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泰一峰养猪知识

发布时间:2021-10-2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牧泰一峰养猪知识

2.1 病原学 猪流行腹泻病毒 (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单股 正链 RNA 病毒。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倾向球形,直径 95~190 纳 米,外有囊膜,囊膜上有花瓣状突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 本病毒有不同的血清型。病毒只能在肠上皮组织培养物内生长,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没有共同的抗原性。本病毒对乙醚、氯仿 敏感。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 5-8 天,人工感染潜伏期为 8-24 小时。主要的 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 食或吃奶后。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 状越重。一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 3-4 天,呈现严重脱水而死 亡,死亡率可达 50%,最高的死亡率达 100%。病猪体温正常或稍 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猪、母猪常呈精神萎顿、 厌食和持续性腹泻大约一周,并逐渐恢复正常。少数猪恢复后生 长发育不良。肥育猪在同圈饲养感染后都发生腹泻,一周后康复, 死亡率 1%--3%。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者水样腹 泻 3-4 天可自愈... [收起]
[展开]
牧泰一峰养猪知识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肠管壁扩张菲薄,半透明状 1.4 防治 注意不从疫区或病猪场引进猪只,以免传入本病。当猪群发 生本病时,应即隔离病猪,以消毒药对猪舍、环境、用具、运输 工具等进行消毒,尚未发病的猪应立即隔离到安全地方饲养。可 用下列药物控制继发感染:首先,先注射阿托品,按照每头 2-4mg 注射;严重病猪可后海穴封闭。同时口服次硝酸铋 2-6g 或鞣酸蛋白 2-4mg,活性碳 2-5g。中药可选用地榆炭、肉桂、煅龙骨、神曲、 煎煮饮或灌服,一日二次。 2、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仔猪和育 肥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与传染性胃肠炎很相似,在我 国多发生在每年 12 月份至翌年 1~2 月,夏季也有发病的报道。可 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高。 101

第102页

2.1 病原学 猪流行腹泻病毒 (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单股 正链 RNA 病毒。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倾向球形,直径 95~190 纳 米,外有囊膜,囊膜上有花瓣状突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 本病毒有不同的血清型。病毒只能在肠上皮组织培养物内生长,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没有共同的抗原性。本病毒对乙醚、氯仿 敏感。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 5-8 天,人工感染潜伏期为 8-24 小时。主要的 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 食或吃奶后。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 状越重。一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 3-4 天,呈现严重脱水而死 亡,死亡率可达 50%,最高的死亡率达 100%。病猪体温正常或稍 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猪、母猪常呈精神萎顿、 厌食和持续性腹泻大约一周,并逐渐恢复正常。少数猪恢复后生 长发育不良。肥育猪在同圈饲养感染后都发生腹泻,一周后康复, 死亡率 1%--3%。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者水样腹 泻 3-4 天可自愈。 102

第103页

2 日龄仔猪腹泻 腹泻哺乳仔猪 103

第104页

哺乳仔猪腹泻粪便 2.3 病理变化 眼观变化仅限于小肠,小肠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 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绒毛缩短。组织学变化,见空肠 段上皮细胞的空泡形成和表皮脱落,肠绒毛显著萎缩。绒毛长度 与肠腺隐窝深度的比值由正常的 7:1 降到 3:1。上皮细胞脱落最早 发生于腹泻后 2 小时。 104

第105页

1 日龄人工感染小猪肠壁变薄 3 周龄仔猪肠壁变薄,里面充满水状内容物 2.4 防治 种猪群紧急接种胃流二联苗或胃流轮三联苗。提高温度,特 别是配怀舍、产房、保育舍。大环境温度配怀舍不低于 15℃、产 105

第106页

房产前第一周为 23℃、分娩第一周为 25℃,以后每周降 2℃,保 育舍第一周 28℃,以后每周降 2℃,至 22℃止;产房小环境温度用 红外灯和电热板,第一周为 32℃,以后每周降 2℃。猪的饮水温 度不低于 20℃。将产前 2 周以上的母猪赶入产房,产房提前加温。 加强营养,定期做猪场保健,全场猪群每月一周同步保健,控制 细菌性疾病的滋生。母猪分娩后的 3 天保健和对仔猪的 3 针保健。 发生呕吐腹泻后猪群立即隔离,脱水猪口服补液盐或者腹腔补液 进行补水,同时防止酸中毒。 3、轮状病毒病 轮状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猪急性肠道传染病,的主要 症状为厌食、呕吐、下痢,中猪和大猪为隐性感染,没有症状。 本病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应激因素,特别是寒冷、 潮湿、不良的卫生条件、喂非全价饲料等,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 病 死率均有较大影响。病原体除猪轮状病毒外,从小孩、犊牛、 羔羊、马驹分离的轮状病毒也可感染仔猪引起不同程度的症状。 3.1 病原学 病愈猪从粪便中排毒持续至少 21 天。病猪痊愈获得的免疫主 要是细胞免疫,它对病毒的持续存在影响时间不长,所以痊愈猪 可以再次感染。病毒可从一种动物传给另一种动物,只要病毒在 一种动物中持续存在,就有可能造成本病在自然界长期传播。这 是本病普遍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 106

第107页

3.2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不愿走动,仔猪吃奶后迅速发生 呕吐及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黄白色或暗黑色,脱水明显, 初生仔猪感染率高,发病严重。10~20 日龄仔猪症状轻,当环境温 度下降和继发大肠杆菌病时常使症状加重和死亡率增高。 腹泻粪便呈灰白色 3.3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消化道,胃内有凝乳块,肠管变薄,内容物为液 状,呈灰黄色或灰黑色,小肠绒毛缩短。 107

第108页

肠壁变薄透亮肠内充满黄色液体 3.4 防治 疫苗接种用猪轮状病毒油佐剂灭活苗或猪轮状病毒弱毒双价 苗对母猪或仔猪进行预防注射。油佐剂苗于怀孕母猪临产前 30 天 肌内注射 2ml;仔猪于 7 日龄和 21 日龄各注射 1 次,注射部位在 后海穴(尾根和肛门之间凹窝处),每次每头注射 0.5 毫升。弱毒苗 于临产前 5 周和 2 周分别肌内注射 1 次,每次每头 l 毫升。 加强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勤打扫、勤冲洗。仔猪要注意 防寒保暖,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 早吃初乳在疫区要使新生仔猪及早吃到初乳,因初乳中含有 一定量的保护性抗体,仔猪吃到初乳后可获得一定的抵抗力。 经常消毒猪舍及用具经常进行消毒,可减少环境中病毒含量,也 可防止一些细菌的继发感染,减少发病的机会。 隔离病猪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到清洁、消毒、干燥和温暖的猪 108

