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中国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中间
万亿元,占中国出口总值的
国进口总值的79.4%。
点,中国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中间
万亿元,占中国出口总值的
国进口总值的79.4%。
拓展中间品贸易
中间品作为链接产业上下游的 我国中间品贸易不断拓展,反技术水平的提升。
但与欧美或日韩贸易高速发展我国中间品贸易还有提升空间。
的纽带,日益成为全球贸易的主体。
反映了我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和
展时期中间品进出口占比数据相比,
拓展中间品贸易
产业链分工水平决定中间品贸易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未来还要进一步吸引全球先进制间商品在中国加工生产,同时鼓家融入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中。
易发展水平,因此拓展中间品贸易
级和制造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制造业企业来华投资,让更多的中
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带动其他国
拓展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金额(亿美元,左轴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出口额 进口额
轴)及增长率(%,右轴)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出口增长率 进口增长率
拓展服务贸易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201601 201603 201605 201607 201609 201611 201701 201703 201705 201707 201709 201711 201801 201803 201805 201807 201809 201811 201901 201903 201905 201907差额
出口及差额(亿美元)
201909 201911 202002 202004 202006 202008 202010 202012 202104 202106 202108 202110 202112 202204 202206 202208 202210 202212 202304 202306 202308 202310 202312 202404
出口 进口
中国服务贸易分类统计(2月)
2024年1至4
拓展服务贸易
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度,落实开放举措,完善监放条件下的治理水平。
支持试点示范先行先试。以的开放布局,持续推动开放行业领域,培育服务贸易领
度体系。建立健全负面清单管理制
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提升开
以综合试点示范城市引领产业发展
放科技、电信、文旅、金融等重点
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
推动数字贸易发展
中国可数字化
化交付服务出口额
推动数字贸易发展
加强数字贸易顶层设计,建立健探索完善数据确权、交易流通等 强化数字贸易平台建设,加快贸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数 提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力。
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多作,共享数字贸易发展机遇。
健全数字贸易统计监测体系,积极
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
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做强做优
数字贸易示范区。
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
多双边和区域数字贸易对话与合
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在政策与新技术赋能下,跨境电方面已形成全新业态,成为拉动 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3商主体超过10万家,海外仓已达 随着跨境电商整体规模的扩大,供应链整合发展等方面呈现出全
电商在技术、模式、供应链等
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之一。
38万亿元,增长15.6%。跨境电
达1800个,全货机达255架。
,我国跨境电商在平台运营、
全新态势。
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探索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 进一步优化国际供应链管理,海外仓网络。
在巩固和拓展市场的同时防范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
线上综合服务平台。
立足重点市场、建设覆盖全球的
外部环境风险,推动与贸易伙伴
。
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
建设
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
着力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 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 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
建设
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利化水平
方市场合作
维护同主要贸易伙伴之间 同美国的关系:求同存异, 同欧盟的关系:积极沟通, 同东盟的关系:紧密联系,
间的关系
避免脱钩
各个击破
合作共赢
增强科技实力,稳链固链强 加强基础研发投入,力争产 以创新驱动增强产业链供应 畅通国内国际循环,使科技
强链
产出原创性领先技术
应链韧性
技创新直接转化为贸易收益
谢谢!
