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楚雄》2023年3月卷(总第6卷.牟定专卷)

发布时间:2023-3-2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文化楚雄》2023年3月卷(总第6卷.牟定专卷)

第 140 页 共 463 页村里几个姑娘跋涉三四小时,翻过茫茫大山大河到十字街赶秋会。天快黑正不知该如何是好之时,意外发现了小舅舅的踪影,我奔过去抓住他,让他带我回家。此时他正与朋友小伴准备找个地方跳左脚舞,弦子弹得淙淙直响,约好的姑娘就要来了。我从天而降让他煞是郁闷,想了无数办法也没能甩掉这根烦人的尾巴。只能与同伴道别,与筹谋了很久的秋会跳脚大计道别,带我回家。我要是找不到媳妇打光混,就怪你今天拖了后腿。小舅火冒三丈,无奈至极,配合他天生的喜感幽默感,说了句被家人调侃了一辈子的话。他跟每个亲戚都说了一遍这件糟心事,像是发泄愤懑,又像是分享趣事。至今我仍记得左脚舞灿烂回归的那个时刻。深居乡野的人们找出压箱底的花衣裳,盛装涌进小城。大街小巷全是身穿五彩华服的彝家儿女啊!妇女衣襟上银饰摩擦碰撞声清脆悦耳,彝家汉子的蓝马褂比天空还蓝,棕棕棕的弦子声划破长空。人群围成一个个大圈,大圈里套着小圈。“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摘朵茶花胸前戴,彝家姑娘人人爱”。音乐响起时,人们一同跺下右脚,同时踢出左脚。艳丽的衣裳,清越的歌声,欢快的舞步,万般豪情气象。牟定坝子万人同跳左脚舞荣获吉尼斯世界纪... [收起]
[展开]
《文化楚雄》2023年3月卷(总第6卷.牟定专卷)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51页

第 140 页 共 463 页

村里几个姑娘跋涉三四小时,翻过茫茫大山大河到十字街赶秋会。

天快黑正不知该如何是好之时,意外发现了小舅舅的踪影,我奔过

去抓住他,让他带我回家。此时他正与朋友小伴准备找个地方跳左

脚舞,弦子弹得淙淙直响,约好的姑娘就要来了。我从天而降让他

煞是郁闷,想了无数办法也没能甩掉这根烦人的尾巴。只能与同伴

道别,与筹谋了很久的秋会跳脚大计道别,带我回家。

我要是找不到媳妇打光混,就怪你今天拖了后腿。小舅火冒三

丈,无奈至极,配合他天生的喜感幽默感,说了句被家人调侃了一

辈子的话。他跟每个亲戚都说了一遍这件糟心事,像是发泄愤懑,

又像是分享趣事。

至今我仍记得左脚舞灿烂回归的那个时刻。深居乡野的人们找

出压箱底的花衣裳,盛装涌进小城。大街小巷全是身穿五彩华服的

彝家儿女啊!妇女衣襟上银饰摩擦碰撞声清脆悦耳,彝家汉子的蓝

马褂比天空还蓝,棕棕棕的弦子声划破长空。

人群围成一个个大圈,大圈里套着小圈。“高山顶上茶花开,

阿哥阿妹跳脚来,摘朵茶花胸前戴,彝家姑娘人人爱”。音乐响起

时,人们一同跺下右脚,同时踢出左脚。艳丽的衣裳,清越的歌声,

欢快的舞步,万般豪情气象。

牟定坝子万人同跳左脚舞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彝族左脚舞列

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左脚舞正式从山沟沟

里走出来,从私底下低调吟唱中解放出来,光明正大、无比荣光地

展示在世人面前。

是无论艰难困苦都磨灭不了的人间情爱,让左脚舞永续着星星

之火;是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深爱这片土地的人们,让星火得以

第152页

第 141 页 共 463 页

燎原。

而今,每当夜幕降临,小城中园广场、化湖广场就变身为左脚

舞广场,夜夜歌舞欢腾。我爸在我妈动员下穿上了蓝马褂,二老天

天晚上去跳左脚舞锻炼身体。单位工间操跳左脚舞,学生也跳左脚

舞,九岁的儿子甚至比我还会跳。

不止当地人喜欢,楚雄桃园湖广场也是夜夜左脚欢歌,昆明翠

湖广场也有人身穿鲜艳的彝族花衣跳左脚舞。

当左脚舞遍地开花,处处唱响,家家欢跳的时候,我时常会去

蟠猫,游走在古岩河畔,看这一方灵性水土,感受左脚舞的根和魂。

国家级左脚舞传承人普清荣的木房子就在古岩河畔,院子里的

香橼树下,他吸着闷筒。说到左脚舞,深深的皱纹就会散发光芒。

情动之处,必然拿出弦子弹唱,两曲以后,必定跳起左脚舞来。就

那样弹着唱着跳着,直到太阳西下。

怎么看,都还是喜欢这源生地的左脚舞。调子没那么激越,热

情中饱含温情,舞步也没踢得那么兴冲冲,而是深情有力。这里没

有混合音响把大地震出的疼痛,都是龙头四弦伴奏,还是这种土生

土长的滋味,最钻心,最挂怀。

沿着古岩河上游走,黑瓦白墙的水冬瓜村孕育出彝歌王子非明

荣,他凭着独特的绵羊音和原生态的表演,把左脚舞推上了星光大

道,曾获《星光大道》周冠军。一样是《星光大道》的舞台,非明

荣与原生态歌手周丽珍合作,唱响了左脚调《歌唱丰收年》。

走在古岩河畔,总会有左脚调从山里林间蹦出来,击中正巧路

过的你,把你带进这片山上长着歌谣,水里淌着舞蹈的神奇土地。

世人皆追求幸福美满!这里的彝族用左脚舞,一种永远积极向

第153页

第 142 页 共 463 页

上,向外迸发着热量的舞蹈,表达着对生命的喜爱。

在快乐千年的舞蹈面前,请交出你炙热,打开你的心门吧。喜

欢这一方山水吗?那就跳起快乐的左脚舞吧!喜欢这美好的日子

吗?那就一起来跳左脚舞吧!

◎《寸寸芳心绣山茶》

阳光穿过屋檐,洒在石板路上。雕花木门“咯吱”一声开了,

身着彝族盛装的女子提着绣箩走了出来。在门前石坎的柔光中,她

拿出绣片,抽出彩线,绣起花来。

“一绣走无赶羊郎,二绣江山赶太阳,三绣苦苦紫荆树......”

清扬的歌声透过缠绕的针线飞来。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

彝和园彝绣一条街,来自蟠猫乡的绣娘鲁翠芹,一边唱着蟠猫夜曲

《绣花名》,一边手指翻飞绣着盛开的山茶。

清晨,走在彝和园彝绣一条街上,一两百米的街道集聚了五六

十家彝绣店。园中清凉幽静,绣店花窗下,一个个身着亮彩花衣的

彝家女正一针一线地绣着花。

思绪飘过白墙,越过朱红房檐。我仰起头,闭上眼,深吸一口

园里的空气,仿佛闻到山茶花的清香,这清香一路延展,直至大山

深处,满坡满野。

山茶花是彝山最普遍的花。深红、浅粉、纯白,各有各的颜色,

各有各的姿态。走在山间,转过一道弯,绕过一蓬树,都会与山茶

第154页

第 143 页 共 463 页

花迎面相遇。小姑娘穿梭山中,踩得落叶“沙沙”响,怀抱一大把

山茶,将最红的一朵插上了辫稍。相约赶集的大姑娘三三两两的,

顺手从路边折一枝山茶,折来最好的年华。

山里的姑娘大多会绣花。阿妈会在女儿长到十三四岁时教她们

绣花。满山的山茶花是最鲜活的花样,一朵一朵,绣在鞋垫上、帽

子上、衣裳上。

绣花是彝家女子心底最美的蕴藉。不管农活多忙,姑娘们随身

携带的包里都装着新贴的花片。正午太阳火辣,人们放下手里的活

计,聚在树荫下休息。喝口水缓过气,姑娘们就会拿出花片抓紧绣

花。家里的千层底已经纳好,要尽快绣花做出绣花鞋;要在衬衣领

口上绣一圈花,再缝一道皱褶的镶边;要多多地绣些鞋垫,一针一

线都是柔情。

到山上放牛羊,更是绣花的好时机。把牛羊赶到水草丰茂的地

方,两三个姑娘便聚到树下,拿出新的鞋垫绣起来。小伙子会来凑

热闹,坐在一旁弹着弦子,看到哪个姑娘绣好鞋垫,伺机一把抢去,

任凭别人怎么讨要,也是死皮赖脸地占为己有。姑娘们不管怎么生

气,最终也只能娇羞地作罢。

在彝家被拉长的光阴里,姑娘们专注地绣着,不时抬头看看远

方,把青山流云也绣上。当四围静得只剩风声,她们清甜的曲调会

溢出来:“隔是隔山青呀,青是青隔山,隔山阿老表,你要来尼咯,

隔山隔水不隔心,做姊做妹要真心”。曲调一首接一首翻涌。姑娘

们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曲,我一曲,唱得天蓝云走,山花浮动,

针脚含情。

第155页

第 144 页 共 463 页

如果时光倒转,或许我也是那个小山村里的绣花能手!在那样

一个黄昏,在村口、稻场,翻出花片,抽出彩线,一针针绣着山茶。

大山笼罩在落日的余晖里,针线贴着棉布上下游走。要赶在正月十

五前为家里的男人绣出一件马褂,穿去赶猫街;要为刚会爬的儿子

绣一顶老虎帽,前后各绣一朵大大的山茶;也会在情之所起时,唱

起清亮的歌儿。

遗憾的是,那种针针线线化作绕指柔的功夫,虽是真心喜欢,

却怎么也没学会。有时心血来潮拿来绣几针,原本美丽端庄的山茶

花迅速改变了模样,变得忸怩起来,只得讪笑着赶紧拆掉,原模原

样地送回去。

看来我也只能在羡慕和欣赏中找寻彝绣之美。

眼下,彝族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彝绣作为彝族

文化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彝和园彝绣一条街的建成,让散在山间

的彝绣找到了家。

绣店里,那些花团锦簇的服饰,那些加入绣花元素的裹背、挎

包、钱包,美的让人移不开眼。男子的衣裳仍是黑蓝两色的外衣或

褂子。姑娘的衣裳则大胆尝试各种鲜亮色彩。绣花无一例外,都是

盛开的山茶。前襟绣几朵,背后绣几朵;袖子上绣一圈,围腰上、

飘带上满满都是;裤脚放宽了许多,便于山茶绽放。穿上花衣、戴

上花帽、穿上花鞋,随手拿个绣花的钱包,整个人就包围在花海里

了。

山茶花是什么时候开遍小城的呢?是那场盛大的“三月会”,

是那个万人同跳左脚舞的壮观时刻。几百米长街,女子穿上珍藏多

第156页

第 145 页 共 463 页

年,舍不得穿、不好意思穿的花衣花裤,男人背起弦子,穿上花褂,

手拉手一同跳起了左脚舞。山茶花就这样开遍了。

暖风拂过,彝和园收起清晨的清幽,热闹起来了。绣花姑娘放

下针线,为往来客人介绍花衣裳,搭配一身身盛装。

如今,彝绣已成为彝家姑娘发家致富的重要产业,仅是阿里罗

彝绣店每年就卖出彝族服装七八千套,销往大理、丽江、玉溪、昭

通等地,帽子、花包等更是数不胜数。

看来,山茶花不仅开满山坡,开满家乡小城,还要开遍祖国大

地呀!一千多年前,杨贵妃钟爱石榴花,把石榴花绣在裙子上,“石

榴裙”得此美名。彝家姑娘钟爱山茶花,把山茶花绣在衣服上,“山

茶衣”也该芳名远播了吧!

