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杂志第35期

发布时间:2023-12-2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文化产业》杂志第35期

085当前,人们逐渐步入信息时代和全媒体时代,大众能够利用智能设备,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这给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全媒体背景下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是当前图书馆管理层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对图书资料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效率和图书馆的运营效率,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在全媒体环境下,读者对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从精细化管理入手,确保图书馆的各种文献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全媒体环境与图书阅读精细化管理全媒体的内涵全媒体是指利用多种传媒媒介和平台,将信息传递给读者的一种媒体模式。它借助互联网、移动设备以及各种数字化技术,将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媒体(如网络、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相结合,为读者提供多样化、交互性强的体验。全媒体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平台发布。全媒体是通过不同传播平台(如网站、移动应用、社交平台等)以及多种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将信息广泛传播给读者,实现跨平台、全方位的传播。第二,多形式传播。全媒体... [收起]
[展开]
《文化产业》杂志第35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化产业》杂志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主管、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主办,国内刊号:CN14-1347/G2;国际刊号:ISSN1674-3520。本刊始终坚持“立足文化产业,打造精品期刊”的办刊宗旨,秉承“用财经理性融合文化感性”的办刊理念,整合各方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
文本内容
第101页

085

当前,人们逐渐步入信息时代和全媒体时代,大众

能够利用智能设备,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这

给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全媒体

背景下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是当前图书馆管理层需要认

真思考的问题。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媒体融合发展

的背景下,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对图书资料进行精细化管

理,以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效率和图书馆的运营效率,促

进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在全媒体环境下,读

者对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

书馆工作人员要从精细化管理入手,确保图书馆的各种文

献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 全媒体环境与图书阅读精细化管理

全媒体的内涵

全媒体是指利用多种传媒媒介和平台,将信息传递给

读者的一种媒体模式。它借助互联网、移动设备以及各种

数字化技术,将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媒

体(如网络、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相结合,为读者提供

多样化、交互性强的体验。全媒体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第一,多平台发布。全媒体是通过不同传播平台(如

网站、移动应用、社交平台等)以及多种终端设备(如电

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将信息广泛传播给读者,实现跨

平台、全方位的传播。第二,多形式传播。全媒体在传播

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

体形式,满足读者对多样化内容表达的需求。第三,个性

化定制。全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读者数据和智能算法,为读

者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和服务,增强读者黏性。第四,

读者互动参与。全媒体注重与读者的互动,通过评论、点

赞、分享等形式,建立读者参与内容创作和信息传播的平

台。第五,多维度融合报道。全媒体集合了文本、图像、

视频、音频等多种表现方式,能够以更丰富、立体的方式

进行信息传播。

图书阅读精细化管理概述

图书馆图书阅读精细化管理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

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阅读服务进行有效的规划、组织、监督

和评估的一种管理模式;其旨在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信

息获取效果,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图书馆发挥更

大的作用。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的学科专业、研究领域、

受教育程度等采购书籍,并通过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

收集读者的意见,以便及时更新馆藏。图书馆通过多种渠

道和方式向读者提供图书阅读服务,如主题图书推荐、读

书讲座、读书俱乐部等。此外,图书馆注重为读者提供良

好的阅读环境和舒适的阅览设施,创造安静、明亮、舒适

的阅读空间,为其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在阅读服务过程

中,图书馆积极引进最新的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图书馆、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社会逐渐步入信息时代和全媒

体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信息的传播

渠道。图书馆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全媒体环境下,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服务读者、吸引读者,就

要实施精细化阅读管理,推进图书馆发展管理的改革进程,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文化服务优势,开

展针对性阅读服务工作,从而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现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

验,探讨全媒体环境下图书馆的图书阅读精细化管理措施,希望通过研究更好地转变传统读者服务模式,为

提升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提供借鉴。

◎  王莉娥

全媒体环境下图书阅读的精细化管理

第102页

086

文史博览 WENSHI BOLAN

电子图书资源平台等,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数字阅读资源

和服务,满足读者随时随地获取和利用图书资源的需求。

通过评估读者阅读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收集读者的反馈意

见,图书馆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阅读管理的措施。

全媒体环境与图书阅读精细化管理的关联

全媒体环境与图书阅读精细化管理之间存在一定关

联。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

巨大变化,各种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人们阅读和获取信息的

主要途径。一方面,全媒体环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数字图

书资源,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更加丰富,从而更好地满足

了读者的需求。读者可以通过在线数据库等远程访问和获

取资源,实现24小时无障碍阅读。随着图书馆图书数量的

快速增加,图书馆需要将图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帮助

读者更快地找到所需书籍。此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借阅

记录、阅读数据等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和需求,进而为读

者提供个性化的图书推荐服务。图书馆的图书阅读精细化

管理还包括对图书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图书馆可以利

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为读者提供电子

书。图书馆还可以建立数字图书馆系统和网络阅读平台,

为读者提供在线阅读、搜索和社交功能,方便读者进行交

流与合作。

▚ 全媒体环境下图书阅读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提供个性化阅读推荐

在全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利用个性化推荐技术为

读者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图书推荐服务。图书馆可以基

于读者的借阅历史、搜索记录等数据绘制读者画像,了解

读者的阅读偏好和需求;通过分析大量读者的借阅记录和

评价数据,有针对性地采购图书;通过分析馆藏图书的内

容、标签、分类、作者等,为读者推荐与其喜好相关的图

书,帮助读者发现有价值的阅读资源;根据读者的阅读活

动和阅读行为,结合热门、热点话题实时推送相关图书。

图书馆要鼓励读者进行图书评分、评论和意见反馈,并利

用读者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服务。需要注意的

是,个性化推荐方案需要注重保护读者的隐私,合法合规

地收集和处理读者数据。图书馆应建立明确的个人信息保

护机制,确保读者数据不被滥用。

引入社交化阅读

在全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可以通过引入社交化阅读模

式增强读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信息共享。图书馆可以创

建一个在线读书社区,读者可以选择加入自己感兴趣的讨

论组、读书俱乐部等,在其中分享阅读心得、推荐图书、

互动讨论。此外,图书馆可以引导和鼓励读者通过社交媒

体平台将自己的阅读收获、喜欢的书籍或感兴趣的书评

进行分享,从而带动更多人进行阅读。图书馆还要组建志

愿者团队,由热爱阅读的志愿者负责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阅

读心得等,与读者进行互动和交流。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各

种激励手段鼓励读者参与社交化阅读,如设置积分制度、

阅读任务等,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图书馆可以打

造数字化资源平台,让读者在平台上传自己撰写的读书笔

记、书评等内容。

制订阅读计划

图书馆可以依据读者的需求制订不同层次的阅读计

划,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例如,针对儿童读者,

图书馆可以为他们制订绘本、儿童文学等的阅读计划,帮

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提高阅读速度,增加词汇量;针对

有一定阅读经验的读者,图书馆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具挑战

性和深度的图书,并鼓励他们尝试新的阅读领域,提高他

们的理解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针对有较高阅读水平

和深度阅读需求的读者,图书馆可以为他们提供经典文学

作品、学术著作和专业领域的图书,帮助读者深入探索特

定领域,并为读者提供研究、批判性阅读和写作技巧。此

外,图书馆还可以根据读者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推荐图书。

例如,针对科幻迷、历史爱好者、推理小说迷等不同群体

的读者,可以挑选相关主题或作者的图书,满足他们的需

求。图书馆还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向当地居民推荐本

地作家的作品以及介绍当地历史文化的书籍等,以增强读

者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

提供多样化的阅读形式

提供多样化的阅读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

阅读需求,拉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通过打造电子

书籍平台,图书馆可以使读者随时随地使用电子设备阅读

图书。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满足读者对便捷性和灵活性的需

求。同时,电子书籍平台还可以将图书转化为音频形式,

读者可以通过耳机或扬声器收听图书内容。这种形式适

合喜欢多任务处理的读者,他们可以在开车、健身、工作

等场景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图书馆也可以将图书内容通过

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结合图文、动画等形式,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知识点。这种形式适合对视觉体验

有较高要求的读者,也能更好地吸引儿童和青少年读者的

注意力。通过使用嵌入式互动元素,图书馆可以使读者与

图书内容进行互动。例如,在绘本中添加点击、拖拽等按

钮,可以让读者参与故事的发展,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和参

与度。

打造互动化的阅读体验

全媒体环境下,图书馆要想打造互动化的阅读体验,

就要提供电子书、在线阅读平台和移动应用程序,使读者

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图书资源。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

现实技术,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具沉浸感的阅读体

第103页

087

验。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了解

历史场景或文学作品的背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读者可

以通过扫描图书封面或页面上的二维码,获取相关音频、

视频内容。图书馆还可以构建一个社交化阅读平台,鼓励

读者进行互动和分享。通过在线讨论、读者推荐、书评等

功能,读者可以交流阅读心得、分享阅读体验、推荐好

书,并与其他读者建立联系。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

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和展览,使读者能够近距离接触作

者并了解更多关于图书的背景,例如,邀请作家或学者开

展讲座、读书会等活动。图书馆可以在馆内设置交互式阅

读区域,并提供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让读者可以自主

选择图书资源;同时也可以提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体验

设备,让读者可以沉浸式阅读图书。

合作与推广

建立网络合作平台,实现图书共享,丰富图书馆的

馆藏资源,并提高阅读服务的满意率。图书馆可以与其他

图书馆、教育机构、社区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他们

加入网络合作平台的建设,并将自身的资源在平台共享。

在建设网络合作平台的过程中,图书馆要确保网络合作平

台具备完善的资源管理和借还流程,如图书状态更新、馆

际借还协议等,以提供便捷的图书共享服务。在完成平台

建设后,图书馆要通过宣传推广活动向读者介绍网络合作

平台的优势和使用方式,为读者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读

者使用平台的资源和服务;还要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定

期评估网络合作平台的使用情况、图书共享效果以及读者

满意度,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此外,图书馆也可以启

动馆内图书共享计划,鼓励读者和工作人员捐赠自己的图

书,以丰富馆藏资源。

做好评估回馈与调整

在开展阅读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要定期进行读者满

意度调查,了解读者对图书馆阅读服务的评价。图书馆可

以通过问卷调查或在线反馈平台收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

并根据结果不断改进自身服务。例如,图书馆可以根据统

计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图书采购,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在阅读活动评价方面,图书馆可以通过观察参与人数、

分析读者反馈意见等方式评估活动的质量和吸引力。根据

评估结果,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以提高之后活动的参与

度和影响力。同时,图书馆要与读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互

动,定期举办读者座谈会、意见征集等活动,听取读者的

意见和建议。同时,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与读

者进行互动,回答读者的问题。

综上所述,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的过程中,

要不断提升阅读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全媒体

时代的发展需求,优化管理模式。当前,图书馆发展速度

慢,面临着内外部的双重压力,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占据一席之地,就要做好图书阅读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加

强对文献资源和阅读材料的筛选和鉴定,充分利用大数

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图书进行数字化管理,大大提升阅读

服务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全媒体时代读者对图书阅读的新

要求。

(作者单位:甘肃省图书馆)

第104页

088

文史博览 WENSHI BOLAN

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旨

在通过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保障文化服务

的质量。元宇宙为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突破了图

书馆发展的局限性。元宇宙是支撑数字文化及场景的重要

介质,是推动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极佳手段,也是实现智慧

图书馆建设的关键路径。元宇宙技术使知识的获取和传播

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基于元宇宙的图书馆空间服务的边

界被持续打破,图书馆不再是单一的物理阅读空间,而是

成为开放性更强、灵活度更高的多元空间,可以为用户提

供更优质的服务,所以图书馆必须把握好新技术带来的便

利,借助元宇宙等技术,促进信息的交融交互,引领图书

馆空间建设朝着虚实结合的方向发展,加快建设新型阅读

空间,使用户获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现如今,业界已开

展了很多针对将元宇宙和图书馆空间服务相结合的研究工

作,但是并未构建起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也并未站在用

户的角度探索图书馆空间服务的优化策略。鉴于此,开展

更深层次的元宇宙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工作,是当

前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

▚ 元宇宙技术的发展状况探析

牛迅等认为元宇宙并非单个技术可以实现的,需要技

术集群才可达到理想状态,因而在技术成熟度曲线中,元

宇宙技术呈现的态势为技术集群。虽然元宇宙被纳入技术

触发期的新兴技术范畴,技术成熟度曲线预测其10年后会

逐步成熟,但是元宇宙技术集群中的某些技术已处于曲线

巅峰,而且获得了极为显著的发展。2022年,元宇宙步入

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新的突破,未来10年,元宇宙将

凭借自身高度虚拟仿真、沉浸式体验、卓越的计算能力成

为破坏级别最高的技术集群。对于当代人而言,应用VR技

术、AR技术可以获得沉浸式的体验。未来,元宇宙技术将

持续在教育、娱乐等领域发挥显著价值,在未来的2—5年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以及读者人文精神的不断觉醒,人们对阅读空间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阅读空间已然

无法满足当代用户的需求。因此,图书馆需要应用现代化技术营造舒适的互动性阅读环境,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

量。近年来,图书馆用户空间服务优化问题备受重视,元宇宙技术可以指导多元服务空间建设,促进图书馆空间

服务的创新。现对元宇宙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元宇宙思维和图书馆用户服务需求的契合度进行分析,提出

基于元宇宙的图书馆用户空间服务路径,以期为改进图书馆用户空间服务提供参考。

◎  石丁兰  王振涛

元宇宙思维与图书馆用户空间服务

088

第105页

089

内,云数据生态系统等也会步入成熟阶段,图书馆必须顺

应这一趋势,优化发展对策,尤其是针对可能出现的一些

问题提前制定应对策略。已有多家知名度较高的企业通过

分析得出结论:沉浸式体验与元宇宙有着密切关联。观察

新兴技术的成熟度曲线可以发现,近些年,元宇宙所处的

位置持续往巅峰移动。与元宇宙相关的新兴技术是提升用

户体验以及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关键。

元宇宙如何在图书馆中发挥实效,如今还处在初步探

索阶段,但是已经有一些具有广阔前景的实践案例。现如

今,元宇宙主要是将VR技术、AR技术应用于图书馆。VR

技术可以让图书馆用户获得沉浸式体验,AR技术可以为

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扫描二维

码,获得想要了解的书籍的信息以及评价内容。基于元宇

宙打造的智慧图书馆可以在虚拟空间整合各种图书资源,

以便用户快速查找和利用。

尽管元宇宙在图书馆领域有极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而且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展了元宇宙和图书馆融合的研究工

作,人们对该领域的了解却十分有限。在新技术不断涌现

的新时代,旧技术很容易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元宇宙

还未得到高度普及便被淹没在新技术中,这也是元宇宙未

来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元宇宙包含了多种技术,要

真正达到成熟状态还需要很长时间,加之图书馆在新技术

应用方面存在滞后性,即便是上海图书馆这类发展较快的

图书馆,与元宇宙的理想状态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图

书馆应理性分析元宇宙的应用价值,思考如何发挥其在图

书馆中的作用。元宇宙如今在图书馆中的普及度较低,所

需的推广与应用资金巨大,且在隐私保护方面还存在明显

不足,在未颁布科学的应用标准前,很难切实保障用户的

权益,泄露用户隐私的风险相对较高。

▚ 元宇宙思维与图书馆用户空间服务的契合度分析

元宇宙的核心理念和图书馆用户体验需求相契合

对于元宇宙,学界当前并无权威的描述,不同研究

者对这一新兴概念的理解与定义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从现

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元宇宙和图书馆用户空间服务具

有契合之处。元宇宙能够和现实世界无缝衔接,人们沉浸

其中可获得与现实无异的体验,因此,元宇宙在图书馆中

的应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图书馆用户来说,元宇宙

可以让其实现沉浸式阅读。与此同时,元宇宙可根据用户

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体验,满足用户特殊的阅读需求,

这也是图书馆服务的最终目标。元宇宙的个性化理念可以

提升用户在图书馆中的阅读体验,实现有效互动,培养更

多忠实用户。例如,图书馆应用元宇宙后,可以结合用户

的阅读记录为其推荐合适的书籍,使得用户获得更好的阅

读体验。同时,用户在元宇宙场域下可以充分发挥想象

力,自由创造、构建各类虚拟场景与角色,具有更大的自

主性。图书馆在元宇宙理念的赋能下,可以收集更丰富的

资源,在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产学

结合提供有效助力。总之,元宇宙所具有的自由创造、个

性化等理念可以助力图书馆用户空间服务的发展,改善以

往用户服务存在的缺陷。所以,图书馆需要积极探索如何

在用户空间服务中巧妙应用元宇宙的理念与形态,寻找切

实有效的应用方式与途径,让用户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体

验。从理念角度来看,元宇宙理念和用户需求高度契合,

因此,将其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是切实可行的。

元宇宙的技术融合特性契合用户的高阶需求

元宇宙需要融合多项技术,将各种技术的效用共同发挥

出来。通过有效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元宇宙涉及虚拟现

实、人工智能等技术,这些技术都在元宇宙中发挥着相应的

效用。目前,虽然其中的一些技术已经应用于图书馆,但和

元宇宙的应用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还需进一步研究与改善。

如VR技术与AR技术,人们基本都是通过这两项技术认知元

宇宙的。VR技术有助于虚拟展览的开展,让用户获得全新

的体验;AR技术可以实现互动阅读,让用户获得不同以往

的阅读体验,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阅读服务。如今,

一些图书馆已经开始利用AR技术扫描书籍,以快速获取书

本的作者、出版社等信息,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想要的资源,

进而提升借阅与查阅的便利性。与此同时,图书馆服务在人

工智能的帮助之下获得了更多机遇。例如,AIGC在一定程

度上冲击了图书馆传统的运营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还需要相关研究者深入探索。从如今技术的发展情况来

看,AIGC主要是将智能问答系统、智能文献检索系统等应

用于图书馆,从而使图书馆用户获得更好的空间服务体验。

所以,元宇宙包含的技术都可促进图书馆服务的升级,让用

户获得良好的体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并为图书馆的转型发展提供助力。

▚ 元宇宙思维下图书馆用户空间服务的优化策略

融入智能化理念,加强图书馆整体建设

要想提升用户对图书馆用户空间服务的满足度,加强

图书馆管理,做好图书馆的整体建设工作至关重要。在元

宇宙思维下,图书馆可以利用万物相连的特征建设智能平

台,全面优化自身的数据、资源以及服务,实现数据结构

化。图书馆在智能化空间建设方面可以基于智能化要求设

立互动体验区等空间。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虚拟

图书馆空间中实现情景分析、技术识别,精准获取用户的

相关数据,并通过绘制用户画像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从

而为用户推荐有针对性的资源和服务。同时,基于元宇宙

的智慧图书馆还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为用户提供更多图书馆

信息,让空间服务和用户需求更加契合。

第106页

090

文史博览 WENSHI BOLAN

利用多元化的治理手段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图书馆空间服务的精准性离不开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分

析,同时,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分析也是驱动图书馆用户空

间服务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应用元宇宙的相关理念优化图

书馆用户空间服务时,需要采用多元治理手段深入分析用

户需求,使得用户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元宇宙思维强调

人人参与、去中心化,在该理念下,用户是文化服务的核

心。在元宇宙思维的指引下,图书馆可以构建以用户为中

心的多元融合、实体与虚拟平台相结合的治理通道,鼓励

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对图书馆的监督中来,共同为提升图书

馆用户空间服务的质量提供助力。图书馆治理将重心放在

用户体验效果的优化及用户价值的提升上,治理工作朝着

以用户为中心转变,不再一味地关注图书馆的资源建设。

这表明图书馆、个人及社会组织间的关系已经重新建构。

图书馆根据不同情况建设多元化的治理通道,是促使用户

需求得到精准满足的前提。如今,图书馆网站、小程序等

都在持续稳定地建设,但仍然存在重复建设、不被公众认

可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不仅是技术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体

