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发布时间:2023-6-2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县驻地以南、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帕木竹渡口。这里海拔 4500 米,足以俯瞰脚下数十公里的雅鲁藏布江(图一)。寺院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整体建筑群东西长约 1000 米,南北宽约 500 米,占地面积约 30 多万平方米。1158 年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创建,建寺之后,多吉杰布在该寺收徒传法十多年,因其地名叫“帕竹”,该派发展为帕竹噶举派,丹萨替寺遂成帕竹噶举派的主寺。多吉杰布本人也被称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时期,丹萨替寺仅有其修行用的一间屋子。1198 年起,方由多吉杰布的两位大弟子直贡巴、达隆唐巴开始修建祖拉康大殿。丹萨替寺的宗教地位非常高,到 14至 15 世纪时已是西藏地区最富裕、最重要的寺庙之一。帕竹噶举,噶举派的四大分支中最大的分支。其创世人是达波拉杰的著名弟子帕木竹巴(1110-1170),他出生在西康南部的智垅那雪地方,少年时代在家乡拜师学经,九岁时出家当僧侣,取名为多杰嘉布;十九岁时有机会侍从一位富人进藏游学,广泛修习宁玛、噶当、萨迦等不同宗派的教法;后来拜见达波拉杰专门研习达波噶举的教法,并成为达波拉杰的著名弟子。随后帕木竹... [收起]
[展开]
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是一家国际综合性拍卖公司,成立于1995年,具备国家一类文物拍卖资质。中贸圣佳总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25号北京汽车大厦17层,并在上海、广州、香港、台湾、日本及北美多地区设有办事处。
文本内容
第152页

图二、13 世纪尼泊尔度母像,纽约邦瀚斯

2022 年春拍,成交价 230 万美金。

图三、14 世纪尼泊尔举剑文殊,国内私人收

藏,2019 年 5 月香港佳士得,成交价:HKD

3,965,000。

图四、14 世纪尼泊尔度母像,纽约邦瀚斯

2023 年 3 月,成交价 100 万美金。

图五、13-14 世纪尼泊尔财续佛母像,伦敦大

英博物馆藏。

图一、14 世纪尼泊尔绿度母像,纽约邦瀚斯 2018 年 3 月。

第154页

1673  金刚亥母像

西藏  丹萨替  15 世纪

铜镀金  高 40 厘米

RMB: 1,200,000-1,800,000

参阅:4、15世纪丹萨替寺金刚亥母,西雅图美术

馆藏。

      5、14世纪丹萨替寺金刚亥母,苏黎世瑞特

伯格博物馆藏。

      6、14-15世纪丹萨替寺金刚亥母,瑞士

Alain Bordier 基金会藏。

      7、14世纪丹萨替寺金刚亥母,国外私人

收藏。

      8、14-15世纪丹萨替寺金刚亥母,国外私

人收藏。

      9、四川君庭2016年首拍,Lot0143,15世纪

金刚亥母,成交价:RMB 3,507,500。

      10、纽约邦瀚斯2017年春拍,Lot3035,

十四世纪丹萨替铜鎏金金刚亥母像,

成交价:USD 487,500。

第156页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县驻地以

南、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帕木竹渡口。这里海拔 4500 米,足

以俯瞰脚下数十公里的雅鲁藏布江(图一)。寺院依山而建

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整体建筑群东西长约 1000 米,南北

宽约 500 米,占地面积约 30 多万平方米。1158 年由噶举派

僧人多吉杰布创建,建寺之后,多吉杰布在该寺收徒传法十

多年,因其地名叫“帕竹”,该派发展为帕竹噶举派,丹萨

替寺遂成帕竹噶举派的主寺。多吉杰布本人也被称为帕木

竹巴。多吉杰布时期,丹萨替寺仅有其修行用的一间屋子。

1198 年起,方由多吉杰布的两位大弟子直贡巴、达隆唐巴

开始修建祖拉康大殿。丹萨替寺的宗教地位非常高,到 14

至 15 世纪时已是西藏地区最富裕、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帕竹噶举,噶举派的四大分支中最大的分支。其创世人是达

波拉杰的著名弟子帕木竹巴(1110-1170),他出生在西康

南部的智垅那雪地方,少年时代在家乡拜师学经,九岁时出

家当僧侣,取名为多杰嘉布;十九岁时有机会侍从一位富人

进藏游学,广泛修习宁玛、噶当、萨迦等不同宗派的教法;

