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09
|
杂志分类:其他
粉丝:{{bookData.followerCount}}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取消关注'}}
——全国统筹。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实 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 率先达峰。 ——节约优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 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倡导 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 阀门。 ——双轮驱动。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强化 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内外畅通。立足国情实际,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推广先 进绿色低碳技术和经验。统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斗争与合作,不 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 ——防范风险。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 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二、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 能源利用... [收起]
[展开]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已关注'}}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51页
——全国统筹。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实 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 率先达峰。 ——节约优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 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倡导 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 阀门。 ——双轮驱动。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强化 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内外畅通。立足国情实际,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推广先 进绿色低碳技术和经验。统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斗争与合作,不 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 ——防范风险。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 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二、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非化石能源消 费比重达到 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 24.1%,森林蓄积量达到 180 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 2030 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 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 147
第152页
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 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 190 亿立 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到 2060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 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 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三、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三)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强化国家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 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地方各级规划的支撑保障。加强各级各类 规划间衔接协调,确保各地区各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 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一致。 (四)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 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 发保护新格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 大战略实施中,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和任务要求。 (五)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 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升绿色 低碳发展水平。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 式。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 创建。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148
第153页
四、深度调整产业结构 (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 业固碳增效。制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交通、 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节能降碳为导向,修订产业结 构调整指导目录。开展钢铁、煤炭去产能“回头看”,巩固去产能成 果。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开展碳达峰试点 园区建设。加快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绿色转型,提升服务业低碳发 展水平。 (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新建、扩建钢铁、 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 量置换,出台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未纳入国家有关 领域产业规划的,一律不得新建改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 煤制烯烃项目。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 能耗准入标准。加强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 (八)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 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 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 业深度融合。 五、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九)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 战略,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做好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节 能审查与能耗双控的衔接,对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完成形势严峻的地区 149
第154页
实行项目缓批限批、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强化节能监察和执法,加 强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析预警,严格责任落实和评价考核。 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十)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 程和各领域,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 节能,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健全能 源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瞄准国际先进 水平,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打造能效“领跑者”。 (十一)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 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石油消费“十五 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严控煤电装机 规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逐步减少直至禁止 煤炭散烧。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 模化开发。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 (十二)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 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 能源消费比重。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 地就近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开发水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 利用生物质能。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统筹推进 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 (十三)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加 快培育发展配售电环节独立市场主体,完善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 辅助服务市场衔接机制,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推进电网体制改革, 150
第155页
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 场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 发展机制。完善电力等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从有利于节能 的角度深化电价改革,理顺输配电价结构,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 推进煤炭、油气等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能源统一市场。 六、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十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大力发 展多式联运,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持续降低运 输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优化客运组织,引导客运企业规模化、 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绿色物流,整合运输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十五)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车船,推广智能交通,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推动加氢站建设,促进 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常态化。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 络体系。提高燃油车船能效标准,健全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 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 (十六)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 快速公交系统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 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 多种手段,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 七、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 (十七)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在城乡规划建设管 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建设城市生 态和通风廊道,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合理规划城镇建筑面积发展目标, 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设。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健全 151
第156页
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加快推进绿色社区建设。结合实 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 (十八)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 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城镇 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逐步开 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 展绩效评估。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发展 绿色农房。 (十九)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 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大幅提高 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在北方城镇加快推进热 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核电 余热供暖,因地制宜推进热泵、燃气、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低碳 供暖。 八、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 (二十)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 碳中和行动方案,编制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采用“揭榜挂帅”机 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加强气 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推进高效 率太阳能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可控核聚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 低碳前沿技术攻关。培育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国家重 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碳达峰、碳 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 152
第157页
(二十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深入研究支撑风电、 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加强电化学、压缩空气 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应 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推广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 低碳技术。推动气凝胶等新型材料研发应用。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 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 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九、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 (二十二)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 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稳定现有森林、草原、 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固碳作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 规模,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 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二十三)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 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增加 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湿地保护。整体推 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 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生态农业碳 汇。积极推动岩溶碳汇开发利用。 十、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二十四)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持续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 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完善出口政策,严格管 153
第158页
理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 环境服务等进口。 (二十五)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一带一路”投资 合作绿色转型。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大力推动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深化与 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 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我国新能源等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去,让 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二十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 判,坚持我国发展中国家定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 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维护我国发展权益。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 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发布我国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 气候治理体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外工作, 主动参与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 十一、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 (二十七)健全法律法规。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协调。研究制定 碳中和专项法律,抓紧修订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 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十八)完善标准计量体系。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 量体系。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 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 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 154