第109页

舍中,加强护理,给易消化的饲料,及时清除病猪粪便及被其污 染的垫草,消毒被污染的环境和器物。 发病后饮用葡萄糖甘氨酸溶液(葡萄糖 22.5g、氯化钠 4.75g、 甘氨酸 3. 44g、枸橼酸 0.27g、枸橼酸钾 0.04g、无水磷酸钾 2. 27g, 溶于 1 升水中即成)。同时可用 5%~10%葡萄糖盐水和 10%碳酸氢 钠溶液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 3 天,防止酸中毒。另外用硫 酸庆大小诺霉素注射液 16 万~32 万国际单位,地塞米松注射液 2~4 毫克,一次肌内或后海穴注射,每日 1 次,连用 2~3 天。 4、猪大肠杆菌病 4.1 仔猪黄痢 临床上以剧烈腹泻、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稀便、迅速脱水死 亡为特征。剖检常有肠炎和败血症,有的无明显病理变化。新生 仔猪 24 小时内最易感染发病。一般出生后 3 天左右发病,最迟不 超过 7 天。 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一般在 24 小时左右,长的也仅有 1~3 天,个别病 例到 7 日龄左右发病。仔猪出生时正常,窝内发生第一头病猪, 一两天内同窝猪相继发病。最初为突然腹泻,排出稀薄如水样黄 色至灰黄色粪便,随后腹泻愈加严重,数分钟即泻一次。病猪口 渴、脱水,但无呕吐现象,最后昏迷死亡。 病理变化 109

第110页

尸体脱水而显干瘦,表现为皮肤干燥、皱缩、口腔苍白,肛 门周围沾有黄色稀粪。最显著的病变为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 其中十二指肠最严重。胃膨胀,内部充满酸臭的凝乳块,胃底部 黏膜潮红。肠壁变薄,黏膜和浆膜充血、水肿,肠腔内充满腥臭 的黄色、黄白色稀薄内容物,空回肠臌气很显著。 防治 母猪分娩时专人守护,母猪乳头用 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干 净。用以防止产后感染和仔猪黄痢,产前、产后各一周在母猪饲 料中拌入利高霉素预混剂,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仔猪出生立 刻口服庆大霉素 1-2 毫升。在发现 1 头病猪后,立即对与病猪接触 过的未发病仔猪进行药物预防,疗效较好。大肠杆菌易产生抗药 菌株,宜交替用药,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做药敏性试验后再选择 用药。 4.2 仔猪白痢 临床症状 本病一般发生于 10~30 日龄仔猪,7 日龄以内及 30 日龄以上 的仔猪很少发生。本病的发生与各种应激有关,如没有及时给仔 猪吃初乳,母猪奶量过多、过少与奶脂过高,母猪饲料突然更换、 过于浓厚或配合不当,圈舍污秽,冬、春季节气温骤变,阴雨连 绵或保温不良均易诱发此病。且一头发生后,同一窝的仔猪相继 发生。此愈彼发,拖延十余天才停止。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 白色、灰白色以至黄色粥状有特殊腥臭黏腻的粪便。体温和食欲 一般无明显变化。病猪逐渐消瘦,发育迟缓,拱背,行动迟缓, 110

第111页

皮毛粗糙无光、不洁,病程 2~3 天,除少数发病日龄较小的仔猪 易死亡外,一般病猪病情较轻,易自愈。 病理变化 外观表现消瘦、脱水。主要病变位于胃和小肠前部,胃内有 少量凝乳块。部分肠粘膜充血,肠壁变薄而带半透明状,肠黏膜 易剥脱,肠内空虚,含大量气体和少量稀薄、黄白色带酸臭味粪 便。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防治 同黄痢 4.3 仔猪水肿病 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毒素引起的断奶仔猪眼睑或其它部位水 肿、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由带菌母猪和感染的仔猪粪便 排出病菌,污染饲料、水和环境,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生过仔猪 黄痢的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近年来本病又有新的流行特点,首 先发病日龄不断增加,80~100 斤的猪都有水肿病发生。其次吃的 越多,长的越壮的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据统计,水肿病多发 生在饲料比较单一而缺乏矿物质(硒)和维生素(B 族及 E)的猪群。 临床症状 本病多发生于断奶后 1~2 周的肥胖幼猪,以 4 月~5 月和 9 月 ~10 月较多见,特别是气候突变和阴雨后多发,发病率约 5%~30%, 病死率达 90%以上。体温在病初可能升高,很快降至常温或偏低。 神经症状明显,盲目行走或转圈,共济失调,口吐白沫,叫声嘶 哑,进而倒地抽搐,四肢呈游泳状,逐渐发生后躯麻痹,卧地不 起,在昏迷状态中死亡。眼睑或结膜及其它部位水肿,病程数小 111

第112页

时至 1 天~2 天。有些病猪没有水肿的变化。病程一般为 1~2 天, 个别的可达 7 天以上。 仔猪眼睑水肿出血,前肢跪趴姿势 后肢麻痹,头颈部强直 病理变化 全身多处组织水肿,特别是胃壁、结肠肠系膜、眼睑和面部 112

第113页

以及颌下淋巴结水肿是本病的特征。胃内常充盈食物,黏膜潮红, 有时出血。胃底区粘膜下有厚层的透明带,有时有带血的胶冻样 水肿物浸润,使粘膜层和肌层分离。水肿部厚度不一致,薄者仅 能察见,厚者可达 3 厘米左右。严重的可波及到贲门区和幽门区。 结肠肠系膜胶冻状水肿,充满于肠袢间隙。此外,大肠壁、全身 淋巴结、眼睑和头颈部皮下也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胃底和小肠粘 膜、淋巴结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心包、胸腔和腹腔有程度不等 的积液。 结肠间膜曾明显的浆液性水肿 防治 仔猪断奶前 7-10 天用猪水肿多价浓缩灭活菌苗肌注 1-2ml, 可预防本病发生。缺硒地区每头仔猪断奶前补硒。合理搭配日粮, 防止饲料中蛋白含量过高,适当搭配一些青绿饲料。发病后可注 射庆大霉素或小诺霉素及维生素 B12,12 小时一次同时口服利尿 素每千克体重 1mg/kg 体重或用速尿 1-3ml 肌注。 113

