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第二届作业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汇编

发布时间:2023-1-3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陕西省西安中学第二届作业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汇编

1478、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A(g)+yB(g) zC(g),平衡时测得 A 的浓度为 0.50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达平衡时,测得 A 的浓度为 0.20mol/L。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x+y<z 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B 的转化率降低 D.C 的体积分数增大考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考察目的:通过经典题型考察学生对于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关键能力:理解与辨析9、下列关于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B. 所有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熵增的过程C. 对于反应 N2H4(l)=N2(g)+2H2(g) ΔH=-50.6 kJ/mol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C.冰在室温下自动融化为水,该过程吸热,熵减考点: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考察目的:通过概念的辨析和实例分析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断方法。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关键能力:理解与辨析能力10【教材实验改编】通过实验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有多种:(1)比较锌粒与不同浓度的 H2SO4 溶... [收起]
[展开]
陕西省西安中学第二届作业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汇编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51页

147

8、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xA(g)+yB(g) zC(g)

,平衡时

测得 A 的浓度为 0.50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

两倍,再达平衡时,测得 A 的浓度为 0.20mol/L。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

是( )

A.x+y<z 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B 的转化率降低 D.C 的体积分数增大

考点:勒夏特列原理的

理解

考察目的:通过经典题

型考察学生对于勒夏

特列原理的理解和应

用。

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

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关键能力:理解与辨析

9、下列关于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B. 所有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熵增的过程

C. 对于反应 N2H4(l)=N2(g)+2H2(g) ΔH=-50.6 kJ/mol ,在任何温度

下都能自发进行

C.冰在室温下自动融化为水,该过程吸热,熵减

考点:化学反应进行的

方向

考察目的:通过概念的

辨析和实例分析考察

学生是否掌握反应进

行方向的判断方法。

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关键能力:理解与辨析

能力

10【教材实验改编】通过实验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有多种:

(1)比较锌粒与不同浓度的 H2SO4 溶液反应的反应速率,可通过测定

(任写一条)来实现。

(2)已知酸性条件下,KMnO4 溶液与 H2C2O4溶液发生的反应为 2MnO-

4

+ 5H2C2O4 + 6H +

===2Mn2 + + 10CO2↑ + 8H2O 。 可 通 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测定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3)已知 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则相同浓度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

考察目的:本题为课本

实验的改编,旨在考察

学生对于化学反应速

率测定原理的理解,同

时引导学生关注教材

素材。

第152页

148

的 Na2S2O3 溶液和不同浓度的 H2SO4 溶液反应的反应速率快慢可通过测

定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

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

创新意识

关键能力:理解与辨析

能力

11【教材素材汇编】请你运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因素解释下列现

(1)医用药品常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密封保

【原创】(2)右图为旧时土灶使用的拉风闸,

可以通过木杆向柴火中“鼓风”增强火势

(3)工业中锻造硫铁矿制取二氧化硫时,将矿

石粉碎后投入沸腾炉中,并通入强大的空气流,使矿粒在路中剧烈沸腾。

(划重点:沸腾炉名字的由来)

【原创】(4)窗帘上直接受阳光照射的一面布料容易褪色

(5)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可以使过氧化氢快速分解,而二氧化锰的

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

考察目的:引导学生在

生产和生活的案例中,

感受化学反应速率调

控的重要意义,理解影

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

素的作用原理。本题选

材 综 合 了 人 教 版

( 2019 ) 、 鲁 科 版

( 2019 ) , 苏 教 版

(2019)及美国经典教

科书:化学概念与应用

中的案例,希望能充分

拓宽学生的视野

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关键能力:分析与推测

能力

12【教材素材改编】在 800℃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O(g)+H2O(g)

CO2(g)+H2(g)。若 CO 起始浓度为 2.0mol/L,水蒸气起始浓度为 3.0mol/L,

5min 后该反应达到平衡,此时测得 CO2 的浓度为 1.2mol/L。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计算

800℃时的平衡常数数值为 。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与

化学平衡综合考察

考察目的:通过具体的

案例综合应用化学反

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部

第153页

149

(2)5min 内用 CO 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达到平

衡时,用的平衡转化率为 。

(3)若提高温度有利于氢气的生成,则该反应ΔH 0。

(4)如果要同时提高反应速率和 CO 的平衡转化率,下列措

施有效的是

a. 使用催化剂 b.加压 c.增大氢气的物质的量 d.升高温度

(5)在 800℃时,某时刻容器中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所示:

计算出该时刻的 Q 并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

物质 CO H2O CO2 H2

浓度(mol/L) 0.05 0.1 0.1 0.2

完成作业中的困难

分的知识点

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

平衡思想、宏观辨识与

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关键能力:理解与辨析

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

第二部分:素养提升 完成要求:根据每部分的标注完成

(A)化学与生活

1、【原创题目】新冠疫情在 2022 年再次席卷全国,对人们的正常生产

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请你类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列举疫情防

控的一些具体措施。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疫情防控具体举措

少扎堆,少聚集,不去高风险区

低温保存疫苗

推进科研工作,防止病毒发生变

异或改变传播方式

2、【教材素材改编】生命过程与化学平衡移动密切相关。例如,在人体

利用氧气的过程中,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过程可以用:Hb(血红蛋白)

+O2 Hb(O2)(氧合血红蛋白分子)。当人吸入新鲜空气时,由于氧气

浓度增大,Q<K,化学平衡正向移动,保证人体获得充足的氧气,满足

生命活动的需要。解释以下问题。

(1)冬季来到,很多采用家庭煤炭或天然气供暖的地区易出现煤气中毒

情况。本质是煤气中的 CO 与血红蛋白结合,即 Hb(血红蛋白)

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

率的因素

考察目的:以“新冠肺

炎的传播和防治”这一

热点话题,形象的类比

了化学反应中的几大

影响因素,学生在非常

熟悉的情境中应用所

学知识。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与

社会责任、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关键能力:理解与辨

析、分析与推理

考点:化学平衡的移动

考察目的:以血液内血

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

第154页

150

+CO HbCO。已知 CO 分子与血红蛋白分子结合的能力比氧气分子

强。尝试解释煤气中毒造成人体缺氧的原因

(2)CO 中毒的治疗措施之一为高压氧舱,使得 O2 浓度远大于 CO 的浓

度,尝试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结合 Q 与 K 的比较,解释高压氧舱使得

中毒情况缓解的原因

原理及 CO 中毒的原理

为命题情境,着重考察

学生平衡移动方向的

分析,浓度熵和 K 在平

衡移动方向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

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科学精神和

社会责任

关键能力:理解与辨析

分析与推理、归纳与论

(A)化学与数字化实验

利用现代手持技术传感器探究压强

对2NO2(g) N2O4(g)平衡移动的

影响。在恒定温度和标准压强条件

下,往针筒中充入一定体积的NO2

气体后密封并保持活塞位置不变。

分别在t1s、t2s时迅速移动活塞后并保持活塞位置不变,测定针筒内气体

压强变化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①B、E两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为B小于E

②t1s向里快速推注射器活塞,t2s向外快速拉注射器活塞

③由C到D点,平衡逆向移动,针筒内气体颜色比B点浅

考点:化学平衡的移动

考察目的:以数字化实

验作为命题情境,要求

学生结合图像理解平

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

原理的实际应用。另

外,为了降低理解难

度,本题改为选择题。

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与创新精神、变化观

念与平衡思想、证据

推理与模型认知

关键能力:理解与辨

析、分析与推理、探

究与创新

(B)化学与工业生产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

第155页

151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背景,我国创造性的提出“碳达峰、碳中和”

战略,在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针对性的指出,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碳

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

施碳达峰行动。

【教材素材改编】CO2 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成为近年实现“碳中

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研究对象。利用工业废气中的 CO2 制备甲醇是

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式之一。请结合所学思考下列问题:

(一)选择合适的化学反应

利用工业废气中的 CO2 合成甲醇,还需要寻找氢源。如果选取常见的氢

气或水作为氢源,可能设计出以下两个反应,你认为哪个反应更适宜于

甲醇的工业生产?请说明理由。

①CO2(g)+3H2(g)=CH3OH(g)+H2O(g)

②CO2(g)+2H2O(g)=CH3OH(g)+3/2O2(g)

反应 ΔH/(KJ·mol-1

) ΔS/(J·mol-1·K

-1)

① -48.97 -177.16

② +676.48 -43.87

注:1)反应温度为 298K

2)假设反应的焓变和熵变不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你的结论:

(二)选择适宜的反应条件

I. 确定反应原理后,我们需要考虑贴近生产实际的反应条件,这时需要

考虑哪些因素呢?(提示:可以从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两个角

度)。结合资料卡片中的信息为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生产甲醇的

反应选择适宜的反应条件并说明理由。

反应条件 温度 压强 催化剂 其他

适宜条件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进

行的方向

考察目的:在碳中和的

重要国策指导下,通过

利用工业废气中的二

氧化碳合成甲醇反应

的选择以及对反应条

件的优化,体会本章节

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

形成从化学反应进行

的方向、限度、快慢等

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解

决工业生产实际问题

的基本思路。

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与创新精神、变化观

念与平衡思想、证据

推理与模型认知、科

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关键能力:理解与辨

析、分析与推理、归纳

与论证、探究与创新

第156页

152

选择的理由

你的困惑和思考:

资料卡片:

资料 1:研究发现,以 CO2 和 H2 为原料合成甲醇时,通常还伴随着以下

副反应:CO2(g)+H2(g)=CO(g)+H2O(g) ΔH>0

资 料 2 :

资料 3:

第157页

153

资料 4:

Ⅲ、下列是某些同学根据上述资料选择反应条件时的一些观点,请你参

考他们的观点对你的想法进行完善补充。

同学甲:高压固然促进反应正向发生,但是高压对设备要求比较高,还存

在生产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压强不宜太高。

同学乙:合适的催化剂不仅能提高一定反应时间内的产率,还能提高选

择性,减小副反应的影响,因此选择温度时也要考虑温度对所用催化剂

催化效率的影响。

同学丙:如果考虑副反应,很多条件也会对副反应产生影响,因此,最好

第158页

154

想办法移走产物甲醇。

你的完善和补充:

第三部分:综合拓展 完成要求:C

有关化学反应的理论不断发展,但化学反应原理部分仍然是化学中

最有魅力和挑战性的领域之一。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在下

列课题中选择你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尝试提出具体的研究型学习方案。

1、金属钛(Ti)主要应用在半导体用溅射靶材、航空航天、海洋石油等

核心工业领域,战略意义重大,工业冶钛的原理为以下两步反应:

①TiO2(s)+2Cl2(g)=TiCl4(l)+O2(g)

ΔH= +161.9KJ/mol ΔS=-38.4 J·mol-1·K-1

②Mg+ TiCl4=Ti+ MgCl2

现加入石墨与氧气的反应对上述第一步进行改造,

C(s,石墨)+ O2(g) = 2CO(g) △H=-110.5KJ/mol

ΔS=+89.7 J·mol-1·K-1

总方程式为:TiO2(s)+2Cl2(g)+2C(s,石墨)=TiCl4(l)+2CO(g)

△H=-59.2KJ/mol ΔS=+141.0 J·mol-1·K-1

这样的改造有何意义?

【原创题目】2、碳酸饮料是同学们喜欢的饮品,尝试用化学解释下列有

关碳酸饮料有关的实验事实。

(1)摇动碳酸饮料后打开会产生大量气泡

(2)喝完碳酸饮料后比较容易打嗝

(3)若过量饮用碳酸饮料,可能会造成体内酸中毒(结合生物学科血液

的 pH 调控理解该问题)

【原创题目】3、黑枸杞中富含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天然的水溶性弱酸

型指示剂,它与颜色有关的可逆反应可简化表示为:

如下图为老师在实验室用不同品牌饮用水浸泡黑枸杞后的溶液,尝试解

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进

行的方向

考察目的:普通高中化

学课程标准(2017 版)

对本机的情境素材建

议中提供了很多有应

用价值的可逆反应体

系,结合课标的建议与

学生的生活体验,选择

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

本章的速率、限度、进

行方向问题进行分析

思考。这一部分为选作

内容,且鼓励学生提出

更多的研究方案和思

考。

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与创新精神、变化观

念与平衡思想、证据

推理与模型认知、科

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关键能力:理解与辨

析、分析与推理、归纳

与论证、探究与创新

第159页

155

第二部分 作业评价

一、多种评价方式共存

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合作评价等多元评价,让学生

共同参与评价和分析。

二、制定细致的评分标准

作业等级 评价标准

优秀 对本章节的原理和规律理解较为深刻,语言描述准确,客观题准确率高。同时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能提出有深度、有思考、有创新点的

研究性学习方向。

良好 能较好的解释本节的原理和规律,语言描述较为准确,客观题准确率较高,同

时能准确的解释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合格 能基本理解本章的原理和规律,按照分层作业的要求,能够较为认真的完成作

业,对联系生活实践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

不合格 未按照要求完成作业,抄写或照搬他人观点,在作业完成上态度消极等

三、鼓励多元化作业形式

本次作业中很多问题都是开放式的,鼓励学生呈现不同的作业形式,充分发散思维,落实化学核

心素养。

第160页

156

陕西省西安中学第二届作业设计大赛

《沉淀溶解平衡》

作业设计

适用对象:高二学生

设计教师:姚庆晨

第161页

157

《沉淀溶解平衡》作业设计

陕西省西安中学 姚庆晨

【摘要】本文在“双减”及五项管理的背景下,在上次一作业设计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

2017 版 2020 年修订的课程方案、化学课程标准以及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设计沉淀溶解

平衡的前测问卷和课后作业,并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分析笔者所带几个班的作答情况以及作业

设计的科学性,研究发现,后测相较于前测有显著性提升,其次,在水溶液的离子平衡章节需

着重构建学生的微粒观和平衡观;最后,在教学中需要区分清楚容易混淆的相近概念。

【关键词】“双减” 作业设计 核心素养 难溶电解质

一、 作业设计背景及目的

2021 年 7 月 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同年 8 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

组织责任督学进行“五项管理”督导的通知》,对中小学生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

作出规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在评价环节中指出:教师应充

分发挥课后作业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复习巩固、评价诊断和发展功能。因此作业设计需

要在真实情境下解决真实问题,达到“提质量、压总量、控时间、调建构”的基本要求,真正帮

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及时反馈教学成果,从作业设计各个环节

中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二、 作业设计依据及原则

在认知层面的作业设计中,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学习并不只是识记知识点,

而是在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布鲁姆认为记忆强调的是学习的保持过程,理解、应

用、分析、评价、创造则更体现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在本次作业设计中将会主要

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的角度设计课时作业。

记忆的要求是在学生的短期、长期记忆中提取一致的知识点,对应的题目包括“一定温度

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叫 ”等;理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

一种知识迁移,需要利用已有知识与题目中所给的新知识或新情境相结合,建构全面的知识

第162页

158

体系,达成新的意义,其中理解主要有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说明 7 种具

体表现,对应的题目包括“磷酸镉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 ”等;评价是学生

根据内心的准则和标准作出相应的判断,主要从价值层面进行分析,对应题目包括“向某含镉

废水中加入硫化钠,此时是否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填“是”或“否”)”。

在非认知层面的作业设计中,主要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学生在现有发展

水平上经过一些指导能够达到新的潜在发展水平,也就是“跳一跳,够得着”,新课标中要求根

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已有知识储备进行教学以及评价,也就是需要对学生的层次进

行划分,高认知水平层次的学生可以完成高认知水平层次的作业,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基础上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不断提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低认知水平或者不选择学化学的

