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二十周年春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

发布时间:2024-7-0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西泠二十周年春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

4758大窪詩佛題跋《唐實際寺隆闡法師碑》等舊拓三種清拓本3 册 紙本提要 :1. 大窪詩佛題跋《唐實際寺隆闡法師碑》,清中期拓本,1 冊 15 開半,另題跋 1 開,紙本。尺寸 :開本 :32×17cm。此本剪裱錦面舊裝,碑文末行“癸未十二月”之“十”字上裂道與字畫泐連。有日本著名漢詩人大窪詩佛墨筆題簽題跋,品評書風。鑒藏印 :江山翁(白) 長崎藏書(白) 2. 《唐同州三藏聖教序》,清拓本,1 函 1 冊 26 開,紙本。尺寸 :開本 :31.5×17.5cm。此本剪裱舊裝,碑文三行“典御十方”之“十”橫劃略損 ;二十六行“抱風雲之潤治”之“治”字墨筆已封口。鑒藏印 :白雲草廬主人(白) ; 3. 穀原題簽《漢曹全碑》,清末拓本,1 冊 18 開,紙本。尺寸 :開本 :31×18.2cm。此本剪裱舊裝,碑文二行“遷於”之“遷”字右捺點挖為彎角。鑒藏印 :穀原(朱) 儀征吳譲之珍藏印(白)[OKUBO SHIFUTSU] THREE KINDS OF RUBBINGS Ink-rubbing in Qing Dynasty3 volumes尺寸不一RMB: 10,000-20,000... [收起]
[展开]
西泠二十周年春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一家专门做书的公司
文本内容
第152页

4757

《漢史晨後碑》等漢碑拓本二種

清拓本

2 册 紙本

鑒藏印 :春雷(白) 彩航(朱) 穆煒書畫(朱) 臣煒之印(白) 漱石仙

館(朱)

提要 :1. 《漢史晨後碑》,清拓本,1 冊 15 開,另題跋 4 開半,尺寸 :開本 :

33.5×20.7cm。後碑全稱《史晨餮孔廟碑》,刻于建寧元年(168)四月。

1996年移入孔府西倉漢魏碑刻陳列館。此本有民國間顧彩杭、穆龍飛、

劉世英墨筆題名,末附穆龍飛考據碑文,並稱此為先祖兵部尚書穆

陰咸豐八年奉旨秋祭途中所得 ;

2. 《漢張遷碑》,清拓本,1 冊 21 開半,尺寸 :開本 :33.5×21cm。《張

遷碑》,全名《漢故榖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原石在山東東平縣,

現置於山東泰安岱廟。此碑書法雄厚多姿,以方筆為主,筆法凝練,

結構嚴整。此本剪裱裝,並額。

HAN SHI CHEN HOU BEI, ETC.

Ink-rubbing in Qing Dynasty

2 volumes

尺寸不一

RMB: 無底價

第153页

4758

大窪詩佛題跋《唐實際寺隆闡法師碑》等舊拓三種

清拓本

3 册 紙本

提要 :1. 大窪詩佛題跋《唐實際寺隆闡法師碑》,清中期拓本,1 冊 15 開

半,另題跋 1 開,紙本。尺寸 :開本 :32×17cm。此本剪裱錦面舊

裝,碑文末行“癸未十二月”之“十”字上裂道與字畫泐連。有日

本著名漢詩人大窪詩佛墨筆題簽題跋,品評書風。鑒藏印 :江山翁

(白) 長崎藏書(白)

2. 《唐同州三藏聖教序》,清拓本,1 函 1 冊 26 開,紙本。尺寸 :開本 :

31.5×17.5cm。此本剪裱舊裝,碑文三行“典御十方”之“十”橫

劃略損 ;二十六行“抱風雲之潤治”之“治”字墨筆已封口。鑒藏印 :

白雲草廬主人(白) ;

3. 穀原題簽《漢曹全碑》,清末拓本,1 冊 18 開,紙本。尺寸 :開本 :

31×18.2cm。此本剪裱舊裝,碑文二行“遷於”之“遷”字右捺點

挖為彎角。鑒藏印 :穀原(朱) 儀征吳譲之珍藏印(白)

[OKUBO SHIFUTSU] THREE KINDS OF RUBBINGS

Ink-rubbing in Qing Dynasty

3 volumes

尺寸不一

RMB: 10,000-20,000

跋者簡介 :大窪詩佛(1767 ~ 1837), 字天民 , 號詩佛老人 , 室名柳庵、江山

詩屋 , 又名江山川 , 世稱 \" 柳太郎 \"。是日本江戶後期最著名的漢

詩人 , 書畫俱佳。

第154页

4759

翁同龢批校、翁之善遞藏《漢張遷碑》

清嘉道間拓本

1 册 30 開半 另題跋 1 開半 紙本

鑒藏印 :翁同龢印(白) 常熟翁同龢藏本(朱) 常熟翁之善藏本(朱) 海虞翁之繕收藏(朱) 常熟翁氏藏書(白) 燕谷居士(朱) 常

熟張氏蠻巢考藏(白)

題簽 :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

題識 :1. 畫沙印泥。

2. 宋搨張君表頌,其藏鋒轉角,正如鍾太尉書。

3. 此碑宋搨肥澤流美,不可方物。吳萸生侍御藏一本,質於廠肆,丙戌正月假歸一觀,幾欲坐臥其下。近人何蝯叜得力於此,

曾見弟九十九通臨本,沉健變化,真得離方遯圓之趣。篋無舊本閣筆可也。瓶生。

提要 :《 張遷碑》,全名《漢故榖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原石在山東東平縣,現置於山東泰安岱廟。此碑書法雄厚多姿,以方筆為主,

方整勁挺,端正樸茂,筆法凝練,結構嚴整。

此本舊裝保存,並額。內收碑陰、碑陽。碑文第七行“犁種宿野”之“犁”字“牛”部二橫劃右端雖損但未泐去。封面前人隸

書墨筆題名,扉頁有“兩朝帝師”翁同龢墨筆題跋,內頁翁氏朱墨批校識語四十餘處,據《兩漢金石記》書記此碑面貌,並於

考據字處一一列舉標註。後光緒丙戌(1886)又借所見巴慰祖蟫薻閣藏舊本復勘,校語中多參照錢大昕、吳玉搢、翁方綱等時

人觀點,並抒己見,由此可見其醉心金石及嚴謹治學之道。又姪孫翁之善遞藏,流傳有序,誠可珍視。

[WENG TONGHE AND WENG ZHISHAN] HAN ZHANG QIAN BEI

Ink-rubbing between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1 volume of 30 pages plus one page and a half of inscription

開本 :31×17.7cm

RMB: 80,000-120,000

跋者簡介 :翁同龢(1830 ~ 1904),字叔平、聲甫、訒夫,號瓶庵、松禪、玉圃、瓶笙,江蘇常熟人。咸豐六年狀元。歷任戶部尚書、

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垂三十年。工詩文,擅畫山水、木石、雜畫。工書,稱同、光間書家第一,

名聞于時。

第158页

4760

黃士陵、陸恢題跋沈塘舊藏《北魏張猛龍碑》

清初淡墨精拓本

1 匣 1 册 26 開 另題跋 2 開 紙本

鑒藏印 :子孫永寶(朱白)

題簽 :1. 魏張猛龍碑。雪廬得于武昌,重裝題簽。鈐印 :陶宦(朱)

2. 明拓魏張猛龍碑。雪廬所藏,恢題。鈐印 :恢(白)

題跋 :1. 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雪廬道兄初得此冊,攜與敝藏舊拓本

相較,皆多於今本七十字,點畫無二,而此本尤見肥潤,信為明時

氊錘無疑,今此碑下截殘缺更甚,字畫纎瘦非復舊觀。癸卯秋九月,

黃士陵。鈐印 :黃士陵(白)

2. 明拓張猛龍碑,據吳退樓為杜小舫考出多四十餘字。杜藏本今歸余家,

此本曾與對校,筆畫無出入,是同時拓本,其為明拓無疑云。雪廬

老弟同嗜,恢。鈐印 :陸恢印信長壽(白)

提要 :《張猛龍碑》,又名《張猛龍清頌碑》,立於北魏正光三年(522),是為

張猛龍頌德而作。現存山東曲阜孔府西倉漢魏碑刻陳列館。書風在魏

碑中屬於風格雄健一類,歷代書家給以極高讚譽。康有為云 :“《張猛

龍碑》結體為書家之至,而短長俯仰,各隨其體。”

此本金絲楠木面板潢裝,羅紋紙舊裱鑲黑邊,碑文十行“冬溫夏清”

與明末拓基本相同 ;十七行“庶楊烋烈”之“烋”字下泐去兩點 ;

十八行“蓋魏”二字間石泐有連,墨色勻淨,字口清晰,無填墨,閱

之氣息清雅。因傳世無宋拓,最舊為明,故此清初淡墨精拓之本,誠

可珍視,拍場更是罕見。

扉頁收沈塘、陸恢題簽,後並黃士陵、陸恢長跋。沈塘作為陸恢最早

入門弟子之一,於碑學用力頗深,並與黃士陵等名家多有研討,故此

拓不僅如黃士陵題跋所云 :筆畫肥潤,非後期纖瘦者可比,亦是清末

其三人碑學考據之體現。

[HUANG SHILING, LU HUI AND SHEN TANG] BEI WEI

ZHANG MENG LONG BEI

Ink-rubbing in early Qing Dynasty

1 volume of 26 pages plus two pages of inscription

開本 :32.5×17cm

RMB: 750,000-900,000

跋者簡介 :1. 黃士陵(1849 ~ 1908),字牧甫、穆父,安徽黟縣人。通六書,

工篆刻,兼精繪事。所畫工筆花卉力追徐崇嗣沒骨法,精摩繪

鼎器,為藝林所重,篆刻成就尤為突出,於浙皖兩派外另闢蹊徑,

其書法得六朝遺韻,素有“徽派盟主”之稱,藝術成就與吳讓之、

徐三庚、趙之謙輩抗衡,為晚清藝壇一大家。

2. 陸恢(1851 ~ 1920),原名友恢,一名友奎,字廉夫,號狷盦、

破佛盦主,江蘇吳江人。寄寓蘇州。畫工山水、花卉。黃賓虹

評畫中九友“以吳江陸廉夫得名最早,山水學四王,渲染尤能

逼真”。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藏家簡介 :沈塘(1865 ~ 1921),按《廣印人》,傳作唐,字蓮舫,別字雪廬,

