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bookData.followerCount}}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取消关注'}}
空投特务组告终。 2. 歼灭格尔木不冻泉地区空降特务组战斗 1960 年 2 月 13 日 1 时 20 分,敌机 1 架窜入格尔木以南五 道梁纳赤台地区上空盘旋 3 次,并有灯光。当地牧民发现此异常 情况,立即报告驻军部队。部队首长经研判,即判断敌机可能在 此区域实施空投。格尔木市立即组织围剿指挥部,抽调部队、民警、 地方干部和民兵 400 余人,14 日 18 时抵达不冻泉地区进行搜剿。 15 日搜剿部队自行火炮连连长率 80 余人前往该地区,发现特务 3 名,当即包围,经 1 小时战斗,将敌特务组长马如德、报务员 周万钟、傅仲民击毙。17 日,民警 3 支队搜剿分队在不冻泉地 区以东 35 公里处,活捉漏网特务马云友。至此,该股空投敌特 全歼,缴获加拿大手枪 6 支、美式卡宾枪 9 支、美式 30 步枪 3 支、 各种子弹 3900 发、发报机 3 台、手摇发电机 2 部及敌特密码、 文件、黄金、银圆等全部物资。 上述两次反空投战斗,全歼装备精良,受美国中央情报局 及蒋介石集团精心培训,长期策划的空投特务,敌方无一所获被 全歼,而我方一无伤亡获全... [收起]
[展开]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已关注'}}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51页
空投特务组告终。 2. 歼灭格尔木不冻泉地区空降特务组战斗 1960 年 2 月 13 日 1 时 20 分,敌机 1 架窜入格尔木以南五 道梁纳赤台地区上空盘旋 3 次,并有灯光。当地牧民发现此异常 情况,立即报告驻军部队。部队首长经研判,即判断敌机可能在 此区域实施空投。格尔木市立即组织围剿指挥部,抽调部队、民警、 地方干部和民兵 400 余人,14 日 18 时抵达不冻泉地区进行搜剿。 15 日搜剿部队自行火炮连连长率 80 余人前往该地区,发现特务 3 名,当即包围,经 1 小时战斗,将敌特务组长马如德、报务员 周万钟、傅仲民击毙。17 日,民警 3 支队搜剿分队在不冻泉地 区以东 35 公里处,活捉漏网特务马云友。至此,该股空投敌特 全歼,缴获加拿大手枪 6 支、美式卡宾枪 9 支、美式 30 步枪 3 支、 各种子弹 3900 发、发报机 3 台、手摇发电机 2 部及敌特密码、 文件、黄金、银圆等全部物资。 上述两次反空投战斗,全歼装备精良,受美国中央情报局 及蒋介石集团精心培训,长期策划的空投特务,敌方无一所获被 全歼,而我方一无伤亡获全胜。给美蒋特务机关以沉重的打击, 迫使美蒋不得不终止了空投特务的阴谋活动。(资料参考《海西 州志》) -147-
第152页
碧血润瀚海 丹心照昆仑 海西地区的剿匪是在十分复杂的社会背景,非常严酷的自 然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剿匪部队,公安干警,民兵中有同志就 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事迹永垂不朽。现只举两例。 1. 里太加孤胆杀敌英勇牺牲。里太加(1935—1962),男,藏族, 青海省共和县人。1951 年参加工作,1955 年入党,1960 年任唐 古拉工委公安局长兼乌丽公社社长。1962 年 1 月 17 日,接到群 众举报,说有一股叛匪在公社境内的风火山中活动。里太加立即 派人骑马向上级汇报(那时公社尚无电话),自己带领干警和民 兵 6 人,策马向目标地急行。天黑时,他们登上了一个陡峭的山 岬,突然,发现前面有 80 余名骑马背枪的匪特,遭遇战立即打响, 敌方火力全开,情况危急,而他们所带子弹不多,难以持久战斗。 -148-
