生认为,满池娇图案产生于宋,名称的出现则不晚于南宋。只是名称之外未作任何解释,

图案的具体构成便难知究竟,与之对应的实物自然也不易确,不过其中有荷花是一定的。扬之水先生还考证,“满

池娇”图案其源还可以追溯到辽代四时捺钵制度中的“春水”、“秋山”,即辽代皇帝每年春秋两季必趋某水某山

行猎,乃名春猎之水为春水,秋猎之山为秋山。辽金的春水秋山,可可以说秋山是偏金戈铁马的题材,满池

娇是偏清新柔雅的题材。而春水之所以日渐流行,则是因为当民族需要强悍时,秋山题材便会多一些,当民

族强大了,人心思安,也希望过上安逸生活,自然池塘小景更让其向往。

随着元朝建立,社会安定以后,蒙元贵族也爱上了池塘小景式的田园生活,满池娇作为官方题材大量出现,

为元代贵族阶层专用纹饰,常见诸于其织品服饰和金银漆器之上,元朝典章制度曾明文规定平民百姓禁用。

元人柯九思所作《草堂雅集·宫词十五首》中有诗云:“ 观莲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

御衫绣作满池娇。” 柯氏还自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另外,元代《可闲老人集》

(卷二)亦载:“鸳鸯鸂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着御大明朝。”可见满池娇是一种

宫廷服装图案的名称,此式纹样受元朝上层贵族之喜爱程度。

然而满池娇纹样从服饰上转换到景德镇之瓷器上还经历了一番艰辛过程。公元 1278 年,元政府于景德镇设

立浮梁磁局专司烧造一事,朝廷御用与赏赐外销瓷器皆由其所出。蒙元之世,朝廷与中西亚地区政治经贸往

来最为密切,尤其元文宗登基之后,两地文化互动交流成就斐然。彼处先进工艺亦为中原所汲取,其中瓷器

一项尤为显着。元·许有壬《至正集》卷九“马合马沙碑文”载:“西域有国,大食故壤,地产异珍,户饶良匠。

匠给将作,以实内帑。”此文献揭示当时的浮梁磁局有波斯的工匠参与瓷器的烧造,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此时在波斯陶器上广泛使用已逾三百年之久的钴蓝料传至景德镇,与本土得天独厚的烧瓷技术相结合,遂才

成就了这享誉四海的元青花满池娇大碗。

参阅:元 景德镇窑青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 景德镇窑青花莲池鸳鸯纹碗,武威市博物馆藏。

31 cm. D

RMB: 1,000,000 - 1,500,000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武威市博物馆藏

第108页

839 明永乐 青花缠枝连纹钵式洗

说明:本品造型均别致秀巧,制作周正考究,质地温润细腻。外壁通以青花巧饰月季连枝,观其月季纹,线条多变,

花瓣、枝叶钩勒潇洒自然,花瓣旋卷而发,柔瓣散舒,幽芳怒绽。整器纹饰布局疏密得当,枝叶蔓延,青花

发色浓艳,铁锈斑明显,为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所致效果。

永宣之际,为弘化天朝圣德,谕遣中官郑和七下西洋,中外往来遂变密切,瓷器一项,深为当地贵族喜爱,

故西下宝船之中不乏用于赏赉的青花瓷器。明承元制,重视窑业,后更于珠山置御器厂,设有司专备窑事以

供御用和赏赉,较之元朝浮梁磁局,规制更宏,技术精进,所出之品,为世所珍。

7.5 cm. H; 10 cm. D

RMB: 1,500,000 - 2,000,000

第112页

840 明万历 青花五彩龙纹方花觚

来源:1. 法国藏家旧藏;

2. 阿姆斯特丹苏富比(封面)2002 年 5 月 22 日 Lot103

款识:大明万历年制

说明:万历五彩素负盛名,以红绿二彩炽烈取胜,对比强烈,夺人心魄,此式四方五彩腾龙花觚当为其中杰出之代

表,造型朴拙古雅,胎体厚重坚致,外壁口沿绘一周回纹,其中一面双方框内书写“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横款,

