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4-5-0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校网络舆情生成发展至结束的五个演化阶段,并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发展机理模型”[3]。潘明雪提出解决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预警方案的构建问题,需要明确预警指标、质量判断指标和量化预警指标[4]。目前,学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困境及舆情引导等方面。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看,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仍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本文拟通过文献研究与相关调研结果,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危机属性,归纳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特点,提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符合高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方案。1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属性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传递的双刃剑。从积极属性来看,第一,网络舆情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自媒体时代让信息传播更加大众化、扁平化,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发声。同时由于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差异,舆论呈现多元化特点。第二,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自媒体的广泛应用,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与他人互动,信息的交互频率和传播速度大大提升。从风险属性来看,网络舆情具有隐匿性和未知性。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民众在网络上的身份是虚拟的,带有主观情绪化的、... [收起]
[展开]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51页

校网络舆情生成发展至结束的五个演化阶段,并

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发展机理模型”[3]。

潘明雪提出解决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预警方案

的构建问题,需要明确预警指标、质量判断指标和

量化预警指标[4]。目前,学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困境及舆情

引导等方面。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看,高校网络舆

情的研究工作仍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本文拟通

过文献研究与相关调研结果,分析高校网络舆情

的危机属性,归纳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特点,提示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符合高

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

理方案。

1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属性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传递的双

刃剑。从积极属性来看,第一,网络舆情具有开放

性和多元性。自媒体时代让信息传播更加大众

化、扁平化,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发声。同时由于个

体对事物的认知差异,舆论呈现多元化特点。第

二,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自媒体的广

泛应用,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与他人互

动,信息的交互频率和传播速度大大提升。

从风险属性来看,网络舆情具有隐匿性和未

知性。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民众在网络上的身份

是虚拟的,带有主观情绪化的、非理性言语的聚集

影响网络空间的和谐与安宁。当事件在网络上呈

现过多消极、负面的信息时,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思

想观念,造成管理风险。学校管理者应及时研判,

正确引导,避免形成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校

内部出现的问题,经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信息传

递,使得不良信息持续发酵,在高校师生中快速传

播进而爆发为网络舆情。二是在开放环境下,高

校师生响应了社会层面的网络舆情,转化为校园

网络舆情。

1.1 高校网络信息传播的风险属性

在媒介化社会状态中,网络信息重塑社会现

实的能力愈发强大,网络媒介成为人们与世界其

它地点和其他事件连接的重要载体。人们对世界

的认知越来越依靠网络,甚至习惯于用网络获取

的信息来指导现实生活。因此网络信息的传播和

扩散对现实社会有巨大影响。实体性的风险存

在,经过网络媒体的“中介化”再现,会存在误差或

者扭曲,是影响高校师生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

在媒介化传播环境的推动下,高校网络信息

传播的风险属性可以表现为以下三重关系:第一,

网络媒介真实地报道,折射出风险因素。网络媒

体信息将监测到的风险点和舆论点真实地反映给

受众高校人群。同时在风险发生后,网络媒介继

续传递准确信息,使人们在风险中学习经验,避免

错误。第二,网络媒介放大了社会风险。由于网

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当前多种媒介的营销和运作

机制,部分网络媒体喜欢炒热点,赚流量,对社会

出现的风险属性的信息反复推送和转发,吸引大

量网民围观、评论、转发。这种信息进入高校传

递,产生聚光灯效应 ,助长了网络舆情的产生与

发酵。第三,网络媒介引发舆情导致现实社会面

临风险。在社会处于风险时刻,人们对当前正发

生的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信息缺乏理性和完整

的认知,对后续事件发展的信息渴求度大、情绪强

烈,容易对网络传播的各种报道做出非理性的行

为应激反应,从而造成新的舆情或者加剧舆情,形

成广泛而激烈的负面舆论。网络信息的风险属性

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不良信息对现实社会的危害和

影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规

律符合风险传播的演化特征。图1显示,只要人

们能把握好舆情发展的周期和规律,及时做好监

测预防,发现问题,尽快介入与引导,就可以最大

限度地化解舆情风险。

图1 高校网络舆情周期演示图

1.2 高校学生人群的风险属性

从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演化规律的分析

可以发现,高校学生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尚在形成期,有其独特的年龄特征和时代属性。

