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2-11-2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任人,在村 ( 社区 ) 设立急难问题响应服务队,明确工作职责,并将服务队人员及联系方式进行公示,以便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面对面、零距离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对于扶贫建档立卡户 3213 人、边缘对象 19 人、脱贫监测户 37 人建立台账,对这部分对象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立即启动绿色救助通道,通过绿色通道直接送去临时救助金,待紧急情况解除后再按规定程序补齐审核审批手续,为困难对象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救助服务,缓解了困难群众生活压力。(三)严格公示制度,确保公开公正。为 12 个镇(街道)及 164 个行政村,安装户外社会救助不锈钢公示栏,对社会救助政策、救助标准、救助流程、救助对象及时进行镇(街道)、村两级公示。除在固定的社会救助公示栏中公示外,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对政策、救助对象进行长期公示,并设立救助、咨询、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临时救助工作透明、公开、公正。(四)创新宣传方式,提高政策透明。印发民政救助标准宣传彩单及兜底保障一览通 2万余份,发放到每一户民政对象户(人),并通过镇(街道)社会救助服务窗口,镇、村社会救助公示... [收起]
[展开]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任人,在村 ( 社区 ) 设立急难问

题响应服务队,明确工作职责,

并将服务队人员及联系方式进

行公示,以便及时了解、掌握、

核实辖区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

面对面、零距离帮助群众办实

事、解难题。对于扶贫建档立

卡户 3213 人、边缘对象 19 人、

脱贫监测户 37 人建立台账,对

这部分对象遭遇突发事件、意

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

立即启动绿色救助通道,通过

绿色通道直接送去临时救助金,

待紧急情况解除后再按规定程

序补齐审核审批手续,为困难

对象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救助

服务,缓解了困难群众生活压

力。

(三)严格公示制度,确保

公开公正。为 12 个镇(街道)

及 164 个行政村,安装户外社

会救助不锈钢公示栏,对社会

救助政策、救助标准、救助流程、

救助对象及时进行镇(街道)、

村两级公示。除在固定的社会

救助公示栏中公示外,在市政

府门户网站上对政策、救助对

象进行长期公示,并设立救助、

咨询、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

众监督,确保临时救助工作透

明、公开、公正。

(四)创新宣传方式,提高

政策透明。印发民政救助标准

宣传彩单及兜底保障一览通 2

万余份,发放到每一户民政对

象户(人),并通过镇(街道)

社会救助服务窗口,镇、村社

会救助公示栏,市政府门户网

站等全方位大力宣传兜底保障

政策,努力做到社会救助兜底

保障政策宣传全覆盖,提高群

众知晓率 ;采取适时举办培训

班、市区各个街心广场散发宣

传单等形式,将社会救助政策

进行多途径宣传 , 同时通过进

村入户、现场讲解、座谈交流

等方式进行宣传,提高群众政

策知晓率和工作透明度。

(五)运用好互联网,让救

助“指尖办”。开通“e 救助”

申请平台,对困难群众申请社

会救助先在网上审批,然后再

入户调查,让数据多跑路、群

众少跑腿,实现社会救助“网

经验启示

兴平市通过细化救助标准、下放审批权限、严格公示制度、创新宣传方式、运用好互联网、

聚焦特殊群体等措施,开通 24 小时“绿色通道”,采取“先行救助、后补齐手续”的方式,用

足用活临时救助政策,及时对各类困难群众进行救助,把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

病等特殊情况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

全感。

上办”“指尖办”。

(六)聚焦特殊群体,彰显

党的温暖。疫情期间,为全市

城乡低保 4599 户、城乡特困人

员 324 人 发 放 20 斤 大 米、20

斤面粉、10 斤食用油等补助物

资,并为城乡特困人员每人发

放疫情期间 200 元生活补助金,

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城乡困难群

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实施效果

2020 年以来,兴平市临时

救 助 6488 户 15841 人, 发 放

临时救助资金 572 万元。其中

委托镇(街道)办理 2000 元

以下小额审批发放资金 49 万

元。临时救助小额审批权下放,

有效简化了审核审批发放程序,

缩短了办理时限,使困难群众

能够及时就近就地获得救助,

进一步强化临时救助的救急难

功能。通过资金救助及实物救

助两种方式相结合,有效发挥

了临时救助制度对其他社会救

助制度的补充作用。

第六章 兜底保障 91

第102页

长武县 :

农村“幸福院”创出民生保障新路子

基本情况

咸阳市长武县地处渭北旱

塬,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

自 然 灾 害 频 发, 贫 困 人 口 众

多。到 2015 年全县还有 1059

户 2882 人 ( 散居五保户 79 户、

家庭主要劳力有重大疾病和残

疾的 326 户、独居老人 654 户 )、

人均纯收入 1274 元以下的农村

“三无”特困户,因鳏、寡、孤、

独或重大疾病,仍居住在土窑

洞或危漏房中,成为小康路上

最需要帮扶的特殊群体。针对

大量农村特困群众居住条件恶

劣却无力改善的情况,该县从

2011 年开始,按照“盘活存量、

节省投资、镇村包建、特困居住、

不享产权、周转使用”的原则,

遵循“集中居住、分户生活、

自食其力、统一管理、服务互助、

救助优先”的运行模式,利用

闲置的学校、村址等公有资产,

分年度、分批次建成 116 所村

级幸福院。

主要做法

(一)破解选人难题。按照

“精确瞄准、定点清除、分级负

责”的原则,通过派驻县级单

位组成驻村工作队,对全县各

村居住土窑洞、危漏房的“三

无”特困户进行调查摸底、分

类排队,并对摸排出来的 1059

户 2882 人建立电子档卡和移

民扶贫资料库,经过递交申请、

村镇公示、县级 8 个部门联合

工作组现场审核公示、县脱贫

攻坚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讨论等

多道关口,按照“五进三不进”

的标准,选定入住人员,实施

精准搬迁。

(二)破解布局难题。在幸

福院规划、选址过程中,综合

经济、人口、需求等因素,坚

持“就近、方便、实用”的原

则,按照“一村一建或邻村合

建”的要求进行规划,以农村

闲置校舍、厂房等公共设施用

房为扩建平台,改造成独立大

院,院内还划设小面积蔬菜种

植区,獭兔、鸡等养殖区,方

便有生产能力的群众在院内进

行种植养殖。保证特困群众离

户不离村,使其与其他群众享

有同等的生产生活条件,杜绝

了幸福院距离本村较远带来的

日常生活、交际、习俗等不适

影响,让特困群众能“听得见

乡音,见得着乡亲,感受得到

乡情”。

(三)破解建设难题。以

所在镇办为主体,包抓镇村干

部为责任人,按照“渠道不乱、

用途不变,整合资源、放大效

能”的原则,捆绑发改、住建、

民政、扶贫、水利、农业农村、

文旅、卫健等部门的灾后重建、

以工代赈、危房改造、移民搬

迁、安全饮水、村镇绿化、农

家书屋等渠道惠农项目和资金,

按 8 户以上的规模集中连片建

设幸福院,全面实施“交钥匙”

工程,建成的幸福院每户住房

面积不少于 40 平方米,水、电、

长武县提出了“政府建

院、 集 中 居 住、 分 户 生 活、

互助服务”的特困群众“离

家不离土,就地抱团互助脱

贫”的工作思路,在全国率

先探索实施了农村幸福院建

设工程,完善了从精准选人

到运营管理一整套制度,一

揽子解决特困群众住房、生

活、发展中的“六个难题”。

导读

92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03页

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绿化美化

到位,配套建设了卫生室、健

身房、读书室和文化广场,满

足了入住群众基本生活需要。

(四)破解保障难题。制定

了“211130”工作方案,整合

各类项目资金,为特困户人均

建设 20 平方米砖混结构住房 ;

人均保证 1 亩基本口粮田 ;人

均 1 亩苹果或核桃园 ;人均 1

千瓦光伏发电系统产权 ;低保

性收入加上光伏发电收入,人

均纯收入超过 3000 元 ;保证

了入住群众月月都有“零花钱”。

(五)破解互助难题。入住

群众维持以前的家庭结构,按

户生活,不吃大锅饭。遇到个

人无力克服的困难,在院长的

协调下,区分年龄、体力等,

扬长避短,互助服务,在洗衣、

做饭、看门、聊天、陪护、生

产等方面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最大程度实现居家生活与集体

生活的融合。

(六)破解管理难题。统一

制定了幸福院管理制度,日常运

转实行“资产归公、乡镇监管,

控制规模、自主管理”的办法,

院内资产由村民集体所有,乡镇

负责监管,重复周转利用,提高

了政府救助资金的使用效能。每

个幸福院 8—30 户的规模,既

避免了规模太小无法实现服务互

助,又避免了规模过大造成管理

压力。每个幸福院都成立了院委

会,选派了院长,一般由村干部

经验启示

作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陕西省长武县,近年来始终把特困群体脱贫作为决胜小

康“大会战”中的“关键战役”,精心运筹谋划,大胆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

实施有效的一体化越线脱贫新路,有效破解了贫困县特困群体面临的脱贫难题。这种“政府主

导,项目整合,财政兜底,镇村统建,特困居住,不享产权,周转使用”的特困户移民专属“幸

福院”筹资建房管理模式,符合目前农村实际,受到群众一致称赞。

兼任 ;县财政每年给每个幸福院

预算 3000 元,用于解决院长工

资及设施维护。村委会及幸福院

院长为群众提供纠纷调解、公共

卫生、文化活动、资产管理等服

务。入住群众实行互帮互助,不

配置服务员等专职工作人员,节

省了运行支出,最大限度地减轻

了政府负担。

实施效果

长武县已建成农村互助幸

福院 116 处,搬迁入住特困群

众 968 户 1704 人, 基 本 形 成

了以中心敬老院为龙头,区域

敬老院为依托,村级互助幸福

院为基础的养老服务网络。长

武探索实施的农村互助幸福院

工程,实现了分散供养和集中

供养的完美结合,走出了一条

政府一次性投资建设,日常分

户生活,财政不背包袱,特困

弱势群众有人帮助的良性发展

之路,为全县所有鳏寡孤独残

等特困群众带来了新希望,此

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

同,反响良好。

长武县巨家镇四合村幸福院

第六章 兜底保障 93

第104页

甘泉县 :

信息核对促进社会救助公平

基本情况

甘泉县位于革命圣地延安

“南大门”,全县总面积 2300 平

方公里,辖 3 镇 2 乡 1 个街道

办事处,总人口 8.9 万人。目

前,全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

象 1005 户 2131 人,农村特困

供养人员 104 户 113 人,低保

覆盖率 4.2%。为进一步提高社

会救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甘

泉县开展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

核对工作,有力促进了社会救

助制度的公平、公正。

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

核对工作顺利开展。坚持把推

进核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领导、全力推动落实。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由政府常

务副县长任组长,县民政局局

长任办公室主任,扶贫、人社、

公安、市场和质量监督、医保、

税务、自然资源、交通、银行

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甘泉县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

制建设领导小组,形成政府主

精准认定救助对象是提

升民政影响力的重要措施之

一,也是开展居民家庭经济

状况核对工作的根本目的。

甘泉县着力推进社会救助家

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

有效地将核对结果运用到具

体社会救助工作中,做到公

正、公平、公开,社会和老

百姓的满意度高,效果俱佳。

导读

甘泉县脱贫攻坚暨社保兜底工作推进会

94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05页

管、民政牵头、相关部门密切

配合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

核对工作格局。二是明确部门

职责。扶贫办负责提供建档立

卡贫困户信息;财政局、人社局、

医保局负责提供工资收入、养

老金、失业金和医保基本信息;

公安局负责提供户籍、车辆基

本信息 ;自然资源局负责提供

房产登记基本信息 ;市场和质

量监督管理局、税务局负责提

供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注册登记

以及纳税基本信息 ;住房公积

金管理中心负责提供缴纳公积

金基本信息 ;各银行负责提供

银行存贷款基本信息。

(二)推进信息化建设,提

高核对工作效率。为确保居民

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准确、

安全应用和核对系统正常运行,

甘泉县与各成员单位签订具体

包括信息采集、信息提供、保

密责任、违约追究等方面的协

议。原则上要求各成员单位每

半年将相关信息提交县民政部

门,由县民政部门交于市民政

部门上传至延安市社会救助申

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为

该系统提供详尽、真实的数据

信息。目前已将扶贫、车辆管理、

残疾、医保、社保、婚姻、殡葬、

财政供养、工商等信息导入系

统信息库。对于银行不能提交

信息的,由民政部门用加密 U

盘提交核对名单,银行进行离

线核对后将结果反馈民政部门。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升

核对工作水平。一是将居民家

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纳入社会

救助工作年度绩效考核,将核

对工作推进情况作为重点工作

开展考核。二是在工作推进中,

始终注重社会救助政策和相关

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强工作

人员对救助政策和核对内容的

理解,增强工作人员的法律意

识和保密观念。2020 年以来,

召开了全县核对专题工作会议,

组织乡镇(街道办)经验交流

座谈会 ( 培训班 )2 次,通过以

会代训、集中授课等方式,指

导工作人员熟悉工作流程,熟

练操作技能,强化业务能力,

提高工作效率。

经验启示

社会救助对象的精准识别是救助工作开展的基础保障。甘泉县近几年社会救助工作稳步

开展,离不开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该机制的有效运行,提高了基层甄别核实救助申请

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的能力,为“精准救助、高效救助” 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施效果

甘泉县着力推进社会救助

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

加强了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落

实 了 部 门 责 任, 强 化 了 政 策

衔接,使救助信息聚合,救助

效率提升,初步实现了互联互

通、跨部门核对信息的有效交

换,实现了户籍、车辆管理、

税务、社会保险、不动产登记、

工商登记、住房公积金、扶贫

等部门以及银行、保险等金融

机构相关信息的核查比对,全

面真实地反映了低保、特困供

养人员的信息。核对机制运行

以来,累计核对救助对象 2905

户 6083 人,核对出不符合条件

的 对 象 55 户 153 人, 实 现 了

新申请家庭 100% 核对,有效

提高了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的准

确性,培养了居民申请救助的

诚信意识,减少了动态管理中

的纠纷和争议,有力促进了社

会救助制度的公平、公正实施,

从而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

保尽保、应退尽退”。

第六章 兜底保障 95

第106页

“十三五”以来,陕西始终

把产业扶贫作为厚植脱贫攻坚

底气的制胜法宝,制定了《全

省贫困地区精准发展优势特色

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指导意见》。

聚力发展以千亿级苹果为代表

的种植业、千亿级奶山羊为代

表的养殖业、千亿级棚室栽培

为代表的设施农业 ;因地制宜

做优做强茶叶、食用菌、核桃、

产业

扶贫

第七章

红枣、花椒、中药材、富硒农

产品等 30 多种区域特色产业的

“3+X”扶贫产业 ;稳步推进苹

果“北扩西进”、猕猴桃“东扩

南移”、设施农业“板块发展”、

奶山羊“强种扩群”、茶叶提档

升级等措施。通过大力推广 22

种模式 35 个范例,形成了“大

产业、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

的发展格局。

96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07页

建立全省产业扶贫项目库,

制定 56 个贫困县优势特色产业

项目菜单,全省 1.4 万家新型

经营主体把贫困户嵌入产业发

展链条,实现有劳动能力、发

展意愿和发展条件的贫困户至

少有一个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

各类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累计覆

盖贫困人口 435 万人次。

全省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

已实现全覆盖,集体经济空壳

村全部清零。58.4% 的村集体经

济有了经营收益,28% 的村集

体实现了分红,贫困群众获得

感、幸福感大幅提升。贫困县

(区)苹果面积达 531 万亩,奶

山羊存栏 147 万只,设施蔬菜

达 83 万亩,分别较 2015 年增

长 12.7%、41.9%、15%,“小木耳、

大产业”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

发展良好,有劳动能力、有发

展意愿的贫困户实现了特色产

业 100% 覆盖。

五年来,新增农业龙头企

业 739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1.6

万家,建成产业扶贫基地 1.63

万个,各类主体通过入股分红、

劳动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带

动贫困户 61.8 万户,让贫困户

稳定分享产业链和价值链收益。

以千亿级苹果为代表的种植业在陕西形成“大产业、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的发展格局

