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杂志第35期

发布时间:2023-12-2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文化产业》杂志第35期

133▚ 采录环境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的交汇地带,被誉为鹤乡之城。其饮食以黑龙江菜系为主,素以烹制山珍野味、肉禽和淡水鱼虾见长,口味独特,深受餐饮业和食客的喜爱。黑龙江菜系是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依托,运用现代厨艺手法对当地的食材进行精心烹调,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其中,烤肉、红烧肉、锅包肉、东北大拉皮、松花江鲤鱼等都是黑龙江菜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菜品。此外,齐齐哈尔市农产品质量高,为黑龙江菜系提供了丰富的食材来源。总之,齐齐哈尔市作为黑龙江省的重要城市,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和黑龙江菜系为当地的餐饮业和旅游业带来了诸多机遇。通过对齐齐哈尔市的饮食民俗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饮食民俗文化。首先,饮食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口味偏好。了解各地的饮食民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其次,齐齐哈尔市的饮食民俗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厨房设备和烹饪技术的出现对当地饮食的制作和味道都产生了影响。最后,齐齐哈尔饮食民俗具有共... [收起]
[展开]
《文化产业》杂志第35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化产业》杂志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主管、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主办,国内刊号:CN14-1347/G2;国际刊号:ISSN1674-3520。本刊始终坚持“立足文化产业,打造精品期刊”的办刊宗旨,秉承“用财经理性融合文化感性”的办刊理念,整合各方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
文本内容
第151页

133

▚ 采录环境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是黑

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的交汇地带,被

誉为鹤乡之城。其饮食以黑龙江菜系为主,素以烹制山珍

野味、肉禽和淡水鱼虾见长,口味独特,深受餐饮业和食

客的喜爱。黑龙江菜系是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依托,运用

现代厨艺手法对当地的食材进行精心烹调,形成具有浓郁

地方特色的美食。其中,烤肉、红烧肉、锅包肉、东北大

拉皮、松花江鲤鱼等都是黑龙江菜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菜

品。此外,齐齐哈尔市农产品质量高,为黑龙江菜系提供

了丰富的食材来源。总之,齐齐哈尔市作为黑龙江省的重

要城市,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和黑龙江菜系为当地的餐饮业

和旅游业带来了诸多机遇。

通过对齐齐哈尔市的饮食民俗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

了解当地饮食民俗文化。

首先,饮食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

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

惯和口味偏好。了解各地的饮食民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其次,齐齐哈尔市的饮食民俗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创

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厨房设备和烹

饪技术的出现对当地饮食的制作和味道都产生了影响。

最后,齐齐哈尔饮食民俗具有共通融合性。通过相关

调查可以更好地认识齐齐哈尔的饮食民俗文化背景和传承

情况;同时,还可以了解当地人对饮食民俗的态度,为保

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 饮食民俗文化解读

齐齐哈尔市的饮食民俗体现了包容、豁达的价值观。

朴实憨厚的象征寓意

酸菜属于东北菜。在老一辈东北人心中,家里过日

子有两样东西少不了,即酸菜缸和腌酸菜用的大石头。据

说,当年张作霖的大帅府配有七八口酸菜缸,可往往还是

不够吃。这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落后和资源分配不

均的现实情况。东北“杀猪菜”就是用酸菜加上猪血肠、

赘肉等材料制作而成的。齐齐哈尔“杀猪菜”多将新鲜的

肥猪肉、猪血旺、猪肝、猪大肠、白豆腐、酸菜一起放在

现主要对齐齐哈尔市饮食民俗进行田野调查,调查对象为齐齐哈尔市居民。通过对饮食民俗的考察,探讨其

蕴含的文化内涵,分析饮食民俗变迁情况,以期更好地认识齐齐哈尔市的民俗文化背景以及独特的饮食文化。齐

齐哈尔市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其饮食民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因此,对

齐齐哈尔市的饮食民俗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演变,还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

承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饮食文化也在逐渐演变。现通过对齐齐哈尔市饮食民俗的调查为当地

文化保护和传承作出贡献,同时促进文化交流和增进人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  尚子涵  袁铁彪

当代社会中齐齐哈尔市的饮食民俗

133

第152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34

铁锅里炖煮。

粘豆包也是齐齐哈尔市的饮食民俗特色,最初源于满

族的传统食品豆沙包。为了在东北寒冷的冬季进行户外活

动,满族人常吃粘性食物。目前,中国各个地区都有粘豆

包这道美食。它是典型的传统天然食品,不仅营养均衡,

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

此,粘豆包也被当作“粗粮细作”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历

史和文化价值。

铁锅炖大鹅是以大鹅为主要原料的传统美食。其制

作方法为选用优质、无污染的农家鹅为原料,加入多种名

贵的中草药和上等调料,形成独特的配方,随后使用传统

铸铁锅烹制,皮色金黄,口感纯正、肉烂脱骨、质地细

嫩、香而不腻、回味无穷。“依安大鹅”是产于齐齐哈尔

市依安县的一种品种优良、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大型家

禽——长颈白鹅。“依安大鹅”因香味浓郁,肉质酥烂,

肥而不腻而远近闻名。2008年国家农业部授予依安县“中

国大鹅之乡”之称。铁锅炖大鹅不仅有着浓郁的地方特

色,更富有营养价值,被视为东北美食中的经典之一。

朴素自然孕育民俗美食

传统的大饼子多以玉米面为主要原料,制作工艺简

单,成本低廉,被广泛食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

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饼子的品质和口感有了更高的要

求。因此,现代制作大饼子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例如将玉

米面、白面、小米面、大豆面等面粉混合,制作出口感更

好、营养更丰富的大饼子。其既保留了传统大饼子的特

点,又符合现代人的口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东北蘸酱菜是地地道道的农家菜,是用尖椒、蒜、小

葱、黄瓜、生菜、水萝卜等蔬菜作食材,配以东北大酱配

料制作而成的组合菜。东北大酱是以黄豆、小麦、高粱等

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制成的传统调味品。东北大酱因其

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

特色大方诚招天下美食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畜牧产

业发展,其中肉牛和奶牛产业作为齐齐哈尔市畜牧产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强力推进发展的产业。成为中国牛

都、中国高端肉牛示范基地,既为齐齐哈尔市增添了一张

靓丽的新名片,也为齐齐哈尔市发展牛产业增添了活力。

齐齐哈尔市是世界公认的肉牛、奶牛黄金养殖带,养育了

高品质的肉牛、奶牛,为齐齐哈尔牛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

的上游基础。

齐齐哈尔烤肉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地方特色美

食,被誉为“东北第一烤肉”。齐齐哈尔烤肉在中国的烧

烤美食界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当地人非常喜欢

用铁锅或土炉进行炭火烧烤,这种方式可以让肉质更加鲜

嫩、口感更好。此外,齐齐哈尔烤肉的配料也非常重要,

其中“拌”牛肉是非常关键的,在腌制肉类时需要选用多

种调料提升口感。值得一提的是,齐齐哈尔市当地居民普

遍比较喜欢自己在家里做烤肉,因此当地几乎人手一个烤

锅,也体现了当地人对烤肉的喜爱。

▚ 齐齐哈尔饮食民俗融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

带动地方经济与饮食文化融合发展

饮食文化与当地的经济结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齐齐哈尔烤肉作为齐齐哈尔市的传统美食之一,有着独特

的选料和制作方式。齐齐哈尔烤肉选料精良,制作方式细

致,口感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在选料方面,齐齐哈尔

烤肉通常选用当地的黄牛、水牛等优质牛肉,这些牛肉营

养丰富,味道鲜美,是制作烤肉的理想原材料。在制作方

式方面,齐齐哈尔烤肉制作非常注重细节和口感。如前文

所提到的“拌”牛肉,即将牛肉加入多种调味品进行腌

制,并耐心等待,直至让其完全吸收调料的味道。在烤肉

的制作过程中,齐齐哈尔人还非常注重火候和技巧,通常

会使用铁锅炭火烤肉,这种方式可以让肉质更加鲜嫩,口

感更好。

齐齐哈尔烤肉作为当地的传统美食,对当地的经济发

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齐齐哈尔烤肉的制作

和销售涉及当地多个产业链,为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和产

业发展动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齐齐哈尔烤肉

的出现和普及也促进了当地饮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通过

与其他地方美食的交流和碰撞,齐齐哈尔烤肉逐渐形成了

独特的风格,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品尝的同时,也让更多

人愿意了解当地美食文化。

各地烤肉文化融合发展

齐齐哈尔烤肉和淄博烤肉都是中国传统烧烤美食,但

是在制作、口味和风格上有所不同。

首先,在制作方面,齐齐哈尔烤肉通常使用羊肉、牛肉

等大块肉类,使用铁锅炭火烤。而淄博烤肉则多用猪肉、鸡

肉等细小的肉片,采用烤盘或烤架进行电烤或炭火烤。

其次,在口味上,齐齐哈尔烤肉偏咸,调料相对简

单,以盐、辣椒粉等为主,并配以大葱食用。淄博烤肉则口

感鲜香,口味偏甜,调料种类更加丰富,如蜜汁、五香等。

再次,齐齐哈尔烤肉的蘸料非常讲究,分为干料和稀

料。干料通常包括盐、孜然粉、花椒粉等调味品,将干料

混合均匀后可以用来蘸取已经烤熟的肉类。稀料则通常由

大葱、小葱、姜末、蒜末、芝麻酱、豆瓣酱、虾酱等按比

例调配而成。

最后,在风格上,齐齐哈尔烤肉通常采用大分量、大

口吃的方式,注重肉的味道和口感。淄博烤肉则更多的是

小分量、小口品尝,追求口感的多样性和创意性。

第153页

135

▚ 营造齐齐哈尔饮食民俗氛围成效

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饮食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关

键就在于其很美味。而美味的产生,又在于五味的调和,

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中国的饮食强调味道、

口感的同时,还注重造型艺术,能给人们带来视觉、触

觉、味觉的综合享受。

通过采访和考察发现,齐齐哈尔市的饮食文化具有丰富

的内涵。在这里,烤肉、火锅等美食是当地人非常喜爱的菜

品,同时也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

程的加快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很多民俗文化包括饮食文

化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保护和传承当地的饮食民俗文化显

得十分重要。首先,定期举办各类与饮食文化相关的节庆活

动,如美食节、烹饪比赛、民俗表演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和

当地居民参与,展示和宣传当地的饮食文化特色。其次,积

极推广当地的特色美食,通过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

宣传,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美食文化。再次,在学校和社

区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培训活动,传授传统的烹饪技艺和饮食

文化知识,培养年轻人对当地饮食文化的兴趣。最后,政府

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提供资金支持、制定发展规划、加强

监管等。同时,政府也可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

参与到保护和传承当地的饮食民俗文化的过程中。

2023年6月16日,由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文化广电和旅

游局、齐齐哈尔市龙沙区人民政府主办,龙沙区文化体育

和旅游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发改

工信科技局承办的齐齐哈尔烤肉文化旅游啤酒节在工人文

化宫广场隆重开幕。齐齐哈尔烤肉文化旅游啤酒节将宣传

和推介齐齐哈尔烧烤饮食文化,为广大市民及游客带来高

品位的美食大餐作为主旨,把美食文化、群众娱乐休闲文

化以及名品展示、销售等有机结合,通过饮食文化主题活

动,促进商贸交流,打造旅游文化夜经济品牌,进一步提

升齐齐哈尔市形象,进而促进齐齐哈尔市现代服务业又好

又快发展。在烤肉文化旅游啤酒节上,人们可以品尝到正

宗的齐齐哈尔烤肉,以及烤鱼、烤羊肉串等。此外,还会

有各种啤酒和饮料供应,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能够解

渴,享受轻松、愉快的时光。除了美食和饮料之外,该活

动还有一些娱乐活动和文化表演,如现场音乐表演、民俗

展示、手工艺品展销等,让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齐齐

哈尔的历史文化。该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同时

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齐齐哈尔的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了其具有

浓郁的东北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齐齐哈尔市的饮食文

化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文化内涵

丰富。在新时代,保护和发展当地饮食民俗文化显得尤为

重要。这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可

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编号:A20004。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154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3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02

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

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的序幕由此拉开。2007年,《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印发真正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到

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

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年

间,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文件紧密出台,我国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人民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要而提供的公共文

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国内关

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与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紧密结合,

2011年以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公共文化供给;2011年

至今,相关研究逐渐系统化。总的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三

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及模式的研究。较早的观点

认为,政府是公共文化供给的主体,公共文化理应由政府供

给。夏国锋、吴理财(2012)通过梳理以往公共文化服务

供给主体指出,科学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不能仅依赖自上而

下的政府供给,而是要引入公众,构建“以需定供”的公共

文化服务模式。张孝飞、李子(2020)等也认为仅依靠政

府供给远远不够,应该构建多元化供给模式,提高文化供给

效能。二是公共文化均等化的研究。国内有关公共文化均

等化的研究较多,学者普遍认为国内公共文化的供给水平

不高,地区间差异显著。王洛忠、李帆(2013)通过分析

31个省(区、市)的基尼系数得出地区间公共文化服务供

给水平差异明显的结论。彭雷霆等(2021)指出我国公共

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受中央制度、地方文化财政支出

公共文化服务发挥着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西

藏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基本公共生活匮乏、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阻碍了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进程。基于此,现系统梳理西藏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探索西藏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面临的困境,发现要想最大化发挥西藏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就要紧密联系群众,并基于此提出了深植“共同”

理念、汇聚多元力量、数字化技术赋能等措施激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热情,以期促进西藏公共文化事业高

质量发展。

◎ 杨园园 杨  鸿 刘  嫣

西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136

第155页

137

和城镇化率的共同影响。三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

体系的研究。完善绩效评价指标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

量及效能的重要抓手。吴理财指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

缺乏监督问责机制,因此,不仅要关注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群众的满意度,还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张皓珏、张广钦

(2021)结合我国国情指出,要加强法治建设,转变政府

角色,使评价主体向公众倾斜。周艳、葛书学(2022)基

于31个省(区、市)的政府面板数据指出,我国公共文化服

务供给绩效呈上升趋势,各地区供给绩效存在差异,但是这

些差异正逐渐减小。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已经关注到公众参与对公共文化

供给效能的影响,但是缺少关于如何提高公众参与度的研

究。当前,我国各地区的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仅

依靠政府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使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行稳致远。基于此,本文在现有文献研

究基础上系统梳理西藏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探索促进

西藏人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期提升西藏公共文

化服务效能,提高群众满意度,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

等化。

▚ 西藏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

动力。西藏自治区结合区情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多年来不

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加强区域特色

文化建设,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

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指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西藏自治

区积极贯彻落实,先后制定出台了《西藏自治区贯彻落实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意

见》《西藏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

年》等一系列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政策措

施,有效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另外,

西藏自治区的文化事业单位始终坚持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作重点工作,成立了多单位联合的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自治区内的公

共文化资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

障。《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

年,西藏自治区已建成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标志着

西藏地区实现了100%的公共文化服务覆盖。

区域特色文化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不断增强

西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年来,西藏自治区始终

将弘扬主旋律作为行动指南,将推陈出新视为重要手段,

着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大力推进文艺创作,公共文

化服务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

藏自治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活态”发展,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工作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一是深化文化引领作用,发挥区域特色文化优

