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环境,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悟劳动教育的理
论魅力和实践风采。另一方面,注重对时代变迁
的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理论家,也需要
埋头苦干的实干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
势良好,需要大量技能技术型实干人才。倡导大
学生劳动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发挥主体性,让学
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劳动知识和培养劳动能力,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实干型人才。因此,
倡导大学生劳动教育回归生活是新时代劳动教育
回应时代关切的生动体现。
(二)回归生活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
的客观需要
观念引领行动,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就会呈现
什么样的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行为。大学生是未
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
观对于其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倡导劳动教育回归
生活世界与大学生劳动观的树立在学理上具有一
致性,因而提倡劳动教育回归生活是引导大学生
树立正确劳动观的客观需要。一方面,“在社会主
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4](P710)。教育和
生产劳动结合,凸显了劳动的生活力,而大学生劳
动教育回归生活强调劳动教育要亲近生活,不断
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情怀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体现劳动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两者在一定程
度上存在耦合性,回归生活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帮
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另一方面,生活是
劳动的动力,也是劳动教育的最好教材,从生活中
的需要和困惑出发,打通生活世界和劳动世界的
壁垒,切实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受到熏陶[5],自
觉形成昂扬向上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另外,在生
活中学习,了解劳动的形式和过程,并将教材上的
劳动知识学以致用,感受劳动的乐趣,也有利于帮
助大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
大、劳动最美丽的正确劳动观。因此,回归生活世
界的劳动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客
观需要。
(三)回归生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
保障
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6],是后来德
智体美劳思想的起源,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目标。德智体美劳是教育的5个方面,“五育”相
互融合贯通能够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德育、智
育、体育和美育的落脚点是劳育,最终都是要回归
到社会实践中,而倡导劳动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
德智体美“四育”立足生活实践,彼此融汇,形成教
育合力,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回归生
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旨归。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 是 一 切 教 育 活 动 的 最 高 目 标 和 价 值 追
求[7],也是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内容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大方
面,形式上要求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双管齐下。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实践育人价值,实现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就是要让劳动教育能在生活场域发
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
方位人才。另一方面,回归生活是贯通五育、整合
教育力量的重要抓手。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
的一个维度,德智体美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
至关重要,因而要整合“五育”,筑牢教育合力。生
活是连接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纽带,能让“五育”
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促进
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去生活化”的缺场表征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量化的
考核指标不一定能全面反映出劳动教育的成效。
因此,推动劳动教育融入生活世界,在生活场域里
发挥育人的实效性也十分关键。然而,当下大学
生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下,存在“去生活化”
的倾向,游离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其缺场表征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教育缺位,劳育的协同价值弱化
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在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
色,但当前重智轻劳倾向明显。一方面,学校对劳
动教育重视不够。很多高校将专业发展、学科建
设放在第一位,主要精力都用来培养学生的智能
等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难觅劳动课程的身
影,没有详实的课程计划和专业的师资队伍,经费
和场地等资源有限,劳动教育难以发挥“以劳育
人”的功能。另一方面,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8]。
在一些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部分家长扮演了“保
姆式”角色,不愿让孩子接触劳动、参与劳动;有的
家长过度看重学习,忽略了对子女的劳动意识的
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劳动教育错位,劳育的理性价值淡化
理性价值强调人性关怀,认为世界是充满人
王 莹,赵利利:回归生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创新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