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必背61篇考点演练(2024版)

发布时间:2023-9-1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古诗文必背61篇考点演练(2024版)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赏析】最后两句写老兵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我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远看去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和井台周围长了很多野生的谷子和葵菜。捋些野谷捣掉壳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1.主题:这首乐府诗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以此揭露了“不义的战争给百姓家庭带来骨肉分离的悲剧”这一作品主题。 表达了作者同情百姓遭遇,反对不义之战的情感。2.手法:互文见义,加强语气。 诗中多处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如“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两句诗相互呼应,互相补充,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即院子和井台周围长了很多野生的谷子和葵菜。 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为形象,倍加伤人心神。 互文手法... [收起]
[展开]
古诗文必背61篇考点演练(2024版)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洛阳大爱图书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选题策划、排版设计、图书出版、印刷制作、批发兼零售的图书公司。陆续出版《作文72变》《作文36计》《中考满分作文》《作文满分的秘密》等上百种正规图书,服务上千万莘莘学子。大爱图书——提高的不只是成绩!
文本内容
第101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赏析】最后两句写老兵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

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

发得淋漓尽致。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我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远远看去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和井台周围长了很多野生的谷子和葵菜。

捋些野谷捣掉壳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1.主题:这首乐府诗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以此揭露了“不义的战

争给百姓家庭带来骨肉分离的悲剧”这一作品主题。 表达了作者同情百姓遭遇,反对

不义之战的情感。

2.手法:互文见义,加强语气。 诗中多处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如“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

葵。”两句诗相互呼应,互相补充,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即院子和井台周围长了很多

野生的谷子和葵菜。 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为形象,倍加伤人心神。 互文手法的运用

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意境,一方面使语言连贯,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加强情感表达的作用。

3.名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赏析: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

意间道来,实却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作者以此句开篇,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名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赏析:该句通过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一个“看”字,一个“落”字,突出老

兵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

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教参变式设问】分析《十五从军征》这

首作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答案:(1)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

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

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

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

→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

?

?

?

?

?

?

?

?

?

?

?

?

?

96

第102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

向看”)。

(2)“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

旅谷,井上生旅葵。”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

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

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

抒情的艺术特点。

一、背诵默写积累

1.诗中高度概括士兵军旅生涯的两句诗是:

,

2.诗中直接描写老兵现在的家的环境的语句

是: ,

,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

2.用自己的话写出老兵回家时看到的荒凉

景象。

3.诗中所运用的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4.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三、中考真题直击

1.【2022 平顶山一模】阅读《十五从军征》(诗

文略),完成问题。

(1)请对“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

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进行简要赏析。

(2)本诗中“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和

《木兰诗》 中“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

忙”,都写到人物从军归来后“出门看”

的行为,请简要分析分别表现了老兵和

木兰怎样的情感?

2.【2023 河师大附中三模】 阅读《十五从军

征》(诗文略),完成问题。

(1) 诗中归家老兵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

变化?

(2)“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

谷,井上生旅葵” 描写了四个场景,有

何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

第103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 前面四句主要写边塞的奇丽雪景。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

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喜。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赏析】此四句写雪后严寒。 视线从帐外转入

帐内。 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

活动来表现寒冷。 “不得控” “冷难着”写塞外

的极寒。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赏析】此四句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

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

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

面。 “胡琴”句,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最后六句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表现了友人间的惜别之情和边塞将士的豪迈

精神。 末句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

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春风吹来,千

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

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战士们都拉不开弓,铁衣冻得难以穿上。 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

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在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归客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

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

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

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1.作者:岑参(约 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官至嘉州刺史,有岑嘉州之称。

诗以七言见长,风格雄壮奔放,奇峻壮阔,富于浪漫主义精神。 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

表,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碛

中作》《逢入京使》等皆为名篇。 现存《岑嘉州诗集》十卷。

98

第104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2.主题:这是一首咏雪送别诗,诗中描绘了边塞壮丽奇异的雪景???????????

和饯行、送别的场面?????????

,表达了诗

人积极乐观?????

的精神以及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意?????

3.手法:(1)互文造境,渲染气氛。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句运用互文手法,写

将士们的弓弦、铠甲都被冻硬以至于弓拉不开、铠甲穿不上。 作者在这里通过两句诗

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创设了一个严寒中行军的情境,从弓弦、铠甲两个细节突出边

境的寒冷,隐隐传出愁意,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诗义委婉幽深,语句含蓄简练。

(2)比喻夸张,新颖别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运用比喻、夸张的

修辞手法,别出心裁地将漫天大雪比喻成春天盛放的梨花,突出表现了严寒之下雪景

的雄奇瑰丽、气势磅礴。

(3)寓情于景,传达感情。 在本诗中,作者将感情的抒发寄寓在景物的描绘中,如将漫

天飞雪比喻成春日梨花,给下文在冷酷严寒中送别友人平添一点春日的乐观与温暖,

营造出美好的氛围。 诗人还描绘出一幅帐中送别的景象,在“角弓不得控” “铁衣冷难

着”的恶劣条件下,将士们仍乐观地饮酒奏乐,欢乐的景象中也隐含了作者乐观积极的

精神。

4.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用春景写雪景,运用比喻、夸张写出塞外雪后雪满枝头的美丽景象。 在读者面前展现

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以

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

名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借凝望友人远去,表

达依依惜别之情,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写到了极致。 这

个“开放式”的雪中送别图景,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名句: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赏析:运用互文手法,用种种反常情形,极写边塞的苦寒,由帐内写到帐外,画面开阔,“愁”

“惨”二字,为送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一、【教材课后问题】找出《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

写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答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

雪。 忽 如 一 夜 春 风 来, 千 树 万 树 梨 花

开。”前两句中,“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

风而见雪。 “白草折”显出风来势猛。 八

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

即飞雪”,一个“即” 字,生动地写出南方

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后两句诗

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

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以春景写冬

景,发挥联想,运用比喻,既写出诗人的欣

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 变幻无常,

大雪来得急骤之态,而且再次传达出诗人

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

第105页

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二、【原创问题设计】诗歌中的“留白”往往产

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的艺术效果,请结

合诗歌尾句谈谈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

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流”(李白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空”字

引发读者无限思考,真实展现了朋友远

走、人去路空、诗人驻足目送的情景,表达

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朋友离去后

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三、【中考问题设计】简要分析“瀚海阑干百

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诗句运用夸张(对偶、拟人) 手法,

描绘了大漠冰封万里,天空中布满惨淡的

阴云的画面,烘托了离别氛围。 结构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是对上文冰天雪地的

奇寒景色的总结;“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

出诗人为友人担心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

文的送别场景的叙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

一、背诵默写积累

1.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

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描绘的意境与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 ”有

异曲同工之妙。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以春花喻

冬雪,构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其名

句是:“ ,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北风卷地白草折”写出了边塞

的景象,“卷” 采用正面描写,“折”

采用 描写。

2.“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 点时,突出飞

雪 ,“即”字写出作者的 之

情,“飞”字形容雪之大,与上句的“

”字相照应。

3.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

写 。 (填两个字)

4.分析诗歌内容有误∙∙

的一项是( )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

边塞风狂雪早。 “卷” “折”从正面、侧面

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

B.“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写天气的奇寒。 将军的手冻僵了连弓也

拉不开,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上。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

句转写野外雪景。 放眼雪原,冰雪覆盖,

纵横交错,抬头望天空,阴云密布。 “愁”

“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D.“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

写饯别的情景。 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

器,运 用 借 代 方 式, 写 出 送 别 宴 上 的

热闹。

5.发挥想象,描绘下面诗句所展示的意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歌内容进

行赏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第106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7.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 梨

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

岑参 诗 句 是 否 恰 当? 为 什 么? 请 说 明

理由。

三、中考真题直击

1.【2023 安阳二模】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诗文略),回答问题。

(1)作为一首送别诗,诗歌为什么极力描写

边塞的寒冷?