吕交城

■李书信

共和镇何梁村委会吕交城(原属军屯乡),是一个古老、神奇、

美丽的地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积淀,像一颗璀璨、

靓丽的历史明珠,镶嵌在牟定县城西北面六公里处。

吕交城来历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牟定境内没有人烟,在天

台寺以下的牟定坝子是一片汪洋,后来水干后成了一片沼泽地,只

有吕交城位置略高,周围是一片平地,从江苏省南京应天府,大坝

柳树湾高家石坎,姓李的两口子迁移定居,名曰:“李(吕)高城”,

姓“李”的二口合一为“吕”,“高”指高家石坎和居住位置略高,

第157页

第 146 页 共 463 页

至今人们只叫李高城。后来,从吕高城迁移至今共和镇后,交换县

城,名曰:“吕交城”,现在,姓李占六成以上。

又一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牟定境内人烟稀少,从“南京应天

府”戍边来云南省的李(吕)、金、席、胡、杨、吴、王、董 8 姓到

了此地(吕交城),至今成了这里的永久居民。州城建局张方玉同志作

了考证,《吕交城村史》的石碑上作了记载。

据史料记载,夏商春秋时期,属楚,设梁州城。汉朝为越境地,

益 州郡。三国属蜀,蜀汉为建宁郡,蜀汉建兴三年(公元 225

年),武侯征南中营于此。晋属宁州,东晋时爨氏大族所据。唐武德

四年(公元 621 年),置西濮州都督府,贞观十一年(公元 637 年)南诏

蒙氏征服,取名髳州,贞观二十二年(公元 648 年)又属傍州,唐南

诏乾符六年(公元 879 年)以后,属弄栋节度所辖。宋称牟州,宋大

理国时为氏封地,属威楚府。蒙古元宪宗四年(公元 1254 年),“取

名耐笼城,立牟州千户”。元朝十二年(1275 年),牟州千户更名为定

远州,属威楚路,筑州城,髳州古城建在二水(东边小河,西边大河)

环绕中这片隆起的高阜上。在新甸乡新甸房村设南宁县。不久,定

远州降为定远县,南宁县并为定远县,南宁县城废。明朝洪武二十

一年(1388 年),设定远御守千户所,属楚雄卫。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定远县城从吕高城迁移今址共和镇,原定远县城为吕交城,距

今已有 616 年的历史。因此,吕交城就成为了牟定县历史上第一个

县治所在地,是古髳州城遗址。

《吕交城村史》碑记载,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 年),牟州千

户更名为定远州,筑州城,髳州古城建在二水(东边小河,西边大河)

环绕中这片隆起的高阜上,坐北向南,风水甚佳。当年夯土筑城,

第158页

第 147 页 共 463 页

只有东西二门,州府衙门在南端今村庙一带。可以看出:吕交城有

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是当时县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还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村落东、南、西三面地势平坦,北边

偏高,站在墩子山上,高瞻远瞩,十里之内的村落、田地、山川、

河流尽收眼底。空中俯视,能够看出旧县城的轮廓。几百年来,村

容村貌遭到人为改变,在有些地方,偶尔还能看到县城旧址遗迹。

现在,吕交城在全县可算为大村子之一。吕交城是居住在龙头

上的村子,往北方向至水平上是龙身和龙尾,仔细一看,越看越像

一条巨龙。广为流传:我们是龙的后代,是龙的传人。空中眺望,

能够看出旧县城的轮廓,村落像椭圆形状。村落呈南北走向,坐北

向南,村间房屋错落有致,村子从北——西——南,有一条护城河,

村子周围有环城(村)公路,村子中间有一条贯穿南北的街面,从东

到西有许多村间小路。村间小路狭窄拥挤,遍布家家户户。村间道

路上石头、瓦片特别多,是老县城经过数百年遗留下来。几百年来,

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吕交城,石头、瓦渣砌大门。”保持着青瓦

民居,石板巷道,用鹅卵石铺成的路(街)道依稀可见。多年来,生

产队和村民从宅基地上,挖出一些石头、瓦片、土罐、铁器、棺木

等。出土的这些东西是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遗留下来的。1980

年我家建盖房屋时,从宅基地上,挖出几个土罐和两块方砖,在方

砖上有些梵文符号,后来父亲拿给在楚雄工作的哥哥,送到州博物

馆,通过馆员鉴定,属元代方砖。

现在,吕交城东面是“閤姓祠堂”,南面是村庙,中央是李氏民

居四合院。听老人说:这三处是吕交城的最佳位置,是州府和县府

所在地,也许是当时州府和县府衙门。由于县城搬迁,在府衙门的

第159页

第 148 页 共 463 页

地方改建祠堂和村庙。“閤姓祠堂”于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 年)甲

子冬月己卯日重建,后来,成为了何梁村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

真正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学校。20 世纪 80 年代初,学校由小河西边搬

迁到小河东边。近 20 年,祠堂因年久失修,梁朽檐断,窗倒墙裂,

阴不避雨、晴不遮阳。离退休回家的几名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

里,并发出倡议,全村人民和在外工作的各界人士,慷慨解囊,踊

跃捐款,进行了彻底翻新改造,使百年祠堂面貌焕然一新,挂牌成

立了吕交城村文化活动中心。经过翻新改造,现在进入祠堂,门上

用大理石雕刻着的一副对联,上联曰:“绕城四周都是水”,下联

曰:“迎门一片尽皆山。”在翻新改造时,这副对联从旧房中翻出,

重新雕刻。真正道出了吕交城周围都是水,祠堂门前小桥流水,一

派江南风光。院内存有“挂剑之树”石碑,院中的两棵百岁古柏,

苍翠欲滴,坚忍不拔。村民们既可以学文化、学科技,也可以休闲

娱乐,谈古论今。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立,进一步弘扬了历史文化,

活跃了农村精神生活,也真正为百姓搭建了文化交流和信息沟通的

平台,使沉睡百年的古城一夜之间沸腾起来。在村子的正南方是村

庙,现还保留着百年模样,大集体时成了生产队的粮仓,每当初一、

十五,中老人敬香。李氏民居四合五天井大院,坐北向南,南北房

屋宽大,在南北正堂屋的板壁上分别雕刻着“福”、“寿”(双全)

两个大字,从东房到西房,至今成了众人的道路,还能看到古老陈

旧的房屋,格子门、花窗子……在清朝末年,到过日本留学、出任

云南省参议员的李锡元(相当于现在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

席),就从这李家大宅院走出去的。

吕交城村庄道路四通八达,虽然没有宽阔的公路,但从路道的

第160页

第 149 页 共 463 页

遗迹和延伸的方向可以看出,古代,从东通往梁官屯、梁汪坝、安

乐、元谋,从南通往天台寺、广通、昆明,从西通往小仓屯、化佛

山、南华,从北通往董官屯、中屯、姚安。从南到北的道路最宽阔,

村子南端约长 500 米的道路称之为“上街路”,说明了当时可以从事

物资往来和农副产品交换,也许是经济最活跃的地方。

吕交城周围三公里之内,有许多自然村,这些自然村落,与吕

交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至今保持着乳名。“屯”和“寺”是牟

定县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六屯”、“五寺”的村落是军屯乡的

主要村子。“六屯”是东有何家屯、梁官屯,西有马军屯、小仓屯、

宋官屯,北有董官屯。“五寺”是东有天平寺(庵),南有天台寺、光

法寺,西有西山寺,北有北山寺,这些“寺”,说明了当时是封建社

会佛教、宗教最活跃的地方,现在也没有寺庙。另外还有马料田、

三层楼、看灯村、梁王坝等等,这些村子,因古城定远县城而得名。

古时候,这些村子不仅是居住官吏、驻扎军队、囤积粮草的地方,

还是防御外来入侵定远县城的第一道防线。在历史上是军屯和民屯

的遗址,人们把军屯称之为“大粮仓”,也是牟定县军屯乡以及军屯

村来由的主要历史依据。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些村落把吕交城从四

面八方包围之中,形成了吕交城的天然屏障。

有《定远县志》载:蜀汉建兴三年(225 年)五月,丞相诸葛亮率

师平定南中,扎有三处营盘,大营盘驻师于光法寺,后人在光法寺

立有诸葛祠(庙、寺),在大门上有副古人写下的对联“七擒孟获但愿

南人服其心,六出祁山恨不只手上天扶。”康熙四十一年(公元 1702

年)知县张彦坤一首诗,志其事云:“路入髳州竟日成,孔明南征此

地营。山川不断钟云气,宇宙依然仰大名。八阵纵横虎龙踞,三军

第161页

第 150 页 共 463 页

变化鬼神惊。世无徐庶谁知己,极目斜阳定远城。”说明了诸葛亮

率师路入髳州,驻扎在离定远城一公里之处的光法寺。

吕交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头顶“四大坝”。吕

交城四周有千亩平田,这些田地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物产丰富。

水稻、油菜、蚕豆、小麦、烤烟是主要作物。春天时节,吕交城笼

罩在金色的油菜花中,金光灿烂,整个坝子,变成了花的世界,花

的海洋,置身原野,犹如身临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何

梁油菜,在整个牟定县内享有盛名。何梁榨制的纯天然香油,成色

好、味道香,令人赞不绝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 20 世纪五

六十年代,闻名州内外的种田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

八红旗手”——共产党员李仁英,开创了全州乃至全省种田历史辉

煌,到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与群英

代表合影。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在党的政策指

引下,科学种田,调整产业结构,寻找增收门路。如今,烤烟、仔

猪、亚麻、外出打工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广大村民解决了温

饱问题,部分人民群众物阜民丰,生活富足,幸福安康,呈现出一

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景象,奏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

快小康社会步伐的进行曲。

吕交城村北面有一个无名无姓的人工湖,湖不大,但在我的心

目中,是一个很美丽的家乡湖。湖面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

丽的光泽;她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年四季清澈见

底,游鱼可数。清晨,风平浪静,空气新鲜,中老年人在湖边放情

挥竿垂钓;傍晚,人们云集湖边,谈笑风生,娱乐休闲,微风从湖

面上吹来时,更使人们神清气爽;夏天,许多儿童在湖中尽情游泳、

第162页

第 151 页 共 463 页

玩耍。每次回家,都要到湖边,去看看湖的宁静和靓丽。我兴致地

扔下一个石子,平静的湖面,立刻泛起一圈圈涟漪,蓝天、白云、

随着波纹荡漾……湖的旁边,是一块宽阔的空地——墩子山,也是

吕交城村的最高处。人们在上面既可以放心骑马、行车,也可以尽

情娱乐、玩耍。站在上面,美不胜收的良田,纵横交错的公路,弯

弯曲曲的河流,连绵起伏的群山,炊烟袅袅的村落,热闹非凡的农

家小院尽在眼中,构成了一幅美丽多姿、生机盎然的小康图画。

在吕交城村子的东西两面各有一条河流,人们把东面的一条叫

小河,西面的一条叫大河。大河和小河如两条玉带蜿蜒在绿野间,

显得格外美丽和壮观。两条河流哺育着沿岸的劳动人民,成为了吕

交城及其附近村子的母亲河。这两条河流在村子的南面交汇而成龙

川河。它灌溉了几千亩,甚至几万亩的农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

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两条河中,有许多小鱼,鱼儿在水中嬉

戏,溪水清澈透明,水中沙石,清明可睹,一尘不染。人们在河里

捉鱼、游泳、玩耍,河中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小河东边是吕交城村(今何梁村)完小。多年来,全村人民牢固