97

第108页

周至县 :

猕猴桃产业成为带贫益贫主导产业

基本情况

周至南依秦岭,北临渭水,

总面积 2974 平方公里,其中

秦岭山区面积 2245 平方公里。

辖 1 个街道 19 个镇,264 个行

政村,总人口 69.81 万。2012

年周至县被确定为秦巴山集中

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建档立

卡贫困人口 11.34 万人,贫困

发 生 率 为 18.29%。 其 中, 山

区 4 镇和沿山 8 镇是贫困程度

相对较大的区域,基础设施薄

弱、产业布局单一、群众增收

乏力。近年来,周至县加大投

入,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

经济,围绕猕猴桃、苗木花卉、

蔬菜、杂果、中药材五大特色

产业,创新推出“六个全覆盖”,

带动 23450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发展特色产业,占建档立卡总

户数的 95.07%,基本实现每户

都有一个致富产业。

主要做法

一、优势产业全覆盖,鼓

了“钱袋子”。周至县在农业产

业布局上,立足本地实际提出

了“南部山区发展中蜂、杂果

产业,中部平原发展猕猴桃、

蔬菜产业,北部沿渭发展苗木

花卉产业”的农业产业发展整

体规划,打出了“猕猴桃创品牌、

苗木花卉上档次、绿色蔬菜提

品质、杂果优品种、畜牧业上

规模”的产业发展组合拳,扶

持带动 1.14 万户贫困户发展猕

猴 桃 3.55 万 亩,5433 户 发 展

苗 木 花 卉 1.53 万 亩,4279 户

发展杂果 1.33 万亩,保证了有

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有一项

长期稳定的增收产业,实现了

贫困户优势产业带动全覆盖。

二、主体帮扶全覆盖,结

了“好对子”。积极发展多种形

式的股份合作,将贫困群众产

业发展嵌入合作社、集体经济,

改变了以往小农小户单打独斗

的局面,实现抱团取暖,形成

了产业集聚发展促脱贫的新模

式。培育打造新型经营主体 61

家(其中企业 25 家、合作社

36 家),带动贫困户 7610 户。

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组织 264 个,

带动贫困人口 8 万余人。通过

创新“合作社 + 公司 + 农户”

模式,成立周至有机猕猴桃专

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小生产

联合起来,实施统一管理标准、

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

确保了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同时,整合各村资源,积极推

进贫困户嵌入猕猴桃生产、储

存、加工、包装、销售全产业链,

通过“产业 + 就业”,带动贫

困户增收,多渠道增加群众收

入。

三、资金支持全覆盖,撑

起“腰杆子”。积极探索多种整

周至县始终把猕猴桃产业作为脱贫主导产业,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

本之策,按照“种养有人带、技术有人教、产品有人卖”的产业扶贫思路,依托特色农业产业优势,

创新推出“六个全覆盖”,为产业稳步发展和贫困户持续增收保驾护航。

导读

98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09页

合形式,按照“因需而整”“应

整尽整”的原则,将各部门涉

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集中财

力 办 大 事。2018—2019 年 为

有发展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贫

困户每年提供 3000—10000 元

不等的资金支持,帮助贫困户

发展产业、更新品种、调整结

构、扩大规模。通过产业奖补

和差异化补助,鼓励多劳多得,

帮助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实

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有

一项长期稳定增收产业。

四、技术培训全覆盖,育

出“好苗子”。周至猕猴桃栽植

面积全球第一,但是受种植技

术、管理方式等影响,品质参

差不齐。为此,周至把技术服

务作为产业帮扶的一项有力举

措,坚持“做给农民看、教会

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服务

理念,成立了产业脱贫 110 技

术服务中心、百名科技人才服

务团、76 人农技专家团,按照

“服务到村、指导到户、精准到

人”的工作要求,整合技术力

量,采取“扶贫基地 + 职业技

校 + 农民工就业培训 + 各镇设

点培训 + 手机联网”相结合的

模式,开展产业脱贫技术“田

间课堂”,定时向农户手机上推

送“气象预报、科技知识、技

术指导、防灾减灾”等服务信

息,累计进行产业脱贫技术服

务 54332 户次,实现了技术服

务全覆盖。

五、电商带动全覆盖,摘

了“愁帽子”。大力实施“电商

+ 产业 + 扶贫”战略,全面推

进“三级平台、人才培训、示

范创建、联盟带动、招商引资、

宣传推介”六大板块,带动消

费扶贫。线上引进了阿里巴巴、

京东、赶集等知名电商,加强

与顺丰、德邦、邮政、京东等

快递合作,建成运营了全省第

一个电商大数据平台,成立了

周至县电商微商联盟,形成覆

盖 20 个镇街、150 个村的县镇

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优选 24

户与全县建档立卡户中有猕猴

桃、秦岭山货的 15937 户贫困

群众结对帮扶销售,逐一签订

兜底销售协议,2019 年电商交

易额达 34.42 亿元。

六、金融护航全覆盖,装

上“保险阀”。创新推出“脱贫

贷 + 助农保”模式,为全县建

档立卡贫困户提供 5 万元以下、

3 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的小额

信用贷款,由财政全额贴息,

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开发了

经验启示

周至县通过实施产业“六个全覆盖”,打出产业扶贫“组

合拳”,注重在选准选好产业、突出优势特色上下功夫,在发

展壮大产业、丰富带贫机制上下功夫,在激发内生动力、增

强致富本领上下功夫,在提升产业质量、扩大产业效益上下

功夫,在拓宽增收渠道、破解销售难题上下功夫,加速了产

业发展,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有力地推进

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

涵盖自然灾害、家庭种植及养

殖等为一体的“助农保”扶贫

保险,每户每年保费 160 元,

由县政府与人保公司按照 8 ∶ 2

的比例共同出资,鼓励群众参

保,降低了群众负担,为贫困

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产业保驾

护航。

实施效果

周至县立足自身资源禀

赋,始终把猕猴桃产业作为脱

贫主导产业,持续加大产业扶

贫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产业带

贫益贫效应,闯出了一条产业

扶贫的新路径,实现了由“一

业帮扶”到“多业共带”的跃升,

形成了“户有长效产业、村有

主导产业、镇有支柱产业、县

有产业品牌”的产业发展新格

局。通过实施“六个全覆盖”,

23450 户贫困户发展有中长期

产 业, 占 建 档 立 卡 总 户 数 的

95.07%。如今的周至村村有产

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

第七章 产业扶贫 99

第110页

鄠邑区 :

葡萄产业串起群众增收链

基本情况

“户县葡萄粒粒香甜醉秦

岭”,这是鄠邑区葡萄产业耳熟

能详的宣传词。鄠邑区原名户

县,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土壤肥沃,造就了优越的葡萄

种植条件。2014 年以来,鄠邑

区全区累计实现 5611 户 18942

名贫困人口脱贫,为鄠邑扶贫

贡献了巨大的能量。鄠邑区通

过扶产业、搭台子、定政策、

引技术、改品种,顺势而为造

就了葡萄上亿产业。如今“户

县葡萄”已成为鄠邑一张响亮

的紫色名片,香飘世界,实现

了小葡萄串起大产业的“鄠邑

扶贫模式”。

主要做法

(一)政府发力,助推脱贫

致富路。近年来,鄠邑区始终

把发展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

的重要抓手,发挥设施葡萄产

业“区位独特、市场成熟、效

益较高”三大优势,通过“精

准到户、破除瓶颈、培树品牌、

企业帮带”四个轮子驱动,将

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到项目,

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产业扶贫资

金 2900 余万元,让“小葡萄”

串起鄠邑区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探索出了一条以产业促脱贫的

致富路。

鄠邑区确定了以葡萄发展

为主的 10 家新型主体。目前,

10 家带贫主体为 39 个贫困村

集体经济合作分红 33 万元,扶

持贫困户发展葡萄种植 1500

余亩,产业扶贫的带动功能和

群众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二)龙头带动,小葡萄实

现大作为。发展产业是铲除穷

根的治本之策。在脱贫攻坚中,

西安东山果品专业合作社发挥

龙头示范引领作用,采取“合

作社 + 基地 + 精准贫困户”的

模式,帮助结对贫困村、贫困户,

带动了区域产业升级。

西安东山果品专业合作社

现有生产基地 2 个,葡萄规模

种植约 200 亩,引进国内葡萄

新优品种 12 个,建成葡萄避雨

栽培标准园 60 亩,果品分拣

车间 2000 平方米,果品储藏

冻库 1000 立方米。该合作社

利用与陕西省海航集团佳美家、

华润万家、世纪金花、人人乐、

喜盈门、好又多等商超建立的

良好合作关系,帮销葡萄、猕

猴桃等优质果品 1200 吨,销

售额约 900 万元,实现产品帮

销保收益。为周边富余劳动力

提供就业岗位,累计带动周边

群众就业 500 余人,户均增收

达 6000 元。

(三)科技助力 提升葡萄

品牌效应。鄠邑区灵山寺村科

西安市鄠邑区为全面抓好产业扶贫工作,加大力度扶持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立足区域优势

打造葡萄特色产业,实施“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发展潜力强、市场前景好、企业效益好及带

动贫困户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有产业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建立了

稳定增收利益联结关系。

导读

100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11页

技扶贫产业园区是在西安市科

技局驻村工作队的技术支持下,

建设的占地 110 亩的科技扶贫

产业园区。该园区利用浅层地

热能作为再生能源,实施农业

领域的应用示范项目,解决了

大棚作物冬季萌芽加热问题,

帮助园区作物提前上市销售。

灵山寺村科技扶贫产业园冬季

大棚内的温度达到 15℃,可满

足作物生长要求。种植的“含

香美人娇”葡萄具有“上市早、

挂果早”等特点,上市时间最

早可提前至 5 月中旬,抢占了

高端市场。“画乡秀水”商标的

成功申请,提升了“含香美人娇”

葡萄的品牌效应。

(四)网络销售 拓宽群众

致富渠道。为了促进产销对接,

鄠邑区开展了鲜食水果之都“户

县葡萄”销售季百家客商进鄠

邑直采活动、“e 购西安,尽享

好物”陕耀·网络扶贫 e 起来

走进鄠邑专场活动、“网助扶

贫——讲好脱贫攻坚西安故事”

走进鄠邑等活动,联系来自全

国各地线上、线下百家果商走

进鄠邑,品鉴“户县葡萄”,与

陕西广电网络西安分公司线上

运营中心与带贫主体签订直销

协议,与华润万家、盒马鲜生、

经验启示

鄠邑区坚持以“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为抓手,同步

启动实施了产业到户、入股带动、合作社 + 贫困户、党建 +

贫困户、联村党委产业扶贫、电商 + 贫困户、集体经济 + 贫

困户、金融 + 贫困户等 8 大产业扶贫模式,持续推动全区产

业扶贫工作快速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产业帮扶、

技术帮扶、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通

过推进产业规模进程,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深入探索“合作社 + 村集体经济 + 农户”的联营模式,积极

发挥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了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上海景域“驴妈妈”集团等商

家签订葡萄购销协议,助推“户

县葡萄”销往全国,拓宽了群

众的致富渠道。

实施效果

鄠邑区立足区域优势打造

葡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用“小

葡萄”串起“大产业”的脱贫致

富之路。“十百千万”产业扶贫

工程的落地,引进新技术、改良

新品种、发展深加工等措施的有

效实施,造就了“户县葡萄”的

产业优势。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组

织,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帮扶

协议,与贫困户签订技术指导协

议、帮销协议、务工协议等,建

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

技术跟踪服务、年底分红、吸纳

贫困户就业等方法,实现了村集

体经济的壮大,走上了产业脱贫

的康庄大道。

葡萄丰收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01

第112页

陇县 :

“1265”模式推进产业扶贫

基本情况

“1265”模式具体为 :“1”

是 一 张“ 菜 单 ”, 精 准 到 户 ;

“2”是双百基地,嵌入承载 ;

“6”是六大板块,统筹推进 ;

“5”是五大新兴业态,全面突破,

即深化“菜单式”扶贫,推行“双

百”产业扶贫基地,构建“6+5”

产业板块,通过三大举措解决

了产业扶贫的精准化、组织化、

规模化问题,蹚出了一条现代

化产业扶贫新路子。

主要做法

实施“三大步”战略,推

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群众可持

续增收。

第一步 :推进“菜单式”

全覆盖,力促扶贫精准化。坚

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依托

陇县奶山羊、苹果、核桃、烤烟,

食用菌、中蜂,旅游等特色产业,

创造性开展“菜单式”产业扶

贫。按照“长短结合、因地制

宜”原则,为贫困户量身定制

种植、养殖、就业创业、生态、

电商、旅游、光伏七类 37 项产

业“菜单”,实行政府“配菜”、

贫困户(村)“点菜”、部门“上

菜”、考核“评菜”。从 2016 年

开始,连年帮助贫困户通过“点

菜”发展到户产业。

第二步 :打造嵌入式“双

百”基地,实现群众组织化。

产业精准到户后,急需解决技

术、管理、经营等问题,急需

提高产业质量效益。2017 年以

来,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

场(牧场)等为主体,投入贫

困户每户 5000 元的产业直补

资金和每户 5 万元的无息无担

保小额贷款,以及每个公司、

合作社 200 万元的半贴息贷款,

聚力打造“双百”产业扶贫基

地(即建设 100 个双百基地,

每个基地带动 100 户贫困户)。

“双百”基地既发挥市场主体在

理念、管理、技术、市场等方

面优势,极大地推进了产业快

速发展、提质增效,又减少了

贫困户“单打独斗”式生产经

营,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的利益共同体,有效规避了市

场风险,促进了贫困户“抱团”

脱贫、稳定获益。

第三步 :壮大“6+5”产

业板块,加快产业规模化。围

绕全省“3+X”产业结构布局,

按照“板块式布局、链条式集聚、

循环式生产、集约式发展”思路,

持续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大会战,

以和氏乳业、关山乳业两家龙

头企业为引领,在千河两岸打

造奶山羊产业带 ;依托陕果集

团的技术优势和盛源果品外贸

出口优势,在南部山区打造苹

果产业带 ;以“中国核桃之乡”

和“陇州核桃”地理标志为引领,

在北部山区沿线打造核桃产业

带 ;以建设“陕西优质烤烟强

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六盘山片区县。脱贫攻坚实

施以来,陇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和根本路

径,聚焦解决产业扶贫的精准化、组织化、规模化问题,梯次推

进产业扶贫,形成了“1265”的产业扶贫推进模式。

导读

102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13页

县”为引领,以曹家湾镇为核心,

在适宜地带打造烤烟产业板块;

以建设温水香菇特色小镇为核

心,打造食用菌产业板块 ;以

打造“桃园蜜谷”和“花园蜂谷”

为引领,依托八渡、固关、天

成优越的自然资源,打造中蜂

产业板块。引导“双百”基地

打破区域界限,共享生产要素,

统一技术标准,抱团扩大生产,

推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

发展,进一步将贫困群众嵌入

产业链、融入大产业。在推进

六大板块的同时,推行“五大

新兴业态 + 贫困户”的“多元化”

扶贫模式,全面实施“全域旅

游富民”战略,通过关山草原

等旅游服务资源带动群众增收。

按照“1+13”社区工厂建设布

局,实施就业扶贫,通过公益

性岗位、村镇社区工厂、技能

培训等带动脱贫,积极实施光

伏扶贫,电商扶贫,生态扶贫,

通过新兴业态使贫困户实现多

渠道增收。

实施效果

从 2016 年开始,全县已

组织落实贫困户“五轮点菜”,

覆盖 15826 户贫困户,补助资

金 12615.6 万元。通过实施“菜

单式”产业扶贫,实现了有劳

动能力且有发展意愿贫困户到

经验启示

产业扶贫中,产业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及方式

至关重要。在“1265”模式推进中,探索总结出了生态羊乳全

产业链扶贫模式、“借袋还菇”扶贫合作模式等扶贫模式。通

过多种方式做实了产业扶贫利益联结这个核心。同时,通过质

量标准化、产业品牌化、营销信息化协同推进,不仅形成标准

化产业体系,提升了产品市场占有率,而且通过建立产业规划

体系、资金保障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全方位、多方面为产业

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

户产业全覆盖。全县建成嵌入

式“双百”基地 106 个,其中

养殖基地 34 个、果业基地 26

个、种植基地 25 个,旅游、电

商、光伏等基地 21 个,通过入

股分红、托养代管、土地流转、

园区带动、能人帮带五种联结

机制,带动 1.2 万户贫困户发

展产业。通过板块式推进产业

发展,全县奶山羊存栏 50.02

万只、有机苹果 10 万亩、优质

核桃 58 万亩、香菇 3200 万袋、

中蜂 6 万箱、烤烟 3 万亩。五

大新兴业态带贫张力持续增强。

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由 2016

年的 5190 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9877 元。2020 年 9 月 11 日至

