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大布苏保护区鸟类

发布时间:2022-8-2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_大布苏保护区鸟类

鸟类学基础知识(二)鸟喙的形态鸟类的嘴都演化为角质的喙。因种类的不同,为了适应所取食的食物种类,形状变化很大,也是鸟类分类的主要特征之一。嘴鸥的嘴下嘴比上嘴长;鹤的嘴鼻孔洞穿,鹳鹭的嘴,鼻孔仅一条缝,不洞穿,这也是鹤形目与鹳形目的主要区分特征之一;啄木鸟的喙为凿壮,并象老鼠的门齿一样终生生长;大部分鹬类的喙如橡胶一样柔软,是非常敏感的器官,用来探查小动物;猛禽(鹰和鸮)的喙先端强烈向下弯曲,形成钩状,便于撕裂动物皮肉;夜鹰的喙很小,张开却很大这,是因为口裂长,如网兜一样兜捕蛾类。雨燕、燕子、鹟科鸟类都属于这种嘴型;鸫科鸟类嘴细长,鼻孔和嘴须发达,适和捕食昆虫和浆果;雀科、文鸟科、燕雀科鸟类嘴基粗壮,整体呈圆锥状,咬肌发达,适合咬开坚果的硬壳,取食种仁。总之,鸟类的喙的形状,是决定其食性和类群的主要特征。鸟为什么长喙却不长牙?鸟类在进化过程中,牙齿发生了退化。研究人员认为,鸟类牙齿退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食性的转变,从肉食性转为杂食性,种子、果实以及昆虫都成了鸟类的“盘中餐”。因为不用费力撕咬,所以牙齿就不再是鸟类进食的必要器官。为了适应飞翔生活,鸟类采取这种取食方式的特点是:鸟类用圆... [收起]
[展开]
2_大布苏保护区鸟类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51页

鹀科 146

三道眉草鹀

三道眉草鹀(学名:Emberiza cioides)鹀科鹀属的物种,共有五个亚种,

体长约16厘米,是一种棕色鹀。具醒目的黑白色头部图纹和栗色的胸带,以

及白色的眉纹。繁殖期雄鸟脸部有别致的褐色及黑白色图纹,胸栗,腰棕。

雌鸟色较淡,眉纹及下颊纹黄色,胸浓黄色。三道眉草鹀的冬春季食谱以野

生草种为主,夏季以昆虫为主。喜欢在开阔地环境中活动,见于丘陵地带和

半山区地稀疏阔叶林地,山麓平原或山沟的灌丛和草丛中以及远离村庄的树

丛和农田。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蒙古国、朝鲜半

岛、日本列岛和中国。

第152页

鹀科 147

栗斑腹鹀

栗斑腹鹀(学名:Emberiza jankowskii):属小型鸣禽。体重19-25克,体

长145-167毫米。头顶至背栗红色,眼先和颧纹黑褐色,黑色颧纹上还有一

白纹,耳羽褐色或灰褐色,眉纹白色或灰白色。背、肩具黑色纵纹,腰至尾

上覆羽砖红色无纵纹,两翅和尾羽黑褐色,两对外侧尾羽具楔状白班。下体

污白色或灰白色,腹中央有一明显的心脏形栗色大斑。喙为圆锥形,与雀科

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

有缝隙;体形和羽色近似三道眉草鹀,唯体色棕栗。

多栖息于有矮树的山坡草地、河岸、丘陵草地的灌丛间、山麓台地的干草原、

沙丘灌丛和杂草草原中。多单个或成对生活,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性不怯

疑,当人接近时方隐匿于灌丛或草中。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分布于俄罗斯、

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辽宁、北戴河等地。

第153页

鹀科 148

栗耳鹀

栗耳鹀(学名:Emberiza fucata):是雀形目鹀科的鸟类。体重16-27克,

体长130-173毫米。是体型略大的鹀。繁殖期雄鸟的栗色耳羽与灰色的顶冠

及颈侧成对比;颈部图纹独特,为黑色下颊纹下延至胸部与黑色纵纹形成的

项纹相接,并与喉及其余部位的白色以及棕色胸带上的白色成对比。雌鸟及

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色彩较淡而少特征,和圃鹀的区别在耳羽及腰多棕色,

尾侧多白。栗耳鹀西南亚种雄鸟较指名亚种色深而多彩,且项纹黑色重,上

背黑色纵纹较少,棕色胸带较宽。栗耳鹀挂墩亚种色深且上体较红,具狭窄

的胸带。虹膜深褐色;上嘴黑色具灰色边缘,下嘴蓝灰且基部粉红;脚粉红

色。

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 森林湿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