报告人:王孝松
w a n g x i a o s o n g@ r u c . e d u . c n
中国2024下半年出口形势分析及预测,CMF专题
报告发布
6月29日,CMF 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88期)于线上举行。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凤良主持,
聚焦“中国2024下半年出口形势分析及预测”,来自学界、企业界的知名经济学家刘元春、
毛振华、盛斌、梁明、余向荣、王孝松联合解析。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王孝松
代表论坛发布 CMF 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报告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2024年1-5月中国贸易发展回顾
二、2024年下半年中国贸易发展前瞻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未来的着力方向
一、2024年1-5月中国贸易发展回顾
(一)进出口持续增长
从贸易规模来看,1-5月进出口总值(以美元计价)为2.46万亿美元,同比上涨2.8%。其
中,出口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进口1.0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9%,贸易顺差3372亿
美元。近期贸易复苏势头明显。观察近一年中国进出口额月度数据,2023年对外贸易有一定
程度下降,到2024年2月基本上触底反弹,近几个月一直保持正增长。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从
进出口贸易差额月度走势来看,2024年2月贸易顺差出现了一个最低值后持续上升,5月贸易
顺差达到826亿美元。各种贸易类型均有增长。今年1-5月,一般贸易进出口11.4万亿元,增
长5.6%,占外贸总值的65.1%。其中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2.7%。加工贸易进出口3.02万亿
元,增长1.6%,占比17.3%。其中出口下降2.3%,进口增长9.1%。我国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
2.42万亿元,增长16.5%。其中出口增长12.5%,进口增长19.2%。
(二)民营企业成绩亮眼
从企业所有制来看,1-5月民营企业进出口累计增长率达到4.5%,明显高于总体增长率;
进出口占比达到55%。民营企业在进口方面贡献很大,1-5月份累计增长9.1%,占比达到41.9%。
民营企业在贸易顺差方面也有很大贡献,贸易顺差占比138%,是总体贸易顺差的1.38倍。换
句话说,剔除民营企业贸易之后整体贸易将呈现出逆差
民营企业在贸易中的地位持续提高。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比持续增大,从2015年的37%
上升到2024年前5个月的55%。民营企业在出口中的地位更为重要。民营企业出口增长更为明
显,从2015年占比45%一直到2024年占比65%。民营企业贸易动能仍需巩固。从2015年开始民
营企业的进出口增长率绝大多数月份是最高的,某些月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增长率相近,
在2021年和2022年有所下降,但2023年后民营企业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
但是否能够持续还有待观察。
(三)区域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
从贸易区域来看,贸易额排名靠前的仍是沿海发达省区,贸易增速靠前的则是西部和东
北地区。出口额前十位省区有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从这些主要出口
省区特征来看,今年1-5月,广东省的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额接近四分之一,其依托珠三角地
区的制造业优势和港口优势,出口商品涵盖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纺织品等多个领域,继续
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浙江省和江苏省位列第二和第三,增长率均为3.9%。这两个省份同样
依托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在全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山东省排在
第四位,增速为7.9%,高于前三位省份。上海、北京出口额分别排在第五和第七位。上海主
要依托于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北京主要依托于高科技产业。四川、重庆两个西部
省市的出口表现较好,主要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四)传统市场仍然重要
从贸易方向来看,我国进出口前三位的贸易伙伴分别是东盟、欧盟和美国,但不能忽略
的是东盟和欧盟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组国家或者一个经济体。从单个经济体或单个国家来
说,美国则是我国进出口最大的贸易伙伴,尽管1-5月累计进出口同比下降1.4%,但仍然以
