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上)(1978—2002)

发布时间:2022-10-3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上)(1978—2002)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见》,成为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重要措施。5月 21日,中共浙江省委转发省委宣传部《关于全省党的建设理论读书会的情况报告》,并对搞好党员教育工作提出具体意见。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5 月 23—25 日,中共慈溪县委召开全县先进党支部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交流做好党支部工作的经验,研究落实 1980 年支部工作任务,评出 28 个先进党支部。会议发出《深入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努力争创先进党支部的倡议书》,提出在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党员”(以下简称“双争”)活动。县委要求每一个党支部和党员认真制订“双争”规划,开展规划检查实施和总结工作,形成学习先进、鞭策后进的浓厚氛围。按照县委要求,全县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认真进行研究部署,把“双争”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1980 年夏,县委在建塘公社进行“双争”活动的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中,建塘公社党委结合党员轮训,实行初评和复评,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9月 3日,县委转发建塘公社党委《关于搞好初评,促进“双争”活动的深入开展的情况总... [收起]
[展开]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上)(1978—2002)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51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见》,成为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重要措施。5月 21

日,中共浙江省委转发省委宣传部《关于全省党的建设理论读书会的情

况报告》,并对搞好党员教育工作提出具体意见。

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5 月 23—25 日,中共慈

溪县委召开全县先进党支部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交流做好党支部工作

的经验,研究落实 1980 年支部工作任务,评出 28 个先进党支部。会议

发出《深入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努力争创先进党支部的倡议书》,提

出在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党员”(以

下简称“双争”)活动。县委要求每一个党支部和党员认真制订“双争”

规划,开展规划检查实施和总结工作,形成学习先进、鞭策后进的浓厚

氛围。

按照县委要求,全县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认真进行研究部署,

把“双争”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1980 年夏,县委在建塘公

社进行“双争”活动的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中,建塘公社党委结合党

员轮训,实行初评和复评,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9月 3日,县委转发建

塘公社党委《关于搞好初评,促进“双争”活动的深入开展的情况总结》,

要求全县各级党支部在认真学习建塘公社做法的同时,健全“三会一

课”①制度和党的各级领导成员的组织生活制度,把党员的正常教育切

实抓好,做到组织生活制度化、经常化。为推进“双争”活动的开展,10

月,县委发动全县各部、委、办、局和各区、镇各个支部、每个党员制订一

年的奋斗目标。县委组织部要求把“双争”活动列入党委、支部议事日

程,采用百分考核、座谈会、自查、互查或抽查等方法检查规划落实情

况,通过总结与评比,树立典型。在开展“双争”活动、健全“三会一课”

制度建设的同时,县委还部署公社党委、基层支部改选工作。在基层试

点基础上,全县基层党支部改选工作全面展开。至 12月底,全县改选公

社(镇)党委 44个,占全部公社的 70.8%,党委委员的平均年龄由 42.4岁

降到 40岁,改选基层党支部 693个,支部委员的平均年龄由 42.3岁降到

① “三会一课”,指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

128

第152页

第六章 推动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40.1岁。①

为深入开展“双争”活动,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

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982—1984 年,根据县委要求,各级党组织都

把“双争”活动列入议事日程,经常分析研究,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总

结。各级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把“双争”活动开展与学习党的基本知

识和《准则》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开展表彰先进

等活动,推动“双争”活动深入开展。其中,1983年 1—6月,全县 64个公

社(乡)共上党课 329 课,平均每个公社(乡)上 5.1 课。县委每年召开年

度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从而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

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县委开展对各基层党支

部及支部书记摸底了解工作,分析排队,对涣散软弱的党支部有计划有

步骤地进行思想和组织整顿。

“双争”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奋

发向上的工作热情,形成人人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良好局面。据

统计,至 1983 年底,全县有 83 个党委、8 个总支、2113 个支部、30791 名

党员参加“双争”活动。② 1981—1983 年,共评出先进基层党组织 394

个,优秀党员 1207 人次。通过“双争”活动,党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

化,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明显

增强。

二、整顿基层组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形势和任务认

识不足,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不能适应,致使有些基层组织处于软

弱涣散,甚至瘫痪半瘫痪状态,亟须整顿和加强。1982 年 1 月,中共中

央下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团结广

大群众前进的核心和战斗堡垒。欲正民风,必先正党风。”6 月,中共中

央组织部召开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座谈会。之后,中共浙江省委、中

① 中共慈溪市委党史研究办公室、慈溪市档案局编:《中共慈溪历史大事记》,中共党

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页。

② 《1983 年党员和党组织统计年报表》,中共慈溪县委组织部文件,1983 年 12 月

31日。

129

第153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共宁波地委相继发文,要求各地党委深入调查研究,做好试点工作,然

后分期分批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顿。

根据省委和地委关于开展整顿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部署,中共慈

溪县委出台整顿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相关意见,指出整顿农村党的基

层组织,首先是抓好思想整顿,其次是搞好组织整顿。县委要求公社党

委和工作队要加强领导,切实解决问题,通过整顿,帮助基层党组织建

立和健全各项制度,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在整顿过程中,各级党

委以思想教育为主,组织党员学习新党章,联系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

批评,有的放矢地进行党性、党风和党纪教育,来解决思想作风上的一

些问题。

1983 年 1 月,中央组织部召开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和整党试点工作

座谈会。会议提出,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整顿党的基层组织。1983

年初,县委根据上级部署,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提出“思想要解放,精

神要振奋,改革要坚决,经济要抓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建设方面都要有新进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开展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

各级党委分派工作组进驻各村、公社,从分析支部情况入手,通过召开

座谈会和上门走访,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整顿党支部工作的计划。在调

查研究的基础上,全县各级党委(支部)进行改选和调整。县委要求在

改选和调整过程中,各级党委依据选拔干部的条件,在民主推荐和组织

考察的基础上进行民主选举,把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好。县委提出基层

党支部调整的原则:对于那些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力,思想作风

不正,存在着各种问题的领导班子,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对那些能力弱、

年龄大、身体差和党性不强的干部,另作安排;把党性强、作风好、有文

化、懂生产、会管理的年轻党员充实到领导班子中。如石堰公社改选调

整 9 个党支部,班子人员得到了精简,由原来的 48 人减少到 38 人,平均

年龄由原来的 43.1岁降低到 39.1岁,一些工作积极、党性强、有文化、懂

技术的年轻党员被提到支部领导岗位。①支部调整后,全县各级党委普

遍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相当一部分支部重新建立党小组,健全“三会

一课”制度,党支部活动逐步正常化。

① 《1983年〈组工情况〉》,中共慈溪县委组织部文件,1983年5月14日。

130

第154页

第六章 推动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1983年 7月 23日,中共宁波市委①在慈溪召开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经

验交流会,对活动开展以来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表彰一批先进党支部

和合格党员。同年 11月,县委召开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对党的建设提

出 5条要求:一是坚决克服“党不管党”的倾向,切实把加强党的建设列

入各级党组织的议事日程,做到思想、组织、制度“三落实”;二是认真搞

好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在“四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

用;三是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加强支部班子的建设;四

是坚持“积极、慎重”的方针,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五是深入开展“争创先

进支部,争做优秀党员”的活动。基层党组织的整顿进一步推进。

县委通过整顿党的基层组织,使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发展更加规范,

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增强,使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全县各项

事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节 加强党风党纪建设

一、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成立与工作的开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着手恢复纪律检查机关,以维护

党纪国法,切实搞好党风,保障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1978 年 7

月,中共浙江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下发《关于恢复建立下级纪律检查委

员会的意见》。12 月,中共慈溪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共

慈溪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同时,县委选拔一批党性强、文化程度

高、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员充实到纪检队伍中,纪律检查工作

得到加强。

1980年,县委批转县委纪委《关于县属单位和区社党组织应明确一

名委员分管纪律检查工作的报告》,对县级部门和区(镇)、乡、县属企事

业等单位明确人员负责纪检工作进行部署。全县 8 个区 1 个镇配备专

① 1983年 6月,宁波地、市合并大会召开,宣布新宁波市委、新宁波市人民政府成立,

宁波实行市领导县体制。1983年 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宁波地区行政公署,将原宁波地

区所辖的慈溪等六县划归宁波市管辖。

131

第155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职纪检干部,部分公社明确专职或兼职纪检干部,县级机关有关部、委、

办、局也选定纪检干部,纪检战线形成了一支具有战斗力的队伍。1984

年 1月,在县级机关机构改革中,县委纪委从县委下属工作机构中划出,

升级改建为中共慈溪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调整充实了纪委领导班子,并

设立常委会。随后,全县 9 个区(镇)、16 个县级部门建立纪检组,14 个

乡镇配备专职纪检干部,51 个乡镇和 26 个县级部门配备兼职纪检干

部,全县纪律检查机构网络逐步完善。慈溪纪检机构的重建和不断完

善,奠定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慈溪纪检工作的基础。

县纪检部门恢复重建后,县委根据党的中心工作来确定党风、党纪

教育的主题。1980—1981年,县委主要开展《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

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

学习贯彻活动。为深化《准则》的学习,进一步争取党风的根本好转,

《红旗》杂志 1981年第 21期刊载《邓小平同志谈端正党风问题》。11月,

县委发出《关于学习〈邓小平同志谈端正党风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

各部门的党组织在进一步认真贯彻

执行《准则》的基础上,学习文件,端

正党风,严肃党纪,并召开组织生活

会议。

“健全完善党纪党规,纠正党内

不正之风”是纪委三项工作中的重

要一项。1981 年 11 月、12 月,中共

中央纪委先后下发《关于严禁年终

突击花钱的通知》《关于严禁纪检干

部受礼的通知》。根据中央、省委的

要求和形势的变化,县委纪委采取

有力措施,对党内不正之风进行坚

决查处和纠正。县委纪委先后组织

人员到各个公社和县属单位开展调

查研究,查纠党员干部利用职权安

排子女进社队企业工作、公款吃喝

等问题,处理违纪案件 11 件,处分

1981 年县委下发《关于学习〈邓小平

同志谈端正党风问题〉的通知》

132

第156页

第六章 推动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违纪党员 91 人。同时,县委经常听取纪律检查工作汇报,分析党风状