(2)假如岑参有微信,他写完此诗后发布到

朋友圈,一位朋友点赞并留言:“岑兄,

此诗奇峭飒爽,‘忽如……’ 二句奇情

逸发,令人心神一快。” 请你谈谈“奇”

在何处。

2.【2022 开封一模】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诗文略),回答问题。

(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纷纷暮雪

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两句的表达

效果。

(2)诗末“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

处”两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赏析】 首句设问,交代登楼抒怀地点。 含蓄

表明作者对收复中原失地的渴望。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赏析】 “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

人思绪之无穷也。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赏析】 “年少”句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拥

有非凡的胆识和气魄,统率千军万马,“坐断

东南”。 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

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

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101

第107页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词人自问自答,篇末见意,以夸张之笔

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目的是借凭吊

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

执掌乾坤,实则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

宋朝廷的鞭挞。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 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

经历了多少变幻? 说不清呀。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 天

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 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 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

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1.作者: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

原已为金兵所占。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

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 其词抒写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

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主题: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

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

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3.手法:(1)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 词作上阕写作者登北固楼,放眼古迹风光,写眼前之

景,抒心中往事悠远之情。 下阕多引用典故,作者就孙权展开议论,抒发心中的志向与

爱国热情。 上阕重写景,下阕重议论,抒情同二者紧密结合,贯穿始终,层次分明。

(2)借古讽今,述志抒怀。 词中多处活用典故成语,融化古人语言入词。 如引用孙权年

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的典故,并化用曹操的话语入词,一方面借典故讽刺如今南宋朝

廷的苟且偷安,另一方面表达自己也想如孙权一般带兵报国的爱国热情。

4.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赏析: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

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叠词“悠悠” “滚滚”,在音韵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内容

上兼指时间之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该句使用设问和用典的手法,借用曹操和刘备的英雄本色和曹操的话从侧面赞美孙权

的英雄形象,含蓄表明作者对如今南宋无人能与孙权相比的隐忧,同时表达作者也想如孙权

一般带兵报国的爱国热情。

102

第108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名句: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赏析:“望”和“满”两字用得极为传神,前者是动词,因词人身在高处,且关注的是中原广袤

的失地,所以用“望”字才能准确表现他的阔达胸襟和豪迈气概。 后者是形容词,它既交代

了望的结果,又与作者心之所往形成鲜明的反差,揭开词人胸中的郁积,使其不禁抒发了对

“千古兴亡”的感慨。

一、【教材课后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亭有怀》为怀古之作,说说它咏叹了怎样

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答案: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不畏强敌,其

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

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达了作者的

“郁愤”之情。

二、【教参变式设问】学习本首词艺术表现手

法之融典入词,寄情深沉的特点。

答案:(1) 问答入词。 全词有三问三答。

这么多的问答,可以说,层层深入,层层推

进,不仅表现出感情的悲怆,而且也可以

从中看出词人不失雄壮的情怀。 ( 2) 熔

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即景抒情,借古

讽今。 (3)融典故入词,寄情委婉深沉。

一、背诵默写积累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含蓄地表明词

人对收复中原充满渴望的句子是:

? 。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正面勾画孙

权英雄形象的句子是:

, 。

3.借用曹操的话从侧面赞美孙权的英雄形象

的诗句: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刻画了孙权

怎样的形象?

2.整首词采用了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表达

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

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4.这首词艺术技巧上的显著特点是紧紧围绕

“登北固亭”的主题,将写景、议论与抒情密

切结合,显示出辛弃疾词的深沉和豪壮。

试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三、中考真题直击

1.【2022 黑龙江省】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亭有怀》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 ∙∙∙

的一项是

( )

A.问答入词,层层深入。 词人登楼望远,所

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B.千古兴亡,往事悠悠。 “悠悠”一词指时

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

无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

第109页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话

用典故,详写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 魏

蜀吴三国战事频发,也出现了很多可歌

可泣的历史事件。

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

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对主和派的愤慨

以及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2.【2023 郑州一练】 作者在京口北固亭联想

起了哪个历史故事? 整首词抒发了怎样的

怀古之情?

?

?

?

?

?

?

?

?

?

?

?

?

?

?

?

?

?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赏析】首联诗人回顾平生,例举入仕和兵败

一首一尾两件大事以概其余。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赏析】颔联以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

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

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

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赏析】颈联用“双关”手法,概括诗人难忘的

两次人生经历。 前一句是追忆过去,后一句是

慨叹当前处境,写自己的孤军奋战、无援被俘,

深感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尾联写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

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直抒胸臆,表现出作者

的民族气节与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1.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杰

104

第110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政治家、文学家。 《过零丁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

取丹心照汗青”之句,更是千古传诵之名句。 有《文山先生全集》。

2.主题:此诗是文天祥被俘后誓死明志而作,通过追忆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出诗人的忧国之

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体现了诗人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民族气

节和大无畏精神。

3.手法:全诗结构紧凑,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巧用地名抒写诗人处境的艰危。 尤其

是最后的豪言壮语,掷地有声,广为传诵。

4.名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赏析(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

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赏析(2):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

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赏析:这一联中“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表明地形险恶的地名自然相对,又被作者运用来

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语义双关,表现自己身陷困境。

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此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气势磅礴,格调高昂,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

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和豪情,掷地有声,广为传诵。

【教材课后问题】《过零丁洋》中的“人生

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千古名

句,试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

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

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 “人生自古谁

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

谁能免于一死? 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

远照耀在史册上。 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

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

和昂扬斗志。

一、背诵默写积累

1.《过零丁洋》一诗中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描写

自己身陷困境的诗句是:

, 。

2.《过零丁洋》一诗中抒写的与孟子“舍生取

义”精神一脉相承的诗句是:

?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诗歌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

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用“风飘絮”

“雨打萍”分别比喻什么?

2.诗歌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

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5

第111页

3.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

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作简要

分析。

4.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

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诗句

简要分析。

三、中考真题直击

1.【2021 山东泰安】 阅读《过零丁洋》 (诗文

略),完成下面的小题。

(1)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回顾了自己的个人身世和

抗元斗争的经历,以星光的暗淡寥落

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

B.颔联使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南宋国

势衰微如风中柳絮,个人一生坎坷如

雨中浮萍,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巧借两个地名,语意双关,既表

明作者被俘所经之地,又渲染了形势

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整首诗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情味十

足,是诗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理想

人生赞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2)对这首诗尾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尾联是剖心明志之言,集中体现了诗

人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B.尾联中“汗青” 代指史册,含蓄表达

出诗人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

C.尾联情感由悲而壮,语调由郁而扬,

抒发了诗人为国捐躯的豪情。

D.尾联中诗人决心向死,不惜此身,展

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2. 【 2022 海南省】 阅读 《 过零丁洋》 ( 诗文

略),完成下面小题。

(1)本诗颔联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现实和诗人的人生遭遇。

(2) 紧扣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

心照汗青”,说说你对爱国主义精神的

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赏析】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一“聚”字

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

立之状;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一“怒”字

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106

第112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赏析】第六、七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

的沧桑变化,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赏析】末句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

和深化。 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

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总是老百

姓遭殃受苦。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发怒似的汹涌澎湃。 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

河。 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

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1.作者: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现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家。 所作散曲

以豪放著称。 《山坡羊·潼关怀古》选自《全元散曲》。

2.主题:这首散曲小令写于作者晚年赴陕西赈灾之时,作者身临潼关古道,遥想秦、汉王朝兴亡

之事,发出沉重的历史感慨。 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表达了

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

3.手法:写景生动,抓住特点,联想自然。 最后两句凝结了作者对封建王朝兴亡本质性的认识,

议论鞭辟入里,精警异常,闪烁着思想光辉。

4.名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赏析:“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用拟

人手法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怒”,既形象写出了黄河的咆

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边上的险要。 本句使用拟人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写出了潼关

地势之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名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

是遭殃受苦。 本句是全曲之眼,点睛之笔,饱含着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教材课后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怀古之

作,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

怎样的怀古之情。

答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

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

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

行暗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抚今追昔,从历

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

?

?

?

?

?

?

?

?

?

?

?

?

?

?

?