笔道遒劲,古拙稳健。觚之上部与下部四面皆绘以五彩寿山福海腾龙穿花纹,神龙姿势各异,升降交错,动

感强烈。觚之中部四面皆贴饰兽首,模印精湛逼真,与诸彩搭配之下倍觉威猛有神。兽首两侧装饰对称升龙,

上部则是赶珠腾龙,典雅尊贵,颇见精致之气韵。底部浅足无釉。其施彩风格豪迈,繁缛华丽,色泽浓妍,

变化丰富,红彩苍雅深沈,一如枣皮之色。绿彩厚润而翠意闪现,极具厚实质感。黄彩鲜明而不俗,仿若金

箔贴附。笔意稚拙可爱,诸彩相配得当,相互辉映。所见诸龙飘逸灵动,极具神采,自有万历时期粗犷之风

格。《匋雅·卷下十三》赞曰:“万历五彩,草昧初开,往往显其拙相,……皆非寻常匠手所能几及。”本品

之面貌正是对前贤感悟的最佳诠释。

万历一朝瓷质花觚式样丰富,大小不一,多为恢宏磅礴之作,青花、五彩皆有,当中以贴塑兽首者最为尊贵。

较之同类,本品独特之处尤为显赫。

第一、常见万历花觚仅见左右两侧饰有兽首,但本品则见四面皆是,殊为珍罕!四兽首以青花绘画面貌,以

绿彩点眉须,以矾红涂口部,以示威猛之状,自然令本品无论从任何角度观赏皆可领略兽首的古韵。

第二、万历花觚纹饰丰富,其中不乏龙的题材,数量上最多亦只有十余条,而本品上下总共装饰二十条腾龙,

是万历花觚乃至万历御瓷之中装饰龙的数量最多的器皿,异常尊贵!凭此点足以傲视同群,为众藏家所厚爱!

第三、本品成造技术、难度为同类之最。万历时期内府所出御瓷制样皆是百般奇巧,或玲珑,或方器,或大缸,

往往竭众匠之力尚难为之,更有烧造难成之苦,百中不得一二之虞。本品造型设计颇见匠心独具,制作工艺

极为复杂,景德镇称此类器物为“镶器”,无法拉坯,只能拼合方成,本品自上而下在结构上分六部分,均需

单独修整成形,最后一一拼接,如此工序而成的器皿在烧造当中更易疵裂变形,因此力求造型周正,实是百

里挑一。四个兽首的制作亦费尽心思,需要印坯和细心雕剔,极费人力与时间,稍有不慎,前功尽弃。以上

二个工序繁复,颇为不易,对此乾隆朝著名督陶官唐英深有体会,他在乾隆八年奉敕编撰《陶冶图说》第七

编“琢器造坯”中记述:“其镶方棱角之坯,则用布包泥,以平板拍练成片,裁成块段,即用本泥调糊粘合,另

有印坯一种,系从模中印出,制法亦如镶。……凡此坯胎有应锥拱雕镂者,俟干透定稿付专门工匠为之。”

此类四方“镶器”深为万历皇帝所喜,然烧造极为不易,往往导致器物疵裂变形,为当时窑业之大患。故《明

神宗实录》载,万历十二年(1584):三月己亥“工科都给事中王敬民极言瓷器烧造之苦与玲珑奇巧之

难。得旨,棋盘、屏风减半烧造。”然本品器型基本周正,无明显变形之虞,是为万历官窑不可多得之佳作。

另外,此造型的设计与纹饰的布局构图关系密切,例如本品在造型上分出六部分,设计者正是借助造型的变

化为繁复的纹饰提供有效的过渡,每一部分均独立成图,彼此又相互呼应,从而达到纹饰虽然繁复致密,但

整体构图层次清晰的效果。

本品造型新奇别致,装饰妍丽繁缛,造型层次丰富,集彩绘、模印、堆塑、浮雕诸项技法于一身,相互辉映,

各见其妙,其装饰风格为万历一朝御瓷之罕见,当为万历御瓷花觚之翘楚。

37 cm. H

RMB: 1,200,000 - 2,000,000

1928 年出版的《中国古陶金石展观》

之五彩龙方尊有两件,山中商会。

阿姆斯特丹苏富比,

2002.05.22 拍卖会封面

第114页

841 清乾隆 斗彩缠枝莲纹方盆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说明:此盆方正,制作均极工致,整体线条流畅,端正别致。底部四小足挺立,衬体而生,如同宫殿一角,屋檐瓦

砾,又像是祭坛台足,庄重神秘。盆外壁以斗彩绘缠枝莲花,边角对应绘有变形几何莲瓣,是清代瓷器多见

的纹饰题材。勾勒灵动,色泽深入胎骨。笔划老横,构图排列精细,错落有序。图案性强,苛求繁缛,严谨

却不失趣味。纹饰繁缛,取意于西洋洛可可式样,气息富贵华丽,与清宫《活计档》、《陈设文件》记载,

现今大部分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乾隆洋彩花纹风格相类。

斗彩初创于明朝宣德年间,是一种以釉下青花勾勒,再以釉上彩绘填彩的方法。其工艺在成化年间趋于成熟,

最为有名,而至清朝尤以推崇,受到了皇家贵族的亲睐。清代斗彩一改前朝质朴、素雅的风格,大多绘画精工,

处处细笔勾勒,平涂无余。以红、绿、黄、蓝颜色相平衬于青花勒线之内、青釉之下,表现出的莲花,成色

稳定,疏朗有致,在瓷胎点点留白之上争相斗艳,绽显清雅、华丽,颇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品性。