第114页

5、猪增生性肠炎 猪增生性肠炎,又称猪回肠炎,猪腺瘤病等,是由猪胞内劳 森氏菌引起的猪的慢性肠道传染病,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 的肠细胞发生根瘤样增生为特征,临床症状上主要表现为血痢, 顽固性或间歇性下痢等。 5.1 病原学 病原为细胞内劳森氏菌,属脱疏弧菌科,是一种严格的细胞 内生长的细菌,呈小弯曲形,逗点状,S 形或直的杆菌,有波状的 3 层膜作外壁,无鞭毛,无柔毛,无运动能力,革兰氏染色阴性, 抗酸染色阳性。 5.2 临床症状 急性型 较少见,4-12 月龄青年成长猪多发,病猪表现为急性出血性 贫血,排黑色柏油样稀粪,突然死亡,有时在不表现粪便异常的 情况下死亡,仅仅表现明显的苍白色。死亡率约 50%,未死亡的 猪经较短的时间可痊愈。怀孕母猪可能发生流产,多数流产发生 在急性临床症状出现后 6 天内。 慢性型 常见 6-20 周龄猪发病,发病猪表现为瘦小、精神沉郁,不同 程度的厌食和行动迟钝。间歇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有的粪 便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皮肤苍白、消瘦、生长迟缓。症状 较轻及无继发感染的猪在发病 4-6 周后可康复。但有的猪则成为僵 猪而淘汰。 114

第115页

5.3 病理变化 急性型 病猪肠腔内有大量暗红色血样内容物和凝血快。 慢性型 呈增生性肠炎变化,病变多见于小肠末端 50cm 和邻近结肠的 上 1/3 处。剖检可见回肠、结肠前部和盲肠的肠管肿胀,管径变粗, 浆膜下和肠系膜水肿,回肠肠管外形变粗,肠壁增厚,肠壁浆膜 面呈现明显的脑回样花纹,肠黏膜表面无光泽,有少量坏死组织 碎片,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颜色变浅,切面多汁。 5.4 防治 本病目前尚未有疫苗,预防本病应从生物安全着手,切断传 播途径,坚持对猪群隔离饲养,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加强粪 便管理和灭鼠工作,坚持严格的消毒制度,搞好猪舍清洁卫生工 作等。 治疗上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硫酸多粘菌素、红霉素、泰万菌素、 替米考星等,另外泰妙菌素、沃尼秒林等也有很好的效果。 6、猪梭菌性肠炎 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 是由 C 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新生仔猪的一种肠毒血病,成年猪主要 是由 A、C、D 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大猪肠毒血症,又称红肠病。 6.1 病原 115

第116页

病原主要是 C 型魏氏梭菌,近年来 A 型、B 型魏氏梭菌也可 导致相似的疾病,革兰氏阳性,有囊膜,无运动性的厌氧大杆菌。 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常见于 1-3 日龄仔猪,种猪和育 肥猪呈零星散发,多发于 90-180 日龄,突然发病,病程短,也有 不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的,猪场一旦发病很难清除。 6.2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 仔猪出生后数小时至 1 天发病,突然排血便,后躯粘满血样 稀粪,很快衰弱,虚脱死亡,也有个别猪不见血痢死亡的。大猪 发病后虚弱,很快变为濒死状态,病猪常于发病后的当天或第二 天死亡,往往来不及治疗。 急性型 排红褐色液状稀粪,内有灰白色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消瘦、 衰弱脱水,一般出生后 3 天死亡。 亚急性型 病猪持续性腹泻,病初排黄色软粪,后变成清液状米粥汤, 内含坏死组织碎片,极度脱水消瘦死亡,常死于 5-7 天。 慢性型 拉灰黄色粪便,进行性消瘦、衰弱,生长停滞,于数周后死 亡。 6.3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局限于消化道,可见胃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广泛性出 血,肠腔内充满暗红色液体,肠粘膜弥漫性出血。肠系膜临淋巴 结暗红色,病程稍长的病例特征病变为坏死性肠炎,黏膜表面附 116

第117页

有灰黄色坏死性荚膜,易被剥离,肠内容物暗红色,坏死肠管透 过浆膜可见小米粒大的气泡。心肌苍白、心外膜点状出血,肾脏 灰白色,皮质部可见点状出血,膀胱黏膜点状出血。 6.4 防治 疫场母猪产前 30 天和产前 15 天各免疫接种 1 次仔猪红痢氢 氧化铝菌苗 5-10ml,或仔猪红痢干粉菌苗(氢氧化铝盐水溶解), 连续用两胎后以后可产前 15 天免疫 1 次即可。 未注射疫苗的猪场,当发生红痢时,每头每次用林可大观霉 素以及恩诺沙星粉调成糊状,抹入仔猪舌根部每天 2 次。 7、猪痢疾 猪痢疾又称猪血痢、黑痢、黏液性出血性下痢,是由致病性 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猪特有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特征为大肠黏 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肠炎。 7.1 病原 本病病原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呈较缓的螺旋性,多为 2-4 个 弯曲,形如双雁翅状,为厌氧菌,革兰氏染色阴性。 7.2 临床症状 最急性病例常突然死亡,无腹泻症状,多数病例初期排出黄 色或灰色软粪,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到 40℃,当持续下痢时,粪 便中逐渐带有粘液、血液,呈油脂样或胶冻样呈红色或黑红色。 病猪脱水消瘦、弓背,腹部凹陷,行走不稳,极度衰弱死亡。 117

第118页

亚急性和慢性症状,病程延长 1-2 周,病情缓和,有黏液性, 出血性下痢,粪便呈黑红色,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 缓,死亡率不高。 7.3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主要在大肠,可见盲肠、结肠和直肠等黏膜充血, 出血,呈渗出性可他性炎症变化。急性期肠壁呈水肿性肥厚,大 肠松弛,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肠内容物为水样,恶臭并含有黏液, 肠粘膜常附有灰白色纤维素样物质,特别在盲肠端出现充血、出 血,水肿和卡他性炎症更为明显。 7.4 防治 坚持自繁自养,注意环境的消毒净化。 痢菌净是本病首选药物,一次量 2-5mg/kg 体重,每天注射两 次,连续 3-5 天,混饲每 1000kg 饲料拌 50g。另外新霉素、庆大 霉素、林可大观霉素以及强力霉素亦可作为本病治疗药物使用, 辅助治疗主要以补液为主。 8、猪副伤寒 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 2-4 月龄仔猪发生的一种传染 病,以急性败血症、慢性坏死行肠炎、顽固性下痢为特征。 8.1 病原学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病原适应性很强,对干燥、腐败、 日光等具有一定抵抗力,在外环境中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但对 118