107

第113页

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

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一、背诵默写积累

1.曲中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

破的真理:“

”,也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

关心和同情。

2.杨慎《临江仙》中“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句

表明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张养浩《山坡

羊·潼关怀古》中与之意思一致的诗句是:

,

3.曲中描写了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

横生的句子是: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这首曲的作者是 。 前三句

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以“ ”字形容

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 ”

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

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地引出下

一层的感慨内容。

2.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

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

最好? 请说出理由。

三、中考真题直击

【2022 郑州外国语一模】阅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诗文略),回答问题。

1.中国诗人擅长炼字,可谓一字传神。 请结

合“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谈谈你的理解。

2.朗诵诗词要关注重音。 你认为“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一句中,哪个词语可以重读,为

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8

第114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赏析】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

“独上” 二字勾勒出词人孤身登楼的身影。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

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

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

词人的离愁别恨。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赏析】本句描绘出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一个

“锁”字,意味深长。 “锁” 住的也不只是这满

院秋色,还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亡国的恨。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赏析】用丝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新颖

而别致。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

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

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

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 这种无

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

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

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1.作者: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山隐士、莲峰居士等,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

后主。 在位十五年,年年向宋纳贡,委曲求全,不理政事,整天纵情于吟咏宴游。 他在

政治上没有什么才能,文艺上却多才多艺,书画、音乐、诗、词、文无所不精,尤其擅长

词。 他的词在亡国前后有很大变化,亡国前以反映帝王、宫廷生活为主,入宋后则转为

抒发亡国之痛和对故国的怀念,对屈辱囚徒生活的愤懑、感伤,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意

境深沉,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很受后人称赏。 他的词由后人收入《南唐二主词》。

109

第115页

2.主题:本词描写了庭院中的清幽景色,抒写了自己被囚之时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之哀。

3.手法:此词用无言的画面暗示自己难以倾诉的悲哀,以形象的比拟描绘出难以捕捉的内心情

感,表达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4.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采用倒装的手法,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

忘却,心里越想越乱。 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别是

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用味觉来写愁,这里的味觉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种根植于人

们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深的感觉。

一、【中考问题设计】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无言独上西楼” 中 “ 无言” 与 “ 独” 的

妙处。

答案:“无言”表现出词人的愁苦神态,极

言愁绪之重;“独” 勾勒出词人孤身登楼

的身影,尽显词人的孤独之感。

二、【中考问题设计】请从写景或炼字的角度

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答案:( 1) 写景角度:清秋梧桐,萧瑟凄

凉,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的秋色之

中。 诗人将梧桐拟人化,体现了寂寞之

感。 (2)炼字角度:“锁”字将秋色化作了

可锁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梧桐深院的

萧瑟凄凉,烘托出词人心中的愁苦无人可

诉,孤独无可解脱。

一、背诵默写积累

1.《相见欢》中直接抒发作者离愁的诗句是:

2.“愁” 是古人常抒发的一种情绪,李煜的

“ ,

,是离愁”抒发的是作者深重的别愁

离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中“

,

”表达了如江水般绵绵无尽之愁。

二、诗歌阅读鉴赏

1.这首词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

达他的 ,其感情基

调是 。

2.文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

,时间是 。

3.“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有

何妙处? 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 有什么

新意?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中考真题直击

【2020 江苏连云港】阅读李煜的词《相见

欢》(诗文略),完成 1~ 2 题。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

样的特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0

第116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七年级

《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 zōu)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

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内容是由其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撰而成,共 20 篇。 宋代把《论语》与

《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子曰:“学而时习①之②,不亦说③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④ 而不愠⑤,

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

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赏析】此章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孔子提倡的学习,不

只是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学习。 “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

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 学习又是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交流的事情,“有朋自远

方来”指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而来,交流求学的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 在孔子眼中,修身与

别人的知不知没有关系。 别人不了解,并不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 “人不知而不愠”已

经进入了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这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啊。

曾子曰:“吾日三省⑥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⑦ 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⑧ 乎? 传不习⑨ 乎?”

111

第117页

(《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

不是真诚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赏析】此章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自我反省就是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化为

内在的自觉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曾子具体讲到了他自我反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说明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

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

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

我能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赏析】本章讲个人修养,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

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

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 而这个过程也是

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赏析】在孔子那里,古代典籍及礼仪习俗等都为“故”,“故”自身不会产生新,温故而知

新,强调“悟”,即思考。 《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说明

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

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知新的关键在于要知新,即需要独立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充

满疑惑而无定见。”

【赏析】这一章讲学习态度,阐明“学”与“思”的辨证关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

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只会充满疑惑而一无所得。 所

以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贤

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 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

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多么高尚啊,颜回!”

【赏析】这一章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难、贫穷的考验。 在众多的弟子中,孔子最赞赏

颜回。 这一章,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受困苦,不改变自己的

乐趣。 几句话,就塑造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112

第118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

为快乐的人。”

【赏析】这一章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和兴趣成

正比的。 “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

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 可见兴趣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啊!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

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

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赏析】本章讲个人修养。 这则语录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

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孔子并不绝对排斥富贵,并且他还认为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

如果追求富贵要以损害道德(仁、义)为代价,那就不可取了,仁者、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 《论

语》中多处讲在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可能是因为在培植仁德的进程中经常会遇到富贵

的诱惑,而富贵不仅意味着优裕的物质生活,更和名声、地位相关,让人难以舍弃,为此,孔子谆

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

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赏析】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

的学习态度。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 孔子无

长师,会从每一个人身上学习他们的优点,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可见只要抱定“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人,都可从中得

到提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赏析】此章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这里的“逝者”可以是消逝的时光,也可理解为世间

万物的变迁如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的感喟,自然也包括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 时

间流逝,生命短暂,万物变迁,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然而如何对待这变迁,不同人却有不

同的态度。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但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赏析】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一个

人的志向能否被改变,取决于他自己。 所以越是危急的时候,越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113

第119页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疑问,思考当前的情况,仁德

就在其中了。”

【赏析】本章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

提升修养的重要方法。 人们都知道,要进步就要博学、笃志,但对于切问、近思,很多人却忽视

了。 切问就是恳切地提出问题,然后解疑释惑,才能有真正的收益。 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思考自

我,如此才能循序渐进有所获得。

【总评】《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

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

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

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①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②之:代词,指

学过的旧知识。 ③说( yuè):同“悦”,愉快。

④知:了解。 ⑤愠( yùn):生气,恼怒。 ⑥三

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

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⑦忠:竭尽自己的

心力。 ⑧信:诚信。 ⑨传不习:传(chuán),动

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给的知识。 习,指温

习、实习、演习等。 ⑩有:同“又”,用于整数和

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耳

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

同的意见。 ???不逾矩:指不超过法度。 ???温:

温习。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以:凭

借。 ???为:动词,作为。 ???学:学习。 ???而:但

是,表转折。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

无所适从。 ???殆:疑惑。 ???箪(dān):古代盛

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乐:

乐于学。 ???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

者:代词,……的人。 ???好:喜爱,爱好。 ???

乐:以……为快乐。 ???饭疏食:饭,作动词,这

里是“吃”的意思。 疏食:粗粮。 ???曲肱:肱,

音 gōng,胳膊上由肩至肘的部位,这里指胳

膊。 曲肱,即弯着胳膊。 ???于:介词,对,对

于。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其:代词,

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

跟从,学习。 ???改:改正。 ???逝:往、离去。 ???

斯:代词,这,指河水。 ???三军:指军队。 ???匹

夫:一个人,此处泛指平民百姓。 ???夺:改变。

???笃(dǔ):坚定。 ???仁:仁德。

1.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

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答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

愠”的益处有:( 1) 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

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

道德规范。 (2)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

系更和谐融洽。

2.《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

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

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

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

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

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

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4

第120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 阅读《论

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

传统。

3.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却认

为,学习“但当涉猎”。 关于学习,你又有怎

样的体验? 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案: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

要学思结合。 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

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 对文化经典要

边读边思,认真品味。 这样,才能做到学有

所获。

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

体内容。

答案: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

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

是不是复习过呢?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的原因。

答案:一个人就算再不起眼,也有优于别人

的地方。 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

进步。

6.文中不少句子已经演变成成语,请至少写

四个。

答案:温故知新、随心所欲、不舍昼夜、逝者

如斯、博学笃志、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通假字

1.不亦说

乎:“说”是“悦”的古字,表示愉快。

2.十有∙

五:“有”同“又”。

二、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

∙∙

之(①“时”:古义:按一定的时

间;今义:时间 ②“习”:古义:复习;今义:

学习)

2.吾日三

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数,虚

数;今义:数词,三)

3.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信”:古义:真诚,诚

实;今义:相信)

4.择其善者∙∙

而从∙

之(①“善者”:古义:优点;

今义:善良的人 ②“从”:古义:跟从(学

习);今义:跟从,连词,从……)