与其他公共安全相比,校园网络舆情的参与

主体比较特殊,舆情的制造和参与者大多为高校

学生。舆情发酵主要基于年轻人对社会的关切,

参与目的相对单纯,没有过高的利益诉求,但同时

舆情的发展也较为隐匿。高校学生年龄相近,学

习经历和学习环境相似,很容易就某一热点问题

达成共情。他们热衷于使用各种社交媒体发布和

传递信息。当在群体内达成一致意见时,网络上

刘媛媛,刘义红:基于传播学视角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145

第152页

的观点和情感态度往往比现实生活中更加强烈和

活跃。舆情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阻力更小,一些

发布者随意在网上发表意见,甚至宣泄情绪,同时

对学校的管理产生抵触心理。网络信息难辨真

假,一些不实消息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造

成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1.3 高校师生关注的主体对象的风险属性

舆论对象作为高校师生所关注的主体对象,

不仅包括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教育教学、后勤

保障、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各项法规

政策,还包含了对高校师生维权问题的讨论,如高

校学术不端、官员腐败、师生关系、个人情感等,甚

至还涉及到对国际事件关注度、意识形态问题、不

同大学之间的联动影响等。同一个问题可能呈现

出隐匿性、复杂性、多样性、衍变性等多重特征。

由于社会对高度关注,高校的舆论问题往往容易

引起舆论关注并迅速蔓延,甚至成为重大舆论事

件。因此,高校舆论也是社会舆论的一个高发敏

感集群组成部分。

2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的各种信息给社会带来多元思想的同

时,也冲击着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高校网络

舆情工作作为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其

处理机制的科学与完善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学

生管理、行政管理和学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放的舆情网路环境下,引发高校网络舆情的

事件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也使得高

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工作面临更多困难,高

校舆情管理工作任重道远。

2.1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

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5]。党的二十大以

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加强,但面对高

校网络舆情工作,一些高校在事前预防、舆情纾

解、回应关切、处理方式、组织布局等方面仍然存

在着短板,舆情引导与意识形态工作没有形成科

学合理的衔接方式。高校师生群体具有开放性思

维、容易接受多元文化,具有集群效应等特点,但

一些高校并没有正确认识和评估网络舆情管理的

重要性,缺乏预防意识,单纯地将高校师生的意识

形态工作依托于思政课程建设,而没有将高校学

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身边事与意识形态工作结合

起来,对高校师生进行有效引导。部分高校舆情

管理的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到位,没有辩证地将

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高校意识形态

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忽视了高校意识形态在新

时期面临的更为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这些都

不利于高校师生政治敏感度和是非鉴别能力的

提升。

2.2 舆情风险意识不够

随着5G时代来临,互联网信息以更快的速

度向更广泛的地方扩散。加之后疫情时代,师生

线上交流频次增多,易感话题增多。近年来高校

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频率增无减加,网络的辐射

力和影响力也随之提升。一些高校面对网络舆

情,其处理方式和管理理念较为保守,缺少舆论监

测与评估的有效平台。

2.3 舆情处理机制不健全

罗伯特·希思指出,避免危机或在早期平息

危机是最大的机会成本[6](P56)。舆情最初发生时,

部分高校内部缺少强有力的组织核心,导致协调

能力不强、权责不清、方式方法不科学;缺少有效

的媒介来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部分高校的舆情管理缺少舆情早期的信息收集、

研判和应对机制,缺少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可

行性的有效制度;其舆情管理缺少科学的总体设

计,没有建立多元化协同共治的舆情引导与管理

机制。许多高校仍把舆情事件当做是校园安全的

偶发事件,缺少从源头消弭危机的意识,这与当前

高校的安全治理观念存在较大的出入。某些高校

遇到舆情时,仍会采用封锁消息、关闭评论、删贴

等方式切断信息传播。这种方式表面上或者短期

内可能呈现出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大数据常态化

的时代,如果不尊重舆情发起者和参与者的知情

权,进行有效沟通,重建与利益相关者的良性互

动,及时修复高校形象,只会给后期的高校稳定运

行和有效管理带来更多更大的隐患。

2.4 舆情管理队伍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善高校网络舆情,关键在于提升舆情管理