况,讨论研究工作的部署和所要采取的措施。对揭露党员干部不正之

风的来信案件和需要县委讨论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县委组织力量派

人查处,并及时进行讨论审批,对于因揭露违法乱纪而遭受打击报复的

案件,发现一件查处一件。至 1982 年底,县委纪委处理来访、来信分别

为38人次、1043件。①

20 世纪 80 年代,全县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以贪污盗窃、以

权谋私、行贿受贿、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等案件为主。1983 年冬整党②开

始后,县委纪委共受理各种违纪案件 39 起,审理 36 件,处分违纪党员

125名。受理来信来访 633件,调查处理 425件,其中揭发经济领域犯罪

活动的信件 174 件,占 40.94%。③这些被处理的违纪案件,性质分别是

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投机倒把、贪污盗窃、道德败坏、腐化堕落、迷信、诈

骗等。同时,根据中共中央纪委“对重要案情要给予通报”的要求,县委

纪委选择“农转非”、贪污盗窃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通报曝光,并运用广

播、简报等宣传遵纪守法的先进典型。县委造舆论,扬正气,严肃了党

纪,挽回了影响,教育了党员干部,又起到了整纪刹风的作用。

为纠正分配住房中的不正之风,1983 年 3 月和 5 月,中共中央纪委

先后发出《必须坚决制止党员、干部在建房分房中的歪风——致全国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干部的公开信》和《再接再厉,狠刹建房

分房中的歪风的通知》。县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省委、宁波地委的指

示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广为宣传,督促检查,县委领导带头清退多分多

占住房,并在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开展住房整顿。县委、县政府根

据慈溪实际,参考外县经验,拟定住房整顿暂行规定,明确各级干部住

房标准,使清理整顿工作有章可循。同时,成立县住房整顿领导小组,

制订整顿方案,抽调 13 名工作人员着手开展分配住房的清理整顿工

① 《关于 1982年党纪处分、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大(要)案情况统计报表》,中共慈

溪县委纪委文件,1982年12月30日。

② 1983年 10月 11日,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整党的指导性文献《中共中央关于

整党的决定》,确定从当年冬季开始全面整党。此次整党,也被称“八三”整党。

③ 《关于端正党风专题调查、情况汇报、简报》,中共慈溪县纪委文件,1984 年 1 月

10日。

133

第157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作。是年,全县共排查发现属于多分多占应退出住房的有 68户,累计面

积 1703 平方米。1984 年,全县退出多分多占住房 12 户,累计面积 275

平方米;加租 79 户,累计面积 850 平方米,查处违纪建房案件 6 起,狠刹

了党员干部在建房分房中的歪风。①清退回收的住房按照相关规定分

配给了住房困难户,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促进了全县的安定

团结。

二、学习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为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健全完善党规党纪,纠正党内

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1980年 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

会审议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准

则》就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坚持集体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

一、发扬党内民主等 12个方面作出原则性规定,成为从制度上加强党的

建设的重要举措。3月,《准则》向全党公布。

《准则》公布后,中共中央纪委在一年之内先后三次召开座谈会,推

动《准则》的贯彻执行。中共浙江省委六届四次全会通过《省委学习和

执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决议》,并下发全省各地。中共

宁波地委下发《关于贯彻执行省委〈学习和执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

若干准则”的决议〉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执行、

维护《准则》。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中共慈溪县委开展以学习贯彻《准则》为主要

内容的党员、干部轮训工作。轮训总体分学习培训、落实整改和总结提

高三个阶段。

1980 年 4 月 9—11 日,县委召开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传达贯

彻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

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的精神。4 月 30 日,县委发出《关

于加强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把学习贯彻

《准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采用党校短期轮训和不脱产学习相结合的

方法,用上党课和开讨论会等方法进行系统的教育。县委对学习贯彻

① 《关于端正党风专题调查、情况汇报、简报》,中共慈溪县纪委文件,1984 年 1 月

10日。

134

第158页

第六章 推动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准则》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把学习和贯彻执行《准则》作为“三会一

课”的主要内容,恢复健全“三会一课”制度;二是在全县党员中开展批

评与自我批评、“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等活动;三是要求全县党员干部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四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五是学习和贯

彻《准则》情况及时向县委纪委汇报。文件下发后,各地、各部门党委通

过上党课、办培训班、办夜党校、办讲座、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

集中两个月时间组织干部和党员深入学习《准则》。之后,县委党校围

绕《准则》学习分批轮训基层骨干,先后举办三期,共轮训 909人,其中培

训党支部书记 600 多人。全县各地、各部门在对照检查的基础上,普遍

建立干部岗位责任制。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在崇寿公社开展了学

习贯彻《准则》试点,将试点经验在全县区、公社书记会议进行推广。至

6 月中旬,全县基层党组织普遍建立和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健全完善

了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全县广大党员的工作、思想和作风有明显进步。

此后,经常性的党课教育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制度。

同年 6 月 15 日,县委发出《关于贯彻执行〈准则〉,改进领导作风的

规定》,县委常委带头依据《准则》认真开展对照检查,联系思想、工作、

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贯彻执行《准则》、坚持民主集中制、贯彻

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加强组织观念和提高思想工作水平 6 条

规定,开展对照检查,并就县委常委学习情况,向宁波地委作情况汇

报。全县学习贯彻《准则》进入落实整改阶段。

1980年 11月,中共中央纪委召开第三次贯彻《准则》座谈会。会议

集中讨论研究如何进一步围绕贯彻《准则》,坚决纠正党内和社会上的

不正之风。根据中共中央和省委、地委的要求,县委把学习贯彻《准

则》,端正党风列入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把贯彻执行《准则》与

切实纠正党内不正之风结合起来,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纠正社会上

的不良风气。对于广大群众强烈不满的歪风邪气,对于不同时期发生

的倾向性问题,采取逐个清理和纠正的办法,刹住各类不正之风。在抵

制不正之风方面,县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拔钉子”精神,敢字当头,

一抓到底。根据中共中央纪委和省委“对重要案情要给予通报”的要

求,县委选择“农转非”问题进行重点通报。1979—1981年,全县由农业

户转为非农业户的共 566户、942人,县委确定两名常委分工主抓“农转

135

第159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非”问题,并抽调力量组织专门班子,对其中利用职权、弄虚作假、违反

政策的“农转非”人员一律进行清退。在学习贯彻《准则》的同时,县委

对党内的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开展坚决的斗争,县委纪委严肃处

理了一些党员干部的违法违纪案件。据统计,1981年,县委纪委处理来

访、来信分别为 154 人次、601 件,全县受党纪处分的党员共 91 名,占党

员总数的0.3%。①

1982年 1月 6日,县委发出《严格执行〈准则〉,不断端正党风》文件,

在 1980年 6月改进领导作风的 6条规定基础上提出 8条补充规定,要求

领导干部把住子女关② 、户粮关③ 、住房关④ 、吃喝关和收礼关等“五个

关”,把学习贯彻《准则》活动推向深入。至 1982 年底,全县党员干部贯

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了较大提高,思想状态和精神

面貌有了较大改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恢复和发扬,少数党员

干部的某些不正之风得到了有效遏止。在党员干部中,城镇违纪建造

私房的歪风已基本刹住;违反政策安排亲属子女的非法招工问题得到

了阻止;拉关系、开后门把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情况已经改变;

吃喝现象大为减少;敢于同不正之风斗争的人越来越多。

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准则》,全县不少部门以《准则》区分是非,按

《准则》办事,用《准则》抵制不正之风,出现了好的势头。党员干部思想

政治素质得到了提高,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侵蚀能力得到

了增强,也为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① 《关于 1981 年纪委机构建设、党纪处分情况等统计报表》,中共慈溪县委纪委文

件,1981年1月12日。

② 子女关,指子女招工、升学、参军等问题。

③ 户粮关,指农业户转非农业户、社队粮转国家商品粮。

④ 住房关,指城镇营建私房和住房分配。

136

第160页

第 二 编

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1984年5月至1992年2月)

第162页

第七章

解放思想,把握方向,

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一节 解放思想,勇于开拓,

确立提前实现翻两番目标

一、县第六次党代会的召开和提前实现翻两番目标的提出

1984年,改革开放进入第六个年头,同时中共慈溪县第五届委员会

任期已满五年。一方面,县委贯彻实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

中央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慈溪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

成就;另一方面,在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重大命题和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后,县委面临着如何根据

慈溪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局面的任务。正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县委决定召开县

第六次党代会。

1984 年 5 月 16—21 日,

中共慈溪县第六次代表大会

在浒山镇召开,出席代表 443

人,代表全县 3.08万名党员,

列席代表 24 人。这次大会

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

二大精神,全面部署慈溪现

代化建设,进一步改革开放, 1984 年县第六次党代会召开场景

139

第163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抓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再动员。县委书记苏丁和代表五届县委向大会

作题为《大胆实践,勇于改革,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二大确定的正确道路

前进》的工作报告。

报告在回顾叙述 1978年 12月县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在县委的领导

下,全县在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转移、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以及加

强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后,实事求是地总结所取得的经验教训,

提出“加快经济建设争取提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搞好党的整顿和建设,充分发挥党组

织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等新任务新要求。报告特别强调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各级党组织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贯

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新“八字方

针”,带领广大人民努力奋斗,取得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的巨大成绩:

1983 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在 1978 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平均每年递增

14.9%;财政收入逐年增加,1983年比 1978年增长 66.3%。报告也指出,

县委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还很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对商品生产的大

发展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领导经验,党组织涣散软弱的状况还较

普遍,需要努力加以解决。

经济发展始终是县委的中心工作,也是党代会的主要议题。县委

依据中共十二大提出到 20 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要

求,结合慈溪实际,提出“争取到 1995 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即由

1980 年的 65500 万元,增加到 1995 年的 262000 万元”的远期目标和

“1987 年实现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的近期目标,第六届县委的任

期为 1984—1987 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也成为第六届县委的主要

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大会要求正确分析县情,从实际出发,扬

长避短,充分发挥慈溪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大力发展农业,提高生产力

水平,加速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和从传

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搞好企业的整顿改造,发展具有慈溪特色的地

方工业;广辟流通渠道,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号召全县各

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大胆实践,勇于改革,艰

苦创业,为实现这次大会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努力奋斗。

大会审议通过了第五届县委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

140

第164页

第七章 解放思想,把握方向,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慈溪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29

名、候补委员 6名;选举产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5名。在随后召开

的县委六届一次全会上,选举苏丁和、谢建邦①、王雅根、宋锡康、胡永

先、郑斌瑞、俞月珍、金耀根、叶沛芳、崔纪扬、江成达为县委常委,选举

苏丁和为县委书记,选举谢建邦、王雅根、宋锡康为县委副书记。县纪

委一次会议选举俞月珍为纪委书记。

县第六次党代会围绕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重大命题和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战略目标,高举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伟大旗帜,根据慈溪实际,确立提前实现翻两番目标,提出全面推进改

革开放、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切实措施,为慈溪的发展指

明了方向。

二、学习贯彻《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

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规定经济

体制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纲领性文件。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中共慈溪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学习领

会《决定》精神,并就全县学习宣传贯彻《决定》作出部署。11月 7日,县

委召开由县级机关部委办局(公司)负责人和各区(镇)委书记、宣传委

员等120余人参加的学习会,在传达上级党委精神的同时,要求与会者联

系实际,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好各单位学习《决定》的活动。

在学习贯彻《决定》过程中,县委提出“思想要进一步解放,改革要

进一步抓紧,企业要进一步搞活,经济要进一步发展”②的要求,制定一

系列有力措施,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一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决定》