曾有名家言“清代彩瓷变化繁赜,几于不可方物”,所言不虚。

12 cm. D

RMB: 200,000 - 400,000

第116页

842 清乾隆 斗彩八吉祥纹折腰盘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说明:此类盘始烧于乾隆本朝,其后成为清代官窑的传统品种。此盘以斗彩为饰,外壁绘折枝蝴蝶兰、石竹花等缠

枝花卉纹,枝藤翠绿,花瓣绽开,色彩绚丽;内壁中心绘轮菊纹,以寿桃、缠枝莲花相拥,构成月华锦纹。

腹部绘八吉祥图案,配以不同花枝,系不同绶带。盘内外构图一松一紧,一简一密,对比鲜明。这件折腰盘

样式特殊,轻巧别致,斗彩装饰复杂、明快,得之不易。全器勾描精细,绘画精整,显示皇家制品的至精之道。

20 cm. D

RMB: 200,000 - 300,000

第118页

843 清道光 斗彩夔凤穿花纹盘

款识:大清道光年制

说明:拍品为清代御窑经典品类,制式隽雅,端正秀巧,器身满施白釉为地,釉面光润洁净,外壁以斗彩绘四组夔

凤,间以折枝花卉相隔,夔凤与周边花卉翅蔓相绕,交互错落,层次丰富。盘心青花双圈内饰穿花夔凤纹,

中央绘折枝花卉,三只色彩各异的夔凤围绕舞动。整器图案繁密精细,配色绚丽相宜,工艺精良,绘制细腻,

纹饰华美,富贵祥瑞。

凤纹寓意“天下太平,万物安宁”,斗彩夔凤纹是清乾隆时期以来官窑瓷器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此对盘诸色交辉,

颇见雅韵。体现了宫廷制器卓越的艺术水准,实为道光官窑中的经典之作。

15.5 cm. D

RMB: 100,000 - 200,000

第120页

844 清康熙 青花五彩龙凤盘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

说明:此盘内外皆以五彩为饰。除红、绿、黄等主色外,还有釉上青花,加褐彩,使画面愈加富丽醒目,五彩缤纷。

整器以五彩绘龙凤穿花纹饰,飞龙舞凤,构图繁密,画意华美。盘心双圈内饰追龙赶凤,围绕中心间次排列,

龙凤各二,四首相对,中间以牡丹花卉间隔开来;内壁亦绘有双龙双凤,龙凤纹随形作环绕配置,周围填花卉,

雍容华贵 ; 盘外壁与内壁构图相似,绘双龙双凤,与内壁的龙凤缠枝纹相互辉映。盘底双圈书“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两行楷书款。

五彩龙凤纹盘、碗类始见于明万历。龙凤纹是明、清瓷器常用的装饰题材之一。龙为百兽之长,凤为百鸟之

王,属于神兽瑞鸟。由龙凤组成的画面,称为“龙凤呈祥”,属于内府专用经典的吉祥纹饰。常见御瓷之中多

装饰一对或二对龙凤纹,但本品则品格非凡,一器之上装饰六对龙凤纹,有清一代唯见康熙一朝出现,后世

清宫御瓷再没见同类烧造。

龙凤寓意吉祥,构图疏密得当,为康熙五彩官窑典型器,海内外重要公私收藏机构均有典藏。

32 cm. D

RMB: 500,000 - 800,000

第123页

845 清雍正 斗彩团菊纹碗

来源:法国藏家旧藏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说明:此碗内素白,外壁绘斗彩团菊纹四组,间隔缀饰卷草纹。圈足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方章青花款识。全碗

