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芷帆:我国国家治理结构的演进、转型和优化
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原则[2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伊始,这一时期的国家治理结构更倾向于管
控的模式,这种传统的模式主体只能是政府,而社会、市场、企业和个人较少参与。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
段达到国家管控的目的。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结构最显著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中央权
威确立。然而,它过于统一,使当地政府和社会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中央的过度管制可能造成地方的身
份性束缚,使得国家结构在纵向上形成类似于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横向上形成类似于旁系血亲的
兄弟姐妹关系。”[23]
改革开放后,随着独立性和行政目标灵活性的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可以按照其独立
意志治理相应事务,逐渐打破了高度集权的模式,形成了集权和分权的双重治理模式。换句话说,中央
政府通过放权有效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使地方经济得以快速恢复。这种放权方式赋予了地方政府更
多的自主发展权力,激发了它们的改革热情,增强了国民经济的活力。但是,无论是对传统国家管控模
式的总结,还是对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政府都是国家治理的主导者。概而言之,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传统的国家管控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国家治理的需要。从传统管控到
现代治理的转型,体现的是国家治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型和国家治理方式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化,反
映的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新要求。
三、我国国家治理结构的路径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继续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4]
。中
国共产党、政府、社会力量和市场是国家治理的主体,他们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国家
治理结构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一个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只有在四者处于各自的位置,具有明确边界的
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并实现良性互动时,才能更好地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
(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国家治理的必然主体,更是领
导全国人民进行国家治理的核心。这一地位决定了在多元化的国家治理结构中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
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为现代政治的根本性标志,政党在国家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国共产
党处于国家权力架构中的核心位置,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5]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关键在党。中国共
产党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关系到我国国家治理的成效。因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是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民当家作主是党领导人
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国家治理的伟大实践
中。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人民当家作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标准,依法治国是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遵循[26]
。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因此,国家治理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中国革
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国家治理结构中的核心作用,才能不断提升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
大目标。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领
导力、组织力和号召力,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能够有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作用。作为国家治理的必然主体,中国共产党与西方国家的政党有着根本区别,前者是通过党中央和地
方各级组织自身作用而成为国家治理的主体。在多元化的国家治理中,各方利益主体都希望自己的利
益最大化,这就存在利益冲突。而在解决国家治理中出现的利益冲突时,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广大人民
重构国家治理体系,通过发挥国家制度的优势,协调各方利益,形成国家权力和社会的双向互动,以实现
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只有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进国家治理
现代化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家治理结构的功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制度支撑。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