精神。1984 年 11 月,县委宣传部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通知,要求各级

① 谢建邦:1998 年 10 月,因涉嫌受贿罪被浙江省检察院立案侦查并逮捕。1999 年 6

月,谢建邦因受贿罪且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被浙江省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

刑,缓期两年执行,没收财产人民币10万元。

② 苏丁和:《在全县乡镇企业“一包五改”汇报会上的讲话》,中共慈溪县委文件,1984

年11月。

141

第165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党组织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原原本本地学习《决定》,联系实际,深刻认识

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等深入乡镇和企事业

单位,参加学习活动,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掌握学习情况,总结推广好

的经验。县委编印《每周情况》,县委宣传部编印《学习与宣传》,及时宣

传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全县学习贯彻《决定》活动深入开展。二

是搞好调研,总结典型经验。县级各机关、各区镇乡领导深入基层,调

查研究,挖掘经济体制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总结经验,有多篇

文章在《宁波日报》《浙江日报》刊发。三是培训理论骨干,抓好舆论宣

传工作。县委对县级机关部门及区(镇)乡和企事业单位的政工负责人

共 300余人,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慈溪农技报》、县广播站开设学《决定》

栏目和广播讲座。县委宣传部组织编印《学习中共中央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定》《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城市经济改革中的几个思想理论问

题》《关于在国营企业推行利改税》《正确认识城市经济改革的新形势》

及《学习〈决定〉思考题解答》等10余种学习辅导材料。

为深入贯彻《决定》精神,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县委成立由县委

副书记任组长的县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各有关委、局和企事业单位

也都相应建立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在调研、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

上,县委、县政府批转并下发县经济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革国营工业

管理办法的报告》和县二轻总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慈溪县二轻集体企业

若干意见的报告》,提出进一步搞活企业、进一步发展经济的要求和措

施。1985 年,全县各级党组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制订改革的具

体政策措施,并落实改革行动,使全县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顺利地

向前推进。至年底,全县的经济体制框架在四个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

一是在农村改革方面,完善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商品生产,扶持专业户、工商户和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农村掀起开

“三荒”①、饲养、种植、办小工厂和兴办运输等五股热潮,全县农业总产

值达到 3.30亿元,完成年计划的 109.8%;②二是在企业改革方面,推行承

① “三荒”,指荒山、荒水、荒涂。

② 谢建邦:《在慈溪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县

人民政府文件,1986年3月16日。

142

第166页

第七章 解放思想,把握方向,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私营企业、户办工业迅速发展,全县工业总

产值 15.35 亿元,比上年增长 44.9%;三是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国营和

集体企业实行利改税制,小型企业通过试行改革、转型、租赁,经济效益

明显提高,全县财政收入达 1.09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 106.9%,比上年增

长 16.7%;①四是在流通领域方面,商业实行自由购销,取消农副产品统

购统销政策,城乡市场活跃,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以城市为

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可喜成果,农工副各业的生产出现历史性突

破,实现“五超历史”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部署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县委还对科技、

教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以适应经济改革发展的需要。

随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学习贯彻,全县在各个方面确

立起改革的新目标,加快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步伐,迎来又一轮经济快速

发展期。

三、“六五”计划的完成和“七五”计划的制定

“六五”计划实施期间,中共慈溪县委、慈溪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

民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改

革为动力,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在开创慈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各条战线都取得令人鼓舞的成

就。“六五”期末,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8.65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

116.6%,年均递增 23.3%,比“五五”期间增长 80.6%,③远远超过“六五”计

划提出的奋斗目标。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六五”期间,继续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

农民生产自主权;取消统购、派购制度,实行粮棉合同定购,进行产业结

构调整。全县农村生产方式开始发生变革,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竞相致

富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种植业比重明显

① 谢建邦:《在慈溪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县

人民政府文件,1986年3月16日。

② “五超历史”,指总产值、乡镇企业产值、棉花生产、水稻生产、多种经营生产达到历

史最高纪录。

③ 谢建邦:《在慈溪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县

人民政府文件,1986年3月16日。

143

第167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下降,农村经济稳步增长。1985 年,尽管棉花生产因受灾大幅度减产,

全县农业总产值仍然超过上年,达到 3.3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 109.8%。

乡镇工业产值达到 11.02亿元,比上年增长 59.6%。增加职工 3.38万人,

全县从事非耕地经营的劳动力近 30万人,骨干企业由 128家增加到 227

家。全县粮食亩产达到 783千克,超历史最高水平。全县渔业和畜牧业

产值达到 6341万元,比上年增加 216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 554元,比

1980年增长231.7%。①

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六五”期间,全县工商企业扩大经营管理自主

权,推行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逐步从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和市

场调节转变,生产稳定发展,工业经济发展较快。1985 年,全县工业总

产值达到 15.35 亿元(含村及村以下工业),比上年增长 44.9%,比 1980

年增长 248.3%。全县公路货物运输量比上年增长 7%,客运周转量增长

8倍,邮电营业收入增加16%,原盐亩产1.59吨,比上年增长44.5%。②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六五”期间财

政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一定五年”的体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1985 年全县财政收入 1.09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 106.9%,比上年增长

16.7%,城乡市场兴旺活跃,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

知识分子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县有

34 个科技项目获省、市、县科技成果奖和推广奖;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

础上,1985 年初中入学率从上年的 72%提高到 83.5%,职业高中较快发

展,业余教育蔚然成风,农民教育成绩显著;慈溪电视台、三北书画院的

建立,图书馆、青少年宫、游泳池的相继建成投用,进一步活跃了群众性

文化体育活动;医疗体制改革初显成效,县人民医院新门诊大楼交付使

用;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③

“六五”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七

五”期间全县经济改革和生产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和振兴打下了坚实的

① 谢建邦:《在慈溪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县

人民政府文件,1986年3月16日。

② 谢建邦:《在慈溪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县

人民政府文件,1986年3月16日。

③ 谢建邦:《在慈溪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县

人民政府文件,1986年3月16日。

144

第168页

第七章 解放思想,把握方向,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基础。

慈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历时较长,

其主要经济指标的确定经过较大的修改,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

段,1984年 2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召开“七五”计划工作会议后,在县委、

县政府的领导下,慈溪县“七五”计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县“七

五”计划由县计划委员会为主,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编制,当月提出主要

经济指标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由于对县经济发展势头估计不足,提

出的指标过低,如“七五”期末工农业总产值指标仅为 18 亿元,而 1984

年慈溪工农业生产总值已达到 14亿元,估计 1985年的工农业产值即可

达到 18 亿元。因此,1984 年编制的“七五”计划失去指导意义,必须修

改。第二阶段,1985年 6月,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召开“七五”计划座谈

会议,要求各地根据“六五”计划执行情况,在编制“七五”计划工作中加

强计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发挥计划的指导作用。8月,县委、县政府提

出关于重新编制“七五”计划的意见,建立慈溪县“七五”计划编制联席

会议制度,重新讨论编制“七五”计划的指导思想、重点、目标。经多次

征求部门意见和讨论修改,县计划委员会于 10 月形成慈溪“七五”计划

审议稿。1987 年 1 月,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和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

“七五”计划(草案),提出修改补充意见。5 月,县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作

出决议,原则批准《慈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草案)

(1986—1990)》,并指出“在制订年度计划时,可以按照计划执行中出现

的变化和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调整”。

慈溪“七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从

慈溪实际出发,继续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

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使经济发展的后续能力得到加强。主要指标中,

工农业生产总值计划在 1990 年达到 30 亿元,年平均增速 10%,力争到

1989 年实现翻两番的宏伟目标;社会总产值计划在 1990 年达到 36 亿

元,年平均增速 10.8%;国内生产总值计划达到 17.44 亿元,年平均增速

为 10.93%。①慈溪“七五”计划基本点为: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使改革

① 《慈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草案)(1986—1990)》,慈溪县人大

常委会文件,1987年5月。

145

第169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和建设互相适应、互相促进。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产品质

量和降低消耗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正确处理效益和速度、质量和

数量的关系。坚持恰当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加快

能源、水资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把建设重点转到企业的技

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来,走内涵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路子;坚持把发展

科学、教育事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上,促进科技进步,加快智力开发;

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

生活。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七五”期间,全县改革的重点主要为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

营,改革农副产品购销政策,取消统购、派购,实行议价、平价“双轨制”;

改革商品管理体制,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工商企业先后推行厂长经理负

责制、经营承包责任制,调整工商业所有制结构。

第二节 学习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深化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一、县第七次党代会的召开和县综合发展规划的制定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两个文明”建设的开展,在带来实实在在成

果的同时,也刷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1986 年 12 月,改革开放全面展

开进入第五个年头,同时中共慈溪县第六届委员会任期将满三年,县委

召开六届四次全会,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和中共浙江省委及宁

波市委指示精神,讨论并通过关于召开中共慈溪县第七次代表大会有

关事项。

1987 年 5 月 5—8 日,中共慈溪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在浒山镇召开。

出席代表 345 人,代表全县 3 万多名党员,列席代表 20 人,特邀代表 6

人。会上,县委书记苏丁和代表六届县委向大会作题为《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为推进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

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自 1984年 5月县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

领导下,县委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全县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

146

第170页

第七章 解放思想,把握方向,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的路线、方针、政策,以

改革为动力,坚持“两个

文明”一起抓,在开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

面的道路上,迈出可喜

的步伐。三年间,各条

战线都取得令人鼓舞的

成就,提前实现县第六

次党代会提出的主要奋

斗目标。一是经济建设

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有明显改善。1986 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21.36 亿元,比 1983 年增长 101.04%,三年翻了一番,平均每年递增

26.2%;财政收入达到 1.24 亿元,比 1983 年增长 45.26%。全县农民人均

收入达到 658 元,比 1983 年增长 80.8%,职工平均工资达到 1135 元,比

1983 年增长 65%。二是新的经济体制框架初步显现,人们的思想观念

不断更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稳定、完善,调整产业结

构,改革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初见成效,林、牧、副、渔等各业比重持续

上升。公交企业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企

业活力明显增长,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市场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开

始广泛树立起来。三是思想文化领域发生较大变化,民主法制建设日

益加强。全县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争创“文明单位(村)”等活

动,人们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城乡卫生条件改

善,社会治安、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四是党的建设有新起色,干部队

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三年间,共发展 3198 名优秀分子入党,从县到乡、

村,分三批开展全面整党工作,普遍建立党风责任制,各级党组织的凝

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县委工作报告提出之后三年的奋斗目标:力争到 1990年,全县工农

业总产值达到 30 亿元,平均每年递增 8.86%;财政收入达到 1.59 亿元,

平均每年递增 5.31%;农民人均收入达到 838 元,平均每年递增 6.23%;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 8.3 亿元,平均每年递增 11.71%;人口自然增长