敷色妍丽清新,姣美典雅。团菊纹为团花纹中较为珍贵的品种,尤其雍正皇帝甚爱菊花,举凡雍正一朝宫廷

瓷器,以菊为饰者,均颇受珍视。雍正御瓷于摹古成窑青花、斗彩二类,极得原物之神韵,成就斐然,致使

后者难步后尘,此外雍正时期还在康熙斗彩的基础上创新出斗粉彩品种,使斗彩瓷器更加柔美华贵。本品即

为一例,以成窑斗彩为范,化裁而成。其胎体轻薄,釉质莹润,轻巧可人,外壁绘团菊花四组,曲婉的瑞草

将其分隔,团菊花繁叶茂,饱满丰富,卷草花卉舒展优雅,主次相映间,匠心彰显而雅韵顿生,宛如一幅精

美的宋人团扇工笔画,使人如闻清香,如沐春风。此碗设色丰富,花叶勾脉细腻,填彩准确,绘工精湛,诸

彩交映出淡雅柔和、臻于至美的内廷恭造风格。彩瓷设色之难尤甚,浓艳过度流于媚俗,淡薄不足失却本意,

唯独雍正一朝画笔逸丽清新,构图别具一格,将两者巧妙融汇于一体,雅致脱俗。究其原因,乃源于胤禛高

雅的审美,其非常留意宫廷艺术品的制作,对瓷器纹饰讲究“文、雅、精、细”,设色搭配参考古画,得其精髓,

故能运用自如。正是如此般执着追求,令雍正彩瓷以超群脱俗的形象独步有清一代,大放异彩。

12 cm. D

RMB: 400,000 - 600,000

第124页

846 清雍正 斗彩竹石梅花纹小罐

来源:Anthony du Boulay Collection(日内瓦佳士得 1980 年前总裁)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说明:此罐以青花斗彩折枝梅花竹石为主体纹饰,画面疏朗淡雅,梅蕊含苞而放,历寒雪而暗香愈浓,两侧翠竹横

欹而出,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宋·林景熙《霁山集》四《五云梅舍记》中:“即其居累土为山,

种梅百本,与乔松、篁为岁寒友。”颈肩一周青花弦纹,腹下一周双线纹。足内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书

六字双行款。此小罐釉质洁白莹润,器型小巧,甚为难得。 雍正御瓷以小巧纤柔见长,予人清秀幽雅之美。

本品玲珑别致,造型丰满盈握。其画笔清妍挥洒,布局章法俨然,青花一色,浓淡变化丰富,此小罐无论造

型、画工、胎釉、写款皆无一不精,品格之高,犹可珍之。

11 cm. H

RMB: 500,000 - 800,000

第126页

847 清道光 青花缠枝莲赏瓶

款识:大清道光年制

说明:此赏瓶颈部轮廓秀美,腹部浑圆,外足端起唇边,以双层缠枝莲纹为主题纹饰,底部施白釉。道光时期的缠

枝莲纹赏瓶的器型与嘉庆时相近,但颈部较嘉庆器稍粗,球形腹稍扁,圈足足墙略厚,釉面上可见极细皮肤

纹样皱纹,在纹饰上留白较多,釉色相对较白,此器则具道光瓷器的典型特点。外壁满绘青花纹饰,以弦纹

分隔。口沿外饰海水纹及如意云头纹,颈部饰蕉叶纹、回纹,肩部绘缠枝花卉和如意云头纹。腹部以勾连缠

枝莲纹为主题图案,近足处饰莲瓣纹,足墙饰卷叶纹。层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制器考究,典雅隽秀。蕉

叶纹使颈部愈显修长优美,缠枝莲卷叶繁复,花卉静美雍容,青花发色纯正妍丽,绘制用笔着意摹仿永宣器,

点染铁锈斑状的触点,绘画工整严谨,用笔流畅自然,与乾隆时期制器相比亦毫不逊色,为道光朝青花的典

范之作。

赏瓶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其器形为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

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专用于赏赐功臣,赏瓶成了玉堂春瓶的

专指代称。传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细长颈,圆腹,圈足。乾隆后每朝相袭,名称、器形及用途从未改

变,延用至宣统时期,成为清代瓷器生产中的一个传统器型。赏瓶的器型优美,适合于在器上绘制纹饰,赏

瓶赐于功臣之后,此器将被放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便于臣子观赏,感受皇恩。一般采用固定模式的纹饰,

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莲纹。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莲”代表“廉”,“青”“莲”合在一起,

包含着封建社会的意愿,希望时政“清廉”。品种以青花、粉彩为主,民窑也多有烧造。

38 cm. H

RMB: 500,000 - 800,000

第128页

848 清同治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款识:大清同治年制

说明:此式赏瓶为清宫官窑传统品种,自雍正起历朝均有烧造。拍品造型优美,釉面莹润,青花发色稳定雅致,绘

画流畅,在晚清青花赏瓶中堪称难得。此类赏瓶于清代称为“青花起线玉堂春瓶”。民国学者邓之诚在其所著

《骨董续记·卷二》中曾记载:“得九江关光绪二十六年分大运传办磁器报销清册四种”其中青花起线玉堂春瓶,

平均成本为每件二两四分银。同治朝赏瓶传世较为少见,而此器制作精良,颇为难得。

37 cm. H

RMB: 400,000 - 600,000

第130页

849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折枝花果纹盏托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说明:本品通体施白釉,外壁以青花釉里红装饰,口沿绘回纹,肩部垂如意云头,下以釉里红绘颗粒饱满的石榴,

托盘上以青花釉里红绘折枝花卉四组,足墙上绘变形莲瓣纹,青花呈色靓丽,釉里红鲜润夺目,交相辉映,

在同类器中实属上佳之作,不可多得。内足墙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单行篆书款。

有清一代,常见的瓷质盏托,属承酒圆一类,托口较小。而本品造型取材于宋器,托口较大,为承茶盏之用。

因饮茶风尚变化,清代已不使用宋式茶盏,而本品之造型直追宋器,很有可能是为陈设宋盏而烧制,尤为特

殊,值得关注。

器物上所表现的石榴纹,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纹样题材,常被运用于佛教图案中,而且有各种变体形象,