第153页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里太加判断形势后,立即命令战士们撤 退,尽快回去上报军情,自己选择有利地形与匪徒周旋。他一人 抗击众多匪徒的攻击,击毙击伤匪徒多人,他打完了 40 余发子 弹后,胸部中弹而牺牲。献出 27 岁年轻生命。但被他掩护而突 围的同志们终于及时向上汇报了匪情,部队首长立即作出战斗部 署,这伙股匪终被歼灭。 2. 七勇士血染乌兰卜浪沟。纪炳文(1915 年—1952),男, 汉族,河北省蠡县大杨庄人,1937 年参加革命,1939 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曾任冀中军区手枪队警卫员、班长,后进延安抗日 军政大学学习一年,回部队后任特务连排长。1942 年—1949 年, 曾先后任 38 团排长、连长、连指导员、营副教导员、一军三师 民运股长,1950 年,任都兰县委常委、县公安局局长。据方新 同志说,纪炳文是一位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又很有地方工作经验 的老同志,是他向三师首长申请主动来都兰的。 纪炳文在任都兰县公安局长期间,工作雷厉风行,扎扎实实, 多次深入基层,摸清社情敌情,善于分析判断,提出正确的对策 建议,又能亲力亲为,敢于担当。所以在他任公安局局长的一年 多时间内,都兰的社会治安有了很大的好转,而这与他指挥的一 场活捉匪首包布拉的战斗有关。 包布拉(?—1952 年)男,新疆义风县人,因家贫所迫,先 后在新疆、甘肃北岩泉一带游牧度日。包布拉的枪法和马上功 夫极好,在蒙古族、哈萨克族械斗中,他纠集家人、流民持械 自立,明抢暗夺,沦落为匪,四处抢掠。民国 36 年(1947)岩 -149-
第154页
泉国民党驻军马英九部因难对付各路地方武装,就派人携礼联 合包布拉。在作战中,包布拉驰马纵横,马上射击,发而必中。 因作战凶悍,1949 年,包布拉被国民党封为“西北反共救国军 副司令”,曾多次袭击解放军,被解放军打败后,包布拉逃入柴 达木盆地,当地的柯鲁沟旗受其骚扰,杀害群众抢劫财物牛羊, 牧民们称之为“土尔扈特包布拉”,恨之入骨,啼哭的孩子听其 名都不敢哭。后慑于解放军兵威,包布拉一度窜到西藏,因无 法立足,于 1951 年又返回柴达木盆地。7 月,包布拉股匪窜入 诺木洪南山区后,指派 2 名匪徒分别化装成“喇嘛”和“牧民” 潜入都兰县城附近刺探军情,于 12 月初被抓获。在管押中“喇嘛” 自杀,经突审“牧民”,交代了包布拉确实藏于诺木洪南山。都 兰县委当即成立以县公安局局长纪炳文为总指挥的剿匪指挥部。 12 月 23 日,解放军骑兵团二连和香加、宗加、巴隆、台吉尔 4 旗自卫队编成的骑兵连,由纪炳文率领于夏拉艾里格会合后 星夜兼程,第三天黎明时分别到达诺木洪。发现匪情,纪总指 挥决定全力顺乌努河沟向乌努山脑进发。提出此战要攻其不备, 全歼匪众,不准漏网。28 日,部队抵达目的地前沿宿营,全体 骑兵变步兵,在暗夜中摸索前进。 翌日拂晓时,发现前面高山间有花布帐篷,指挥部立即下 令火速三面包围,同时鸣枪,以示警告,并组织自卫队员喊话, 包匪听到枪声急出帐外,见已无路可逃。只得举手就擒,其余匪 徒亦立即缴械投降,唯包弟浩特藏到大石崖处,妄图逃跑,但次 日亦被捉拿。 -150-
第155页
此战大获全胜,参战人员无一伤亡,60 余名匪徒悉数就擒。 成为在海拔 4300 米高山歼灭匪徒的典型战例,此战使各路股匪 闻风丧胆,广大群众拍手称快,纪炳文的威名也在盆地中到处 传扬。 纪炳文干公安心怀全局,特别注重社情民意的调查研究。 在一次县委会议上他提出,茶卡因为有盐场出名,当时尚有多名 旧政权的留用人员,政治面貌不清 ;另有挖盐工人,骆驼客、坐 地商及身份不明的人多达百人。这些人来自各民族,行踪不定, 七清八白很复杂,已有情况传出。他提出由他带队,组成工作组, 作一次茶卡社情民意的调查摸底。 县委同意了他的要求,纪炳文组织了一个 8 人工作组。当 时各单位下乡全部骑马,从县城到茶卡是骑马两天的路程,需 穿越大漠,翻过高山。1952 年 3 月 18 日行至乌兰卜浪沟时,突 -151-