第119页

化学消毒剂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药均可将其杀死。 8.2 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 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体温 41-42℃,鼻眼有粘性 分泌物,病初便秘,后下痢,粪色淡黄,恶臭。颈、耳、胸、腹 部皮肤紫红色或者蓝紫色。 慢性型 最常见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 走摇晃,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亡,不死病猪生长缓慢成为僵猪。青 年猪感染后,会出现头部水肿,拉黄绿色恶臭稀便,里急后重, 肛门红色,后腿被粪便污染,严重时肛门失禁,顺肛门流出带泡 沫的粪水。 8.3 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型 全身淋巴结肿大,紫红色,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心外膜、 肾脏、及胃粘膜出血,肝脏淤血、出血,表面有黄白色坏死性结 节,脾脏肿大坚韧似橡皮样。 慢性型 典型病变是盲肠、结肠有浅平溃疡或坏死,表面附有糠麸样 假膜,坏死灶表面干固结痂,不易脱落。胆汁浓稠,胆粘膜上散 在芝麻粒大棕色溃疡灶和结痂,喉头上溃疡性伪膜。 8.4 防治 加强饲养环境卫生的清洁,控制饲料污染,常发病猪场仔猪 可肌肉注射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疫苗的预防。污染圈舍用 20%石 119

第120页

灰乳或 2%火碱消毒。 发病猪首选氟苯尼考内服,并辅以硫酸多粘菌素,另外土霉 素、复方新诺明,新霉素、磺胺药等对本病均有很好的疗效。一 些中草药制剂例如黄连、黄芩、白头翁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的 药物对本病作用明显,可在 1000kg 饲料中加白头翁或银翘散 1kg, 金霉素 120g,连用 7 天。 9、猪球虫病 猪球虫病常发生于 7-21 日龄仔猪,一般情况下死亡率不高, 但温暖潮湿的季节,仔猪群过于拥挤和卫生条件恶劣,尤其是继 发大肠杆菌或者其他病毒病时,发病和死亡率增高。 9.1 病原学 猪球虫病病原是艾美耳属和等孢属球虫引起。猪球虫的生活 史与其他动物的球虫一样,在宿主体内进行无性世代(裂殖生殖) 和有性世代(配子生殖)两个世代繁殖,在外界环境中进行孢子生 殖。 卵囊随粪便排到外界,刚排出的卵囊内含有一个单细胞的合 子。在适宜的氧气、湿度和温度条件下,卵囊经孢子化发育至感 染阶段。当孢子化卵囊被猪吞入后,子孢子释出,进入肠腔,钻 人肠上皮细胞,在上皮细胞内变成圆形滋养体。滋养体经裂殖生 殖发育为裂殖体,裂殖体成熟后,每一个裂殖体含有许多裂殖子。 当宿主细胞破坏崩解时,裂殖子从成熟的裂殖体释出,进入肠腔。 120

第121页

当逸出的裂殖子侵入其他肠细胞,就可能发育形成新一代裂殖体 或配子体。在进行了 2~3 代裂殖生殖之后便开始转入配子生殖;裂 体生殖的代数依球虫的种类而定,但所有虫种最终都要形成配子 体。 有性阶段的虫体是大配子体和小配子体。大配子体积较大, 通常在一个宿主细胞仅有一个大配子;而小配子体一般数量较少, 但含有许多高度运动的、带鞭毛的小配子,这种小配子相当于高 等动物的精子。最终含有小配子体的宿主细胞崩解,小配子逸出, 进入肠腔,进而钻入含有大配子的肠细胞,使大配子受精。 受精后的合子形成卵囊壁,发育成为卵囊。当卵囊成熟后, 宿主细胞崩解,卵囊进入肠腔,然后,未孢子化的卵囊随粪便排 出,在体外进行孢子生殖。 宿主细胞是由于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卵囊释放而遭受破坏。 由于每一个裂殖体都含有大量的裂殖子,并可能发生几代裂殖生 殖,因此吞食的 1 个卵囊具有破坏数千或数百万个肠细胞的能力。 无性生殖的代数与裂殖体释放裂殖子的数量,以及完成生活史所 需要的时间均随球虫种类不同而有变化。由于每个虫种的无性生 殖的代数、产生裂殖子的数量以及潜在期均保持相对的稳定。故 而,每一种球虫具有破坏一定数量的宿主细胞的潜能。这也许就 是有些球虫种类比其他虫种更具有致病性的一个原因。 9.2 临床症状 本病一般发生在 7~21 日龄的仔猪,但也见于 3 日龄的乳猪, 主要临诊症状是腹泻,持续 4~6 天,粪便呈水样或糊状,显黄色 至白色,偶尔由于带血而呈棕色。有的病例腹泻是受自身限制的, 其主要临诊表现为消瘦及发育受阻。虽然发病率一般较高 121

第122页

(50%~75%),但死亡率变化较大,有些病例低,有的则可高达 75%, 死亡率的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猪吞食孢子化卵囊的数量和猪场环 境条件的差别,以及同时存在其他疾病的问题所致。 9.3 病理变化 尸体剖检所观察的特征是急性肠炎,局限于空肠和回肠,炎症 反应较轻,仅黏膜出现浊样颗粒化,有的可见整个黏膜的严重坏 死性肠炎。眼观特征是黄色纤维素坏死性假膜松弛地附着在充血 的黏膜上。乳糜的吸收随病情的严重性而变化。 9.4 防治 本病的预防重在管理,搞好产房的清洁,产仔前母猪的粪便 必须清除,产房应用漂白粉(浓度至少为 50%)或氨水消毒数小时以 上或熏蒸。 发生本病时首先药物为百球清(5%混悬液),剂量 20~30mg/kg, 口服。另外各类磺胺药物,比如磺胺间甲氧,磺胺氯吡嗪以及磺 胺嘧啶等对本病亦有良好作用。 其他引起消化功能障碍的疾病 10、猪瘟 见猪呼吸系统疾病 1 122

第123页

11、非洲猪瘟 见猪呼吸系统疾病 2 12、伪狂犬 见猪呼吸系统疾病 3 三、引起种猪繁殖障碍的疾病 1、圆环病毒病 1.1 病原学 猪圆环病毒(PCV)为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单股环状 DNA 病毒。病毒粒子直径为 17 nm,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现 已知 PCV 有两个血清型,即 PCV1 和 PCV2。PCV1 为非致病性的 病毒,PCV2 为致病性的病毒,它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的主要病原,除 PMWS 外,PDNS(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 PNP(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RDC(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繁殖障碍、 先天性颤抖、肠炎等疾病亦与 PCV2 感染有重要关联。现已被世界 各国的兽医与养猪业者公认为是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之 后新发现的引起猪免疫障碍的重要传染病。 PCV 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 pH 3 的酸性环境中很长时间不 123