势,推出了藏戏《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话剧《扎西

岗》等一系列思想深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二是加强文化产业顶层设计,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

造极具特色的区域文旅品牌。当前,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之

窗在国内外多个重点城市落户,文化竞争力显著增强。三

是注重培育特色产业,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优质文化产

品,推进各级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当前,西藏自治区各级

文化组织还借助各种平台,抢抓机遇,加大力度推进对外

文化交流,组织参加了海内外多个城市的文艺汇演展览活

动,有效提升了西藏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促进了海内

外文化交流。

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西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文化

队伍日益壮大,管理、经营各类人才不断涌现。从统计数

据来看,目前,西藏自治区共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6000

余个,基本实现了自治区、地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博物

馆,县(区)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有综合文化站,

行政村(居)有文化活动室或农家书屋或文化广场。为了

让群众享有更便捷的文化服务,西藏自治区文化事业单位

还为多个县区配备了流动图书车、文化车、舞台车,建设

了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平台等,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

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及公共服务需求,构建了极具特色

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此同时,为了确保人人都能

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区内文化事业单位还充分利用信

息技术对民间文化遗产等进行大量调查、整合,利用数据

分析技术精准掌握资源分布情况、群众的喜好、潜在需求

等,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文化资源和服务,为人民群众提

供24小时不间断的公共文化服务。例如,建设了“西藏

公共文化云”“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藏文文献数据库”,群

众可以通过这些线上平台随时观看唐卡、铸造等文化专题

片,阅览多种图书资料,这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数字文化

需求。

▚ 西藏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

虽然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

是受限于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特殊性,公共

文化服务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众多困境。

文化多样性发展道路受阻

一方面,西藏地区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具有明显的地

第156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38

域风格,但是一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之间

难以取得有效平衡。另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

吸收。公共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又要

不断创新,这需要各方共同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公共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由政府主导,主要依靠专项财政资

金的支持。受限于地理位置、政治、历史等因素,西藏地

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因而在公共文化供给、基础公共

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此外,

经济落后也会造成社会化认知趋于保守,但是仅仅依靠公

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保障文化供给无法有效解决文化供给不

足的问题。

公共文化发展不均衡

西藏地区地广人稀,一些地区交通不便,文化资源供

给严重不足。有数据显示,2000年至今,西藏自治区地区

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差正在逐渐加大,这严重影响了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与此同时,公共文化复合性需求未

得到充分满足。西藏作为民族地区,既要注重公共文化服

务效能的提升,又要兼顾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以便更好地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困境的纾解

从西藏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来看,制约

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忽视了群众在公共文

化服务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受

益者,更是公共文化的创造者。当前,西藏地区的经济发

展水平仍相对落后,物质水平低导致当地群众更加注重满

足物质上的需求,精神文化需求不多。另外,当地群众在

获取文化服务时普遍存在依赖政府的思想,没有参与公共

文化服务建设的想法。事实上,群众需求决定着公共文化

服务的发展方向,要想最大化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既要依靠政府资金投入,又要调动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建设的积极性。群众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仅能

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注入活力,还能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

保护和传承。

深植“共同”理念,提升群众参与度

群众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要想深植“共同”理念,

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主体

的理念入脑入心,扭转过往人民是公共文化服务“接受

者”的观念。西藏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且有特

色,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受限于资金因素,文化发

展潜能得不到有效释放。在这种情况下,群众主动参与文

化活动、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自发的

文化娱乐活动能够有效调动文化资源,弥补政府公共文化

供给的不足。另外,群众参与自发组织的特色文化活动也

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民族间

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

汇聚多方力量,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西藏的文化艺术资源丰

富,具有浓厚的地域民族特色。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把文化和经济高度融合,打造文化经济体系,不但可以满

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而且能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增

强人们的文化自信,还能在示范效应下调动群众参与公共

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性。另外,实践证明,文化志愿者、

文化带头人等标杆人物深入基层,能够找准基层群众的公

共文化需求,同时也能够将理论政策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讲清楚,从而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数字化技术赋能,扩大群众参与渠道

导致公共文化供需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

的信息反馈机制,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无法及时传递给政

府。如此一来,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就缺少针对性和有效

性,造成了资源浪费。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打破

信息反馈屏障。一方面,文化单位要通过组建群组,开通

微信公众号,打造文化网站等方式将文化信息传递给群

众,并及时获取群众的反馈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对等交

流。另一方面,要依托数字化技术推进信息公开,实现群

众参与监督,有效提高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巧用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激励对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公众主动参与公共文化

服务建设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情感

激励两方面。公众的主体理念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逐步

培养。有关部门可以利用物质激励的方式,通过发放小礼

品等培养公众的表达意愿,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另外,

也可以为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个人颁发奖章、奖

状,授予荣誉称号,以此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吸引更

多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

步入新发展阶段,西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停

滞不前,而是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者,更是文化的创造

者,群众的参与度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的重要指

标。因此,有关部门要持续关注群众需求,持续发力,久

久为功,从“实”出发,以“民”为要,促进西藏自治区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2020年度课题“西藏农牧民脱贫能

力、内生动力与教育扶贫长效机制研究”(XZJYKTDWZZ30)。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第157页

139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社会发

展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探索现代

信息技术在儿童阅读中的应用,对解决我国儿童早期阅读

存在的问题,提升儿童早期阅读的质量效能具有十分重要

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 信息技术赋能儿童阅读的必要性

在快速迭代变化的信息时代,儿童阅读发展亟须改革

与创新。一方面,时代发展促进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人才

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率提高,但是

创新型高质量人才仍有一定缺额。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指出:

“我国必须尽快推动形成质量型人口红利。”陆俭明提出大

量阅读是信息时代传统语言教育值得借鉴之处。培养良好的

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的核心

使命。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法国、日

本等不同国家都将阅读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儿童阅读—青少年阅读—成人阅读”这条可持续发展链

上,儿童阅读是基石以及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另一方面,

人口政策的不断调整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儿童高质量阅读

的需求不断增长。在信息时代,数智赋能阅读成为新的发展

趋势。数智技术使儿童阅读的环境、管理理念、载体形式、

传播途径、服务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具有创新性的

提质增效的有效方式。

信息技术有助于创建儿童阅读情境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环境敏感性更强,“个体—环

境”的交互更加直接,即儿童更容易接收、感知来自周围

环境的信息刺激,会对筛选过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

理。因此,家庭、学校、社区等创建多维互动的阅读情境

对儿童阅读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处于读写萌发期,读写萌

发包括掌握一系列与书面语言有关的复杂的态度、情感、

行为和技巧。在儿童读写萌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

术的优势,有助于创设能够促进读写萌发的阅读环境,逐

步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

阅读情境主要是指在阅读认知过程中,影响阅读的各

种因素(人、物、地点、场所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组

成的氛围和环境。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在阅读中知与行是交互

的,知识是情境的。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开发共创参与式阅读

环境、具身学习情境与沉浸阅读情境,有效地实现阅读空间

的无限扩展与延伸,增强儿童对物理世界的感知。沉浸式、

参与度、永续性等特征在现代阅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阅读

者的大脑、身体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生理体验、心理

状态与经验认知,使阅读者能够在“做中学”。在沉浸式情

境中,阅读者被全息影像围绕,不仅可以目击现场,还可以

获得交互体验,接受听觉、视觉、触觉乃至嗅觉等多感官刺

激;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文字、音频、视频等线性媒体阅

读转化为“真实场景阅读”,依靠技术赋能,能够“亲临”

现场观看各类“全真信息”。深度沉浸能够使晦涩难懂的书

籍有机会被“看”懂,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碎片化阅读的问

题,让阅读者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提高阅读的专注度,从

而通过阅读获得快乐。

运用人工智能、VR、AR、MR等技术进行仿真,构建

在线智慧阅读体验基地,形成真实的智慧学习情境。阅读者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阅读,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例

如,作为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永乐大典》依托信息

技术构建沉浸式阅读空间,走进儿童读者,使他们更好地阅

读、理解古籍,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信息技术有助于有效整合优质儿童阅读资源

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如视频、互动书

籍、电子书等,并将其整合,有效实现阅读空间的无限扩展

与延伸,使阅读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最终演化成随时随地获

取信息的“全面泛在阅读”。近年来,线上教学等因素加快

了信息技术在儿童阅读中的应用,许多儿童共享阅读平台免

费开放,阅读资源更加丰富多样,阅读形式日益多元化。一

些儿童教育组织依托腾讯会议、钉钉或自行开发直播软件、

小程序,邀请儿童阅读指导专家、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一线

人口政策的不断调整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儿童早期阅读需求不断增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针对性地

创建了新的阅读情景,有效整合了优质资源,在满足儿童阅读个性化、主题化需求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阅读质量

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其仍存在数字技术难以精准定位、资金不足、数据来源构成单

一、信息技术负面影响评估不足等问题。如何使信息技术更有针对性地赋能儿童阅读,建立协同机制,拓宽资金

引进渠道,完善信息技术监控,是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儿童阅读的重点工作。

◎ 吴  亮  王璐瑶

现代信息技术如何融入儿童阅读

第158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40

教师、社区阅读服务者等开设儿童在线阅读讲解课堂,开

展直播等系列阅读训练活动,不断促进阅读推广活动的深

入开展。例如,信息技术能够为低龄儿童建设基于AI的儿

童精美绘本阅读云平台,同时在平台开展创意图画阅读活

动,让儿童在阅读和绘画中学习基础汉字、成语等,获得

基本阅读技能。

信息技术有助于儿童进行个性化、主题化阅读

儿童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都不相同。个体的内在

因素即个体差异,如个体性别、年龄、兴趣爱好、性格等的

不同;个体的外在因素即个体所处的家庭、学校、社区环境

不同,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学校信息

化教学模式的建设、社区的经济情况等都存在差异。

“一个基于AI的儿童阅读服务云平台,通过对儿童知

识、阅读对象、阅读行为、阅读社交等数据的记录、获取和

分析利用,为每个孩子提供‘因童而异’的阅读服务策略和

成长路径,当然也包括针对特殊儿童(阅读低能、阅读障

碍、读写超常等)的发现筛查、阅读干预和领读服务。”比

如,成语、名言警句使用数量以及错别字数量的统计分析。

在儿童及家长使用阅读云平台提供的服务后进行多维度测

评,将高精度结果快速返回,生成学情报告,指导者根据学

情报告对阅读者的发音、表达情况进行评价与反馈,这样有

利于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同时,信息技术有助于推动儿童

阅读主题化、系统化。网络上具有相同或相似阅读爱好的主

体聚集形成特定的网络社群,或者通过算法收集分析用户阅

读活动的测量数据,以此进行主题推荐。儿童数字阅读平台

应更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能够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比如,设置“名著导读”“宇宙太空”等不同的主题,使儿

童能够有选择、系统化地学习某一特定主题的相关内容。信

息技术可以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

地选择读什么,怎么读,读到哪里为止,从而有效激发儿童

的阅读兴趣,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积极的阅

读态度,提高阅读审辨能力,使儿童能够进行独立选择性阅

读和简单思辨性阅读。

▚ 信息技术赋能儿童阅读的问题

数字技术难以精准定位

1.儿童阅读标准未明晰

儿童阅读标准的确立是数字技术精准应用的基础。不同

年龄段的儿童对信息资源与数字技术的需求不同。阅读启蒙

阶段应以绘本为主,借助画面构造出生动的阅读情境,为儿

童提供较为简单直接的信息,增加基础词汇接触,帮助儿童

建立初步语感,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拼读、识字阶段是由

低阶向高阶的过渡。增强儿童主动阅读意识,应加强阅读互

动,将阅读材料由简单转为复杂,由单一转为多元,帮助儿

童系统化学习语言表达,提高独立思辨能力。数字技术更注

重逻辑关联、生成模式,引导阅读者进行拓展延伸,培养理

解、鉴赏等抽象思维能力。但是目前儿童阅读标准具体化、

个性化、精准性、科学性程度不足,直接制约着数字技术赋

能。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思维认知特点、语言习

得规律等不同,其应选择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阅读行为能

够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些

都是信息技术赋能儿童阅读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分级阅读基本上都是以年龄为分级依

据,相对笼统粗疏,影响范围有限,没有针对汉语特性,

如汉字辨析识别、词汇使用频率、句法复杂程度等建立更

具专业权威的标准。此外,统一采用某种信息模式或普遍

使用相同的信息资源等“一刀切”式的信息技术运用方式

也会影响儿童的阅读进度和深度。

2.儿童阅读缺乏针对性

首先,不同群体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不均衡。城市

优于乡村,中心城市优于边远、少数民族聚集区,高知群

体较具优势。其次,不同地区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存在不同

程度的认知偏差。农村偏远地区数字资源利用率低,信息

技术支持服务能力不足。大中城市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更受

重视。再次,数字技术供给与阅读场景需求泛化,尚未考

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阅读习惯等的差异,

以及区域、校际、班级的差异。国外蓝思分级体系充分考

虑到高于或低于目标人群的平均水平,确立有NC级和HL

级,即划分出非常规类书籍和趣味性高但难度低的书籍。

这样的分级更具个性化、精准化与人性化,同时还提供阅

读能力测试与蓝思值标注,更方便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

低于正常智力范围的儿童根本不在分级的讨论范围内。最

后,阅读环境缺乏跨场域的连通性,导致学校、家庭、社

区等阅读环境难以协同联动,信息技术不能充分整合,重

复建设问题严重,造成了不必要浪费。

资金不足,来源构成单一

信息技术赋能儿童阅读需要软件(如管理平台、学习应

用)和硬件(如智慧教室、互动大屏)的支持,良好的成效

是建立在大量资金支持的基础之上的。当前开展儿童阅读的

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筹资渠

道比较狭窄,持续性差;因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发展不平

衡,信息技术服务内容容易受限。部分地区学校或社区出现

严重的“空壳图书馆”现象,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地方

财政无法支持社区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无法聘用专业的具

有信息化素养和能力的阅读服务人员开展工作。

信息技术负面影响评估不足

在信息技术普及化的背景下,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阅

读教育的关系。运用信息技术应以人为本,尊重儿童的年龄

特点、认知规律、心理特征、语言发展、审美情感和趣味。

第159页

141

儿童阅读的核心是儿童,让儿童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

并能产生愉悦的阅读体验非常重要。如果儿童本位缺失,信

息技术则丧失了灵魂。目前,信息技术正面影响的研究多,

负面影响的关注少。对于儿童来说,使用信息技术时必须小

心谨慎。当儿童独自看电视、手机、平板电脑时,更容易

延长使用时间,而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被认为是产生阅读

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过度信息化可能会影响儿童心理健

康,让认知尚未成熟的儿童沉浸于虚拟世界中,影响他们

对真实世界的认知。进入21世纪以来,抑郁等心理障碍呈

现低龄化发展趋势。WHO全球卫生观察站(Global Health

Observatory)的数据显示,全球每7个10~19岁儿童和青

少年中就有1个存在心理障碍。《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

告(2019—2020)》显示,我国10~19岁儿童和青少年

的抑郁检出率约为24.6%。过去的研究主要探索儿童屏幕暴

露与抑郁、焦虑、压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尊、生活质

量、幸福感等心理健康结果的关系。大多学者认为,儿童过

度使用手机会成瘾,甚至会影响心理健康。

▚ 信息技术赋能儿童阅读的对策

注意结合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针对性

结合不同儿童的具体阅读能力与具体的阅读需求,设

置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创意开发。可以开展

主题夏令营活动或组织与管理远程阅读课,满足儿童对社

会化、文化适应、兴趣探索、自我表达和同伴玩耍等方面

的需求,并从社区、学校、家庭合作的角度满足学业困难

儿童在识字、阅读等方面的教育需求。融合区域的特色文

化,开展特色鲜明的阅读课程以及各类读书交流活动。比

如,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介绍与手工教学课程;开

展安全教育课程;在节假日开设专题教育娱乐项目或专题

性亲子课程,改善亲子关系;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增加

民族文化阅读课程,介绍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语言

文字,从而保护文化多样性。

拓宽渠道,引进资金

资金投入与阅读环境的营造、信息技术的推广、信息硬

件设备的更新升级、数字化阅读资源的使用率等密切相关。

设置专项资金可以使儿童阅读信息化建设具有连续性和稳定

性。拓宽渠道,可以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完善的投融资体

系,加快信息技术在儿童阅读中的应用。保障信息硬件设备

更新升级和日常维护、信息化阅读活动开展、资源建设、日

常信息化软件建设及师资培训的经费投入;不断优化投入机

制和投入方向,同时多方协调,充分调动各类投入主体的积

极性,吸引社会团体等筹款捐资,构建多元化、持续性的资

金投入体系,避免重复建设,助力儿童阅读全面信息化发

展。明确管理主体,提高信息化程度。合理规划,加大经费

管理、监督力度,避免重复性投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保障经费的高效、充分利用。

信息技术赋能优质阅读资源共享的同时能够促进社

区儿童互动,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在互联网技术迭

代速度加快、受众娱乐方式愈加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厘清

阅读平台的权利边界,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

是儿童阅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信息技术普及化的背景

下,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阅读教育的关系,明确儿童语言

发育影响因素与汉语阅读障碍的关联。

河南省社科联项目“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研究”(SKL2023-1592);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教育数字

