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2-11-2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目建设,干部工作效率提升、群众发展信心增强,从过去开会叫不来人到现在会议室外楼道内站满了群众,乡亲们参与村子发展的意愿空前高涨,为产业发展凝聚了合力。(二)筑牢发展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是基础,鼓起群众的腰包是硬核,只有让群众共享到发展的果实,才能巩固好脱贫成果。在以前,由于农业“靠天吃饭”,农民无法预知每年的雨水情况,降低了发展积极性,樱桃、油桃、苹果等经济作物以粗放式管理为主。“引水”问题的解决,极大增强了村民自主发展产业的信心。大槐树村以此为契机,鼓励村民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业。2020 年年初,在无任何政策性帮扶的情况下,村中 9 户村民集资成立润田园产业园,流转土 地 110 亩, 修 建 了 18 栋 日光温室大棚,建成了石桥镇最大的温室大棚产业园。目前,大槐树村累计发展蔬菜大棚 80个,日光温室大棚 18 栋,花椒 510 亩,樱桃 240 亩,葡萄235 亩,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在顺利完成“引水上塬”项目的 同 时, 大 槐 树 村 以“ 可 持续发展”“可持续经营”为基础,以建品牌、树口碑、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为目标,逐步探索出一... [收起]
[展开]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51页

目建设,干部工作效率提升、

群众发展信心增强,从过去开

会叫不来人到现在会议室外楼

道内站满了群众,乡亲们参与

村子发展的意愿空前高涨,为

产业发展凝聚了合力。

(二)筑牢发展基础。硬

件设施的建设完善是基础,鼓

起群众的腰包是硬核,只有让

群众共享到发展的果实,才能

巩固好脱贫成果。在以前,由

于农业“靠天吃饭”,农民无法

预知每年的雨水情况,降低了

发展积极性,樱桃、油桃、苹

果等经济作物以粗放式管理为

主。“引水”问题的解决,极大

增强了村民自主发展产业的信

心。大槐树村以此为契机,鼓

励村民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业。

2020 年年初,在无任何政策性

帮扶的情况下,村中 9 户村民

集资成立润田园产业园,流转

土 地 110 亩, 修 建 了 18 栋 日

光温室大棚,建成了石桥镇最

大的温室大棚产业园。目前,

大槐树村累计发展蔬菜大棚 80

个,日光温室大棚 18 栋,花

椒 510 亩,樱桃 240 亩,葡萄

235 亩,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

(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在顺利完成“引水上塬”项目

的 同 时, 大 槐 树 村 以“ 可 持

续发展”“可持续经营”为基

础,以建品牌、树口碑、尊重

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利益共享

机制为目标,逐步探索出一条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一

是深耕第一产业。成功实施“引

水上塬”灌溉工程后,鼓励村

民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建

成了石桥镇最大规模的日光温

室大棚产业园。二是发展第二

产业。2020 年成功协调帮扶资

金 255 万元,引进瓜子深加工

扶贫车间,为村上的花椒找到

“消化”企业,解决了花椒销售

难题,并为村民创造了 20 多个

就业岗位。三是打造第三产业。

发展大槐树村集体电商,创新

形成“第一书记开拓市场、大

学生村官维护平台、返乡创业

大学生整合供应链、村内干部

组织协调、贫困群众提供产品”

的五位一体运营模式。2020 年

累计销售农产品 2000 多万元,

建成了占地 3780 平方米的电商

分拣中心,实现了村集体收入

从 0—190 万的突破。推动农

经验启示

脱贫不能“等靠要”,脱贫主体一定是群众。大槐树村

以“引水上塬”工程为抓手,走进群众,听取意见,群策群力,

共谋发展。通过项目带动的方式,在实干中让群众看到干部

队伍的“战斗力”,通过“引水上塬”工程及谋划后续产业发

展,既锻造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又让群众对干部

愈发信任,坚定了脱贫攻坚的信心。同时,全村上下通过“项

目带动”稳住信心,“强化基础”树立信心,“发展产业”守

住信心,把全体村民拧成一股绳,让大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

主动地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

产品品牌化运营,建设“咸阳

马栏红”苹果品牌,打造了产

销密切衔接的农产品供应链,

累 计 销 售 苹 果 220 万 斤。 推

出“村集体电商合伙村”模式,

帮助其他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电

商,惠及贫困群众近 1500 户,

带动贫困群众就业 8000 人次,

实 现 村 集 体 电 商 的“ 大 有 可

为”。

实施效果

大槐树村通过“引水上塬”

筑牢产业发展基础,靠队伍成

合力,靠干部推项目,靠群众

聚信心,靠产业谋发展,在实

践中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

路,形成了干部带头、能人示范、

群众参与的发展局面,进一步

激发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热情

和自主发展产业的意愿。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41

第152页

蒲城县党定村 :

多种经营齐发展 集体经济破百万

基本情况

党定村位于蒲城县城西 20

公里处,由原党定、长义两村

合并而成,辖 10 个自然村 ,13

个村民小组,1034 户 3989 人,

村域面积 8.4 平方公里,耕地

面积 8800 亩,是典型的关中

平原村落,主导产业为奶山羊

养殖、设施西甜瓜和酥梨种植,

其 中 奶 山 羊 存 栏 5500 余 只。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该村针对

主导产业不明晰的问题,利用

村集体经济积累和财政“拨改

投”项目,建成了四通、宏达

奶山羊养殖小区等“村党组织

+”“联合党委 +”产业扶贫基

地,并分功能板块配套建设奶

山羊产业服务中心、中心奶站、

奶山羊牧草基地、饲料厂和有

机肥厂等产业点,全产业链发

展奶山羊,致力打造一二三产

相互融合、有机循环的优质田

园综合体。成立村级股份经济

合作社,通过扎实开展农村产

权制度改革和“村社合一”改革,

落实村集体经济收益 5:2:2:1

分配机制,达到了建强基层组

织、群众增收致富、村集体经

济持续壮大的“多赢”效果。

主要做法

一是“羊奶代办”成为扶

贫典型。党定村群众有散养奶

山羊的基础,而且劳动强度小、

技术要求低,村上通过调研将

奶山羊作为产业扶贫的突破口。

依托前期协调建成的四通奶山

羊养殖小区,先后与富平红星

美羚乳业公司、圣唐乳业公司

对接,自建中心奶站,由村委

会统一收购鲜奶,公司承诺以

保底价收购羊奶,另给村委会

支付组织费 0.5 元 / 公斤。贫

困户免费入驻小区,并享受夜

间管理和技术指导,以及和羊

场同等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每

户贫困户饲养 10 只羊,每年收

益 2 万元,可实现当年脱贫的

党定村全面实施“两个模式”“两项改革”,因地制宜,坚

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利用项目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在带动

贫困户产业脱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持续壮大村级集体

经济积累,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导读

宏达奶山羊养殖小区羊舍

142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53页

目标,当年就有 21 户贫困户以

不同形式发展奶山羊养殖产业。

村委会每天向公司输送鲜奶 5

吨,每日可收益组织费 2500 元,

村集体年获利 58 万元。

二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壮大集体经济。抢抓农村产权

制度改革机遇,成立村股份经

济合作社,对全村的集体产业、

资产、基础设施等统一登记造

册、折股量化,积极整合优势

资源,将南部 1700 亩荒沟地

流转到村集体统一生产经营,

并确定了“南部奶山羊、中部

酥梨、北部温室”的产业布局

和“以羊为主,延伸产业链条,

打造奶山羊小镇”的发展思路。

利用村集体经济积累和财政

“拨改投”项目,投资 400 余

万元建成休闲采摘园温室大棚

31 座,年产值 120 万元 ;投资

200 万元建成奶山羊牧草基地;

投资 283 万元建成 530 亩高标

准金银花园区 ;投资 441 万元

建成有机肥厂 ;投资 745 万元

建成饲料厂,形成了一二三产

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田园综

合体雏形。

三是实施“村社合一”改

革, 落 实 收 益 分 配 机 制。 该

村 率 先 在 全 县 开 展“ 村 社 合

一 ” 试 点 改 革, 并 落 实 村 集

体经济收益5:2:2:1分配机

制,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

筹管理各产业点,明晰资产账

务,规范产业运营,提升管理

水平。2019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

120.5 万元,“5 :2 :2 :1”中

50% 留作村集体经济的积累,

即 60.25 万元留作村上发展 ;

20% 平均分给户籍在村的全体

群众,即 24.1 万元分给群众 ;

20% 对各类文明典型、“星级

户”、热心村上公益事业的群众

进行奖励,即 24.1 万元用于群

众奖励 ;10% 为村两委干部奖

励激励资金,即 12.05 万元用

于干部奖金,更好地调动干部

干事创业积极性。

实施效果

党 定 村 创 新 推 广“ 两 个

模式”、实施“两项改革”,产

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村级清产核资、产权制度

改革全部完成,村集体经济突

破 100 万 元 大 关, 累 计 为 贫

经验启示

党定村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探索出的这些模

式,既规避了涉农财政项目资金私有化,也使资金保值增值,

且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实践再次证明,发展主导产业是壮大

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产业要发展必须按照“绿色循环、三

产融合、科技支撑、品牌引领”的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完善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

体系,打造有机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示范区,推动农

业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要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农

产品销售和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构建“产、加、销”一体

化完整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困 群 众 发 放 产 业 分 红 11.5 万

元,2000 余名群众镶嵌在产业

链中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该

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2015 年

的 5300 元增加到了 1.36 万元。

四通、宏达两座千只奶山羊养

殖小区,年产值 720 万元,辐

射带动苏坊镇 5 个奶山羊养殖

小区,养殖户年均增收1.2万元,

务工户年收入 1.8 万元。党定

村的“羊奶代办”以“村党组

织 +”产业扶贫模式在全县推

广,后被陕西省确定为十大产

业脱贫模式之一。蒲城的“两

个模式”“两项改革”也入选全

省推广的产业扶贫 20 个典型

案例。贫困户“陕西好人”党

喜顺被安排入驻四通奶山羊养

殖小区发展产业并务工,月工

资 1800 元,当年家庭收入共

计 4.4 万元,全家一举跨越了

贫困线。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43

第154页

宝塔区陈子沟村 :

“反租倒包”企业和农户实现双赢

基本情况

陈子沟村距南泥湾镇政府

所在地 20 公里,辖陈子沟、郭

台、高窑、后新窑 4 个村民小组,

基本农田面积 3890 亩,人均 2.7

亩。全村共有人口 417 户 1403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78 户

201 人。主要发展传统种植业、

林果业、养殖业(养蜂、养牛、

养猪)和棚栽业。

2017 年以前,陈子沟村由

于缺乏专业技术支撑,加上离

市区较远,市场信息不畅,导

致农产品频繁滞销。为了扭转

困难局面,陈子沟村在南泥湾

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与

延安意惠万家商业有限公司合

作,以“反租倒包”的模式承

包了全村 105 座大棚,每户增

收 5.7 万元。

主要做法

一是改变合作模式。陈子

沟村推行的“反租倒包”产业

扶贫模式,由政府牵头引进公

司,村民把土地和大棚承包给

公司统一改造和完善基础设施,

建好后再原价承包给村民。通

过统一承包,科学规划,建立

“一户一策”发展产业承包台账,

实现订单农业。企业承担大棚

相关基础设施改造,引进现代

化农业配套技术设备,按照五

统一模式(统一改造、统一种植、

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范包装、

统一回收销售)进行种植与管

理。企业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员

开展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农

户只需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耕作、

栽培、浇灌、采摘。

二是改变生产模式。大棚

产业蔬菜引进自动化追肥设备、

水肥一体设备、半自动化种苗

移栽农具(适用于瓜果类种苗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

陈子沟村在脱贫攻坚中,全面聚焦本村实际和资源优势,积极探

索“反租倒包”产业扶贫新模式,既实现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

经营目标,又降低了贫困户的种植风险,在产品质量和收入稳步

提升的同时,解决了合作企业发展经营中的土地和劳动力不足问

题,让企业和农户实现双赢,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好路子。

导读

陈子沟村大棚里的小番茄熟了

144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55页

移栽)、蔬菜直播机。企业搭建

农产品全程追溯体系,从生产

基地入手,推行安全绿色标准

化生产,确保基地种植的每一

棵蔬菜和瓜果都有自己的身份

信息,保证蔬菜的新鲜和最佳

营养状态。

三是改变经营模式。以合

作共赢为主导,陈子沟村以“企

业 + 合作社 + 农户”为发展新

模式,实现还权赋能、股份合作,

开辟了脱贫致富新模式。陈子

沟村结合当地人文区位优势,

在园区技术员的指导下,开设

私人农场发展休闲农业,将农

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生

态涵养、观光休闲等多功能拓

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的

需要,达到了农民增收、企业

增效、农村变美的初衷。

实施效果

“反租倒包”是宝塔区帮助

农民致富的一种有效模式。通

过政府引导,结合贫困群众发

展意愿,企业解决了一家一户

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环节的难

点问题。为了带动更多农民加

入特色产业链,企业采取“理

论授课与现场实训相结合”的

方式,对周边村村干部、合作

社带头人、贫困户等 600 余人

经验启示

“反租倒包”模式是企业引导农户树立新发展理念,科

学高效种植农产品,农户通过“先租再包”积极融入市场,

实现了农民增收。“反租倒包”模式也是城乡统筹的有效形式。

企业承包了项目、技术、资金、销路,扩大了经营规模,农

户在科学指导下,高效种植,规避风险,获得了较好的收入,

实现了农产品产量、质量的大幅提升。“反租倒包”模式是提

升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有益尝试,是农村产业化发展的

创新之举,既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专业化、规模化、

园区化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紧密结合,又推动脱贫攻坚与乡

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进行培训,被延安市人社局授

予“创业工场”荣誉称号。目

前,全村 105 座大棚茁壮成长,

带 动 78 户 贫 困 群 众 增 收 450

万元。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

提高贫困群众收入,企业在招

收岗位工人中,优先选择贫困

劳动力,贫困户月均工资达到

2400 余元。

陈子沟养牛基地一角 陈子沟村贫困户的大棚豆角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45

第156页

富县胡家坡村 :