15 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

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带队

在陇县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

调研,监督调研组评价 :“陇县

是我们这几年来对陕西脱贫攻

坚民主监督调研中发现的产业

扶贫最有特色、最有成效的县”。

和氏乳业智能化挤奶站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03

第114页

眉县 :

“猕猴桃 + 电商” 开辟富民产业化新路径

基本情况

眉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

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总面积

863 平 方 公 里, 辖 7 镇 1 街、

86 个行政村,33 万人,是中国

猕猴桃之乡。全县猕猴桃种植

面积 30.2 万亩,年产量 47 万吨,

综合产值 46 亿元。县委、县政

府依托主导产业,在深入调研

的基础上,精心培育龙头企业,

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大力推

广产业化品牌,充分发挥猕猴

桃高端水果的优势,积极推行

全民电商,开辟了富民增收的

新路径。

主要做法

一是将综合示范作为主要

抓手,不断改善电商发展条件。

按照“政府引领、市场运作、

典型示范、突出特色”的思路,

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

示范县项目实施,利用 2000

万元中央资金撬动 5.3 亿元社

会资本用于电商基础条件改善

提升,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眉县)

猕猴桃产业物流园、眉县互联

网科技产业园、眉县农村电子

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农产品供

应气调冷库等公共服务设施。

整合各类资源,及时对村组道

路、电信网络等进行了完善提

升,并统筹农村淘宝、中国邮

政、供销农资三条物流配送线,

在 8 个镇街和 86 个行政村分别

设立了镇级电商服务中心和村

级电商服务站,打通了物流配

送和电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积极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

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建成 1

个电商众创空间、2 个电商实

训室和 3 个电商创业孵化基地。

通过平台支撑、物流支撑和培

训支撑,为猕猴桃、大樱桃等

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提供了坚

实的网络基础和人才保障。全

县累计孵化微电商 2600 余户,

带动 249 户贫困户开办了网店

或微店。

二是将培育龙头企业作为

主线,扩大电商扶贫主体队伍。

出台了《眉县电子商务扶持奖

励办法》,县财政每年列支 1000

万元,全方位用于支持电商发

展。全县各类电商企业已经达

到 467 家,齐峰果业、金桥果

业等规模化电商龙头企业达到

13 户。按照“把贫困户变商户、

把贫困村变货仓”的思路,引

导电商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扶

贫工作中,对参与度高、成绩

突出的企业给予激励奖励支持。

建立了以电商龙头企业为主体、

其他电商企业为补充,电商服

务站、电商协会及镇村干部、

帮扶干部为辅助的多元化电商

扶贫队伍。秦旺果业、鹏盛达

果业等电商企业先后在汤峪镇

梁村、金渠镇宁渠村等村建立

了 16 个猕猴桃扶贫基地 ;汤峪

镇新联村等 13 个电商服务站通

过整合贫困户资源,打造了“二

眉县立足 30 万亩猕猴桃产业优势,依托齐峰果业等省市级

龙头电商企业,聚力贫困群众产业增收,以电子商务为有力抓手,

全力推进猕猴桃产品网销,延长产业就业链条,走出了一条具有

眉县特色的电商扶贫新路子。

导读

104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15页

郎沟土鸡蛋”“老堡子猕猴桃”

等电商扶贫特色产品,实现了

抱团发展 ;营头镇红河谷村的

镇村干部依托核桃、板栗等山

货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了电

商扶贫互助合作社,吸纳 99 户

贫困户,年户均分红 500 元。

三是以龙头企业为载体,

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

展。鼓励支持电商龙头企业,

通过技术指导、果园托管、订

单收购等方式,引导果农全面

掌握和熟练应用猕猴桃标准化

生产十大关键技术。将齐峰果

业、兄弟果业等 10 个典型电商

企业纳入眉县猕猴桃安全追溯

系统,借助齐峰果业研发的爱

奇果大数据平台对猕猴桃产销

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不断提

升果品质量,确保“眉县猕猴

桃”公用品牌的网销品质。“眉

县猕猴桃”品牌价值在京东生

鲜类网购排行中位列榜单第三,

先后培育了“齐峰缘”“眉香金

果”等一批热门网销品牌。

四是依托产业联结贫困

户,不断扩大电商扶贫规模效

益。努力搭建电商与贫困户的

利益联结,组织县内 15 户电商

企业与 25 个贫困村、1800 户

贫困户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通

过土地流转、大田托管、订单

收购以及优先聘用有能力的贫

困户就近就业等多种形式,有

效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持续增

收。 每 年 4 月, 电 商 企 业 和

贫困户按照每公斤高于市场

价 0.5-1 元的价格签订收购订

单,实行保底收购,消除贫困

户销售难的后顾之忧。眉县鼓

励支持县内电商企业积极与各

大平台策划举办猕猴桃电商扶

经验启示

眉县探索建立的全民电商扶贫模式,有效发挥了猕猴桃

产业优势,整合了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破解了贫困户猕猴

桃销售困难的问题,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实现了产业发展和

贫困户脱贫增收双赢的目的。这一模式,经过探索创新,拓

展了村级集体经济,扩大了品牌影响,巩固了利益联结机制,

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贫销售活动,两年来先后与阿

里巴巴、京东举办了“太白山

下 3000 个希望—聚寻农”眉

县猕猴桃首发仪式、京东眉县

猕猴桃专场电商扶贫销售等活

动。在“太白山下 3000 个希望—

聚寻农”眉县猕猴桃首发仪式

上,154 户贫困户的猕猴桃全

部实现了网上销售,销售额达

到 460 万元,与传统的田间地

头收购方式相比较,户均增收

1.2 万元,激发了贫困户应用电

商的重要性和脱贫致富的信心。

实施效果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眉县

发挥猕猴桃产业优势,依托县

内龙头电商企业,将电子商务

作为助力精准扶贫、促农增收、

增加就业的重要举措,同比增

收 3 倍 -5 倍。全县 7525 户建

档立卡贫困户中有 4300 余户

实现户均增收 2300 元,900 余

名贫困人口通过电商产业链实

现就业,电商扶贫成效显著。

齐峰果业标准化分拣车间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05

第116页

泾阳县 :

“雅泰模式”为贫困户撑起一片天

基本情况

泾阳养殖奶山羊的历史

由来已久,各村都有养羊户,

畜牧产业有一定的基础和良好

的环境。但是群众养羊基本都

是在家里,只能饲养一两只多

则四五只,一年除去防疫、饲

料等成本,收入也是杯水车

薪,有时还入不敷出。想要依

靠传统的养殖方法彻底摆脱

贫困实属不易。面对这种情

况,泾阳县委、县政府雷厉风

行,想办法、定措施,经过认

真调研,出台了多项优惠政

策,鼓励社会各界建设奶山羊

养殖场,冲出一条利民富民的

路子。在各项优惠政策的推动

下,泾阳县雅泰乳业有限公

司,不但扩大了原有的养殖规

模,还立即着手新建了养殖

场,并探索出“五连四统一保

护”的雅泰模式。

主要做法

(一)村企联合,共建共享

促共赢。泾阳县委和王桥镇党

委在雅泰公司党支部的基础上,

联合企业周边社树村和寺背后

村,组建了王桥镇村企联合党

委,共同谋划和组织发展奶山

羊养殖。村级组织负责组织发

动群众、协调解决矛盾,协助

公司向上级争取政策和项目,

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公司负责

技术推广、管理服务、基地建

设、羊奶收购等发展事宜,实

现发展规划共商、产业基地共

建、脱贫任务共担。

(二)产业链接,互联互通

提效益。以羊乳奶粉终端消费

需求为导向,推行奶山羊养殖、

配送、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

链条发展模式。养殖户为企业

提供奶源,企业为市场提供产

品,种、养、加、销结成环链,

催生了饲料种植、奶羊养殖、

奶源运输、生产加工、市场销

售等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了产、

供、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优化组合和全面提升。

(三)基地连户,共管共营

共增收。采取“公司 + 基地(奶

站)+ 农户(贫困户)”的模式,

雅泰公司先后建成标准规范的

奶山羊养殖基地 6 个,标准化

奶站 30 个,将养殖户统一到基

地(奶站),实行“集中运行、

分户管理”,公司负责提供饲料、

设备和技术指导,农户负责养

殖,成本收益实行分户核算,

使养殖户成为产业基地的职业

农民。该模式覆盖农户近 3000

户,养殖奶山羊 2 万多只,其

中贫困户 800 多户,养殖奶山

羊 5000 多只。

(四)股份连心,众筹众

创谋共富。在泾阳县委、县政

陕西雅泰乳业有限公司采取“村企联合、产业链接、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统一标

准、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管理,保护价全部收购”的“五连四统一保护” 精准扶贫模式,带

领广大农户“抱团”闯市场、合作促共赢。

导读

106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17页

府的指导下,雅泰实施“三变”

改革,按照“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通过

土地、资金、技术、劳务等股

权形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

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基

地直接带动贫困户入股 42 户

210 万元,户均年增收 3100 多

元。

(五)责任连体,同干同闯

同进退。本着“利益共享、风

险共担”的原则,雅泰公司与

农户签订养殖合作协议,发展

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与农户

形成“同进退、共患难”的合

作关系。企业主要负责生产经

营,提高效益,开拓市场,养

殖户主要负责养好奶山羊,提

高鲜奶质量,保障奶源安全,

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六)四统一保,科学运营

做保障。“四统一保”雅泰精准

脱贫模式,统一饲喂标准、统

一技术服务和防疫、统一订单

收购、统一奶源管理,并以保

护价全部收购贫困户的羊奶,

即便遇上羊奶市场低迷,也能

保证贫困户的养殖效益,让贫

困户发展产业无后顾之忧,能

够迅速脱贫走上致富之路。

实施效果

雅泰公司通过“五连四统

一保护”的产业发展模式,把

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等经营

主体有机连接起来,使贫困群

经验启示

“五连四统一保护”的雅泰模式,根本上是创新了产业

上的精准脱贫,关键是形成了主体的培育,并以股份合作为

纽带,把村集体、企业、贫困群众连成一个责任共同体、利

益共同体,实现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在雅泰模式中,龙头

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挥着组织、引领、示范、带动等

重要作用,秉承“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扶持产业脱贫”

的理念,让新型经营主体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众能够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合

作社等经营主体的技术、人才、

市场、管理、资金等综合优势,

实现了“输血”向“造血”“扶贫”

向“扶志”“扶智”“扶技”的转变,

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夯

实了脱贫致富的产业基础。截

至目前,带动全县 8 个镇 130

个村 5800 多户群众发展奶山羊

3 万多只,其中 1400 户贫困户

发展奶山羊近 9000 只,户均年

收入达到 0.6 万元以上。

泾阳县雅泰乳业挤奶车间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07

第118页

长武县 :

光伏扶贫“靠得住、能稳定、可持续”

基本情况

长武县位于关中西部陕甘

交界,总人口 18 万,耕地面

积 45 万亩,是国家扶贫开发工

作重点县、陕甘宁革命老区县,

属六盘山连片特困县。全县平

均海拔 1100 米以上,年均光照

2100 小时,光能资源丰富,适

宜太阳能电池板的大面积铺设。

长武县充分利用各类建筑屋顶、

闲置废弃场地、旅游景点停车

场、设施农业棚顶等可利用空

间,积极发展光伏扶贫产业。

全县建成光伏扶贫电站 132 个,

装机容量 11.6 兆瓦,形成了形

式灵活、遍布城乡的多层次多

方位的光伏产业布局。

主要做法

(一)坚持试点先行,逐年

稳步推进。2015 年,编制《长

武县光伏扶贫“十三五”规划》,

在昭仁街道杏坡村、巨家镇四

合村、亭口镇宇家山村和樊罗

村开展试点,为 4 村 90 户贫困

户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取得了

明显的经济效益。在总结试点

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各村地形

地势、采光条件、接网线路等

因素,采取单村建设与联村建

设相结合、屋顶分布与地面电

站相结合的方式,合理控制规

模,将光伏作为带动贫困户增

收、贫困村集体经济壮大的主

要扶贫产业之一进行培育发展。

全县建成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

41 处,地面单村光伏电站 79 处,

联村电站 8 处,确保光伏发电

就地就近消纳。同时,大力发

展光伏农场,将光伏支架抬高

至距地面 2 米以上,上面安装

光伏发电组件,下面闲置空间

建香菇、蔬菜大棚、特色养殖,

全县建成光伏农场 42 个。

此外,成立了以县长为组

长的光伏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

县扶贫办成立了专门的光伏扶贫

办公室,相关部门均有固定的干

部联系协调光伏扶贫工作。每个

镇办均由 1 名班子成员分管光伏

扶贫,有 1 名专职光伏扶贫干

部,每村由 1 名定补干部兼任光

2015 年,长武县被确定为陕西省 10 个光伏扶贫试点县之

一,创新性地引入光伏农业理念,将光伏与种植、养殖、就业有

机结合,灵活调整光伏扶贫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出光伏扶贫增收

多条路径,使扶贫由“输血”转变为“造血”,开辟了一条“打得通、

靠得住、能稳定、可持续”的贫困村、贫困户增收通道,走出具

有长武特色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导读

长武县巨家镇四合村养殖循环基地(屋顶光伏)

108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19页

伏信息联络员。将光伏扶贫纳入

“脱贫应急工程”,实行特事特办,

在建设光伏农场时,竞争性谈判

开全市先河。

(二)多元形式投资,破

解资金难题。一是实行金融扶

贫贴息贷款政策。为特困户每

户安装 3 千瓦光伏系统需要投

资 3 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

和光伏专项资金为每户投入 1.3

万元,企业让利 7000 元,贫

困户需自筹 1 万元。对部分贫

困户无法筹集的资金,实行无

抵押无担保金融扶贫贴息贷款,

向贫困户提供 5 万元以下、3

年以内免担保扶贫贷款。二是

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投建。2015

年以来,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

7200 万元,主要用于幸福院屋

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和

贫困村村级光伏电站建设。三

是贫困户产业直补资金入股。

鼓励用贫困户产业直补资金入

股建设光伏电站。枣园镇利用

西河村废旧荒地 15 亩,引进专

业光伏企业,为全镇 128 户贫

困户按每户 3 千瓦,与全镇居

住在 8 个幸福院的 88 户特困

户 157 名特困群众的光伏扶贫

项目整合,贫困户以每户 5000

元的产业到户直补资金入股,

建 成 了 容 量 600 千 瓦 的 地 面

光伏扶贫电站。幸福院特困户

按人分红,一般贫困户按户分

红。建设企业连续 5 年向贫困

户每年每户保底分红 1400 元,

每年返还贫困户股金 1000 元。

四是企业全资投建。面向社会

公开招引光伏企业到长武投资,

选定了陕西云创能源有限公司

等三家企业全额投资建设贫困

村光伏农场项目,共建成贫困

村光伏农场 42 处 5220 千瓦。

五是吸纳社会扶贫资金注入。

利用中国彩虹集团扶贫合力团

项目、苏陕合作、中国银行定

点帮扶等资金优势,助力光伏

扶贫项目 5 个,投资 700 万元,

实现了借鸡生蛋。

(三)设立周转基金,消除

结算掣肘。在对全县电网承载

和运行能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优先为电力部门拨付资金 300

多万元,专项用于电网升级改

造,优化调整农村配电网负荷

分配。设立政府光伏扶贫周转

金,县财政专项列支 200 万元,

由县电力局周转解决并网接线

费用,按季度向贫困村、贫困

户结算电费。国家电费补贴资

金到账后,电力局归还县财政。

在电费结算方面,全面推行光

经验启示

光伏扶贫是产业扶贫到户到村的一种有效途径,技术成

熟,收益稳定,切实增强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 “造血”功能。

通过有效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进一步满足了贫困农户的

差异化需求,杜绝了“穷人戴帽、富人用钱”的现象,特别

是促进了财政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

伏收益乡镇代办制度,有效解

决了特困群众进县城不方便、

办事手续多的问题。此外,投

资 60 万元在县信息办建成了

光伏运维智能化信息监管平台,

全县所有建成的光伏电站全部

接入平台,实行 24 小时监控,

确保了光伏电站的正常运行和

发电效益最大化。

实施效果

长武县 11.6 兆瓦的光伏发

电系统,平均每年发电 1256 万

度,年发电收益 980 万元,扶

持全县 97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村

集体年均增加收入 4 万—5 万

元,带动贫困户 3243 户,户均

年发电收益 1480 元,可持续受

益 20 年。光农互补式的光伏农

场,采取“智能光伏 + 特色种

养 + 贫困户就业”的形式,既

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拓宽了贫

困户增收渠道,还有效解决了

特困户无劳力、无技术、无资金、

发展产业难的问题。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09

第120页

白水县 :