化背景下教师研究型教学的应对策略研究”(2024-64);河

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黄河文化融入农业高校

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XJGLX229);河南农业大学教

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一流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研究及

实践——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2022XJGLX109)。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第160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42

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

遗”)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

“融入现代生活、进入现代市场”是非遗重新焕发活力的

动力引擎,为扩大“非遗+”效应,非遗应走产业融合、

活化保护之路,在文化认同与原真性、文化再生产、科技

赋能、数字经济方面发力,实现“共生、共创、共享、共

赢”,现以重庆市为例展开探讨。

▚ “非遗 +”产业融合的优势分析

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打造

新产品、创造新服务、开发新模式、形成新业态的重要途

径。非遗的保护传承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

活态传承下进行产业融合。

从非遗的历史形成来看,具备产业融合的经济要素

非遗与人民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始终处在活态发展

之中,许多非遗产品或项目因其自身特性形成了“非遗经

济”活动,具有市场经济属性,如戏曲、曲艺、杂技等很

早就以专业演出的形式进入市场经营阶段。

从非遗的综合性特征来看,能与相关产业对接,形成

跨界融合

非遗的综合性特征主要是指构成要素的综合性(音

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功能的综合性(教育、娱

乐、审美、历史、科学等)以及存在形式的综合性。这种

综合性有利于非遗的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能够扩大

非遗的应用范围,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非遗作为文化类

消费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能促进大众消费,

进而发挥产业融合的“渗透提升”作用。

从非遗的开发价值来看,非遗的资源特点具备开展产业

融合的优势

非遗的稀缺性、低耗值、高附加值等特点契合个性

化、多元化、高质量的消费需求,充分挖掘与发挥其资源

优势,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产业融合的“传导迭

代”作用。

非遗的丰富性及系统性有助于拓展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非遗丰富的样态与类别有助于拓展产业融合的广度

和深度,如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联系密切,其

创造性转化有利于非遗的跨界创新。同时,非遗产品的精

神性有利于引导社会消费潮流,发挥产业融合的“叠加放

大”作用。

▚ 从产业融合角度看重庆非遗特点

非遗作为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文化内

涵是非遗活化的根本。只有深入挖掘非遗内涵,才能引导

人们更全面地了解非遗的价值与意义。这是走产业融合发

展道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要素。从产业融合的角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理念。在文化再生产、科技赋能、数字经济、新

消费背景下,为扩大“非遗+”效应,通过产业融合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路径之一,现以重

庆市非遗为例展开探讨。

◎  罗  冰 1

  林夏瀚 2

非遗活态传承视角下产业融合发展

第161页

143

度来看,重庆非遗具备以下特点。

重庆市非遗资源丰富多样

目前,重庆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项,其中传

统音乐14项,数量最多;接下来是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

各7项;另有曲艺6项、传统舞蹈4项、民俗4项、传统戏剧3

项、民间文学3项等。重庆市共有市级非遗项目707项,其

中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占比突出;

区县级非遗项目共3700余项。

有较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

据统计,在重庆的国家级和市级非遗项目中,传统

技艺非遗项目占比达36.1%,传统音乐非遗项目占比达

15.9%,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占比达7.6%,传统美术非遗项

目占比达8.9%,这4类非遗项目在重庆市国家级和市级非遗

项目中占比约68.5%。传统技艺是在劳动人民生产生活过

程中形成的以手工制作为主的制作工艺,其能够根据不同

材料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个性化制作,具有

区别于工业化生产的特殊性。重庆市传统技艺非遗项目以

“食”为最大特色。近年来,重庆美食火爆全国,让人们

看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价值。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

美术也可以通过“非遗+”实现其产业价值。《2022年中国

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

规模为243.60亿元,在演出市场票房收入前十的作品中,

舞蹈《只此青绿》、话剧《乌龙山伯爵》、舞蹈《永不消

逝的电波》位列前三。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统计,2021

年,我国工艺美术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8907亿元,同比

增长14.26%;全国工艺美术产业年收入近3万亿元,全产业

链从业人员超过1300万。2021年全球艺术品市场规模达651

亿美元,同比上升29.42%。以上数据表明,重庆市的非遗

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重庆非遗举措有利

在非遗口传心授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至关重要。目

前,重庆市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9人,市级非遗代表

性传承人951人,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000余人。重庆

市还稳步开展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累计开展5批共

42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5年多来,重庆市国家级

代表性传承人新增20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新增382人。

重庆市在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过程中,将非

遗传承人列为全市技术能手遴选对象,打造国家级技能大

师工作室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个,全市传统技艺类

非遗项目、传承人数量达到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总量的53%和42%。重庆市还积极搭建非遗保护研发转化

平台,开展非遗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每年参与民众超800

万人次;依托非遗资源培育企业687家、作坊8081个、门店

8154个,带动就业50余万人。由此可知,重庆市在非遗传

承人的培育方面举措得力,对于非遗活化传承和产业融合

发展意义重大。

非遗项目可挖掘的文化价值较高

巴渝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

又形成了现代陪都文化、移民文化等区域性文化。巴渝文

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当

地的非遗项目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例如,走马镇民间故

事,其故事构成的多源性、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存性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走马镇民间故事可挖掘的文

化价值较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开发相关产品与产业,如

提炼故事经典元素,将其融入现代舞蹈、流行音乐、文创

产品中,与九龙坡区共同开发夜间景区等。

▚ 当前重庆非遗项目开展产业融合面临的问题

重庆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值得肯定,但是当前非遗项

目开展产业融合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近年来,重庆市离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

已达6人,健在者平均年龄高达72岁,400余名市级代表性

传承人的平均年龄达66岁,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影响了非

遗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产品创新性不足

重庆市非遗产品同质化严重,差异化不足,在文创产

品开发方面仍停留在对非遗元素的简单复制和套用上,没

有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优质产品匮乏。同时,非遗

产品开发层次较低,产业化程度不足,未能形成完善的集

设计、生产、宣传、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活化利用方式创新性不足

重庆大力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工作机制,将非遗

与旅游融合纳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巴蜀文化旅游走

廊建设规划》以及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各项工

作中予以重点推进。先后与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

展中心签订《关于共同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战略合

作协议》,与四川省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非遗

保护共建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成立川渝非遗保护联盟,

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但是目前,重庆与其他省市

的联动不够,对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

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研究不够。传统工艺

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有待拓宽,行业组织建设和

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有待加强。

▚ 重庆市非遗活化传承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

加强市场引导,推动非遗跨界融合

加强市场引导,推动非遗跨界融合是实现非遗活化传

承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此过程中,要重视以下三个

第162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44

问题。一是非遗的产业融合机制应建立在对非遗资源的尊

重和保护上,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二是非遗的产业融合

必须基于新的消费环境。当前,非遗的消费环境发生了由

追量到求质的变化,非遗的产业融合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创

新融合。三是非遗资源的“双创”转化是非遗产业融合的

目标性指引,产业融合的目的之一是让非遗存活于当代、

发展于当代,要坚持“时代化”“生活化”“创意化”和

“审美化”,与时代发展匹配,与现代生活相融,与消费

需求相合,有效释放出非遗的当代价值。

注重挖掘非遗的文化价值

文化资源代表一个地区发展产业可投入的资源量,是

产业发展的根基。“巴文化”横跨川、渝、湘、鄂、黔、

陕等地区,拥有完整且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体系与传承脉

络。重庆非遗特有的文化价值有利于提炼开发“渝”味非

遗符号,成为新产品、新业态的亮点。此外,重庆还拥有

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旅游景区、

传统节日保护基地等保护载体80多个,这些文化资源为实

现非遗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非遗 +”推动产品体系创新

“非遗+”有利于实现非遗项目的破圈发展,深化非遗

产业的内部融合,提升非遗的跨产业融合能力,更好地体

现非遗价值。消费离不开产品供给,重庆市应丰富非遗产

品体系,在产品创新开发过程中关注以下三个维度。一是

向内挖掘,充分发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提升非遗产品的文

化价值。二是向外探索,创新非遗产品的外在形态,将非

遗与教育、科技、演艺、旅游等产业深度结合,满足大众

的多元化需求。三是注重科技赋能。在数字经济时代,大

量非遗资源的文化价值未能得到有效释放,非遗“双创”

拓展空间较大,探索科技赋能不仅在于非遗的生产环节,

还在于非遗产品的服务增值,以数字传播、线上展览等新

兴业态为重点,提升“非遗+”的综合供给实力。

以非遗数字产业发展推动非遗共享

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已充分肯定了文化数字化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

义。重庆市人才和产业基础较好,消费需求强劲,娱乐集

聚区品牌效应较强,“夜经济”位居全国前列。在数字娱

乐产业平台化的背景下,重庆应重点打造数字文娱IP,与

现有的特色文化街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相结合,建设沉

浸式数字互娱产业集聚区和数字娱乐消费示范区;通过创

建资源共享数据库,完善非遗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

供应链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体系,激发基层数字化改革创新

活力,进一步推动非遗共享,以数字产业推动非遗活化传

承和产业融合,进一步提升服务和产品质量。

通过产业融合实现非遗活态传承,能够让人民群众以

喜闻乐见的方式感受本真、原生、活态的非遗,赋予传统

非遗时尚化、趣味化、形象化表达方式,对非遗的文化、

产品、消费、市场进行多维度价值重构,提升非遗产品的

经济效益,从而实现非遗的活化传承,更好地实现非遗的

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基本科研业务

费专项资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研究——以重庆市

为中心的考察”(项目编号:202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广东文艺职业学院;2.文化和旅游部民

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第163页

145

水文化遗产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漫

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为用水、治水而形成的遗迹,

如人工河湖、水文设施、园林水泊等。水文化遗产具有重

要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科学、生态等价值。随着

相关学者对水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水文化遗产的社会功

能和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针对水文化遗产的保

护体系也越来越完善。

▚ 新时代水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传承水文化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水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人们与水进行互动时,就产生了各种关于水的感受、认

知、观念、信仰、管理方式等,这些内容共同组成了水文

化。而水文化遗产是指与水文化相关的、以治水工程为主

要内容的历史遗迹,是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丰富

的研究价值。我国的水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人类与水互动

的过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治水思想、水利技术和社

会思潮,涵盖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治水理念和用水智慧,还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保护水文化遗产就

是在延续历史文脉、传承水文化,这不仅能够让更多人了

解水文化,感受到水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还能够传播我国

古代的治水经验、管理技术和水利文化。同时,保护水文

化遗产还有助于传承水景观文化,让人们有机会感受水景

观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内涵。

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过去,人们在利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的过程中形成

了关于水的社会治理规范、文化习俗和法律法规,这些内

容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水文化遗产不仅见证

了我国各地水环境的历史变迁,还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丰

富的治水智慧,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具体来讲,在水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政府可以深入挖

掘古代劳动人民的治水经验,采取合理的措施应对气候变

化,充分发挥水文化遗产的作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

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

我国的很多水利设施都融合了古代的建筑智慧和雕塑

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保护水文化遗产能够推

动旅游业发展。例如,四川都江堰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

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灌溉工程之一,体现了自然生态

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当地政府结合其秀美的生态风光

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打造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大

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既实现了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性

开发和利用,推动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大大提高了

都江堰的知名度,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水文化遗产是人类在与水的互动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

的文化遗产,对当今的水利设施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指

水文化是指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人们创造的一切与水有关文化现象的总称,其不仅包括人们对水的认

知、信仰、崇拜等精神感悟,与水有关的社会风俗、人文地理、社会关系等,还包括人们在利用水资源、改造水

环境、治理水患过程中的历史足迹。现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时代下保护水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研究水文化遗产

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挥水文化的作用,为全国生态建设和水文化

遗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全国水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发展。

◎  林  凯

新时代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第164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46

导意义。比如,政府在进行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

需要进行水文化遗产管理、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等,

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因此,保护和发展水文化遗

产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激发当

地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此外,水文化遗产还具有社会

教育功能,政府可以通过宣传和展示水文化遗产,让社会公

众了解我国的水文化遗产,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同

时,利用水文化遗产宣传节水理念,可以让社会公众了解到

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公众的节水意识。

▚ 水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水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但这些法律法规的覆盖面不足,并未构建起完善的水文化

遗产保护规范。有关水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没有明确规定水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责任主体、保护措

施等,导致实际的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

循。同时,政府未能构建完善的保护体系、具体的保护规

范和统一的评估标准,导致无法对水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

义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严重影响了水文化遗产保护的

成效。比如,相关政府部门只对文物保护级别的水文化遗

产进行了保护和管理,但是对当地的古河道、古水坝等重

视度不足,导致其极易被改造和破坏。

水文化遗产保护缺乏科学规划

当前,水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冲

击,其处境日益严峻,我国的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是基

于文物角度、遗产角度和生态角度进行,缺乏针对性,保护

方式不科学,严重影响了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同时,水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覆盖面不足,重视重点文物、古迹的修缮

和保护,忽视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小型水文化遗产。比如,

乡村经常会出现尚未经过研究和评估的古代水文化遗产被现

代化水利工程取代的情况,加之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监管,水

利专家、水文化学者、社会力量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导致水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从当前水文化遗产的保护