打造田园综合体 拓展集体增收路

基本情况

胡家坡村地处富县西川,

全村共 266 户 1089 人,耕地

面积 2884 亩,葫芦河绕村而

过,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曾为

“贡米”原产地,历史上有“塞

上小江南”之称。由于洪灾彻

底毁坏了灌溉渠系,水稻种植

衰落,胡家坡村 2014 年贫困

发生率高达 19.2%,戴上了一

顶“贫困村”的帽子。脱贫攻

坚实施以来,胡家坡村创新思

路,加大投入,恢复发展水稻

种植,全力打造集水稻种植、

精深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的

田园综合体,初步实现了产业

转型升级、农民收入翻番、集

体经济大幅度增长的目标。

主要做法

(一)发挥传统产业优势,

恢复水稻生产。胡家坡种植水

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恢复发

展水稻产业是贫困群众脱贫致

富的根本举措。2016 年以来,

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撬动社会

资金,累计投入资金 2100 万

元,统一规划平整土地 2100

亩,重新修建了拱水坝,配套

了灌溉设施,铺设了供水管网

8 千米,制定出台了稻田免费

恢复、种子免费供应以及按成

本价统一插秧和收割、大米兜

底收购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调

动了村民恢复水稻种植的积极

性。2020年实现总产量1050吨,

总产值 735 万元,亩均种植水

稻收入 3500 元,是原来种植玉

米的 3 倍,真正实现了产业收

入翻番的目标。目前,胡家坡

村已成为富县水稻种植第一村,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6 万元,

其中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 1.2

万元。

(二)建立利益共同体,促

进农民脱贫稳增收。2017 年该

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小江南

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 130 户

水稻种植户为社员,其中贫困

户 34 户。合作社配备各类水

稻种植机械 70 多台(件),为

社员统一耙田、插秧、收割,

实现了水稻生产一体化、科学

化、机械化。合作社收益按照

“631”的机制分配,即 60% 归

社员、30% 归合作社、10% 归

村集体。通过建立新型经营主

体和利益共同体,极大地降低

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

了效益。三年来,农户(贫困户)

累计分红收入 14.4 万元,合作

社收入 7.2 万元,村集体收入 2.4

万元,实现了贫困户与合作社、

村集体的互利共赢。

长期以来,胡家坡村民收入来源以种植玉米和季节性打工

为主。脱贫攻坚实施以来,镇、村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确定了恢

复扩大水稻生产、实现产业收入翻番的思路。几年来累计恢复水

稻种植 2100 多亩,创建了“直罗贡米”品牌。依托稻田风光和

“直罗战役”红色旅游资源,每年成功举办“插秧节”“开镰节”“稻

田溜冰节”“千人游”“半程马拉松赛”等民俗文化活动,走出了

一条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贫困群众稳定增

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导读

146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57页

(三)创立品牌,以深加工

提升产品竞争力。胡家坡村把

大米品种的优化和更新放在首

位,与吉林农业大学建立技术

合作关系,确定了胡家坡村的

特色品种,创建了“直罗贡米”

品牌。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直

罗贡米”加工厂 2 个,新建了

秦直酿酒厂。利用谷壳和残次

大米作为酿酒原料酿酒,秦直

古酒、秦直贡酒两大品牌在延

安、西安市场走红,年产量20吨、

产值 100 万元,有效发挥了加

工业带动农民脱贫增收的前拉

后推作用。

(四)农旅融合发展,拓宽

农民增收渠道。乘着“农业 +

旅游”的东风打造的田园综合

体,使胡家坡村走上了产业致

富的“快车道”。田园综合体集

种植与风光于一体,形成了以

稻护鸭(鱼)、以鸭(鱼)养稻

的生态循环系统 ;栽种了 30 亩

观赏荷花、菊花、格桑花,建

成了广场、旅游公厕,改造了

主街景观。夏天碧水泱泱,万

株新荷青翠欲滴 ;冬天就是一

个天然的滑冰场,人们在冰面

上嬉戏玩耍,千亩稻田造就了

悠然惬意的田园风光。

实施效果

目前已完成生态稻田、荷

花池、菊花园、稻田艺术景观等

观光节点建设和中心广场、停车

场、旅游公厕、村容整治等基础

设施建设。近几年都成功举办了

“插秧节”“开镰节”“溜冰节”“千

人游”“半程马拉松赛”等民俗

活动。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土

特产品营销、旅游配套服务等,

每户年均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2018 年,胡家坡村实现贫困村

经验启示

胡家坡村的脱贫实践证明 :脱贫攻坚,党建引领是关键,

创建品牌是产业扶贫的支撑,农旅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方

向。胡家坡村在恢复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种植水稻的基础上,

引进技术设备,开展深加工,打造出了“直罗贡米”这一品

牌,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有力支撑。依托特色产业和地域历史

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实现农旅融合发展,产业链延伸,

农民增收路径拓宽,是实现脱贫的重要保障,为乡村振兴指

明了努力的方向。

脱贫出列,并被评为全省美丽宜

居示范村。2019—2020 年,胡

家坡村累计接待游客 7 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 220 万元。2020

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 785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 1.6 万元,

其中贫困户人均收人 1.2 万元,

实现整体脱贫。

举办“插秧机”活动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47

第158页

神木市灰昌沟村 :

巧打产业组合拳 创出致富新路子

基本情况

灰昌沟村隶属神木市西沟

街道,位于城西 8 公里处,土地

面积 7.5 平方公里,耕地 1760

亩。全村辖 7 个村民小组,514

户 1370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

户 26 户 60 人,2018 年年底脱

贫出列。灰昌沟村是西沟街道唯

一没有矿产资源的建档立卡贫困

村,也是集体经济薄弱村。为打

赢脱贫攻坚战,灰昌沟村以发展

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推进实施

甜玉米加工厂、扫帚加工厂、杂

果园、蔬菜大棚等项目,形成了

村集体经济壮大与贫困户脱贫互

利的双赢局面。

主要做法

(一)光伏收益拓展了贫

困群众就业渠道。2018 年,西

沟街道灰昌沟村将村级光伏扶

贫项目以“异地建站”模式建

在孙家村和李家湾村。光伏电

站建成后,光伏收益用于建档

立卡户分红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同时增设村级光伏公益性岗位。

2020 年,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要

求,灰昌沟村两次优化调整了

光伏电站收益分配方案,将光

伏电站收益的 80% 用于公益岗

位和公益建设临时工资支出,

累计为 46 名贫困群众发放工资

9.3 万元。

(二)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解

了群众创业之忧。村级互助资

金是灰昌沟村扶持建档立卡户

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不返贫的重

要举措,也是激发群众脱贫致

富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2018

年,灰昌沟村互助资金协会在

政府引导、村民支持下成立,

通过财政注入资金 50 万元,群

众自筹 36.6 万元的方式,筹集

神木市西沟街道灰昌沟村按照“党建引领,近郊农业,三

产融合,产业兴旺”的发展思路,立足自身地域优势,巧打产业

组合拳,以“兴产业、壮集体、促脱贫、求发展”为抓手,形成

“政府 + 股份经济合作社 + 社区工厂 + 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闯

出了一条“创业 + 就业 + 脱贫”的新路子。

导读

灰昌沟村甜玉米加工厂加工流水线 贫困户发展羊子养殖

148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59页

互助资金 86.6 万元。扶贫互助

资金协会的成立,为广大贫困

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甜玉米加工产业撑

起了增收“致富伞”。发展壮

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产业振兴的

必由之路。2019 年,灰昌沟村

驻村工作队根据村情实际,因

地制宜建设甜糯玉米试验田。

试验后,选定 3 个产量高、品

质优、口感佳的品种——万糯

2000、 农 科 玉 368 和 彩 甜 糯

583。2020 年,驻村工作队积

极争取种子、肥料、地膜等农

用物资,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与

农户签订甜玉米收购合同,定

向回收农户种植的所有穗型完

好、穗长 17 厘米以上的甜玉米

果穗,让农户足不出户就可实

现“订单农业”,并组织农户种

植 80 亩万糯 2000 甜玉米。同

时,积极争取市财政扶贫专项

资金近 200 万元,新建甜玉米

加工厂 1 处。注册“西沟昌玉”

特色农产品品牌,年生产加工

甜玉米近 10 万穗,按照清洗前

处理、清洗漂烫、冷却、真空

包装、灭菌处理、礼盒包装的

流水线作业,形成真空包装的

竖式玉米产品投入市场。

(四)扫帚加工产业扫出了

小康生活。郭卡卡是灰昌沟村

一名建档立卡户。2016 年,郭

卡卡在政府扶持下发展扫帚手

工作坊。随着近几年不断发展

壮大,产量不断增加,销量持

续增长,成功建设成为真正属

于灰昌沟村集体股份经济的“社

区工厂”,郭卡卡也因此被评为

神木市“光荣脱贫户”。按照“政

府 + 股份经济合作社 + 社区工

厂 + 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工

厂优先录用本村贫困户就业,

并推选郭卡卡为“社区工厂”

厂长,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贫

困劳动力。为满足生产需求,

2020 年新建扫帚、拖把加工厂

1 处,总投资 170 多万元,工

厂占地面积约 2.5 亩,分四个

区域,345 平方米生产车间 1 处、

220 平方米原料仓库 1 处、93

平方米成品存贮库 1 处和 108

平方米办公场所 1 处。目前扫

帚加工厂正常运行,每天可生

产扫帚 500 多把。

(五)近郊设施农业注入

了产业振兴新活力。按照“政

府引导、村委支持、村民自种”