明清时期,石榴纹则成为传统的吉祥纹样,以寓多子多福。青花釉里红,由于青花得着色剂是钴,釉里红得

着色剂是铜,它们对窑炉内化学气氛的要求气氛不一样,况且在高温下,其化合易起变化,对彩瓷的呈色影

响很大,烧成就比较困难,产量很少。

17 cm. D

RMB: 200,000 - 300,000

第131页

850 清乾隆 粉彩白地轧道海水矾红龙纹卧足杯

来源:香港苏富比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说明:宫廷茶具在乾隆朝御用瓷器中享有尊贵地位,其精致与华丽亦前所未有,本品即为佳例。本品直口,弧腹,

高圈足微内敛,外壁于白彩上以轧道工艺装饰汹涌的海水波涛纹,其上绘矾红彩云龙戏珠图案,二龙神采奕

奕地奔走于火焰间,绘工细腻而娴熟,毫无犹豫随意之笔,于细节处彰显御窑风范。碗底以青花书“大清乾

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轧道工艺是乾隆朝著名督陶官唐英创制的一种瓷器装饰技法,即在色地上以尖状工具剔划出花卉图案,再于

其上作各种装饰。此技法做工繁琐,极耗人力物力,向为乾隆朝官窑器的精细之作。本品釉色纯美,外壁红

白二色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绘工、刻工均无可挑剔,并饰以繁缛的轧道工艺,其华贵的宫廷气

息扑面而来。如此色彩艳丽、纹样繁复的精细之作,当甚为乾隆帝所喜,成对保存至今,极为难得。

参阅:清嘉庆 白地扎道矾红龙纹碗,北京故宫博物院。

9.5 cm. D

RMB: 300,000 - 500,000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第132页

851 清道光 釉里红龙纹碗

款识:大清道光年制

说明:本品以明永乐龙纹为原形,蕴涵明初景德镇御窑含蓄尚风。碗皆微撇口,深腹,圈足。器罩施白釉,外壁以

釉里红为饰,口沿、圈足以弦纹为饰,腹部主体纹样为暗刻云龙赶珠图,碗心亦饰云龙图。行龙呈争珠之姿。

龙首修长,如意云鼻 . 上卷,龙角顺贴于首后,龙爪锋锐有力,龙身姿态遒劲,背鳍分明,四肢矫健,且于

关节后方缀饰龙髯,姿态跋扈,动势鲜活。龙鳞描绘精准而清晰,背部、腹部、爪部、颈部过度自然,周围

飘带云缭绕。

11 cm. D

RMB: 50,000 - 80,000

第133页

852 清嘉庆 青花八仙人物碗

款识:大清嘉庆年制

说明:本品内壁釉色爽洁,碗心绘福、禄、寿三星松下齐聚,寿星高额拄杖,福星束发指点,禄星戴冠持笏,旷空

山野之间,逸趣闲情,碗外壁青花双弦纹两周分列口沿、圈足,腹部青花绘制“八仙过海”图,釉色晶莹清亮,

青花发色纯正。底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八仙乃传说中道教的八位神仙,流行于明代中期,因当时道教兴盛,而尤以嘉靖、万历两朝为甚,之后八仙

纹及以其法器为代表的“暗八仙”便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传统装饰,根据传说故事,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

八仙捧寿等图案。青花八仙图碗为清代官窑传统品种,创自雍正时期,乾隆朝将细节稍作变化,使其定型成

为后世典范。此碗八仙贺寿题材与福禄寿三星图集于一器,满覆装点,青花绘笔流畅,深浅晕染,明暗有序,

造型小巧,胎细釉莹,具祈福祝寿之美意,应为恭祝皇帝寿辰之器,彰显嘉庆官窑风范。

10.5 cm. D

RMB: 100,000 - 200,000

第135页

853 明正德 绿彩暗刻云龙纹碗

款识:大明正德年制

说明:此碗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内底及外壁均以暗花海水绿彩云龙纹装饰。此碗工艺繁复,先在已成型胎体上

刻划海水纹饰,施透明釉后,在暗刻花纹以外的空白处画出龙的轮廓,将龙身上的釉层剔掉,并在露出的胎

上刻划龙嘴、发、鳞等细部,入窑经高温焙烧后,再在露胎处填绿彩,然后入彩炉经低温焙烧而成。内底、

口沿及足墙均画绿彩弦线。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书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白釉绿彩瓷

器始烧于明代永乐时期,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时期均有烧造。

白釉绿彩瓷器始烧于明代永乐时期,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时期均有烧造。明宣德官窑的白釉绿彩,