后来拜见达波拉杰专门研习达波噶举的教法,并成为达波拉

杰的著名弟子。随后帕木竹巴又返回自己的故乡西康,并在

那里广收门徒,传授以达波拉杰所传密法为主要内容的教

法,并独具一格,名声大振。1158 年,帕木竹巴放弃在家

乡的传教活动又返回西藏,在丹萨替寺修炼传教达十三年,

最后在该寺圆寂。在 1208 年出身于当地豪族郎氏家族的僧

人扎巴迥乃(1175-1255)作了该寺寺主,从此,寺主一职

专由郎氏家族兄弟叔侄世代承袭。帕竹噶举与政治的关系

最为密切,该派曾同朗氏家族一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

权,并统治卫藏地区达一百三十多年,直到 1481 年才由其

属部后藏仁蚌巴推翻。由此可见作为帕竹噶举祖寺的丹萨替

寺何以在 12 至 15 世纪之间积累如此浩瀚的财富,成为了当

时藏地闻名的宗教、政治、文化中心。

据传,帕木竹巴去世后,止贡巴禅定入梦时,惊见一派祥

瑞之境—胜乐金刚立在雪山之巅,周围环绕着 2800 尊各部

天神。止贡巴大为吃惊,醒后遂命人邀请著名尼泊尔工匠

Manibhadra 带队入驻止贡梯寺,依照他梦中景象修建舍利塔,

用以安置供奉恩师的心脏舍利。这便是丹萨替寺闻名遐迩的

扎西果芒大塔的前身。根据史料记载,第一座修建于止贡梯

寺的吉祥多门塔完工后,先后共有八座大塔依照止贡梯原型

在丹萨替寺落成,供奉历任座主舍利。

1948 年, 意 大 利 藏 学 家 Giuseppe Tucci 和 他 的 摄 影 师

Francesco Mele 到访丹萨替寺,用相机记录下了唯一一组吉

祥多门塔的珍贵照片,为我们在半个世纪后揭开丹萨替艺

术风格的神秘面纱提供了直接的图像证据(图二)。根据

Francesco Mele 所拍照片结合历史资料可知,大塔整体为梯

形上升结构,高约 4.2 米至 5 米,共有 6 层,每层为方形折

沿式,直径逐级递减。基座部分呈圆形,由帕竹噶举各部护

法组成,供奉位置严格按照四个方位及噶举派仪轨排列,有

四大天王、娜迦、吉祥天母、罗喉护法、玛哈嘎拉等;莲台

上的第一层主供女性尊神,包括供奉于每一侧正中央的叶衣

佛母、尊胜佛母、大孔雀母、大寒林母等圆雕造像,以及两

侧每四位为一组、共十六尊供养天女浮雕;第三层表现佛部,

中央供奉释伽牟尼佛,两侧为四尊阿閦佛,背板饰有千佛浮

雕;第四层表现《金刚界曼陀罗》,中央供奉五方佛,其余

方位严格按照曼陀罗布局放置金刚部眷属;第五层为密续本

尊,以《无上瑜珈续父续》为基础供奉密集金刚曼陀罗,如

密集不动金刚、大威德金刚等;大塔最顶层外圈为护法金刚

亥母,中央供奉舍利灵塔,内部装藏历任座主舍利,舍利塔

周围按顺序供奉噶举派源流师众,从金刚总持,到古印度各

大成就者,再到帕木竹巴,直至帕祖之后的历任座主。严谨

的布局和对称的几何形结构使得整个吉祥多门塔构成了一

个完整的立体坛城,大塔的顶部就是坛城的中央,所供奉的

神格由低到高逐级递增。

金刚亥母,梵文 Vajravārāhī,藏文名为多吉帕姆。在噶

举派中,她被尊为女性本尊之首,玛尔巴、米拉日巴、冈波

巴等诸位大成就者均依止她为本尊。本尊金刚亥母呈舞立姿

站立,姿态灵动飘逸,充满动感,工匠精准的将金刚亥母舞

动中的姿态捕捉、定格,将瑜伽舞忘我的狂喜用雕塑的形式

完美呈现;金刚亥母本是愤怒尊,而此件的开脸嘴角带笑,

虽是怒目圆睁,却呈现出一副欢快的神情;头部一侧显现一

个猪头,这是她的身份标识,金刚亥母正是得名于此;上躯

袒露,腰肢纤细婀娜,双乳丰圆,曲线曼妙玲珑。胸前佩戴

璎珞,项挂新鲜头颅。腰系璎珞裙,其上点缀宝石;右手高

挚钺刀,左手于胸前托盛满鲜血的嘎巴拉碗。右足弯曲悬空,

左足踏于一具尸体之上以做支撑;金刚亥母周身盘绕一圈飘

带,飘带末端及两侧镶嵌大量各色宝石,极具装饰性,这一

特殊的飘带造型也是丹萨替造像的一大重要特征,在多数的

丹萨替圆雕造像中均能见到类似形制。此外,金刚亥母所站

立的莲台下方还铸造有一段类似莲蓬的花托,表面满饰浮雕

卷草纹饰,这也是丹萨替寺金刚亥母的固有特征,这类结构

下半部分通常连接有金属支杆,用以固定在吉祥多门塔顶端

边。本尊金刚亥母正是来自大塔的最顶层,也是大塔神格最

高的一层。

第158页

Francesco Mele 所拍摄的照片为我们较为直观的展示出金刚

亥母在吉祥多门塔供奉时的原貌(图三)。从图中可见,

大塔顶层边缘整齐供奉一组金刚亥母,其造型、艺术风格、

制式与本尊金刚亥母高度一致,这也是判断金刚亥母出自吉

祥多门塔的最直接图像证据。根据藏文史料记载及 Giuseppe

Tucci 的研究、描述,大塔顶层每一面的折沿处、及中心位

置各放置一尊金刚亥母。结合照片,我们可判断出每一座大

塔共供奉有二十四尊金刚亥母,建寺的数百年先后落成的八

座大塔总共制作的金刚亥母也不及两百尊,而在上世纪七十

年代的一场浩劫中大多数丹萨替造像均毁于一旦,只有少部

分作品流出得以幸存,并受到学界和收藏界的重点关注。据

统计,首都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

所藏丹萨替作品总计 30 余件;西方收藏丹萨替寺雕塑的机

构则包括美国鲁宾美术馆、亚洲协会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

克利夫兰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吉美博物馆、瑞特伯格博物

馆等,藏品数近 40 件;在民间收藏中,私人藏品、艺术市场、

拍卖会上可见者,初步统计总数仅 30 余件。在这之中,丹

萨替寺金刚亥母这一题材因其极高的神格、富有艺术表现力

的造型以及极具辨识度的风格特征而备受瞩目,目前国内外

公私收藏中已知与本尊同题材同风格的丹萨替金刚亥母造

像可参考西雅图美术馆藏(图四)、苏黎世瑞特伯格博物馆

藏(图五),以及 Alain Bordier基金会西藏博物馆藏品(图六);

国外私人收藏中还可见到两件同时期作品(图七、图八)。

2014 年 2 月,由亚洲协会主办的专题展览《GoldenVison of

Densatil》(丹萨替的金色幻影)在纽约开展,策展人 Olaf

Czaja 将他研究丹萨替艺术多年的成果集中展示,这是散落

于世界各地的吉祥多门塔雕塑和构件在丹萨替寺被毁后首

度集中展示,在业内外引发巨大反响。随着人们对丹萨替寺

艺术风格的认知逐渐加深,其市场价值开始凸显。2016 年,

四川君庭拍卖公司一尊底座遗失的丹萨替金刚亥母像以含佣

3,507,500 元高价创造内地同类作品的拍卖纪录(图九);

在 2017 年香港邦瀚斯春拍印度与喜马拉雅艺术专场中,一

件同风格金刚亥母以含佣金近 50 万美金高价成交(图十),

可见市场对其的追捧。市场中不断减少的流通量使得本就存

世罕见的丹萨替寺雕塑更加难以拥有,此次中贸圣佳有幸在

2023 年春季拍卖会中隆重呈现此尊金刚亥母像,属近两年

来拍卖市场中同类唯一作品,必定会受到业界的重点关注。

参阅:4、15 世纪丹萨替寺金刚亥母,西雅图美术馆藏;

    5、14 世纪丹萨替寺金刚亥母,苏黎世瑞特伯格博物

馆藏;

    6、14-15 世纪丹萨替寺金刚亥母,瑞士 Alain Bordier

基金会藏;

   7、14 世纪丹萨替寺金刚亥母,国外私人收藏;

   8、14-15 世纪丹萨替寺金刚亥母,国外私人收藏;

    9、四川君庭 2016 年首拍,Lot0143,15 世纪金刚亥母,

成交价:RMB 3,507,500;