2635.3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排在第一。所以,未来要重视同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分出口和
进口看,美国显然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前五个月向美国的出口额接近2000亿美元;而进
口最多的来源地是则台湾省,前五个月进口额接近800亿美元。
(五)车辆船舶成为出口支撑力量
从产品结构来看,出口额排前三位的大类产品分别是电子设备、纺织品服装和金属石料
制品,这三大类出口额占比加在一起超过了60%;进口额排前三位的大类产品分别是电子设备、
矿产品和金属石料制品。
从细分产品看,出口增速最快的是混合动力客车,出口额增长率达到75375.5%,呈现井
喷式增长;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增长率也达到了480.5%;集装箱船增长率达到了212%。
总体来看,车辆、船舶这些交通工具的出口增速明显,成为我国出口支撑力量。随着全球经
济逐步复苏,航运市场需求强劲,全球航运市场对新船的需求稳步增长。
二、2024年下半年中国贸易发展前瞻
(一)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不足
整体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份发布的最新预测,今年全球 GDP 增
长率为3.2%,与去年相同;发达经济体比去年略高一点,但差别不大;发展中国家可能比去
年略低;亚洲新兴市场也比去年有所下降。
(二)供应链压力和高运输成本依然存在
供应链压力仍然存在。尽管新冠疫情已经结束一年多了,但由于疫情产生的物流断裂及
供应链受阻的压力仍然存在。观察疫情以来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月度数据可以发现,疫情期
间指数最高,后来有所下降,2023年2-11月指数为负,而后供应链压力又有所回升。所以仍
然要警惕供应链压力的问题。从全球集装箱指数来看,虽然现在比最高点已经有所下降,但
最近又有所抬头,高运输成本仍然存在。红海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对国际贸易产生负面影响,
红海危机爆发后苏伊士运河转口贸易增长率持续下降,而好望角明显增长。
(三)多国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主要经济体开启“高利率模式”。巴西、智利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利率已经超过了7%,
而美国、欧元区等发达国家也有降息趋势。未来整体货币政策将朝着紧缩性的方向发展。
(四)地缘政治拖累贸易发展
地缘政治因素不容乐观。虽然说地缘政治风险现在已经不是最高的,但地缘政治因素仍
会带动原油价格的飙升,一旦地缘政治发酵,原油价格就将受到影响、有所反弹。俄乌冲突
使得世界贸易出现“阵营化”,阵营内部贸易有所收缩,但收缩幅度比较小,总体货物贸易
只是下降了2.3%左右;而两大阵营间,无论从战略性行业来看还是从总体的状况来看,下降
幅度都接近5%,说明战争冲突使得世界贸易遭受重创。
(五)外需有回暖趋势
全球制造业 PMI 持续扩张。从202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制造业 PMI 持续增长,并持续在
50%以上,被认为是扩张期;而欧美制造业 PMI 均有所改善。美国进入补库存阶段,从库存总
额和销售总额等指标来看都是进入到补库存阶段;欧元区同样进入补库存阶段且需求必然旺
盛,这将增加外需特别是对中国的产品需求。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中美贸易关系何去何从?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2024年5月14日,美方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
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
键矿产、半导体以及钢铝、港口起重机、个人防护装备等产品的关税。2024年5月9日,美国
商务部宣布将37个中国实体加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理由,11个
实体是因为参与高空气球相关活动,4个实体是因为获取或试图获取美国原产物项用于无人机
相关活动,22个实体是因为获取或试图获取美国原产物项用于发展量子技术能力。2024年5月
8日,一些美国国会议员提出了一项法案,使拜登政府更易于对人工智能模型实施出口管制,
以避免美国技术落入不该落入的国家手中。
2024年5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戈皮纳特表示,美中紧张关系加剧已造成
全球性影响,各国在决定贸易和投资对象时愈发关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导致世界被划分
为亲华、亲美和中间派三大集团。经济碎片化趋势或将导致世界背离基于规则的全球贸易体
系,并使经济一体化成果遭受显著逆转。美中需采取务实措施重建信任,首先要从保持沟通
渠道畅通做起。美中对话有助于避免最坏结果。
从世界供应链流向地图来看,美国是中国增加值贸易和最终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大的
市场,中国出口非常依赖美国市场。虽然贸易战和疫情对中美贸易有一定影响,但并没有阻
止中国对美出口。美国进口中国产品的比重呈现出下降趋势,美国需求和美国市场还是不断
扩张的,虽然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数量在增长,但美国需求和市场的不断扩张导致总体进口增
长更快,所以我国出口占比下降。
(二)电动汽车发展前景如何?