5.可以

∙∙

为师矣(“可以”:古义:可凭借;今义:

可能、许可)

三、词类活用

1.吾日

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温故

而知新

(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体会)

3.传

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四、一词多义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为师矣(成为)

③知之为知之(是)

④仁以为己任(作为)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五、源出成语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

必有我师 随心所欲 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

博学笃志

一、考点演练

1.解释重点字词。

(1)吾日三省∙

吾身( )

(2)学而不思则罔

( )

(3)不亦君子

∙∙

乎( )

(4)温故∙

而知新( )

(5)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 )

(6)学而时

习之( )

(7)博学而笃志∙∙

( )

(8)人不知而不愠

( )

(9)不义

而富且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5

第121页

(10)仁∙

在其中矣( )

2.翻译关键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

(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3.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1)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

道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3)请从选段中写出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

见贤思齐 、 择善而从 。

(4)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

人,善 人 之 资 ( 资: 这 里 有 借 鉴 的 意

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择其善

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5)子夏告诉人们实现“仁”的方式的句子

是: 博学而笃志 , 切问而近思 。

(6)孔子告诉人们要始终坚守志节的句子

是: 三军可夺帅也 , 匹夫不可夺

志也 。

4.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

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

臣卑鄙 B.可以∙

一战

C.可以

调素琴 D.皆以

美于徐公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 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

“学”与“习”、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

6.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两句话中,你获得怎

样的启示?

7.“吾日三省吾身” 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

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8.如何理解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这句话?

9.通读全文,你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

魅力?

二、直击中考

(一) 【2022 山西省】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

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

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6

第122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

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

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 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1.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

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好∙

语似珠 B.好∙

学不倦

2.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

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

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

选择哪句? 为什么? 温馨提示:①座右铭

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

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二) 【 2023 内蒙古通辽】 领略了古诗文的

“山川之美”后,彤彤再来请你一起学习中国

古代文化经典———《论语》。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

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节选自《论语》)

【乙】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 勇?????????????????????

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②

。 君子笃③ 于

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

,则民不偷④

。”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邦有

道, 贫 且 贱 焉, 耻 也; 邦 无 道, 富 且 贵 焉,

耻也。”

(节选自《论语》)

【注释】 ①葸( xǐ):过分拘谨,胆怯懦弱。 ②

绞:说话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太急切而无容

忍。 ③笃:诚实,厚待。 ④偷:刻薄。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为

人谋而不忠乎

(2)四十而不惑∙

(3)故旧不遗

(4)天下有道则见∙

2.请你用“ / ”给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

两处)

恭 而 无 礼 则 劳 慎 而 无 礼 则 葸 勇 而

无 礼 则 乱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7

第123页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4.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任选一则,联系

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

?

?

?

?

?

?

?

?

陋 室 铭

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

宾客。 被后人称做“诗豪”。 又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

称“刘白”。 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存世有《刘宾客集》。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

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

比、白描、类比、用典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如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

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铭: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铭

体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铭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文辞精练,在语言上多用四或六字

的对偶句。

山不在①高,有仙则名②。 水不在深,有龙则③灵④。 斯是陋室⑤,惟吾德馨⑥。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性了。 这

虽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赏析】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说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仅不觉其

“陋”,反能显出其高雅。 “德馨”一语统领全篇,“陋室”二字扣题。

苔痕上⑦阶⑧绿,草色入⑨ 帘青。 谈笑有鸿儒⑩,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 素琴???,阅???

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到这里谈笑

的都是学识渊博者,交往的人没有知识浅薄之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

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来劳神伤身。

118

第124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赏析】第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

乐道的情趣。 本层紧扣全文主旨“惟吾德馨”,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目。 写陋室环境

(景色之雅)。一“上”一“入”,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一“绿”一“青”,衬陋室别致宁静。 “谈

笑……白丁”句写室中人(交往之雅)。 前句实写,后句虚写,“有” “无”对举,虚实相映。 “可

以……劳形”句写室中事(情趣之雅)。 前两句正面实写,后两句反面虚写。一三句相照应,二

四句相照应,一正一反,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第三层:收束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运用类比,借诸葛亮、杨子云的亭子说明“陋

室不陋”。 引古贤之名言以证“陋室”。 文章境界至此突然升华。

【总评】

文章先交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接着通过室中人、室中事、室中景色,表现自己高雅脱

俗的生活,最后用自己的陋室与世人皆知的诸葛庐、子云亭相比,暗示自己就像这两位贤德人

物一样,虽住在陋室中,但品德高洁,胸怀大志,富有才能,从而深化了主题。 文章结尾,用孔子

的话收束全篇,既贴切,又令人回味。

全文多用排比和对偶,有整齐匀称之美。 又能依据内容,变化句式,句子长短不一,骈散相

间,参差错落,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全篇除末尾句,均押韵。 末句用的是散文句式,有

意不押韵。

这篇铭文是刘禹锡的名作,借描写陋室生活来抒发个人情怀,使一个坦荡乐观、孤芳自赏、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文章虽短,但意趣横生。

①在:在于,动词。 ②名:出名,有名。 ③则:

就是。 ④灵:神异。 ⑤斯是陋室:这里是简陋

的屋舍。 斯:指示代词,这。 是:表示肯定的

判断词。 ⑥惟吾德馨:只因为主人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 馨:散

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⑦上:生长

到。 ⑧阶:台阶。 ⑨入:映入。 ⑩鸿儒:博学

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没

有功名的人,平民。 ???调:调弄。 ???素琴:不

加装饰的琴。 ???阅:看,观览。 ???金经:指佛

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丝竹:琴瑟箫笛等

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

扰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案牍:官府文

书。 ???劳:使……劳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形体,躯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诸葛,指诸葛亮。 他隐居南阳,住在草庐

之中。 庐,简陋的小屋子。 西蜀,地名,在今

四川一带。 子云,即杨雄(公元前 53—18),

西汉著名文学家。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

的呢? 语出《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

之有?”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答案: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2.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 的原因的

句子。

答案: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

第125页

3.探究本文类比手法的运用。

答案:“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

事物之间的比较。 如《陋室铭》开头“山不

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类

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

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结尾用“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

与古代名贤的居室媲美。

4.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

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

面举例分析。

设问变式??????

: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请举例分析。

答案: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自然

环境的优美表现“陋室不陋”;②“谈笑有

鸿儒,往来无白丁”以往来人物的博学表现

“陋室不陋”;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生活情趣的

高雅表现“陋室不陋”。 (任答其一即可)

5.《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

有什 么 含 义? 试 联 系 全 文 内 容 作 具 体

分析。

答案: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

量。 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

有”。 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

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

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

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省。

一、古今异义

1.山不在

高(古义:在于,动词;今义:表示某

物在某地,介词)

2.惟吾德馨

(古义: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

德行美好;今义:芳香)

3.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

状)

二、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 “名”,名词作动词,

变得 有 名。 “ 灵 ”, 名 词 作 动 词, 变 得

神异。)

2.苔痕上

阶绿

( “上”,名词作动词,蔓上。

“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3.无丝竹之乱∙

耳,无案牍之劳∙

形( “乱”,形容

词作动词,使……扰乱。 “劳”,形容词作动

词,使……劳累。)

三、一词多义

1.之

①无丝竹之

乱耳(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②何陋之∙

有(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ì

î

í

ï

ï

ïï

2.是

①斯是∙

陋室(表判断)

②当是

时(这个、那个)

ì

î

í

ï

ï

ïï

3.名

①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②不能名∙

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

ì

î

í

ï

ï

ïï

4.往来

①往来∙∙

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来

∙∙

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ì

î

í

ï

ï

ïï

四、理解默写

1.运用类比手法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

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全文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本文虚实相映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

4.作者以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

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5.表现“陋室”环境清雅幽静的句子是:苔痕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一、考点演练

1.选文的作者是 代的 (填

人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0

第126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2.解释重点字词。

(1)有仙则名

( )

(2)斯∙

是陋室(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谈笑有鸿儒∙∙

( )

3.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斯是∙

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

B.无案牍之

劳形 骈死于槽枥之

C.有龙则∙

灵 学而不思则∙

D.可以

调素琴 皆以

美于徐公

4.翻译关键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本文特别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有什么用意?

6.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

陋之有”? 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一种怎样

的生活情趣?

