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发布时间:2023-10-2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3—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三 走出家门家长应知1 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是有教养的表现。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的基本体现。孔子有曰:“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要有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曾有人说:“教孩子礼仪,就等于教孩子优雅地过一生。”从表面上看,礼仪是一种表现或者交际形式。但是从本质上看,礼仪也反映了对他人的尊敬和关爱之情。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观察和了解,一般都是从礼仪开始的。一个举止优雅、彬彬有礼的人,往往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更容易交到朋友。疑问二 孩子每次在公共场所都特别兴奋,还经常闯祸,我该怎么办?带着孩子和朋友一家一起吃饭,两家的小朋友很快就玩在了一起。吃了一会儿,他们表示吃饱了,想去玩,我同意后习惯性地提醒了一句:“你们小心点,注意安全。”他们从餐厅门口拿了气球,然后用气球相互打来打去,发出了嘻嘻哈哈打闹的声音。我连忙把他们叫过来,让他们小声一点,不要影响别人吃饭。可是,孩子正玩得起劲,哪里安静得下来。他们还在餐厅里跑来跑去,把隔壁桌的杯子都碰碎了,餐厅的服务员也过来劝阻,最后我们只能无奈地要求两个孩子坐... [收起]
[展开]
3—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51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5 观察孩子,及时评价。

观察孩子日常生活中对规则的执行情况并及时给予鼓励。

6 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1)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遵守规则的行为。比如,去超市买东西排

队付钱的时候,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跟孩子说:“现在排队的人比较多,没

关系,我们排在后面等一等。”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时,家长可以有意识

地跟孩子说:“现在我们是在图书馆看书,说话要轻轻的,不要打扰到别

人哦。”

(2) 如果家长平时没能遵守规则,也要坦诚地和孩子承认。严格

要求自己,和孩子互相监督。如果家长出现不遵守规则的情况,孩子也

可以对家长提出相应的惩罚要求。

142

第152页

三 走出家门

家长应知

1 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是有教养的表现。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

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

风貌的基本体现。

孔子有曰:“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要有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

始。曾有人说:“教孩子礼仪,就等于教孩子优雅地过一生。”从表面上

看,礼仪是一种表现或者交际形式。但是从本质上看,礼仪也反映了对

他人的尊敬和关爱之情。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观察和了解,一般都是从礼仪开始的。一个举

止优雅、彬彬有礼的人,往往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更容易交到朋友。

疑问二 孩子每次在公共场所都特别兴奋,

还经常闯祸,我该怎么办?

带着孩子和朋友一家一起吃饭,两家的小朋友很快就玩在了

一起。吃了一会儿,他们表示吃饱了,想去玩,我同意后习惯性地

提醒了一句:“你们小心点,注意安全。”他们从餐厅门口拿了气球,

然后用气球相互打来打去,发出了嘻嘻哈哈打闹的声音。我连忙

把他们叫过来,让他们小声一点,不要影响别人吃饭。可是,孩子

正玩得起劲,哪里安静得下来。他们还在餐厅里跑来跑去,把隔壁

桌的杯子都碰碎了,餐厅的服务员也过来劝阻,最后我们只能无奈

地要求两个孩子坐在座位上不能离开……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时,

总会发生类似的情况,我该怎么办?

143

第153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2 了解3—6岁幼儿文明礼仪的要点。

文明礼仪涉及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

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做客

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礼仪等。这里着重介绍常见的两

个方面的内容:

(1) 幼儿园中的礼仪。

①同伴文明交往礼仪。

3—6 岁孩子进入的第一个小社会就是幼儿园。在幼儿园,每天需

要和同伴交往,因此同伴间的交往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孩子

能更好地融入集体,家长可以重点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能够向同伴有

礼貌地问好和说“再见”;得到同伴的帮助时,能够说“谢谢”;请求同伴

帮助时,能够说“你能帮我一下吗”等;同伴遇到困难时,能够说“让我来

帮帮你”等;和同伴交流时,能够用温柔的语气、适宜的动作;能够与同

伴分享玩具,不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

②师生文明交往礼仪。

孩子在幼儿园接触最多的成人就是老师。在这个阶段,渗透“尊敬

老师”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每天入园

时能够主动和老师问好,离园时和老师说“再见”;一日活动中,需要发

表自己的想法时,能够先举手,征得老师的同意后再发言;得到老师的

帮助时,能够说“谢谢老师”;等等。

(2) 公共场所中的礼仪。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引导:

①在公共场所讲话声音轻,不喧哗、不哭闹,不追赶、不打闹,不打扰

别人。

②与人谈话时眼睛看对方,不轻易打断或抢接他人讲话,请求他人

帮助时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

144

第154页

三 走出家门

③等就餐人员坐定后再开始用餐。能独立、安静进餐。正确使用

餐具,不乱敲餐具。

④进餐结束后,能安静地等待未用完餐的人。如提前离开,要征求

大人的意见,要向别人道别并把餐具摆放整齐。

⑤能够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随意摘花,不踩踏草坪。

⑥能够在公共场所有序排队,如遇到他人有紧急情况时,可让出自

己的位置让他人先行。

⑦能够文明乘坐交通工具,如先下后上、上车时不推不挤、礼让老

弱病残孕、不打闹喧哗等。

⑧能够遵守交规,看到红灯知道停、看到绿灯知道行,过马路要走

斑马线;行走时跟好家长,不在马路上奔跑嬉闹。

3 文明礼仪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养成的。

文明礼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文明礼仪的养成

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通过有意识地学习、实践积累而逐

步形成的,家长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时机,对孩子进行文明礼

仪养成教育,引导孩子从点滴小事做起,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践行。

家长应会

1 建设良好的家风、家训、家规。

家风、家训、家规体现了一个家庭的精神和道德风貌。良好的家

风、家训、家规能使孩子终身受益,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和行为习惯,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人。

145

第155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2 了解文明礼仪,做好榜样示范。

(1) 了解和熟悉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内容,给孩子一些具

体的方向指引。

(2) 家长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孩子,因此家长要关注

细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正面的榜样示范。比如,家长带孩子

去餐厅吃饭,服务员来服务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谢谢你,辛苦了”;

隔壁邻居分享自己制作的美味小点心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谢谢,

这个我们很喜欢吃”;家长带孩子出去和朋友聚餐时,可以引导孩子说

“我喜欢吃这个,你们喜欢吃什么”,而不是只顾着点自己喜欢吃的东

西;等等。

3 给予正向鼓励,激发礼仪行为。

(1) 多给予孩子正向的鼓励,让孩子自觉地去实施礼仪行为。多

用赞赏的眼光、动作、语言鼓励孩子的行为。表扬要具体,比如,家长可

以这样说:“今天家里来客人了,你会主动跟客人问好,给你点赞!”“今

天你在地铁上主动给老奶奶让座,旁边的人都在夸奖你呢!”“今天你和

小妹妹同时看中了喜欢的发夹,但是你主动让给了她,表现出了姐姐的

大气,妈妈觉得你这样做得很好!”

