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家风文集

发布时间:2022-1-2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沈曾植家风文集

喻医生是上海人,是我同事的夫人,就住在我家楼上,她从青岛某医院退休后被聘到我们海军所医务室当医生。喻医生心地十分善良,她与我妈妈常常用上海话谈得很投机,又讲圣经又唱赞美诗,欢笑时起,而且还主动亲自为我妈妈定期剪发。对这些零距离为治疗和减轻我妈妈病痛而努力的好人,我必将永远铭记在心。有一次妈妈开心地对我说,她出了新牙长了黑发,说自己返老还童了,我听了当然很高兴。1996年妈妈87岁,同年4月正值交通大学建校100周年大庆,妈妈收到了学校送来的慰问信和印有交大 100周年字样的纪念瓷碟,妈妈还兴致勃勃地认真动情地看完了电视中介绍纪念活动的全部节目。提起交大,妈妈总是存有一番骄傲和感激的心情,这次校庆确实让我寂寞的妈妈激动了好几天。妈妈是位虔诚的基督徒,中年时就经常参加教友们组织的家庭礼拜或聚会,并“作见证”漫谈自己因信仰带来精神上和生活中的愉悦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因而结交了许多善良的姐妹。妈妈枕边一直放着一本《圣经》和《赞美诗集》,你可以经常听到她轻柔真诚的赞美上帝的声音。我很欣慰妈妈能在信神、爱神、敬畏神的意境中,愉快地度过她艰难寂寞的余生。由于妈妈平时与外界的接触极少,多年下来年迈的妈妈... [收起]
[展开]
沈曾植家风文集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浙江清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由著名诗联书法家吴亚卿教授发起,并在风景秀丽的中国历史名城杭州成立。公司将具有三十多年历史的清音诗社纳入公司管理的基础上,增设清音国学院、清音书画院、清音出版中心等团体。公司注册资金1118万元,是一家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推广的高端文化艺术服务机构。
文本内容
第151页

喻医生是上海人,是我同事的夫人,就住在我家楼上,她从青岛某医院退

休后被聘到我们海军所医务室当医生。喻医生心地十分善良,她与我妈妈常常

用上海话谈得很投机,又讲圣经又唱赞美诗,欢笑时起,而且还主动亲自为我

妈妈定期剪发。对这些零距离为治疗和减轻我妈妈病痛而努力的好人,我必将

永远铭记在心。有一次妈妈开心地对我说,她出了新牙长了黑发,说自己返老

还童了,我听了当然很高兴。

1996年妈妈87岁,同年4月正值交通大学建校100周年大庆,妈妈收到了

学校送来的慰问信和印有交大 100周年字样的纪念瓷碟,妈妈还兴致勃勃地认

真动情地看完了电视中介绍纪念活动的全部节目。提起交大,妈妈总是存有一

番骄傲和感激的心情,这次校庆确实让我寂寞的妈妈激动了好几天。

妈妈是位虔诚的基督徒,中年时就经常参加教友们组织的家庭礼拜或聚

会,并“作见证”漫谈自己因信仰带来精神上和生活中的愉悦和克服困难的信

心,因而结交了许多善良的姐妹。妈妈枕边一直放着一本《圣经》和《赞美诗

集》,你可以经常听到她轻柔真诚的赞美上帝的声音。我很欣慰妈妈能在信神、

爱神、敬畏神的意境中,愉快地度过她艰难寂寞的余生。

由于妈妈平时与外界的接触极少,多年下来年迈的妈妈已对周围的反应和

认知逐渐迟钝。1997年9月,我两位高龄的表姐专程坐轿车来看望我妈妈——

她们的五舅妈,三姐还送给我妈妈美国带回来的大纱巾。但正在看电视的妈妈

只对柔软美丽的纱巾表示十分喜爱,对两位外甥女却没有反应。

1999年3月9日我们为妈妈过了90周岁生日。同年5月31日下午四点,喻

医生来电话告诉我,妈妈已于三点半坐在家中轮椅上低头瞌睡时安详地老去,

喻医生已协助保姆江阿姨和海军所打扫卫生的陈阿姨为我妈妈擦了身换了衣

服。近黄昏时,在上海的我哥哥、我妹妹和妹夫,以及我的一家人都赶到了妈

妈身边,在她遗体上铺满了鲜花,我儿子嘟嘟还用手轻轻合上了奶奶微张的嘴

和眼睑。晚上我哥哥、我、我妹妹和妹夫通宵在妈妈身边守灵。稍后从外地赶

回来的我弟弟和弟媳也到殡仪馆向妈妈遗体告别。

妈妈生前留下遗言,死后不做仪式不开追悼会,骨灰撒入黄浦江。妈妈走

后,我们分别给亲朋好友发了告知妈妈仙逝的唁电和书信。我按妹妹美华的建

议,并征得家里其他人同意,提前在香港人投资建造的上海浦江镇园林式墓园

福乐山庄的基督教区,买了一个廊葬墓穴。7月把我妈妈的骨灰盒与我爸爸生

前常用的书籍等遗物,一起安葬到了墓穴里 (爸爸在长安公墓的墓穴在文化大

141

第152页

革命初期就遭红卫兵破坏了,里面的骨灰盒等荡然无存)。敬爱的妈妈安息吧,

祈愿您在天堂欢乐安详。

(四)

妈妈走了,在妈妈几十年含辛茹苦的教育和培养下,我们四兄妹都有了自

己喜爱和称职的工作,都有了自己幸福和美满的家庭。

妈妈走了,每年妈妈的忌日 (5月31日),我们四兄妹都会去给父母扫墓。

春节或平时某家有事,我们兄妹也会相聚或互相帮助。

我们家没有高官没有富豪,有的就是我妈妈沈静如传承下来的“嘉兴沈

家”家风,和一颗普通知识分子的社会公德心。

上海福乐山庄基督教区廊葬墓穴

2002年2月四兄妹相聚于春节 2008年11月兄弟妹贺我70虚岁生日

142

第153页

宝德 上海乐团资深小提琴演奏家和小提琴教师 宝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宝兴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美华 去美国卡耐基演出

2012年11月 宝华全家福 2018年11月 宝华虚岁80生日

143

第154页

感 悟

人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人人都有自己的一生,但在天灾战乱人祸纷争的时

代和社会,每类人的终极是不相同的。今天,沈家先祖“沈曾植仙逝一百周年

纪念”活动,给我的感悟就是,要记住千百年来,我们的先祖、我们的父母传

承下来的家风:

一、只有“安居”才能“乐业”,而“安”居的里面是“女”字。百年沈

家,没有奋发自强的韩太夫人,哪来功成名就的“四块金砖”?没有四姑婆沈

蕊的资助,多位有志但贫困的晚辈就无法完成学业;没有十三姑婆沈惠华的临

危不惊,哪能抗得住台北白色恐怖对童家的迫害?没有蕴如静如这样含辛茹

苦、艰苦卓绝的母亲,哪来我们今天安然和睦的家庭?