二、直击中考

(一)【2023 重庆市 B 卷】阅读《陋室铭》 (原

文略),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词义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通 过 比 较 辨 析 词 义, “ 有 仙 则 名” 的

“名”,与《醉翁亭记》 中“名之者谁” 的

“名”语义相同,都解释为“命名”。

B.借助偏旁释义,“馨” 偏旁为“香”,意为

能散 布 很 远 的 香 气, 以 “ 馨” 来 修 饰

“德”,指德行美好。

C.通过语境推导词义,“白丁”指没有功名

的人,由此可以推出上文的“鸿儒”是指

当官的人。

D.以今证古,理解词义,“素颜”在今天意为

没有经过化妆、不施脂粉的脸,那么“素

琴”则可理解为能弹奏出本色乐曲的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仙” “龙”比

陋室,为下文描写陋室埋下伏笔。

B.本文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的环境、高雅

的生活,突显作者的远大志向和杰出

才能。

C.本文语言特色鲜明,以骈句为主,句式整

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D.作者以诸葛亮、扬子云自比,暗示自己与

二人一样有隐居的意愿。

4.请阅读链接材料,结合选文,探究《陋室铭》

在内容上的创新之处。

【链接材料】

铭,名也,记名① 其功也。 又:述其功

美,使可称名② 也。 (铭) 多警③ 自我,述功

德。 清代李扶九评解《 陋室铭》 一文曰:

“小小短章,无法不备。 凡铭多自警,此却

自得自夸,体格稍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第127页

(创编自《古文笔法百篇》《康熙字典》等)

【注释】 ①记名:记述。 ②称名:扬名。 ③

警:警诫。

(二)【2022 四川成都】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

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以调素

琴 素:不加装饰的

B.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躯体

C.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D.衡∙

于虑 衡:平衡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

A.有仙则∙

名 思而不学则∙

B.何陋之

有 箕畚运于渤海之

C.舜发于∙

畎亩之中 所恶有甚于∙

死者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

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 来感动(他的) 内心,容忍

(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因此,感动(他的) 内心,容忍(他的) 性

格,增加他的才干。

C.因此,使(他的) 内心受到震撼,使( 他

的)性格坚忍起来,曾增加他的才干。

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 甲文明确提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

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 甲文写作者虽然

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

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练。

C.两文均有举例。 甲文举“诸葛庐” “子云

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

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

D.两文语言特色鲜明。 甲文以骈句为主,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使

用不少排比句,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

第128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爱 莲 说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

县)人,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 北宋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 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罗岩,有诗刻石。 后来沈希

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的

赞赏。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或抒发感想。 写法

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

水陆草木之① 花,可爱② 者甚③ 蕃④。 晋陶渊明独⑤ 爱菊。 自⑥ 李唐⑦ 来,世人甚爱牡

丹。 予⑧独爱莲之⑨出⑩ 淤泥??? 而不染???,濯??? 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

从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在

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艳;荷梗中间贯通,外部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 香气散

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芬;它笔直而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

去玩弄啊。

【赏析】第一段:细致描绘莲花的性状,说明自己爱莲的原因。 开篇一句,漫空而论,振起

全篇。 接着历述人们对花各有所爱,以众衬己(“晋陶渊明”句正衬,“世人”句反衬)。 “予独

爱莲”句,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 将莲人格化,赋予莲美好高贵

的品格。

予谓??? 菊,花之隐逸者??? 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 噫! 菊之

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

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喜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

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吧!

123

第129页

【赏析】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现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

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以菊、牡丹衬托“莲”,彼此对照,突出主旨。 以莲喻己,寄寓作者的理

想和操守。 “噫”字寄深沉感慨并引领三个排比句。 在排比句中,先后有陈述句、设问句、感叹

句,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强烈。

【总评】

1.主题

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

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内容与结构

作者在这篇“说”中,先提出陶渊明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而自己独爱莲。 接

着论述自己爱莲的理由。 第二段品评这三种花,慨叹世人爱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 结尾用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八个字,表明自己对世间争名夺利之人的厌恶,不明说而暗讽,语言含

蓄,意味深长。

3.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就是“托物言志”。 作者借助于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的赞颂,表达自己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其次,为了达到立意深刻、中心突出的目的,作者还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将陶渊明爱菊

所表达的遗世独立的孤高品格、世人爱牡丹所显示的追求荣华富贵的世俗趋向与自己爱莲所

蕴含的君子之风作对比,表现了自己的高尚品格。

此外,本文语言古朴自然,平浅晓畅。 句式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同时,作者善于把叙述、

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

①之:的。 ②可爱:值得喜爱。 ③甚:非常,

很。 ④蕃:多。 ⑤独:只。 ⑥自:从。 ⑦李唐:

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⑧予( yú):我。 ⑨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⑩出:长出。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

染 ( 污 秽 )。 ??? 濯 ( zhuó ): 洗。 ??? 清 涟

(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

艳丽。 ???中通外直:(莲的柄) 内部贯通,外

部笔直。 通:贯通,通透。 ???不蔓( màn) 不

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香远益清:

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 亭亭:耸立的样

子。 植:竖立。 ???可:只能。 ???而:表示转折

的连词,相当于“却”,“但是”。 ???亵( xiè)

玩:靠近赏玩。 亵: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戏弄。 ???焉:语气词。 ???谓:说,这里指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

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者:……的人或物。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

的人。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

助词,的。 ???鲜( xiǎn):少。 ???闻:听说。 ???

宜:应当。

1.《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

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

好的品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4

第130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答案: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

污浊环境却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

质;“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的庄重、质

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

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

君子美好的资质。

2.本文写莲,同时还写了牡丹和菊花,这运用

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设问变式: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

写“菊”和“牡丹”?

答案: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花正

衬,牡丹反衬,突出莲的高贵(高洁)品质。

3.作者以莲自喻,表明了他什么样的生活

态度?

答案:表明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生活态度。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

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

不同,你同意哪种观点? 请结合生活实际

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我赞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 这句话隐喻了做人要心地纯净,不受

外界世俗的影响;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说的是自控能力差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坏

的现象所诱导,说法很绝对。 生活中,无论

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要

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

独立,不要随波逐流,最后我们都能“出淤

泥而不染”。

5.人们爱莲因为它有很多价值。 在观赏价

值、使用价值、精神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

种价值?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实例一:我更看中精神价值。 莲花是

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中的神圣净洁的象

征。 莲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历代诗人赞

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把莲

花喻为君子,给人圣洁的形象。

实例二:我更看中莲花的使用价值。 中国

食莲文化丰富多彩,莲叶、莲花、莲芯、莲

藕、莲子等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

传统的莲子粥、莲花脯、莲子粉、藕片夹肉、

莲叶蒸肉、莲叶粥等不胜枚举。

一、古今异义

乎众矣(古义:应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

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二、词类活用

1.不蔓

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2.不蔓不枝∙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3.香远∙

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

传送出去。)

三、一词多义

1.之

①水陆草木之∙

花(结构助词,的)

②何陋之

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③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2.焉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语气词)

②故日月星辰移焉∙

(兼词,于此的意思)

ì

î

í

ï

ï

ïï

3.清

①濯清∙

涟而不妖(清澈)

②香远益清

(清香)

ì

î

í

ï

ï

ïï

四、理解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益清,亭亭净植。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第131页

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作者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

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

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

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

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7.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

尊敬不敢侮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一、考点演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亭亭净植∙

( )

(2)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

(3)宜

乎众矣( )

(4)香远益∙

清( )

(5)可爱者甚蕃∙

( )

(6)濯

清涟而不妖(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

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4.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 有

什么作用?

5.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

6.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

序改为“菊、莲、牡丹”?