杂稀疏的灌丛。繁殖期间多成对或单独活动,冬季成群。繁殖期间主要以昆

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谷粒、草子和灌木果实等植物性食物。分布于

喜马拉雅山脉西段至中国、蒙古东部及西伯利亚东部;越冬至朝鲜、日本南

部及印度支那北部。

第154页

鹀科 149

小鹀

小鹀(学名:Emberiza pusilla),是鹀科鹀属的一种动物。体重11-17克;

体长115-150毫米。属小型鸣禽。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

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体羽似麻雀,

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雄鸟夏羽头部赤栗色。头侧线和耳羽后缘黑色,上

体余部大致沙褐色,背部具暗褐色纵纹。下体偏白,胸及两胁具黑色纵纹。

雌鸟及雄鸟冬羽羽色较淡,无黑色头侧线。虹膜褐色;上嘴近黑色,下嘴灰

褐;脚肉褐色。

主要栖息于泰加林北部开阔的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杨树、桦

树、柳树和灌丛的林缘沼泽、草地和苔原地带。一般主食植物种子。非繁殖

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欧洲北部、俄罗斯、

日本、朝鲜半岛、缅甸、印度和中国等地。

第155页

鹀科 150

黄眉鹀

黄眉鹀(学名:Emberiza chrysophrys):体重15-24.0克,体长130-166毫

米。属小型鸣禽。头顶和头侧黑色,头顶中央有一白色中央冠纹,前段较窄,

到中央变宽。背棕色或红褐色,具宽的黑色中央纹,腰和尾上覆羽棕红色或

栗色,两翅和尾黑褐色。下体白色,喉具小的黑褐色条纹,胸和两胁具暗色

条纹。雄鸟头部黑色具条纹,有显著的鲜黄色眉纹。下体更白而多纵纹,翼

斑也更白,腰更显斑驳且尾色较重。黄眉鹀的黑色下颊纹比白眉鹀明显,并

分散而融入胸部纵纹中。与冬季灰头鹀的区别在腰棕色,头部多条纹且反差

明显。虹膜暗褐;上嘴褐色,下嘴灰白;脚肉褐色。

栖息于山区混交林、平原杂木林和灌丛中,有稀疏矮丛及棘丛的开阔地带,

也到沼泽地和开阔田野中。一般集小群生活或单个活动或与其它鹀类混杂飞

行。杂食性,主要以杂草种子、叶芽和植物碎片等为食,也吃昆虫。繁殖期

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朝鲜、蒙古和

俄罗斯。繁殖于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北。越冬在中国南方。

第156页

鹀科 151

田鹀

田鹀(学名:Emberiza rustica)鹀科鹀属鸟类,体长13-15厘米;翼展23-

24厘米;体重23克。雄鸟头部及羽冠黑色,具白色的眉纹,耳羽上有一白色

小斑点。体背栗红色具黑色纵纹,翼及尾灰褐。颊、喉至下体白色,具栗色

的胸环,两胁栗色。雌鸟与雄鸟相似,羽色较浅,以黄褐色取代雄鸟黑色部

分。虹膜暗褐色;上嘴和嘴尖角褐,下嘴肉色;脚肉黄色。

栖息于平原的杂木林、灌丛和沼泽草甸中,也见于低山的山麓及开阔田野,

迁徙时成群并与其它鹀类混群,但冬季常单独活动,不甚畏人。以草籽、谷

物为主要食物。春季鸣声动听,常在灌木上鸣叫不停。分布于欧洲大部分,

从挪威、芬兰至美国,向东经西伯利亚至堪察加半岛,南至日本、朝鲜半岛

和中国。

第157页

鹀科 152

黄喉鹀

黄喉鹀(学名:Emberiza elegans):属鸟纲、鹀科的小型鸣禽,体长约15

厘米。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

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雄鸟有一短而竖直的黑色羽冠,眉纹自

额至枕侧长而宽阔,前段为黄白色、后段为鲜黄色。背栗红色或暗栗色,颏

黑色,上喉黄色,下喉白色,胸有一半月形黑斑,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羽色较淡,头部黑色转为褐色,前胸黑色半月形斑