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略。图书馆需要在身建设

过程中,采用试点治理机制,引导用户成为治理主体,

营造多元治理的局面。此外,图书馆还可以积极引入与

ChatGPT相似的大模型,更为精准地识别用户需求,确保

图书馆用户空间服务的有效性。

巧用元宇宙技术,促进图书馆空间配置升级

在提升用户空间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的空间划分

极为关键,可以为图书馆的整体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今

后,用户应用的图书馆场景会日益复杂化,图书馆只有对

用户的使用习惯及使用场景进行精准分析,提升用户空间

服务的智慧化水平,才可以确保不论用户的服务需求如何

变化,都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图书馆必须充

分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将元宇宙感知、融合的

效用切实发挥出来,以促进图书馆空间服务的不断优化。

如今,大部分图书馆都处于弱智能化的状态,尽管用户的

基础需求已得到满足,但是图书馆用户空间服务在可延展

性、虚拟化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多缺陷。图书馆在今后的发

展中如何应用各类技术,需要基于空间创新的要求明确应

用策略,而非随意堆砌各种技术。与此同时,利用各类先

进技术打造新型图书馆空间场景,可以获得更好的口碑,

吸引更多潜在用户。事实上,当前已有不少地区的图书馆

通过创造新的空间场景,不断增加场馆每年的读者人数,

培养了不少忠诚用户。可见,图书馆必须提高对场景布局

的重视度,借助元宇宙技术延伸智能化服务的空间,使用

户时刻对图书馆保持新鲜感,同时通过不断升级空间配置

为真正步入元宇宙时代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元宇宙技术的不断发展引领着人们逐步

进入虚实融合的新时代。打造智慧图书馆有助于图书馆用

户空间服务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可以使用户的个性化需

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使用户真正沉浸在阅读中。如今的元

宇宙还存在一定缺陷,后续还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进

行研究,改善技术存在的缺陷。因此,为了迎接即将到来

的元宇宙时代,一窥公共图书馆用户对元宇宙场域下图书

馆用户空间服务的新看法,必须寻找科学的元宇宙应用路

径,使得元宇宙思维可以切实巧妙地融入图书馆用户空间

服务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作者单位:茅台学院)

第107页

091

编辑出版工作的创新是指在新媒体时代,出版单位

通过引入新的思维、技术和方法,适应变化的媒

体环境,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出版业转

型发展。其中包括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旨

在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出版单位的竞争力,保持

出版单位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的重要意义

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出版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

移动应用等进行多样化传播。首先,互联网为出版单位拓

宽了传播渠道,其可以迅速将内容推送给大量读者,同时

也有利于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其次,移动应用的普及使

得出版单位可以更好地满足移动端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

供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提高内容质量和加快内容更新速度

在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的创新可以提高出版内

容的质量,并加快内容的更新速度。编辑可以利用网络资

源和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从而创作出准

确、有深度的内容。此外,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

出版单位可以进行实时更新和修订,及时反馈读者的关注

点,方便读者获得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编辑出

版工作的创新有助于提高出版内容的质量和时效性,增强

出版内容对读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推进创意表达,丰富内容形式

在新媒体时代,出版单位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

创意表达,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当前,出版单位传统的文

字和图片形式已经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添

加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生动

的阅读体验。出版单位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工具将文

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相结合,创作出更具创意和吸引

力的内容,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出版内容。

提高读者的参与度

新媒体时代的编辑出版工作应注重读者的参与度,通

过互动平台建立读者社群,实现与读者的深度互动。编辑

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读者进行交流,了解读者的需求,从

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读者参与的方式也

可以为编辑创作内容注入新鲜血液。这种读者参与和共创

的方式使得编辑出版工作更具活力和创新性。

▚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的现状

思维较为落后

在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面临着思维落后的挑

战。首先,出版单位需要紧密关注市场变化和读者需求,

以便及时调整出版策略和产品定位。然而,许多出版单位

仍然采用传统的市场调查方法,故而无法全面把握市场信

息。其次,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化转型是不可避免的趋

势。然而,许多出版单位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和理解不

足,仍然倾向于使用传统的纸质出版方式,忽视了数字化

产品的潜力,没有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编辑出版工作。

人才匮乏

现代编辑出版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编辑具备

一定的技能。但是实际上,出版单位人才较为匮乏。一方

面,出版业还处于转型期,需要编辑具备数字化媒体技能

及相关知识。但是,目前大部分编辑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

知识和技能,无法熟练处理相关工作。另一方面,现代社

会对编辑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编辑需要不断

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很多编辑缺乏长远的职业

规划,无法很好地胜任相关工作。

出版内容单一

在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他们期望获

得更加丰富的内容体验。然而,当前出版单位的出版内容

却相对单一,缺乏吸引力。一方面,编辑出版工作缺少创

意,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另一方面,出版业的商业化受

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编辑出版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在传统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以纸质媒体为

主,编辑通过策划和编辑等工作将信息传递给读者。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媒体形式发生了巨大

变化,编辑出版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编辑需要探寻新的发展路径,促进编辑出版工作创新。

现主要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编辑出版工作的相关内容。

◎ 仝玉林

新媒体时代创新编辑出版工作之路

第108页

092

文史博览 WENSHI BOLAN

到了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

注重市场调查

新媒体时代下,出版单位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其中,

市场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首先,出版单位应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只有充分了解

市场需求,研究市场数据,才能准确地把握读者的需求,

进而进行更加精准的出版规划和内容制作。

其次,注重社交媒体监测。当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

信息发布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出版单位通过对社交媒体的

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而进行内容推广和

宣传。此外,出版单位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读者进行沟

通,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增强

读者的黏性。

最后,加强用户调研。在新媒体时代,出版单位要更加

注重用户体验。因此,出版单位应加强用户调研,通过问卷

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更加准确

的内容推荐服务。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收集用户反馈,根据

用户的建议和意见进行内容优化,提高用户满意度。

增强数字转型意识

在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需要增强数字转型意

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数字化环境。

首先,建立全面数字化的编辑出版系统。出版单位要

想进行数字化转型,就要建立数字化的编辑出版系统,包

括数字化稿件管理、编辑流程和协同工作平台等,进一步

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内容生产流程,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

时代的发展。

其次,积极探索多元化数字出版形式。在新媒体时

代,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因此,出版单位应

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数字出版形式;同时,还可以结合社

交媒体平台进行内容推广,拓展读者群体,提高出版内容

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最后,提高编辑的数据分析和运营能力。编辑应该提

高数据分析和运营能力,了解读者的兴趣和需求,为其提

供更加精准的内容推荐服务;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

评估内容的效果,不断优化与调整出版策略,提升出版内

容的品质。

提高编辑的综合能力

新媒体时代下,编辑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水平,才能

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读者行为。

首先,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编辑需要具备数字化编

辑技能,掌握电子出版工具、排版软件的使用方式和多媒

体编辑技术,以适应数字阅读时代的要求。此外,编辑还

应了解电子出版的法律法规和数字版权保护措施,确保数

字作品合法合规。

其次,编辑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

读者反馈。编辑应积极参与行业研讨会、文化创意活动等,

开阔视野,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加强与

作者、读者和同行的交流,推动编辑出版工作创新发展。

最后,编辑需要具备良好的市场营销和社区管理能

力。编辑应学习市场调研方法和推广策略,了解目标读者

群体的需求和消费习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品牌推广

社区,与读者进行线上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加强与读

者之间的联系,提高图书的知名度和销量。

加强对编辑的长远规划

在新媒体时代,出版单位需要加强对编辑的长远规

划,以激发编辑的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构建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在新媒体时代,出

版单位应该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体系,为编辑提供更多学

习的机会与平台,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

其次,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编辑是出

版的核心,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出版企业的核心资产、核心

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出版单位应该制定合理的

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包括晋升机制、奖励机制、绩效考

核等,以激发编辑的潜能。

最后,注重编辑的反馈和需求。出版单位应该建立良

好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通过听取、收集和分析编辑的

反馈和需求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为其提供更加

符合实际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激励机制,从而推动出版业可

持续发展。

丰富出版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出版单位需要不断创新编辑出版工

作,丰富出版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主题多元化。新媒体时代,读者对出版内容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版单位可以通过调研市场、分析数

据等方式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从而选择相应的主题,以

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例如,可以推出专注科技、健康、

艺术、旅行等领域的专栏或刊物,每期围绕不同主题展开

深入报道和分析。

另一方面,创新形式和内容表达方式。新媒体时代,

读者对出版内容的呈现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出版

单位需要探索新的形式和内容表达方式。例如,可以结合互

联网、移动应用等推出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数字产品,为

读者呈现更加生动、直观的内容。另外,还可以应用虚拟现

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为读者提供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积极开展跨界合作

在新媒体时代,出版单位积极开展跨界合作是非常重要

第109页

093

的。出版单位可以与其他行业、领域进行合作,为编辑出版

工作提供新的可能性,创作出更具创意和特色的内容。

首先,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了新的可

能性。出版单位可以与科技企业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大

数据等技术提升内容的交互性。例如,出版单位可以借助

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推荐,根据读者的喜好和阅读习惯

为其推荐相关内容;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读者的阅读

行为,优化编辑出版工作策略。

其次,加强与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社交媒体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用户基础。出版单位

可以与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合作,通过合作推出专属内容

或活动,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和关注。例如,可以与微

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合作,举办线上写作比赛,提高

读者的参与度。

最后,与学术界合作。编辑出版工作涉及诸多方面,

与学术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出版单位可以与高校、研究

机构等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

向。例如,出版单位可以与图书馆合作,在推动数字化图

书馆建设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便捷的图书借阅服务。

融合线上线下出版模式

新媒体时代下,出版单位要适应变革,融合线上、线

下出版模式是一条重要的创新路径。

一方面,将线上预售与线下活动相结合。传统出版

流程通常是先发行实体图书,再通过线下渠道销售。而现

在,在图书发行前,出版单位可以借助线上平台进行预

售,通过提供优惠、限量版或预售礼包等方式吸引读者的

关注,激发其购买欲望。同时,还可以结合图书签售、座

谈会、读书分享会等线下活动,增加与读者互动的机会,

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图书内容。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

合,可以提升读者对图书的认知度,提高其购买意愿。

另一方面,采用线上信息采集和线下内容构建相结合

的出版方式。编辑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线上用户的阅读

偏好,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线下活动,即借助线上数据

走向线下市场。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下,编辑出版工作正面临着前

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出版单位需要不断创新路径,以适应

读者多元化的需求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变革。然而,目前出版

单位还存在思维落后、人才匮乏、出版内容单一等问题。因

此,出版单位要注重市场调查、增强数字转型意识、提高编

辑的综合能力、加强对编辑的长远规划、丰富出版内容、积

极开展跨界合作以及融合线上线下的出版模式,推动编辑出

版工作创新,促进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093

第110页

094

文史博览 WENSHI BOLAN

▚ 传统出版社融合发展的相关概念

本文所说的传统出版社是指出版纸质图书的出版

社,全国共580多家。在媒体融合进入“下半

场”的背景下,传统出版社的融合发展进程相对较慢。它

涉及“出版融合”“融合出版”“出版深度融合”等目前

广受关注和存在争议的热词,常常与这些词一并提起的还

有“数字出版”。

传统出版社最先受到数字出版的冲击,许多传统编辑

在数字化转型初期感到迷惘。时至今日,政界、学界、出

版界对数字出版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它是指“利用数字

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

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

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出版融合、融合出版对传统出版社的冲击来得稍晚一

些,虽然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于2022年分别收

录了这两个词,但是直至今日这两个词仍处于热议之中。

有人认为这两个词的意思相同,有人把这两个词与媒介融

合混用,还有人主张对这两个词加以区分,以便理解出版

的边界。从2015年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

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2年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

发展的实施意见》,可以看出政府文件偏重“出版融合”

这一表述。对于身处传统出版领域的人来说,“出版”是

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各种争议并没有影响出版进入融合

发展的新阶段,“内容为王”的出版内核也从未改变过,

后续的出版实践定会推动各种概念走向统一。基于出版、

融合的词义,本文认为出版是根本和落脚点,融合是方法

或形式,出版融合包括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融

合等。

▚ 传统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困境

认识不足

传统出版历史悠久,流程相对完善。对于融合发展,

传统出版社有的是社领导认识到位,但员工裹足不前,专

注于传统出版;有的是社领导一知半解,员工不求甚解,

导致融合发展推动不力;有的是社领导安于现状,员工故

步自封,以致整体不思进取。这导致传统出版人的思维和

精力大多仍然局限于纸质图书的策划、编审校、印制、

发行等流程,对读者需求、市场变化、技术进步等不够重

视,没有改变思路,调整角色。

动力不够

在出版融合发展相对滞后、对传统出版造成的冲击有

限的情况下,传统出版社有的以教辅出版为主,“衣食无

忧”,缺乏探索融合发展的动力;有的在逐年增长的经济

指标压力下提供出版服务,图书出版后主要为作者自用,

编辑以出版该书为目标,不考虑基于长远规划探索融合发

展;有的觉得融合发展太麻烦,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在

旁围观其他出版社先行先试,等着“抄作业”。

人才匮乏

面对融合发展,传统出版社内部的新、老编辑存在不

同的问题。

新编辑大多要在传统出版领域历练几年才能勉强熟知

传统出版。若新编辑本身就熟悉出版融合,在传统出版领

域历练的这段时间内可能会感觉传统出版与自己的职业规

划不一致,萌生另谋他路的想法;若新编辑本身不熟悉出

版融合,在传统出版领域历练的这段时间内可能会扎入学

习传统出版的汪洋中,忽略出版融合。

老编辑也有多种,有的不擅长策划,针对市场反馈的

热点选题受到管理、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针对读者所需的

内容多样化呈现解决方法不多,针对出版过程中所需的融

合手段学习主动性不强;有的不具备项目统筹能力,策划

之初的想法很好,执行过程中逐渐偏离初衷,导致最后的

成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在传统出版方面非常优秀,漠视出

版融合。

基于出版工作实际,现认为出版融合、融合出版的概念会在后续的出版实践中逐渐走向统一。目前,传统出

版社的融合发展面临认识不足、动力不够、人才匮乏、技术困境、经济困境等挑战,因此应当坚持“导向正确,

‘双效’统一”“内容为体,技术为用”的原则,具体可以从树立融合思维、重视融合示范、加强人才建设、借

助外部力量、优化管理制度等方面尝试突破。

◎ 童  芳

传统出版社的融合发展

第111页

095

由于传统出版社的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空间等与新兴

行业有较大差距,外界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技术型人才,

更愿意待在新兴行业。愿意待在传统出版社的新兴人才,

在新兴技术不能完全适用于出版行业的背景下(比如人工

智能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处理语法方面的问题),往往需

要一段时间适应和学习传统出版的各种规范,克服新兴技

术的高效便利与传统出版人工处理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

技术困境

从技术行业来看,目前并没有能够完全代替人工的出

版技术。研发新技术的公司往往集中于能够快速得到经济

回报的行业,以期维持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出版所

需的技术要求细致,回报缓慢,是追求经济收益的公司不

愿投入开发的。传统出版社缺乏技术人才,如果没有充足

的资金支持,自研技术的难度非常大。从出版行业来看,

出版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人们对相关概念也并未达成共

识,规范难以制定,范式难以确定,加大了传统出版社在

融合发展方面的技术难度。

经济困境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层出不

穷,投入也很大。在读者阅读方式转变、短视频受到追捧

的当下,传统出版社大多收益有限,经营压力较大,在融

合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持、版权购买等方面难以投入大量资

金。以常见的纸质图书+二维码式融合出版物为例,二维码

链接的内容,不论是音频、视频还是小程序、软件,都需

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设计制作、审核、发布、维持

安全,对于按每种纸质图书的收益来考核的传统出版社来

说,其将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 传统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原则

导向正确,“双效”统一

导向正确是出版的生命线。出版社不论如何进行融

合发展,出版都是主业,因此必须把好出版物的政治导向

关、价值取向关、内容题材关、出版质量关,必须始终把

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从党和国家的要求来说,《出版管理条例》《关于推

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

考核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都要求图书出版单位兼顾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出版业的意

识形态和文化产业的属性来说,出版既要遵循政策导向,

追求社会效益,又要遵循市场导向,追求经济效益。

内容为体,技术为用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时,技术会引领、启发

内容;但不论融合发展包含多少扩展内容和呈现方式(包

括载体、技术手段等),优质内容始终是核心竞争力,出

版社必须保证内容高质量。一味强调技术,重金投入;或

者一味强调内容,不钻研技术,都是对内容和技术关系的

误读。

“内容为体”强调的是对内容的选择、编辑加工、

传播;“技术为用”强调的是辅助进行内容的选择、编辑

加工、传播。从读者的购买动机来说,不论是因为作者知

名、封面设计好看、内容有趣或实用,还是因为凑单满

减、看直播时激情下单,吸引读者的总是某方面的内容。

没有内容,技术就是无根之木,无法达成出版使命,取得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传统出版社融合发展的策略

传统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困境仅仅靠自身是难以全部突

破的,需要国家、社会、出版社共同努力。出版社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突破。

树立融合思维

融合发展既是国家所倡导的,又是读者和传统出版

行业所需要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当前线上课程、线上文字版图书分享、视频解说、直播交

流等占据了人们很多时间和精力,单纯依靠出版和售卖纸

质图书已经无法满足读者和市场的需求(未成年人市场除

外),传统出版市场受到极大冲击。在各行各业飞速发展

的背景下,所需流程、时间较长的出版行业显得格格不

入,不仅作者难以理解,读者多变的需求也常常难以得到

满足,这也使得出版的引导作用大幅减弱。对此,出版社

应当高度重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融合发展的思维推动

自身转型。但是融合目前在出版全流程中的发展态势、效

果不一,因此,传统出版社可以结合自身的现状和痛点,

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相

关工作。

重视融合示范

融合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较为稳妥的做法

是以典型项目为示范(包括本单位和其他出版单位的成功

项目示范),然后逐渐扩大融合范围。任何一家出版社都

有自己的重点项目,而行业内已经有很多融合出版的成功

案例,因此,可以利用重点项目,借鉴成功经验,进行融

合出版实践,进而引导其他项目的融合出版。

融合出版项目示范效果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出版物的经

济效益较好,这与出版的实际情况相关:在组稿方面,人

工智能创作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涉及的著作权问题还未

得到有效解决,示范结果存疑;在校对方面,目前市面上

的校对软件大多费用昂贵,而且只能先用它们校对一遍,

再人工处理每个问题,在质量要求严格的出版领域,示范

效率不突出;在印制方面,按需印刷涉及的众筹出版、定

制出版等事务繁杂,暂时不能应用于所有项目,示范效应

第112页

096

文史博览 WENSHI BOLAN

不广泛。

基于以上情况,要想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内容增

值是一个可以考虑的融合示范方向。一是直接将内容数字

化,在做好可阅读、可标记、防止随意传播的前提下通过

网络传播获得电子书收益;二是利用大数据和知识拆分、

指引、关联、交互等技术对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提供碎

片化知识服务和扩展知识服务。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不少

传统出版社已经做了这两项工作,只是限于内容的质量、

内容的数量、版权使用期限等,未能取得明显成效,但是

未来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加强人才建设

相较于传统出版,融合发展需要多种复合型人才。

第一,内容的融合需要复合型编辑。除了要懂得利用

网络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之外,编辑还要对选题策划中的

主题、拟邀作者、内容框架、市场前景等进行分析,考察

拟邀作者的专业背景、创作理念、写作风格、作品转载量

或销量,了解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呈现形式,剖析吸引读者

的延伸内容;同时,编辑还要懂得融合出版可能关联的有

声书录制者、音乐作曲者、音乐作词者、音乐演唱者、音

乐制作者、视频拍摄者、视频制作者、VR和AR内容设计制

作者、多媒体内容存储平台方、衍生品设计制作者等涉及

的相关著作权知识。

第二,内容的制作和分发需要复合型制作人才。除了

传统出版所需的懂得出版规范、具有审美意识的封面和内

文设计美编之外,出版社还需要懂得不同版本(如mobi、

azw3、epub、exe)制作、多媒体内容(如视频、音频)

制作,以及增值内容搜索、抓取、整理、制作、发布的技

术编辑。

第三,渠道的融合需要复合型营销人才。当今时代,短

视频运营、直播电商带货广受关注,微信、微博、小红书、

哔哩哔哩等平台也有许多受众。除了原有的发行人员之外,

还需要线下活动的策划和执行者,以及当当、京东、淘宝店

经营者,总之,传统出版行业急缺全媒体运营人才。

面对融合发展的人才匮乏困境和复合型人才需要,传

统出版社要在选择人才、用好人才、发展人才、留住人才等

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做好人才建设规划,建立职责清晰、结

构合理、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二是注重文化建

设效果,营造学习型文化环境,打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融洽的人际关系,提升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使命感;三