二、要知道感恩。先祖沈曾植一贯的爱国亲民、孝敬父母、兄弟情深,就

是我们后辈们的楷模。

144

第155页

忆我的舅舅沈堃

郁宝华 沈明

沈堃是沈曾樾 (子林) 的长孙、沈爟的长子、我妈妈的弟弟,1911年生。

我这位亲舅舅老实英俊、天资聪颖,15 岁父母双亡后由我四姑婆沈蕊抚

养,深得我四姑婆沈蕊和四姑公杨毓琇的喜爱。我四姑公嗜好下象棋,闲暇时

总要拉我舅舅陪他下棋。

有一天我舅舅从报上看到沈阳有一座

免费的冯庸私立大学① 招生,倔强的舅舅

穿着一件单薄的夹长衫,只身坐马车从北

平去了东北,得到冯庸大学校长冯庸本人

的赏识,并接收我舅舅入学。

一年后舅舅得知上海海关招聘20名关

员,就又到上海应聘,并以高分在 600 多

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舅舅被上海海关录

用后,先被派往宁波海关工作 (因为那时宁波的海上走私活动很猖獗)。当时

宁波海关关员的收入很高,当地一位教师的平均工资仅每月20元,而我舅舅每

月的工资是300元。舅舅除了每月主动拿出40元孝敬四姑父母,感谢他们的养

育之恩;还把我妈妈从北平接到上海,替我妈妈买许多好衣服,再给我妈妈每

月20元生活费。我妈妈最后在上海智仁勇女子中学插班完成了初中学业,后因

年龄已大,决定考同德助产学校,并在助产学校两年后毕业。

我舅舅在宁波海关工作期间结识了我舅妈的舅舅,24岁老实英俊高薪的舅

舅很快得到了舅妈母亲的青睐。当时的宁波有十五六岁嫁女的习俗,尽管我舅

① 冯庸大学成立于1927年,原校址在沈阳市铁西区汪家河子村,也就是解放后滑翔机场的位置。如今,

这片土地已经被开辟为居民住宅。

“冯庸大学在创办之初颇有名望,不但是当时沈阳第一所私立大学,在国内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与

张学良创办的东北大学并列为沈阳四大学府。但东北大学致力于文功,而冯庸大学则是武治。” 当年

的冯庸大学不但拥有田径场、游泳场、滑冰场和各类球场,校内还修有小型飞机场,并有3架小型飞

机,这也为后来滑翔机场的建设铺垫了基础。但遗憾的是,冯庸大学仅存在了6年就因日本的侵略而

被迫关闭。如今,冯庸大学仅剩一对石狮子驻守着沈阳。——摘自百度网

沈堃舅舅与大杨家纮武舅舅

145

第156页

妈本人不同意,觉得自己年龄还小而我舅舅又不够洒脱,但最终还是拗不过母

意,虚岁17岁的商彝智嫁给了比自己大8岁的我舅舅沈堃。

舅舅与舅妈生有一子二女,即儿子沈铣、长女沈明、次女沈珍珠。

沈铣 (小名宝儿),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擅长水彩画和舞台布景,毕生

在杭州的浙江歌舞剧院担任舞台美术设计,但因患有过敏性哮喘,英年早逝。

沈明 (小名宝妹),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长期工作在安徽合肥火车站直

至退休后回沪。女婿沈士清毕业于交通大学原航空系,其父沈克非是中国著名

医学外科专家和教育家。小女沈珍珠一直在上海工作,与我舅妈住在一起。

沈明与舅妈合影 舅妈商彝智 沈珍珠、商彝智、沈明

沈铣 沈铣与舅妈商彝智合影 沈铣

舅舅沈堃与舅妈商彝智合影

146

第157页

我舅舅自考入上海海关,到从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退休,

几十年如一日地敬业工作,为中国的海关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1981年2月在

上海逝世,享年70周岁。

2001年10月四世同堂

赵文杰、沈良晨、赵子成、舅妈商彝智、沈明、沈军、沈珍珠、金基和

前排右五:舅舅沈堃

147

第158页

舅妈与玄外孙赵博然 五世同堂:舅妈与赵子成 (左) 沈明 (中)

沈良晨抱着赵博然 (右)

舅妈与外孙女沈良晨 舅妈与外孙子金恩年-胡蓉云夫妇

沈良晨 舅妈 金恩年 金恩年 舅妈 赵子成

148

第159页

我妈妈健康时与舅妈家走动频繁。1992年我妈妈股骨颈骨折后,由我们四

兄妹春节去舅妈家拜年,直至2017年8月舅妈98岁仙逝。

倪志云、倪敏、郁美华、沈明、舅妈、

宋辉、郁宝华、沈士清、郁宝德

前:沈军、郁任克、舅妈、赵子成、沈良晨

中:宋辉、郁任立

后:沈明、倪志云、郁美华、倪敏、郁韵杰

郁宝华、沈士清、郁宝德

舅妈商彝智

149

第160页

我的外公沈培孙

徐婷

我的外公沈培孙是沈曾植长孙——沈慈护与原配夫人李稚梅之长子 (李氏

夫人为云南布政使李德莪孙女,李传元次女,沈曾植夫人李逸静侄女)。外公

生于1918年3月11日,农历正月二十九。此时,沈曾植年六十九,始得男孙,

非常高兴。亲朋来贺,沈曾植作诗《正月二十九日护儿举一孙研斋以诗为贺依

韵和之》。按“火生土”之辈分用字,为孙儿取名“沈堮”,取字“培孙”,取

乳名“阿兴”。满月之时,康有为以一对银元宝为贺。

在寐叟诗中,有一句是“他日抽丁张汉帜”,这里寄托了祖辈对孙儿的殷

切希望,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成为儿孙辈的榜样人物。外公的

童年生活我们知之甚少,他很少跟我们说从前的事情,尤其是自己做过什么,

“沪哥”、李逸静太夫人、沈培孙、沈宜孙

150

第161页

从来不说,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从旁人的讲述中才知道的。

当外公还是个学生的时候,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期间,他参加了大上海青年支援前线服务队,负责运送物资和伤员。后来又跟

随同济大学西迁,在云南昆明继续学业。

当年的有志青年都满怀着理工科理想,希望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所以

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出身于旧文人世家,但都选择了理工科。1941 年 2

月,外公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与船舶制造专业,毕业之后就去了重庆,在后方

继续参与抗日事业——在重庆第十兵工厂迫击炮制造所担任所长。除了日常工

作之外,在此期间他还曾用了22天的时间为前线下来的部队修理用坏的枪械,

使得它们能够继续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作用。

1943年,我外婆张若瑜从上海辗转安徽、河南、陕西、甘肃等地,跨越半

个中国到重庆与我外公完婚。而当年寐叟与李太夫人完婚,也是千里迢迢入

蜀;慈护迎娶劳氏夫人,也是北上青岛,三代人的婚姻之路都跨越千里。抗战

胜利之后,外公外婆沿长江东归,正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因此给我大舅舅、

沈慈护、劳善文与沈培孙、沈乙孙

151

第162页

二舅舅起乳名“大东”、“小东”。

1946年底于上海 沈培孙、张若瑜与沈锺 (大东)、沈铠 (小东)

