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刊 |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23-5-1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电子刊 |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年第5期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社区文化养老模式研究 冯嫄媛 韩 启 邹 洲/059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研究 杜亚涛/064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格力数字化转型导向下成本管理研究 杨俊琪/069企业成长:作用机制、分析框架与实证检验 闫雪婷/074中小微企业的多目标信贷决策研究 许妙遥 宫召华/081 成果转移转化核素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领域的应用研究——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薛紫誉 于 悦/087铜铝双金属梯度材料的研究进展 吴志远 陈范铭 苏前航 等/091基于GPS 数据的青岛市货运车辆出行特征分析 薛 倩 李 旭 王建春/096水中康复研究进展与分析——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张文佳 冯琳琳 邱佳玉 等/101智慧养老视域下医养结合型养老院的电气设计——以湖南某养老院电气系统为例 王 杜 李建红/107 科技与教育创新驱动视角下区域人力资源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路径 任迎迎/112全球半导体硅片行业人才现状研究 吴 頔 解 楠 陈 颖 等/117双元模式下的“互联网+继续教育”综合管理平台建构研究 郭 彬 张程程 屈 杨/121医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发展路径研究 刘海... [收起]
[展开]
电子刊 |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年第5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主管、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外科技交流中心(中国一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办,秉承“探讨技术转移与科技合作重大问题、助推中阿全面务实交流合作”办刊宗旨,旨在为中阿双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搭建传播学术信息、发表学术成果、联接研究主体的重要平台。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择优刊发以下研究成果:中阿技术转移关键技术、技术转移与交流模式创新、科技与教育融合、科技与金融结合、技术经理人培训、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等。
文本内容
第3页

目 录

特 稿

我国智慧文旅发展的现状、模式与路径创新研究 蔡保忠 李 晶 刘 进 等/001

“一带一路”倡议

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研究 刘丽辉/007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内蒙古贡献及未来展望研究 高 鑫/013

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格局研究

——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06—2020年的实证考察 缪婉莹/018

区域创新合作

重庆市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黄诗棋 张泽义/023

宁夏固原市碳达峰排放峰值研究 马 林 程 志 白 华/028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测度 黄雪莲 郭彩旭 李 丽/033

健康中国视域下南疆地区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蔡水莲/038

基于风险防控视角的住房公积金内部控制问题 张智华/043

科技与产业

国际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

——基于2000—2022年WoS数据的BiblioShiny可视化分析 孙林辉 李 勋/048

第4页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社区文化养老模式研究 冯嫄媛 韩 启 邹 洲/059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研究 杜亚涛/064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格力数字化转型导向下成本管理研究 杨俊琪/069

企业成长:作用机制、分析框架与实证检验 闫雪婷/074

中小微企业的多目标信贷决策研究 许妙遥 宫召华/081

成果转移转化

核素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领域的应用研究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薛紫誉 于 悦/087

铜铝双金属梯度材料的研究进展 吴志远 陈范铭 苏前航 等/091

基于GPS 数据的青岛市货运车辆出行特征分析 薛 倩 李 旭 王建春/096

水中康复研究进展与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张文佳 冯琳琳 邱佳玉 等/101

智慧养老视域下医养结合型养老院的电气设计

——以湖南某养老院电气系统为例 王 杜 李建红/107

科技与教育

创新驱动视角下区域人力资源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路径 任迎迎/112

全球半导体硅片行业人才现状研究 吴 頔 解 楠 陈 颖 等/117

双元模式下的“互联网+继续教育”综合管理平台建构研究 郭 彬 张程程 屈 杨/121

医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发展路径研究 刘海军 赖景瑜 李勋忠 等/126

校企融合高质量共建信创产业生态案例研究

——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 王 翔 王传启 吴 钢/131

基于IPA 分析法的研学旅行基地游客满意度个案研究 曾 荣 欧信伶 李晓红/136

科技与法律

笔迹鉴定在司法鉴定意见证据的应用研究 付海花/143

网络爬虫技术与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 张 源/148

论“服务器标准”下的作品传播问题 朱倩文/153

专利制度下人工智能算法的保护、困境与优化 徐晨晨/158

消费者网络评价权的配置法理与立法表达 谢志伟/163

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生产商的著作权侵权责任探析 姚韩雪/168

第5页

Contents

Featured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Mode and Path Innovation of Smart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Cai Baozhong, Li Jing, Liu Jin, etc./001

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Green“Belt and Road” Liu Lihui/007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Inner Mongoli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Its Future Prospects

Gao Xin/013

Study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41 Cit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2006 to 2020

Miao Wanying/018

Region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Study on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ongqing City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VAR Model Huang Shiqi, Zhang Zeyi/023

Study on Peak Carbon Emissions in Ningxia Guyuan City Ma Lin, Cheng Zhi, Bai Hua/028

Study on Measurement of Multidimensional Relative Poverty of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uang Xuelian, Guo Caixu, Li Li/033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Sports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outhern Xinjia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China Cai Shuilian/038

Study on Internal Control of Housing Provident Fun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Zhang Zhihua/043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Research Status, Hot-spots, and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Manned/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ollaborative Operations

——Visual Analysis of BiblioShiny Based on WoS Data from 2000 to 2022 Sun Linhui, Li Xun/048

Research on “Internet+” Based Smart Community Cultural Pension Mode

Feng Yuanyuan, Han Qi, Zou Zhou/059

第6页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redit Asset Securitization on Commercial Bank Risk Du Yatao/064

Research on Cost Management under Gre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Yang Junqi/069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Analysis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Testing of Enterprise Growth

Yan Xueting/074

Research on Multi-Objective Credit Decision-Making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Xu Miaoyao, Gong Zhaohua/081

Achievement Transfer and Transform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Nuclide Tracing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Soil Erosion

——Based on CiteSpace Bibliometric Analysis Xue Ziyu, Yu Yue/087

Research Progress in Copper Aluminum Bimetallic Gradient Materials

Wu Zhiyuan, Chen Fanming, Su Qianhang, etc./091

Research on the Travel Characteristics of Freight Vehicles in Qingdao Based on GPS Data

Xue Qian, Li Xu, Wang Jianchun/096

Study on the Progress of Hydrotherapy Research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Knowledge Graph Zhang Wenjia, Feng Linlin, Qiu Jiayu, etc./101

Study on the Electrical Design of Medical and Elderly Care integrated Nursing Hom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lligent Elderly Care

——Taking the Electrical System of a Typical Nursing Home in Hunan as an Example Wang Du, Li Jianhong/107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Path of Regional Human Resource(HR) Competitiv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Driven Ren Yingying/112

Stud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Personnel in the Global Semiconductor Wafer Industry

Wu Di, Xie Nan, Chen Ying, etc./11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 Continuing Education”Integrated Management Platform under Dual Mode

Guo Bin, Zhang Chengcheng, Qu Yang/121

Research on the Paths of Medical Students’ Volunteer Practice for Nurturing People

Liu Haijun, Lai Jingyu, Li Xunzhong, etc./126

Study on the Joint Building of a Sound Ecolog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novation Industry(ITAII)

through Deep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Taking Tianjin Vocation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Xiang, Wang Chuanqi, Wu Gang/131

Research on Tourist Satisfaction of Study Tour Base Based on IPA Analysis

Zeng Rong, Ou Xinling, Li Xiaohong/136

Technology and Law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Handwriting Verification in Forensic Opinion Evidence Fu Haihua/143

Research on Web Crawler Technology and Copyright Infringement Zhang Yuan/148

Research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Works under the “Server Standard” Zhu Qianwen/153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Algorithms under the Patent System

Xu Chenchen/158

Study on the Configuration Jurisprudence and Legislative Expression of Consumer’s Rights to Online Evaluation

Xie Zhiwei/163

Study on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iability of Internet TV Set-top Box Manufacturers Yao Hanxue/168

第7页

特 稿

001

2010年,江苏省创造性提出“智慧旅游”的新概

念,率先开展“智慧旅游”建设;2018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开

启,进一步推动了“智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近年

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需求的日益多样

化,促使基于科技赋能形成的智慧文旅对已有文旅理

念、文旅发展模式和旅游项目实践模式等形成新的挑

战,同时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推进建设以“智慧文

旅”为核心的现代旅游体系。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

“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该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旅游领域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1],同时指

明了旅游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方向。《“十四五”文

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要“深化‘互联网+旅游’,

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

游发展” [2],为“十四五”时期智慧文旅发展提供指引。

从现有文献分析,戴斌(2020)认为智慧文旅是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3]。张骥等

(2020)以宽窄巷子景区为研究对象,对5G智慧文旅的

具体应用及景区智慧化升级进行探索,认为其在景区

的营销、管理、服务、体验等方面带来多方面效应[4]。

赵怡然等(2021)从智慧旅游体验、智慧旅游管理、

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四个方面研究智慧文

旅,得出要以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提高游客的参与

度、体验感、满意度为突破口促进其发展[5]。袁怀宇等

(2021)基于智慧文创提出“智购文创”模式,从而

促进智慧文旅在旅游文创产品领域提质增效[6]。朱蓓琳

(2021)基于智慧文旅应用产品的调查研究,认为图

书馆可将数字人文的相关技术和研究成果结合应用于

智慧文旅,从而提供以人文内容揭示为核心的智慧文

旅服务[7]。王锰等(2022)基于智慧旅游和智慧图书馆

服务规范标准,研究智慧文旅融合标准,提出智慧文

旅发展要以标准化研究引领实践、应用推动实践[8]。

我国智慧文旅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尚未发

现有相关文献对这一新趋势开展系统研究。因此,本

文基于国内智慧文旅发展的现状分析,通过研究全国

各地文化和旅游景区智慧化升级成果,提炼出“一机

游”“一键游”“一馆游”三种智慧文旅发展的模式,

并基于当前智慧文旅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兼具问题

针对性和思想创新性的解决思路,助推我国智慧文旅

高质量发展。

1 我国智慧文旅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智慧文旅发展现状

2020年,《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

我国智慧文旅发展的现状、模式与路径创新研究

蔡保忠 1,2 李 晶 1

刘 进 1 何 真 1

(1.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2.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 100020)

摘要: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使科技赋能的文旅融合发展成为

新趋势。当下,智慧文旅发展正处于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融合阶段,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本文通过梳理2020—2022年智慧文旅发展的典型案例,概括了“一机游”模式——智慧文旅平台、“一键游”模

式——智慧文旅景区、“一馆游”模式——VR/AR + AI创新应用三种发展模式,进而根据智慧文旅发展中的问题,

提出创新顶层设计,规范行业标准;创新数据收集方式,整合基础信息资源;创新数字技术,打造文旅新吸引点;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方式;创新资金引进渠道等具体发展路径,旨在为推动智慧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慧文旅;典型模式;文旅融合;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2-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1BKS026);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XSP22YBZ179);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21B0735)。

作者简介:蔡保忠(1990— ),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

第8页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002

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2年,要“建成一

批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村镇和城市”;到2025年,“国

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基本

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当前,我国的文旅产业正处

于从传统观光经济向文化消费体验经济转型的关键期。

随着云计算、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科技、新业

态和新模式的出现,我国在信息化、网络化和平台化

建设方面已跻身全球先进水平并开始步入智能化发展

阶段。智慧文旅发展模式正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

动和数据驱动转变,迈向精准化、定制化、个性化的

“智能旅游”新阶段[9]。

1.1.1 数字技术运用明显,收效良好

依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与智慧文旅相关的典型

案例可知,目前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运用正处在上

升期。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发布的《2020年度文化

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名单》中,有58个典型案

例入选,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相关信息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应用;

以信用为基础的旅游行业新型监管平台、数字体验区、

信息服务平台、综合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数字博物馆、

预约服务系统,以及各种移动应用程序、小程序等[10]。

以科技成果赋能文旅发展向生产力转化,推动文化和

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公布的2021年智慧旅游

典型案例中,故宫博物院“智慧开放”项目等27个典

型案例入选,以“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乡村建设

运营”和“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两种类

型为主[11]。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的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

字化创新实践案例中,“基于5G和北斗卫星导航技术

的公园景区游船智慧管理平台”等10个案例入选2022

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十佳案例,“黄山风景

区实践‘数智化转型’大数据精细化运营监管新探索”

等20个案例入选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优

秀案例[12]。5G、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在文旅产业中的运

用进一步推动了景区智慧化转型升级。

同时,地方也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数字技

术与文旅产业融合。多个省份已上线智慧文旅平台,

如江苏省的“苏心游”、重庆市的“一键游渝中”、

辽宁省的“行游大连”、云南省的“一部手机游云南”、

山东省的“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和四川省的“智游天

府”等。

1.1.2 在线旅游发展迅速,数据向好

在线旅游,是智慧文旅中智慧服务的重要组成部

分,能够在线为游客提供相关信息,已成为推动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

由《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研究报告》可知,

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交易规模下降外,在线旅游市场

交易规模节节上升(见图1)。

在线预约作为在线旅游购买门票的快捷途径,正

在逐渐普及。由《2022年全国旅游景区门票预约大数

据报告》可知,七大区域中,华中地区预约率最高,

达59.6%,其次是东部、西部、南部地区。A级景区预

约率分布呈倒金字塔形状,低级别景区线上依存度较

高,高级别景区资源吸引力大,市场认可度高,直销

渠道占比更多。可见,相比低级别景区,高级别景区

线下直营更有市场。

由《2021年国内旅游预约数据报告》可知,2021

年旅游预约人次比2019年增长了47%,2021年旅游预

约门票交易总额(GMV)比2019年增长17%。由图1和

图2可以发现,近年来,由于景区智慧化程度在不断提

高,以及人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的增加,在线预约人

数逐渐上升,国内A级景区预约人次和预约门票交易总

额呈较大幅度上涨,尤其是3A及以下景区。

同时,有“58.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使用在线平台

进行旅游预约,35.2%的受访者表示有时使用。47.8%

的受访者表示扫码、App、小程序等使用很方便,

44.9%的受访者表示通过预约可以大概掌握客流情况,

图1 2017—2022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图 2 七大区域和不同级别旅游景区平均预约率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第9页

特 稿

003

合理安排出行”[13]。智慧文旅的发展能够为游客提供

更便捷的服务和更准确的信息,游客对其相关应用的

使用意愿较高。

1.2 智慧文旅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智慧文旅整体正处于形成期,虽有一定规

模,但仍存在缺乏文化科技融合的文旅体验新场景、

文旅融合还不够密切等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2.1 数据挖掘难度大

“吃、住、行、游、购、娱”为旅游六要素,涉

及多个行业,信息分散,而文旅相关的数据是智慧文

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大部分数据是各行

业分开收集;有的数据更是企业内部数据,不对外公

布;甚至少数数据被大型企业和超级平台垄断;文化

旅游企业网络信息更新缓慢,政府部门信息发布较滞

后,信息之间互联互通不足。如何获取完整的数据,

打破“数据壁垒”,提高游客对信息的信任度,成为

智慧文旅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2.2 技术与文旅融合度不高

当下,智慧文旅项目发展迅速,但缺乏技术和文

旅内容的有效融合。一是有不少智慧文旅项目过于追

求“互联网+”、VR、5G等火爆概念,过度关注设备、

网站等硬件技术,而对文化内涵与技术的融合挖掘不

够深入,造成技术的浪费。二是对文化的挖掘流于表

面,将文化符号化,导致过度消费,没有使游客真正

感受到文旅与技术的联动性,没有形成技术为辅助、

文化为内核的旅游体系。

1.2.3 复合型人才短缺

智慧文旅产业涉及IT、信息处理、数字贸易、数

字结算等领域,运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

智能技术。另外,智慧文旅相关应用产品需要进行长

期的运营维护和优化升级,对技术型人才需求大,但

目前文旅行业更多的是从事服务领域的人才。甚至在

一些智慧景区,由于缺少技术操作人员,使得产品没

有真正发挥作用,出现闲置现象。当前市场更多的是

单一型人才,缺乏同时具备文旅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

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2.4 资金供给不足

打造智慧文旅产业应用产品需要高科技、大投入,

且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目前,产业存在内部资金流动

性差,项目超额收益不显著[14],没有形成持续的盈利模

式等资金问题,对前期资金投入要求高,投资商较单

一,部分小微企业难以参与,更多的是依赖财政资金

申请。对其应用产品缺乏宣传,制约了资本参与智慧

文旅产业发展。

2 我国智慧文旅发展的模式探索

“智慧文旅是以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

人工智能、5G在内的信息技术为外在动力,以目的地

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内在动力,为用户提供基于全流程、

全方位的智慧服务与智慧管理,并以定制游、自助游、

共享游等旅游方式为载体的新旅游业态。”[15]本文结

合各地智慧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经验等,提炼出以下

三种智慧文旅发展的模式。

2.1 “一机游”模式——智慧文旅平台

智慧文旅平台主要是由省政府主导,或与文旅集

团等共建的新型平台,目的是整合省内文旅资源,提

升全省文旅服务水平;也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

计算、5G、区块链等技术,集智慧服务、行业管理、

智慧营销、数据分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平台。平台

总体架构为“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中心”是文

旅大数据中心,“平台”是游客综合服务平台和政府

综合管理平台(见图4)。

其中,文旅大数据中心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层、平

台层、数据层、应用层、发布层[16],通过在景区设置

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基于“吃、住、行、游、购、

娱”获取原始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整合、

处理、分析,转变为可利用的数字符号,形成“用户

画像”“城市画像”,针对游客群体不同特征提供相应

服务。大数据中心还可整合省内各景区已有文旅数字

资源,形成基础数据资源。游客综合服务平台以App、

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官网等为载体,提供有关全省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图3 2021年国内A级景区预约人次和预约GMV分析

图4 “一机游”——智慧文旅平台模式

第10页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004

景区的智慧推荐、智慧票务、智慧导游、智慧导航、

智慧导购等综合服务功能,游客通过关键词搜索即可

享受游前、游中、游后全流程的优质服务。政府综合

管理平台以全域投诉体系、数字消费体系等为支撑,

提供服务评价、投诉处理、决策分析、客流监测等功能,

为游客游后反馈、行业管理提供保障。

当下,已有多个省份采用“智慧文旅平台”这一

模式发展智慧文旅。例如,山东省的智慧文旅平台——

“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平台整合了山东省16个市文

旅资源,以小程序/App为载体,为游客提供“吃、住、

行、游、购、娱”等场景的数字化、智慧化服务,满

足游客“一部手机游山东”的需求[17]。四川省的智慧

文旅平台——“智游天府”,“平台包括‘一中心、

三板块’,即文旅大数据中心和综合管理、宣传推广、

公众服务三大板块”[18],同样以App、小程序、微信公

众号等途径向公众提供旅游、文化、公共服务三大类

近20项服务。

2.2 “一键游”模式——智慧文旅景区

随 着 智 能 技 术 的 发 展,逐 渐 出 现 了“智 慧 地

球”“智慧城市”“智慧景区”的新概念,在旧智慧景

区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形成当下的智慧文旅景区。

智慧景区是指景区在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可视化

的智能管理和运营,包括建设景区的信息、数据基础

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智能化管理平台与决策支

撑平台[19]。而智慧文旅景区是在其基础上更加注重景

区的文化资源,集文化、旅游、科技于一体。

文旅景区的智能化,一是智慧服务。景区建立官

方门户网站、移动端应用、小程序等,提供游览攻略、

客流量发布、周边景点推送、一键救援、智慧导游等

功能。景区入园方面,景区可开启网上预约售票,减

轻线下售票压力;也可依据大数据技术,开展分时段

售票;还可借助物联网或5G+AI刷脸入园,使游客实

现自助身份验证,提高检票效率,优化游客参观游览

体验。景区游览方面,景区在移动端应用等可设置定

制导览、讲解方式的选项,并在各景点安置二维码,

使游客可通过“一键扫”获取各景点信息。二是智慧

体验。景区通过三维扫描建模技术与AR技术结合,将

易损文物、文化遗址等景点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展现,可

增加交互性与游客的沉浸感[20]。运用5G+AI的图像处理

技术,通过5G+AI游记、5G+AI打卡途拍等方式,游客

可以生成定制的旅游打卡视频,提高游览体验感。三是

大数据中心。在景点安装游客计数器或传感器等,采集

景点游客原始数据,对客流量、营收等进行实时统计,

帮助景区及时调整管理方案;还可利用5G+大数据形成

“游客画像”,实现景区精准营销(见图5)。此外,

景区可应用5G+无人机巡检和5G+AI移动执法的方式

在安全防护方面实现智能化,应用5G无人驾驶摆渡车、

无人零售车在交通和购物方面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

除了景区智能技术的应用,智慧文旅景区更是将

文化与旅游融合,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加强景点之

间的联动性,加强文化体验消费,打造核心文旅IP。如

黄山市花山谜窟景区,深入挖掘谜文化核心IP,应用

5G、互动投影、AR/VR、全息、多媒体盒子等高科技

手段,打造沉浸式、探秘主题的行进式体验场景,形

成了若干引爆级沉浸式核心展演体验业态。

2.3 “一馆游”模式——“VR/AR+AI”创新应用

基于“VR/AR+AI”进行创新应用,打造智慧展

馆、智慧体验馆、智慧博物馆等。利用全息投影、

AI、AR、沉浸式AI互动体验等现代声光电先进技术,

以科技艺术化的手法展现整个展馆的文化精神内核,

打造个性主题展馆。馆内随处可见智能互动空间与设

施,如AR导览、AR互动沙盘等。AR全局多人互动城

市沙盘采用AR虚拟内容和实体沙盘叠加技术,展示空

间全要素。还能运用AI深度学习自我迭代,进行智能

辅助决策。并基于大数据库和深度AI算法分析,推出

基于人脸属性检测的个性化路线定制展项,构建3D虚

拟的数字化沉浸式世界(见图6)。

利用景区文化内核或某一文物进行三维立体创

作,借助VR眼镜开展全景式虚拟游览,并辅以讲解,

形成特色体验馆。例如,杭州市的萧山智慧·城市馆

即利用这种模式,集成就展示、科普教育、特色旅游

等多功能于一体。瞿秋白纪念馆内的“5G+VR/AR红

色纪念馆”,利用VR/AR技术,开展全景虚拟游览;还

进行文物三维立体创作,游客可跟随瞿秋白的足迹,

图5 “一键游”——智慧文旅景区模式

图6 “一馆游”——VR/AR+AI的创新应用模式

第11页

特 稿

005

进行景点游览。

2.4 三种模式互联互通

“一机游”模式——智慧文旅平台、“一键游”