不明显或消失。

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的林缘灌丛中,尤喜

河谷与溪流沿岸疏林灌丛。一般主食植物种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

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和中国等地。

第158页

鹀科 153

黄胸鹀

黄胸鹀(学名:Emberiza aureola):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属小

型鸣禽,体长14-15厘米,有2个亚种。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

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

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繁殖期间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

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3500-7000只。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为圆锥形,

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

线中略有缝隙。

分布于芬兰、俄罗斯、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越冬于欧洲中部、南

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和马来西

亚以及菲律宾等地。

第159页

鹀科 154

灰头鹀

灰头鹀(学名:Emberiza spodocephala):属小型鸣禽。体重14-26克,体

长125-161毫米。雄鸟嘴基、眼先、颊黑色,头、颈、颏、喉和上胸灰色而

沾绿黄色,有的颏、喉、胸为黄色而微具黑色斑点。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褐色

羽干纹两翅和尾黑褐色。胸黄色,腹至尾下覆羽黄白色两胁具黑褐色纵纹。

雌鸟头和上体灰红褐色具黑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无纵纹,下体白色或黄色,

胸和两胁具黑色纵纹,鹳纹皮黄白色,嘴基、眼生、颊、颏不为黑色,其余

同雄鸟。

广泛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中高山地区,生活于山区的河谷溪流,

平原灌丛和较稀疏的林地、耕地等环境中,常常结成小群活动,但是在繁殖

季节回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一般主食植物种子。繁殖期在地面

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日本、朝鲜、缅甸、尼泊尔和印

度。

第160页

鹀科155

苇鹀

苇鹀(学名:Emberiza pallasi):为鹀科鹀属的小型鹀鸟。体重11-16克,

体长126-151毫米。头顶、头侧、颏、喉一直到上胸中央黑色,其余下体乳

白色,自下嘴基沿喉侧有一条白带,往后与胸侧和下体色相连,并在颈侧向

背部延伸,在后形成一条宽阔的白色颈环,在黑色的头部极为醒目。背、肩

黑色具有窄的白色和皮黄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白色,羽缘皮黄色,翅上小

覆羽灰色,中覆羽、大覆羽黑色,具棕色或栗皮黄白色羽缘。体型和羽色颇

似红颈苇鹀,但雄鸟后颈有白领;前颊黑;腰和尾上覆羽均灰,肩羽黑而外

翈白;雌鸟有眉纹,前颊白色。耳羽不如芦鹀或红颈苇鹀色深,灰色的小覆

羽有别于芦鹀,上嘴形直而非凸形,尾较长。

春季一般生活于平原沼泽地和沿溪的柳丛及芦苇中,秋冬多在丘陵、低山区

的散有密集灌丛的平坦台地和平原荒地的稀疏小树上。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

活动,其他季节多成3-5只的小群。常在地面或在树枝上觅食。其食物主要

是芦苇种子,杂草种子,也有越冬昆虫、虫卵及少量谷物。分布于俄罗斯、

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