沈慈护、劳善文与沈培孙、张

若瑜及沈锺、沈铠

152

第163页

回到上海之后,外公就职于上海二纺机,一直从事技术工作。六十年代中

期,三线建设开始,外公来到湖南,先设计了邵阳纺织机械厂,1966年又设计

常德纺织机械厂,设计完成之后,就留在了常纺机,作为总工程师工作到退

休。九十年代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外公懂得四门外语:读大学时学的是德语,后来因为工作又学习了英语,

新中国成立后又学俄语,七十年代又用两年时间学会法语,十分令人钦佩。说

起他的外语水平,有两个小故事:

六十年代在常德,附近七一机械厂从波兰进口一套龙门刨、磨床设备,说

明书全德语,他们调试了两个月,没能开出来。七一厂到常纺机借人,把我外

公找去,外公拿着德文说明书一边快速翻,一边指挥,某人你去开什么,某人

你去按什么,半天的时间,机器就开动起来了,七一厂大为佩服,传为佳话。

七十年代,外公出了一次工伤,机器压断了腿,治疗时打了钢钉,做了麻

醉。外公发现麻醉剂和止疼药对他的思维和记忆力产生了负面作用,为了锻炼

自己的头脑,他自学法语以提高记忆力,自学弱电和电子计算机编程以锻炼自

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两年下来,基本学会了法语。

我小时候,在外公的书柜里看到过《英法词典》《德俄词典》《英语技术词

典》等许多少见的词典,还有无数英语科技杂志,当时觉得十分稀罕。他到七

十多岁的时候还曾经自学过一段时间日语,终因年龄太大记忆力下降而没有学

沈培孙在为技术人员讲课

153

第164页

成,想来也是十分遗憾。

不过因为他的自学计算机编程,倒是意外成为中国最早接触计算机的人之

一,后来虽然在IT领域没有大的建树,但他一直致力于推动计算机的应用,不

仅为常德纺织机械厂建立了计算机房,培养了最早的电脑操作人员;也为嘉兴

的计算机运用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我的舅舅们常常说起小时候被外公管教的事情,但我印象中的外公一直都

是笑嘻嘻的,逢人就打招呼,帮助别人很热心,无论亲戚朋友还是日常接触的

人,往往都说他是一个好人。他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幽默爱开玩笑,他的朋

友各种年龄段的都有,他都和他们很谈得来。

外公一直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不固步自封,常常乐于尝试新鲜

有趣的事情。我们家里曾经有过轻巧的塑料行李车、介于“三寸盘”与光盘之

间的“zip 盘”、各种稀奇古怪的日用小工具……都是外公弄回来“尝鲜”的。

他像年轻人一样,爱追求时尚。

有一次,外公带我到“红宝石”蛋糕店。我们俩堂食蛋糕,外公喝咖啡,

给我点了一杯当时刚刚时兴起来的“粒粒橙”,粒粒橙不像“红宝”橘子水那

样甜蜜好喝,而价格奇贵无比,两个人一共花了十几块钱,这在一碗馄饨不过

一块多钱的时代,是很离谱的花费。吃完出来我问外公:“你后悔吗?”外公

说:“做过的事情就不要后悔。”这一辈子外公说过很多话,我唯有对这一句印

象极深,也对我此后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影响。尝试新事物,对世界保持好奇

心,始终向前看,不要对已经做过的事情纠结懊悔,在过程中享受并学习。

有时候我觉得,这也许是沈家家风的传承。寐叟一生学问广博,兴趣点也

是奇多无比,如果不是对一切学问抱有好奇心,不是对一切事物有着探寻的精

沈培孙在嘉兴科学技术协会与科技工作者合影

154

第165页

神,也是无法做到的。他们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学习,不停地迈进一个又一个新

领域,从不回头,从不后悔。

外公与嘉兴的故乡情缘

外公对嘉兴的感情很深。

他常常回嘉兴,我那时年纪小,并不知道他回嘉兴做什么。我那时候在学

中国画,外公常常从嘉兴给我定制毛笔,“大兰竹”“大兰芯”,我也不知道湖

笔,只知道外公从嘉兴带来的毛笔都是好的。他还常常带了嘉兴的南湖菱、粽

子回家,所以我们家中也是时时都有嘉兴“色彩”的,也因为他而对嘉兴有一

种亲切感。

沈培孙、沈宜孙、沈乙孙在嘉兴南湖烟雨楼前

沈培孙、沈宜孙、沈乙孙在沈曾植墓地合影

155

第166页

八十年代,外公为恢复沈曾植故居常常奔走于嘉兴,还请沈曾植的学生王

蘧常先生帮忙,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当时万事皆始,头绪纷繁、事务众多,要

想办成此事,非常不容易。我们并不知道他为此付出了多少时间精力,也不知

道这背后又有多少故事,他从来不说。

王蘧常于1989年故去,九十年代中后外公年老体衰,叔公沈乙孙与他一起

为此努力,故居恢复之路漫漫。外公1998年末在深圳离世之时,仍未能见到故

居恢复的样子。2001 年故居完成修缮布展,对外免费开放,他的心愿终于

完成。

八十年代,外公想为嘉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首先他想到的是常德纺织机械厂的机械设备。近水楼台先得月,曾经工作

过多年的单位与怀有深厚感情的故乡,这两地完全可以通过他的连线而产生共

振。经过协调,常纺机拿出一些经编机设备送到嘉兴,也调动一些从上海到常

德进行三线建设的工作人员回到他们熟悉的江南,由此创立了嘉兴涤纶针织

1985 年王蘧常为恢复故居之

事答复信函。

释文:培孙弟:手示悉。因

病稽覆,歉歉。最近嘉兴市

政府出一画册嘱题,俟题好

后当寄与周市长,详言 (香

港之行,竟无下文,秘之秘

之)。尊事不误。老师纪念馆

书件四幅已于数月前寄与嘉

兴博物馆矣。令姊近况如何,

念念。此问俪祉。蘧常手启。

六月廿四。

156

第167页

厂。这是外公作为嘉兴人回报嘉兴的努力。

另一次的努力更是影响深远。

沈氏家族的祖茔在嘉兴王店太平桥村 (九联村)。在动荡的年月里,当地

的村民保护了沈氏祖茔,没有遭受到破坏。外公和叔公觉得应该回报村民的付

出,他们想要在村里办一个厂,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叔公组织了一笔经费,外公就出力。办什么厂呢?外公的脑筋又动到了身