学生可以完成基础训练,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作业

设计中应当体现评价标准的分层化、等级化,让不同层次学生完成适合自己层次的作业,作业

层次主要分为“巩固新知”、“夯实基础”、“联系生活”、“拓展提升”等层次。

三、 作业设计策略及流程

陆国志在文章中提出作业设计应当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实施分层次的差异作业

和弹性作业,充分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兼顾知识与高考的衔接,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注重

作业的实践性等策略,同时结合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主要依照以下

策略:

1.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在严格参考课标进行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课标的内容标

准和学业要求制定本课时作业设计的内容。

2.深入分析教材,研究课后习题:通过分析新旧教材差异以及教材课后习题的差异,体会

编者的出题意图,分析如何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适当对经典的题目进行引用或者改编。

3.确定作业容量,控制完成时长:在“双减”及“五项管理”的背景下,作业的有效性值得深

入地思考,保证作业“少而精”,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满足课标要求的标准。

4.丰富作业形式,分层完成作业:面对不同的学生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应当符合维果

斯基所说的“跳一跳,够得着”,不能让高认知水平的学生觉得作业没有意义,低认知水平的学

生觉得作业太具有挑战性无法完成,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满足自己的学习要求。

根据吴天恩等人的观点,作业设计应从三个基本流程入手,首先进行前设计,先制定目标,

筛选设计对象,其次进行具体设计,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各项任务,再进行评价和再设计,

第163页

159

对作业实施进行评价,继续优化作业设计。在本次作业设计中,笔者根据吴天恩等人的观点将

作业设计流程同样分为前设计阶段、具体设计阶段和评价再设计阶段三个流程,其中评价再设

计阶段需要在作业实施结束之后进行,本文中仅探讨评价的方法和要求。

除此之外,相较于第一次作业设计大赛,本次作业设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设计了课前检测,

提前了解学生的迷思概念,根据问题的反馈重新设计教学和作业设计。

在前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依据新课标和新旧教材对比制定作业目标以及确定作业基本知

识框架,再根据近几次测验当中学生的得分对学生进行初步分层,了解每个层级学生能够达到

的具体要求;在具体设计阶段,主要依据等级考试以及高考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目

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在真实情境当中解决真实问题;最后是作业设计评价以及再设计阶

段,需要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利用统计数据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作

业设计进行科学的评价,并进行再设计和优化,具体步骤如下图所示。

图 1 作业设计步骤

四、 作业内容及设计意图

前测问卷设计共分三个板块,包括“知识回顾”、“预习检测”、“微观表征”。

第一板块“知识回顾”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回忆起初中学习的溶解度相关概念,第二板块

“预习检测”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化学平衡相关知识以及溶解度相关知识分析出沉淀溶解平

衡相关过程,第三板块“微观表征”则要求学生参考可溶电解质在溶液当中的离子变化绘制出难

溶电解质在溶液当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其中前测问卷第二板块与作业设计的第二板块内容完

全一样,均利用李克特量表来测量学生对于迷思概念的认识。

作业设计共分为五个板块,包括、“巩固新知”、“课后思考”、“夯实基础”、“联系生活”和

第164页

160

“拓展提升”,其中每个板块的功能分别与其字面名称一致。

第一板块“巩固新知”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难溶电解质中离子微观表现的认识,此板块题

目分别为第 1-1 题:

1.请根据氯化银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绘制出 AgNO3 与 NaCl 反应过程及反应后溶液

中及沉淀的微观粒子种类:

第二板块“课后思考”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沉淀溶解平衡迷思概念的认识,前测问卷与作

业设计本版块的内容一致,此板块题目分别为第 2-1 题至第 2-9 题:

2.在学习完本节课后,再次回答以下问题并在右侧表格中选择合适分值打“√”,1 分未最不

认同,5 分为最认同:

对沉淀问题的描述 1 2 3 4 5

1.以前学习的“不溶”就是指溶液中完全不能溶解

2.难溶物的溶解度是 0,所以不能溶解

第三板块“夯实基础”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新学习的沉淀溶解平衡的认识,此板块题目分

设计意图:本版块强调两个角度,一是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出发,分析平

衡的建立过程,诊断学生的平衡思想是否建立,二是从微粒观的角度,通

过微观图示表示,诊断学生对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理解,体现变化观念与

平衡思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设计意图:本版块主要通过李克特量表考查学生对于迷思概念的认识,

通过前测问卷的调查已经能够初步了解学生对于哪些概念是迷思概念,在

教学中着重强调,并在作业设计中再次询问,纠正学生的迷思概念,体现

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第165页

161

别为第 3-1 题至第 3-3 题:

3-1.对“AgCl(s) Ag+

(aq)+Cl-

(aq)”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说明 AgCl 没有完全电离,AgCl 是弱电解质

②说明溶解的 AgCl 已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

③说明 Cl-与 Ag+的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

④说明 Cl-与 Ag+的反应可以完全进行到底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第四板块“联系生活”是本次作业设计中额外设计的一个版块,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题目

更清晰地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沉淀溶解平衡基本概念

的认识和简单计算,此板块题目分别为第 4-1 题至第 4-3 题:

4.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生活用水中锅的排放量不超过 0.005mg/L。处理含

镉废水可采用化学沉淀法。试回答下列问题:

(3)向某含镉废水中加入

Na S2

,当

2- S

浓度达到

-8 -1 7.9 10 mol L  

时,此时是否符合生活饮

用水卫生标准?___________(填“是”或“否”)。

设计意图:本版块主要为了诊断学生是否能够认识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概

念并进行简单的应用,主要分析沉淀溶解平衡中微粒的种类、影响沉淀溶解

平衡的因素等,体现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

科核心素养

设计意图:本版块在设计是考虑到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了解相对较

少,在本次作业中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沉淀溶解平衡在生活用水当中的重要作

用,便设计了此题目,诊断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以及对知识价值的认识,体现了科学

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第166页

162

第五板块“拓展提升”是基于分层布置作业设计的板块,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沉淀溶解平

衡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能力,此板块题目为第 5-1 题:

5-1.已知:pCu=-lgc(Cu+

),pX=-1gc(X-

)(其中 X 代表 Cl、Br、I)。298K 时,Ksp(CuCl)=10-

6,Ksp(CuBr)=10-9,Ksp(CuI)=10-12。在 CuCl、CuBr、CuI 的饱和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浓度关

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98K 时,在 CuCl 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 NaCl 固体,c(Cu+

)和 c(Cl-

)都减小

B.图中 x 代表 CuI 曲线,且 P 点 c(Cu+

)=c(I-

)

C.升高溶液温度,M 点可能移动到 N 点

D.298K时,CuBr(s)+I-

(aq)⇌ CuI(s)+Br-

(aq)的平衡常数K=103

五、 评价标准及反馈形式

本次作业设计共有 17 道题,各题目的赋分标准如下:

“巩固新知”板块共计 10 分,第 1-1 题按照五个方面进行给分,分别是示意图准确性、粒

子种类、粒子运动、粒子数量和粒子间相互作用。

“课后思考”板块共计 45 分,第 2-1 题至第 2-9 题按照李克特量表进行赋分,描述与事实

相符则得相应分数。

“夯实基础”板块共计 15 分,第 3-1 题至第 3-3 题均为客观题,选对得 5 分,选错得 0 分。

“联系生活”板块共计 20 分,第 11 题至第 12 题均为主观题,写对得 5 分,选错得 0 分。

“拓展提升”板块共计 10 分,第 5-1 题为客观题,选对得 10 分。

作业设计全卷满分 100 分。

在本研究中,笔者在 2022 年 11 月 22 日上午分别在两个班授课结束后发放作业,并于

2022 年 11 月 23 日进行回收,回收有效作业 57 份,笔者根据相关标准对作业设计进行编码和

设计意图:本版块选取了一道综合性较强的沉淀溶解平衡图像题目,既要求学生对知识

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图能力和计算能力,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体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性。

第167页

163

赋分,再对学生作答情况进行编码和赋分,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笔者对参与完成作业的 57 份有效作业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进行了信度分析,结果

如图 2 和图 3 所示:

图 2 作业设计个案处理摘要

图 3 作业设计可靠性统计分析

作业设计的克隆巴赫 α 信度系数为 0.763>0.7,说明作业设计整体可靠性较好,所以笔者

设计的作业设计的信度及赋分方式是可靠的。作业设计在编制时主要参考了吕天恩《高中化学

情境化作业设计研究——以“烃的衍生物”单元作业为例》中对于作业设计的步骤和模型、李盛

宣《分层作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中对于作业分层的设计思路和模型,同时取得了

其他专家老师的一致同意,能够保证作业设计的效度。

利用学生完成情况可以计算得出本次试卷的难度系数,结果如下:

表 1 作业设计难度系数

题目 个案数 平均值 标准偏差 难度系数

1-1 题 57 4.88 1.648 0.488

2-1 题 57 4.68 0.89 0.936

2-2 题 57 4.68 0.89 0.936

2-3 题 57 4.42 1.179 0.884

2-4 题 57 2.61 1.688 0.522

2-5 题 57 3.39 1.688 0.678

2-6 题 57 1.91 1.392 0.382

第168页

164

2-7 题 57 4.63 0.975 0.926

2-8 题 57 4.6 0.863 0.92

2-9 题 57 4.6 0.863 0.92

3-1 题 57 2.37 2.519 0.474

3-2 题 57 4.56 1.427 0.912

3-3 题 57 3.16 2.433 0.632

4-1 题 57 3.95 2.057 0.79

4-2 题 57 2.89 2.491 0.578

4-3 题 57 3.33 2.378 0.666

4-4 题 57 3.42 2.345 0.684

5-1 题 57 2.54 2.522 0.25

第一板块 57 4.88 1.648 0.488

第二板块 57 35.53 3.301 0.79

第三板块 57 10.09 4.38 0.67

第四板块 57 13.6 6.25 0.68

第五板块 57 2.54 2.522 0.25

总分 57 66.84 9.047 0.67

从表中能够发现本次作业设计难度系数整体为 0.67,属于中等类题目,适合全体学生完

成,并且有一定区分度,能够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

六、 作业完成情况分析

在作业完成情况分析中,主要讨论以下几方面内容:1.前测问卷与后测问卷的差异分析,

2.学生在作业设计中几个板块的得分情况,3.不同班级在几个板块中得分情况的差异,主要探

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如何思考的,哪个环节还存在问题。

表 2 前测及后测问卷部分对比

前测 后测

平均值 个案数 标准 偏差 平均值 个案数 标准 偏差

2-1 3.67 72 1.520 4.68 57 0.890

第169页

165

2-2 4.43 72 1.185 4.68 57 0.890

2-3 3.92 72 1.412 4.42 57 1.179

2-4 3.81 72 1.380 2.61 57 1.688

2-5 3.00 72 1.760 3.39 57 1.688

2-6 2.07 72 1.476 1.91 57 1.392

2-7 3.56 72 1.564 4.63 57 0.975

2-8 4.17 72 1.289 4.60 57 0.863

2-9 3.76 72 1.284 4.60 57 0.863

第二板块 32.38 72 6.630 35.53 57 3.301

表 3 前测及后测问卷 ANOVA 表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性

2-1 组间 32.940 1 32.940 20.082 0.000

组内 208.316 127 1.640

总计 241.256 128

2-2 组间 2.047 1 2.047 1.806 0.181

组内 143.969 127 1.134

总计 146.016 128

2-3 组间 8.094 1 8.094 4.685 0.032

组内 219.395 127 1.728

总计 227.488 128

2-4 组间 45.167 1 45.167 19.459 0.000

组内 294.787 127 2.321

总计 339.953 128

2-5 组间 4.739 1 4.739 1.586 0.210

组内 379.509 127 2.988

总计 384.248 128

2-6 组间 0.786 1 0.786 0.379 0.539

组内 263.214 127 2.073

总计 264.000 128

第170页

166

2-7 组间 36.835 1 36.835 20.604 0.000

组内 227.041 127 1.788

总计 263.876 128

2-8 组间 5.878 1 5.878 4.674 0.033

组内 159.719 127 1.258

总计 165.597 128

2-9 组间 22.054 1 22.054 17.648 0.000

组内 158.705 127 1.250

总计 180.760 128

第二板块 组间 315.938 1 315.938 10.754 0.001

组内 3731.086 127 29.379

总计 4047.023 128

根据前测及后测的平均值统计表和 ANOVA 表来看,前后测问卷各版块得分均有差异,大

部分板块都有极显著差异,前测问卷总得分为 32.38,后测问卷总得分为 35.53,前后测问卷部

分总分的显著性差异为 0.001<0.005,呈现极显著差异,并且后测问卷得分普遍比前测问卷高。

表 4 作业设计各题目得分情况(14 班及 23 班)

班级 14 23

平均值 个案数 标准偏差 平均值 个案数 标准偏差

第一板块 5.44 32 1.795 4.16 25 1.106

第二板块 36.00 32 2.342 34.92 25 4.202

第三板块 8.91 32 3.962 11.60 25 4.500

第四板块 13.91 32 6.316 13.20 25 6.272

第五板块 2.50 32 2.540 2.60 25 2.550

总分 66.94 32 9.204 66.72 25 9.030

表 5 题目分析 ANOVA 表

题号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性

第一板块 组间 22.905 1 22.905 9.748 0.003

组内 129.235 55 2.350

总计 152.140 56

第171页

167

第二板块 组间 16.371 1 16.371 1.516 0.223

组内 593.840 55 10.797

总计 610.211 56

第三板块 组间 101.843 1 101.843 5.758 0.020

组内 972.719 55 17.686

总计 1074.561 56

第四板块 组间 7.001 1 7.001 0.177 0.676

组内 2180.719 55 39.649

总计 2187.719 56

第五板块 组间 0.140 1 0.140 0.022 0.883

组内 356.000 55 6.473

总计 356.140 56

总分 组间 0.664 1 0.664 0.008 0.929

组内 4582.915 55 83.326

总计 4583.579 56

由平均值统计表和 ANOVA 表来看,其中 14 班的总平均分为 66.94,23 班的总平均分为

66.72,各板块的得分情况如表中所示,将班级得分情况绘制成柱状图如图所示:

图 4 各班小题得分对比

从统计结果来看能够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授课后,问卷部分的差异比较显著,且后测问卷分数显著性高于前测,说明在上课过程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第一板块 第二板块 第三板块 第四板块 第五板块 总分

14班 23班

第172页

168

中能够根据前测问卷呈现出来的问题纠正学生在沉淀溶解平衡中的迷思概念,从而在后测问

卷中得分率显著提高。

2.两个班级各版块得分与总分大多数比较接近,只有少数几个板块存在显著性差异,班级

之间的整体差异不显著。

3.第一板块得分率较低,第五板块得分率很低,第一板块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学生微粒观的

构建,此板块得分低说明学生在描述一个溶液中所有微粒的情况时略显不足,很容易漏掉一些

离子平衡中的细节问题;在第五个板块“拓展提升”中学生的得分率只有不到 0.3,说明选修四

第三章对学生来说确实抽象难以理解,落实到题目中会发现题目有较高的综合性和选拔性,基

础不好的学生很难将此部分的难题做出来。

4.从具体的题目来看,巩固基础中的 3-1 题得分率不足 50%,此题是描述氯化银固体溶于

水的过程,其中包含询问难溶物与强弱电解质的概念问题,对于几个不同知识点的堆积时,学

生有时会把几个相近的概念混淆到一起。

七、 作业设计反思

根据作业设计研究的数据来看,在教学和作业设计环节都有以下反思:

1.尽量减小疫情对教学的冲击:本次作业设计遇到的最大阻碍就是疫情期间的网课,笔者

带了四个班,但是因为疫情的影响,有两个班的数据是不完整的,索性把两个班的数据都删掉,

只留下完整进行前后测的两个班级。

2.高二阶段应该狠抓基础知识:在高二阶段的教学中发现基础部分的教学才是最应该落实

的,不能一味地追求高二题目的难度,要让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快速把最基础的题目做出