是加大员工培养力度,强化员工的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融

合出版的技术和传播优势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四是疏通人

才成长通道,引导员工做好职业规划,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

供渠道和平台;五是制定合理的薪酬绩效考核制度,激发员

工的工作积极性,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此

外,出版社还可以聘用外部融合出版人才现场指导或远程协

助,让人才为出版社所用。

借助外部力量

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时代,出版业

始终与技术关系密切。但是传统出版社在技术方面存在许

多短板,这与传统出版人对技术投入的清醒认知有关:如

果投入进行出版技术研究,出版社将会面临较大的技术、

资金和管理风险。

在此背景下,传统出版社可以与相关重点实验室、平

台型公司、其他媒体公司合作,一方面可以借助外部力量

摆脱技术困境,迅速做出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自有网

络人才,为未来发展奠基。同时,这也是多方融合,联合

相关行业人才共同打造融合出版物的一种方式。例如,与

数传集团合作出版现代纸书,在纸质图书中加入二维码,

为读者提供衍生内容;出版社则可以获得用户数据分析报

告。又如,出版社可以与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等有声书

平台合作,为纸质图书增加有声阅读内容;也可以在平台

上搜集相关信息,根据有声书策划融合出版物。再如,在

短视频火爆的今天,符合出版要求的优质视频凤毛麟角,

因此,出版社可以与专业纪录片拍摄单位(如中央新闻纪

录电影制片厂)合作,为纸质图书增加视频或根据优质纪

录片策划融合出版物。

在与外部力量合作时,除了推出融合出版物之外,还

要让出版社的产品得到广泛传播,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

社会影响力;出版社要提供多种多样的优质读者服务,增

强读者的信任度和购买欲望;促进自身转型发展,提高融

合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优化管理制度

在融合发展初期,出版社应给予相关人员一定工作支

持、考核激励与宽容。

得益于市面上的开源技术,对内容增值方面的投入可

多可少。比如,制作电子书,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

将制作电子书的业务外包给专业制作公司;在资金有限的

情况下,则可以自行使用免费开源的Sigil或Calibre制作。

总之,出版社要做到知人善任,制定合适的出版和考核制

度,以便用规范保证融合出版物的质量,用制度鼓励员工

投入并做好融合发展工作。

国家、省、市对出版行业有多种多样的评选,有的给

予资助,有的给予荣誉,专门针对融合发展的就有国家新

闻出版署组织实施的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对此,出版社应

当鼓励申报,对于获得资金资助或荣誉的项目,在考核方

面特事特办,以促进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深圳出版社)

第113页

097

图书馆作为文献的存储与传播机构,在阅读资源

与阅读环境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

馆不断完善儿童阅读推广服务模式,构建好“阅读实践课

堂”,是其切实履行文化职能的重要表现。完善的儿童阅

读推广服务模式能够为图书馆开展儿童阅读推广活动提供

科学的指导,有助于拓展儿童阅读推广服务范畴,发挥图

书馆在儿童阅读推广服务方面的优势。

▚ 儿童阅读推广

儿童阅读推广是指以儿童群体为推广对象,以科学的

阅读理念为指导,组织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推广活动,为儿

童群体提供相应的阅读资源和阅读指导等服务。在儿童群

体中传递科学、正确的阅读理念,可以引导儿童群体正确

认知阅读活动,使其提高阅读兴趣,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

习惯,最终使阅读行为在儿童身心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

的积极作用。培养儿童群体对阅读行为的兴趣,提高儿童

群体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开拓儿童的视野与认知,是图书

馆开展儿童阅读推广服务的重要目标。

▚ 图书馆在构建“阅读实践课堂”——儿童阅读推广

服务中的优势

图书馆是我国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社会教育是图

书馆的重要职责之一,同时,图书馆也是开展儿童阅读推

广服务工作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图书

馆的软硬件设施日渐完善。这为儿童阅读推广服务工作的

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第一,图书馆的馆藏阅读资源极

其丰富。从内容、种类和数量等方面来看,图书馆所具备

的阅读资源具有较大优势。与学校和家庭相比,图书馆能

够为儿童群体提供更加全面、多样的阅读资源。第二,前

往图书馆阅读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群体的阅读成本。图书馆

有专项资金用于阅读资源的采购,通过对各类资源的分配

整合,可以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基于丰富的馆藏阅读

资源面向儿童群体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工作,既能为儿童群

体提供种类丰富、内容多样的阅读资源,又能有效降低儿

童参与阅读活动的成本,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图书馆馆藏阅

读资源的价值。第三,图书馆能够为儿童群体提供良好的

阅读环境。儿童群体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极易被周围环境

所影响。图书馆为儿童群体提供的阅读环境能够有效增强

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专注力,促使其进行沉浸式阅读。此

外,图书馆布置的卡通玩偶、儿童沙发等设施也能提升儿

童群体阅读的趣味性。

▚ 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现状

地区差异性显著

综合各地区图书馆的儿童阅读推广服务开展状况,

近年来,图书馆在儿童阅读推广服务方面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各类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层出不穷。这不

仅大大提高了儿童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吸引了越来越多儿童读者进入图书馆,还有效奠定了儿童阅读兴趣与习惯

的培养基础,对促进全民阅读与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与此同时,儿童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构建仍然存在

一些不足,难以实现理想阅读推广成效,甚至会对儿童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现简要探讨图书馆在构建

“阅读实践课堂”——儿童阅读推广服务中的优势,重点分析当前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服务的现状,并基于此提

出有针对性的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服务模式优化策略。

◎  许茗含冰

打造好儿童阅读实践课堂

097

第114页

098

文史博览 WENSHI BOLAN

可以发现不同区域的图书馆在儿童阅读推广力度和服务发

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省市级图书馆的儿童阅读推广力度

普遍较大,各类推广活动的形式更为多样且更具创新性,

推广活动的开展持续性也更高;区县级图书馆举办的儿童

阅读推广活动偏少,形式较为单一,常见的有绘画、征文

等,活动趣味性较低且缺乏连续性,不利于激发儿童群体

的阅读兴趣。儿童阅读推广服务之所以表现出显著的地区

差异性,一是因为不同的地方政府对儿童阅读推广的重视

存在差异,以至于投入的财力、物力及人力等资源有所不

同,进而影响了阅读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水平;二是因为

受所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图书馆的硬件设施

水平有所差异,其对儿童阅读推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

响;三是因为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服务水平有限,儿

童阅读推广服务的专业性和质量存在差异;四是因为不同

地区人群存在的阅读意识差异影响了当地儿童阅读推广活

动的开展,也对儿童群体阅读能力的提高产生了相应的影

响。比如,如果某地区人群具备较强的阅读意识,就会更

愿意在该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从而促进儿童阅读推广成

效和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

推广主体单一

很多图书馆在策划开展儿童阅读推广工作时仍以自身

为主,缺少与其他社会推广主体的合作。大部分儿童阅读推

广活动都是图书馆自行组织的,如诵读、手工活动等。在儿

童群体阅读认知形成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图书馆均发挥

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同时,三者也是儿童阅读推广活动

开展的重要主体。图书馆组织的很多阅读推广活动缺乏与家

庭、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因此,所能取得的阅读推

广成效也十分有限。例如,某地图书馆会定期组织儿童读者

开展绘本阅读活动,并派专人负责带领儿童读者阅读特定主

题的绘本,但是图书馆在这些活动中始终是唯一的推广主

体,其他推广主体并未有效参与到活动中。

推广活动单一化

很多图书馆策划的儿童阅读推广服务活动在形式上过

于单一,多为诵读会、手工制作活动、故事会等。同时,

图书馆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普遍缺少技能性、知识性和

趣味性,这不仅不利于吸引低龄段儿童,还很难有效拓宽

高龄段儿童的知识面。另外,很多图书馆举办的儿童阅读

推广活动存在套路化和单一化等不足,缺乏自身特色,尚

未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阅读推广品牌,儿童阅读推广服

务的创新性严重不足。

缺少分级阅读推广

现阶段,虽然大多数图书馆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儿童

群体阅读室,并对儿童分级阅读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知,

但是仍未在分级阅读推广方面形成健全、完善的推广机制

和策略。一方面,图书馆对儿童群体的认知发展情况和阅

读心理需求存在认识问题,未能充分考虑儿童群体的特点

和需求。儿童阅读室内的书籍摆放遵循《中国图书馆分类

法》标准,不利于各年龄段儿童读者获取所需书籍。对于

在儿童阅读方面指导能力有限的家长和缺乏选择能力的儿

童读者来说,选择图书有可能会成为一项难题。另一方

面,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图书馆馆员对儿童分级阅

读指导不够重视,使得儿童读者很难有效获取与自身认知

能力、兴趣相一致的图书资源。另外,图书馆开展的儿童

阅读推广活动缺乏明确的年龄划分,导致同一场活动中会

有各个年龄段的儿童读者参与,但是这些读者在认知和接

受能力等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会对阅读推广活

动的举办成效造成影响,甚至严重打击部分儿童读者的参

与积极性。

▚ 优化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策略

加强法律政策保障

仅凭借图书馆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取得理想的儿童阅

读推广活动效果,该活动要想顺利开展,还需要家庭、学

校、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配合。政府单位和图书馆要发

挥应有的引导和带头作用,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推

进儿童阅读推广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在此背景下,法律政

策是确保儿童阅读推广工作有法可依,提高儿童阅读推广

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

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各

年龄段儿童应达到的阅读水平;或通过出台《儿童阅读推

广纲要》等指导性文件明确各级图书馆的职责,规定图书

馆基于纲要内容开展儿童阅读推广服务。另外,还可以为

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制订计划,确立目标,以此提高儿童阅

读推广服务的可行性,通过上下级管理促进儿童阅读推广

服务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基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

异性,还要在进行立法保障的过程中表现出差异性,因地

制宜,确保儿童阅读更加科学,趋于专业化。

推动推广主体趋于多元化

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具有典型的社会性,需要不同推

广主体的参与,如此才能广泛、高效地开展相关工作。因

此,图书馆应加强和各个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推动儿童

阅读推广主体趋于多元化。一是要加强和政府部门的密切

合作。图书馆要在向政府部门提交的工作报告中重点强调

儿童阅读推广服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完善儿童阅读推广

相关文件与馆员认证制度,提高政府部门对儿童阅读推广

活动的重视程度,从而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并将其用于

儿童阅读推广服务活动的开展、儿童阅读资源和相关设施

的采购、儿童阅读项目的开展等。二是要加强和其他图书

馆之间的交流学习。图书馆之间应自上而下构建起完整的

第115页

099

信息网络,一方面有利于图书馆间学习交流优秀推广经

验,推动高质量儿童阅读推广活动自上而下高效开展;另

一方面也有利于图书馆间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升图书馆

在儿童阅读服务方面的能力,使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在社会

层面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三是要加强和家庭、学校的合

作。家庭和学校对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工作的大力支持有

利于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取得更加理想的成效,因

此,图书馆应大力促进与家庭、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与

合作。一方面,图书馆要加强和学校的合作,使儿童阅读

推广活动走进校园,并定期在校内开展阅读讲座或推广活

动;还可以与教师合作,联合向学生展示阅读活动的趣味

性和意义。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在校内为学生办理图书

借阅卡,鼓励学生主动走进图书馆,通过阅读提升自我

水平。另一方面,图书馆还应当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

合作,使家长对儿童阅读形成更加科学、全面的认知,进

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引导儿童阅读课外书,使儿童从

阅读中获得快乐,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四是要加强与儿

童文学出版行业的合作。图书馆一方面应加强与优秀儿童

文学出版机构的合作,以便第一时间采购最新出版的优秀

儿童文学作品,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优质阅读资源;另一方

面,也可以向出版机构反馈相关意见,以此促进儿童文学

作品出版质量的提升,为出版行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推动

出版机构出版更多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优秀作品。

五是要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读书会、读书沙龙及专业

阅读推广人等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可以成为儿童阅读推广

活动的重要主体。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图书馆可以取得

更高水平的推广成效。但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

要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资源和活动策划等方面的优势,提

高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其覆盖面,从而

提高儿童群体对阅读的兴趣和图书借阅率;二是要发挥图

书馆的优势,助力社会阅读组织发展,为其提供更多的图

书资源和发展平台等。

推动儿童阅读推广创新

时代发展推动儿童群体的阅读需求不断变化,对此,

图书馆应切实围绕儿童的阅读需求,不断创新儿童阅读推

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针对性,

以便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群体的阅读需求。例如,图书馆

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策划应充分考虑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情况,结合信息技术开展对儿童群体更

具吸引力的阅读活动。创新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一方面要

引导儿童主动阅读,使其从阅读中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要

让儿童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并学会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分

享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真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阅读

成为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分级阅读推广

基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群体的认知发展情况为其开展有

针对性的分级阅读推广活动是图书馆构建好“阅读实践课

堂”——儿童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重点之一。高质量的分

级阅读推广能够显著增强儿童群体对阅读活动的兴趣,有

效提升儿童的阅读和理解水平,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首

先,图书馆要将处于0—2岁的儿童群体纳入儿童阅读推广

主体之中。考虑到这一阶段儿童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且主

要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获取各类信息,可以将玩具书、

绘本等以图画为主的阅读资源作为主要推广内容,由大人

负责对儿童进行反复听说练习,以此培养低龄儿童的阅读

兴趣,提升其语言学习能力。这一阶段的阅读推广工作应

由图书馆和早教机构、社区等共同开展,引导低龄儿童家

长主动进入图书馆,与低龄儿童一起开展阅读活动。其

次,针对3—6岁的儿童群体,要将重心放在培养其阅读习

惯上,要着重提升活动的趣味性,以此引导儿童实现个性

化发展。在此阶段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中,向儿童读者推

荐的书籍形式应以图片为主,内容偏向童话、故事等,以

便培养儿童读者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推广活动形式

也要以最大化提高儿童参与度为主,以期有效增强儿童的

参与积极性。再次,针对处于小学阶段的7—12岁儿童,由

于其已经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对外界

有强烈的认知、了解欲望。因此,面向这一阶段儿童群体

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时要兼顾推荐书籍的学术性和趣味性,

帮助其积累更多课外文化知识,并借助阅读行为使其学会

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处于13—18岁的青少

年群体正处于建立“三观”的关键时期,且这一阶段青少

年群体对网络的应用极为频繁,因此,为其提供的阅读推

广服务内容既要包括科学知识,又要包括能引导其处理学

业问题的内容,还要帮助其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阶段

的阅读推广服务要以经典读物、数字阅读资源等为主,引

导青少年合理规划数字资源的使用时间。在强调阅读推广

活动教育性的同时还要重视阅读推广活动的娱乐性,加强

对青少年群体的激励。

在儿童群体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图书馆一直扮演着重

要角色,是培养儿童群体阅读兴趣与提升儿童阅读能力,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想真正为

儿童群体构建好“阅读实践课堂”,提高儿童阅读推广服

务水平,图书馆就必须更加重视儿童阅读推广服务,科学

全面地了解儿童群体的身心发展特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

儿童群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活动。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阅读推广活动的作用。

(作者单位:柳州市图书馆单位)

第116页

100

文史博览 WENSHI BOLAN

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图书馆是

为公众提供文化资源和服务的重要机构。当前,

信息科技与数字化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并逐渐深入

各个领域,因此,为满足新技术环境下的时代需求,适应

新的发展趋势,图书馆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以确保行业实

现可持续发展。基于读者服务的管理方法对于图书馆来说

是一种较新的管理方式,从根本上讲,其把读者放在了中

心位置,以满足读者的真实需要为目的,致力于用专有的

服务和特定的工作流程持续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数字化

时代对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图书馆需要更深入地探讨图书馆管理工作模式,通过多方

合作提升自身的资源信息整合能力和服务意识,为读者提

供多种个性化服务,不断创新,从而在确保读者获得较好

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基于读者服务进行图书馆管理的必要性

促进图书馆服务体系升级

当前,由于被旧有的管理和指导方式所困扰,图书

馆服务仍存在许多待改进之处。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工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内外环境及其自身发生剧烈变化,图书馆正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

升级,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读者对信息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获取信息的途径更

加多样化,图书馆的功能也在逐步弱化。在网络环境下,加强管理是促进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读

者服务工作水平是反映图书馆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是展示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关键所在。现从读者服

务的角度出发对目前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基于读者服务的图书馆管

理优化路径,以期为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  叶玉平

图书馆管理优化新方案

100

第117页

101

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不够高,整体认知不足。从长远来看,

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会对整体服务造成不利影响。而将以

读者为本的工作作为基础改进图书馆管理工作,可以切实

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制度,

图书馆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图

书馆整体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随着图书馆工作模式的合理

化、分层化,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能够使图书馆的整体

工作更加高效,确保图书馆业务稳步开展。

提升读者的满意度,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

强调满足读者需要的以服务为导向的图书管理实践活

动着重于认识并理解读者的需求。通过调查问卷和数据分

析等方式,图书馆可以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为其提供更契

合其需求的服务项目,如量身定制的选书指南、独特的阅

读指导等。提供这种定制化服务可以有效迎合读者需要,

增强他们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图书馆可以通过添加新的馆

藏、提供更丰富的数字资源、改善借阅流程等方式,实现

对服务的优化与改善,从而持续满足读者的需要,提高读

者的满意度,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忠诚度。

优秀的读者服务有助于塑造图书馆在学术界和社会上

的良好口碑,使其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图书馆在重视服务

的同时也要重视用户感受,努力提升阅读的便利程度和知

识的获取效率;完善指导与支持功能,帮助读者在馆内获

得更好的体验;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为读者提供更多有

利的条件进行学习。另外,为了提高图书馆在学术界和社

区的曝光率,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图书馆可以积极参加各

种学术讨论和社群活动,如学术讲演、文化娱乐等活动。

保障图书馆的管理结构健全

随着公共服务不断进步,图书馆的管理和组织工作方

式也得到了优化与提升,同时,人们对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

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一不断变化的环境,只有高效管理

才能让图书馆的结构得到改进,从而满足读者日益变化的需

求。从读者服务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在建立组织结构时,应

联系实际,评估自身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工作组

织进行深入研究,使之更符合读者的需要。此外,随着社会

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方法和相关技术

也越来越多。因此,运用适当的技术手段改善图书馆的管理

结构,提升其效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提升读者的素养

在当今社会,人们每天都面临着大量信息。这些信息

的真伪程度和质量也参差不齐,这给读者从中筛选出真正

有价值的信息带来了极大挑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读者必须拥有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包

括敏锐地获取信息、精确地评价信息以及灵活地运用信息

等能力。因此,读者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

维,能够自主辨别信息的真伪,评判其价值,从而在浩瀚

的信息海洋中获取所需信息。

图书馆在培养读者信息素养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涵盖各个学科的

知识,为读者提供了珍贵的学习和研究资料。更为重要的

是,图书馆还拥有专业的馆员团队,团队成员具备深厚的

学术背景和广泛的实践经验,能够为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

指导和协助。这些馆员可以耐心引导读者熟悉图书馆的资

源,教授他们挖掘高质量信息和科学评估信息的方法。在

馆员的精心指导下,读者的信息素养将逐渐得到提升,他

们将能更加高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因此,图书馆不仅要关注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更要将培

养读者的信息素养视为核心任务。

▚ 基于读者服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信息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然而,过

多的信息影响了读者的阅读进程,阻碍了他们利用图书馆

的信息资源,使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筛选资源。时至

今日,一些公共图书馆还未建立起基于互联网的读者服务

工作,对网络资源的研究和利用也不够重视。此外,图书

馆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信息整理工作压力较大;同时,

由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且缺乏鉴别信息的能力,以

及图书馆没有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

才当作重要工作来抓,阻碍了图书馆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

信息资源,从而影响了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也影响了

读者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形式单一

目前,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形式缺乏多样性。与其他技

术密集型行业相比,我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较低,这主要是图书馆的用人机制造成的。大多数图书馆

管理人员由于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只能进行一些简单

的日常管理工作,这直接导致图书馆的管理业务停留在基

础层面。但是,随着深层次开发网络信息的需求出现,图

书馆在建设网络信息导航、特色数据库等方面存在不足。

这就使得图书馆不能很好地开展现代化工作,很多依靠现

代科技的读者服务工作都只能浮于表面,对图书馆的发展

造成很大阻碍。此外,为了让大众更加满意,图书馆管理

人员必须持续改进读者服务,以迎合读者需求。所以,图

书馆必须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长期的专业技能训练,帮

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现代图书馆的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只