模式,灰昌沟村三组维修恢复

了 18 座设施农业大棚,每户种

植 1—2 个大棚,实现了资源和

劳动力的有效利用。新建的 12

座智能温室现已完工,二组、

经验启示

灰昌沟村的集体产业组合发展模式,充分整合利用了多

方面产业发展资源,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与贫困户脱贫互

利双赢。下一步将引政策、资金、项目“活水”,“搅活”村

级集体产业经济一池“春水”,让灰昌沟村的集体产业蓬勃发

展,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农民生活蒸蒸日上。

五组的部分大棚已经种植叶菜

类等蔬菜,面向市场销售并取

得良好效益。其中五组种植的

杂果园 60 多亩,有梨、李子、桃、

杏、梅等不同品种共 2600 多株。

今后,村里还准备将杂果园打

造成集设施农业、休闲、观光、

民俗游乐于一体的休闲采摘园,

保障设施农业得到长足有效的

发展。

实施效果

灰昌沟村大力发展集体经

济以来,增收和就业取得显著

成效。通过光伏电站为建档立

卡贫困户发放分红资金 6.35 万

元,累计实现 8 人就业 ;通过

互助资金累计为村民发放借款

207.2 万元,借款率达 83% 以

上,其中贫困户 11 户、22 万

元 ;通过甜玉米加工实现村集

体年纯收入 15 万元 ;通过扫帚

加工厂实现年加工生产扫把 10

万把,拖把 5 万把,预计年纯

收入 100 万元 ;通过农业大棚

为村民实现增收就业。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49

第160页

榆阳区赵家峁村 :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实现长远稳定发展

基本情况

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耕

地 2160 亩,辖 5 个村民小组,

户籍人口 261 户 800 人。2014

年以前贫困发生率高达 81.7%,

集体资产负债 2 万元、人均可

支配收入仅 3000 元。为了破

解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赵家

峁村通过号召能人返乡创业、

政府支持开展改革试点、多种

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统筹

盘活土地资源,走上了一条农

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助力脱贫

攻坚的发展道路。

主要做法

(一)能人返乡创事业,政

府支持搞试点。2013 年 6 月,

赵家峁村村民、榆林民营企业

家张春平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

记,投票选出 13 位村民代表成

立村民议事领导小组,通过会

议讨论初步拿出了以土地折股

流转、动员外出创业能人和全

体村民自筹资金发展村集体经

济的办法,并承诺入股包赔包

赚,最终筹措启动资金 432.5

万元,初步流转土地 960 亩。

当年 10 月,赵家峁村在

整好的地块上建设大棚,成立

红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金润

园、丰景两个种养合作社,产

权制度改革的序幕徐徐拉开。

( 二 ) 民 主 讨 论 定 方 向,

产业发展摘穷帽。一是清产核

资、股民界定。清产核资,全

区 5300 亩耕地和林地经营权

全部流转,5 座拦河坝、村“两

委”资产及村民入股资金合计

总资产 1890 万元 ;股民界定,

本着“宜宽则宽”的原则,设

定土地、人口、劳龄、资金、

旧房产五个股种,将 2015 年

10 月 1 日定成基准日,基准

日之前核定的人口既是村民也

是股民,基准日之后的新增人

口只是村民,不享受合作社分

红,只能通过继承和转让获得

利益,全村共认定股民 630 人。

二是反复权衡、确定股权。综

合考虑所有群众权益,最终确

定土地股 38%,人口股 22%,

劳龄股 5%,资金股 23%,旧

房产股 12%,配股 225534 股

(每股折 83.8 元)。三是整合资

源、成立合作社。整合成立了

“赵家峁股份经济合作社”,农

民按股分红,形成了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股份经

济合作社下设股东大会、董事

会、监事会,制定《赵家峁村

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章程》,

推选股东代表 68 名,建立起

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民主管理的现代企业管

理 制 度。2017 年 3 月 16 日,

赵家峁村举行股份经济合作社

揭牌暨股权证颁发仪式,以人

计股、按户颁发股权证 218 本,

标志着改革试点取得了实质性

成果。

赵家峁村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组建股份经

济合作社 , 将承包地“三权分置”与产权改革相结合 , 统筹盘活

土地资源 , 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发展山地林果、特色养殖、

乡村旅游 , 实现了整村脱贫。

导读

150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61页

实施效果

赵家峁村集体经济合作社

三次分红 380 万元,户均分红

1.7 万元。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快

速壮大,农民也由村民转变为

股民和产业工人,在外打工的

200 多位村民也返回村上就业

创业。全村贫困户全部纳入合

作社,变单家独户脱贫为抱团

发展脱贫,变“输血式”扶贫

为“造血式”扶贫,变被动脱

贫为主动脱贫。2017 年底建成

移民新村,为全村 617 人修建

了 112 套新居,群众生活水平

大幅提高,实现了贫困村高质

量退出。

建成 40 亩设施果蔬、150

亩优质葡萄、150 亩山地苹果、

30 亩酥梨为主的设施农业及时

令水果采摘区和 35 亩现代生态

养殖小区 ;依托“中国美丽田

园”和“大美榆阳·杏树文化

旅游”系列活动,发展“文化 +”

模式农业,以“杏花溪谷·峁

上人家”“老家记忆·难忘乡愁”

为特色品牌,打造乡村旅游示

范村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标杆

村建设,建成了高空滑索、花

岗岩滑道、玻璃吊桥、彩虹滑道、

水上空中漂流、水上乐园、森

林穿越、沙滩浴场、知青窑洞、

王震将军旧居、葡萄酒庄、休

经验启示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彻底摆脱

贫困的根本出路,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统一,尊

重群众首创精神,敢于担当与守住底线同向发力,顶层设计

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产权改革与产业发展一体推进,点上

示范与面上推广相互结合,才能实现长远稳定脱贫致富。

闲书吧、农家小院、小吃一条

街等娱乐项目,仅 2019 年旅游

总收入达 1000 万元,其中村股

份经济合作社就获利 350 万元,

实现了工商资本和农民双增收。

2014 年,赵家峁村被确定

为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9 个试点村之一,也是唯一一个

传统村落试点。2017 年,农业

部、中央农办确定榆阳区为全

国第二批 100 个农村集体产权

制度改革试点县区之一。2019

年年底,赵家峁村集体资产突

破 5000 万元,村内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达到 20373 元,成为

全国农村改革明星村、乡村振

兴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020 年被陕西省推荐为全国脱

贫攻坚先进集体。

赵家峁村集体分红

赵家峁村土地流转后新建的美丽新居和设施种植养殖基地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51

第162页

绥德县郝家桥村 :

“红绿融合”成为引领乡村发展新引擎

基本情况

张家砭镇郝家桥村位于绥

德县城西南 10 公里处,红色

历史悠久,属于典型的黄土高

原丘陵沟壑区。全村区域总面

积 10.12 平方公里,共有耕地

6672 亩、林地 2942 亩,现有

人 口 633 户 1671 人, 建 档 立

卡贫困人口 236 户 548 人。脱

贫攻坚之初,郝家桥村因为交

通闭塞,村民多以传统的耕作

方式发展生产,红色资源未得

到完整的开发,村集体经济为

零,被认定为贫困村。为了早

日实现脱贫摘帽,2018 年在省

市县的大力支持下,郝家桥立

足村情实际,积极进行“三变”

改革,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创

新进行“红绿融合”发展,村

集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和不断

壮大,村民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郝家桥在脱贫攻坚中走出了一

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主要做法

(一)挖掘红色资源。按

照县“一馆五址”红色教育基

地建设任务,结合红色旅游产

业发展,对刘玉厚旧址、郝家

桥乡政府旧址进行了改造提升,

完成了郝家桥展室和供销社展

室的陈展设计和环境整治工作。

通过创新红色教育培训模式,

承接各种党员教育培训,推出

特色经典党课,全年共接待游

客 5 万余人。2020 年 12 月郝

家桥村被评为3A级旅游景区。

(二)壮大集体经济。郝家

桥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

作社,选举产生了董事会和理

事会,注册各类商标 43 个,按

照“宣传动员、清产核资、制

定方案、明确股份、建章立制、

颁发股民证”三变改革“六步

法”,将全村所有荒地、坡地等

土地流转至村集体,共建成山

地苹果生态果园 2000 亩,日

光温室大棚 20 座、拱棚 40 座,

年存栏 3000 只湖羊养殖场、年

存栏 2300 头生猪养殖场,总规

模 500 千瓦的光伏产业,形成

了集山地苹果、温室大棚、光

伏发电、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

业体系,进一步将贫困户与企

业、合作社、村集体的利益联

结起来,带动贫困群众逐步从

“耕者有其田”向“耕者有其股”

转变。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包

括 :山地苹果产业分红、设施

农业租赁费用、光伏产业分红、

旅游产业收入。村民增加收入

的渠道有 :在合作社和生态果

园务工收入、租赁大棚种植收

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收入、销

售农副产品收入、配股分红收

入。

(三)发展绿色产业。村合

作社按照“林果粮上山、设施

农业到滩、规模养殖进沟”的

绿色产业布局,充分整合农户

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红绿融合”发展,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盘活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特

色农业,通过“一红一绿”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成

为引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导读

152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63页

零散撂荒土地,因地制宜,科

学规划,打造高标准产业园区。

一是山地苹果产业。按照“合

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

式,引进了陕西果业集团,建

成山地苹果生态果园 2000 亩,

栽植苹果苗 7.6 万株。建成后

的 10 年内,由合作社和陕果

集团合作经营,合作社负责提

供劳动力,陕果集团负责栽植、

管护、销售以及村民的技术培

训。2019 年,由于果园刚刚起

步,陕果集团共向村集体交纳

分红 66 万元,以后的每年可向

村集体交纳土地分红和财政奖

补资金分红 70 万—100 万元。

到第 11 年,陕果集团向村集体

返还 40% 的建成果园,由村集

体自主经营,并以每亩 360 元

的价格支付剩余土地分红费用。

到第 25 年,剩余所有果园以

及冷库等固定资产全部无偿交

付村集体,由村集体自主经营。

二是设施农业。建成日光温室

大棚 20 座、拱棚 40 座,全部

由村民个人租赁。县上选派了

2 名技术员,定期进行培训和

指导。温室大棚主要种植芝麻

蜜香瓜、小吊瓜以及蔬菜等 ;

拱棚栽植春雪桃、葡萄、西红

柿、黄瓜等。所有果蔬销售情

况良好。温室大棚每棚纯收入

3 万—5 万元,拱棚每棚纯收入

1 万—1.5 万元,村集体每年可

收入租赁费 7 万元。三是光伏

产业。建成占地 20 余亩、总规

模 500 千瓦的光伏产业,现已

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 70 万

度,每年可收入 52 万元,全部

归村集体经济。四是养殖产业。

依托村级龙头企业万丰养殖场,

为贫困户 171 户、238 人配股,

每股分红 400 元,已连续分红

3 年。2019 年,各种产业均处

于起步阶段,村集体共收入 99

万元,除去开支,按照比例村

集体留下 30% 的资金作为公积

经验启示

郝家桥这个曾经的农村楷模,在新时期抢抓机遇,立足

自身优势,全面实施“红绿融合”发展,既传承了红色基因,

又壮大了集体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村民的幸福感、获得

感倍增,也成为农村发展的标杆和楷模。

金、公益事业金、风险基金后,

集体分红 70 万元,每股可分红

近 300 元。在村集体经济组织

的带动下,113 名村民(其中

35 名贫困群众)在村内务工,

共获得工资收入 131 万元。

实施效果

郝家桥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建成后,党员干部培训效益不断

提升,先后被确定为榆林市委党

校干部培训现场教学基地、陕西

合力团干部培训基地、榆林市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廉政教

育基地、陕西省干部爱国主义教

育基地。承接了中国延安干部学

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陕西

省委党校、榆林市委党校等重要

干部培训,接待游客近 24 万人

次。郝家桥村 2020 年村集体共

收入 120 万元 , 分红达 80 万元,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15 年

的 不 到 6000 元, 增 加 到 2020

年年底的 11543 元,高质量完

成了贫困村退出、全部贫困人口

脱贫任务。

郝家桥村设施农业—大棚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53

第164页

洋县草坝村 :

“空壳”变“实体” 集体产业大升级

基本情况

洋县纸坊街道办草坝村位

于洋县城北 3.5 公里,全村总

面积 5.98 平方公里,辖 7 个村

民 小 组,482 户 1630 人, 有

机粮油基地 4600 亩,有机梨

4000 亩。村党总支下设村和合

作社 2 个支部 , 党员 65 名。该

村荣获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品”

示范村、省级小康示范村等称

号,被陕西省委和汉中市委组

织部确定为党建联系点和党员

示范基地,汉中市“升级晋档、

科学发展”一类示范村等多项

殊荣。“朱鹮湖”商标被陕西省

评为著名商标。草坝村积极深

化农村改革,变资源为资产、

变资产为股本 , 探索和破解农

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下个

户经营的“小、散、乱”向合

作社经营参与大市场、大竞争

带来好效益的转型升级。

主要做法

(一)走好农村资源变资产

“三步路”。一是走好党群聚力

“凝心路”。在全村开展“党风

带村风、村风带民风”等主题

活动。发扬“党员身份亮出来、

集体事情干起来”主人翁精神,

并开展“我是党员我的家、我

的荣誉我为它”大讨论,为集

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二是走稳农业基础设施“致

洋县草坝村深化农村改革,变资源为资产、变资产为股本 , 探索和破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小、

散、乱”向合作社经营参与大市场转型升级。通过村民变股东、集体“空壳”变“实体”,实现了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的宏伟目标。

导读

洋县草坝村朱鹮湖专业合作社用狼牙刺自制生物杀虫剂集中灭杀害虫

154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65页

富路”。村筹 320 多万元,修建

硬化文同路、移民路等道路 40

多条,共 16.8 公里,实现了村

主干路(连户连梨园)、机耕路

(全贯通)与周边道路相衔接

的迂回网状道路圈。发动群众

开渠、挖塘蓄水,修建集雨水

窖 38 口,完善 1500 亩梨园喷

灌滴灌设施,解决了梨园用水。

通过“一事一议”整合涉农扶

贫等项目资金及财政专项补贴

等方式,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

度,为改变资源变资产奠定了

基础。

三是走准梨果产业“科技

路”。积极到科研单位寻方找

策,并抓点示范,每亩梨树补

助 200 元,让果农学习对普通

梨树进行“嫁接换头、拉枝整形、

梨果套袋”的技术。同时,大

力发展早熟黄金梨,培育壮大

新型产业体。全村梨果有机认

证 3800 亩,亩均 4000 元,成

为走俏全国大中市场的“香饽

饽”。

(二)打好资金变股金“三

张牌”。一是锁定股份联盟“资

源牌”。合作社以每户限一股、

每股限一人、现金入股等模式,

先期为 15 户党员和种植大户每

股 50 元垫资入社,打消农民入

社的后顾之忧。同时,合作社

对国家财政补贴及社会捐助资

金,实行资产量化、资产入股,

使合作社经济体量不断增加,

实现了合作社增收达效。

二是打响有机农业“效益

牌”。草坝村始终以“打造朱鹮

品牌,发展有机产业”的思路,

走好“朱鹮湖”有机产品这盘

棋,用足精力、下大气力,以

“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带动农业产业化。

三是打好资源整合“旅游

牌”。村上将先后建成的有机生

态观光园、旅游精品示范园、

筼筜谷观光园、有机产品采摘

体验园进行资源整合,组建旅

游接待中心。依托本地“胸有

成竹”的历史名人及洋县“四

大国宝”,开发旅游纪念品 10

多种,彰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

化的底蕴和魅力。

实施效果

一 是 实 现 了 从“ 小 农 经

济”“作坊经济”向市场经济的

经验启示

草坝村发挥党支部向心力、凝聚力,用好乡村“能

人”。围绕合作社发展“圆心”,做好扶贫产业这个“重

心”。对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清产核资,确权登记后

建立经营主体,进行入股经营 ; 对农民土地资源、房屋

资产、闲散资金和劳动力通过摸底、入股,有效带动

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让农民享受到持续增长的改革红利。

快速转变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

农业的转型,实现了农民、村

集体与合作社的经营主体“联

产联业”“联股联心”,走上生产、

加工、销售一条龙融合发展之

路。

二是实现了“农村资源分

散、资产分散、资金分散”的

有效整合,使集体经济双层经

营“分”与“统”有效结合,

集体经济得到提高及质的飞

跃。

三是建立股权经营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收益分红机制等

多元化分配制度。合作社基金

的公开透明、有效使用,有力

地防范和抵御了资金风险。

四是有机产业规模化、标

准化、集约化以及产品深加工

和营运直销,提高了农产品附

加值,增加了集体经济总量,

拓宽了社员增收空间。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55

第166页

平利县蒋家坪村 :