从出口总额看,2012-2023年中国电动车出口额年均增长49.3%;2019-2022年每年增长率
都超过100%,其中2021年增长率高达223.7%。从出口方向看,2023年中国电动车出口第一大
市场为比利时,出口额56.1亿美元,占比13.7%。从出口价格看与数量看,2023年,中国电动
汽车出口价格为2.38万美元/辆,较上年同期增长4.8%,已连续5年实现正增长。2012年至2023
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价格年均增长3.7%,出口数量年均增长43.9%,总体均呈现上升态势。2023
年,中国对比利时电动汽车出口价格2.88万美元/辆,较上年同期增长4.3%。2012年至2023年
中国对比利时电动汽车出口价格年均增长5.1%,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峰值出现于2017年。2023
年,中国对比利时电动汽车出口数量19.5(万辆),较上年同期下降0.5%,未能延续上年增长
态势。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最高加征38.1%的反
补贴税。美欧联手打压中国电动车,将会对未来中国电动车出口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哪些新市场可以扩展?
根据预测,2024年出口增长最快的行业是车辆及航空器、动物及动物产品、动植物油脂、
光学及照相计量仪器、塑料橡胶。2024年出口降幅最大的行业是珍珠宝石、矿产品、武器弹
药、皮革、艺术品。传统市场,包括东盟、美国、欧盟、一些亚洲经济体仍然十分重要,需要
维护巩固这些市场。
(四)哪些新领域可以开辟?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东盟、金砖,以及最不发达国家份额占比远超美
国。未来要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间的沟通
协同合作。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金额最多的是机电产品,未来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
力度,不断实现机电产品质量升级。
四、未来的着力方向
(一)提升开放格局,培育外贸新动能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
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
第一,拓展中间品贸易。中间品作为链接产业上下游的纽带,日益成为全球贸易的主体。
我国中间品贸易不断拓展,反映了我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但与欧美或
日韩贸易高速发展时期中间品进出口占比数据相比,我国中间品贸易还有提升空间。产业链
分工水平决定中间品贸易发展水平,因此拓展中间品贸易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
制造业水平的全面提升。未来还要进一步吸引全球先进制造业企业来华投资,让更多的中间
商品在中国加工生产,同时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带动其他国家融入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中。
第二,拓展服务贸易。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落实开放举措,完善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提升开放条件下的治理水平。支持试点示范
先行先试。以综合试点示范城市引领产业发展的开放布局,持续推动开放科技、电信、文旅、
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培育服务贸易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
第三,推动数字贸易发展。加强数字贸易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数字贸易统计监测体系,
积极探索完善数据确权、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数字贸易平台建设,加快贸易
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做强做优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提升云计算、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多双边
和区域数字贸易对话与合作,共享数字贸易发展机遇。
第四,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在政策与新技术赋能下,跨境电商在技术、模式、供应链等
方面已形成全新业态,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之一。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38万
亿元,增长15.6%。跨境电商主体超过10万家,海外仓已达1800个,全货机达255架。随着跨
境电商整体规模的扩大,我国跨境电商在平台运营、供应链整合发展等方面呈现出全新态势。
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探索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
线上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国际供应链管理,立足重点市场、建设覆盖全球的海外仓网
络。在巩固和拓展市场的同时防范外部环境风险,推动与贸易伙伴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与
交流。
(二)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第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第二,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通过协调各国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贸易规则等,