树立“教育为本,人才第一”,“要出路,若要富,培养子女是条路”,

“再穷不能穷学校”的观念。离退休人员怀着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深

情厚谊,在上级有关部门、村委会干部和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发动在外工作人员和村民捐款捐物,并向上争取资金,进行了几次

的修缮和扩建,如今,楼房耸立,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成为了一

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可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徜徉在

河畔,漫步在田野间,可以听到校园里阵阵琅琅的读书声,欢快的

嬉戏声。这所学校历来治学严谨,新中国成立以前,涌现出不少人

第163页

第 152 页 共 463 页

才,为国为民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至今,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

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在开办附

设初中期间,学校抢抓机遇,因材施教,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

水平名列全县、全州前茅,受到州、县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深

受社会各界赞誉。中专生、大学生层出不穷;科级干部、中级职称

屡见不鲜。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百余名学生,成为了国家有用人才,

遍布各行各业,为父老乡亲和家乡人民增光添彩。因此,人们把这

所学校称之为孕育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人才辈出的好地方。百年

沧桑巨变的历史,迸发出无限的生机,哺育着家乡儿女茁壮成长;

焕发出勃勃生机,给子孙后代增添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养育

着家乡儿女、感动着子孙后代,让人们体味沧桑,见证辉煌。

吕交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是一个古老神奇、美丽富

饶的地方,还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好地方。这块古老而神

奇的热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为您感到骄傲和自豪。如

今,全村人民沐浴在党的春风中,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

民安居乐业的局面。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伟大进程中,前赴后继,一如既往,与时俱进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

(本文转引自《山茶花开》P206)

李光伟散文 2 篇

第164页

第 153 页 共 463 页

◎《化湖是一本书》

牟定小城,若没有化湖,会失了一半的韵致。

儿歌里对小城的描述是这样的:“南塔对北塔,城在中间夹,

东有校场坝,西有庆丰闸”。这校场坝便是后来的化湖了。尽管有

这么多景致,还有化佛山在那里巍峨地守护,龙川江在身旁缠绵地

流淌,可这一切都比不上一个化湖让人欣喜。牟定人常把化湖比作

含情脉脉的彝家女子,是小城柔软梦想的所在。

我更喜欢把化湖比作一本书,摊开在定远坝子的臂弯里,摊开

在久远的时光中,让我们去翻阅,让我们去回忆,让我们去感慨。

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自然有着美丽的故事,动人的传说,也记载

岁月的苦难,书写华彩的篇章。爷爷的爷爷说:“那是一个野狼出

没的地方,有月亮的夜晚,有狼在野草中幽幽的嚎”。爷爷说:“那

是一个枪决罪犯的地方,阴雨绵绵的夜能听到冤魂在哭泣”。在我

记忆中那是一个杀牛宰马的屠场。

说到牟定就不得不说说有着一千多年的左脚舞了,传说很久很

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两位彝族青

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

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人

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

土,把龙潭填平。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

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从此这“阿里罗”的左脚

调便在牟定大地一代一代的传唱下去。然而也曾有一个年代,这欢

快的左脚舞被禁止,人们失去了歌唱。

当书页翻到公元 2009 年,这注定是一个歌唱的时代,这是化湖

第165页

第 154 页 共 463 页

这本书里最深邃的一章,这一章日后必定载入牟定厚重的历史。2009

年 4 月 22 日,“万人左脚舞”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在牟定县城

中园东路展开。在长 1200 米、宽 20 米、面积 24000 平方米的大街

上,1.72 万多人随着音乐《高山头上茶花开》同跳左脚舞,舞蹈时

间达 2 个多小时,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英国伦敦吉尼斯中心颁

发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也是同年,新的领导人似乎读懂了

这校场坝风生水起的开阔景象,在牟定县城东北这片土地上完全了

化湖建设的宏大梦想勾勒。从此,化湖水面清朗,润泽八方,每天

清晨,当太阳刚从金马山露脸,化湖便一片明媚,一片灿烂。

每当斜阳西下,人们会带上老人,带上儿女,穿越城市的喧嚣

来到她的身旁。仅仅是为了在闪烁的湖光面前坐下来,仅仅为了沐

浴湖面上吹来的清风。人们散步,垂钓,或怀揣对爱情的向往,在

湖光的映照下,获得人间最美女的祝福。最是让你欣喜,有别于其

他诚市的便是那化湖广场上的左脚舞蹈,那对“阿里罗”的祝福永

远是化湖的主调。这时候你会觉得化湖这本书跟生活息息相通,简

单明了,平易近人。

一座城市拥有自己的湖是幸福,尤其牟定这样的滇中小城,因

有了化湖,小城一如彝家少女一样清纯,优雅。化湖之于牟定,就

像西湖之于杭州,洱海之于大理一般,她是这座小城的眉目,隐藏

着小城的无限情致。是一本牟定人民永远翻阅的书本,随之而后的

篇章,我想会书写得更加美丽,更加和谐。

第166页

第 155 页 共 463 页

◎《高山顶上茶花开》

2009 年 4 月 22 日中午 13:30,在牟定县共和镇中园路政府广

场,在吉尼斯世界记录见证官的见证下,伴随着《高山顶上茶花开》

音乐的响起,由一万零八百人同跳的万人左脚舞开始跳起,一项新

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即将诞生。

如今,左脚舞已融入牟定 20 万种族群众的生活,不管是城乡广

场还是农家小院欢快激情的左脚舞无处不在。走在化湖广场、县委

广场、彝和园青石板街道上总能听到这首简洁明快的左脚调:

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摘朵茶花胸前戴,胸前戴,

彝家姑娘人人爱,人人爱……

我认识牟定的左脚调也是从这首开始的,每听到这熟悉的旋律

总让我想起诺买,她那双清澈的大眼睛和那娇羞如山茶的脸庞仿佛

就在眼前。

那年,刚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一个边远的山区小镇的烟叶收

购站工作。和我一个工作组的是四个活泼的彝家小伙,在他们眼里

我是组织分配去的国家干部,他们是季节性招去的临时工。可我一

心向往城里,并不关心小镇的一切,也不计较他们用那我听不懂的

彝话整天叽叽喳喳说话。

看得出他们的带头人是瑞哥,由于他们的熟练和吃苦,工作就

样顺利的进行着。

一个赶集天,收购场上卖烟叶的群众很少,瑞哥不知什么时候

悄悄溜了。回来的时候似乎很兴奋,他们在说着什么,讨论着什么,

不时地亮出一支翡翠手镯。最后仿佛决定了什么,慎重的来向我报

第167页

第 156 页 共 463 页

告。

瑞哥在集上遇见了九道箐的姑娘们,和她们说成了一回“日子”。

三天后和姑娘们在高山顶“赶热闹”。对方有五位姑娘,一定要我

也参加。他们反复说明后,我似乎理解了一些。这“赶热闹”就是

集体约会,“说日子”就是口头说下约会的时间,地点。一般姑娘

都会取下手镯,有信物为证。

看得出小伙子们很是期盼三天后的约会,工作之余他们把弦子

调了又调,用松脂把那二胡的马尾擦了又擦。看得出那三天他们都

在为约会而兴奋着。

夜幕低垂,附近村里隐约传来弦子的声音,小伙们急急地做完

了收购场上的活。饭后,匆匆忙忙换上那绣满山茶的彝族服装悄悄

的出了门。出门,瑞哥要我拼了一块八角钱到供销买了一背篓糖果、

饼干、菠萝汽酒。

顺着一个山梁子往前走,月亮升得越来越高,把汪洋一样的彝

山朦胧得如诗如幻。山风徐来,松涛阵阵。我似乎忘记了这是去“赶

热闹”。小伙子们很习惯走这样的山路,一路把弦子弹得铮铮响。

高山顶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地名,在山梁的尽头。密密的松林里

突然空出一块足球场大小的草场。月华如水,山梁、松林、草场,

一切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一股久违的兴奋窜上了心头,兴奋的

不是要以姑娘约会,是那山风,是那月色。

我们到的时候,姑娘们也到了。看得出他们都很熟悉,相见甚

欢,不停地笑着,不停地叽哩咕噜地说着彝话。那个看去安静,显

得很孤单的就是诺买了。瑞哥把我介绍给了她。

平日里听这些小伙子们弹弦子,节奏简洁明快,总以为左脚舞

第168页

第 157 页 共 463 页

也很容易跳的,如在学校里跳迪士高、跳交谊舞一样,只要踩着鼓

点就是。可那晚高山顶上的左脚舞让我出尽了洋相,无论我怎么仔

细听,都难踩合节拍,出脚总是不一致。这一身格子衫、牛仔裤也

与他们格格不入。以他们优美的舞蹈相比,我简直是小丑。两圈下

来,已是汗,流浃背。只好退出,枕着月光看他们尽情地挥洒青春

的旋律。

总想在他们优美的舞姿中找到固定的规律,可是每一支调子都

有单独的舞步,不论是直脚、踮脚、崴脚、对脚、合脚看去都是灵

活自如、轻盈飘逸。我退出后,舞圈里的诺买显得那样的孤单和多

余。

“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摘朵茶花胸前戴,胸前

戴,彝家姑娘人人爱,人人爱……”

“小郎也合妹的心,小妹也合郎的意,郎合心妹合意,合心合

意做一家。”

“隔是隔山箐,箐呀箐隔山,隔山阿老表,你要来呢嘎,隔山

隔水不隔心,做姊做妹要真心。”

一曲过后又一曲。她们热情、挚着地把自己的感情全都倾注了

进去,弦子的音调也就特别悠扬欢快,舞步更是优美翩翩;小伙子

们的动作矫健有力,精心打扮过的姑娘们都如同一朵朵鲜艳山茶花。

也许是跳累了,也许“赶热闹”的形式就是这样,这时大家坐

下来喝酒,吃饼干。虽然我听不懂,可还是感觉到了他们聊得那样

真情,那样的开心,笑声随月光洒落山谷,洒落草地,洒落树林。

这时诺买也坐到了我的身边。诺买是个身材修长而俊俏的姑娘,

一双大眼睛在月光下目光更加清澈,跳脚后,红红的脸庞一如盛开

第169页

第 158 页 共 463 页

的山茶。我不知道向她聊什么,分工的不如愿,心情长久的压抑着,

此时只想频频举杯邀明月。

诺买从她的背篓里拿了她家自制的火烧干巴递过来:“少喝点

酒,回去的山路你走不惯。”虽然有着浓浓的彝家口音,我还是感

到了温柔,感到了关怀。

月亮被跳得越来越低,眼看就要落到山那边去。舞曲少了那开

始时的欢快,多了一份离别的愁绪。“阿老表,天亮了,阿表妹,

天亮了,小小公鸡叫呀叫三声,天亮不亮送你回家了……”看得出

他们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虽然感觉自己始终只是一个旁观者者,此

时也是眼里噙着泪水一起返程的。

回到收购站已是深夜!我问那姑娘叫什么名字,瑞哥睡意朦朦

地回了两个字“诺买”。那夜,诺买没有入我的梦。

此后的许多天里,小伙子们一直兴奋在这高山顶上“赶热闹”