第156页
遇近百名土匪的伏击。纪炳文沉着应战,指挥 7 名战士据险射击。 土匪人手有枪且有轻机枪和多支冲锋枪,纪炳文和他的战士们 只有一支冲锋枪和 7 支长短枪。火力差距甚大,而且土匪已占 据了有利地形,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激烈战斗一小时后,纪炳 文等全部壮烈牺牲,据事后参与收归烈士遗体的民兵排长希烈 讲,每位烈士的遗体上均有弹孔,最多的一位烈士身上有 21 个 弹孔。其战斗惨烈可见一斑。纪炳文时年 37 岁,一同战死的同 志有 : 郭天元 :山西省人,党员,公安队副排长,时年 25 岁。 牟学成 :青海省都兰县人,县公安局秘书,时年 20 岁。 杨建华 :青海省湟源县人,县公安局中队战士,时年 37 岁。 曹明章 :青海省湟中县人,县公安局中队战士,时年 25 岁。 陈英黄 :广东省英德县人,县公安局中队战士,时年 38 岁。 陈昌义 :广东省茂名县人,县公安局中队战士,时年 41 岁。 郑明清 :山西省人,县公安局中队班长,时年 28 岁, (摘录《海西州志》烈士名录) 乌兰卜浪,蒙古语红色泉水之意。这次悲壮的战斗,烈士 们的鲜血给这条幽静的山谷赋予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意蕴,而 此地又是横穿大漠旅游线路的一个节点,故建议应辟为红色教育 的基地。 -152-
第157页
政策教育入险地 三劝叛众归家园 在海西的剿匪反特斗争中,从始至终认真、全面地贯彻了 党的一系列对敌斗争政策和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收获巨大,现 只举劝降保银科叛众的事例一则。 查查香卡是一个纯藏族山村,以牧农为业兼营打猎。位于 县城北 70 余公里,交通极为闭塞,形如孤岛。有保银科家族(藏 族)人丁多,保银科是部落红保(头人)。部落里的成年人个个 快枪怒马,性格彪悍,呼啸山林,打劫客商,但也带头抗税抗捐, 而旧日的民国县政府对保银科一伙鞭长莫及。解放后,保银科一 伙的主要成员 9 人,携枪械遁入深山,但抢掠之习不改。对政府 派来的工作组避而不见,并扬言要下工作组的枪。如何处置保银 科一伙,都兰县委进行了专题研究,有的同志主张坚决剿灭,理 由是这伙人数不多,但盘踞地域为青藏公路要冲夏日哈一带,顽 -153-
第158页
固不化,危害很大。但方新同志却坚持劝降。理由是这伙人与其 他匪众有本质上的不同,他们虽为盗,但要财不要命,实际上是 一群对党的政策不了解,对新旧社会分不清的牧民,只要政策做 到家,相信能争取过来。 县委统战部长刘悦良、公安局长杨文锦负责劝降保银科工 作。杨文锦带队到查查香卡,召开群众大会,宣讲政策,还深 入到保银科一伙的家中,嘘寒问暖拉家常。说服他们给躲在深 山的家人传话,回头是岸,全家平安,对抗没有出路 ;第二次 由刘悦良任组长,深入到查查香卡访贫问苦,解决群众的各种 实施困难。根据上一次了解的情况,工作组增加了一名医生, 还带着不少药品,给一些患病群众看病给药,其中就有保银科 的父亲,其父得哮喘病 ;还有图丹妻子得胃寒病。他们患病多 年从未看过医生,也没吃过药,今有医生上门看病,还给药吃, 分文不要,这使他们大受感动,工作组的所作所为自然通过不 同渠道传到保银科一伙的耳中。这使原本敌对的情绪开始转化, 工作组两次进村,他们都暗中埋伏在村子周边,一旦抓捕他们 的家人,就要动武,但结果竟大出他们所料。工作组的诚心感人, 他们放出话来,要在他们指定的地点,见共产党的“大官”,面 对面谈投降的条件,县委决定由统战部长刘悦良负责谈判。是日, 刘部长穿一身旧军装,不勒武装带,不带武器,只身到达对方 指定的沙柳河畔。等了好一会,保银科才从林中出来,手捧哈达, 但靴筒中却藏有一把短刀。不远处的沙柳中隐藏着他的伙伴们, 一个个子弹上膛,随时准备冲出“救主”。(这是事后得知),当 -154-