第124页

被灭活。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在 56 ℃或 70 ℃处理一段时间不 被灭活。在高温环境也能存活一段时间。不凝集牛、羊、猪、鸡 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 1.2 临床症状 PMWS 临床症状 最常见的是猪只渐进性消瘦或生长迟缓,这也是诊断 PMWS 所必需的临床依据,其他症状有厌食、精神沉郁、行动迟缓、皮 肤苍白、被毛蓬乱、呼吸困难,咳嗽为特征的呼吸障碍。较少发 现的症状为腹泻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发病率一般很低而病死率 都很高。体表浅淋巴结肿大,肿胀的淋巴结有时可被触摸到,特 别是腹股沟浅淋巴结;贫血和可视黏膜黄疸。在一头猪可能见不到 上述所有临床症状,但在发病猪群可见到所有的症状。胃溃疡、 嗜睡、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和突然死亡较为少见。绝大多数 PCV2 是亚临床感染。一般临床症状可能与继发感染有关,或者完全是 由继发感染所引起的。在通风不良、过分拥挤、空气污浊、混养 以及感染其他病原等因素时,病情明显加重,一般病死率为 10%~30%。 PDNS 临床症状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猪皮肤上形成圆形或 者形状不规则、呈红色到紫色的病变,病变中央呈黑色,病变常 融合成大的斑块。病变通常出现在猪的后腿、腹部,也可扩散至 124

第125页

喉、体侧、或耳。感染轻的猪可自行恢复,感染严重的猪可表现 出跛行、发热、厌食、体重下降。 先天性颤抖的症状 颤抖由轻微到严重不等,一窝猪中感染的数目也变化较大。 严重颤抖的病仔猪常在出生后 1 周内因不能吮乳而饥饿致死。耐 过 1 周的乳猪能存活,3 周龄时康复。颤抖是两侧性的,乳猪躺卧 或睡眠时颤抖停止。外部刺激如突然声响或寒冷等能引发或增强 颤抖。有些猪一直不能完全康复,整个生长期和育肥期继续颤抖。 发病窝猪常为新引入的年轻种猪所生,这表明这些血清学阴性种 猪在怀孕的关键期接触了 Pcv。 繁殖障碍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包括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 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升高等。 另外圆环病毒与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以及肉芽肿性肠炎有关。 1.3 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患猪消瘦,贫血,皮肤苍白,黄疸(疑 似 PMWS 的猪有 20%出现);淋巴结异常肿胀,内脏和外周淋巴结 肿大到正常体积的 3~4 倍,切面为均匀的白色;肺部有灰褐色炎症 和肿胀,呈弥漫性病变,比重增加,坚硬似橡皮样;肝脏发暗,呈 浅黄到橘黄色外观,萎缩,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肾脏水肿(有的 125

第126页

可达正常的 5 倍),苍白,被膜下有坏死灶;脾脏轻度肿大,质地如 肉;胰、小肠和结肠也常有肿大及坏死病变。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脾脏肿大 126

第127页

1.4 防治 做好生物安全工作,重视引种,引种不慎往往是暴发疫情的 主要原因。引进的后备母猪应进行严格的检疫,所购买的种公猪、 精液必须无 PCVⅡ型圆环病毒感染。 改进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合理配制日粮。注意通风与保暖, 保持猪舍干燥,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降低氨气浓度。去势和注 射须遵循良好的卫生和消毒习惯。 在猪场内禁养猫、犬,定期驱蚊蝇、投饵灭鼠。搞好种猪群 的净化,坚持自繁自养。定期监测,合理制订免疫程序,避免过 早或过多地对仔猪免疫,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仔猪的影响。 在猪 PCVⅡ型圆环病毒易感期最好不注射应激较大的疫苗, 如仔猪副伤寒疫苗、口蹄疫疫苗、气喘病疫苗等,某些可以靠药 物预防的细菌性传染病,如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仔猪 副伤寒等,可以暂停疫苗注射。 2、细小病毒病 2.1 病原学 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是猪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 病毒属的自主型细小病毒,血清型单一,很少发生变异,所有分 离株的血凝活性、抗原性、理化特性及复制装配特性等均十分相 127

第128页

似或完全相同,而且猪细小病毒与同型的其他自主型细小病毒在 结构与功能方面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成熟的猪细小病毒完整病 毒粒子外观呈六角形或圆形,具有典型的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 无囊膜,衣壳由 32 个壳粒组成,直径约为 25~28nm。本病毒对外 界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对热具有强大抵抗力,56℃30min 不 影响其感染性和血凝活性,70℃2h 仍不使其丧失感染性和血凝活 性,但是 80℃5min 可使其丧失感染性和血凝活性;对脂溶剂(如乙 醚、氯仿等)有抵抗力;对酸、甲醛蒸汽和紫外线均有一定抵抗力; 但是在 0.5%漂白粉或氢氧化钠溶液中 5min 即可被杀死。该病毒具 有良好的血凝活性,能够凝集人的 O 型、豚鼠、大鼠、鸡、猫、 猴的红细胞,但是不能凝集牛、绵羊、仓鼠、猪的红细胞,其中 以凝集豚鼠红细胞为最好,在凝集鸡红细胞时存在个体差异。 本病毒一般只能在来源于猪的生长分裂旺盛的细胞(如原代猪 肾、猪睾丸细胞和传代细胞 PK-15,IBRS-2 等)上增殖,其体外复 制是杀细胞性的,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隆起、变圆、核固缩和溶 解,最后许多细胞碎片黏附在一起使受感染的细胞单层外形不整, 呈\"破布条状\"。另外,不同毒株间存在培养温度依赖性差异,从而 可以解释不同分离株在猪体内的复制能力和毒力差异的现象。 2.2 临床症状 猪群暴发此病时常与木乃伊、窝仔数减少、母猪难产和重复 配种等临床表现有关。在怀孕早期 30-50 天感染,胚胎死亡或被吸 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怀孕中期 50-60 天感染,胎 儿死亡之后,形成木乃伊,怀孕后期 60-70 天以上的胎儿有自免疫 128

第129页

能力,能够抵抗病毒感染,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但可长期 带毒。 木乃伊胎 木乃伊胎液化 129

第130页

木乃伊胎和死胎 2.3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胎儿,可见感染胎儿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 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变。 子宫中死亡胎儿和木乃伊胎 130