降低合作障碍,提高合作效率,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
第三,着力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产业链上
下游的合作,形成互补的供应链,使各方都能从中获益。这不仅能够提升各国产业的竞争力,
也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四,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通过降低贸易壁垒,简化投资程序,促进资
本、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为沿线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第五,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将产能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同时探索与
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新机遇,实现共同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各国的产业竞争力,也为全球
经济的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三)维护同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
同美国的关系:求同存异,避免脱钩。中美关系是全球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在这一关系中,在保持各自核心利益和价值观的同时,努力寻找合作的领域和机会。同时。
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即使在政治和战略上存在分歧,也应努力保持贸易和投
资的连续性,避免经济关系的断裂。
同欧盟的关系:积极沟通,各个击破。欧盟由多个成员国组成,不同成员国需求和立场
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在政策、法规和标准上的交流与协调,分别与各国建立良好的
合作关系。
同东盟的关系:紧密联系,合作共赢。东盟是中国在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伙伴,在基础
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可以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动
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四)增强科技实力,稳链固链强链
第一,加强基础研发投入,力争产出原创性领先技术。加强基础研发投入特别是在关键
领域和前沿技术方面,进一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性技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以创新驱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创新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通过
不断的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业链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外部
冲击,构建更加稳定和有弹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第三,畅通国内国际循环,使科技创新直接转化为贸易收益。畅通国内国际循环是指要打破
地域和行业的界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强国内外市场的互联互通。通过建立高效
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科技创新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提高贸易竞争力。
积极应对未来脱钩风险,着力培育外贸成本优势
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联合创始人
以下观点整理自刘元春在 CMF 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88期)上的发言
一、不确定因素持续释放,外贸保持稳中有进态势
目前我们处于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过去几年,中美摩擦、疫情冲击、全球去风险化浪
潮、全球供应链及全球贸易格局重构等因素对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实际上,这种“去
风险”格局重构状态已过去十年,此时我们亟须总结出规律性问题。在此之前,必须看到几
个典型事实。
第一,在全球贸易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的过程中,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始终保持相对稳定,
而没有如以往所预测的那样,遭到巨大冲击。比如,WTO 预测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为2.6%
左右,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前5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超6%,5月份出口同比增
长7.6%,高于世界贸易增速4到5个百分点左右。
第二,虽然在疫情冲击以及中美冲突下,全球贸易出现了异常波动,但是,2023年我国
的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达到了14.2%,比2019年高1.1个百分点,比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之前的数