“果园托管”托起群众致富梦

基本情况

白水县地处陕北高原与渭

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渭南市

唯一山区县,也是扶贫开发重

点县。全县辖 7 镇 1 办 124 个

行政村(社区),总面积 986 平

方公里,总人口 30 万人,其中

贫困村 43 个,贫困人口 16675

户 58332 人。该县因处于陕北

旱塬区,光照充足,温度适宜,

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苹果最佳

优生区。经过多年的发展,苹

果种植面积达 55 万亩,年产

55 万吨,成为白水农业发展的

主导产业。近年来,白水县积

极创新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探

索出集技术服务、生产种植、

果品包装、冷藏物流、加工营

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形成了以果园生产托管服务助

力产业扶贫的创新路径。

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示范带动。

白水县找准党组织、企业、果

农等同频共振的契合点,依托

果业企业,以产业发展为纽带,

以企业和周边村党支部为重点,

组建联合党组织,把企业党组

织、村级党组织、普通党员和

果农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

党建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扩大了托管面积、放大了托管

效应。党建联合体把企业党组

织和村级党组织联结在一起,

所有工作都是紧紧围绕产业发

展来展开,党员的组织关系和

组织生活依然在各自支部。党

员既是直接参与者,又是生产

组织者,既是企业和群众的联

络员,又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整个产业链上,基层党组织架

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既能

陕西是苹果种植大省,果业是陕西“3+X”特色产业的三大产业之一。从渭北旱塬到陕北山地,

几乎每个县域都在种植苹果。白水县发挥县域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懂技术、

善管理、市场广的优势,探索出全托管模式、半托管模式、反托管模式以及产品入股四种果园托管

模式,实现了果农与企业的双赢局面。

导读

托管果园的果农喜上眉梢

110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21页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战

斗力、号召力,又能使各个支

部互联共建、资源共享,形成

发展合力,确保产业托管模式

持续发展、托管效应持续释放、

果农持续增收。

(二)创新模式,因户施策。

一是全托管模式。主要针对没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兜底户。这

些果农只需与企业签订全托合

同,由公司全程派送劳力、专

人监管技术和垫付全部资金,

落实农药 50%、肥料 20%的

资金补助,并以每斤高出市场

一到两毛的价格,优先收购他

们的苹果。

二是半托管模式。主要针

对缺少技术、资金及相当一部

分还有“恋地”情结的果农、

贫困户。这些果农有劳力,对

果园有浓厚的感情,果园依然

由他们管理,公司负责定期、

不定期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

质量监管,在病虫防治、肥水

管理等苹果生产的关键环节,

由企业统一安排和提供农药、

肥料、农膜等生产资料。托管

户可以根据各自所需,自由选

择公司提供的服务项目,贫困

户同样享受农药 50%、肥料

20%的补助,公司同样以高出

市场一到两毛的价格优先收购

他们的苹果。

三是反托管模式。主要针

对无劳动能力、无资金的贫困

户。贫困户与公司签订协议,

将土地流转给公司全权管理,

由公司负责制定种植计划、生

产管理、果品销售,并根据实

际情况评估出保底收益,农户

只负责生产环节,企业按耕种

面积向农户支付土地租金和劳

务工资,苹果销售后,如果高

于保底收益,公司会向农户再

次分红。托管户年总收入由“保

底收益、再次分配所得、公司

正常劳动报酬、其他零工收入”

四部分总和构成。

四是产品入股模式。按照

自愿且贫困户优先的原则,苹

果成熟后,如果当时苹果收购

价格过低,难以收回投资成本,

果农可将苹果入股公司经营,

企业按照市场价保底收购,并

择机出售,出售后若高于当时

收购价,企业将支付果农全部

果款及盈余分红,若企业最终

售出价格低于当时收购价,亏

损部分由企业承担,果农旱涝

保收。

经验启示

“果园托管”模式不仅实现了果园基础设施的全面改造,

更推动了果业生产、加工、管理等技术方法上的全面升级。

其核心是贫困户把果园交给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进行全程

管理,实现了不用流转土地即能实现规模化经营,既解决了

果农实际管理难题,为果业公司节省了流转成本资金,而且

提升了果品品质,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果农收入,给果农带

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实现了果业公司与果农双赢。

实施效果

随着托管工作的不断深入,

白水县已涌现出 8 家以农业社

会化服务机构为主体的技物结

合产业托管团队,为规模化和

农户集中连片种植的果园在水

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

修剪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

探索。他们通过农资集团购买、

组建作业团队、农技农机服务

等方式发挥团队的资金、技术

和人力资源等优势,为规模化、

标准化农业生产提供了后勤保

障,为产业托管、提升产业发

展水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目前,果园托管在白水县已发

生倍增效应,63 家涉果企业与

贫困村进行对接,托管面积 7.1

万余亩,涉及农户 1.13 万户,

其中贫困户 5908 户,亩均增收

约 1500 元以上。果园托管带贫

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

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11

第122页

富平县 :

奶山羊衔接起小农户与大产业

基本情况

富平古称频阳,取“富庶

太平”之意,位于陕西省关中

平原中北部,是全国“奶山羊

之乡”“中国羊乳之都”“世界

奶山羊产业发展示范区”。全

县总面积 1242 平方公里,辖 2

个街道办、14 个镇,268 个行

政村,总人口 82 万,其中贫困

村 82 个,贫困户 7499 户,贫

困人口 21168 人。为推进产业

扶贫力度,充分发挥奶山羊养

殖投资少、见效快、门槛低且

当地群众素有养殖奶山羊的传

统习惯,富平县创新扶贫模式、

强化扶贫举措,将奶山羊产业

与贫困户牢牢联结起来,实现

了产业发展、贫困户长久增收。

主要做法

(一)整合涉农资金,强

化项目带动。先后整合奶山羊

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项目、奶

山羊全产业链示范县建设项目、

奶山羊农业产业园项目资金,

列支项目实施主体,按照 100

只家庭农场结合 1 户贫困户、

200 只家庭农场结合 2 户贫困

户、500 只养殖场结合 5 户贫

困户、1000 只养殖场结合 10

户贫困户、养殖园区结合 50 户

贫困户、龙头企业结合 100 户

贫困户的原则,指导项目实施

单位通过羊只托管、土地流转、

就业务工、奶价支持、免费配

种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建立稳

定的发展联结机制,与贫困户

签订协议,建立起产业发展带

动机制。

(二)创新扶贫模式,精

准分类施策。由各镇、村、组

对贫困户发展奶山羊产业进行

细致摸底调查,并与相关部门

进行了充分对接,结合贫困户

实际情况,分类施策。先后为

贫困户发放泌乳母羊,扶持发

奶山羊产业是陕西“3+X”特色产业的三大产业之一。富平县按照“产业带动、项目引领、市

场运作、互助联动、精准脱贫”的思路,充分发挥奶山羊产业的资源禀赋,创新利益联结、强化项

目带动、推进技术支持,将贫困户牢牢镶嵌在奶山羊全产业链发展之中,为实现小农户与大产业的

有效结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畜牧力量”。

导读

贫困户在羊场务工

112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23页

展适度规模养殖,对于有意愿

入驻养殖小区的贫困户,协调

养殖场免费提供养殖圈舍,免

收水、电等费用 ;对于有意愿

实施奶山羊托管的贫困户,协

助其将基础母羊代养于养殖场,

贫困户不参与经营管理,只领

取托管分红 ;对于有土地或种

植收益不高的贫困户,协助完

成土地流转、土地入股或开展

饲草种植。目前累计帮扶 802

户贫困户自主养殖奶山羊,实

现养殖数量从无到有,从零到

1720 只的飞跃。引导 40 余户

贫困户完成土地流转、饲草种

植,帮扶 53 户贫困户进入畜牧

养殖企业实现就业增收。

(三)强化龙头培育,打

造扶贫示范基地。支持羊乳加

工企业发展,先后扶持红星美

羚、金牛乳业、圣唐乳业改扩

建和产品开发销售。扶持红星

美羚、圣唐乳业参与苏陕扶贫

协作,建设关中奶山羊育种中

心、苏陕扶贫羊舍。推进富平

县 6 家羊乳企业与京东集团携

手,举办了富平县消费扶贫暨

羊乳产品推广季活动,签约经

销商 24 家,签约金额 4.6 亿元。

圣唐乳业为富平县美原镇、老

庙镇贫困村贫困户建设养殖区,

辐射带动贫困户 1020 户。红

星美羚每年为贫困户提供 1500

只奶山羊免费配种服务,实现

每户每年收益 1125 元。为示范

带动更多的养殖场区参与到奶

山羊产业扶贫中来,重点扶持

打造了华燕畜牧有限公司奶山

羊养殖场、海燕奶山羊养殖小

区、红星美羚奶山羊养殖园区

等 9 个扶贫示范点。示范点通

过与贫困户建立产业发展扶贫

联结机制,示范带动全县养殖

场区参照学习,融入产业扶贫

中来。

(四)加强技术培训,做好

服务保障。坚持产业致富,技

术先行的理念,每年制定年度

产业扶贫培训计划,组织业务

水平高、授课能力强、实践经

验丰富的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

人员深入全县奶山羊养殖重点

镇村开展集中技术培训。在县

电视台开设产业扶贫奶山羊实

用技术大讲堂,每周一期,每

期邀请畜牧专家针对贫困户发

展奶山羊养殖存在的问题和应

注意的事项进行讲解。针对产

业扶贫,精准识别奶山羊发展

户,实行专人包联。包联人员

定期深入贫困户家中手把手指

经验启示

富平县依靠当地奶山羊养殖传统,系统谋划,创新支持

政策,强化联结机制,细化技术服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

新型经营主体、专业技术人员在带动养殖、加工以及推广新

技术、促进劳务就业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引导龙头企业、新

型经营主体将贫困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之中,实现了小农户

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切实降低小农户单兵作战,发

展产业的市场风险,激发了发展活力,推进了产业做精做优。

导贫困户发展养殖业,解决发

展养殖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施效果

目前,全县依靠奶山羊全

产业链,累计将 3200 余户贫

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发展之中,

实现了产业发展、贫困户长远

增收。通过自主发展、托管代养、

土地入股等形式,引导 2078 户

贫困群众养殖奶山羊 8577 只,

贫困户养殖一只健康泌乳母羊

纯收入达到 1500 元以上 ;通

过“托管代养”183 户贫困户

474 只奶山羊,畜牧企业每年

为贫困户分红 23.7 万元 ;通过

“粮改饲”、土地流转、土地入

股等形式将 354 户贫困户土地

与奶山羊产业联结在了一起 ;

通过专业技术人员一对一指导,

既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无依

靠的难题,又降低了贫困户单

兵作战,发展产业的市场风险,

提高了贫困户的参与热情。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13

第124页

合阳县 :

村村都有产业园 群众增收有渠道

基本情况

合阳县针对贫困户分散经

营、产业方向不明确、规模效

益不明显、发展能力不强等问

题,首创了村村建园模式,通

过“一领三带五帮”,即党支部

引领 ;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现代

农业园区带动 ;帮规划、帮建

园、帮资金、帮技术、帮销售,

带动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

缺市场的“四缺”贫困户,参

与村村建园,发展增收产业。

2017 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

贫专项资金 5211 万元、农业

产业帮扶资金 2200 万元、苏

陕协作资金 3725 万元,发放小

额贴息贷款 2.3 亿元,用于支

持产业发展及村村建园。全县

累计有 25486 户(次)贫困户

发展产业 11 万亩,23433 户产

业贫困户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

户均增收 8645 元 ;先后建成产

业扶贫园 220 个,栽植经济作

物 8.1 万亩,将 12599 户贫困

户镶嵌在产业链条上,提高了

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组织化

程度,构建了紧密型利益联结

机制,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持

续性和稳定性。

主要做法

合阳县针对发展产业资

金、劳力、技术、市场“四缺”

问题,坚持把“村村建设产业园、

户户发展增收田”作为产业振

兴的基石,采取“四种”产业

带动模式,鼓励群众投资入股

发展产业,真正形成“连股、

连心、连利”的利益联结机制。

合阳县围绕全县脱贫攻坚总目标,提高政治站位,聚焦工作重点,推动措施落实,以“村有致

富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为目标,按照“做多园场社、壮大果畜渔、统筹农工商、做优品特高”的

思路,通过壮大集体经济、推广村村建园、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夯实贫困群众增收基础,确保贫困

村的产业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

导读

富源现代农业园区——合阳红提

114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25页

一是“统分结合”模式。

依靠村级经济组织或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在发动群众积极参

与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布局,

分户经营 ;统一技术服务,分

期建设 ;统一种苗供应,分类

指导,全县共建成产业园 56 个。

如金峪镇方寨村万亩樱桃产业

园,发展樱桃产业 6100 亩,参

与农户 686 户,人均栽植 2 亩,

户均年增收 4.38 万元。

二是“入股分红”模式。

将群众的土地、劳务、资金等

生产要素折股入园、年底分红,

实现“保底分红、股金收益、

务工薪金”三份收入。全县共

建成产业园 14 个。如新池镇南

沟村建成的 500 亩红薯产业园,

实行村集体提留 10%、土地按

亩 30%、劳务用工 30%、资金

投入 30% 的“1333”分红 ,32

户入股农户年均分红 2700 元

以上。

三是“村企联合经营”模式。

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 + 企业

(合作社)+ 农户”形式,实现

“务工薪金 + 村集体分红”双重

收益。全县共建成产业园 79 个,

如金峪镇沟北村发展葡萄、鲜

桃、苹果、花椒等产业 2200 亩,

带动农户 337 户,户均收入 3.98

万元。

四是“农户认领经营”模

式。为缓解群众发展产业缺资

金难题,鼓励经营主体投资建

园,与农户签订承包认领协议,

经验启示

一是村村建园,因地制宜是基础。各村资源禀赋、发展

水平不同,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选准产业。二是村村建园,

贫困户参与是核心。贫困户通过参与经营、土地流转、入园

务工、入股分红等形式发展产业扶贫园,成为产业发展最大

受益者。三是村村建园,主体引领是关键。新型经营主体与

贫困户建立利益共同体,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诸多难题,拓宽

了贫困户增收渠道。

为农户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生

产设施、技术及销售服务,农

产品销售后扣除承包及生产资

料费用,所剩收入归农户所有。

全县共建成产业园 9 个。如王

村镇恒丰源现代农业园区,与

48 户贫困户签订协议,以每棚

低于市场价 2000 元的价格承

包,每棚年收入保底 1.2 万元。

实施效果

“村村建园”模式作为全省

重点推广产业扶贫的“八大模

式”之一,2017 年 9 月 12 日,

在商洛召开的全省产业扶贫现

场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产改

促产扶”扶贫模式在 2018 年 9

月 26 日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上

做了书面交流。2020 年被省厅

推荐为“全国产业扶贫与产业

振兴有效衔接范例县”,被市脱

贫攻坚领导小组授予全市脱贫

攻坚工作先进行业部门。

合阳县南沟葡萄产业扶贫园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15

第126页

韩城市 :