延伸茶业链 培育致富链

基本情况

蒋家坪村位于安康市平利

县老县镇西南部,距镇政府 7

公里,面积 14 平方公里,有耕

地 2540 亩,林地 1.8 万亩,辖

7 个村民小组 394 户 1216 人,

劳 动 力 580 人, 党 员 39 人,

残疾人 79 人,建档立卡贫困户

199 户 541 人。因交通极其落

后被确定为平利县 8 个深度贫

困村之一。脱贫攻坚实施以来,

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

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蒋

家坪村以重大脱贫攻坚工程建

设和到点到户精准帮扶为抓手,

集中力量,奋力攻坚,累计实

现脱贫 199 户 541 人,贫困发

生率由 45% 降为“0”。

主要做法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蒋

家坪村始终以习近平扶贫工作

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从理思

路、强班子入手,聚焦深度致

贫原因,突出工作重点,狠抓

工作落实,顺利实现深度贫困

村脱贫目标。

(一)厘清思路细化安排。

思路决定出路。蒋家坪脱贫攻

坚工作队结合“五美平利”建

设要求和镇党委关于“优化工

业、壮大农业、突破旅游”的

发展部署,立足落后的“旧貌”

和良好的生态基础,经过反复

调研讨论,决定走绿色发展之

路,提出蒋家坪村要以建设生

态旅游示范村为目标,以脱贫

攻坚为统揽,突出抓好产业发

展、道路建设、扶贫搬迁三大

重点,奋力实现高质量脱贫摘

帽。在产业方面,明确以茶叶

为主导产业,盘活凤凰茶园,

守护好绿水青山,走茶旅融合

发展道路。通过实践,该发展

思路符合蒋家坪村工作实际,

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干部

群众的拥护,并取得了较好的

工作成效。

(二)着力壮大主导产业。

产业是脱贫的治本之策。壮大

蒋家坪村茶叶主导产业,是打

好打赢深度贫困村脱贫的“第

一硬仗”。因此,蒋家坪村首

先从盘活凤凰茶山优势茶叶资

源入手,壮大茶叶龙头企业。

2014 年,曾经荒芜的凤凰茶山

茶园流转给平利县女娲凤凰茶

业公司。借助脱贫攻坚政策机

遇,蒋家坪村先后争取各类资

金修建茶园基础设施,改造茶

园,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和

营销中心。2018 年,凤凰公司

被纳入安康市政府重点帮扶茶

饮龙头企业,凤凰茶山也被命

名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公司年产值也由 2014 年的不

足 100 万 元, 提 升 至 2019 年

蒋家坪村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大力

发展茶饮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着力抓好以道路为主的

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倾心帮扶,圆满完成户脱贫、村摘帽

任务。2020 年 4 月 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蒋家坪村的茶园考察,

对蒋家坪村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勉励蒋家坪村 :“这里

已经在变了,将来会变得更好!”

导读

156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67页

的 400 万元。依靠园区的示范

带动,村上还新培育茶叶合作

社 2 家。其次,坚持建改并重,

不断扩大茶园种植面积,使全

村茶园面积达到 2400 余亩,蒋

家坪的荒山都变成了青山,并

向着金山转变。第三,积极推

动茶旅融合发展。2019 年,村

民罗延会依托千亩观光山茶园

建成了“平安居”民宿。2020

年,村内群众新发展特色农家

乐 8 家。

(三)大力改善发展条件。

突出解决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

和“两不愁三保障”硬件设施

问题。先后争取项目资金 2000

多万元,新修道路 26.2 公里,

硬 化 道 路 16.6 公 里, 村 内 改

建 集 中 供 水 工 程 1 处, 以 服

务产业为重点的低压网改入户

全部竣工,广电网络覆盖率达

100%,建成了村级标准化卫生

室,实施了村群众公共文化活

动场地建设。把易地搬迁作为

解决贫困群众安全住房的重要

抓手。通过认真宣传和落实搬

迁“三条红线”政策,村内新

建安置点 1 处,实施“十三五”

扶贫搬迁 149 户 404 人,实施

危房改造 4 户,全村群众安全

住房达标率实现 100%。

实施效果

五 年 来, 全 村 先 后 帮 扶

197 户、532 人 脱 贫 退 出, 贫

困 发 生 率 由 47.16% 下 降 至

0.74%,于 2019 实现脱贫摘帽。

这五年来,全村创建市级茶业

现代示范园区 1 个,培育茶饮

龙头企业 1 家、茶叶专业合作

社 3 家,累计发展茶园 2400 亩,

经验启示

蒋家坪村的经验是 :发展增收产业是核心,抓好“三变”

改革是关键,坚持党建引领是保证。农村深度贫困地区长效

脱贫必须依靠产业,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的长效产业。蒋家

坪村盘活了优势茶叶资源,让更多的群众因茶致富、因茶兴业。

“三变”改革,壮大了实体经济组织的资金,为贫困户带来红

利,也为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

昔日的荒山变为了今天的金山

银山。以茶为媒,立足千亩山

茶园、千年平安宫、千年古茶

树、千年桂花树等多处旅游景

点,接待旅客近 20 万人次。这

五年,蒋家坪村集体经济实现

了从无到有的转变,集体经济

不断壮大。2018 年成立了股份

经济合作社,当年承接“三变”

改革资金 82.5 万元,集体收入

8250 元;2019 年 6 月,新增“三

变”改革资金 50 万元,集体收

入 13250 元 ;2019 年 12 月,

再新增“三变”改革资金 50 万

元,首年 3.5 万元分红收益全

部归村集体所有。

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 驻村四支队伍安排产业扶贫工作

第七章 产业扶贫 157

第168页

脱贫攻坚以来,陕西坚持

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

向,精心落实就业扶贫各项政

策措施。全省贫困人口外出务

工 210.23 万 人, 全 省 112.25

万户贫困户实现每户至少一人

就业,有劳动力、有就业意愿

的“零就业”贫困户保持动态

就业

扶贫

第八章

清零。

2020 年 以 来, 陕 西 实 施

“五个一批”特殊措施保就业,

“点对点”返岗复工一批、网络

招聘一批、线上培训一批、带

贫企业解决一批、公益性岗位

安置一批。全省“点对点”接

送 贫 困 劳 动 力 2.26 万 人, 帮

158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69页

扶 131.14 万名贫困劳动力返岗

复工,扶贫公益岗位安置就业

24.87 万人,各类扶贫龙头企

业吸纳劳动力 15.9 万人(其中

贫困劳动力 5.57 万人),全省

1730 家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

力 1.79 万人,基本实现应返尽

返。

陕西坚持公共空间利用、

产业梯度转移、政策资金支持、

就地就近就业相结合,大力发

展社区工厂。目前,全省共建

设社区工厂 1460 个,每个涉贫

县均建有社区工厂,吸纳贫困

群众就业 1.62 万人。

此外,在 800 人以上的大

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公

共就业服务站或服务窗口 243

个,建成了“实名制”动态就

业服务系统和监测户、边缘户

监测机制。对在市外省内和省

外就业的 80.15 万名贫困劳动

力,建立失业人员清单,进行

逐人帮扶。

宜君县社区工厂——毛绒玩具厂

159

第170页

陕西 :

山上兴产业 山下建社区 社区办工厂

2017 年 以 来, 陕 西 坚 持

公共空间利用、产业梯度转移、

政策资金支持、就地就近就业

相结合,大力发展社区工厂,

为扶持贫困群众脱贫、打赢脱

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被

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山上兴产

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

的就业扶贫模式。

目前,全省共建设社区工

厂 1460 个,每个涉贫县均建有

社区工厂 ;吸纳贫困群众就业

1.62 万人,平均每家社区工厂

吸纳贫困劳动力 11 人。其主要

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农副产品

加工类企业占 33.04% ;毛绒玩

具加工类占 22.42% ;服饰衣物

加工类占 13.41% ;电子产品组

装企业占总量的 8.13% ;其他

从事文创产品、电子商务、生

物科技等企业占 23%。陕南、

关中、陕北地区分别占总数的

62.05%、25.93%、12.02%。

(一)出台专项政策,支持

社区工厂发展。2017 年 5 月、

2019 年 1 月省人社厅、省财政

厅、省扶贫办先后出台《关于

进一步完善政策切实加强就业

扶贫工作的通知》(陕人社发〔

2017〕17 号 ) 和《 关 于 进 一

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就业

扶贫工作的通知》(陕人社发〔

2019〕4 号),规定对各类企业,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创业

人员在移民搬迁社区或利用乡

(镇)、村集体的老厂房、学校

旧址、农家庭院、民居民宅等

闲置土地、房屋创办的社区工

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从

就业补助资金给予补贴。一是

补贴场租、水电费支出。社区

工厂吸纳贫困劳动力人数达到

其员工总数 1/3 的,对其生产

经营场地租赁费、水电费,按

不超过实际支出额 50% 的标准

给予补贴,补贴期限两年,补

贴标准、办法由县级人社部门、

财政部门制定。二是设立一次

平利县富林电子生产车间

160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71页

性岗位补贴。社区工厂每吸纳 1

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且签订不

低于一年期限劳动合同的,给

予 1000 元的一次性岗位补贴。

三是创业贷款扶持。吸纳贫困

劳动力就业的社区工厂,优先

办理创业担保贷款,按规定享

受财政贴息政策,并将政策条

件从贫困劳动力人数占比 1/3

降至 1/5。

(二)强化目标导向,市县

为主加强建设。一是项目化推

进。2017—2019 年,连续三年

制定转移就业拓展工程,通过

项目化管理,加大社区工厂吸

纳就业支持力度。同时,区分

贫困县、深度贫困县和涉贫县

下达社区工厂建设任务,全省

分别支持社区工厂数量从 2017

年 的 272 家 提 升 至 2019 年 的

1091 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

人数从 2017 年 4018 人提升至

2019 年的 13127 人。一些市、

县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更

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二是营造

发展氛围。培树平利县发展社

区工厂的典型事例,动员鼓励

各县学习参观,借鉴经验。平

利县的做法入选人社部“全国

人社扶贫典型案例”。2018 年

和 2020 年主办的“毛绒玩具创

意设计国际大赛”,进一步加强

了宣传,营造了氛围,培育了

社区工厂品牌,同时,吸引东

部地区企业来陕投资建设社区

工厂,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

(三)应对疫情影响,支持

社区工厂规范发展。2020 年以

来,面对疫情防控、人员外出

不便的现状,我省制定实施了

返岗复工帮扶计划,帮扶社区

工厂务工人员返岗复工,并支

持其长期发展。一是有序组织

返岗复工。疫情初期,实施农

民工返岗复工帮扶计划,汇集

用工信息和贫困劳动力返岗需

求,组织“县对县”直接对接、

双向直通,采取包车、包专列、

包专机等方式,“点对点”集中

接送贫困劳动力。同时,开展

网络招聘,组织带贫企业吸纳,

落实鼓励务工政策。截至 2020

年 5 月,全省 1245 家社区工厂

复工复产(含新支持 154 家),1.2

万名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其

中,新吸纳就业 1284 人。二是

加强培训,以训稳岗。2020 年

2 月中旬启动线上培训,实行“网

上办、掌上办、寄递办、预约办”;

下半年,落实中央和省委、省

政府保就业、稳就业部署,将

贫困劳动力以工代训范围扩展

到社区工厂全部在岗职工,以

工代训补贴从每人 1800 元提升

至 3600 元。目前 11655 名贫困

劳动力参加以工代训实现稳岗。

三是用综合手段减轻企业负担。

为鼓励易地扶贫安置点社区工

厂、就业扶贫基地等各类带贫

企业尽快开工复产达效,帮助

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确保已

脱贫人口不返贫,省人社部门

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主动

对接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基地

等带贫企业,落实场地租赁费、

水电费和一次性岗位补贴、岗

前培训补贴政策以及社保费减

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

帮助尽快复产复工、达产达效,

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

2017 年以来,陕西社区工

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做法

5 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经验 ;