据高了近3个百分点。因此,即使有各种因素的冲击,中国出口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重,尤其
是在制成品中的比重依然是持续上升的。
第三,中美冲突仍在持续,并且尺度越来越大,甚至呈现出“二选一”局面。中国对美国
的贸易地位、出口占比出现了巨大变化,但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总量在过去六年中并没有减
少,今年1-5月份,中国对美出口也出现了0.2%的反弹。这样的现象可能与我们所感受到的地
缘政治、大国博弈等各种外部冲击不一样。因此,在脱钩效应、去风险运动、全球产业及贸
易格局重构的时代中,我们必须审视主导这种变化趋势的核心力量有哪些?如果这个主导因
素把握不住,我们就会在纷繁变化的多元政治中迷失分析的核心。
二、“中国制造”成本优势明显,外贸向好态势继续巩固
主导当前贸易的核心因素有两种:一是决定竞争力的成本效应,二是决定风险的脱钩效
应。权衡成本效应与脱钩效是把握过去十年贸易规律的关键。过去十年中,虽然脱钩效应持
续加剧,但中国出口的成本效应更巨大,中国的出口价格指数在持续下降,出口成本在持续
下降,并且下降得很快快。
第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全球整体通胀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在过去两年一度
达到4%,新兴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达到5.6%,同期我国国内整体CPI、PPI都处于相对较低区
间。导致价格水平低迷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成本优势,这个成本优势来自于
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探究的。目前欧美在G7公告及一系列公共外交里把我们的产能过剩、政
府干预作为价格下降与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的原因。这钟看法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极其不了
解。如果一个国家持续采取价格歧视,尤其是外贸价格歧视,就会导致出口价格指数和国内
价格指数出现偏离,而目前中国的内外贸一体化在价格上没有出现任何系统性偏离。因此,
中国没有价格歧视,2020-2024年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与国内价格指数之比基本维持在100%左右。
第二个重要事实是,价格变化幅度最大产品种类包括汽车、计算机、机电等,这些产品
的价格变化首先来源于技术进步。另外,成本优势也来源于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加上外贸市
场产生的十分显著的规模效应和学习效应,电动汽车市场在过去十年中实现大幅扩张。从美
国学者的研究和美国政要的评估中,能间接证明我们目前的研究是正确的。美国目前最为担
忧的是在其“小院高墙”政策下,美国的同类产品在经过大规模补贴之后实现量产,但量产
之后无法在正常的市场环境里进行销售。其中最大的威胁就在于中国在大量制成品、机电产
品、高新技术产品随着技术进步、规模效应产生了成本效应,这使美国和其相应的离岸、友
岸外包项目难以实现持续的市场化盈利。
这个结果导致了更为明显的一个效应,就是美国所布局的“小院高墙”难以在脱离各种
政治扶持下,进行常态化的市场化机制,也就是说它不具有常态市场竞争下的可持续性。这
也解释了为什么G7会在今年把中国的产能过剩作为一个国际议题抛出来。因此,即使欧美过
去对我们持续征收高关税,中国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及贸易增速等核心参数并没有发生根
本性变化,反而逆势上扬,这里面最大的原因是我们的技术进步、成本效应比想象的要快、
要好。
过去十年是中美大国博弈如火如荼展开的十年。回顾这十年,我们就会看到在美国开展
贸易霸凌、“小院高墙”、脱钩运动的冲击下,中国在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上全面深化,更重
要的是中国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催生出超级效应。因此,过去十年
也恰恰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新转变的十年,恰恰是大量应用型技术向产业链及微观主体全面
渗透的十年。大量的民营企业进行了各种高新技术的创新,现在只要有产业链的地方就会有
创新链,同时,创新产业的集群效应也在发挥作用。所以,虽然目前国内低物价的原因包括
需求端的因素和供给端的因素。供给端方面也存在地方经济过度进入的因素,但从数据看,
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技术与产业融合。例如,中国经济数控化比重在过去十年提高了20多个
百分点;中国数字经济的比重在过去十年也提高了接近20个点,这是简单直接的证明。
三、厚植外贸成本优势,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几年中,大家比较悲观的时候,外贸常常会有喜讯,我们一定要探究其背后的核
心原因。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虽然去风险运动、地缘政治冲突、大国博弈等不确定性可能
使脱钩效应进入一个新阶段,但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
合所产生的成本效应也进入一个快速发酵的时代。所以,我们的战略一定是着眼于把控和融
合成本效应与脱钩效应。未来要高度重视脱钩效应的加速风险,但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脱钩效
应加速而过度恐慌,而应该脚踏实地持续发挥成本效应的作用,成本效应更具有把控能力和
自主性。
成本效应的作用不仅仅来自国内大市场的统一和国内竞争的有序化,也来源于全球竞争
力。中国需要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进行渗透和布局,包括对美国的经济依赖程度的黏性依然要
加强。要在成本效应上多下功夫,做更多文章,重要战略应该包括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