7.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 表达

;周敦颐借

“莲” 表达

二、直击中考

(一) 【 2022 重庆市】 阅读《 爱莲说》 ( 原文

略),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蕃”,《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帅番声,草

茂也,引申为“众多”。 由此可知,“可爱

者甚蕃”中“蕃”的意思为“多”。

B.“蔓”在“青树翠蔓”中是“藤蔓”的意思,

互文印证,可知“不蔓不枝”中的“蔓”也

是“藤蔓”的意思。

C.“精益求精”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

据此推断,“香远益清” 中的“ 益” 也是

“更加”的意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6

第132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D.查阅词典,“植”有以下义项:①栽种;②

竖立;③生长。 结合语境,可知“亭亭净

植”中的“植”是“竖立”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

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

B.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

益清,亭亭净植” 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

品质。

C.“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

己要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坚强不屈。

D.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

讽刺官场污浊、 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

现象。

4.选文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

情思有何不同? 请比较分析。

【链接材料】 曲池荷

卢照邻①

浮香②绕曲岸③

,圆影④覆华池⑤

常恐秋风早,飘零⑥君不知。

【注释】 ①卢照邻,“初唐四杰” 之一,才华

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

年早逝。 ②浮香:荷花的香气。 ③曲岸:曲

折的堤岸。 ④圆影:圆圆的荷叶。 ⑤华池:

美丽的池子。 ⑥飘零:坠落,飘落。

(二)【2022 湖南常德】阅读《爱莲说》 (原文

略),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蔓

不枝/ 青树翠蔓

B.香远益∙

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

C.予谓

菊/ 秦王谓

唐雎曰

D.宜∙

乎众矣/ 诚宜∙

开张圣听

2.用“ /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3.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你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中读出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5.依据上文,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

格的现实意义。

(三)【2023 湖南怀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

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

鲜∙

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乙】 君子亭记

(明)王守仁

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7

第133页

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 曰:

“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

有君子之德。 外坚而直,贯四时∙∙

而柯叶无所

改,有君子之操。 应蛰② 而出,遇伏③ 而隐,雨

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 清风时至,

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

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

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

,而列于堂陛之

侧,有君子之容。 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

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

愧于吾亭???

。”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

【注释】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

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 ②

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③伏:暑天。 ④

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

礼之地。 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1.用“ / ” 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断

两处)

吾 亭 有 竹 焉 而 因 以 竹 名 名 不 愧 于

吾 亭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濯

清涟而不妖(洗)

B.贯四时∙∙

而柯叶无所改(四季)

C.陶后鲜∙

有闻(新鲜)

D.无所不宜

(合适)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 名,不愧于

其名。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

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

品质。 (至少提出三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峡

郦道元(约 470—527),字善长,北魏时期范阳(今河北省涿州)人。 散文家、地理学家。 他

一生对中国的自然、地理做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河流及有关历史遗

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

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校证》,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区区 200 字的篇幅,

就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

精练,生动传神。

128

第134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自①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② 处。 重岩叠嶂③,隐④ 天蔽日,自非⑤ 亭午⑥ 夜

分,不见曦⑦月。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

叠的悬崖,高高的峭壁,就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

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赏析】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之“连”,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

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

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至于夏水襄陵⑧,沿⑨溯⑩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倘若碰到

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这两地之

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坐船)快。

【赏析】本段写夏季三峡水势,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

水流之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的

手法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茂

盛),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赏析】本段写春冬之时三峡的奇异景象。 “素湍”“绿潭”“怪柏”“悬泉”“瀑布”,色彩鲜

明,动静交织,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

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 “良多趣味”,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

得情、画、意融为一体。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经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凄凉怪异。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

声,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赏析】本段写三峡秋天的景象,“霜”字写出三峡秋景的清寒,用“猿鸣”更烘托出秋的萧

瑟,让人不胜凄凉。 引用渔歌既是对秋景的总结,又引起了缠绵的愁思之情。

129

第135页

【总评】

1.主题

《三峡》一文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叙写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

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且在赞美三峡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伤感之情。

2.内容与写作

(1)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本文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布局谋篇,先总写三峡的地貌,再分述三峡四季特点:夏的奔放

美,春冬的清幽美,秋的凄婉美,构成了它丰富多彩的性格。 作者融情入景,先总写整体画面,

后分写局部特色,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文章语言准确、凝练、贴切。

文中以“绿”写潭深水清之色,“素”写江水浪花与泡沫之色,又使人想到水流如漂动的丝

绢,同是写水,但色彩各异;又用“长啸” “传响” “哀转”写猿啼,用词准确,凝练、贴切,富有极

强的表现力。

① 自: 于。 这 里 是 “ 在 ” 的 意 思。 ② 阙

( quē ): 同 “ 缺 ”, 空 隙、 缺 口。 ③ 嶂

(zhàng):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④隐:遮蔽。

⑤自非:如果不是。 ⑥亭午:正午。 ⑦曦(xī)

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⑧襄陵:水

漫上山陵。 襄( xiāng):漫上、冲上。 ⑨沿:

顺流而下。 ⑩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

宣:宣布,传达。 ??? 虽:即使。 ???奔:指飞奔

的马。 ???不以:不如。 ???疾:快。 ???素湍:激

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素:白色。 湍:急流。 绿

潭:碧绿的深水。 潭:深水。 ???回清倒影:回

旋的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绝

(yǎn):极高的山峰。 绝:极。 ???悬泉:从

山崖流下的悬挂着的泉水。 ???飞漱:飞速地

往下冲荡。 ???良:甚,很。 ???晴初:天刚放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旦,早晨。 ???涧肃:山涧

显得寂静。 肃:肃杀,凄寒。 ???属引:接连不

断。 属(zhǔ):连接。 引:延长。 ???绝:断绝,

消失。 ???三声:几声。 这里不是确数。 ???沾:

打湿。 ??? 裳(cháng):古人的下衣。

1.【教材课后问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说

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

的特征。

答案: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

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

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满溢,一泻

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春冬季,水流

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 秋季,万物萧

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2.作者在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没有按照春

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夏季?

答案: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

水以夏季为盛,故以“夏水”为首来写。

3.第一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第二段写出

了水的什么特点?

答案:山的特点:连绵不断(山多),遮天蔽

日(山高)。 水的特点:水清澈(水清),水

流湍急(水急)。

4.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

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0

第136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答案: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

婉美。

5.【教材课后问题】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

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

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

原句。

答案:理由一:水流急(或速度快,水势迅

猛、水流湍急)

原句: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

疾也。

理由二:落差大

原句: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教材课后问题】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

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

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

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作者未按照四季

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

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一段一脉相承;再

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

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

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

缺一不可。 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

一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

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

其特色; 最 后 又 将 目 光 聚 焦 于 山, 首 尾

呼应。

一、通假字

略无阙

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二、古今异义

1.或

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

复句的关联词)

2.虽∙

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不以疾

也(古义:快;今义:病)

4.良∙

多趣味(古义:实在; 今义:较好)

5.属

引凄异(古义:zhǔ,连接;今义:shǔ,属于)

三、一词多义

1.自

①自∙

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②自

非亭午夜分(如果)

ì

î

í

ï

ï

ïï

2.绝

①沿溯阻绝

(断绝)

②绝∙

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

(消失)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3.素

①素

湍绿潭(白色)

②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不加装饰)

ì

î

í

ï

ï

ïï

四、词类活用

1.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

奔驰的快马。)

2.回清∙

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晴初霜

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4.空谷∙∙

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

谷里。)

5.林寒

涧肃

(寒:形容词作动词,感觉寒冷。

肃:形容词作动词,感觉肃杀。)

一、考点演练

1.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人名)

2.解释重点字词。

(1)重岩叠嶂∙

( )

(2)良

多趣味 ( )

(3)沿溯∙

阻绝 ( )

(4)不以疾

也 ( )

(5)绝

多生怪柏 ( )

(6)或∙

王命急宣 ( )

(7)哀转久绝

( )

(8)夏水襄

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1

第137页

3.翻译关键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 与“春冬之时” 中

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

有 B.予尝求古仁人之

C.已而之∙

细柳军 D.策之∙

不以其道

5.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

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

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

静态景物动态化。

D.文章用“寒” “肃” “凄” “哀” 四字,便将

三峡 秋 季 景 物 的 神 韵 生 动 地 表 现 了

出来。

6.用自己的话概括三峡的山的特点。

7.《三峡》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

什么特点?