模式——智慧文旅景区、“一馆游”模式——“VR/AR

+AI”创新应用三个模式看似分离其实又是相互联系

的,都是借助大数据、物联网、5G、VR、AR、AI等智

能技术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智慧文旅平台涵盖了全

省的文旅资源,包括景区、博物馆等,在“吃、住、行、

游、购、娱”方面提供智慧推荐、智慧服务、智慧监

管等功能,使游客能“一机游全省”,为游客的“游

前、游中、游后”提供保障。智慧文旅景区是景区智

慧化升级的体现,在景区的智慧服务、智慧体验等方

面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使游客拥有更高端的享

受。“VR/AR+AI”的创新应用则是更针对性地利用智

能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这三种模式总体上

是范围由大到小,逐渐更具针对性,呈包含与被包含

的关系,彼此之间互为一个有机体(见图7)。

3 我国智慧文旅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

3.1 创新顶层设计,规范行业标准

智慧文旅发展规划要从顶层设计上对各项建设任

务进行合理部署,才能使智慧文旅产业具体项目真正

落地。首先在政策上,要紧跟并全面落实《“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科学布局目标任务,总结已

有经验,研究智慧文旅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要坚

持文化、旅游、科技“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思路,

并依据当前产业发展现状和游客需求,制定有前瞻性、

针对性的产业融合发展规划设计。在大数据领域,

坚持“一数一源一标准”的原则,进行协同化治理、

智能化决策、多元化应用。同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和政策文件制定智慧文旅产业发展标准,为智慧文旅

发展提供建设指标体系,避免盲目跟风现象出现。其

次在管理上,采用协同治理的方式,还可利用数字化

赋能公共治理,依托网络数据平台监管智慧文旅产业

链,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使政府治理转变为全民共同

治理[21]。此外,智慧文旅平台、在线旅游平台都应遵

守《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并将其活动

纳入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3.2 创新数据收集方式,整合基础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多是各行业、各景区独自收集、使用,

但智慧文旅是涉及多领域、多行业的新兴产业,数据

资源是其基础。打通“数据壁垒”,才能为游客提供

更丰富、更及时的信息资源。在数据收集方面,可由

文化和旅游部门牵头,与交通、气象、新闻媒体、工商、

卫生健康等部门进行合作,共享海量信息,形成多层

次的智慧文旅产业数据收集机制。同时建立大数据中

心,梳理、整合各部门基础数据、服务型企业信息资

源和网络数据,并以数字化形式分类入库,形成文旅

产业基础信息资源库,为智慧文旅平台等相关应用产

品提供高质量、高精度的文旅数据。此外,还应进一

步整合原有文化或旅游方面信息和服务的网站,使文

旅网站高效率化,以形成更大规模的数据资产和产业

价值,同时提高游客对文旅信息资源的信任度。

3.3 创新数字技术,打造文旅新吸引点

一是信息资源。可对智慧文旅平台等相关产品进

行应用,打造“兴趣社区”与“虚拟生活社区”,游

客可在“社区”里进行分享与反馈,为文旅资源的信

息反馈提供新渠道,以促进智慧文旅产业的改进和优

化。二是产品创新。可在智慧导览、智慧导购等部分,

加入产品知识、销售量等区块,完善其功能。并基于

游客需求开发特色文旅产品,增强自身产品的多样性

与差异性。此外,利用互联网平台,依托5G、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深度融合、

加工,形成数字文创产品;或是打造数字场馆,如数

字博物馆。依据景点特色,针对性地推出相关的介绍

型App,利用高科技打造“数字多宝阁”,对特色景观

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三是在线旅游平台。OTA平台可

将金融、保险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功能嵌入在线旅游平

台,以交叉引流的方式延伸服务场景,并促进“旅游

+”和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22]。

3.4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方式,形成“双轮驱动”

育人体系

智慧文旅产业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拥有一支

精通文旅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使其成

为智慧文旅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一是引进专业人才。

集聚高端智力,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打造涵盖文旅、

科技、经济等领域的高层次智慧文旅信息智库。建立

人才激励机制,在各大招聘网站和人力社保局等发布

招聘信息,同时利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传播信息,

争取引进海内外高端文旅、数字化人才。二是培养人

才,即教学与科研同时推进。人才培养需要早开始,

可以在初、高中阶段有选择性地教授智慧文旅知识,

培养学生对智慧文旅领域的兴趣,为未来文旅技术人

才培养打下基础。同时要与高校取得合作,推动高等

图7 智慧文旅三种模式整体结构图

第12页

006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院校与文旅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为文旅技术人才培养

提供场地;并鼓励文旅行业协会等第三方组织参与人

才培养。建立智慧文旅项目实验室,加强对重点项目

的研究,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文旅科

技创新型团队,使“产学研”的相互作用得以真正发

挥,形成“双轮驱动”育人体系。

3.5 创新资金引进渠道,稳定资金保障

为稳定智慧文旅资金保障,激发推动其发展的新

动能,要灵活运用各项政策与社会力量。一是政府的

投资政策和财政资金。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专

项建设基金等投资政策和普惠金融政策,利用文旅部

门专项资金建立智慧文旅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智

慧文旅项目的建设。政府还可根据智慧文旅项目内容

的创新性、可行性,有选择性地将其列为国家或省级

重点帮扶项目,提供项目经费支持。二是金融机构及

金融政策。发挥好“互联网+”、创意文化、小微企

业贷、税收贷款等多类金融政策的作用,积极引导金

融机构加大对智慧文旅项目的帮扶力度,如信贷投放

力度[23];还可引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建立专项贷款

项目。三是社会力量。智慧文旅项目要加强与文旅产

业基金、风投、文旅投资企业的联系,吸引其以参股

入股、股权转让、投融资等方式参与智慧文旅项目建

设;还可以吸引社会资金以同样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

此外,智慧文旅产业还可探索建立行业互助基金,以

应对风险,稳固行业资金链。

在全球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数字中国”建设

正逐步推进,智慧文旅的发展积极响应了当下建设数

字中国的号召。数字与文化的结合推动了新型文化业

态的形成,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探寻文化和旅游产业

数字化、智慧化发展典型模式,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产

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也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迈上

新台阶的重要推手,更是提升人民群众文化和旅游消

费参与度、体验度、满意度的必然要求,为文化和旅

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新路径。实践

证明,智慧文旅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智慧文旅”不仅

是未来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式,更是激活文旅产业新业

态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廖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旅

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商业文化,2020

(36):106-1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

和旅游发展规划[N].中国文化报,2021-06-03(2).

[3]戴斌.数字时代文旅融合新格局的塑造与建构[J].

人民论坛,2020(Z1):152-155.

[4]张骥,杨文昕,梁晓辉等.5G智慧文旅在宽窄巷子

景区的应用探索[J].通信与信息技术,2020(5):50-54.

[5]赵怡然,孙玉梅.探析数字技术推进“文化+旅

游”融合发展:以锡林郭勒盟智慧文化旅游云服务平台

建设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21(6):11-14.

[6]袁怀宇,周睿,杨子莹,等.基于智慧文创的公园城

市建设文旅融合创新路径[J].中国包装,2021,41(3):49-51.

[7]朱蓓琳.“数字人文+”智慧文旅应用产品的功

能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24):35-43.

[8]王 锰,钱 婧,郑 建 明.标 准 化 推 进 智 慧 文 旅 服

务融合:基于标准规范文本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建

设,2022(3):152-160.

[9]徐宪平.新基建: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20:298-316.

[10]李志刚.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公布

[N].中国旅游报,2020-06-15(1).

[11]赵腾泽.2021年智慧旅游典型案例发布[N].中国

旅游报,2022-01-17(1).

[12]陈鼎.文旅发展迎上数字化浪潮[N].中国青年

报,2022-10-18(12).

[13]李志刚.近六成受访者常用在线平台预约旅游

[N].中国旅游报,2022-02-01(2).

[14]任国征,徐晓娜.以智慧文旅推进我国旅游业现

代化的路径思考[C]//.2021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

新发展格局中的旅游和旅游业新发展格局.[出版者不

详],2021:581-592.

[15]段正梁,刘桂兰.5G+智慧文旅在博物馆中的应

用研究[J].湖南包装,2021,36(4):69-72.

[16]陈永海.基于互联网+微信平台下的智慧文旅大

数据平台构建设计研究[J].电子测试,2022,36(10):57-59.

[17]孙丛丛.山东:数字基建赋能 智慧文旅增效[N].

中国文化报,2021-05-07(3).

[18]付远书.四川“智游天府”文化和旅游公共服

务平台:探索“智慧文旅”新路径[N].中国文化报,2022-

10-18(6).

[19]王露瑶,程金龙,周瑞雪.我国智慧景区建设的现

状及思考[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4):54-56.

[20]李子俊.高科技助力“云游”文旅大餐轻松享

[N].南京日报,2022-03-25(A8).

[21]邬江.数字化视域下文旅融合推动智慧旅游创

新研究[J].经济问题,2022(5):75-81.

[22]徐蒙,徐平平,方娜.在线旅游平台的赋能效应、

现实问题与突破路径[J].企业经济,2022,41(10):92-100.

[23]赵鸣,钱诗睿,鲍林.数智化背景下连云港市智

慧文旅产业发展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19,36(4):26-30.

(下转第 17 页)

第13页

007

“一带一路”倡议

1 绿色“一带一路”释义与提出背景

1.1 绿色“一带一路”释义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提

出的倡议。2016年,国务院在《“十三五”生态环境

保护规划》中以专章形式阐述绿色“一带一路”,自

此,绿色“一带一路”倡议被正式提出。“一带一路”

倡议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其秉持“共商共建

共享”的原则得到了多数国家的支持。“一带一路”

始终坚持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理念,并

在新时代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绿色。绿色“一带

一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的区域

建设中,在沿线国家中形成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依赖

的生态环境整体和可持续发展命运共同体。“绿色”

是“一带一路”生态环境走向健康的发展之色,绿色

“一带一路”即摒弃传统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

的发展路径,在区域建设过程中走资源节约之路、绿

色消费之路、低碳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坚持“绿色”

发展原则基础上追求健康化的生态结果。

1.2 绿色“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

1.2.1 国内背景:中国绿色发展转型与生态文明海

外实践的主动作为

“绿色”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中国目前

正处于绿色发展转型期,中国政府不仅明确提出要大

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

产党对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

之间关系的一种理性、科学阐释。为保障绿色“一带

一路”倡议的持久生命力,我国在推进企业走出去的

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理念、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融入互联互通、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的重点项目中,

主动践行“绿色”发展承诺,充分展现我国自愿作为

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引领沿线国家

共同建设绿色“一带一路”。

1.2.2 国际背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与可

持续发展的诉求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整体性、

脆弱性、敏感性等特征,在地表风貌、植被等重要生

态环境要素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地带性梯度变化,各

国的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跨界河流、荒漠化等生

态环境问题突出。因此,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倡

议中增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诉求是必然的选择。

“绿色发展”是“一带一路”重要内容,也是沿线各

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

发展中国家,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道路终

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研究

刘丽辉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

摘要: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亮丽底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经济繁荣之路,更是可持续

发展之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坚持绿色发展的大方向,关切沿线国家绿色发展需求,以更广阔的视野审

视与扩展“一带一路”的生态环境发展空间。然而,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理念存在差异,

国际合作的正式制度安排欠缺,以及沿线各国对待国际法义务的态度不一等制约因素,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

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障碍。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国际软法、国际条约、国际组织等机制路径优化深化

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软法机制;条约机制;组织机制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4-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环境治理合作法律问题研究”的阶段性

成果论文(16XFX027)。

作者简介:刘丽辉(1997—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法。

第14页

008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究缺乏可持续性,历史上曾有许多辉煌璀璨的文明,

都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湮没在漫漫黄沙之中。历

史是最佳清醒剂,“一带一路”若不能实现绿色与可

持续发展,将会威胁“一带一路”倡议本身的可持续

性。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全球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关系

到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引擎

构建“一带一路”生态环境整体和可持续发展命运共

同体,是沿线国家的诉求与期盼。

2 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现有基础与制约

因素

2.1 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现有基础

2.1.1 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中心是在“南南合作”框架下

建立的环保合作平台。2009年,中国与东盟联合发布

《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与东盟国家合作开

发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合作计划”。

2019年11月,第22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发表《中

国-东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

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宣布在北京启动《中

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论坛》,通过与东盟的国际合

作强化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绿色“一带一路”倡议

是在求同存异、平等基础上开展的可持续发展合作,强

调在经济发展各方面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重要性。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为打造绿色“一带一路”注入了强劲

动力,助推中国-东盟次区域生态安全实现互利共赢。

2.1.2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

上合组织成员国为“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最

脆弱和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上合组织一直以来都

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要的合作领域。2012年在上合

组织成员国会议上,中国提出建立“中国-上海合作组

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依托该中心,中方与成员国

在环保领域展开研究与合作,推进生态恢复与沿线生

物多样性保护,现已成为联系欧亚大陆主要国家生态

安全治理合作的重要平台。2021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

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在塔吉克斯坦首都

杜尚别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

会议,并发表题为《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开启上海合

作组织发展新征程》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宣布,

将启动实施二期专项贷款用于共建“一带一路”合

作,重点支持现代化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

低碳可持续发展等项目。在开展“一带一路”倡议合

作中,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依托“上

海精神”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上合组织平台和

资金,对“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支

持[1]。上合组织在地区大国协调上具有充分的优势,能

够在大国间达成环境治理合作共识。在合作过程中,“上

海精神”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

念相互呼应,在环境治理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1.3 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

澜沧江-湄公河流经中国、老挝、缅甸与泰国部

分领域,是中国与东盟的重要通道。为支持澜沧江湄公河环境保护合作战略的编制与落实,2014年,时

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澜湄合作机制倡议,与东盟

国家共同发布《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战略(2018-

2022)》,推动建立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并

具体推动实施“绿色澜湄计划”旗舰项目、“大湄公

河次区域核心环境项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计划”

等。自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成立以来,持续推

进区域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合作,搭建起交流合作平

台和多利益相关方合作伙伴关系网络,与各方加强低

碳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价值链等环境协同治理

领域交流与合作,支持区域韧性和可持续发展[2]。澜沧

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为共建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的

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为绿色“一

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国际合作的现实基础。

2.2 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制约因素

2.2.1 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环境保护理念存在

差异

目前,各国通过环境治理合作来应对全球性环境

问题已成为一种共识[3]。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

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在长

远利益、当前利益的选择方面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

成为彼此达成具体合作方案的障碍。“一带一路”沿

线的发达国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过高,而发展中

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则为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存保障不

得不降低环境标准,特别是那些依赖矿产资源发展经

济的中亚国家,需要开采自然资源维持经济发展,因

此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度脆弱。此外,生态环境是一种

公共池塘资源,有些国家在环境治理合作中存在“搭

便车”的心理[4]。中国在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倡议时,

一方面需要单方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提供资金、技

术和人才等,另一方面很难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以及

技术支持,形成了不对等的合作格局。

2.2.2 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正式制度安排

欠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取一致的环境合作行动

第15页

009

“一带一路”倡议

是绿色“一带一路”达成的关键,协调沿线各国的一

致行动需要有合作的平台和机制。虽然联合国、世界

贸易组织、中国-东盟“10+1”、中国-上海合作组织

以及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等多边机制为绿色

“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国际合作的现实基础,但这

些不同多边机制之间缺乏衔接制度[5]。绿色“一带一路”

合作机制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缔结生态环境

治理合作的具体双边或多边环境条约作为合作机制的

法律保障,更需要设立专门的环境协调机构或者专门

的国际环境组织作为合作机制的平台保障。但“一带

一路”沿线在具体国际条约、国际组织等正式制度安

排方面存在欠缺,导致沿线国家在生态环境国际合作

方面缺乏统一行动、环境义务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2.2.3 沿线各国对待国际法义务的态度不一

有效的环境治理合作离不开相关国家切实履行国

际合作机制所确定的环境义务。“一带一路”沿线各

国在文化价值及观念认同上存在差异,由此基于国家

主权制定的法律并不相同,各国对待法治的态度和标

准也各有差异。绿色“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沿线国家

之间缔结环境保护双边或多边条约,而且需要各国基

于已有的条约对本国的国内法进行调整。虽然国际社

会已缔结了不少多边环境公约和双边性环境条约,但

是国际社会是一个平权社会,不存在一个超越国家主

权的权力机关保障条约的强制执行,如果各国不遵守

自己缔结的条约,那么正常的国际秩序无法得以保证。

因此,条约必须遵守是条约法的基础,为了履行条约

义务,实践中往往由缔约国将条约义务直接或间接转

化为国内法规定,但是缔约国如何转化以及转化后国

内法的实施力度取决于缔约国对条约义务的态度。很

明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

各国履行条约义务的态度不一,这直接影响到沿线国

家基于已有的环境条约进行双边合作或者达成公约实

施具体机制意愿。

3 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及进路

3.1 国际软法: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现

实机制

3.1.1 国际软法是国际合作共识的重要成果方式

国际软法(International Soft Law),是指超越一国

领土主权范围订立,在国际会议或组织下通过的决议、

宣言等在形式和效力上尚未完全法律化的规范[6]。国际

软法因表达国际社会高度共识和一般原则而获得了广

泛的尊重,因其灵活、注重实际、尊重国家意愿并考

虑经济成本等优势而广泛地存在于人权、环境等国际

社会普遍重视的领域。

当前全球治理背景下,国际问题均具有高度的复

杂性,各国对于某一全球问题采取一致的行动,需要

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进行妥协,经过权衡后选择最优

的方案。全球问题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加剧,国际法

的基石——国家主权原则依然没有改变,导致一项国

际条约的达成从开始谈判到最后生效并实施,可能需

要数十年时间。在国际实践中,强制通过条约机制进

行国际合作的难度增大。因此,在一些快速发展的领

域,快速制定“硬法”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用相当短

的时间来制定一项“软法”文件,却具有可行性。

国际软法在国际环境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一,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平等者之间