支持发展社区工厂吸纳贫困劳

动力就业 2 个案例入选人社部

编印的书籍,经验在全国推广。

中央、省以上媒体专题报道社

区工厂经验做法 16 次。

白河县西营镇蔓营村康泰鑫服装厂

第八章 就业扶贫 161

第172页

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安康累

计实施避灾、生态、扶贫搬迁

26.73 万 户 93.78 万 人。 目 前,

全市正常生产经营的新社区工

厂 691 家,2020 年新增新社区

工厂176家,吸纳就业21705人,

其中贫困劳动力 6323 人 ;全

市正常生产经营的毛绒玩具企

业 558 家(点),2020 年新增

271 家(点)(其中家庭工坊 91

个),吸纳就业 11708 人,其中

贫困劳动力 3100 人。实现产值

27.57 亿元,出口创汇 1.09 亿元;

规模以上企业达到 14 家。2020

年 4 月 21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

到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实

地察看了社区电子加工厂、毛

绒玩具厂、服饰公司产品展示

厅,对当地“山上兴产业,山

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

展思路给予肯定。

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统筹谋划。

为确保新社区工厂培育扶持工

作推进,安康市和各县区均成

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

构,将发展新社区工厂纳入经

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脱贫攻坚大

盘,重点研究、重点部署、重

点倾斜。

(二)厘清思路,精准定位。

发布了全国首个《新社区工厂

地方标准》,明确新社区工厂的

标准为 :工厂所在新社区拥有

100 户以上家庭,创办的工厂

在新社区 1 平方公里以内,从

业人数 20 人以上,贫困群众从

业比例不低于 10%,正式投产

且生产经营正常的,即可认定

为新社区工厂,享受相关扶持

政策。按照“一年打基础、两

年上规模、三年全覆盖”思路,

实施了新社区工厂“两个全覆

盖”工程,即:到 2019 年年底,

全市易地扶贫搬迁 100 户以上

安置社区每个社区至少建成 1

个新社区工厂,实现新社区工

厂全覆盖 ;对有贷款需求且符

合贷款条件的新社区工厂,新

社区工厂贷全覆盖。将毛绒玩

具、电子产品、纺织加工、农

产品加工、特色手工艺品加工

导读

为了切实解决移民搬迁群众和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问题,

安康市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力度,把加

工厂办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楼上居住、楼下上班”,走出了一

条“兴办社区工厂、助推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取得了农民就业、

工厂发展、乡风和谐、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的多赢效果。

安康市 :

新社区工厂带来新生活

汉滨区松坝社区毛绒玩具厂

162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73页

等 5 个大类作为新社区工厂发

展的重点,确定了“园区总部

+ 新社区工厂 + 家庭工坊”的

发展模式,明确企业总部在园

区,加工在社区,实行企业跟

着订单走,机器跟着劳力去。

(三)政策激励,优化环

境。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毛

绒玩具文创产业打造安康新兴

支柱产业的意见》《安康市新社

区工厂“两个全覆盖”实施方

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

协调建设银行安康分行创新推

出“新社区工厂贷”,为新社区

工厂提供纯信用、免抵押、免

担保贷款,企业最高可获得一

年期 200 万元的贷款额度。截

至目前,“新社区工厂贷”累

计投放 86 户 7694 万元,覆盖

154 个安置社区 156 家新社区

工厂,基本实现全覆盖。对新

社区工厂生产经营场地租赁费、

水电费按实际支出的 50% 给予

补贴,毛绒玩具文创企业生产

经营场地租赁费、水电费按实

际支出全额补贴,补贴期限为 3

年 ;对新社区工厂从业人员开

展“以工代训”3 个月技能培训,

补贴标准为 1800 元,每人每月

补贴 600 元,由企业组织实施

培训并将补贴直接兑现给企业。

累计整合各类资金 8.18 亿元用

于毛绒玩具企业厂房建设、装

修和奖补。同时,设立了 1 亿

元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发展资金,

重点用于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发

展扶持。

(四)建立标准,提升品质。

2018 年,在总结和提炼新社区

工厂工作经验和发展规律的基

础上,起草制定了《安康市新

社区工厂》地方标准,运用标

准化手段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

题,为社会管理标准化进行了

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此外,积

极完善和拉伸产业链条,依托

新社区工厂培育和发展新兴产

业,以恒口示范区为核心,推

动毛绒玩具创意设计、原辅料

批发、产品展销、物流分拨、

电商运营等“五大中心”和 PP

棉、面料等重要原材料基地建

设。与顺丰速运达成合作,开

通安康至上海、扬州的班车,

实行“门到门”服务,物流成

本明显下降,并与上海港务集

团达成建设“安康无水港协议”,

全力推动物流降本增效。

实施效果

截至 2020 年年底,安康已

建新社区工厂 587 家,其中仅

2019 年一年便新增 329 家,实

现了 100 户以上易地搬迁安置

区新社区工厂全覆盖 ;新社区

工厂涵盖电子产品、机械零部

件、服饰制作、农产品加工以

及毛绒玩具等产业的多种业态,

吸纳就业 21307 人,实现产值

24.6 亿元。安康新社区工厂贷

款已累计投放 86 户 7694 万元,

经验启示

安康新社区工厂所在

的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城镇

社区,也不同于传统的农村

居委会。它发轫于陕南移民

搬迁,是由一个镇、几个镇

或邻近县区跨区域安置移

民组成的“新社区”。新社

区工厂以推进就业脱贫、扩

大就业增收和扶持返乡创

业为目标,为解决山区贫困

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找准了

好路子。实现了生产业态和

生活方式的转变,加速了以

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发

展,为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探索了好办法,为解决农村

“空心化”问题探索了好途

径。此外,加快了地方经济

结构调整,为推动区域经济

发展搭建了好载体。

覆盖 154 个安置区 156 家新社

区工厂 ;全市建成新社区工厂

标准化厂房 25 万平方米,加工

车间 5.3 万平方米。此外,引进

毛绒玩具、纺织加工、电子装

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植入新社

区工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既可以解决就业增收问题,也

能够赡老抚幼,化解老人、妇

女和儿童“三留守”的社会问题。

第八章 就业扶贫 163

第174页

基本情况

商洛市 7 县区均为国家级

贫困县区,5 个县属深度贫困县。

攻坚初期,有建档立卡贫困人

口 17.34 万 户 57.63 万 人, 其

中有劳动力的 13.6 万户,贫困

劳动力总数 28 万人。贫困劳动

力基数大,平均文化程度和技

能水平较低,就业难度大、稳

定性差,是贫困户脱贫致富路

上最难翻越的大山之一。为有

效解决这一难题,商洛坚持以

“劳务输出帮就业、技能培训促

就业、扶持创业带就业、工厂

基地托就业、公岗安置保就业”

为抓手,实现了贫困群众稳定

就业增收脱贫。

主要做法

(一)扶持转移就业,促进

劳务增收。全面开展“就业援

助月”和“春风行动”等公共

就业服务活动,开展专场招聘

会,搭建用工平台,集中进行

政策宣传、就业援助、技能培

训、创业扶持、补贴申报等工

作,大力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

助力其就业创业。创新创建“村

级劳务协作组织”,集中进行务

工管理和岗位推介。村级劳务

协作组织每月进行一次小规模

欢送活动,送政策、送补贴、

送服务,帮助其尽快实现稳定

就业,增收脱贫。加强对农村

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业务指

导,依托“镇安家政女”“山阳

建筑技工”“商州三保”“丹凤

餐饮”等劳务品牌,不断扩大

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商洛劳务

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实

人员、强化管理,做大做强村

级劳务协作组织,全市推广“村

级劳务协作组织”先进模式,

发挥更加积极的双边对接作用,

对务工人员和岗位信息实行动

态管理,确保最优化就业质量。

(二)加强职业培训,提升

导读

商洛市围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帮扶措施,形成了以

“劳务输出帮就业、技能培训促就业、扶持创业带就业、工厂基地

托就业、公岗安置保就业”立体式的五大就业扶贫方式,实现了

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商洛市 :

立体式就业扶贫 增收发展奔小康

丹凤县鹤秦社区工厂

164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75页

就业技能。紧扣就业扶贫工作

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就业

扶贫优惠政策,依托地域经济

特色,结合贫困劳动力培训需

求和就业特点,充分发挥职业

技能培训机构资源优势,聚焦

技能培训目标,以促进就业为

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通

过创新举措、强化载体培育、

彰显特色亮点,面向农村转移

就业劳动者、建档立卡贫困劳

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开

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

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开展

“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春潮行动”“技能脱贫千校行

动”“技能培训赋能工程”等专

项活动,同时积极创新培训方

式,提升培训针对性,坚持送

培训到家门口,扩大技能培训

覆盖面。按照“市场引导培训,

培训促进就业”的工作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

专业化、品牌化、标准化为方向,

指导各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

构合理调整设置专业,有针对

性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

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的技能

水平。

(三)搭建扶贫载体,就

近吸纳就业。鼓励县区和镇办

通过招商引资、扶贫开发、产

业发展等各种渠道,引进市内

外各类企业、经济组织和个人,

在居民聚集居住区域,利用乡

(镇)、村集体的老厂房、学校

旧址、农家庭院、民居民宅等

闲置土地、房屋,创办技术要

求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工

厂(分厂)或加工车间,安置

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依

托双示范社区创建,跟进就业

扶贫社区工厂认定工作,加大

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帮扶力度,

实现贫困家庭至少有 1 人实现

就业目标。对认定的就业扶贫

基地和社区工厂,按照规定给

予场地租金、水电费减免和就

业岗位补贴,鼓励“楼上居住,

楼下就业”的模式,实现贫困

劳动力顾家、就业“两不误”。

(四)开发公益岗位,托底

安置就业。重点针对无法离乡、

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

贫困劳动力,科学制定开发计

划,广泛征集就业岗位。同时

针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进行广泛

宣传,努力做到人人知、户户晓,

使贫困劳动力,特别是农村“三

无”人员积极参与,乐于应聘。

聘用时坚持“公开、公平、公

正”的原则,由各村 ( 社区 ) 确

定拟聘用对象,审核公示无异

议后,人社部门审批后安排上

岗。入职后实行动态管理,按

照“谁用人、谁管理”的原则,

由各村 ( 社区 ) 负责安排岗位人

员具体工作,加强公益性岗位

从业人员的日常管理与考核监

督,督促村民小组做好日常考

勤。岗位出现空缺后,聘用单

位在 10 日内将空岗情况逐级上

经验启示

商洛市实行的立体式

五大就业扶贫方式,多渠

道、多方面为贫困群众找准

了就业扶贫的路子,为发展

就业脱贫找到了方向,实现

了 “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

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的

总体目标,让每个有劳动力

的贫困家庭都有稳定的就

业收入。

报,按岗位条件和招聘程序予

以审核补充。由镇办对聘用人

员在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

立健全岗位名册台账,实行实

名制动态管理登记,按季度做

好岗位统计上报工作。2020 年

新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

动力 6484 人,为这些“贫困户

中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兜底

帮扶,实现了如期脱贫。

实施效果

目前,全市扶持贫困劳动

力转移就业超 20 万人,扶持创

业 2100 多人,技能培训 4.4 万

人。认定社区工厂 114 家,吸

纳贫困劳动力 2180 人。培育就

业扶贫基地 220 家,吸纳贫困

劳动力 5002 人。累计公益性岗

位安置贫困劳动力 1.87 万人。

第八章 就业扶贫 165

第176页

基本情况

岐 山 县 辖 9 个 镇,101 个

行政村,1 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

区,总面积 856 平方公里,人

口 47 万,属于有脱贫攻坚任务

的非贫困县,全县建档立卡贫

困村 45 个,国办系统在册贫

困人口 15515 户 51812 人。截

至 2020 年年底,45 个贫困村

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岐山县以就业扶贫为重要抓手,

通过建立就业扶贫基地、拓宽

就业渠道、搭建就业交流平台,

有效解决了贫困劳动力无法就

近就业的问题,在提高贫困户

创业创收的同时,树立了“先

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主要做法

(一)打造技能培训新模式,

实现劳动力素养大提升。为进

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

劳动力职业技能,促进县域就

业创业兴业,推进主导优势产

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岐山

县围绕产业抓培训促就业促创

业促兴业》工作实施方案,重

点依托蔡家坡丝路汽车名城建

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乡村

产业振兴等县域主导优势产业

布局,狠抓技能培训,搭建劳

务平台,促进创业就业兴业。

目前,全县培训 9132 人。其中

就 业 培 训 1567 人, 创 业 培 训

3130 人,兴业培训 4435 人。

(二)打造“智慧就业”模式,

实现劳资双方精准对接。按照人

社部“互联网 + 人社”2020 行

动安排部署和打造“智慧社保”

的工作要求,投资 105 万元建

成全省首家县级智能招聘大厅。

大厅设置智能终端 4 套、智能

招聘摊位 13 个,每个招聘摊位

均配有二代身份证、社保卡二合

一读卡器。标准化智能招聘大厅

的率先建成,实现了市、县、镇、

村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化资源共

享,为更快更好服务企业、服务

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

了进一步发挥智能招聘大厅信

息资源丰富的优势,助力脱贫攻

坚,坚持每月举办一场招聘会。

2020 年共有 26 家企业进场招

聘,进场咨询人员 820 余人达

导读

岐山县积极实施技能培训全覆盖惠民工程,以探索创新多元

化培训模式为突破口,突出地域特色,强化品牌意识,创新服务

理念,始终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就业、服务发展、助推脱贫

的重要途径,通过建体系、搭平台,形成了政策推动、考核促动、

部门联动的培训格局,努力打造就业扶贫五大新模式。

岐山县 :