来,拿到基础分数,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来进行教学设计。

3.根据情况合理设计分层作业:在高二阶段学生的分化状况会更加严重,优秀的学生会自

己主动进行学习,把很多难题攻破,后进生很多连课程已经没办法跟上了,上课时不能光看某

一两个学生的表现就决定整个班级的进度,应当多叫后进生起来回答问题,在课后为这些学生

单独设计符合他们程度的联系,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

总之,高二的教学在贯彻立德树人的基础上需要继续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此部分的知识

难度较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很容易在此时达到倦怠期,教师需要更加关心学生,更加

了解学生,设计合适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第173页

169

附录

选修四 第三章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第 1 课时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度积的相关计算 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氯化银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概念

2、通过分析定量关系,学会溶度积的相关计算,能用 Qc来判断溶解平衡进行的方向

【学习重点】通过分析难溶物溶解的过程建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学习难点】通过推导定量关系,建构溶度积的概念及表达式,学会相关计算。

【巩固新知】

在学习过本节课后,请你根据氯化银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绘制出 AgNO3 与 NaCl 反应过程及反

应后溶液中及沉淀的微观粒子种类

反应前粒子种类 反应过程中粒子变化 反应后粒子种类

【课后思考】

在学习完本节课后,再次回答以下问题并在右侧表格中选择合适分值打“√”,1 分未最不认

同,5 分为最认同:

对沉淀问题的描述 1 2 3 4 5

1.以前学习的“不溶”就是指溶液中完全不能溶解

2.难溶物的溶解度是 0,所以不能溶解

3.难溶物能溶,只能溶一点点

4.当 AgNO3与 NaCl 反应生成难溶 AgCl 时,溶液中不再含有 Ag+和 Cl5.当 AgNO3与 NaCl 反应生成 AgCl 时,此溶液为 AgCl 的饱和溶液

6.饱和溶液无法继续再溶解新的溶质

7.饱和溶液中溶解速率等于 0

8.饱和溶液中不存在溶质的析出过程

9.改变一些条件能够让溶质的溶解过程发生变化

【夯实基础】

1.对“AgCl(s) Ag+

(aq)+Cl-

(aq)”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说明 AgCl 没有完全电离,AgCl 是弱电解质

②说明溶解的 AgCl 已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

③说明 Cl-与 Ag+的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

第174页

170

④说明 Cl-与 Ag+的反应可以完全进行到底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将 AgCl 分别加入盛有:①5mL 水②6mL0.5

1 mol L NaCl -

溶液③10mL0.2

1 mol L CaCl2

溶液④

5mL0.1

1 mol L

-盐酸的烧杯中, 均有固体剩余,各溶液中

( )

+

c Ag

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3.在 t℃时,AgI 在水中的沉淀 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又知 t℃时 AgBr 的 Ksp=5×10-11,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 t℃时,AgI 的 Ksp=2.5×10-15

B.图中 b 点有碘化银晶体析出

C.向 c 点溶液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可使溶液由 c 点到 a 点

D.在 t℃时,反应 AgBr(s)+I-

(aq) AgI(s)+ Br-

(aq)的平衡常数 K= 200

【联系生活】

4.Ⅰ.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生活用水中锅的排放量不超过 0.005mg/L。处理含镉

废水可采用化学 沉淀法。试回答下列问题:

(1)磷酸镉[Cd3(PO4)2]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 Ksp=___________。

(2)一定温度下,

CdCO3

-12 K =4.0 10 sp

 , 2

Cd(OH)

-14 K =3.2 10 sp

,那么它们在水中的溶

解量___________较大。

(3)向某含镉废水中加入

Na S2

,当

2- S

浓度达到

-8 -1 7.9 10 mol L  

时,废水中

2+ Cd

的浓度为

___________mol/L[已知:

-27 K (CdS)=7.9 10 sp

 ,A (Cd)=112 r

],此时是否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

标准?___________(填“是”或“否”)。

【拓展提升】

5.已知:pCu=-lgc(Cu+

),pX=-1gc(X-

)(其中 X 代表 Cl、Br、I)。298K 时,Ksp(CuCl)=10-6,

Ksp(CuBr)=10-9,Ksp(CuI)=10-12。在 CuCl、CuBr、CuI 的饱和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浓度关系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98K 时,在 CuCl 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 NaCl 固体,c(Cu+

)和

c(Cl-

)都减小

B.图中 x 代表 CuI 曲线,且 P 点 c(Cu+

)=c(I-

)

杨 sir 化学,侵权必究

C.升高溶液温度,M 点可能移动到 N 点

D.298K 时,CuBr(s)+I-

(aq)⇌ CuI(s)+Br-

(aq)的平衡常数 K=103

第175页

171

陕西省西安中学第二届作业设计大赛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种群及其动态”》

单元作业设计

适用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设计教师:王微娜

第176页

172

一、理论指导和依据

(一)教材分析

“种群及其动态”是新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的第 1 章内

容。本单元围绕“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

态的生物群落”这一重要概念展开,主要内容有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本章内容的学习也为下一单元“群落及其演替”奠定

了基础。

(二)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1.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

别比例等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3.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

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三)课程标准学业要求

运用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分析和解释影响这一变化规律的因

素,并应用于相关实践活动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四)学情分析及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

本单元面向将生物作为高考科目的高二学生,一方面学生对于种群这一较宏

观水平的内容较易理解且兴趣较高,另一方面学生少有机会通过模拟实验去体验

科学探究的流程,但是学生对于实践活动参与度高。

对于高考科目的学习对象,学业质量水平要求达到最高层级,也就是等级四,

故只选取了该等级下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质量水平。

生命观念:能运用稳态与平衡观的观念阐释生态系统的平衡原理;运用进化与

适应观阐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科学思维:能基于事实和证据,采用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方法,阐释生

物与环境相关概念的内涵。

科学探究:能够针对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真实情境,提出清晰的、有价值的、

可探究的生命科学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实施恰当可行的方案,运用多种方

法如实记录,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能论证人类的活动对环境产生

的影响,阐释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177页

173

社会责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保护环境、维

护生态平衡的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并提出

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二、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一)学习目标

为了实现在单元教学设计背景下进行作业系统设计的探索实践,教师依据对

教材、学情及课标的合理分析,以“大熊猫种群数量”作为本单元教学的主线,设

计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目标,将单元整体任务依据围绕大熊猫的一系

列关键问题进行分解,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不同的课时中得以实现,并采取相

应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习目标的达成进行评价,从而实现了一体化设计(如图 1)。

图 1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种群及其动态”单元学习目标及单元导航图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是:

生命观念:在探讨种群与其他生命系统之间关系,环境容纳量的存在与变化

过程中,形成系统观稳态平衡观等生命观念,并用于阐释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科学思维:在探讨种群动态的过程中,运用演绎推理、数学建模的科学思

维,探讨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科学探究:针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现象提出问题, 选择材料和用具,设计方

案,通过模拟调查、实验研究、资料分析等方法局找证据,分析种群密度调查的

技术要点、获取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数据、探究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等。

第178页

174

社会责任:主动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能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去解释濒危

动物保护、渔业捕捞,有害动物防治的政策制定依据,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

基本观念。

(二)作业目标

生命观念:能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形成系统观、稳态与平衡观等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能采用模型与建模的方法构建单元概念模型,阐释种群数量特

征、数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等相关概念的内涵。

科学探究:能利用自制教具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课

题探究,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实验数据记录及整理、数学方法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步骤。

社会责任:能关注朱鹮等濒危物种保护,能解释渔业捕捞、有害动物防治的

政策制定依据,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三、作业内容及设计意图

作业

类型

作业

形式

作业内容 核心素养及设计意图

基础

性作

(20

钟)

单项

选择

(每

题 2

分,

20

分)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物种所

有个体的集合体

C.一个物种往往不止有一个种群

D.星光湖里的所有鲫鱼和西湖里的所有鲫

鱼是一个种群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

种群概念的内涵和延

伸,帮助学生理解本

单元重要次要概念,

提升学生把握知识点

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长苞铁杉是我国特有珍稀树种,被列为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福建省天宝岩自然保