第159页
时的刘部长胸有成竹,谈笑自如,态度真诚,讲政策,话家常, 一席话说得保银科心服口报,按藏族习俗,自动对天起誓,洗 心革面,决心跟着政府走。县上安排保银科及骨干加入自卫队, 因他们表现好,多次受到表扬。 劝降保银科在都兰地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不久多名 隐藏人员,自动投案,交出武器和反动证件,广大群众说 :“共 产党真厉害,刘部长活菩萨,能把生铁化成水。” 十多年后,我下乡查查香卡,得知保银科一帮人都安度晚年, 儿女们有的当村干部、有的参了军,有的当了国家干部。说起刘 悦良部长,他们异口同声说,共产党是父辈们和他们家庭的救命 恩人。 海西地区剿匪反特的完全胜利,是老一辈共产党员和革命 者们建立的不朽功勋,剿匪肃特斗争中,显现出来的依靠群众、 不怕牺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作风,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我们学习海西党史的生动教材。后来人,应从中汲取力量,永 葆革命者的本色。 注释 :①摘自青海省公安厅档案 :马继援于 1949 年 9 月 2 日给八十二副军长赵参谋长马文鼎指示信。引文中的都兰指乌兰 县、希里沟。 程起骏,曾任省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现为青海 江河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155-
第160页
19 世纪西方探险家眼中的 柴达木唐古特人 更 前 乾隆二十二年起(1757 年),清廷全面实行长达八十多年的 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故步 自封,停滞不前,国民经济日渐萧条,综合国力日渐衰落,最终 变为西方列强肆意侵略瓜分的腐朽软弱国家。到了清末民初,西 方列强强迫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中尼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将西方人允许进入甘、青、川和西藏地区的内容写进条约中,随 后英、俄等国的“考察团”陆续以“探险”“考察”“游历”等为 名,相继进入甘、青、川等藏族聚居地,开展科学考察的同时, 兼顾着搜集情报和传教工作。西藏的广大僧俗百姓不顾清廷施压, 私下签订盟约极力反对西方人进藏考察,在巴塘和昌都等进藏咽 喉要塞组织民间武装力量死死把守,未放行一名以“探险”“游 历”为幌子的西方人,致使多数西方人只能铤而走险,不得不选 择时常出没土匪、炎热干旱的柴达木盆地,翻越唐古拉山,穿过 -156-
第161页
人烟稀少的藏北草原以避开进藏路上的藏民武装组织。他们在记 述穿越柴达木的见闻中除记录有测绘地形、测量气候,以及采集 地质、植物、昆虫标本外,还多次记录了当地土著民族之一的唐 古特人(藏族)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笔者试图借用第三者 视角,还原 19 世纪中叶,生活在柴达木盆地的唐古特人的游牧 区域、生活状况、风土人情等。 