    10、纽约邦瀚斯 2017 年春拍,Lot3035,十四世纪丹

萨替铜鎏金金刚亥母像,成交价:USD 487,500。

图 1 图 2

图 3 参阅 4、15 世纪丹萨替

寺金刚亥母,西雅图美

术馆藏

参阅 5、14 世纪丹萨替

寺金刚亥母,苏黎世瑞

特伯格博物馆藏

参阅 6、14-15 世纪丹

萨替寺金刚亥母,瑞士

Alain Bordier 基金会藏

参阅 7、14 世纪丹萨

替寺金刚亥母,国外

私人收藏

参阅 8、14-15 世纪丹

萨替寺金刚亥母,国外

私人收藏

参阅 9、四川君庭 2016

年首拍,Lot0143,15 世

纪金刚亥母,成交价:

RMB 3,507,500

参阅 10、纽约邦瀚

斯 2017 年春拍,

Lot3035,十四世纪

丹萨替铜鎏金金刚亥

母像,成交价:USD

487,500

第159页

1674 撤拍

第160页

1675  金刚总持像 

西藏  15 世纪 

合金铜  高 13.6 厘米 

RMB: 100,000-200,000

金刚总持是印度梵语意译名称,音译“伐折罗陀罗”,藏语称“多吉羌”。关于其身份和地位有多

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他是本初佛,即最原始的佛陀;一种认为他是报身佛;一种认为他是法、

报、化三身的总集;一种认为他总摄了五方佛的智慧与功德,称他为“第六金刚持”或“金刚总持”,

是藏传佛教崇奉的“最高”尊神。

此尊金刚总持像造型经典,胸前双手结金刚吽伽罗印,左右肩侧盛放的莲花中央,分置金刚杵和金

刚铃,以此象征慈悲与智慧的结合,亦是密教修行的最高成就和境界。造像头戴五叶花冠,束高发

髻,发髻有螺旋纹,顶饰半杵。冠结处饰花朵,与花型耳珰相呼应,十分美观,缯带呈 U 型上扬与

发冠相连。面庞方正清秀,神情柔和俊美。双眉平缓修长,眉间有凸起白毫,双目微晗,嘴角上扬,

神情生动。头微微左倾,身体亦左倾,肩膀较宽,身体修长挺拔。上身袒露,胸前配饰项圈。下身

着长裙,裙摆散落于莲台上。台面光滑,莲瓣略呈放射性的对称排列,排列整齐,束腰明显。整尊

造像比例刻划精确,工艺精湛,体态优美,佛像的服装质感刻画衣纹流畅,细腻到位,表现出金刚

总持在藏传佛教中的至尊地位和悲智双圆的宗教特质,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视觉效果。

参阅: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15-16 世纪 西藏 铜鎏金金刚总持坐像

参阅

第163页

1676  贡嘎宁波像

西藏  木斯塘风格  16 世纪

合金铜  嵌银嵌红铜  高 17.3 厘米

RMB: 200,000-300,000

铭文大意:萨钦贡噶宁波

此尊上师像身份可由上层莲座铭文判断,即为萨迦派第一代祖师—贡嘎宁波。贡噶宁波(1092-1158),藏传佛

教萨迦派第一代祖师、萨迦五祖之初祖。由于他对萨迦派的卓越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萨钦”。