者的素质。当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专业的舆情管

理部门,舆情管理人员多是兼职。这些工作人员

在面对舆情问题前并没有接受专业训练,缺少危

机管理的专业知识、良性对话与沟通技巧,缺少对

舆情的研判能力和相应的处置能力,无法准确把

握舆情在高校中的传播周期与规律。

部分高校在处理舆情状况时不能熟练把握三

14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153页

个舆论场的特点,缺乏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信息

传播的内容、方法和情境转变的综合考量,使得高

校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总是以管理者的

视角,以单一输出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试图稳定先

行,大事化小,无法有效引导信息流向,从实质上

化解舆情,甚至会激化矛盾。

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就是引导高校网络

舆情的良性发展,及时回应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消弭舆情,回归正确的价值观。综合利用传播学

思维,可以使舆情管理工作的更科学有效,更能构

建良好的高校舆论环境。

根据斯蒂芬·芬克危机传播四阶段模型,即

危机的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征兆期、爆发期、

延续期、痊愈期[7]。高校网络舆情处置流程见图

2,对舆情引导处置的主体来说,针对不同的舆情

发展阶段,如何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其背后的

规律和特点,建立有效的高校舆情引导与管理机

制,成为高校管理的一门必修课。

图2 高校网络舆情处置流程图

3.1 征兆期:创新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与网络平

台的支持是网络舆情引导与监测的基础

3.1.1 发挥意识形态教育的优势,积极纾解负面

情绪

高校应积极发挥意识形态教育的优势,结合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的契机,以学生需求

为考量,抓住有力时机,围绕学生困惑、冲击其价

值观的意识流进行正向教育,积极回应学生关注

的网络热点问题,通过双向良性地互动交流,理性

地表达情感,合理反馈师生利益诉求,将负面情绪

积极纾解,避免舆情不断扩散,切实提升高校网络

舆情管理实效。

3.1.2 转变传统思维,以“新理念+新技术”的举

措逐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校园安全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送呈现出多媒介