第159页
等配套标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报 告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体系。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 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 加强标准国际衔接。 (二十九)提升统计监测能力。健全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领 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 设。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依 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 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和 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 十二、完善政策机制 (三十)完善投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构建与碳 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严控煤电、钢铁、电解铝、水泥、 石化等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 和组织方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支持社会资 本参与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活力。国有企业要加大绿色 低碳投资,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 (三十一)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 务开发,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 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 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实现碳达峰、碳 中和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扩大绿色债券规模。研究设立国家低碳 155
第160页
转型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绿色 金融标准体系。 (三十二)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 发展、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加大绿色低 碳产品采购力度。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 税收优惠。研究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建立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 化发展的价格机制。完善差别化电价、分时电价和居民阶梯电价政策。 严禁对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行业实施电价优惠。加快推进供热计 量改革和按供热量收费。加快形成具有合理约束力的碳价机制。 (三十三)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 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 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额分配管理。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 交易市场,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企 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 交易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加强电力交易、用能权交 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发展市场化节能方式,推行合同能源 管理,推广节能综合服务。 十三、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三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 集中统一领导,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 峰,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 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 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156
第161页
(三十五)强化统筹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组织落 实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强碳中和工作谋划,定期调度各地 区各有关部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加强跟踪评估 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 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政策取向一致、步骤力度衔接。 (三十六)压实地方责任。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碳达峰、碳中和责任,明确目标任务, 制定落实举措,自觉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三十七)严格监督考核。各地区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强 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考核,对工作突出的地区、单位 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部门依规依 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有关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 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157
第162页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 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 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 贯彻落实。 《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城乡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 大以来,我国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住房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仍存在整 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宜居性不高、包容性不够等问题,大量建设、 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尚未根本扭转。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 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践 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 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 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 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 务,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促 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 坚实基础。 (二)工作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整体与局部相协调, 158
第163页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城镇和乡村建设。坚持效率与 均衡并重,促进城乡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人口、经济发展与 生态资源协调。坚持公平与包容相融合,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推进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党建引领与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相 结合,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共同创造美好环境。 (三)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减排扎实推进,城市整体性、系统性、 生长性增强,“城市病”问题缓解,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城 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 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 到 2035 年,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碳减排水平快速提升, 城市和乡村品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二、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 (一)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和城市群绿色 发展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在国 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等管控边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度,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重 大风险防控相结合的空间格局。统筹区域、城市群和都市圈内大中小 城市住房建设,与人口构成、产业结构相适应。协同建设区域生态网 络和绿道体系,衔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 159
第164页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建立功能完善、衔接紧密、保障有力的城市群 综合立体交通等现代化设施网络体系。 (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建立分层次、分区域 协调管控机制,以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合理确 定城市人口、用水、用地规模,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提高 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 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落实规划环评要求 和防噪声距离。大力推进城市节水,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增强城市韧性。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修 复江河、湖泊、湿地,加强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推进立体绿化,构 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加强婴幼 儿照护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儿 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社区足球场地等设施建设,增 加公共活动空间,建设体育公园,完善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设施,推 动发展城市新业态、新功能。建立健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 工程标准规范和工作体系。推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 建设,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 建设,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 (三)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为目标,建立乡村建设评价机制,探索县域乡村发展路径。提高农房 设计和建造水平,建设满足乡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新型农房,完善 160
第165页
水、电、气、厕配套附属设施,加强既有农房节能改造。保护塑造乡 村风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严格落实有关规定,不破坏地形地貌、 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盖高楼。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 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设施联动发展。提高镇村设施 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粪污、畜禽养殖粪污 治理,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清洁流域建设,加强水土流 失综合治理,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 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以“公司+农 户”等模式对接市场,培育乡村文化、旅游、休闲、民宿、健康养老、 传统手工艺等新业态,强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拓宽农 民增收渠道,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展。 三、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 (一)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鼓励建设绿色农房。推进既 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鼓励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抗震 加固等同步实施。开展绿色建筑、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 创建行动。加强财政、金融、规划、建设等政策支持,推动高质量绿 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 筑。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建立城市建筑用水、用电、用气、 用热等数据共享机制,提升建筑能耗监测能力。推动区域建筑能效提 升,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服务模式,降低建筑运行能耗、 水耗,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鼓励智能光伏与绿色建筑融合创新 发展。 161
第166页
(二)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档制 度,普查现有基础设施,统筹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 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专项行动以及体系化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绿色、智 能、协同、安全水平。加强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的城市街区建设,合 理布局和建设城市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车船用加气加注站、电动 汽车充换电站,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智慧停车及无 障碍基础设施,强化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加强交通噪 声管控,落实城市交通设计、规划、建设和运行噪声技术要求。加强 城市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打通消防 生命通道,推进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持续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 增效,完善再生水、集蓄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系统,推进城镇污水 管网全覆盖,建立污水处理系统运营管理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加快连 接港区管网建设,做好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统筹推进煤改电、煤 改气及集中供热替代等,加快农村电网、天然气管网、热力管网等建 设改造。 (三)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立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 传承体系,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完善保护标准和政策法规,严格落实 责任,依法问责处罚。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做好测绘、建档、挂 牌工作。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制度,加大 保护力度,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做到按级施 保、应保尽保。完善项目审批、财政支持、社会参与等制度机制,推 动历史建筑绿色化更新改造、合理利用。建立保护项目维护修缮机制, 保护和培养传统工匠队伍,传承传统建筑绿色营造方式。 162
第167页
(四)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开展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 建行动,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建造方式, 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利用新技术实现精细化设计和施工。大力发展 装配式建筑,重点推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不断提升构件标准化 水平,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完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开展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建设,鼓励 使用综合利用产品。加强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 严格施工扬尘管控,采取综合降噪措施管控施工噪声。推动传统建筑 业转型升级,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推广全 过程工程咨询,推进民用建筑工程建筑师负责制。加快推进工程造价 改革。改革建筑劳动用工制度,大力发展专业作业企业,培育职业化、 专业化、技能化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五)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用品,推动太 阳能、再生水等应用,鼓励使用环保再生产品和绿色设计产品,减少 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倡导绿色装修,鼓励选用绿色建材、 家具、家电。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动生活垃圾源 头减量,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 理系统。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建立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科学制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绿道,全 面开展人行道净化行动,改造提升重点城市步行街。深入开展绿色出 行创建行动,优化交通出行结构,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 步行等出行方式。 四、创新工作方法 163