的情绪里。对这次“赶热闹”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语。我一样的组织

着验级、过磅、入库、开单、付款的工作。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瑞哥又说成一回“日子”,依然那个手镯,

依然那五个姑娘,依然高山顶,我勉强答应了他的再三要求。小伙

子们又开始兴奋和期待。一样的调弦,一样的准备晚上高山顶赴约。

县公司突然来了电话,说我们站在烟厂的验收中降级严重,必须立

刻翻库整改,等待第二天县公司的检查。站长训话后,小伙子们脸

上的笑容消失了。加班至凌晨两点,平日嘻嘻哈哈的老表们那一晚

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我知那们为什么着急。

清晨,睡意正浓。老站长站在阳台上骂开了,收购站的大门被

用白刺花的枝条栅得严严实实。很快真相就大白了,这是姑娘们对

第170页

第 159 页 共 463 页

失约男人的惩罚。油嘴滑舌的瑞哥此刻低沉着头任凭老站长训话。

结果是:瑞哥必须写一份检讨,深刻认识不城信给收购站声誉造成

的不良影响。当天瑞哥必须请假去九道箐向姑娘们道歉。我们又每

人凑了一块八角钱给瑞哥哥,说是还手镯的钱。

傍晚,瑞哥满面春风在回来了,姑娘们不仅原谅了他,还把他

招呼得酒醉饭饱。收购场上依然欢声笑语。

收购快要结束的时候,姑娘们约着来交售了一次烟叶。她们在

大门外的水池边洗过脸,换好自己缝的绣满山茶的服装才进来,姑

娘们并不在乎自己的烟叶检成什么等级。不管小伙子们说什么也只

是笑,相比诺买依然安静,依然孤单。只是总觉得他衣上绣着的山

茶比别的要盛开得更鲜艳。

杨晓燕散文 3 篇

◎《芦花开处是故乡》

又是秋天,叶落下,草枯黄。

行走在深秋的时光里,在楼宇林立的城市,找不到熟悉的事物,

于是我向远方眺望,顺着老家的方向,我希望寻着一片芦苇花,一

片载满童年故事的芦苇花。

可我能看到什么呢?一次次的眺望,一次次的落空。远方除了

山还是山。我的眼,再也望不到那片洁白的芦苇花。故乡熟悉的人

第171页

第 160 页 共 463 页

和事,似乎是一帧帧的黑白照片,在芦苇花的纵深处一遍遍播放。

夕阳下的故乡,在芦苇花衬托下,安静得似一幅恬静的乡村油

画。我看到,我的祖父,背着背篓,扛着锄头,带着年幼的我,在

芦苇从中穿梭。祖父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带着我去挖芦苇根,乡亲们

管这个叫芦柴芽。祖父用锄头挖起一根根芦柴芽,然后放在篮子里,

祖父说秋天换季,大家容易感冒咳嗽,这个芦柴芽入药,治疗效果

好。我知道,做赤脚医生的祖父每个季节换季的时候,都会给乡亲

们挖免费的药材。

祖父说,这个芦柴芽在中药里不仅有清热解毒、生津、止咳等等

疗效,还是那些贫困日子里我们穷苦人家的救命粮食。那时候,天

干旱,收成不好,饥饿常常伴随着家里的人。孩子饿得哇哇大哭,

老人饿得躺在床上有气无力,而祖母只能默默流泪。天无绝人之路,

腿上有残疾的祖父,忍着饥饿的折磨,每天早出晚归,背着锄头和

背篓,去野外挖野菜和芦柴芽根,带回家给家人们充饥。因为挖芦

苇根太辛苦了,祖父的手掌心里磨起了血泡,但是当祖父看到家里

的老人和孩子的口粮有了着落的时候,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他让

祖母把芦柴芽拿去晒干后用石磨磨成粉末,掺在野菜里吃,在那个

被饥饿俘虏的年代,饭桌上有这样的一道菜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

祖父和祖母用这样的生活方式,带着家里老老小小八九口人渡过了

艰难的岁月。

在我的故乡,有坝塘河滩的地方,就有芦苇。芦苇从春到夏,

一直脆生生的绿着,绿得逼人的眼。村头的那一个池塘边,是芦苇

长得最旺盛的地方,清澈的水倒影着碧绿的芦苇叶,野草、野花便

成了池塘景色的陪衬。

第172页

第 161 页 共 463 页

村里的那口老井,在芦苇的掩映下,常年流淌着清澈甘甜的井

水。老井是长方形的,有石梯自上而下。每天清晨或傍晚,通往老

井的路上就响起了吱吱悠悠的交响曲,小山村人家日常的苦与乐便

荡漾在芦苇从中。

即使是天干旱得到处冒火星子的时候,这片芦苇仍然旺盛的生

长,芦苇从中的老井也不会干涸,这样干旱的年成,老井的“龙眼”

依然还在汩汩冒着甘甜的泉水,滋养着家乡父老,这大概是得益于

郁郁葱葱的芦苇丛保持着地下的水分不流失。

酷热难当的季节,每当我在城市的马路上行走得口干舌燥的时

候,总会想到故乡那片青纱帐般的芦苇从和那口流着甘甜泉水的老

井。此时,头脑中更出现了一幅画面:一口老井,在碧绿的芦苇丛

掩映下,更似一幅恬静的风景画,芦苇花飘啊飘,飘到我的梦里……

到了夏天,芦苇更加的旺盛了,一大片一大片满眼的翠绿,诉

说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几个孩子在不太深的池塘里学狗刨式游泳

的时候,会把卷起来还没有舒展开的芦苇叶子拿来做哨子玩具,吹

得那么开心,那么悠扬,此时孩子们的快乐简单又纯粹。单一却响

亮的哨音似乎把周围的芦苇叶都吹得飘扬起来,在蓝天的衬托之下

显得更绿了。

到了秋天,芦花便开了。刚开的芦花,浅灰中带着微微的粉色,

女孩子们自然是喜欢,随手折上一支戴在发辫上,更增添了女孩子

那种娇羞中又朴实无华的美。更有甚者,女孩子们将这浅粉色的芦

花带回家中插在瓶子里,装点了枯燥的生活。

秋,一天天深入,芦花,也一天天变了,它从微粉色变成了灰

白色,蓬松而柔软,一片片的芦花开满村庄周围。到了黄昏时分,

第173页

第 162 页 共 463 页

微黄的阳光映衬着白色的芦苇花,便有了一种入电影之感,给寂静

的小山村增添了几分诗意。

秋霜渐浓,芦花灰白,渐入初冬。此时,乡里的人们都闲了下

来,于是结婚嫁娶的事情也多了起来。此时也是我们村里那个唢呐

匠大爹生意最好的时候,他会把坏了的唢呐哨片拿下来,以芦苇为

材料做一个新的哨片。苍茫的芦苇花,在唢呐大爹悠扬的唢呐声中,

白霜愈加浓重。

到了寒冬,人们便把芦苇割回家,叶子用来垫牲口圈,芦苇杆

用来烧火做饭,芦苇花则用来做座垫,芦苇根是祖父最喜欢的草药。

寒冬腊月,有了芦苇的陪伴,人们便可以温暖一个冬天。此时村间

的芦苇,看似失去了生命,然而,当春天悄悄来临的时候,芦苇便

又旺盛的生长起来,从春绿到秋,直到芦花开满秋天的小山村。

后来祖父去世了,父亲接过祖父的事业,继续成为中医世家的

传承人,我们家里不是很富裕,然而父亲要负担着赡养老人和几个

儿女的重任。那时候,村里的人和父亲说:“你家两个丫头早晚都

要嫁出去,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要花钱供她们上学了,这样会减

轻一些负担。”父亲不紧不慢的说:“只要我活着一天,砸锅卖铁

也要让两个女娃娃读书,没文化的日子我们就过够了。”从此,父

亲带着母亲一起栽种烤烟,干旱季节,父母的肩头都因为挑水浇烟

苗而磨掉了一层又一层的皮,但是在供我们兄妹三人读书的路上一

直咬牙坚持。为了省钱给我们交学费,父亲把纸烟改抽水烟筒搭烟

丝,这些烟丝,是父亲自己把烤房里的烟叶拿来自己制作的,据说

这种自制的烟丝抽起来又苦又呛又辣,很不好受,而且不利于健康,

但是父亲顾没有想那么多。

第174页

第 163 页 共 463 页

父亲很喜欢芦苇花,闲暇的时候,他总是去芦苇从中看看那些

花,依然会给邻居们挖芦柴芽入药。父亲总是说芦苇不仅全身都是

宝,还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

我工作后,家乡的芦花依然一年年一茬茬的盛开,无论干旱还

是多雨,它从来不缺席。父亲逐渐衰老,白发越来越明显。那年冬

天,我回到老家,老屋周围的芦苇已经干枯发白,在风中摇曳着,

发出瑟瑟的声音。此时,我看到父亲在房前的芦苇从中割着芦苇,

他的身躯有些佝偻,然而用镰刀时候依然那么坚定,一丝不苟。我

说:“爹,你割这个做什么?”父亲见我回来,咧开嘴笑着说:“这

个可以拿回去煮饭吃呢,现在用电煮饭吧这个电费也耐不住,你们

在城里买房子,我也能省一点是一点。”看着父亲有花白的头发和

脸上老树皮一样的皱纹,以及不再挺拔的身躯,我鼻子一酸,竟然

有泪水从眼角滑落。

父亲生病了,病得很严重。我竟然不知情,他到最后疼得受不

了的时候,才打电话给我,我又和妹妹开车回老家把父亲接到县城

的医院住院。看着我们焦急的样子,父亲依然笑呵呵的说:“这小

病怕什么,打针吃药后就会好了。”其实,父亲得了心衰的病,医

生说已经很严重了。我的父亲,因为怕家里人担心,身体不舒服却

一直忍住不说。因为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父亲在经历过几次反复

住院后,终于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喜欢的那片芦苇花。

父亲的坟墓和祖父的安息地相隔几十步远,就在离他们长眠的

地方的不远处,有一座河坝,周围长出了郁郁葱葱的芦苇。到了秋

天,也会开出洁白苍茫的芦花,我久久伫立在父亲和祖父的坟前,

看着不远处白茫茫的芦苇,它依然开的那么苍茫,那么旺盛。此时,

第175页

第 164 页 共 463 页

我不得不佩服芦苇的韧性,就那么普普通通的草,却那么坚韧不拔,

不屈不挠的顽强活着,默默的为别人奉献自己的全部。这些芦苇,

不就像祖祖辈辈的男人们吗?普通,却对生活不屈不挠!