化,促使人们不断的破旧立新,转变传统思维,创

新舆情管理的方式方法,以“新理念+新技术”相

结合的管理举措逐步适应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的

新态势。

第一,将校园网络安全风险管控纳入学校日

常管理。从高校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校园

网安全的技术指标和标准化文件,积极培育网络

安全的专业技术团队,对校园内传播的舆情信息

进行有效监控、收集与评估,并对具有负面诱导、

激进行为的信息进行有效干预与过滤,同时加强

对校园师生的普法教育与网络安全教育。

第二,建立科学的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网

络时代的舆情分析与研判,需要充分利用最新的

大数据方法与技术,提升舆情分析与研判的科技

水平。一方面扩展與情信息规模,利用大数据技

术进行各种类型数据的收集,将校园师生的情感、

意见、态度等网上的诉求信息进行数据量化;另一

方面拓展舆情分析维度,利用数据关联性,进一步

精准分析舆情走势。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网

络舆论的监测可以更加精准,在大数据时代,树立

“大舆情”观念。

3.2 爆发期: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完善的团队建设

是舆情处置的核心

3.2.1 做好顶层设计,建立校内部门联动机制

在大传播格局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理

的工作正趋向于一个常态化,需要随时待命,通过

收集数据、信息分析、研判和化解校园危机,应对

突发的校园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成立

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团队作为工作班子———舆情管

理团队。舆情管理团队务必坚持由高校党委统一

领导和部署,设立舆情工作办公室,可以迅速协调

院办、宣传、学工、团队、保卫、后勤、团委等部门和

各二级学院充分参与的联动机制。

3.2.2 完善团队建设,提升团队舆情防控技能与

素养

要完善团队建设,建设一支能征善战、敢打硬

仗、能打胜仗的专业团队。专业的舆情管理队伍

应当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如对舆情扩散的规律认

知、媒体运作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与舆情相关

的法律法规、危机攻关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对

舆情的研判和纾解能力、多元环境下的沟通技巧

等等,善于使用各种网络媒介发布及时信息,掌握

刘媛媛,刘义红:基于传播学视角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147

第154页

话语权,同时学校还需要对管理队伍给予设备支

持和必要的经费支持。

3.3 延续期:健全的工作机制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是舆论理性回归的重要保障

3.3.1 进一步健全协同机制,促进舆情处置的制

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

进一步健全责任主体与各部门工作协同机

制,细化责任分工,构建子工作团队做好舆情推进

与处置工作,保持舆情信息上报与下达信息通道

畅通,积极回应师生诉求和社会关注,持续保持对

外的良性沟通与对话,使用综合手段使舆情降温

直至回归常态。依法依规有效促进舆情处置的规

范化、制度化、人性化,塑造高校的良好形象。

3.3.2 培育意见领袖,协助学校做好安抚和稳定

工作

在高校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学生队伍和党

员队伍中大力培育一批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利用

意见领袖的感召力,助力学校在舆情处置上理性

发声,树立公信力,引导舆情事件的利益相关方正

确看待舆论信息;协助学校做好安抚和稳定工作。

3.4 痊愈期:及时的形象修复和复盘反思,是提

升今后舆情引导和处置工作质量的必要措施

网络舆情应对的最后环节是舆情处置反馈与

学校形象修复。一方面学校要与时俱进,增加与

师生沟通的渠道,建立公信力;另一方面在学校各

项工作回归常态的同时,学校舆情处置团队应评

估危机公关成效,做好复盘反思,通过过程性评

价,总结舆情处置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建立和积

累学校舆情处置案例库,为今后的网络舆情工作

提供参考。

4 结 语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是社会危机管理的一个

分支,同样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高校应

尝试由单一主体管控逐步走向多元化主体协同治

理,打造校内校外全覆盖的高校舆论监控体系,借

助先进网企的前沿技术协助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的

管理监测、预防、信息收集和评估,同时提升高校

网络舆情的预警能力。当然在舆情治理的同时,

也务必要满足校园师生的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

畅通对话渠道,切实关注到利益相关者的真实诉

求,减少和消弭网络空间负面舆情事件扩散影响,

全面提升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控和处置工作的针

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A/OL].(2023-

08-28)[2023-10-10].https://cnnic.cn/n4/2023/0828/

c199-10830.html.

[2]李兰晶,秦洁.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4):73-75.

[3]周子明,高慎波.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逻辑、风险特点及应

对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22,40(3):152-158.

[4]潘明雪.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4):88-90.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OL].(2022-10-25)[2023-04-22].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

5.htm.

[6]汤景泰.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7]王哲,何飞.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演化及管理机制研究[J].西

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43,(8):157-162.

ResearchOntheManagementMechanismofOnlinePublicOpinions

inUniversitiesfromthePerspectiveofCommunication

LIUYuanyuan,LIUYihong

Abstract:Thedisseminationofuniversityemergenciesinthenetworkenvironmentmakesuniversitiesfacenewdilemmaswhilemonitoringandmanagingthepublicopinion.Thearticleexploresthecomplexityandmanagementstrategiesof

theevolutionofuniversityonlinepublicopinionfromtheperspectiveofcommunicationtheory.Thisstudyindicatesthat

theinformationofuniversitynetworkpublicopinionshowsirrationaldevelopmentandaggregatedoutbreak,andevolveintoaprocessofcrisisinformationdisseminationanddrive.Accordingtothecommunicationcharacteristicsofcrisisinformationatdifferentstagesoftheevolutionprocess,theestablishmentandimprovementofpublicopinionresponseand

managementmechanismshouldbemadetodealwithallkindsofpublicopinioncrisiseventsquicklyandeffectively,soas

tocreateagoodpublicopinionenvironmentforthestabilityanddevelopmentoftheuniversity.

Keywords:universitynetworkpublicopinion;publicopiniondissemination;evolutionofpublicopinion;copingmechanism

14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