(2) 制作礼仪评价墙,记录商定好的文明礼仪规则,根据孩子平时

的表现进行评价,如果孩子做到了,家长可以在评价墙中点上相应的赞。

4 让孩子参与日常实践,由“知”到“行”,学习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行为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渗透

文明礼仪教育。比如,让孩子一起接待家中的客人:在客人来之前,让

146

第156页

三 走出家门

孩子知道来的什么客人,和父母、和自己是什么关系,该怎么称呼,等

等,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接待客人的准备;可以让孩子一起做接待客人

的准备工作,如打扫卫生、布置环境、准备美食等。客人来了后,可以让

孩子一起接待客人,请客人坐下、给客人端茶、端水果等;如果有小客人

的话,也可以让孩子主动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小客人分享、陪小客人

一起玩等。在参与接待客人的过程中,孩子积累了“待人接物”的经验,

也体会到自豪感和责任感。

除了家庭生活之外,我们还不可避免地要置身于公共场所,参与社

会生活,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积累公共场所的有关规范。

疑问三 为什么阿姨要说谢谢?

某次带女儿去公园玩时,女儿突然流起鼻血,怎么也止不住。

情急之下,我把擦满血的纸巾都直接丢在了地上。等终于把血止

住后,我站起身来才发现地上堆满了纸巾。保洁阿姨看到后,走过

来对我们说:“你们先走吧,这里我来清理。”我看着这堆沾满血的

纸巾,实在不好意思,就找了一个袋子,把纸巾和地上的血渍处理

了一下。当我们处理完要离开时,保洁阿姨笑眯眯地对着我们说:

“谢谢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女儿好奇地问我:“为什么刚才阿姨要

对我们说谢谢呢?”孩子虽然年龄还小,但也是社会中的一员,该如

何培养他们的公德心呢?

147

第157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家长应知

1 培养公德心的意义。

(1) 拥有公德心是孩子融入社会的基础。

培养孩子的公德心是为了让孩子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作为一

名“社会人”,具有公德心是孩子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和认同的基础。

拥有公德心,意味着孩子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会换位思考,可

以避免很多与人相处时出现的矛盾,能更融洽地与人合作、交流,从而

更好地融入社会。

(2) 拥有公德心是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人的重要一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的育

人目标,其中,公德心的培养,是和谐社会的催化剂,是文明社会的定海

神针。3—6岁是孩子公德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关键期,让孩子拥有公

德心是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非常重要的一环。

(3) 拥有公德心是孩子良好品质的体现。

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公德心是

恪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道德的行为规范或心理。遵守社会公德,已成

为现代人必备的良好品质。

2 孩子公德心的发展特点。

(1) 对公德心的认识是建立在具体的事情之上的。

3—6岁的孩子年龄尚小,还处于直觉形象思维阶段,对于公德心的

认识会偏表象化,依赖具体的行为,孩子会从具体表象的行为中不断地

去理解公德心这一抽象的概念,如认为公德就是不能乱扔垃圾、不能随

意摘花、不能插队等具体的事情和行为。

148

第158页

三 走出家门

(2) 不同年龄孩子的公德心认知发展倾向。

3—6 岁的孩子思维发展情况不同,对于公德心的认知也呈现出不

同的发展倾向:小班孩子由于接触社会的时间短,社会经验少,所以公

德心发展主要借助于成人的具体行为指令,对于公德的认识比较具体。

比如,出门去游乐园玩,家长说要排队,他们会根据家长的指令,去排队

等候;在外面吃完零食后,家长说要把垃圾扔掉,他们会根据家长的指

令去扔垃圾;等等。随着规则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不断发展,中班孩子开

始分辨规则,知道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如果有人没有遵守,他们会立马

向大人告状。大班孩子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逐步走向公

德的自觉阶段。他们会主动遵守公德、遵守规则,指出不遵守公德的行

为并提出建议,逐渐从被动转为主动,从他律走向自律。

149

第159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家长应会

1 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

在孩子公德心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

年龄小,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

以身作则,给予孩子正向的榜样示范。

(1)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带孩子去公共场所玩,这是培养孩子公德

意识的好机会。比如,当路上扔着一个废弃的饮料罐时,家长走过去把

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告诉孩子“垃圾不能随地乱丢,要扔进垃圾桶”,

自然地通过正向的亲身榜样示范,告诉孩子在公共场所我们应该如何

做到有公德心。

(2) 家长也可以利用其他人的榜样行为,给予孩子正面示范。比

如,当看到有人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有人把借阅的图书完好无

损地放回原处、有人主动把人行道上的绊脚石拿走等场景时,家长可以

当着孩子的面肯定他们的行为,让孩子直观感受到这些人的榜样力量,

引导孩子进行模仿学习。

(3) 平时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一些类似的好的行为,家长也可以讲

给孩子听,不断强化,给孩子正向的引导。

2 及时反馈,养成良好的公德意识。

(1) 正向反馈,多多肯定孩子。

家长在孩子做得对的时候要给予积极肯定。家长的表扬与肯定会

让孩子体验到喜悦感,增强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

多的事,自己也应该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并且把它们做好。家长要积

极支持和帮助自己的孩子,不仅要在行为上引导孩子,也要给予精神上

150

第160页

三 走出家门

的鼓励,从而培育孩子的公德心。

(2) 及时纠错,避免错误引导。

孩子年龄还小,是非判断能力弱,对于一些不好的行为,他们有时

候不加以判断,也会去模仿学习。所以家长要及时对违反公德的行为

进行纠错,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要坚决杜绝的,避免产生反向引导。

①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不适宜,要及时告诉

孩子“这是不可以的”,千万不能以孩子还小为由,允许孩子做出违反公

德的行为。

②当看到别人做出违反公德的行为时,家长也要立即告诉孩子“这

样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并引导孩子思考“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