第161页

鹀科 156

红颈苇鹀

红颈苇鹀(学名:Emberiza yessoensis):属小型鸣禽,共有2个亚种。体

重12-21克,体长126-150毫米。雄鸟整个头、颏、喉黑色,后颈、腰和尾上

覆羽栗色或棕红色。背、肩黑色而具长的栗色纵纹,小翅覆羽褐灰色,中覆

羽、大覆羽黑褐色具宽的锈色羽缘。两翅飞羽和尾羽黑褐色,最外侧两对尾

羽具楔状白斑。下体白色,两胁有棕色纵纹。雌鸟和雄鸟相似,但黑色的头

变为褐黑色,下体污白色,胸和两胁微沾褐色。虹膜褐色;嘴黑褐色,雌鸟

的上嘴角褐,下嘴肉黄色;脚赤褐色。

栖于芦苇地及有矮丛的沼泽地以及高地的湿润草甸。尤喜溪流、河谷、湖泊、

海岸附近的灌丛、草地和芦苇沼泽,越冬在沿海沼泽地带。主要以禾本科植

物种子、少量米粒、一些豆科植物种子和大量的鳞翅目昆虫幼虫、鞘翅目昆

虫及淡水螺为食。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

主要分布于日本、韩国、老挝、蒙古、俄罗斯和中国。

第162页

鹀科 157

芦鹀

芦鹀(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属小型鸣禽,体长15-17厘米,共有20

种亚种。雄鸟头部黑而无眉纹;颈圈和颧纹白色;上体栗黄,具黑色纵纹;翅

上小覆羽栗色。雌鸟头部赤褐色,具眉纹。体羽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

色。具显著的白色下髭纹。繁殖期雄鸟似苇鹀但上体多棕色。雌鸟及非繁殖期

雄鸟头部的黑色多褪去,头顶及耳羽具杂斑,眉线皮黄。与苇鹀的区别在于小

覆羽棕色而非灰色,且上嘴圆凸形。诸多亚种有细微的差异。喙为圆锥形,与

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

略有缝隙。

属于开阔地区鸟类,一般栖息于平原沼泽地和湖沼沿岸低地的草丛和灌丛,也

见于丘陵和山区,但不到高山森林中。除繁殖期成对外,多结群生活,迁徙时

结合成10-20只的小群、在越冬地区更分为小群或单独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

丛内筑碗状巢。一般主食植物种子。主要分布于欧洲,北亚的堪察加半岛,中

国,日本,中亚和印度西部。

第163页

鸟类学基础知识

一、鸟类的结构与功能

鸟类是从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进化过程获得一些新的进步性

特征,如旺盛的新陈代谢和高而恒定的体温,完善的繁殖方式和

较高的后代成活率以及独特的飞行运动。长期适应飞行使鸟类的

躯体结构发生重大改变。独特的运动方式使鸟类在生存竞争中占

有优势,不仅迅速扩展和占据了地球的各个角落,形态特征和功

能也与周围环境高度一致。

鸟的体被包括皮肤及皮肤衍生物。皮肤的主要功能是保护,

防止外界的损伤以及细菌等微生物的侵袭。另一主要功能是保持

和调节体温。 鸟类的皮肤薄而纤细,松动地覆于肌肉表面。在某

些部位,如喙、跗蹠、脚、翅骨等,皮肤几乎是紧连在骨骼表面。

鸟类的皮肤衍生物包括皮肤腺和角质皮肤衍生物。

鸟类的外部结构

第164页

鸟类学基础知识

(一)鸟类的嘴(喙)

角质喙:是包被鸟类喙部的硬角质鞘。喙是鸟类

取食器官,因取食方式不同而在喙的形态上有很

大变异。雁鸭类的角质喙较柔韧,外有皮膜覆盖,

在喙尖处另有加厚的部分称为嘴甲。鸽、鸮类的

上喙基部为柔软的皮肤,即为蜡膜。犀鸟的上喙

基部形成巨大的头盔。许多秧鸡科鸟类的上喙基

部向后延伸并形成宽阔的额板,如骨顶鸡

(Fulica atra)。许多鸟类的雏鸟在破壳之前,

其上喙顶端生有一个向上的角质突起,称为卵齿。

其作用是破壳,孵出1-2日即脱落。

第165页

鸟类学基础知识

(二)鸟喙的形态

鸟类的嘴都演化为角质的喙。因种类的不同,为了适应所取食的

食物种类,形状变化很大,也是鸟类分类的主要特征之一。

嘴鸥的嘴下嘴比上嘴长;鹤的嘴鼻孔洞穿,鹳鹭的嘴,鼻孔仅一条缝,

不洞穿,这也是鹤形目与鹳形目的主要区分特征之一;啄木鸟的喙为

凿壮,并象老鼠的门齿一样终生生长;大部分鹬类的喙如橡胶一样柔

软,是非常敏感的器官,用来探查小动物;猛禽(鹰和鸮)的喙先端

强烈向下弯曲,形成钩状,便于撕裂动物皮肉;夜鹰的喙很小,张开

却很大这,是因为口裂长,如网兜一样兜捕蛾类。雨燕、燕子、鹟科

鸟类都属于这种嘴型;鸫科鸟类嘴细长,鼻孔和嘴须发达,适和捕食

昆虫和浆果;雀科、文鸟科、燕雀科鸟类嘴基粗壮,整体呈圆锥状,

咬肌发达,适合咬开坚果的硬壳,取食种仁。总之,鸟类的喙的形状,

是决定其食性和类群的主要特征。

鸟为什么长喙却不长牙?