第131页

2.4 防治 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细小病毒(PP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 强,要使一个无感染的猪场保持下去,必须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 尽量坚持自繁自养,如需要引进种猪,必须从无细小病毒(PPV)感 染的猪场引进。当 HI 滴度在 1:256 以下或阴性时,方准许引进。 引进后严格隔离 2 周以上,当再次检测 HI 阴性时,方可混群饲养。 发病猪场,应特别防止小母猪在第一胎采食时被感染,可把其配 种期拖延至 9 月龄时,此时母源抗体已消失(母源抗体可持续平均 21 周),通过人工主动免疫使其产生免疫力后再配种。 疫苗预防公认使用疫苗是预防猪细小病毒病、是提高母猪抗 病力和繁殖率的有效方法,已有 10 多个国家研制出了细小病毒 (PPV)疫苗。疫苗包括活疫苗与灭活苗。活疫苗产生的抗体滴度高, 而且维持时间较长,而灭活苗的免疫期比较短,一般只有半年。 疫苗注射可选在配种前几周进行,以使怀孕母猪于易感期保持坚 强的免疫力。为防止母源抗体的干扰可采用两次注射法或通过测 定 HI 滴度以确定免疫时间,抗体滴度大于 1:20 时,不宜注射,抗 体效价高于 1:80 时,即可抵抗 PPV 的感染。在生产上为了给母猪 提供坚强的免疫力,最好猪每次配种前都进行免疫,可以通过用 灭活油乳剂苗两次注射,以避开体内已存在的被动免疫力的干扰。 将猪在断奶时从污染群移到没有细小病毒(PPV)污染地方进行隔 离饲养,也有助于本病的净化。要严格引种检疫,做好隔离饲养 管理工作,对病死尸体及污物、场地,要严格消毒,做好无害化 处理工作。 131

第132页

3、猪乙脑病 日本乙型脑炎又名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引起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猪主要特征为高热、流产、死 胎和公猪睾丸炎。 3.1 临床症状 猪只感染乙脑时,临诊上几乎没有脑炎症状的病例;猪常突 然发生,体温升至 40-41℃,稽留热,病猪精神萎缩,食欲减少或 废绝,粪干呈球状,表面附着灰白色粘液;有的猪后肢呈轻度麻痹, 步态不稳,关节肿大,跛行;有的病猪视力障碍;最后麻痹死亡。妊 娠母猪突然发生流产,产出死胎、木乃伊和弱胎,母猪无明显异 常表现,同胎也见正常胎儿。公猪除有一般症状外,常发生一侧 性睾丸肿大,也有两侧性的,患病睾丸阴囊皱襞消失、发亮,有 热痛感,约经 3-5 天后肿胀消退,有的睾丸变小变硬,失去配种繁 殖能力。如仅一侧发炎,仍有配种能力。 132

第133页

公猪单侧睾丸肿大 产出木乃伊胎死胎 3.2 病理变化 流产胎儿脑水肿,皮下血样浸润,肌肉似水煮样,腹水增多; 133

第134页

木乃伊胎儿从拇指大小到正常大小;肝、脾、肾有坏死灶;全身淋巴 结出血;肺瘀血、水肿。子宫粘膜充血、出血和有粘液。胎盘水肿 或见出血。公猪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小坏死灶;睾丸硬化者,体 积缩小,与阴囊粘连,实质结缔组织化。 仔猪皮下水肿高度衰弱震颤抽搐 134

第135页

脑软膜充血脑室积液 仔猪皮下水肿 135

第136页

3.3 防治 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确诊最好淘汰。做好死胎儿、胎盘及 分泌物等的处理;驱灭蚊虫,注意消灭越冬蚊;在流行地区猪场,在 蚊虫开始活动前 1-2 个月,对 4 月龄以上至两岁的公母猪,应用乙 型脑炎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注射,第二年加强免疫一次,免疫期可 达 3 年,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得病后可用康复猪血清 40ml 一次肌 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20-30ml25%葡萄糖注射液 40-60ml 一次静脉注射,同时可用 10%水合氯醛 20ml 一次静 脉注射镇静。 4、猪附红细胞体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贫血、 黄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4.1 病原 本病病原为附红细胞体,目前认为其在传染病学上分类属于 立克次氏体,是寄生于动物血液里,可附着在红细胞的表面,或 游离于血浆中的一种单细胞原生物。其形态呈环状、哑铃状、S 形、 卵圆形、逗点形或杆状。大小介于 0.1-2.6um 之间。无细胞壁,无 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器,无鞭毛,属原核生物,2800 倍显微镜下, 可见分布不均的类核糖体。外有一层胞膜,下有微管(透视镜下)。 增殖方式有二分裂法,出芽和裂殖法,附红细胞体发育过程中, 136

第137页

形状和大小常发生变化,可能也与动物种类、动物抵抗力等因素 有关。对干燥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很低,但耐低温,在 5 度时可 保存 15 天,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可存活 31 天,在加 15%甘油的 血液中于-79℃条件下可保存 80 天,冻干保存可活 765 天。一般常 用消毒剂均能杀死病原,如 0.5%的石碳酸于 37℃3 个小时就可将 其杀死。 4.2 临床症状 小猪变现为皮肤和粘膜苍白,黄疸,发热,精神沉郁,食欲 不振,发病后 1 日至数日死亡,或者自然恢复变成僵猪。母猪症 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感染持续发热(40℃-41.7℃), 厌食,偶尔乳房和阴唇水肿,产仔后奶量少,缺乏母性行为,产 后第三天起逐渐自愈;慢性病例猪呈现衰弱,粘膜苍白及黄疸, 不发情或者屡配不孕,如有其它疾病或营养不良,可使症状加重, 甚至死亡。 4.3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和黄疸,皮肤苍白,血液稀薄,凝固不 良,皮下有大小不等出血点和出血斑。腹腔、胸腔积水,淋巴结 肿大,切面多汁,肝、脾肿大 1-2 倍,表面有出血点,质脆,有的 脾组织出现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浓稠,心肌扩张,质软,心 间质水肿,心外膜、心冠脂肪出血和黄染,肺出现代偿性肺气肿, 肾脏肿大变性,肾积水。胃肠粘膜局部出血,水肿等。 137

第138页

4.4 防治 目前比较有效的药物为新砷矾纳明、磺胺药、土霉素、贝尼 尔等,例如新砷矾纳明剂量为 60-70 毫克/公斤体重,一次静注, 贝尼尔 2 毫克/公斤体重,深部肌注,每日一次,连用 2 次。辅助 治疗,肌注补铁剂,静注葡萄维生素 C、维生素 K。同时应消除一 切应激因素,加强消毒,灭蚊、蝇、虱、蜱等吸血昆虫,加强注 射器械与用具清洁、消毒,以免相互感染。 5、猪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复杂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传 染病。在家畜中主要发生于猪、牛、马、羊、犬,临床表现形式 多样,猪感染后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 流产、皮肤和粘膜坏死、水肿等。 5.1 病原 本病的病原属于细螺旋体属的钩端细螺旋体,目前全世界已 发现的致病性钩端螺体有 25 个血清群,至少有 190 个不同的血清 型。引起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群(型)有波摩那群、致热群、秋季 热群、黄疸出血群,其中波摩那群最为常见。钩端螺旋体形态呈 纤细的圆柱形,身体的中央有一根轴丝,螺旋丝从一端盘旋到另 一端(12~18 个螺旋),细密而整齐。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呈细小 138