让孩子在给别人纠错的过程中知道正确的做法。

3 融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孩子公德心的培养,一定不是靠说教完成的。纯粹的说教方式,孩

子不容易理解,也很容易遗忘。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身边的事例进行

公德教育,让孩子在日常点滴生活中去实践、去学习。

151

第161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有准备能适应: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有人说过:“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出与世界相处的孩

子。”“与世界相处”是一个人融入社会、接纳社会的表现。具体来说,是

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个体能够随机应变,及时做出反应,在心理、生

理以及行为上改变自己,以适应变化,最终能够与周围的人、事、物和谐

相处。“与世界相处”反映的是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更能够让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与

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从容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从而保持良好的心

理健康状态,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同时还有助于他们学习、认知等方

面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在未来拥有一个顺意的人生。

但是,孩子因为年龄小,阅历浅,对外界的变化,如生活环境变化或

生活要求不同、陌生的同伴或者成人等,不会积极地去改变自己、适应

变化,而会出现无所适从、回避甚至退缩等行为,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压

力,产生焦虑。

出现诸如此类现象,是因为大部分家长在培养孩子社会适应能力

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忽视或者不重视。有的家长重视对孩子知识的培养,忽视对孩

子的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不需要这

么早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殊不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需要从小在日

常点滴生活中养成的。

2. 以说教、训话为主,孩子不理解、难接受,效果差。常见的有“你

要团结友爱啊,不能打人的”“跟你说过要乖的,怎么又不乖了呢”“你又不

听话了啊”等。有的家长在培养过程中碰到了问题就对幼儿“教育一

通”,过后就放松下来,缺少长期、细致的坚持,幼儿习惯养成的效果也差。

152

第162页

三 走出家门

3. 榜样缺失。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在家庭中、在耳濡目染中

养成的。但有些家长忽视家庭和自身的作用,造成此方面影响的缺失。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有

机结合,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坚持、循循

善诱的过程。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社会适应能力非常重要的因素。因

此,作为家长需要建立从孩子小时做起、从日常点滴做起的意识,给予

孩子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让他们能够从容坦然地

面对各种新环境,接受新挑战,适应社会生活。

疑问一 我该偷偷地溜走吗?

我家女儿这学期刚上托班。开学第一天,她对幼儿园充满了

好奇,一大早就兴奋地拉着我的手要去幼儿园。我当时还特别庆

幸女儿居然没有因为上幼儿园而哭闹。到幼儿园后,一开始她状

态挺好的,走进教室就开始玩起了玩具。但是过了一会儿,当我跟

她道别时,她却突然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我,不让我离开。为了

暂时缓解她的情绪,我只好答应她坐在角落里陪她 10 分钟,她才

勉强停止了哭闹。结果 10 分钟后,我刚准备离开,她见状又开始

大哭起来,一定要让我再陪她 10 分钟。面对这种情况,我该偷偷

地溜走吗?

家长应知

1 入园焦虑是孩子对于环境变化的一种应激性反应。

案例中的孩子对幼儿园充满着好奇,从开心、向往上幼儿园的情绪

153

第163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表现到当妈妈离开时的哭闹等大人认为的“反常行为”,是一种典型的

入园不适应的表现。对第一天上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出现这种现象很

正常,这种表现是孩子对于环境变化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是向成人释放

的需要关注和重视的信号,同时也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避免自己受

到伤害。

2 不同孩子入园会有不同的焦虑表现。

因为孩子从小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已经建立起了非常亲密的依恋

关系模式,当这种模式突然被打破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不安和不愉快

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被称为分离焦虑。所谓入园焦虑是指孩子进入

幼儿园这一陌生环境中、与父母分开而产生的一种分离焦虑,主要表现

为过度紧张、恐惧等各种不安情绪,并且通过各种行为来表达不愿和父

母分离。具体表现为:

(1) 大哭大闹型。

这种类型的入园焦虑是最常见的,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情绪反应。

孩子对入园产生抗拒的直接表现就是用哭闹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有些

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动作上的反抗。当家长离开后,有的孩子会出现短

暂的情绪反应,而有的孩子则会一直持续这种情绪,直到家长来接

为止。

(2) 孤僻沉默型。

这种类型的入园焦虑多出现在内向的孩子身上,内向的孩子心思

敏感且细腻,不会轻易向别人敞开心扉,比较抵触和老师沟通交流。他

们往往会选择坐在角落里,默默地看着别人。无论老师怎么询问、怎么

安慰,他们都沉默不语,也不参与任何活动。

(3) 胆小依恋型。

这种类型的入园焦虑多出现在胆小的孩子身上,他们很少大哭大

闹,但是会有一些其他情绪上的表现,比如,他们会非常黏老师,一直需

154

第164页

三 走出家门

要老师的安慰,或者让老师抱着他们才更有安全感。

(4) 执拗倔强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通过和家长对着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上幼

儿园的抗拒,比如,早上无论如何都不肯起床、不肯穿衣服、不肯吃饭

等,总之什么都不配合。即使家长强硬地把他们带到幼儿园,他们也会

使劲地拽着家长的衣服不愿意放开,甚至躺在地上表示反抗。

(5) 自我安慰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会用自我安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安,他们到

了幼儿园后不哭不闹,而是会一直碎碎念“吃完饭妈妈就会来接我了”