发挥花椒产业优势 拓宽开发扶贫路径

基本情况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

原东北部的黄河之滨,全域总

面积 1621 平方公里,总人口

50 万, 其 中 农 业 人 口 25 万,

全市共辖 6 镇 2 办 182 个行政

村。花椒是韩城市农业的特色

主导产业,也是促进韩城农民

增收最根本的产业。目前,全

市 花 椒 种 植 面 积 达 55 万 亩,

2020 年 产 量 为 3000 万 公 斤,

总产值约 38 亿元。

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引领产业

发展提档升级。根据韩城市提

出的以国家花椒产业园区为载

体,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培育

壮大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全力打造百亿特色产业集团的

规划,制定了“百亿花椒产业

集团五年发展规划”,涵盖园区

建设、基地建设、招商引资、

科技研发、龙头企业、品牌战

略等多方面工作。近年来,韩

城市投资 50 亿元,高标准、高

规格建设了国家花椒产业示范

园,涵盖全国花椒标准化检测、

批发交易、价格形成、信息发布、

科技研发和商务会展“六大中

心”,是国家林业局认定的全国

唯一国家花椒产业示范园。同

时,在全市 4 个花椒主产镇办

建设了 5 个万亩花椒示范基地,

包含智能水肥管理、产品安全

溯源等现代化管理设施。这些

示范基地的建设,极大地带动

了全市花椒标准化生产,确保

做大做强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作为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富民作用最强、辐射带

动力量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韩城市充分发挥当地花椒产业优势,以建设国家花椒产业园区为中心,

以强化基地建设为基础,不仅促进了全国花椒产业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而且探索了一条品牌产

业带动开发式扶贫的新路径。

导读

花椒丰收农民喜开颜

116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27页

了韩城花椒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二)科研创新,不断延伸

花椒产业链。目前,韩城市已

建成了百里 4000 万株大红袍

花椒生产基地,全市花椒种植

面积 55 万亩,2020 年年产量

3000 万公斤,三产总值达到

38 亿元。韩城花椒生产、加工、

销售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

业链条。

多年来,韩城市持续进行

新品种培育和老龄椒园更新换

代,引进甘肃、四川等地优良

品种,并与本地花椒杂交、嫁

接改良,培育出了具有无刺椒、

耐寒、高产等优良特性的新品

种。除传统的调味品外,已经

研制出花椒粉、花椒精油、花

椒酸奶、花椒香皂、花椒芽菜

辣酱等系列深加工产品 40 余

种,涵盖了食品、日化、医药、

养生等多个领域,年花椒加工

产值达 7 亿元,极大地增加了

花椒附加值,获得相关专利证

书 100 多项。

(三)多措并举,实施产

业发展品牌战略。一方面通过

举办大型节会扩大品牌效应。

2016—2020 年共举办了五届中

国·韩城花椒大会,举办了北

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会、国

家林业生物产业基地工作交流

暨培训会、“一带一路”双椒论

坛、乡村振兴与品牌建设质量

提升研讨会等大型宣传推介活

动,成立了“丝绸之路花椒产

业联盟”,为产业建设搭建了更

广阔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

鼓励农户利用新媒体平台,如

直播、抖音等,直接对接更广

阔的市场空间,扩大韩城花椒

品牌的影响力。韩城芝川镇三

甲村贫困户段丽萍在帮扶干部

的提议下,先后注册了抖音和

直播账号,开始了网上售卖花

椒的生意,如今,“韩城花椒

妹”“网红晴姐段丽萍”不仅在

韩城家喻户晓,而且越来越多

省外客商因为她的直播慕名前

来韩城洽谈合作。目前,“韩城

大红袍花椒”的区域品牌价值

达到 213.61 亿元,成为全国花

椒产业第一品牌。

(四)聚焦市场,提升产业

发展扶贫效应。花椒是韩城农

业最主要的支柱产业,被农民

亲切地称为“金豆豆”“红玛瑙”,

全市 15 万椒农人均收入就达到

2.28 万元。全市花椒销售线上

线下交易活跃,线下销售约占

经验启示

韩城在做好花椒大产业品牌宣传创建、科技攻关、产业

链条延伸等工作的同时,积极加大对贫困村及有劳动能力的

贫困户的花椒管理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及新栽花椒补助、特色

农业保险等支持补助政策的落实,不仅激发了贫困户自主发

展花椒产业的热情和动力,而且使他们学习和掌握了实用技

术,提高了产业收入,有效增强了贫困户自主脱贫的信心和

能力,探索了一条品牌产业带动开发式扶贫的新路径。

年总产量 90%,建设了 3 个大

型花椒交易市场,开办花椒加

工企业 30 多家。此外,还拥有

260 余家销售大户、专业合作

社及一支 2000 多人的花椒专业

销售队伍,在北京、重庆、四

川等地设有花椒直销网点 100

多个。全市共有电商企业 500

多家,线上销售约占年总产量

的 10%。

实施效果

目前,韩城市依托花椒特

色产业,51 个贫困村全部成立

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社,

其中 40 个村取得了经营收入

和投资收益,惠及贫困户 863

户,贫困户分红总额达到 75.95

万元,户均增收 880 元。金太

阳花椒油脂药料有限责任公司、

宏达香料有限责任公司及陕西

为康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花椒龙头企业带贫效果显著。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17

第128页

洛川县 :

苹果产业成为脱贫致富大产业

基本情况

洛川县位于中国革命圣地

延安南部,辖 8 镇 1 个街道办

196 个行政村,总面积 1804 平

方公里,耕地面积 64 万亩,其

中 苹 果 园 面 积 53 万 亩, 总 人

口 22.06 万,农业人口 16.1 万。

洛川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3487 户 10724 人, 贫 困 村 73

个 ,2014 年年底,全县贫困人

口年人均 2388 元。脱贫攻坚战

打响以来,洛川县委、县政府明

确提出将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途

径 , 全县上下一盘棋,凝心聚力 ,

积极推动洛川苹果一二三产深

度融合发展 , 促进全县苹果产业

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将贫困群众

牢牢嵌入苹果产业之中,共享产

业发展的红利。

主要做法

(一)紧盯苹果产业,让农

民在产业发展中脱贫。多年来,

洛川县紧紧围绕苹果产业,先

后作出“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

地”“苹果专业县”等决定,形

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组织保障、

管理服务和政策扶持体系。全

县苹果种植面积发展到 53 万

亩, 覆 盖 80% 的 耕 地 和 95%

以上的农户,农民人均果园面

积 3.3 亩,居全国之首,成为全

国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

建设示范县和陕西省“一县一

业”示范县。累计投入产业扶

贫资金 1.5 亿余元,免费提供

苗木、帮助新建果园、实施老

园改造、给予资金补贴等,帮

助贫困户新建果园 6081 亩、改

造老化残败园 10087 亩,全县

85% 以上的贫困户发展了苹果

产业,户均种植面积近 10 亩,

90% 以上的收入来源于苹果,

苹果产业真正成为贫困群众脱

贫致富的幸福果。

(二)坚持绿色发展,让

农民在产业升级中增收。坚持

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苹果产

业建设全过程,推动产业转型

升级、提质增效。制定颁布了

全国唯一的地方《苹果产业技

术规范》,推进苗木、园艺、储

藏、营销全产业链标准化。建

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

(企)有室、户有记录”的四级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

53 万亩苹果整县通过国家绿色

食品(苹果)生产基地认证,

做到了苹果质量安全全程可追

溯。按照“果畜结合、绿色发展”

的思路,大力发展生猪和羊子

洛川县是全国著名的苹果之乡。近年来依托产业优势,大力实施果业扶贫战略,使 53 万亩苹

果园成了洛川大地上的“绿水青山”和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苹果产业富民强

县的特色发展道路。2017 年全国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现场会在洛川召开。2020 年被国务院扶贫办

确定为中国扶贫交流基地之一,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减贫成就的重要窗口,苹果产业带动贫困群众

脱贫致富迈向新高度。

导读

118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29页

养殖,为生产高品质苹果提供

了充足的有机肥源。

(三)强化科技支撑,让农

民在产业创新中获利。坚持把创

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成立了

有机苹果研发中心、西农延安洛

川苹果试验站,重点开展果农急

需的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引进

种质资源 2600 份,建成 1000

亩世界苹果栽培技术优质品种展

示园,研发培育了秦蜜、秦脆等

新品种,推广新技术 18 项。依

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洛川职

业中学长期举办苹果管理技术培

训班,培养大专学历技术员 450

名、培训贫困劳动力 3000 余人

次,1260 名农民获得职业资格

认证,235 名贫困家庭返乡青年

通过培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全面普及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技

术,洛川先后 3 次对苹果主栽品

种更新换代,形成了以富士系列

为主导的优质品种架构,优果率

提高到 90%,亩均产值 1 万多元。

(四)推进三产融合,让农

民在全产业链中迈向小康。深入

实施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把农

民群众嵌入苹果产业全链条,实

现收入最大化。通过财政奖补的

办法,建成冷气调库 65 万吨,

鼓励涉果企业购置 4.0 智能选果

线 33 条,使群众每斤苹果可增

收 0.5—0.8 元。 在 全 国 132 个

城市建立直销窗口,发展微店、

抖音小店 8500 多家,促进洛川

苹果顺利销售。建成洛川现代

苹果产业园区,集聚了 400 余

家苹果关联企业,为当地群众

提 供 就 业 岗 位 1500 个,2000

多名贫困劳动力参与到苹果采

摘、分拣包装,精深加工等环

节务工,57 名贫困劳动力被聘

为企业员工,月工资 3000 元左

右。建成延安苹果产业后整理

示范园区,积极搭建中小微企

业孵化平台,入驻项目 15 个,

经验启示

洛川县委、县政府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上,咬定苹果不

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发展壮大具

有区域比较优势的苹果产业,实现了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由强到精的跃升,走出了一条苹果产业脱贫致富之路。实践

证明,只有立足区位优势,做足特色文章,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才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增强产业扶贫的广泛性、带动

性和持久性。

年 营 业 收 入 10.56 亿 元。2020

年苹果综合收入突破百亿元,中

等收入家庭占比显著提高。

实施效果

苹果产业成为广大农民群

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实现

了一业脱贫,一业致富。精准

扶贫以来,贫困户收入年增幅

保 持 在 30% 以 上, 全 县 2810

户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产业发

展全覆盖。截至 2020 年底,全

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到 14176 元,全县贫困户人均

纯收入达到 12238 元。农村收

入 5 万—10 万元的家庭占到总

户 数 的 23.8%,10 万 —20 万

元的家庭占到总户数的 67.3%,

20 万元以上的家庭占到总户数

的 7.7%, 全 县 82% 的 家 庭 购

置了私家小汽车,健身、网购、

旅游等高品质生活方式进入寻

常百姓家里。

机械化割草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19

第130页

安塞区 :

设施农业开创产业健康发展新局面

基本情况

安塞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坡

丘陵沟壑区,光照时间长、昼

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反季节果

蔬生长。自 1992 年从山东寿

光引进大棚产业以来,经过 28

年的滚动发展,累计发展棚栽

业 6.7 万亩,设施果蔬年产量

30.3 万吨,培育菜农 1.1 万户,

打 造 百 亩 蔬 菜 产 业 村 95 个,

安塞成为陕北地区设施蔬菜第

一大区。近年来,安塞蔬菜因

品质优良,依靠订单农业远销

西安、榆林等地,市场渠道稳定,

棚栽业成为经济效益最可观、

收益最稳定的重点扶贫产业之

一。为了确保贫困村集体经济

做大做强和贫困户持续稳定增

收,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缺产业、

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等短板,

安塞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

脱贫增收为目标,出台财政扶

持、技术指导、消费扶贫等一

揽子政策,全力扶持贫困村和

贫困户发展设施果蔬,使棚栽

业成为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火

车头”和“领头雁”。

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引领,保

障规模质量。围绕实施乡村振

兴和脱贫攻坚两大战略,区财

政每年拿出 6000 万元资金扶

持产业发展,不断优化调整扶

持政策,2019 年出台《关于加

快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

意见》,制定了产业扶贫直补政

策。按照政策规定,贫困户新

建大棚,每棚补助 3.5 万元 ;

新建弓棚,每棚补助 0.3 万元 ;

安装自动卷帘设备,每套补助

4000 元 ;新建棚使用保温被,

每棚补助 1 万元 ;发展香菇产

业,每个菌棒补助 2.5 元。对

乡镇新建 20 座以上、街道办

新建 15 座以上集中连片新型

日光温室基地,镇(街)新建

50 座以上半钢架弓棚基地,区

财政解决水、电设施配套费用。

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棚栽

业每年以 3000 亩的规模快速

增长,设施蔬菜产业已经成为

农民接受程度最高、脱贫效果

最明显、综合收益最高的主导

产业。

(二)强化技术培训,保

障标准种植。安塞区不断强化

技术培训,稳步提升菜农管理

水平。区政府常年聘请西农设

施蔬菜专家和山东寿光植保专

家 5 人,负责培训技术员和指

导产业发展 ;聘用 30 名技术

员,负责品种选择、茬口安排、

建棚规划和技术指导 ;从乡土

专家中聘用 50 名农民技术员,

常年在生产一线指导菜农种植

管理。同时,积极引进推广新

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丰富

菜农的品种选择,降低试栽风

险,真正做到了把利益让给农

民,把风险留给政府。

(三)强化模式推广,保障

棚栽业是安塞区重点扶持的脱贫攻坚长效产业。近年来,

安塞区立足长远,因地制宜,探索推行“四强化四保障”发展机

制,全力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设施果蔬,开创了产业健康发

展、群众稳定增收的新局面。

导读

120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31页

统一运营。在棚型结构方面,探

索推广安塞新型大棚 6000 座,

确保大棚光照和保温性能良好,

反季节蔬菜生长质量好,为统

一市场化经营奠定基础。在品

种选择方面,按照“一道川一

个品种”的思路,基本形成了“北

部茄子、中部黄瓜、西部辣椒

西红柿”的种植格局,有利于

技术指导和销售,形成了国道

341 沿线、包茂高速沿线、延

吴高速沿线三条设施蔬菜产业

带。在建棚区域方面,为了解

决川台地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向拐沟坡地以及山地发展,建

成山地大棚 2.9 万亩,占到设施

蔬菜总面积的 43%,实现了建

棚区域的重大突破。在基础设

施方面,从政策宣传、地块规

划和水电路配套方面严格把关,

要求新建大棚必须“近水、近路、

近电”,实行园区式发展,确保

新建大棚高标准完成。

(四)强化产品营销,保

障经济效益。近年来,安塞区

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制定出台

《安塞区消费扶贫工作方案》和

《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后整理工作

的实施意见》,从品牌打造、标

准建设、营销服务等方面制定

政策,彻底解除农户“卖难”

困局,全面保障棚栽业经营效

益。区政府扶持成立蔬菜经销

有限公司,建成两个蔬菜分级

包装点,一条蔬菜净菜生产线,

注册“塞北鼓乡”“鼓乡菜圃”“鼓

乡绿园”三个商标,认证“安

塞茄子”为国家地标产品,培

育蔬菜职业经理人 34 名,发

展客商 17 家,所有蔬菜实现

分级包装和订单销售,产品远

销西安、武汉等地,设施果蔬

实现总产值 10.8 亿元,新型大

棚棚均收入达 7 万元,群众收

入获得稳定保障。

实施效果

安塞区推行“四强化四保

障”设施果蔬产业长效发展机

制以来,促进了贫困村集体经

经验启示

安塞区推行的“四强化四保障”设施果蔬产业长效发展

机制,有效整合了财政扶贫资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

破解了脱贫攻坚缺产业、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的艰难困境,

实现了扶贫产业长效发展和经营收益稳定增长目标,为稳步

推进乡村振兴和提振安塞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济和贫困家庭收入同步发展。

一方面,探索推广“飞地经济”

建棚模式,整合财政专项扶贫

资 金 6004 万 元, 在 28 个 中

心地块建立大棚 382 座、弓棚

258 座,作为 55 个贫困村的集

体经济项目,既实现了财政扶

贫资金的高效利用,同时培育

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另一方

面,在财政和扶贫政策的刺激

引导下,验收棚栽业直补资金

770.4 万元,扶持 465 户贫困

户发展棚栽业 1040 亩,户均

增收 2.3 万元,掀起贫困群众

产业致富的高潮。

镰刀湾镇罗局村贫困户大棚茄子长势喜人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21

第132页

佳县 :