此尊上师像头部浑圆,头顶蓄发,微白双鬓与络腮胡相连。面型方正,五官轮廓清晰,眼部嵌银、嘴部嵌红铜,颇

显年轻。双目炯炯,目光如炬,神情和悦。眉骨高隆,与鼻梁相连。双耳齐垂,耳廓分明。上师身着阔边交领式僧

衣,腰间束带,外披僧氅,衣纹厚重写实,衣褶若隐若现。衣边宽大,纹饰复杂,周身满刻卷草纹、珍珠地等多种

纹饰。上师左手当胸结说法印,右手施与愿印,结跏趺端坐,双腿前铺展的裙边自在散开,富有真实感。下承覆式

莲座,下沿饰连珠纹。造像层次分明,造型优美。整体造型大方,形象生动,躯体健硕,气势雄浑,胎体厚重,生

动表现了一位藏传佛教大师的慈容德范和超凡气质,不仅生动塑造出上师作为宗派创始人的坚毅性格,而且展现了

西藏木斯塘风格金铜造像的高超工艺水平。

本拍品底图

本拍品侧图 本拍品背图

第165页

1677  密集金刚像

西藏  索南坚赞风格  16 世纪 

铜镀金  嵌松石  高 17.5 厘米

RMB: 200,000-300,000

密集金刚是藏传佛教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也是无上瑜伽部父续修习的重要本尊。其

修法思想十分重要,是修学广大密续的关键,故被尊为“密续之王”。其修法理论集

中在佛陀所说《本续》和《注释续》中。10 世纪时大译师仁钦桑布和郭拉杂等人首次

将它从印度传入西藏,其后在西藏传承不断。历史上许多藏族高僧对其进行了系统深

入的阐释,其中以宗喀巴大师的阐释最具权威性,留下了《密集五次第明灯》等名著。

同时藏传佛教宁玛、噶举、萨迦等教派也普遍修习密集金刚密法。 

此像为三头六臂双身形象。主尊三头均戴五花冠,头顶束高发髻,面各三目,喻示观

照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面相圆润,面容平和宁静。六臂的主二臂拥抱明妃并分持

金刚铃杵,其余手分别持剑、箭、弓和宝珠。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莲瓣周匝环

绕,形制美观大方。莲座下承以缠枝装饰的宽大底托,构思精巧别致。明妃亦为三头六臂,持物与主尊完全一致。

主尊和明妃均上身袒露,下身着裙,周身饰连珠式璎珞,手足戴钏镯,全身的装饰上又嵌满绿松石。整体造型端庄,

比例匀称,装饰华丽,雕工精细,充分展现了西藏中世纪佛像雕刻艺术和铸造工艺水平,具有当时风靡全藏的索南

坚赞大师造像风格的鲜明特点。 

参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6 世纪铜镀金密集金刚像,高 20.5 厘米。

参阅

第166页

1678  速疾无畏度母像

西藏  16 世纪 

铜镀金  嵌松石  高 15.5 厘米

RMB: 300,000-400,000

铭文汉译:南无畏惧护度母

速疾无畏度母是藏传佛教尊奉的二十一度母之一,

在《二十一度母赞》中有其名号,其功德是能够

施予众生无畏。此像一面二臂,面庞圆润,五官

清秀,神态安详,头戴五花冠,头顶盘高发髻,

余发搭于两肩,发丝丝丝毕现,双耳垂圆珰。肢

体丰腴饱满,尤其是胸部隆起的双乳圆大高挺,

充分展现了此尊女性的神格特征。上身披帔帛,

下身着裙,腰间束宝带,胸前和手足分别佩戴项链、

璎珞和钏镯。衣纹简洁,突出了身躯的自然起伏

与变化,而全身多处镶嵌的绿松石,又为之增添

华贵之气。右手搭于右膝托宝瓶,左手于胸前结印。

身姿呈三折枝式,半跏坐于双层莲台之上。莲瓣

宽大饱满,形制极为特殊。莲台后部刻有两行藏

文铭文,字体劲健秀美,汉译为“南无畏惧护度母”,

标明了此尊的神格及护世功德。整像造型完美,

胎体厚重,工艺精细,品相一流,无论是题材还

是艺术表现都极为难得,堪称藏式造像精品。 

此像风格颇为特殊,通过其身下宽大饱满的莲瓣

可以寻得它的艺术渊源。据调查,此种莲瓣多出

现在一些年代和风格类似萨迦派上师像上,而这

类上师像在国内外公私博物馆都有收藏,国内外

艺术品市场上亦偶有所见,数量上初步统计有十

余尊,典型实例如首都博物馆所藏 16 世纪铜镀金

大成就者宗比巴像(参考图 1)。2011 年北京翰

海春季拍卖《金粟神光》专场推出的 16 世纪铜镀

金拉旺贡噶像。2015 年 10 月香港翰海《师道》

专场推出的 16 世纪铜镀金囊索·拉旺公哥像。

2022 年中贸上海春拍佛像专场推出的 16 世纪铜镀

金绛钦旺杰像,以及 Portraits of the Masters Bronze

Sculptures of the Tibetan Buddhist Lineages》(《上 参阅 2

参阅 1

师肖像——藏传佛教法脉传承的青铜雕塑》)一

书收录的 6 尊铜镀金上师像(分别为编号 56、

57、62、66、68、69)等(参考图 2)等。由此可

以确定此像及大批萨迦派上师像均出自同一作坊,

很可能源自后藏及山南一带的萨迦派寺院。而此

像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尊此类风格的非上师像,

其艺术和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参阅:1、首都博物馆藏 16 世纪铜镀金大成就者宗

比巴像,高 16 厘米;

      2、国外私人藏 16 世纪铜镀金贡噶宁波像,

高 13.4 厘米。

封底

第170页

1679  释迦牟尼佛

西藏  16 世纪

铜镀金  高 28 厘米

RMB: 250,000-300,000

参阅 本拍品背面图

明代十分推崇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造像的制作在帝王的扶持下,在宫廷中得到了大力发展。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

北平之时,明朝基本恢复了元人的匠籍制度,元大都的能工巧匠归属燕王门下,其中于元朝落籍的尼泊尔匠人,以”

住坐工匠”的身分,继续担任宗教用品的主创角色。朱棣登基后仿效元朝,在宫廷专设造像机构,称“佛作”,隶

属于“御用监”,制作藏式佛像。

在当时赐封和西藏僧侣的朝觐活动中,朝廷便经常以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作为重要礼品赏赐或馈赠给西藏宗教上层

人士。在明代宫廷佛教造像中,以永乐时期的制品为最佳。从现存实物中观察,不难看出其承袭于阿尼哥”西天梵相”

的元素,在西藏定型的造像模式基础上融入内地传统审美情趣、表现手法和工艺特点,是汉藏艺术完美融合的艺术

模式。

此尊释迦牟尼佛像肉髻高隆,髻顶安宝珠。五官刻画细腻入微,头略低垂,双目细长,鼻翼狭窄,表情沉静,有明

显的尼泊尔风格的影响。躯体相较于一般佛像明显优美,躯体不是那么丰臃,显得比较轻盈,舒展自如,比例合宜。

身着厚重袈裟,袒右肩,下身着僧裙,衣缘錾刻有花卉纹样,衣纹流畅,写实感强,层层交迭,精致华美。右手施

触地印,左手施禅定印,是释迦牟尼佛降魔成道时的标准姿态。全跏趺坐于双层束腰莲台上,莲花座为双层束腰形式,

造型规范,上下边缘各饰一周圆形连珠纹,莲瓣尖有清晰的三枝卷草纹,上下对称分布,层次分明。整体造像金光灿烂、

精湛工艺淋漓显现。宁静安详的面貌、细腻皱褶的衣纹处理皆展现出贵为后世典范的皇家气派。明代早期宫廷造像,

大多为尺寸 20 厘米以下的随身佛,如此件这般 28 厘米的大尺寸佛像,极为罕见。

参阅:北京保利 2014 春季拍卖会,明永乐十五年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高 29.5 厘米。

本拍品底图

第173页

1680  释迦牟尼佛像

中原  明代

铜镀金  高 52 厘米

RMB: 300,000-400,000

此尊释迦牟尼佛坐像为一尊典型的明代中原铜佛造像,高 52 厘米,镀金痕迹明显,气势撼人。此大体量

造像显然不是一般民间工匠所为,应当出自大型佛教寺庙的铸佛场所。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上,大体量佛

像一直是国内外佛像收藏家青睐的一个重要品类。它们之所以受到藏家们青睐,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它

们有恢弘的气势,强烈的宗教和艺术感染力,符合一些成功人士的审美和信仰需求;二是它们费工费料,

雕塑难度比一般小型佛像明显要大,其艺术和工艺价值也非一般小型佛像可比;三是这类佛像目前市场

上流通极少,特别是品相完好者更是难得一见,具有明显的稀缺性。此像体量较大,又表现的是佛中至

尊释迦牟尼佛,题材与风格皆为人所熟知,符合广大民众的审美和喜好,无疑是佛像收藏和供奉的最佳

选择。

此尊像结全跏趺端坐,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是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修,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标

准成道像。其头饰螺发,排列密集,发正中有硕大的髻珠,是宋元以来中原汉传佛教常见的装饰形式。

面相方圆端庄,眉间白毫,鼻梁挺拔,眼睑低垂,目光下敛,似俯视众生,神态慈祥柔和,具有典型的

明代汉地造像面相特征。袒露前胸,上着双领式通肩式大衣,下身着高束腰僧裙,腰间束带并打结,颇

具装饰意味。衣缘处錾刻精美的缠枝莲花,纹样清晰精美,显示出当时匠人运用高超的写实技法。衣褶

布排有序,衣纹流畅自如,厚重写实,极富质感,继承了汉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划的传统。高大莲台,双