“睡完觉爸爸就会来接我了”等。

3 入园焦虑产生的原因。

(1) 生活环境的改变。

孩子从出生开始,几乎每天都待在父母的身边,从未离开过,家庭

是他们感到最熟悉、最安全的生活环境。而幼儿园这个环境对他们来

说却是陌生的,突然让他们去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接触陌生的人,还要学

习各种自己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这对于孩子来说无疑会产生一种非常

大的压力。生活环境的改变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2) 依恋关系的改变。

孩子从小由父母照料,每天和家庭中的成员生活在一起,他们已经

习惯了和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建立了亲子依恋关系。然而刚来到

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之间还不熟悉,这种依恋关系还未正式建立,需要

一段时间的接触和磨合。在这段时间里,依恋关系的突然改变会让孩

子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3) 教养方式的改变。

现在很多家庭中,孩子在家的所有事情都是由家长帮忙完成的,吃

饭是家长喂,衣服是家长帮忙穿,所有的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动手。自然

155

第165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而然,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也逐渐养成了自己不动手的习

惯。然而到了幼儿园后,老师要面对这么多孩子,不可能时时刻刻关注

到每一个孩子。老师会努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做力

所能及的事情。这种教养方式的改变,会让孩子显得很无助,从而产生

焦虑情绪。

家长应会

1 不批评、不指责,接纳孩子的表现。

(1) 不指责孩子,理解孩子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同时要和孩子做

好交流,比如:“你刚上幼儿园,看不到妈妈爸爸,有点担心是吗?”“你上

幼儿园会想妈妈,其实妈妈也是想你的,不过等你睡好觉、吃完点心就

可以见到妈妈了。”偷偷溜走或者以如“你在这里,妈妈给你买好吃的

去”欺骗孩子等行为都不合适,反而会让孩子误以为家长不喜欢自己。

同时,要杜绝如“上幼儿园了,还哭,难为情”“××没有哭,就你知道哭”

“今天不可以哭了,不然我就不来接你了”等表述。

(2) 善于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多给予他们一份情绪情感上

的关心,试着走近孩子。比如:“妈妈下班就来接你!别担心,妈妈喜欢

你的。”“幼儿园有更多的玩具,你可以玩玩,不用害怕!”“不用怕老师,

老师喜欢我们宝宝的。”

2 让孩子学习吃饭、睡觉、穿衣和上厕所等基本生活技

能,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幼儿园生活。

(1) 利用生活点滴,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鼓励孩子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在没有父母的帮助

下,也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适应新环境。

156

第166页

三 走出家门

坚持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睡觉和穿衣物。比如,不管吃得多脏、

多乱、多慢,都要鼓励他们,让他们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还可以和孩子

一起挑选喜欢的卡通餐具,增加他们自己吃饭的积极性。可以利用一

些儿歌让孩子掌握穿脱衣物的方法,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尝试折叠简单

的小盖被、小毛毯等。

学会洗手和上厕所等。特别是孩子2岁以后应当能自己上厕所,或

者有上厕所需求时能和老师说,上幼儿园前最好不用尿不湿。

鼓励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择菜叶、剥豆子等,吃饭

时鼓励孩子帮忙拿碗筷,进餐结束后,一起帮忙收拾碗筷和整理桌面。

(2) 抽出时间,带孩子接触不同的人和事。

家长要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带孩子出门,去接触社会中不同的

人和事。在这个过程中,扩大孩子交往的范围。在和不同的人接触的

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他们去面对和解决。这

样既能提升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际交

往能力。

家长周末可以约上朋友及其孩子,一起组织家庭聚会、爬爬山等,

鼓励孩子和不同年龄的小伙伴接触、交往。

家长平时可以多带孩子进行亲子旅行,去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方

感受不同的环境和人文,走一走、看一看,打开孩子的眼界,增长见识,

157

第167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同时也鼓励他们去适应各种新环境。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早教社团活动,让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

一起游戏、一起活动。鼓励孩子大胆地和其他同伴交往、合作,大胆地

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利用真实的事件,让孩子学习处理简单的问题。

我们常说“独当一面”是孩子步入社会的一种外在表现。作为父

母,我们要相信孩子,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当下发生

的事件作为教育的契机,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他们解决

问题的能力。有了独自面对问题并解决的勇气,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

也会随之降低,这对他们步入幼儿园也是有助推作用的。比如:

当孩子和别的小伙伴在小区楼下玩时,手上的玩具被抢走了时——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和小伙伴说:“这是我的玩具,能还给我吗?”

当孩子很想玩同伴手上的玩具,但又不敢说时——家长可以引导

孩子自己去和小伙伴商量:“你的玩具能借我玩一下吗?”

当来到朋友家里,其他小朋友都在一起玩,唯独自家孩子一个人

站在那里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主动走过去说:“我能加入你们的

游戏吗?”

3 做好榜样示范,用积极情绪影响孩子。

(1) 家长自己首先要保持一个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孩子感受到上

幼儿园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在幼儿园会有很多好玩的、好吃的、好朋友

等,爸爸妈妈都在为自己能上幼儿园而感到自豪。

(2) 孩子回家后,家长可以和他们聊聊每天在幼儿园发生的开心

的事情,让孩子在分享喜悦的同时累积快乐。同时,也可以聊聊不开心

的事情,家长及时帮助孩子辩证分析,加以解决。

4 积极与老师沟通,共同帮助孩子度过适应期。

158

第168页

三 走出家门

疑问二 孩子不愿写字,我该怎么办?

我家儿子今年上大班了。为了更好地与小学进行衔接,周围

很多家长都提前让孩子学习写字。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开始紧

张起来,想提前做一些入学前的准备。于是,我给他买来了临摹的

字帖,每天吃好晚饭后就让他照着字帖写一页字。一开始儿子还

觉得挺好玩的,写了两行字以后他就开始有点厌烦了,东摸摸、西

摸摸,玩起了桌上的玩具。我把他的玩具收起来,让他继续写。看

我有点不高兴,他只好继续写了起来,可没写几个字,他又不愿意

写了。看着他不情愿的样子,我心中产生了各种担忧:他到了小学

以后是不是也会这样?他现在不写字以后是不是会跟不上别的孩

子?他到了小学以后会不会各种不适应?……面对各种担忧,我

该怎么办?