无管辖权。软法凭借自身的非法律强制约束性和妥协

性能够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以灵活的方式促使很

多主权者在不损害其本国实质利益的前提下同意和

遵循软法的施行。其二,国际软法能够在国际环境争

端、环境保护等问题上提高全球共识[7]。其三,国际

软法能够以柔性的法律手段来表达国际社会对某类

问题的共同价值理念,因而可能被一国国内立法引入

(Incorporation),继而在司法实践中发挥指导效力,

成为条约缔结的基础。

3.1.2 软法机制在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

进路

3.1.2.1 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软法治理”

共识

“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各国间容

易形成环境污染链,建设绿色“一带一路”需要沿线

国家凝聚共识和理性,从沿线国家的环境整体利益出

发通过道德或利益导向让各国自愿遵守[8]。增强“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软法治理”共识和理性,需要各

国树立人类环境命运共同体理念,突破狭隘的国家利

益中心主义的藩篱,以共同生态环境利益为价值尺度,

以国际道德的理念和原则为指引,提升国际软法内在理

性。国际软法内在理性的提升必然导致其认同度的提

高,推动绿色“一带一路”软法治理向良性方向发展。

3.1.2.2 形成“一带一路”国际环境软法制定的民

主机制

国际软法在制定主体上多元化,在表现形式上呈

现多样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相比国际条约、议定

书等“硬法”在制定模式与参与主体上的严谨性,软

法的制定则相对随意。当前在双边、多边或国际组织

立法中,软法制定存在民主机制不健全、透明度不高

第16页

010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的问题,由此导致其效力大打折扣[9]。由此,“一带一

路”国际环境软法在制定过程中应遵循民主机制。其

一,在主体上,绿色“一带一路”需要国家主体和非

国家主体积极参与,因此“一带一路”国际软法的制

定应重视民主参与,让更多沿线国家和治理主体充分

参与谈判和协商。其二,在程序上,程序正义影响着

实体正义,因此在“一带一路”国际软法制定中,应

当坚持公开、民主、透明的原则,使制定程序符合现

代法治理念的要求,弘扬“一带一路”倡议本身的民

主性,提升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决心和信心。

3.2 国际条约: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法

律机制

3.2.1 国际条约是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

要法律途径

《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规定国际法院裁判案件

时适用国际法律的第一项为国际条约,这表明国际条

约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件,也是现代国际

法的最主要渊源。国际条约是“至少两个国际法主体

意在原则上按照国际法产生、改变或废止相互间权利

义务一致的意思表示。”按照缔约方数目,条约可分

为多边条约(Multilateral Treaty)和双边条约(Bilateral

Treaty),多边条约是缔约各方创立共同遵守的“法

律”,双边条约是两个国家依据国际法正常缔结的协

议。我国迄今已缔结了25 000多项双边条约,加入了

617项多边公约(含公约修正案),条约已经成为我国

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法律途径[10]。自“一带一路”倡

议提出以来,中国加入了多项国际环境公约,与沿线

国家在气候变化、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

签订了大量环境治理合作的双边条约,成为绿色“一

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

3.2.2 条约机制在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

进路

3.2.2.1 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价值指引

国家之间缔结多边或双边国际条约是推进环境治

理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就应对全球环境问题达成了数个国际条约,但是“条

约必须遵守”是一种理论,缔约方是否遵守以及遵守

的程度取决于缔约国遵守条约的意愿性。当下的全球

环境治理中,各国陷入了新政治经济学所说的“囚徒

困境”,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升各国对全球环

境公共利益的根本认识是当务之急[11]。人类命运共同

体倡导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各个国家也是命运共

同体,呼吁各国同舟共济、命运与共。坚持人类命运

共同体为价值指引,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意识到

整体的、长远的和共赢的生态利益应当成为国家利益

和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激励各国在绿色

“一带一路”治理中积极采取集体行动,真诚地履行

国际条约义务。

3.2.2.2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共商共建共享”是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秉持

的黄金原则,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亟待解决的环境

问题复杂多变,缔约方往往需要利益协调,达成国际

环境条约。“共商”的前提是平等,绿色“一带一路”

建立在“共商”的基础之上,“共商”即沿线国家不

论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指引下,平等协商,平等对话,达成绿色“一带一路”

国际环境条约。“共建”即在绿色“一带一路”倡议

下,通过“共商”达成的国际环境条约由“一带一路”

缔约方共同履行,共同参与构建一个生态环境共同体。

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最直接成果是沿线国家的共享,

“共享”即在“共商”原则下,通过“共建”绿色“一

带一路”,共同发展绿色经济,造福“一带一路”沿

线各国人民,共享绿色发展所带来的生活环境的改善

和幸福感的提升。“共商共建共享”为绿色“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提供国际合作的原则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国

家间的合作欲望。

3.2.2.3 坚持国际条约履行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需要资金和技术

支持作为条约履行的着眼点。一方面,国际条约的履

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资金支持是履约的基础。“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打造绿色“一

带一路”最重要的参与者,但这些国家普遍缺乏资金

支持,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利

用国际环境条约中的资金机制,在国际环境条约的实

施细则中与发达国家达成援助的资金数额和条件,

为履行条约提供资金保障[12]。另一方面,环境问题需

要通过新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因此环境友好型技术的

研发和应用尤为重要。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充分利

用多边环境条约中有关发达国家技术转让和教育的规

定,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获取更多的环境友好型

技术援助和技术转让。

3.3 国际组织: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

要平台机制

3.3.1 国际组织是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

要平台

1648年,欧洲召开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创了以国

第17页

011

“一带一路”倡议

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此后,定期或不定期召

开国际会议解决单一国家无法解决的国际问题成为一

种新的趋势,经过不断发展,有些国际会议成立处理

日常事务的秘书处,逐渐演变为国际组织。国际组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是指根据条约或其他受国

际法调整的文件所建立,通过克服集体行动难题、促

进国际合作以服务于成员国共同利益的组织[13]。依据

成员的性质,国际组织可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

府间组织。前者是由国家或者政府组成的常设机构,

后者是由不同国家的自然人或法人等组成的非官方联

合体。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主要体现在为环境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公共治理产品,

这些公共产品包括发出倡议、搭建平台、监督和捍卫

全球环境治理进程、提出治理方案等。

3.3.2 组织机制在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

进路

3.3.2.1 联合国框架下积极开展绿色“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

际组织,其与生俱来的全球代表性,为生态环境保护

问题的商议和讨论提供了最佳场所[14]。为解决全球环

境问题,联合国发布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并明确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其中的能源、气候变化与农业等领域

与绿色“一带一路”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一

带一路”实现绿色发展最终都将倚赖国际合作来完成。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应努力推动绿色“一带

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接,以

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导,寻找经济—社会—环境三位

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平衡点。其次,借助联合国专门机

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化和专业化优势,汲取联合

国专门机构的环境治理经验、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等,

强化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绿色发展合作。

最后,南南合作、中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基金等为实

现绿色“一带一路”提供了项目平台和资金支持,沿

线国家可依托平台和资金,积极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展

绿色合作,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3.3.2.2 通过区域性国际组织促进绿色“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

区域性国际组织是区域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主

体,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区域性国际组织在提供

绿色资金支持、推动协调多方利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

其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是全球首

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

银行。其在建立之初就设立绿色投资专项基金,范围

涵盖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公共交通、更好的水资源管理

和卫生、污染控制和加强生态系统服务等。亚投行设

定了到2025年总融资50%将用于气候融资的目标,并

承诺到2030年,气候融资累计达到500亿美元,且将在

2023年7月1日之前实现其业务与《巴黎协定》目标保

持一致。在环境保护投资上,亚投行优先考虑“一带

一路”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在改善生态环境和气候行

动项目上给予发展中国家支持。在提供贷款上,严格

要求“一带一路”各成员国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环境

损害发生,拒绝为有害环境项目提供贷款,对于可能

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项目,采取环境影响评估和监督

措施,为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

的合作机制,其宗旨包括支持亚太区域经济可持续增

长和繁荣,促进该地区建设良好和可持续的商业环境。

因此,APEC自成立以来便在区域环境保护问题上倾注

了大量心血,目前已设立了能源可持续发展中心、海

洋可持续发展中心、绿色供应链合作中心等绿色合作

平台。一直以来,APEC坚持可持续发展承诺,提出努

力保护自然、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以发展和保护环

境作为相互依存的目标,为积极扩大绿色“一带一路”

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提供了重要平台。

3.3.2.3 积极发挥非政府间组织在绿色“一带一路”

中的作用

自进入“人类世”(Anthropocene),为解决人类

所面临的急迫环境问题,一大批专门从事环境和资源

保护活动的非政府间环境组织迅速崛起[15]。非政府间

环境组织被称作人类环境公益专业知识思想库,自问

世以来,就成为促进全球环境善治的第三种力量,在

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不容小觑。绿色“一

带一路”,一是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非政府间

环境组织,通过向沿线国家进行环保意愿和理念的影响

和渗透,引导社会—经济—环境三位一体绿色发展理念

的生成。二是要充分发挥非政府间组织的监督职能,促

进“一带一路”环境事务决策的民主化,提高政府行为

的透明度,唤醒民众参与到环境治理和监督中来。

4 结语

“绿色”是“一带一路”倡议走向健康的发展之

第18页

012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色,绿色“一带一路”倡议是统筹国内国际绿色与可

持续发展共同利益、推进共建人类环境命运共同体的

生动实践。寻求绿色发展转型的“一带一路”沿线国

家,迫切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实现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的诉求。基于此,本文以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的现有基础和制约因素为分析工具,提出绿色“一带

一路”国际合作的进路:通过软法机制、条约机制和

组织机制达成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具体方案,

携手构建“一带一路”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阎德学.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成就、启示与

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21(3):85-106.

[2]DEVLAEMINCK DJ.Softness in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watercourses: The emerging normativities of

China's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J].Trans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2022:357-380.

[3]杨美勤,唐鸣.生态合作治理:促进“一带一路”国

际合作的新动力[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0(1):157-

167.

[4]HISWLS A S,COLDING J, BARTHEL

S.Urban green commons for socially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J].Nordic Social Work Research,2022:310-322.

[5]王刚.“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法律问题及法治机

制构建[J].法学杂志,2017,38(2):30-36.

[6]Guzman A T, Meyer T L. International soft law[J].

Journal of Legal Analysis, 2010, 2(1): 171-225.

[7]王 林 彬,邓 小 婷.“一 带 一 路”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中 的 国 际 软 法 之 治[J].江 苏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23,25(1):59-72.

[8]Li X,WANG Y M.Towards a green world: the

impac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the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of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2:1-17.

[9]何 志 鹏,尚 杰.国 际 软 法 作 用 探 析[J].河 北 法

学,2015,33(8):18-26.

[10]黄惠康.50年来中国主张深刻影响世界[N].光明

日报,2021-10-25(1).

[11]王曦,郭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摆脱全球环

境治理困境的启示[J].环境保护,2021,49(6):58-61.

[12]徐崇利.《巴黎协定》制度变迁的性质与中国

的推动作用[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24(6):198-209.

[13]Kaiser W, Meyer J H.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erv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Berghahn Books, 2022.

[14]张贵洪.中国、联合国合作与“一带一路”的

多边推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5):168-178.

[15]余博闻.国际组织变革理论的演进与启示[J].国

际政治研究,2021,42(3):38-60+5-6.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Green

“Belt and Road”

Liu Lihui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Xi’an 710063)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not only the road to economic prosperity, but also the roa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is the bright color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ence, it’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green development, focus on the needs of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and examine and exp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space of the “Belt and Road” with a broader vision. However, constraints such as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s among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lack of form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varied attitudes towards international legal obligations have

become obstacles to gre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roposes solutions to optimize

gre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soft law, international treati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mechanisms.

Key words: Green“Belt and Roa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oft law mechanism; Treaty mechanisms;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校对:郭雁华 陈云)

第19页

013

“一带一路”倡议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

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即“一带一路”倡

议。倡议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努力实现政策

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10

年来,从“一带一路”建设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参与,

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

誉,国际社会越来越期待听到中国声音。内蒙古在“一

带一路”建设中,特别是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

优势较为明显。内蒙古作为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

生态屏障区、特色文化区,从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

向北开放等角度看,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十分重要,

具备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多项功能。面对难得的

历史机遇,内蒙古将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

在积极推动国家新型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和“一带一

路”建设项目落地的同时,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发

挥更大作用。在本区形成较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过

程中,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内蒙古力量,在与沿线

国家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助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1“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内蒙古贡献

内蒙古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

自身地缘位置、资源禀赋,与以俄罗斯和蒙古国为代

表的沿线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交流,

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

核心的丝路精神,推进内蒙古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友

好交往、共同发展,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

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1“一带一路”建设中内蒙古在经济方面所作出

的贡献

内蒙古土地辽阔、资源丰富,有“东林西矿、南

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

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

草原牧区。内蒙古在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过程

中,始终坚持发展自身长处,充分将自身丰富的资源

优势加以利用。截至2021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对“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额累计为4 786.4亿元,占

同期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额的63.1%,“一带一路”沿

线国家成为内蒙古外贸“主力军”。内蒙古对“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商品以农产品、钢材、机电产品

为主。其中,农产品主要出口中东国家,而钢材则是

因质优价廉而在东南亚地区拥有广阔市场。内蒙古紧

紧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开拓新贸易伙伴,坚

持与沿线国家进行深入合作,对外贸易市场不断扩展。

截至2021年10月底,内蒙古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

64个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一带一

路”倡议更加认可。内蒙古一直坚持与沿线国家积极

开展贸易与投资合作,推进双方经济良性发展。2022

年,内蒙古对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金额就高达132.74亿

美元,同比增长29.99%。同时,进出口品类更加丰富,

共涉及92个品类,较上年度增加了4个,整体贸易结构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内蒙古贡献及未来展望研究

高 鑫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内与8省区相邻,外与俄蒙接壤。在绵延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有19个对外开

放口岸,如同向北开放的“大动脉”。内蒙古提升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水平,锚定“硬连通”“软连通”“心

连通”目标,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打造我国内陆开放高地和沿边开放重要支点,在经济、

文化、生态、安全等四个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在系统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对外经济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

上,对内蒙古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一带一路”;向北开放;内陆开放高地;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D8 文件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4-20

作者简介:高鑫(200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20页

014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优化趋势明显。2023年,内蒙古与“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贸易往来继续延续了2022年的高速增长势头,1月

全区进出口额合计10.01亿美元,同比增长8.28%,其中

进出口金额分别增长9.46%和6.89%[1]。自“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内蒙古不断深入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

作,充分立足于与沿线国家存在的产业结构、市场结

构的差异性和技术合作的互补性,进一步加强交通基

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并建造了一系列口岸枢纽,提

升了内蒙古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联运能力,打造全方

位的开放体系。与此同时,内蒙古在努力优化物流方

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坚持发展国际物流贸易产业,

建立综合保税区,使得内蒙古自治区非口岸城市在内

蒙古对外进一步扩大的国际贸易之中也可以得到一定

程度的发展红利,有助于推动内蒙古经济格局发展更

加协调。

1.2“一带一路”建设中内蒙古在文化方面所作出

的贡献

内蒙古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坚持与“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人才

交流,为深化多边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截至2017年

8月,内蒙古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已与11个国

家建立了41对友好地区关系,在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的

同时,内蒙古也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新热

点。内蒙古注重将本土草原文化作为文化交往的出发

点,以“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作为对外

文化交流的重要理念,充分发挥自身联通蒙俄的重要

区位优势,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欧亚大陆文化传统相连

接。内蒙古积极参与周边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互鉴活动。

例如,内蒙古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承担内

连八省份、外接俄蒙的通道作用。如今,在共建“一

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下,“万里茶道”逐步成为

中俄蒙三国的精品文化旅游品牌,成为开放、文明、

友谊的文化纽带。此外,内蒙古在多方面坚持与俄罗

斯、蒙古国等周边国家深化文旅协作关系,坚持以旅

游产业发展带动文化交流互鉴,随着旅游交流合作范

围的持续扩大,俄罗斯和蒙古国游客来到中国,相当

一部分游客会来到内蒙古,中国游客也将俄蒙视为热

门旅游目的地。以“万里茶道”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

文化贸易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内蒙古正在以全新

的文化对外交流名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样既

增进了内蒙古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又可

以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进各国

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

1.3“一带一路”建设中内蒙古在生态方面所作出

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

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想。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

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

下去”。内蒙古始终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举办了一系

列多边协作的生态治理活动。例如,2017年7月,第六

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主

题为“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就是为了

秉承“丝路精神”,与国际社会一起努力,凝聚起广泛

的绿色发展共识,汇集成强大的生态建设合力,共同推

进荒漠化防治,体现了内蒙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

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巨大贡献。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

向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时指出,“库布

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

程提供了中国经验”。[2]除举办生态交流论坛外,内蒙

古在风沙治理、土地荒漠化方面,一直坚持与沿线国

家进行国际合作,坚持多元主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

动,各级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非营利组织

等多元主体也始终坚持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内蒙古与沿线国家开展生态治理合作的进程中,综合

运用资金、技术等要素积极发展绿色生态经济,通过

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等多种手段解决沙漠扩侵问题,

建设新能源发电站、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区等一系列具

体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积极作为向国际社

会表明了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内蒙古在积极投

身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进程中始终积极探索,

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坚持不懈保生态、

治污染、促转型,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积极服务和

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各项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始

终落实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

地位。

1.4“一带一路”建设中内蒙古在外交方面所作出

的贡献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提出的合作发展的理念

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

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

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

第21页

015

“一带一路”倡议

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

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

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一带一路”

建设中,中国始终倡议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努力实现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

通[3]。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

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发展

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

础。内蒙古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

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

惠及沿线国家。作为中国北部开放的桥头堡,内蒙古始

终践行“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的理念。内蒙古与“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几十对友好地区关系,与沿线

国家在发展战略上进行充分讨论,多层次协商会晤不断

深化,为加深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内蒙古紧抓相关基础

设施建设的关键工程,进一步提升对沿线国家的道路通

达水平,实现国际贸易运输便利化;进一步提升国际信

息互联互通水平,扩大信息交流协作。此外,内蒙古在

“一带一路”建设民生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内蒙

古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方面与沿线国家的交

流日益密切:扩大相互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

为周边国家提供医疗援助与疾病防控知识;开展一系

列文化节与文学作品翻译展;举办一系列旅游推广活

动。内蒙古为“一带一路”安全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贡献了力量。

2“一带一路”建设中内蒙古的未来展望

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在第三次“一带一路”

建设座谈会上提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五个

统筹”,即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

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4]。这

表明,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一带一路”进入发展新

阶段,更加强调以统筹模式推动高质量建设,平衡各

种矛盾,协调各方力量和资源,致力于“一带一路”

的整体发展行稳致远。内蒙古应当抓住此历史机遇,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

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

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面推进内蒙古在参与“一带

一路”建设过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2.1 以教育推动内蒙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

现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任何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教育必须

要坚持需求导向。内蒙古处在“一带一路”一线位置,

且内蒙古主动服务于国家开放战略,积极与沿线国家

进行合作交流,这就为内蒙古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

向。内蒙古应当将发展本区教育的目标明确指向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

同发展的重要目标上来。因此,内蒙古发展教育事业,

必须充分立足自身发展现状,在基础教育阶段实现儿

童蒙汉双语教学,平衡两种语言的学习时间,为孩子

打下良好语言基础。此外,内蒙古应当合理配置教育

资源、开展一系列历史教育活动,给基础教育阶段的

儿童普及“丝绸之路”相关知识。在高等教育阶段,

内蒙古发展民族教育学要突破狭窄的研究视域,以更

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开展民族教育问题研究,进而逐步

补齐民族教育在国际化发展方面的短板,促进内蒙古

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还要坚持以服务国家宏观战

略需求和宏观教育政策为导向进行教育改革,调整专

业结构,转变人才培育模式,有助于扎实推进“一带

一路”所需人才的培育。除内蒙古高校科研所的师资

力量之外,还应当与国内发达地区高校进行合作,建

立稳定的高校联盟,汇集优质学术资源与高端技术,

以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

要坚持引进专业团队根据国家战略布局开展科学研

究,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发展建议。内蒙古通

过创新民族教育理论、深化民族教育改革,指导民族

教育实践,有助于促进内蒙古与沿线各国教育交流,

实现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2.2 以科技推动内蒙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