层覆式莲花瓣,瓣叶饱满规整,挺拔有力,时代特征明显。

中国造像艺术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形态,而在于神态。此尊释迦牟尼造像双目垂附,嘴露笑意,充分表现

出释迦牟尼佛悲悯众生,博大雍容的气度和胸襟,能让观者体会到一种沈静、坦然之感。整件造像体量

硕大,形体饱满,比例匀称,气势恢宏,是一尊十分难得的明代晚期内地精铜造像精品,存世罕见。

参阅:1、保利厦门 2015 秋季拍卖会,明晚期释迦牟尼佛,高 82cm,成交价 RMB 6,900,000。

   2、北京保利 2012 秋季拍卖会,明代释迦牟尼佛,高 65cm,成交价 RMB 1,782,500。

   3、中贸圣佳 2017 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明铜鎏金释迦像,高 67cm 成交价 RMB 4,140,000。

参阅 1 参阅 2 参阅 3

第177页

拍品正图

1681  宗喀巴像 

北京  清乾隆 

铜镀金  高 34 厘米 

RMB: 300,000-400,000

纪录:2015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

铭文汉译:南无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1357 - 1419 年)不仅是西藏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也是藏传佛教界最为重要的宗教改革家,

精神领袖之一,被藏族人民誉为第二佛。他提倡显密并重,先显后密的修行次第;强调僧人必须严格遵

守佛教戒律。着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著作。十七世纪中期,格鲁派在和硕特

蒙古军队的帮助下登上了西藏最高的宗教地位,宗喀巴的造像和绘画非常流行,并形成了模式。清代造

像数量剧增,祖师像的作品为数不少,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宗喀巴像。

此尊造像全跏趺坐于藏式禅垫上,其上刻满缠枝花纹,内有六卷经书装藏。右手当胸前结说法印,左手

置腹前结禅定印,双手各牵一株莲花,开于左右两肩,右肩花中立有宝剑,宝剑代表“智慧”;左肩花

中立有心经,心经是慈悲的代表,其“左经右剑”的特征与文殊菩萨的标识一样,藏密尊奉他为文殊菩

萨的化身,具有崇高的地位。此像面相庄严,慈容含笑,神态静谧。身着袒右式袈裟,内穿交领式僧衣,

颇为写实,这都忠实地反映了西藏僧人衣着习俗。领口、衣边錾刻花纹,方形坐垫上同样錾刻精致花纹。

用精湛的艺术手法完美的再现出一代宗师饱学多识、伟岸博大的精神气质。

第178页

1682  祖师像

北京宫廷  15 世纪 

铜  高 22 厘米

RMB: 400,000-600,000

此像头戴圆形遮阳帽,帽顶现出五脊,恰好等分出五个部分,犹如五个莲花瓣,象征五花冠,帽沿

垂于两肩及后背,头后又有两条缯带呈人字形垂于后背。面形方正,五官刻画细腻生动。额部高广,

帽沿形成一条平直的线条横亘于额际,突出了面部的端正与庄严;眉骨隆起,双眉微蹙,双目垂俯,

目光下敛,神态安详沉静;鼻隆口方,嘴角微微上翘,内蕴妙不可言的法喜;眼角及嘴边分别刻画

几道皱纹,生动表现了祖师年高德劭的懿德仪范。身躯匀称合理,上身内着右衽式交领僧袍,外披

袒右肩福田袈裟,下身着僧裙,俨然一副汉地僧人着装的形式。僧袍的领口自然翻卷,手腕处僧衣

向下自然垂落,左肩的袈裟钩环活灵活现,袈裟上的连珠线、缠枝莲及花卉纹立体生动,刻画真实

自然,精巧细腻。双腿结跏趺端坐于束腰莲花宝座上,两手相叠于双膝结禅定印,两手手指纤细柔软,

指节分明,刻画栩栩如生。莲座造型周正,前后满施莲花瓣;莲瓣饱满有力,头部饰有精美的卷草

纹;莲座上边搭有垂垫,下边装饰一周连珠纹。莲座下部装藏已失,内膛形制规范,显示了失蜡法

铸造的工艺特征。整像造型完美,形象庄严,工艺精细,品相完好,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铸造工艺,

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细节,都体现了明代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类似造型和装饰风格的明代宫

廷造像现存不乏实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宣德款铜镀金宝冠释迦牟尼佛像、甘肃省岷县市

博物馆藏明代宫廷 15 世纪铜镀金上师像等。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它们造型风格的高度一致性。 

此像表现题材特别值得注意。猛然一看以为它是一尊藏传佛教上师像,因为它的身体比例规范匀称,

完全符合藏传佛教造像的量度仪轨,但袈裟上出现的钩环装置又明确显示了汉地僧人着装的特点,

表明与藏传佛教上师无关。如果从着装形式确定它表现的是一位汉地高僧,但汉地僧人又鲜有戴冠

的造型样式,无论从经验出发还是遍查文献和实物资料,都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汉地僧人造像或图

像。因此就目前的识见而言我们无法确定它的具体表现题材。然而,尽管如此,但可以肯定它表现

的一定是一位地位崇高的祖师,因为它融合汉藏艺术元素的宫廷风格和精致繁复的高超工艺都充分

展现了它非凡的身份和地位,否则作为一般身份的祖师像不至在雕造上如此下足工夫,达到如此高

超精细的艺术水准。

参阅: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铜镀金宝冠释迦牟尼佛像,高 30 厘米。

      2、甘肃岷县博物馆藏明代宫廷 15 世纪铜泥金上师像,高 32 厘米。

参阅 1 参阅 2

第183页

1683  密集金刚像

北京宫廷  清雍正 

铜镀金  高 34.5 厘米 

RMB: 1,000,000-1,500,000

第184页

    在藏传佛像艺术体系中,清代宫廷造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庞大的存世量向来受到学术界和市场的高度关注,但迄今为止大

家关注的清宫造像主要集中于康熙和乾隆两个时期,而对于其他时期造像特别是介于康熙和乾隆之间的雍正时期造像却是问津

者寥寥。究其原因,它与雍正时期造像存世稀少有关,但更与学术研究与实物的严重脱节有极大关系,因为市场上偶尔有一些

可以断代为雍正时期的造像现身,而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成为雍正造像研究的有益资料。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铜镀

金密集金刚像就是一件可以断代为雍正时期的宫廷造像作品,其诸多独特的艺术特征可为雍正宫廷造像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