二、直击中考

(一) 【 2022 天津市】 阅读郦道元的《三峡》

(原文略),完成 1~ 4 小题。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

的一项

是( )

A.沿溯

阻绝 溯:逆流而上

B.则素湍∙

绿潭 湍:急流

C.良

多趣味 良:甚,很

D.林寒涧肃∙

肃:严肃,严厉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B.至于夏水襄陵

C.清荣峻茂 D.空谷传响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

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

供了大背景。

B.第②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

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

里的气势。

C.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

峡秋天的凄凉冷落。

D.文章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

序,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

景色。

4.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特征。

(1)第②段,作者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夏

水 的特点。

(2)第③④段,作者分别用四个字的“

” 和“ ” 概

括描写了三峡春冬和秋季的景象,语言

凝练俊雅。

(二)【2023 郑州二练】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

完成 1~ 4 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2

第138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至于夏水襄∙

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

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

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

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乙】 溪江平渡,二十里,望上虞① 龙珠

山,翠色扑

人。 三四曲,为金星吐月山。 面前

一山吐萼,树皆垂云。 左一小山郁起,竹木森

茂,而一小岗尾之。

沿溪,山二十余,乍起乍伏。 举头阙处,则

有远岫②补之。 水六七折,溪田绕其中,溪声如

近,见树根浮面,宛若舣舟③其下。 入画则摩诘,

入诗则青莲。 山不甚奇而峭,水不甚阔而秀,人

家不多而山呼谷应。 “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境

亦不寥寂。

(节选自陈仁锡《剡溪记》)

【注释】 ①上虞:地名,现隶属浙江绍兴。 ②

岫(xiù):峰峦。 ③舣(yǐ)舟:停船靠岸。

1.下列对两个语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水襄陵” 中的“襄” 为冲上、漫上之

意,突出了夏季三峡水势之大。

B.“素湍绿潭”的“素”是“白色”之意,它写

出了三峡春冬时节水的宁静。

C.“良多趣味” 的“良” 意为“确实、实在”,

强调了“多趣味”绝非虚言。

D.乙文中“翠色扑人”的“扑”化静为动,写

出了龙珠山青翠逼人的感觉。

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甲文选自地理著作《水经注》,乙文选自游

记《剡溪记》,两篇选文都写景如画,但在写

作目的和语言特点上显著不同。 请根据下

面表格的提示,简要概括。

篇目 甲文 乙文

写景

顺序

① ②

写作

目的

整体呈现三峡雄

奇壮美的风光,

突出三峡的地理

特征。

语言

特点

散 句 为 主, 描

写细致生动。

4.甲乙两文的最后都有引用,它们的作用分

别是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3

第139页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江苏南京)人。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

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 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

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时人谓之为“山中宰相”。 有

《陶隐居集》。

《答谢中书书》一文通过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

勾画出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

美景的得意之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谈论的。

【赏析】文章以感慨发端,实是希望有知音可以赏识。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①。 青林翠竹,四时②俱备。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赏析】前两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

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接下来四句“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

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

晓雾将歇③,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④,沉鳞⑤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

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赏析】这四句通过写“晓雾”“夕日”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又为画面

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实是欲界⑥之⑦仙都⑧。 自康乐⑨以来,未复有能与⑩其奇者???。

【译文】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

色的人了。

【赏析】文章以作者发自内心、悠然升起的感慨收束,照应开头。 同时传达自己与自然相

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134

第140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总评】全文仅 68 个字,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游

鱼,融抒情、议论、描写于一体。 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投百意。

1.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具有优美的意境,作家又以自己独特的艺术

感受,以饱含感情的语言将其构建再现,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

2.缜密的结构。 全文分三部分,泾渭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3.凝练的语言。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词之虚,无一句之冗。 开始以四言为

主,整饬流畅,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汇入大海。

①交辉:交相辉映。 ②四时:四季。 ③歇:消

散。 ④颓:落,坠落。 ⑤沉鳞:潜游在水里的

鱼。 ⑥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

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

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⑦之:的。 ⑧仙

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⑨康乐:南朝宋代

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 因世袭康乐

公,世称康乐。 ⑩与( yù):参与,这里有“欣

赏”“领悟”的意思。 ???者:……的人。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

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其画面,并分析

其表达效果。

答案:清晨的薄雾即将消散,猿、鸟的鸣叫

声此起彼伏,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

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

增添了灵动感,激发人的想象,充满生命

气息。

3.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答案:观察角度:由仰而俯。 景物形象:由

显而微。 景物状态:由静而动。 时间交代:

由朝而夕。 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

整、统一。

4.本文写景的语言精练且生动,试以“高峰入

云,清流见底”为例,说说该句是如何体现

此特点的。

答案: 这 两 句 极 力 描 写 山 之 高、 水 之 净

(清),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

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

界清新。

5.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其美在何处。

答案:(1)意境美。 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

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

合之 美; ③ 晨 昏 变 化 之 美; ④ 动 静 相 衬

之美。

(2)结构美。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

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

中心;中间十句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

感叹来总括前文。 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

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

部分,先仰视再俯瞰,复平看, 最后又分

“晓”与“夕”来写,次序井然。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

句,配以长句收束,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

遗,使文章语言充满梦幻奇特的色彩。

6.【教材课后问题】 《答谢中书书》 所写的景

物有什么特征? 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5

第141页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

么言外之意?

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

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

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

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

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

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

“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

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

意溢于言表。

一、古今异义

1.四时∙

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4.古来共谈

(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二、一词多义

①夕日欲∙

颓(将要)

②实是欲

界之仙都(指人间)

ì

î

í

ï

ï

ïï

三、理解默写

1.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2.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3.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概括写文中美景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

仙都。

5.文中发表议论,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

人很少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一、考点演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四时∙∙

俱备( )

(2)夕日

∙∙

欲颓( )

(3)沉鳞∙∙

竞跃( )

(4)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

2.默写填空。

(1)高峰入云, 。

(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

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

景色?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

景物? 是从哪些视角来描写的?

5.《答谢中书书》是写给朋友的书信,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直击中考

(一)【2022 许昌一模】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 予初十日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6

第142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

榭间,以红粉笙歌①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②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今年春中,与

无际偕访仲和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

坐③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

度,见虎丘本色耳。 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

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节选自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注释】①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②恶

(wù):厌恶。 ③趺坐:两脚盘腿打坐。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清

流见底 水尤清

冽 山清

水秀

B.五色交∙

辉 阡陌交∙

通 百感交∙

C.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

关怀备∙

D.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不复∙

出焉

无以复

2.把语段甲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语段甲在句式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

要概括。

4.两位作者都钟情自然,他们分别发现了怎

样的自然之美? 请简要分析。

(二)【2023 湖南衡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①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

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

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② 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始得西山宴游记③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④

,居是州,恒惴栗⑤

。 其隟⑥

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穷

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

。 到则披草

而坐,倾∙

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

西山之怪特。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释】 ①谢中书:即谢征,南朝梁陈郡阳夏

(今河南太康) 人,曾任中书舍人。 ②康乐:

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

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③《始得西山宴游

记》: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永州八记”之一。

④缪( lù) 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

人。 ⑤惴栗:恐惧不安。 ⑥隟(xì):同“隙”,

指空闲时间。

1.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晓雾将歇∙

消散

B.夕日欲颓

颓废

C.穷∙

回溪 走到尽头

D.倾

壶而醉 倒出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一项是( )

A.日与其/ 徒上高山入深林/ 穷回溪幽泉/

怪石无/ 远不到

B.日与其徒/ 上高山/ 入深林/ 穷回溪幽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7

第143页

怪石无远不到

C.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 穷回溪/ 幽泉

怪石/ 无远不到

D.日与其徒/ 上高山入深林/ 穷回溪幽泉/

怪石无/ 远不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觉而起,起而归。

4.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则情感有

异,请写出两位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

?

?

?

?

?

?

?

?

?

?

?

?

?

?

?