每年秋天,我都会下意识的去寻找那些芦苇花,寻找芦苇花深

处的唢呐声和芦哨声。芦花,在我心里已经是另一种物语,一直盛

开的我的故乡里。

◎《两亩地》

母亲自从进城里住着以后,她就在露台那巴掌大的地方盆栽了

些蔬菜,于是家里有了泥土的芬芳。

吃晚饭的时候,母亲接了村里大婶的一个电话,大婶问母亲愿

不愿意将自己家的两亩地租给别人。

秋日的太阳携着灿烂的光芒就要消失在山的那一边,金色的余

晖透过玻璃窗户映照在母亲沧桑的脸上,她看着远处的夕阳,叹着

气。这是一个收种的季节,我知道母亲又在挂念老家的那两亩地。

吃完饭,母亲喂小侄女吃饭。我把剩菜剩饭倒到垃圾桶里,母

亲见了,神色大变:“死丫头,这饭菜是黄金,倒了下辈子当牛做

马都赎不回自己的罪过。”边说边把饭菜从垃圾桶里拿出来准备送

给楼下养着鸡鸭的邻居家。

母亲到城里带孙女上学已经三年有余,但是每到周末,母亲总

是雷打不脱的要回老家去,她心心念念的就是老家那两亩地。

第176页

第 165 页 共 463 页

我知道,母亲种那两亩地,收到的油菜、包谷顶多值两千来块

钱,但是她依然每个周末不辞辛劳的来回奔跑,这对于一坐车就就

呕吐,一呕吐嘴唇就发青的母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每个星期天的下午,母亲总是大兜小兜提着老家地里的农产品

到城里给我们吃,豆角、韭菜、南瓜……满满装了一背篓,这些菜

足够一家人吃一个星期了。每次开饭的时候,母亲总是一边夹菜给

我们一边说:“多吃点,这是自己家地里的菜蔬。”每当这个时候,

我们总是很庆幸自己吃到绿色无公害蔬菜,那得要感谢母亲的辛苦

付出。

母亲的腿风湿疼得厉害,每当此时,我会问母亲:“你回去种

那两亩地太辛苦了,不如我多给你点生活费,别回去了!”母亲说:

“儿啊,那地是我们庄稼人的命根子,不种咋个活命?庄稼人不怕

慢,就怕站,只要劳作着,土地就不会亏待你。”

记得去年夏天,我和母亲回老家,盛夏的太阳火辣辣的眷顾着

大地,但是空气格外的新鲜,天空蓝得颇有诗意。晕车的母亲休息

了片刻,就忙着去地里薅草、摘瓜果、浇菜园、除害虫……无论哪

种活计,都会把人累得趴下。不擅长体力活的我,只能戴着草帽跟

在母亲后面瞎掺和一气,手忙脚乱了半个时辰便独到地边的树下乘

凉去了。而母亲那瘦小的身躯,却在热辣辣的太阳下,尽情劳作数

小时而不觉得累。母亲似乎生来就是和土地连在一起的,她的汗水

滴在在这片黝黑的土地上,心也很自然的和土地连在了一起。母亲

越干越起劲,似乎在城里住着时的那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消失了,嘴

第177页

第 166 页 共 463 页

角不时露出笑意。我怀疑这土地是施了什么魔法,竟然让母亲这么

亲近热爱。

青山依旧,白云悠悠,空旷的山谷里,不时传来几声鸟鸣。青

纱帐般的包谷地里,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母亲晃动着有些佝偻

但还算灵巧的身子,用锄头在包谷林里认真地刨挖着,不放过每一

棵杂草,就像她做针线活一般细致。

太阳越来越热辣,母亲依然一丝不苟地做着这繁复的事情。她

薅草累了,就伸手抚摸着还顶着瓜花的小瓜,再把爬豆角的杆子扶

直一些,对待蔬菜瓜果,就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一般的慈爱,从母亲

盈盈的笑意里读出了她内心的喜悦。一边做着这一切的时候,母亲

还要哼唱着左脚调,或者索性亮开嗓门歌一首热辣辣的山歌,这歌

声,和着包谷叶子的清香,缓缓流入这片黑土地。母亲只有此时,

才有了如鱼得水的欢欣。

我看着母亲,又看了看家乡这片养育过我的土地,然后问母亲:

“阿嫫,我们家的地就不种了吧,你和爹都老了,也该退休了!”

“退休?”母亲张着嘴,她也许还没有反应过来,“农民哪有

退休的,不都在地里忙碌一辈子?”

“阿嫫,你把我家全部地种上庄稼,明年顶多也就两千块的收

入,那还不如我一个月工资,我每个月给你一千块零花钱,别种了!”

“大家都不种地,那这地荒芜了咋整?个个都闲着吃饭,那这

土地哪个来种?”

“阿嫫,那这地干脆租给人家吧!”我给母亲出了主意。“租?

第178页

第 167 页 共 463 页

这租出去了那我们就成没有土种的农民了,农民不种地,还叫什么

农民?你想啊,你们要买房买车,娃娃读书什么的都要用钱啊!土

地是最讲情面的,只要还有口气去种粮食,就不会让我们挨饿。你

们姊妹几个哪个不是吃这两亩地里的粮食长大的?”

是啊,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来源就是这两亩地。蔬菜、稻子、

麦子、包谷,都产自这两亩地,养活了我们姐弟几个,这两亩地对

我们家劳苦功高。母亲的人生大半是在和土地打交道,土地记载着

母亲的辛劳,承载着母亲的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

春天,风轻悄悄地拂过村庄,母亲在金黄色的油菜花从里劳作

着,有蜜蜂围在周围“嗡嗡”地闹着,母亲心里是愉悦的,因为油

菜花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秋天,蓝莹莹的天空下,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加深了秋天的厚实,

母亲的心里是畅快的,因为这么多的粮食让她感到生活的踏实。

如今年岁渐高的父母对这地的耕种已经力不从心,但是父母依

旧不想“退休”,不想离开这块土地。母亲似乎不甘心,因为看不

到金黄色的油菜花,看不到沉甸甸的包谷棒子,母亲心里不踏实。

又到种地的季节,我和母亲回到老家,请了隔壁哥哥赶着他家

的耕牛去犁地。当大块大块的黑土像荞面般在犁耙下开了花的时候,

母亲在太阳下眯着眼睛注视着,嘴角有了丝丝笑意,那神情,似乎

像是疼爱地看着自家的孩子。

母亲说:“我几天不去地里看看瞧瞧弄弄,这心里就空落落的。

老祖宗就说‘手里有地,粮食满仓’。”

第179页

第 168 页 共 463 页

父亲说:“你这干了一辈子的农活,种了一辈子的地,已经上

瘾了。”

母亲不搭话了,就只是一个劲的在地里埋头干活。父亲拿出一

根纸烟,一个人吧嗒吧嗒抽着,然后跟在母亲身后继续劳作。

陪母亲劳作了一天,把那两亩地耕种完毕,我似乎又被母亲上

了一堂“劳动课”。

夜幕来临了,蟋蟀们开始在弹奏着乐曲,黑暗中,我和母亲走

在村间的路上,村里的人们还在村头的大树下议论着土地出租的事

情,而母亲催促我快些走,快些走……

夜深了,老家的月亮明晃晃的挂在天空,似乎比别处更明净了

些。我闻到,老家的这片土地在夜空下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彝和园村里的那些彝家事》

秋意渐浓,干净的的云朵从湖心飘过,此时的彝和园显得格外

静谧与温柔。在牟定,清波邑社区的彝和园村绝对是牟定彝家人的

灵魂栖息地。

在彝和园的入口处,一座古建筑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大门,大

门上方的“彝和园”几个烫金大子显得苍劲有力,门头和门框上的

精湛雕花工艺,在以及门头上方古色古飞檐式的精巧门顶,给人一

种古朴和威严。

“宅以门户为冠带”,门作为一户人家的吐纳之所,可以彰显

其文化及风情。精雕细琢的门楣下方,门枕石上的四只石狮子栩栩

第180页

第 169 页 共 463 页

如生,使得整个牌坊造型的大门显得端庄典雅,气派大方。在这里,

现代休闲的惬意中不乏民族文化元素,打造出的是一个居住在城市

里的独具风格的彝族聚居地,荟萃了古代牟州的历史和文化,浓缩

了的牟定的民族风情。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庭院情结,青瓦、白墙、红色柱子、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湖心倒影……这一切不由得让你放慢脚步,