边熟悉的人身上。我外婆张若瑜曾经是上海羊毛衫十一厂的工人,她的很多老

同事都有丰富的羊毛衫生产经验和技术,于是外公想到了办一个羊毛衫厂。

他们购买了日本和国产的横机,又把九联村民选送的两个年轻姑娘作为技

术骨干培养起来。培养技术工人的地点就在我家和外婆的好朋友陈丽仙阿婆

沈培孙与嘉兴主管工业的张局长

沈培孙在嘉兴九联羊毛衫厂指导技术

157

第168页

家,教导姑娘们的老师是外婆的旧同事张雁秋、朱秀萍,这两位都是技术非常

出众的技术工人出身,带起学徒来一丝不苟,倾囊相授 (上图后面的短发姑娘

就是当时的两位学徒之一)。此外还有一位机修的男师傅张笃仁。

记得当时家中有好几台横机,外公从一个搞机械的工程师,转变为羊毛衫

设计师与横机机械师,亲身体会横机编织羊毛衫,用塑料片打孔设定羊毛衫的

花色,为横机编程,毛线共横机一色,塑料片与样板齐飞。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九联羊毛衫厂风风火火地办起来了。两位姑娘

回到嘉兴,也带动了更多的工人学会了技术。

若干年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九联羊毛衫厂不复存在,但羊毛衫编织技术却

在当地遍地开花,并从王店传向周边地区,星火之势,成为燎原巨焰。时至今

日,嘉兴已经成为羊毛衫产业的核心地区之一,周围无数人们从中获益,追溯

源头,很少有人说得清来龙去脉。外公他们当年的举动能有今天的结果,这是

始料未及的,他们按他们的心意回报了家乡,家乡也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他们

的创造与设想。

白驹过隙,外公离世二十多年了,他与他的祖先长眠在一起。在江南的田

野里有和煦的风吹过,述说从前的故事,带走思念与怀想。

沈培孙年轻时代 沈培孙与张若瑜在湖南常德

158

第169页

1969年上海

前排:毛慧碧、沈铨、沈洁、劳善文、张若瑜、沈宜孙;

后排:胡增奇、沈铠、沈钢、沈锺、胡增犖

(沈培孙在湖南,未能拍摄四代同堂全家福)

1991年上海 张若瑜、沈宜孙、沈培孙

159

第170页

附:沈曾植诗《正月二十九日护儿举一孙研斋以诗为贺依韵和之》

饮盏屠苏久朵颐,看君上首到群儿。

居然宅相分余秀,便作离孙唤雨宜。

他日抽丁张汉帜,今年吉午叶周诗。

咳名拓取浯溪字,汤饼三朝信莫迟。

1987年上海 沈培孙、刘先、沈宜孙

童聆樱、沈宜孙、沈惠华 (十三姑)、沈培孙于姚家埭故居门前

160

第171页

忆兴公公

吴磊

照片上带眼镜的长者就是兴公公——嘉兴名人沈曾植的长孙沈培孙,同济大学毕业的

高级工程师。他曾经为嘉兴、为他的亲朋好友做了很多贡献,我们永远都怀念他。

1990年在汤家弄3号,沈如镜和沈如钟两家,与来访的兴公公、有公公、有婆婆、沈钧合影

161

第172页

第一次见他是在我们老家,很和蔼、很风趣、很爱整洁、很有学问的一位

长者。他常常会穿上紫红色的毛衫、白色的夹克,很有风度。他说年纪大了,

要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才不让年轻人讨厌。后来,他把自己的一辆漂亮坐

骑,一辆自行车跑车也搬来我们家,很时尚哦。

他那时已是计算机的专家,背包里永远有一个本子,时时会拿出来编程,

好像是+-+-+-的那种语言,我们看了心中肃然起敬,好厉害的高级工程师。

受他这种刻苦钻研热爱学习的精神影响,我们用唯一的积蓄,请他帮我们购置

了一台286电脑,他是我们家跨入电脑时代的启蒙老师。

宜孙 培孙 乙孙三位长辈 在汤家弄与如镜和如钟两家合影

陪十三姑母女去扫墓 舟上留影

162

第173页

兴公公关心嘉兴的经济发展,想方设法为家乡出力。他为嘉兴南湖区与常

德纺织机械厂牵线搭桥,由常德厂出设备,创办了嘉兴涤纶针织厂。既为嘉兴

人创造了财富和就业,又帮助好多位上海籍的员工回到了离家最近的地方。

这个王店镇太平桥村自然村落,叫榨蔀村,这里安息着他的爷爷沈曾植。

墓地三面临水,风水极佳,坟园、坟屋俱备,墓前植有松柏、黄桷等高大乔

木。1922年以来,这里的村民默默地护着这个墓地,即使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这

样的岁月,墓地仍安然无恙。

沈家人十分感恩,于是由兴公公牵线搭桥,有公公的单位投资,这个村里

人开始了他们羊毛衫的产业。

十三姑母女与宜孙 培孙 乙孙在子林公墓碑旁合影

前排右起第二位是当时的村支书,其他几位都是村干部

163

第174页

当年村里推选几位骨干,吃住在兴公公上海的家里,兴婆婆和她的几位朋

友手把手地教会了她们做羊毛衫的技术。后来这个村里办起了工厂,家家户户

响起织机的轰响,村民们也做起了羊毛衫生意,羊毛衫成了这方土地上村民的

致富产业。

我爸爸妈妈跟着兴公公,开始了他们生活中一段非常快乐的工作时光。妈

妈还出差去了北京,登了长城,实现了她的愿望“不到长城非好汉”。

兴公公第一次到嘉兴,我就陪他拜访过嘉兴时任的周市长,听他们谈起过

王蘧常、陈从周等名人与沈家后人的交往。市长当时就表示要考虑修复沈曾植

故居,文管所历任领导也都为后来的故居开放奔走尽力。2001年恢复故居的隆

重场面兴公公虽然没有等到,但他也一定会很欣慰的。

饮水不忘掘井人,当得知兴公公在深圳去世的消息时,村干部赶到我们

家,商量着把兴公公安葬在沈家墓地。就此他长眠在了他生前热爱的,并为此

付出过无数爱的这片故土上。以后很多年,我们都会在清明时节,陪老爸去榨

蔀村给兴公公上坟。

兴公公是一位永远值得后人尊敬的长者,他的才学、他的智慧、他的好

学、他的品格、他的为人、他的爱心,永在人间。

在沈曾植故居留影

164

第175页

刘先的传奇人生

孙昌淑

刘先是寐叟长兄沈曾棨 (子承公) 之幼女沈芙的长女,1921年出生。五姑

姑沈芙是1919年从寐叟府中出嫁的。子承公有三个女儿,长女和次女为嫡出,

幼女为庶出。

子承公去世后,遗属均由寐叟扶养。寐叟和李太夫人待侄女儿如同亲出,

沈芙行五,因为寐叟嗣女沈蕊在生父生母膝下行四,嗣寐叟后仍沿用。

网上有文说沈芙是沈曾樾 (子林) 之女,长期寄养在寐叟家中,这是过去

的推断,那时没有子承公的任何资料。直至2018年,笔者获得子林公幼女童沈

惠华 (十三姑) 晚年留给其子童德淦的家史遗稿时,子承公一支的情况才有所

依据。

刘先母亲沈芙和外祖母姚氏在子承公弃养后便长期“寄养”在寐叟家,刘

先不仅见过寐叟,读小学时还住在寐叟家。寐叟夫妇和慈护夫妇待他们亲如家

人,以致寐叟的孙辈都不知其渊源。请读者参看下表:

叩头的记忆

刘先表姐在和我电话聊天时,几乎每次都说她对寐叟的记忆就是“给好公

好婆”叩头,那时她才三岁 (虚龄),1922年。她自己也奇怪那么小,怎么会

有记忆?

