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40 141 第八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纳西族
远征云南时,纳西族首领麦良曾大力协助元军作战,忽必烈甚为感激。分别
之时,将随军远征的乐队赠予麦良,以表感谢之情,而《白沙细乐》 就是这
支蒙古乐队流传下来的乐曲,故名“别时谢礼”。《白沙细乐》采用古老的
蒙古族乐器“火不思”为这种说法提供了依据。但《云南丛书》集六十三《一
笑先生诗文选》则说“此曲创自民间” 。纳西族土官阿良当权之时,住在永
宁的普米人来袭,阿良在途中设下埋伏,普米人大败,全军覆没,纳西人亦
伤亡惨重,此次战役之后,民间选此曲以追悼死难将士,后得以广泛流传。
《元史》及《木氏宦谱》等历史文献并无忽必烈赠乐予麦良的记载,从乐
曲在民间流传的情况和所表现的凄凉、怀念、悲痛、惶惑的感情来看,第二
种说法似乎更切合实际。根据美国学者罗克博士研究 ,“笃”原是纳西族东
巴教的教士驱邪时演奏的音乐,似与蒙古族无关。而我国纳西族学者宣科则
认为:《白沙细乐》和纳西族与普米族之间的战争有关。其时纳西土司的公
主嫁与普米王子,王子在此战争中阵亡,故《公主哭》一段实为公主哭其夫,
“三思渠”原名为“崩尸三思渠”,译为汉文即“普米人的血流成了三条河”,
是描写战后惨景的乐章。至于《一封书》亦和战争有关,而 “赤脚舞”和“弓
箭舞”则是祭祀亡灵的舞蹈。
由此看来,《白沙细乐》应是在纳西族民间产生的祭祀亡灵的音乐,与忽
必烈赠乐无关。但在其发展、流传的过程中,可能受过蒙古族音乐的影响,
因此在乐队中留下了“火不思”这种蒙古族乐器,旋律中也融进了一部分蒙
古族音乐的音调。
(二)比力调
比力调即用竹笛或竖笛吹奏的曲调。纳西族的青年牧民最喜爱吹奏的乐器
是竖笛,即“勒子比力”。吹奏的曲调一般是 “谷期调” ( 横笛也可吹奏这
个曲调 )。参见谱例《谷期调》。
(三)口弦调
纳西族称口弦为 “可壳”或“古谷”。有单片、双片、三片几种,多用
竹片制作。
纳西族的口弦曲曲目繁多,内容丰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但音调较简单,
主要靠音色的频繁变化推动音乐向前发展。参见谱例《狗追马鹿》。
(四)丽江古乐
纳西族把明清以来渐次从汉族、白族地区传入,并被纳西文人广泛承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