享受视觉上带给你的愉悦。的确,彝和园村仿古建筑,圆了许多人

的庭院梦。牟定是一个以汉族、彝族和其他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

里,县内所有的民族文化都会得到汇集与诠释。古戏台、茅州府衙

还原的牟定历史文化,似乎在诉说牟州久远的历史文化故事。

这个崭新的村寨,现代休闲的惬意中不乏民族文化元素,给人

一种置身于民族民间,打造出一个居住在城市里的独具风格的彝族

文化村寨。就是这座彝和园村,荟萃了古代牟州的历史和文化,浓

缩了的牟定的民族风情。

一排排古典建筑风格的房子,不由得将你带入另一个世界。走

在别致的定远桥上,葫芦海的风光尽收眼底,蜿蜒流淌的湖水给彝

和园增添了几分灵动。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彝和园的建筑物上,

你会不由自主的感觉到自己穿越到某个历史朝代,便有种莫名的感

慨。

闲暇之时,漫步于彝和园村里青石板铺成的街头,全身心得到

了很好的放松。不紧不慢的闲逛着街边的特色小店,民族文化的浓

厚情调便展示于你的面前。彝族刺绣手工作坊、彝族四弦琴手工作

坊、牟定腐乳特色小店、匠人文化手工作坊、饮食文化小店……每

一个小店就是一种文化,无论是手工工艺还是彝家特色小吃,你都

第181页

第 170 页 共 463 页

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地方风味和特色,如果你来牟定,一定不要

错过这里的特色建筑、特色文化、特色商品、特色小吃……

指尖上流动的芬芳

走进门来,映入眼帘的是“彝族刺绣一条街”。彝族的女孩子

心灵手巧,擅长于刺绣,鲜艳夺目的衣裤上,绣满色彩斑斓的花朵,

别致精巧的绣花鞋,精巧的围腰飘带、帽子头饰,无不展示着彝家

姑娘的心灵手巧。平日里,彝族姑娘们会随身都带有一个精巧的针

线包,里面放着丝线以及绣花针、花边、绣图、花鞋垫等小物件,

只要有空闲的时间,便坐下来飞针走线,用五彩丝线来表达姑娘们

对美好生活追求与向往……千百种的思绪化作指尖的一缕缕芬

芳……

彝和园村的刺绣工坊有许多家,工艺作坊里这些姑娘们全都来

自牟定县各个彝族村寨,在彝绣这个活计上,她们都是能够独树一

帜的绣女。刺绣对于彝家女来说,是一件最惬意的事情了,无论你

走进哪一家绣坊,都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彝家刺绣场景,一睹彝

家女飞针走线时的自信与快乐。除此,你还可以欣赏到一件件精致

的绣品,看着那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花朵,你会叹服于彝家女的蕙质

兰心。

说到彝和园的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得不得不说说彝族姑

娘普明惠。人如其名,普家有女,明眸皓齿、蕙质兰心。其父弦子

弹得好,普明惠和哥哥普磊,是在父亲的琴声中长大的。母亲是彝

族刺绣的好手,明惠五岁时便得到母亲的彝绣技艺传授。就这样,

儿女们耳濡目染,对彝族文化的情结日渐浓郁,大学毕业后,普明

第182页

第 171 页 共 463 页

慧志在生她养她的这片土地上,想要把家乡的彝族文化传承下去。

在家人的帮助下,这个独具个性的姑娘凭着自己的执着、政府的帮

助以及亲朋好友的支持,自己成立了一家“牟定县锦纳非遗文化传

承有限公司”,她和哥哥两个人负责公司彝绣原创作品的创意设计

开发、生产,彝弦的销售与培训。创业多年来,普明惠从小和母亲

学习的刺绣功底,加上大学里学习的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让

其有着深厚的绘画和设计功底,除此,她还是一个好学的姑娘,西

欧立体绣、苏绣、乱针绣以及日本田园风刺绣,她都一一学习过,

她的手工艺品,便融入了这些元素,带着三十多位技术过硬的绣女

将彝绣不断创新改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新彝绣风格,从而有别

于传统的彝绣,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除此,她还把扎染、印染、

绘画、竹编与彝族刺绣相结合,做成了各具特色的彝族手工艺品,

许多人慕名而来,争相抢购。

在牟定,会弹龙头四弦琴的男人一抓一大把,能弹弦子的女孩

子还真不多见,普明惠就是其中一位,她不仅自己能出色弹奏,还

教会的身边的许多人。为了适应更多的人群,也让女孩子们能够拥

有一把适合自己的彝弦,普明惠和哥哥一起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

改良创新了另一种款式的弦子,既能保留彝族文化的元素,又兼顾

了多元文化内涵,还打破了传统文化里男性弹琴弦的刻板。普明惠

与哥哥普磊一起设计了龙头和琴身,改良出一把更具特色,清新素

雅的龙头四弦琴,投入市场后,赢得了年轻姑娘小伙的喜爱。

除此,多才多艺的普明惠、普磊兄妹俩,和喜欢吹拉弹唱的老

父亲一起,录制悠扬动听左脚调子,二胡、彝弦、吉他,一家人便

是一个乐队,创新了彝族左脚调,让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在社会多

第183页

第 172 页 共 463 页

元化发展的今天走得更长更远。

唇齿留香话腐乳

在彝和园村的民俗客栈里住上一晚,享受着彝家人的特色风情,

第二天早上在和煦的阳光中和小鸟的歌声中醒来的时候,你可能很

想尝尝牟定的特色小吃,在“吃食一条街”上,随处可以看到牟定

的特色小吃,羊肉米线、稀豆粉、饵块粑粑、豆浆油条、八宝稀饭……

无论你吃哪一种,但是少不了的佐料就是牟定腐乳,当嫩如羊脂的

腐乳入口的一刹那,那种绵柔销魂的感觉立即刺激到你的味蕾,细

腻软糯的口感和芳香的气味在唇齿间荡漾开来,抚慰着你的胃和心,

生活的乏味与平淡,在瞬间荡然无存,情不自禁,你会爱上了这种

传统工艺加工的食品。

“牟定腐乳,滇中一绝。”对于牟定的千年佳肴豆腐乳,许多

吃货们并不陌生。传统的工艺配方、优良的水质、独特的地理位置

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牟定腐乳外观鲜红油润、入口细腻柔糯、品后

齿颊留香的特质。

许多人都知道,只有牟定天台羊泉井的水,以及牟定得天独厚

的气候环境,才可以酝酿出独一无二的腐乳。牟定县的气候温和,

日照充足,每一年进入十一月份,一直到第二年的开春,县内的村

村寨寨,家家户户的院落里都在晾晒着白茫茫一片豆腐,这是要为

做传统工艺食品——油腐乳做准备。因为其鲜美可口的味道令许多

人抵挡不住诱惑,也是普通人家里一日三餐、馈赠亲友所少不了的

佳品。

在腐乳文化一条街,“羊泉腐乳”“徐记腐乳”“云香嫂腐乳”

第184页

第 173 页 共 463 页

“彝乡妹腐乳”“秦阿哥腐乳”……在这些店铺里,你可以了解腐

乳生产工艺,品味腐乳美食盛宴,感受流传千年的牟定腐乳文化。

心手相师名匠乡

彝族的刺绣让人感受到每一根丝线的情意,彝族姑娘的心事仿

佛在针下不尽流淌。腐乳的香味,似乎还在唇齿间流淌。在彝和园

村,不止这些,让你更惊奇的还有“匠人一条街”上还有匠人们手

工制作的许多玩意儿,彝人乐器制造、彝族根雕、彝人手工艺品、

手工定制铜炊具等等手工作坊。

牟定在古代就有着极为丰富的手工业史,部分手工技艺一直流

传至今。在过去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中,牟定县民间应运而生

了许多传统的手工制造工艺,铜匠、铁匠、木匠、石匠、泥匠、篾

匠等各路工匠遍及城乡,手工艺品畅销滇西各地,并远销缅甸、老

挝、泰国等国家,牟定县“工匠名乡”的美誉因而得来。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的牟定人练就了吃苦耐劳、精明能

干、坚毅果断、诚信他人的品格,一代代传承下去,一直影响着后

人。

茶马古道是走夷方的男儿们必经之道,马蹄印和被风蚀了的古

道上,记载着曾经的沧桑与荣光。尤其是走夷方过程中这些些手艺

人给牟定人的后代子孙们留下的种种精神,让人们更相信牟定匠人

已经属于一种品牌,它是一个大写的辉煌。

如果你需要了解彝族文化,去彝和园首先必逛的就是彝族龙头

四弦琴的工艺店。龙头四弦琴又称为彝弦,它的音箱有圆形、也有

八角型、六角型、圆的音箱称库竹,菱形的则叫八角琴。龙头四弦

第185页

第 174 页 共 463 页

琴是牟定左脚舞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它的四根弦呈双音五度音阶,

传统的左脚舞也呈五声音阶。左脚调和龙头四弦琴成了天衣无缝的

配对,在传统和声中奏出左脚调旋律,构成了牟定彝族左脚舞音乐

的独特韵味。

这种古老的乐器,是牟定县彝族人的专属弹奏乐器,已伴随着

彝家人数百年,记录着彝家人生活的点滴,早已融入到彝家人的血

脉里了。

牟定彝族制作乐器均是家传,近几年,牟定着力发展民族文化,

左脚舞作为牟定的一大民族特色,被重点打造,乐器与左脚舞休戚

相关,因此制作乐器的艺人也受到了关注和保护。

说起彝族龙头四弦琴的工艺店里,王光金是资历最深的民间艺

人,省级非遗传承人之一,少年时期就随父学艺,如今已有五十多

个春秋。王老师傅的家乡就是在蟠猫乡双龙村委会梅子树村这个古

老的彝族村寨,聪明能干的王老师傅,早年以前就继承祖业,从事

彝弦传承、制作和宣传,对彝弦情有独钟的他青年时期就能够独立

设计、雕刻弦子,他做的龙头四弦琴外观漂亮,音质纯美,受到许

多人的青睐:“王师傅的弦子音质好,弹起来感觉与众不同!”许

多人慕名而来,就是为一睹“彝弦王”所做的弦子。在王光金的工

艺店里,年过花甲的他,依然每天在店里制作每一把彝弦,从木头

的选材、拼接、雕刻、上色、调音……每一步都要亲自把关,他对

每一把彝弦的制作都是那么细心,生怕哪里出来差错,做不出自己

心中最美的样子。在王老师傅的手工作坊里,三面墙上以及屋子的

中间都挂着各种款式的龙头弦子,其中一把弦子出奇的大,看着客

人们惊奇的表情,王师傅笑着说:“这可是我的镇店之宝!”旁边,

第186页

第 175 页 共 463 页

他儿子王文剑正在安静的做着一把弦子,时不时拿起来仔细的打磨

雕花板面,那样子是及其细心。王先生告诉我们说,儿子是他家的

第四代传人。

悠悠岁月,洗去铅华,牟定的手艺人,的人们依然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但是在不知不觉间,他们已将多种手工业事业做到了极

致,匠人师傅们亲手打造的产品便成了一件件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

凝聚的是订制者和制作者的温暖情怀。

歌舞升腾促和谐

悠悠文化,孜孜传承。彝和园里,浓浓的彝家特色文化氛围滋

养着左脚舞的美好。

在“左脚舞的故乡”牟定,左脚舞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传承的是千百年来“踏歌”“跌脚”的古代跳歌文化。左脚舞,

彝语称“咕遮”,意为打歌、打跳、跌脚、跺脚,在牟定彝族人民

发展过程中相依相伴相生。如果你到牟定做客,一定要去感受一番

左脚舞文化的魅力。彝族打歌,是一种古老的乡村彝族文化,社会

在发展,时代在变迁,这朵散发着民间山野气息的淳朴之花,它需

要在城市有个家。而彝和园,是左脚舞文化的展厅,彝族的左脚舞、

绣花衣、龙头四弦琴、民族手工艺在这里安了一个家,在这里你可

以一览其风情,在这里,一年四季你可以随处看到穿着绣花衣、绣

花鞋的男女在彝和园村里出入。

当夜幕降临,彝和园村的街灯亮起来,中式的古典建筑在各种

灯饰烘托下,让人置身于如梦如幻的光影仙境。青石板铺成的街道

两旁,悬挂着红红的灯笼,就似乎是一团一团点燃起来的温暖,照

第187页

第 176 页 共 463 页

亮了行人的路,也照亮了牟定人美好的生活。

此时,华灯初上的彝和园是最热闹的,葫芦海两边的灯光也亮

起来了,一层薄薄的水雾笼罩在水面上,站在定远桥上往远处看,

水面上霓虹闪烁,如梦如幻。三三两两的人群在葫芦海两岸悠闲漫

步,享受着这人间仙境。

在古戏台前的广场上,一群穿着彝族绣花衣的彝家姑娘小伙已

经手拉着手围成了一个圆圈,跳起了左脚舞。“弦子一响,脚板就

痒。”龙头弦的高亢琴声立即召唤来了许多男女,他们很自然的、

不由自主的就融入到舞圈,用纯天然的嗓音和着琴声,唱着时而婉

转动听,时而高亢嘹亮的调子。只见他们时而跺脚、跌脚时而侧身、

翻转,姑娘熟练轻盈的舞步跳出了彝族姑娘的落落大方,帽子上的

花球和银饰在舞步中欢快地闪动,身后的绣花飘带起伏飘飞,彩色

的缨穗灵动飞舞。小伙子们熟练而欢快地弹着弦子,坚实的舞步、

粗犷的嗓音把彝家人的豪迈和热情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汗水流淌下

来的那一刻,他们找到了全身心得以释放时的欢畅。

在这样的夜,彝和园村的热烈似乎要把整个黑夜点亮才肯罢休。

一村的歌舞,满街的欢腾。

夜深了,热闹了一天的彝和园村终于安静了下来,夜色在这里

才悄悄睡去,彝和园又恢复了它的宁静。

江坡大石门

■张泽武

第188页

第 177 页 共 463 页

大石门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

大石门,位于牟定县江坡镇境内。江坡,一个充满山水灵性的

地方。只因牟定坝子西高东低,坝子里的所有积水沿着一条大河悠

然自得地向东流淌,一出江坡坝子,河面渐宽,进入高山峡谷之中。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有着积淀深厚的高原峡谷的绚丽风光。