一、唐古特人在柴达木的足迹 十九世纪后期,外国探险家称柴达木为“世界上最荒凉的地 方”,俄国探险家尼·米·普尔热瓦斯基是最早踏入柴达木的外国 人,他因旅行团半路用尽盘缠,驮运牲畜疲乏不前,找不到唐古特 人作向导,以及未获得西藏地方官员的进藏许可等缘故,于 1872 年、 1873 年、1876 年、1880 年先后四次越过浩瀚的柴达木盆地,对柴 达木哈喇唐古特人 [1] 的外貌、语言、服饰、居所、产业、饮食和性 格等方面做了翔实的记录。他在柴达木旅行记中对唐古特人在柴达 木游牧区域有这样一段表述 :“如同青海地区,柴达木的居民主要 是蒙古人和哈喇唐古特人,但后者更多分布在柴达木东部一带。”[2] 众所周知,汪什代海、日安、果密等部落三迁三进柴达木 盆地,散居在今天峻、都兰、德令哈、乌图美仁等柴达木盆地适 于人类居住的区域。正如普尔热瓦斯基在《蒙古与唐古特地区》 一书中所言:“青海湖一带的哈喇唐古特人比蒙古人多,从这里(指 青海湖)直到柴达木,都有他们的踪迹,尤以黄河上游地区最为 密集。”[3] 此外,在其青海湖畔的旅行一文中还有一段记载 :“在 这片区域,群山更为高峻,山岩更加陡峭,唐古特土地上的圣山 -157-
第162页
之一贡嘎雪山(གངས་དཀར་ཕྱོགས་ལས་རྣམ་རྒྱལ།),就耸立在群山之间。”[4] 上 述两段记录明确反映了天峻一带属于唐古特人的游牧区。 同样在法国探险家古伯察的《鞑靼西藏旅行记》中也曾记 载道 :六天之后,必须渡过布哈音果勒(布哈河)。这条河发源 于疏勒(སུ་རུ།)南山的岗格尔雪合力冰峰(གངས་དཀར་ཕོྱགས་ལས་རྣམ་རྱྒལ།), 是青海湖盆地最大的河流。[5] 另外,还有曾在俄国彼得堡大学东 语系学习汉满蒙文的布利亚特蒙古人崔比科夫在《佛教香客在圣 地西藏》一书中记述了,“甘珠尔丘卢”(现天峻县西王母圣殿, 当地藏人称甘珠寺,寺院左侧的甘珠石板)[6] 等地名的由来在唐 古特人中的传说,甚至其在游记中还曾写道 :“柴达木这个藏语 词汇的意思是‘盐泽’或‘泥泞的盐地’,它非常准确地描绘出 了这块一望无际大平原的特征。当地蒙古人常常把自己这块游牧 区称为塔本柴达木,即五柴达木的意思。这个称谓,毫无疑问, 来源于目前在柴达木存在的五个旗或札萨克 :库凯特—贝莱,库 勒卢克—贝塞,巴伦,茨尊和台吉纳尔。”[7] 与其同一世纪的俄 国旅行家柯兹洛夫在《蒙古和喀木》一书中也曾写道 :“柴达木” 一词不是蒙古语词汇,而是藏语词汇,蒙古语中的这一词汇表示 “盐泽、盐谷和草原”之意,实质上,该词汇是有两个藏语词汇 构成的:“柴”——盐“,达木”——淤泥、沼泽。”[8] 这就表明了“柴 达木”(ཚ་ྭ འདམ།)一词是唐古特语地名,绝非蒙古语地名。这本就 合情合理,因为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柴达木地区的都兰县、 德令哈市、乌兰县等地相继出土了大批吐蕃古墓。经国内外诸多 学者研究认为,自唐代起,唐古特人就陆续踏入了瀚海戈壁的柴 -158-
第163页
达木盆地,并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该盆地多 处为沼泽地且存在有大量的盐,故而命名为“柴达木”。 1873 年,普尔热瓦尔斯基到达青海王所辖寺院都兰寺(现 乌兰县境内)附近,唐古特人和蒙古人蜂拥而至,对俄国探险 团队,甚至对他们的武器恭敬行礼 ;当地的王公贵族频频带孩 子前来,求普尔热瓦尔斯基为他们摸顶,祝福他们。他们在都 兰寺停留期间,上百人聚在那儿,跪在路边敬拜。[9] 在俄国崔 比科夫的《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一书中写道 :“盖根呼图克图 活佛常住在这所寺院(指都兰寺),邻近的唐古特人非常尊敬他, 因为他经常在蒙古人和唐古特人之间扮演一个仲裁法官和调停 人的角色。”[10] 这两段纪行表明都兰寺(乌兰县境内)附近有唐 古特人居住的事实。 