“定单”“定向”式就业扶贫稳基本

企业技能提升在线培训实操

166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77页

成就业意向 45 人。

(三)打造全民创业新模

式,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为

进一步在岐山县掀起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热潮,吸引和鼓励

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各类返乡

人员积极投身创业,举办岐山

县 2019 年创业创新大赛,共推

荐申报熔喷超细纤维高效空气

滤材料、“岐安唐”猕猴桃电子

商务等创业创新项目 36 个,通

过初赛、决赛脱颖而出一批创

业创新典型和一批发展潜力大、

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为岐山县

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

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

展注入强大动能。

(四)打造社会帮扶新模

式,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发动

社会力量,推动“造血式”扶贫,

目前成功打造就业扶贫基地 35

个(其中省级 2 个、市级 6 个、

县级 27 个),村镇工厂(社区

工厂)5 个,就业扶贫车间 3 个,

创业孵化基地 2 个(其中省级 1

个、县级 1 个),共吸纳贫困劳

动力 687 人。同时,积极培植

圣龙纸业有限公司、志强工贸

有限公司等有意愿吸纳贫困劳

动力的企业,给予他们政策支

持和业务指导,待条件成熟后

予以授牌。并动员周边企业与

移民搬迁点签订用工协议,优

先使用移民点贫困劳动力。全

县开发用于贫困劳动力公益性

岗位 794 个,其中建档立卡贫

困户特设公益岗位 677 个,公

益专岗 117 个,有效促进贫困

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便转移就业。

(五)打造劳务输出新模式,

实现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为帮

助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

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维护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岐山县印

发了《关于成立农村劳务合作

社的通知》。根据各镇实际,确

定农村劳务合作社发展定位,

故郡镇的普安村,雍川镇的宣

旗营村、青化镇的焦六村,已

相继建成村级劳务组织。

实施效果

通过“五大模式”,城镇新

经验启示

岐山县五种就业扶贫

模式,实现技能培训由大众

化向个性化转变,灵活采

取“定单”“定岗”“定向”

等多种培训方式和“车间课

堂”“田间课堂”等多种形

式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

对性与实用性。这些方法、

经验的推广,进一步解决了

部分贫困劳动力坐等政府政

策,就业意愿不强,眼高手

低,就业期望过高等问题,

为全县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提

供了强大的就业创业支撑。

增就业 2.51 万人,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14.47 万人。开展各类

职业技能培训 15421 人次,开

发公益性岗位 1649 个,发放补

贴 2383.24 万元 ;开发公益专岗

118 个,临时性防疫公岗 336 个 ,

发放补贴 96.77 元,安置就业困

难人员 3307 人次 ,5842 名下岗

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

记失业率在 3.72%,低于 4% 以

内的控制线。创新性模式被各

大媒体刊载,入围全国“就业

扶贫工作典型”案例评审 ;先

后被省人社厅评为陕西省人力

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先进集体、

“复工复产帮扶工作先进集体”。

岐山县自主中期培训

第八章 就业扶贫 167

第178页

基本情况

华阴市共有建档立卡人口

3556 户 10496 人,其中贫困劳

动力 4918 人,大多数从业水平

不高、劳动技能较低,部分人

员更是陷入无法离乡、无业可

扶、无力脱贫的困境。为了促

进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增收

致富,华阴市立足实际,大胆

创新,推出了以建档立卡“三无”

贫困劳动力为优先安置对象的

公益专岗就业脱贫模式,促进

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

就业。

主要做法

(一)在“供”的方面 , 全

力摸清底子。华阴市将公益专

岗开发作为一项硬性任务强力

推进,人社部门更是行动快、

早动手,要求全市机关事业单

位最大限度地将服务性、辅助

性就业岗位(例如门卫、保洁、

打字员等)开发出来,统一整

合为公益专岗。同时鼓励市域

内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专岗

开发,助力脱贫攻坚。2017 年

5 月,全面摸清了全市机关企事

业单位临时用工的底子,岗位

“供”给数量,为落实公益专岗

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需”的方面 , 实

现双向选择。要求企事业单位

开发公益专岗必须做到“三明

确”,即明确岗位名称,如打字

员、保洁、保安 ;明确聘用条

件,如年龄、学历、特长、技

能 ;明确工资待遇。华阴市人

社局结合贫困劳动力的特点,

进行全方位、专业化岗前培训,

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发

布贫困劳动力与公益岗位信息、

组 织 专 场 招 聘, 开 展 人 岗 对

接,做好用人单位“需”的文

章。同时针对落聘的贫困劳动

力,再次开展专项免费技能提

升培训,开展“送岗位、送政策、

送温暖”,确保适龄有意愿就业

贫困劳动力人人有岗位、人人

有工作、人人能就业。

导读

华阴以建档立卡的“三无”(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

贫)贫困劳动力为优先安置对象,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突出抓

住“供”“需”“用”“管”四个关键环节,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就

业扶贫公益专岗(简称公益专岗),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

积极贡献。

华阴市 :

“公益专岗”让“三无”人员有保障

公益专岗咨询登记现场

168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79页

(三)在“用”的方面,提

高各项技能。针对贫困劳动力

从业水平不高、劳动技能较低

的实际,要求用人单位开展“一

帮一”岗位培训行动,确保贫

困劳动力很快能够熟悉工作岗

位,有效投入工作。用人单位

不仅及时与公益专岗从业人员

签订劳动合同(用工协议),规

范双方劳动关系,及时安排贫

困劳动力上岗就业,按时发放

工资,而且用心做好对贫困劳

动力的“扶志”工作,努力调

动贫困群众通过提高技能脱贫

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在“管”的方面,强

化督查落实。坚持把“政府推动”

作为公益专岗开发利用工作的

首要原则,明确任务、强化考核、

全程跟踪督办,建立报告通报

制度。坚持“谁用人、谁管理、

谁负责”的原则,各用人单位

制定公益专岗从业人员考核管

理办法,明确从业人员岗位职

责,做好日常管理。同时,市

政府定期组成联合检查组,对

全市公益专岗开发单位公益专

岗开发设置、从业人员到岗履

职、工资发放、岗前培训等情

况进行全流程专项督查。并且

召开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开发管

理工作专题推进会,针对公益

专岗开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

弱环节和问题,进行专门安排

部署。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纵向

精准对接、横向协调推进的桥

梁纽带作用,不断完善公益专

岗政策,巩固和开发岗位资源,

确保贫困劳动力安置到位,就

业稳定,公益专岗政策取得实

效。

实施效果

华阴市实施公益专岗工作

以来累计安置贫困劳动力 1052

人次。通过公益专岗长期实践、

用人单位帮扶、就业政策扶持,

724 人实现其他形式的就业,陆

续退出公益专岗安置序列。公

经验启示

华阴市推出的公益专

岗就业脱贫模式,立足于大

多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从

业水平不高、劳动技能较低

的实际情况,着眼于部分贫

困人员无法离乡、无业可扶、

无力脱贫的现实困境,有效

利用市域内各机关事业单位

服务性、辅助性就业岗位资

源,为贫困劳动力提供了一

条“先就业再择业、增长技

能再出发”的脱贫致富道路,

保障从业人员收入稳定的同

时,有效地增强了其就业脱

贫的信心,为长效脱贫、增

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益专岗开发利用工作得到了相

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

推广。

公益专岗岗位信息公示 华阴市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培训会

第八章 就业扶贫 169

第180页

基本情况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端,地

处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

然资源贫瘠,是国家级深度贫

困县之一。全县面积 2204 平方

公里,辖 17 个镇、176 个村(农

村社区)、35 万人,县内有贫困

村 132 个(其中深度贫困村 35

个),2017 年年底在册贫困户

29977 户 92317 人,是全省 11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为摘掉深

度贫困县的帽子,紫阳县依托

“35 万人口”这个最大的资源,

精准定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技能培训,“扶智”和“扶志”

双管齐下,变“输血”为“造血”,

将人口资源转化成劳动力优势,

以就业促发展,探索出了一条

“党政主导 + 龙头带动 + 基地培

训 + 定向就业”的技能脱贫路

子。

主要做法

(一)坚持产业引领,突

出重点抓培训。一是以健康养

生、家政服务为重点,开展修

脚足疗、家政月嫂、建筑劳务

等技能培训 ;二是立足富硒资

源优势,开展种茶制茶技术培

训,培育壮大紫阳富硒茶产业 ;

三是以紫阳茶文化、紫阳民歌、

富硒美食为重点,开展民歌茶

艺、特色烹饪等技能培训 ;四

是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培训,打

造“富硒电商第一县”。

(二)坚持政府主导,整

合力量抓培训。一是加强领导,

压实责任。紫阳县将技能脱贫

作为全县“八大脱贫工程”之一,

每年将免费技能培训纳入全县

20 项重点工作和 20 件城乡实

事。二是明确分工,协同推进。

县 人 社、 财 政、 教 育、 扶 贫、

农林等多部门分别在培训项目、

资金、场地、就业、考核等多

方面分工合作。三是建立台账,

精准管理。多部门联合建立在

册贫困劳动力培训台账,确保

了在册适龄劳动力有序参加职

业技能培训。

(三)坚持政企合作,保障

就业抓培训。一是坚持把技术

容易学、进入门槛低、效益相

对好的产业项目作为技能培训

导读

紫阳县把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提高贫困群众致富本领、促

进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有效手段,探索

出了一条“党政主导 + 龙头带动 + 基地培训 + 定向就业”的技能

脱贫路子,赢得脱贫攻坚战并保持了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紫阳县 :

职业教育为定向就业开创新路

家政月嫂培训

170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81页

重点。二是精选合作企业,培

训机构与合作企业签订用工协

议,出具就业待遇承诺书,确

保培训后及时就业、务工增收。

三是政府加大对本地用工企业

和参训贫困劳动力的奖励。

(四)坚持费用全免,跟踪

服务抓培训。一是实行“零费

用”参训。对参训人员实行“三

包两免一补”的全免费技能培

训政策,即 :包吃包住包就业,

免学费及教材用品费,免费配

备必要生活用品,补往返交通

费。二是实行“封闭式”教学。

对参训学员实行封闭式管理、

全天候授课。三是实行“全程化”

服务。县就业培训中心、劳动

监察部门监督企业及时与就业

学员签订劳动合同,及时对就

业情况进行回访,形成“培训

+ 输出 + 就业 + 维权”全程服

务机制。

实施效果

一是拓宽了增收门路,加

快了脱贫步伐。截至 2020 年年

底,全县 2.5 万余人通过修脚

技能培训走上就业岗位,人均

年收入 8 万元以上 ;参加电子

商务培训的学员,自主创业月

收入达到 6000 元以上 ;参加特

色烹饪培训的学员,通过餐饮

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月收入

也达到 3000 元以上 ;参加家政

月嫂培训的结业学员,就业后

月保底工资达到 5000 元以上 ;

参加建筑劳务培训的结业学员,

到建筑企业务工月收入达到

8000 元以上。

二是增强了致富本领,提

高了就业质量。目前紫阳修脚

行业在全国 31 个省、市有修

脚企业 130 多家,开办修脚店

5000 多家,一般就业人员月平

均工资在 4500 元以上,年薪

50 万 —100 万 元 的 超 过 1000

多人,为贫困人口创造了一条

风险低、致富快的脱贫之路。

三是助推了企业发展,壮

大了实体经济。近年来持续为

远元集团定向输送的学员已帮

其开办直营店 5000 多家。参加

特色烹饪培训的学员自主开办

餐饮店、农家乐,参加电子商

务培训的学员办公司、开网店,

催生了一批新的经济实体,带

动了三产服务业发展。

四是培育了富民产业,推

动了县域发展。近年来,修脚

经验启示

紫阳县以龙头企业引

领,以“扶志”为先导,以

“扶技”为抓手,让贫困村

民掌握一技之长,激发其脱

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以“扶

业”为根本,推动以“就业”

为主向“就业与创业相结

合”转型,“体力型劳动就业”

为主向“智力和技能型劳动

就业”转型,实现“培训一

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

带动一片、壮大一业”的裂

变。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

脱贫困,进一步增收致富。

产 业 实 现 了 快 速 发 展, 从 事

修脚行业的有 6.8 万余人, 仅

2020 年,全县修脚行业经营收

入就达到 1.2 亿元,“紫阳修脚

师”成为全国知名劳务品牌和

行业领军品牌。

修脚师培训

第八章 就业扶贫 171

第182页

基本情况

近年来,平利县把易地搬

迁挪穷窝作为脱贫攻坚的“当

头 炮 ”, 累 计 搬 迁 贫 困 群 众

13490 户 37974 人,建设集中

安置区 110 个。安全住房问题

得到解决,但新的矛盾又随之

而来。搬迁群众人地分离,靠

土地维持基本生存的局面被打

破,如果没有新的收入来源,

就会成为“住在楼房里的贫困

户”。同时,全县 12.3 万名劳

动力中,外出务工 4.8 万人、留

守在家 7.5 万人,男人外出打工

挣钱、妇女在家无事可干的现

象比较普遍。为破解这一问题,

平利县确立了“依托社区办工

厂、办好工厂带就业、就业增

收促脱贫”的思路,决定抢抓

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

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把发展

投资小、就业门槛低、产品市

场需求大、提供就业岗位多的

社区工厂,作为破解农村“三

留守”难题的突破口。

主要做法

从 2014 年起,平利县坚持

搬迁与就业系统谋划、一体推

进,把发展社区工厂作为易地

扶贫搬迁的“配套工程”、搬迁

后续扶持的“一号工程”来抓。

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推

动社区工厂快速发展。

(一)统筹规划“搭架子”。

按照“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

区、车间进村庄”的思路,在

每个大型安置区一楼预留门面

房用作社区工厂厂房,总面积

达 37350 平方米。同时,在县

城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 3

万平方米,为社区工厂龙头企

业落户奠定基础条件。平利县

将社区工厂发展作为“一把手”