?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词人、书

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

的最高成就。 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今存其诗 2700 多首。 在北宋词坛上,

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与奔

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书法上,他同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的词有《水调歌头》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定风波》 《念奴娇·赤壁

怀古》等,诗有《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等,散文《前赤壁赋》 《喜雨亭记》 《石钟山记》等,

尤为世人传诵。

苏轼 21 岁中进士,满怀报国热情,但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元丰二年(1079 年),御史

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苏轼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

诗案”。 至此,42 岁的他被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官。 写本文时,他在黄州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虽累遭贬谪,仍然乐观、

豁达,以“闲人”自居,自放于山水之间;但另一方面,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他并不

是真正得意。

元丰六年① 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② 起③ 行。 念④ 无与为乐者⑤,

遂⑥至⑦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⑧未寝⑨,相与步于中庭⑩。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掉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门里,

(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138

第144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赏析】第一层写时值冬初,寒意森森,在“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

起行”。 “欣然”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 交代赏月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吧。

【赏析】第二层写作者与张怀民共赏月下美景。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

了。

【赏析】第三层议论抒怀。 月夜常有,竹柏投影也是寻常景物,为何此次夜游令人印象深

刻? 只因为有我们两个“闲人”在欣赏啊。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

月的惊喜、漫步的清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总评】

1.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

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被贬

谪的悲凉与对人生的感慨呀! 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

中。 文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而又

随缘自适,能够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

之情。

2.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高度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①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

顼( xū) 年号(1078—1085)。 ②欣然:高兴、

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

子。 ③起:起身。 ④念:考虑,想到。 ⑤者:

……的人。 ⑥遂:于是,就。 ⑦至:到。 ⑧亦:

也。 ⑨寝:睡。 ⑩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

中散步。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于:

在。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

藻、荇 ( xìng ): 均 为 水 生 植 物。 ??? 交 横

(héng):交错纵横。 ???盖:句首发语词,大概

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但:只是。

???闲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

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

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

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

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9

第145页

1.请你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

光比成积水,用竹柏的影子比喻交错相生

的水草,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

形。 “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

“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

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

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

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

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作者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请找出本文体现二人友情亲密无间、志同

道合的句子,并简要说明。

答案:(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2) 怀民亦未

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3)相与

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4)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

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

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

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

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

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

际如同流 放。 《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即 写 于

此时。

答案: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

辰美景,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所用的郁闷。

(或: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五

个年头了,虽然有壮丽河山可以游乐,但他

却壮志难酬,心忧政事。 自谓“闲人”反映

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一、古今异义

1.但(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

2.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3.耳(古义:助词,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4.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于

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5.念(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6.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一种建筑形式,

又称为四季厅)

二、一词多义

1.遂

①遂

至承天寺(于是)

②遂

迷,不复得路(终于)

ì

î

í

ïï

ïï

2.盖

①盖

竹柏影也(大概是)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

以诱敌(大概)

ì

î

í

ïï

ïï

3.寻

①寻∙

张怀民(寻找)

②未果,寻∙

病终(不久)

ì

î

í

ïï

ïï

4.与

①相与∙

步于中庭(跟,向。 介词)

②念无与∙

为乐者(和,连词)

ì

î

í

ïï

ïï

5.空

①庭下如积水空∙

明(空旷澄澈)

②空∙

谷传响(空荡荡的)

ì

î

í

ïï

ïï

三、词类活用

相与步

于中庭(步,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四、特殊句式

1.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 介宾短语后置,

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2.解衣欲睡(省略句) 省略主语(我)

3.盖竹柏影也(判断句) 也,起判断作用

五、理解默写

1.交代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的句子:元丰六

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0

第146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然起行。

2.比喻传神,抓住了瞬间的感受的句子: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抒发作者心中难言的感情的句子:何夜无

月? 何 处 无 竹 柏?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耳。

一、考点演练

1.本文作者是 (朝代) 的

(人名)。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解∙

衣欲睡 ( )

(2)相与步∙

于中庭 ( )

(3)遂∙

至承天寺 ( )

(4)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4.下列理解不正确 ∙∙∙

的一项是( )

A.文中第 1 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

起因。

B.文中第 2、3 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

趣相投。

C.文中第 4 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

之景。

D.文中第 5 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

心感受。

5.请你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作简要的赏析。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

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

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

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1) ;

(2) 。

理由:

二、直击中考

(一)【2023 许昌二模】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

成 1~ 4 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

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①

,天无纤

云,月白如昼。 沙② 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

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

尽却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③

;

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

风、瑶台、广寒之宫④

,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

如是而止耳

(节选自张孝祥《观月记》)

【注释】 ①过洞庭:这篇文章是作者罢官北

归,途经洞庭湖时所写。 ②沙:指金沙堆。 ③

相夺:相映争辉。 ④阆( làng)风、瑶台、广寒

之宫:均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是“考虑,想

到”的意思,点明了作者起行的缘由。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遂”是“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1

第147页

是,就”的意思,直言二人趣味相投。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的“但” 是

“只是”的意思,增添了“闲人”的意蕴。

D.“当亦如是而止耳”中的“耳”是“罢了”

的意思,表现出作者的失望悲观之情。

2.把甲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甲文段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微妙而复杂,请

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4.甲乙两文写月光时运用了哪些相同的手

法? 请结合内容分析。

(二)【2022 黑龙江齐齐哈尔】阅读下列文言

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

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

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

不登①

,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

食杞菊。 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

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

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

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

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

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台高而安,深

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

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

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 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

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

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释】①比:连续,连。 登:庄稼成熟。 ②苟

完:大致完备。 ③秫( shú):黏黄米,可酿酒。

泛指有黏性的谷物。 ④瀹(yuè):煮。

1.请用“ / ” 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 (标

注两处)

予 弟 子 由 适 在 济 南 闻 而 赋 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念∙

无与为乐者 念∙

:

(2)相与

∙∙

步于中庭 相与

∙∙

:

(3)狱∙

讼充斥 狱∙

:

(4)撷∙

园蔬 撷∙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2)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

新之。

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

以印证乙文中“乐哉! 游乎!”这句话?

5.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 和乙文中“超然”

的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2

第148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

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包括《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

章》《告子》《尽心》,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

文集。 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

《富贵不能淫》等名篇。 由于其文章巧于论辩,语言流畅,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

法,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对后代的散文有较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

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

必要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有利的天时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赏析】第一层,开宗明义,提出观点。

三里之城①,七里之郭,环②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④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⑤,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

胜。 采取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时

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

草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军)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赏析】第二层,从攻、守两方面具体论述,证明“人和”的重要性。 “城非不高也……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运用了排比修辞和双重否定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⑥ 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⑦,亲戚⑧畔⑨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

戚之所畔,故君子⑩有不战,战必胜矣。

143

第149页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单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巩

固国防不能仅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会有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会很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的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

定能胜利。

【赏析】第三层,先用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否定“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的作

用,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接着正反对比,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总评】内容上,本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

后借战争论述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语言上,本文大量使用排比句、否定句、对举句,语言精炼,拥有无可辩驳的气势。

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

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

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

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⑦至:极点。 ⑧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

属和母系亲属。 ⑨畔:同“叛”,背叛。 ⑩君

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

“得道者”。

一、【教材课后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

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答案:(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是

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

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 2) 周

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 文

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

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

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 商纣

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

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

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

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二、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

的具体表现?

答案:孟子从战争说起,将“天时”“地利”

“人和” 这三个因素两两相比,得出“人

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而

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

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

说他的“仁政”主张。

三、怎样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里的“天

时”“地利”“人和”?

答案: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的 “ 天

时”,指的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一般指地理形势方面的优势,但

是在本文中,高城、深池、利兵、足粮等都

被视为“地利”,这个词几乎可以宽泛地

理解为 “ 物质条件的优势”。 至于 “ 人

和”,本文中主要指的是作战时人心一

致、内部团结,并不强调“和谐”“和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4

第150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一、通假字

亲戚畔∙

之(“畔”同“叛”,背叛)

二、古今异义

1.委∙

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2.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3.兵

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兵器。 今义:

军人。

4.池∙

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5.委而去

之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

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三、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

(名词,有利形势)

兵革非不坚利∙

也(形容词,锐利、锋利)

ì

î

í

ï

ï

ïï

2.之

三里之∙

城(助词,的)

夫环而攻之∙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寡助之

至(动词,到)

攻亲戚之∙

所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ï

3.而

环而攻之而∙

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

去之(连词,表顺承)

ì

î

í

ï

ï

ïï

四、词类活用

1.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在

疆域内、居住)

2.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者,

……也”表判断)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非……

也”表判断)

一、考点演练

1.填空

(1)孟子(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

,字子舆。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

家, 家代表人物。 著有

《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

的思想,他主张“仁、义、礼”,成为仅次

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孟子指出决

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

,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夫环

而攻之 ( )

(2)兵∙

革非不坚利也 ( )

(3)委∙

而去之 ( )

(4)寡助之至

( )

(5)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 )

(6)故∙

君子有不战 (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

不胜/ 委而∙

去之

B.然而不胜者

/ 得道者

多助

C.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 以∙

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

至/ 天下顺之

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

的中心论点。

B.文章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用地理条件虽优越却

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深入论证“得道” 即“得人和”,“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5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