考依据。

    此像为三头六臂双身形象。三头成排而列,分居中左右三个方位,分别象征怀爱、息灾和伏魔三种功德。三头皆戴五花冠,

头顶共束一塔状高发髻,双耳上下佩戴耳花和圆形大耳环。面形饱满,五官刻画清晰生动,双眉紧锁,张口龇牙,表情半怒半静,

完全依循尊像的造像仪轨而来。全身结构匀称,躯体、手臂及双腿造型规范,姿态舒展自如。上身饰璎珞,下身着僧裙,腰间

束宝带,腰带下亦缀以连珠式璎珞,双肩披帔帛,手足戴钏镯。衣纹写实自然,身躯及小腿部可见翻卷飘动的衣褶,质感颇为

强烈。结跏趺端坐于双层束腰莲花宝座上,六手各持法器或结印。中二手以交叉形式结金刚吽迦罗印并抱明妃,左右手分别持

金刚铃杵,象征慈悲与智慧双成,其余右上手持法轮,右下手持宝珠,左上手持莲花,左下手持宝剑。六手的持物涵盖了密教

五部的象征物,如金刚铃杵代表东方金刚部,宝珠代表南方宝部,莲花代表西方莲花部,宝剑代表北方业部,法轮代表中央佛

部,标明此尊具有统摄密教五部的地位和功用。其明妃称“金刚可触母”,亦为三面六臂形象,其头冠、配饰、持物,乃至一

切细微处与主尊特征完全一致。整体造型完美,法相庄严,工艺精湛,品相完好之极,堪称一尊难得的古代藏传金铜造像精品。

密集金刚,又称密聚金刚,意思是秘密的集合体,梵语称“库夫雅萨玛迦”,藏语称“桑克”,清代宫廷称之为“阳体秘密

佛”,是藏传佛教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无上瑜伽部父续修习的重要本尊。其修法思想十分重要,是修学广大密续的关键,

故被尊为“密续之王”。其修法理论集中在佛陀所说《本续》和《注释续》中,10 世纪时大译师仁钦桑布和郭拉杂等人从印

度求法归来后首先将它传入西藏。密集金刚在西藏的传承,五世达赖喇嘛曾有专门记载:“密集七支教法的大部分先是色顶巴

宣努沃获得教诫,他传给遍知一切布顿大师,布顿大师传给喇嘛丹巴·索南坚赞、穹勒巴、却吉贝哇等三人,他们三人传给三

界众生的导师法王宗喀巴大师,由此使释迦牟尼的密集教法的讲修如夏日的湖水一般增益兴盛。”(《五世达赖喇嘛传》(下)

背面图

皇家典范  承前启后

—清代雍正宫廷风格铜镀金密集金刚像欣赏

第185页

第 304 页)历史上许多藏族高僧对密集教法进行过系统深入的阐释,其中以宗喀巴大师的阐释最具权威性,有《密集五次第明

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名著,是格鲁派僧人修习密集金刚的重要依典;藏传佛教宁玛、噶举、萨迦和格鲁等教派普

遍修习密集金刚,亦以格鲁派对其重视的程度最为突出。

    这尊密集金刚像以硬朗的身躯和精细的工艺体现了清代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但同现在常见的清代宫廷造像相比,其风格

和工艺显得非常特殊,既有别于康熙宫廷造像,又不同于乾隆宫廷造像。通过比较分析,它与几尊已知的雍正时期造像在一些

细节特征上非常接近。主要有四处:一处是佛像的面部及五官。面形饱满圆润,面部中央明显前凸,以至脸颊及额部呈现有弧

度的削斜。五官的刻画极为写实,双眼的上眼睑呈弧形,眼角似鱼尾一般,高挺的鼻梁刻出了鼻翼,双唇有轮廓分明的优美唇

线。这两处特征与夏景春旧藏的雍正款弥勒菩萨像如出一辙,看上去端庄秀美。再一处是台座上的莲花瓣,形制颀长饱满,曾

普遍流行于明代西藏和内宫廷造像上,虽然它在清代宫廷造像极为罕见,但在雍正时期果亲王亲造像和果亲王风格造像上可以

看到完全一致的表现形式,由此也可判断它的年代及风格来源。又一处是衣纹的表现。它完全采取了古老的印度萨尔纳特式表

现手法,全身几乎不施衣纹,仅于领口、袖口和小腿处刻出几道条状的衣边。这一表现形式亦可见于雍正款弥勒菩萨造像上。

另外,此像五花冠以镂空状形式表现,手镯、臂钏和足钏的形制简洁大方,这些既带有康熙宫廷造像遗风又不同于乾隆宫廷造

像的装饰风格的特征,也明显展现康熙到乾隆的过度时期特点。综合这些方面来看,我们判断此像属于雍正时期造像或雍正时

期的宫廷造像当无疑问,目前也基本得到了学术界和艺术品市场的普遍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风格的造像现在遗存颇多,在西藏寺庙、国内外公私博物馆都有收藏,典型实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早

期铜镀金白度母像(图 1)。2022 年中贸秋季拍拍卖推出的铜镀金大日如来像等。这些丰富的遗存和收藏也足以反映此类造像

不是一般的造像类型,而是清代北京或北京宫廷流行的一种极具影响的造像风格。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参阅 1: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铜镀金四臂观音菩萨像,高 73 厘米。

参阅 2:夏景春旧藏“大清雍正年敬造”款铜镀金弥勒菩萨像,高 24 厘米。

参阅 3:首都博物馆藏果亲王造铜镀金金刚不坏佛像,高 14 厘米。

参阅 4:辽宁省博物馆藏铜镀金宝生佛像,高 15 厘米。

参阅 5:故宫博物院藏清早期铜镀金白度母像,高 30 厘米。

参阅 6:2022 年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铜镀金大日如来像,高 33 厘米。

参阅 1 参阅 2 参阅 3

参阅 4 参阅 5 参阅 6

第187页

1684  大日如来佛像

元宫廷  13-14 世纪

铜镀金  高 33.5 厘米

RMB: 3,000,000-5,000,000

第188页

    近几年国内外拍卖会上,元代宫廷造像可谓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但今年春季中贸圣佳推出

的这尊铜镀金大日如来像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它造型完美,风格鲜明,体量硕大,品相一流,无

论在品质还是体量上都堪称近年所见最为突出的一尊元代宫廷造像,对于研究元代宫廷造像艺术具有

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此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形似塔状,大耳齐垂于肩。面相宽大,额部高广,双眉上扬,双

目低垂,隆鼻小嘴,面颊丰腴,眉间饰圆珠状白毫,五官端正庄严,神态安详宁静。宽肩细腰,身躯

壮硕。上身披袒右肩袈裟,下身著僧裙,衣着形式简单。衣纹以写实手法表现,胸前、右肩及小腿处

显现密集的衣褶,领口、袖口和小腿处刻出宽大的衣边,衣边上刻画缠枝莲纹饰。缠枝莲繁复精细,

线条遒劲流畅,极富装饰美感。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均置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结转法轮印,显示了大日如来特有的形象特征。身下莲座造型规范,上下边缘以均匀的连珠纹装饰,