世居江蘇吳江。幼即好畫,後從陸恢游。為吳大澂、張之洞所器重,

與補修《承華事略》。旋移家蘇州,四方求畫者不絕於門。宣統三

年嘗仿倪瓚山水圖,載海上名家畫集。亦善篆刻。

本拍品 晚本

第160页

4761

陳伯衡舊藏漢《太室闕》《少室闕》

清乾隆精拓本

1 函 1 册 13 開 紙本

鑒藏印 :伯衡曾觀(朱) 草硲所得金石(朱)

提要 :嵩山三闕為我國現存最古的廟闕,即太室石闕、少室石闕、開母廟石

闕。三闕因清嘉慶元年(1796)金石學者黃易嵩洛訪碑之行而名聲大顯,

康有為評其書云 :“茂密渾勁”。

有清以來,三闕銘以黃易訪碑監拓本為佳。結合故宮博物院、上海圖

書館所藏黃易拓本,並參考《漢嵩山太室闕銘拓本版本》一文(見《收

藏家》2020 年第 6 期)。乾隆拓本,“君”字上部“尹”首筆已損,“口”

字右下與石花微連,“虎”字右側與界框間的黑色長條部分基本完整。

嘉慶初年拓本,“虎”字與右側界框間的黑色長條部分損去下截。

是冊為陳伯衡舊藏本,收錄太室闕額、太室闕銘和少室闕銘。墨色厚重,

品相極佳。舊經折裝,拓芯四周鑲黑局條,前後金絲楠面板。太室闕“君”

字基本完好,“虎”字右側黑色長條微損,與故宮博物院藏黃易嘉慶元

年拓本狀態相同,是乾隆晚期至嘉慶初年拓本。少室闕與之紙墨、拓

工相同,應為同時期拓本。

參閱 :1. 《中國碑帖鑒別圖典》P27 ~ 29,文物出版社,2010。

2. 《漢嵩山太室闕銘拓本版本》,《收藏家》,2020 年第 6 期。

3. 《蓬萊宿約—故宮藏黃易漢魏碑刻特集》P39 ~ 41,紫禁城出版社,

2010。

[CHEN BOHENG] TAI SHI QUE AND SHAO SHI QUE

Ink-rubbing in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1 case of 1 volume

開本 :34×16.7cm

RMB: 20,000-30,000

藏家簡介 :陳伯衡(1880 ~ 1961),名錫鈞,字伯衡。江蘇淮陰人,後居杭州。

西泠印社早期會員。精碑版學,收藏甚富。著有《歷代篆書石刻

目錄》、《楓樹山房帖目補編》等。

第161页

4762

劉位坦、王維樸、鄭爰居遞藏本《晉孫夫人碑》

清乾隆初淡墨拓本

1 冊 21 開 另題跋半開 紙本

鑒藏印 : 寬父(白) 蘭畦金石記(朱) 鄭爰居藏(朱) 諸城王維樸齊民珍

藏(白)

題跋 :1. 辛未孟春得此本,乃大興劉氏收藏,誠百年前舊拓也。蘭畦。

2. 晉任城夫人孫氏碑。

提要 :《孫夫人碑》刊刻於西晉泰始六年(271),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錢

塘學者江鳳彝在山東新泰縣新甫山下訪得,後移至新泰縣學,今在山

東泰安岱廟,《金石萃編》、《山左金石志》、《八瓊室金石補正》等書均

有著錄。其文辭古雅,猶存兩漢遺風 ;字畫方勁厚重,與魏黃初孔廟

碑極相似,是魏晉時期漢字書法由隸向楷過渡的重要印跡。魏晉流傳

至今的豐碑巨碣甚少,而婦人碑銘則更少,故此碑顯得尤為珍貴。

據校碑字訣,乾隆最初拓本特徵如下 :1. 碑額“太守”之“守”字上

半未泐。2. 十行“眾皆悅之”之“眾”字,筆道尚存。3. 十二行“為

婦卌餘載”之“婦卌”均未泐 ;其下“言無口過”之“過”字存左半。

3. 十三行“夫人之口”之“之”字尚存。4. 十七行“是乃追而”之“乃追”

二字微損 5. 二十行“弘多仍羅”之“仍”字完好,故定為初出土拓本。

6. 未行“曰古”之“曰”字存下大半,“古”字存右大半。晚期拓本均

有泐損,詳見對比圖。

拍品為淡墨本,字口精神,多處文字及筆劃符合乾隆末年初拓本特徵,

部分考據優於上海圖書館藏黃易、羅振玉、李國松遞藏乾嘉拓本。原

裝舊裱,實屬難得善本。又,據王壯弘《崇善樓筆記》載,曾見初拓

整紙本,無題跋及鈐印,同樣為淡墨拓本。此本據題跋,原為大興劉

位坦舊藏,同治辛未(1871)歸諸城王維樸,後又歸青島鄭爰居。王

維樸云為百年前舊拓,即屬乾隆初拓本。

參閱 :1. 《崇善樓筆記》P71,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2. 《上海圖書館善本碑帖綜錄》P324 ~ 329,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

[LIU WEITAN, WANG WEIPU AND ZHENG YUANJU] JIN SUN

FU REN BEI

Ink-rubbing in early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1 volume of 21 pages plus half a page of inscription

開本 :32.5×17.5cm

RMB: 50,000-60,000

藏家簡介 :1. 劉位坦(1802 ~ 1861),字寬父,號後園。清著名藏書家。道

光五年(1825)拔貢生,咸豐元年(1851)以御史出守湖南辰

州府,咸豐八年乞歸。劉氏其家收藏碑帖拓本極富,典籍、金石、

書畫,無不收羅。劉銓福因家藏甲戌本脂批《紅樓夢》而知名。

張之洞曾言劉氏“家世好古,多交通人,園池幽勝,藏弆之富,

都下無比”。

2. 王維樸(1897 ~ 1931),字齊民。山東諸城人,祖父王戟門。

繼承家藏,廣搜書畫、碑帖、古泉、印譜,著《泉苑萃珍》《古

泉匯考》《青箱古籍》等。

3. 鄭爰居(1891 ~ 1958),亦名再時,字雲渠,書齋“寒松堂”。

山東諸城人。擅長金石、篆刻。無論鐘鼐彝銘甲骨簡牘,無所不通。

青島圖書館眾多古籍即他所捐藏品。

第163页

漢三老石室及內景

西泠印社藏石拓本 陳渭泉拓本 咸豐初拓本第一行 周世熊藏碑之初拓本,碑文第四列 “次”字及邊欄完好,欄外 餘石尚多,屬三老碑之最早拓本。

第164页

4763

王文燾舊藏初拓精本《漢三老碑》(王文燾、易均室等四家題跋)

清咸豐初拓本

1 軸 紙本

鑒藏印 : 餘姚客星山周清泉手拓(朱) 清泉(朱) 餘姚周清泉金石書畫記(朱) 周世熊印(白) 華陽王琡廡收藏印記(白) 王君覆

賞金石文字記(白) 王璹廡審定金石刻辭(白) 褔迎亝所藏書籍金石記(朱) 叔潕(朱) 褔迎亝(白) 王璹父收藏印(朱) 王

氏吉金樂石(朱) 石墨善本(白) 潛江易忠籙讀碑之記(朱) 㝱雨廔(朱) 孫太初藏銘心之品(朱) 孫太初藏碑記(朱) 古

滇孫太初所藏金石善本記(朱) 孫氏金石(白) 孫三審定(朱) 如願(朱) 憲鈞五十以後所得(朱)

題跋 :1. 東漢第一碑。同治癸酉春仲,自杭至蘇,與何子貞品碑題此,恆。宣統丁卯夏五得周清泉拓本景撫題額並跋識,燾。鈐印 :福迎齋(白)

2. 此碑右半分四段,上一段記三老諱忌,次記椽諱忌,次記玄等五人,次記盆等六人……右吳君跋釋精審,癸亥(1923)夏見於

裝潢肆壁間,蓋弆者重付潢治也。余于戊午(1918)己未(1919)間曾於陳氏得睹此石,每見必捫之。時陳氏將以之泛海求售,

余愛而不能留,因索得一拓,並擬搜輯名人跋識彙壽諸梓,得睹吳君所跋,爰就壁錄副藏之。吳君之恒,字不傳,然與蝯叟同

品題金石,當亦非泛泛者。今石已歸浙,不致出游,余有記詳志顛末,錄於陳氏拓本之後。今因獲得舊拓,遂彔吳君跋釋於上。

宣統丁卯(1927)夏五中旬,華陽王文燾君覆甫重錄於滬上賃廡之褔迎亝,距吳君記時又越四十二年矣。鈐印 :君(朱) 覆(朱)

3. 此碑末行“敬曉末孫,□副祖德焉”之“□”字,以前著錄家皆不識。亡友邱君于蕃曩嘗以為問,當時無以答。今細審之,乃“冀”

字也。此字久不能識,一旦得之,惜邱君墓已宿草,不及告之矣。羅振玉(王文燾過錄羅振玉跋)。鈐印 :璹廡(白)