力的发展、全国大市场的构建以及对新兴经济体的全面合作和渗透。
总之,未来会有波动,我们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我们也会产生大量的惊喜。总体而言,
我认为不必悲观,更为重要的是在时代浪潮下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新冷战格局已经形成,吸引外商投资和
鼓励企业出海并重
毛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观点整理自毛振华在 CMF 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88期)上的发言
今年以来,中国出口在国际形势日益严峻、地缘政治冲突频发、中美博弈不断加剧背景
下,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这充分反映出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以及出口背后的供应
链优势、创新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但是,从中长期视角来看,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外部环境
将会日益受到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特别是中美大国博弈的影响,对此我想讨
论两方面的问题。
一、“去风险”不是“去冷战”,而是形成了“新冷战”格局
美国挑动与中国展开当前这场博弈的目标,就是想达到“冷战状态”。近年来,地缘政
治演变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许多常规经济因素,特别是中美大国博弈成为影响全球经济与政治
稳定的主导力量。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当首先看清美国对华策略的基本框架。回想1945年
至1991年长达四十多年的所谓“美苏冷战”,美国就是通过建立包含政治、军事、外交在内
的盟国体系,对前苏联及其盟国采取了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策略,最终战胜
了前苏联。在对中国的问题上,试图复制过去的成功也正是当前美国对华策略的基本思路,
这也是我为什么将其称之为“新冷战”的原因。2017年特朗普签署行政备忘录,授权美国贸
易代表办公室对中国开展“301调查”,率先发起贸易冲突。但特朗普并非传统美国建制
派,在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的同时,也和他的军事政治盟国打贸易战,并且未形成集团对峙的
局面。拜登上台后对特朗普的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一是延续美国传统的外交思想,重新建
立北约和欧盟的核心盟友格局,当然也包括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试
图通过拉拢盟国、成立联盟的方式与中国形成隔绝。二是将中美贸易冲突向科技、军事,以
及人员交往等其他层面进行扩张,试图实现与中国的脱钩。回顾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出了新
冷战的特点:一是不打热战,二是以彼此之间的分割甚至隔绝为目标,三是在经济、政治、
外交、制度上的全面竞争和对抗。从目前情况来看,事态也正朝着我此前所预判的中美博弈
“三部曲”演进。
从“脱钩”向“去风险”转变,新冷战格局基本形成。拜登作为建制派政客拉拢欧洲与
中国进行脱钩,但是中欧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这意味着欧洲将要承担巨大的经济成本。
2023年年初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首次提出欧盟对华“去风
险”,拜登对欧洲做出让步并最终接受这一概念,进而达成美欧对中国问题上的一致。此后
我曾多次公开提出,美国对华战略由“脱钩”调整为“去风险”,并不意味着中美之间的竞
争和博弈态势缓和,而是新冷战格局基本形成,它标志着美国与其盟友达成了对华认知与策
略上的统一。“去风险”框架维持了欧美与中国在一般贸易、能源、资金等普通领域的往
来,但对“风险”所覆盖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不仅涉及我们一般所认为的高科技、军事等领
域,还包括一些新领域。我们应当注意,这些新领域的内容和松紧度是动态调整的——只要
认为不符合欧美的利益,就将其纳入到“风险”所覆盖的范围当中去,其中,新能源汽车就
是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新能源汽车并不属于高科技、军事这一领域,但因为中国在技术、成
本上占据优势,威胁到欧美相关利益,那么就将其纳入到“风险”的内容中去。美国和欧洲
在这种战略措施上也达成了一致。因此,从“脱钩”到“去风险”是中美关系很重要的变
化,也是中国在全球地缘政经演变中所要长期面对的新环境,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新冷战格
局已经形成的重要原因。
新冷战的序幕已经拉开,但还没有形成“铁幕”,我国还有一定的调整窗口期。 一方
面,中国与美欧国家的一般货物贸易往来以及相关的人员、资金往来依然可以持续。尽管受
到“去风险”影响,但从上半年对外贸易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中国在整个世界贸易底层货
物、基础货物中的优势,特别是这些年我们建立的供应链优势,今年以来中国出口依然保持
韧劲;并且民营企业的出口也在恢复,这值得我们在未来制定“稳外贸”政策过程中进一步
重视与思考。其次,在“去风险”框架下,各个国家仍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形成了进一
步的博弈空间。尽管当前新冷战大格局已经形成,但它还不是铁板一块,例如对于中国新能
源汽车的出口限制,德国公司和德国政府还一直在表达善意,反对欧洲的加征关税等做法。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地缘政治方面我们有很大的文章可做,外贸相关政策有必要与国家安
全、外交政策紧密配合。近年来,中国采取了很多政策调整,主动对过去形成的紧张的对外