在瑞士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中有一段 记录,该记录记载着他们在克鲁克湖附近考察时遭遇唐古特人攻 击的经过。赫定考察团从都兰折向北行,1900 年 10 月 26 日抵 达巴音河畔,测量克鲁克湖和托素湖水质、深度、水温、盐碱度时, 遭遇到 12 人组成的唐古特骑队的袭击,向东走了两、三天的路, 途中他们碰见过唐古特游牧人的帐篷,在牧民手里购买了绵羊和 奶酪。11 月 5 日,他们遇见过一个 25 顶帐篷的唐古特部落,但 无论怎样商量,唐古特人没有一个人肯充当向导。[11] 这段记录 证实了在德令哈一带曾有唐古特人游牧生活过。 关于唐古特人散居在格尔木市一带的情况 :在俄国探险家 普尔热瓦尔斯基的《走向罗布泊》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 :大约 -159-
第164页
30 年前(1843 年),有三十户留长头发的藏民,从青藏高原迁移 到了这个领地,在乌图美仁河上游的山区放牧着牦牛和羊群,过 着平静的生活。但是 10 年后,他们又回到高原上去了。另一种 说法是,其中的 8 户藏民还住在这个领地。在亚洲内陆的偏远地 区,现在还有一些小游牧群体像这样随处迁徙。[12] 崔比科夫柴 达木游记中记载道 :经过达布逊淖尔湖(察措 ཚ་ྭ མཚོ),看到了唐 古特人和蒙古人运盐的场景,深入沙尔加峡谷游牧着来自布姆塔 尔大部落中的明亚格氏族的唐古特人。[13] 从以上几位西方人的游记中我们获悉,19 世纪中叶,唐古 特人遍布于柴达木盆地适于游牧的区域。关于沙皇俄国侵略亚洲 急先锋普尔热瓦斯基对柴达木蒙古人和唐古特人游牧点和气候的 要求,也曾有这么一段表述 :“柴达木蒙古人对干旱的沙漠情有 独钟,害怕潮湿甚至害怕其他一切坏天气,而唐古特人偏爱水草 丰美的广阔草原和雨雪天气。”[14] 这段话则从侧面反映了两个民 族在柴达木盆地里生息地的抉择意向。 二、唐古特人的体貌特征、生活习俗 1872 年,普尔热瓦尔斯基抵达柴达木东部时,时常碰到唐 古特人的民间武装阻扰,至此他特写了柴达木东部藏人的体貌特 征。其中写道 :他们(指柴达木唐古特人)的个头比甘肃唐古特 人高,肤色更黑,性情更彪悍,整个脑袋都剃光,不留发辫。 柴达木唐古特人通常合住在几顶帐篷里,很少有单独居住 的人家,这主要是为了便于邻里间相互照应和防御外族入侵。夏 季时,无论男女老少都身穿刚过膝的灰呢长袍,头戴宽帽檐的灰 -160-
第165页
色低筒毡帽,脚上穿的是从丹噶尔(湟源地区)家畜和畜牧品交 换来的靴子,通常被视为珍贵衣物 ;冬季,身穿部落里的巧手裁 缝制作的羊皮袄,富贵人家身穿蓝布长袍,有些讲究排场的人会 用雪豹皮给长袍绗边。平常时,男女穿着基本雷同 ;节庆时,妇 女身上搭一条宽大的披巾,饰以直径一英寸左右的(2.5 厘米) 的白圆环,圆环是贝壳织成,每隔两英寸(5 厘米)缝一个,富 裕人家女性的打扮少不了红色珍串(珊瑚项链)这样的必需品。 无论什么季节,无论穿什么衣服,男性唐古特人习惯空出右边的 衣袖,让右臂及半个肩膀裸露在外,左耳上戴着粗大的镶嵌红色 石榴石的银耳环,腰间戴着火镰和短刀、腰带左侧挂着烟袋和烟 斗,腰后挎着一把又宽又长的藏刀。 唐古特人普遍住在用牦牛毛和绒织成的黑色帐篷里,黑帐 篷四角各用一根木桩固定,四面用绳索绷紧。帐篷顶部设有纵向 的开口,宽度约为一英尺(30 厘米),用作烟道,下雨天和夜晚 关闭。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通常畜养牦牛、绵羊、马,少部分 人家畜养奶牛、山羊等;主要食物有青稞炒面、奶油、奶渣、奶酪、 酸奶和牛羊肉,他们终日饮用奶茶,烧茶锅终日不离炉灶,每天 平均饮茶多达十余次,通常以茶水、糌粑、牛羊肉等食品来款待 远方的客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西方旅行家发现,在哈喇唐古特人家 庭生活中,女性拥有跟男性相当的权利,家庭组合是一妻一夫制, 但也有丈夫跟另外女人姘居的现象,还有一种独特的风俗—偷妻, 这也是以女方私下默许为前提。一旦发生偷妻事件,被偷女性的 -161-