情况来看,保护措施不科学,过于重视表面工程,对水文化

遗产的内容、价值、作用等缺乏关注,导致水文化遗产的保

护工作不到位。同时,政府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很多水文

化遗产保护工作未能落实到位。

社会群体对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欠缺

我国水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内涵丰富,是我国水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公众对水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了解

不足,一方面,水文化遗产是近几年出现的新概念,同时,

随着水利技术的发展,传统水利工程的实用功能淡化,大部

分水文化遗产消失在了大众视野中,导致社会公众对水文化

遗产的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媒体对水文化遗产的宣传力

度不够,当前正处于娱乐至上时代,传统文化的受众较少,

媒体为了迎合大部分社会公众的需求,对水文化遗产保护的

相关信息报道得较少,导致社会公众对水文化遗产的认识不

足,社会上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水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对水文化遗产的利用不够灵活

水文化遗产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双重特征。以新疆坎

儿井为例,早在汉代,新疆就出现了这种特殊的水利工程。

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地上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利用山

体自然坡度将地下水引出地表进行灌溉,减少了水资源损

耗,实现了自流灌溉,保障了当地人民的用水需求。除了蓄

水和灌溉的作用之外,新疆坎儿井还有着独特的观赏性。坎

儿井的建筑风格有着浓郁的新疆风情,在入口处会有维吾尔

风格的门洞、石柱等装饰,周边还有很多艺术浮雕、彩漆绘

制的木刻图案等,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当前,当地

政府对其进行了保护和加固,以便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坎儿井

的形态和功能,改善当地居民的用水条件,但是并没有对坎

儿井的历史价值、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等进行充分挖掘,没

有做到既保护又开发,未能使水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 新时代关于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具体策略

结合水文化遗产的特点,健全水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我国水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包括河湖类遗产、桥闸水

工遗产、建筑景观类遗产等,不同类型的遗产有着不同的

保护方法,这就要求政府针对不同类型的水文化遗产建立

分类保护制度,完善水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引导人们参与

水文化遗产的开发、修缮、保护和重建工作。为此,政府

需要结合水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况,制定水文化遗产保护法

规,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和工作内容,规定相应的保护范

围和具体的保护措施,完善监管制度,加大对水文化遗产

的保护和管理力度。由于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强、

难度高,涉及水利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内容,因此

我国的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由水利部门和文物部门负

责,但是在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

责权不明的情况,这不利于提高保护效果和质量。对此,

政府需要设立专门的文化资源管理部门,由其承担本辖区

的水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职责。

整合水文化遗产资源,做好水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水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具有防

洪、抗涝、供水、船运等功能,兼具“工程”和“遗产”

的双重性质,其既不同于大众意义上的水利工程,也有别

于一般的文化遗产。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难度较大,

要求开发者充分考虑水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

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结合,既要优化水利功能,改善水文环

境,又要延续水文化遗产的历史文脉。因此,政府首先要

第165页

147

加强对水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组建水文化遗产保护团

队,由专业人士对水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登记,收集我国

各地水文化遗产的信息,全面掌握我国水文化遗产的类

型、特点、数量、分布情况等,以便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

供数据支撑。其次,政府需要进行水文化遗产规划管理,

建立水文化遗产名录,对水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分别将其

列入省级、市级、地级等名录,将具有重大文化价值和历

史成就的水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名录,制定科学合理的水

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明确不同类型水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

和要求,以便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和规划。

整合社会力量,加大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政府是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推进者,应主要从

法律监管、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推进保护工作,但是

水文化遗产保护难度较大,因此需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为

此,政府要转变水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调整角色定位,从

单一的管理者转变为水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者,积极引导社

会力量参与到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扩大保护范围。同

时,针对社会公众对水文化遗产认知不足的情况,政府要加

强宣传教育,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座、水文化遗产展览等方

式,构建“线上+线下”的宣传格局,让公众了解我国水文

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提高社会公众对水文化遗产

的保护意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水文化遗产。

创新水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对水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利用

传统的水文化遗产保护方式较为单一,难以使水文化

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创新保护方式,深

挖水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活化利用水文化遗产资源,以

便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水文化。为此,政府应立足于当前旅

游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结合水文化遗产的自然特征,

充分发挥水文化遗产的作用,开发水文化遗产特色旅游活

动。例如,京杭大运河是具有历史内涵、社会意义、时代

价值的文化景观,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政府可以将京

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和旅游发展相融合,开发特色旅游项

目,并根据水文化遗产的不同特征划分水景观、水文化、

水生态等旅游功能区,从而实现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

发。同时,政府可以整合当地水文化遗产资源,在水文化

遗产附近成立文化馆,为人们提供能够深入、系统了解水

文化遗产的场所,以提高民众的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

实现对水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水文化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水的保护和利用,还体现

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尊重,而水文化遗产是水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所以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十分重要。因

此,政府要加强对水文化遗产的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意

识,对全国范围内的水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和整合,构建完

善的水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水文化遗

产蕴含的文化内涵,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江苏省“双创博士”计划资助项目(JSSCBS20221466);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教育科研热点、前沿及

其演进的图谱可视化分析” (B/2022/01/123);江苏省社科

联应用课题“淮河流域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22SYC15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区域环境伦理

理论与实践研究”(2022SJYB1938);淮阴工学院校级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

究”(20HGS006)。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166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48

▚ 文化线路概念与理论简述

文化线路是一种通过承担特定用途的交通线路发展

起来的人类迁徙和交流的特定历史现象,是特

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区域内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

群。“中国文化线路申报肇始于国际力量推动下的丝绸之

路研究”,逐步衍生出京杭大运河、蜀道、万里茶道等一

批文化线路。

自1994年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上,以“强调国

家间或地区间交流和对话”为核心的“文化线路”概念正

式诞生以来,文化线路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理念发掘和实践

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基于文化总体化哲学思考的标准。

本文将2008年《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

章》(下文简称《文化线路宪章》)中文化线路的相关概

念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具有明确的界限。文化线路必须来自并反映人类

的活动,以及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多

维、持续、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

第二,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地理环境或决定文化线

路的实际形状、路线,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影响着文化

线路的发展;自然或文化环境为文化线路提供了以物质、

非物质元素和价值为特点的框架,赋予了其独特的氛围。

第三,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功能,服务目标特殊、确

定。除了交通运输的道路功能之外,文化线路在相当长一

段历史时期内服务于特定目的,并生成与之相关的具有共

同特征的文化遗产资源。

第四,具有自己独特的动态要素。文化线路必须将相

关的历史关系与文化遗产有机融入动态系统中,发挥导线

或渠道的作用,使相互的文化影响得以传递。

第五,具有作为整体的跨文化意义。文化线路作为整

体的价值比单个部分相加的价值更大。文化线路是一笔文

化财富,其得到各种文化的滋养,并通过提供大量共有的

特性和价值系统在总体价值上超越其他文化。

通过对相关定义的概括,本文总结出五条文化线路

遗产的判别标准,即文化交流的时空标准、环境密切性标

准、功能性标准、动态性标准和整体价值标准。本文旨在

基于这五大标准深入分析湖北省各大具有文化线路潜质的

区域,评析各区域满足上述五大标准的可能性以及整体适

配性,从而为荆楚地区申报文化线路提供理论基础。

▚ 湖北省各相关长江文化区的标准适配度分析

本文以上述五大标准为依据对万里茶道和长江近代航线

文化线路是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概念和重要遗产类型,对其进行分析有利于整合文化遗产资源,提升文

化遗产价值,还可以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借鉴。现从文化线路视野出发,提取概括文化线路遗产判别标准,

对湖北段具体文化线路遗产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湖北区域文化线路遗产申报奠定可行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湖

北地区荆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湖北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作出贡献。

◎  杨雪蓉  阮亦心  曾佑佳

万里茶道与长江近代航线(湖北段)

文化线路遗产的特征

148

第167页

149

两条线路涉及的湖北段文化线路遗产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文化交流的时空标准

1.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是17世纪至20世纪前期横跨亚欧大陆的国际

商道,是中国南方茶源地与中国北方地区、俄罗斯以及欧

洲以茶叶为媒介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通道。万里

茶道从武夷山、雪峰山等山地茶区出发,沿途经过福建、

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8个省

区,进入今天的蒙古、俄罗斯和欧洲,从南到北又从东到

西延绵13000多千米。

文化线路根据结构特点可分为直线型、环型、十字

型、放射状和网状。万里茶道线路总体呈放射状分布。在

整个线路中,湖北省处于重要位置。其中,在生产性运输

过程中,赤壁、羊楼洞和五峰都是万里茶道线路上的重要

茶源地和加工基地。在茶叶的转运性运输过程中,线路以

汉口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精加工的茶叶从各茶源地的集散

中心分别向西南、西、东南、南几个方向通过水路汇聚到

汉口;精制茶叶又以汉口为起点,向东北、东、西北、北

等方向运输,销往我国西北、北方牧区以及俄罗斯和部

分欧洲国家或地区。在茶叶的贸易性运输过程中,以襄

阳——万里茶道上重要的水陆转运中枢为中心向不同方向

延伸出几条线路,一路向东北,经赊店、洛阳,过黄河,

销往东北;另一路则向西北,经老河口,进河南西峡县,

销往我国西北地区以及俄罗斯和中亚。

2.长江近代航线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率先崛起。第二次鸦

片战争后,镇江、九江、汉口随即加入长江近代航线。之

后,宜昌、芜湖也于1876年开埠。19世纪末,重庆、沙

市、南京等也相继开埠。清政府从1898年开始也陆续自开

了一批商埠,属于长江沿江的有吴淞、岳州、武昌、下关

和浦口5个城市。

长江近代航线呈明显的线状分布,其中武汉可视为

中期沿江开埠城市的代表。武汉(汉口)在开埠之后迅速

完成了由传统的区域商贸中心向长江中游和上游经济中心

的转变。随着五国租界的相继设立,汉口的城市中心从汉

江沿岸转移到了长江沿岸的狭长地带。开埠前,宜昌是典

型的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城镇。开埠后,宜昌突破了古老城

墙的限制,开始沿长江向外扩张,老城区逐渐与不断向外

延伸的商埠区连成一体,形成如今城市形态的雏形。近年

来,“汉宜”新航线的开通加强了长江中游地区港口的联

动效应,促进了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环境密切性标准

从地理环境方面看,万里茶道跨越了长江中下游平

原、蒙古高原等不同的地理单元,具有多元的地理文化特

征。而湖北位于中国中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与茶叶集散

地和生产地距离较近,便于进行大规模、远距离、长时间

的运输贸易。此外,湖北的气候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

气候,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从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方面来看,湖北境内,赤壁有

弱酸性红壤,雨水充沛,适宜茶树的生长;羊楼洞气候温

暖,山水相伴,适宜种茶。万里茶道是贯通南北的重要贸

易线路,湖北段沿线的道路、河流和港口等交通设施形式

多样,结合水路与陆路形成了水陆交通网络,纵横交错,

使得茶叶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加便捷。

从人文环境方面看,万里茶道湖北段沿线的人文景观

丰富,包括历史文化遗产、古代城镇、民族聚居地等,这

些为万里茶道的茶叶贸易提供了土壤和载体。湖北民风淳

朴,湖北人有着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传承了荆楚文化中

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茶叶贸易的繁荣发展推动了荆楚文

化、中原文化、亚欧文化的互动和融合。茶叶作为文化交

流的载体将荆楚文化传播到其他地区,丰富了万里茶道的

文化内涵。

功能性标准

1.万里茶道

湖北万里茶道地处九省通衢中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

势。经过大量考察、摸排与调查研究后,总体来看,汉口

茶叶产业带动了湖北及其周边地区茶叶产业的发展,对我

国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层面,武汉是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和实施长

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枢纽。从武汉出发,通过万里茶道,

中国茶叶源源不断地输往俄罗斯等国家,接着再销往其他

欧洲国家。羊楼洞川字茶、五峰宜红茶、汉口东方茶港闻

名遐迩。

在政策层面,地处中国中部的湖北省可以更好地融入

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建设。2014年,万里茶道城

市市长高峰论坛在武汉举办,签署了《中俄万里茶道申请

世界文化遗产武汉共识》。这不仅提升了湖北的国际知名

度和影响力,还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在文物保护方面,在万里茶道的推动下,一批古民

居建筑得以保存。赤壁羊楼洞古镇实施了文物保护抢救工

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羊楼洞古建筑独特的茶文化、自然

景观以及见证各民族交流历史的文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借鉴而丰富。湖北咸宁、宜

昌等地以万里茶道为线索、以文化遗产为内容,以历史遗

迹、旅游景区为载体,深入阐释了各民族交融的历史事

实,丰富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

2.长江近代航线

湖北境内水系发达。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对长江

第168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50

流域的侵入,湖北近代航运业逐步建立起来,汉口成为长

江近代航线的五大中介之一,在工业、交通等领域发挥着

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江沿线布满了通商口岸,长江上游的沿江区域也被

卷入了国际市场。1898年后,清政府在长江沿线主动开放

了武昌等五处交通便利、商业繁荣的商埠,极大地增加了

物流量和人流量,刺激了城市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沿

江城市的物流产业呈现一大中心、五大中介的特点,汉口

就是五大中介之一。

武汉会战期间,长江航运在大撤退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在大撤退进程中,400余家民营企业撤出武汉迁往四川

等地,其中从武汉直接转移企业的占转移企业总数的55%。

动态性标准

万里茶道沟通了亚洲大陆南北方向农耕文明和草原游

牧文明的核心区域,促进了中蒙俄三国的贸易往来和交往

互通,也成为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湖北省在

万里茶道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马克思在《俄国对华

贸易》中提出,汉口的茶叶贸易将中俄边境重镇恰克图变

成了“沙漠威尼斯”。万里茶道是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通

道。近年来,咸宁的赵李桥茶厂等茶企开展了“健康边疆

行”活动,在内蒙古多地举办了“湖北青砖茶鉴赏会”,

在新疆博乐市开展了“湖北砖茶架起爱心桥”活动,旨在

加深当地居民对湖北历史文化的了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

感情。

整体价值标准

1.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是串联中蒙俄三国的文化线路,更是串联东

亚南北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以及亚洲文明与欧洲文明的文

化线路,具有共同发展性质和整体价值特征。

万里茶道本体与沿线遗产要素构成整体,主要表现在

其完整的交通系统、生产线路、商贸系统等方面。晋商将

茶树种植和加工技术带到了湖北地区,而武汉凭借交通枢

纽的地理优势,依托四通八达的水上运输路线,成为全国

茶叶和出口的中心,被誉为“东方茶港”。这一完整的交

通与商贸体系,自线路网络建立之初就已经明确了其作为

一条重要的贸易线路的基本功能。

从文化交流和动态属性来看,万里茶道在文化交流

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湖北段所经之处在历史上形成了独

特的文化景观和城市风貌,以宜昌、赤壁、武汉最具代表

性。原产于鄂西地区的“宜红茶”通过五峰古茶道汉阳桥

段运输,赤壁的羊楼洞古镇是俄商万里茶道的起点,途经

汉口遗留的文化遗产种类多元,包括俄国驻汉口领事馆、

新泰洋行和汉口东正教堂。荆楚地区作为茶叶产区和茶叶

贸易的重要发源地,对万里茶道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而万里茶道为湖北地区的文化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促