有这样,他们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性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行各

业,这能让观众更好地获取资讯与知识,同时也能大大满

第118页

102

文史博览 WENSHI BOLAN

足观众对资讯与知识的需求。然而,在当前高校图书馆管

理工作中,管理者既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又不能有效

地提升自我,这就造成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滞后。在当今

时代,许多图书馆正处于转型阶段,并且普遍存在重建

设、轻应用的问题。尽管建立数字化及网络化图书馆已成

为一种趋势,许多馆方却仍未充分认识到如何有效地应用

新技术获取更多资源与信息。特别是在现代化建设中,由

于忽视了利用新科技为读者提供新颖、优质的服务,图书

馆的设施、资源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 基于读者服务的图书馆管理优化路径

多方合作,实现对图书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在以读者服务为核心的图书馆管理中,合作和共享是

至关重要的战略手段。通过与其他相关方合作,图书馆可以

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传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影响力。

首先,要与其他图书馆合作,拓宽藏书来源渠道。资源共享

和互通协议能使读者很容易地获得其他公立图书馆的藏书,

以及更多阅读资料。同时,对需求量大的资料进行整合,可

以有效降低成本,并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其次,与科

研院所合作可以推动学术研究。图书馆可以通过提供专业的

数据库和文献资料,参与学术研讨以及联合策展等方式,助

力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丰富学者和研究人员的

学习资源和手段。此外,与社区组织的协作也强化了图书馆

的社会角色。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各院校的协作,对学生进行

读书普及和资讯素质训练,协助学生完成学业。图书馆还可

以通过与社区单位合作,举办社区阅读、文化展览及讲座等

活动,促进社区间的文化沟通与共享。跨界合作是创造性战

略,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与创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读者的

创业提供支持,通过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源,组织创业讲

座,甚至和创业导师合作,助力创业者实现创业计划。

提供丰富多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现如今,随着图书馆服务的不断优化,图书馆工作人

员的职业技能也有所提升。但是,在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

时,由于受自身素质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一些管理者仍未

充分意识到提高图书馆服务品质的重要性和优化读者个性

化服务的必要性。因此,为确保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得到

落实,图书馆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对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予以

重视并加以妥善处理。

图书馆应为图书馆员工提供有计划的个性化服务训

练。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

服务意识得到持续提升;与此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必

须认识到尊重读者的重要性。面对当今日益变化的社会环

境,图书馆馆员有必要转变思维方式,创新运营方式,以

达到个性化服务的目的。图书馆馆员还要改变旧有观念,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图书馆管理中,并以此为准

则,根据读者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倾听和采纳读者的

提议。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工作人员才能有效识别

和处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读者服务的水平。

除此之外,图书馆馆员还应维持馆内的干净整洁,加

强环境管理,运用个性化资料获得读者青睐;同时,还要

积极处理读者在获取借阅服务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满足

读者的需要为基础整合图书资源,让图书收、借、查询等

流程更简单,持续优化读者服务品质。

创新图书馆服务技术

维持图书馆运作的主要支柱应是其所提供的各种服

务技术。当今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网络技术、媒体

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因此,

借着这股新浪潮的力量,各大图书馆应好好运用新型信息

技术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打造更加先进的数字化图

书馆体系和在线阅览室,提升现代图书管理能力,丰富馆

藏资源,确保现有实体综合类图书馆与新兴信息技术相适

应;在新型信息科技的支持下,打破时空束缚,使读者畅

享书香生活。图书馆可以设置24小时无人值守的自助图书

馆,并配备自助借还机和阅览座位。自助图书馆是一种全

新的图书馆,结合了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及数字化技术

的优势,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

自助图书馆的建设能够使读者自主进行图书的借阅和还

书,满足了读者对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现代公共图书馆广泛采用的是“大流通”的开架借

阅方式,其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研究内容灵活

自主地选择所需材料。这种自助服务模式突破了由图书管

理员包揽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状,减轻了管理者的工作压

力,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自助图书馆有

助于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读书氛围,可以拉近图书馆与

读者之间的距离。这对树立新的图书馆形象非常重要。但

是,要使自助服务发挥最大作用,还要有充足的技术支

持。现在,很多公立图书馆都在实施藏书自动定位这一新

的文献管理方法,其不仅可以减少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

工作量,还可以让读者更快地找到所需文献。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图书馆不仅是人们学习和研

究的主要平台,还是推动知识和技能创新的重要机构。随

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管理也必须进行革新,馆员

要树立以读者为本、坚持为读者服务的理念,为读者提供

更贴心、更高质量的服务,与时俱进,吸引并服务广大读

者,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了适应新时期信

息化社会的需要,图书馆必须进行一系列变革,以便让图

书馆管理工作稳定开展,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与价值。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图书馆)

第119页

记忆符号

JIYI FUHAO

助理编辑 申 树

责任编辑 郑淑丽

第120页

103

记忆符号 JIYI FUHAO

我国古代壁画题材多种多样,有神话传说、历史故

事、宗教经义、山川风景等,范围十分广泛,每

幅壁画都为人们展现了不一样的艺术美。对此,我们应当

保护中国古代壁画,保护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积极

主动地探寻古代壁画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

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壁画。

▚ 中国古代壁画的艺术意义

我国壁画艺术有许多形式语言,其中,重彩壁画是我

国古代壁画的主要形式之一。“重彩”一词出自唐代张彦

远,他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林邑昆仓之黄,南海

之蚁矿,云中之鹿胶,吴中之鳔胶,东阿之牛胶,漆姑汁

炼煎并为重采,郁而用之。”这里的“采”通“彩”,由

此可以看出,“重彩”从出现起便有了鲜明的文化特色,

且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其也是我国古代的艺术表现形式

之一。但是与文人画对比,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研究却未引

起世人的关注。

在中国古代壁画的发展过程中,创作者会深入了解、

探究绘画技巧和制作材料,其中就包括基础材料的更新、

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典籍的记载来

看,中国古代壁画历史悠久,南北地区分别有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壁画。而从史迹的发展规律来看,壁画的价

值已经超出了其作为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基于此,现从中国古代壁画的艺术意义、中

国古代壁画对当代壁画创作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壁画保护与历史文化价值探寻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人

员有所帮助。

◎  高诗博

103 中国古代壁画的保护与历史文化价值

第121页

104

设计以及绘画技术的演变等。正因如此,才让中国古代壁

画更具多样性和审美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中国古代壁

画,可以发现其内容丰富,主题突出,从侧面反映了我国

古代的世俗生活、宗教信仰等,这也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

貌的一种直观体现。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壁画的

主题包含许多文化信息,因此,呈现出丰富的艺术价值和

融合性特征。这也提醒当代艺术创作者应当以整体、包容

的眼光看待中国古代壁画的价值。另外,中国古代壁画艺

术自身和建筑空间所要展现的内容息息相关,壁画艺术包

含空间构造、平面造像等元素,这和展陈中的“场域”有

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研究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壁画的创作

者十分看重画面和展陈场所之间的协调性,创作者会在相

应的空间、场所中创作,因此会先与所在空间形成场域效

应,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化和宣传。所以,当代壁画创作者

也应厘清艺术和空间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壁画慢慢以公共艺术等形式出

现在人们面前,获得人们的关注。当代壁画的创作不仅能

将当地的区域特色展现出来,传达该地区的发展理念和人

文艺术特点,还能记录社会事件,歌颂名人名事,体现时

代的精神风貌。从艺术角度来看,壁画的样式和语言可谓

包罗万象,既能具体、形象地展示人物特征,又能以抽象

的形式提炼表现对象,甚至能在绘制材料上给人们带来不

一样的感受。这些都使得中国古代壁画在当前的社会发展

中大有可为。

▚ 中国古代壁画对当代壁画创作的影响

中国古代壁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人

用高超的艺术手段和视觉语言将那个时代的人物、景色展

现了出来,其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容忽视的文明档案。从艺

术传承的角度来说,挖掘中国古代壁画中的隐含信息,发

挥壁画的价值,能够推动民族文化复兴。

在传承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

当代艺术的理念深化壁画创作的意境,进一步提升艺术格

调,在此之前,还应深入了解古代壁画蕴含的文化内涵,

深层次探究古代壁画的绘画技巧、审美趋势,这对传承传

统壁画艺术、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例如,《一代天骄·世界的巨人》便运用了中国古代壁

画中的勾填等设色技法。该作品展现了壁画的“相得益

彰”“和而不同”等特征。从这里可以看出,找出中国古

代壁画中蕴含的艺术语言,将其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吸取

多种画种的优势,有利于突破创作瓶颈,获得更大的研究

空间。从唐晖创作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壁画所具有的想象力

和其在时代交融背景下的创新性。

中国古代壁画是古代绘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们

可以通过中国古代壁画重新认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美术

史。例如,当前有些研究者通过对甘肃武威五坝山七号汉

墓壁画等的研究,弥补了西汉绘画研究材料的缺失,并进

一步了解了中国古代壁画的绘制技巧,给当代壁画艺术创

作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生活,保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自身的完整性也成为艺术发展的方向之一。例如,刘秉江

和周菱的《创造·收获·欢乐》洋溢着东方民族的情感,

其在不失传统特色的同时汇聚了西方艺术特色,将包容性

等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美术史并未记录太多关于中国古代壁画的内容,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民间重彩壁画

艺术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古代壁画艺术

更是与当代壁画艺术之间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所以,保

护中国古代壁画不仅是为了保护展现古代人物、景色的载

体,还是促进艺术创新的必然要求。

▚ 中国古代壁画保护与历史文化价值探寻

以甘肃省敦煌市档案馆收藏的一张珍贵的照片档案为

例进行分析,该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981年8月8日,场景为

邓小平在敦煌莫高窟视察。根据新闻报道,当日邓小平一

行人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原所长常书鸿、时任所长段文杰等

人的陪同下参观了敦煌莫高窟,了解了敦煌文物,在听取

了他们的工作汇报后,提出要保护好敦煌文物。从这里不

难看出国家十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2014年3月2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指

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

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

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

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

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

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党的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提出

了一系列保护论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

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以来,通过多次文物普查,一些具备艺术价值的

文化保护单位基本确定。但是从中国古代壁画的保存情况

来看,其保存地点基本上还是甘肃敦煌莫高窟、陕西历史

博物馆等地。敦煌莫高窟是十六国前秦时期开始开凿兴建

的,后来经历了隋朝、唐朝等数代,一共有735个洞窟、

2415尊泥质彩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

好的佛教艺术宝库。单看壁画艺术,敦煌壁画的保存非常

完整,各个时期的艺术画作都按序排列,让后人看到了具

有价值的艺术资源。就历史研究而言,敦煌壁画推动了后

人对历史的研究和探索,对丰富史料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

第122页

105

记忆符号 JIYI FUHAO

用,更让后人对中国古代壁画有了一定的了解。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的唐代墓室壁画属于珍贵馆

藏。唐代墓室壁画作为我国古代墓室壁画的翘楚,具有举

足轻重的绘画历史地位。这些壁画均出自唐代的优秀画师

之手,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绘画技术,也让我们看到了当

时的盛世风貌,比如《唐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

(出自懿德太子墓)(如下图所示)、《宫女图》(出自

永泰公主墓)、《唐阙楼图》等。现存的唐代墓室壁画较

多,保存状况较为良好,而且每个时间段的壁画都整齐排

列,涉及历史文化、人文艺术等领域。这些珍贵的墓室壁

画能够让后人更好地了解、探究唐代历史,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图 《阙楼仪仗图》(图片来源:搜狗百科)

山西永乐宫壁画是我国道教壁画的重要作品,其展

现了我国元代壁画艺术的最高艺术成就。永乐宫现存无极

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四组建筑,四处建筑均有壁

画,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其中,主殿三清殿一处壁画

高近5米,长度近100米,面积为400多平方米,气势宏伟。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文化对我国文化艺术的形成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永乐宫壁画的道教壁画主题是

诠释道教教义,推行真善美。中国古代壁画起源于汉代,

鼎盛于魏晋唐宋时期,期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壁画大师,

如北宋武宗元、唐代吴道子等,只可惜由于时代的变迁,

这些大师的作品未曾留下。元代壁画不仅具有唐代壁画雄

大恢宏的特点,还具有宋代壁画富贵高雅的特点,可谓集

中国壁画优势于一身。从主题来看,壁画中有严肃威严的

帝君、勇猛彪悍的天将、神清骨秀的真人,他们有的在对

话,有的在思考,神情各不相同,却又相互呼应,融为一

体。从绘画技巧来看,永乐宫壁画的绘画风格有唐宋遗

风,比如,云气、衣纹的用笔具有唐代吴道子的神韵,整

体来看有一种艺术感。从质感表现来看,每个表现对象都

有不同的质感,比如,具有金属感的铜器、金鼎,色彩鲜

明的花朵,情绪饱满的面相等。从用色来看,永乐宫壁画

更多地选择了具有装饰性的重彩勾填的绘画技巧,颜色主

要使用青绿、朱砂、石黄等,色彩浓重饱满,同时采取白

色间隔,让壁画看起来十分明亮、鲜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保护历史文化

遗产。比如,山西永乐宫壁画便是因为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才

从原址迁移出来。最初建设的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

镇,并非如今的芮城县龙泉村。20世纪50年代,由于要修

建三门峡水库,为了避开淹没区,政府便将永乐宫迁到山西

芮城县龙泉村,搬迁工作开始于1959年,历经五年才完成

搬迁。当时国民经济并不乐观,人力、物力、资金都比较匮

乏,但是国家依然对此高度重视,并针对永乐宫搬迁召开了

相应的会议。经过周密研究,人们确定了完整的永乐宫搬迁

方案,即临摹、揭取和修复三步方案。为了将殿内壁画完整

地搬迁至新地址,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国

画系教授、学生临摹了上千米壁画。之后,人们又对壁画进

行了揭取、包装和迁运,并对宫殿建筑进行编号、拆除,将

它们运送到25千米以外的新地址。如今再看永乐宫壁画,根

本看不出任何搬迁痕迹。1961年,永乐宫便已是国家第一

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既是我国的艺术珍宝,又是需要我

们共同保护的文化遗产。

意大利有着丰富且精彩的壁画史,其修复和保存壁

画的技术极为出色,值得我们学习。2016年,陕西历史

博物馆与意大利科研机构就文物保护工作达成合作,表明

在古代壁画等文物保护领域加强合作,以期更好地保护、

修复唐墓室壁画。我国专家和意大利专家针对壁画修复与

保护进行了多次探究和分析,其中包括借助高新科技修复

壁画。许多壁画因为受到自然灾害、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影

响,只有通过专业技术进行修复,才能加固以往的画面

层,还原壁画的真实面貌。上述所采取的措施都是为了让

后人看到保存完整的壁画,也是为了让后人了解中国古代

壁画的历史文化价值。

总之,中国古代壁画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我们理应以

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但是,保护古代壁画不是

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正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保护古代壁画、挖掘历史文化价值的过程中,要着重培

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世人不仅能看到中国古代壁

画,还能获得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身在新时代,我们更

要保护中国古代壁画,让文化遗产发挥出独有的价值,向

世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魅力。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第123页

106

▚ 大数据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共生,语言资

源丰富。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是做好民族工作、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

长久之策、固本之举。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南疆地区学生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呢?本文结合南疆地区学生的

实际情况,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合理开

设有关项目,帮助学生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高校要想使全校师生更好地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采取新型教学方法。

▚ 利用大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

重要依据

以南疆地区某校为例,该校八年级学生共有1200名,

他们来自不同的乡镇。其中,部分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国家

通用文字语言,少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国家通用文字

语言,甚至不知道何为国家通用文字语言。因此,学校应

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积极倡导教师和学生在平

时的生活与学习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

该学校配备了先进的智能教学设备,通过增设的语

音测评功能,可以对每个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进行准确的测

试。这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可

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

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语音测评功能只能提供客观的评

分,而不能完全替代人工评估。因此,教师还需要结合学

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学生

的普通话水平。此外,针对大多数学生普通话分数都很低

的情况,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我国在推广

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根据需要在民族地区学校开设了少数民族语文课程,满足了少数民族学生学

习民族语言的需求。因此,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而且有利于

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课程和知识的能力,进而提升民族教育的质量。作为教师,必须将提升学生的国家通用语

言文字运用水平作为教学重点,并运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提升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基于

此,现以南疆地区某学校八年级学生为例,首先介绍大数据助力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项目正常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提出大数据助力学生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提升的有效措施,以期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

◎ 古力努尔·乃比江

巧用大数据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运用水平

106

第124页

107

记忆符号 JIYI FUHAO

言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该校八年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运用水平的实际情况,可以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

研。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没有熟练掌握汉语拼音,书写的

汉字也不符合规范。基于此,学校必须运用先进的大数据

技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从不同层次,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听懂

普通话、写好汉字。

▚ 大数据助力提升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的

有效措施

结合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该校推出且实施大数据助

力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提升项目,取得了显著

效果。

项目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课程

总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

说普通话。因此,某校对学生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

水平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项目实施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通

用语言文字。教师通过使用多样化的多媒体资源,帮助学

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和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而提高学

习效率和质量。

在项目实施中,除了教师教学所需的终端设备外,学

生也需要使用各种终端设备进行学习。这些设备可以为学

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

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1.大数据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使用教学工具,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各种教

学资源,更好地准备教学内容。同时,多个教师同时备课

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和优化教

学方案。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可以提高备课效率,减少重

复劳动,有助于制订更全面的教学方案。

首先,必须确保课堂教学所有用语都与规范要求相

符。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使用畅言智慧课堂进行示范朗

读。该工具可以提供标准的语音示范,确保朗读符合规范

要求。通过示范朗读,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正确的发

音、语调和语速等,从而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教师还可

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各项软件,帮助学生更好地辨析语音

和文字。

其次,提高教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学

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教育和实践锻炼

可以提高教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为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贡献。

2.大数据为开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资源提供有力

支持

某校结合新课标研究丰富的学习资源,对朗读资源和

识字与书写训练资源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朗读资源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和经典革命

文化故事等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这些故事具有深厚的

文化底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朗读些故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掌握

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提高朗读的流利度和准确性。

其次,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

重要载体。因此,识字与书写训练资源的开发非常必要。

这些资源包括各种字体的书法作品和书写示范,让学生可

以随时进行模仿和学习。

最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口语

和书写训练,充分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

化的学习资源。通过不断练习和纠正,学生可以逐渐提高

自己的口语和书写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

基础。

3.大数据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训练方法的改革创新

第一,积极开发不同的训练方式,通过各种活动形式

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并利用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开展多

种活动,如绕口令大赛、讲故事大赛和辩论大赛等。这些

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激发了他们的

学习兴趣。

第二,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因材施教。在写字课上,

教师应根据当地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内容,确保每个

学生都能够写好汉字。此外,学校还应每周开设一节朗读

课,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普通话。

4.大数据在为教师教学的创新提供有力支持的同时帮

助学生培养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针对某校八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畏难心理这一问题,很

多教师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包括营造轻松氛围、鼓励自

我表达、提供个性化支持和创造实践机会等;且教研活动具

有可行性和针对性,旨在解决学生的畏难心理问题。

大数据有利于提升教师教研教学水平。首先,大数

据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研资源。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

数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更

加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同时,大数据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

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其

次,大数据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评估。通过分析学

生的学习数据,教师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

量,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最后,大

数据还可以为教师提供跨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与其他学

第125页

108

科的教师合作,教师可以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这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让他们更加灵活地使用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5.运用大数据开展相关综合实践活动

某学校某班级将方言与普通话相结合,以歌颂家乡和

国家为主题,积极开展抖音大赛。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

活动。首先,该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基础性教育的

特点。其次,该活动将方言与普通话相结合,体现了文化

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最后,该活动以歌颂家乡和国家为主

题,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

精神。

6.大数据助力学生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学校借助大数据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可以为学

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比如,利用平板的语音测

评功能就可以分析学生存在的语音问题,进而为学生提供

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某学校在学期的各个阶段进行测

评,并开展有意义的纠错提升活动,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

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这种及

时的反馈和奖励机制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保持

对学习的热情。

大数据助力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提升项目实施的

具体成效

第一,在项目实施初期,提升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运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科学测试和评价,学校可