莲瓣宽肥饱满,排布整齐,环绕莲座一周。莲座底部封藏已失,腹内空空,底边露出黄灿灿的色泽,

由此可以判断其铜质为含锌的合金铜。内膛周壁出现一个个凹槽,满布一周,也展露了元代宫廷造像

特有的工艺特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莲花瓣上下还专门雕出了竖条状莲叶的叶脉,叶脉密集排布,

历历分明,如此表现形式在元代皇家敕建的北京居庸关云台券洞内佛像上也可见到。整像造型完美,

法相庄严,胎体厚重,工艺讲究,体量硕大,气势恢弘,充分展现了元代宫廷造像鲜明而独特风格特

点和艺术魅力。 

    元代宫廷造像是由元代帝王主导,由皇家御用工匠和皇家造像机构创制的一种佛像风格,在题材

上属于藏传佛教造像,而风格上属于汉藏结合的艺术形式。近年来随着佛教造像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不

断升温,越来越多的藏传佛像涌现出来,而鲜为人知的元代宫廷造像也随之混迹其中,频频现身市场,

并很快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受到佛像收藏及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这些造像虽然题材各不相同,造

型略有差异,但整体风格和铸造工艺完全一致,表现出诸多明显的共性特征:造型大方,躯体健硕;

面相宽大、额部高广;莲座规范,莲瓣饱满,周匝环绕;合金铜铸造,工艺精湛。这些共性特征构成

了统一的风格面貌,彰显出恢弘大气的皇家艺术气象。现在,这类造像已成为继明清宫廷造像之后被

学术界和艺术品市场普遍认知乃至热捧的一种宫廷造像品类。

    同现知的元代宫廷造像相比,这尊造像体现了元代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体现在

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它的头部和面部。头部平缓,肉髻高隆,形同塔状一般,面形宽大,额部高广,

鼻子高挺,鼻梁修长,形象庄严,神态宁静,融合了尼泊尔、西藏和中原多地的审美特征。二是它的

身躯。躯体健硕,胸部高挺,宽肩细腰,体态大方。虽然躯体略显硬朗,双肩过于耸立,整体看上去

有些不太协调,但这不是它的缺陷,而恰好反映了其风格从西藏到内地宫廷的过渡性特点。三是它的

衣边。出现在领口、袖口和小腿部三处位置,衣边宽大,其上刻画精美的缠枝莲纹饰,繁复华丽,明

显承袭了尼泊尔和西藏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四是它的台座及莲瓣形式。台座为半月形束腰式,上下边

缘装饰连珠纹;莲瓣宽大饱满,周匝环绕于台座一圈,整体造型大方,做工讲究,体现了独特而完美

的造型样式。五是它的材质及工艺。材质为合金铜,色泽偏黄,过去人们习惯称之为黄铜,它不同于

西藏地区流行的天然合金铜,而是内地发明创造的合金铜,属于人工合成的合金铜。铸造工艺为失蜡法,

属于精密铸造技术,所以佛像表面光洁细滑,内膛规范整齐。最后还有它的封藏方法,不同于西藏的

包底法,底边可见一个个剁刺,标明采取的是剁底法,实乃肇开内地宫廷造像以剁刺之法封藏之先河。

    以上六个方面其实又可以归纳为两大特点:一是融合了汉藏两种艺术元素,二是开创了明代宫廷

造像风格的雏形。在汉藏艺术元素的融合上,其表现十分明显,如佛像高隆的肉髻,端庄的面相、周

正的五官、坚挺的鼻梁、细腰的身躯、宽大且錾刻纹饰的衣边、束腰形莲花宝座、底座的装藏等,就

是典型的西藏艺术元素;而佛像宽平的面部、写实性的衣纹、俯视的双目、合金铜材质、失蜡法铸造

工艺等,就是突出的汉地艺术表现。而在开创明代宫廷造像风格雏形上,其表现也同样十分突出,如

它的面形宽大平坦、衣纹采取了写实性的表现手法,台座的形式、合金铜材质及铸造工艺等,这些在

明代宫廷造像上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只是其整体造型和装饰细节还不够成熟,而到明代宫廷造像上

皆臻于完美。基于这两方面艺术特点,所以这尊造像看上去既像藏式风格造像,而又不是纯粹的藏式

宫廷典范 皇家尊崇

—元宫廷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

第191页

参阅 1 参阅 2 参阅 3

参阅 4 参阅 6 参阅 7

风格造像;它类似明代宫廷造像,却又有别于明代宫廷造像。这两大特点显示了这尊佛像作为元代宫

廷造像风格独特的艺术特性,同时也展现了这尊佛像承上启下,即从西藏到元宫廷,再由元宫廷到明

宫廷不断承传与嬗变的独特艺术地位。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2015 年北京保利春拍推出了一尊铜镀金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像,它以完美

的造型,精美的工艺、一流的品相,硕大体量(通高 27.5 厘米),在当年艺术品市场引起了极大震动,

结果以 3507.5 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迄今为止国内外元代宫廷造像最高的拍卖纪录。此次中贸

圣佳推出的这尊大日如来像许多风格特征与之非常相似,特别是衣纹的处理手法、衣边的装饰纹样、

莲花座的造型及莲瓣形式等,两尊造像的表现几乎完全一致,而此像在体量上还高出保利尊者像不少,

更显恢弘大气,更具皇家艺术魅力。因此我们相信这尊造像一定能够得到广大佛像收藏及爱好者的关

注和喜爱,在今年的春季拍卖会上再创佳绩。 

    综上可见,此尊造像是元代宫廷造像的又一重要发现,在它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得西藏艺术元素,

又可以看到内地传统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和工艺技术的全面植入,还可以看到明代宫廷造像风格的

雏形。这些艺术表现不仅充分展现了元代宫廷造像的风格和工艺特点,而且完整呈现了从尼泊尔到西

藏到元宫廷,再由元宫廷到明宫廷的内地宫廷佛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清晰脉络。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参阅 1:故宫博物院藏元大德九年(1305 年)铜镀金文殊菩萨像,高 18 厘米。

参阅 2: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至元二年(1336 年)铜释迦牟尼佛像,高 21.5 厘米。

参阅 3:北京居庸关云台券洞石雕元至正二年至至正五年 ((1342-1345 年 ) 佛像,高约 50 厘米。

参阅 4:2015 年北京保利春拍元铜镀金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像,高 27.5 厘米。