1987 年县第七次党代会召开场景

147

第171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率平均每年控制在 10‰以下。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城镇基础设施得到

较大改善,科教文卫事业逐年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有明显提高,党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为实现上述目标,县第七

次党代会号召全县党员,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同心同德,百

折不挠,带领全县人民夺取改革和建设的新胜利,为全面完成县“七五”

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振兴慈溪作出新贡献。

大会审议通过了第六届县委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

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慈溪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29

名、候补委员 6名、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5名。在随后召开的县委七

届一次全会上,选举陈仲方、谢建邦、胡永先、王惠民、俞月珍、吴桂英、

叶沛芳、周信浩、岑初申为县委常委,选举陈仲方为书记,选举谢建邦、

胡永先为副书记。县纪委一次会议选举俞月珍为县纪委书记。

县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总奋斗目标与《浙江省慈溪县综合发展规

划(1986—2000)》(以下简称《县综合发展规划》)相一致。1986年初,中

共中央发布《关于 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

出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各地,首先是县一级”“要做好社会经济调

查,制定本地区综合发展规划”,成立国家和省的农业区划委员会,开展

地区综合规划工作。慈溪是全国 20 个开展综合发展规划的试点县之

一,县委对试点工作十分重视,建立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的综合发展规

划领导小组,抽调 29 个单位的 70 余名技术骨干组成 33 个专业规划组,

在省和宁波市的区划办公室、浙江农业大学等单位指导下,历时 6个月,

于年底完成《县综合发展规划》。《县综合发展规划》分经济发展条件和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产业规划、社会发展规划、技术措施规划、专题规

划、农产品商品基地规划等六章,各章下还分设子规划,如产业规划下

分第一产业规划、第二产业规划、第三产业规划。

与县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远期目标相比,《县综合发展规划》大幅

提高了一些具体指标。就 1995 年工农业生产总值指标而言,县第六次

党代会为 26.2 亿元,《县综合发展规划》则为 48.4 亿元。《县综合发展规

划》中的近期目标年为1990年,即七届县委任期的最后一年,《县综合发展

规划》中的近期目标作为七届县委的任期目标被县第七次党代会采用。

《县综合发展规划》兼顾近期与远期、预见性与现实性、经济发展与

148

第172页

第七章 解放思想,把握方向,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社会发展,以中共十二大提出的“到 20 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实现翻两

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原则制定规划,成为慈溪县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纲领。

二、学习宣传中共十三大精神

1987年 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总

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①的基本路线,制定到 21

世纪中叶分“三步走”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对加快和深

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中共浙江省委、中共宁波市委相继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十三大

会议精神。中共慈溪县委根据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带领全县各级党组

织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的热潮。11 月 8 日,县委批转县委

宣传部《关于学习和宣传党的十三大文件的意见的报告》,决定 11 月为

通读文件阶段,12 月至 1988 年上半年分十三大的历史地位和基本精

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基本路线、经济发展战略与体制改革、政治体

制改革与党的建设 4个专题进行学习。要求在学习中正确认识国情,深

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发展生产力。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全

县各级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做好中共十三大文件精神的宣讲工

作,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在学习宣传中共十三大精神过程中,县委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

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分领域组织好学习教育活动。县级领导

和县级机关部、委、办、局及各区(镇)、乡的主要负责人带头学习,先走

一步,在通读、精读文件基础上,于 11月下旬开始专题学习。接着在 12

月举办由县级机关各部门和各区(镇)、乡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培训班,集

① 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

② “三步走”,指中共十三大确定中国经济发展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

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

1991年到 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世纪

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49

第173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中学习中共十三大文件。对县、区(镇)、乡党政机关干部和思想文化战

线干部,采取集中辅导、分散自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办法。集中辅导

方法是收听收看县电视台播放的中共十三大文件辅导报告录像,各单

位党组织按时组织机关干部进行收听收看,每收听收看一讲后,至少用

半天时间进行讨论消化;农村党支部书记分期分批集中到党校进行培

训学习。同时充分利用乡镇党校、成人教育中心等阵地,以上党课、宣

讲等形式,对基层党员分期分批进行轮训。全县新闻单位利用报纸、电

视、广播专门开设专题讲座栏目,持续宣传中共十三大精神,推动学习

活动的深入开展。

通过开展中共十三大精神的学习,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什么

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走社

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加深了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理

解,增强了为慈溪崛起,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三节 开展治理整顿和维护社会稳定

一、实施治理整顿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

时,也出现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秩序混乱、生产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超

过了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等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为通货膨胀加剧,严

重扰乱经济秩序。其中,1988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货币发行最

多的一年,这年的 1—10 月,物价上涨幅度高达 16%。①当年夏季,在经

济环境恶化、通货膨胀加剧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又不适当地决定全面推

行价格改革,放开价格,进一步强化了人们本已非常严重的高通胀预

期,引发全国性的挤提储蓄存款和抢购商品风潮。面对这一严峻局势,

1988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

社2016年版,第749页。

150

第174页

第七章 解放思想,把握方向,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要求在 1989—1990年间把改革和建设的重

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10 月,中共浙江省委、中共

宁波市委相继召开会议,对贯彻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治理整

顿工作作出部署。

1988 年 11 月,根据上级部署,中共慈溪市委①召开七届四次全会,

研究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

革”的“十八字方针”,统一对经济治理整顿工作的认识。会议根据慈溪

实情,认真分析经济情况,认为慈溪经济有农业以棉为主、多种经营蓬

勃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出口创汇能力不断

增长、商品流通空前活跃、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等亮点的同时,还存在着

企业的管理体制、企业内部机制等全市经济体制仍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要求的现象,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

济实体,政企不分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市场体系不健全,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会议认为,中共中央关于治理整顿的决定对

于慈溪来说无疑是非常及时的。会议对贯彻治理整顿工作作出具体部

署。其中,在治理经济环境方面,市委提出主要是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

模,要求改变近几年预算外固定资产投资过猛、经济过热、突破国家计

划的现象。下半年,全市对在建项目作了全面清理,重点是压缩楼、堂、

馆、所基建项目。经过单位自查、主管部门复查、市抽查三个阶段,至 12

月中旬基本结束。共停建、缓建和压缩投资项目 38个,压缩投资 1652.4

万元。②在整顿经济秩序方面,主要是整顿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的混乱

现象,整顿公司,实行政企分开,官商分开。市人民政府专门成立副市

长任组长的清理整顿公司领导小组,对 1986 年下半年以后成立的综合

性、金融性、流通领域的公司进行清理。清理内容为违法经营、政企不

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司任职,用行政事业费、银行贷款办公司

等。清理工作经过学习发动、自查、审核和复查处理、总结四个阶段,至

12月结束,全市 177家公司中保留 147家。次年,又撤销 14家不符合规

① 1988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发文同意慈溪撤县设市。

② 谢建邦:《在慈溪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市

人民政府文件,1989年3月13日。

151

第175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定的公司。

在治理整顿期间,市委重点抓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压缩社会总

需求,坚持执行紧缩财政和信贷的方针,解决好国民收入超额分配的问

题。1989 年,全市各地普遍采取有保有压、保优淘劣的措施,压缩新上

项目 50个,兼并企业 39家,拍卖 80多家,淘汰一批高能耗、重污染、低效

益的不景气企业。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增强经济发

展后劲。建立以市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调整结构领

导小组,确定“行业结构微调,产品结构市场快调”的方针,重点扶持一

大批后劲足、实力强、潜力大、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三是强化科

技意识,推进技术进步,同时强化企业管理,抓好以增产节约、增收节支

为主要内容的目标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盈利。四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

济。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外向型经济指标列入对各地、各部门重要政绩

考核指标内,促进全市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

创汇。1989 年全市外贸收购额达到 3.2 亿元,比 1986 年增长 4 倍,成为

全省外贸出口重点县(市)之一,兴办中外合资企业 22家,居宁波市第一

位。①

1989 年 11 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认为中共十三届三

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是正确的,治理整顿已取得初步

成效。强调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是克服

经济困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全会审议

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要求用三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

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后,市委及时组织各级干部认真学习,坚决贯彻

《决定》精神,针对全市工业经济出现滑坡的情况,积极研究对策,变压

力为动力,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既使治理整顿各项任务得

到落实,又保持全市经济的适度增长。12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在

治理整顿中稳步发展工业经济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大力开发新产品,深化企业改革和强化企业管理。

① 胡永先:《在慈溪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

市人民政府文件,1990年5月22日。

152

第176页

第七章 解放思想,把握方向,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90年,全市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决定》精神,

加大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工作。一是市委、市

政府于 2月抽调机关和事业单位 350人组成 70个工作组进驻 70家骨干

企业,结合学《决定》活动开展形势教育。二是齐心合力把农业搞上去,

确保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采取各级层层制订和完善棉

花奖励政策等措施,其中,全市各级用于棉花生产的补助资金达 1800万

元,当年暂时阻止棉花产量严重下滑趋势。三是认真整顿经济秩序,改

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壮大外向型经济。1990年,市委连续下发 3个

鼓励外向型经济的政策性文件,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调整产品结构

的重点,重新制订和完善有关优惠扶持措施,在资金、原材料、技术改

造、税收、外汇、工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层层落实外贸生产责任制,

鼓励企业优化外贸产品结构,新增出口创汇企业 44家、外贸产品 41个,

全市出口商品总值达 3.59亿元,比上年增长 11.8%。四是深入开展增产

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下功夫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

科技水平,走投入少、产出多、质量高、效益好的经济发展路子。五是继

续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全市实施科技计划项目 61 项,8 个项目获得宁

波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①

1991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25.9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5%;国民收

入 23.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5%。工农业总产值 68.19 亿元,财政收入

2.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30.5%和 7.3%。农业生产全面丰收,棉花、粮

食、油菜籽生产均为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②

经过三年治理整顿,慈溪经济增长速度在经过头两年较大幅度的

下降后,在第三年得到回升。经过三年治理整顿,慈溪经济发展更趋

成熟。

二、维护慈溪稳定

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治理整顿工作的时候,极少数人利用党和政

① 胡永先:《在慈溪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

市人民政府文件,1991年3月20日。

② 胡永先:《在慈溪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

市人民政府文件,1992年3月21日。

153

第177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府工作中的失误,利用人民群众对物价上涨和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

腐败现象的不满情绪,在一些大城市进行煽动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

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1989年春夏之交,在北京等城市发生示威游行、

冲击中央国家机关、绝食静坐,甚至打、砸、抢、烧的犯罪活动,最终发展

成为一场反革命暴乱,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波及全国。

慈溪也出现一些不安定的社会动向和苗头。中共慈溪市委坚决拥

护中央决策,统一思想,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维护社会的稳

定和团结。1989年 4月 28日,市委召开七届六次全会,学习《人民日报》

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传达中共宁波市委召开的县(市、区)