第166页
便属于行盗者,必须要向她的前夫付一笔数额较大的赎金。 三、唐古特人的特殊生计方式—抢劫 清末,柴达木蒙古族经过罗布藏丹津事件后一蹶不振,人 口急剧减少。相反藏族“丁口日繁”“地窄人稠,不敷放牧”的 冲突越发突出,旋即黄河南边的藏族大量北迁,与柴达木蒙古族 八旗发生争夺牧场的斗争。在这长期争夺牧场的斗争中部分唐古 特人充当强人,结伙潜伏在茫茫戈壁深处,对柴达木蒙古族实施 劫匪活动,他们的劫匪队伍中掺和着丹噶尔厅(今湟源)、循化厅、 贵德厅、巴燕戎格厅(今化隆)辖区与柴达木唐古特人经常贩卖 茶叶、火药、口粮的商贩。他们以防贼为名,潜入柴达木蒙古族 牧场后,乔装唐古特人实施抢劫。还有一部分无法忍受蒙古贵族 残酷压榨的蒙古族牧民投奔到藏族中,引导、伙同藏族进行抢掠。 这在《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中有详细的记载“:因该王、 公、扎萨克、台吉罔知自检,任意需所,以致力不能支,或携眷 逃亡乞食,或投入番族营生,亦有积怨已深,勾结野番抢劫本财 物主”,[15] 上段是道光二年(1822 年)六月陕甘总督长龄、西宁 办事大臣松廷向朝廷奏折内容,充分体现了柴达木蒙古族低层群 众中部分加入唐古特劫匪行当的真实纪实。 在青海湖和柴达木地区,部分哈喇唐古特人将抢劫作为一 项职业,被抢最多的是本地蒙古人。哈喇唐古特人不但就近抢劫, 还远赴他乡,时常潜伏在地广人稀,丝绸古道的柴达木西部,打 劫小商队、考察队、旅行团,以及柴达木蒙古人,以此作为他们 的一种营生方式。通常他们以十人左右为一伙,每人除了各自的 -162-
第167页
坐骑,另有一匹甚至两匹备用的马,万一坐骑死在道上,随时均 可替换。有时候,一出去就是两三个月,所以会带上骆驼同行, 驮载粮草。每当他们带着战利品归来,就急于向神祷告,祈求赦 免他们的罪行。为此,他们来到青海湖岸边,从蒙古渔夫手里购 买或者干脆抢几条刚铺到的活鱼,再把鱼放回湖里。唐古特人抢 劫蒙古族的行为,导致柴达木蒙古族唐古特化,他们退去蒙古样 式的袍子,学习唐古特语言、歌曲,男女装饰带上了哈喇唐古特 人的装饰品,同时也开始购置武器,防御唐古特强人的打劫。[16] 远在柴达木西部的唐古特人在抢劫过程中,还采取了一些奇 特的袭击方式,比如:在瑞典旅行家斯文(赫定)的游记中记载道: 在尕海(德令哈市尕海湖附近)往东进发途中碰见一支肩上扛着 长枪的唐古特劫匪骑队,他们善于夜间攻击,半夜模仿豺狼的嚎 叫声,让对方无法入睡,丧失斗志,并窥探旅行团狗儿们的警觉 和勇猛程度,用肘和膝爬过草地,前行到对方附近进行偷袭。[17] 总之,无论是踏进柴达木盆地的西方探险家,抑或是传教士, 他们都曾有遭遇哈喇唐古特人抢劫的纪行。这是因为 :自鸦片战 争以后,清廷准许外国人可涉足西藏游历、传教和通商活动,由 此资本主义列强委派特务以游历、探险、传教为名目,相继潜入 川甘青藏区搜集情报,途中遭遇了藏民武装阻扰。周伟洲先生在 《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在甘青藏区的活动》[18] 一文中将清末民国时 期的西方探险家们在进藏途中搜集情报的罪行做了详细的梳理, 将西方人在甘川青藏遭遇藏族武装阻挡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涉藏 地区的僧俗民众不顾清廷的施压,誓死反对西方人进入西藏,在 -163-
第168页