是明代的稀有珍品。成化时期白釉绿彩已趋成熟,绿彩色泽浅淡,微闪黄色,透明感强。明代正德年间的官

窑瓷器多产于景德镇。《江西大志·陶政》记载:“正德初,设御器厂,专营御器。”

19 cm. D

RMB: 500,000 - 800,000

第136页

855 明万历 仿永乐青花花卉海浪碗

来源:1. 伦敦佳士得,1988 年 12 月 12 日,编号 159;

2. 伦敦佳士得,1995 年 6 月 5 日,编号 155

款识:大明万历年制

说明:永宣御窑青花雄浑大气,独步古今,后世官民皆仰慕而后摹之,本品乃万历御器厂所仿永宣青花慕古之作。

整体造型沈稳,内外满绘纹饰,碗心纹海水云气纹,内壁绘缠枝莲图案;外口沿绘海水波涛,壁饰缠枝莲纹,

绘画流畅,青花发色浓艳,蓝中带紫。底落“大明万历年制”青花六字二行楷书款。

本品形端庄周正,拉坯成型细腻精致,修足规整,一丝不苟,颇有“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之感。胎

质洁白细腻,釉面光洁,釉汁肥润,青花发色明快艳丽。纹饰线条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与刻板,

图案布局疏密有致,整体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质感。缠枝莲纹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因其结构连绵不断,

又名“万寿藤”,有生生不息之意,委婉多姿,优美生动,元、明、清时期极为盛行,广泛应用于陶瓷器上。

15.5 cm. D

RMB: 300,000 - 400,000

854 空号

第138页

856 明万历 青花龙纹笔架

款识:大明万历年制

说明:此式笔架为万历朝新创,皆以腾龙为饰,造型有三峰与五峰之别,色釉仅见青花与五彩二种,技法运用或模

制或镂雕。其先以模具为之成型,前后以釉泥醮合,再依虚实之需镂雕为器,复施钴料入窑烧造。镂雕是万

历官窑热衷使用的装饰技法,然烧造极为不易,往往导致器物疵裂变形,百中不得一二,为当时之大患。

此笔架其形古拙大气,底座的设计别致新颖,一如同时期的明式家具一般,散发着独有的文人气质。主体造

型为五峰式,中间腾立正面龙,怒目叱诧,大有呼之欲出之感,两侧四龙昂首呼应,须发前披,凸显万历时

期粗犷之风。青花发色浓艳,釉质凝润,修胎及款式极为老辣,采用镂空工艺,烧造难度大,在传世的万历

笔架中极为少见。

10 cm. H

RMB: 250,000 - 350,000

第141页

857 明 五彩龙凤纹笔船

款识:大明万历年制

说明:本品呈长方形,倭角,撇口,随形圈足。通体五彩纹饰,内设笔搁。胎体致密坚实,火石红自然明显,底施

白釉。外壁主题纹饰为龙凤纹,一龙龙身以浓重的红彩绘制,另一龙设青色,填彩准确,彩色相交处几无空

隙,让人不得不佩服绘制之精。底心笔搁上方绘一跃龙,下绘一对龙凤腾跃于祥云瑞霭之间,底部间绘江崖

海水,内、外壁绘龙凤戏珠彩云纹。由此器上的纹饰来看,应为明代宫廷御用之物。龙主阳为天,凤主阴为

地,并辅以华丽富贵的纹饰,为宫廷用器中之精品。
五彩创自金、元时期,至明嘉靖、万历时技术已非常

成熟,万历官窑多有青花五彩器,以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著称。民国时期,嘉靖、万历青花五彩因其独特的

风格受到日本、欧美藏家的推崇,故大批品级极高的万历五彩流散海外。

笔船是盛放毛笔的文房用具。毛笔横卧在船中笔搁上,一只笔船上最多可放置三四支笔。明代屠隆《考盘余

事》中记载了使用方法:“此与直方并用,不可缺者。”笔船造型别致,但不便于使用,置笔数量又不可太多,

故渐被笔筒所取代。

参阅:明万历 五彩龙纹笔船,摘自《世界陶瓷全集·14·明》p205

31.5 cm. D

RMB: 600,000 - 1,000,000

《世界陶瓷全集·14·明》p205

第145页

858 明永乐 青花枇杷缠枝花卉纹莲子碗

说明:本品外壁饰回纹与莲瓣纹,口沿内壁饰波涛起伏的海水纹,腹内壁绘缠枝花卉,碗心绘折枝枇杷纹。纹饰炫丽明快,青花

色泽浓艳,并有晕散现象。因碗底心有鸡心样突起,故曰“鸡心碗”。另因器形似莲子,又名“莲子碗”。该式碗系明永乐、宣

德年间流行的碗式之一,存世颇为罕见。

明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时期。统治者对信仰伊斯兰教采取宽松政策,郑和下西洋和陈诚等出使西域在海陆方面