委书记会议精神,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同一切制造动乱、反对四项基本

原则的言论和行动作坚决的斗争,自觉维护安定团结、改革开放和“四

化”建设大局。29日,市委召开市级机关部、委、办、局负责人会议,明确

提出对上无条件服从党中央、对下扎实抓好生产的指导思想,旗帜鲜明

地反对动乱。5月上旬,市委领导分别到锦堂师范学校、慈溪中学、浒山

中学、横河中学了解师生动态,化解不安定因素,强调坚决反对动乱、维

护社会稳定。团市委组织青年上街为民服务,以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

慈溪的安定团结。各镇乡党委、政府还写信给慈溪籍在校大学生,要求

他们坚决反对动乱,自觉维护社会稳定。5月 19日,市委针对某中学部

分教师在 18日发放《告全市中小学教师书》传单声援北京绝食学生运动

事件,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强调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与党中央保持一

致,提出坚守工作岗位,稳定社会,抓好生产的措施。20日,市委了解到

某中学部分教师、学生准备上街游行请愿的情况后,立即召开紧急会

议,组织市教委与所在区负责人一起连夜深入各中学,化解不安定因

素。5月 24日后,市委先后发出《关于贯彻党中央关于阻止动乱的重要

决策和紧急通知》等文件,专门召开市属中学和区中心学校校长会议,

要求各校始终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良好校风、学风,以实际行动维护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由于发现苗头后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此一

时期,慈溪未发生打、砸、抢和游行等事件,有效地防止了恶性事件的

发生。

6月 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采取果断措施平息北京地区

的反革命暴乱。5 日,市委下发《关于做好工作稳定大局的通知》,提出

154

第178页

第七章 解放思想,把握方向,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四点意见:一是立即组织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告

全体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书》及《解放军报》6 月 4 日社论,统一思想认

识;二是要立足本职,坚守岗位,稳定大局,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地在政

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三是要密切注意社会动向,认真落实责任,扎

实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各种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时发动家长认真做好回乡大学生的工作;四是全市各地要及时向市

委汇报情况。①

在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恢复正常秩序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在

北京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发生政治风波的性质及原因,初步总结了经

验教训,明确党的方针和任务。全会强调,要继续坚决执行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继续坚决执行中共十三大确定的“一个

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公报》发表以后,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进

行学习讨论。7 月 4—5 日,市委召开七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会议

拥护中央决策,传达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浙江省委八届二次全

体(扩大)会议精神,通过《统一思想、增强信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三

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求做好“及时传达上级精神,层层统一干部群众思

想”“广泛宣传,做好疏导工作”“狠抓苗头,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

态”“严肃处置影响安定团结的重大事件”“明确责任,做好防范,确保安

全”“千方百计稳定生产秩序”等六方面工作。

在政治风波发生期间,市委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倾向,及

时发现不稳定因素的苗头,有效控制全市局势,逐步化解政治风波造成

的影响。在政治风波平定之后,市委拥护中央决策,拥护新产生的中央

领导集体,一手抓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一手抓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和思

想建设,为推动全市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① 《关于做好工作稳定大局的通知》,中共慈溪市委办公室文件,1989年6月。

155

第179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第四节 撤县设市,高起点谋划慈溪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撤县设市

随着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展开,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和农

村城镇化的兴起,撤县设市,虽然不改变行政级别与行政隶属关系,只

把原来的行政单位“县”改为“市”,但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直接影响所在行政区域能否更多地获得外引内联方面的资源,更有效

地提升知名度,影响所在行政区域工业化、商品化、城市化进程,因而逐

渐受到各地重视。

1981年,台州椒江撤县设市,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县级市。慈溪邻县

余姚,于 1985 年成为县级余姚市。1986 年 4 月,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

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颁布设市标准:总人口 50 万

以上,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 12万以上,年国民生

产总值 4 亿元以上的县,可以撤县设市。1987 年下半年,中共慈溪县

委、慈溪县人民政府从必须抓住历史机遇的高度出发,反复分析全县国

民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发展状况:“全县面积 1154平方公里,辖 8个区、15

个镇、50 个乡,总人口 92.5 万人。1986 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21.36

亿元,财政收入 1.239亿元,分别居全省第四位和第六位。”①对照设市标

准,认为慈溪撤县设市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决定启动撤县设市工作。

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1987 年 12 月,县政府向宁波市人民政府提

交《关于撤销慈溪县建制建立慈溪市的请示》。②宁波市政府研究讨论

后,认为慈溪县“建市条件已基本具备,基本符合国务院规定的建市标

准”,同意撤销慈溪县建制,改设为县级市,于 1988年 1月 12日向省政府

转报。经省政府审定,报告转呈国务院审批。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

① 《关于撤销慈溪县建制建立慈溪市的请示》,慈溪县人民政府文件,1987年。

② 1987年 10月,慈溪县人民政府曾向浙江省人民政府直接提交请示报告,因程序问

题未予通过。

156

第180页

第七章 解放思想,把握方向,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抓紧进行筹备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把撤县设市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号召全县人民以此为动力,积极做好各项工作。6 月 14 日,县委、县政

府联合发文,建立由县长任组长的县撤县设市筹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

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筹备工作。

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于 1988 年 10 月 13 日正式批复省政府,同意

撤销慈溪县,设立慈溪市。至此,慈溪县正式撤销,改设为慈溪市,属县

级市,行政区域、管辖范围、隶属关系均不变。10 月 26 日,省政府下发

了《关于撤销慈溪县建立慈溪市的通知》。接到通知以后,县政府迅速

发文,向各区、镇(乡)、各部门传达。县撤县设市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制

定了关于撤县设市工作计划。县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关于撤销慈溪县设立慈溪市有关问题的决定》,决定从 11月 8日起,慈

溪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改为慈溪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慈溪县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慈溪县人民政府、慈溪县人民法院、慈溪县人

民检察院及其领导成员称谓相应改变。16 日,市委发出通知,县委、县

纪委、县委所属各部门、各群团、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成员称谓相应改

变。根据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及其各所属工作部门,各区、镇(乡)分

批次启用新的印章、衔牌、文件刊头等。在舆论宣传方面,通过电视、广

播、报纸等各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11 月 8 日,举行慈

溪撤县设市电视广播大会。18 日,慈溪举办撤县设市新闻发布会。《解

放日报》《文汇报》《浙江日报》和上海电视台等 16家省内外新闻单位派

记者参加并作出相关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关注。

12 月 8 日上午,中

共慈溪市委、慈溪市人

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举

行撤县设市庆祝大会。

省领导、宁波市主要领

导、原慈溪县历届主要

领导应邀出席,全市党

政机关、群众团体、各界

代 表 1000 余 人 参 加 。

慈溪撤县设市庆祝活动 1988 年 12 月慈溪撤县设市大会召开场景

157

第181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遵循简朴、务实原则,仅悬挂横幅标语,不放鞭炮礼花,不搞宴请,不发

纪念品,得到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沈祖伦的肯定。

实现撤县设市,是慈溪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标志着慈溪国民

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拉开了慈溪城市化建

设的序幕,开启了慈溪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进程。

二、市第八次党代会的召开和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

随着治理整顿的逐步深入,慈溪的各项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市

面临着撤县设市后继续深化治理整顿,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的历史

局面。1990 年 2 月 13 日,市委召开七届七次全会,根据《中国共产党章

程》规定和中共浙江省委相关文件精神,讨论并通过关于召开中共慈溪

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有关事项。

5 月 7—12 日,市第八次党代会在浒山镇召开,出席代表 429 人,代

表全县 37050 名党员,列席代表 29 人,特邀代表 9 人。市委书记谢建邦

代表七届市委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把慈溪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的工作报告。市委工作报告首先总结

七届市(县)委三年任期内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进展:国民经济持续增

长,1989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1.14 亿元,比 1986 年增长 66.70%,

平均每年递增 18.57%。①全市城乡面貌明显改观,1988 年 10 月撤县设

市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顺

利实施,邮电通信、交通运

输条件不断改善。科技、教

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

事业迅速发展。报告总结

县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

作经验和教训,认为要推进

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

展,既要有勇于开拓的精

神,又要有科学求实的态

① 谢建邦:《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把慈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

进》,中共慈溪市委文件,1990年5月8日。

1990 年市第八次党代会召开场景

158

第182页

第七章 解放思想,把握方向,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度,既要有长远的奋斗目标,又必须立足当前,分步推进。奋斗目标的

实现,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必须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因此,要注意经

济建设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重视打好基础,不搞短期行为,运用综合

手段,实施有效调控,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工业与农业、积累与消

费、眼前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

大会提出八届市委任期内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一是努力保持

政治社会稳定,推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到 1992 年,全市国内

生产总值达到 26亿元,年平均递增 7.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50亿元,年

平均递增 8.6%;财政收入达到 2.3亿元,年平均递增 6.8%;农民人均收入

达到 1600元,比 1989年增长 17.6%,城镇职工收入相应增加。二是继续

改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教育、文化、体育、

卫生等配套设施,使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同时加强思想政治领域工

作,加快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科技“星火计划”,把平均每年全市人口

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10‰以内,提高人口素质。三是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发挥党

员先锋模范作用。

大会审议通过了第七届市(县)委和市(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

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慈溪市第八届委员会

委员 29名、候补委员 4名,同时选举产生中共慈溪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

员 15名。在随后召开的市委八届一次全会上,选举范文浩①、胡永先、徐

杏先、王惠民、叶沛芳、岑初申、潘志东、陈炳水为市委常委,选举范文浩

为书记,选举胡永先、徐杏先为副书记。市纪委一次会议选举潘志东为

市纪委书记。

市第八次党代会是慈溪撤县设市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设市

后,市委冷静分析变化发展的实际形势,放眼未来,思考谋划慈溪经济

社会的长远发展问题,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制订《慈溪市 1989—2000 年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市第八次党

代会在提出市委任期奋斗目标时指出,“今后三年,是进一步实施治理

① 1997年,鉴于范文浩严重违纪,中共浙江省纪委经立案后决定给予其开除党籍、开

除公职处分。1998年,范文浩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

159

第183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整顿、深化改革方针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我市 1989—2000年经济社会

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①。《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撤县设市后的慈溪