165

第176页

她对李逸静太夫人的记忆非常清晰,因为太夫人晚寐叟五年离世。在沈

家,称谓前加个“好”字,就是最亲的。不过刘先表姐也说过她应该叫寐叟

“四外公”,她问我:“那我外公是谁?”那时我推断是子林公,那是七八年前的

事了。

刘先读小学时,为了求近,就跟外婆姚姨太夫人同住,也就是李太夫人和

后来慈护公的家。

沈乙孙1926年出生,他对幼时的记忆除了母亲,就是刘先的外婆和母亲,

他说她俩抱他最多,可见五姑姑是经常回娘家的。刘先表姐说她十一岁时,随

父母移居南京刘府。

安徽贵池刘府

刘先的父亲刘诒诚 (硕甫),安徽贵池人,著名记者。他的祖父刘瑞芬追

随李鸿章,成为晚清的重要外交官,曾出使英、俄、法、意、比利时等国。

刘先的叔祖世珩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文学家、收藏家。刘先幼年在沈家受了

书香的熏陶,已养成了爱好读书的习惯,进入南京刘府后,有了更好的积淀环

境,加之她的聪颖勤奋,这一切为她铺垫好了通向艺术之路。

邂逅结缘

抗日战争期间,刘先在重庆读书,常跟随父亲参加活动,见到许多艺术

家,如黄苗子、张大千等人。

有一次,因为父亲的事,刘先去黄苗子家,邂逅了罗寄梅先生。罗先生当

时已是知名的摄影家,他慧眼识珠,对刘先一见钟情,当即就制造机会为之拍

照,然后再以送照片为由约见。一来二去,有情人终成眷属。因艺术结缘,后

来二人竟携手去遥远的敦煌追梦 (待后面详述)。

“我是妞妞”

1945年,抗战胜利后,刘先回到上海,去看望舅父舅母。她从楼的后门进

家,经过厨房,一眼发现那昔日的厨师已老去许多。刘先发现老人家在上下打

量自己,便自报家门:“胡师父,我是妞妞!”“啊!侬是妞妞,五姑太家的小

囡啊,……快进去吧!”一别十余年,刘先已是二十五岁的美丽幽雅的少妇了!

166

第177页

敦 煌 追 梦

1941 年夏,张大千先生率弟子十数人奔赴神秘遥远的大漠石窟,临摹壁

画。罗寄梅和刘先夫妇也着手准备拍摄的物质条件,要考虑的事情太复杂,太

细碎。因为他们决定拍摄莫高窟和榆林石窟全部。石窟里没有光线,张先生用

蜡烛照明,买光了县城里的蜡烛,何其艰难!张先生把窑洞编了号,这一举措

对罗氏夫妇的拍摄提供了极大方便。

西行前夕,数十好友为之饯行,送诗、送画、送印、题字,热情祝福这空

前的壮举和浪漫的追求。罗氏夫妇带着满满的祝福,踏上征程。

刘先和罗寄梅在西行途中

罗寄梅夫人刘先1943年摄于莫高窟 罗寄梅先生

167

第178页

锦囊妙计

罗寄梅先生为了解决窑洞里的照明问题,采用了他们拍摄时常用的反光

板,使阳光折射进窑洞,帮助张大千团队临摹壁画。这使张大千赞叹不已,他

说:“世上竟有这样的好办法,让我们既解放了双手,加快了进度,还提高了

质量。要是早知道,也不致把城里的蜡烛全买光了!”

他们之后的临摹一直用罗氏的照明法。下面这张照片是罗寄梅和刘先一起

为之拍摄的,是张大师最好的工作照。张大师对莫高窟和榆林窟的编号工作,

也给罗寄梅夫妇的拍摄以极大的帮助,这段经历使他们成为终生最亲密的挚友。

罗寄梅的摄影技术超群,他和夫人刘先为拍摄敦煌先后历经三年,成为

“最早最全拍摄敦煌莫高窟的中国人”。电话中,刘先表姐曾惋惜地说过,法国

人伯希和带走了太多的敦煌文物。

罗寄梅夫妇的敦煌之行,对敦煌艺术的传承意义重大,可以说他们为敦煌

奉献了一生。

动荡年代

在1940年代中期,罗寄梅、刘先夫妇由重庆经上海转南京,几经搬迁,丢

失和舍弃不少心爱之物,唯一完整保存的是他们用青春的美好时光拍摄的敦煌

石窟的照片,以及他们从荒漠的沙土中搜捡的残经碎片。

那时南京政府已摇摇欲坠,民众人心惶惶,他们没条件整理自己心爱的宝

物,于1948年移居台北。

榆林窟外景 穿长衫者为张大千 (罗寄梅 摄)

168

第179页

台北岁月 梅花绽放

罗先生到台北后,仍继续他在“中央通讯社”的记者工作,刘先则开办了

一间名为“敦煌书屋”的外文书店,经营原版的艺术和文史类书籍。

1953 年罗先生辞去记者工作,到中国文化大学任教,讲授敦煌壁画。同

时,他们又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了敦煌壁画的复制工作,终于开始延续

他们的敦煌情怀。

漂洋过海 上天不负有心人

1964年罗寄梅夫妇参加了美国纽约国际博览会,展出了“忆梅庵”(罗氏的堂

名)主持复制的80多幅敦煌壁画,一举成功。会后,罗寄梅和刘先便移居美国。

罗氏夫妇赴美时,行李中的重中之重自然是敦煌的照片和那些残经碎片。

这些东西是在他们家一次失火时,被第一时间抢救出来的。

此外,艺术家的情怀和他俩的爱,让他们不顾别的,决定带上十数株

“梅”一同旅美,这是真正的高雅和浪漫!

“忆梅庵”(罗氏的堂号) 主人一直期望把敦煌照片结集成册,但始终没能

如愿。而到了美国不久,196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专家方

闻先生,建议“普大”购买罗氏夫妇拍摄的敦煌石窟全部照片,此举获得了洛

克菲勒三世基金的赞助,一举成功,罗氏保留著作权。

这批照片就存放在“普大”的艺术和考古系,供教学和研究之用。普大还

聘请罗太太刘先主持学校科研资料中心的工作。

艺术与考古系设有“罗氏收藏档案 (The Lo Collection) ”,那里还有刘先

莫高窟第285窟西壁三个龛

169

第180页

收藏的沈寐叟的遗墨、信札等资料。

罗寄梅和刘先夫妇的敦煌照片结集成册这一愿望,终究是会实现的。不过

遗憾的是,罗先生生前未能实现!