以了解学生的普通话程度,并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提供个

性化的训练和指导。在改变普通话语音方面,经过一个学

期的训练,大多数学生的测试分数都能够及格,少数学生

的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说明通过有针对性的训

练和指导,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在文字

书写方面,学生的文字笔画笔顺也日益标准,卷面整洁有

序。这一进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也为他们未来

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带来的乐趣,是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重要动力。

学校通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构建高效的反馈和奖励机

制等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三,提升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可以

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文

化自信。

第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

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培育创新

精神,提高综合素养。这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

题,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总之,学校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中科学引入大数

据技术,不仅可以提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此外,

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进而提升学生的国家通

用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作者单位: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通识学院)

第126页

109

记忆符号 JIYI FUHAO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使

信息传播呈现出快速、多样化和互动化的特点。

它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还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

择和参与机会。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和新闻机构可以通过

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呈现新闻内容,使用户更直观地

了解新闻事件。为了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并满足用

户的多元化需求,新闻机构要树立发展意识,积极推动新

闻传播模式转型发展。

▚ 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等电子

通信网络传播信息和进行交互的媒体形式。相较于传统媒

体,新媒体在内容创作、传播方式和用户参与等方面呈现

出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媒体具有更多元的传播渠道和更快的传播

速度。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新

媒体平台,获取最新信息,同时新媒体的传播范围不受地

理限制,可以跨越国界和语言障碍。第二,新媒体具有更

多样化的内容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形式

都被广泛应用于新媒体平台,使得用户能够以更直观、生

动的方式获取信息。第三,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和个性化特

点。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点赞等方式与内容进行互

动,实现双向沟通和交流。同时,新媒体允许用户根据自

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用户可以关注自己感兴

趣的主题或领域,从而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第四,新媒

体鼓励用户参与内容创作和传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交

媒体成为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表达与分享个人观点。

▚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转型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模式经历了从单向传播到双

向互动,从集中控制到分散多元的转型过程。用户参与度

的提高、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以及个性化推荐的

出现等都给新闻传播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闻机构和

传媒行业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和业务模式,以适应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向社交媒体传播模式转型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社

交媒体逐步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很多新闻机构和记

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新闻内容,用户也通过分享、转

发等方式将新闻推荐到自己的社交圈中。这种传播模式既

技术革命浪潮改变了信息传播环境,使得新闻传播模式处于转型期。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模式可以向

社交媒体传播模式、用户生成内容传播模式、移动新闻传播模式、多媒体融合传播模式四个方向转变。新闻机构

在推动新闻传播模式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内容建设,打造高质量新闻作品;另一方面要注重顶层设

计,构建融合发展体系。

◎ 吴雪帆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升级

109

第127页

110

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也提高

了用户对新闻内容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目前,我国活跃度比较高的社交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微

信、知乎、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其中,微信是中国最

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移动通信应用,

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发送文本、语音和视频,分享照片、音乐

和文章,还可以加入群聊、订阅公众号等。微博是通过关注

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

通过微博发布短文本消息,关注其他用户并进行互动。知乎

是以问答形式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提出问题并获

得其他用户的回答。知乎上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专业人士的

回答,用户可以通过关注话题和关注感兴趣的人获取信息。

抖音和快手都是以短视频分享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

以拍摄、剪辑和分享15—60秒的视频,还可以添加音乐和

特效等。哔哩哔哩是以动漫、游戏和影视相关内容为主的社

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观看、上传和评论各种视频内容。哔

哩哔哩有着丰富的二次元文化和粉丝社区。

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有不同的属性和特点,承载着不

同的功能。一般来讲,新闻机构主要通过抖音、快手、微

博等平台以短视频或者图文的形式发布与传播新闻。新闻

机构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创建官方账号,通过官方账号

发布最新的新闻内容。用户只需要关注这些账号,就能实

时获取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报道、分析和评论等。在全民

创作的新媒体时代,用户也可以成为新闻的创作者、发布

者和传播者,比如将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以短视频或者文

字、图片等形式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也可以将自己在

社交媒体平台上发现的有趣或重要的新闻内容通过转发、

分享或引用等方式推荐到社交圈中。这既能提升新闻内容

的影响力,也能扩大新闻传播的范围。

向用户生成内容传播模式转型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

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

以传统媒体为中心,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向受

众传递信息。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生成内容

(UGC)的传播模式逐渐成为主流。用户生成内容是指用户

在互联网上自主创作、分享和传播的内容,包括文字、图

片、视频、音频等形式。这种传播模式具有用户参与度高、

内容个性化、互动性强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

求。用户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发布自己的创作

内容。这种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拓宽了信息

传播的渠道,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

以2023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为例,其间,各国运动

健将在赛场上尽情展现个人风采,为观众奉上了一场场精

彩绝伦的视觉盛宴,我国很多运动健将斩获奖牌,极大地

鼓舞了民众的体育精神。在此期间,很多现场观众将运动

健儿的精彩表现记录了下来,并以短视频的形式上传至抖

音、快手等平台,从而让更多人了解运动赛事新闻。这就

是典型的用户生成内容(UGC)传播模式。

在UGC传播模式中,新闻不再仅由专业记者和编辑控

制,公众也可以参与新闻报道,这种参与性使得新闻传播

更加多样化、全面化,涵盖了更广泛的议题和视角。但是

UGC传播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信息泛滥,人

们很难辨别真实的新闻报道和虚假的信息。因此,不论是

监管部门还是网络平台都需要加强审核,避免不实信息广

泛传播,扰乱社会秩序。

向移动新闻传播模式转型发展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新闻成为人们获取新闻

信息的方式之一。所以,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模式应

向移动新闻传播模式转型发展,即通过移动应用、移动网

站、社交媒体等移动设备进行新闻传播的模式,借助新闻

应用程序、移动新闻网站和通知推送等技术,使用户随时

随地获取最新新闻内容。这种传播模式突破了传统媒体在

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具有快速、实时、个性化的特

点,能够为用户提供完好的新闻阅读体验。

首先,移动新闻传播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实时性。随着

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最

新的新闻信息。不论是国内外的要闻、热点事件还是个人

关注的领域,都可以通过移动应用或社交媒体实时获取相

关信息。这样一来,人们不再需要等待固定的新闻播放时

间,便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资讯。

其次,移动新闻传播模式还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用

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在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上订

阅感兴趣的新闻源或主题,从而获得定制化的新闻阅读体

验。同时,移动设备还可以利用智能推荐算法,根据用户

的浏览历史和喜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推送服务,提升

用户阅读体验。

最后,移动新闻传播模式增强了新闻内容的多样化与

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其他用户进行实时

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新闻机构也可以通过互动

功能收集读者的反馈和意见,从而调整新闻报道的角度和

内容,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新闻报道。

向多媒体融合传播模式转型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呈现出多媒体融合传播的特

点,即在新闻报道中,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

形式相结合,以丰富的形式向用户传递新闻信息。相较于

传统的单一媒体报道,多媒体融合传播模式能够更全面、

生动地展现新闻信息,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首先,多媒体融合传播模式可以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示

第128页

111

记忆符号 JIYI FUHAO

事件发生的现场、人物的表情和环境的变化,使用户更加

真实地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冲击力。同时,新闻机构通过精

心选择和编辑图片可以更好地突出新闻的关键信息,帮助

用户更快速地理解和吸收新闻内容。

其次,音频和视频是多媒体融合传播模式不可或缺的

组成部分。通过运用音频和视频,新闻机构可以将记者的

采访、现场报道以及重要演讲等内容直接呈现给用户。在

听到声音或看到画面时,用户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事件的

氛围、人物的情感和现场的细节。这种传播模式不仅增加

了新闻的可信度和真实性,还为用户提供了更丰富、更全

面的信息。

最后,多媒体融合传播模式通过交互式方式与读者进

行互动。例如,通过在线投票、评论和分享功能,用户可

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其他用户互动。这种互动性不仅提

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和忠诚度,还为新闻机构提供了获取用

户反馈的渠道。

所以,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行业工作者应积极促进新

闻传播向多媒体融合传播模式发展,以更多元、生动的方

式呈现新闻信息,满足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在应用多媒

体融合传播模式的过程中,新闻机构要确保新闻信息的真

实性和准确性,避免过度渲染或歪曲事实。只有通过谨慎

地策划和精心地编辑,才能让多媒体融合传播模式发挥出

最大的作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新闻内容和阅读体验。

▚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模式转型发展的建议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新闻传播

模式处于转型期。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

需求,新兴的数字化媒体平台迅速崛起。新闻行业工作者

需要积极调整新闻传播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本文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新闻传播模式转型,

促进新闻媒体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加强内容建设,打造高质量新闻作品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催生了

如前文所述的四种新型传播模式。但是不管新闻传播模式如

何变化,新闻质量仍占据首位,要坚持“内容为王”,促进

更多优质的新闻内容通过更多元的传播渠道、更丰富的传播

形式实现广泛传播,增加人们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拓宽民众

的视野,避免民众被不实报道误导,营造健康向上的新闻传

播环境。因此,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模式转型发展的根

本在于加强新闻内容建设,保证新闻作品质量。

第一,优化编辑流程。为了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媒

体机构应优化新闻报道的编辑流程,着力构建起一套集采

编、调研、编辑、校对、审核等环节于一体的编辑流程体

系,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入调查和直面采访,确保报道的

准确性和客观性。同时,精心策划和组织报道,确保新闻

作品具有时效性。

第二,深化专业领域报道。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对独

特且深入的专业领域报道越来越感兴趣,因此媒体机构可

以加大对专业领域的报道力度,派遣专业记者进行深入调

查和采访,产出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新闻作品。这样不

仅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还能够提升媒体机构的专

业形象和影响力。

第三,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

体,都应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新闻行业工作者应恪守职

业道德规范,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新闻报道原则。只

有这样,媒体机构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获得大

众的认可和信任。

第四,加强对新技术的利用。媒体机构应积极利用新技

术打造高质量的新闻作品。例如,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和可视

化呈现,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可

以与用户进行互动和交流,提升新闻作品的影响力。

注重顶层设计,构建融合发展体系

新媒体环境下,为了促进新闻传播模式转型发展,新

闻机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新旧媒体协同发展体系,

推动新闻作品广泛传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首先,打破部门壁垒。传统媒体通常按照部门和频道

进行组织和管理,容易出现信息孤立和行动僵化等问题,

不利于信息共享和传播。为了改变现状,新闻机构应打破

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共享资源、信息

和人才,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为用户提供更丰

富的新闻信息,从源头上保障新闻作品质量。

其次,整合技术平台。新媒体技术的革新是新闻传播

平台融合发展的基础。要想实现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就

需要整合不同的技术平台,并建立统一的数据架构和接口

标准,以此实现信息的互通和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提升

用户体验。

最后,培养复合型人才。新闻媒体平台融合发展离不

开复合型人才的支持。为了培养优秀人才,媒体机构可以

制订跨学科培训计划,鼓励员工参与不同部门和平台之间

的项目合作和交流。同时,还要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等

的合作,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综上所述,技术革命浪潮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也

丰富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模式。媒体机构应紧随时代发展,

以扩大新闻影响力和提高新闻价值为目标,以提升用户满

意度为导向,推动新闻传播模式转型;同时还要注重新闻

内容建设,着力打造新闻精品,以此增强竞争优势,实现

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南昌广播电视台)

第129页

112

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于2023年4月2日在成都

闭幕,会上发布了《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

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

规模达10.12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为94.8%,用户规模

持续增长,增长率为8.3%。短视频平台要想保持强大的纳

新能力和用户留存率,就要以更高的标准提升优质内容输

出能力。长视频平台版权内容可为短视频平台的优质内容

输出提供源头活水,因此与长视频平台实现版权合作成为

短视频平台提升自身优质内容输出能力的有效手段。

▚ 长短视频平台版权之争

短视频平台自诞生以来,UGC内容就是其突破传统媒

体和新媒体平台包围的有效手段,也是其经营策略中的重

要一环。但受版权因素的制约,短视频平台UGC内容的创

作不时被长视频平台诟病。长视频平台内部组织松散、收

入创新不足、管理问题严重,而短视频平台在不到两年时

间内迅速发展,完成了软件开发、品牌推广、快速进入市

场、发现潜在新用户、创新内容和形式、完善布局和货币

化机制、留住老用户以及用新的互联网概念领导等一系列

新营销行动,这对于整个视频行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对于内容生产者这一供给端来说,短视频平台为其

提供了一个更容易获取、更贴近生活的平台,其可以发布

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就是由UGC用户生成的内容)。再

加上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非中心化的内容推荐机制,没有技

术门槛,发布者可以在平台上发表内容,实现自己的创意

和灵感的释放。这种以短视频为内容的生产、发布模式能

够让创作者在精神上得到巨大的满足,还能得到经济上的

补贴。对于需求方来说,短视频可以充实其无聊的业余生

活,使其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满足,让他们放松心情,舒

缓压力,为紧张、繁忙的生活增添乐趣。

行业发声,长短视频平台矛盾激化

2021年4月9日,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中国电视

剧制作产业协会等协会,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芒果

TV、咪咕视频等视频平台以及正午阳光、华策影视、柠萌

影业、慈文传媒、耀客传媒、新丽传媒等影视公司共同呼

吁广大短视频平台和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尊重原创、保护

版权,未经授权不得对相关影视作品实施剪辑、切条、搬

运、传播等侵权行为,并表明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追

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随后,在2021年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17家影

视行业协会、5家视频平台和54家影视公司联合500多位业

内人士发布《倡议书》,号召对影视作品内容进行有效的

版权保护,打击短视频侵权盗版。短视频平台也积极参与

版权保护,清除未经授权的作品。

付诸诉讼,维权手段逐步升级

2021年5月,《老友记重聚特辑》上线发布,然而仅数

小时后,就有完整正片和大量卡段视频出现在哔哩哔哩视

频平台。作为《老友记重聚特辑》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版权

权益方,爱奇艺、优酷、腾讯三家长视频平台集中发布声

明,表示“对此类不尊重知识产权、公然盗版的行为表示

严厉谴责,并坚决抵制此类侵权行为”。

在2021年举办的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以爱奇

艺、优酷、腾讯为代表的长视频平台参会嘉宾纷纷对短视

近年来,长短视频平台从竞争走向合作,这是我国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取得的成绩的直观表现。现分析长

短视频平台从竞争到合作的发展过程,试议长短视频平台合作为行业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

◎  王  冕

长短视频平台合作创造新动能

第130页

113

记忆符号 JIYI FUHAO

频平台二创作品版权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此后,长视频平

台的维权手段逐步升级。

2022年上半年,因侵害电视剧《琅琊榜》和《老九

门》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被爱奇艺

起诉至法院。经审理,法院认为快手公司的涉案行为构成

帮助侵权。快手公司作为短视频平台的经营者,理应对平

台上的侵权现象进行主动治理,促进短视频创作和侵权风

险防范同步发展,在实现高收益的同时做到强保护。法院

判决快手公司赔偿爱奇艺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218万

余元。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院认定了短视频平台的责

任,这对规范短视频平台的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2022年10月,腾讯起诉抖音平台侵权传播电视剧《云

南虫谷》一案一审判决结果公布,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

抖音平台属于帮助侵权,判决抖音平台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删

除、过滤、拦截《云南虫谷》相关视频,并赔偿腾讯经济损

失及合理费用3200余万元。在此案中,法院认为抖音对自

身用户的侵权传播行为是“应知、明知”,且未能采取有效

的措施进行管控治理,所以认定了抖音平台的“帮助侵权行

为”。这次判决打破了全国同类案件的判赔纪录,对打击侵

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体现版权价值、警醒短视频平台重

视版权生态内容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从法律到政策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指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科技和

文化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日

益提高。

法律层面

2020年11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新《著作权

法》将作品定义为“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

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并在具体类别中将“电影

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修改为“视听作

品”,涵盖了短视频等作品。这从立法层面明确了短视频作

品的保护、侵权行为的界定及相应的惩罚赔偿机制。

政策层面

2005年初,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

作领导小组,启动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制定

工作。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

略”。2008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

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

层面。

2018年,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办公室发布《2018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

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提出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

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

建设纲要(2021-2035年)》,指出建设中国特色、世

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扩大

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中国版

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为8.4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2%,占

GDP的比重为7.41%。随着版权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

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版权的相关保护工作更受

重视。

在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有关单位参会同志介绍了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有关情况。其中,重点提到了国

家版权局针对短视频平台侵权行为将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包括继续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坚决整治平台以及

自媒体、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未经授权的侵权行为;同时

将推动短视频平台以及自媒体、公众账号运营企业切实加

强自身版权制度的建设,完善版权投诉相关处理机制,并

指出短视频平台应该积极履行违法犯罪线索报告和配合调

查义务。相关部门将推动短视频平台从主动、被动两个层

面全面履行版权制度建设和保护的主体责任。

在部分影视行业协会、影视公司和行业人士倡议抵

制短视频侵权问题后不久,国家电影局在官网发布消息,

倡导各网络平台及自媒体、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积极履

行版权保护法律义务,合法使用电影版权,未经授权不得

复制、剪辑、传播他人电影作品,加强自查和清理,提升

电影版权投诉处理实效,更好地发挥短视频在电影宣传、

评论、研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国家电影局表示,认真贯

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安排部署,配合

国家版权局继续加大对短视频侵犯电影版权行为的打击力

度,坚决整治短视频平台及自媒体、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

未经授权复制、剪辑、传播他人电影作品的侵权行为,积

极保护广大电影版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2021年12月15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结合当

前短视频业务发展现状和切实存在的问题,组织有关短视

频平台对2019版《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的100

条标准进行了修订,发布了《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

则》(2021)。新版《细则》明确了网络短视频内容审

核标准,并提供了具体操作层面的规则指引。其中包括短

视频节目及其标题、名称、评论、弹幕、表情包等,其语

言、表演、字幕、画面、音乐、音效中不得出现未经授权

自行剪切、改编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等各类视听节

第131页

114

目及片段的内容。

不再局限于行业组织发声,从立法到相应的国家行政

机关、相关管理部门都在为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保护知识

产权、促进版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共同努力。

▚ “共创、共享”,长短视频合作共赢

在2022年网络视听行业市场中,短视频领域的市场规

模为2928.3亿,占比40.3%,接近市场份额的一半。网络

直播和综合视频紧随其后,市场规模分别为1249.6亿和

1246.5亿,占比分别为17.2%和17.1%(如下图所示)。

图 2022年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及构成

(图片来源:《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短视频平台如何保持强大的市场份额优势?长视频平

台如何借力短视频平台释放自身的版权内容价值?在“授

权使用”原则下,双方携手合作是最好的选择。

抖音在与长视频平台合作布局中更为积极,先是于

2022年3月与搜狐达成二次创作版权合作。在此次合作中,

抖音集团旗下的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平台获得搜

狐全部自制影视作品的二创相关授权,用户可在平台范围

内,在关于二创的规则框架下使用上述授权内容进行内容

生产。2022年7月,抖音集团又宣布将与爱奇艺围绕长视频

内容的二次创作与推广等方面展开合作。爱奇艺授权抖音

集团旗下平台使用其拥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及转授权的长

视频内容资产,旨在共同推动长视频内容知识产权的规范

使用。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评价此次合作“具有里程

碑意义”。抖音方则表示,此次合作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大

的创作空间与更多灵感,赋予了长视频更多价值,可以让

更多人看到爱奇艺的优秀影视作品。2023年4月7日,抖音

在其官方账号上发布了和腾讯视频的合作声明,并宣布将

在长短视频的联动推广以及短视频二次制作等方面进行深

入探讨。抖音已经取得腾讯视频的长视频版权和转授权,

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平台上的用户均可对腾讯视

频的长视频进行二次创作,其版权归属于腾讯视频。此次

合作可以为优质的短视频内容创作和传播提供合法的保

障,为用户营造一个更加优质的环境。

快手则是与乐视视频就乐视的独家自制内容达成二创

相关授权合作。长短视频平台的破冰合作是提升媒资版权

价值、拓宽经营渠道的有效手段。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

总台总经理室授权央视频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经营总

台视频资源,授予其“视频资源使用和再创作”等许可,

这是总台释放海量优质库存资源价值、进一步深化融媒体

传播和运营的有益尝试。长短视频平台的合作使得双方在

内容和运营层面都取得了双赢,并进一步促进了行业的持

续健康发展。

在内容层面

长短视频平台间打破版权壁垒,共享优质版权资源,

既有助于优质内容的创作以及版权价值的提升,又是遵循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规范版权使用、优化版权生态的积极