确立了新的目标。

《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编制启动于 1989 年 2 月,当时,成立以

正、副市长为正、副组长的战略研究领导小组,以市计委为主抽调有关

人员组成了工作班子,一方面在市级机关开展了发展战略的大讨论,另

一方面组织小班子对萧山、佛山、厦门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发展战略的编

制情况进行考察。之后初步确定慈溪市的发展模式和战略目标。4 月

底,召开战略编制会议,落实了 46 个子课题的编制任务,进入专题编制

阶段。8月,对形成的综合初稿进行讨论修改。9月,市委七届八次全体

(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整个战略编制,基本上采

用“土法上马”的办法,采用主要依靠各专业部门的力量和发动全市各

方面力量相结合的方法。其间,发动机关干部开展了两次大讨论,一次

是对指导思想战略目标的讨论,一次是对综合初稿的讨论。两次讨论,

汲取群体智慧,使市委对慈溪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更顺、视野更宽、认

知更深,提出的方略更切合实际。

《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的战略总目标是:到 20 世纪末国内生

产总值达到 65亿—80亿元。其经济发展目标与《慈溪县综合发展规划

(1986—2000)》中国内生产总值“2000 年 49.66 亿元”相比,有了大幅提

高。把建设社会安定、环境优美、文明富庶,多功能、开放型新城市的发展

目标列入战略总目标。《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指出,要实现发展目标,必

须继续发挥公有为主、四轮齐转②的积极作用,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外向

经济为导向,配套水、电、路、通信基础设施,促进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各

项社会事业。并强调,“慈溪经济的发展过去是依靠四轮齐转的,今后

还是要依靠四轮齐转”,其中特别强调外向型经济的导向地位,认为“从

慈溪的实际情况看,不搞外向型就没有出路”“我们在十二年战略中提

① 谢建邦:《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把慈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

进》,中共慈溪市委文件,1990年5月8日。

② 四轮齐转,指全民(国营)、城镇集体、乡村及个体联户四种经济形态同步发展,强

调四轮齐转,主要是提高了乡村经济与个体联户经济的地位。“四轮齐转”后称为“四轮齐

驱”。

160

第184页

第七章 解放思想,把握方向,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出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目前的 10%左右提

高到 30%,绝对额为 25亿元左右,目标可能很高,但一定要达到”,①把发

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慈溪经济迈上新台阶的一个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市第八次党代会召开和《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时,改革开放

已经历十余个年头,慈溪工业经济大步迈进,撤县设市的契机、国家宏

观经济的调整等,预示慈溪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重大转折,市委遵循中

共十三大提出的基本路线和战略目标,根据慈溪的地域基础和宏观环

境,深入研究慈溪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趋势,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提出实施对策,对慈溪之后10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七五”计划的完成和“八五”计划的制定

“七五”期间,中共慈溪市(县)委带领全市(县)人民朝着既定目标,

共同努力,建成了一批与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项目,实

现了撤县设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90年,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分别为 22.04亿元、19.88亿元,分别为“七

五”期末计划的 126.4%和 126.6%;财政收入为 2.05亿元,比 1985年增长

88%,完成“七五”期末指标的 128.9%。②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继续

提高,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好

成绩,为20世纪90年代慈溪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农村经济方面。“七五”期间,全市(县)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市(县)

委、市(县)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完善市场经营机制,稳定粮棉生产;发展

多种经营,开发第三产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1990年,全

市农业总产值达到 4.09 亿元,比 1985 年增长 24.1%,年均递增 4.4%,完

成“七五”期末计划指标的 97.4%。粮食总产 20.69 万吨,油菜籽总产

2.28 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 12.2%、31.7%。棉花种植面积 31.4 万亩,皮

棉收购量达到2.09万吨。③

① 谢建邦:《我市经济发展情况和发展战略编制的汇报介绍——在市委七届八次全

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共慈溪市委文件,1989年9月。

② 胡永先:《在慈溪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

市人民政府文件,1991年3月20日。

③ 胡永先:《在慈溪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

市人民政府文件,1991年3月20日。

161

第185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在工业生产方面。“七五”期间,经过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全市(县)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1990 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38.67 亿元,比 1985 年

增长 152%,年均递增 20.3%,完成“七五”期末计划指标的 150%,实现利

润 2.55 亿元。其中村以上乡镇企业实现产值、销售、利润三个同步增

长,完成产值 26.32 亿元、销售 19.55 亿元、利润 1.7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

长 16.2%、10.2%、10.9%。交通、邮电和电力事业继续发展。1990 年,全

市新建公路 5条,总长 15.3千米,改造路面 13.58千米;开通程控电话,部

分建制镇实现并网,被省政府授予“邮电通信先进县(市)”称号;供电量

达到 4.1亿度,比上年增长 17.5%。盐业生产创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最好

成绩,原盐总产量超过 2万吨。①全市工业生产经受住严峻考验,实现适

度增长。

在教育科技方面。“七五”期末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达 40个镇(乡),

职业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继续得到发展;全年实施“星火”项目 7

项,其中国家级 1项,列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 61项,8个项目获宁波市级

以上科技成果奖,被国家科委列为科技重点联系县(市)。②计划生育、

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及其他社会事业也得到相应发展。

在城乡人民生活方面。“七五”期间,城乡人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

善。1990年,全市职工工资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 2042元

和 1464 元 ,分 别 比 1985 年 增 长 109% 和 121.1% ,年 均 递 增 15.9% 和

17.2%。③

“七五”期间,全市(县)计划体制改革进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

逐步形成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但还存

在一些问题:一是一度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二是在经济发展和改革中,还存在着经

济循环不畅、结构调整进度缓慢、效益提高不快、基本经济关系没有理

① 胡永先:《在慈溪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

市人民政府文件,1991年3月20日。

② 胡永先:《在慈溪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

市人民政府文件,1991年3月20日。

③ 《关于制定慈溪市“八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建议》,中共慈溪市委文件,

1991年1月11日。

162

第186页

第七章 解放思想,把握方向,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顺等问题。

1990 年 10 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八五”计划

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

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根据国家关于“八五”

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宁波市“八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

点》,市委联系慈溪实际,在总结和预测“七五”计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

按照《慈溪市 1989—2000 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路,编制《慈溪市“八

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点》,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下半

年,市委综合各方面意见,在反复修改《计划要点》的基础上,制定《慈溪

市“八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初稿)》。

1991年 1月 11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讨论了市“八五”计划初稿,并

对初稿的修改提出了建议,通过《关于制定慈溪市“八五”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计划的建议》。3 月,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也对“八五”计划初

稿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市计划委员会根据市委的建议、人

大的意见,再次对“八五”计划进行修改,形成《慈溪市“八五”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草案)》。12 月 18 日,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

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八五”计划。慈溪“八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经济指

标为:在“八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5 亿元,年均递增 9.7%,人均

达到 3455元;国民收入达到 31亿元,年均递增 9.4%,人均达到 3060元;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90 亿元,年均递增 11.5%,其中,农业总产值 9.5 亿

元,工业总产值 80.5亿元,年均递增分别为 3.7%和 12.7%;出口商品总值

达到 8 亿元,年均递增 17.4%,“八五”期末出口商品总值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比重达到 22.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 17亿元,年均递增 11.4%;

财政收入达到 2.92亿元,年均递增 7.3%,期内五年财政收入计划为 12.7

亿元,比“七五”期间增长 5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6亿元,累计

额度为 28 亿元,其中全民和城镇集体投资额为 4.8 亿元,分别比“七五”

期间增长16.7%和20%。①

① 《关于制定慈溪市“八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建议》,中共慈溪市委文件,

1991年1月11日。

163

第187页

第八章

农村改革的深化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

一、进一步稳定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统一

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打破了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

给广大农村带来重大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

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

发展”①,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稳

定土地承包关系。1981 年慈溪试行推广家庭联产责任制时,干部群众

就有怕政策变、不愿对土地建设进行投入的心理,虽然原则上有“责任

地可以一定几年(例如三到五年)”,但通行做法“一般是一年一包”。

1982 年,中共慈溪县委提出的改进意见中明确,“承包对象和责任地要

力求做到 3 年、5 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内的相对稳定”②,群众依然有怕变

的心理,实际的承包期一般为 3 年。承包期虽有延长,但还不能比较彻

底地解决责任制的稳定问题。中央同样看到了这个问题,1984年 1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4 年中央一号文

件),主要强调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承包期政策明

① 中共中央《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发〔1983〕1号),1983年1月2日。

② 《关于完善和提高“统一经营,专业分工,承包到劳,包干分配”生产责任制的几点

意见》,中共慈溪县委文件,1982年9月9日。

164

第188页

第八章 农村改革的深化

确规定为“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给全国农村干部群众吃上了一颗定

心丸,得到了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5月,中共宁波市委下发文件,要求

按照 1984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双夏”①后集中一段时间,全面开展

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6 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宁波市委文件精神,

就棉区和稻区延长承包期的工作在沧田乡大路门村和灵湖乡潘岙村试

点。经过试点经验的总结,县委于 8 月 11 日发出《关于延长土地承包

期,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县

在 1984 年、1985 年承包期到期的 70%左右的生产队和未到期但群众有

要求的生产队,都应有领导地开展延长承包期工作,并就土地承包的期

限、形式和对象、承包地调整、土地转包、建立地力补偿制度、以工补农、

加强土地管理和完善合同制度等 7个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其中,对土地

承包期限问题,明确“坚决按照中央文件规定办事,土地承包期一般在

15 年以上”;在加强土地管理中,要求建立土地档案制度,“登记承包地

的坐落、四至、面积、等级、承包者姓名和有关规定”。至年底,95%以上

的生产队土地承包延长工作得到落实,由县人民政府制发的《承包土地

使用证》发到承包户手中。少数生产队因原有的承包期未到,经乡镇党

委、政府批准后,准许待原承包期到后再开展延长土地承包工作。

延长土地承包期,发放《承包土地使用证》,在政策层面上比较彻底

地解决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问题。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还

① “双夏”,指夏收、夏种。

1984 年发放的《承包土地使用证》

165

第189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主要体现在如何协调统分关系上。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时,政策

规定上出现过分强调“统”,对“分”有过多限制的情形;而在具体的实施

过程中,则出现“统”的一面被弱化、被架空的现象,在部分村出现只强

调家庭经营积极性,忽视集体经营优越性,村级组织涣散,不能承担生

产服务、管理协调、资产积累职能的现象。关于如何协调统分关系,

1982 年、1983 年县委也曾出台一些修改意见。1984 年,县委在下发的

《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见》中,同样对

完善家庭联产到劳责任制、协调统分关系作出新的调整。如对以工补

农问题,1983年以前县委关于实行或完善责任制的意见文件中,没有把

以工补农作为主要措施之一,虽然也涉及一些以工补农的具体措施,但

还没有明确系统地提出“以工补农”这个概念。1982 年县委下发《正确

处理各业社员劳动报酬等问题的有关规定》,曾提出“在企业利润的使

用上,以工补农”,但以工补农并没有写入 1982 年的《关于完善和提高

“统一经营,专业分工,承包到劳,包干分配”生产责任制的几点意见》,

即使在 1983 年的县委文件中,也是从积极扶持鼓励粮棉专业户与做好

扶贫工作的角度,提出“社队企业利润下拨分配,提倡拿出一部分按承

包户提供商品粮棉的数量计算”①。而在 1984 年的县委文件中,县委则

把以工补农作为重要措施之一单列一条,并强调要“认真落实好以工补

农政策,逐步建立起贴农基金制度”“乡镇企业要确定一定比例的利润

补农贴农,也可以规定从农业分离出来的专业户、重点户和外出工副业

人员,向集体上交一定数量的贴农金”,并对补贴对象、补贴方法提出导

向性意见。②

1986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第一次

出现“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概念,并提出“在经

济比较发达、集体企业已有相当基础的地方,要充分利用统一经营、统

一分配的条件,加强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慈溪依据上级文件

① 《关于印发〈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共慈溪县委

文件,1983年9月23日。

② 《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见》,中共慈溪县委文件,

1984年8月11日。

166

第190页

第八章 农村改革的深化

精神,加大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如当年专门下发文件,对劳动积累、以

工补水利和全民共担水利建设义务等有关政策性问题作出一些规定,

把全民办水利落到实处。①1987 年 7 月,县委、县政府为了完善农业生

产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决定加强村级建设,调整了 568 个村的领

导班子,精简干部 658 人;336 个村建立、健全生产服务组织,配备服务

人员 896 人;276 个村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制度。②1989 年 1 月,市委根据