4. 先君子解組後,卜居邑之客星山下嚴陵塢,即漢徵士嚴先生故里也。咸豐壬子(1852)夏五月,村人入山取土,得此石平正,

欲以甃墓,翌日雷雨初霽,見石山有字,遂不敢動,歸而告余,往視碑額斷缺,無從辨其姓氏,幸正文完好,共得二百十七字。

因卜日設祭,移置山館,建竹亭覆之……同治丁卯春五月,清泉再識。右餘姚周清泉跋識三則,詳志是石出土歲月及遭辛酉賊

亂始末甚悉。宣統己未(1919)得諸京口陳氏,蓋周氏裔讐石時錄示陳氏,俾知得石之由也。余幸獲睹東漢第一石刻,匄得墨本,

因竝假周氏原稿錄副藏之。此石自同治壬子至今七十餘年,好古之士咸攷釋審定之,大都見於各家文集及《金石跋尾》(約有十

餘家),惟吳氏恆及此三跋未見著錄,因亟錄於墨拓之次。宣統丁卯(1927)夏五月中澣,華陽王君覆父迻錄於海上竝識。鈐印 :

君覆迻錄(朱) 君覆(朱)

5. 戊寅花朝月潛江易忠籙觀此初拓精本于昭通劉笠僧先生行館記。鈐印 :滄浪一舸(白)

6. 癸巳寒食,布震宇敬觀,時年六十有九。鈐印 :布青陽(白)

7. 漢三老諱字忌日刻石,周氏得石時初拓精本,海內稀如星鳳,華陽王氏舊藏。己丑夏以重金從笠僧處易歸。太初記。

提要 :《漢三老碑》全稱“漢三老諱字忌日記刻石”,約刻成於東漢建武二十八年(52),清咸豐二年(1852)出土于浙江余姚客星山下,

為近村嚴陵塢周世熊所得。清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軍攻陷余姚,此碑被義軍撲地起灶,幸碑文未受到大的損傷。民國八

年(1919)被上海房地產商陳渭泉購得,十年(1921),此碑輾轉至上海,滬上外商聞之欲出重金收購,事為浙江同鄉沈寶昌、姚

醞石獲悉,後經西泠社社首任社長吳昌碩等積極呼籲,同鄉募捐集 8000 大洋購得此碑,並在西泠印社築石室永久保存。因江南地

區漢碑珍罕,故此碑堪稱“浙中第一名碑”。

此即為周世熊藏碑之初拓精本,碑文第四列第一行“次”字及邊欄完好,欄外餘石尚多,屬三老碑之最早拓本。據魏錫曾《書漢

三老碑後》可知,此碑剛出土時,周世熊僅“命工拓百十紙”。卷端王文燾手摹吳恆題名及跋記,稱與此碑曾有一面因緣。下方錄

周世熊詳述此碑出土歲月及辛酉賊亂之經歷題跋三則,可補史闕。又布震宇、易忠籙、孫太初跋記,王文燾、孫太初、徐無聞等

名家遞藏,誠可珍視!

刊載 :《古典文獻研究》第 20 輯 P221 蔡淵迪《王文燾舊藏 < 三老諱字忌日記 > 拓本考述》,程章燦主編,2017。

[WANG WENTAO] HAN SAN LAO BEI (WITH INSCRIPTIONS BY FOUR MASTERS)

Ink-rubbing in Xianfe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1 scroll

Published: Textual Research on San Lao Hui Zi Ji Ri Ji Ta Ben Kao Shu Collected by Wang Wentao,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for Chinese Classics

Studies, vol. 20, p. 221, 2017

135×52.5cm

RMB: 500,000-800,000

跋者簡介 :1. 王文燾(近代),字君覆,又字叔潕、斅宧、壽魯,室名強學簃。四川華陽(今屬成都)人。王秉恩子。近代金石學家。曾

任浙江候補知縣。著有《杶蔭宧初草》《鹽鐵論校記》《春秋左氏古經》《石經匯函》等。

2. 易忠籙(1886 ~ ?),字均室,號魯園外史,湖北潛江人。收藏金石拓本甚豐。善書畫,工篆書及行書。

3. 布震宇(1884 ~ 1967),名青陽,又號石羊布衣,雲南白井人。光緒末年考入京師大學堂博物實習科修習,成為雲南第一

批專業文博人才。畢業後回到雲南,先後供職于雲南圖書博物館與各學。

4. 孫太初(1925 ~ 2012),號石公,夢雨樓主人,白族,雲南鶴慶人,主要從事雲南兩漢時期及南詔、大理國時期文物考古研究,

曾任中國考古學會第一屆理事。著名考古學家、文史學家、金石學家、書法家等。

第166页

4764

唐晏題跋、楊鐸題簽《瘞鶴銘拓本》

清拓本

1 册 5 張 紙本

鑒藏印 :在庭所收金石(朱)

提要 :《瘞鶴銘》于南梁天監十三年(514)刻於丹徒(今江蘇鎮江市)焦山

西麓摩崖上,原楷書十二行,書自左至右,每行二十五字左右。後因

山崩,石墮江中。至北宋年間,始有人于江灘發現刻石文字,經歐陽

修《集古錄》著錄,為世所重。宋代黃庭堅稱之為“大字無過瘞鶴銘,

小字無過遺教經”。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陳鵬年令舁石出水,將五

石移至焦山觀音庵沾合嵌壁。

此本分五紙拓,折疊裝,宋錦面板有楊鐸題簽,拓本上有唐晏三處朱

筆題跋。

[TANG YAN AND YANG DUO] YI HE MING TA BEN

Ink-rubbing in Qing Dynasty

1 volume of 5 pieces

開本 :32.5×19cm

RMB: 10,000-30,000

跋者簡介 :唐晏(1857 ~ 1920),滿族,瓜爾佳氏,原名震鈞,字在廷(亭),

又字元素,號涉江,清代學者。光緒八年(1882)舉人,官甘泉

知縣,遷陝西道員。宣統二年(1910)執教于京師大學堂。博學

多聞,善畫墨梅及蘭竹。工篆、隸,能畫。有海上嘉月塵詩。著

有《渤海國志》、《庚子西行紀事》、《兩漢三國學案》、《八旗詩媛

小傳》、《國朝書人輯略》等。

題簽者簡介 :楊鐸 (1810~1880),字石卿、碩卿,自號石道人,商城人。自幼

酷愛金石,少游各地名勝,凡周秦古籀篆,六朝南北碑,無不

搜尋拓輯。曾任江蘇震澤 ( 今江蘇省吳縣 ) 縣令。不久棄官專事

藝文。晚年客居金陵,廣搜博采,歷數十年編就《金石志》。

第167页

4765

顧浩題跋《龍門二十品》

清拓本

2 冊 93 開 另題跋半開 紙本

鑒藏印 : 顧浩所得(白) 春申顧浩收藏舊拓善本(朱) 顧浩印(白) 臣照之印(朱) 禮庭(朱) 顧

浩珍賞(朱) 春申顧浩(白) 潭影山房珍藏(朱) 雁潭心賞(朱)

提要 : 據仲威先生《龍門二十品》各期版本校勘匯總,比對可知,此本“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

“元詳造像記”、“元燮造像記”、“一弗造像”、“高太妃造像”、“優填王造像”、“高樹等造像記、“道

匠造像記”、“鄭長猷造像記”、“比丘惠感造像記”、“解伯達造像記”與謝國楨藏最初集拓本同時,“始

平公造像”略晚於謝國楨藏最初集拓本,又稍早於優填王早本。“楊大眼造像”、“牛橛造像”、“元

祐造像”、“廣川王祖母侯太妃自造像記”、“比丘法生造像記”、“慈香造像”、“侯太妃為賀蘭汗造像記”

屬於優填王早本。

此本為顧浩、劉臨川舊藏,顧浩為上海愛好碑帖收藏的老先生,拍場偶見其舊藏碑帖。

[GU HAO] LONG MEN ER SHI PIN

Ink-rubbing in Qing Dynasty

2 volumes of 93 pages plus half a page of inscription

開本 :28.5×15cm

RMB: 80,000-100,000

第168页

4766

劉鶚題跋《阮刻石鼓文摘句》拓本冊

清末拓本

1 冊 紙本

題跋 :古碑鉤刻極不易。阮文達所刻石鼓文規模尚存,精神全失。不但此也,

宋元以來所翻漢碑,無一佳者,可見篆隸之意失傳久矣。茲予去其糊

塗,留其清晰者,拈裝一本,以便摹仿。若考求其用筆,玩味其氣韻,

則固有吾之明拓本在。癸卯四月,鐵雲題於抱殘守缺之齋。

簽條 :阮刻石鼓文摘句。

鑒藏印 :絡園鍳藏(朱)

說明 :高絡園舊藏。

此為劉鄂題簽、題跋《阮刻石鼓文摘句》拓本冊,為劉氏依據阮元刻

石鼓文拓本“去其糊塗,留其清晰者,拈裝”而成,意在方便摹仿。

在跋文中,劉氏並透露自己收藏有明拓石鼓文。事實上,劉鶚曾藏有

項氏天籟閣本宋拓、明拓石鼓文,並“印明拓《石鼓文》,每份一元”。

劉鶚為《老殘遊記》作者,其手跡在市場中較為少見。

嘉慶二年八月,阮元曾摹天一閣拓北宋石鼓文,置於杭州府學明倫堂

壁間,嘉慶十一年“重摹十石,置之揚州府學”。

[LIU E] RUAN KE SHI GU WEN ZHAI JU

Ink-rubb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1 volume

Provenance: Previously collected by Gao Luoyuan.

