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网络舆情生成发展至结束的五个演化阶段,并
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发展机理模型”[3]。
潘明雪提出解决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预警方案
的构建问题,需要明确预警指标、质量判断指标和
量化预警指标[4]。目前,学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困境及舆情
引导等方面。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看,高校网络舆
情的研究工作仍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本文拟通
过文献研究与相关调研结果,分析高校网络舆情
的危机属性,归纳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特点,提示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符合高
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
理方案。
1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属性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传递的双
刃剑。从积极属性来看,第一,网络舆情具有开放
性和多元性。自媒体时代让信息传播更加大众
化、扁平化,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发声。同时由于个
体对事物的认知差异,舆论呈现多元化特点。第
二,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自媒体的广
泛应用,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与他人互
动,信息的交互频率和传播速度大大提升。
从风险属性来看,网络舆情具有隐匿性和未
知性。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民众在网络上的身份
是虚拟的,带有主观情绪化的、非理性言语的聚集
影响网络空间的和谐与安宁。当事件在网络上呈
现过多消极、负面的信息时,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思
想观念,造成管理风险。学校管理者应及时研判,
正确引导,避免形成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校
内部出现的问题,经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信息传
递,使得不良信息持续发酵,在高校师生中快速传
播进而爆发为网络舆情。二是在开放环境下,高
校师生响应了社会层面的网络舆情,转化为校园
网络舆情。
1.1 高校网络信息传播的风险属性
在媒介化社会状态中,网络信息重塑社会现
实的能力愈发强大,网络媒介成为人们与世界其
它地点和其他事件连接的重要载体。人们对世界
的认知越来越依靠网络,甚至习惯于用网络获取
的信息来指导现实生活。因此网络信息的传播和
扩散对现实社会有巨大影响。实体性的风险存
在,经过网络媒体的“中介化”再现,会存在误差或
者扭曲,是影响高校师生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
在媒介化传播环境的推动下,高校网络信息
传播的风险属性可以表现为以下三重关系:第一,
网络媒介真实地报道,折射出风险因素。网络媒
体信息将监测到的风险点和舆论点真实地反映给
受众高校人群。同时在风险发生后,网络媒介继
续传递准确信息,使人们在风险中学习经验,避免
错误。第二,网络媒介放大了社会风险。由于网
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当前多种媒介的营销和运作
机制,部分网络媒体喜欢炒热点,赚流量,对社会
出现的风险属性的信息反复推送和转发,吸引大
量网民围观、评论、转发。这种信息进入高校传
递,产生聚光灯效应 ,助长了网络舆情的产生与
发酵。第三,网络媒介引发舆情导致现实社会面
临风险。在社会处于风险时刻,人们对当前正发
生的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信息缺乏理性和完整
的认知,对后续事件发展的信息渴求度大、情绪强
烈,容易对网络传播的各种报道做出非理性的行
为应激反应,从而造成新的舆情或者加剧舆情,形
成广泛而激烈的负面舆论。网络信息的风险属性
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不良信息对现实社会的危害和
影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规
律符合风险传播的演化特征。图1显示,只要人
们能把握好舆情发展的周期和规律,及时做好监
测预防,发现问题,尽快介入与引导,就可以最大
限度地化解舆情风险。
图1 高校网络舆情周期演示图
1.2 高校学生人群的风险属性
从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演化规律的分析
可以发现,高校学生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尚在形成期,有其独特的年龄特征和时代属性。
与其他公共安全相比,校园网络舆情的参与
主体比较特殊,舆情的制造和参与者大多为高校
学生。舆情发酵主要基于年轻人对社会的关切,
参与目的相对单纯,没有过高的利益诉求,但同时
舆情的发展也较为隐匿。高校学生年龄相近,学
习经历和学习环境相似,很容易就某一热点问题
达成共情。他们热衷于使用各种社交媒体发布和
传递信息。当在群体内达成一致意见时,网络上
刘媛媛,刘义红:基于传播学视角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