一个阳光和煦的中午,友人相约游览大石门。大石门离江坡镇

政府不远。从镇政府出发,沿着一条弯曲的柏油公路顺山而上。我

们的车子犹如天空中流动的白云,轻快自如。上到山顶,从车窗外

放眼望去,奇峰峻秀,逶迤起伏,满目皆翠,那泼墨泻玉般的绿色

在春日七彩阳光的照射下,瞬间便鲜活丰富起来。

离开公路,我们徒步而行。往下走,一进入峡谷,空气似乎一

下子就凉爽下来。在这春寒乍暖的时节,空气中还夹杂着一丝丝寒

意,但急步行走,我们的身上还直冒热汗。路越来越难走,身后的

山峰却变得高大突兀起来。好不容易下到谷底,谷底逐渐开阔,人

如落井沉洞,环顾四面山崖,历数白云匆匆过隙,真有坠入万丈深

渊之感。随着景物的切换,大家心潮起伏跌宕。顺着谷底的一条小

径走,小径的下面就是哗哗流淌的大河,河水奔流不息,翻波涌浪,

不时升腾起袅袅的水雾,使得河谷有一种浓重的潮湿气息。小径蜿

蜒曲折,布满苔迹。山坡上的树木青翠蓊郁,一簇簇的野花五颜六

色,遍布山际。抬头看,山巅中倾泻而下的缕缕阳光,异常强烈,

眼中一片流柱熔金的景象。天空中流云缥缈,云的影子在山腰滚动。

四处望,峡谷像一幅透明的水彩画。

一段艰难的行程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大石门。这里

的景观让游人叹为观止。只见河谷两岸树影婆娑,树藤缠树绕枝,

第189页

第 178 页 共 463 页

垂挂如帘,微风摇曳,风姿绰约。观峭壁,峰高崖危,险峻如削,

绝壁层层,石蔓横生,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河床

变得异常宽阔平坦,放眼望去,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错落有致地镶

嵌在河床中。那些石头千姿百怪,神奇迷人,有的安如磐石,有的

似罗汉叠加,有的似莲花瓣状,有的似刀锋箭镞,还有的横生倒挂,

似人似兽,令人遐想。这些石头有大有小,小的如芝粒,如鹅卵,

大的似小山。这些石头光滑清亮,苔迹斑斑,一摸一看,让人奇思

妙想,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处神奇的自然景观。

大石门,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这块神秘的自然景观忘情。这里的

一景一物,太像一个藏在深山中的闺女,她尽情地舒展着不同的身

姿,让人醉眼迷离,百看不厌。石头被清冽的河水掠入湖中,流水

在石头间泛着鱼鳞似的涟漪,轻轻跳跃,哗哗作响,恰似天籁之音。

还有河边的山,山上的树,树中的花草,峡谷上空的蓝天白云,使

得大石门的风景如此巧妙地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大石门不但是一处观景的好地方,而且是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在河中,我们爬上一块平坦的大石头,拿出随身携带的食品,一边

慢慢品味,一边观看风景。又有几起游人来游玩了。游人多起来空

旷的山谷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他们有的拍照,有的驻足观看,有

的拿着渔竿钓鱼,有的嬉戏玩耍。他们从一个石头跳到一个石头上。

年轻人和小孩子索性脱了鞋子,绾起裤脚,到河里摸鱼戏水。春日

峡谷里的水冷飕飕的,但那种冷,抵御不了游人们对野趣的诱惑。

他们一会儿摸起一条小鱼,一会儿捡起一枚漂亮的彩石,不时踩在

软绵绵的青苔上,也会尖叫着,欢笑着。此情此景,让我们忍不住

从心里流淌着一种物我两忘、“人在河中醉,河成画中景”的情怀。

第190页

第 179 页 共 463 页

大石门风情无限,风光无限。“山秀石多怪,林深路转奇,山

中无限意,幽绝少人知。”游览了大石门,又使我对大自然多了一

份亲近与热爱。大石门,它在诠释着一种万物都能听得懂的语言,

它将诗情画意留给了人们,让人们将思绪、劳动、智慧融进自然山

水间。

(本文转引自《山茶花开》P35)

雄哉,大石门!

■普顺尧

惟其大,故而雄。然而,他却偏居一隅,避开喧嚣的尘世,安

享天地之宁静。

大石门躲藏在牟定县江坡镇的崇山峻岭之中。从江坡村顺河而

下,穿过几个小山村,走过田野,爬过一段山路,经过一番艰苦的

跋涉,眼前豁然开朗两岸青山耸入天,一川巨石大如牛。数千万奇

形怪状的石头布满山谷,石头间是汩汩而流的清泉。童心,童趣,

油然而生。忍不住,跳上石头,轻快的脚步在石头间飞翔……自己

早已置身于石头的童话世界中。

就在你惊叹石头的神奇之时,忽然之间,又进入了一个更神奇

的世界。仿佛是轰的一声,眼前的大山宛如被人一刀斩开,断口处,

两岸是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成了天地间突兀的一座大门。门下是

两个直径一丈多的巨石,如拳击运动员戴着拳套的双拳,挡住门口。

第191页

第 180 页 共 463 页

巨石锁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时候,脑海中不由得涌出李太

白的一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就是大石门!

要进大石门,你只有悄悄从两个拳头间钻过去,爬过去。——

正如一只蚂蚁从你的拳头上爬过去一样。

艰难地爬上一个大石头,看到的还是满川巨石。这里的石头,

已经不是“大如牛”,而是大如山。耸入云天的两岸高山,是巨石。

滚滚而去的满川巨石,是小山。脚踏小山一样的石头,置身于巨石

相聚的磅礴,敞开胸襟,任烈风拥入怀中,顿感心旷神怡,神驰天

地。内心禁不住呐喊:雄哉,大石门!

这里的石头如大象,如犀牛,如将军端坐,如隐士闲卧。惟妙

惟肖,又全无半点人工之痕。目之所触,心之所想,构成大石门的

神奇——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之鬼斧神工。小心翼翼,钻石缝,

爬石山,石重水复,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石崖上白云飘飘,巨石

下细泉幽幽。让人疑心——莫非,

这里曾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

人取经路上的重岩叠嶂?站在大

石门脚下,拍打着硕壮的石头,忍

不住会感慨人类的渺小,天地之雄

厚。

当地有一个传说,吕洞宾奉玉

帝旨意,从蕨菜山驱赶巨石来填大

石门,要把牟定坝子变成泽国。可

吕大仙人驱赶石头时,路经喜鹊窝

因贪吃喜鹊窝美酒而误了时辰。巨

第192页

第 181 页 共 463 页

石刚到大石门,忽闻村里雄鸡报晓,于是,千千万万的巨石就不动

了。大石门内外,就留下数千万巨石,也留下了一个吕洞宾功亏一

篑的故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石门尽管有个吕仙的传说,可千

年百来,大石门从未来过王侯将相,也从未来过骚人墨客。只是偶

尔,春回大地之时,有几个中学生会来到这里野游,兴致勃勃,爬

一爬这里的石头,钻一钻这里的石洞,随手拿块石头,以石为笔,

学孙猴子在如来佛祖手中一样,写上“某某到此一游”。大石门就

是这样默默无闻,任数万年风鞭雨笞,日出月落,云聚雾散。雷霆

万钧如此,晴和温煦依然,大石门表现出一派无欲无私无畏的大丈

夫气度。

回头看大石门的上游,竟然是蕨菜山、化佛山的千万条溪流,

牟定县有名的“南塔对北塔,城在中间夹。东有校场坝,西有庆丰

闸”——全在大石门的上游。从中屯水库、龙虎水库流出来的水,

最终也是汇聚大石门。就是说,大石门招揽了牟定县近三分之一的

国土面积上的水流。

吕洞宾真把大石门填起来,牟定坝子会不会变成泽国?

问天,问地,还得问吕洞宾。

仰首细查大石门两侧几丈高的石崖,还可看到坚硬的石头已是

累累伤痕——这就是洪水留下的脚印。可以想象,每年雨季,河水

暴涨时,滚滚洪流如千军万马,咆哮奔腾,投大石门而来。其实,

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大石门就接纳了牟定坝子的千山万水。茫

茫岁月,云长云消,洪水冲击着巨石,巨石阻挡着洪流,水石相搏,

巨浪滔天。经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地质纪,千山万壑的水流在石门

第193页

第 182 页 共 463 页

里完成了水石相击的壮举后,又顺河东去,投身长江,汇之大海。

每年雨季,大石门惊天动地如此,却又无人敢来相顾。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大石门虽处江湖之远,却以

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着千万条溪流,凝聚了巍巍群山的力量;也

正是大石门以其坚忍的身骨,历经千万年洪流的冲击,谱写着他生

生不息的雄奇。

雄哉,大石门!

(本文转引自《山茶花开》P53)

再见紫甸河

■无痕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按捺不住对春的向往,“五一”