開本 :28×18cm

RMB: 30,000-40,000

作者簡介 :劉鶚(1857 ~ 1909),又名鄂,字雲臣、鐵雲等,號蜨雲、抱殘

守缺齋主人、天下第一江山漁樵等,室名五十瓦鐙齋、芬陀利室,

江蘇丹徒人。於數學、醫術、水利、樂律均有研究。以功官至候

補知府。喜金石碑版,為最早收藏甲骨文者之一。所著《老殘游記》

是晚清譴責小說的代表作。

藏家簡介 :高時敷(1886 ~ 1976),字戈虯,號絡園,浙江杭州人,寓居上

海。工書畫,精篆刻,富收藏。與兄時豐、時顯並稱“高氏三傑”。

1937 年與丁仁、葛昌楹、俞人萃各出所藏合輯成《丁丑劫餘印存》

二十卷。

第169页

4767

張效彬舊藏《北魏高貞碑》

清乾嘉間“王”字未損本

1 函 1 册 20 開半 紙本

鑒藏印 :琴風珍玩金石書畫(朱) 靜興廬(朱) 木雞過眼(白) 固始張氏

鏡菡榭收藏鑒賞印(朱) 松岡信印(白) 東庵(朱) 東廬清玩(朱)

提要 : 是碑全稱《龍驤將軍營州刺史懿侯高貞碑》。篆書題額,北魏正光四年

(523)刻。清雍乾間出土于山東德州,現存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原

石現在已經斷為兩截,損字甚多。筆法勁健開張,結體方正,為石刻

之最整峭者。

此本剪裱裝,錦面鑲木邊潢裝,並額。碑文八行“於王”之“王”字

未損 ;十二行“君傶愈重”之“重”字“曰”部僅泐及中橫,墨色古樸,

名家舊藏。

[ZHANG XIAOBIN] BEI WEI GAO ZHEN BEI

Ink-rubbing between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1 case of 1 volume

開本 :31.3×18.7cm

RMB: 50,000-80,000

藏家簡介 :張效彬(1882 ~ 1968),名瑋、字效彬,號敔園,河南固始人。

曾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學習經濟學,回國後任教于京師法政新學堂。

北洋政府時期,曾出使俄羅斯,先後任赤塔領事、伊爾庫茲克總

領事、彼得堡總領事,十月革命後回國。富收藏,曾建私人博物館。

書法宗北碑,楷書尤精。張效彬先生父親為清末進士張仁黼。

本拍品 晚本 本拍品 晚本

第170页

4768

唐歐陽詢書皇甫誕碑

清拓“三監”本

1 匣 1 册 16 開半 紙本

鑒藏印 :鐵峰審定(白) 鐵峰經眼(朱)

提要 : 是碑又稱《隋柱國弘義明公皇甫誕碑》、《皇甫君碑》。正書,

二十八行,行五十九字。唐于志甯撰文,歐陽詢書,書風勁瘦,

用筆研潤,原碑現藏陝西省碑林博物館。

拍品剪裱裝,楠木面板。內頁碑文二行“勢重三監”之“監”字完好,

十九行“黼黻為文”諸字完好。

TANG OU YANG XUN SHU HUANG FU DAN BEI

Ink-rubbing in Qing Dynasty

1 case of 1 volume

開本 :33×19.5cm

RMB: 18,000-28,000

第171页

4769

劉亞文題跋《雲麾將軍李秀碑》

清中早期拓本

1 匣 2 册 27 開半 另題跋半開 紙本

鑒藏印 : 赤希子(白) 果齋所藏(白) 亞文平生真賞(朱) 鎦氏家藏

(朱) 果齋(朱) 亞文(朱) 學炳(朱)

提要 : 此碑是李邕撰文並手書的唐碑名品,是其書法的代表作。原碑斷後被

裂為柱礎,萬曆間剜令李蔭地得六礎,至康熙間僅存二礎,今存文天

祥祠壁間,可辨可僅二百餘字。傳世宋拓僅見三本 :李宗瀚本今存故

宮博物院,孔廣陶本傳在中山圖書館,莫是龍藏宋翻本在私人手。翻

本除董其昌《戲鴻堂法書》、海山仙館摹刻本外,以翁方綱本、蔣策本

較多見。翁本據殘石本翻摹,共五石,分別為碑額篆書三字,圓礎二石,

半礎一石及橫石。蔣本據李宗瀚藏全文本摹刻上石,因附刻道光六年

朱為弼跋,故前人亦稱之為“朱為弼本”。

拍品錦面挖鑲精裱為兩冊,附原裝木盒,品相保存極佳。是冊為“李秀碑”

全文翻刻本,清中早期白紙濃墨精拓本,字字清晰,必刻後成初拓。

冊中鈐有“劉氏家藏”、“亞文平生真賞”、“果齋”等印,又有其墨筆

題跋,足見其珍視(以下簡稱“劉本”)。劉亞文,號果齋,民國時期

著名收藏家。既是全文本,則必非翁氏所摹殘石本,又顯與蔣本不同,

遍查文獻,未知所出。逐字細審,存字與李宗瀚本(以下簡稱“李本”)

相近,但筆劃頗多不同,拍品第四開右頁末行”遼東都督”之“督”

字,李本僅見上部“叔”字,下部似有剪失。此本“日”部清晰可見,

故推測所據並非“李本”。又如首行“郎”、“郡”等字,李本完好,劉

本皆有石花,所據之底本當晚于李本。明代以來文獻著錄李秀碑善本,

僅前文所述宋拓三種。經過石花比對,可知拍品與上述三種無涉,雖

未知其刊刻年代,亦不知底本所據,但能為李邕研究增添一“新本”,

足見其版本價值的重要性。

[LIU YAWEN] YUN HUI JIANG JUN LI XIU BEI

Ink-rubbing in early and middle Qing Dynasty

1 case of 2 volumes plus half a page of inscription

開本 :36.5×20cm

RMB: 20,000-30,000

第172页

4770

西周大盂鼎銘拓未剔本及已剔本

清晚期拓本

2 張 紙本

提要 :大盂鼎,又稱“盂鼎”,西周康王時期

著名青銅器,內壁鐫有銘文二百九十一

字,佈局嚴謹,用筆方園兼備,端莊凝

重,為西周早期金文代表作。清道光年

間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今寶雞眉縣),

輾轉被岐山宋金鑒、周庚盛、左宗棠所

得,左氏將其贈給潘祖蔭,為攀古樓重

鎮之寶。

拍品內收銘拓二種,第十七行一作“十

又二白”;一作“十又三白”,整紙未襯,

棰拓尚佳。

TWO EDITIONS OF RUBBING OF

DA YU DING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k-rubb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2 pieces

未剔 :37×40.5cm 已剔 :38×37.5cm

RMB: 10,000-30,000

第173页

4771

樂炳元穎拓《吳大澂藏彝器圖軸》

清末民國間繪本

1 軸 絹本

鑒藏印 : 炳元之印(白) 人無私大亨貞(白) 志不渝於金石(朱) 子琴(朱) 子琴長幸唯印(白)

提要 : 拍品內收樂炳元穎拓吳大澂藏叔 鼎、鑄公簠、錫高卣彝器全形三種,邊附銘文及行書釋文,

綾邊舊裱一軸,古樸雅緻。

樂炳元(清),湖南永州新田人,工金石篆刻,從吳大澂極久,吳氏撫湘時所書碑碣及篆《論

語》《孝經》《說文》等皆其手刻。

LE BINGYUAN WU DA CHENG CANG YI QI TU ZHOU

Painted between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 scroll

155×39.5cm

RMB: 30,000-40,000

第174页

4772

西周青銅鼎全形拓

舊拓本

1 軸 紙本

鑒藏印 :偕樂盦收藏(朱)

提要 :拍品內收西周中期青銅鼎全形拓一幅,

溥倫舊藏器,上拓銘文,下附全形,

八十年代文物商店精裱立軸。

RUBBING OF A WESTERN ZHOU

BRONZE WARE

Old ink-rubbing

1 scroll

67×34cm

RMB: 6,000-10,000

第175页

4773

孫鼎舊藏《西周御正良爵全形拓》

民國間拓本

1 軸 紙本

鑒藏印 :孫鼎(白) 孫氏師匡藏器(白) 從未曾有(朱) 平生有

三代文字之好(白)

提要 :御正良爵,西周早期器物,現藏國家博物館,1959 年孫鼎先

生捐贈。御正良爵的絕冠之處在於銘文外鑄於器表,不同於

一般銅器鑄銘於器腹內壁,共有 23 字,是目前所見銘文最多

的爵,實屬海內商周第一爵,記錄了周王朝重臣召公(太保)

對御正良的賞賜。

御正良爵拓本傳世絕少,目前僅國圖有藏同類拓本。此為民

國時期全形並銘文精拓一紙,拓工精美。參考國家圖書館藏

全形拓本,此拓應為王秀仁所拓,詳見參考資料。拓本保存

甚佳,裝潢考究。

參閱 :1. 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藏青銅器全形拓集成》卷四 ·酒器,

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 年,第 930-931 頁。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殷周金文集成》09103,中

華書局,2007 年。

3. 吳鎮烽 :《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08584,上海古籍

出版社,2012 年。

[SUN DING] XI ZHOU YU ZHENG LIANG JUE QUAN

XING TA

Ink-rubbing in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 scroll

銘文 :16×13.5cm 全形 :53×41.2cm

RMB: 20,000-30,000

藏家簡介 :孫鼎(1908 ~ 1977),字師匡,安徽桐城人,著名收藏家,

藏書家周叔弢、金石家周季木之外甥。孫鼎自幼受二位

舅父指點,所藏青銅、古泉頗精,後先生將所藏珍品無

私捐給國家。

第177页

毛公鼎、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四大國寶青銅器銘文及全形拓

第178页

4774

羅振玉、姚華、鈕嘉蔭等題跋孫秋帆舊藏《毛公鼎铭及全形拓》

清晚期精拓本

1 軸 紙本

題跋 :1. 周毛公鼎銘。浭陽端忠敏公藏器,衡漳孫秋颿藏銘。宣統壬子(1912)春正月人日,陽湖鈕嘉蔭書於宣武城南庽齋。鈐印 :嘉

蔭私印(白) 文叔(朱)

2. 此鼎為海內吉金之冠,矧此本為忠敏拓贈,尤可寶也。庚申(1920)五月廿二日,雪翁羅振玉觀于京師。鈐印 :羅振玉印(白) 羅

叔言(白)

3. 簠齋陳先生得此鼎,曾拓十本,皆濰縣譚姓手拓。吳愙齋所謂秘不示人者也。忠敏得之僅拓四本,即匆匆赴蜀授命。秋帆是本

即四本之一,亦即十四本之一,可寶也。馮恕記。鈐印 :馮恕(朱)