进了荆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茶文化走向

国际舞台。

2.长江近代航线

长江自古以来便是自然廊道。鸦片战争爆发后,以上

海、汉口为代表的通商口岸城市依托长江水道建立起串联

成一体的商品流通网络,形成了沿江的政治、经济、文化

长廊。

长江近代航线具有鲜明的整体价值特征,串联了湖

北、上海、重庆等省市,沿途留下了各个时期的文化遗

产。湖北曾经是主要的革命斗争战略地区,这里爆发了辛

亥革命、黄麻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史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湖北段沿途保留的相关遗迹和景点,如

八七会议遗址、辛亥革命纪念馆等,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

的重要节点和变革,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

在分析长江近代航线湖北段的动态特性时,需要将其

作为整体来看待,包括道路本体、遗产要素以及沿途的人

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汉口江滩建筑群见证了租界五国在此

修建银行、工厂、领事馆的生产与文化交流活动,比如汉

口水塔、南洋大楼等。通过整体性文化传承和交流,可以

进一步发掘和推广荆楚文化的价值,促进长江近代航线和

湖北地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 湖北省申报文化线路遗产的可行性

上述分析表明,万里茶道和长江近代航线湖北段大体

符合文化线路遗产的五大判别标准,因此湖北省具有申报

文化线路的潜质。本文的具体线路特征分析和标准评价为

湖北省申报文化线路遗产工作奠定了可行性研究的理论基

础,具有实践价值。

本文从文化线路视野出发,基于《文化线路宪章》总

结出文化线路遗产的五大判别标准,论证了万里茶道和长

江近代航线湖北段具有文化线路遗产特征;同时发现,现

阶段湖北省文化线路遗产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欠缺统一的

内在逻辑联系。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文化遗产活起

来”的背景下,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决策部署

下,本文关于湖北段具体文化线路遗产分析和标准评价的

研究对推动湖北地区荆楚文化资源优势转化,实现湖北地

区文化资源活态化传承以及加快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

北段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本论文为武汉理工大学2023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项目“多语种数字化国风实景文化地图平台的设计与应

用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2310497256。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第169页

151

近年来,旅游业呈现出诸多新的趋势和变化,发

展态势整体向好。经过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测算,2023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8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

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按可比口径较

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

口径同比增长129.5%,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5%。南

昌的旅游市场也和全国一样,呈现出火爆的场面。携程数

据显示,2023年中秋、国庆长假,目的地为南昌的整体旅

游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55.1%,跨省旅游订单量比去年

同期增长699%。

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地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南

昌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精品文旅路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促使南昌从旅游集散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在新形势下,

旅游市场和旅客的出游目的发生了新变化,文旅精品路线

由线性变为全局性,其内核不再局限于与旅游景点相关的

旅游资源,而是着眼于促进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

此,打造文旅精品路线的着力点和重点不仅是完善景区的

基础设施,还要对旅游产品进行迭代升级。

▚ 文旅精品路线及旅游产业的新变化

随着旅游市场和游客需求的变化,文化精品路线的

界定也发生了变化。当下,旅游市场及游客的需求都发生

了较大变化,过去的旅游以观光为主要目的,而当下,人

们出游的目的不仅是参观著名景点,还包括体验目的地的

文化、风俗和生活,游客更注重新奇、独特的体验。随着

消费者旅游经历的不断丰富,他们对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对比以往到此一游、打卡赶集的旅游方式,如今的消

费者更希望能够品鉴一方水土,暂时成为“一方人”。

随着旅游市场和游客需求的变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

延也发生了变化。精品文旅路线再也不是景点之间的串联,

而是全域资源的整合。一些传统观念中的非旅游资源可能给

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打造文旅精品路线应当以旅游市场需

求为依据,为游客提供具有地域特征并融入当地文化的场景

体验、情境体验、生活体验产品。可见,要想将文旅精品路

线从线性发展为全局性,不仅要着眼于景点与基础设施的建

设,还要注重包括“吃住行游娱购,商养学闲情奇”在内的

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的打造。旅游业新趋势对文化精品旅游

路线的打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旅游业提供了更为

广阔的发展空间。旅游产业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对旅游资源这一“原材料”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充分发挥

其观赏、游憩、使用价值,深入展示其历史、文化、科学、

艺术内涵,培育产品矩阵,延长产业链,增强旅游产品的吸

引力,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和发展优势。经过深度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可

以更好地展示出来,形成多元化产品,满足游客的高层次需

在新形势下,文旅精品路线由线性变为全局性,其内核不再局限于与旅游景点相关的旅游资源,而是着

眼于促进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南昌市文旅精品路线的打造应着力推动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强文旅融

合,形成大旅游产业格局,创新文旅产品,创新文旅产品营销策略,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持续打造

旅游品牌。

◎ 杨美蓉

南昌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170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52

求,文化旅游路线的吸引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 南昌文旅精品路线的现状

南昌为了改变旅游线路分散、影响力弱的状况,培

育南昌城市旅游新标杆,集中力量打造了“一日游”“两

日游”精品文旅线路,同时依托南昌全域旅游集散中心,

整合特色文旅资源,采取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化运

营的方式,充分调动旅游相关产业如旅行社、饭店和酒店

的参与积极性,以“天下英雄城”为主题,集聚南昌具有

代表性的景点,如滕王阁、万寿宫、汉代海昏侯国遗址、

八一起义纪念馆、梅岭等,形成规模效应,大力推介、宣

传旅游产品,致力于打造南昌城市旅游精品路线品牌,吸

引更多人来昌、留昌消费,促进南昌实现从旅游集散地向

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 南昌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南昌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包括文化旅游精

品路线的打造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效应和带

动作用尚未显现,精品文化旅游路线还存在诸多不足等。

究其原因是文化旅游路线的内核和支撑不够强大,尚不能

适应旅游业的新变化,无法满足旅游市场的新需求。

旅游大产业理念尚未形成,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南昌文旅精品路线的打造仅局限于景点和基

础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关主体尚未树立旅游大产业发展理

念,还未制定全资源整合、全产业融合、全方位服务、全

社会参与的全域旅游大产业发展的政策及规划体系,重复

建设、资源浪费以及旅游相关配套建设不足的问题普遍存

在。此外,场景体验、情境体验、生活体验等相关旅游产

品的开发不足,旅游相关服务不到位,无法适应当前旅游

市场发展的需要。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精品旅游产品单一

南昌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文化旅游产业在整个

城市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尚未凸显。总体来看,南昌市作为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不足,对消费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产

业要素、企业协同效应弱,旅游产品以单个景区和单一路

线为主,缺乏城市旅游精品产品和多元化、“多日游”产

品,景区、旅行社、酒店、车队等相关单位和企业大都各

自为营,整合及协同效应不足。

旅游产业模式单一,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南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

城”,还是革命英雄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和旅游资

源。南昌的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深入挖掘和创意转化,融入

时尚元素,加以商业、资本运作,就可以成为促进地区经

济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

旅游资源产业化发展不足,门票收入占主导地位

目前,南昌市并未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一般

情况下,一个景区的门票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应当小于40%。

《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2019—2020)便览》显示,

我国共有景区12402家,景区总收入为5065.97亿元,增

长率为7.61%,其中,餐饮收入1477.77亿元,住宿收入

1057.77亿元,门票收入1217.65亿元,门票收入占比为

24.04%。目前,南昌旅游产业尚处在门票收入占主导地位

的初级发展阶段,具有吸引力的“商养学闲情奇”的产品

和服务有待开发。南昌的体验型、内涵式、综合性旅游项

目不多,大部分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 南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加强文旅融合

旅游产品的灵魂在于其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旅游资源

的文化内涵是促进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南昌文

旅精品路线应该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产品。南昌的文

化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文化+旅游”的新业态,依据南

昌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规划设计适合南昌发展的文化旅

游项目,以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为抓手,整合南昌的历史文

化资源,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升红

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加强与省内外相关部门的合作与交

流,拓宽红色基因的传承的渠道;发挥南昌绿色文化资源

的优势,依托长江经济带良好的发展态势,统筹南昌域内

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制定与长

江中部城市错位发展的规划,加强优势互补,推动旅游产

品的迭代升级。

创新文旅产品

南昌文旅产品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

开发适销对路的文旅新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文化

是旅游的灵魂。南昌可以通过将旅游产品与本地文化相结

合,立足于当下旅游市场的新变化、新需求,不断提升旅

游服务的质量,同时以旅客对“吃住行游购”的立体需求

为导向,开发可以真正满足游客需求的产品。二是立足于

具有吸引力的赛事与民俗活动等,开发可以充分展示南昌

文化特色及其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同时,应用人工智

能、VR技术等,研发出极具人气的旅游产品,发挥旅游产

业的带动和聚集效应。三是完善旅游服务业的产品体系,

紧抓重大项目的落地,同时出台相关政策,不断优化营商

环境,打造龙头企业,实现旅游产业的强链补链。一方

面,要夯实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加速能级

跃升。以重大文旅项目为支撑,进一步完善城市特色旅游

产品体系,完善配套设施,发展夜间经济、街区经济、康

养经济和研学经济,延伸旅游产业的产业链,开发出符合

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产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拓宽营销渠道

拓宽营销渠道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环节,要做好以

第171页

153

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拓宽文旅产品的推广渠道。首先,

利用传统营销渠道,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

体上进行立体化、个性化宣传与推广;其次,充分利用新

媒体进行宣传与推广,运用大数据技术绘制游客画像,实

现旅游产品的精准推送,激发潜在游客的旅游欲望;最

后,以“文旅+”的模式与其他部门合作,利用热点新闻

进行宣传,针对南昌的各级旅行社,出台相关政策,鼓励

其积极开发旅游产品。二是创新文旅产品的宣传平台和方

式。南昌可以采用“现代+传统”的方式不断创新旅游产

品的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平台,挖掘潜在游客,可以参照

昆明市的做法,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设旅游产品

宣传专栏,介绍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和资讯。同时充分利用

数字化平台进行“引流”,通过抖音、微博、小红书、哔

哩哔哩等平台进行持续性宣传;依托大数据,为游客精准

推荐旅游产品,并为其提供一站式的旅游服务,从而为游

客提供最佳的旅游场景和旅游体验,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

力。三是举办高效的产品推介活动,将旅游产品与旅游景

点、旅游线路等捆绑宣传,整体推介。例如,开展南昌城

市旅游视频创作大赛,鼓励人们围绕南昌市的地域文化和

旅游景点创作视频,并积极投稿进行评比,激发广大群众

的创作热情,并将优秀视频进行推广,提高南昌旅游产品

的知名度。

推动经济转型

只有摆脱门票经济,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才能充分发

挥旅游产业对南昌经济的促进和引领作用。南昌要逐步加

大门票的打折力度,从而吸引游客,增加各大景区的客流

量,同时要通过多种措施促使游客在景区内进行吃住行娱

购等方面的消费,达到增加二次消费的目标。此外,南昌

还要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不断丰富各种节日活动和赛事、

演艺演出等旅游产品,发展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产业,为

游客提供多层次、体系化、体验式的旅游产品,并根据景

区的特色及南昌的地域文化,开发独特的文创产品,满足

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努力推动旅游业实现从门票

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打造旅游品牌

南昌市要着力提升全市A级旅游景区的质量,指导绳

金塔等景区参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评审,积极推动旅

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重

点镇、乡村旅游风光带等旅游品牌的创建;持续开发“一

日游”“两日游”精品线路,举办2023乡村旅游风情系列

活动,推出南昌“宝藏八园”系列产品,推动高级旅游饭

店的建设,加强等级旅游民宿品牌的建设;开展旅游景区

复核工作,实行旅游品牌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倒逼景区

持续提升品质;培育重点数字文旅品牌项目,打造智慧旅

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构建全市智慧文旅指挥调度监测体

系,推进“一部手机游南昌”服务平台建设。

2022年度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及省社科规

划课题“整合特色文旅资源,打造南昌精品文化旅游路线研

究”(课题编号:ZDSK202205)。

(作者单位:南昌社会科学院)

第172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54

消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人早早地就

开始探索如何用火、防火与治火。随着人类社会

的发展,火灾的治理与防范体系也日臻完善。东汉史学家

荀悦在《申鉴·杂言》中提出了“防为上,救次之,戒为

下”的“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获得了世人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消防文化及消防安全知识的传

播有了新的载体——消防文创产品。文创产品,即文化创

意产品,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是指借

助现代科技手段将文化资源与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

从而生产出能够满足受众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吸引受众眼球

的产品。当下,中国的文创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势态,相较而言,消防文创产品的发展却尚显缓慢且

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从宣传到体验的设计思

路,以期帮助消防文创产品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 消防文创产品的现状分析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文创产品是以“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向导的

产品。创意是实现文化价值与产品价值的重要力量,在用

文化赋能产品设计的前提下,创意可以提升文创产品的差

异性与竞争力,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目前,消防文创产

品的同质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意同质化。

设计者缺乏创意思维,导致许多消防文创产品的设计仅停

留在单一的宣传标语与卡通消防员形象上,未能真正将消

防文化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二是类型同质化。消防文创

产品的形式往往局限于传统的旅游纪念品,例如钥匙扣、

书签和冰箱贴等。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

略。首先,强调产品设计的创意性,通过创新设计元素和

注入文化内涵提升文创产品的内涵;其次,通过拓展产品

的功能和应用领域,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从而提升产

品的差异性、实用性和竞争力。

产品功能性较弱

目前,市场上售卖的消防文创产品实用性不高。故

宫文创、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这些文创产品以文化为核

心,往往侧重于产品外在形象和内在文化内涵的展现,但

是对消防文创产品来说,除了重视文创产品的形象和文化

内涵外,还应关注产品的实用性以及宣传、教育与警戒等

功能性。所以,文创产品设计者必须深入了解不同产品的

特点,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设计出更好的文创产品。提升

消防文创产品的实用性,可以加深消费者对消防文化的理

解,进而促使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火习惯。

在中国文创市场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消防文创产品的发展却停滞不前,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功能性较弱以

及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现从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三个层次入手,将智能交互技术融入消防

文创产品开发中,结合具体的文创案例提出打造物质层的产品视觉化、增强行为层的功能体验化和注入精神层的

产品内涵化三个消防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在宣传消防安全知识的同时给受众带来更深层次的功能体验,以期为

设计出集创意性、文化性与功能性于一体的消防文创产品提供理论参考。

◎  龚  念  祝佳琪

智能交互与消防文创产品设计创新

154

第173页

155

因此,设计人员在调研阶段就应当考虑产品的目标用户及

使用场景,根据目标用户的使用情况和需求进行产品设

计,以提高产品的实用性。

产品文化内涵不足

文化的挖掘与传播是文创产品开发的目的。消防文

化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国消防文化的历史。史籍

中记载着大量与火灾、消防相关的内容,不论是与火有关

的神话人物和瑞兽,还是提出火灾防范思想的思想家,抑

或是与火灾和火灾防范有关的古文字和器物、消防设备与

技术等,都属于消防文化。二是消防安全文化,其隶属于

现代层面。消防安全文化是涵盖用火安全各个方面的系统

化知识体系,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备一定内涵的消防

安全观念、消防安全规范与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总和。然

而,市面上大多消防文创产品的设计流于形式,缺乏对消

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导致文化与产品剥离,无法通

过文创产品传播消防知识和提升人们的安全意识。作为以

文化为核心的创新设计产品,消防文创产品既具有商品的

经济价值属性,也具有传统文化载体的文化传播价值。因

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消防文创产品时不仅要考虑其实用价

值,还要考虑其文化传播价值。设计者应当深入挖掘消防

文化的内涵,将消防文化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

达到文创产品意与用兼具的目的,使消费者能够透过物象

体会消防文化的内涵。

▚ 智能交互与消防文创产品的关系

将智能技术应用于消防文创产品开发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

先进技术迅猛发展,智能化产品已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

面面。智能技术与消防文创的结合可以突破传统文创设计

的局限,加强文创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提升产品的利

用率,真正将“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落实到产品中,进而

更好地服务现代社会,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目前,智能技术已在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和平面