第168页
(一)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城乡建 设绿色发展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编制相关规划,建立规划、建设、 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机制,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 需要、安全需要,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建 设,系统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创新城乡建设管控和引导机制,完善城 市形态,提升建筑品质,塑造时代特色风貌。完善城乡规划、建设、 管理制度,动态管控建设进程,确保一张蓝图实施不走样、不变形。 (二)建立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 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强化对相关规划实施情况和历史文化保 护传承、基础设施效率、生态建设、污染防治等的评估。制定城市体 检评估标准,将绿色发展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城市政府作为城市体检 评估工作主体,要定期开展体检评估,制定年度建设和整治行动计划, 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体检评估结果。加强对相关规划实施的监督,维 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城乡建设绿色技 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充分发挥国家工 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 室等创新平台对绿色低碳技术的支撑作用。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研究, 系统布局一批支撑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研发项目,组织开展重大科技 攻关,加大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力度。建立科技项目成果库和公开制度, 鼓励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融通创新、利益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设国际化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完善相关标准。 (四)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政策 法规,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技术、业务、数据融合。开展城 164
第169页
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推动建筑信息模型深化应用,推进工程建设项 目智能化管理,促进城市建设及运营模式变革。搭建城市运行管理服 务平台,加强对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防灾的智 慧化管理,推动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提升城市安全风 险监测预警水平。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逐步实现智能化 全程网上办理,推进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等互联互通。搭建 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社区智慧化建设管理,为群众提供便捷 服务。 (五)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 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 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合力,实现决策 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下沉公共服务和 社会管理资源,按照有关规定探索适宜城乡社区治理的项目招投标、 奖励等机制,解决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以城镇老旧小区 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等为 抓手和载体,构建社区生活圈,广泛发动组织群众参与城乡社区治理, 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五、加强组织实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城乡建设绿色发 展各方面各环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建立省负总责、 市县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推动城乡 建设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 工作格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本意见确定本地区推动城 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统筹协调,推进解决重 165
第170页
点难点问题。市、县作为工作责任主体,要制定具体措施,切实抓好 组织落实。 (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统筹协调,住房城乡建设、发展 改革、工业和信息化、民政、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 水利、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金融、市场监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 责完善有关支持政策,推动落实重点任务。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各 地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关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三)健全支撑体系。建立完善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体制机 制和制度,推进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修订 城乡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法律法规,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提供 法治保障。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推进严格 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城市管理和执法能力水平。健全社会公众满 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评机制,由群众评判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成效。加 快管理、技术和机制创新,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实现动力变革。 (四)加强培训宣传。中央组织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国家 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党政主要 负责同志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各级党校(行政学 院)、干部学院增加相关培训课程,编辑出版系列教材,教育引导各 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尊重城乡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环 境,尊重历史文化传承,重视和回应群众诉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广泛吸收借鉴先进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普 及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 166
第171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 会议公报(2021 年 11 月 11 日中国共产党第 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 2021 年 11 月 8 日至 11 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 197 人,候补中央委员 151 人。中 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 的十九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习近平 就《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讨论稿)》 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 认为,一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 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 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 神,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 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 167
第172页
建新发展格局,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进,改 革开放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民生保障有效改善,社会大 局保持稳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 进,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有效,战胜多种严重自然灾害,党和国家各项 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成功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系 列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进军的新征程。 全会认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 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 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 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需要;是推 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永葆党的 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而继续奋斗的需要。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 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 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会提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 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 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 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 168
第173页
历程。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 诗。 全会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 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 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 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 向。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 成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 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 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 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 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 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 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 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 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 这个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关于社会主 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 169
第174页
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 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领 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 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我国建 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 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人民解放军 得到壮大和提高,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 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 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 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 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 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 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 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 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 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 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70
第175页
全会提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 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 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 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全会提出,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 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 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 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 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会强调,在这个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 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 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领导人民 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 171
第176页
成就,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 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 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 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 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 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全会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 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 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伟大成就。 全会强调,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 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 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 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 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 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 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172
第177页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 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 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 定性意义。 全会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 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 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 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 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 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 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 生历史性变革。 全会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党中央权 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 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 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显著增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 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在经 济建设上,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 173
第178页