“扶贫农场”富了乡亲美了乡村

基本情况

榆林市佳县是国定贫困县

和吕梁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县之一。总面积 2029 平方公

里,辖 12 个镇 1 个街道办事处

324 个行政村,总人口 27 万,

2014 年年末,全县尚有建档

立卡贫困村 102 个,其中深度

贫困村 3 个,建档立卡贫困户

18069 户 46402 人,贫困发生

率为 19.86%,脱贫攻坚任务十

分艰巨。近年来,佳县整合盘

活村集体合作社资源和产业扶

贫资金,因地制宜发展种养加

产业、乡村旅游、光伏电站等

多种模式的扶贫农场,持续壮

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稳定

增收致富,贫困人口人均纯收

入由 2014 年的 2231 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7420 元,高质量完

成了 102 村 17831 户 45682 人

的脱贫退出任务,贫困发生率

降至 0%,于 2020 年 2 月实现

整县脱贫摘帽。

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将扶

贫农场建设作为各级党组织脱

贫攻坚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

重点内容,建立县级领导包抓、

乡镇牵头、部门配合、支部落

实的四级责任体系,推动扶贫

农场建设。着眼把党组织优势

融入产业发展优势,提出“组

织围绕产业建、党员跟着产业

走、干部盯着产业干”的新思

路,探索“党建 +”发展新路径,

开启多村联合、村企合作、跨

乡镇跨行业联建党组织新模式,

成立扶贫农场党支部 8 个,组

建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销售

推广等各类功能党小组 17 个,

在关键岗位设立党员示范岗 14

个,把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

到田间地头,落实到生产岗位,

形成书记抓农场,党员抓生产

的制度体系,让党旗高高飘扬

在扶贫农场建设一线。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

返贫的关键措施。佳县以大力发展扶贫农场(工厂)为主抓手,

整合村集体合作社资源和产业扶贫资金,每个乡镇建设 1 个扶

贫农场(工厂),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构建“党建引领、龙头

带动、科技增效、产业支撑”长效增收机制,切实解决产业扶贫

项目小、散、弱等问题。

导读

赤牛坬村——民俗文化村

122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33页

(二)深化组织保障。扎实

开展基层党建“555”工程创建,

建立村干部待遇与村集体经济

挂钩机制,通过建强“五支队

伍”、创建“五面红旗”、实现

“五个突破”,充分发挥村党支

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

范作用,推动“户场联姻”,实

现“户场双赢”。组建农林水牧

四支人才服务队,派驻 18 名专

业技术人才深入扶贫农场蹲点

指导,跟踪服务,提供智力支撑。

村党支部结合产权制度改革,

盘活农村生产要素,因地制宜

发展种养加、乡村旅游、光伏

电站等多种扶贫农场,引导贫

困群众通过进场务工、入股分

红、土地流转、参与经营等方

式,挣薪金、分股金、拿租金,

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带贫益

贫效益。党员干部积极开展结

对帮扶,因户施策,对接扶贫

农场签订协议,确保每户贫困

户都有稳定增收产业。2019 年

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达到 10392 元,增速跑赢城镇

居民,位居全市第二。

(三)强化能人带动。深入

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在产

业链上培养发展党员致富能人

16 名。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

展环境,吸引佳县籍成功人士

返乡创业,引领扶贫农场建设,

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涌现

出优秀退休老干部高永东、国

际知名艺术家刘若望、农民企

业家王爱国等一批返乡创业典

型,建成赤牛坬、峪口、赵大

经验启示

佳县针对产业扶贫项目小、散、弱,带贫益贫效果不明

显等问题,大力发展扶贫农场,把资源整合起来,将农户(贫

困户)牢牢捆绑在扶贫农场上,通过股份联结挣股金、承包

联结挣租金、劳务联结挣薪金,推动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培育了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持续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

群众稳定增收致富,不断提升带贫益贫的能力和效益,实现

了群众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一举四得,

为攻克最后堡垒,巩固脱贫成果闯出了一条产业化扶贫新路。

林、谢家沟、王宁山等 7 个特

色鲜明、管理规范、经营效益好、

覆盖贫困户广、可持续发展能

力强的典型示范扶贫农场,带

动1300多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实施效果

佳县建成扶贫农场 7 个、

扶贫工厂 1 个,辐射带动 2.2

万 户 6.1 万 名 群 众 增 收 致 富。

正在新建扶贫农场(工厂)17

个,预计可提供 4000 多个就业

岗位,带动 18 万名群众稳定增

收,324 个村集体年均收益可

达 10 万 元 以 上。 其 中,2020

年王宁山村集体收益达 102.11

万元,率先在全县实现村集体

年收益过百万元 ;谢家沟扶贫

农场由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甘

肃中盛农牧集团承包经营,年

租金 210 万元,可带动方塌全

镇 17 个村集体年均增收 10 万

多元。

扶贫农场红枣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23

第134页

清涧县 :

山地苹果成了农民致富果

基本情况

清涧县位于榆林市最南

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秦晋

大峡谷西岸,总面积 1881 平

方公里。县内土层深厚,土壤

肥沃,气候优越,无工业污染,

为打造优质苹果基地提供了极

为有利的条件。2017 年引入陕

果集团,建立陕西果业集团清

涧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山地苹

果产业,基地规模快速扩展。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山地果

园 13 万亩,其中幼园面积 4.5

万亩,盛果期果园面积 8.5 万

亩,产量 8.5 万吨,产值 2 亿元。

主要做法

(一)发挥技术优势,确

保高产高质。在品种引进培育

上以优质富士系列为主,栽培

模式上突出矮化密植栽培,配

套支架系统、滴灌系统、防雹

网等各类先进果园机械设备,

技术管理上采取多留枝、强拉

枝、保主干等先进关键技术,

挂果周期缩短 1 年左右,确保

3 年挂果,5 年丰产。正常年份,

亩产达 2000 公斤,实现年产

值 3 亿元。

(二)健全制度机制,促

进致富增收。陕西果业集团清

涧有限公司以每亩每年 60 元、

80 元、100 元不等的流转费用,

对闲置土地进行 20 年的流转,

每年支付土地流转款 160 余万

元, 户 均 增 加 收 入 1170 元。

同时公司建立健全了管理运行

机制,按照 30 亩为一个片区,

无偿将果园承包给经营者进行

管理,果园所有权归公司,承

包人享有经营权。挂果之前,

公司负责解决果园生产经营的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同时

为每个单元提供技术、物资、

农药、肥料、机械设备和住房等,

2012 年,陕西省提出了苹果“北扩西进”战略,清涧县被

认定为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县。近年来,清涧县紧紧围

绕“东枣西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坚持把苹果产业作为富民强

县、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通过抓龙头、促流转、建基地、扶大

户,把建设苹果基地作为“主引擎”,把示范园建设作为“主战场”,

实现了苹果面积扩张、质量提升、结构优化、产业链延伸。

导读

百山千亩万株苹果基地

124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35页

并按相关规定补助承包者一定

的管护费,最大限度保证了群

众的收益。

(三)坚持分类施策,提

高脱贫成效。认真开展技能培

训,助力脱贫攻坚。自 2017 年

以来,清涧县对 2660 人进行相

关技能培训,其中包含 314 名

贫困人口,带动本地发展高标

准山地苹果 1.36 万亩,基地务

工人均收入 8160 元,使农民融

入整个产业链。就业脱贫模式

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

血式”,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增

收。为实现稳定帮扶,支持发

展能力差的贫困户与企业捆绑,

实现贫困户的脱贫增收。陕西

果业集团清涧有限公司每年支

付 120 万元作为工业园区易地

移民搬迁的 929 户 3066 人的产

业分红,每户每年分红 1280 元。

(四)发挥支部作用,壮

大村集体经济。以“三变”改

革为抓手,以支部为引领,以

群众增收为核心,公司根据流

转各村集体的土地数量,按比

例建设果园,增加村集体经营

性资产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

助力精准扶贫,加快脱贫步伐。

在宽州镇、下廿里铺镇、双庙

河便民服务中心 34 个行政村

集中连片栽植 2 万亩 96 万株

幼苗,涉及农户 2927 户 9074

人(其中贫困户 1441 户 4467

人)。计划到 2024 年完成栽植

面积 5 万亩,带动全县西区 7

个镇(中心)发展苹果产业 20

经验启示

清涧县利用农村闲置撂荒土地资源,通过“借地还树”“建

园还果”的方式与贫困户互惠互利,发展果业。以“成立联

合合作社 + 万亩苹果基地 + 贫困户 + 国内外市场”的企业“带

贫益贫”模式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多种带贫模式的落

地生根,充分发挥党支部带动引领示范作用,贫困户收入稳

步增长,创业激情得到激发,进一步推动巩固全县“东枣西果”

产业布局,为果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注入了新动力,服务

乡村振兴大局。

万亩,为清涧县发展优质山地

苹果产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实施效果

近年来,清涧山地苹果参

加各种评优活动,赢回很多美

誉,提升了清涧山地苹果知晓

率。从 2016 年开始,全县每

年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新园 1.2

万亩,改造老园 2000 亩,更

新淘汰 2000 亩,4 年来,累计

新建果园 6 万亩,改造 1.2 万亩,

更新淘汰 1 万亩。实现重点乡

镇村村有果园,果区苹果面积

达到人均 1 亩,仅苹果一项人

均收入超过 3000 元。2017 年,

陕西果业集团在清涧发展了 1.6

万亩苹果示范基地,形成产供

销全面带动清涧“东枣西果”

的战略。2018 年在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苹果艺术节”上,清

涧山地苹果荣获“最佳颜值奖”。

干群合力栽植果树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25

第136页

米脂县 :

昔日小米香 今朝脱贫宝

基本情况

米脂县位于榆林市南部,

全 县 辖 8 镇 1 个 街 道 办、206

个行政村、5 个社区,总面积

1212 平 方 公 里, 总 人 口 22.3

万人。1986 年被确定为国家级

贫困县,2012 年被确定为国家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纳入吕

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内

山大沟深,自然条件差。全县

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12062 户、

32405 人,贫困村 87 个。面对

60 多万亩贫瘠耕地养育近 20

万农民,以及基础薄弱的困境,

米脂县立足实际,提出思路、

政策、产业链发展“三大创新”

举措,紧抓米脂小米和山地苹

果两大脱贫产业,大力培育扶

持电商和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

逐步形成“四大产业”相互依

托的发展模式 ;同时不断健全

带贫益贫机制,把贫困户紧密

镶嵌在产业链条上。“四大产业”

发展齐头并进,成为米脂脱贫

攻坚的活水源泉。产业链条中

直接受益贫困户占建档立卡户

的 60%,产业收入贡献比例逐

年增大,成为增收脱贫的法宝。

主要做法

(一)思路创新先行。思路

决定出路,米脂县农民人均耕

地 3 亩左右。如果按传统的“杂

小散”经营,产业脱贫无从谈起。

为此,该县因地制宜,创新发

展思路,确定了特显地域优势

和品牌优势、且产值较高的米

脂小米和山地苹果两大主导产

业,并大力培育电商和光伏发

电等新兴产业,形成“四大产

业”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发

展模式。目前,全县谷子种植

面积达 12 万亩,贫困户种植

小米及杂粮面积超过 4.6 万亩 ;

电商服务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

2020 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 3.9

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

1.35 亿元。

(二)政策创新跟进。米脂

县在产业扶贫中,采取了双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

长久之策”。米脂县紧紧围绕“思路、政策、产业链发展”三大

创新,重点发展山地苹果和小米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电商和

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不断健全带贫益贫机制,探索了一条符合

米脂实际的产业脱贫奔小康之路。

导读

高产谷子示范基地

126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37页

发力“3+3 套餐扶持”的办法,

在扶持政策上给予多项倾斜。

在内生动力方面,通过“产业

奖补扶持、果园劳务奖补、全

程技术指导”三个方面破解贫

困户动力不足难题。在外在协

调方面从“订单销售、电商助力、

品牌打造”三方面助推全面发

展,鼓励大干大扶持,不干不

扶持。对通过自主发展产业脱

贫的贫困户,在产业奖补 5000

元的基础上,对扩大生产规模

的另外增加 2000 元扶持资金 ;

评为脱贫标兵的贫困户,再增

加 1000 元。比如,小米发展实

现了从航天科技育种到地面选

育的科学实验,并全力打造线

上销售链条。2017-2019 年连

续三年“双 11”期间,米脂小

米在全国 100 个贫困县农特产

品网售排名位居前列且实现销

量逐年翻番 ;青创联盟等企业

与9个街镇签订订单合同;另外,

县委书记、县长亲自为相关农

产品网上代言、直播带货。

(三)产业链发展创新持

续。为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

接,促进贫困户更加富裕富足,

米脂县积极推进“大集团合作、

大园区建设、大品牌打造”,持

续推进产业链发展创新。建成

陕果集团米脂县智能仓储、分

选、物流、销售项目,正在建

设国家级小米产业融合示范园;

通过“央视国家品牌计划”、地

理标志产品认证,与五常大米

强强合作打造“金玉良言两米

饭”,全面提升品牌价值,释放

品牌效益。目前,小米、苹果

的延伸产品达 10 多个。另外,

结合消费扶贫,推进产业链发

展,组织 23 家企业 95 个产品

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贫困县

重点扶贫产品供应商名录,推

介米脂优质农特产品登陆“公

益中国”“扶贫 832”等公益销

售平台,2020 年 1 到 12 月份,

累计实现消费扶贫 11293 万元。

通过消费扶贫,串起了产业发

展、贫困户增收致富、扶贫企

业发展、市场保障供应的完整

产业发展链条。

实施效果

米脂县推进“四大产业”

发展以来,成效显著。全县形

成完整的电商产业链,建成国

家级电商扶贫实践基地 1 个,

10 个电商企业入选“国家重点

扶贫产品供应商目录”;建成运

行 21 个村级光伏电站,收益分

配覆盖全部贫困村,87 个贫困

经验启示

米脂县通过“三大创新”举措,推进“四大产业”协调

发展模式,破解了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不足、动力不强、技

术不够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的问题,为贫困户稳定增收

脱贫和持续发展建立了长效稳定产业,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

有益探索。

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全部“清

零”,通过光伏累计开发公益

岗位近 2000 个,贫困村直接、

间接受益贫困人口达 1.5 万人,

占贫困户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四大产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增

收脱贫,产业的收入贡献比例

逐年增大,2016 年底户均生产

经营性收入仅为 0.41 万元,而

2020 年 达 到 1.01 万 元 ;产 业

链条中受益贫困人口超过 1.9

万人,占贫困户总数的 60%。

截 至 2020 年 年 底, 全

县 建 档 立 卡 贫 困 户 12062 户

32405 人全部稳定精准脱贫,

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

人口全面退出清零,87 个贫困

村全部退出 ;2019 年省政府宣

布米脂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小米航天育种地面选育基地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27

第138页

南郑区 :