长假的一天,我和好友相约,驱车直抵凤屯,再次拜访紫甸河。

紫甸河如一位思春的少女,静静地躺在山的怀抱中,候着我们

到来。九曲十八弯的河水,在五月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粼粼白光。

刚走近河边,一丝清凉掀开热浪迎面扑来,沁人心脾,令人烦心顿

消。

长期在柏油路上行走、在钢筋混凝土楼阁间居住的城市人,尤

其是习惯了朝八晚六,看电视、读报纸、打扑克、吹散牛、养小孩

的“都市心情流浪汉”,早已遗忘水声是怎么弹奏的,潺潺、淙淙、

涓涓,还是丝丝如幻,是幽静悄然还是万马奔腾,或者轰轰作响。

第194页

第 183 页 共 463 页

如果有闲暇,有心情,到紫甸河吧,她会告诉你。

我们溯河而上。勤劳淳朴的凤屯人依河而居,在地势较平缓的

山脚建房,在平坦的河湾开垦出土肥水沃的良田。田里的豆、麦、

油菜已经收割完毕,人们不顾正午阳光的炙热,不断扬起锃亮的铁

锄,挥汗如雨,翻挖着新一轮希望。小孩们在田间地头嬉戏着、追

逐着、嚷嚷着,一张张粉红的笑靥映在阳光下,恍如迎春的桃花,

无比娇艳。间或有三五头牛、三五匹驴、三五只羊,点缀在白白的

麦茬之间,低着头、甩着尾,不时打着响鼻,怡然自得地啃着忍不

住偷偷探出头来窥春的嫩草。

紫甸河两旁的山连绵起伏,一座环着一座。山上长着松树、桉

树等高大的乔木,藤条等蓬松的灌木,还有些不知名的小草小树小

花间杂其间,争相展示自己妩媚的身姿。远远望去,那绿也是分出

层次来的,绿中略带鹅黄的是新发出的新叶新芽,翠绿的是上年生

长出来的,深绿的则是生长了三年五载的;近处的绿是一簇簇的,

东一簇西一簇,可以让你看得清清楚楚,再远些则是一洼洼的,随

着山的起伏缠绵开去,更远则绿成一片,都是黛色的,汇成一个绿

的海洋,绿的世界。如果你注意观察,在阳光下,那绿也泛着光呢。

由于正是枯水季节,紫甸河的河水较小,水流也十分平缓。在

河床较宽的地段,我们脱去皮鞋,赤脚踏入水中,让浅浅的河水漫

过足踝,冲刷凡心俗事,洗涤心灵。朋友三岁的小孩也不甘示弱,

不顾青苔的溜滑和石块的扎脚,穿着鞋蹒跚地踏入河中,追逐河中

的小鱼小虾和成群的蝌蚪青蛙,拾取河底形状各异的小石块,一下

一下用脚扑打水面,看水花在阳光下飞溅。物欲与精神文明的冲突,

致使尘埃丝丝扣心情,不常有机会闲骑单骑,在清凉林间倾听虫鸣

第195页

第 184 页 共 463 页

鸟叫,在溪水温柔的怀抱中放飞心绪。我们忘情地在紫甸河中大声

喧哗,和朋友三岁的小孩融为一体,打水漂,溅水花,捞青苔,欢

闹嬉戏,欢声伴着静默的水声串成闲情,在野花点点,凉风阵阵,

春意盎然的紫甸河,写着一种用钱难兑的亲子温柔。

汲水而进,如果你一不小心被滑溜溜的石苔弄倒,就放柔身子,

整个人仿佛莲花仙子一般,软软地滑进水中,不要使力,你会惊觉

有人按摩般,在你的周身轻拍,水花溅起的同时,你已像使出凌波

微步似的悄然站立。

再往前走,河床突然变窄,河心出现无数大石,水流聚拢,大

石叠嶂而起的溪势,缓中带险,险中带美,浅处水质清澈,鱼虾穿

指而过,深处溪水蔚蓝,鱼儿悠游。紫甸河开始卷起千朵雪球般的

浪花,吸引妩媚的春神。坐在河心突出的大石上,闭上双眼,让思

绪飞扬成一种相思,让心戒行清虚,淡泊恬静,空灵云游四海,管

它雾起雾落。俗事全抛,快意残留,即便暮色压顶,仍徘徊不忍上

岸而去,遥远的群山回声,被大风吹来,正清亮地唱着忘忧曲。

紫甸河的水是会唱歌的,无论你听了多少盒现代流行音乐的录

音带,都比不上她淙淙水声冲刷巨石的呢喃声耐听,也比不上她涓

涓细流淌过心灵的梦呓声动人,一遍遍和着天籁,夹杂着凤屯人与

天斗与地斗的战鼓声,透过蛮荒时代响彻远古,汇集成今天嘹亮的

号角。

紫甸河的水是洁净的,洁净得让你不忍靠近她,打扰她,生怕

一不小心将她弄脏,污了这圣洁的生命之源。紫甸河的水是清澈的,

清澈得就像情人顾盼生辉的眸子,让你一次相遇就再也无法忘怀,

魂牵梦绕。紫甸河的水是透明的,透明得让你一眼就能洞穿心事,

第196页

第 185 页 共 463 页

不用躲躲藏藏,遮遮掩掩。

紫甸河,是一片灵性的净土,栖息着四季的美丽,当尘世的岁

月历经多少沧桑,这里依然苍翠如昔。一次邂逅,就让人毕生难以

忘怀。

(本文转引自《山茶花开》P45)

那人,走过夷方

■田昀

在我故乡老家的村子里,老一辈人经常说起我曾祖父(老公公)

一辈人的业绩,如创建家乡最早的学堂——复正馆,带领村民兴修

水利,派遣子弟(我祖父)到名医门下学习中医,为家乡办过不少好

事。其中我四老公公饱读诗书,精通书法,民国初年毕业于云南省

法政学校,做过国民政府牟定县参议。四老公公唯一的儿子,我称

呼为“大老爹”的,走过夷方,惜哉已去世十五六年矣。

大老爹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读书甚勤,牟定中学初中毕业后

以优异成绩考入楚雄中学(今楚雄一中的前身)读高中,毕业后碰上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就没有上过大学,回到家乡在村子对面的

复正馆当了几年的小学教师。

1945 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云南局势重归平静,牟定人到滇西滇

南甚至缅甸一带走夷方的多了起来,其中有一些人,返乡时还带回

了银钱和鸦片,置田买地,起房盖屋,令人羡慕。当时号称“五匠

第197页

第 186 页 共 463 页

之乡”的牟定,手工业发达,所以这些走夷方的人也大多是“五匠”

(铁、铜、木、篾、泥水等五种匠人)或小商人。已当到小学校长的

大老爹是教书匠,虽然不在“五匠”之列,但也对走夷方发生了兴

趣,不听家人的劝阻,放弃了清贫的三尺讲台和校长之职,与附近

村子的人一道,踏上跋山涉水的千里夷方路。

不过,大老爹除了读书教书之外,并无一技之长,做生意当然

也并不在行,所以走了一趟夷方路,清贫依旧,不仅没有实现发财

梦,连想重回原先的学校当教师也不可能了。大老爹不甘心,过了

一些日子,将家里的田地卖了一部分,卖得七石五斗稻米(那时法币

贬值,民间买卖以稻米或其他实物代替货币),买了两头骡子,驮上

一些土特产,从村中雇请了一位身强力壮的青年做伴,又踏上了夷

方路。这一次倒是赚了些银子,但不幸的是归途中与牟定走夷方的

大队人马失散,在山间小路上撞上一伙强盗,两头骡子及全部财物

被强盗劫走,大老爹和他的同伴被强

盗用麻绳在大树上捆绑了一天一夜后,

被路人搭救,经历了很多磨难才回到

家乡。

回到家乡不久,云南解放了,大

老爹的父亲因为曾经做过国民政府牟

定县参议,被逮捕入狱,死在狱中。

受此株连,大老爹在后来那个“以阶

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吃过不少苦。

熟读过很多古典诗词小说戏曲的他,

很有文才,但没有写诗作文的空闲和

第198页

第 187 页 共 463 页

自由,只是在参加修建“大跃进”水库时,奉工程指挥者之命写过

几出花灯小戏在工地上演出,丰富了一下农民的精神生活,在当时

颇受群众的好评。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绝无仅有的一次才华绽放。

在“八个样板戏”垄断全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人们连做梦都

还梦不到电视机是啥样子的年代里,大老爹很受村人欢迎,他到哪

里,哪里就有听不完的故事,以至于生产队分派农活人们都希望能

跟大老爹分在同一组,那样再苦再累的活都能成为一次精神大餐,

要听“真三国”还是“假西游”,或者半真半假的《水浒》,随便你

点,只是他亲身经历的“走夷方”故事很少听见他讲,也许对他来

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当然,比起现实题材的故事来说,

历史演义英雄传奇武侠神魔之类的故事确实更受村民们的欢迎。

大老爹的记忆力极好。我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回家,他来我

家串门子,跟我谈论起《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宝库中最值得骄傲

的小说,还完整的背诵出《好了歌》及《好了歌注》。不过,我疑

心他读的《红楼梦》是一种现已失传的版本,因为他谈到他早年读

的《红楼梦》里有个情节我在所能看到的一切版本里都没有找到,

即秦可卿死后入殓前的夜里被人奸尸。那一次,大老爹除了跟我谈

到《红楼梦》外,还背诵了一首唐诗——陈陶的《陇西行》:“誓扫

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他咂了一口装了老草烟的烟斗,说:古人表现战争的诗,最妙莫过

这一首,尤其是后两句,以绮丽哀艳的笔调,控诉战争的残酷。现

在后悔的是,我没有请他讲讲当年走夷方的事情。

我想,如果大老爹当年安贫乐道,不跟人去走夷方,可以安安

稳稳的教书到退休,这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他当年的几个同事,

第199页

第 188 页 共 463 页

学问功底远不如他,新中国成立前教书,新中国成立后依然还在教

书。要是大老爹继续教书的话,凭他满腹的诗书,一定能为家乡培

育出几个读书种子,人生价值—定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这是走夷

方的大老爹留给我和乡亲们的一丝遗憾。

(本文转引自《走夷方》P375)

化佛古刹般若庵

■李正宇

牟定化佛山十五古刹之一般若庵,位于西边山麓水海资大水箐

下的凤屯庙山丫口。那里山势平缓,森林茂密,水源充足,村落集

中,是凤屯乡当年上化佛山、来往牟定城的必经之地。万历五年,

该乡赵山村赵姓人家上山参与建造旃檀林时,这里便是他们的唯一

通道,所以后人推断,般若庵应是紧接旃檀林之后,就建造的一座

老寺。

般若庵像化佛山其他寺宇一样,为土木结构。但由于地理条件

优越,其布局能依照佛寺标准样式,主要建筑都以中轴线为标准对

称安排,山门与前殿有围墙连接,形成了一门两殿的前后两院式格

局,像一个“日”字。它不但具有一定规模,殿堂较为完备,且符

合佛寺建筑规范。

进山门,是一个宽敞的四方院。院左侧有一棵胸径近 30 厘米、

高约 4 米的茶花树。其花色艳丽,大若碗碟,花朵九芯十八瓣,与

第200页

第 189 页 共 463 页

白云窝无住“验道茶”属同一品种。门外无“哼哈二将”(即护法

神和龙神塑像),这一格局也与化佛诸寺相同。这个前院的作用有

三:一是可在院边堆放少量杂物或柴草;二是赶庙会时作为小商游

贩、村民百姓、善男信女进行糖果小吃、针头线脑、儿童玩具、冥

物香纸等等物资的交易场所;三是即使有达官贵人马轿驾到,亦须

置驾座于殿外“净身入殿”。

前殿为上下各三格式楼房。进殿门是一尊坦怀大度(肚)、笑口

常开、与世无争的弥勒佛塑像;与其一壁之隔,背靠背站立的是一

尊韦驮尊天菩萨。他双手合掌捧杵,表示欢迎十方丛林僧众。此姿

势说明般若庵可接纳僧侣投宿食住,规格不低。殿堂两侧塑有“四

大天王”:左是南方增长天王,名叫毗琉璃,手持宝剑,专管司风;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咤,手握琵琶,职责是“司调”(调理调度);

右边是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手持宝伞,负司雨之责;西方广

目天王,名毗留博义,手上缠着虬龙,搏龙司顺,管理安全。合称

“四大金刚”,佑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楼上中格供奉大

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左间是佛祖左胁侍,管“智慧”,表“大

智”的文殊师利菩萨;右间是佛祖右胁侍,管“理德”、表“大行”、

普及“善”至一切地方的普贤菩萨。两端楼梯口,东是钟楼,西有

鼓楼。

前殿正对面是大雄宝殿,两旁各有三格厢房。两殿两厢间的院

子中心,有一座塔式香炉,四周为“抄手游廊”。出前殿后门即向

东西延伸,然后折向两厢走廊,至大雄宝殿前廊坎下,又从两侧回

到中间,上大殿石阶;过檐厦,入大雄宝殿。这里是整座般若庵建

筑的核心部位,是各种佛寺活动的中心场所。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免费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