第139页

的珠链状,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但着色不易。常用的染色方法是 姬姆萨氏染色和镀银染色,在宿主体内主要存在于肾脏、尿液和 脊髓液里,在急性发热期,广泛存在于血液和各内脏器官。钩端 螺旋体能人工培养,但培养基的成分较特殊(如需新鲜灭活的兔血 清、吐温-80、林格氏液等),常用的培养基如柯索夫培养基和希夫 纳培养基等,严格需氧,最适培养温度 28~30℃,最适 pH 为 7.2~7.5, 它的的生化特性不活泼,不能发酵糖类。钩端螺旋体对外界环境 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在水田、池塘、沼泽和淤泥里至少生存数 月。在低温下能存活较长时间。对酸、碱和热较敏感。一般的消 毒剂和消毒方法都能将其杀死。常用漂白粉对污染水源进行消毒。 5.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 2-5 天,临床症状可分为 4 型:急性黄疸型常发 生于育肥猪,病猪有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在食欲良好情况下突然 死亡,有时发现大肠便秘呈羊粪状,尿液呈茶褐色,精神沉郁, 眼结膜及巩膜发黄。水肿型常发生于中小猪,病猪头部、颈部水 肿,初期短暂发烧,黄疸,便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尿如浓 茶。神经型病猪发生抽搐,肌肉痉挛,行动僵硬,摇摆不定等。 流产型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强调得是各型不 是绝对的,往往同时存在或先后发生。 5.3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黄疸和水肿, 主要是皮下脂肪黄染,肝脏呈 土黄色,胸腔及心包内有浑浊的黄色积液,膀胱积尿,淋巴结肿 139

第140页

大、出血、水肿。 5.4 防治 本病预防应做好做好猪舍的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及时发现、 淘汰和处理带菌猪,搞好灭鼠工作,防止水源、饲料和环境受到 污染;禁止养犬、鸡、鸭。另存在有本病的猪场可用钩端螺旋体多 价灭活菌苗肌肉注射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发生疫情时应对发病 猪群应及时隔离和治疗,对污染的环境、用具等应及时消毒。使 用磺胺类药物(磺胺-5-甲氧嘧啶,每千克体重 0.07g,肌肉注射, 每天 2 次,连用 5 天)对发病猪进行治疗,病情严重的猪可用维生 素、葡萄糖进行输液治疗;链霉素、土霉素等四环素类抗生素也有 一定的疗效。感染猪群可用土霉素拌料(0.75~1.5g/kg)连喂 7 天, 可以预防和控制病情的蔓延。妊娠母猪产前 1 个月连续用土霉素 拌料饲喂,可以防止发生流产。 6、猪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通常是子宫粘膜的粘液性或化脓性炎症,为母猪 常见的一种生殖器官疾病,子宫内膜炎发生后,往往发情不正常, 或者发情虽然正常但屡配不孕,即使受孕妊娠也多发生流产。 6.1 病因 绝大多数病猪是从体外侵入病原体而感染的,如分娩时产道 140

第141页

损伤、污染,胎衣不下或胎衣碎片残留,子宫驰缓时恶露滞留, 难产时手术不洁,人工授精时消毒不彻底,自然交配时公猪生殖 器官或者精液内有炎性分泌物等,此外母猪过度消瘦,抵抗力下 降时,其生殖道内的非致病菌也能致病。 6.2 临床症状 急性子宫内膜炎 多发生于产后及流产后,全身症状明显,病猪食欲减退或废 绝,体温升高,时常努责,有时随同努责从阴道内流出带臭味污 秽不洁的红褐色粘液或脓性分泌物。 慢性子宫内膜炎 多有急性子宫内膜炎治疗不及时发展而来,全身症状不明显, 病猪可能周期性地从阴道内排出少量混浊的粘液,母猪即使定期 能够发情也屡配不孕。 6.3 防治 预防上应使猪舍保持干燥,临产时产床注意消毒,发生难产 后助产小心谨慎,助产完成后应用 0.1%高锰酸钾水清洗产道并注 入抗菌药物。 对急性子宫内膜炎可以直接清洗子宫,选择 1%盐水或者 0.02%新洁尔灭溶液,冲洗子宫后务必向子宫内注入 2000 万单位 青霉素。同时用敏感抗菌药肌肉或静脉注射。 141

第142页

慢性子宫内膜炎可用青霉素 2000 万、甲硝唑 1 瓶和盐水以及 缩宫素的混合溶液反复清理子宫,并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等。 其他引起种猪繁殖障碍的疾病 7、猪瘟 见猪呼吸系统疾病 1 8、非洲猪瘟 见猪呼吸系统疾病 2 9、伪狂犬 见猪呼吸系统疾病 3 10、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见猪呼吸系统疾病 4 142

第143页

四、引起猪神经运动系统障碍的疾病 1、口蹄疫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 引起猪口蹄疫的以患病动物的口、蹄部出现水疱性病症为特征的 传染性疫病。口蹄疫的特点是起病急、传播极为迅速。除通过感 染动物污染的固性物传播外,还能以气溶胶的形式通过空气长距 离传播。发病率可达 100%,仔猪常不见症状而猝死,严重时死亡 率可达 100%。 1.1 病原学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 RNA 病毒科口疮病毒属,有 7 个血清型(O、 A、C、 Asia1(亚洲 1)、SAT1(南非 1)、SAT2(南非 2)和 SAT3(南非 3)),型间无交叉保护。每个血清型内有许多抗原性有差别的病毒 株,相互间交叉免疫反应程度不等。口蹄疫病毒呈球形,无囊膜, 粒子直径 28~30nm,放大 150 万倍似小米粒大小。完整的病毒由 衣壳包裹一个分子的 RNA 组成,分子量为 6.9×106。 口蹄疫病毒对酸碱敏感。最稳定的 pH 范围为 pH7.2-7.6。在 此 pH 条件下,4℃时病毒可存活 1 年,22℃时存活 8~10 周,37℃ 时存活 10 天,56℃时存活 30min。当 pH 低于 6 或高于 9 时,病 毒很快失活。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干粪中 病毒可存活 14 天,在粪浆中可存活 6 个月,在尿水中存活 39 天, 在地表面,夏季存活 3 天,冬季存活 28 天。口蹄疫病毒在动物组 143