护区有一片保存较完好的长苞铁杉针阔混

交林,面积约 72hm2。研究者进行长苞铁杉

种群密度调查,以下说法正确的( )

A. 选择长苞铁杉长势良好的地方取样

核心素养:生命观

念、科学探究

设计意图:本题以珍

稀树种保护为情境,

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

方法——样方法,帮

第179页

175

B. 样地内随机设置 5 个 1m×1m 的小样方

C. 计数时压在样方边界线上的植株都需记

D. 种群密度会受种内竞争及种间关系的影

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

识点的理解,培养学

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

操作能力。

3、在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

记重捕法。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标记不

能过分醒目,因为该法的前提是( )

A. 不能使动物得病或感染等

B. 要注意色素无害而溶剂可能有毒

C. 在调查期间标记不能消失

D. 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概

率相等

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标记重捕法,帮

助学生加深对其原理

的理解。

4、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

曲线如图所示(注: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的数量呈“J”形

B.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C.自然界中符合题图特征的种群较少

D.该种群性别比例可能比较适宜

核心素养:生命观

念、科学思维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

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锻炼学生分析曲线图

的能力,引导学生把

握单元各知识点的内

在联系,提升形成知

识的网络结构的能

力。

5、20 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

山和小相岭等 6 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

自然保护区 40 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

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 5

核心素养:生命观

念、科学思维、社会

责任

设计意图:本题以濒

第180页

176

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

10 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

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 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

力有关

B. 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

容纳量

C. 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

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 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

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危物种大熊猫为情

境,考查种群相关的

知识点,涉及种群的

数量特征和变化、种

群与进化的关系等,

综合性较强,培养学

生对知识的迁移能

力,形成稳态与平衡

的观念,同时能够去

解释濒危动物的保

护,提升社会责任。

6、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 14 年,校园

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 14 年间的种群增

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第 2

第 4

第 6

第 8

第 10

第 12

第 14

增长

速率

0.661.522.83 3.692.91 1.20 0.03

A. 这 14 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

增长

B. 第 12 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

退型

C. 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

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D. 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 8

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核心素养:科学思

维、科学探究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

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

能力和判断能力,培

养学生数学模型相互

转化以及科学探究中

数据处理能力,锻炼

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7、古籍中有许多防虫治虫的记载,东汉王

充的《论衡》:“藏宿麦之种,烈日乾

核心素养:生命观

念、社会责任

第181页

177

暴,投于燥器,则虫不生”。明代霍韬曾

说,广东香山、番禺等地有蟛蜞虫,食谷

之芽,大为农害,唯鸭能啖焉,且鸭不为

害农稻。清末的《蒲圻县乡土志》载有:

“捕得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

毒传染,其种自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烈日乾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

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B. 稻田中引入蟛蜞虫的其他天敌,均可

“能啖焉”且“不为害农稻”

C. 病毒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在蝗虫

数量达到 K/2 时接种病毒进行防治

D. 自古以来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

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

设计意图:本题以古

文为载体,围绕有害

动物防治这一情境,

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

规律及影响因素,培

养学生资料分析、整

合及迁移能力,能够

去解释有害动物防治

的政策制定依据,应

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

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8、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种群增长速率长速

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

网眼太大会使调查值偏小

B.在图中 T3时捕捞草鱼,能获得最大日捕捞

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

纳量会有所增加

D.无论 T2 之前数据如何,T2~T3 和 T3~T5 间段

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

核心素养:科学思维

设计意图:本题以渔

养殖及捕捞为情境,

主要考查标记重捕法

和种群数量变化的

“S”增长曲线,要

求学生分析图表并根

据所学知识解释渔业

养殖和捕捞的依据,

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

时能将所学应用于实

际。

第182页

178

9、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向

100mL 培养液中接种少量酵母菌,在摇床

上培养的酵母菌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

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对酵母菌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的

是逐个计数法

B. 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斗争剧烈而生

长缓慢

C. 100mL 培养液对于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

是 3.0×106个

D. 三条曲线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酵母菌

与培养液接触的充分程度不同

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设计意图:本题结合

曲线图,考查探究培

养基中酵母菌种群数

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涉及的细节较多,包

括实验原理、实验方

法、实验现象及结论

等,引导学生在日常

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

积累。

10、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几种曲线模

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时,符合 Nt

=N0λt 的数学模型

B. 图中阴影部分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是自

核心素养:科学思维

设计意图:本题依托

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

曲线模型,考查种群

数量的变化规律,培

养学生的曲线图分析

能力及知识理解能

力,能运用所学知识

与观点,通过比较、

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

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

第183页

179

然选择的结果

C. 在一封闭的培养体系中,酵母菌数量最

终呈曲线③增长

D. a 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解释和推理,从而做

出合理的判断。

概念

利用概念图或思维导图,自主梳理本章概

念间关系,构建种群的数量特征、数量变

化、数量影响因素的关系。(要求:1.相

关概念、术语;箭头;连接词。2.参考评

价量规表 2 进行构建)

核心素养:生命观

念、科学思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

采用建模方法构建单

元概念模型,有利于

学生加深理解本单元

次要概念和重要概

念,同时形成逻辑上

有必然联系的结构化

知识网络,提升学生

概念图构建能力。

探究

实践

性作

(20

钟)

模拟

实验

探究

以小组(4 人)为单位,利用自制教具

(下图)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样方法调查种

群密度的相关课题探究,包括提出问题、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实验数据记录及整

理、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

步骤,并且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素养:生命观

念、科学思维、科学

探究

设计意图:利用自制

教具和材料,进行模

拟实验方案设计、实

施、结果结论分析,

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的

理解种群密度调查方

法的原理从而形成科

学概念,同时提高了

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

学探究能力。另外,

第184页

180

4.设计实验记录表:

5.实施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

7.表达和交流

8.进一步探究:(选做)

(1)请提出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其他探

究问题。

(2)利用此教具和实验材料还能做哪些实

验相关的探究?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进一步的探究部分为

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

了更大的挑战实践任

务,拓展了学生实验

思维, 激发了动手

实验的兴趣。

综合

性作

业:

二选

(20

钟)

资料

分析

1、阅读论文《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方

法研究进展》(附件 1),尝试总结归纳各

种方法的调查样品、取样方法、主要步骤、

特殊要求、适用对象和优缺点等。

核心素养:生命观

念、科学思维、社会

责任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

资料的方法,训练学

生对文本、图标信息

提取与分析整合的能

力,拓展学生对于种

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认

识,加深其理解。

2、有“东方宝石”之称的珍稀鸟类朱鹮曾

广泛分布于东北亚地区,在我国一度被认为

野外种群已灭绝。直到 1981 年,我国科研

人员才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了一个 7 只

的野生自然种群(被命名为“秦岭一号群

体”)。近些年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

措施,2022 年朱鹮数量在我国已超过 7000

只,受威胁等级也由极危降为濒危。

核心素养:生命观

念、科学思维、社会

责任

设计意图:参照教材

中本单元的“复习与

提高”中非选择题的

模式设计此题,使得

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

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新

第185页

181

(1)从遗传与进化的角度看,位于陕西、

浙江、河南等地保护区内的朱鹮种群处于隔

离状态,这对于物种的延续有什么影响?