4. 此厝鼎乃歸忠愍公端方後所拓,秋颿之所藏也。鼎原藏濰縣陳壽卿先生家,秘不示人。有妒之者至,詆為贗鼎。其後拓本稍稍流傳,

則又推重其文為尚書遺篇云。方壽老逝世,忠愍得鼎訊可問也,馳書自西山別舍,亟秋颿之濰,信宿至,秘無知者,夤夜訪陳氏後人,

趁其機勢,侵晨鼎入秋颿手,而濰之巨家來奪已無及矣。秋颿遂輦歸京師,忠愍喜可知也。鼎既歸,而艱于拓墨,久之得數本,

此其一也。世號端拓,以墨本鼎足正面在前,與陳拓在後者,為二家之別。端拓既罕,秋颿又於此鼎有此一段因緣,烏可不為

之記乎。庚申(1920)立夏,蓮華盦漫書,姚華。鈐印 :姚華之印(朱)

提要 :毛公鼎為西周晚期重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銘文凡 499 字。是商周有銘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記錄西周珍貴史料,訓誥辭

令最完整,賞賜封爵的等級最高,在古史、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都具有重大價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於陝西岐山,

咸豐二年(1852)為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以重資購藏,此後一直伴隨陳介祺三十餘年,直至其逝世,轉為次子陳厚滋秘藏,

清宣統二年(1910)被陳厚滋次子陳孝笙售於兩江總督端方,民國間歸葉恭綽、陳詠仁,今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據存世情況看,如今可見全形拓分為陳介祺藏器時期拓本、端方藏器時期拓本、葉恭綽藏器時期拓本等,以陳介祺時期拓本最為常見,

而現存明確端方時期之拓本僅見此一件。

此本銘文為“四靴頭式”,“靴頭”向內,字口撲拓極精,墨色烏亮勻整 ;全形腹部重環紋拓四組,一足在前,兩足在後,鏽斑自然,

器型穩重。挖裱鑲綾邊舊裝。鈕嘉蔭篆書墨筆題端,稱此為孫秋帆藏端方時期全形拓。孫氏不僅是清末民初北京琉璃廠著名古玩

商,也熱衷金石文字,與端方、王懿榮等人交往頻繁。邊側羅振玉、馮恕二家題跋,考據陳介祺及端方拓本存量,稱此“忠敏拓贈,

猶可寶也”。下方有姚華長跋,記載孫秋帆為端方購鼎之事頗詳。故此重器、精拓又頗具傳奇之本誠可為諸同好所寶!

著錄 :《陳介祺研究》中 P529,齊魯書社,2021。

[LUO ZHENYU, YAO HUA, NIU JIAYIN, SUN QIUFAN, ET AL.] MAO GONG DING JI QUAN XING TA

Ink-rubb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1 scroll

Literature: Study of Chen Jieqi, vol. 2, p. 529, Qilu Press, 2021

192×68cm

RMB: 300,000-500,000

藏家簡介 :孫桂澄(近代),字秋颿,河北衡水人。清末民初著名古玩收藏家、鑒賞家,北京琉璃廠式古齋古玩鋪創辦人,與王懿榮、端

方等人過從甚密。端方經他之手購得毛公鼎。

跋者簡介 :1. 鈕嘉蔭(1857 ~ 1915),字叔文,號聞叔、夫椒山民,室名結古歡室,吳縣(今蘇州)人。精鑒別,工書及篆刻,金石考證,

真草篆隸,均能入古。

2. 羅振玉(1866 ~ 1940),字叔蘊、叔言,又字商遺,號雪堂,晚號貞松老人、松翁等,浙江上虞人。遷居江蘇淮安。擅考古,

工書法,行楷古籀,端嚴方正,小楷尤為精妙。對中國科學、文化、學術頗有貢獻,參與開拓中國的現代農學、保存內閣

大庫明清檔案、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與傳播、整理敦煌文卷、開展漢晉木簡的考究、宣導古明器研究,中國近代考古學的

奠基人。一生著作達 189 餘種,校刊書籍 642 餘種。

3. 馮恕(1867 ~ 1948),字公度,號華農,原籍浙江慈溪,寄籍河北大興。歷任海軍部參事,軍樞司長及海軍協都等職,晚

年定居北京。工書法,精鑒賞,書法功力頗深,尤以顏體著稱,過去京城流傳過“無匾不恕”的口碑。

4. 姚華(1876 ~ 1930),名芒,字一鄂,又字重光,號茫父、弗堂、蓮華盦主等,貴州貴陽人。光緒三十年進士,官郵傳部主事。

曾留學日本,後嗜金石書畫,凡山水、花卉、篆隸真行,皆為時所重。于詩文詞曲,碑版古器及考據音韻亦無不精通。居京時,

與陳師曾最善。晚年以鬻書賣畫為生。歷任北京女子師範校長、朝陽大學教授等。

第181页

4775

王福厂為陳漢第題《散氏盤銘及全形拓》

民國間拓本

1 軸 紙本

鑒藏印 :故宮博物院古物館傳拓金石文字之記(朱,兩次)

題跋 : 散氏盤。甲戌(1934)秋日為伏廬主人題。褔厂王禔。鈐印 :王禔(白)

提要 : 散氏盤為西周晚期青銅重器,內鑄銘文三百五十七字,記錄了西

周中晚期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井田制的動

搖和王室權力逐漸衰弱的史實,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乾隆初

年出土於陝西鳳翔,嘉慶時阮元購之進呈內府。後久藏禁中,不

聞其名,以致朝野傳聞各異。

1924 年,馬衡等人遜清內務府,發現散氏盤於養心殿庫房,民國

十三年(1924)故宮博物院成立,因經費困絀,乃於民國十八年

至二十一年(1929 ~ 1932),由院內古物館負責傳拓多種重要青

銅器,鈐“故宮博物院古物館傳拓金石文字之記”朱文印進行發售,

當時散氏盤每張售價已是 50 銀元。

此幅即為故宮古物館傳拓之本,存北京文物商店舊簽。上鈐專用

朱印,銘文清晰,器型周正。卷端“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的王

禔墨筆篆書,為伏廬主人陳漢第題名。

1924 年,王禔應聘於“清室善後委員會(故宮前身)”,出任古物

陳列所鑒定委員,與寓居北京的同鄉陳漢第頗多交集,曾為其刻“伏

廬清暇”等印,此 1934 年題跋之本亦為一證也。

[WANG FU’AN AND CHEN HANDI] SAN SHI PAN MING JI

QUAN XING TA

Ink-rubbing in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 scroll

175×67.5cm

RMB: 300,000-500,000

跋者簡介 : 王禔(1880 ~ 1960),初名壽祺,更名禔,號福厂,七十後

號持默老人,浙江杭州人。精訓詁、詞章、金石、書畫之學,

工篆刻,時與吳昌碩、趙叔孺有並美之譽,為西泠印社創始

人之一。生前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浙江省文史館館員。

上款簡介 :陳漢第(1874 ~ 1949),名一作漢弟,字仲恕,一作中恕、仲書,

號伏廬,室名千印齋等,杭州人。清季翰林,曾留學日本。

辛亥革命後,歷任總統府秘書,國務院秘書長等職。晚年寓

上海。擅寫花卉、枯木、竹石,尤好金石,藏印甚富。為中

國畫學研究發起人之一。西泠印社2017春拍4492

號王福厂題跋︽毛公鼎銘及全形拓︾977,500成交

第183页

此大克鼎銘未剔本為潘祖蔭“戊子”拓本,是潘祖蔭獲鼎後

最初拓未剔本,有力地印證了陳寅生題跋所記潘祖蔭得大克鼎時

間確為“戊子歲”,極為難得。是將潘祖蔭得鼎時間明確上推至

光緒十四年(1888)最直接的實物證據。

大克鼎的出土時間,訛傳已久的說法為清光緒十六年(1890),

為百科全書、青銅器研究著述、博物館標牌等沿襲,其最初來源是

1930 年出版的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中引用北平骨董商人說法

的相關記載。

學者姜鳴先生首先撰文否定了光緒十六年出土的說法,據潘

祖年編《潘文勤公年譜》光緒十五年條下記載“是年得善夫克鼎,

大幾與盂鼎埒……兄囑李仲約侍郎文田及門下士之同好者皆為釋

文。”巧合的是,李文田釋文本後見於拍賣市場,李文田題跋時

間是“光緒十五年五月”。且鈐有“己丑所拓”一印,己丑為光

緒十五年(1889),則大克鼎出土時間不可能晚於這個時間,大

克鼎“光緒十六年出土”之說顯然不成立。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副研究館員葛亮先生進一步撰文考

證了大克鼎出土時間、潘祖蔭得鼎時間等問題,他引用了日本京

都大學圖書館藏《陳乾藏吉金文字》冊內光緒十七年(1891)七

月陳寅生題跋 :“潘文勤公博求鐘鼎古器,收藏甚富。戊子(1888)

歲,獲得周克鼎一器,由關中運以至京,形質豐偉,殊為大觀,

惟其銘字土蝕模糊,幾不可辨。嗣復細加剔抉,居然完好可讀。”

陳寅生此跋題于潘祖蔭卒後次年,且陳與潘多有交往,故此說可

信。然孤證不立,葛亮先生一文又引葉昌熾《緣督廬日記》、江

標日記等,認為大克鼎的出土時間或為清光緒十四年(1888)夏,

潘祖蔭得鼎的時間則在清光緒十四年秋冬或十五年年初(1888

年秋冬或 1889 年 1 月至 2 月),最遲不晚於清光緒十五年正月

十九日(1889 年 2 月 18 日)。

此次西泠春拍上拍的大克鼎拓本恰恰是證明潘祖蔭得鼎時間

就是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的重要實證,此件銘文為未剔本,

分兩片拓(大克鼎銘文拓本基本如此),左下角鈐有“鄭盦藏鼎”

白文印,右上角鈐“戊子”朱文小印。下部原配版刻全形,亦為

舊拓。

今列公私所藏有紀年印的大克鼎拓本有如下 :

1、潘祖蔭初得鼎時拓未剔本 :西泠 2024 春拍拍品(圖 1),

鈐“鄭盦藏鼎”、“戊子”。

2、己丑未剔本 :嘉德 2021 秋 988 號大克鼎拓本兩種(圖 2),

其中王文燾舊藏本上鈐有“鄭盦藏鼎”、“己丑”,為未剔本。

3、己丑初剔本 :國家圖書館藏陳承修舊藏集拓本《攀古樓

吉金》鈐有“己丑”印。

4、己丑已剔本 :嘉德 2017 秋李文田跋大克鼎拓本(圖 3),

鈐“己丑所拓”、“伯寅寶藏第一”。

5. 庚寅已剔本 :國家圖書館藏黃葆戉本(圖 4)。鈐“庚寅”,

“伯寅父審釋彝器款識”“平生有三代文字之好”“伯寅持贈”四印,

是光緒十六年所傳拓。

圖 1

圖 4 圖 3

圖 2

大克鼎是哪年歸潘祖蔭的?