都加强了同伊斯兰世界的联系,双方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盛况。此件青花莲子碗,其纹饰风格便是伊斯兰文化与永乐御窑瓷

器融合之典范。其丰满的青花纹饰,以菊瓣、缠枝西番莲、枇杷纹饰,充盈整只碗身内外壁,这种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器物

造型、纹饰在迎合永乐大帝兼容并蓄的大国风范之外,也符合了西亚伊斯兰文化区域内民众的审美与使用习惯。

此类永乐莲子碗见有大中小三种尺寸,常见大小两种,本品为大尺寸者,尺寸纹饰类同着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之一例。

明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时期。统治者对信仰伊斯兰教采取宽松政策,郑和下西洋和陈诚等出使西域在海陆方面

都加强了同伊斯兰世界的联系,双方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盛况。此件青花莲子碗,其纹饰风格便是伊斯兰文化与永乐御窑瓷

器融合之典范。其丰满的青花纹饰,以菊瓣、缠枝西番莲、枇杷纹饰,充盈整只碗身内外壁,这种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器物

造型、纹饰在迎合永乐大帝兼容并蓄的大国风范之外,也符合了西亚伊斯兰文化区域内民众的审美与使用习惯。此类鸡心

碗除作贡御之用外,另有一部分被送至近东,伊朗阿德比尔神庙亦见有此类瓷碗。

在明代宫廷中,此式大碗亦有考证应贡茶道之属。明初洪武、永乐、宣德、正统四朝之宁王朱权,有著《茶谱》一书,继

承唐宋茶风,开启明清写着茶书之风气。其自述“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以巨瓯大碗点茶,其后分

茶于“啜瓯”饮用,并于“茶瓯”条内以推崇茶碗以“饶瓷为上,注茶则青白可爱”。

烧造用料方面,本品之青花发色光泽犹如宝石蓝,凝重古雅,乃由外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烧制。其瓷器亦甚特别,可见表

面布满开片,尺寸虽大却十分轻盈,全因其是用浆胎烧制而成。永乐浆胎瓷器、茶器存世量极少。全世界仅存三件完整器

的永乐压手杯有一只明显亦是浆胎,其表面和本品一样布满开片。

据刘新园著《高岭土史考》从文献记载来看,景德镇制瓷原料被朝廷独占并宣布为“御土”始于元。明代把麻仓土作为官土,

必从元代继承而来。明代的所谓“官土”就是元代的“御土”,含义相同,仅字面差异而已。由此推知,此件青花墩式碗的制胎

原料应是麻仓土,而不是高岭土。麻仓土的特征是白而不细,有很多气孔。制作浆胎时,不过是在基胎里外施以泥浆,形成“浆

衣胎”,“浆衣胎”好比内衣。阴干后,勾描青花图案,再罩上透明釉即可入窑烧成。烧成开窑过程中,由于基胎和薄浆的收

缩率不同,就形成粹美的纹路。民国时期出版的《饮流斋说瓷》其文曾几次提到“浆胎”瓷器。本品正可与文献印证。

而本品的折枝花果纹饰以最上等苏麻离青钴料描绘,内口沿绘青花双线圈,碗心单圈绘折枝菊花;外口沿绘青花单线圈,

壁绘折枝花果纹,辅以双层莲瓣,圈足仅饰一道弦纹,非常简洁。绘画笔法流畅,色调明快、蓝白相映,典雅秀丽,给人

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明太宗实录》载永乐四年十月丁未:“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钞谴还。谓尚书郑赐曰 :‘朕朝夕所用中国磁器,

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其中朱棣对于“回回”进贡之玉碗表达出不屑之态度,

可见在永乐心中,由御窑厂所制的如本品之类的青花瓷碗更为“适于心”,更受其宝爱。

参阅:明永乐 青花菊瓣纹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 10.3 厘米,口径 21.2 厘米,足径 7.6 厘米。清宫旧藏。

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压手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青花莲瓣纹莲子碗,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20.5 cm. D

RMB: 1,800,000 - 2,800,000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第146页