(2)在野生朱鹮栖息地,人们观察到游隼

击杀朱鹮的场面。因此有人建议大量捕杀游

隼等天敌以保护朱鹮,你是否赞同这一建

议?说说你的理由。

(3)导致朱鹮成为极危物种的生物和非生

物因素有哪些?自发现朱鹮以来,我国科研

工作者采取的保护措施都有哪些?目前朱鹮

保护面临的难题有哪些?怎样解决这些难

题?请查阅相关资料。

情境中迁移所学知识

(遗传与进化、影响

种群数量变化的因

素),从而解决实际

问题。学生通过查

阅、整合资料,关注

朱鹮等濒危物种保

护,提升社会责任。

四、作业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

(一)基础性作业

1.单项选择题

本部分作业内容均为客观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教师对

学生所提交作业进行批改,并参照评价量规表(表 1)进行等级打分。对于等级 C

的学生关注易错题序号,及时进行答疑解惑。

表 1 基础性作业——选择题的评价量规表

层级 A 级 B 级 C 级

分数 16-20 分 10-14 分 <10 分

2.概念图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参照评价量规表(表 2)进行等级打分,同时批改指出

问题,学生修改完善后二次提交,教师二次等级打分。最终将优秀作业在班级进行

第186页

182

分享和交流,从而实现同伴学习、反思内化。

表 2 基础性作业——概念图的评价量规表

指标

A 级 B 级 C 级

概念数目

基本完整覆盖本章核

心概念

本章概念基本覆盖,

1-2 个关键概念缺失

涉及本章概念比较

少,低于 5 个

连接关系

关系连接完全正确、

合理

关系连接基本正确,

有 1-2 个个别错误

关系连接混乱,出

现多于 3 处错误关

整体构图

构图、布局合理且美

构图清晰、个别布局

不合理

构图混乱,布局不

合理

(二)实践性作业

第一节新授课过程中,学生利用自制教具和实验材料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模

拟实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只是进行了五点取样法和标记重捕法的方法体验,并

未深入探究。因此,在第 1 课时后,将实践性作业布置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

用课后时间完成。在本单元教学的最后 1 课时,请学生进行汇报展示交流,通过学

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参照实践性作业的评价量规表(表 3)进行评

价。

表 3 实践性作业的评价量规表

指标 标准

分值

(分)

1

2

3

4

5

6

提出问

提出的问题有探

究的价值

5

作出假

所作假设是可检

验的

5

制定实

验方案

正确陈述自变量

和因变量的关系

5

准确描述控制自 5

第187页

183

变量和检测因变

量的方法

清晰列出重要的

步骤和材料用具

5

设计实

验记录表

表格完整,包含

自变量和因变量

5

能重复记录数据

5

可正确处理数据

5

实施实

验方案

认真完成实验步骤

5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5

能重复收集实验

数据

5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5

阐述实

验结果

与结论

能根据实验现象

和数据归纳结论

5

准确运用学科知

识解释结论

5

客观说出假设是

否成立

5

能对探究过程进

行反思和评价

5

进一步

探究

(选

做)

提出的问题有探

究的价值

5

提出的问题有探

究的价值,且实

验思路科学可行

1

5

第188页

184

总分 100

综合等级:A+(81-100 分)、A

(71-80 分)、B(61-70 分)、C

(0-60 分)

(三)综合性作业

教师参照评价量规表(表 4)对学生在资料分析问题方面的表述进行评价。

表 4 综合性作业的评价量规表

层级 A 级 B 级 C 级

标准

能认真查阅资料,科

学、完整、清晰地表

述所涉及问题,有自

己的观点。

能认真查阅资料,清

晰表述所涉及问题,

但是完整性和科学性

有所欠缺。

未按时完成,或者对

所涉及问题表述不

清,出现明显的科学

性错误。

五、作业完成情况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认真完成各项单元作业,且多数学生作业评价等级在 A

或 A 以上,达到了预期的作业目标。以下是部分学生作业展示:

基础性作业——概念图:

学生初稿 学生修改稿

教师评价:

探究实践性作业:

指标 层级

概念数目 B

连接关系 A

整体构图 B

指标 层级

概念数目 A

连接关系 A

整体构图 A

第189页

185

六、结束语

学科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单元学习体现了深度学习的具体化进程,通过系统设

计单元学习任务、作业,学会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在建立学习单元素养目

标的基础上,改进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以学生为本,科学设计有核心、有灵

魂的作业和任务,以聚焦真实问题为核心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注重

第190页

186

包括过程性、持续性、表现性等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生

成性和系统化,进而深入理解生物学的学科本质和理科属性,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彰显生物课程育人价值!

第191页

187

陕西省西安中学第二届作业设计大赛

高中生物学必修 1《分子与细胞》

第 3 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单元作业设计

适用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设计教师:李金

第192页

188

一、设计目的

通过完成本单元作业设计的学习任务,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高中生物

学必修课程中的大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中的重要概念

“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在本单元的学

习中,学生需理解细胞都由细胞膜包裹,细胞膜将细胞与其生活环境分隔开,能控

制物质进出,并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同时,真核细胞内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结

构,担负着物质运输、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而遗传信息

主要贮存在细胞核中。细胞各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协调一致,在功能上共同执

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并能动手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本单元作业设计力求体现层次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实践性,在问题设计方面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分层化的 10 道题目,包括“基础巩固”、“能力提

升”、“素养培养”3 个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情况完成必做题目和

选做题目,必做题目(包含基础巩固题和能力提升题)是贴近教材、共性、且基础

的学习任务,而选做题目(即素养培养题,有一定的难度),旨在帮助同学们在掌

握课本知识的实际情境下,将学到的知识、原理、思维方式方法延伸到生活中去,

用科学的思维解决和思考问题,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期望通过完成本单元作业,学生能够对课标知识进行较为全面的巩固,提升相应的

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模型建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助力核心素

养的达成。

二、教材信息

《细胞的基本结构》是新人教版生物学必修 1《分子与细胞》中第 3 单元的内

容,本单元包括《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细胞核的

结构与功能》,本单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前两单元学习的内

容是本单元的基础,又都在本单元进一步深化,后续单元对的学习内容也都离不开

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三、核心素养解读

(一)生命观念。系统观是本章重点体现的生命观,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有哪些结构为线索展开。

第193页

189

(二)科学思维。本章知识贯穿了科学思维的训练过程,比如细胞膜的成分、

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等等,都是通过提供科学史及相关资料,需要学生运用不同的

科学思维方法推测获得,其中渗透了模型研究的方法。

(三)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也是本章重点发展的核心素养。不仅安排了用高倍

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的学生实验,而且在各章节提供的材料中都多数

都是科学探究的史料,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与技术,如差速离心法、同位素标记

法、提出假说等。

(四)社会责任。在“与社会的联系”中介绍了人工合成膜、脂质体、克隆牛,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已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四、作业目标

本单元的作业目标旨在教学目标中 6 个重点和 5 个难点的落地。

(一)6 个重点。细胞膜的功能;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几种主要细胞器

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制作真核细胞的

三维结构模型。

(二)5 个难点。细胞膜的结构与其组成成分的内在联系;对细胞膜结构的探

索过程;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分析细胞中部分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制

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

五、作业内容及设计意图

单元名

细胞的基本结构(单元作业)

题量 共 8(必做)+2(选做)题

预估时

难度适中,必做题预估 40 分钟内完成

分层作

业设计

框架

作业内容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基础巩

固(必

做,

1.细胞之间通过信息交流,细胞之

间通过信息交流,保证细胞间功能

答案提示:C

情境类型:知识运用类

第194页

190

15 分钟) 的协调,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说

法错误的是( )

A.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

能和进行细胞间信息传递功能

B.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通过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而植物细胞还

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贯穿细胞壁沟

通相邻细胞的细胞质连线,为细胞

间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

C.一个受体就能接受并识别所有

信号

D.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通过

体液运输,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设计意图:以细胞膜的功能及细

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为载体设

置作业,意在严格执行学业质量

标准的要求下,加强对本单元内

容的主干、核心知识的深度考

查。

学科素养:

 生命观念  科学探究

 科学思维 社会责任

关键能力:

 理解能力  推理论证能

模型建构能力 实验探究能

创新能力

2.细胞质基质(如图)是细胞结构

的重要组成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

A.呈透明的溶胶状,充填于其他

有形结构之间

答案提示:C

情境类型:知识运用类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旨在考察

学生对于细胞基质的理解,细胞

质基质呈透明的溶胶状,由水、

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

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是活细

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活

细胞内,细胞质基质是呈不断流

动的状态。

学科素养:

 生命观念  科学探究

第195页

191

B.约占细胞总体积 55%,其中存

在几千种酶,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

谢的主要场所

C.在活细胞内呈静止状态

D.细胞质基质的化学组成可按其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分为三类,即小

分子、中等分子和大分子

 科学思维 社会责任

关键能力:

 理解能力  推理论证能

模型建构能力 实验探究能

创新能力

3.分泌蛋白由核糖体上合成之

后,其运输方向依次是( )

A.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

B.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

C.内质网→细胞膜→高尔基体

D.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答案提示:D

情境类型:基础知识类

设计意图:本题的考点是考察学

生对于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的

掌握情况:核糖体合成→内质网

初步加工→高尔基体进一步加

工、修饰→从课细胞膜排出。

学科素养:

 生命观念  科学探究

 科学思维 社会责任

关键能力:

 理解能力  推理论证能

模型建构能力 实验探究能

创新能力

4.科研人员对于生物膜模型的研

究经历了漫长历程。伴随着技术的

革新,借助电子显微镜及优化的物

理、化学处理方法,细胞膜的超微

结构才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关于

其流动镶嵌模型的叙述中,错误的

答案提示:A

情境类型:知识运用类

设计意图: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

模型为内容为载体,考查学生们

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培养

学生的科学思维,兼顾到课程内

第196页

192

是( )

A.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时,发现

蛋白质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磷脂双

分子层中

B.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

种类和数量越多

C.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

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具有

流动性

D.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

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的糖蛋白

容的覆盖面。以课程标准中的课

程内容为依据,帮助学生建构起

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科素养:

 生命观念  科学探究

 科学思维 社会责任

关键能力:

 理解能力  推理论证能

模型建构能力 实验探究能

创新能力

5.溶酶体贮积症是一类由溶酶体

酶折叠错误所引起的溶酶体功能

缺陷的疾病。错误折叠的溶酶体酶

会在内质网腔内滞留并被降解。目

前常用药物分子伴侣治疗该疾病,

作用机理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溶酶体是细胞的 “ 消 化 车

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

_____________ , 吞 噬 并 杀 死

_____________。

( 2 ) 溶 酶 体 酶 的 单 体 是

答案提示:

(1)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入侵

的细菌或病毒

(2)氨基酸

(3)静脉注射;酶的本质是蛋白

质,口服会被水解为氨基酸而失

去作用

(4)空间结构;囊泡

(5)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

可以看到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

核等;在电子显微镜下能观察到

核糖体、中心体、内质网、高尔

第197页

193

_____________

(3)该病的传统疗法为酶替代法,

即通过_____________(填“口服”

或“静脉注射”)重组溶酶体酶,补

充患者体内缺乏的酶。采取这种给

药方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药物分子伴侣能识别错误折

叠的溶酶体酶,并使其

_____________改变,形成正确折

叠蛋白,再经过_____________细

胞结构进入溶酶体中发挥作用。

(5)以显微技术在细胞结构研究

中的作用为例,简要说明科学与技

术的关系?

基体等细胞器,以及细胞核的结

构等。由此可见,科学与技术的

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

相促进的统一体。现代科学的重

大突破,与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是

密不可分的。

情境类型:知识运用类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在考验学生

对细胞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真实

的场景,考查学生对生物探究方

法的掌握情况,提升其探究能

力,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学科素养:

 生命观念  科学探究

 科学思维  社会责任

关键能力:

 理解能力  推理论证能

模型建构能力 实验探究能

创新能力

能力提

(必做,

10 分钟)

6.生物膜的流动性与温度有关。正

常温度时,膜既可保持正常的结

构,又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称为液

晶态;温度很低时,膜的流动性急

剧降低,转变为凝胶态;如果环境

温度很高,则变成无序的液体状

态。胆固醇分子与磷脂分子相结合

既能限制磷脂分子的热运动又能

答案提示:C

情境类型:学习探索类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在考验学生

对生物膜概念、结构的理解和运

用。理论上,细胞膜不仅使细胞

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同时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

息传递中起决定作用。其中任何

第198页

194

将磷脂分子相隔开使其更易流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胆固醇分子除了构成动物细胞

膜,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

运输

B.温度很高会破坏膜中蛋白质的

空间构象,从而使生物膜变成无序

状态

C.胆固醇可以调节动物生物膜的

流动性,使生物膜适应温度的范围

变小

D.生物膜的流动性表现在组成膜

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

能流动

部分产生变化都会对其流动性

产生影响,因为能清楚掌握生物

膜的结构及各部分之前的协作,

才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解决本题

的过程也是发展科学探究思维

的过程。

学科素养:

 生命观念  科学探究

 科学思维 社会责任

关键能力:

 理解能力  推理论证能

模型建构能力 实验探究能

创新能力

7.某医院为 16 岁男孩做“粪菌移

植”治疗自闭症,取得良好效果。粪

菌移植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

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

新的肠道菌群。而粪便中的部分细

菌可以合成 5-羟色胺,作为信号分

子影响大脑的功能,自闭症受 5-羟

色胺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是( )

答案提示:B

情境类型:科学探究类

设计意图:本题结合真实场景—

—肠道细菌,但考察的仍是教材

的基本内容。肠道细菌是原核生

物,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

胞器,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其他的细胞器。此题型的设计力

求让学生获得在真实情境中解

决生物问题的经验,形成把情境

与生物知识相关联的意识,更进

第199页

195

A.信号分子影响大脑功能体现了

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肠道细菌中合成的蛋白质需要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C.肠道细菌与人体细胞都以 DNA

作为遗传物质

D.肠道细菌与人体细胞都有相似

的细胞膜和细胞质等

一步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及科

学思维。

学科素养:

 生命观念  科学探究

 科学思维 社会责任

关键能力:

 理解能力  推理论证能

模型建构能力 实验探究能

创新能力

8.人体内胆固醇的总量为 100 到

200 克。其中三分之二在体内自行

合成,三分之一来自食物。低密度

脂蛋白把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全

身组织,高密度脂蛋白将各组织的

胆固醇送回肝脏代谢。当低密度脂

蛋白过量时,它携带的胆固醇便积

存在动脉壁上,容易导致动脉硬

化,使个体处于易患冠心病的危

险。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坏的胆固

醇”

答案提示:C

情境类型:科学探究类

设计意图: 这是在素养立意的

导向下,选择身边常见事件作为

设计作业内容的素材,以胆固醇

过高会导致肝硬化为为载体,在

解释生物现象的过程中,重点发

展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

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

本结构。

学科素养:

 生命观念  科学探究

 科学思维 社会责任

关键能力:

 理解能力  推理论证能

模型建构能力 实验探究能

第200页

196

B.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

要成分,是一种油油复合体,大部

分由肝脏制造

C.胆固醇积存在动脉壁上,容易引

起动脉硬化,这是由于高密度脂蛋

白过量

D.维生素 D 属于固醇类,服用钙

的同时服用一定量的维生素 D,补

钙效果会更好

创新能力

9.新型冠状病毒是靠新型冠状病

毒上的刺突蛋白感染细胞,其中

RNA(核糖核酸)结合宿主细胞的

核糖体,然后进行翻译,生成两串

蛋白质,蛋白水解酶再把两串蛋白

质切开,然后病毒能够继续重新复

制和繁殖,这就好比钥匙打开了大

门,感染者身体里面的新型冠状病

毒越来越多,从而使身体出现干

咳、发烧、呼吸困难等症状。根据

材料,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新冠病毒与肺部细胞相比在结

构上具有的显著特点是无细胞结

B.细胞上的核糖体具有识别作用

C.RNA 改变形状后就不能发挥功

能了

答案提示:C

情境类型:科学探究类

设计意图:以我们熟知的病毒对

切入点考察学生们对于细胞结

构的理解,旨在考察学生对于所

学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重点

发展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生命思

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

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科素养:

 生命观念  科学探究

 科学思维 社会责任

关键能力:

 理解能力  推理论证能

模型建构能力 实验探究能

创新能力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微信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