[笔者加注:上页右下对联,杜俞 (1854~1916),号“云秋”,现湖南省双峰县人。1911年

署理湖南布政使帮办湖南军务,正二品,是洋务运动之倡道与力行者。……曾任民国参议

院议员。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袁暗杀。(三年前在嘉兴,笔者请教文保所前任所长徐信

先生,对联上“云秋”是何许人。三年后,徐君还记得此事,找到答案,便委托现任所长

张青先生微信转告,可见他们做事之认真和对寐叟的尊重。)]

他乡故知 至诚至笃

张大千先生也已移居美国,他住在加州,刘先夫妇住在美东新泽西州,但

刘先夫妇时常驱车奔赴张氏的“可以居”或“环碧庵”,畅叙友情,切磋艺术,

并留下大批珍贵的照片。

著名画家黄苗子先生是刘先父亲的朋友,也是罗刘二人结缘的牵线人。抗

战期间,黄先生自香港回重庆,在罗府暂住,恰巧刘先为父亲事前去拜访,遇

到了罗寄梅。罗先生一片痴情,修得爱果,黄先生无意中做了“红娘”。罗黄

本来就是挚友,立了新功,二人之交更加莫逆。1960~1970年代,耄耋之年的

张大千先生不仅把自己的一些私密之事托给罗氏夫妇办理,留下许多往来信

函,而且还将“可以居”和“环碧庵”的案头文玩送给“忆梅庵”主留作

纪念。

罗寄梅、刘先夫妇和大千先生合影 (摄于美国) 罗寄梅夫妇与大千一起的工作照

170

第181页

罗寄梅夫人刘先在欣赏大千书画 (罗寄梅拍摄)

1968 年,大千先生 70 大寿时,把他客居巴西时花重金购得的一磅牛耳里

的绒毛,在日本的名店“玉川堂”和“高诚堂”定制了“牛耳毫”木制笔和竹

制笔共50支。他赠送罗氏夫妇多达四支。他们的友情感人至深!

退休生活

2005年,我在北京收到先表姐来函,她说因为搬家,理东西时发现我们的

地址 (之前我们中断了联系)。我遗憾地告诉她,她的小表弟有有 (乙孙乳名)

已于2003年死于癌症。没隔多久,又收到她的长信,说了好多安慰的话,并提

起罗寄梅先生已于十八年前离世,话语不多,但能看出她的深情。这两封信拉

近了我们的距离。

她这次搬家是住进普大学区的房子,她很高兴,因为她经常去普大参加学

黄苗子先生撰写回忆罗寄梅先生的文章 黄苗子与刘先夫人 (1991年美国普林斯顿)

171

第182页

术活动,自己开车仅十分钟之遥。那年她八十五岁,中文字刚劲有力,一丝不

苟,英文字则彰显艺术风范。我寄给她荣宝斋的梅花贺卡,她非常喜欢,因为

有“梅”。

2008年,她来信述说她生平第一次接受手术,很紧张,但施行过程中并无

疼痛,术后回家则被疼痛折磨两个月。那年她八十有八,仍然自己居住,有事

才找女儿来陪。身体恢复后,依然自己开车出行,参加学术会议,听课。华人

学者访问普大艺术与考古系的,都要和她会面,如历史学家葛兆光教授,香港

大学的沈曾植研究者张惠仪教授,《沈曾植年谱长编》 作者和 《沈曾植全集》

编撰者、复旦大学历史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全胜教授等。

她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对古汉语、文学、诗词爱不释手。

普大的有关东方文学艺术的收藏因她而无比丰富。沈曾植的作品犹为全

面。记得沈曾植故居开放时,苏州大学钱仲联先生以《沈曾植集校注》作为纪

念,事后不久普大就购得了,先表姐借阅不受时间限制。

2013年,许全胜教授来普大讲学,由朋友陪同到刘先住所访问,他们的共

同语言加之上海话,使他们一见如故,畅谈了一个下午,仍意犹未尽。至今仍

互相关注,因刘先不用微信或电子邮件,我便是他们信息的中转站。

这年她93岁,刚开始抱怨背痛,定期去诊所针灸按摩。眼睛在白内障手术

后,不戴眼镜长时间读书。天气好时,仍扶杖散步二三十分钟。说话的声音、

语速、思路都不亚于六七十岁的人。

2013年许君访问普大时与刘先的合影

172

第183页

“集结成册”敦煌情结

刘先退休后,一件重中之重的事,就是完成敦煌壁画照片的“集结成册”

的工作,这是罗寄梅先生的宿愿。她不遗余力地整理、规划,2013 年终于定

稿,选定1600帧照片,编成六集,交给普大的责任编辑。

之后的几年,每次通电话总少不了谈论此事,遥遥无期让人很无奈。她说

她催过,说:“老太太等不起啦!” 后来索性就不提这事了。

春华秋实

2021年初,给我一个意外惊喜,许全胜教授给我发来普大出版“敦煌莫高

窟和榆林石窟影集” 的书影和预订通知。

影集竟有九册之巨,照片竟有 2800 多帧。普大的编辑八年间可能有所更

迭,但邀请了世界多国的专家合作完成,可谓用心良苦、精益求精。虽然这期

间没和作者沟通是件憾事,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我及时打电话祝贺先姐,她对此情况全然不知,听我兴奋地报喜,她却一

点也不兴奋。也是,一等就是八年,杳无音信,难免产生“期待疲劳”!

173

第184页

永远的遗憾

我2011年末落地加拿大,我和先姐常通电话。我们这代人习惯写信,我欣

赏她的文笔和字体,天资和功力缺一不可。那些年她不只一次邀我去她家小

住。那时我住“移民监”,就是每年住满183天,保住枫叶卡。

2014年我办了美国签证,一年有效。多伦多到新泽西没有直航飞机,转机

费时费力,那年我八十六岁,顾虑重重。一犹豫就错过,签证过期。2016年,

我办了美国的十年多次往返签证。2019年我安排了自己去费城,侄子答应开车

陪我去看先表姐,但到了费城,侄子和外甥请假陪我,侄子上有二老,下有二

小,再加上我,真是忙得不可开交。我心一软就放弃了原计划。

后来先姐搬女儿家,再后来,新冠疫情宅家……。她 101 岁,我 94 岁,

……时光飞逝。疫情的不确定性,我们恐怕没机会见面了!我们仅在1987年她

回国时见过一面,那时我们还没退休,也没能好好接待她。我们是亲戚,更是

笔友,今天我还重读了先姐2018年写给我的长信,和我语重心长地交谈,多么

可贵!和她交往让我受益匪浅,她也是我的良师和榜样!

