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KE JIAOYU
3. 体育测试项目包括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50 米跑, 不计入学 校考核成绩, 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
参考, 综合成绩相同时, 依次比较高考总成绩、学校考核成绩、体育测试成绩。考生如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体育测试可以申请免
体育测试(需在体育测试前向我校提供有效证明),同分排序比较时排在参加体育测试考生之后。无故 缺席体育测试者取消录取资
格。
4. 如遇特殊情况,学校考核方案所作调整,将另行通知。
(六)录取办法
1. 综合成绩折算办法
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学校考核成绩构成, 其中, 高考成绩占 85%,学校考核成绩占 15%。
综合成绩计算办法为: 综合成绩(满分 750 分) = 高考成绩(满分 750 分) *85%+ 学 校笔试成绩(满分 300 分) *2.5*7.5%+ 学校面试
成绩(满分 100 分) *7.5*7.5%。
对于高考成绩满分非 750 分省份的考生, 其高考成绩按比例进行折算, 计算方法为: 折 算后高考成绩 = 高考成绩/本省高考成绩
满分 *750。
2. 确定录取名单
对于 A 类考生, 按照分数优先原则, 根据考生综合成绩、专业志愿和分省分专业组计 划数确定预录取名单。综合成绩相同时, 依
次比较高考总成绩、学校考核成绩、体育测试成 绩。
对于 B 类考生, 综合成绩达到同省份 A 类考生最低录取综合成绩分数线的, 予以录取。
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经学校招生工作小组审定, 报各省级招办审核后, 方可录取。被正 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
取, 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按高考志愿填报录取规则参 加后续各批次志愿录取。
学校于 7 月 5 日公布录取名单并公示录取标准。
四、培养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 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探索的“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国
际化、个性化) 等有效培养模式基础上, 针对强基 计划实施“基础扎实、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本研衔接”四位一体拔尖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
1. 优化课程体系, 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有机 融合的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改革教学内容; 加强数理基础课程、生化基础课 程、哲学基础课程、文史基础课程以及研究方法等课程建设, 提高学生修读相关
基础课程的 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知识融通与转移能力,激发学术志趣。
2. 配备一流师资, 组建高水平教师和导师团队。坚持校内与校外并举、水平与责任并 重的原则, 建设一支由本校教师及国内外专
家学者组成的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有热情、 肯投入的一流师资队伍。设立“首席导师、新生导师、学业导师和人文导师”四
位一体的导 师团队, 在人生引导、志趣激发、学业指导、素养提升、科学研究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 指导。
3. 改革教学方法, 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建设小班研讨课, 以高质量的交流互动, 充分激 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进探究式教学和自
主性学习, 以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教学、自主深度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精
神。丰富探究
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 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
读能力考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
4. 本硕博相衔接, 学术型高端人才培养阶段前移。建立衔接本科教育阶段, 融贯硕士和 博士培养阶段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机制。强
基生完成规定的本科阶段有关课程, 达到转段要 求后, 按照有关规定直接转段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转段高校为本校, 转段专业
由学校依据 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和招生专业范围确定。
5. 促进学科交叉,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多学科知识结构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 鼓励 和支持学生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辅
修专业和辅修学士学位项目。创造跨学科研究条 件, 依托科研和教学实验室, 组建高水平跨学科教学团队, 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
题, 支持学 生参与课题研究。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多层次融合、跨学科多交叉融合、全球化多方位融合的 三大融合机制,为学生跨
学科学习、研究和深造创造条件。
6. 搭建合作平台, 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搭建学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 聚 焦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优势互补, 协同合作, 共同开展人才培养, 为国 家重大战略领域和紧缺领域输送后备人才。实施强基计划各专业都将根据自身特
点和特色, 利用好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平台,推进科教协同育人。
7. 开展综合考查, 健全质量控制机制。以学业成绩为基础, 以综合素养、学术兴趣、创 新潜质为核心, 开展对学生的综合考查。
每年一轮形成性考核, 进行多主体、多维度、多视 角的综合素质评估。建立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完善教学质量反馈与改进机
制。
五、其他说明
(一) 关于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已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省份,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 一将考生电子化的综合素质档案提供招生高
校。未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省份, 由各省级 教育行政部门汇总本地各中学报考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后, 统一上传至“强基计
150 思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