“稻渔综合种养”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基本情况

南郑区是国家秦巴山区集

中连片特困县区之一。全区辖

22个镇办、286个村、27个社区,

总面积 2818 平方公里,总人口

58 万,有贫困村 111 个,建档

立卡贫困人口 29281 户 79571

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

终坚持把产业扶贫放在突出位

置,坚持因地制宜、一镇两业、

规模化集中连片发展思路,明

确“扩茶、增烟、强渔、兴果、

优菌、生猪”六大产业主攻方向,

持续实施产业发展、技术支撑、

主体培育、产销对接、金融(财

政)支农、深化改革、模式推

广“七项行动”,采取“资金撬

动强产业、规划牵动强主体、

产权联动强集体、市场带动强

品牌、服务促动强技能”产业

扶贫模式,累计投入产业扶贫

资金 9.38 亿元,实施产业项目

1455 个,建成汉山水果、濂水

镇稻渔综合种养、法镇茶叶等

产业扶贫基地 30 个(其中稻

渔综合种养面积累计达到 1 万

亩),实现了中长线产业对产业

扶贫户全覆盖。

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引领,谋

划产业“大格局”。南郑区坚持

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及

时将稻渔综合种养列为产业主

攻方向,在项目库建设上选优

扶强,在项目安排上优先支持,

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全区

累计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工程项

目 45 个,投入资金 2500 万元,

涵盖了基地建设、田间工程制

作、产品销售、仓储物流、品

牌建设和市场销售全链条,并

重点打造梁山、濂水、法镇 3

个具有区域养殖特色的渔业小

镇建设,辐射带动全区稻渔综

合种养产业发展。

(二)强化主体带动,培育

产业“主心骨”。大力推广“村

集体经济组织 + 经营主体 + 贫

困户”模式,支持和鼓励经营

主体开展订单生产、村企合作、

吸纳就业。截至目前,全区培

育稻渔综合种养家庭农场 14

个、专业合作社 23 个、渔业企

业 8 个、专业大户 10 户,累计

发展“稻虾套养”“稻鳅套养”“稻

蛙套养”等面积 1 万余亩。其中,

梁山镇花英家庭农场、濂水镇

仁豪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新集

镇康源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

红庙镇蟾蜍种苗孵化扶贫工厂

等一批带动力强、帮扶成效明

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引

领全区渔业发展的“主心骨”。

(三)推进技术创新,支撑

保障“不打烊”。组建成立稻渔

南郑区水资源丰富,水田面积大,灌溉条件便利,具有传

统渔业生产和新型稻渔循环发展的优越条件。近年来,该区坚持

“要素组合、产业联合、利益连心”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一水

多用、稻渔共生、一亩双收、绿色高效”的稻渔综合种养,通过

有效发掘物种间循环利用机理,减量化肥农药投入,在经济效益

上确保稻谷、水产品同步增收,在生态效益上实现绿色种养、循

环发展。

导读

128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39页

综合种养技术服务专家组 1 个,

科技小分队 8 个,挖掘和培养

农村“乡土人才”25 人,对 8

个镇 41 个村 45 个经营主体开

展不间断的巡回指导。加强与

科研院所“校地合作共建”,为

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

障。同时,开展稻鳅、稻虾、

稻蟹、稻鳖等套养模式的创新

示范,为种养结构调整、品种

繁育、工程制作和田间管理提

供技术保障。

(四)唱响本地品牌,搭建

市场“大舞台”。全区打造了怀

德“汉江”甲鱼、濂水“汉红”

小龙虾、花英“稻鳅米”等成

熟的区域稻渔品牌,培育开发

了大闸蟹、澳洲龙虾、蟾蜍等

新型特色稻渔养殖品种。发展

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拓展农村

电商网络,推广“美菜网”配

送模式,黄花粘、美香粘、甲鱼、

泥鳅、小龙虾等绿色高品质农

产品通过订单远销西安、成都、

重庆、大连等地,完成生态稻

渔产品线上交易订单 1400 多

份,实现收益 1800 余万元。

(五)健全带贫模式,产业

脱贫“显成效”。进一步完善经

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利益

联结机制,明确保底分红,确

保群众持续受益。持续开展经

营主体“推模式、学范例”活

动,通过代养代种、代销产品、

订单生产、园区务工,免费提

供种苗、技术等方式促进特色

经验启示

南郑区坚持把稻渔综合种养同优质粮食创收结合起来,

采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建设“稻蟹”“稻鱼”“稻鳅”“稻虾”等不同模式的稻田种

养示范田 1 万亩,打造了 3 个具有区域养殖特色的渔业小镇。

经综合测算,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每亩新增收入 1200 元,在水

稻不减产的情况下,实现了提质增效、增产增收和节本增效。

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南郑区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

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

渔业发展与贫困村、贫困户无

缝对接,同时,把贫困户嵌入

田间工程制作、稻渔生产、农

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各环节实

现增收,全区 40 余个贫困村通

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动贫困

群众 5000 余户,户均年收益

1100 元。

实施效果

目前,南郑区已经基本形

成了集绿色种养、技术支持、

苗种繁育、品牌打造、市场销

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初

步实现了稻渔综合种养区域集

中布局和规模发展,全区以“乡

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按照农

旅融合的发展模式,稻渔综合

种养成为了全区贫困群众脱

贫致富的又一重要特色主导产

业。

新集镇稻渔套养甲鱼丰收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29

第140页

岚皋县 :

探索秦巴山区深度贫困县电商扶贫路径

基本情况

岚皋县是国家秦巴连片扶

贫开发区域国定贫困县,也是

陕西省 11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面对这一现状,岚皋县以电子

商务进农村为契机,以物流整

合、 共 同 配 送 为 突 破 口, 推

动县域电商物流业协同发展。

2019 年 10 月 11 日,全省电商

扶贫暨物流快递整合工作现场

会在岚皋召开。2020 年 9 月 6

日,商务部在全国电商培训会

上邀请岚皋县作了电商物流整

合经验交流,为全国仅有的 2

个交流县之一。

主要做法

(一)整合物流企业,实

现统一管理。以中通快递为基

础,通过股权收购、现金入股、

资产折合等方式,将县内申通、

圆通、百世、韵达等 13 家快递

物流企业进行整合,成立岚皋

县秦巴惠物流有限公司,实行

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结算。

同时,又将卡行天下、好又快、

卓昊等 3 家专线物流,以及 5

家商贸企业物流业务一并整合

经营。除国有和直营物流企业

外(邮政、京东、顺丰),整合

率达 100%。

(二)整合末端网点,实

现业态优势互补。一是坚持融

合布点。捆绑商务流通类项目

资金,坚持电商服务站点与镇

村商业服务体系融合,快递下

乡与城乡配送体系融合,工业

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渠道

融合,达到城乡网点项目同建

提升,站点业态互补,一网多

建城乡商品流通网络的思路布

点建设。优先选择将镇村具备

条件的超市、商店改造建设为

电商和物流网点,对电商站点

外的城乡重点流通网点、农产

品流通企业及再生资源回收点,

按照线上线下和连锁经营的标

准,一并建设改造为城乡连锁

便利店、镇二级分拨站和县城

快递超市,作为电商站点的补

充。二是集中服务功能。将邮

政投寄、包裹快递、金融信息、

产品销售、日常收费、再生资

源回收等业务尽可能地集中融

合到末端网点,提高网点盈利

点。三是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初步构建了以县城配送中心为

龙头,镇级站点为支撑,村级

电商网点、超市、连锁经营便

利店和县城快递超市为末端的

城乡商品流通网络体系。

(三)整合配送线路,实

现城乡共同配送。一是优化下

行配送线路。全县按线路方向,

2018 年以来,岚皋县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为契机,深入实施“互联网 + 流通”,

以物流整合、共同配送为突破口,狠抓资源整合、业态融合,构建城乡商品流通网络,拓宽农产品

上行渠道,推动电商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探索秦巴山区深度贫困县电商扶贫路径。

导读

130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41页

采用定车、定人、定时、定线

的“四定模式”,开通物流班线

4 条、支线 125 条,城乡覆盖

率达 70% 以上。二是畅通上行

快递渠道。各镇和县城快递超

市等站点负责本区域内上行货

品收集,定时由班线货车运回

县城物流配送中心,再统一分

发至全国各地。货运班线车增

加农特产品拉运、再生资源回

收、便民服务等运输业务。三

是严格行业监管。加强对快递

物流企业监管,强化寄递流程

管控,注重发挥电商协会和物

流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保证

企业健康运转。

(四)整合配送要素,实

现资源共享。一是建强县级配

送中心。建成集分拨、配送、

仓储、办公于一体,占地 5000

余平方米的县级城乡物流配送

中心。13 家快递物流企业、3

家专线物流企业、5 家商贸物

流企业进驻运营,运营车辆 50

余台,提供就业岗位 300 余人,

实现了一套人马、一批车辆、

一片场地、一套系统的资源共

享、风险共担、多方共赢的物

流配送运营模式。二是补齐镇

村配送短板。在县城新建“哈

哈快递超市”连锁网点 20 个,

镇级分拨站 11 个,村级物流

服务点 50 个,同 40% 以上的

村建立了物流代办关系,切实

打通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

三是优化城乡配送功能。按照

上行和下行两个流向,建立信

息共享平台,实行分头进货、

分头出单、统一配货、统一送货,

使配送更迅捷、更安全,配送

效率明显提高,物流成本大幅

降低。

(五)整合政策资源,实现

电商物流协同发展。一是加强

整体筹划。出台《岚皋县电子

商务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等制

度文件 10 余份,设立 500 万

元电商发展专项资金,将电商

发展任务细化为 5 个方面 18 项

具体任务,整体谋划,合力推进。

二是做强网销产品。采取项目

支持,加快“三品一标”认证,

完成魔芋、猕猴桃、干菜、大

米等 15 个产品有机认证并取得

了有机转换证书。三是强化产

销衔接。积极借助“两联一包”

和苏陕协作扶贫资源,先后建

立了校地合作、乡愁消费、农

商互联、苏陕协作、文旅融合

等 5 条稳定长效的产销衔接渠

道。四是加强人才、企业培育。

针对不同层次人员,开展自媒

经验启示

岚皋县通过实施物流整合、共同配送 , 将现有资源要素

进行整合聚集,有效破解了秦巴山区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

畅的困境,为农产品降本增效、扩大流通、促进消费创造条

件,推进了县域电商物流业协同快速发展,为全县产业发展、

农民增收提供了强大支撑,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发展电商产

业的新路径。

体 + 电商、微商及镇村服务站

点业务专题培训 6978 人次,并

通过电商示范县项目建设,培

育壮大了一批农产品加工、物

流、商贸流通企业。五是注重

协同发展。通过整合彻底、建

强网络、做硬产品,使全县电

商走上“快车道”,推动全县电

商物流产业协同发展。

实施效果

岚皋县实施物流整合以来,

配送效率提升 50%、成本缩减

30%。进出港数、线上交易额、

电商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同比

翻番增长。全县注册电子商务

企 业 主 体 达 400 余 家, 微 商

800 余名,在淘宝、天猫、京东、

拼多多等平台搭建商铺 200 余

个,培育电商产品 30 余种,电

商从业者近 1500 人。2020 年,

全县实现线上交易额 3.3 亿元,

其中线上农产品销售额 1.9 亿

元,带动全县 5000 余名农户

户均增收 700 元以上。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31

第142页

商南县 :

“四借四还”产业脱贫好路子

基本情况

商南县地处陕豫鄂三省八

县接合部,是陕西的东南门户,

属秦巴山集中连片地区扶贫开

发重点县。全县辖 10 个镇 ( 街

道 办 )、126 个 村 ( 社 区 ), 总

面积 2307 平方公里,总人口

24.9 万, 其 中 贫 困 村 69 个,

贫 困 户 17218 户, 贫 困 人 口

56501 人。为使贫困户摆脱贫

困、增收致富,商南县在脱贫

攻坚中积极探索,创新举措。

面对贫困户普遍存在缺资金、

缺技术、缺信息、缺销路和怕

风险的“四缺一怕”问题,立

足实际,因地制宜,总结创新,

推出了以借袋还菇、借鸡还蛋、

借苗还果、借鹿还茸为主的“四

借四还”产业脱贫模式,破解

了“四缺一怕”问题,打消了

群众顾虑,形成了产业发展和

贫困户脱贫增收双赢的局面。

主要做法

(一)政府担保、政策配套。

商南县的借袋还菇、借鸡还蛋、

借苗还果、借鹿还茸为主的“四

借四还”产业脱贫模式,采取

“政府担保贴息、企业赊本让

利、群众先行发展、收益免息

还本、联手共建共富”的方式,

由政府选准特色产业和龙头企

业,向企业提供担保贴息贷款,

企业将菌袋、鸡苗、苗木、鹿

崽等“借给”贫困户发展产业,

政府给予适当补贴,企业全程

开展技术指导,并按保底价回

收产品,回收产品时扣回先行

垫付的成本款,当市场价高时

也可卖给市场,贫困户只需补

交成本。商南县海鑫现代农业

商南县按照“党政主导、三产联动、综合施策、整体推进”的思路,全面推行“一产借还、二

产加动、三产建带”三产联动脱贫模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总结创新推出了以借袋还菇、借

鸡还蛋、借苗还果、借鹿还茸为主的“四借四还”产业脱贫模式,涵盖“农、林、茶、畜”四大传

统产业,让产业扶贫真正落地生根,释放效益,探索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商南路径”。

导读

富水黑漆河食用菌基地

132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43页

科技有限公司等 20 家企业作

为“借还”模式生产企业,向

全县贫困户提供质量优良的菌

袋、鸡苗、牡丹苗、梅花鹿,

做好“借”的保障。

(二)形式灵活、分类实施。

“借袋还菇”:采取“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 + 贫困户”模

式,由海鑫现代农业科技有限

公司等 11 家生产企业按成本

价 3 元 / 袋生产香菇菌袋,与

贫困户签订“借袋还菇”合同书,

政府每袋给予补贴 0.5 元,企

业先行按每袋 2.5 元垫资,驻

村工作队和村委会负责督促指

导贫困户建设香菇大棚,贫困

户免费拉回菌袋上架管护种植,

生产企业回收成品菇和废旧菌

袋,同时扣回先行垫付的成本

款。

“借鸡还蛋”:采取“企业

+ 合作社 + 贫困户”模式,由

商洛市鸿伟生态实业有限公司

等 5 家生产企业,提供育雏 40

天的蛋鸡鸡苗和育雏 30 天(半

斤以上)的肉鸡鸡苗,做完全

程防疫,统一“借”给贫困户

养殖。对贫困户养殖蛋鸡的,

鸡蛋由公司以每枚 0.8 元保护

价回收 ;对养殖肉鸡的,养殖

5 个月后企业按每斤 12 元的保

底价回收。

“借苗还果”:采取“企业

+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由商洛市旭初农林开发有限公

司按每株 0.4 元的成本价给贫

困户提供苗木,签订回收协议,

免费提供服务。三年后,由企

业按协议价格回收牡丹籽并扣

除苗木成本。对通过“借苗还果”

模式发展油用牡丹 1 亩以上的

在册贫困户,从栽植翌年开始,

县政府连续两年给予每年每亩

地 200 元的管护补贴。

“借鹿还茸”:采取“企业

+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由商洛市上苍鹿业发展有限责

任公司按成本价(每只 4000—

9000 元)向贫困户提供商品

鹿,贫困户向公司预交 70% 的

押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按

协议价回收鹿茸和成品鹿,并

分次扣除剩余 30% 的借鹿款。

对养殖梅花鹿 5 只以上的在册

贫困户,政府一次性给予每只

2000 元补贴,并由包扶单位代

缴养殖保险 ;新建标准化圈舍、

青贮窑一次性给予每平方米 25

元、每立方米 20 元补助 ;对带

经验启示

商南县建立的“四借四还”产业脱贫模式,有效整合了

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破解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缺技

术、缺信息、缺销路和怕风险问题,实现了产业发展和贫困

户脱贫增收双赢的目的。这一模式,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创新,

又形成了“借蜂还蜜”“借羔还羊”“借犊还牛”“借菌还麻”“借

仔还猪”等一批新的“借还 +”模式,这足以说明该模式对

贫困户脱贫、产业发展是有益的,对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是

有效的,促进了三产联动脱贫模式的发展,为该县贫困人口

脱贫增收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

领贫困户养鹿 10 户以上和社员

养鹿共 100 只以上的合作社一

次性给予相同标准补助。

实施效果

商南县发展“四借四还”

产业脱贫模式以来,产业带动

和脱贫增收成效显著。截至目

前,该县通过“借袋还菇”向

贫困户发放袋料香菇 1022.15

万 袋, 带 动 贫 困 户 1179 户,

户均增收 17500 元 ;通过“借

鸡还蛋”向贫困户发放土鸡

92370 只,带动贫困户 205 户,

户均增收 7000 元 ;通过“借

苗还果”向贫困户发放油用牡

丹 507 万株,带动贫困户 730

户,户均增收 6850 元;通过“借

鹿还茸”向贫困户发放梅花鹿

130 只,带动贫困户 16 户,户

均增收 9600 元。补助财政扶

贫资金共计 641.9 万多元。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33

第144页

柞水县 :