关系进行缓和,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中国恢复与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日韩等国的会
谈,单边开放部分国家的签证等,均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展示我们在对外开放与对外
关系领域中的弹性,同时这也有利于破解美国建立起的针对中国的包围圈。
从“脱钩”到“去风险”,“安全”与“利益”此消彼长、动态平衡。地缘政治演变对
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正在发酵,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不得不更加重视“安全”。今年4月
我参加了美国举办的中美商业领袖圆桌会议,会议主题就是“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平衡”。会
上美国企业家提出,在国家安全面前,企业利益、企业家利益以及投资者的利益是不值一谈
的,根本没有博弈的空间,因此建立经济领域中的国家安全观,建立国家安全与经济利益的
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有必要将最近一段时间在这方面做的好的工作、取得的一些好的
成效进行总结,并将其作为一个基础,为我国未来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提供一个好的指引。
二、破除关于外资的错误观念,引进外资和企业出海相结合
外商直接投资的背景出现变化,但对于中国经济的积极意义并未改变。在去全球化、逆
全球化思潮影响的大背景下,当前部分外资企业受地缘政治压力,特别是受当前美国主导的
“去中国化”影响,加之自身竞争能力有所减弱等原因,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势头有所放缓,
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出现撤出和减资的情况。回溯以往,外资企业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中国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中国产品竞争力提升,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
作用,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其历史作用。展望未来,尽管历史在推进,外商在华投资所处的背
景有所改变,但外资企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没有变。比如从技术溢出来看,对于国外前沿技
术的引进与利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效率上,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均明显优于进口或者自我
研发的方式。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利益,实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是实现中国利益最大化的必要路径。中国的政策当前明确表达出了这种态度,并做出了一些
踏踏实实的工作,无论最终效果如何,这种舆论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破题,也是对自由
贸易基本原理的捍卫。
不能将与外资往来与不爱国挂钩,外资的营商环境还有进一步优化空间。当前对于外资
企业的认识和态度领域,社会上出现一些杂音,很多看法和观点也不是很冷静,一些观点简
单的把在外国企业工作或购买外国商品与不爱国挂钩。另外还有一些观点,错误的将出口理
解为对他国的恩惠,特别是中国对于美国的恩惠,认为没有了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他国便别
无选择。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出口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出口本身是建立在
互惠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强公众对于出口的正确认识。从出口企业角度看,订单是一切竞争
力的来源,也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凡是对产品和服务形成需求的客户,都应该秉承友好的态
度予以对待。近期个别地方出现了一些袭击外国人的事件,尽管这是极端个案,但我们需要
引导舆情和社会思潮,进一步建立和优化外商企业在中国的营商环境。
正确认识企业出海背景和原因,避免扣之“资本外逃”的帽子。从企业出海的类型来
看,可以分为“被动出海”和“主动出海”两大类。对于被动出海,主要是受当前美国主导
的脱钩断链与“去风险”的影响,很多外资企业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逐步减少对中国的投
资,甚至在其他国家重建产能。其中,一些在产业链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核心外资企业要求中
国上下游企业也进行产能转移,主要涉及手机、汽车等相关领域的企业。此外,我国还有许
多优秀的制造业企业主动出海,通过在海外投资建厂,能够更贴近海外市场,绕过不理性、
不正当的贸易壁垒。同时,我国企业出海目的地国家普遍选在生产要素和人力成本比较低的
国家,有助于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无论对于哪种类型的企业出海,我们均需要正确认识和
看待,需要明确企业出海不等于资本外逃。从国际经济的发展轨迹看,企业出海也是一个必
然趋势。若不能正确看待企业出海,那么就无法正确认识外商直接投资,因为外商直接投资
本质也是国外企业出海中国进行投资的表现。
企业出海意义重大,有助于巩固我国的供应链优势,也有助于稳定我国的经济增长大盘。
尽管当前中国对美国的贸易规模降到第三位,排在东盟和欧盟之后,但我们通过转口贸易的
方式对东盟、墨西哥的出口显著上升。这说明当前我国在供应链方面仍具优势,但也折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