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在全面深化 改革开放上,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 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在政治建设上,积 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 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 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全面依法治国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在文化建设上,我 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 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 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在社会建设 上,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 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 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 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人民军 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 步提升,人民军队坚决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以顽强斗争精神和实际 行动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国家安 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 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 的举措,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推动香港局势 174
第179页
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 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 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在外交工作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 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 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 起来的伟大飞跃。 全会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党的百年奋斗从根 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 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 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 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 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 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党的 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 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 径;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 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 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全会提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 175
第180页
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 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以上十个方面,是经过长 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 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全会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 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 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 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 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 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 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 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科技自立 自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176
第181页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协同推 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 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全党必须铭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 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 反腐败斗争,做到难不住、压不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 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全会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2022 年下半年 在北京召开。全会认为,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 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党要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奋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 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 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而不懈奋斗。我们坚信,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 177
第183页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 史经验的决议 序言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 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 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 上最恢宏的史诗。 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 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 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坚决 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 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需要;是推进党的自 我革命、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 斗的需要。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 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179
第184页
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九四五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 议》、一九八一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 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总结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经验教 训,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 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 一、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 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八四〇年鸦片战 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 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 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孙 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 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 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 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 180
第185页
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 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党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 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 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发动工人运动、 青年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推进并帮助国民党改组和国民革命 军建立,领导全国反帝反封建伟大斗争,掀起大革命高潮。一九二七 年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由于 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在党的 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党和人民不能组织有效抵抗,致使大革命 在强大的敌人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从残酷的现实中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 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就无法改变中 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南 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 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八七会议确定 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党领导举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 其他许多地区起义,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这些起义大多数失败了。 事实证明,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 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党迫切需要 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 点。毛泽东同志领导军民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党领 181
第186页
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随 着斗争发展,党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 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根 据地。党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也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开展了 群众革命斗争。然而,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错误领导,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转战到陕北。“左”倾路线的错误给革命根据地 和白区革命力量造成极大损失。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遵义会议,事实上 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 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 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并且在这以后使党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 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超越国内阶级 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民族危机空前 严重的关头,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促 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历史 作用。七七事变后,党实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全面 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 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 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82
第187页
直到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后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 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的全面内战,党领导 广大军民逐步由积极防御转向战略进攻,打赢辽沈、淮海、平津三大 战役和渡江战役,向中南、西北、西南胜利进军,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八百万军队,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 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人民支持下,以一往无前的 英雄气概同穷凶极恶的敌人进行殊死斗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 利建立了历史功勋。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 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 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 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革命斗争中,党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 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实 施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坚持民 主集中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 优良作风,形成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努力建设 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 主义政党。党从一九四二年开始在全党进行整风,这场马克思主义思 想教育运动收到巨大成效。党制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 全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一致。党的七大为建立新民主主 183
第188页
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 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 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 主人士积极合作下,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 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 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 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实践充分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 领导,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 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 纪元。 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 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战胜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系列 严峻挑战,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和平解放西藏, 实现祖国大陆完全统一;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工作,完成土地改革, 进行社会各方面民主改革,实行男女权利平等,镇压反革命,开展“三 反”、“五反”运动,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社会面貌焕然一 184
第189页
新。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 并肩战斗,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强敌,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中国人 民的精气神,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彰显 了新中国大国地位。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党领导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国家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一九四九年,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一九五三年,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 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九五四年,召开第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九五六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党 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党领导 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和发展各民族平等互助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和巩固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 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广泛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党的八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国内主 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 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 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 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党提出努力把我国 185
第190页