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内蒙古参与共建“一带一

路”科技创新合作需要抓住发展机遇,通过科技创新

共同探索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实现通道经济向落

地经济的转变,将稳定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区位优势

和资源禀赋与国家产业转移政策有效结合,形成地区

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习近平指出,要找准内蒙古在全

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

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

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统筹推

进基础设施建设[5]。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启动特

色领域科技专项,精准支持大规模储能、石墨烯、稀

土、氢能、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等五大领域科技项目31

第22页

016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项,财政科技投入3.35亿元。实施“促优培育、提质

进位”行动,建立了各类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示范区。

与此同时,启动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培育专题,支持科

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和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团队建

设,支持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打造“科技人

才高地”。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大院大所务实合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将顶尖先进技术

引入内蒙古。内蒙古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积极落

实《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发挥内

蒙古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积极承载东部沿海发达

地区的先进产业转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培育自

身科技发展新动能。积极建设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

推进科技创新企业与高校、研究所合作,推动建设完

整的科技创新发展链条,引导相关企业和各类资本进

入科技创新领域。

此外,内蒙古还要深化国际创新交流合作,注意

发挥各国科技发展比较优势,坚持以邻为师,取长补

短,让科技发展更好地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

进一步提升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以科技创新对

内蒙古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科技兴蒙”战略,有助

于加速内蒙古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

级,实现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2.3 以人才推动内蒙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

现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内蒙古与沿

线国家往来合作更加密切,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

俱增。内蒙古在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需要一

大批兼通蒙俄语言的跨文化人才和一大批具备专业技

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由于“一带一路”项目都是

中国与外国进行的跨国合作项目,“跨国”就会涉及

一系列的历史文化习俗等问题,中蒙俄有着不同的民

族、宗教和传统,在社会价值、道德规范、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只有

兼通蒙俄语言同时对蒙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的高

素质人才才能胜任国际交流合作的相关工作。这样一

批兼通蒙俄语言和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内蒙古进

一步深入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内蒙古参与的沿线国家

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农产品生产加工、采矿、

冶金、交通、化工、生物制药、旅游、进出口贸易等

领域,随着内蒙古与沿线国家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

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缺口进一步加大。内蒙古急需这样

一批能够结合本地外贸特点,对于贸易国市场情况较

为熟悉,具备基本操作各种国际贸易类应用能力、熟

练掌握业务操作流程的高素质人才,为助推内蒙古参

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不断开创全方

位推进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因此,内蒙古在进

一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应当充分发

挥自身优势,以全球化的战略视野破解人才短缺难题。

应当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培育“懂语言、明历史、精

专业”的各领域人才,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人才互

通,鼓励本区学生进行留学、访学,在文化交流互鉴

中主动培育国际化人才,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实现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 结语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内蒙古要继续立足自身发展

优势、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密切与沿线国家交往程度,

平衡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力量和资源,在本区形成较

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过程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

展,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内蒙古力量,确保“一

带一路”倡议整体发展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1月份我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贸易进出

口额同比增长8.28% [N].内蒙古日报,2023-02-12(2).

[2]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

文献出版社,2022:183.

[3]习主席的“丝路新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

互鉴互利共赢[N].人民日报,2014-07-02(5).

[4]本报评论员.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共建

“一带一路”: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

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1-

11-22(1).

[5]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完整准

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

人民日报,2021-03-06(1).

第23页

017

“一带一路”倡议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Inner Mongoli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Its Future Prospects

Gao Xin

(College of Marxism,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Abstract: Inner Mongoli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China, bordered by 8 provinces and regions, and bordered by

Russia and Mongolia. On the border line stretching over 4200 kilometers, there are 19 ports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which serve as the “arteries” opening to the north. Inner Mongolia has enhance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mportant

bridgehead to the north, anchored in the “institutional”, “physical connectivity” and 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Belt and Road” and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corridor, built inland open highland and

important hubs for opening up along the border. In summary, it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in terms of economy,

culture, ecology and secur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ssues in the foreign economic activities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utlook on its deep integr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Belt and Road”.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Opening up to the north; Inland open highland; Inner Mongolia

(校对:陈云 赵一)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Mode and Path Innovation of

Smart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Cai Baozhong1,2, Li Jing1

, Liu Jin1

, He Zhen1

(1.Schoo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425199; 2.China Tourism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Beijing 10002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5G, big data,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ve led to a new trend i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empowered

by technology. At present, smart cultural tourism is in a stage of cross-sector, cross-industry and cross-level integration,

which is a vital lever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ypical cases of smart cultural tourism from 2020 to 2022 by sorting out three models: “one cellphone travel”-smart

cultural tourism platform, “one click travel”-smart cultural tourism scenic area, and “one museum travel”-VR/

AR+AI innovative application.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innovate top-level design,

standardize industry standards; Innovate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and integrat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novate digital

technology to create new attractions for cultural tourism;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troduction methods; and

innovate capital introduction channels, in order to offer insights into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smart cultural tourism.

Key words: Smart cultural tourism; Typical mod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Path innovation

(校对:郭雁华 杨艳佩)

(上接第 6 页)

第24页

018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绿色发展是指在生态条件的约束下追求自然和社

会和谐和进步的新型可持续发展[1]。效率是指要素的投

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而绿色发展效率是基于可持续

发展理论,在生态环境的约束下,对自然和社会资源

配置和利用的效率,追求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最小

环境和资源消耗[1]。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

标,其中“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

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

实现”是重要内容[2],可见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群,是我国发展最活

跃、创新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有责任、有能力成为

绿色发展的先行者。基于此,本文深入剖析长三角绿

色发展效率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为相关决策提供

一定参考,也为其他城市群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

借鉴。

1 研究方法与评价体系构建

1.1 研究方法

1.1.1 超效率SBM-DEA模型

为了在评估绿色发展效率时考虑到发展中对环境

存在负面影响的污染物,减少评估过程中的主观性影

响,并可以对效率值有效城市进行比较,本研究选择

包含非期望的超效率SBM-DEA模型,以确保更加贴合

实际情况[3-4]。模型包含n个决策单元(DMU),m个投

入要素,l个期望产出,h个非期望产出,具体计算公式

如下:

minρ= ,

(1)

式(1)中,ρ表示绿色发展效率值; 、 、

为DMUj 在 t 时期的投入、期望和非期望产出值;λ为

权重向量; 、 、 表示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

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格局研究

——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06—2020年的实证考察

缪婉莹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选择。长三角城市群作

为中国第一城市群,其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绿色协调发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个案研究与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基于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对长三

角地区41个城市2006—2020年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发现:(1)时序发展上,长三角城市群的绿

色发展效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呈现“V+N”型发展曲线;(2)空间特征上,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较

高效率”和“高效率”城市数量显著增多,并集聚形成南北两大团块;(3)在障碍因子方面,期望产出是制约长

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提高的原因,投入过多是大城市的主要障碍,期望产出不够是中小城市的主要障碍。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化;障碍因子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3-20

基金项目:淮海经济区绿色创新环境及效率研究(2022XKT0099)。

作者简介:缪婉莹(1999—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研究。

( )

( )

x

y

b

s

s

s

o

x w

x w

1

1

m

X

h

x

S

j

t

j

t

j

t

m

x

l

y

h

b

i

i

n

i i

i i

1 1

1

1

1

m

M

jt

t

t

y

jh

t

h

b

h

H

l

L

m

jm

t

1

1 1

1

y

s

b

s

= -

-

:

:

- + +

+

=

=

= =

/

J

L

K

K

K

K

K

K

K

K

N

P

O

O

O

O

O

O

O

O

/ /

/

D e m o

( )

( )

x

y

b

s

s

s

o

x w

x w

1

1

m

X

h

x

S

j

t

j

t

j

t

m

x

l

y

h

b

i

i

n

i i

i i

1 1

1

1

1

m

M

jt

t

t

y

jh

t

h

b

h

H

l

L

m

jm

t

1

1 1

1

y

s

b

s

= -

-

:

:

- + +

+

=

=

= =

/

J

L

K

K

K

K

K

K

K

K

N

P

O

O

O

O

O

O

O

O

/ /

/

D e m o

( )

( )

x

y

b

s

s

s

o

x w

x w

1

1

m

X

h

x

S

j

t

j

t

j

t

m

x

l

y

h

b

i

i

n

i i

i i

1 1

1

1

1

m

M

jt

t

t

y

jh

t

h

b

h

H

l

L

m

jm

t

1

1 1

1

y

s

b

s

= -

-

:

:

- + +

+

=

=

= =

/

J

L

K

K

K

K

K

K

K

K

N

P

O

O

O

O

O

O

O

O

/ /

/

D e m o

( )

( )

x

y

b

s

s

s

o

x w

x w

1

1

m

X

h

x

S

j

t

j

t

j

t

m

x

l

y

h

b

i

i

n

i i

i i

1 1

1

1

1

m

M

jt

t

t

y

jh

t

h

b

h

H

l

L

m

jm

t

1

1 1

1

y

s

b

s

= -

-

:

:

- + +

+

=

=

= =

/

J

L

K

K

K

K

K

K

K

K

N

P

O

O

O

O

O

O

O

O

/ /

/

D e m o

( )

( )

x

y

b

s

s

s

o

x w

x w

1

1

m

X

h

x

S

j

t

j

t

j

t

m

x

l

y

h

b

i

i

n

i i

i i

1 1

1

1

1

m

M

jt

t

t

y

jh

t

h

b

h

H

l

L

m

jm

t

1

1 1

1

y

s

b

s

= -

-

:

:

- + +

+

=

=

= =

/

J

L

K

K

K

K

K

K

K

K

N

P

O

O

O

O

O

O

O

O

/ /

/

D e m o

( )

( )

x

y

b

s

s

s

o

x w

x w

1

1

m

X

h

x

S

j

t

j

t

j

t

m

x

l

y

h

b

i

i

n

i i

i i

1 1

1

1

1

m

M

jt

t

t

y

jh

t

h

b

h

H

l

L

m

jm

t

1

1 1

1

y

s

b

s

= -

-

:

:

- + +

+

=

=

= =

/

J

L

K

K

K

K

K

K

K

K

N

P

O

O

O

O

O

O

O

O

/ /

/

D e m o

( )

( )

x

y

b

s

s

s

o

x w

x w

1

1

m

X

h

x

S

j

t

j

t

j

t

m

x

l

y

h

b

i

i

n

i i

i i

1 1

1

1

1

m

M

jt

t

t

y

jh

t

h

b

h

H

l

L

m

jm

t

1

1 1

1

y

s

b

s

= -

-

:

:

- + +

+

=

=

= =

/

J

L

K

K

K

K

K

K

K

K

N

P

O

O

O

O

O

O

O

O

/ /

/

D e m o

第25页

019

“一带一路”倡议

的松弛变量。

1.1.2 障碍度模型

参照刘曙光等(2020)的障碍度模型[5],可以对评

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具体了解阻碍绿色发展的障碍

因子及其影响程度,从而精准决策,更快提高绿色发

展水平。障碍度计算公式如下:

(2)

式(2)中, 代表具体指标对于城市的障碍度值,

代表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 代表通过熵值法计

算得到的指标权重,n为评价指标的总数量。

1.2 评价体系的构建

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从生产要素的基础定义入

手,选取投入指标。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及以往研究,

最终确定了资本、劳动力、资源、科技和土地作为投

入指标。期望产出方面,借鉴以往研究[6-11],确定经济、

绿色、技术产出,全面反映绿色发展活动的特点。非

期望产出方面,选取PM2.5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其中

能源消耗总量是基于标准煤核算所得;绿色专利数量,

包括绿色发明专利数和绿色实用新型数两部分,由国家

知识产权局依据WIPO绿色专利清单筛选而来,其余数据

来自各个城市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基于此,本文构

建的长三角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长三角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表

类型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投入 资本要素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劳动力要素 从业人员数(万人)

资源要素 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

技术要素 科学技术支出(万元)

土地要素 建成区面积(平方千米)

产出 期望产出 GDP(亿元)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公顷)

绿色专利数量(个)

非期望产出 PM2.5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吨)

2 长三角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特征分析

2.1 时序发展特征

基于本研究构建的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

系,运用Dearun软件中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对长三角2006—2020年的绿色发展效率进

行测算并进一步计算得出其均值,并作出变化趋势图

(见图1)。从而对长三角地区整体和个体的绿色发展

效率进行分析。

由图1可见,长三角整体的绿色发展效率一直保持

在0.95 ~ 1.15的区间内,属于较高水平;2006—2020年

总体上呈现“V+N”形波动下降趋势。其中,2006—

2009年效率值下降较快,从1.14降到1.09,可能的原因

是此时正值“十一五”开局之年,要求推进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处于转型困难时期,导致

绿色发展效率值下降。2010年长三角整体绿色发展效

率上升,上涨到1.10。“十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对污染物的排放以

及重点流域的保护方面加大管控力度,因此总体效率

提升。2010—2012年,长三角绿色发展效率值降低到

1.02,其原因可能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刚刚被提出,又

正值两个五年计划的交替之际,各个方面的调整导致

效率值下降。2012—2015年效率值上升,达到1.04,直

接原因是创新产出发展势头良好,成为长三角绿色发

展的重要抓手,根本原因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对发

展中的科技含量要求提高和建设长三角生态城市群目

标的提出。2015—2017年效率值降到1.02,这是由于政

府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更加严格。虽然效率值在2018年

因“十三五”规划期间政策的调整有了小幅回升,但

是在2019年和2020年跌破了1.00效率有效分界线,其原

因可能是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

要》发布,一体化成员扩充,变动较大;而从时代背

景看,虽然和平发展仍是主流,但国际局势动荡,世

界经济增长速度也有所放缓,此时的发展更加注重质

量,对环境保护要求更高,产业在积极地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给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发展

施加了一定压力。

2.2 空间发展特征

2.2.1 空间差异特征

根据其绿色发展效率,对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

的多年平均值进行分析可得:长三角城市的总体绿

色发展效率值水平较高,且分布结构呈两头占比小的

“橄榄型”。(1)平均效率值大于1.25的城市有6个,

为高效率城市,占比15%。其中可以分成三类,第一

类是上海,经济、绿色水平高,且有雄厚的科技实力

予以支撑;第二类是城市建成区面积较小,不以工业

( )

( )

x

y

b

s

s

s

o

x w

x w

1

1

m

X

h

x

S

j

t

j

t

j

t

m

x

l

y

h

b

i

i

n

i i

i i

1 1

1

1

1

m

M

jt

t

t

y

jh

t

h

b

h

H

l

L

m

jm

t

1

1 1

1

y

s

b

s

= -

-

:

:

- + +

+

=

=

= =

/

J

L

K

K

K

K

K

K

K

K

N

P

O

O

O

O

O

O

O

O

/ /

/

D e m o

( )

( )

x

y

b

s

s

s

o

x w

x w

1

1

m

X

h

x

S

j

t

j

t

j

t

m

x

l

y

h

b

i

i

n

i i

i i

1 1

1

1

1

m

M

jt

t

t

y

jh

t

h

b

h

H

l

L

m

jm

t

1

1 1

1

y

s

b

s

= -

-

:

:

- + +

+

=

=

= =

/

J

L

K

K

K

K

K

K

K

K

N

P

O

O

O

O

O

O

O

O

/ /

/

D e m o

( )

( )

x

y

b

s

s

s

o

x w

x w

1

1

m

X

h

x

S

j

t

j

t

j

t

m

x

l

y

h

b

i

i

n

i i

i i

1 1

1

1

1

m

M

jt

t

t

y

jh

t

h

b

h

H

l

L

m

jm

t

1

1 1

1

y

s

b

s

= -

-

:

:

- + +

+

=

=

= =

/

J

L

K

K

K

K

K

K

K

K

N

P

O

O

O

O

O

O

O

O

/ /

/

D e m o

( )

( )

x

y

b

s

s

s

o

x w

x w

1

1

m

X

h

x

S

j

t

j

t

j

t

m

x

l

y

h

b

i

i

n

i i

i i

1 1

1

1

1

m

M

jt

t

t

y

jh

t

h

b

h

H

l

L

m

jm

t

1

1 1

1

y

s

b

s

= -

-

:

:

- + +

+

=

=

= =

/

J

L

K

K

K

K

K

K

K

K

N

P

O

O

O

O

O

O

O

O

/ /

/

D e m o

图1 长三角绿色发展效率时序变化图

第26页

020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为主要支撑或注重科技发展的城市,包括舟山、丽水、

黄山;第三类是城市体量小,投入回报快的城市,包

括淮北和池州。由此可见,高效率城市数量较少,且

多为小体量的投入和产出水平低的“低低高”城市,

为了后续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保持原有生态优势的

基础上,加大投入,为后续发展蓄能;而对于像上海

这种“高高高”城市,需要在保持绿色发展效率水平

的同时,对现有资源配置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以期探

索出一条消耗更少投入的道路。(2)有14个城市效

率值处于1.05 ~ 1.25之间,属于较高效率城市,占比

34%。其中南京、无锡、苏州、南通、杭州、温州、

绍兴、金华、台州、合肥属于发展较好、投入和产出

都多的城市,可从减少产出松弛入手,提高对已有投

入的利用率;而衢州、淮南、铜陵、亳州则属于体量

较小,投入见效快的城市,需增加投入,促进经济和

创新的发展。(3)有15个城市效率值处于0.85 ~ 1.05

之间,属于中等效率城市,占比36%。其中徐州、常州、

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宁波、湖州、宿州效率值

相对较高,极有机会进入较高效率城市行列,而连云

港、嘉兴、马鞍山、滁州、阜阳、六安则有掉入低效

率城市行列的可能。这些城市需要对薄弱点进行重点

突破。(4)有6个城市效率值低于0.85,属于较低效率

城市,占比15%,包括淮安、宿迁、芜湖、蚌埠、安庆、

宣城。这些城市需要在控制好污染的同时提升经济和

创新水平,注意绿色和发展的共同提升。

2.2.2 空间演化格局

利用ArcGIS软件的自然断裂法对长三角41个城市

按照绿色发展效率值进行等级划分,分成较低效率、

中等效率、较高效率和高效率,得到表2,以分析长三

角区域内绿色发展效率值的空间演化特征。

从整体来看,长三角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效率等级

稳定性较好;研究期内中等效率城市明显减少,较高

效率和高效率城市显著增多。其中高效率城市呈现分

散点状分布,由1个增加到9个。较高效率城市呈现由

分散到集聚的发展趋势,由原来的分布于皖中、浙中

和苏东,到后来为两大团块集中分布于长三角的南、

北地区。中等效率城市经历了从成片式分布到蜷缩于

西部和中部小部分地区的变化。较低效率城市一直处

于苏北和皖南地区。

从三省一市的角度看,安徽省效率等级变化较

大,且内部差异大,极化效应严重,上海市则一直保

持在2006年后一直保持高效率水平。2006—2010年,

由于安徽省原有的自然禀赋减弱,效率值下降,较高

效率城市数量减少;江苏省发展进入平台期,苏北地

区效率值下降;浙江省处于经济转型阵痛期,浙北地

区效率值降级。2010—2015年,安徽省东部地区效率

值升高,达到较高效率水平,基本形成皖东绿色发展

效率较高的稳定空间格局;江苏省南部效率值上升,

与苏北形成高低两大团块;浙江省西南地区效率值上

升,较高效率和高效率城市明显增多。2015—2020年,

表2 长三角绿色发展效率等级划分表

2006 2010 2015 2020 2006 2010 2015 2020

较低效率 较低效率 较低效率 较低效率 滁州 芜湖 六安 宿迁

连云港 淮安 淮安 盐城 阜阳 蚌埠 亳州 杭州

嘉兴 宿迁 宿迁 嘉兴 宣城 淮南 较高效率 宁波

湖州 安庆 芜湖 芜湖 较高效率 马鞍山 南京 温州

六安 中等效率 蚌埠 铜陵 上海 淮北 无锡 金华

中等效率 无锡 安庆 滁州 南京 滁州 苏州 台州

无锡 常州 宣城 宣城 南通 宿州 嘉兴 合肥

徐州 苏州 中等效率 中等效率 宿迁 六安 绍兴 蚌埠

常州 南通 徐州 苏州 杭州 宣城 金华 淮南

苏州 连云港 常州 湖州 金华 较高效率 衢州 马鞍山

淮安 盐城 南通 绍兴 舟山 南京 舟山 宿州

盐城 扬州 连云港 衢州 台州 徐州 合肥 亳州

扬州 镇江 盐城 安庆 合肥 杭州 淮南 高效率

镇江 泰州 扬州 阜阳 淮南 舟山 黄山 上海

泰州 宁波 镇江 六安 马鞍山 黄山 滁州 南京

宁波 温州 泰州 较高效率 淮北 阜阳 宿州 徐州

温州 嘉兴 杭州 无锡 铜陵 池州 高效率 镇江

绍兴 湖州 宁波 常州 黄山 高效率 上海 舟山

衢州 绍兴 湖州 南通 宿州 上海 温州 丽水

丽水 金华 台州 连云港 亳州 丽水 丽水 淮北

芜湖 衢州 马鞍山 淮安 高效率 铜陵 淮北 黄山

蚌埠 台州 铜陵 扬州 池州 亳州 池州 池州

安庆 合肥 阜阳 泰州 — — — —

第27页

021

“一带一路”倡议

安徽省进一步发展东北部;江苏省中等效率城市大幅

减少,苏北较高效率城市显著增多;浙江省进步较大,

在2015年的基础上发展东南地区,较高效率城市数量

增多。

3 长三角绿色发展的障碍因子识别

利用障碍因子模型可以计算综合评价中各指标的

障碍程度,找出限制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制定科

学、合理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障碍度越大,说明该

指标对绿色发展的阻力越大。本文通过障碍度模型测

算后,得出结果如图2所示。

投入指标方面,按障碍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固定资

产投资总额、从业人员数、建成区面积、能源消耗总量、

科学技术支出,其障碍度均值分别是0.006 4、0.002 4、

0.001 1、0.000 3、0.000 2。在三省一市中,上海市障碍

度最大,为0.117 1,接下来依次是江苏省(0.006 9)、

浙江省(0.004 5)和安徽省(0.002 1)。41个城市中障

碍度相对较高的是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可见一味增

大投入并不能有效促进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反而会

制约大城市的绿色发展,降低资源利用率。

从期望产出指标分析,按障碍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绿

色专利数量、GDP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其平均障碍

度分别为0.381 5、0.282 1和0.260 3。在三省一市中,上海

市障碍度最低为0,浙江省障碍度最高,为0.319 9,安徽

省为0.308 0,江苏省为0.295 8。对41个城市的障碍因子

进一步分析发现,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障碍度远低

于平均水平,而温州、金华等中小城市的期望产出障

碍度远高于平均水平,可见期望产出对大城市的阻碍

较小,对中小城市的阻碍较大。

非期望产出指标的障碍度较小,PM2.5和工业废水

排放总量的分别是0.061 8和0.006 4。三省一市的由高

到低依次为上海市(0.207 2)、江苏省(0.039 1)、

安徽省(0.032 8)、浙江省(0.015 7)。障碍度较高

的城市则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发展好、体量大的城市,

包括上海、南京等;另一种是以工业或资源为主的中

小城市,包括蚌埠、淮南等。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了2006—2020年长三角的时序发展特征、

空间差异特征、空间演化格局和障碍因子特征,针对

研究所得结论,对长三角城市绿色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在推动各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时,需注意因

地制宜。自然禀赋较好城市,需保持原有生态优势,

找准优势产业,加大投入;绿色和发展都落后的城市,

需同时整治好环境和产业结构;投入冗余过多的城市,

需要加大人才储备,提高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非期望产出过多的城市,需适当改变投入重心,利用

现有资源对生态进行补偿。

其次,加强促进绿色发展的技术创新、健全环

保管制机制。阻碍长三角城市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

是绿色专利数量。因此提升创新能力、加强技术进

步是从根本上促进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效率提高的

最佳途径。

再次,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提升

可以从调整投入要素的配置入手,以达到减少投入冗

余的效果。蚌埠、淮南等以工业或资源为主的城市,

需要积极转型,提高技术水平,减少污染。其余中小

城市如温州、金华等,需要在保护生态本底的前提下,

稳步推进产出增加,促进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最后,从三省一市的角度来说,上海市和江苏省

需要在保持原有产出的同时,适当减少不必要的投

入,并控制污染物的产生;浙江省需要增强省内中小

城市的创新能力,促进其经济发展,减弱省内极化作

用;安徽省可以适当增加要素投入,提升创新和发展

水平,还需控制污染排放,避免拉低其绿色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

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4-20.

[2]孙金龙.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在2023年全国生态

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生态文明,2023(1):6-

13.

[3]田光辉,李江苏,苗长虹,等.基于非期望产出的中

图2 长三角绿色发展效率障碍度图

第28页

022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22,

42(6):83-91.

[4]DU J,LIANG L,ZHU J.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 com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204(3):694-697.

[5]刘曙光,尚英仕.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绿色发展效

率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J].城市问题,2020(1):73-80.

[6]陈影,文传浩,沈体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

发展效率评价及时空演变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

境,2022,31(5):1137-1151.

[7]冷梦思,张利平,邓瑶,等.长江上游城市群绿色发

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辨识[J].武汉大学学

报(工学版),2022,55(1):1-12.

[8]吴洁,张云,韩露露.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

评价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0(11):46-55.

[9]刘浩然.京津冀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测度及影响因

素研究:基于超效率SBM和Tobit模型的分析[J/OL].生态

经济:1-15(2022-9-16)[2023-03-25].https://kns-cnki-net.

webvpn.jsnu.edu.cn/kcms/detail/53.1193.F.20220915.

1407.007.html.

[10]翁异静,卓莹莹,黄扬飞.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

色发展空间分布及障碍因子分析[J].林业经济,2022,44

(3):37-49.

[11]邓宏兵,乔佳敏.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区

域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2(9):8-

13+23+161.

Study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41 Cit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2006 to 2020

Miao Wanyi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y shifts from high-speed growth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ccelerating gree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emerging trend. As the first city agglomeration in China, the improvement of efficiency is

key to the gree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integrate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o this end, this paper employs case study and content analysis to measure and analyze

the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41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2006 to 2020 based on the superefficient SBM-DEA model that includes non-desired outputs. It is found that the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the

region has been maintained at a high level in terms of time series, and presents a “V + N” curve; in terms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cities of “moderately high” and “high” efficiency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formed two

major cluster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In regard to barrier factors, expected output is the major constraint to the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excessive input is the main barrier for large cities while insufficient expected output is the main

barrier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Barrier factors

(校对:郭雁华 杨艳佩)

第29页

023

区域创新合作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便进入了工业化快速发

展阶段。重化工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的步

伐,也使得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2021年中国能源

消费总量达52.4亿吨标准煤,较2020年增长5.2%。在全

国能源消费总量的稳步攀升中,2022年我国煤炭消费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1]。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粗放型增

长。这一时期,能源投入高、消费高的现象导致污染

排放大幅增加。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和能源消

费总量控制。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

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要严控煤电

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

“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

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

费。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重点控制化石能源

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作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

目标之一。

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是国家中心城市。在经济

加快的步伐中,能源消费亦不断增加。1995年重庆市能

源消费总量1 525.1万吨标准煤,2021年达到了8 046.31万

吨标准煤。近30年时间,能源消费增长了5倍多[2]。因此,

为了更好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环境污染防

治,本文采用1995—2021年重庆市的数据,研究重庆市

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为治理污染排

放、提高能源利用率提供经验参考。

1 数据选取与处理

1.1 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重庆市1995—202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基于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选择重庆市历年能源消

费总量(CE),并以工业“三废”中的工业废水排放

量(WW)、工业废气排放量(WG)以及工业固废产

生量(SW)作为本地环境污染指标。以上数据源于《重

庆统计年鉴》和重庆市统计局网站。

1.2 数据处理

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影响,从而减少

重庆市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黄诗棋 张泽义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我国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3%。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对能

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促进经济、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

心的问题。本文基于重庆市1995—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与环境污染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动态关

系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重庆市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环境污染对能源消费有正向效应;

而能源消费的冲击对环境污染有双重效应,对工业废水有反向抑制作用,对废气和固废却有正向促进作用,能在

较大程度上带动它们的产生和排放。

关键词:能源消费;环境污染;VAR模型;绿色发展;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3-27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绿色发展视域下重庆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潜力测度及路径优化研

究”(2019YBJJ038);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公众环境意识、政府环境规制与企业减排行为”

(KJQN201900538)。

作者简介:黄诗棋(2002— ),女,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张泽义(1989— ),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

为区域经济、环境经济。

第30页

024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数据的波动,对原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对处理后的

数据分别记为lnCE、lnWW、lnWG和lnSW。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平稳性检验

在一般情况下,时间序列数据具有非平稳性。所

以,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的情况,首先需要对四个变

量lnCE、lnWW、lnWG和lnSW进行平稳性检验。通常

采用ADF检验法来验证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

所示。

采用三种方式,即含趋势项和截距项、只含截距

表1 ADF检验结果

变量名称 含趋势项和截距项 只含截距项 都不含 检验结果

lnCE 0.277 6 0.256 2 0.813 9 不平稳

lnWW 0.205 9 0.983 8 0.006 9 平稳

lnWG 0.790 1 0.836 4 0.982 0 不平稳

lnSW 0.986 4 0.402 5 0.899 9 不平稳

D1CE 0.043 0 0.751 6 0.433 5 平稳

D1WW 0.001 4 0.000 3 0.000 6 平稳

D1WG 0.001 1 0.000 2 0 平稳

D1SW 0.032 9 0.014 8 0.001 5 平稳

项和都不含的情况分别对原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

验的结果是P值都大于0.05,不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

设,即原序列均为不平稳序列。接着对原序列进行一

阶差分处理,再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所有一阶差分

序列均平稳。所以,原序列lnCE、lnWW、lnWG和lnSW

均是一阶单整序列。

2.2 最佳滞后阶数的确定

本文依据LR检验,PRE最终预测误差,AIC、SC和

HQ信息准则等方法来综合确定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

数,结果如表2所示,选择最佳滞后阶数为一阶。

2.3 Johansen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用于判断一组非平稳序列是否具有长

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上文通过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出了

lnCE、lnWW、lnWG和lnSW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所以可

以对这四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得知,表中对应None的P值为0.007 1,小于

表2 VAR最佳滞后阶数结果

Lag log L LR FPE AIC SC HQ

0 6.752 213 — 9.43×10-6 -0.220 177 -0.025 157 -0.166 087

1 127.139 4 192.619 5* 2.28×10-9* -8.571 152* -7.596 052* -8.300 701*

2 138.989 1 15.167 60 3.55×10-9 -8.239 128 -6.483 946 -7.752 315

表3 协整检验结果

原假设 特征值 迹统计量 5%临界值 P值

None* 0.677 374 56.048 63 47.856 13 0.007 1

At most1 0.486 416 27.767 12 29.797 07 0.084 2

At most2 0.252 630 11.108 57 15.494 71 0.204 9

注:*表示根据信息准则选择的最佳滞后阶数。

注:*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0.05,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四个变量之间至少

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表中At most1和At most2所对应的

迹统计量分别为27.767 12、11.108 57,均小于在5%显

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所以,

时间序列变量间具有协整关系,即存在一个长期稳定

的均衡关系。

2.4 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研究重庆市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间

的动态关系,现选择滞后期间为10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2.4.1 废水排放量对能源消费的脉冲响应

如图1所示,当环境污染中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受到

一个正向的冲击后,能源消费对废水排放量的响应是

正向的,且总体呈现先快速增长后缓慢上升的趋势。

从第8期开始,增长速度趋于平缓。这表明废水排放量

在整个10期内对能源消费均具有正向拉动的作用,能

图1 废水排放量对能源消费的脉冲响应

第31页

025

区域创新合作

促进能源消费。进入到第8期后,这种拉动作用与前7

期相比却变小了。

2.4.2 废气排放量对能源消费的脉冲响应

如图2所示,当废气排放量受到一个单位的正向冲

击后,在第1期至第3期对能源消费产生正向效应,但

持续时间比较短。第4期开始响应值在横轴下方,从长

期来看,废气排放会抑制能源消费的增加。可能是由

于排放废气的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增强,使得能

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大大减少了对能源的浪费[3]。所以

当废气排放受到一定冲击后,反而使得这种正向效应

变为负向效应。

2.4.3 固废产生量对能源消费的脉冲响应.

同样的,从图3可知,固废产生量受到一个单位的

正向冲击,也会对能源消费产生相同的正向效应。并

且很明显可以观察到,这种正向效应会一直持续下去。

也就是说,固废产生量对能源消费有一个长期的推动

力,工业固废增加会促使能源消费有所增加。

2.4.4 能源消费对环境污染的脉冲响应

图4表示给能源消费一个正向的冲击,分别对环境

污染指标即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和固废产生

量的影响。

图4(a)中,能源消费受到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

对废水排放量产生负向效应。并且从第1期开始一直

到第6期响应值都在逐期递减,第7期起呈逐渐平稳

的趋势,但整体1到10期的脉冲响应值均为负值。这

说明能源消费对废水排放有抑制作用,废水排放量

会有所减少。

图4(b)中,给能源消费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会对

图2 废气排放量对能源消费的脉冲响应

图3 废固产生量对能源消费的脉冲响应

图4 能源消费对环境污染的脉冲响应

第32页

026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环境污染中的工业废气排放量产生很明显的正向效应,

响应值一直位于横轴之上。前三期响应值有增加的现

象,第3期达到顶峰且峰值为0.065,而后开始下降。这

说明前期能源消费对废气排放产生带动作用,废气排放

有所增加。可能原因是前期为了经济发展需要,企业

的生产会排放较多废气。后期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废

气处理效率,能源消费对废气排放的影响在减弱。

由图4(c)可知,能源消费受到一个单位的正向冲

击对固废产生量产生一个正向效应,在1到4期响应值

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第5期后逐渐递减,呈明显下降趋

势,但一直是正向影响。可能原因是在前期,能源消

费量的增加,促使固废产生量也增加。能源消耗问题

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后期企业大力提

高能源利用率和污染排放处理能力,使得污染物逐渐

减少。

2.5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可以评价模型中各内生变量的贡献值,

本文比较的是重庆市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贡献

率,因此将变量对自身的贡献度剔除,结果如图5和图

6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重庆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对能源消

费的贡献水平,长时间呈增长趋势,第10期贡献率超

过了20%;废气排放量对能源消费的贡献率平均值大

约为3%;固废产生量和废水排放量对能源消费的贡献

率走势大致相同,也是在逐渐增长,但是固废产生量

的贡献率涨幅更大,其中,第10期贡献率达到了38%。

综上所述,根据第1期到第10期环境污染三个指标

对能源消费的贡献率水平从小到大排序依次为废气排

放量、废水排放量、固废产生量。

图6是环境污染的方差分解。能源消费对废水排放

量和废气排放量的贡献率都在增加。其中,能源消费

对废水排放量的贡献率逐期上升;而在中后期,对废

气排放量的贡献率稳定在14%水平上。能源消费对固

废产生量的贡献率却有下降的趋势,之后达到稳定的

图5 能源消费的方差分解

图6 环境污染的方差分解

状态,其贡献率均值大概为10%。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通过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

析了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的动态关系,得出

如下结论:

首先,协整检验表明重庆市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

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4]。其次,根据脉冲响应函数,

能源消费对废水排放的影响是长期抑制作用,对工业

废气和固废的影响却是长期促进作用。在废水和固废

的冲击下,能源消费的脉冲响应曲线均上升,这两个

变量与能源消费是正向关系,而能源消费对废气排

放的响应值却有正有负。最后,根据方差分解可知,

工业“三废”对能源消费的贡献率水平均上升。但

是从贡献大小来看,工业废固的贡献率最大,对能源

消费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贡献率最小的是工业废气,

处于较低的水平。能源消费对三个污染变量也存在贡

献率,对废水排放的贡献率在增长,对废气排放的贡

献率基本稳定,对固废产生的贡献率在缓慢下降最终

趋于平衡。

3.2 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

业。做好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工作,发展第三产业中能

耗低的产业[5]。同时,政府应支持和激发第二产业中的

第33页

027

区域创新合作

企业创新精神,研发先进的绿色技术,降低能源消耗

总量。

二是寻求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对于

大量利用化石能源的企业来说,应控制企业的生产规

模,减少生产活动。政府应鼓励推广清洁生产,促进

企业寻求研发清洁能源,用低污染、高效率的清洁能

源代替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能源,着力推动经济社

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三是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加大污染物排放的管制

力度。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政府应深入推

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对企业的污染排放控制。同时,

政府应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全社

会绿色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周南南,林修宇.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

究:基于我国30省份面板数据的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20,36(3):62-69.

[2]胡小渝.重庆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33(9):196-203.

[3]李磊,吴丽媛.安徽省能源消费、环境污染与经济

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8,7(1):35-40.

[4]胡伟博,刘嗣明,徐益平,等.湖北省经济增长与环

境污染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J].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22,44(4):401-409.

[5]张红.山东省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分

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8(6):113-116.

Study on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ongqing City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VAR Model

Huang Shiqi, Zhang Zey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China remains the largest energy consumer in the world, accounting for 23% of the total global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the ris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energy,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nounced. Thus,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conomy, energy and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n issue of common concern for all walks of life. To address the issu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ongqing based on the data from 1995 to

2021 by establishing a VAR model. The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s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 tha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xerts a positive effect on energy consumption, while energy consumption has a

double effect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ith a reverse inhibitory effect on industrial wastewater, but a positive effect

on waste gas and solids, which can drive their emission to a greater extent.

