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学基础知识
(二)鸟喙的形态
鸟类的嘴都演化为角质的喙。因种类的不同,为了适应所取食的
食物种类,形状变化很大,也是鸟类分类的主要特征之一。
嘴鸥的嘴下嘴比上嘴长;鹤的嘴鼻孔洞穿,鹳鹭的嘴,鼻孔仅一条缝,
不洞穿,这也是鹤形目与鹳形目的主要区分特征之一;啄木鸟的喙为
凿壮,并象老鼠的门齿一样终生生长;大部分鹬类的喙如橡胶一样柔
软,是非常敏感的器官,用来探查小动物;猛禽(鹰和鸮)的喙先端
强烈向下弯曲,形成钩状,便于撕裂动物皮肉;夜鹰的喙很小,张开
却很大这,是因为口裂长,如网兜一样兜捕蛾类。雨燕、燕子、鹟科
鸟类都属于这种嘴型;鸫科鸟类嘴细长,鼻孔和嘴须发达,适和捕食
昆虫和浆果;雀科、文鸟科、燕雀科鸟类嘴基粗壮,整体呈圆锥状,
咬肌发达,适合咬开坚果的硬壳,取食种仁。总之,鸟类的喙的形状,
是决定其食性和类群的主要特征。
鸟为什么长喙却不长牙?
鸟类在进化过程中,牙齿发生了退化。研究人员认为,鸟类牙齿退化的原因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食性的转变,从肉食性转为杂食性,种子、果实以及昆虫都成了鸟类的
“盘中餐”。因为不用费力撕咬,所以牙齿就不再是鸟类进食的必要器官。
为了适应飞翔生活,鸟类采取这种取食方式的特点是:鸟类用圆锥形的嘴来啄食,
将整粒或整块食物快速吞下,然后将食物贮藏在发达的嗉囊中。食物在嗉囊中经软化
后逐步由砂囊磨碎,再由消化系统鸟由于没有牙齿,所以它们将食物整个吞到嗉囊 里
慢慢消化。的其他部分陆续加以消化、吸收。这种方式不需要牙齿和与此有关的系统,
大 大减轻了体重,这也是鸟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科学家经研究发现,鸟
类不用牙齿后,与取食有关的骨骼退化,从而大大减轻了头骨的总重量,因此十分适
合鸟类飞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