实践。

长短视频平台开展版权内容合作有利于提升短视频平

台的内容创作活力,助力短视频平台精品内容推陈出新;

同时,短视频平台创造活力的有效提升能够增加长视频平

台的内容曝光度,将小众变成潮流,让经典成为时尚。

在运营层面

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优质长视频内容宣传推广的重要平

台,花絮、探班等物料的宣发已成为长视频内容播前预热

和创造可讨论话题的常规方式。长短视频平台开放跳转链

接合作也有助于提升长视频平台的点击量和打开率,短视

频平台用户的强大黏性能够为长视频平台持续输送血液,

同时也有助于长视频平台从站外引流新用户,实现用户及

会员的拉新促活。长短视频平台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

能够丰富双方的盈利维度,拓宽盈利渠道,优化行业生

态,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首先,短视频平台需要提高自主权,在管理制度和技

术应用方面进一步规范短视频的上传和传播,建立相应的

惩戒机制,充分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识别侵权短

视频,提前拦截侵权短视频。短视频平台还需要制定投诉

处理机制,快速处理各种符合条件的侵权投诉,及时删除

侵权短视频。其次,长视频权利人应该加强与短视频平台

的合作,形成短视频版权治理合作机制。特别是通过合作

建立比较版权作品的母数据库,以便短视频平台及时、快

速地发现侵权短视频,从而防止侵权短视频的上传。

在促进行业发展层面

十八大以来,我国强调重视媒体融合发展。笔者认

为,媒体融合既包括单一媒体机构自身不同媒介形态的融

合,也包括跨平台资源的整合。作为媒体形态的重要组成

部分,长短视频平台的合作对促进行业发展、深度推进媒

体融合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未来,长短视频平台还可以在版权资源合作的基础

上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数据共享、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

作,构建更全面、更立体、更多元的合作新态势。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第132页

115

记忆符号 JIYI FUHAO

新时期,基于群众文化建设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

护与传承,增加民俗文化展示点,利用地区独特

的传统民俗文化构建科学、合理的传播机制,能够更有效地

推广传统民俗文化,并深化群众文化建设。对此,本文对群

众文化建设中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讨论与分析,

旨在为广大研究人员提供可借鉴的资料和有益的建议。

▚ 群众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辩证统一

群众文化和民俗文化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中扮演着关

键角色。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群众文化

建设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将民俗文化与群众文

化有机融合,能够在激发文化强国建设新动能的同时丰富

新时代群众文化的精神内涵。群众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辩证

统一关系如下。

民俗文化能够有效充实群众文化建设内容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民

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如何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成为当前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

化资源,如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四周年时,宿

州市文化馆举办了“大地歌会”——国庆七天乐系列群众

文化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建设能较好地弘扬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来源于国民的日常生活,是深受大众喜爱的

艺术形式,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近年来,安徽

省萧县举办了以“品尝羊肉盛宴,领略伏羊文化,推动经济

发展”为主题的萧县伏羊美食文化节,将有关视频上传到抖

音、快手等App,让更多群众认识、了解民俗文化活动,为

民间艺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有利于群众文化系统性建成

将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相结合,能够促进民俗文化

的广泛传播,使不同地域的民众对民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

趣,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群众文化更具亲和力

民俗文化源自人民,它与人民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

群众文化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融入

民俗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借

助民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的亲和力。

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群众文化

建设中融入民俗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加快群众文化建设,促

进群众文化建设实现多元化和高质量发展,彰显民俗文化

的优越性,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使更多人认识并

了解民俗文化。

▚ 群众文化建设对保护与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作用

群众基数大

在我国,个体或多或少地受着民俗文化的影响,并

现探讨群众文化建设对保护与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作用,阐述群众文化与民俗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

系,指出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对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保护与传承传统民俗文化

的价值进行分析,提出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保护与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路径,包括建立完善的保护传承机制,

促进文化创新等,以期为广大学者提供参考。

◎  祖传圣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

保护与传承传统民俗文化

第133页

116

在一定程度上自发参与民俗文化活动。此外,经过长时间

的传承和发展,各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已经深入人民的日常

生活之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超越区域限制,向全国

乃至全世界传播。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具有

庞大的群众基数。我国部分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已经发展

到成熟阶段,拥有了群众文化自建组织,组织中成员的年

龄、职业和兴趣爱好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且群众分布

范围也比较广泛。有关单位可以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对

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引导民间组织参加相关活

动,宣传传统民俗文化,提升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保护与

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效率和质量。

认同度高

传统民俗文化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

移,地区人民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

强,使其得以传承至今。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群众的

高度认同感是保证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关

键。对于熟悉的传统民俗文化,大多数群众都能在较短时

间内迅速适应,并积极参与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中,扩

大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范围。例如,在安徽的群众文化建

设中,安徽省文化馆联盟举办的2023“宿州之夏”“宿夜

不打烊”——百姓乐大舞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利用民俗

文化的特点,通过网络传播和口耳相传的方式,不仅在安

徽地区实现了快速扩散,还辐射到周边地区,切实将基层

群众文化活动与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增强了安徽群

众文化建设的效果。

▚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保护与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路径

依托地区民俗特色,赋能群众文化建设

1.根据地区特色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根据地区具体情况制订保护与传承方案,对传统民俗

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引发群众的情

感共鸣。同时,根据群众文化建设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

文化的需求,举办趣味性文化活动,提升群众文化建设的

吸引力。以安徽萧县为例,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当地

根据地区文化特点设立了民俗文化体验项目,将活动地点

设在生态旅游区,并通过与炭精画、梆子戏、花腔渔鼓、

书画、剪纸等民俗文化元素融合,满足了当地人民的精神

文化需求,吸引了大批游客;此外,还通过拍照、制作短

视频等手段对民俗文化进行二次传播,在保护与传承传统

民俗文化的同时加强了群众文化建设。

2.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增加民俗文化展示点数量

地方资源优势是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

也是促进群众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

因此,有必要优化民俗文化传播体系和相关设施,逐步将

地方资源引入民俗文化展示场所,以便民众能够更加亲近

和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例如,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地方资源

大力建设群众文化馆、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主题公园等设

施。这些举措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丰富群众

的文化生活,提升民俗文化展示效果。另外,在传统节日

期间,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激发民众的参

与积极性。此外,相关单位可以以地区资源为依托,建立

具有辐射性的常态场馆,吸引周围居民或游客前来参观,

加深其对地区传统文化的认识。

丰富民俗文化活动形式

1.创新民俗文化载体,加大群众文化建设力度

传统地区民俗文化缺乏吸引力,致使地区民众参与热

情不高。为促进群众文化建设中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有关部门应该组织专门的人员对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

需求进行调查,并根据当地群众的喜好丰富民俗文化活动

内容,提高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群众参

与其中,提升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2.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推广民间手工艺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特有的文化,综合反映了地区的社

会风尚。因此,在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将群众

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传统民俗文化的

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有关部门在开

展群众文化活动时应注重创新,将群众文化所蕴含的思想

价值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积极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引导大

众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创新及推广民俗文化。此外,从当

前民俗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大量民间活动、民间手工艺

逐渐消亡,在日益多样化的市场中,传统手工艺品逐步被

替代。所以,群众文化活动应以开发民俗文化为切入点,

对民间手工艺进行深度挖掘,并与时代美学相结合,推动

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在推动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同时,

带动民族工业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在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

承的同时,相关单位可以鼓励民间进行文化互动,并引导

地区群众自发组建民间表演团队。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

对有关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调查时发现,部分地区的

群众文化活动缺少专业组织人才,对此,有关单位可根据

文化活动开展需要加强人才引进,鼓励有特长的退休老干

部、老艺人和大学生等加入民间表演团队,由有丰富文艺

经验人员的担任领导,在节庆活动开展前期,组织民间表

演团队进行排练,在丰富当地人民精神生活的同时,有效

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模式

互联网时代,有关部门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在线直

播功能,以视频同频播放的方式向人们传播传统民俗文化。

同时,还可开通留言通道,与不同地区的群众进行沟通和互

第134页

117

记忆符号 JIYI FUHAO

动,了解群众的观看需求,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有针对性

地传播传统民俗文化。如在开展闹元宵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时,可以在抖音短视频平台进行全程直播,利用VR全景技

术向群众展示现场全貌;群众能够根据自身观看需求,在手

机上拖动以调整位置,并通过留言渠道分享观看心得。此

外,在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前,可以在线上、线下开通

多个报名渠道以及观看、门票购买渠道,群众可以结合自身

需求进行自主选择。相关部门可以在线下组织非遗展览活动

和非遗体验活动等,通过导游讲解、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和海

报宣传等方式加深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

识,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除此之外,在传统民

俗文化活动结束之后,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和

微博等平台,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向群众宣传传统民俗文

化,向其进行系统阐述,也可以邀请专家讲解有关传统民俗

文化的历史渊源,加强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促进传

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加大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民俗文化的知名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传统的民俗文化项目,具有极高

的精神文化价值。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传统民俗文化得到

了迅速发展。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优秀传统文化

的价值日益彰显,并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深远影响,推

动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因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

中心推动地区民俗文化建设,能够不断提升民俗文化的影

响力。例如,各地可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指引,吸引广

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此外,相关人员应对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和背景进行深入研究,有效宣传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

了解。这样不仅能够对地区民俗文化项目进行全面整合,

还能对地区群众文化项目进行重新架构,使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2.推动文化进校园,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有关部门可以积极推动传统民俗文化进校园,加强青

少年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

传承与弘扬,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传承传统民俗文

化的过程中,青少年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

致其发展受限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在学校大力推广民俗文

化。例如,地区文化馆和美术馆可以和地方学校合作,联

合开展文化活动,定期到学校推广当地优秀民俗文化。

积极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促进我国文

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对此,有关单位应在群众文化建设

中将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落到实处,将传统民

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与地区实际情况以及群众精神需求相

结合,制定适当的保护与传承策略,通过加大场地建设和

资金投入力度,丰富民俗文化活动开展形式等方法,提升

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效果。

(作者单位:萧县孙圩子镇文化广播电视工作站)

117

第135页

118

▚ 中西方英雄差异

价值取向差异

长期以来,中国英雄多以集体英雄主义为指引,而

西方英雄则更突出个人的价值与特色。

集体英雄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对集体利益和组织原则

的高度认可。有组织、有纪律是英雄的行动纲领。近年

来,中国电影市场涌现出的英雄主题电影都不同程度地将

集体英雄主义这一中国英雄的独特价值基因融入人物塑造

中。例如,系列电影《战狼》在塑造英雄冷锋这一人物形

象时着重强调了其的集体观念和牺牲精神。一方面,集体

目标因英雄的舍己为人、奋勇拼搏得以实现;另一方面,

英雄往往是集体的缩影,其最终的成功离不开所属集体的

扶持与努力。例如,冷锋在开车前往安全地带途中需要经

过交战区,在一车精疲力竭的人打算拿起仅有的几把枪自

卫时,冷锋举起中国国旗以示身份,之后交战双方停止射

击,他们得以安全通过。这一场面不仅突出了集体无形中

的力量与支持,还迅速激发了大众的爱国情怀。

西方英雄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我价值或追求自身认可

的正义。在这一过程中,英雄的行动多受自我支配而非服

从集体,即使其背后有组织的支持,英雄的个人意识也往

往先于集体意识。这种对自由的高度追求作为西方英雄的

典型价值基因被大众所熟知。在集体认知与个人认知相矛

盾时,西方英雄往往选择自身所认可的正义。在刻画战斗

场面时,西方电影往往会过度突出英雄的个人力量,英雄

本人仅靠单打独斗便可成功完成任务,并且在紧要关头逃

出生天的情节频繁出现。这种不断赋予英雄“主角光环”

的塑造手法最终演变为一种“英雄神话”。

生死观差异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差异性对英雄的个人结局有着深刻

的影响。中国的集体英雄主义对集体目标的高度重视促使

英雄形成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精神信念。自我奉献

与自我牺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众对英雄的重要的道德评

判标准。因此,中国英雄往往以悲剧结尾,这也升华了影

视作品的精神内涵。

崇尚自由解放,注重个人发展的西方文化则更重视英

雄个人的生命与生活。即使是在悲剧式的英雄结局中,除

战斗主线外,也会丰富英雄的个人生活。因此,悲剧结尾

通常不作为西方影视作品升华英雄形象的主要手段,丰富

英雄的个人生活更能迎合西方观众的需求与期待。

内驱力来源差异

对正义的不懈追求往往是中西方英雄战斗的首要内驱

力,但是二者对正义的评判标准,即内驱力的来源不同。

受个人主义的影响,西方英雄的斗争不仅是为了拯救世

界,还是为了个人信仰,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以及获

得满足感也是其斗争的驱动力。因此,当个人信仰与大众

认可的正义相悖时,英雄通常会将个人信仰放在首位。而

流行文化以其内容的当下性、感染性与高互动性,依托媒介传播的便利性,在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英雄是流行文化中的重要题材。文化认知视域下,认知活动的差异性源自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而文化产物也受到

文化认知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英雄这一题材在中西方流行文化中的呈现方式也有较大差异。

对英雄在中西方流行文化中的呈现方式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对加深中西方受众的认知以及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

意义。同时,聚焦近年中国电影市场涌现的大批“新主流电影”发现,英雄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西方化、单一化

等特点。现旨在从文化认知角度对比中西方英雄的差异性,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同时探究中国英雄电影人物塑造

的不足与改进思路。

◎  郭夏宇  刘  铭  刘舰泊

中西方英雄在流行文化中的差异

第136页

119

记忆符号 JIYI FUHAO

中国英雄往往是为大众认可的正义而战。集体利益高于个

人利益是中国英雄坚守的信条,也是其战斗内驱力的根本

来源。

▚ 中西方英雄差异的形成原因

文化认知差异对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影响可以追溯至中

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

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文化受早期农耕

活动的影响,十分重视群体力量。而在西方文化中,从早

期欧洲爱琴海文明对城邦公民个人价值的肯定到美洲大陆

对自由和解放的倡导,个体往往会将自我价值置于群体价

值之上。因此,英雄这一文化符号在中西方流行文化中有

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文明属于大河文明。古代中国辽阔的疆域以及

大面积农业耕作的需要使得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中央集权

制度得以形成。最高统治者实行专制统治,地方服从中央

统治,人民长期生活在大一统的环境中。这种统治模式促

进了集体主义的形成。而西方文明属于海洋文明。大航海

时代,大批欧洲人乘坐五月花号前往美洲大陆,不仅为其

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还带来了欧洲独特的海洋文明。在欧

洲,多山地的地理条件形成了小国寡民的政治形态,并使

奴隶制民主的政治形式获得了发展的空间。这种政治制度

为个人主义提供了生长的沃土。此外,欧洲的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也推动了个人主义的发展,并随着欧

洲人登陆美洲大陆得以延续。

在经济模式方面,农耕经济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

位。我国先民在中原腹地聚族而居,他们依靠集体力量兴

修水利,发展农业,共同抵抗自然灾害。先秦时期耕种农

具落后,生产力低下,仅凭个人力量难以完成耕作任务,

生存风险极大。在这种背景下,集体主义有了生根发芽的

土壤。在先民共同耕作和与自然对抗的过程中,领袖人物

应运而生,满足了集体的需求。领袖人物的意志与集体意

志高度一致,集体英雄主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相比之

下,古代欧洲人民则主要发展渔猎经济。欧洲广阔平原

少,多是起伏连绵的山,因此古代欧洲人民多在山川丛林

中生存。他们依靠个人能力捕获猎物,不需要过多的集体

协作,对自身能力的依赖导致他们的个人主义观念根深蒂

固,个人利益常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雅典公民大会中的

利益冲突即可视为典型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

盾。例如,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出于个人利益的考

量,雅典公民大会议员做出了一系列违背雅典城邦利益的

决策,如对斯巴达宣战、派遣主和派领袖征战西西里岛以

及杀死十将军中的八人等,导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

大败。从中可以看出,个人主义在古代欧洲之盛行。个人

主义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对英雄形象的塑造,个人英雄主义

在西方电影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在社会传统方面,数千年来,中国受到宗法制的影

响,该制度以家族为本位,强调血缘关系。家国同构在宗

法制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观念也体现出儒家的伦理精神

渗入了古代中国的家庭关系中。独立的个体通过家国同构

凝聚在一起,集体意志代替了个人意志,集体主义也在凝

聚的过程中得到强化。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关系的伦理

意识则较为淡薄。如前文所述,西方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其经济模式以渔猎经济为主,人们较少聚族而居。因此,

相较于古代中国,西方国家的血缘纽带也较为松散,更多

地以社会契约为基础,个体的社会基本角色是公民而非家

庭成员。相较于古代中国的宗法人伦关系,西方则更明显

地体现出了契约人伦关系。独立、自由和平等是契约人伦

关系的基石,也是西方个人主义发展的摇篮。

中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存在着较大差异,而孕育于不同

文化背景下的影视英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文化的

精神气质、社会心态和主流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英雄主义作为重要的价值观对影

视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价值观通过众多影视作品

中的英雄形象得以体现。系列电影《007》中的詹姆斯·邦

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代表了英国的特工形象和英勇

无畏的个人英雄主义。詹姆斯·邦德不依赖超能力或特殊

装备战胜敌人,而是凭借个人的智慧和勇气战胜敌人,充

分展现了人类的潜能,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在

观影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核心特征,即

坚定不移的信念、无所畏惧的勇气和追求正义的决心。通

过塑造詹姆斯·邦德这样的英雄形象,影视作品不仅可以

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还可以传递出坚定追求正义的价值

观,为普通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追寻自我价值提供了精神指

引。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已深深融入西方影视作品中,为人

民提供精神指向。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从古代儒家传统文化到当代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一

个领先欧洲千余年进入中央集权状态的国家,人们对国家

有着高度认同感,认同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随

着时代的发展,集体主义观念不断演变。集体主义在传统

文化中体现为对“忠、礼、义”的强调,在现代文化中体

现为强烈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因此,中国影视作品

中的英雄形象通常强调个人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例如系列

电影《战狼》中的冷锋。他不忘自己是一名中国军人,时

刻把军人的职责和使命铭记在心。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

候,他坚定地站了出来,用生命为人民保驾护航。这种集

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把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紧密地联系了起

来,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第137页

120

▚ 中国英雄塑造的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式

英雄主题电影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主流”电

影,被大众熟知、共享,传递了主流价值观。同时,塑造

和呈现中国式英雄对深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

国形象、增强家国情怀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部分

中国电影存在单一化、西方化的倾向。因此,如何更好地

塑造中国式英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述历史真实英雄故事

从革命年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人先烈到为社会主义事

业奉献终身的专业人才,不断有英雄先辈真实、无悔地为时

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中涌现出许

多英雄。因此,重述历史真实英雄的故事不仅有利于传承与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够适当降低西方电影对我国

电影市场的影响。同时,艺术作为现实的再加工可能会出现

失真的情况,例如《建军大业》中叶挺将军的人物形象被其

后代批判不符合其真实风格。因此,对于历史英雄的深度了

解与尊重是重述历史真实英雄故事的关键。

摆脱英雄神话

“主角光环”是电影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但过

度使用可能会影响电影的真实性,降低观众的兴趣。“英

雄神话”与西方强调个人主义的内核相契合,也在中国电

影中有所体现,适当表现英雄的失败、缺憾既能增强情节

的真实性,又能使电影更贴近人民的生活,引发观众的情

感共鸣。

弥补女性英雄的缺失

当前,中国英雄主题电影中的女性英雄角色较少或仅

为衬托男性英雄而出现,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寥寥无几。

从历史实际出发,女性英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女性英

雄韩朵朵就很好地体现出了女性力量。该角色从出场到结

局都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豪气。呈现女性英雄光辉

故事对新时代女性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中西方对英雄主义的不同认知深刻影响了影视作品对

英雄形象的塑造。英雄形象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

德、责任和正义等的不同理解。在西方文化中,英雄通常以

实现个人目标和价值为战斗驱动力,在流行文化中注重表现

个人力量与个人发展。而在中国文化中,英雄通常为了集体

利益与大众认可的正义而战,并在人物塑造过程中注重突出

集体力量对个人的作用。这些差异可以追溯至历史文化发展

对国家精神与个人思想的深刻影响。热度不断升高的英雄主

题电影能够点燃国民的爱国热情,传递社会正能量。但随着

大众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观众希望能看到更多具有中国特

色的英雄形象。面对中国英雄电影中英雄神化、人物单一等

问题,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历史真实英雄故事、描绘英雄“平

民特征”与表现女性英雄故事等方式为流行文化中的英雄呈

现注入新动力,打造更多大众认可的中国英雄形象。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第138页