设计等领域得到了应用。2021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央

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

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指

出要提升文创产品开发的科技应用水平,鼓励开发数字文

创产品,增强文创产品的文化承载力、展现力和传播力。

可见,将智能技术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是一种必然趋势。将

智能技术应用于消防文创产品,为消防文创产品的发展提

供了新机遇,打破了以“静态”为主的文创产品形式,由

“静”转“动”,使文创产品真正“活”起来。以智能技

术赋能消防文创产品,不仅能改变以往消防文创产品形式

化的开发模式,还能在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和消防文化的同

时,有效降低火灾事故发生的频率。

将交互技术应用于消防文创产品开发

交互设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然而当时其

并未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交互设计的影

响力和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并被应用于多个行业和领域。

例如,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将交互设计应

用于文创产品开发,在开发交互式文创产品的道路上起到

了先锋与典范作用。2012年,其建立了“Gallery One”

互动空间,其中设置了一个巨型触摸交互屏幕“Collection

Wall”,4500件博物馆藏品在屏幕上滚动显示,观众可以

通过手机软件进行“收集文物”或选择“参观路线”等交互

行为,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些藏品。这样的交互设计拉近了

游客与文物之间的距离,也传达出了“艺术与文化都是源

于生活”的理念。在国内,故宫博物院是最早推出文创产

品的博物馆,且其文创产品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与喜爱。

2017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发现·养心殿——数字故宫体

验展”,其中,“召见大臣”的互动项目受到人们的喜爱,

用户可以选择不同职位的“大臣”,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与

“大臣们”交谈;“朱批奏折”则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模拟批

阅奏折,评判“好”与“不好”的互动体验。因此,文创产

品与交互设计的融合可以为消防文创产品的发展提供新的方

向,使产品在宣传消防安全知识的基础上增强用户体验。

▚ 基于智能交互的消防文创产品设计方法

打造物质层的产品视觉化

文创产品的物质层主要是产品的外观设计,包括产

品的造型、色彩与纹饰等, 这些都是最容易被用户辨识

的元素。文创产品的包装设计是吸引用户购买的主要因素

之一,设计美观的包装可以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文化内

涵,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文创产品中融入这些

要素容易,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出具有独特审美特性

和文化内涵的产品则需花费更多的心思巧。例如,“花月

夜·纸雕小夜灯”文创产品的外观就很有吸引力,其灵感

来源于乾隆时期的汪斗山款麝香月墨,产品巧妙地展示了

“玉兔望月、宫阙华美”之景,寓意为期盼人们健康长

寿,子女团圆,幸福安康。因此,从文化底蕴入手,挖掘

文化符号的深层内涵,运用设计手法将符号元素进行解构

与重构,注重产品设计的差异化,以独具创意的产品包装

设计彰显其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审

美需求,还能解决目前消防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提升行为层的功能体验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的

应用愈发普遍,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视觉体验,开始追

求行为层的交互。行为层的交互是指用户在实践中与产品

之间的交互行为。相较于物质层,行为层更注重产品在功

能、操作与结构等方面的表达。设计者通过观察和研究用

第174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56

户所处环境以及行为习惯,丰富产品的功能性,提升用户

体验,从而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消防文创产品行为层的

设计核心在于人性化、实用性以及数字化。

提升精神层的产品内涵

文创产品不同于普通产品,是凝聚了文化内涵与创意

思维的高附加值产品。消费者不仅注重产品本身,更注重

文创产品背后的历史故事、思想内涵等。精神层在物质层

与行为层之上,是文创产品内涵表达的更高境界。用户与

产品进行功能上的行为交互后,再结合自身的经验、审美

和文化水平,通过思考与感悟,对文创产品的主题产生了

自己的见解,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设计人员可以参考一些

获得设计大奖的产品进行文创产品设计。例如,2013年获

EDIDA国际设计大奖“最佳座椅设计”的杭州凳,此产品

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杭州西湖,凳子顶部的弯曲形状宛如拱

桥,当人坐下时,能感受到凳子有着极好的弹性,犹如湖

面泛起层层涟漪,用户由此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消防文

创产品是消防文化内核的延伸,绝不能拘泥于外观包装的

创新设计,还要注重消防文化内涵在产品中的有效表达。

通过消防文创产品可以将消防安全意识与消防文化传递给

消费者,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

从物质层、行为层再到精神层的设计方法是一个由外

到内、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设计过程,三者相辅相成、

层层递进。将此方法运用到消防文创产品设计中,能有效

改善传统消防文创产品存在的同质化严重、功能性较弱、

文化内涵不足的问题。未来,设计者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

对消防文创产品进行创新和升级。

综上所述,消防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与极高的传播

价值,但是目前消防文创产品的发展停滞不前,仅停留在

产品包装设计的创新上,忽视了产品的文化性、创意性与

功能性。消防文创产品传播消防知识的特殊属性使其区别

于一般的文创产品,设计人员在设计消防文创产品时应注

重将消防知识融入产品设计中,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学

习消防安全知识。但不能仅限于此,消费者往往更倾向于

购买实用性较强的产品,这意味着设计者应开发多功能的

消防文创产品,并在设计过程中始终贯穿以“文化”为核

心,以“创意”为向导,以“功能”为目的的理念。此

外,消防文创产品的设计人员还要将“防患于未然”的思

想融入产品中,将产品的文化性与功能性相统一。未来,

消防文创产品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将消防知识、防患意识、

消防功能等融为一体。

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抗战背景下孙明经动

画的精神新质与艺术探寻”(编号:2018BS110)阶段性

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第175页

157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ive Content,简称 AIGC)是指通过

AI技术自动生成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内容。

AIGC工具以其独特的技术魅力和广泛的应用场景正成为各

行业的赋能者。在众多行业中,出版行业作为内容创作行

业,天生具备着与AIGC工具相契合的条件。目前,出版行

业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将AIGC工具融入其现有业务中,以实

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跨越式创新。这种趋势进一步凸显了

AIGC工具在出版行业的潜力。本文在概述AIGC工具的起源

和演进的基础上重点探讨AIGC工具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场景

以及AIGC工具在出版领域应用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同时

对AIGC工具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和预测,并针对可能出现

的问题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

▚ AIGC 工具的起源和演进

AIGC工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

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生成文本。早期尝试主要依

赖规则和模板,通过预定义的规则和模板结构生成简单的

句子和段落。然而,这种方法的生成能力有限,难以处理

复杂和多样化的内容。随着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的发展,AIGC工具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研究人员开

始使用统计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计算机理解和生成文

本的能力。这些模型通过学习大量文本数据掌握了语言的

语法、语义和上下文关系,并能够生成更加自然和流畅的

文本内容。

在过去几年中,AIGC工具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并在多

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方面,大型技术公司和研究

机构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研发先进的AIGC技术,如循环神

经网络(RNN)和变压器模型(Transformer)等基于深

度学习的生成模型。在这些模型的帮助下,计算机能够根

据需要快速生成高质量的文本,如新闻报道、电影剧本、

诗歌等。另一方面,AIGC工具已经开始实现商用和推广。

许多初创企业和科技公司开发了多种AIGC工具提供给广大

用户使用,如Open AI公司开发的ChatGPT,微软开发的

New Bing和Notion公司开发的Notion AI等。这些工具可

以用于写作辅助、内容自动化以及广告文案生成等,能够

提高生产效率,节省生产成本。

AIGC工具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一方面,

虽然AIGC工具在生成内容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

其在理解和创作高层次、有创意的内容方面仍然存在局限

性。另一方面,AIGC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信息准确性不足

以及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管。

▚ AIGC 工具在出版领域的应用

目前,AIGC工具在出版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展,给整个

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AIGC工具结合人工智能、自然语

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为出版商、作家和读者提

供了许多新的功能和便利的服务。

AIGC 工具在内容生成和编辑方面的应用

在内容生成和编辑方面,AIGC工具的应用可以提高

出版内容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其能够自动摘取关键词

和概括文章,帮助编辑快速了解和提取关键信息。通过自

然语言处理技术,AIGC工具能够生成准确、简洁的概括性

内容,为读者提供更加易读和易理解的信息,提高编辑效

率和内容质量。此外,AIGC工具还可以进行语言翻译和本

地化处理,增加了出版商进行跨语言出版的可能性,使得

现探讨AIGC工具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分析其所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对AIGC工具未来在行业内的发

展作出展望和预测,进而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给出思考和策略建议。目前,AIGC工具已经实现了在出版领域的

多场景应用,其中包括内容生成和编辑、数据分析和市场营销、版权保护和内容监管等。这些工具结合了人工智

能、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为出版商、作家和读者提供了许多新的功能和便利的服务,并给整个

行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AIGC工具在出版领域的广泛使用,其引发的数据隐私和安全、技术可

靠性和准确性、道德和伦理考量以及行业大变局和职业危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政府应该对AIGC工具在出版领

域的应用实施必要的监管,这有助于营造可信赖的出版行业和信息传播环境。

◎  安  宁

AIGC 工具在出版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第176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58

跨语言出版更加便捷、顺利。通过自动翻译工具,出版商

可以节省翻译成本和翻译时间,确保内容的质量。同时,

AIGC工具还能辅助写作,在选题策划、内容写作、编辑校

对、封面设计和排版印刷等环节给编辑提供帮助。AIGC工

具同样也能给作家提供丰富的创意和灵感,帮助他们进行

语法和拼写检查,克服写作障碍。

AIGC 工具在数据分析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应用

除了内容生成和编辑,AIGC工具还在数据分析和市

场营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工具能够进行读者分

析和个性化推荐,帮助出版商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兴

趣。通过AIGC工具的使用,出版商可以快速分析读者的行

为数据和阅读偏好,并根据个体的特征和喜好向读者推荐

相关内容,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满意度。同时,AIGC工

具也可以进行社交媒体情感分析,帮助出版商了解读者对

内容的反馈和情感倾向。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出版商可以

优化营销策略和广告投放方式,提升产品的推广效果。

AIGC 工具在版权保护和内容监管方面的应用

在版权保护和内容监管方面,AIGC工具同样能够发

挥重要作用。它们可以进行文本相似度检测和抄袭检测,

帮助出版商及时发现侵权行为。这些工具能够对比已有的

文本库,检测出相似度高的内容,帮助出版商保护原创内

容。此外,AIGC工具还能够应用数字水印技术,将独特的

标识嵌入内容中,以确保版权的合法性,防止非法复制和

分发。数字水印技术可以为出版商提供内容版权管理和维

权工具、版权证明,并且追踪侵权行为,帮助出版商监控

和维护版权,同时维护创作者的权益。

总的来说,AIGC工具在出版领域的应用为出版商和作

者提供了许多新颖和便利的功能,从内容生成、编辑到数

据分析、版权保护,为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随着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我们可以期待AIGC工

具在出版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 AIGC 工具在出版领域应用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AIGC工具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同

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AIGC工具通过提高效率、提供多样

性和创新性的内容以及个性化推荐服务等,为出版商、作

家和读者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数据隐私和安全、技术

可靠性和准确性、道德和伦理考量等仍然是其需要克服的

挑战。相关人员在恰当运用这些优势的同时应当认识到其

面临的问题,积极应对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推动AIGC

工具在出版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

AIGC 工具在出版领域的优势

编辑出版行业与内容生产领域息息相关,因此AIGC工

具在出版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包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

出版成本,创造多样化内容,提升质量和进行个性化推荐

等。相较于传统的手工撰写和编辑,AIGC工具能够运用创

造性算法和模型在较短时间内生成大量不同风格、主题和

形式的内容,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阅读体验,从而吸引更

广泛的读者群体。这些优势为出版商提供了更快速、更具

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内容生成和推广手段,进一步推动了出

版行业的发展与转型。

此外,AIGC工具还可以用于数据分析和挖掘,有助

于出版商了解读者的兴趣,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推荐和定制

化体验服务。通过了解读者的偏好和阅读习惯,AIGC工具

能够向读者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

满意度。同时,AIGC工具还可以帮助出版商快速分析读者

的行为、社交媒体情感等数据,了解市场趋势和读者的需

求,提供有价值的市场调查结果,指导出版商根据调查结

果进行科学决策和战略规划。

AIGC 工具在出版领域应用时面临的挑战

虽然AIGC工具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具有许多天然的优

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包

括数据隐私和安全、技术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及道德和伦理

问题等。合理应对这些挑战是确保AIGC工具在出版领域成

功应用的关键。

第一,AIGC工具生成的内容可能在数据隐私和安全方

面存在问题。AIGC工具通常需要依赖大量数据进行训练和

模型构建,包括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如何有效地

保护这些敏感数据,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滥用,是一个

重要的挑战。此外,AIGC工具本身也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和

攻击风险,可能受到恶意的操纵或篡改。因此,保护数据

隐私和内容版权以及确保信息安全是AIGC工具在出版领域

应用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AIGC工具在技术可靠性和准确性方面同样面临

着挑战。首先,这些工具依赖大量数据和预训练模型生成内

容,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避免影响生成内

容,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次,AIGC工具的算法和模

型存在局限性,对特定领域或复杂语义的理解和表达不够准

确。这可能导致生成的内容存在歧义、不准确或缺乏上下文

的一致性,需要编辑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以提高内容的

准确性和质量。最后,AIGC工具不断发展,但是仍有改进

的空间,例如其在处理语言的多义性、复杂逻辑和推理等方

面的能力仍然有限。因此,我们应思考如何提升AIGC工具

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满足出版行业对高质量内容的要求。

随着AIGC工具的广泛应用,其所涉及的人工智能伦理

和道德考量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AIGC工具生成的内容可

能存在虚假、误导性信息和伦理问题,这可能对读者产生

负面影响。因此,在使用AIGC工具时,需要建立严格的伦

理准则和内容审核机制,以确保内容的质量、准确性和道

第177页

159

德性。

▚ 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

AIGC工具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和效益,但其仍然处于不断发展和探索的阶段。未来,随

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IGC工具在出

版领域的应用将拥有更多可能。拥有新型AIGC出版理念的

出版商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AIGC 工具为出版创新持续赋能

智能化背景下,AIGC工具将推动出版行业向跨媒体

内容生成和交互方向发展。未来,AIGC工具将与虚拟现实

(VR)、增强现实(AR)和其他交互技术相结合,为读者

提供更加丰富、沉浸式的跨媒体体验。首先,AIGC工具可

以帮助创作者将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媒体元素无缝集

成,创作出更具创新性和互动性的跨媒体内容。通过分析和

理解不同媒体的特点和结构,AIGC工具可以生成符合各种

媒体平台和设备要求的内容,使内容更加适应不同用户的需

求。其次,AIGC工具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

可以为读者提供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

读者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与角色互动,探索场景,增加阅读的

沉浸感和参与度。而增强现实技术则能够将虚拟内容与真实

世界相结合,使读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或可穿戴设备与内容

进行互动,进一步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跨媒体内容生成和交互的实现也面临一些挑战。其中