家长应知

1 “适应小学生活是让孩子会写字、会做算术”,这是一

种片面的理解。

对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入学适应”一直是备受家长关注的话题。

家长们提前让孩子学拼音、学写字、学各种学科知识,认为只要把知识

提前学了,孩子上小学就没问题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孩子进入小学

后,面临的不只是学习上的压力,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小学每天

都要早早地起床上学,不能睡懒觉;小学会遇到新同学,要处理好与同

学的关系;幼儿园生活上有保育老师照顾,小学里所有生活上的事情都

要自己来完成;等等。

案例中的孩子在学习中出现“东摸摸”“西摸摸”等现象,可能会涉

159

第169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及孩子做事的坚持、专注、积极主动等品质。因此,认为孩子会写字、会

做算术就能适应小学生活,不愿意写字就代表其以后一定不能适应小

学生活,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大人眼里看似简单的写字,对幼儿来

说,也并不容易,而这会随着身体的成熟逐步改善,家长不必过度担忧。

2 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四方

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

入学准备教育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入学适应

准备是一项全面的准备,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准备,更不

应用小学知识技能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替代全面准备。准备具体包

含以下四方面:

(1) 身心适应准备。

入学前的身心适应准备主要包括:向往入学、情绪良好、喜欢运动、

动作协调。

“向往入学”是指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是孩子开启小学学习生活

的情感动力;“情绪良好”是指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具备一定的情

绪调控能力,有助于孩子积极适应小学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喜欢运

动、动作协调”是指孩子喜欢运动,初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利于他

们增强体质,保持充沛精力。

(2) 生活适应准备。

入学前的生活适应准备主要包括:生活习惯、生活自理、安全防护、

参与劳动。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孩子较快适应小学的作息和生活;较强的

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孩子做好入学后学习和生活的自我管理和服务;

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孩子适应新环境,避免发生危险和

伤害;参与劳动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培养

初步的责任感。

160

第170页

三 走出家门

(3) 社会适应准备。

入学前的社会适应准备主要包括: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

热爱集体。

良好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有助于孩子入学后结交新朋友、认识新老

师,逐步适应小学新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自觉遵守各项

活动规则,有利于他们入学后积极遵守小学的班规、校规,较快融入新

集体;具备一定的任务意识,有助于他们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要求,努

力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对集体的热爱有助于他们适应班级和学校的环

境,初步建立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 学习适应准备。

入学前的学习适应准备主要包括:好奇好问、学习习惯、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好问的天性,有助于他们对周围世界

保持持续的探究欲望;专注力、坚持性、计划性等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

于他们入学后更好地胜任新的学习任务;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基础

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他们入学后适应不同学科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要

求,更加主动、持久、投入地学习。

家长应会

3—6 岁是孩子为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也是孩子

做好入学适应和准备的关键阶段。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支持孩子适

应小学生活呢?

1 身心准备,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

(1) 带孩子熟悉小学。周末,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即将要上的小学

附近走一走、看一看,提前熟悉一下小学的环境,减少孩子对陌生环境

的抵触情绪。同时家长也可以提前关注一下孩子即将要上的小学的公

161

第171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众号,和孩子分享一些小学的新闻、开展的活动。通过向孩子介绍一些

小学的有趣事件、小学生的榜样等,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避

免以上小学“吓”孩子,如“你这么皮,让小学老师来管你”等。

(2) 倾听和了解孩子对上小学的感受,如喜欢什么、担心什么等,

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 用“准小学生”和“红领巾”等孩子喜欢的角色激发他们对小学

的向往。

(4) 可让孩子听听父母或者祖辈等上小学的故事,感受小学生活。

(5) 家长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将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6) 家长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参加各种运动,如户外远足、爬山、骑

车、跑步、打羽毛球等。不仅能提高孩子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

力量、提高耐力,还能培养他们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增强孩子的体

质,为以后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2 生活准备,为小学生活打好基础。

(1) 鼓励孩子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养成整理和收纳的习惯。比如,

整理小书包、叠放书本(大的在下,小的在上)、整理铅笔盒等。

(2) 培养孩子一定的时间观念,如认识钟表上的时间;一起制订作

息时间表;设定闹钟,每天早上孩子听到闹钟自己起床;等等。让孩子

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养成守时、不拖沓的好习惯。

(3) 引导孩子自己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和书包,并放在指定

的地方。

(4) 让孩子自觉起床刷牙洗脸,并且照镜子检查洗刷得是否干净。

(5) 逐步养成早上起床后如厕的习惯,避免孩子上学途中或到校

后马上要上厕所的现象。

(6) 和孩子一起制订劳动计划,如摆放碗筷、清洗碗筷、整理餐桌、

扫地、拖地、扔垃圾、折叠衣服等,鼓励他们自主承担各种劳动任务并有

162

第172页

三 走出家门

计划地完成,有一定的任务意识。

3 社会准备,让小学生活更加从容。

(1) 家长尽量给孩子营造一种宽容接纳的交往氛围,多带孩子出

去,鼓励他们和不同的伙伴或者成人交往,扩大交往的范围,逐步帮助

他们丰富交往合作的经验,从而让他们在面临新的人际关系时更加

从容。

(2) 家长引导孩子养成一定的礼貌意识和文明习惯。比如,每天

出门前和家人道别,回家后和家人打招呼;吃完饭后说“我吃完了,请慢

用”;碰到熟悉的人主动打招呼和问好;做错事情及时道歉;等等。

(3) 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公德与品德,如诚实善良等。

4 学习准备,对小学生活充满自信。

(1) 家长可以经常带领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去

探索,分享自己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开阔视野,积累经验,

培养各种学习兴趣,让他们进入小学后能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

(2) 和孩子一起学习制订计划,增加学习性的活动。

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到了大班年龄段,家庭活动中可以增加益智

类游戏活动,如折纸、搭积木、阅读活动等。

和孩子讨论每天晚上可以安排些什么事情,如阅读多少时间、运动

多少时间、游戏多少时间等,然后把商量的结果制作成计划书。在执行

的过程中,家长坚持做好监督,提醒孩子是否完成了每天的计划,及时

分析未完成的原因,便于后续改进。

(3) 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每天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可

以是亲子共读图画书,也可以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引导孩子养成每天坚

持阅读的习惯。

163

第173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4)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坐姿。提供适合孩子学习的桌椅,在吃