松柏长青 甘泉永注

今年刘先表姐已满 101岁。三年前,女儿为她加盖一层房,在身边,方便

照顾。只是离普大校区太远,需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女儿家周边环境很好,有

一条河。百岁老人还不老,上下楼不愿乘滑椅,嫌麻烦,天好时还能执杖散

步,状态之好,令人羡慕。

刘先表姐一直保持着高雅、恬淡、幽美的意境,她喜欢自制贺卡,具有中

华文化色彩,既喜庆又清新脱俗,下面展示一张与读者分享。

174

第185页

谁能想到这是出自一位九十八岁老人之手?!此物让我相形见拙,不过倒

也是一份激励。祝刘先表姐松柏长青,甘泉永注!

笔者按:本文部分文字和敦煌照片取自网文“最早最全拍摄莫高窟的中

国人”。

谨此致谢,致敬!

孙昌淑,写

于 2021 年 5

月 加 拿 大

安大略省伦

敦市 新冠疫

情宅家期间

时年 94岁。

175

第186页

探访刘先姑妈

沈铨

刘先姑妈1987年回国的时候,曾经到访上海我父母家,那时候我们兄弟姐

妹四个都不在上海家中,只有我女儿徐婷跟着外公外婆生活,她有幸见到了刘

先姑奶奶,还为刘先姐弟与我父母拍下了合影。

当时徐婷还小,拿了几篇自己写的小故事给刘先姑奶奶看,她说写得不

错,徐婷很受鼓舞。后来徐婷慢慢知道了这位姑奶奶年轻时候的事迹,对她十

分有兴趣,但远隔重洋,也无法再度会面。

小时候的见面一直留在徐婷脑海中,她时常跟我们说起当年的记忆。2014

年,我弟弟沈钢邀请我们在国内的三个哥哥姐姐去美国,一来他也六十岁了,

大家为他庆祝花甲;二来我们兄弟姐妹多年不曾团聚,趁此机会可以相聚。临

去美国之前,徐婷特别嘱咐,要我们去看看刘先姑妈,听她讲讲旧事。我们兄

妹谁也没见过这位姑妈,当时还有点犹豫,但是徐婷坚持,说这位姑奶奶已经

九十多岁了,机会难得,还是应该去。

因为徐婷的坚持,我和沈锺、沈钢商量之后,决定去探访一下这位素未谋

面的刘先姑妈。

当时,刘先姑妈还住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自己家中。她独自一人居住。沈钢

1987年于上海 刘果、沈宜孙、刘先、张若瑜、沈培孙

176

第187页

住在波士顿附近,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并不远,我们决定开车去。事先,我们与

刘先姑妈电话联系,介绍了我们是谁,到了约定的日子,我们三人开着车,带

着自己在家做的一些饭菜,就出发了。

那天并不很顺利,因为路

况不熟,导航也出了差错,比

原定时间晚到了近三小时,下

午四五点才到,刘先姑妈等得

很着急。见了面,她也不认识

我们,说起 1987 年她到我们

父母家的事情,她也不怎么记

得了。但是当我们用上海话说

了几句之后,她立刻就说,我

这下确认你们是沈家人了。她

还问我们在家说什么话,我们回答说上海话,她很高兴。

刘先姑妈家挂着很多字画,有“忆梅庵”的书斋名,有沈曾植的书法作

品,也有他们当年在敦煌临摹的作品和拍摄的照片,家中书香气息非常浓厚,

一看就知是深有底蕴的学者之家。

刘先姑妈很健谈,九十四岁的人了,精神和脑筋都非常好,她跟我们讲述

从前刘家的事情,讲述敦煌,讲述沈曾植,几个小时的时间飞快地过去,大家

都意犹未尽。她动情地说,刘家人还没来看我,倒是你们沈家人来看我。

刘先

刘先、沈铨、沈钢

177

第188页

日暮黄昏,很快到了饭

点,我们说有家中带来的饭

菜,她非常高兴,和我们一

起热了饭菜就吃,还请我们

把吃不完的都留给她,我记

得有番茄炒鸡蛋什么的。她

的时间很宝贵,埋首书堆,

视做饭为畏途。我们带了茶

叶送给她,她也很高兴,说

“你们如果带咖啡给我,我不

喜欢,茶叶我很喜欢。”

刘先姑妈的内心一直都是中国式的,她年轻时候的生活那样丰富多彩,对

她的一生影响重大。她说,她是目前见过寐叟的人中唯一还活着的。这是她值

得炫耀的,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很庆幸我女儿徐婷坚持让我们去拜访刘先姑妈,不久以后我们就回国了,

而刘先姑妈也因为年纪太大,不适合继续一个人独自生活,被她女儿接去同

住。到了现在,她已过百岁,疫情又严重,再相见的机会也很渺茫,2014年的

见面真的成了我们珍贵的回忆。

刘先与沈钢在泡茶

2014年沈钢、沈铨、刘先、沈锺在刘先家中合影

178

第189页

沈乙孙和桥牌

孙昌淑

桥牌是乙孙的第二事业。兴趣是在上海交大时培养的,技艺也是那时练就

的。1950年代中期,他和几位老同学每到春节期间,都会聚一次过把桥牌瘾。

后来运动不断,他们工作担子越来越重,趣事就中断了。

改革开放后,因邓小平酷爱桥牌,国内的桥牌活动也随着蓬勃兴起。

乙孙在重建华北电力设计院大业完成后,便积极参与桥牌活动。他是北京

什刹海体校老年桥牌队的骨干,是电力桥牌协会的秘书长,是华北地区电力系

统桥牌活动的推动者和组织者,是华北电力设计院的桥牌带头人。

全国五大行政区都有电力设计院,又各有一批桥牌爱好者,五家轮流做

东,每年组织一次大赛,以牌会友,借牌联谊。这样的活动留下了太多的照

片,没记时间地点,我无法记录。但他对桥牌的痴迷和付出让我非常感动,不

能不给他留下点足迹。

一、刻苦学习 不断提高

当时关于桥牌的书刊几乎空白。仅英文的“Chi⁃

na Daily”(中国日报) 有桥牌栏目。电力部的老专家

有时让海外的子女寄来书刊,他必借来攻读。其中有

一本经典 《戈伦新桥牌全书》,他爱不释手。精读之

后,下决心译成中文,以飨不会英文的桥牌爱好者。

那时他还是华能国际高碑店热电厂筹建的顾问,每天

都得上班。夏日酷暑,家中尚未装空调,他早晨 5时

起床,趁凉快译两小时,然后早餐、上班。光明日报

出版社为之出版,并于一年后再版。

二、晚年生活虽短暂 但因桥牌而充实惬意

1990年代中期开始,他的桥牌活动才留下一点资料和字迹。笔者按时间先

后追溯他的足迹。

1. 1995年10月,他参加了“95年万宝路世界桥牌锦标赛”。此赛事由中

国桥牌协会主办,荣高棠主席用中、英文发请柬,地点在人民大会堂。要求正

179

第190页

式著装。乙孙的桌号为80,可见赛事规模之大。

乙孙不易兴奋,不会聊天。这一最高级别的赛事,不是他讲给我知道的,

而是我整理他的遗物时才看到请柬,过了15年我才想到给他作个记载。他的桥

牌确实打到了极致!