全国、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制定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四

条措施:一是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扶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

济,开发本地资源,兴办集体农业企业;二是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各

区、镇、乡、村建立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小组),承担各自职

责;三是抓好土地制度建设,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重

申农村土地除国家法律另有规定者外,均属合作社社员集体所有,其所

有权的代表是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强化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积极

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植保、排灌、流通等多方面的服务。市委

指出,在坚持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多种成分、多种

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实行不同层次、各生产经营环节上的联合与

合作。

1990年 11月,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稳定和完

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加强村经济合作社建设的通知》,指出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在农村的长期政策,家庭承包经营是合作社内部

基础经营层次,应该保持稳定和加强管理。在承包期内,只要承包基本

合理,农户按合同的规定进行生产经营,并履行合同义务的,就不能改

变承包关系。市委学习、对照省委、省政府的通知精神,根据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具体落实情况,加强领导,不断稳定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市委对于承包期内预测不到的变化,采取“动粮不动地”“动钱不动地”

的办法,在机动地里作找补;或采用“动劳不动地”,由集体在安排非耕

地经营项目中调节等。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

① 《关于我县前阶段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在全省冬修水利电话会议上的发言》,中

共慈溪县委文件,1986年12月5日。

② 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5页。

167

第191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制日趋完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稳定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理顺了国家、集体、

个人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切实保护了家庭

承包经营的积极性。

二、试点推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户户分田,人人有地,

造成土地分散,单块面积小。如观城镇五里村 777户农户,2486亩土地

分成 3000 多块,平均每户 4—5 块;①而新浦镇马潭路村一农户有地 13

块。因此,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初,便有农户自发相互调剂责

任田,就近联块种植。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家庭工副业和个体工商

业快速发展,种植粮棉比较效益降低,大批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

移,承包地自发协商转包现象也不断增多,部分种田能手通过多种途径

转入土地,开始从规模经营中寻求效益。

对于农村自发的转包现象,中共慈溪县委起初并没有进行明确的

界定,仅提出对承包地“个人不得任意处置,应该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

调剂”②的原则意见。1983年,县委对于转包进行调研讨论,对农村出现

的土地转包及因土地转包而出现的种植棉粮大户进行了肯定,认为“通

过合理的形式转包责任地,是完善责任制的一个新内容”,并从积极扶

持鼓励粮棉专业(重点)户上,提出“有荒滩、海涂的队,可以多划给一些

土地耕种,还可以让他们自找对象转入一些承包地”“在生产资料供应

和技术指导上,给予优先照顾”“继续奖售给一些紧俏商品”三条具体措

施,此时的规模经营以专业户、重点户的形式出现。③1984年,县委下发

《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见》,明确“我

们应当允许和鼓励农户之间进行土地转包。可以由集体统一安排转

包。也可以由社员自找对象,协商转包”。对棉粮种植大户提供政策上

① 慈溪市农业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年版,第124页。

② 《关于完善和提高“统一经营,专业分工,承包到劳,包干分配”生产责任制的几点

意见》,中共慈溪县委文件,1982年9月9日。

③ 《关于印发〈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共慈溪县委

文件,1983年9月23日。

168

第192页

第八章 农村改革的深化

的支撑。1985年,国家改农产品统派购任务为合同定购或市场收购后,

县委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农户发展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迅速增

加,出现一批蔬菜、瓜果种植大户,土地规模经营的先发优势为县农村

商品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先机。

1988年,县委正式提出土地规模经营,进行试点工作。1月,县委召

开全县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本着“积极试点,逐步提高,加强指导,有

步骤地推行”的精神,稳定、增加县内土地规模经营的试点。提出在经

济发达、劳力转移较多的乡村,有条件的可以试办家庭农场和合作农

场,继续推行农(牧)工一体化,进一步扶持专业大户,创办一批厂办农

场、厂办副食品基地或农业车间。提出凡是搞规模经营的地方,领导都

要亲自过问、精心指导,农机、农技等有关部门都要主动配合。1989年,

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若干政策意见》规定:在坚

持土地公有制不变、家庭联产承包制不变、双层经营体制不变的前提

下,实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权三权分离,承包人转出土地,允许

保留承包权,转包期满后可收回使用权;村合作社有权调整承包地块,

从市农业发展基金中拨出部分资金,补助承包大户购置大中型农业机

械,对承包大户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允许各区试办一两个农业车间;鼓

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行对规模经营大户给予农工一体化待遇,提

高粮食、棉花预购定金发放比例等政策优惠。当年,粮棉种植 0.53公顷

以上的专业户达1486户,经营土地1276公顷。①

1990 年 5 月,市委贯彻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委

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

报告的通知》精神,结合慈溪稳定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实际情况,提

出进一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办法。首先稳定承包大户思想,提高

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勤劳致富的积极性,种粮植棉大户不征个人

收入调节税。第二,扶持专业大户的政策不轻易改变,鼓励承包大户重

视自我积累,增加投入;进一步加强对土地规模经营试点的领导,更好

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第三,做好对外来承包大户的管理,加强投入与

① 慈溪市农业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年版,第125页。

169

第193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对只承包少量土地、主管或兼管他业、粮

棉单产较低的外来户,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前提下按合同程序解除承包

关系,其退出来的土地优先承包给本地种田能手。第四,有领导地搞好

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工作,结合解决好由于劳动力回流要求承包土地的

问题,有条件的乡村推行“两田制”①,发展新的种粮大户。棉区提倡棉

花连片种植,新围垦的棉地鼓励适度规模经营,不再均分到户。要求大

力推进以乡或村为单位,实行“统一布局、连片种植、集中服务、分户经

营”的技术服务规模经营,以逐步提高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程度。

县(市)委通过试点推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劳

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上,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积

累了有益的经验,为之后慈溪农业产业化走在全省前列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第二节 改革统派购制度,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一、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随着农村改革逐步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开始和多种经营的

初步发展,农民的积极性、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包括粮食、棉花等长期由

国家控制的紧缺农产品真正多了起来。自 1953年起开始执行的物资短

缺时代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统购派购出现政策逐步放宽、

种类大面积缩减现象。至 1984年底,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品种从 1980年

的 183 种减少至 38 种。1985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

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指出:“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从今年

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

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并提出“粮食从 1985 年 4 月 1

日起,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合同定购的品种为稻谷、小麦、玉米三

种”。中央对农产品统派购政策作出的重大调整,农产品计划控制缩

小,价格逐步放开,市场调节扩大,为地方农村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

① “两田制”,指口粮田分户经营,责任田由大户承包。

170

第194页

第八章 农村改革的深化

构,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中央关于农产品统派购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前,中共慈溪县委解

放思想,顺应农民群众的意愿,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解

除单一经济思想的束缚,取消许多限制多种经营发展的禁令,率先部署

发展多种经营,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已取得一定成效。1984 年 5

月,县委贯彻落实中央把发展商品生产列入农村工作重点的精神,针对

慈溪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县第六次党代会上提出,“大力发展商品

性生产,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促进农村分工分

业,加速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继续

开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11月 30日,县委提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

原则和方案,提出种植结构在保持国家下达的棉、粮征派购任务的前提

下,调减棉、粮的种植面积,用于扩种具有本地特色、经济价值高且又适

销对路的经济作物,其中明确调减 15%左右的棉地用来发展多种经营;

提出通过 3—4年的调整,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分别由 0.3%、7.9%、0.5%提高到 5%、10%、5%;提出调整农村内部产业结

构,要求在发展食品、饲料加工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等方面有较大突破;

同时,还要发展民办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努力提高它们

的产值比重。

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作出重大调整后,国家不再下达指令性计划,农

民的自主权扩大,在落实粮食定购任务后,农民种什么、发展什么,成为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课题。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在保证粮食生产稳

定增长的同时,争取经济作物全面发展。县委因势利导,提出稳定粮

食、调减棉花,扩大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规模,积极鼓励农户发展

多种经营等方向性意见,对种植业结构继续进行调整。1985 年 10 月,

县委提出“搞贸工农型结构,按市场需求生产”的调整农业结构的 7项措

施:一是统一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提高调整产业结构的自觉性,

树立商品经济观念、市场观念和信息观念;二是调整生产布局,建立六

大商品生产基地:畜牧基地、淡水鱼基地、瓜菜基地、水果基地、药材基

地、花卉基地;三是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大力发展食

品加工业和饲料工业;五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六是逐步实现农业机械

化,搞好农业技术改造;七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提高农民种植、养殖

171

第195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的科学技术水平。①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县相继涌现一大批多种经营专业户、

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有的乡镇出现专业村。1986 年,有各类专业户、

重点户 90612 户,经济联合体 3139 个,专业村 109 个。②是年,全县多种

经营产值 3.41 亿元,产值上千万元的联合体及专业村有 9 个,外贸产品

21种。其中,全县有蜂群 17万群,产值 5100多万元,蜂产业产值名列全

国第一。③1987 年 5 月,中共慈溪县第七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调整农

村产业结构,要着眼于开发利用荒山、荒水、荒涂等资源,抓好种植业、

养殖业和家庭加工业,发展间

作套种和庭院经济,开发名、

特、稀、优产品,争取有更多的

农产品出口创汇。1990年,全

市多种经营的发展领域出现

七个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一是

种植业突破单一的粮棉生产,

发展到 10 类、220 多个品种;