Key words: Energy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VAR model; Green development; Chongqing city

(校对:杨艳佩 陈云)

第34页

028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宁夏固原市碳达峰排放峰值研究

马 林 1

程 志 2

白 华 3

(1.宁夏双碳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宁夏 银川 750001;2.宁夏清洁发展机制环保服务中心,宁夏 银川 750001;

3.宁夏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宁夏 银川 750001)

摘要:加快推进宁夏碳排放达峰,既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探

索高碳产业地区低碳发展路径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是固原市实现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

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攻坚期。本文通过对固原市2020年产业发展现状、能源生产消费现状、碳排放现

状进行分析,采用LEAP模型预测了2025年、2030年碳排放峰值,并从能源节约、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

方面提出宁夏固原市碳达峰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碳达峰;碳排放峰值预测;固原市

中图分类号:F206;F4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3-30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项目(2021NXZD3)。

作者简介:马林(1980— ),男,高级统计师、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林经济、电子商务;程志

(1985— ),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应对气候变化;白华(1982— ),女,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

为宏观经济。

为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打造绿色低碳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新固原,固原市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

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有力有

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坚定不移走出一条高质量发

展的新路子,在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

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新征程上展现固原新作

为。鉴于此,对固原市的碳排放峰值进行预测研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固原市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现状

1.1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固原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取得胜利,谱写了固原发展的崭新篇章。

2020年固原市实现生产总值352.4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

值28 186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708元,城乡居民

收入比为2.51。常住人口为114万人,城镇化率为43.6%[1],

城市建成区面积分别为原州区44.7 km2

、西吉县12.2 km2

隆德县8.9 km2

、泾源县3.5 km2

、彭阳县7.4 km2

1.2 产业发展现状

固原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产业链布局发展“五特五

新五优”产业,谋划实施产业千亿倍增计划,引育龙

头企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

化方向发展。与全区相比,固原市经济结构性矛盾依

然比较突出,尤其是工业发展滞后的“瓶颈”问题更

加凸显,主要表现在:一产“大”而“弱”,二产“小”

而“低”,三产“胖”而“虚”。综合来看,固原市

经济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二产偏低,尤其是工业总产值

低于全区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因此,优化经济结构

是固原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固原市能源生产消费现状

2.1 能源生产情况

“十三五”末固原市原煤洗选能力达到1 200万t/

年,2020年 原 煤 产 量 为740.6万t; 能 源 总 装 机 容

量134.63万kW,其中火力发电装机容量为63.75万

kW,新能源装机总量约70.88万kW;总发电量43.25

亿kW·h,其中火力发电量为33.26亿kW·h,新能源

发电量为9.99亿kW·h。

2.2 能源消费情况

2020年固原市能源消费总量为270.09万t标准煤,

其中农林牧渔业消费11.04万t,占比4.07%;工业消

费152.87万t,占 比56.39%; 建 筑 业 消 费7.77万t,占

比2.87%;批发零售及其他服务业消费29.8万t,占比

11.03%;交通运输消费能源25.9万t,占比9.6%;居民

生活消费能源42.1万t,占比15.59%。

2.3 能源利用效率

“十三五”期间,固原市能源消费增加65%,GDP

第35页

029

区域创新合作

增加40%,能源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以2015年为基

准,固原市2020年单位GDP能耗为0.89 t标准煤/万元,与

2015年相比增长18.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23 t标

准煤/万元,比2015年增加了一倍;火电发电量33.3亿

kW·h,火电投入一般烟煤93.1万t标准煤,火电发电煤

耗为280 gce/kW·h;全社会用电量为45.6亿kW·h,其

中输配损失1.3亿kW,电网线损率为2.85%。

3 固原市碳排放现状分析

3.1 碳排放总量

2020年固原市碳排放总量为620万t,其中能源消费

引起的碳排放为594万t,工业生产过程主要为石灰生产

过程产生的碳排放为26万t。

3.2 分领域行业碳排放情况

从分领域与行业来看,2020年固原市农林牧渔业

碳排放量为11.5万t,占4.05%;工业领域为333.44万t,

占56.13%;建筑业为17.2万t,占2.89%;批发零售及其

他服务业为63.87万t,占10.75%;交通运输为84.45万t,

占14.22%;居民生活为71.05万t,占11.96%。

4 碳排放情景与峰值测算

4.1 研究模型及方法

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生

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

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和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省级二

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

南》),基于固原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能源消费总量、

碳排放总量,以及各领域能源消费历史变化趋势,综

合考虑固原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纲要、能源发展规划等各领域规划,采用LEAP模型,

科学、合理地预测固原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总体目

标及阶段性目标。

LEAP模 型(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即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模型,是由斯德哥尔

摩环境研究院开发的基于情景模拟的能源-环境分析工

具。在LEAP模型中,使用者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自身

特点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灵活设定模型结构、数据形式

及预测方法,适用于中长期能源规划,同时具有详细

的环境数据库,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国家以及区

域尺度的能源战略规划和温室气体减排评价研究。

4.2 测算边界

主要边界为固原市全市能源消费及工业生产过程

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2]。在工业生产方面,固原市存在

电石、水泥、石灰等产业,考虑到电石用焦炭已在能

源中进行了核算,在此不予考虑,而水泥生产过程中

主要工艺为电石渣生产,工艺过程中不存在二氧化碳

排放,因此工业生产过程中仅考虑石灰生产引起的二

氧化碳排放。

4.3 部门设置

按照《指南》要求,将全市碳排放领域分为能源

生产与加工转换、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

服务业及其他、居民生活以及电力调入7个领域[3]。

4.4 情景和关键参数设置

根据固原市的历史统计数据和《固原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

要》《固原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固原市现代

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固原市新型城镇化发展

“十四五”规划》以及各部门相关发展规划,分析未来

固原市发展面临的转型升级任务,并重点考虑能耗“双

控”对固原市发展的限制以及未来“两高”和其他重

大项目的建设规划,设置固原市未来的发展情景。

4.4.1 经济总量

根据《固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固原市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目标为7.3%以上,按7.3%测算

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1亿元,到2035年经济总量

比2020年翻一番半以上,“十五五”“十六五”时期固

原市GDP年均增速分别在6.6%和6.5%左右。

4.4.2 人口

固原市2015—2020年的人口数据反映其自然增长

率为1%左右。根据《宁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

据公报》,2020年固原市常住人口为114万人,2020年

固原市城镇化率为43.6%。固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化率预期达到60%

左右。未来人口保持持续稳步增长,预计到2030年,固

原市常住人口将达到12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8%

以上。预期人口还将不断增长,到2035年,达到130万

人水平,城镇化率超过73%。

4.4.3 产业结构

《固 原 市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第 十 四 个 五 年

规 划 和2035年 远 景 目 标 纲 要》 显 示,“十 四 五”

固 原 市 三 产 结 构 目 标 优 化 调 整 为14 ∶ 30 ∶ 56,

依 据“十 五 五”“十 六 五” 时 期 设 置 的 固 原 市

GDP年 均 增 速 及 一 二 三 产 增 加 值 预 测,到2030年

三 产 结 构 为14 ∶ 27.9 ∶ 58,到2035年 三 产 结 构 为

13 ∶ 27.8 ∶ 59。

4.5 各部门分情景参数

4.5.1 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

固原市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领域主要包括火力

发电和供热消费的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排

放,同时,结合未来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展情况以及

各领域的电力需求,通过电力平衡过程计算出未来的

电力调入调出量,并得到调入电力蕴含的二氧化碳间

接排放。

第36页

030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表1 建筑业能耗活动水平及强度变化参数

年份 建筑业增加值/亿元 年均增速 能耗强度/(t标准煤/万元) 累计降速

2020 30.29 5.67% 0.256

2025 39.13 5% 0.220 14%

2030 47.6 4% 0. 184 16%

2035 55. 19 3% 0. 150 18%

表2 服务业主要参数变化

年份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增加值增速 能耗强度/(t标准煤/万元) 年均降速

2020 211.38 7.28% 0.171 4.2%

2025 280.56 5.8% 0.125 6%

2030 375.45 6% 0. 118 1.5%

2035 479.18 5% 0.102 3%

根据《固原市新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4],

“十四五”期间,生物质能发电项目装机2.25万kW,

预计发电量1.3亿kW·h;新增风电装机125.6万kW,其

中包括集中式风电122.4万kW、分散式风电3.2万kW;

新增光伏113.4万kW,其中包括集中式光伏45.5万kW、

肉牛养殖“出户入园”分布式光伏43.8万kW、屋顶分

布式光伏24.1万kW。按照“十四五”发展趋势,预计

“十五五”新增20万kW风电、10万kW光伏,随着风

力发电、光伏发电技术的成熟及对地形条件要求的进

一步降低,预计“十六五”新增10万kW风电、10万kW

光伏。预计到“十五五”末,风电装机累计达到175万

kW,光伏装机累计达到125万kW;“十六五”末,风电

装机累计达到185万kW,光伏装机累计达到135万kW。

4.5.2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和建筑业领域,工业的核算边界为统计制

度中所包括的固原所有的工业类型,即采矿业,制造

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原市

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工作要点》显示,2020年固

原市工业增加值为38.83亿元,能耗强度3.94 t标准煤/万

元;到2025年,固原市工业增加值预期达到100亿元,

能耗强度为2 t标准煤/万元,测算其年均增速为21%,

“十四五”期间能耗强度累计下降49%;设定“十五五”

期间固原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测算到2030年

固原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34亿元,能耗强度为1.96 t标

准煤/万元,“十五五”期间累计下降2%;设定“十六五”

期间固原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5%,测算到2035年固

原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能耗强度为1.86 t标准

煤/万元,“十六五”期间累计下降5.1%。

对于建筑业,在增加值增长和能耗水平逐步下降

(见表1)的基础上,终端能源消费中电力占比也将显

著提升。

4.5.3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领域主要包含企业用车、私家车、营运

车辆用油,以及包含铁路、营运企业、公共运输公司

等企业的能源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十四五”

之后,随着交通运输的逐步复苏,公路运输周转量缓

慢回升。而在商用及私家车领域,一方面随着居民生

活水平的提升和第三产业发展需求,车辆保有量迅速

增长;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逐步在各领域进行推广。

4.5.4 服务业及其他与农业

《固原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

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0.56亿元[5](2020年的

可比价,现价为322亿元),以2025年的数据为基数,

结合2020年增加值数据,计算出“十四五”增加值年均

增长率为5.8%,以此设置“十五五”“十六五”增加值

增速。2015—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能耗强度年均降速为

4.2%,以此为参考设置“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

能耗强度年均降速(见表2)。

《固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2021—2025年固原市

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7.3%,以此测算出到2025年固原

市生产总值为501亿元,减去到2025年工业和服务业

的生产总值,测算农业增加值增速为2.5%,以此设置

“十五五”“十六五”农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3%、2.5%。

2015—2019年农业增加值能耗强度年均降速为2.88%,

以此为参考设置“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能耗

强度年均降速分别为2%、2.5%、3%。

4.5.5 居民生活领域

依据《宁夏统计年鉴》和固原市相关统计材料得

出,2020年全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32.8 m2

,《固原市

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增

长到40 m2[6],2021年出台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

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提出新建居住建

筑能耗水平要比之前的降低30%,因此在参数中设置

增量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为原来的70%,计算出2025

年、2030年、2035年城镇建筑面积单耗标准。固原市

“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末城区、县城清洁

取暖率要达到100%,因此“十四五”期间城镇生活用

第37页

031

区域创新合作

图1 固原市终端消费各部门排放结构变化趋势

煤逐步减少,到2025年年底完成所有燃煤的电力替代。

对于乡村建筑的能源消费,采用人均能耗进行测算,

历史数据显示,2020年固原市农村人均能耗为0.262 t标

准煤/人,固原市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对农房进行节

能改造,实现综合能效30%,完成改造面积135万m2

结合农村现有建筑面积,将此指标融入人均能耗,计

算得出2025年农村人均能耗为0.25 t标准煤/人,依此再

设置2030年、2035年农村人均能耗指标。同时,固原

市提出“十四五”期间农村建筑要完成热源清洁化改

造约10.4万户,清洁取暖率达到60%,以此设置将2025

年农村烟煤用量减至2020年40%的水平,到2030年完全

不再使用烟煤。

5 碳排放峰值测算结果分析

5.1 碳排放达峰总量及达峰时间

模型测算结果显示,固原市能源消费与工业生

产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预计于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

峰值为869万t。其主要由两个方面原因引起:一是

“十四五”工业的强劲增速,“十五五”“十六五”工

业增速回落至合理区间,即带动全社会实现碳排放达

峰。二是能源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终端用煤的控制

及电力结构的调整。建筑业、居民生活、交通等领域

用煤基本于“十四五”末达到峰值,工业用煤于2030

年达到峰值,2030年之前全社会的新增能源需求基本

全部由电力进行满足;自治区可再生能源消纳率持续

提升,2021年自治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率为28.8%,

预计2025年达到32%,2030年达到39%。

5.2 碳排放部门结构

根据固原市能源终端消费分类,2025—2035年各

部门碳排放占比如图1所示,其中工业碳排放占比一直

在60%以上,交通行业碳排放占比呈波动上升趋势,从

2025年的12.45%提高到2035年的13.31%。服务业、居

民生活等领域随着电气化比例的上升,碳排放占比呈

下降趋势。

5.3 能源结构分析

2020—2035年固原市终端消费能源结构不断优

化,终端电力消费比例持续提升。2020年终端消费中

煤、油、气、热、电比例为18 ∶ 12 ∶ 1 ∶ 19 ∶ 49,

到2025年煤炭占比降低到14%,油品一直维持在12%左

右,电力消费比例提升到54%左右;到2030年煤炭占比

降低到13%,电力消费比例提升到56%以上。

5.4 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析

根据测算,固原市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呈持续

下降趋势。2020年单位GDP能耗强度为0.766 t标准煤/

万元,预计2025年单位GDP能耗强度为0.667 t标准煤/

万元,累计下降13%;2026—2035年呈持续下降趋势,

到2030年单位GDP能耗强度为0.633 t标准煤/万元,与

2025年相比累计下降5%;到2035年单位GDP能耗强度

为0.574 t标准煤/万元,与2030年相比累计下降9%。固

原市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呈持续下降趋势,到2025年

单位GDP碳排放量为1.44 t/万元,比2020年下降14%;

到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为1.29 t/万元,比2025年下

降10%;到2035年单位GDP碳排放量为1.02 t/万元,比

2030年下降21%。

6 研究结论及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固原市实现绿色低碳转

型的关键期,能否推进碳达峰工作,关系到“双碳”

目标的顺利实现,也事关未来长远发展大局。因此,

固原市要更好地发挥自身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

活力等优势,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

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6.1 加强统筹协调

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

同推进,加快制定出台相关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

施,落实好《宁夏回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加

强政策衔接。各县(区)各部门要有全局观念,明确

责任主体、工作任务、完成时间,稳妥有序推进。

6.2 推动能源转型

要立足固原市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

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

靠的替代基础上。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

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

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

给消纳体系。要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尤其是严格合

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有序减量替代,大力推动煤电节

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要

夯实全市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加强煤气

油储备能力建设,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要把

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

有序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要推动能源技术与

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

第38页

032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Study on Peak Carbon Emissions in Ningxia Guyuan City

Ma Lin1

, Cheng Zhi2

, Bai Hua3

(1.Ningxia Dual Carbon Economic Information Consulting Co., Ltd, Yinchuan 750001; 2.Ningxi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rvice Center for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Yinchuan 750001; 3.Ningxia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raining Center, Yinchuan 750001)

Abstract: Accelerating carbon peaking in Ningxia is not only the urgent ne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ilot zon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ut also the requirement to

explore the path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high-carbon industrial areas. The “14th Five-Year Plan” is both a

critical period for Guyuan to achieve carbon peaking, and also a period of hard work to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in Guyuan

City in 2020, predicts the peak carbon emission in 2025 and 2030 using LEAP model,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energ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Key words: Carbon peaking; Prediction of carbon peak; Guyuan City

(校对:郭雁华 杨艳佩)

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要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

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等新能源。

6.3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

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

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

比重。要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坚决遏制高耗能、

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要下大气力推动石化、

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

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要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能源资源浪费。

6.4 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

发和推广应用。要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

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

励高等学校加快相关学科建设。

6.5 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新增可再生能

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健全“双

碳”标准,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

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财税、价格、投资、金融政策。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碳定价机制,加强碳

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电力交易衔接协调。

6.6 大力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推动生态碳汇从保量向增量转变,强化国土空间

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土壤

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参考文献:

[1]固原市人民政府.固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固

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

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EB/OL].(2021-02-22)[2023-02-

11].http://www.nxgy.gov.cn/zwgk/zcwj/qtwj/jgzn_35170/

202106/t20210625_2900818.html.

[2]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国家

发展改革委 国家统计局 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快建

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

[EB/OL].(2022-04-22)[2023-02-18].https://www.ndrc.

gov.cn/xxgk/zcfb/tz/202208/t20220819_1333231.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省级二氧化碳排

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EB/OL].(2022-10-22)[2023-

01-10].http://www.huanjing 100.com/p-15895.html.

[4]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固原市新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EB/

OL].(2022-04-22)[2023-02-11].http://www.nxgy.gov.cn/

zwgk/zcwj/qtwj/jgzn_35170/202205/t20220510_3493972.html.

[5]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固原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EB/OL].(2021-12-07)[2023-02-16].http://www.nxgy.gov.cn/

zwgk/zcwj/qtwj/jgzn_35170/202201/t20220110_ 3278613.html.

[6]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固原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EB/OL].(2021-12-07)[2023-02-16].http://www.nxgy.gov.cn/

zwgk/zcwj/qtwj/jgzn_35170/202201/t20220112_ 3280550.html.

第39页

033

区域创新合作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

斗,中国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

了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完成了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随着绝对贫

困问题的逐步解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巩

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党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

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这为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后开展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新时期扶贫工

作的重点将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党的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

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2023年中央一号文

件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

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

贫的底线。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如何

制定相应的相对贫困标准与测度机制,从而识别相对

贫困人口、测度我国农村家庭的相对贫困状况,将是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的扶贫理论和实践需要回答的首

要命题。

绝对贫困更多地强调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未被满足

的状态,重点关注经济维度,也多以收入标准来进行

评判与测度。Townsend(1979)系统地提出了“相对

贫困”概念,他认为相对贫困是个人家庭缺乏获得生

活必需品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资源,无法达到社会所

要求的平均生活水平,从而被排斥在正常的生活方式和

社会活动之外的一种状态[1]。从维度上看,相对贫困除

了涵盖以收入为代表的经济维度之外,更多地强调社会

层面的“相对剥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测度。

在 测 度 多 维 贫 困 时,最 具 代 表 性 的 计 算 方 法

是A-F双 临 界 值 法,该 方 法 被 联 合 国 开 发 计 划 署

(UNDP)所采纳,成为目前测量和评估多维贫困的主

流方法。基于此,本文试图结合经典的多维贫困指数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MPI),构建多维相对贫

困指数(Multidimensional Relative Poverty Index, MRPI),从

多维视角对我国农村的相对贫困状况进行测度与分解,

从而考察我国农村家庭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

1 多维相对贫困测度体系的构建

1.1 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构建

A-F双临界值法是学者Alkire与Foster于2011年提出

的一种识别多维贫困的方法,因在多维贫困的识别中

设置了双重临界值而得名。该方法首先需要对个体在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测度

黄雪莲 郭彩旭 李 丽

(山东工商学院统计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度数据,在A-F双临界值法与多维贫困指数(MPI)的基础上,

选取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就业、社会保障5个维度及其下设的11个指标,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MPRI),

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农村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进行了测度分析。经分析认为:应重点关注全国农村在生活燃料、健

康水平、耐用消费品方面的相对贫困状况,且西部农村家庭生活燃料方面应引起重点关注。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不平

衡,需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加大对西部农村整体的政策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区域间的各方面差距。

关键词:多维相对贫困;A-F双临界值法;贫困测度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4-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家庭财富不平等统计监测与政策调控研究”

(22BTJ038);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相对贫困的多层次识别及长效治理机制研究”(21CTJJ03)。

作者简介:黄雪莲(1998—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与社会统计;郭彩旭(1998— ),女,硕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与社会统计;李丽(1972— ),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与社会统计。

第40页

034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单个维度或指标上的贫困状态进行识别,为各个维度

或指标设置相应的第一重贫困临界值;进而,基于各

个维度或指标上的贫困识别结果进行综合考虑,设

置第二重多维临界值,当一个家庭受剥夺的加权总

维度数高于该值时,这个家庭就会被视作处于多维贫

困状态。

在前期的研究中,构成多维贫困指数的指标均由

绝对值来衡量。为了体现多维相对贫困的“相对性”,

对于一部分指标,本文在计算过程中采用取相对值的

方法;对于另一部分指标,本文根据当前社会广泛认

可的一般水平对其临界值进行设定,即在贫困临界值

的判断上采用相对的标准。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

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定义n×d维矩阵 ,其中 表示个体i

在维度 j上的状态(i=1,2,…,n;j=1,2,…,d),设置第

一个临界值为z,z临界值用来识别个体 i在各个维度上

的相对贫困状况,令 为维度 j的剥夺临界值,对任何

矩阵X,定义剥夺矩阵 ,其中可以表示为:

即当个体i在维度j上的表现低于该维度上的剥夺临

界值 时, 的取值为1,表示个体 i在维度 j上处于相

对剥夺状态;反之,个体 i在维度 j上的表现大于等于

该维度上的剥夺临界值 时, 取值为0,表示个体 i在

维度 j上不处于相对剥夺状态。

其次,对个体进行单个维度上的相对贫困识别

后,继续对个体的多维相对贫困状态进行加总识别。

令维度 j的权重为 ,此时 ,则个体 i的加权剥

夺总维度数为:

设第二重临界值为k,将k与ci

进行比较,定义个体

的贫困识别函数为:

若 ,此时个体 i的加权剥夺总维度数大于等于

临界值k,个体i被识别为多维相对贫困个体;若 ,

则个体 i被识别为非多维相对贫困个体。

在对个体的多维贫困状态进行识别后,接着进行

贫困人口的加总,测算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多维相对

贫困发生率H表示发生多维相对贫困的个体占总体的

比例:

其中,q为多维相对贫困个体数,n为总体数。该

指标虽然能够反映贫困面的大小,但是并不能体现贫

困个体维度被剥夺的数量多少,个体在被定义为多维

相对贫困人口后,其被剥夺维度数量的增加对贫困率

无法继续产生影响。为了克服多维贫困发生率H的这

一缺陷,使用平均剥夺份额A对H进行修正,得到了调

整后的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即多维相对贫困指数,

定义为:

其中, 为平均剥夺份额,它是由贫困

个体的加权剥夺总维度数除以维度或指标数后得到

的,反映了每一贫困个体有多大比重的维度或指标被

剥夺了。多维相对贫困指数还可以进一步按照维度、

指标、地区等因素进行分解。

1.2 维度、指标、临界值的选取

多维贫困指数(MPI)由牛津贫困与人类发展中心

(OPHI)于2010年提出,并从2011年开始被应用于联

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取

代了自1997年以来一直沿用的人类贫困指数(HPI)[2]。

MPI设立了教育(儿童入学率、受教育程度)、健康(营

养状况、儿童死亡率)、生活水平(饮用水、电、生

活燃料、室内空间面积、环境卫生、耐用消费品)3个

维度及下设的10个指标。

由于对多维相对贫困的理解不同以及数据的限

制,现有研究在具体的维度与指标的选取上不尽相

同,大多学者参考了MPI的设定,覆盖健康、教育、生

活水平三个方面,再根据具体研究对象加入一些重要

维度[3-7]。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考虑到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本文在MPI所包含的教育、健康、生活

水平维度的基础上,纳入了就业与社会保障维度。就

业和社会保障维度对降低贫困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就

业是民生之本,是摆脱贫困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缺乏

就业机会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建立包括城乡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在内的

社会保障体系后,人民群众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已经

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考虑到个人自费的部分,也并未

覆盖所有成员,因此本文设置了社会保障维度。

在 各 维 度 与 指 标 权 重 的 设 置 方 面,本 文 采 用

CRITIC权重法进行赋权。CRITIC权重法是一种优于熵

权法与标准离差法的权重设置方法。它基于指标间的

对比强度与冲突,综合性地计算指标权重,完全根据

样本数据本身的属性进行科学的评价,考虑指标的变

异性同时也兼顾指标的相关性。具体维度、指标、剥

夺临界值及权重的设置如表1所示。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g g = [ ]ij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z g

g g

g x z

x z

c g

S x z c k

c k

c k

c k

H c k n q n

MPRI H A n

q

qd

c k

nd

c k

A qd

c k

1

0

1

1

0

ij

j ij j

ij ij j

ij j

j

j

d

i i ij

k i i

i

i

i

i

i

n

i

i

n

i

i

n

i

i

n

ij

j

d

1

1

1 1

1

1

$ $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第41页

035

区域创新合作

表1 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及临界值的设置

维度 指标 权重 临界值

教育

受教育

年限 0.102 7 家庭主要成员最高受教育年限低于9年

的赋值为1,否则为0

入学青

少年 0.065 3

家庭中存在高等教育适龄青少年

(18~22岁)受教育年限不超过12年

的赋值为1,否则为0

健康

健康水平 0.106 1 家庭成员有健康自评为“不健康”的

赋值为1,否则为0

医疗支出 0.080 7 医疗支出占家庭非食品消费支出的比

例超过40%的赋值为1,否则为0

生活

水平

用水状况 0.109 6

家庭做饭用水使用的是非清洁用水

(非自来水/桶装水/纯净水/过滤水)

的赋值为1,否则为0

生活燃料 0.116 6 家庭主要燃料为柴草或煤炭的赋值为

1,否则为0

耐用消

费品 0.107 3

耐用消费品总值低于样本家庭耐用消

费品总值中位数的40%的赋值为1,否

则为0

住房状况 0.067 1 家中没有住房或没有住房所有权的赋

值为1,否则为0

就业 失业情况 0.081 5 家中劳动力至少有一人失业的赋值为

1,否则为0

社会

保障

医疗保险 0.075 8 家中至少有一人无任何医疗保险的赋

值为1,否则为0

养老保险 0.087 4 家中至少有一成年人无养老保险的赋

值为1,否则为0

2 我国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测度

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该项目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

学调查中心组织的全国性、大范围、可追溯的综合

性社会调查。本文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获取的最

新数据,即CFPS2018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该数据涉

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辽宁、

上海、河南、广东、四川、甘肃等地样本较多。本

文按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区域的划分,将我国分为东

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进行研究。由于海南、宁夏、

新疆、西藏、内蒙古与青海的样本量极少,故剔除之。

经处理,本文涉及的样本总数为农村样本6 432户共

计24 573人。

2.2 单一指标贫困测度结果

在计算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前,本文先测算了农村

家庭在各个指标上的贫困发生率,并分东、中、西部

区域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从全国层面上看,生活燃料、健康水平、耐用消

费品这三大指标的贫困发生率最高,分别达43.45%、

41.59%、37.87%,用水状况、受教育年限的贫困发生

率紧随其后,均超过了30%,这些是相对贫困治理阶段

初期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表2 全国农村各区域单一指标贫困发生率(单位:%)

维度 指标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教育 受教育年限 31.59 31.19 28.86 34.13

入学青少年 9.14 6.38 7.07 13.45

健康 健康水平 41.59 38.24 41.96 44.54

医疗支出 15.58 15.64 18.15 13.49

生活水平 用水状况 35.42 37.70 37.39 31.65

生活燃料 43.45 32.96 37.77 58.07

耐用消费品 37.87 38.81 34.40 39.70

住房状况 10.46 13.11 8.32 9.59

就业 失业情况 15.84 14.84 16.47 16.32

社会保障 医疗保险 13.85 17.55 12.45 11.39

养老保险 20.62 29.38 20.43 12.29

从区域层面上看,在受教育年限、入学青少年、

健康水平、生活燃料、耐用消费品指标上,西部农村

家庭的单一指标贫困发生率均最高,尤其是生活燃料

指标贫困发生率,高达58.07%,较东部区域与中部区

域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这可能是因为西部区域基

础设施较为落后,电力供应不稳定,清洁能源普及率

低,居民对传统燃料的依赖程度高。东部农村家庭在

住房状况、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指标上的贫困发生率

较其他区域高出一定水平,中部农村家庭在医疗支出

指标上的贫困发生率略高。

2.3 多维相对贫困指数测度结果

按照前文所构建的多维相对贫困测度体系,对全

国及各区域农村家庭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进行测度

与比较分析。Alkire-Foster双临界值法的第一个临界

值为前文设置的各指标的剥夺临界值,第二个临界

值即为此处的k值,若某农村家庭的加权剥夺维度数

得分比所设定的k值大,则会被认定为多维相对贫困

户。在进行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测算时,第二个临界

值k的选取十分重要。目前,理论界尚未对临界值k的

取值形成统一的标准。国内外学者和组织在制定多

维贫困标准时使用的临界值范围通常是0.2 ~ 0.4,对

不同贫困程度的多维贫困人口进行识别。参考Alkire

等(2010)、汪三贵等(2021)学者的研究,本文将

第二个临界值k设置为0.3,并且以k取0.2与0.4的结果

作为对照[8-9]。全国及各区域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

指数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 全 国 层 面 看,当k依 次 取0.2、0.3、0.4时,多

维相对贫困发生率H迅速下降,分别取值为64.90%、

44.00%与26.00%,平均剥夺份额A逐渐升高,多维相

对贫困指数MPRI逐渐降低,依次为24.20%、19.00%与

12.90%。

第42页

036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表3 全国及各区域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指数

计算结果(单位:%)

区域 k 0.2 0.3 0.4

全国 H 64.90 44.00 26.00

A 37.29 43.18 49.62

MPRI 24.20 19.00 12.90

东部 H 62.10 42.80 26.50

A 38.33 44.16 50.57

MPRI 23.80 18.90 13.40

中部 H 61.50 40.50 24.30

A 37.40 43.70 50.21

MPRI 23.00 17.70 12.20

西部 H 70.20 47.70 26.80

A 36.47 42.14 48.51

MPRI 25.60 20.10 13.00

从东中西部区域间的比较来看,当k依次取0.2、

0.3、0.4时,西部区域的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H均高于

东部与中部区域,分别为70.20%、47.70%、26.80%;

中部农村与东部农村的表现相当,其中中部农村的多

维相对贫困发生率H略低,分别为61.50%、40.50%、

24.30%。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PRI与多维相对贫困发生

率H在区域间的差异大体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当k取

0.4时,东部区域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PRI最高,这是

由其平均剥夺份额A比较高所造成的。东部农村虽然贫

困发生率表现良好,但处于多维相对贫困状态家庭的

被剥夺维度数较多,贫困程度相对较深。

2.4 各维度与指标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率

将多维相对贫困指数按维度与指标进行分解,可

以得到各维度与指标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率大

小。表4所示为当k取0.3时各维度与指标贡献率的计算

结果。

表4 各维度与指标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率单位:(%)

维度 指标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教育

受教育年限 11.7 11.4 11.1 12.4

入学青少年 1.8 1.3 1.1 2.9

合计 13.5 12.7 12.2 15.3

健康

健康水平 15.7 14.8 16.3 16.1

医疗支出 6.0 6.1 7.0 5.3

合计 21.7 20.9 23.3 21.4

生活水平

用水状况 14.2 15.5 14.3 13

生活燃料 18.6 16.1 18.3 21.2

耐用消费品 16.1 16.6 15.5 16

住房状况 1.6 1.8 1.5 1.5

合计 50.5 50.0 49.6 51.7

就业 失业情况 3.8 3.2 4.1 4.2

社会保障

医疗保险 3.8 4.6 3.4 3.3

养老保险 6.6 8.6 7.5 4.1

合计 10.4 13.2 10.9 7.4

从全国层面上看,全国农村在生活水平维度上贡

献率最高,达50.5%;就业维度的贡献率最低,为3.8%。

从具体的指标贡献率来看,生活燃料、耐用消费品和

健康水平指标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18.6%、16.1%和

15.7%,住房状况、入学青少年指标的贡献率最低,分

别为1.6%和1.8%。

从东中西部区域层面上看,各区域农村在各个

维度与指标上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西部农村

在教育、生活水平、就业三个维度上的贡献率水平

均高于其他区域,中部农村在健康维度的贡献率水

平高于西部与东部,东部农村在社会保障维度上的

贡献率水平高于其他区域。具体指标的贡献率上,

在受教育年限、入学青少年、生活燃料、失业情况

指标方面,西部区域的贡献率均最高;在健康水平、

医疗支出指标上,中部区域的贡献率较其他区域高

出一定水平;在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指标方面,东

部区域的贡献率较高。

3 结论与建议

本 文 使 用CFPS2018数 据,在Alkire-Foster双 临 界

值法与多维贫困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了多维相对贫困指

数,选取了包括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就业、社会

保障5个维度及其下设的11个指标构建了多维相对贫困

指标体系,从而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农村的多维

相对贫困状况进行了测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单一指标贫困发生率的分析结果看,生

活燃料、健康水平、耐用消费品这三大指标的贫困发

生率最高,分别达43.45%、41.59%、37.87%;西部区

域农村家庭在生活燃料这一指标上的贫困发生率高达

58.07%,较东部区域与中部区域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

第二,从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测度结果来看,在

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H这一指标上,当k取值为0.2、0.3、

0.4时,西部农村的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均高于中部与

东部,东部农村与中部农村的表现相当,其中中部区

域的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略低。在多维相对贫困指数

这一指标上,当k取值为0.2、0.3时,西部农村的MPRI

最高,中部最低;当k取值为0.4时,东部农村的MPRI

最高,这是由于其平均剥夺份额较高。东部农村虽然

在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方面表现良好,但处于多维相

对贫困状态家庭的平均被剥夺维度数较多。

第三,从各维度与指标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

贡献率看,在全国层面,贡献率最高的指标是生活燃

料、耐用消费品和健康水平,分别为18.6%、16.1%和

15.7%。在区域层面,各区域农村在各个维度与指标上

的表现存在差异。西部农村在教育、生活水平、就业

三个维度上的贡献率水平均高于其他区域,中部农村

在健康维度的贡献率水平高于西部与东部,东部农村

在社会保障维度上的贡献率水平高于其他区域。

综合以上结论,为我国农村相对贫困的治理提出

以下建议:

第43页

037

区域创新合作

首先,应重点关注全国农村在生活燃料、健康水

平、耐用消费品方面的贫困状况,尤其是西部农村家

庭的生活燃料贫困。具体而言,第一,需要扩大对农

村清洁能源的投资,并在广大农村实施使用生物质能

等一系列清洁能源来替代传统的非清洁能源。可以加

强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对农村的能源基础设施进行

更新换代,这也能够促进减排降碳,提升空气质量,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二,可以有序组织农村居民进

行定期体检,培养其自主健康意识。部分农户从心理

上惧怕医院、排斥医院,政府部门以及卫生系统应加

强对部分疾病以及对就医程序与费用的科普。第三,

促进农户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扩容升级,必须在促

进消费上下功夫,重点提升农户的收入水平。

其次,需要促进我国各区域农村各方面的平衡发

展,加大对西部农村整体的政策支持,努力缩小区域

间各方面的差距。西部区域是相对贫困治理的重点区

域,应重视西部农村整体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东、中、

西部区域在各方面的相对贫困状况不尽相同,针对不

同区域农村应有差异性的重点发展方面,西部农村应

更重视教育、生活水平、就业等方面的相对贫困治理,

中部农村应更注重健康方面,东部农村应更加注重社

会保障方面。

参考文献:

[1]Townsend P. 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Survey of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Standard of Living [M].

Berk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44-52.

[2]张全红,周强.多维贫困测量及述评[J].经济与管

理,2014,28(1):24-31.

[3]王小林,ALKIRE S.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

策含义[J].中国农村经济,2009(12):4-10+23.

[4]高艳云,马瑜.多维框架下中国家庭贫困的动态识

别[J].统计研究,2013,30(12):89-94.

[5]谢家智,车四方.农村家庭多维贫困测度与分析[J].

统计研究,2017,34(9):44-55.

[6]方迎风,周少驰.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研究[J].统计与

信息论坛,2021,36(6):21-30.

[7]平卫英,占成意,罗良清.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相对

贫困测度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36(8):84-94.

[8]ALKIRE S,SANTOS M E.Acut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 new index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0,38(HDRP-2010-11).

[9]汪三贵,孙俊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的相对

贫困标准、测量与瞄准:基于2018年中国住户调查数据

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1(3):2-23.

Study on Measurement of Multidimensional Relative Poverty of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uang Xuelian, Guo Caixu, Li Li

(School of Statistics, Shando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

Abstract: Drawing on the 2018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data, this thesis aims to construct an indicator system

based on the Alkire-Foster dual threshold method and the MPI by selecting 5 dimensions including education, health,

living standards, employment, social security, as well as 11 sub-indicator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multidimensional

relative poverty in rural areas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rough analysis, it is believed that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attach more significance to the living fuels, health, and durable consumer goods of rural areas

nationally, especially the living fuels in western China. In general,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s imbalanced, and

thus more policy support is needed for the western rural areas in an effort to narrow the gaps between regions.

Key words: Multidimensional relative poverty; Alkire-Foster dual threshold method; Poverty measurement

(校对:陈云 杨艳佩)

第44页

038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文件,提出“发展体育事业,推进

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好居民体育锻炼基础设施,加快

体医结合路径,为居民创造幸福生活”。2019年11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关于实施健康新疆

行动的实施意见》(新政发〔2019〕67号)的颁布,对

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

了明确的要求,为建设健康新疆、美丽新疆的规划奠定

坚实根基[1]。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

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战略,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2]。

健康是居民享有幸福生活的本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中

最尖锐的问题,特别是在因病返贫治理中具有突出的意

义。研究通过乡村振兴和体育产业相融合的路径,在

构建卫生医疗保障体系基础上,提高经济不发达地区

人口幸福指数,避免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对推动体育

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1 体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意义

1.1 助力全民健康目标实现

农村体育是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支撑,农村发展须紧

扣健康理念,提高群众体育锻炼意识,强化居民体育

锻炼行为,加快城乡均衡高速发展[3]。体育产业新型化

的发展趋势,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缓解了人与人之

间的矛盾冲突,促进了各民族人群的交往、交流、交

融,承载着“以体兴乡”“以体化人”助力乡村振兴[4]。

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让居民利用体育融合趋向,学

会动起来、强起来、富起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实

现建设健康中国伟大构想,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此外,

各城乡积极响应马拉松,体育运动特色小镇、体育旅

游网红打卡等城乡发展战略 ,开拓了乡村体育市场,

激发了乡村体育活力,为乡村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氛

围,对提升居民体质健康水平,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

设、扩宽农村体育产业市场奠定了基础,也为建构农

村公共体育服务精准化供给机制,夯实全民健身及体

育强国政策落实落地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1.2 实现农村产业多元融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也是区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显性标志。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

分析,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旅游消费、体育消费、文

健康中国视域下南疆地区体育助推

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蔡水莲

(喀什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等对南疆地区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

明,目前在南疆地区体育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弱、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体育专业人

才短缺、产业机制衔接待提升、体育产业文化互融性不足等困境。基于此,研究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理

念宣传,增强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强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居民锻炼氛围;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快高层次

人才引进;落实体育赋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工作有效开展;打造南疆乡村品牌赛事,夯实产业互融基础等健康

中国视域下南疆地区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健康新疆;体育产业;乡村振兴;南疆地区

中图分类号:G249.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2-26

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南疆四地州农村学校体育贫困与治理研究(NFG2207);喀什地区科技计划转型

期南疆基层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KS2022105)。

作者简介:蔡水莲(1977— ),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

第45页

039

区域创新合作

化消费、健康消费已是国家大力支持及投资新兴发展

领域[5]。目前,乡村体育产业发展得到了国家及地方政

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所涉及的规模和领域越来越

广阔。南疆作为新疆的核心区,浓郁的人文景观,独

特的地域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是强化产业融合,

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乡村体育旅游打造吃、住、

行、旅、康、娱六要素为一体的新型产业链,并在乡

村振兴视域下向其他产业链延伸,实现交通、文化、

餐饮、信息服务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推进经济的全面

辐射,拉动经济增长,夯实了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的物质基础。如阿克苏地区温宿县苹果采摘活动、泽

普胡杨林、罗布人村寨等特色旅游资源,加快了第一

产业和第三产业交叉融合,既培育了乡村旅游文化市

场,也牵引了乡村旅游体验产品的开发,盘活区域空

闲资源,创造乡村体育产业的热收益,拉动经济的高

速增长。

1.3 拓宽乡村精准治理路径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生态宜居、生活

富裕、治理有效的隐形要素。而发展乡村体育旅游在

乡村治理中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精准化治理路径,主

要以体育文化传承乡风,以体育活动强化民族互融,

以体育赛事拓宽乡村发展空间,体现体育助力乡村振

兴的逻辑理路。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农民,改善的基础

是环境。乡村治理是由多个市场共同兼治,与以人民

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相契合,是加快企业、机构、政府、

群众互融共创的保障机制。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要注

重体育资源的整合,搭建乡村多元共治平台,优化市

场运营体制,推进利益协调共享举措,提高乡村人民

的自治能力[6]。同时,不断以乡村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的

文化生活,改善邻里、村际、群干、家庭之间的关系,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1.4 发展乡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乡村传统文化是村民行为方式、社会认知及价值

理念的综合体现[7]。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体育文化

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为乡村文化建设铸

魂铸基。发展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保留历代民族的传

统记忆,激发村民对文化传承的意识,守好乡村文化

的精华和底色,对正确引导各族群众团结友爱,树立

自信自强的爱国情怀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从南疆传统

体育项目发展状况分析,各项目独具特色。如维吾尔

达瓦孜运动项目、转轮秋千、葫芦人绊跤、方旗传统

体育项目,有效延续传统体育运动的社交属性,推进

乡村自主治理化体系,发挥了自身价值和内涵[8]。此

外,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有效开展,为传承和发展民

族传统体育项目奠定了基础。如蒙古族举办那达慕大

会、新疆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阿勒泰举办

的滑雪节等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为弘扬民族精神增添

力量,通过特色的民俗赛事活动,建立民族传统体育

产业品牌,推动南疆社会向团结稳疆、文化兴疆的战

略方向阔步前行。也能通过各项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凝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内涵,加深人民对我国传统文