121

记忆符号 JIYI FUHAO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故宫文创为代表的

文创品牌迅速兴起,向现代人展示了新型文化

设计产业模式,“文创”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广受关注的

热点,但国内的文创热潮中却隐约存在着桎梏。目前,国

内文创产品设计呈现出一种“泛文创泛滥”的态势,常见

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是将某种文化图案印在马克杯、笔记

本、明信片上。

▚ 文创产品的实质

文创产品的实质是通过符号的提取与构建来“贩卖文

化精神”。符号作为一种媒介,能代表自身之外的事物,

相当于A=B,A在充当符号时不仅代表A本身,还代表其本

身之外的另一个对象B。提到A时,人们就会联想到A所指

的事物或者意义B,文创产品的设计正是通过这种A=B的形

式所进行的,即通过一部分图案指代某一类文化。

将某类观念或文化附加到产品上就是创意转化或品

牌构建。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优秀的文创产品进行创意

转化及品牌构建的方式是从传统文化和观念中选取某一点

作为切入点,将其凝练为某种图案,再与具体产品进行结

合。其中,被提取的图案图形以符号化的语言象征着某种

文化和观念。某种文化和观念被凝练成一个图形、图案,

设计者借助这样的符号来表达一种文化与观念,即我爱A=

我爱B。可以说,消费者购买文创产品的过程就是基于自身

的喜好来选择符号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的过程。

符号最初的目的就是用于交流和传递信息,也就是说

通过符号,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区分不同的文化和观念。

符号在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因具有高度的可识别性,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文化本身,而自然而然地成为

文创产品中优秀的承载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媒介。

▚ 文创热度的背后

文创热度的背后是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对“文化精神”

的追求。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消费者对于商品的期

望变高,希望商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附加精神价

值;另一方面,忙碌的现代生活导致人们内心空虚,现代

社会的人迫切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获得

物质满足向获得精神满足转化,情感消费是消费结构升级

所延伸出的一种新型消费形式,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

要的消费。在情感消费时代,人们不但愿意为了实体内容

付费,还愿意为精神价值付费,消费者更注重自身心理和

精神上的满足。消费者从物质消费逐渐向情感消费转变的

原因大致包括以下两种。

消费趋势的转变

目前,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

了很大满足。在可供选择的商品数量和种类愈来愈多的情

文创热潮是当代社会与设计产业的一个热点问题。现从当今中国文创热潮的视角出发,对文创的作用、设计

性,消费者的心理及购买行为进行分析,以故宫文创为例浅析文创产品与消费者的情感依托之间的联系,探讨如

何通过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来设计具有普适性的文创产品,以期为设计师设计文创产品提供有益启示。

◎  齐予嘉

文创设计中的符号消费与情感依托

第139页

122

况下,消费者往往更愿意优先购买具有更高精神价值的产

品,商品附加价值的高低变成了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考虑的

主要因素。这一趋势迫使商品设计者不断设计更多具有文

化内涵、设计更美观、更加符合用户习惯的产品来迎合消

费者,商品设计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实用至

上”到“以人为本”,表达文化与精神追求的设计始终被

人们所追捧,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

程度的产物。

需求层次的变化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类似金字塔

的五个层次,低层级的需求优先于高层级,在低层次的需

求被满足后,人们就会转向对更高层次的需要。在现代社

会,物质商品的丰富满足了多数人衣食住行的基础需要,

于是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就被激发出来,这一变化体现在

人们不但会关注产品的实用性、耐用性,而且会追求产品

的美观性与个性,并更加注重商品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社

会,产品不仅是实用的工具,也是彰显个人品位、气质的

工具。此时,文创产品不仅是一件商品,更是被符号化的

象征物,用于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要。

文化消费背后的情感结节

文创产品热度的背后是现代人内心的情感结节。现代

人的精神世界贫瘠。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产生了焦虑、

孤独等心理问题,富有的物质生活与空虚的精神不断冲

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不断

变化的事物和对不断压缩的个人时间的妥协,让人们积攒

了过多的压力,导致越来越多人的精神世界空虚。于是,

人们对精神消费的热情日益高涨,对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

的文创产品表现出空前的兴趣和购买欲望,消费者希望通

过文创产品所附带的文化内涵来填补自身精神上的空缺。

同时,身处于城市中的人们也正在归属感缺乏、权威

消逝之中经历着自我身份认同的解构,他们希望通过某种

形式建立自己的固定身份归属,通过某些符号表达自我,

逃离“整体”环境对人的机械同化。现代人因自身的情感

结节而产生的对情感消费的迫切需求,也使得文创产业得

到了迅速发展。

▚ 符号消费中的情感与自我认同

符号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了购买产品之

外,还为产品所代表的内涵买单。符号消费最大的特征就

是表征性和象征性,人们通过符号的象征性和差异性表达

自我。不同商品所蕴含的思想也不同,消费者选择的商品

彰显了其品位与内涵。

消费者购买文创产品的过程就是通过表现其个性、品

味的过程,他们借助文创产品所包含的信息或意义进行自

我表达。

▚ 文创产品与消费者的情感交流分析

消费者的情感交流需要是其购买文创产品的原因之一,

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消费者的情感交流需要共分为三类。

感知共鸣

1.审美认知

审美是消费者基于自身体验与感知所构建的一种体验

观念,不同的经历与感受造就了对美的不同感受。审美本

身是一种主观感觉。审美认知共鸣是指消费者对某种文创

产品产生了美的感受,如觉得某一文创产品的图案很美或

某个文创产品很“萌”,本质是与设计者在某个时间节点

拥有相同的感知。审美认知一般是通过文创产品的外在形

式获得的,是消费者面对文创产品最直接的感受。

2.理念认知

理念认知是指设计师通过文创产品的形式表达了消

费者无法表达或无意识的感知和理念,消费者借文创产品

表达自身的认同,一般通过文创产品的精神内核获得。例

如,故宫文创的观鱼知乐羊脂玉功夫茶具盖碗套装以故宫

博物院的文物——白地矾红彩描金鱼纹盖碗为原型,同时

融入《庄子·秋水》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

不但结合了饮茶、观鱼的情趣,而且巧妙地将东方人骨子

里的禅味哲学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见图1)。

图1 故宫文创观鱼知乐羊脂玉功夫茶具盖碗套装

(图片来源:故宫淘宝 来自故宫的礼物)

3.体验认知

体验认知一般通过文创的内在调性与互动性获得,注

重消费者体验的过程及心理的满足。例如,故宫博物院所

推出的旅游纪念品、打卡集章活动(见图2),符合消费者

“将故宫带回家”的期望;又如故宫文创的《谜宫·如意

琳琅图籍》(见图3),从实体解谜的角度,以游戏的方式

带领消费者游览故宫,沉浸式体验故宫的历史故事。

第140页

123

记忆符号 JIYI FUHAO

图2 故宫博物院集章(图片来源:新浪网)

图3 《谜宫·如意琳琅图籍》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出版旗舰店)

身份共鸣

1.对地域文化的身份认同

对地域文化的身份认同一般被称为地域归属感,蕴含

着人们对故乡的自豪和认同,是个体与所属群体之间的内

在联系,是基于身份归属的情感共鸣。在蕴含着某种地域

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中,身份共鸣是该地域消费者选择购

买此类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2.对集体文化的身份认同

对集体文化的身份认同被称为集体归属感,指个人被

团体认可、接受时产生的感觉。例如,各种亚文化爱好者

对其集体象征物产生的特殊情感。

情感共鸣

一些寄托着美好祝福的纪念礼品可以表达送礼者的期

盼和美好祝愿,可以作为纽带起到增强情感联系的作用。

消费者购买此类文创产品并不是对产品产生了情感共鸣,

而是将文创产品作为与他人增强情感联系的中介物,如贺

卡、许愿签和同心锁等。

▚ 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解剖

故宫文创产品与市面上大部分文创产品最显著的区别

是,故宫文创产品的设计者意识到文创产品不应只仅注重

文化,还需要揣摩消费者的心理,找寻与消费者进行情感

交流的契机,并借助符号语言进行表达。

在设计取材上,故宫文创不仅在创意层面和图形图案

方面发力,还深入探索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脉络,循着历

史的痕迹发掘出深藏的、具有引发消费者情感共鸣作用的

“故宫文化”,将故宫的建筑、文物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与

当下人们的心理需求结合起来,打造出具有故宫文化内涵

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创产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故宫猫”这一IP。养猫一直

是故宫的传统,从明朝开始,紫禁城就成立了一个管理猫

的部门,名为御猫房,清朝时还专门设立档案来记录这些

宠物猫的来历和名称。现如今,故宫一共有一百八十多只

猫,它们共同拥有一个名字——“故宫猫”。这些猫咪的

性格、毛色各异,生活在故宫的不同区域,活泼的身影和

威严庄重的故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宫文创的设计师团

队通过塑造“故宫猫”的形象,构建了一个年轻化的标签

符号体系,建立起了与年轻人沟通的桥梁。“故宫猫”作

为故宫年轻态和当代“猫文化”的结合,其形成的印象符

号使年轻人很容易就产生了理念认同。

故宫文创的成功与其先进的文创思维密不可分。故宫

文创的创作团队坚持精心打磨每件文创产品,坚持品质第

一,同时在创意上力求贴近群众的生活,尽力挖掘当下人

们的精神需要,这才呈现出富有历史性、艺术性和贴近生

活的优秀文创作品。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交流愈发便利,人们

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后,逐渐转向对高层次的精神需

要的追求。这主要是因为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加速了人

们精神世界的贫瘠,现代人迫切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与此同时,高度同质化、模式化、缺乏归属感的现代生活

也引发了人们的自我认同危机,从而使人们陷入自我解构

的焦虑。文创产品作为承载文化符号的一种商品,其形象

与内涵为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滋养。

消费者购买文创产品是一种借助符号表达自我的方

式。现代人希望通过符号语言表达与构建自我,文创产品

不仅是商品,还是符号化的精神象征物。人们购买文创产

品一方面是购买物质本身,另一方面是购买其象征的文化

符号。近年来,随着人们民族意识的持续高涨,传承与弘

扬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文创产品由此迎来了

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

在文创产品设计方面,国内部分厂商与设计者习惯

性仅从图案或文化表象入手,或依托某一文创IP,并没有

意识到文创产品能够吸引大众的根本原因,忽视了文创产

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也导致文创产品趋于同质

化,无法获得消费者的认同。设计人员需要认识到文创产

品设计要扎根传统,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获得

消费者的认同。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第141页

124

自2016年淘宝开通直播功能后,“直播+电商”

的营销模式正式兴起。2019年,线下实体经济

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电商直播为消费者开辟了一条新

的消费路径,这一阶段,电商直播获得了显著发展。2020

年,“宅经济”的崛起为电商直播的发展注入新动力,电

商直播进入爆发式发展期。《2023年度中国直播电商市

场数据报告》显示,2023上半年直播电商交易规模约为

19916亿元,预计全年交易规模将达到45657亿元,同比

增长30.44%。显然,电商直播已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购物形

式。但随着电商直播的全面爆发,新的问题相继出现。一

方面,直播成为新的流量风口,其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全民直播”的时代已经到来。另一方面,在后直播时

代,传统营销手段和策略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提升主体

竞争力成为主播快速“出圈”的“秘籍”。本文从生成式

人工智能和电商直播双元视角出发,分析其对消费体验和

销售流程的影响,旨在助力电商直播健康高速发展。

▚ 基于高效、互动的娱乐化商业模式

强互动性

相较于传统电商,“直播+电商”这一营销模式在成

立之初就自带互动性基因。直播依托5G技术为主播和用

户搭建起一个能够实时沟通的“虚拟空间”,使得主播与

用户如同在同一现场。在直播间中,主播实时、全方位地

展示商品,并配以激发用户购买欲望的销售话术,此时主

播扮演着实体经济当中推销员的角色,这样“云逛街”的

电商直播是当今最热门的购物形式之一,但是伴随电商直播的不断发展,直播模式逐渐趋于同质化,流量逐

渐趋于饱和,电商直播陷入发展难题。对此,现基于理论与实际分析探讨AIGC对电商直播的影响。首先,详细

分析电商直播的特点及其在产品推广和销售中的作用。其次,介绍AIGC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并以此为背景分析

其在消费体验和销售流程中的应用及影响,试图寻找电商直播发展的新道路。

◎  张紫萱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电商直播的影响

124

第142页

125

记忆符号 JIYI FUHAO

销售形式再现了实际的消费场景,给予了消费者强烈的真

实感。此外,用户作为潜在消费者,在接受主播推销式的

讲解后,可以通过直播间中的弹幕功能就自己对该商品的

疑问向主播进行提问,主播在答疑解惑的同时就完成了交

互。相较于传统电商仅用图文呈现的形式描述商品的货架

式营销,这种互动回答式的购物模式能够更精准地传递商

品信息,且更具生动性,其传递的信息量也呈几何式增

长,信息丰富度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准确

性是提高订单成交率的重要因素,消费者更相信直播间呈

现的商品的真实性,而非传统电商。

产业高效化

网络直播从各个方面渗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主

流形式也从仅注重直播本身的秀场直播向注重工具属性的

电商直播转变。顺应“宅经济”的发展要求,“直播+电

商”培养了消费者新的消费习惯。在5G技术的加持下,直

播这一新媒介与电子商务结合而形成的电商直播冲破了时

空“次元壁”,带来了“带货经济”这一新情境,打破了

“消费壁垒”。一方面,商家利益得到了最大化。首先,

这种新型营销方式将“厂家生产商品—电商直播在线销

售—消费者购物”这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浓缩到互联网甚

至是具体的定向平台上,完成了供需交易平台化。不论是

达人主播还是商家自播,交易链都是相对流畅的。其次,

直播时代的营销途径拓展至线上领域,分散的流量在直播

平台上汇聚,信息得以更有效的传递。这种方式既精准把

控了营销成本,又有效提高了订单成交率。另一方面,相

较于传统电商时期,用户收集产品相关信息的难度明显下

降。在货架式电商时期,消费者只能通过电子橱窗中的图

文信息直接了解或从其他渠道侧面了解该产品,收集信息

的准确性不稳定且周期较长,导致其缺乏对产品的详细认

知。而在直播间内,主播即时展示讲解,消费者与主播、

消费者之间都能够及时地沟通与反馈。

强娱乐性

“电商+直播”在本质上属于互联网经济的一环,而互

联网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内容传播的去中心化,传播方

式由单向的“一对多”变为双向的“多对多”。随着电商

直播的发展,其娱乐化属性不可避免地增强。一方面,电

商直播与线下卖场的主要区别之一是主播不再仅仅是推销

员,其身份发生了转变。戈夫曼在拟剧理论中指出,人们

为了表演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主播对产品的“带货”往

往是电商直播舞台中更具严谨性的前台。但是主播的角色

往往会随着场景的切换而变更,如在直播间中,主播偶尔

提及的自身对产品的使用感受或“给家人们送一波福利”

等话术则使直播转变为更具情感性、娱乐性的后台。这种

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双方的买卖关系,拉近了主播与

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在直播间的娱乐化进程

中,弹幕互动功能不可或缺。众多网友基于这一功能在直

播间内畅所欲言,其情感、娱乐、社交需求均在直播间这

一销售新场所中得到了满足。

基于供需交易链平台化流程的“直播+电商”的新型营

销模式对产品推广和销售具有重要作用。但进入发展爆发

期后,这一营销模式的入场门槛不断降低,导致平台模式

日趋同质化,互联网流量日趋饱和。在新媒体时代,单一

的直播模式及大众化的营销内容容易导致消费者产生审美

疲劳。对此,直播间更加需要增强个性化和差异化。直播

间如何在同类型赛道中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本文探讨

的核心内容。

▚ 关于 AIGC:传播内容生产的颠覆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京东探索研究院联合发布

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白皮书》,人工智能生成

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简称

AIGC)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定义。国内学者认

为,AIGC是指在PGC(专业生成内容)和UGC(用户生成

内容)之后,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产生内容的一种新型内

容生产方式。AIGC的全面升级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发展

方向之一,通过技术的迭代升级助力降低内容创新门槛,并

提高创作能力。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两大技术性要素包括机

器深度学习的算法模式以及海量的背景数据库。一方面,生

成式AI作为人工智能的分支,属于人类创造的产物,其本身

不具备意识和主观性,更没有自主创新的生产能力。但经过

人为的干预和训练,它能够利用机器深度学习,对数据的分

布进行学习和理解,进而生成更加符合人类语言逻辑和价值

观的具有相似性的新数据。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只需要针

对某一具体类型的数据进行单独训练,其AI模型不具备通用

性;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大数据语料、超大规模的训练文本

和巨量参数模型为数据库,其训练的模型具有普遍性。在创

新主体方面,内容生产方式的突破颠覆了人类作为唯一具备

创新能力的主体的地位,使得信息传播的内容发生了改变,

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仍占主导地位。AIGC技术

更多作为人类创新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在人机交互的背景

下,能够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各方面应用。AIGC

能够解决效率和创造力方面的问题,因此其能快速运用于更

广泛的终端市场中。

▚ AIGC 对消费体验和销售流程的潜在影响

经过全面爆发时期后,电商直播的行业模式早已固

化,在全民直播的时代,固守原有的商业模式只会阻碍发

展。商家急于求成,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流量,会直接

抄袭成功者的运营模式,而非挖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往往

忽略了个性化差异才是获得流量的关键。随着消费者对直播

第143页

126

电商销售套路的了解,直播电商常用的促销策略如库存紧

张、新人优惠券、福袋、赠品等会逐渐失去原有的吸引力。

在传统电商直播的有效性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利用生成式人

工智能进行模式创新成为一种可行性选择。生成式人工智能

在电商直播领域会对以下两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AIGC 对消费体验的潜在影响

基于电商直播衍生的新消费习惯,消费体验的评估不

能仅仅受限于产品价格和产品质量等因素,而应拓展至更

加深入的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直播中的应用增添

了消费体验的评估手段。

首先,基于超大规模的训练文本和海量数据库,生

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用户可通过

实时信息检索了解商品的概况;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还可

以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为消费者提供精准的购买建议。

商家通过分析消费者的历史购买记录、偏好和行为,并运

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推荐模型,可以向消费者推荐

“量身定制”的产品。这样的个性化推荐可以为消费者提

供更好的购物体验,以及更加快捷的信息获取途径,提高

消费者对商家的认可和忠诚度。

其次,由于电商直播用户基数较大,加之直播平台的

无序性开放,直播间内随时会出现新用户,他们不断提出

优惠券、商品详情等相似的基础共性问题,使得主播销售

语流被频繁打断,无暇顾及直播间有不同需求的庞大用户

群体。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充当智能客服,对重复的提问

作出回答,并采取重复产品卖点、欢迎直播间新用户、演

示优惠券领取流程等方式提高用户留存率,提升受众的消

费体验。

最后,AIGC作为全新技术,为商品信息提供了新的输

出思路,为体验式电商购物模式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沉浸

式信息体验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能够提高消费者对商品

的预期,进而提升订单转化率。

AIGC 对销售流程的潜在影响

精准营销在电商直播时代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对实现

商品价值输出至关重要。随着流量成为商业竞争中的重要

指标之一,精准的营销策略变得不可或缺。生成式人工智

能技术的应用对精准营销策略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商家可以通过分析销售大数据和消费者的偏

好,并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精准的用户画像,

帮助商家针对特定的目标群体进行客户筛选,从而更加准

确地投放广告和开展推广活动,并吸引潜在消费者。与传

统的市场调研相比,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更全面地分

析数据,并从中提取关键信息,以更快速和自动化的方式

处理数据,帮助商家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进

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

其次,在流量为上的电商直播时代,由于大众化营销模

式的固化,受众常常面对相似营销内容的不断浸染,容易产

生厌烦心理,因此挖掘商品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成为激发消费

者购买欲望的关键。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分析用户的审

美感受、行为习惯等因素,并基于这些数据生成突出商品特

色的艺术动画模型。通过这种创意性的呈现方式,商家能够

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同时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提升消费者的