包括技术整合的复杂性、内容一致性的保持以及用户体验

的优化等。出版行业需要与技术开发者、设计师和用户体

验专家密切合作以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创新跨媒体内容生

成和交互的方式。

行业大变局和职业危机加剧

AIGC工具的广泛应用给出版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同

时也加剧了职业危机。AIGC工具的出现使得内容的生成和

发布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大大降低了出版门槛,对传统写

作和编辑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意味着一些传统的出版相关

职业可能面临被取代的风险。例如,作家、编辑和校对员等

岗位可能面临就业不稳定和职业危机的风险。同时,由于内

容大量涌现,读者也面临信息过载和筛选困难的挑战。

在应对这些变局时,出版行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

措施。首先,行业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和技能升级。通过提

供更全面的培训使从业者掌握与AIGC技术相关的技能,同

时认识到AIGC技术的局限性,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合理使

用AIGC技术,以适应行业的变化和要求。其次,出版行业

可以通过和技术公司合作积极探索与AIGC工具的结合应

用。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支持,将

AIGC工具作为辅助工具,以提高内容的质量和创意性,从

而在创新性和创造性方面有所突破。此外,出版商可以利

用AIGC工具的数据分析和市场分析功能更好地了解读者需

求和市场趋势,制定更精准的出版策略。同时,行业也需

要注重品牌价值和独特性的塑造,通过提供高质量、原创

性和有深度的内容提高读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从而

在大规模自动化内容生成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政府监管与出版伦理规范

出版领域在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方面起着重要的

作用。AIGC工具生产的内容在准确性和真实性方面缺乏验

证,虚假和误导性信息可能会对公众造成伤害,影响社会

稳定和公共利益。此外,AIGC工具的使用可能涉及道德

和伦理问题,例如伪造他人言论,侵犯个人隐私,传播不

当言论等。为了保护公众利益,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

性,维护道德伦理和知识产权,促进信息生态环境的健康

发展,政府需要对AIGC工具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实施必要的

监管,这有助于建立可信赖的出版行业和信息传播环境。

目前,有关AIGC工具在出版领域应用的法律法规仍不

健全,AIGC工具对其所生产的内容是否拥有版权,学界尚

存争议。随着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和个人将AIGC工具用于

出版领域,这些问题亟待政府有关部门给予足够关注并尽

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AIGC工具在出版领域的使用

要求和限制。政府还应考虑设立专门的认证和监管机构,

负责审核和监督AIGC工具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对于使用

AIGC工具的出版机构,政府可以要求其提供披露生成内容

的方式、来源和使用情况等信息,提高使用透明度;还可

以建立审查和评估流程(包括人工审核、事实审核和道德

判断等环节),确保使用AIGC工具的出版机构所生成的内

容事实准确、逻辑合理并符合道德规范,减少虚假信息和

误导性内容的传播。

(作者单位: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1]徐敬宏,张如坤.ChatGPT在编辑出版行业的应用: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编辑,2023(05):116-122.

[2]卢宇,余京蕾,陈鹏鹤,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与展望——以ChatGPT系统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04):24-31+51.

[3]喻国明,苏健威.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介生态——从ChatGPT到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未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23,44(05):81-90.

[4]邱泽奇.“ChatGPT,你怎么看?”——与ChatGPT探讨AIGC对人类职业的影响[J].探索与争鸣,2023(03):13-16.

第178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60

融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的出版面临

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

传统出版模式上,缺乏对融媒体环境下出版模式的深入探

讨。因此,本文聚焦于内容创新、技术融合、传播渠道建

设等方面,创新出版路径,旨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

供新视角,为非遗类图书的出版和推广提供宝贵的理论支

持和实践经验。

▚ 非遗主题图书出版现状分析

非遗主题图书出版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种类繁多,内

容涵盖学术研究、传统技艺、民俗等领域,有利于读者认

识和了解非遗。笔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截

至2023年,在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搜索到关联度较

高的非遗图书有21681种,比2020年增长了51.1%。非遗

保护成果的出版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非遗。但是非遗主题图

书属于小众读物,受众有限,出版机构在图书推广和营销

方面投入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遗的传播。通过

统计可知,截至2023年,在当当网的图书分类中,文化类

图书共有1686484种,其中非遗类图书有19967种,占比

为1.18%;与占比较高的传统文化(209043种,占比为

12.39%)、文化评述(122368种,占比为7.26%)、文

化研究(97287种,占比为5.77%)等同级类目相比,非

遗主题图书所占比例并不高。如下表所示。

截至2023年12月当当网文化类目下各类图书占比统计表

图书类目 图书数量 / 种 占比

传统文化 209043 12.39%

文化评述 122368 7.26%

文化研究 97287 5.77%

非遗 19967 1.18%

其他类目总计 1426819 84.60%

总计 1686484 100.00%

▚ 融媒体时代下非遗类图书内容建设问题

内容创新不足,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1.读者需求多元化,传统内容单一化

目前,传统图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难以满足现代读者

的需求。例如,在介绍京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传统

图书可能只是单纯地列举剧目和著名演员,而现代京剧图

书增加了对京剧表演艺术的深入解读,如介绍京剧的表演

技巧、动作规范、唱腔特点等,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京剧的表演艺术。

2.用户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融媒体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互动方式和更深层

相关研究表明,虽然传统出版模式面临内容创新不足和数字化技术整合度低的问题,但是通过技术赋能和线

上线下双轮驱动的传播策略可以有效丰富图书的内涵,并扩大受众范围。现探讨融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

图书出版的机遇与挑战。

◎  郝  鹏

融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出版

第179页

161

次的体验。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直接与内

容创作者进行互动,分享自己对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看

法。而传统图书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要形式,虽然可以为读

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但往往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

故而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例如,在介绍中国茶艺

时,传统图书往往只介绍茶叶的种类和冲泡技巧,而忽视

了如何通过线上视频教程或社交媒体平台吸引用户参与茶

艺学习和体验活动。

数字化技术融合程度不高,形式单一

1.音视频、VR/AR等技术有待运用

音视频、VR/AR等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中的

应用相对有限。当前,大多数图书仍依赖传统的文字和图

片传递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容的吸引力。例如,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传统图书往往通过文字和图

片展示其历史和艺术特点。如果运用音视频、VR/AR等技

术,则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生动的视听体验,让读者更加

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2.交互体验不足,用户黏性偏低

交互体验的不足导致用户黏性偏低。在数字化时代,

用户期待能够与内容进行互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

书,用户希望能够通过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与内容进行

互动,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传播渠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线下渠道建设滞后,受众面窄

1.对传统渠道的依赖性强,创新意识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出版和

发行渠道。传统渠道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图书的可达

性和可见性,但是同时也限制了图书传播的效率。例如,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具有特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

景,其受众面窄。因此,通过实体书店销售非物质文化遗

产类图书可能难以覆盖到更多的潜在读者。

2.线上线下融合度不高,用户触达有限

虽然互联网的发展为图书推广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

道,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在线上线下融合方面仍存

在不足。首先,线上推广活动往往缺乏与线下活动的有效

衔接,导致整体营销策略较为分散。其次,线上渠道尽管

具有触及更广泛受众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未能

充分发挥其优势。

线上渠道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互动性不够

1.出版社建设与运营自媒体平台的水平有限

首先,编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对相关历

史文化认识不足,故而难以从大量资料中筛选出有价值的

内容。此外,部分出版社缺乏专业培训体系或内部激励机

制,使得编辑对非遗内容的价值和潜力认识不足,缺乏持

续挖掘和生产相关内容的动力。

其次,出版社在新媒体内容创作方面存在短板,所以将

传统出版内容转化为适合新媒体平台形式的能力尚不足。

最后,出版社维护活跃的粉丝社群不仅可以增强与读

者的互动和交流,还可以提高读者的忠诚度。然而,许多

出版社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没有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

导致用户关系松散,缺乏归属感和持续参与的动力。

2.重视推送轻视互动,用户转换率偏低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的线上推广中,出版社过

分依赖各种线上平台。基于此,用户与内容之间缺乏有效

的互动,出版社未能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功能(如评

论、分享、点赞)与用户建立联系,用户只能被动地接收

信息,而不是作为参与者,从而导致购买意愿不高。

▚ 融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的出版路径

内容建设:技术赋能,丰富图书内容

1.搭建非遗图书出版数字化平台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转化并存

档,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这些资源不仅能在

数字平台上展示,还可以作为出版物的一部分,以二维码

或链接的形式整合到书籍中,以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出版社可以定期举办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线讲座

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传承人进行分享和讨论。这

些活动不仅可以增进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可

以为出版社提供更多的数字化资源。

此外,用户生成的内容往往能够提供更加真实、生动

和具有个性化的视角,与专业的内容形成互补,使得图书

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因此,将经过筛选的用户生成的

内容整合到相关图书中,可以丰富图书内容。同时,将非

物质文化遗产图书与电子书、网络资源等进行整合,可以

形成联动效应,增强用户黏性。

2.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更具科技感

将AR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相结合,可以为读

者提供更加丰富、立体的阅读体验。例如,读者可以通过

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AR应用扫描图书上特定的二维码,将

传统舞蹈或手工艺的动态演示直接呈现在现实环境中,从

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技术创新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AR/VR

技术作为当前前沿的技术,对于出版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出版社应该积极探索探索AR/VR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迭

代升级,使高端技术成为赋能产业升级的强大助推器。

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拓展用户的触点

1.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的传播渠道

首先,通过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推广非物质文化

遗产类图书。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90后”“00

第180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62

后”年轻人为主要用户,他们喜欢轻松、有趣的内容,且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因此,出版社可以制作系列短视

频,比如策划制作系列“百秒非遗故事”短视频,通过有

趣的故事形式介绍非遗项目,并在视频末尾呈现相关图书

封面及购买渠道,实现寓教于乐。出版社可以联合热门短

视频博主和非遗传承人,连续3—5天推出非遗工艺展示短

视频,并在最后一期视频中详细讲解图书选章内容;还可

以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开展“非遗问题大挑战”活动,用户

通过回答问题获取对应的非遗图书券奖励。

其次,分析不同渠道的用户特点、内容契合度。出版

社可以组织相关主创人员制作图书解读长视频,深度解析

非遗内涵;发布系列文章,从多个维度剖析图书主题,比

如组建非遗读书FM系列,邀请专家学者深度剖析非遗图书

内容。还可以积极引入高质量非遗图书内容,并对其进行

编辑改编、转载推广,吸引大量自媒体平台用户;组织线

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读书活动,提高用户的参与度。此外,

创建微信公众号平台是出版社推广非遗图书的重要手段之

一。出版社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非遗图书出版、

销售信息,与读者进行互动。

2.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用户的黏性

第一,构建用户交流社区。交流社区是一个提供非

遗图书更新信息,促进用户交流、作者和出版方沟通的平

台,主要功能定位为内容聚合、用户互动和商业运营。

(1)整合“读书公众号+读书App+微信读书群”,可

以实行内容同步推送,进一步扩大图书的影响力。

(2)设立付费会员机制,会员可享专属非遗学术讲

座、限量文创产品、免费图书试读码等权益。这不仅可以为

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还可以增加出版社的经济效益。

(3)组建非遗读书月、非遗故事创作大赛,并通过线

上投票评选,吸引更多人参与和关注。

(4)组建读者互助基金会,定期举办线下读书沙龙,组

织热门图书作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都可以增强用户黏性。

第二,开发衍生的知识付费内容,围绕热门非遗图书

制作相关微课视频、文字专栏、在线问答等数字化内容,

便于用户进行碎片化学习,提升用户的体验。增设内容定

制个性化推荐功能,针对用户的学习习惯为其推送合适的

内容,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同时,核心内容则采用会员付

费的方式变现,其定价应充分考虑用户的承受能力。增加

福利扭蛋、积分抽奖等玩法,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同时也

为出版社提供更多的推广机会。

本研究从专业角度全面分析了融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

化遗产类图书出版的现状。研究表明,通过技术赋能和创

新传播策略,可以有效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出版内

容创新不足和渠道建设滞后的问题,并增强用户黏性。本

研究对具体技术应用的深入研究不足,未来可以在这一方

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作者单位: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181页

163

当前,县级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

分,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图书借阅、信息咨

询、文化活动等服务的重要职责。然而,随着“双减”政策

的实施,县级图书馆面临着人员减少、资源压缩等挑战,给

县级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 “双减”政策对县级图书馆的影响

“双减”政策是指减少冗员和不必要的开支,旨在

提高政府机构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具体来讲,就是通

过裁减冗员和优化编制实现人员结构的优化和精简,对政

府机构的经费、物资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压缩,提高资

源利用率。“双减”政策对县级图书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减少,导致服务能力下降,无法满

足社区居民的需求。资源压缩导致图书馆的资金和资源供

应不足,影响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及设备更新等,限制了图

书馆的服务范围。人员减少和资源压缩导致县级图书馆的

服务能力下降,无法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影响

了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双减”政策背景下,县级图书馆需要创新服务来应

现探讨“双减”背景下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实践和策略。通过分析“双减”政策对县级图书馆的影响发

现,县级图书馆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创新服务的机遇。基于社区需求、科技手段和合作共享,县级图书馆

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创新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然而,资金和资源方面的限制、工作人员能力和

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等也对创新服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此,现提出加强资源整合、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

力以及鼓励社区参与的具体建议,以促进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发展。

◎  王周昕

新形势下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创新 163

第182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64

对挑战,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创新服务,县级图书馆可以

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

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还

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其精准提供服务,提

高自身在社区的影响力。此外,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还可

以吸引更多用户,提高图书借阅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

定基础。

▚ 基于“双减”政策背景的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

创新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创新服务是指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为

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

求。“双减”政策背景下,县级图书馆需要创新服务模

式。创新服务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因

此,县级图书馆应灵活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以适应

社区居民不断变化的需求,并合理预测未来需求,为其提

供具有前瞻性的服务。

基于社区需求的创新服务模式

基于社区需求的创新服务模式是指根据社区居民的需

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县级图书馆可以通过调研了解社区居

民的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展相应的活动。例如,县级

图书馆可以通过开设读书俱乐部、举办讲座、建立工作坊

等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和娱乐需求。此外,还可以根据社

区居民的需求,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帮助他们

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利用科技手段提供创新服务的模式

利用科技手段提供创新服务模式是指通过引进信息技

术和数字化资源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县级图

书馆可以建设数字图书馆,提供图书在线借阅、电子资源

访问等服务;同时,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移动应用程

序与社区居民进行互动,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咨询服

务。例如,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图书推荐、阅读活

动等信息,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提供在线预约和查询服务。

此外,县级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行为

和需求进行分析,以便为其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在提升

用户体验的同时提高其满意度。

基于合作与共享的创新服务模式

基于合作与共享的创新服务模式是指与其他机构、

社区组织和企业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多样化的

服务。县级图书馆可以与学校、社区中心、文化机构等合

作,例如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与社区中心

合作举办文化展览,与文化机构合作开展艺术表演活动

等。通过合作与共享,县级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

源,提供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服务。此外,县级图书馆

还可以与其他图书馆进行资源共享,通过互借和互联网联

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图书资源。同时,县级图书馆

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社区居民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创新