小木耳 大产业

基本情况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商

洛西部,是一个“九山半水半

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属秦巴

山集中连片地区扶贫开发重点

县、陕西省 11 个深度贫困县之

一,辖 8 镇 1 办 81 个村 ( 社区 ),

总人口 16.5 万,有贫困村 51 个,

其中深度贫困村 24 个,建档立

卡贫困人口 13644 户 42878 人。

为破解当地农业产业“小、散、

弱”难以维持长久稳定脱贫的

问题,柞水县将木耳作为脱贫

攻坚主导产业,创新推出了“借

袋还耳、借棚还耳”“党支部

+‘三变’改革 + 集体经济 +

贫困户”“六型联结、三七分配”

为主的产业扶贫模式,构建起

了紧密多元的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建设集中连片木耳产业带,

依托规模较大、辐射效应明显

的示范基地,将“小木耳”做

成了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的

“大产业”。

主要做法

(一)建立政策保障机制。

坚持走特色化、现代化、规模

化、集约化发展之路。按照全

链条发展的原则,强化组织推

动,科学制定规划,完善政策

保障,成立木耳产业高质量发

展领导小组和两个工作专班,

实施木耳栽植 1 万亩、1 亿袋,

年产量 5000 吨、产值 3 亿元

的“1153”目标 ;先后制定出

台《木耳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柞

水县木耳产业奖励扶持办法》

《支持产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巩

固脱贫成果奖励扶持办法》《柞

水县木耳产业发展考核点评办

法(试行)》等配套政策,形成

了全要素覆盖、全方位保障的

政策体系,以政策支持木耳小

镇可持续发展。

( 二 ) 创 新“ 两 借 两 还 ”

柞水县始终把产业精准扶贫作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治本

之策,将木耳确定为“一县一业”的脱贫主导产业,通过实施“搭

平台、建机制、创模式”等做法,真正将群众吸附到木耳产业链上,

探索出一条稳固长效的产业脱贫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2020

年 4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金米村脱贫产业发展时,称

赞柞水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

导读

晾晒木耳

134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45页

模式。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

初期资金短缺的难题,推行“借

袋 还 耳 ”“ 借 棚 还 耳 ” 模 式,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签订

合同,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

签订“借袋还耳”协议,村集

体经济免费提供木耳菌袋,每

季木耳采摘结束后,农户将成

品耳上交村集体统一销售,村

集体经济组织将销售资金扣除

借袋成本后返还贫困群众,贫

困户无须资金就能参与木耳产

业。

(三)创新“党支部 +‘三

变’改革 + 集体经济 + 贫困户”

模式。为促进集体经济与贫困

群众互利共赢,采取村集体控

股、党员干部带头参股、动员

贫困户自愿入股的方式发展村

级集体经济。村党支部积极整

合农业资源,将村集体、党员

和贫困户个人闲置林山、土地、

房屋等资源量化折股,投入到

村集体进行经营 ;村集体采取

资源开发、资本运营、土地流转、

产业带动等模式,选准产业项

目,通过集体自办、能人领办、

入股联营等方式,培育壮大村

级集体经济。

( 四 ) 创 新“ 六 型 联 结、

三七分配”机制。推出三资股份、

租赁分包、产业领养、劳务用工、

产品订单、开展服务六个增收

“套餐”,针对贫困群众的不同

情况,合理选择一种或多种联

结纽带,实现股份联结挣股金、

租赁联结挣租金、领种联结挣

利金、承包联结挣赢金、劳务

联结挣薪金、服务联结挣佣金。

在利益分配上,对扶贫专项资

金形成的项目资产进行折价,

将折价总额的 70% 量化为贫困

优先股股权,30% 作为村 ( 社区 )

集体资产股权(按 10% 公积金、

10% 公益金、10% 风险金安排

使用,剩余 70% 用于集体资产

收益分红)。

实施效果

柞水县建成 5 个年产能力

1 亿袋菌包的生产基地和木耳

仓储、物流、交易、信息数据

“四个中心”,在乾佑河、社川河、

金井河流域形成了三个集中连

片“千万袋木耳产业带”,实

现了木耳产业从小到大、从弱

到强的阶段性目标,形成了从

经验启示

柞水县充分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优势特点,综合

全县产业总体布局,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形成木耳产业与全

县产业发展“一盘棋”思想。坚持重点带动、全域覆盖的推

进机制,突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构建起区域联动、

优势互补、一体推进的木耳产业发展格局。扶贫产业选得好,

种得好,还须卖得掉,卖得好,必须帮助贫困户打好市场营

销的“组合拳”。防范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生态风险的能力

较弱,还必须建立一道保险“防火墙”,给群众发展产业吃下

“定心丸”,让保险成为抵御风险的“减震器”和增收致富的“稳

定器”。

菌种研发、菌包生产、精深加

工、销售终端、仓储物流、废

弃菌包处理到信息服务的全产

业链条。建成木耳大棚 1800 个、

木耳基地 65 个、专业村 45 个,

年栽植规模达 8000 万袋,年

产干木耳 3900 吨,实现产值

近 3 亿元。全县 67% 以上的贫

困户被吸附到木耳产业之中,

带动 6944 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户均增收 5000 元,占全县产

业扶持户总数的 67.7% ;2019

年,全县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

13406 户 42088 人 脱 贫 退 出,

贫困发生率降至 0.91% ;2020

年 2 月省政府批准整县“摘帽”,

“小木耳”成了名副其实攻克深

度贫困的“金耳朵”。2020 年

4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

西考察时对柞水县产业脱贫工

作给予充分肯定,夸赞他们把

“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35

第146页

蓝田县董岭村 :

农地产权比例化走出的振兴之路

基本情况

蓝 田 县 董 岭 村, 属 秦 岭

北麓典型的浅山丘陵地貌,全

村 3 个 村 民 小 组,172 户 630

人。2015 年,全村建档立卡贫

困户 42 户,占全村总户数的

24.4% ;贫困人口 105 人,贫

困发生率 16.7% ;全村 90% 以

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剩下的

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是

典型的空心村,经济发展严重

滞后。正是通过“三变”改革,

该村走出了一条现代企业经营

的发展之路。

主要做法

(一)成立土地股份合作

制 公 司。董岭村有核桃种植

的 基 础,2010 年 以 来 已 形 成

2100 亩的规模,占全村土地

面积的 90.1%。为了抱团发展,

村上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

原则,成立了蓝田县董岭村核

桃专业合作社。随着合作社内

部成员参与抱团发展积极性的

不断提高,用现代企业经营方

式做强做大的呼声越来越高。

合作社发起人李田利将自己承

包的 200 余亩核桃地和私人注

册的西安盛康创农业科技有限

公司,以低于市值的方式入股

村级集体组织——西安盛康创

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盛康创公司),带动农户以土地

入股的形式参与盛康创公司经

营管理。

(二)土地入股参与经营。

2015 年 11 月,董岭村借鉴国

有企业划分国有股、企业股和

企业全员持股的经验及城镇住

房公积金改革的做法,将农地

产权(农地承包经营使用权等)

在集体和农民之间按集体占

51%,农民占 49% 的比例混合

分配后再市场化流转。其中集

体所占农地产权及收益总额的

51% 主要用于农民土地社会保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不能自由流动,导致农村土地成为“沉

睡的资本”。如何让“沉睡的资本”盘活? 2015 年 11 月,陕

西省蓝田县董岭村开展了“51 ∶ 49 式农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

转试验”,尝试通过将集体土地市场化,也就是将承包经营权按

集体占 51%、农民占 49% 的比例混合分配后再市场化流转,

以破解土地流转难题的“三变”改革之路,盘活了土地资源,调

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导读

“三变”改革示范村蓝田县董岭村

136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47页

障金和农地规模化公积金,以

解决农地市场流转过程中失地

失业农民的生存和就业保障问

题,其余 49% 的收益归农民个

人所有,进而形成既能保证农

地集体所有制主导地位,又具

有双重保障和稳定性的农地产

权市场流转机制,股份化以后

的土地收归盛康创公司统一经

营。

(三)资源变资产,资金变

股金,农民变股民。把已经股

改过的土地设为 A 股,把资金

设为 B 股,把非土地资产资源

设为 C 股,通过清产核资、股

民资格界定,全面启动 B、C

股改革。一是清产核资。董岭

村对全村现有的资源、资金等

情况进行彻底清查摸底,结果

显示,原村集体总资产 107.50

万元,总负债 30 万元。为了把

这些资产量化给村民,村上决

定 以 2016 年 7 月 1 日 为 时 间

节点,对户籍在村上的村民进

行股民资格界定,对符合成员

资格的 596 名股民,以发放股

权证的形式明确个人占有股份

份额,并予以公示。二是对原

核桃合作社和西安盛康创农业

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改制。村上

原有的董岭核桃专业合作社和

西安盛康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均是独立运营的经济组织,村

上决定将其合二为一,注册成

立了西安盛康创农业股份有限

公司,对全村资产、资源、资

金进行整合,以股份的形式纳

入村股份制公司中来。

实施效果

董岭村通过将土地承包经

营 权 按 集 体 占 51%、 农 民 占

49% 的比例分配后再市场化流

转,由集体或第三方发展农业

规模经营,农民获得 49% 的收

益,并享受保底收益和二次分

红 ;其余 51%“双保障”收益,

按照 10% 为管理费,10% 为公

益金,31% 为公积金进行分配。

经验启示

董岭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彻底盘活了土地资源,是落实“三

权”分置、实现既统且分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的具体实践,

在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强化利益联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

同时,大大增强了村集体集中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这无疑

为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提供了一次有益尝试,极具创新性和

可操作性。一些相似条件的村可以参照这种方式,实验性的

进行探索。

这 31% 的公积金,一是用于村

集体扩大再生产,二是用于村

集体发展和村民创业的担保基

金贷款,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

和就业保障问题。这一做法实

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农户支

配(改革前农户占 100%)到

集体支配(改革后集体占 51%、

农户占 49%)的转变,同时实

现了土地经营控制权由农户到

集体的转移。如今,村级集体

经济的后发优势正在形成,农

民收入快速增长,董岭村人均

可支配收入达到 1.8 万元。

董岭村一角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37

第148页

礼泉县袁家村 :

“一村带十村”走共同富裕之路

基本情况

袁家村位于礼泉县烟霞镇

九嵕山南麓,全村现有 62 户

285 人, 耕 地 620 亩。20 世

纪七八十年代,在党支部书记

郭裕禄带领下大力发展农业和

乡镇企业,成为全国闻名的小

康 明 星 村 ;2007 年 开 始, 在

新任党支部书记郭占武的带领

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村

实现了共同富裕。年接待游客

达 500 万人次,年实现旅游综

合收入约 42 亿元,村民年人均

纯收入在 5 万元以上,袁家村

也荣获“中国十大美丽乡村”、

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等殊荣。

主要做法

(一)强化支部堡垒作用,

实现“一村带十村”。袁家村在

自身发展过程中,切实感觉到

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是关

键。首先帮助周边东周、西二、

山底、官厅、严峪、张山等 10

个村强化党支部班子建设,召

开党员干部大会,共商发展大

计,让袁家村的发展模式更多

惠及周边村落。目前,在袁家

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周边村子

党支部变得坚强有力,并迅速

融入袁家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大

格局当中,山底村、东周村、

西周村引导群众发展御杏、樱

桃等特色农作物,西一、西二

正逐步发展花卉苗圃产业。袁

坡村村民袁古川妻子常年卧床,

生活困难,党支部对他进行了

帮扶,将其聘为景区保洁员,

负责垃圾转运,年收入超过 10

万元,彻底摆脱了贫困。袁家

村通过坚强有力的党支部,把

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到

实处。

(二)发展壮大乡村旅游,

打造创业就业平台。袁家村一

方面依托自身庞大的乡村旅游

体系,将更多的旅游景点小吃、

工艺品摊位以零月租的方式提

供给有技能、有志向的贫困群

众,为他们加入旅游产业降低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袁家村党支部再次发挥支部的坚强

战斗堡垒作用,在本村村民已全部富裕的基础上,以“一村带十村”

的决心和勇气,通过“三变改革”,创办农民股份合作社,搭建

农民创业平台,增设就业岗位,带领周边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的

战场上策马扬鞭,满帆航行。

导读

袁家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周边贫困户增收致富

138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49页

门槛,并进行定期帮扶指导,

让他们利用特长自食其力,逐

步发展挣钱,慢慢当上小老板。

近年来,在袁家村支部的帮扶

下,饮食作坊一条街上的麻花

坊、豆花坊等 12 户贫困户先后

当上了老板,过上了富裕的小

康生活,给周边群众树立了勤

劳致富奔小康的典范。

另一方面是将优势产业项

目进行增资扩股,创办股份合

作社,成立脱贫攻坚股份公司,

将资金打包,通过合作经营、

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实现利

益再分配,达到共同富裕的目

的。村上和陕西信合、邮政储

蓄银行合作,帮助有意愿及征

信合格的周边 125 户贫困群众

申请贷款,发放的贷款以股金

的形式在袁家村股份合作社入

股,创办养殖、种植和农产品

作坊合作社,进行保底分红,

使更多的贫困群众享受到袁家

村发展的红利。

(三)多点开花增设岗位,

因户施策精准脱贫。在脱贫攻

坚的道路上,袁家村坚持因户

施策、因人施策,通过给予贫

困户“四个优先”,为更多缺

技术的贫困群众提供致富门

路。即 :优先参与手工作坊产

业入股,享受红利分成 ;优先

提供导游、清洁员、保安员、

服务员岗位,帮贫困户获得工

资 ;优先支持发展经营农家餐

馆旅馆,得到稳定收入 ;优先

安排到景区内及周边摊位销售

自产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不断增

加收入。村上每年在主要路段

或人员密集区设立固定摊位,

免费提供给贫困户,让他们出

售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以通

过小本经营,逐步增加家庭收

入。张家山村村民杜长来,年

届古稀,老伴和儿子都已去世,

爷爷带孙子非常困难,村上给

他找了一份门卫的工作,让其

吃住在村里。几年下来,孙子

经验启示

袁家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 , 打造农民创业平台,解决

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 ;以股份合作为切入点 , 创办农民

合作社,解决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问题。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

成功探索出一条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径。深

入分析袁家村经验,对于各地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

要借鉴意义。

长大成人,杜长来也在镇村的

共同帮助下,在烟霞镇盖了房

子,生活无忧。

实施效果

目前,袁家村已经汇聚了

800 多位创客,吸纳了 3000 多

人就业,节假日期间刺激就业

突破万人,带动周边万余农民

增收,带动烟霞镇 200 多户贫

困户脱贫致富。

袁家村辣子坊通过创业平台扶贫模式实现增收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39

第150页

淳化县大槐树村 :

“引水上塬”打破“靠天吃饭”瓶颈

基本情况

大槐树村位于陕西省咸阳

市淳化县石桥镇北塬,距离咸

阳市 57 公里,距离西安市 75

公里,海拔 900 米。该村由大

槐树、史家塬、白家咀 3 个自

然村组成,总人口 225 户 825

人,其中贫困户 101 户 379 人。

该村地处渭北旱塬地带,年降

水量少,加之水利基础设施匮

乏,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发展。

为助力脱贫攻坚,在中国银行

的大力帮扶和淳化县委、县政

府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 270

万元,铺设灌溉管道 1.19 万米,

覆盖耕地 1800 余亩,成功实

施了“引水上塬”水利设施项目,

打破了当地农业发展“靠天吃

饭”的瓶颈,夯实了产业发展

基础,增强了群众自主发展信

心,助推大槐树村一二三产业

融合发展,形成产业发展与脱

贫增收的双赢局面。

主要做法

(一)凝聚发展合力。基础

设施的顺利落地,不仅仅是投

钱投物,更为重要的是群众参

与。在实施“引水上塬”项目

过程中,大槐树村以“抓党建、

凝信心、聚合力”为突破口,

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

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脱贫

优势,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

作用,从水利管网的设计、出

水口的设置,到工程的具体施

工、建成后管网维护、用水量

分配,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每

一件基础工作都是党支部带头,

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表决,通过

细分工、抓重点、明责任、强

落实,确保每一项决议落实到

位。通过参与“引水上塬”项

淳化县大槐树村以“引水上塬”项目为抓手,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夯

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提质增速,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推动大槐树村一二三

产业融合发展,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党建引领 + 夯实基础 + 产业融合”的脱贫发展之路。

导读

带贫分红现场

140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