工厂,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

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

领导任副组长,22 个相关职能

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

工厂发展领导小组,抽调专人

设立常设机构“社区工厂办”,

专门服务社区工厂发展。

(二)扶持政策“做引子”。

出台了《关于加快家庭手工业

社区工厂发展的若干意见》《平

利县扶持发展社区工厂十条政

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项

目支持上,对落地的社区工厂

优先享受苏陕扶贫协作资金、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奖励资金的

项目扶持,同时县财政每年预

算 500 万元设立社区工厂发展

基金专项用于支持社区工厂发

展。在厂房提供上,政府免费

提供厂房用于支持新社区工厂

发展,对于自行租赁厂房的给

予厂房租赁补贴,并对社区工

厂生产经营产生的水电费用予

导读

平利县坚持“搬迁与就业同步、安居与乐业并举”,依托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大力兴办社区

工厂,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形成了“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对破解农村“三留守”问

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平利县 :

“社区工厂”破解“三留守”难题

172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83页

以补贴。在就业补贴上,对创

办新社区工厂的业主给予一次

性创业补贴,对社区工厂员工

给予以工代训补贴,对吸纳贫

困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就业给

予一次性岗位补贴。在企业融

资上,小额创业担保贴息重点

向社区工厂倾斜,同时积极协

助申请市建行“新社区工厂贷”。

(三)狠抓招商“牛鼻子”。

平利县抢抓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机遇,对重点龙头企业,由县

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

亲自上门、亲自接待、亲自洽

谈,千方百计招引一批投资体

量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

强的产业链项目。另一方面瞄

准平利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

打好亲情牌,利用其在外积累

的行业技术、管理经验、人脉

资源和销售渠道,鼓励引导其

回乡创办社区工厂。通过多方

招商,全县共发展各类社区工

厂 89 家,形成了毛绒玩具、服

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 4

个产业集群。

(四)服务保障“打底子”。

做好跟踪服务是社区工厂能够

持续发展的关键。该县建立结

对帮扶机制,实行领导包厂、

部门联厂、干部驻厂,明确镇

为主体、人社主管、部门包建、

社区工厂办综合协调责任,协

助业主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助推企业规范运营、健康成长。

同时,加快搬迁社区儿童空间、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配套设

施建设,减少社区工厂务工人

员的后顾之忧。

实施效果

社区工厂与易地搬迁相互

促进、相得益彰,既让搬迁群

众离土不离乡,挣钱又顾家,

又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脱

经验启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

平利县始终坚持“搬迁与就

业同步、安居与乐业并举”,

把就业增收作为搬迁后续扶

持的关键,依托易地搬迁集

中安置社区,大力兴办社区

工厂,帮助搬迁群众就地就

业稳定增收,实现了“搬得

出、稳得住、不返贫”,探

索出了“易地扶贫搬迁 +

社区工厂就业”的精准扶贫

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为完

成减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

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搬迁

后续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产

生了深远影响。被实践证明

为可复制的就业扶贫模式,

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贫,同时还解决了农村留守、

社区治理问题,经济社会效益

十分显著。

家门口有了社区工厂,很

多搬迁群众结束在外打工的“候

鸟”生活,回到社区上班既能

就业增收致富,又能更好地照

顾父母、关爱子女。通过兴办

社区工厂,促推“农人变工人、

农民变居民”,提高了社区组织

化程度,群众生活习惯、精神

面貌、社会风气随之转变,促

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维护了家

庭和谐、社会稳定。

平利县城关镇药妇沟社区工厂生产车间

第八章 就业扶贫 173

第184页

基本情况

镇安县地处南北交汇的秦

楚咽喉,境内山峦起伏,沟壑

纵横,既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

山区县,又是国家生态功能区

划的限制发展区,也是全省第

一个实现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

县。全县国土总面积 3487 平方

公里,其中林业用地 440 万亩,

森林覆盖率 68.5%,是全省重

点林区之一。截至目前,全县

有生态护林员 1640 名,这样一

支新型的、庞大的、分散的护

林队伍,如何加强管理、发挥

职能,镇安县通过调查研究和

实践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精

细管理“一员变三员,创新机

制三员”促发展的生态护林员

管理运行模式。所谓“一员变

三员”,就是通过强化管理、提

高能力、增加收入,将生态护

林员扩能演变为巡山护林的巡

护员、科技推广的技术员、项

目建设的施工员。

主要做法

(一)巡护员。主要承担巡

山、护林、发现、报告四项职责,

这也是对护林员的基本要求。

在管理中采取了三项管理措施 :

一是网格化管理。按照布局合

理、任务适中(人均护林 2500

亩)的要求,以及就近方便的

原则,合理分配生态护林员计

划,严格按照办法程序,精准

选聘生态护林员,划定管护责

任区,保证了全县所有林地都

有人管护,所有护林员都有固

定的管护区域,做到了所有林

地全覆盖、无死角 ;二是实时

化管理。引入小步外勤系统,

导读

脱贫攻坚实施以来,镇安县抓住“生态脱贫一批”的重要机遇,加强生态护林员精细化管理,

创新探索出“一员变三员”的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受保护、技术获推广、产业得提升的可持

续发展之路。

镇安县 :

生态护林员“一员变三员”

达仁镇生态护林员学习油茶种植技术

174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85页

建成了镇安森林保护云管理平

台,为每名生态护林员免费发

放一部安装有镇安森林保护云

APP 软件的智能手机,生态护

林员每天通过智能终端打卡巡

林,实时传递巡山轨迹和护林

信息,确保管理后台能够实时

记录监控护林员巡山护林动态,

及时发布预警指令,实现了信

息共享,提高了管护成效 ;三

是综合考核管理。镇安县通过

镇安森林保护云管理平台,既

考核了护林员每月的护林天数,

又考核了每天的平均护林时数,

同时采取毁林案件倒查机制,

对发生毁林案件责任区的护林

员实行责任追究,使生态护林

员成为森林资源保护的“千里

眼”“顺风耳”“飞毛腿”。

(二)科技推广技术员。全

县所有生态护林员,都接受了

三次以上的林业政策和实用技

术培训,掌握了板栗、核桃提

质增效和中药材栽培管理等两

门以上的林业实用技术,成为

发展林业产业的技术能手。全

县累计开展生态护林员培训 100

余场次,受训人数达到 4000 多

人次,全县 80% 以上的生态护

林员都把自己家里的林业产业

园作为提质增效、综合科管的

试验园和示范园,成为林业产

业发展的示范户和带头人。全

县 1640 名生态护林员充分利

用身为生态护林员的信息优势,

获取更多的科技信息,为身边

群众答疑解惑,成为林业技术

推广员,发挥了传、帮、带的

作用。并且被广大群众所认可,

受尊重、有尊严、有获得感。

(三)项目建设施工员。依

托生态护林员组建了集巡林防

火、科管防虫、造林绿化于一体

的林业综合服务队,实现了一

队多能、一队多用。冬季防火,

夏季防虫,春季科管,秋季造林,

实现了一年四季有活干、有收

入。全县共组建镇级林业综合

服务队 15 支 328 人、村级林业

综合服务队 150 支 1580 人,其

中生态护林员 1545 人,占比达

到 81%。全县除家庭成员因残、

因病等原因的 33 户外,1607 名

生态护林员全部实现脱贫目标,

占生态护林员总数的 98%。

实施效果

一是筑牢了最基础的管护

网络。利用森林保护云管理平

台,建成集森林防火、病虫防

治、资源管理于一体,以县森

林资源保护作战指挥中心为核

心,以镇办林业分站人员为骨

干,以生态护林员为终端的镇

安县森林保护云大数据系统,

科学管理、合理调度、协调指

挥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真正筑

牢最基础、最便捷、最有效的

管护网络体系。

二是建成了永不走的服务

队。通过对生态护林员培训,

经验启示

镇安县通过生态护林

员 “一员变三员”的管理模

式,让护林员不仅有了一份

稳定的职业,又通过技术培

训、鼓励护林员发展林业产

业等措施,让护林员成为职

业农民,更成为产业发展的

带头人,实现了“扶持一人、

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全面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使其

成为嫁接改造、科管防虫、整

形修剪、配方施肥等技术服务

方面的行家里手,在传授技能

的同时,开展有偿服务,增加

务工收益,成为一支永不走的

服务队。

三是培育可持续的发展新

军。通过技术培养,把既没有

资源,又没有管理能力的生态

护林员培养成了懂技术的职业

农民,使其通过就地就业,实

现增收致富 ;通过培育产业大

户和家庭林场,护林员家庭大

力发展以板栗、核桃、中药材

为主的林业产业,实现家庭稳

定增收。生态护林员通过土地、

劳力、资金、技术或其他生产

资料,采取“企业 + 合作社 +

护林员”的模式,组建产业合

作社,开展经济林托管,实现

规模化经营。

第八章 就业扶贫 175

第186页

基本情况

商南县地处陕豫鄂三省八

县结合部,属秦巴山集中连片

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国

家级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辖

10 个镇(办)、126 个村(社区),

总面积 2307 平方公里,总人

口 24.9 万。 贫 困 村 69 个, 建

档立卡贫困户 17218 户,贫困

人口 56501 人,其中贫困劳动

力 13957 户 29692 人,占总数

的 81.1% 和 52.6%。脱贫攻坚

实施以来,商南县针对贫困劳

动力就业不稳定、用工组织“招

工难”问题,搭平台、细对接、

建台账、广宣传、强引导,积

极探索成立村级劳务合作组织,

创新推行“党支部 +”就业扶

贫模式,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

就业 13505 户 26226 人,分别

占贫困劳动力总户数和总人数

的 96.8% 和 88.3%。

主要做法

(一)搭建“一个平台”,

破解就业难题。商南县人社局

坚持以就业扶贫“清零”行动

为抓手,按照“县牵总、镇统筹、

村负责”的思路,逐村组建村

级劳务组织和十余种劳务小分

队,将全村贫困劳动力分类统

揽起来,统筹帮助群众解决就

业问题,不断提升就业扶贫组

织化程度,有效破解了无法离

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

无”劳动力就业难题。

(二)建立“三本台账”,

实现人岗匹配。一是建立劳动力

信息台账。依托“四支队伍”力量,

全面排查摸底贫困人口就业状

况、技能水平、培训需求等信息,

建立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台账,

实行动态更新,确保群众就业需

求信息准确、翔实。二是建立岗

位需求信息台账。借助人力资源

公司掌握的就业岗位优势,建立

企业岗位需求信息台账,及时通

过“商南县智慧就业服务平台”

向贫困群众精准推送,实现信息

双向传递、供需精准匹配、人岗

无缝对接。三是建立就业帮扶纪

实台账。定期安排专人回访贫困

劳动力就业情况,建立就业帮扶

纪实台账,反馈到村党支部,及

时解决贫困劳动力的家庭困难,

让外出就业群众安心、放心。

(三)探索“五种形式”,

拓展就业渠道。一是“党支部

+ 能人大户 + 贫困劳动力”的

形式,由村党支部牵头、能人

大户主导,组织群众就近就业 ;

二是“党支部 + 贫困劳动力”,

由村党支部承担劳务组织职能,

帮助群众实现有组织的劳务就

业 ;三是“党支部 + 村集体经

济组织 + 贫困劳动力”,由村党

支部主导的村集体组织下设劳

务公司,推动有组织的劳务输

导读

近年来,商南县以“拓宽就业渠道、保障居民就业、稳定群众脱贫”为目标,创新、推行“党

支部 + 就业扶贫”模式,实现了用工单位与富余劳动力精准对接,有组织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奠定了脱贫攻坚基石。

商南县 :

“党支部 + 就业” 提升劳务转移组织化程度

176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87页

出 ;四是“党支部 + 劳务公司

+ 贫困劳动力”,由村级党组织

直接与劳务公司签订协议,把

企业和就业群众联结起来 ;五

是“党支部 + 基地 + 贫困劳动

力”,由村党支部依托村内产业

基地,成立务工队,常年参与

产业基地务工。

(四)健全“四项机制”,

提升就业质量。一是建立组织

保障机制。成立县镇村三级就

业扶贫领导小组,构建就业扶

贫工作推进网络体系。二是建

立财政奖补机制。制定出台了

村级劳务合作组织扶持政策,

根据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

予以奖补 ;对达到职业中介认

定条件的,及时颁发人力资源

服务许可证。三是建立利益联

结机制。根据村级劳务组织就

业情况,由用工单位向村级劳

务组织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着

力构建村两委会、村级劳务组

织、贫困户、用工单位多方利

益联结机制。四是建立服务跟

进机制。定期开展劳动市场专

项治理、维权知识培训、岗前

就业培训等服务,跟踪了解就

业服务质量,切实维护就业群

众合法权益。

(五)创新“四项举措”,

保障返岗复工。一是推行线上

服务。通过“智慧就业服务平

台”及时发布用工信息,让贫

困劳动力在线即可知晓就业信

息,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

网上招聘不停歇”的线上“春

风行动”。二是开展人岗对接。

利用智慧就业服务平台 APP

的“不见面”招聘和“点对点”