认可度,激发消费者的非目的性购买欲望。此外,生成式人

工智能技术还能结合情感分析等算法,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

情感需求,进而制定更具亲和力的营销策略,促使消费者建

立情感连接,并提高购买意愿。

综上所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精准营销

策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利用该技术,商家能够更加准确

地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定向市

场营销,从而降低营销过程中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投入。同

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还能突出商品的特色和优势,引

起消费者的兴趣,并激发其非目的性购买欲望。生成式人

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商家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

求,实现精准营销,从而提高销售效果和用户满意度。因

此,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精准营销带来了创新与

发展的机遇,商家应积极探索和采用这一技术,将其应用

于精准营销策略的实施过程中,以获得竞争优势,并推动

商品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 AIGC 在电商直播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电商直播的快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该

领域的应用呈现出巨大潜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采用机

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法,具备自主生成文本、图像

和声音等内容的能力,从而为电商直播带来了丰富多样的

应用场景。以美妆垂类直播为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中

的虚拟试妆技术为美妆领域直播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生成

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利用图像处理和人脸识别技术,生成

一个皮肤类型、肤色、面部特征等信息与用户一致的虚拟

形象,将虚拟的美妆效果实时呈现在用户的面部图像上,

实现虚拟试妆,用户可以在直播间中使用虚拟试妆技术来

尝试不同的美妆产品。虚拟试妆技术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

试妆体验的同时,能够增强用户对产品的了解和购买意

愿。用户观察产品使用效果并作出决策,能够提高购买决

策的准确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电商直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助于推动电商直播的

发展和创新,并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优质的

交互体验和服务。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第144页

127

记忆符号 JIYI FUHAO

在近代社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对周遭社会所发生

的事情奔走围观,却又冷漠至极、无动于衷。他

们并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恶事,但也正是他们的沉默和冷漠对

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他们就是近代

中国社会数量庞大、常隐没于历史舞台背后的看客群体。基

于其在社会演进中难以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为围观者的看客

常被作家当作主题塑造的重要抓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 画面形态构造与看客深层性格的反映

《示众》和《呼兰河传》都对国民性看客进行了细致

的描写,但是其在整体画面构造上却截然相反。

鲁迅在《示众》中侧重对死寂冷漠之“静”画面的

构造。开篇即灵活运用环境描写,通过对“酷热满和的空

气”“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

气”“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等的刻画,营造出一

种凝滞剥离的窒息感;随后作者通过对不同看客的外貌观

察和动作捕捉,达到了定点聚焦的个性化塑造效果,也强

化了静止的画面感。而与这死寂之“静”画面相对应的是

看客群体冷漠呆滞的性格。例如,在《示众》中,“有一

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甚至后

文直接用这一称谓来指代他,突出了其眼神呆滞、精神麻

痹的特点。而“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

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

八,而……’”闻者完全无法从其念读中识别出白背心身

后究竟写了什么,也无法拼凑得知这场“示众”究竟发生

了什么事。秃子的拼读本身也不是因为关心这场示众的内

容,他只是为了识字而念读,而非有意提取任何有效的信

息。所以,示众终究只是一场不明所以的观摩,没有真正

起到警示大众的作用。还有挟洋伞的长子、擦汗张望的红

鼻头胖子等人,他们虽然都在急切地围观,但是从始至终

都没有人真正关心发生了什么,在不言不语保持高度寂静

中完成了“围观”这一仪式,这种冷漠呆滞令人恶寒。

而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侧重对喧杂繁乱之“闹”画

面的构造。在作品中,萧红灵活地运用富有乡土气息的口

语化语言令不同村的人接连不断登场,通过刺耳的聒噪声

构成了一副鄙陋、嘈杂的画面。与鲁迅在《示众》中对看

客定点式的个性化塑造不同,萧红在书中主要采用群像塑

造的手法淡化了看客的个性化指征,侧重强调呼兰河村看

客的封建愚昧形成了一个笼罩于呼兰河村上方封闭的“大

罩”,人人都是“罩中人”。萧红在人物命名上多选用笼

统式代名词,将看客个体形象极尽淡化,形成了庞大的无

名无主的无意识“杀人团”,达到了勾勒封建愚昧的村民

群像的效果,完成了对喧闹画面的构造。

作者透过喧闹嘈杂的画面反映出呼兰河村民“热心外

衣”下的冷漠。在文中可以看出,村民对他人之事十分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萧红都曾对国民性看客这一群体有着特殊关注,在二人笔下,看客群体麻木呆

板、冷漠嗜血、愚昧封建的形象浮现在大众眼前。而在文学作品的具体创作过程中,二人从画面形态构造中对看

客深层性格的反映,到时局意识关照下对看客围观对象的聚焦,再到对特殊群体儿童看客的塑造等方面有着显著

差异。现以鲁迅的《示众》与萧红的《呼兰河传》为例,聚焦作家对看客的人物塑造,并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其

中的异同,挖掘背后的原因。

◎  朱炳宣

鲁迅与萧红笔下看客对比

第145页

128

心,正如他们所说“人哪能够见死不救呢”。以救治小团

圆媳妇这一情节为例,“有的主张给她扎一个谷草人,到

南大坑去烧了”“有的主张给她画上花脸,把大神请到家

里,让那大神看了,嫌她太丑,也许就不捉她当弟子了,

就可以不必出马了”……所出之法都未经证实,且带有明

显封建迷信色彩。这表现出了看客的愚昧迷信,从更深层

次的角度来说便是一种视他人生命为无物的实验性围观。

他们并不考虑自己提出的意见是否可行,是否正确,只管

一味提出,再加上一些听起来“传神”的故事煽动事主尝

试执行;随后,他们便只管在一旁围观,看自己的方法是

否灵验,将对他人性命的救治作为一出戏、一场赌约、一

种带有娱乐性质的实验。这种漠视生命的扭曲人性、“热

心外衣”下隐藏的冷漠令人悚然。

笔者认为《呼兰河传》中看客的这种“热心”亦是

一种对虚伪的讽刺和对漠然人性的抨击。在小团圆媳妇饱

受治疗的折磨,被热水浇晕后,“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

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

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但事实上,未有一人在小团

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伸出援手,也未有一人在她大声求救

时予以理会,那些只在她“死后”为凸显个人慈悲而流下

的几滴惋惜之泪未免有些荒唐可笑。更为讽刺的是,众人

在得知她只是被热水浇晕还要再次洗澡时,“人心大为振

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闹

的,不下三十人,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看吧,

洗一次就昏过去了,洗两次又该怎样呢?洗上三次,那可

就不堪想象了”。他们似饥肠辘辘早已张开血盆大口的鳄

鱼,一边将她撕咬得血肉模糊,一边流下几滴象征同情的

眼泪。他们从始至终从未把小团圆媳妇当作一个真正的人

来看待。在这里,萧红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外表热心仁慈、

内心冷漠残酷的“兽”。

▚ 对特殊群体儿童看客的观照

鲁迅、萧红二人笔下的看客都涉及一类特殊的群体,即

儿童。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形成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处

于一种对世界懵懂探索的状态,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同时也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也正是因为儿童是对社会情

态的天然折射,其往往作为特殊的关照对象出现在现实性文

学作品中。显然,鲁迅、萧红均关注到了儿童这一看客群体

的特殊性。但是,他们对儿童这一看客群体的态度的立足点

和形象塑造的侧重点均有所差异,下面对其进行对比探究,

并分析作者想要传达的创作意图。

鲁迅的《示众》中共出现了大小四个孩子,分别是

老妈子怀中新生的婴儿、小学生、卖包子的胖孩子和头戴

硬草帽的学生。其中,鲁迅对胖孩子和小学生的描写均用

到“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这一喻法。这不

仅是对他们奔去围观时动作之快、神态之急的贴切比喻,

更是对他们在社会浪潮中被卷挟着走,对事情缺乏独立思

考,像一只只被“墙”拨回、无方向的球的深刻同情与辛

辣讽刺。若说胖孩子等年龄尚幼的孩童面对外界环境尚能

作出反应,那么随后出场的戴草帽的学生则表现得更为呆

板,“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

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里,下颚向上一磕,咬

开,退出去了”。原本学生正处于探索世界、与社会接轨

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应该是

非常旺盛的,他们渴望了解世界,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而

鲁迅笔下的“戴草帽的学生”却截然相反,他只是百无聊

赖地嗑着瓜子在街上闲逛,对这个国家、社会正在发生的

变化没有丝毫触动,这不禁令人扼腕慨叹,不仅是因为他

的木然呆滞,更是因为他对生命的“钝感”。这种从学生

身上散发出的关于生命的冷漠令人感到一种光亮湮灭的深

刻绝望。还有那未谙世事、仍在牙牙学语的婴儿,其在老

妈子怀中被迫观看这场残忍的表演。老妈子口中那一声声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像是摆不脱的魔咒

般捆绑着新生的婴儿,直到其彻底成为新的看客。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鲁迅笔下的儿童看客是冷漠

而混沌的,他们的天真与纯良被抹去,有着与成人看客血脉

相承的呆板,又或者说这场围观示众只不过是他们成长为一

名“合格”看客的必修课。作者通过对儿童看客的塑造不仅

传递出自己对传统社会荼毒代际蔓延的痛恨与批判,对儿童

沉睡未醒的心酸与无奈,更是欲借此发出与《狂人日记》中

“救救孩子”相似的悲愤呼号,企图唤醒民众之良知。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以其本人“我”的视角进行回

忆和叙述的,因此其中作为儿童的“我”身兼事件的亲历者

和围观者双重身份,隐藏在看客群体中。文中的“我”虽然

也有着“我急得一顿饭也没有吃好”着急去围观的表现,但

是这里更多的是一个孩童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鲁迅笔下儿

童看客的冷漠麻木不同,“我”在这里并非完全沉默,在面

对身边所发生的有悖人性常理的事情时,“我”并非无动于

衷,也没有盲目地听从其他看客的观点,更多的是以一个

天真的孩童的口吻提出疑问,在祖父的引导下进行思考。

“我”的形象更像是一块未经封建污水浸泡的璞玉,以孩童

特有的真挚、善良观察世界,闪烁着人性之光。这体现出作

者对改造封建社会、唤醒人类良知的殷切希望。

▚ 看客围观对象与深层时局意识的折射

格雷马斯曾经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出叙事文本三层

结构的重要理论,他将叙事文本分为显层结构、表层结构

和深层结构。其中,他认为深层结构“定义了个体和社会

的存在本质,也就定义了符号性产品的生存条件”。也就

第146页

129

记忆符号 JIYI FUHAO

是说,深层结构是所有表层结构生成的依据和基础,是一

切文本意义生成的根本规则与文化价值。鲁迅和萧红笔下

看客所围观的对象及事件反映了不同作家对时局事态的深

入思考及立场,即深层结构布置上的差异。下面笔者将从

这个角度展开对比分析。

若要分析作者时局意识观照下的看客围观对象的差异

及其创作的深层逻辑,就要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

鲁迅的《示众》于1925年4月13日发表在《语丝》周刊

上,后被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鲁迅始终未放弃战斗之

志,坚守革命立场,但是也不乏对革命未得到群众理解、支

持的无奈与反思,这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示

众》中,作者对看客群体“只识围观之趣,不解示众之意”

的麻木呆滞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示众本是教化震肃之意,但

是民众愚昧不解,只将其看作一出消闷的戏。这足可见民众

只囿于自己生活的囹圄,对国家政法一窍不通且漠不关心。

随后,鲁迅更是在《药》中对那些“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

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层层围观革命者

行刑的看客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因爱国救民而牺牲的

革命勇士被枪决时遭到了热切的围观,看客们啖血食肉,谈

笑奚落,不解家国之义,不知革命之重,他们所关心的也许

只是枪决不如上吊更好看罢了。

通过对上述作品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鲁迅笔下的看

客多涉及对国家政治、革命斗争的漠然围观。鲁迅通过塑

造冷血的看客人物,真实反映了国民固有之奴性与愚昧,

旨在唤醒沉睡中的国民,增强其对国家命运以及革命斗争

的理解和支持,具有强烈的政治现实意义。

《呼兰河传》最初于1940年载于香港的《星岛时

报》,是萧红半自传式的作品。在《呼兰河传》中,从这

群呼兰河式看客围观大泥坑子中陷落的马,赶娘娘庙会,

到集体“救治”小团圆媳妇,围观跳大神,再到一起唾骂

王大姑娘中可以看出,他们所“围观”的对象多是带有封

建迷信色彩的民风民俗以及邻里间琐碎的“新奇”之事。

萧红将视线定格在这个偏远闭塞的村落,通过对看客群体

愚昧虚伪、自私冷漠形象的刻画,揭露了扭曲异化的人

性。与鲁迅笔下的看客不同,萧红笔下的看客多聚焦于村

中各事,围观内容较少涉及国家政事,也未明确提及革

命,似乎与世界割裂开来。萧红通过对呼兰河村“不涉世

事”的构造,真实地反映出其对家乡社会落后闭塞、充斥

封建愚昧、人民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与世界脱节的反思与

哀叹,具有强烈的乡土关怀。

鲁迅和萧红笔下的看客群体在画面构造、性格特色、时

局关怀、特殊群体的塑造等方面有所差异,但是作家本质上

都希望通过对看客这一中国传统社会中频繁出现却时常被忽

略的庞大群体进行探究,使国民性弊病暴露在大众的面前,

希望在对国民性看客冷漠愚昧的批判和反思中唤醒沉睡的民

众。当今,社会上未尝没有束手而立的漠然看客。因此,结

合时代背景研究鲁迅、萧红笔下之看客,细剖其心理,以人

文立场对其进行反思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第147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责任编辑 郑淑丽

助理编辑 孙香凝

第148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转型期才出现

的概念。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研究工作,2011年,国务院更是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之后,在2006—2023年间相继公

布了数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我国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事业开始逐渐走上法制化和制度化的新

台阶。陈小蓉认为,与文化遗产研究的“原生态”逻辑不

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一种活态性研究,这意味着研

究的重点应当聚焦于作为传承人。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不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强调运动性,因此其

“活态性”更为明显。随着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的陆续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逐

渐进入大众视野。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分

支之一。最早指出传统武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程大

力,他认为传统武术是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

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

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也逐渐在全国普及,但目

前理论界对体育运动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名称仍然存

在争论,目前较为普遍的是如下说法:民间的体育运动非物

质文化遗产、体育运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运动文化遗

产、“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随着国内外非物质

文化遗产相关法律的陆续颁布,专家学者认为,体育非物质

文化遗产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世代传承

的;第二,与群众(非生产性)身体活动相关;第三,被视

为文化财富;第四,具有游戏、娱乐、健身、教育或竞技等

特点的运动技艺与技能;第五,与体育相关的技术、方法、

设备或设施,以及相关的重要资产和空间设施。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目前,学术界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认识还比

较笼统,这使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划分比较凌乱,其

在立法中的知识产权主体也不够明晰。崔乐泉通过对中国

历史比较悠久的古老运动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与中国自然

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认为我国的

古老运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射箭、武艺、国术、角力、

举重、径赛项目等十二类。陈小蓉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为武术类、竞技类(球类、摔跤、竞渡、赛会)、游戏

类(竞赛类游戏、技巧类游戏、角力类游戏、秋千类游

戏、棋牌类游戏、力量类游戏)和舞蹈类[健舞、舞狮(舞

麒麟)、舞龙],这四大主要类别下再分十三个亚类。刘

晖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中国舞蹈、我国传统民俗体

中国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在文化实践中积淀而成的精神财富,对增强我国文化

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者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特征、价值、保护

和传承等方面。现通过整理分析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过去工作中的不足,希望为继续开展有关体育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并进一步为有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对策。

◎ 贾鸿皓 刘中强

中国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

第149页

131

育、民族游艺和杂技,以及地方风俗艺术等门类。另一些

学者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依据,认为中国传统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等文化艺术

门类中的部分活动。多数专家及学者广泛认可的观点是,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类别之间存在某种交叉,传

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延远远大于传统体育、游艺与

杂技的概念范畴。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与体

育有关的特征,分别包括促进身体健康、项目本身蕴含的

娱乐性、追求运动极限的竞争性等;二是与非物质文化遗

产有关的特征,包括非物质性、活态性、民族性、地域性

和传承性。任何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其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受到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

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具有该民族的文化特

点。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不同群体的不断模仿和创

新传承中得以存续、发展。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我国传统体育类项目具有现代体育的竞技性,所以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包含健身性、娱乐性等基础价

值。另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

▚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研究

笔者以“体育运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检索词,

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上进行了高级搜索,同时,将16

种体育学科的国外核心刊物作为主要发表源,将2006年至

今作为搜索时间跨度进行搜索,共获得96项数据。同时,

笔者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总结与研究,并分别对文献

的范围与时间排序、发表源、研究范围、课题特点、资金

使用状况等内容进行了研究总结。

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研究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

究的一个门类,又是文化科研创新的一条脉络。目前,专

家学者深入研究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限性问

题、文化保护与商业化开发过程中的矛盾等,并提出了有

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式和相关建议。一是建立

完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责任机构和等级文化

保障体系,比如,王怀建和林小美等提出,体育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

产业管理体系,整合传承人和机构之间的意见,由文化管

理机构统筹全局。二是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障

机制。专家学者指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出现的

若干现象表明当前相关的配套立法尚未健全。其中,随着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施

行,大量研究者建议采用立法的方式保护中国体育非物质

文化遗产,并指出通过立法,可以明确体育文化主管部门

的主体地位,保护传承人的权益,等等。

关于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研究

根据中国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现

总结出以下三点。一是传承人培养等工作的开展现状。目

前,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存在总量少、年龄

偏大、传承人断层现象严重的问题,这使其传播效益和吸

引力均不如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保护制度不健全。

三是关于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空间之

间联系的探讨。基于艺术空间概念,有的学者主张建立和

保存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或相关领域的“艺术空

间”,认为保护好艺术空间就保护好了艺术现象本身。

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现状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理论研究主要是利用地理

信息空间分析法,系统研究了运动专业领域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空间分布变化及其基本规律,从运动规模、种类等方

面入手探究了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变化及

其规律。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配并不

均衡,表现为组团型格局。另外,调查还表明自然环境也

会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位置、数量等。有专家

指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位置与古老村庄、宗祠

庙宇的建筑数量之间存在关联。而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也

会在不同区域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民俗文化,不同区域的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反映出当地民众的精神面貌,

具有当地的民俗与文化特色。另外,受到近年来中国红色

文化旅游大潮的影响,专家学者建议大力建设中国农村体

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民俗园。总之,产业化也将成为开

发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 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要方法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体系的建立

法律体系的建立是传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基本保障。但是目前,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

遗产法》虽然已经让中国在保护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范围内建立了必要的立法关系,但是保护中国体育非物质

文化遗产工作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因此,必须继续完善中

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体系,一是必须继续推进对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通过以资

源化方式综合运用著作权、商标权、发明专利、国家地理

标志等方式,实现对我国运动文明原真性的有效继承和对

文化产品的创新开发;二是进一步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

产知识产权的立法研究,进一步厘清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的范畴、标准以及内涵,从而调动保护体育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人及相关部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第150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32

积极性;三是进一步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保护立

法进程,逐步实现专利立法。

增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的能力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

容。目前,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掘利用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我国组织了多项对外宣传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峰论坛与表演比赛,积极开展海外交

流推广活动。第一,积极创新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品。在此过程中要明确,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

工作必须遵守国家统一的要求和标准。第二,丰富在国外

宣传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具体而言,可以利

用新媒体进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海外宣传,从而

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好地“走出去”。第三,积

极推动构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联合交流路径与

相关制度。比如,通过与海外著名的文化交流机构、孔子

学院、学者等联合开展关于世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的调查研究和评估等工作,实现对世界体育文明资源的跨

区域保护,以此提升我国体育文明的竞争力与感召力。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学

理基础建设做了很好的铺垫,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呈多样性、全面化、立体化趋

势。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项目,除了体育非物

质文化遗产包含的概念、含义、相关特征和意义以外,还

有关于保护方式与传播方式、学生教育、社会资本运用,

以及区域性个案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整体而言,目前专家

和学者对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传承以及

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重要意见。有学者试图通过探讨当前中

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构架的形成问题,以及体育非

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立法问题,激励社会成员及其传

承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总而言之,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必须通过对其的保护与

传承,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吸引力,这

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体育

强国建设进程中我国体育非遗文化资源资本化研究”(项目

编号:20YJC890015)。

(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可视化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