陳寅生題跋《大克鼎》

第184页

4776

西周大克鼎銘文及全形拓(潘祖蔭得鼎初拓未剔本)

清光緒十四年(1888)拓本

1 軸 紙本

鑒藏印 :鄭盦藏鼎(白) 戊子(朱)

提要 : 大克鼎又稱善夫克鼎,西周器,鼎腹內壁鑄有銘文 2 段,共 28 行,290 字,記錄了克依

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獎賞大量土地、奴隸的內容。清光緒間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鎮,

為天津柯劭忞購得,未久即歸潘祖蔭。現藏上海博物館,與毛公鼎、大盂鼎並稱“海內三寶”。

據光緒辛卯(1891)陳寅生跋潘祖蔭所得克鼎云 :“潘文勤公博求鐘鼎古器,收藏甚富。

戊子歲獲得周克鼎一器,由關中運以至京,形質豐偉,殊為大觀,惟其銘字土蝕模糊,

幾不可辨,復細加剔抉,居然完好可讀……文勤公生平所藏之器以此為最,曾鐫印章曰

寶藏第一。”故此鼎從出土到歸潘氏剔抉不過幾年,未剔之本尤為罕見。

此本銘文右上鈐“戊子(1888)”朱文紀年印、左下鈐“鄭盦藏鼎”白文印,當為潘祖蔭

戊子獲鼎後初拓本,銘文經鏽斑所掩,字口古樸天然,下配以版刻全形,鑲綾邊裝裱,

氣勢撼人。舊時潘氏剔本已不易得,故此初出土拓本尤可珍視。

[PAN ZUYIN] XI ZHOU DA KE DING MING WEN JI QUAN XING TA

Ink-rubbing in 1888

1 scroll

157×87cm

RMB: 350,000-500,000

藏家簡介 :潘祖蔭(1830 ~ 1890),字伯寅,又字東鏞、鳳笙,號鄭盦,又號龜盦、龍威洞天主,

室名八禧齋、功順堂、滂喜齋、漢學居、攀古樓、八求精舍、芬陀利室、龍威洞天、

二十鐘山房,諡文勤,江蘇省蘇州府吳縣人。咸豐二年探花,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

官至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銜。富收藏,善書法。

上海博物館藏大克鼎 潘祖蔭藏印及拓本紀年印

第188页

4777

張燕昌、徐傳經、李嘉福、王祖錫舊藏

《西周大盂鼎銘文未剔本》(吳雲、徐康、吳廷康等九家題跋)

清道咸間拓未剔本

1 軸 紙本

鑒藏印 :娛老書巢□饑之品(朱) 徐傳經寶之(朱) 傳經之印(白) 經

(朱) 頌魚(朱) 吳廷康印(白) 唐翰題審定記(朱) 祖錫印章

(白) 仲英觀過(白)

題跋 :1. 盂鼎銘。同治六年(1867)歲次丁卯八月初旬,海䳼子徐康。鈐印 :

徐康之印(白)

2. 此鼎出岐山,凡三器 :一歸周雨蕉大令 ;一歸宣城李雲生大令 ;一

藏郭氏。此周氏器今為潘伯寅尚書所藏,李氏器不知所在,陳壽卿

云藏有一拓,其詞亦有“伐玁允”等語,蓋即李氏器,其藏郭氏者最大,

從未見拓本,不知為何語矣。辛巳十月歸自都門偶記……數年誤解

一旦訂證走筆識之。謙受記。

3. 老友吳子重云 :瑞邸有盂鼎銘摹本,與此真本校,不逮遠甚,余未

之見,子重有藏本,他日當索觀也。退樓記於金石壽世之居。鈐印 :

吳雲私印(白) 兩罍軒(朱)

4. 李嘉福(釋文文略)周成王四年封康叔于衛,作酒誥……是墨拓本

吾郡徐頌魚舊物,余去冬於吳門購得,今即錄徐籀莊考釋並誌歲月

以下,時在同治六年丁卯八月二十又四日,余年二十九,是日余生日,

書此以自壽。庭前木樨盛香,堦下海棠正妍,秋風涼爽,興味亦佳矣。

石門李嘉福笙魚父識。

5. 道光廿五年(1845)海豐吳子苾閣部、毗陵呂堯僊中丞攜眎盂鼎墨本,

未得摹出為歉。同治七年浴佛日,承笙魚太守以積藏金石屏冊數百

種見示,遂得暢鉤一過。貧兒眼界,斗然巨富。桐城吳廷康記。鈐印 :

康父(朱)

6. 戊辰(1868)八月笙漁仁兄出示,得讀一過,徐釋甚精碻……笙漁

鐘鼎之學將繼鄉先輩吳侃叔、朱右甫而起矣,必能訂正之,幸以教我。

陳德大識。鈐印 :陳德大(朱)

7. 同治六年(1867)丁卯九月,笙漁太守持以見示,就管窺所及各附

識於下方,以慶眼福。翰題。鈐印 :唐翰題(白)

8. 第十行第四字是“德”字,釋文脫。翰題校正。鈐印 :唐翰題(白)

9. 釋文第七行第十字“隹”字脫。周閒觀並注。鈐印 :存翁(白)

10. 辛丑(1901)八月謁選寓京,越二月,小春中浣得於廠肆。秀水王

祖錫記。鈐印 :惕庵(朱)

11. “□”字吳愙齋丈釋作“憲”,取《陳書》於門之義…卷中每習見之。

壬寅(1902)二月惕庵附識。鈐印 :惕庵(朱)

提要 :此拓本右下角鈐有“娛老書巢□饑之品”朱文印,“娛老書巢”為張燕

昌藏書處,為其子張開福沿用,此本當為張開福所藏,據今人研究,

張開福在陝西的時間為道光十八年末至咸豐元年以前,故此拓本很有

可能為此間所拓,為大盂鼎早期拓本無疑,且在早本中屬精拓之本,

極為難得。後歸徐傳經(頌魚)收藏,同治間為李嘉福(笙魚)所得,

墨筆為之通篇釋文,清末又歸王祖錫(惕盦)。李氏曾官江蘇候選知府,

同治五年(1866)罷官後寓居蘇州,與潘祖蔭、吳大澂、吳雲等名家

金石相交。其間徐康、吳雲、吳廷康、陳德大、唐翰題等名家考釋來歷、

銘文及相關所見墨筆題記,是為同光間江南地區文人金石交誼之體現。

大盂鼎,又稱“盂鼎”,西周康王時期著名青銅器,內壁鐫有銘文

二百九十一字,佈局嚴謹,用筆方園兼備,端莊凝重,為西周早期金

文代表作。此器道光間出土於陝西郿縣,經岐山宋氏(宋金鑒)、袁保

恒、潘祖蔭遞藏,為攀古樓鎮庫之寶。

此幅整紙棰拓,挖裱成幅,素綾配驚燕,舊裝古雅。銘文尚是初拓未剔本,

鼎下部每行二三字為鏽所掩,然字劃精神完足,較已剔本尤勝。

說明 : 1. 吳雲、徐康、吳廷康、李嘉福、唐翰題、周閑、陳德大、方浚益、

王祖錫九家題跋。

2. 民國著名收藏家味真書屋主人錢亞傑舊藏,委託人直接得自其家屬。

[ZHANG YANCHANG, XU CHUANJING, LI JIAFU AND WANG

ZUXI] XI ZHOU DA YU DING MING WEN WEI TI BEN

Ink-rubbing between Daoguang and Xianfe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1 scroll

Note: Inscribed by Wu Yun, Xu Kang, Wu Tingkang, Li Jiafu, Tang Hanti,

Zhou Xian, Chen Deda, Fang Junyi and Wang Zuxi.

Provenance: Previously collected by Qian Yajie, a famous collector in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e client acquired the lot from his

family.