第144页

织、脏器和产品中存活时间较长。在冷冻存放中,在脾、肺、肾、 肠、舌内至少存活 210 天。冷藏(4℃)胴体产酸能在 3 天内杀死病 毒,但淋巴结、脊髓和大血管血凝块的酸化程度不够,如肌肉 pH5.5 时,附近淋巴结仍在 pH6 以上。病毒可在淋巴结和骨髓中存活半 年以上。口蹄疫病毒对酸、碱、氧化剂和卤族消毒剂敏感,可根 据实际条件进行选用。 1.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 1—7 天,平均 2—4 天,以蹄冠、蹄叉、蹄踵、 鼻端发生水疱为特征,体温升高,拒食、跛行,进行性消瘦为主 要特征。病情严重者蹄匣脱落。 鼻拱部水泡 144

第145页

鼻拱和鼻镜部水泡溃疡结痂 舌面溃疡 145

第146页

蹄叉部溃疡蹄壳开始脱落 1.3 病理变化 除口腔、蹄部病变外,还可见到食道粘膜有水疱和烂斑,胃 肠有出血性炎症,肺脏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混浊而粘稠 的液体,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条纹 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 146

第147页

虎斑心 1.4 防治措施 隔离:对病猪及可疑病猪,立即隔离饲养。治疗:目前无特 效药物,可外用药缓解症状。注意消毒用 2-5%烧碱溶液进行彻 底消毒,每隔 2—3 天消毒 1 次。对病死猪深埋或销毁,疫点内最 后 1 头病猪死亡或痊愈后 14 天,如再没有发现新病例,经全面消 毒后,方可解除封锁。 2、仔猪先天性震颤 仔猪先天性震颤又叫传染性先天性震颤,俗称\"仔猪跳跳病\" 或\"仔猪抖抖病\",是仔猪刚出生不久,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阵发性 147

第148页

挛缩的一种疾病。 2.1 病原 本病病原为先天性震颤病毒,研究证实从自然病例采取病料 接种原代猪肾细胞培养物,在电镜下可见到直径约 20nm 的先天性 震颤病毒。以此培养物接种于怀孕母猪,可将疾病传给其新生仔 猪,但也有发现至少有两种猪的遗传紊乱也表现相同的仔猪震颤。 2.2 临床症状 母猪在发病仔猪出生的前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仔猪的症状 轻重不等,若全窝仔猪发病,则症状往往严重,若一窝中只有部 分猪发病,则症状较轻。震颤呈双侧性,主要侵犯骨骼肌。一般 表现在头部、四肢和尾部。轻的仅见于耳、尾,重的可见全身抖 动,表现剧烈有节奏的、阵发性痉挛。由于震颤严重,便仔猪行 动困难,无法吃奶,常饥饿而死。仔猪如能存活 1 周,则一般可 不死,通常于 3 周内震颤逐渐减轻以至消失。缓解期或睡眠时震 颤轻或消失,但因噪音、寒冷等外界刺激,可引发或加重症状。 症状轻微的病猪可在数日内恢复,症状严重者耐过后,仍有可能 长期遗留轻微的震颤,而且生长发育也受到影响。仔猪先天性震 颤的另一种表现是后肢肌肉呈强直性痉挛,后肢分开,似犬坐姿 势,尾部轻微震颤,病猪可在 3 周内康复。 2.3 病理变化 148

第149页

病猪无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对中枢神经的组织学检查,可 见明显的髓鞘形成不全,脑血管周围充血、出血、小脑发育不全, 小动脑轻度炎症和变性,小脑硬脑膜纵沟窦水肿、增厚和出血等。 2.4 防治 本病试用过许多药物疗法,均不能改变病程,对发病仔猪应 加强管理,猪舍要保持温暖、干燥、清洁,发病后对仔猪进行人 工哺乳,这可以使大多数猪自然恢复而减少伤亡。 3、猪水疱病 猪水疱病是由猪水疱病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 病,以流行性强,发病率高,以蹄部、口部、鼻端和腹部、乳头 周围皮肤和粘膜发生水疱为特征。在症状上与口蹄疫极为相似, 但牛、羊等家畜不发病。从临床角度看,猪水疱病一般只对猪的 肥育计划产生轻微的影响,但本病的症状与口蹄疫的症状很难区 别,从而妨碍了猪和猪产品的流通与国际贸易,国际兽疫局将其 列为 A 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3.1 病原 病原为猪水疱病病毒,小 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属肠,病毒 呈球形,由裸露的二十面体对称的衣壳和含有单股 RNA 的核心组 成,无囊膜。本病毒不能凝集人和家兔、豚鼠、牛、绵羊、鸡、 149

第150页

鸽等动物的红细胞,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对环境和消毒药有较 强的抵抗力,50℃经 30min 仍不失感染力,60℃经 30min 和 80℃ 经 1min 可灭活,在低温中可长期保存。病毒在污染的猪舍内可存 活 8 周以上。病毒对乙醚有抵抗力,对酸不敏感。消毒药以 5%氨 水、10%漂白粉液、3%福尔马林和 3%的热氢氧化钠溶液效果较好。 3.2 临床症状 潜伏期 2~4 天,病初体温升高至 40~42℃,在蹄冠、趾间、蹄 踵出现一个或几个黄豆至蚕虫大的水疱,继而水疱融合扩大,充 满水疱液,经 1~2 天后,水疱破裂形成溃疡,真皮暴露,颜色鲜 红。由于蹄部受到损害,病猪行走出现跛行。有些病例,由于继 发细菌感染,局部化脓,可造成蹄壳脱落,不能站立。在蹄部发 生水疱的同时,有的病猪在鼻端、口腔和母猪乳头周围出现水疱。 一般经 l0 天左右可以自愈,但初生仔猪可造成死亡。水疱病发生 后,约有 2%的猪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紊乱,表现向前冲,转圈运动, 用鼻摩擦猪舍用具,有时有强直性痉挛。 3.3 病理变化 水泡性损伤是其最典型的病理变化,水泡性损伤的外观及显 微观察与 FMD 的损伤均无差别,个别病例在心内膜有条状出血斑, 其他脏器无可见的病理变化。组织学变化为非化脓性脑膜炎和脑 脊髓炎病变,大脑中部病变较背部严重。脑膜含大量淋巴细胞, 血管嵌边明显,多数为网状组织细胞,少数为淋巴细胞和嗜伊红 细胞,脑灰质和白质发现软化病灶。 150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刊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