参阅 5:欧洲私人藏元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高 36 厘米。

参阅 6:辽宁博物馆藏元铜镀金藏释迦牟尼佛像,高约 50 厘米。

参阅 7:国内私人藏明永乐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高 72.5 厘米。

参阅 5

第192页

1685  观音菩萨像

中原  明代

铜镀金  高 37 厘米

RMB: 300,000-400,000

明代中晚期,在当时流行的凈土造像题材中,观音菩萨表现尤其突出,他多以单独的形式流

行,是当时社会崇拜的主要题材之一。观音菩萨具有寻声救苦、随类化现和协助阿弥陀佛接

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当世和来世双重救助功用,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此时又受到

明万历时期慈圣皇太后的特别推崇,所以更加盛行。

明代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到了嘉靖时期,又回到了汉传佛教艺术风格的道路之上,然而受藏传

造像影响的部分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是更加融合一体,使内地汉藏风格造像得到更好的发展。

此尊观音菩萨坐像表面包浆,内通体镀金,双手脐前结禅定印。面相丰颐圆润,曲眉似弯月

与鼻梁相连,眼睑较宽,神态慈和宁静,典型的明代汉地造像面相特征。双眼微合,俯视前

方,仿佛正在冥想之中,又似在出神聆听,寻觅众生求助的呼声,应声前去解救。头戴花冠,

冠中端坐阿弥陀佛化佛,冠叶雕刻精细,并向外倾斜,这与藏式风格略有不同,融合了内地

造像的审美情趣。身躯雄健,结构匀称,体态优美,整体给人庄严神圣而又慈祥亲切的宗教

美感。袈裟自头顶披下,衣缘处饰以精美的花朵纹饰,胸前饰璎珞,下身着高束腰及胸长裙,

此为明代汉地菩萨造像常用装束。衣纹厚重写实,刻画自然流畅,衣缘上錾刻花纹,纹饰清

晰,雕刻精细,鲜明的汉地造像装饰风格。整体形态端庄,雕刻细致入微,时代风格鲜明,

为明代中晚期汉地观音造像经典之作。

参阅:1、国家博物馆藏 明代 观音菩萨像。

      2、北京保利 2010 春季拍卖会,明 铜鎏金观音坐像,高 54cm,成交价 RMB 2,912,000。

参阅 1 参阅 2

第197页

1686  宗比巴唐卡

西藏东部  18 世纪

棉布矿物彩绘  纵 70 厘米  横 45 厘米

RMB: 40,000-60,000

宗比巴是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 ,他是古印度马达国的王子。继王位后 ,一边执掌国政 ,

一边修持佛法 , 曾得到拿波杰巴大师的灌顶和口诀教授。他迎娶了贱民种姓女子 , 被迫

与妻子遁入森林。后国力衰败 ,民众要求其重新执政 ,他与妻子一起骑在一只母老虎身上 ,

从森林走出。

此幅唐卡表现的是宗比巴像 , 主尊头挽高髻 , 戴一骷髅冠。双目圆鼓 , 双眉上翘 , 形象极

其威猛。全身不着衣 , 只有璎珞装饰 , 一副瑜伽士装扮。两腿跨于一只黑色斑纹的棕色

老虎身上。左手托嘎巴拉碗 , 右手举剑。主尊全身呈肉色 , 线条硬直 , 躯体劲健有力 , 表

现出十足的阳刚之气。四周绘有各位度母、护法及其他大成就者。整幅唐卡布局新颖 ,

构图巧妙 , 将尊者布排于自然山水之间 , 既使人物更为贴近现实生活 , 能够与世人产生共

鸣 , 又赋予画面极强的层次感 , 增强了唐卡的艺术韵味 , 更兼唐卡设色恬静雅致 , 线条勾

勒流畅爽利。

第199页

1687  格萨尔王唐卡

西藏东部  18-19 世纪

棉布矿物彩绘  纵 63 厘米  横 42 厘米

RMB: 无底价

格萨尔王在西藏传说中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是藏族、蒙古族广大地区的民族英雄。《格

萨尔王传》所描写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状况正是一个由分裂割据通过不断的征战和交往最

后走向统一的伟大历程,可以说是艺术地再现了以上所述的古代藏族社会由分散到统一

的全部历史进程。在国内,西藏、青海、甘肃、内蒙、云南都有流传,在国外,锡金、不丹、

尼泊尔、巴基斯坦都有格萨尔故事传播,从民族上说,土族、蒙古族、摩梭族、撒拉族、

纳西族、裕固族、僳僳族甚至朝鲜族间都有流传。其次,在藏族中传播的广度于深度无

可比拟,藏族人有一句谚语:“每个藏族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的故事”,可见格萨尔

在藏区文化中普及到什么程度。格萨尔王作为藏民族的文化图腾,其形象也不断出现在

各类艺术作品上,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唐卡作品。

唐卡中央的格萨尔王披甲戴盔,身着将军服饰,右手持鞭高高扬起,左手勒住马缰,骑

于高头骏马之上。马鬃为蓝色,背光周围环绕白色祥云一周,主尊的白马坐骑腾飞于云

上。主尊正上方显现有文殊、观音、金刚手组成的三怙主,左侧为莲花生大师,右侧为

一格鲁派上师,中央主尊格萨尔王周匝环绕众勇士眷属。皆与坐骑腾飞于云上,唐卡背

景为青绿色大地,大地远部尽头有山峦,山峦与其上天界相融为一。此幅唐卡画法细致,

线条勾勒严谨,特别是用色相当精细,画工亦属上上之作。人物与伴神的形象所体现的

艺术风貌较为一致,工整严谨,是一幅清代精工唐卡的经典之作。

第200页

1688  无量寿佛像

西藏  17 世纪

合金铜  高 15 厘米

RMB: 40,000-60,000

此尊无量寿佛像是经典的尼藏风格造像。造像结全跏趺坐于高台之上,主尊与方台座整

体铸造,胎体厚重。双手结禅定印托长寿瓶。头戴宝冠,冠叶稍内收,发髻高束,是早

期尼泊尔造像常见形式。面颊丰颐,双目瞇视,高鼻小口,耳挂圆珰,余发垂肩。宽肩细腰,

肌肉匀称浑圆。上身袒露,颈饰珠链,项链臂钏及腕钏一应俱全,耳珰与珠链,颇具尼

泊尔造像风格。方形须弥台座,正中亦精心以线刻花纹装饰,为尼泊尔早期造像中常见。

整尊造像打造的工艺手法细致入微,材质为红铜,铜质厚重,莹润光洁,颇为难得,为

此中精品。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