鸟类在进化过程中,牙齿发生了退化。研究人员认为,鸟类牙齿退化的原因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食性的转变,从肉食性转为杂食性,种子、果实以及昆虫都成了鸟类的

“盘中餐”。因为不用费力撕咬,所以牙齿就不再是鸟类进食的必要器官。

为了适应飞翔生活,鸟类采取这种取食方式的特点是:鸟类用圆锥形的嘴来啄食,

将整粒或整块食物快速吞下,然后将食物贮藏在发达的嗉囊中。食物在嗉囊中经软化

后逐步由砂囊磨碎,再由消化系统鸟由于没有牙齿,所以它们将食物整个吞到嗉囊 里

慢慢消化。的其他部分陆续加以消化、吸收。这种方式不需要牙齿和与此有关的系统,

大 大减轻了体重,这也是鸟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科学家经研究发现,鸟

类不用牙齿后,与取食有关的骨骼退化,从而大大减轻了头骨的总重量,因此十分适

合鸟类飞行的需要。

第166页

鸟类学基础知识

(三)雀类的羽区

鸟类皮肤缺乏腺体,唯一可见的大型皮肤腺是尾脂腺,其分泌物主要是油脂。鸟类角质皮肤衍生物包括羽毛、

鳞片、距、爪、喙、额板、腊膜、肉冠、肉垂及孵卵斑等。其中羽毛是表皮的角质化衍生物。主要功能是保护皮肤不

受损伤,保持和调节体温,是鸟类完成飞翔的重要结构,有触觉功能。原始鸟类的羽毛可能均匀地着生在体表, 绝

大多数鸟类的体羽只着生在体表的一定区域内,称为羽区,各羽区之间不着生羽毛的地方称为。

(四)覆 羽

鸟类翅膀的背、腹面都有一系列不同大小的羽毛呈覆瓦状将飞羽基部覆盖,称为覆羽。鸟类的飞羽及体羽有

多种多样的色泽、斑纹和光泽,不同区域可能差别较大,是鸟类识别的重要特征。

尾区着生一列强大的尾羽,左右对称,一般10或12枚,多者可达24枚。尾羽的背、腹面也有覆羽。鸟类的尾

羽在飞行中起平衡和舵的作用,因飞翔特性不同以及生活习性的差异,尾羽的形态也多种多样,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第167页

鸟类学基础知识

(五)鸟类的脚

其它角质皮肤衍生物主要有:

鳞片:覆盖于腿的下部、脚以及喙的基部,形状多样。亲缘关系较近者具

有类似的鳞型,是分类学上常用的重要特征。

距:主要见于跗蹠部后方,是跗蹠骨后方突起的骨棍,在雄鸟较发达,普

遍见于鸡形目鸟类。

爪:足趾端部的角质结构,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鸟爪在形态上多种多样。

(六) 肉冠、肉垂和肉裙

一些鸟类,特别是鸡形目鸟类,头颈部皮肤特化而成。裸露,能迅速充血,雄鸟特别发达。 孵卵斑:大多数

孵卵鸟类在孵卵期间胸部的真皮加厚,血管增多,羽毛脱落,形成孵卵斑。有利于孵卵期间体温传递,也可判断

亲缘关系。

第168页

鸟类学基础知识

二、骨骼及肌肉系统

骨骼系统具有支持躯体和保护内脏的功能,也是躯干和四肢肌肉的附着点,共同构成鸟类的运动器官。此外

,骨骼在体内钙的贮存及调节血液中钙、磷代谢有重要作用。长期适应飞翔生活,骨骼系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鸟类骨骼轻便,骨壁很薄,大多数骨骼内有气囊或气腔。

(2)鸟类许多骨骼退化,变形以及某些骨骼广泛愈合,从而变得十分坚固。

肌肉系统由骨骼肌、内脏肌和心肌组成。在神经支配,内分泌调节以及有关器官配合下,共同完成躯体运动,

内脏器官蠕动和血液循环。鸟类适应飞翔,躯体和运动器官显著变形,骨骼肌发生显著变化:背肌趋于退化,颈肌复

杂;胸肌发达;后肢肌肉十分发达和复杂,并发展了与栖止抓持有关的巧妙装置。

第169页

鸟类学基础知识

三、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摄取食物并进行物理和化学消化,消化的食物经小肠

吸收,经血液输送到全身。未消化吸收的残渣在大肠形成粪便,经泄殖腔排出体

外。鸟类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其特点是消化能力强,消化过

程快;食量大,食物利用率高。

鸟类的消化道开始于喙,喙是鸟类的取食器官,现代鸟类均无牙齿。鸟的口

腔只有硬腭,舌的形态和功能多样,口咽腔黏膜上有许多唾液腺。鸟类的食道相

对更长,更宽大。食谷和食鱼的鸟类往往嗉囊发达,便于一次性取得更多食物。

鸟类的胃分为腺胃和肌胃两部分。腺胃又称前胃,容积较小。肌胃又称砂囊,中

央较厚边缘较薄,主要功能是机械性地研磨和消化。鸟类的肠道由小肠、大肠和

泄殖腔组成。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由盲肠和直肠构成,直肠的

末端是泄殖腔。

第170页

鸟类学基础知识

四、呼吸系统与发声器官

呼吸系统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完成组织、细胞内气体与外界交换,维持新陈代谢。呼吸系统在完成气体