2. 1995 年 12 月 17 至 21 日,他组织并参加了“95 年全国首届电力桥牌比

赛”。这一赛事由中国电力体育协会主办,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承办,北

京市桥牌协会协办。地点在华北电业管理局永外招待所。时任副市长的陆雨澄

先生是桥牌爱好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先生是桥牌老

手,前来助兴并参赛。

180

第191页

3. 1996年4月6日在钓鱼台国宾馆打牌,仅留照片一张,背面写着 “钓鱼

台”三个字。那时我不在北京,是整理照片时看到的。

181

第192页

4. 1999 年 10 月 4~8 日,他参加了“首届长城润滑油杯世界华人桥牌联谊

赛”,由中国桥牌协会主办。组委会荣誉主席是钱伟长,荣高棠为顾问之一,

主任为万国权。地点在北京亮马河大厦,乙孙是北京老年队队员。参赛队来自

亚、美、澳三大洲。台北、香港、澳门均组队参赛。

5. 2000年6月他去安徽参赛,地址在巢湖半汤疗养院。从照片留字得知他

们去过合肥,在李鸿章故居留了影,估计是中南设计院做东。

6. 2000 年 10 月去过南京打牌,主办单位不得而知。在中山陵留了影,背

面写了年月。

182

第193页

太多的照片没有留字。在北京时,每周两

三次活动属正常。他们打双人赛较多,右面的

照片即他和他的搭挡邱百明先生。

三、题外话:免费自助餐

大约是 2001 年,一次乙孙打牌回来,我问

他在哪儿打的,他说“一家期房销售处”。这听

起来蛮特别的,我让他说详细点。他说为了活

跃气氛帮助促销,销售处请他们去打牌,中午

请吃四星级酒店的自助餐。难得他又补充说

“看房的也可享用”。

世纪初房地产行业方兴未艾,仅 6~7 千元/

平方米,但工薪阶层是遥不可及的。我喜欢看房展,又有自助餐诱惑,便安排

了“看房”活动,我们两个老顽童就徉称“为儿子看房”。那房位于紫竹苑旁,

地段和户型均佳。销售人员热情招呼,让我们边吃边看。自助餐因地方不够

大,只好少而精,我第一次品尝到鹅肝的美味。我喜欢上了那小户型的单元,

183

第194页

但又买不起。一顿免费午餐,只换回一缕遗憾!那期房名为“仁济山庄”,我

带回的资料一直留到彻底离北京时。

后 记

我很钦佩和珍视乙孙对桥牌的执着和达到的境界。2018年秋回嘉兴扫墓并

为乙孙入土时,我把他比赛带回的桥牌放入骨灰盒,希望此物伴他在另一方同

样欢乐!

184

第195页

沈乙孙的晚年

孙昌淑

一、生平简况

沈乙孙 (1926~2003),1948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遂即北上参加工

作。在天津电业局刚开始工作,就被派往唐山电厂实习。不久,唐山解放,电

厂军管,军代表需要懂专业的助手,乙孙以进步青年被选,便协助军代表接收

电厂。

天津解放早于北京。乙孙回天津后,便继续在电业局工作。1952年初,被

燃料部选送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学习俄语。1954年初毕业,被重新分配到

华北电业管理局。

1968 年至 1972 年,在河南“五·七干校”劳动,期间又被北京市派赴延

安支援新建和改建电厂。返京后才进入华北电力设计系统。

他在华北电力设计院工作期间,在总工程师任内,带队设计的项目得过国

家级银质奖。他在华北电力设计院期间,完成几件大事:一、重建华北电力设

计院。原来的老华北设计院在下放风中,已被拆散,技术人员被下放到河北,

山西和内蒙古。新的设计院技术力量严重断层,担负不起华北地区电厂设计的

重任。在他的奔走努力下调回了经验丰富的被下放的技术人员。二、招收大学

毕业生,补充新生力量,提高技术人员素质。三、走出国门,向发达国家学

习,并开拓合作项目等。

在设计工作中,设备多是引进的,大量资料是英语或俄语的。在谈判中,

翻译往往在专业上遇到困难,他都帮助解围。他的外语水平之高,不禁被过度

夸大,在业内传为佳话。

1993年离休后,被华能国际聘为高碑店热电厂筹建工作顾问。1980年代晚

期,他已被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聘请为专家委员会委员,继续聘任直到1997年。

二、难忘的深圳度岁

1992年,沈乙孙去深圳参加一个会,我随行。那时培孙兄嫂已长住女儿家养

老,沈铨借好朋友的一套房,他们回家探亲,我们就好借住,以便兄弟两家一起过

春节。这是他们成家后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团聚度岁,从而享受了永久的温暖。

185

第196页

沈铨、徐婷、徐圣浩的幸福一家

后排左起:张若瑜、沈培孙、沈铨朋友夫妇、孙昌淑 在沈铨家

孙昌淑和沈乙孙分享侄女的温暖

186

第197页

三、21世纪太匆匆

加拿大之旅

2001年夏初,儿子邀我们去加拿大旅游,三年没见面了,思儿心切,急速

成行!那时没有直飞,在温哥华转加拿大国内航班,从离开北京的家到抵达渥

太华儿子家,耗时22小时,乘坐的是经济仓,实在是一场劳役。儿媳为我们安

排了加东七日游。我很喜欢加东的古朴自然,拍了很多照,插满了两大本相

册,委托别人带过来,经过几次搬家,它们被放何处,我已无法找到。仅选手

头有的留下来作个纪念吧!

黄月英 胡佳妮 沈宜孙 沈乙孙 徐婷 张若瑜 沈培孙

(这是一次不可再得的姐弟三家之聚 胡增奇摄)

沈乙孙和侄孙涵涵享受隔代的亲昵

187

第198页

总督府是对外开放的,花园很大,极其自然。一栋100多年前建造的二层

小楼,没有粉饰的外表。一层有一个较大的过厅,一侧是宴会厅,我们参观的

第二天,有外国首脑来访,我们隔着玻璃窗看到工作人员在摆放餐具。外面广

场上,皇家仪仗队正在操练,跺脚的声音清脆悦耳,我们碰巧看到了“西

洋景”。

返程时,我们在温哥华逗留数日,去了维多利亚岛,参观了由多年前一个

废弃的矿坑,一步一步修建起的花园 (在中国应称“公园”),完全是人工的,

秀丽无比。加拿大人做事不急不躁,有韧劲儿。

在千岛游船上,背后那个岛是美国人的城堡,算是这条河中较大的岛。

在总督府花园

188

第199页

偕友人游江南

2002年4月,我们多次偕游的四家朋友,决定再次游江南。我们从杭州去

千岛湖,返程到嘉兴,然后苏州、上海。

在千岛湖船上

在船舱里

189

第200页

故居重修并对外开放,让乙孙无比欣慰,偕友人重访是他刻意安排的旅游

计划。

烟雨楼是必来之处

拜谒故居留影

190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互动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