西方人进藏路上发生了守家爱国的一幕幕壮举,这就表明藏族群 众永远肩负着守护祖国西北边陲和保卫家园的伟大使命,我们后 辈们也应永远铭记祖辈们舍身为国的爱国事迹,大力弘扬捍卫祖 国边疆每一寸土地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 [1] 意为“黑肤色的唐古特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将生活在 青海湖流域、柴达木东部和黄河上游的唐古特人称谓“哈喇(蒙 古语,黑肤色)唐古特人”“吐蕃”二字蒙古人发音为“唐古特”, 英国人发音为“Tibet”,藏族人自称为“蕃”(བོད།)。 [2] 尼·米·普尔热瓦斯基著,王嘎译 :《蒙古与唐古特地区》 [M],2019 年 8 月,中国工人出版社,第 258 页。 [3] 同上,第 274 页。 [4] 同上,第 256 页。 [5] 古伯察著,耿昇译 :《鞑靼西藏旅行记》[M],2012 年出 版,中国藏学出版社,第 394 页。 [6] 崔比科夫著,王献军译,《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M], 1993 年 3 月出版,西藏人民出版社,第 333 页。 [7] 崔比科夫著,王献军译,《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M], 1993 年 3 月出版,西藏人民出版社,第 44 页。 [8] 柯兹洛夫著,丁淑琴、韩莉、齐哲译,《蒙古和喀木》[M], 2014 年 6 月出版,兰州大学,第 88 页。 [9] 尼·米·普尔热瓦斯基著,王嘎译 :《蒙古与唐古特地区》 -164-
第169页
[M],2019 年 8 月出版,中国工人出版社,第 281 页。 [10] 崔比科夫著,王献军译,《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M], 1993 年 3 月出版,西藏人民出版社,第 42 页。 [11] 甘建华编,《名家笔下的柴达木》[M],2020 年 11 月出版, 中国文联出版社,第 7-9 页。 [12] 同上,第 6 页。 [13] 崔比科夫著,王献军译,《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M], 1993 年 3 月出版,西藏人民出版社,第 41 页。 [14] 尼·米·普尔热瓦斯基著,王嘎译 :《蒙古与唐古特地 区》[M],2019 年 8 月出版,中国工人出版社,第 265 页。 [15] 哲仓·才让编 :《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C], 1993 年出版,青海人民出版社,第 77 页。 [16] 柯兹洛夫著,丁淑琴、韩莉、齐哲译,《蒙古和喀木》[M], 2014 年 6 月出版,兰州大学,第 94-99 页。 [17] 甘建华编,《名家笔下的柴达木》[M],2020 年 11 月出版, 中国文联出版社,第 9 页。 [18] 周伟洲著,《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J],2006 年 12 月出版,中国藏学出版社,第 191-210 页。 更前,青海尖扎人,海西州政协文史资料馆干部 -165-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简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更多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简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e.stopPropagation()}">
x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