交换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体内环境的热调节。此外,鸟类具有特殊的发声器官-鸣管及鸣肌。

呼吸周期及气流流向,特殊的肺结构及复杂的气囊系统,使呼气及吸气时均有富含氧气的气体通过肺,为旺盛的新陈代谢提供

保证气囊系统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在保证高效呼吸和散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主要功能是运送血液和淋巴,把营养物质、氧和激素送到身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又将代谢产物

带到肺、肾等器官排出体外。还可调节组织的水分含量,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保护机体免受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或其它有

机大分子的侵袭。

鸟类的循环系统反映了较高的代谢水平。心脏四腔,动、静脉血液完全分开,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动脉压高,血液循

环迅速。具尾肠系膜静脉,便于吸收水分。

鸟类淋巴系由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

第171页

鸟类学基础知识

六、泌尿生殖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和泄殖腔组成。肾脏为泌尿场所,经输尿管导尿到泄殖腔。绝大多数鸟类无膀胱,因为排泄产物尿酸为

半固体状态以及与减轻体重有关。

生殖系统由生殖腺、生殖导管及附属腺体组成。雄性生殖系统是精巢、附睾、输精管和泄殖腔。鸟类大都不具阴茎,只在低等

鸟类尚有痕迹。雌性生殖系统是卵巢、输卵管和阴道,末端开口于泄殖腔内的泄殖道。鸟类的卵巢和输卵管在成熟期仅左侧发育

,进入繁殖期才增大,繁殖期过后又缩小。

七、神经系统、感官和内分泌

鸟类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基本上与其它高等脊椎动物相似,由中枢神经系统(脑与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能接受体内外

刺激,经过中枢的整合而发出适当的反映,从而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及应付多变的外界条件,并能选择性地将一些信息以记忆和

学习的形式贮存于大脑,最终形成有利于机体的、复杂的行为。

鸟类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主要功能是调节内脏活动和新陈代谢过程,以保证体内环境的平衡和

稳定。

第172页

鸟类学基础知识 鸟类学生僻字(发音以字典为准)

1. 鸢(冤yuan ) 2. 大杜鹃(娟juan) 3. 鹄(胡hu)

4. 普通鳾(师shi) 5. 鹗(饿e) 6. 毛脚鵟(狂kuang)

7. 翕(西xi) 8. 灰燕鵙(菊ju) 9. 朱鹮(环huan)

10. 暴风鹱(户hu) 11.斑鸫(东dong) 12. 鹌鹑(安纯an chun)

13. 田鹀(无wu) 14. 鸸鹋(而苗er miao) 15. 秃鹫(就jiu)

16. 迁徙(千西qian xi) 17. 白鷴(闲xian) 18. 跗蹠(复至fu zhi)

19. 金雕(刁diao) 20. 鹪鹩(交辽jiao liao) 21. 游隼(损sun)

22. 黑喉噪鹛(眉mei) 23. 白鹳(冠guan) 24. 白腰草鷸(玉yu)

25. 白鹭(路lu) 26. 黑枕黄鹂(丽li) 27. 田鹨(六liu)

28. 红喉歌鸲(渠qu) 29. 鹊鹞(要yao) 30. 凤头鸊鷉(辟梯pi

ti)

31. 蚁鴷(列lie) 32. 白鹡鸰(吉玲ji ling) 33. 山斑鸠(究jiu)

34. 斑嘴鹈鹕(替胡ti hu) 35. 白头鹎(杯bei) 36. 北灰鹟(翁weng)

37. 普通鸬鷀(卢池lu ci) 38. 金眶鸻(横heng) 39. 灰椋(良liang)鸟

40. 大麻鳽(千qian) 41. 鸺鹠(休留xiu liu ) 42. 鸱鸮(吃肖chi

xiao

第173页

谢谢观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本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