饭、阅读、画画等过程中,要及时提醒和纠正孩子的坐姿,让他们养成正

确的坐姿。

(5)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以适应小学40

分钟的课堂时间。比如,阅读、画画、手工制作的时候,尽可能地提高孩

子有效专注的时间,尽可能避免孩子一会儿吃水果、一会儿喝水、一会

儿上厕所等行为,让他们养成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并专注地做一件事的

习惯,不打扰孩子。

(6) 家长做好示范,减少刷手机等行为。

164

第174页

衔接幼儿园

第176页

四 衔接幼儿园

与幼儿园温暖同行:

如何建设协同性家园关系

孩子进入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成为孩子发展的“重要他人”,家庭与

幼儿园成为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环境,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成为孩子

成长环境的一部分,促进孩子的发展也成为幼儿园和家庭共同的目标。

家庭和幼儿园需要共同携手,发挥各自作用,共同打造适宜孩子成长的

环境,建设良好的家园关系。

良好的家园关系可以让幼儿园和家庭形成合力,步调一致,共同对

幼儿施加影响,让教育更具有一贯性和针对性,产生 1+1>2 的效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

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

动参与。

良好的家园关系,不仅能让孩子的成长环境更和谐,还能促进孩子

的发展。同时,通过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家长能了解幼儿园在做些什

么,感受到幼儿园的用心和专业,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以及在群体

中的发展水平,会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也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

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更新教育理念和观点。当然,家长也能给幼儿园和

教师提供意见和建议,推动幼儿园和教师的发展。可以说,良好的家园

关系是互利共惠、合作多赢的。

但是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在家园合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有的家

长对幼儿园和老师不尊重、不信任;有的家长则对孩子在园情况不闻不

问,即使教师联系家长,也不搭理,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后就都是幼儿园

的责任,造成家园关系的不和谐;有的家长则相反,犯有主观主义,嫌弃

“幼儿园这做不好,那做不好”等,造成家园关系紧张;孩子一旦出现问

题,有的家长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就责怪或者将原因单一归于幼儿园

167

第177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或老师,在协商处理中个别家长会存在为难老师等行为。

成功的幼儿教育,需要幼儿园与家庭朝着共同的目标,互相信任、

平等尊重、同心协力。家长需要与幼儿园、教师密切合作,积极主动地

打造和谐的家园关系,在心理、观念、行为和文化等方面与幼儿园协同,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孩子发展。

疑问一 家园合作中谁是主体?

新学期开学,送小宝去幼儿园时,我总能听到其他家长各种交

代:“老师,我家孩子就交给你啦!”“老师,我家宝贝比较调皮,麻烦

您多费心。”还有的家长会如释重负地说:“我终于可以解放了!”

“后面的事就交给老师了!”聊天时,有的家长还经常自豪地说:“我

家孩子就听老师的,就老师能管得住他!”将孩子送进幼儿园后,家

长就什么都不用管了吗?家园合作中谁是真正的主体呢?

家长应知

1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2022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

四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

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

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人。主体责任,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责

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生命责任——父母的爱情孕育了新的生命,

新生命最需要父母的呵护与照料,所以父母的亲自养育最有利于孩子

的成长;社会责任——在孩子长大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尤其是

168

第178页

四 衔接幼儿园

家风,对其有深远的、持久的影响。

倘若父母不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即便学校、社会给予孩子再多的

关怀,也无法抚慰孩子内心爱的“缺失”。所以说,父母的主体责任是不

能代替的,也是无法代替的,无论孩子进入幼儿园还是小学等,父母都

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家园关系建设中,家长需要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沟

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2 老师只陪一程,父母才是永不退休的导师。

一个孩子真正的起跑线,不在幼儿园,也不在小学、中学,而在家

庭。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才不会将教育

的权利拱手相让,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是教

育的基础,是教育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家长的影响力却是

一辈子的。父母始终在孩子的身边,而老师只能在学校这个限定的环

境中给予帮助和支持。老师并不是孩子的“代养者”,只能说可以延续

和完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知识层

面上的提高,他们的品格和行为也需要得到更全面、更科学的培养。

3 合力建设家园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孩子生活中最亲密、最有影响力的关系,直接影响孩子

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发展。亲子关系决定着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自我

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行为习惯等基本素质。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

责任人和依靠,能够为孩子提供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使孩子

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健康、自信、独立。

孩子进入幼儿园,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做助教、参与

家长开放日、参加家长会和亲子运动会等,经常与老师沟通,就孩子在

169

第179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园生活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与老师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

的关注、关心,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被爱的。这种良好的感受可以推

动孩子更积极地与周围的环境互动,更好地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家

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推进家园关系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

系,体现出对孩子的积极的正向关怀。

家长应会

1 始终如一地将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

无论工作多忙,无论孩子是否有一位充满着无限关怀的智慧老师,

家长都不能忘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

2 尽可能创造机会与孩子相处。

面对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收起各种“借口”,相信家长总能挤

出时间与孩子相处,哪怕只是简单地放学接一次孩子、打个电话向老师

了解孩子的情况等,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

3 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幼儿园一般会定期开展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有

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促进亲子关系。

(1) 家长助教:家长助教指在幼儿园协助老师工作的家长志愿者,

一般可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工作特质来参与。

①家长可以关注幼儿园助教的招募信息,和老师预约助教的时间。

②助教内容可以和老师商量,或者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让老师

帮助把关。

170

第180页

四 衔接幼儿园

③到幼儿园担任助教,要关注到班级里的所有孩子,给予他们适宜

的指导。

④以“大朋友”的角色参与到各个区域活动中,比如,在积木区,可

以和孩子一起搭建;在美工区,可以协助老师开展美工活动;甚至可以

单独组织一个小组活动;等等。

⑤尽量选择方便、适宜运动的服装,特别提醒妈妈助教不要穿高跟

鞋进入班级。

⑥在活动中不要拍摄班级活动照片,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

(2) 家长会:幼儿园每学期都会召开家长会,有的在开学初,也有

的在学期末。家长会是向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的好机会,如没

有特殊情况尽量不要请假,由爸爸或妈妈亲自参加。在参加家长会时,

家长可注意以下几点:

①做好会前的准备:在开家长会前,建议带上笔记本和笔,可以及

时记录家长会上的重要内容;需要和老师沟通或咨询的问题,可以和家

人商量后提前做好准备。

②遵守会议纪律:按时到达和离开,不早退或晚到。会议前将手机

关机或静音,不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话。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和建议,但不要过于独断和偏激。

③找准和老师交流的时机:通常老师会在家长会上对整个班级的

情况做详细的介绍,无法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情况,所以,在家长会结

束之后,可以在恰当的时候询问关于孩子的问题或疑惑。因咨询的家

长较多,需适当控制时间,不宜过长,如有一些短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

也可另外和老师预约时间。

(3) 家长开放日:家长开放日是了解孩子在园一日生活情况的重

要形式。在参加活动时,家长要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观看活动,在活

动中不要为自己的孩子包办任何事情。在观看孩子活动时,不管是学

习活动还是生活活动,在没有受到邀请的情况下,不打断或干扰孩子。

活动中家长之间尽量小声交谈,以免影响班级的正常活动。

171

第181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4) 亲子活动:幼儿园的各种亲子活动能够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游

戏,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家长需带着热情积极参与,并给孩子提供足

够的支持和鼓励,引导孩子参与活动。做活动的参与者,不做旁观者,

更不要做孩子活动的替代者。家长如果急于求成,全程包揽亲子活动

的任务,将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家长要明确孩子是活动的主体。

疑问二 我该相信孩子说的吗?

某天早上,我正准备送孩子上学,孩子突然出现情绪,不肯上

学。我问他原因,孩子说:“老师总骂我。”这是孩子第一次这么

说。作为妈妈,我的心里一阵紧张,大声说:“老师骂你?老师骂你

什么?”本来没啥事的孩子,被吓了一大跳,说忘记了。我更紧张

了,我该相信孩子说的话吗?这事要不要问老师?该怎么和老师

说呢?

172

第182页

四 衔接幼儿园

家长应知

1 孩子易受暗示。

很多时候,孩子说话会被家长误导。因为幼儿期孩子的思维具

有 极大易暗示性——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暗示,孩子就会给你什么样

的答案,而这种答案并非其真实的经历。如有位妈妈每次离园接自己

孩子时,总爱问:“宝宝,今天有人欺负你了吧?”孩子不假思索地说:“是

啊!”家长这种过于武断和不正确的直觉式归因表达,直接暗示了孩子

一些客观不存在的事实。同时,一连串的言语暗示,使得孩子没有机会

自我筛选判断与认真思考,就顺水推舟般地脱口说出了一系列“谎话”。

2 孩子易将想象、愿望当作现实。

对于5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未发育完

善,分不清事物的真伪,富有幻想,常将幻想与现实掺和在一起。他们

的记忆还不成熟,尚不能区分什么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情,什么是他们自

己想象出来的,或者是自己认为发生了的事情。

3 有问题及时沟通是家园协作中最重要的方式。

和孩子的老师有良好的沟通,做好家园共育,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特别是当家长有一些问题和疑虑的时候,更需要积极和老师进行沟

通。大部分老师对家长在合适的时机、场合主动沟通是非常欢迎的。

家长的主动联系,一方面表明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父母,愿意拿出时间

多和老师交流,另一方面,也会使老师感到心心相通。千万不要忽视与

老师交流孩子的点滴进步,更不要等积攒了很多问题,再去和老师

173

第183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联系。

经常的、定期的联系,会使每一次沟通变得越来越简短、越来越有

效率,因为老师和家长的目的是相同的:为了孩子。

家长应会

1 理性辨析孩子的话,不轻易贴负面标签。

当家长第一次听到从孩子口中说出和事实不相符的话时,都会产

生这样的疑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会说谎了呢?儿童心理学研究发

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撒谎”,但孩子“撒谎”并不一定都是不诚实的

品质问题。不论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家长都要具体分析孩子说谎

的心态和动机,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要直接给孩子贴“爱

说谎”“不诚实”这样的负面标签,因为当孩子把自己和这些负面标签联

结起来的时候,会产生负面的自我认知。这不但会降低孩子的自我认

可,还会起到负面强化的作用。

2 与老师联系,了解情况。

(1) 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或者预约时间,与老师面谈为佳。

接送孩子的时候是面对面与老师交流的好机会。尤其是下午放

学,孩子全被家长接走后,较适宜和老师沟通。老师结束了一天的工

作,时间相对充裕,家长可详细地与老师交流一下孩子近来的情况。或

者提前和老师预约一下时间,给老师留出准备的空间。

(2) 将孩子的表现说给老师听,不评价,不添加与孩子表现无关的

事情。

家长在反馈孩子情况时,要以具体的事实为依据,不要用主观的评

价或感受来描述孩子的行为和表现。要尽量避免情绪化的评价,不要

174

第184页

四 衔接幼儿园

用诸如“非常好”“非常差”等词语来评价孩子的表现。而应该用客观的

事实来描述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如“孩子能够自己穿鞋子”“孩子在吃饭

上花的时间比较长”等。

(3) 倾听老师了解到的情况。

当老师主动与你沟通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或出现的问题时,家长

要重视并给予老师一定的理解和配合,正确看待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和

教育,积极配合老师在家里做一些引导和教育,定时和老师反馈实施的

成效,达成共识,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将自己的想法和后续的处理行为与老师商量,听取老师的看

法和建议。

在初次沟通后,对于后续的处理行为,家长要将结果及时反馈给老

师。比如,上次沟通完,你做了哪些努力;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哪些变化;

以后你想要怎么做,又希望老师再配合什么。将自己的想法告知老师,

听取老师的看法和建议,这样及时的反馈会让老师觉得自己的付出得

到了尊重,家园合作的教育成效也会更加明显。

(5) 感恩老师的帮助。

对老师有充分的信任。“亲其师,信其道。”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老师,

观察老师对孩子的细节教育,并把认同和感谢说出来。如给老师写一

封感谢信,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赞赏,让老师感到重视和被认可。

家长在沟通时,尊重、信任、理解老师,不仅会受到老师的欢迎,也

会让沟通更加便捷有效。

避免在孩子面前评价老师的对错、成败等,在孩子面前树立好的老

师形象,尊重老师的权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认为老师做得不妥的地方,可以与老师好好进行交流,也更有利于

帮助老师完善工作。

175

第185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家长应知

1 行为习惯培养是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与

内容。

有的家长接孩子的时候总是会问孩子:“今天老师教了什么?”“今

天老师有没有教儿歌呀?”看到孩子会念儿歌、做算术或者写字,也会特

疑问三 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应该学些什么?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快一个学期了,只会唱几首儿歌,其他什么

都不会。问他到底学了些什么,他只说玩了游戏,同年龄段的孩子

都会认字了,我真有点儿担心!在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孩子到小学

之后会不会各方面都跟不上呢?看到其他家长都在给孩子报兴趣

班或是自己教孩子识字、算术等,我有点按捺不住了,但又不知道

这样做是否合适。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到底要不要学?应该学些什

么?我需要配合做些什么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呢?