化的认识与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文化自

信,对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

2 健康中国视域下南疆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困境

2.1 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强调,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丰富农民体育生活,发展

乡村特色文化体育产业[9]。南疆地区作为新疆的核心腹

地,拥有独特的产业基础,尤其是体育衍生的产业,

包括体育竞技表演、体育娱乐服务、体育旅游、体育

竞赛等关联性产业,推进了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实现

了区域间的社会经济、资源等要素相互协作与配合,

提升全疆体育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此外,奥依塔克

冰川公园、尼雅遗址、金沙滩等旅游特色资源,为南

疆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但在发展中因自

然、季节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各产业因地因时融合手

段缺少地方特色,缺乏体育健康元素。表现出体育服

务业发展缓慢, 体育品牌制造业处于空缺,各产业发展

存在短视效应,制约南疆各区域间的资源与产业发展

存在显著差异[10]。

2.2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不断完

善,缩小了城乡居民体育服务的差距,均衡了农村公

共体育资源,为乡村居民锻炼提供了多样健身产品和

良好的环境。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

的目标的提出,到2015年要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健身

意识,保障健身场所有效精准投入,增加健身人数、

加长健身时间,全民健身政策法规要健全,居民健身

质量需提高,确保居民从体育实践中强化体育文化的

内涵。但由于南北疆经济发展差异性显著,其地广人

稀,消息闭塞等特征,导致居民思想保守,对体育知

识的接受能力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受限,给农村公

共体育供给带来难度,尤其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配

备问题,居民体育活动难以实施问题[11]。其次,乡村体

育赛事、文娱活动等受市场化的影响,自我创造不科

学的锻炼方式较为普遍,制约了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

第46页

040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和公共服务的内涵。

2.3 体育专业性人才短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

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12]。

人才是产业发展最基础、最核心的因素,体育产业创

新型人才是推动体育领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为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和强劲动力。南疆作

为新疆经济发展的棋眼,因受自然环境、产业技术、教

育水平、语言交流等方面限制,体育专业人才的供给无

法满足各区域需求,延缓了体育产业创新人才融入南疆

体育产业的进度。首先,拥有专业的学科知识、扎实的

实践技能、独特创新理念的“T”型人才储备不足,导

致现有体育产品开发尚不成熟,经营理念意识淡薄,

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知识体系不全面,导致其参与体

育治理出现“走过场”“敷衍了事”的现象[13]。其次,

因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青年

群体日益外流,相关专业人才匮乏,以体育援疆政策

招贤纳士的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实现体育产业“造血

式”助力乡村发展。

2.4 产业机制衔接有待加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乡村振兴战略不

是单纯的“输血式”工程,而是“造血式”模式,有

助于拔掉穷根,激发乡村劳动力的内生发展力。通过

乡村各产业的有机融合,逐步提升乡村居民的思想认

识、文化水平及健康认知,使其崇尚现代生活方式,

拓展产业的多元化功能,以实现产业互融、农村繁荣、

居民健康的有效路径[14]。随着南疆四地州访惠聚、援

疆政策、乡村振兴等战略的不断推进,供给结构的日

益完善,一些高效益、零污染的传统产业逐渐消失,

现代服务业和体育旅游占领大街小巷,市场对劳动者

的技能、知识、年龄等有较高要求,造成有劳动力的

人群对体育市场的眼界不够,以体力战胜体育市场的

需求性弱,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与新兴市场的需求逐渐

分化,结构性失调的比例不断增多。另外,对产业的

宣传力度失衡、方式过于僵硬,例如,网络化的直播

平台、形象化的展板、空虚化的规划目标等,未能对

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

文化、推陈出新现代文化的宣传机制尚未做到全员覆

盖,深化体制机制与农民生活共生融合的观念需进一

步强化。

2.5 体育产业文化互融性不足

乡村体育产业承载乡村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

体,也是继承和发扬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体育强国与

健康中国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5]。首先,南疆

作为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体育文化丰富,既推动了

民族传统体育的高速发展,也促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

化的互融,但随着现代化体育元素的冲击,民族特色

区乡村体育文化以耳濡目染的篮、排、足项目为主,

新疆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参与度不足,吸引各族

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赛事举行少,常以观赛的人员居

多,参赛人员短缺现状。其次,对地区独特资源与地

域文化产业融合性弱,以“体育”多元产业发展的模

式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以乡村发展助推体育旅游,

以体育旅游提高乡村经济的互利互赢结构需进一步转

型升级,体育产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面临巨

大挑战。

3 南疆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体系的构建

3.1 加强乡村振兴理念宣传,提升农村居民健康

意识

体育具有其他社会活动所不具备的突出优势,它

有效地将支柱产业、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交织融合,

激活农村居民的“造血”功能,实现资源最大效能化。

以体育赛事、体育活动、新媒体宣传等方式融入体育

系统工程,探讨“体育助力乡村发展”的主题活动,

应宣传影片、海报、抖音公众号、微博等互联网平台,

推进体育文化活动的知识宣传。适当借助网络达人,

如伊犁州文旅局“贺娇龙”将伊犁州美景、美食真实

展现,引发了网友们的夸赞,也拓宽了各大旅游爱好

者旅游路径。基于此,利用乡村振兴理念,激发健康

中国背景下居民的思维活动性,探索以体育促进农村

居民“动起来—兴起来—创起来—富起来”的旅游发

展路径,有效实施乡村振兴的春雨工程,改善农村脆

弱性面貌,从实际中解决居民脱贫或返贫中存在的实

际问题。利用产业体系多元化实施,推进居民团结一

心,凝心聚力,提升自身技能知识,文化素养,投入体

育产业战略中,共同营造健康新疆、旅游兴疆的战略

氛围。

3.2 强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居民锻炼氛围

体育具有“健康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等鲜明特点,是调动居民享有健身权利的一项素质性

运动,不但需要体力,还需要脑力,城市与农村发展

水平失衡,一大因素源于体质健康。为此有效完善农

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建立和强化农村公共体

育需求机制,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表达体系,建立

体育需求导向的供给机制,有效营造有活力的健身氛

第47页

041

区域创新合作

围。一方面,通过乡村体育赛事营造居民体育锻炼氛

围,如喀什市第一届马拉松的成功举办,不仅拉动了

城市经济效益,扩宽了居民社交,提高了南疆居民对

马拉松的心理认知,为南疆打造了体育赛事名片。另

一方面,借助体育赛事,加强各慕名而来游客对南疆

的认识和了解,提升了城市影响力,也进一步引导居

民健康的生活观,科学的健身观,激发居民对健身的

需求,为民居健康幸福生活的向往奠定基础。也为创

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造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画面创造了契机。

3.3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

强化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必须针对队伍人

员不稳定、干部队伍薄弱等问题,实施有效的长期性

规划。农村工作任务繁重,在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时应

根据农村体育健身实际,构建一村一策的体育赛事活

动,加快体育文化助力乡村精准化和实效性。一方面,

结合城乡居民健身需要,引进一批干得好、留得住、

下得去的体育专业性人才,健全人才保障体系,推行

体育专业技术人才晋升与薪酬待遇挂钩,强化体育专

业人才高质量建设基础。建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

增强科研成果的实用导向,以适应市场需求。结合乡

村体育发展时机,推进产业、技术、养殖试验工程,

打造理论与实践相契合人才服务机制,形成体育人才

队伍多样化。另一方面,借助援疆政策、校企合作平

台,引进内地高校学生赴新疆偏远地区支教,扩宽大

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不仅能解决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实

际问题,而且能提升乡村居民体育锻炼意识,为确保

乡村体育文化活动有序开展,乡村体育事业高效运转

奠定基础。

3.4 落实体育赋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工作有效

开展

深入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基础,要深入贯彻新时代

党的治疆方略,牢牢紧扣“(吃、穿)两不愁,(义务

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有效落实“六

精准”,努力做到“三个加大力度”等方针,积极推

进乡村振兴的宏观举措。南疆地区受客观条件影响,

乡村工作难度较其他地区大,体育助力乡村振兴进展

较慢,传统的振兴模式仍需继续保持,新型化的经营

手段亟须跟进,完善乡村体育治理机制。基于此,特

殊区域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人文资源,

将乡村资源与体育赛事等紧密结合、强化特色赛事品

牌活动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思路,积极发挥群众

组织的力量源泉,强化村民自治制度,提升政府的主

导、市场监督的治理机制,建构文化底蕴鲜明、生态

环境良好、产业独特的共治共享共建的发展体系,探

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致富路径,确保扶贫资源、

资金、人员等实现高效配置,实现新疆体育助力乡村

工程取得坚实硕果。

3.5 打造南疆乡村品牌赛事,夯实产业互融基础

以体育赛事为乡村发展的动力引擎,以地域特色

为乡村产业的延伸空间。首先,南疆以大陆型干旱气

候为主,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可发展的体育赛事包

括,荡秋千、马拉松、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赛马、摔跤、

沙漠赛车、高原徒步等项目,吸引慕名而来的游客,

提升乡村体育运动活力,精准表述村民的体育需求,

营造了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其次,借助资

源耦合机制,加大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服务产业等

资源的互融互惠,打破行业的壁垒,扩宽市场空间,

如阿勒泰地区,利用出行飞机票或火车票,可享受滑

雪游玩的优惠活动,这不仅带动了当地吃、住、行一

体化的旅游经济,也拓宽了体育经济发展市场,实现

整个市场客群耦合。对新疆各地区乡村体育赛事发展

做了参考,也为体育产业市场注入新活力,从区域实

际中实现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优化产业结构的可

行路径。

4 结语

综上所述,借助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回归主

体,需要正视南疆区域的多元环境、基层政权与农民

的内在驱动力,体育治理主体需求及农村体育文化的

重建等纵横交错问题。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

下,结合南疆地域特色鲜明、体育资源雄厚、居住环

境独特等区域优势,利用“体育+”的融合态势,发

挥体育综合带动效应,实现富民兴疆、产业兴疆的宏

伟蓝图。当前,南疆乡村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应顺势

借助产业援疆、旅游兴疆、政策扶疆的时代机遇,因

时因地调整产业结构,做好一县一策、一乡一景、一

户一系的振兴机制。加快推进乡村传统产业资源整合,

建构新疆产业宣传的体制模型,深入夯实农业、旅游

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融为一体,加快推进“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体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愿景。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健康新疆

行动的实施意见[EB/OL].(2019-11-08)[2023-02-20].

http://www.xinjiang.gov.cn/xinjiang/gfxwj/201911/

ff4afc1388804 ee4bfbc61b200060bd6.shtml?ivk_

sa=1024320u.

第48页

042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EB/OL].(2022-

10-26)[2023-03-04].https://lsrm.hinews.cn/xinwen/

show-17283.

[3]尤信招.精准扶贫下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J].湘

南学院学报,2019,40(5):98-101.

[4]冯发金,冯艳琼.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

兴的理论之思[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0,36(3):1-6.

[5]刘洁,张志雷,朱礼金.精准扶贫视域下水浒特

色小镇建设与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研究[J].菏泽学院学

报,2020,42(2):89-94.

[6]王石峰,夏江涛.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理

路、模式选择与推进思路[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8-

14.

[7]朱鹏,陈林华.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与价值及

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21(2):28-35.

[8]钟学进,阎海梅.桂滇黔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推乡

村振兴的逻辑演进、作用机理及高质量发展[J].南宁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1(1):93-101.

[9]杨桦.乡村振兴中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问题与

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8(5):8-14.

[10]任 杭 洲.“一 带 一 路” 倡 议 下 新 疆 体 育 产

业 区 域 差 异 化 协 同 路 径 研 究[J].体 育 科 技 文 献 通

报,2018,26(6):27-30.

[11]阿力木江·依米提·塔尔肯.南疆农村体育活

动开展对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现实性研究

[J].喀什大学学报,2019,40(6):84-87+92.

[12]孙中祥,汪紫珩,陶玉流,等.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背景下体育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西安体育学

院学报,2022,39(6):593-600.

[13]徐 文,张 玥,白 胜 超,等.乡 村 振 兴 视 域 下 体

育 新 乡 贤 参 与 乡 村 治 理 路 径 研 究[J].浙 江 体 育 科

学,2022,44(3):22-27.

[14]潘浩.新疆南疆四地州就业扶贫问题及对策建

议[J].新疆社科论坛,2019(2):30-35.

[15]郭修金,代向伟,杨向军,等.乡村体育文化振兴

的价值追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沈阳体育学院学

报,2021,40(6):1-7+33.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Sports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outhern Xinjia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China

Cai Shuili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Kashgar University, Kashgar 844006)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sports contributing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outhern

Xinjiang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research.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issues such as insuffici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wareness, imperfect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s, a shortage of sports personnel, poor

articulation of industrial mechanisms, and insufficient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sports industry.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proposes to further boost the propaganda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nhance the health awareness of rural residents;

Perfect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to create an atmosphere for residents to exercis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dres and accelerate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level personnel;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rural areas

through sports and promoting effective rural work; Holding a series of rural sports events in southern Xinjiang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Healthy Xinjiang; Sports indus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Southern Xinjiang

(校对:王娜 杨艳佩)

第49页

043

区域创新合作

内部控制是保障组织权利规范有序、科学效率运

行的有效手段,可以防范单位内外部风险、避免徇私

舞弊、拓展会计职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同时

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长效保障机制。住房公积金管理

中心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在缓

解居民购房压力,保障职工“住有所居”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由于住房公积金的政策属性与金融属性,

区别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其风险也具备特殊性。截

至2021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超80 000亿元,

由于住房公积金体量的不断增长,风险防控压力加剧。

新形势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控

制,防范化解各项风险。

1 住房公积金内部控制现状

根据《全国住房公积金2021年年度报告》,截至

2021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累计缴存总额224 991.31亿

元,缴存余额81 882.14亿元;累计提取总额143 109.17

亿元;累计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4 234.71万

笔、125 302.81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8 931.12亿元;

全国在编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341个。住房公积金管

理中心有别于其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围绕

住房公积金开展相关业务,管控资金量巨大。由于其

业务与性质的特殊性,在构建内控体系时缺乏相关的

规范和依据,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建设方面的

规范条例对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不

强,在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不能将其他行政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简单地照搬到住房公积金管

理中心。目前大多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构建内控

体系时,主要依据2011年10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住房公积金廉

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针对的是廉政风险防控,

对住房公积金贷款、资金业务风险方面涉及较少,导

致其内控体系的建设局限性较大,对业务及财务层面

的风险防控力度不足。

以BJ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为例,该中心挂牌于2002年10月,前身为1992年7月成

立的BJ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中心现行内部控制文件

为2020年1月中心党组通过实施的《关于全面加强风

险防控有关工作的实施意见》,未形成成套规范性内

部控制文件。2020年8月市委巡视组针对BJ市住房公

积金管理中心指出“金融风险防控不重视,未建立有

基于风险防控视角的住房公积金内部控制问题

张智华

(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北京 100077)

摘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在保障职工“住有所居”、缓解民众购房

压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属于事业单位,承担着相应的行政职能,但其归集的资金量以及

贷款的业务性质决定了其金融属性区别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其风险也具有特殊性。本文基于风险防控视角,总

结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控制存在业务风险识别不清晰、风险防控专业人员匮乏、风险防控意识不足、内部

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提升单位风险评估水平,强化员工风险内控意识,提高员工

风险防控能力,完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机制等具体优化路径,以期能够改善住房公积金内部控制能力。

关键词:内部控制;住房公积金;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4-06

基金项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践调查与建设研究”(BJR01058)。

作者简介:张智华(1990— ),女,中级会计,研究方向为内部控制、审计。

第50页

044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

效措施”。2021年9月经编办批复同意成立风险防控

处(审计处)。2021年12月,中心印发《风险管理办

法(试行)》。BJ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实行分级管

理,设立了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中心党组

书记,副组长为党组成员,组员为职能处室负责人。

风险防控处是风险防控工作主责部门,负责中心内部

控制工作,统筹协调日常监督管理、制定政策、提出

风险防范建议等工作。各职能处室和管理部为风险具

体责任部门,负责定期更新风险案例库和风险管理清

单、风险事件收集、专项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编制、

重大风险监控、风险事件应对和风险防控评价等。BJ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

管理来自广大住房公积金缴存人和企事业单位的数千

亿资金,业务风险与管理运行风险较大;中心之前没

有独立的风险防控与内控部门,风险识别与评估经验

不足,缺乏专业化人才队伍,风险防控与内控职能由

多部门分散管理,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未建立统

筹的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

2 风险视角下住房公积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业务风险识别不清晰

当前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面临的业务风险包括政

策风险、资金安全风险、业务操作风险、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数据安全风险。[1]政策风险包

括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与上位法不符、依据不充分

导致决策不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违规批准单位超比

例、超基数缴存或降低缴存比例,违规存储调拨资金

等。资金安全风险指中心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导致住

房资金在流转过程中偏离正常的方向和用途引起的风

险,包括资金被违规挪作他用、侵占等风险。业务操

作风险指由于中心内部流程、人员操作、系统故障,

以及外部事件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其中典型的是利用

人为操作或系统缺陷引起的操作风险。[2]信用风险是指

当事人违约未能履行合同约定义务而导致的风险,包

括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与项目贷款。公积金贷款期限

长、金额大,贷款人数众多、人员分散,这些特性决

定了公积金贷款风险比较集中,难以分散和转移,借

款人工作的稳定性和收入的可持续性影响其后续还贷

能力,如疫情期间申请缓缴贷款的比例极高,缓缴期

结束后仍存在大量未还款人员。[3]流动性风险是指流动

资金无法满足提贷需要和履行支付义务的风险,包括

住房公积金存贷比、资金运用率过高,超过警戒水平,

定期存款结构不合理等。市场风险是指房屋市场价格

波动导致住房公积金损失的风险。数据安全风险包括

数据备份迁移风险和数据共享风险,随着大数据时代

的到来,住房公积金信息作为一个重要的个人信息,

需要外联的部门与平台越来越多,在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对住房公积金的数据安全

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这些典型的风险有别于

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风险,而住房公积金系统针

对业务本身的风险防控比较少,导致其在预防业务风

险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够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体系的效

用。例如由于未建立跨区域以及全国数据共享机制,

2021年某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超过1 000人存在在多

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重复缴存问题。某中心管理部

职工对提交的不符合条件的公积金贷款申请擅自更改

系统审核,导致违规发放贷款,造成940余万元的经济

损失。某管理中心管理部职工违规办理公积金提取业

务,造成住房公积金流失380余万元、增值收益损失10

余万元。某管理中心银行代办人员违规办理住房公积

金提取业务,造成公积金流失70余万元。

2.2 风险防控专业人员匮乏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起步较晚,风险管理

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风险管理人员更是匮乏,缺乏

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风险管理要求相关人员具备风

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

能力。虽然一些单位设置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岗位,但

由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来负责,这些岗位也是

形同虚设。

以BJ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为例,中心风控处成

立较晚,处室现有编制人员4人,成立时由其他相关处

室人员借调组成,人员配置不足,中心对于风险防控

现阶段仍处于框架构建初始状态,缺乏一套完整的风

险识别系统,单位缺乏具有专业能力的内控队伍来制

定关于业务风险的评估与防控措施,缺少将特定业务

活动按照自身特点与风险控制手段相结合的举措,缺

乏对风险的认识与评估手段,其定期出具的情况报告

更偏向于描述当前业务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而没有更

深入地分析其中原因以及存在的内控风险,不利于全

面把握风险点。

2.3 风险防控意识不足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性质上归类为事业单位,

承担着相应的政府行政职能,但其归集的资金量以及

贷款的业务性质决定了其金融属性,内部控制建设仍

处于起步阶段。公积金中心面对来自内部以及外部各

方面的风险,对风险的认识与评估过程是一个动态反

复的活动,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h5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