二是饲养业突破单一的生猪

生产,实现畜、禽、鱼、蜂等生

产全面发展;三是捕捞业突破单一的捕捞作业,实现以养殖为主,养殖

与捕捞全面发展;四是开发农业突破单一零星耕种,实现大规模上山下

海垦荒,全面发展经济;五是创汇农业突破单一的传统产品,实现多品

种的创汇生产;六是家庭副业加工突破单一的土纺土织,实现全市性的

编绣和衣、鞋、帽的工艺生产;七是农民运输突破单一的农船运输,实现

船、车、机全方位的机械化运输。④

1991 年,农业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市农业总产值构成与 1983 年

① 《搞贸工农型结构,按市场需求生产——慈溪县调整农业结构初步设想》,中共慈

溪县委文件,1985年10月1日。

② 王惠民:《全县多种经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慈溪县人民政府文件,1987年。

③ 王惠民:《全县多种经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慈溪县人民政府文件,1987年。

④ 高裕昌:《在全市多种经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慈溪市人民政府文件,1990

年5月。

20 世纪 90 年代初慈溪养蜂专业户工作场景

172

第196页

第八章 农村改革的深化

相比,发生明显变化。1983 年,种植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副业

产值及渔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 79.73%、0.64%、12.92%、5.83%和

0.88%。1991年,以上占比分别为 65.36%、0.72%、20.7%、7.01%和 6.21%;

其中种植业产值下降 14.37 个百分点,其余分别增加 0.08 个、7.78 个、

1.18个、5.33个百分点。①

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农村经济

问题的又一重大决策,也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第二

次大改革。这次改革,对农产品逐步放开,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扩大市

场调节,直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多种经营的进一步

发展,大大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扶持棉花产业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统派购制度的改革,植棉比较效益的相对低

下,作为集中产棉县的慈溪在棉花生产上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

1985 年,统派购制度改革后,慈溪棉花生产取消统购,改为由国家

与棉农签订定购合同,确定棉花交售任务,定购以外的棉花,允许农民

上市自销。1985年,省下达慈溪棉花定购任务 2.32万吨,但由于农民对

合同定购的片面理解,更由于植棉的比较效益明显下降,棉农的产棉积

极性受到影响,致使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当年实际收购 1.90 万

吨,完成定购任务的 82%。1986 年,省下达的定购任务未变,全县收购

棉花1.80万吨,仅完成定购任务的77.84%。②

为了扭转棉花生产连续下降的被动局面,调动棉农的生产积极性,

1987 年,中共慈溪县委、慈溪县人民政府从加强思想教育着手,运用经

济手段,采用增产技术措施等稳定和扶持棉花生产。一是按照稳定种

植面积、提高单产的方针,把棉花的合同定购数作为任务下达到区

(镇)、乡,落实到户;把落实棉花生产任务列入区(镇)、乡干部考核指

标。二是给予棉农实惠,乡村二级继续实行“以工补农”“以副补农”的

政策;1987年始,凡植棉 10亩以上、售棉千斤以上的农户享受农工一体

化的待遇;对棉花生产的专业户、重点户给予专项经济补助;棉花经营

① 《慈溪统计年鉴(1993)》,慈溪市统计局1994年编印,第63页。

② 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4页。

173

第197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部门让利给棉农,每担差价的 50%返还棉农;实行棉花超基数奖售粮

食。三是要求各部门做好服务工作,促进棉花生产。农业部门要恢复

和完善棉花生产的技术指导网络,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指导棉农不失

时机地把握生产环节,提高单产;农资部门要及时组织、供应化肥、地膜

等生产资料;经营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坚决杜绝收购

中的压级压价现象;金融部门要保证棉花收购资金、预购定金等的低息

贷款,支持棉花生产;其他有关部门也要为促进棉花生产做好服务工

作。①

1988年 1月 11日,县委在《全县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棉花

生产,要教育广大农民顾全大局,按县下达的种植计划种足。县里每年

从造地费中拨出一部分资金,补助沿海地区改良荒地、荒涂,扩大棉花

种植面积。要千方百计提高单产,完成定购任务。为了鼓励农民种好

棉花、卖好棉花,除统一执行国家规定的“倒三七”②比例价外,每交售 50

千克皮棉,临时补贴 10元,奖售原粮 25千克,化肥(标氮)40千克。实施

“两膜”③植棉补贴、农工一体化和奖售部分紧俏商品等措施。3月,省政

府确定棉花收购调拨基数,以县为单位,“一定三年”不变。棉花收购基

数为指导性计划,由供销社

与村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

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统一

奖售标准和办法。

1989 年 1 月 13 日 ,市

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深化

农村改革,夺取今年农业丰

收的若干意见》,提出三条

扶持棉花生产的措施,其

中,把每交售 50 千克皮棉

① 《关于慈溪县采取措施稳定棉花生产的情况报告》,中共慈溪县委文件,1987 年

2月。

② “倒三七”,指棉花收购价格中70%按加价后的价格、30%按定购时的价格。

③ 棉花种植中为提前播种、提高棉苗质量、提高棉花产量,慈溪推广营养钵育苗和地

膜覆盖栽培技术,这两种栽培技术都需要用塑料薄膜为材料,需要一定的投入。

20 世纪 80 年代农民出售余棉场景

174

第198页

第八章 农村改革的深化

的价外补助提高到 45元,提出“两膜”植棉补贴 50万元和增加沿海新棉

区1万亩等具体措施。

随着扶持棉花生产的措施不断出台,1990 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

31.40万亩,比 1987年增加了 11.58%;1991年棉花总产量为 23625吨,皮

棉亩产77千克,比1988年分别增加132.48%、40%。①

在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时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国家仍

然对慈溪下达棉花生产的任务。县(市)委从国家利益出发,扶持棉花

产业,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同时,县(市)委出台扶持棉花产业的政

策措施,为慈溪进一步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去除了后顾之忧,创造了

条件。

三、建设万亩商品鱼塘

慈溪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其滩涂属淤涨型滩涂,筑塘围涂由来已

久,但已围滩涂植棉过咸,晒盐太淡,长期未得到较好利用。自 20 世纪

70年代末起,慈溪县水产局组织科技人员进行考察研究后,提出利用低

洼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的计划,发动群众挖塘蓄淡养鱼,其中以西三

乡、东三乡等地规模较大,效益显著。至 1983 年,已有鱼塘 2107 亩,平

均亩产 185.5千克。②1983年 11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考察东

三乡养鱼场、龙山农垦场养鱼场,评估初审慈溪利用沿海低洼盐碱地开

塘养鱼的项目。

1984 年初,浙江省人民政府召开了由上虞、绍兴、慈溪三县开发海

涂指挥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介绍开发杭州湾低洼盐碱地发展水产

养殖业的情况。5月,开发沿海荒涂养鱼项目获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

署资助小麦 21600 吨、食油 360 吨,折合 514.85 万美元,计划开发面积 1

万亩。6 月 9 日,省政府召开三县协调会议。9 月 6—7 日,中共慈溪县

委、慈溪县人民政府根据省政府协调会议精神,召开关于开发万亩鱼塘

的会议。县委认为,慈溪海涂“种棉欠淡,晒盐欠咸”,开挖精养鱼塘,发

展淡水养鱼经济效益较高,要求相关区、乡借项目东风,调整农业结构,

① 龚建长编撰:《慈溪市棉花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51页。

② 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页。

175

第199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建设万亩商品鱼塘,帮

助群众致富,并提出七

方面①要求,其中在加强

领导上,要求凡涉及成

为万亩商品鱼塘项目的

区 、乡 ,都 要 成 立 由 区

长、乡长任组长的项目

领导小组;在鱼塘承包

办法上,要求原则上以

本乡、本村为主,有组织

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1 月,万亩鱼塘工程正式开工。1985 年下半

年,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国家水产总局局长肖峰等先后率团参观万亩

鱼塘建设工程,高度赞扬慈溪万亩鱼塘建设工程,认为起点高,布局大

气,施工质量优秀,管理规范。1986年 8月,万亩鱼塘工程竣工,共建商

品渔场 40 个,面积 1.07 万亩,主要养殖鲢鱼、鳙鱼、鲤鱼等淡水鱼品

种。②1988年,慈溪在加强鱼塘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依靠科技养鱼,

其中 6000亩鱼塘实施农业部养鱼“丰收计划”。这些鱼塘引进上海等地

的工业化养鱼技术,鲤鱼等淡水鱼与梭鱼等咸水鱼混养,咸水鱼、淡水

鱼与河鳗、河蟹、虾混养,获得成功。同时积极引进优良鱼种,仅养殖异

育银鲫一项,每亩鱼塘就增收 400 余元。1991 年,全市万亩鱼塘亩产

500 千克,“丰收计划”项目亩产 578 千克,其中实施密度混养的 1200 亩

鱼塘亩产 700千克。③当年,慈溪淡水鱼总产量 1.03万吨,宁波市区上市

的淡水鱼,2/3来自慈溪万亩鱼塘。

万亩商品鱼塘的建设是县委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慈溪经

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万亩商品鱼塘也是慈溪最早得到联合国世界粮食

计划署资助的项目。此项目的成功,使慈溪干部群众更深刻地体会到

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先进科技带来的丰厚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

① 七方面,指领导、设计、施工、承包、开发、资金、生产。

② 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页。

③ 黄荣丰、沈明伦:《昔日荒滩涂,今成大鱼仓》,《浙江日报》1992年1月20日。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慈溪万亩鱼塘收获场景

176

第200页

第八章 农村改革的深化

了对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四、设立“杨梅节”推动杨梅产业再发展

慈溪是中国杨梅的原产地和全国杨梅主产区,素有“杨梅之乡”的

美称。特别是在 1979年县境调整时,把杨梅主产区龙南区①从余姚县划

入慈溪县,使慈溪县在杨梅种植面积和产量、产值上成为全国县(市)级

冠军。龙南区处南部沿山一带,各乡均产杨梅,而尤以沿山的石堰、龙

南、彭东、樟树、桥头五个乡为丰。其中,烛湖杨梅,早在明朝时期就已

闻名遐迩,“产烛湖山者,其种曰荔枝、曰湖南,其味冠绝诸果”②,烛湖杨

梅成为历史上“闽广荔

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

杨梅”中吴越杨梅的最

佳代表。1985 年,全县

杨 梅 种 植 面 积 2700 公

顷,总产 1.25 万吨,种植

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各县

(市)之冠。③ 产地人民

则有在杨梅成熟时节邀

客品尝,走亲联络感情

的传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慈溪与外界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慈溪杨梅

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夏至前后,满山杨梅红遍,客商络绎不绝,车水

马龙,如节日般热闹繁盛。为用足用好杨梅这张名片,进一步促进杨梅

生产的发展,提高慈溪杨梅的知名度,扩大和增强慈溪在外界的影响

力,慈溪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关于提请建立慈溪市杨梅节

的报告》,1989 年 6 月 22 日,市人大十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每年

的6月28日为慈溪市杨梅节。

① 1981年改龙南区为横河区。撤销区后,设横河镇、匡堰镇、桥头镇,三镇为慈溪的杨

梅主产区。

② 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86页。

③ 浙江省慈溪市农林局编:《慈溪农业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86页。

慈溪荸荠种杨梅

177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