拓本 :38×36cm 全幅 :94×44cm

RMB: 500,000-800,000

藏家簡介 :徐傳經(清),字仲魚,一字頌魚,德清籍,寓居嘉興,清代書畫家,

官國子監典薄。工書,學劉墉,絕任自然。又喜作畫,綽有風致。

與張鳴珂友善。見《寒松閣談藝瑣錄》。

跋者簡介 :1. 徐康(1814 ~ 1889),字子晉,號窳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諸生。工詩、畫,篆、隸、刻印,靡不研究,尤精鑒別書、畫、

金石。楊藐翁(峴)以宋犖稱之。著有《前塵夢影錄》、《神明鏡詩》。

兼通岐黃。

2. 吳廷康(1799 ~ 1873),字元生,號康甫、贊甫,晚號茹芝,

安徽桐城人。官浙中數十年。與何紹基至交。精金石考據,篆、

隸鐵筆,直窺漢人。亦工刻竹。有磚癖,輯有《慕陶軒古磚錄》。

3. 吳雲(1811 ~ 1883),字少青,一作少甫,號平齋,晚號退樓,

又號愉庭,齋號二罍軒、聽楓山館、二百蘭亭齋等,浙江湖州人。

舉人,官鎮江、蘇州知府,篤學考古,曾藏《蘭亭序》二百種,

齊侯罍二。善書能印,為清代金石家、鑒賞家。

4. 周閑(1820 ~ 1875),字存伯,一字小園,號范湖居士,秀水(今

浙江嘉興)人,僑居上海。同治初官新陽令。善花卉,工篆刻。

為海上六十名家之一。

5. 王祖錫 (1858 ~ 1908),字二朗,號夢齡,又號惕安、惕盦、鐵盦,

浙江嘉興人。擅長繪畫和篆刻,亦精鑒書畫,收藏有“清四王”

王鑒《溪山蕭寺圖》等傳世名畫,晚清大收藏家、書畫篆刻家、

書畫鑒賞家。

6. 李嘉福(1829 ~ 1894),字笙魚,一字北溪,齋室名吟蓮館,

浙江石門(今屬嘉興市)人,流寓吳縣。吳待秋之岳父。工書畫,

精鑒賞,收藏極富。

7. 唐翰題(1816 ~ 1878 後),字子冰,一字鷦安,號蕉庵,浙江

嘉興人。張廷濟孫婿,貢生,官吳縣知縣。富收藏,工畫印。

8. 陳德大(清),字子有,浙江海寧人。善治印,篆刻取法皖派,

重書寫意味。

9. 方浚益(?~ 1899),字子聽,號伯裕,又號謙受,又署睿益。

安徽桐城人。咸豐十一年(1861)進士,官江蘇金山知縣。精鑒賞,

富藏金石。善書法,工花卉,喜篆刻,有《吉金錄》《綴道齋彝

器款識考釋》等。

第190页

4778

趙叔孺題跋《師酉敦二器全形拓》

舊拓本

1 幅 紙本

鑒藏印 :趙時棡(朱) 趙(朱) 叔孺(朱) 周氏吉金(朱) 雪庵藏器(白) 叔孺審定(白)

提要 : 此師酉敦二器,銘文各一百零八字,舊為阮元積古齋藏器,銘文被摹刻入《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並被集拓入《積古圖卷》(該卷現藏中國

國家博物館)。咸豐庚申之後器歸吳雲,民國間吳雲藏師酉雙敦俱歸周湘雲收藏。

此師酉敦二器全形拓,每器銘文分兩紙拓出,器形前後交錯拓出,營造出一種立體透視的視覺效果。有民國九年(庚申 1920)趙叔孺題名,

並長跋考釋銘文兼敘此二器之流傳,時趙叔孺寓居上海,為海上金石學泰斗。趙氏跋稱此二器“文字精美,一無殘損,洵寶器也”。

[ZHAO SHURU] SHI YOU DUI ER QI QUAN XING TA

Old ink-rubbing

1 piece

136×70cm

RMB: 100,000-200,000

跋者簡介 :趙叔孺(1874 ~ 1945),名時棡,字叔孺,以字行,齋號僕累廬,浙江鄞縣人。1911 年寓居上海專事書畫創作,名重當時。書工四體,

花鳥山水,皆擅勝場。富收藏、精鑒賞。為海上名家之一。

第192页

4779

先秦宗婦方壺全型拓兩種

民國間拓本

2 軸 紙本

鑒藏印 :文瑤穎古(白)

提要 : 此批宗婦器出土總計 16 件,在光緒丙子

年 (1876) 鄠縣出土,共計七鼎六敦兩壺

一盤,器上的銘文都是一樣的。其中兩

件此宗婦方壺,後歸吳大澂。被羅振玉

收入最著名的《愙齋集古圖》和《三代

吉金文存》,另外吳湖帆文稿中也有記載,

家藏兩宗婦方壺事。

拍品內收宗婦方壺蓋、器銘文拓本四種,

下附穎拓全形,托裱為對屏。

TWO KINDS OF RUBBINGS OF XIAN

QIN ZONG FU FANG HU

Ink-rubbing in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2 scrolls

134.5×33cm×2

RMB: 12,000-20,000

第193页

4780

陳運彰、陳量題跋戚叔玉舊藏《廣州拱北樓銅漏壺銘拓》

清末民國間拓本

1 軸 紙本

鑒藏印 :紅綿館(朱) 陳運彰鉨(白) 蒙盦(朱) 陳彰之印(白) 蒙安(朱) 蒙居士(朱) 有周匋正之後(白) 戚叔玉氏珍護(朱)

題名 :拱北樓銅漏壺識。韋寬陳量題。鈐印 :陳韋寬(白)

提要 :廣州拱北樓始建於唐朝,因樓上有唯一存世的元代“銅壺滴漏”計時儀器而著稱。羅振玉《傭廬日札》稱“各省銅漏,方志及金石家所著錄者,

今多亡佚。”此件為多級受水銅漏壺型漏,是中國現存此類漏壺中最早的一套,今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此本上有陳韋寬題名,陳運彰題跋,錄清代廣東學者譚瑩《論粵東金石絕句》一首。

[CHEN YUNZHANG, CHEN LIANG AND QI SHUYU] GUANG ZHOU GONG BEI LOU TONG LOU HU MING TA

Ink-rubbing between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 scroll

55.5×60.5cm

RMB: 55,000-70,000

跋者簡介 :1. 陳運彰(1905 ~ 1956),一作陳彰、運章,字君謨、蒙安、蒙盦,號華西、默堂,室名越雪山堂,原籍廣東潮陽,生長上海。集藏碑拓,

考訂精詳。歷任潮州修志局委員、之江文理學院、太炎文學院及聖約翰大學諸院教授。

2. 陳量(民國),字韋寬,廣東潮陽人。近代金石家、書畫家。

第194页

4781

朱玖耼題跋胡義贊舊藏《金石文字集拓冊》

舊拓本

1 册 紙本

鑒藏印 : 楊氏伯康清玩(朱) 李氏手拓(白) 申堂(朱) 石查手拓(朱) 胡澍審定(白) 胡石

查長物(白) 石查所得金石拓本(朱)

提要 : 拍品內收詔版、瓦當、銅鏡、漢塼等銘文拓本四十餘種,多為胡義贊舊藏或手拓之物,亦有如

李申堂等友人貽贈者,黏貼成冊,舊裝保存。扉頁朱玖耼墨筆題跋,書記胡義贊舊物聚散之原委。

[ZHU JIUDAN AND HU YIZAN] JIN SHI WEN ZI JI TA CE

Ink-rubbing in Qing Dynasty

1 volume

開本 :35×26cm

RMB: 無底價

藏家簡介 : 胡義贊(1831 ~ 1897 後),字叔襄,號石查、石槎,自號海雲盦主,河南光山人。同治

十二年(1873)舉人。官至海寧知州。長於金石考證之學,收藏金石書畫頗富。

跋者簡介 : 朱檉之(清),字淹頌,號九丹,一作玖聃,又號琴客、皋亭,藏書處名“叢碧簃”,河北

直隸永清人。清代藏書家,收藏明代和清初刻本居多,金石碑版亦富。

第195页

4782

胡義贊手拓並題跋《玉岡卯十八種》

舊拓本

9 幀 紙本

鑒藏印 :石查手拓(朱) 贊(朱) 中漁拓(朱) 石查手拓(白) 胡義贊印(白) 廉

生藏泉(朱)

提要 :拍品內收晚清金石書畫名家胡義贊手拓玉岡卯十八種,多孫春山、王蓮生、許少

珊等舊藏之物,每頁收拓二種,黏貼於上。邊側胡氏墨筆題跋,書記來源,考證

文字。

HU YIZAN YU GANG MAO SHI BA ZHONG

Ink-rubbing in Qing Dynasty

9 pieces

35×24cm

RMB: 20,000-30,000

跋者簡介 :胡義贊(1831 ~ 1897 後),字叔襄,號石查、石槎,自號海雲盦主,河南光山人。

同治十二年舉人。官至海寧知州。工山水,精篆刻。

第196页

4783

梁鼎芬題跋《焦山宋人題名》等二種

民國初年拓本

2 軸 紙本

鑒藏印 :鼎芬(朱) 竹根亭(朱) 別茶盦(白) 芬(朱)

提要 :1. 梁鼎芬題跋《焦山宋人題名》,1 軸,尺寸 :60×41cm,下端梁鼎芬

墨筆題跋 :“焦山二十宋人題名之一,寄社公鑒家,藏山”“此石沉

霾六七百年,今乃得之”;

2. 梁鼎芬題跋汪洛年篆刻,民國拓本,1 軸,尺寸 :41×20.3cm。此

軸上鈐汪洛年為梁鼎芬篆刻一枚,並拓邊款,印文內容為 :“宣統四

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總管內務府大臣面奉懿旨前湖北臬司梁鼎芬准其

在德宗景皇帝几筵前隨班行禮欽此”。其下有梁鼎芬宣統八年(1916)

于梁各莊種樹廬墨筆題跋,提及崇陵告成,追念過往,淒痛萬分,

此印以示子孫並永存之。

汪洛年(1870~1925),字社耆,號鷗客,錢塘(今杭州)人,久居淮上。

善山水,與沈塘齊名,戴用柏弟子。後學四王,潛雅超逸。書、畫、

篆刻,皆守師法,清鄂督張之洞聘任兩湖師範等校圖畫教員,大江

南北,皆震其名。辛亥革命後寓滬賣畫自給。

[LIANG DINGFEN] JIAO SHAN SONG REN TI MING, ETC.