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 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经 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 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 事业有很大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国防 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人民解放军得到壮大和提高,由单一的 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为巩 固新生人民政权、确立中国大国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 后盾。 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尊严,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 业、新独立国家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正义斗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 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党审时 度势调整外交战略,推动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打开对 外工作新局面,推动形成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党提出 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作出中国永远不称霸的庄严承诺,赢得国际社 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尊重和赞誉。 党充分预见到在全国执政面临的新挑战,早在解放战争取得全国 胜利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向全党提出,务必继续保持谦虚、 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 立后,党着重提出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从思想上组织上 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党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和知识培 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增强维护党的 团结统一的自觉性。党开展整风整党,加强党内教育,整顿基层党组 186
第191页
织,提高党员条件,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贪污浪费。党高度警 惕并着力防范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坚决惩治腐败。这些重要举措,增 强了党的纯洁性和全党的团结,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积累了 执政党建设的初步经验。 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 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 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尊重价值规律, 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 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这些独创性理 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 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 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遗憾的是,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先后出 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反右派斗争也被严重扩 大化。面对当时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党极为关注社会主义政权巩固, 为此进行了多方面努力。然而,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 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 这些错误。毛泽东同志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作 187
第192页
出完全错误的估计,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两个 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 酿成十年内乱,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和损失,教训极其惨痛。一九七六年十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 的意志,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 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 的伟大飞跃。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 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 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三、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 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 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 关头,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 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召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 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 188
第193页
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作出彻底 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决策。四十多年来,党始终不渝坚持这次 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 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 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 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 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 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 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 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189
第194页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 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 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 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为了推进改革开放,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 线、组织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正确评价毛泽东 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党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 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提出小康社会目标。党在各方 面工作中恢复并制定一系列正确政策,调整国民经济。党领导全面开 展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拨乱反正,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社 会关系。党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 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党深刻认识到,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 须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 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党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 准问题大讨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 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 190
第195页
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根据 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我国发展新要求出发,一以贯之对推进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并召开多次中央全会专 题研究部署改革发展稳定重大工作。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确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坚决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 力的体制机制。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 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 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 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 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党坚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 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鼓励和支持发 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 191
第196页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 合,制定新宪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尊重和保障人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党加 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取消农业 税,不断推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党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 标,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推 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党毫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 排除各种干扰,从容应对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系列风险考 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由于国 际上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的支持和煽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 气候导致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我国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党和政府依靠 人民,旗帜鲜明反对动乱,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了人民根 本利益。党领导人民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风 险,成功举办二〇〇八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战胜长江和嫩江、松 花江流域严重洪涝、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战胜非典疫情,彰显 了党抵御风险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党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历史重任,为此进行不懈努力。邓小 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科学构想,开辟了以和平 192
第197页
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途径。经过艰巨工作和斗争,我国政府相继对 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香港、澳门回 归祖国后,中央政府严格按照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保持香 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党把握解决台湾问题大局,确立“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推动两岸双方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 共识”,推进两岸协商谈判,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启两岸 政党交流。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坚决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统 一,有力挫败各种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 的图谋。 党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 主题。党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调整同 主要大国的关系,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深化同广大发展 中国家的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 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党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 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 和强权政治,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 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党始终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聚精会神抓好党的 建设,开创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 的若干准则,健全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 常化;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整党,着力解决党内思想不纯、作风不纯、 组织不纯问题;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加强干部 队伍建设,大力选拔中青年干部,促进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党围绕解 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 193
第198页
两大历史性课题,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先后就加强 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组织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集中性学习教育。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腐败斗争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 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党中央隆重举行庆祝大会,习近平同志 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强调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 一次伟大革命,发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 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 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 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 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 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 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 194
第199页
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 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 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 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 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 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 195
第200页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 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 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 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 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 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全面从 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 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 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 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党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 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 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 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 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 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 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196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pc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更多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pc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e.stopPropagation()}">
x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