859 清道光 粉彩花卉纹碗

款识:慎德堂制

说明:该器物口微敞,弧腹,圏足。胎质细腻洁白,釉面清亮莹润。以釉上粉彩装饰。外口沿及外底处饰一圈红底

金彩如意云头纹。外围以粉彩绘莲瓣纹一周。外壁绘制折枝花卉纹,色彩典雅,笔法细腻,望之遂有舒芳香

幽之感。整器纹饰色调淡雅,描绘精细,造型精巧,精工细作。

慎德堂为道光皇帝在圆明园行宫中的主要生活场所,必定需要大量陈设和日常用具。道光十二年始,宣宗皇

帝对慎德堂内部陈设的营建更是不遗余力,就瓷器一项而言,每年三度贡瓷当中就有二次被送往慎德堂安放

使用,可见宣宗皇帝对此之重视,最终直接导致“慎德堂”款御瓷的出现,可为瓷史之名品,品质佳良,式

样妙美,皆在道光年号款瓷器之上,向为藏家所重,一如陈浏《陶雅》称道:“慎德堂为道光窑中无上上品,

足以媲美雍正。质地之白,彩画之精正在伯仲间”。

11 cm. D

RMB: 200,000 - 300,000

第149页

860 清乾隆 洋彩牡丹图盘

来源:日本关西藏家旧藏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说明:本品胎骨纤薄坚致,釉质洁白,内壁以粉彩绘制富贵图于其上,衬以坚致洁白的釉面,颇具文雅之气韵。画

中枝桠数枝自口沿蜿蜒而入盘内,横欹而出,蜿蜒生长,线条刚劲流动,抑扬顿挫。牡丹娇艳醒目,风姿绰

约,粉嫩怡人,绿叶阴阳反侧,尽显摇曳俯仰之姿,笔触流畅自然,描绘生动逼真。大面积的留白给予观者

无限的遐想空间。外壁绘缠枝花卉纹,花朵饱满富丽,点染精细,色彩炫目多变,极为抢眼,主体花朵之间

的蔓草纹,翻转流传,使用西洋明暗光影绘法,极为复杂秀美。圈足修整细腻,抚之光润如玉,底落“大清

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牡丹纹是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以牡丹花为主题。自唐代以来,牡丹颇受世人喜爱,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

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故成为瓷器上的流行装饰。此件乾隆粉彩富贵牡丹纹盘采用工笔重彩,

一丝不苟,将牡丹花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谓的洋彩,广义来说,就是摹仿西洋绘画技法并同以珐琅料作画并在景德镇完成的彩瓷。较狭义的说法则

是指景德镇在唐英主导之下运用新炼珐琅彩料并参用西洋彩绘所烧制的作品。洋彩之名最早出现于雍正一朝。

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曾于其所撰之〈陶务叙略碑记〉对于洋彩做出以下解释:“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

洋法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乾隆八年(1743),唐英于《陶冶图说》第十七编〈圆

琢洋彩〉又对洋彩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采……所用颜色与法琅色

同……。”这两笔资料表示,洋彩的绘画风格师法西洋,而且所使用的彩料与瓷胎画珐琅相同。洋彩一名的

使用自雍正朝出现后,日见频繁,成为清宫档案中记录最多的三种釉上彩产品之一,乾隆朝达到顶峰,从道

光末期开始,洋彩的称呼逐渐渐少,于清末几近消失。

21 cm. D

RMB: 100,000 - 200,000

第150页

861 清乾隆 矾红描金斋戒牌

题识:斋戒

说明:此斋戒牌以矾红与金彩相配,华丽中显典雅,穿通天眼便于佩戴。牌以矾红彩书“斋戒”字样,四周对此绘两

条夔龙相对而望,式样规矩,做工精细。

斋戒牌为中国古代行斋戒礼时所置示警牌。明洪武五年令诸衙门各制作木斋戒牌,刻文于上,文为“国有常定,

神有鉴焉”。凡行祭祀则设置。清沿明制,凡大祀、中祀皇帝致祭,事前应斋戒,由太常寺进斋戒牌。清代

沿袭明制实行斋戒,规定凡应行斋戒之人,不得无故不与斋,凡持斋不守戒规者,必受重罚,各宫托故不行

斋戒,或私自饮用酒等不洁之物者,可削官去爵,为督查官行方便,持斋者均发给斋戒牌,这就使斋戒牌成

为清宫中的日常用品之一,斋戒牌为清代宫廷斋戒大礼之佩带用器。

雍正皇帝对祭祀、斋戒非常重视,屡次下谕要求百官并八旗子弟严肃对待。雍正十年,雍正皇帝认为内外大

小官员虽设斋戒牌于官署,但恐言动起居之际稍有懈慢,故酌定斋戒牌的样式,缩小尺寸,谕令各官员将斋

戒牌佩于心胸之间,并得彼此观瞻,以期简束身心,竭诚致敬,不稍放逸。及至乾隆时期十分流行,形式各

异,一般作长方形、椭圆形或葫芦形,有珐琅彩、粉彩、五彩瓷质以及玉质多种,上端有穿孔,可以系绳,

有的下端亦有孔,可系坠穗。《八旬万寿盛典》中记载,乾隆八旬寿宴赐入宴一至三品文、武、汉官员及部

分四品官员的各式礼品中,即有斋戒牌一项。可见清宫中斋戒牌已作为赏赐出现。

5.5 cm. D

RMB: 100,000 - 200,000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简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