176

第186页

四 衔接幼儿园

别高兴,认为这才是学习。这样的想法是不合适的,“启蒙的知识、粗浅

的技能、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习惯”都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需要获得

的,用陈鹤琴先生的话说,就是培养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在幼儿园阶

段,行为习惯等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以下是 3—6岁行为习惯培养目

标大纲:

(1) 礼貌和礼仪:了解常见礼仪和礼貌规范,如遵守公共场所的秩

序,向长辈问好,言行举止有礼貌。

(2) 自我管理:学会独立自理,如穿衣、吃饭、上厕所等基本自理技

能,养成整洁的生活习惯,如收拾物品、洗脸洗手。

(3) 情绪管理: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够控制情绪,并表达情感

需求,如学会道歉,学会分享。

(4) 社交能力:了解合适的社交行为,学习交朋友,与他人沟通和

交流,学会分享、合作和谅解。

(5) 学习和思维能力:学习基本的认知技能,如辨认颜色、形状、大

小等,建立初步的数字和字母认知,发展尝试、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可见,幼儿园是通过初浅知识培养孩子的习惯,发展其能力与品

质的。

2 幼儿是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游戏中学习的。

对于 3—6 岁的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在游戏过程

中,孩子的所有感官都会开启,他们高效地吸收周围各种信息,孩子玩

游戏的过程其实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因此我们常说“在玩中学”。比

如,孩子在玩娃娃家的游戏中,需要讨论“谁来做爸爸或妈妈”,讨论的

过程就是培养孩子社会性交往的过程,孩子需要倾听同伴的意见,表达

自己的想法,能够接纳别人的意见或者提出不同的想法,学会妥协,最

后协商形成共同的决定。

又如,老师会在娃娃家提供各种“纸条”“瓶子”等材料,孩子在模仿

177

第187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妈妈”时,会将塑料瓶当作“奶瓶”给宝宝喂奶,把圆形塑料盒当作

“碗”,等等。这是孩子对游戏材料的创造性使用,能够促进其思维的

发展。

3 抓住幼儿的学习特点,促进幼儿的个性化成长是幼

儿园的专业要求。

基于幼儿的学习特点,老师会让幼儿在生活、游戏中发展各种能

力。比如,为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老师会将幼儿带到户外,让幼儿观

察树叶、花朵,发展幼儿细致观察、对比观察和连续观察的能力,并引导

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提高幼儿的求知欲、探究愿望以及表

达能力。幼儿园也会创设各种区角,里面放置各种各样老师根据教学

目标设计的材料,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做做玩玩,老师会观察幼

儿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估,然后给幼儿提供相应的支持,这就是幼儿

在游戏中学习、老师个性化支持的表现。

幼儿园的学习是在活动中“育”、在生活中“育”、在游戏中“育”,幼

儿园的活动有着老师的专业思考,是老师专业水平的体现。

178

第188页

四 衔接幼儿园

附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①

(1) 健康: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

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

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2) 语言: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

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应

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用

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

能力。

(3) 社会: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

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

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

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

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4) 科学: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

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

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

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

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5) 艺术:艺术是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人类

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幼儿艺术领域学

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

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

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① 摘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教育部颁布)。

179

第189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家长应会

1 看书读报多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家长可以通过阅读刊物或网上的家教文章、参加幼儿园的家长学

校专题讲座、学习幼儿园发放的家长学习材料等方式更新自己的教育

观念。

了解教育的动态信息,如中小学提出的“核心素养”的内容、“未来

教育”的特点等,理解目前的教育改革走向。

不断学习育儿知识,掌握一些科学的育儿方法。建议家长们在工

作之余牺牲一点娱乐、聚会时间,主动了解 3—6岁幼儿的教育理念,如

“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幼儿的发展既遵循一定规律,又有明显的

个体差异”“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等。

2 在实践中理解,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教知识容易,教能力和品质是比较难的。家长可根据家庭和孩子

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应用教育理念,比如,在家庭中营造温

馨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家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等。

同时,还需要认真反思在教育中的行为,及时调整错误的教育方

式,让自己的教育实践更符合教育理念。

平时可以参与一些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观察和了解孩子的游戏

和生活情况,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向老师学习一些有效的教育策

略,请教老师策略背后的用意。

180

第190页

四 衔接幼儿园

3 应身体力行,做出良好的行为示范。

尽可能避免单调的口头式教育,要积极采取行动,比如,在教导孩

子要孝顺时,可以带领孩子探望家中老人,主动关心,为老人做一些力

所能及的事。

4 有疑问及时请教老师,寻求幼儿园的帮助。

幼儿教育过程中难免会有种种问题,如孩子的学习品质、行为习惯

等,家长可以及时和老师及幼儿园进行沟通交流,提出问题,与他们一

起解决问题。老师和幼儿园有着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和专业知识,能

够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

181

第191页

版权信息

书 名:3—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作 者:浙江省妇女联合会 编写

本册主编 何黎明

编写团队:何黎明 徐彩华 袁丽萍 胡晨波 冯文君 吕巧玲 胡向黎

策划编辑:蒋 婷

执行编辑:卢 宁

责任编辑:施懿真

责任校对:操婷婷

整体设计:黄冠英

制 作:杭州兴邦电子印务有限公司

出 版 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8-01

电子书号:ISBN 978-7-89539-019-5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电脑版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