服务模式,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提升服务质量和服

务效率。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需要积极与社区居民进

行沟通,共同推动县级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

▚ 基于“双减”背景的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应用分析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多元化的服务活动

“双减”政策背景下,县级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社

区资源开展多元化的服务活动,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

需求。县级图书馆可以与社区中心、学校、社会组织等合

作,共同举办各类活动。县级图书馆可以邀请社区居民加

入读书俱乐部,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让社区居民有机会

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这不仅可以促进社区居民之

间的交流和互动,还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阅读兴趣。除了

读书俱乐部之外,县级图书馆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阅读

推广活动,如举办书展、读书比赛等,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到阅读活动中来。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

以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此外,县级图书馆还可以与社区

组织进行合作,共同开展文化展览、艺术表演等活动。通

过与社区组织合作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音乐

会等,为社区居民带来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这不仅可以

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

影响力和知名度。

建立数字化平台 提供在线服务

为了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县级图书馆可以建立

数字化平台提供在线服务。通过数字化平台,社区居民可

以轻松预约图书借阅、查询馆藏图书信息、借阅电子书籍

等。县级图书馆可以开发自己的网站或者利用已有的图书

馆管理系统,让社区居民随时随地进行相关操作。除了图

书的借阅和查询之外,县级图书馆还可以在数字化平台上

提供其他服务,如在线阅读、电子资源访问等。通过数字

化平台,社区居民可以在线阅读电子书等,不受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县级图书馆可以购买或订阅各类电子资源,并

通过数字化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访问权限。这可以更好地

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阅读需求,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和服务质量。此外,县级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

和移动应用程序与社区居民进行互动和沟通。通过社交媒

体平台,县级图书馆可以及时发布图书推荐、阅读活动信

息等内容,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提高社

区居民对图书馆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与其他机构合作推进服务创新

为了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县级图书馆可以与其他机构

合作,共同推进服务创新。县级图书馆可以与学校、社区

中心、文化机构等合作开展各类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

第183页

165

化生活。与学校合作是县级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县级图书馆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如读书比

赛、书展等。通过与学校合作,县级图书馆可以吸引更

多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

能力。此外,县级图书馆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开设图书馆课

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社区中心合作也是县级图书

馆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县级图书馆可以与社区中心合作

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展览、艺术表演等。通过与社

区中心合作,县级图书馆可以为社区居民带来更多元化的

文化体验。县级图书馆还可以与社区中心合作开展社区教

育活动,如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

知识的机会。县级图书馆还可以与文化机构进行合作。县

级图书馆可以与文化机构合作举办文化展览、艺术表演等

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此外,县级图书馆还可

以与文化机构合作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如艺术培训、文化

讲座等,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县级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外部

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服务。县级图书

馆与其他机构合作不仅可以丰富服务内容,还可以提高在

社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 影响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因素

资金和资源方面的限制是影响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

重要因素。县级图书馆的规模和经费有限,往往无法投入

大量资金和资源创新服务。这导致县级图书馆无法购买最

新的图书和设备,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服务,无法开

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因此,县级图书馆需要积极探索创新

服务模式,并寻求外部资源支持。

工作人员能力不足也是影响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重

要因素。由于县级图书馆的人员有限,缺乏专业的技术人

员和复合型人才,因此县级图书馆无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技

术和工具,无法开发和实施创新服务模式。县级图书馆可

以通过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

更好地满足图书馆创新服务的需求。

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也影响着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

开展。县级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应该与社区居民的需求相适

应。因此,县级图书馆需要积极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及

时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互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为其

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综上所述,资金和资源方面的限制、工作人员能力以

及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是影响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重要因

素。县级图书馆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积极

寻求外部支持;同时,还需要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

力,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互

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提升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

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发展的策略建议

为了克服资金和资源方面的困难,县级图书馆可以加

强资源整合,与其他图书馆、教育机构、社区组织等建立合

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县级图书

馆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需

求。同时,县级图书馆还应注重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

通过开展培训活动等方式提高员工在图书管理、信息技术应

用、数字化服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这将促进县级图书馆创

新服务的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了提高居民参

与度,县级图书馆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开展社区调

研,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意见;举办社区活动,吸引

社区居民参与;与社区组织、学校、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

共同开展活动,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综上所述,县级图书馆应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

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鼓励社区参与和合作,提升服务质

量和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通过对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

论:资金和资源方面的限制是影响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

主要因素。由于经费有限,县级图书馆在提供创新服务时

面临诸多困难。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也是影响县级图书

馆创新服务的因素之一。县级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专

业的知识和技能,以把握图书馆发展的要求。社区居民参

与度不足对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开展至关重要。县级图

书馆应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互动,充分了解他们的需

求,并鼓励他们参与到图书馆的活动中来。

未来,县级图书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创新服务。

第一,寻求外部支持。与其他图书馆、教育机构、社区组

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开展活动。第

二,加强对员工专业能力的培训。通过开展培训活动提升

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第三,鼓励社区参与和合作。积极

开展社区调研,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意见;举办社区活

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与社区组织、学校、企业等建立

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活动。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县级图书馆

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实现创新服务的目标。

总的来说,县级图书馆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机遇。

通过加强资源整合、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鼓励社区参与

和合作,县级图书馆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推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2023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双减’背景下

县级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项目编号:2023D009)。

(作者单位:萝北县图书馆)

第184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66

在新时代,高等院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

命,文化育人对商科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

优秀商业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

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

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

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红色文化是引领文化育人的核

心资源,将其融入商科教育和志愿服务中,可以取得润物

无声的育人效果。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志愿精神、奉献

青春力量的重要途径,具有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和综合素

养的重要作用。商科院校如何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

根据商科专业特点更好地将红色文化、优秀商业文化与志

愿服务相融合,即如何优化“文化育人+志愿服务”模式,

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 商科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红色文化、商业文化的内在联系

志愿精神与红色文化、商业文化相融相通

志愿精神是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道德体悟和情感认

知的凝练,承载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价值取

向,其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民在百余年奋斗史中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

含着丰富的精神品格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新时代下的红色文化赋予了中华传统商业文化新的

活力,也丰富了志愿精神的内涵。优秀商业文化是中华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兴邦济民、诚信为本、勇于开

拓、和合共赢等智慧,是一代代工商业者在长期实践中共

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优秀商业文化与志愿精神

的内涵有许多共通之处,彼此相融互促。因此,在志愿服

务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优秀商业文化,既有利于大学生

坚定理想信念,又能对商科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重要

的推动作用。

商科大学生基于所学专业在志愿服务中的特点

商科学生在志愿服务领域与其他科类的专业人才相比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职业素养更具内隐性。商科人才

以掌握智力技能为主。根据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素

质冰山模型”理论,人的综合素质可以分为显性素质和隐

性素质,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等,后者包括价值观、动机

等。人的显性素质就像海平面以上的冰山一角,而深藏在

海平面以下的内隐素质则是其基础。商科学生的隐性素质

需要依靠实践载体来展现,通过志愿服务等行动来激活其

内驱力与潜能,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二是服务对象具有

复杂性。商科人才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人,志愿服务的对象

文化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商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抓手。志愿服务

是文化育人的实践载体,二者的有机融合对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现对商科院校目前存在的志愿

服务与专业耦合度较低,红色文化、商业文化对志愿服务的影响深度不够,以及文化育人模式单一等问题进行分

析,提出加强红色文化引领和商业文化传承,打造商科专业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发挥激励机制的助推作用,创新

实践形式等策略,以期推进文化育人与志愿服务相融互促。

文化育人与商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融合

◎ 黄景溪

第185页

167

也是人,故而应对模式十分复杂。由于商科学生容易受到

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红色文化的引领和优秀商

业文化的浸润,在志愿服务中提高其专业素养。三是专业

能力具有综合性。商科大学生志愿服务尤其是涉及专业对

口的活动项目对商科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要求其

掌握经贸活动整体运营的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

文化育人具有优化商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

红色文化、商业文化资源包含物质层面、制度层面、

精神层面三个方面,其中,精神层面是核心。在商科大学

生志愿服务中,挖掘、利用红色文化与优秀商业文化资

源,根据商科专业的特点,以文化人,润心启智,对提升

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优化志愿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物质层

面,红色文化与商业文化资源不仅有历史遗存,还有在此

基础上建立的纪念馆、博物馆和各类致力于弘扬革命精

神、传承商业文化的文化遗产。在精神层面,红色文化与

商业文化资源包括在中国革命、工商建设、改革发展实践

中形成的精神谱系,以及从古到今在商业实践中凝结的民

族智慧。因此,应当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商业文化资

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商业文化,从而

使文化育人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相融相促,相得益彰。

▚ 商科大学生“文化育人 + 志愿服务”模式的现状

“文化育人 + 志愿服务”模式与商科专业文化耦合度较低

近年来,多所商科院校对“文化育人+志愿服务”的

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仍

存在商科学生参加的“文化育人+志愿服务”活动与其他专

业学生参与的相关活动区别不大等问题。一方面,志愿服

务项目缺少具有系统性的整体规划和具有创新性的项目设

计,部分志愿服务项目甚至只有一个红色文化或商业文化

的标签,难以让商科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感受到红色文化和

商业文化的魅力。比如,优秀传统商业文化中经商济世的

家国情怀等尚未在商科专业学生的志愿服务中凸显出来。

另一方面,部分商科学生往往会忽视自己的专业特长,反

而选择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作为志愿服务的主方向,在参与

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实践思考和整体规划,疏于在志愿服务

中弘扬红色文化与商业文化。

商科大学生参与“文化育人 + 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不够

近年来,虽然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不断增多,特别是

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骨干的参与度连年提高,

彰显了高校基层党团组织的引领力量和优秀志愿者的榜样

作用,体现了大学生“领头羊”的志愿精神与社会担当;

但是关于“文化育人+志愿服务”项目,部分学生尚处于

“被动接受”状态,“主动作为”的动力不足。还有一部

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只是为了获取学分、附加分,被动地

参与活动,对红色文化、商业文化的了解度和关注度不

高,导致志愿服务活动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商科大学生“文化育人 + 志愿服务”项目模式较为单一

将文化育人与志愿服务相融合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志

愿服务的内涵和形式。然而,目前部分项目没有在活动计

划中精心设计文化育人的呈现路径,仍然停留在选一个时

间、找一个地方、做一件事情的简单模式;或者将志愿服

务范围局限于走马观花式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工商文化

场馆等上,故而难以实现红色革命精神、优秀商业文化入

脑入心的目标。还有部分志愿服务项目模式单一,往往是

一次性的活动,缺乏长期活动项目,流于形式,浮于表

面,也就达不到走心、走实、走深的效果。此外,商科大

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多为关爱支教、社区服务等,没有在融

入红色文化与商业文化上下功夫,志愿服务模式单一,活

动内容不丰富。

▚ 文化育人与商科大学生志愿服务相融合的路径探讨

聚焦文化育人,打造商科专业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新时代下,商科院校的“文化育人+志愿服务”是一

项系统育人工程,必然要经历从“基础性”到“专业化”

再到“品牌化”的过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

出,当代青年要“展现出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

所以要因势利导,让商科大学生树立“文化育人+志愿服

务”特色品牌的意识,创新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以商业文

化为特色,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育人路径。以无锡商业职

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对“文化育人+志愿服务”模式进行

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益路先锋”“欣欣向农”

等社会实践团队在乡村振兴行动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志

愿服务内容方面结合商科特点,传承红色文化、优秀商业

文化,开展公益直播带货和电商培训等助农活动。值得一

提的是,实践团队发掘了近现代“锡商”热爱家乡、创业

报国、百折不挠、奉献社会的相关史料,深入了解了“锡

商”的家国情怀,在商业文化中提炼出了红色元素,从而

更好地实现了对红色文化的传承。

为使文化育人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商科院校应当厚植

实践育人的文化土壤,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与

革命老区的联动,善用社会大课堂,发挥专业特长,学以

致用,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商业文化与商科学生志愿服

务深度融合的辐射范围,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

“文化育人+志愿服务”的品牌建设离不开品牌宣传。

在数字时代,商科院校可以借助融媒体短、频、快的特

点,结合爆炸式转发和现场直播式的评论,及时处理“文

化育人+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发挥其裂变式传播

的作用。同时,利用传统媒体较强的品牌效应和公信力进

行深入跟踪报道,加强线上、线下深度分享交流,扩大品

牌的影响力。

第186页

学术研究 XUESHU YANJIU

168

激发参与热情,建设“文化育人 + 志愿服务”新高地

商科院校应改进“第二课堂”关于志愿服务的量化

考核机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建立动态、全面

的评价机制、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例如运用志愿者打卡

器和“第二课堂”学分平台及时掌握商科学生参与志愿服

务的比例、次数和成效,特别是志愿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情

况,以便及时调整策略。还应重视保障机制的落实,确保

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在服务期间获得基本保障。

商科院校应发挥学生党员、团员骨干、学生干部的

榜样作用,以激发学生参与“文化育人+志愿服务”的热

情为抓手,推进红色文化和商业文化进宿舍、进网络、进

社团。商科院校还要在文化传承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牢固树立“文化+志愿”的思维导向,激发学生自觉探

寻红色足迹,追溯优秀商业文化记忆,建设志愿服务新高

地,让红色文化、商业文化和志愿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

文化育人与商科大学生志愿服务相融合是由点及面、

连点成线的发展过程;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构建立体式

教育模式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商科院校应当利用

商科专业优势和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党员和团员骨

干,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

化志愿服务中,增强学生奉献社会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担

当。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志愿精神,从

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志愿服务的种子

深植大学生心中,并外化为对其影响久远的行为习惯。

创新实践形式,推动“文化育人 + 志愿服务”走深走实

文化育人与商科大学生志愿服务相融合,应依托学校搭

建的志愿服务校外平台开发灵活多样、实用有效的“文化育

人+志愿服务”项目。例如,组织学生搜集阅读相关红色史

料,实地走访调研红色基地、工商业博物馆等场所,体验红

色纪念馆与商业研习馆的志愿讲解角色,线上线下访谈红色

人物、创业精英,运用新媒体阵地宣传他们的故事,将文化

教育转化为志愿服务的动力源泉,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注入

活力,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商科院校应依托专业优势走进红色老区开展志愿服

务活动,将红色故事制作成“微党课”“微交流”,并发

布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媒体平台上。同时,结合商科专

业特点为红色老区贡献力量,例如进行农产品电商直播带

货,通过志愿服务助力老区乡村振兴;还应根据商业文化

故事,融合红色主旋律、舞台表演,编排弘扬商业文化精

神和红色故事的戏剧或歌舞,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推进商科院校文化育人与商科学生志愿服

务的深度融合,是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公益意识和专业

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社会

责任感的有效路径,既有利于传播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

与创新优秀商业文化,倡导奉献社会的志愿精神,又有利

于商科学生德技并修、成长成才。

202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优秀传统

商业文化融入商科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项目批

准号2022SJSZ0448)。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可视化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