Ink-rubbing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2 scrolls

尺寸不一

RMB: 12,000-20,000

題者簡介 : 梁鼎芬(1859 ~ 1920),字星海、心海、伯烈,號節庵,廣東番禺人。

清光緒六年(1880)進士,授編修,官至湖北按察使。後應張之洞聘,

主講廣東廣雅書院、江蘇鐘山書院 , 為《昌言報》主筆。曾為溥儀師。

工詩,與羅惇曧等人並稱“嶺南近代四家”。著有《節庵先生遺詩》、

《節庵先生遺稿》等。

第197页

4784

馬起鳳、楊宗濂題跋《宋蘭谿能仁院殘甎硯》

清拓本

1 幅 紙本

題跋 :1. 宋蘭谿能仁院廢墖殘甎題字。此甎六舟開士遺物,王芑亭廣文得於

海昌,拓墨本寄贈我寶之。咸豐戊午(1858)十一月二十八日早飯罷,

雪窗呵凍,傳巖馬起鳳錄釋文並記於非俗居之後軒。鈐印 :馬起鳳

印(白) 傳巖(朱)

2. 海昌佛弟子六舟開士於杭城清平山之脚得此浮屠磚半甓,倩工琢硯,

研墨甚彂,作字墨光閃閃,乃千百載神物,可當奇貨,今存篁里王

芑亭廣文家,余得拓本並記於清逸山房方竹林中玻璃窗下三鼓時,

武原傳巖馬起鳳時年六十有二歲。(圖誤作屠,傳岩又筆)鈐印 :問

奇(朱) 默(白)

3. 崇信弟子杜湘男……凡四十有八字,斑剝文有二字。鈐印 :起鳳(朱)

4. 右宋蘭溪縣能仁院廢塔殘磚,海昌六舟僧手製為硯,嘉興王芑亭廣

文購得,精拓墨本出示,傳岩隱君愛不釋手,即以贈之。越一日,

余過非俗居案頭見此,呵凍因識。戊午十一月晦日,晴岩楊宗濂。

鈐印 :宗濂(朱)

提要 :能仁塔,位於金華蘭溪大雲山上,始建於北宋,具體時間不可考,清

末曾經重修,抗戰時期被拆毀。

此磚硯拓為能仁院廢塔殘磚改製,舊框裝裱。據邊側馬起鳳題跋可知

原磚為金石僧六舟遺物,後歸王逢辰舊藏,馬氏得此精拓墨本極為珍視,

綴以滿跋而藏之。

王逢辰(1802 ~ 1870),字玉蔭,號芑亭,浙江嘉興竹里(今嘉興新篁)

人。嗜金石,家藏鼎彝古器甚多。其居曰“槐花吟館”、“秦瓦晉磚之室”。

著有《竹里秦漢瓦當文存》、《自靖錄考略》等。

[MA QIFENG AND YANG ZONGLIAN] SONG LAN XI NENG

REN YUAN CAN ZHUAN YAN

Ink-rubbing in Qing Dynasty

1 piece

35.2×35.5cm

RMB: 30,000-40,000

跋者簡介 :1. 馬起鳳(1800 ~ 1862),原名宗默,後改名起鳳,字傅岩,浙

江嘉興人。繪畫師從朱昂之。精拓金石,創拓青銅器全形法,

與張廷濟友善,據傳僧六舟拓藝即得其傳。

2. 楊宗濂(1814 ~?),號晴岩。浙江海鹽人。書畫家。楊采孫。

道光十八年(1838)邑庠生。書畫學力匪淺,筆法嫺熟。晚年目眚,

猶能作字,人皆奇之。與郭照友善。有《楊晴岩日記》。

第198页

4785

唐雲、單孝天題跋《北朝觀世音像拓本》

舊拓本

1 軸 紙本

鑒藏印 :單孝天印(白) 藏六(朱) 唐雲私印(白) 天野供養(白) 長

毋相忘(朱) 南山(朱) 逸想不可淹猛志故常在(朱) 圓賞

樓(朱) 季漁之印(白)

提要 :此拍品為北朝比丘智標等造觀世音像記,《匋齋藏石記》卷十四著

錄。上有單孝天錄心經一通,左側有唐雲墨筆題名 :“北魏比丘造

像精拓本,天野兄得之囑題,庚子十二月既望,唐雲。”裱邊有季

漁墨筆題記二行。

[TANG YUN AND SHAN XIAO TIAN] BEI CHAO GUAN SHI

YIN XIANG TA BEN

Old ink-rubbing

1 scroll

92×36cm

RMB: 30,000-40,000

跋者簡介 :1. 唐雲(1910 ~ 1993),字俠塵,別號東原、藥塵、藥城、藥翁、

老藥、大石、大石居士、大石翁,浙江杭州人。曾任中國

美協理事、上海中國畫院院長、名譽院長,西泠印社理事。

為海上花鳥畫“四大名旦”之一。

2. 單孝天(1921 ~ 1994),字琴宰,號渴廬,浙江紹興人。

寄居上海。學印師鄧石如,與唐雲、張石園等人友善,工書,

善畫蘭,疏散流利,多秀逸之氣。曾為西泠印社社員。

第199页

4786

王文燾、金蘭坡題跋李錦鴻手拓《西周遽伯瞏簋全形拓》

清拓本

1 幅 紙本

鑒藏印 : 華陽王壽魯收藏吉金文字記(白) 籀廡審釋三代金文字記

(朱) 錦鴻所搨(白) 金傳聲(朱) 秀水金氏蘭坡存器

(朱) 平生有三代文字之好(朱) 寧遠堂藏(朱)

題簽 :蘧伯還器。金蘭坡藏器拓本。壬戌(1862)摹於滬,戊辰(1928)

夏重裝並署。籀廡。

題跋 :1. 遽伯瞏彝。是器銘十四字,載入阮相國《積古齋鐘鼎款識》。

道光己亥(1839)歲,余自都中歸,道經廣陵,獲于江氏。

嘉興郭止亭內兄,嗜奇好古之士也,見之愛不忍釋,遂為

所藏,後又轉歸梅里馬氏。今余寄跡滬城,適馬氏攜是器

來此。余如遇故交,喜不自勝,遂以重價得焉。吁與是器

殆有緣在耶!轉瞬二十年,時物變遷、風流雲散,感慨係之,

而是器獨存於兵燹之餘,蝌文蚪跡,完好如初。其中詎非

有呵護者耶?而流離遷徙仍歸於余,不啻珠還合浦,洵奇

事也。書以志幸。同治紀元(1862)歲在壬戌長至後二日。

秀水蘭坡金傳聲識。鈐印 :蘭坡(朱) 金傳聲(白)

2. 遽伯還作寶尊彝用十朋又三朋。鈐印 :俶潕(朱)

提要 : 西周早期遽伯瞏簋,是青銅器中較少見以神面為主體的器型,

另且底部方座內還有隱藏懸鈴,備受學者關注。現藏美國納

爾遜—艾特金茲藝術博物館。

此本上貼銘文,下施全形,晚清傳拓名家李錦鴻手拓,金蘭

坡舊藏並長跋書記此物聚散之因緣,另王文燾考釋銘文並題

簽。

[WANG WENTAO AND JIN LANPO] LI JINHONG XI

ZHOU JU BO HUAN GUI QUAN XING TA

Ink-rubbing in Qing Dynasty

1 piece

117.5×48cm

RMB: 40,000-60,000

跋者簡介 :1. 金傳聲(1813 ~ 1866),字蘭坡。秀水人。清金石學家。

金頌清從祖父。篤學嗜古,好收藏,擅鑒賞。足跡半天下,

手拓金石文字,不下千紙。

2. 王文燾(近代),字君覆,又字叔潕、斅宧、壽魯,室

名“強學簃”。四川華陽(今屬成都)人。王秉恩子。

近代金石學家。曾任浙江候補知縣。著有《杶蔭宧初草》

《鹽鐵論校記》《春秋左氏古經》《石經匯函》等。

拓工簡介 :李錦鴻(清),江蘇陽湖人,好鐘鼎文字,善椎拓金石,

盡得達受之傳。東南藏家法物,多延其手拓,見重于吳

平齋、劉燕庭、吳大澂諸公。

第200页

4787

號 4 7 9 3號拍品為同一舊藏

4787

端方題跋《漢食齋祠園畫象》

清拓本

1 軸 紙本

鑒藏印 :匋齋藏石(白)

題跋 : 在鄒縣白楊樹村舊出漢石畫象,蘇齋釋為食齋

祠,竹園拓奉石佛……此心喜悅。甲辰(1904)

嘉平朔,端方倚裝記。鈐印 :端方印信(白)

提要 :漢食齋祠園畫象原在山東鄒縣白楊樹村關帝

廟,刻畫古樸,有題字。後為匋齋所藏。

此本整紙棰拓,上有端方墨筆題跋,書記來歷。

[DUAN FANG] HAN SHI ZHAI CI YUAN

HUA XIANG

Ink-rubbing in Qing Dynasty

1 scroll

105.5×46.5 cm

RMB: 20,000-30,000

跋者簡介 :端方(1861 ~ 1911),字午橋,號午亭、

匋齋,別號浭陽漁父,滿洲正白旗人,

托忒克氏。諡號忠敏。清光緒八年(1882)

舉人,歷任工部主事、陸軍部尚書、湖

廣總督、兩江總督等職。光緒三十三年

(1907)創辦江南圖書館。工書法,精鑒賞,

富收藏。著有《陶齋吉金錄》、《端忠敏

公奏稿》等。

4788

胡钁拓贈《燕建平石造像》

清拓本

1 幅 紙本

題跋 : 燕建平石造象。光緒戊子(1888)六月胡钁

拓贈雨生道兄供養。鈐印 :胡钁印信長壽(白)

提要 :拍品內收燕建平元年二月石造像拓本,石像

下附供養題記。晚清書法金石大家胡钁墨筆

題端,書贈雨生道兄。

[HU JUE] YAN JIAN PING SHI ZAO

XIANG

Ink-rubbing in Qing Dynasty

1 piece

65×44.5cm

RMB: 18,000-28,000

跋者簡介 :胡钁(1840 ~ 1910),一名孟安,字菊鄰,

號老鞠、廢鞠、不枯、晚翠亭長、竹外

外史、南湖寄漁,別署不波生,浙江桐

鄉人。清同治八年中秀才。善書畫篆刻,

工詩詞。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