服务两大模块,搭起了供需对

接平台,实现人岗匹配、精准

对接。三是强化信息监测。利

用县镇村三级劳动力供需台

账,每天进行监测,扎实开展

后续服务和跟踪回访,及时解

决贫困劳动力务工和企业复工

复产难题。四是优化服务保障。

采取县内班车接送、“点对点”

包车直达的办法,实现务工人

员“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

直达服务,保障农民工安心出

经验启示

商南县新推行“党支

部 + 就业扶贫”模式,搭

建了贫困劳动力与用工单位

精准对接的平台,有效地整

合了劳务、培训、信息、服

务、资金等与就业相关资源,

将能人大户、产业基地、贫

困劳动力镶嵌在就业扶贫的

链条上,有效解决了“零散

务工多、收入提高难,闲散

劳动力多、企业招工难,劳

务纠纷多、权益维护难,涉

管部门多、信息统计难”的

“四多四难”问题,帮助灵

活就业人员实现了由“打零

工”转变为稳定就业、稳定

增收,提升了劳务转移组织

化程度,真正实现了“就业

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家、安全进厂、有序返岗。

实施效果

商南县人社局组建的 120

个村级劳务合作组织,建立了

7.4 万名劳动力实名制就业信息

台账,累计发布各类务工信息

7 万余条,帮助 9407 名贫困劳

动力就业,实现人均增收 1.5

万元以上,初步形成了劳务促

增收、就业有保障的良好工作

局面。

商洛市就业扶贫现场会

第八章 就业扶贫 177

第188页

“十三五”以来,陕西扎实

践行“两山理论”,不断加大生

态空间治理力度,优化土地利

用方式、调整种植结构,让分

布在自然生态空间的 238.61 万

贫困群众因林致富。

一是精准落实国家生态护

林员政策,将贫困地区符合条

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

化为生态护林员,累计聘用生

态护林员 7.34 万名,带动 27 万

多贫困人口达到稳定脱贫标准。

生态

脱贫

第九章 二是精准兑现公益林生态

效益补偿,全省累计下达公益

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47.96 亿

元,惠及贫困人口 55.13 万户、

182.16 万人。

三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

草,助推脱贫攻坚,全省累计

下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

480.35 万亩,其中向 56 个贫困

县下达 308.42 万亩,惠及贫困

人口 31.98 万户 107.35 万人。

四是积极发展林业特色富

178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89页

民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充分依

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林、

林下种植养殖、森林生态旅游、

种苗花卉等特色富民产业,全

省发展核桃、花椒等特色经济

林 2325 万亩,林下经济规模超

过 1800 万 亩 ……2020 年 林 业

产业产值达到 1463 亿元,惠及

贫困人口 17.07 万户、61.91 万

人。

五是广泛吸纳贫困人口参

与 生 态 建 设, 全 省 56 个 贫 困

县中,43 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全

部为林业重点县,陕西倾斜安

排贫困地区天然林保护、三北

防护林建设等项目,累计吸纳

41.88 万人次贫困人口参与生态

建设,让贫困群众吃上“生态

建设饭”。

六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助推

脱贫攻坚,在全国创新启动实

施“五个一批”开放性工程,

在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林业

管护站、生态教育基地等 247

个林业基层单位,开发公益性

岗位,共吸纳 3096 名贫困人口

参与林业生产经营,带动贫困

人口 10968 名。

此外,陕西积极发挥生态

环保行业优势,围绕贫困地区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农村

环境综合整治资金 15.44 亿元,

使 807 个乡(镇、街办)、3268

个行政村的 494 万人受益,实

现了全省贫困地区农村环境综

合整治全覆盖。

宜川县凤翅山牡丹园

179

第190页

陈仓区 :

“生态 + 旅游 + 扶贫”式发展让山区换新颜

基本情况

宝鸡市陈仓区位于关中平

原西端,近年来利用西部山区

生态优势,坚持政府主导,构

建旅游扶贫大格局,通过支持

兴办农家乐、家庭旅馆等方式,

让多名农民当上了“小老板”,

贫困劳动力依托景区实现了稳

定就业。按照“市场引领、政

府搭台、园区承载、农民参与”

的发展思路,探索“6+ 贫困户”

产业扶贫模式,按照“一村一

品”思路,大力发展苹果、花椒、

中药材、土猪、中蜂等有机种

植养殖业。形成了“开发一个

景区,带动一方百姓,脱贫一

批群众”的发展格局,实现了

从“生态美”到“发展美”的跨越。

主要做法

(一)培育旅游扶贫大格

局。2015 年 5 月, 陈 仓 区 与

育才集团签约,采用 BOT 模

式,对九龙山等进行保护性开

发建设,让西山贫困群众“靠

山 吃 山、 依 山 得 利、 因 山 受

益”,全力打造集吃、住、行、

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

集群。先后为西山划拨财政专

项资金 400 多万元,帮助农户

建农家乐,家庭旅馆,基本上

形成了“引一个企业,建一处

景点,移民搬迁一批贫困户,

带活一个区域经济,脱贫一批

群众”的发展格局,西山当地

群众依托景区就业 1.3 万多人,

其中贫困群众直接在企业务工

800 多人。

(二)建设生态旅游扶贫景

区。先后投资 60 多亿元开发景

区,通过支持兴办农家乐、家

庭旅馆等方式,使 300 多名农

民当上了“小老板”,户均年收

入 8 万多元。在景区南由古城

近年来,陈仓区结合区情,依托绿水青山,探索开启“生态 + 旅游 + 扶贫”的模式,通过开

发一个景区,带动一方百姓,辐射一片区域,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使贫困人

口从依托生态得到更多红利,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导读

大水川——南由古城

180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91页

免费安置西山本地特色餐饮 79

家,解决劳动力 200 余人,人

均增加收入 1.5 万多元。对无

劳力和弱劳力贫困户,政府积

极探索贫困户“入股景区、分

红增收”的“三变”新渠道,

区上拿出专项扶贫资金 400 万

元,与 340 户贫困户签订三方

协议,以旅游扶贫项目资金入

股大水川景区开发,每户入股

1 万元,由企业保底,连续 5

年连本带息给贫困户每年分红

2200 元,实现了由贫困户向旅

游公司股东的华丽转变。

(三)形成以农民发展为主

的新局面。大水川、九龙山景

区运营三年来,已成为当地群

众致富的信息港。加大农民专

业技术培训,让贫困户学保安、

学驾驶、学园艺、学管理、学

礼仪接待,增强了他们的致富

本领。依托九龙山景区,把就

业岗位送到西山群众“家门口”,

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1307

人。结合西山地区的山货土特

产,通过种源控制、品牌认证、

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等措施,

推出了“大红袍花椒”“西山黑

猪肉”“西山土蜂蜜”等一批名

优产品,带动贫困户发展具有

西部山区特色的种植养殖产业。

深入挖掘西山文化,整理西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出西山

菜系“九品十三花”,并搭建文

化戏台,编排了《三英战吕布》

《贞观长歌》等大型实景剧,定

期演出,当地参与演出群众达

500 多人。修葺村史馆,收集

农耕用具、村族历史,呈现农

耕文化,发展体验式旅游等等,

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

新型精准扶贫模式,拓展了贫

困户增收渠道,实现了山区强

产业、扶民智、富民生的转变,

达到企业、社会、贫困户“三赢”。

实施效果

陈仓区通过实施“生态 +

旅游 + 扶贫”模式以来,产业

带动和脱贫成效显著。形成了

以苹果、花椒、核桃,土鸡、

土猪、山羊,柴胡、蜂蜜、红

豆杉为重点的“三果三畜三特”

九大特色支柱产业,其中发展

经验启示

陈仓区“生态 + 旅游 + 扶贫”发展日趋成熟,形成了

政府主导、企业主动、农户主力的良性发展,有效提高了

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经过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社

会各界攻坚力量以及贫困户多年来的共同努力,实现了从

“一点美”迈向“全域美”、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

从“生态美”向“发展美”的跃进。

苹果 10.4 万亩,花椒 11.5 万亩,

核桃 15.4 万亩,中蜂 2.6 万箱,

带动 7042 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致

富。以陈仓区博仁中药材种植

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全区柴胡

种植面积 11.5 万亩,其中贫困

户种植 8 万亩,亩均收入 5000

元左右。成功举办展销会 15 届,

销售总收入 850 余万元,带动

2000 户贫困户增收。举办以“贫

困户农特产品展销暨消费扶贫

展销仪式”为主题的消费扶贫

活动,60 多种农产品实现销售

金额 55 万余元。建立“西安翻

译学院消费扶贫直供基地”,与

陕西海融集团等 12 个单位签

订长期认购意向书,意向资金

380 万元,并挂牌成立 2 家扶

贫产品直销店,带动 1200 户

贫困户增收。实现线下线上融

合销售,电商合作运营平台达

到 6 个,参与销售的超市、便

利店达 160 家。通过引导社会

各界积极参与,建立常态化消

费扶贫工作机制,实现了“产

业互动、农旅双赢”。

大水川——南由古城景区

第九章 生态脱贫 181

第192页

吴起县 :

“五措并举”走出生态扶贫路

基本情况

吴起县是中央红军长征胜

利的落脚点,全国退耕还林第

一县,20 世纪曾是黄河中上游

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之一。1998 年,在充分调研论

证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封

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

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发展

战略,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退耕

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

245.99 万亩,兑现退耕还林补

助资金 21.6 亿元,有 2.3 万户

10.5 万贫困人口享受政策,户

均补助资金 9.4 万元,人均补

助资金 2 万元,山川大地实现

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脱

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吴起县把

生态建设与精准脱贫紧密结合,

使 4507 户 12380 名 贫 困 人 口

和 52 个贫困村群众共享“生态

红利”、分享“绿色福利”,创

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生

态扶贫之路。

主要做法

(一)优先将林业建设项目

向贫困村倾斜,贫困群众变身造

林工人增收致富。吴起县在实施

造林绿化工程项目时,优先向贫

困村或者贫困户较多的村倾斜,

组织贫困农户参与劳务造林增加

收入,累计吸纳 1318 户建档立

卡贫困劳力从事森林抚育、三北

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造林工程,

人均每年增收 2300 元左右。按

照“产权明确、谁造补谁”的原则,

给有地块、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每户确认 10 亩宜林荒山,扶持

引导他们营造生态林或经济林,

经验收合格后每亩补贴 200 元,

三年累计帮助 658 户贫困户申

请了造林项目,户均增收 2000

元。

(二)优先将生态管护工

作向贫困人口倾斜,贫困群众

担任护林员增收致富。从 2017

年起,吴起县积极探索贫困户

就地转化为护林员的扶贫路子,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

照“县管镇聘村用”的原则,

优先从全县 4507 户建档立卡

户中累计选聘 960 人次贫困群

众担任村级护林员,发放补助

金 250.6 万元。2017—2018 年

户均增收 1200 元,2019 年起

户均提高到 3600 元。吴起县

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将周

湾和铁边城两个国有林场作为

首批开放单位,吸纳 20 名贫困

群众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人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

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吴起县在脱贫攻

坚中,因地制宜探索生态扶贫新路径,让群众分享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形成了具有吴起特色的生

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互促双赢模式。

导读

182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93页

每年增收 6000 元。

(三)优先组织贫困户参与

家庭林场建设,贫困群众通过

劳务造林增收致富。优先吸纳

周边贫困群众参与家庭林场建

设,贫困户通过成立造林合作

社、造林务工队等“抱团取暖”,

辐射带动了 413 户贫困户,每

名务工群众每年增收近万元 ;

在后期管理中,向贫困户提供

林场工人、护林员等岗位,年

工资 7000—10000 元。

(四)优先将贫困户林地纳

入补偿范围,贫困群众依靠生态

补偿增收致富。吴起县将国家

退耕还林补助期满的重点生态

林全部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

围,全县 4507 户建档立卡户全

部享受生态效益补偿,户均获得

补偿 830 元。鼓励村组优先将

集体公益林承包给重点贫困户管

理管护,累计统筹费 1181.8 万

元,先后有 5983 户贫困户获得

补偿,每户每年得到补偿管护资

金 1800—2000 元。

(五)优先扶持贫困户发

展林业产业,贫困群众通过林

上林下经济增收致富。依托丰

富的林地资源,通过综合实施

政策扶持,目前建档立卡贫困

户中已有 648 户发展山地苹果

8000 多亩,76 户种植吴起楸

子 1500 亩,58 户种植油用牡

丹 3200 多亩,48 户发展了林

下养鸡、养猪,36 户种植菌类

和中药材,实现了有劳动能力

的贫困户产业项目全覆盖。

实施效果

生态效益 :造林绿化任务

的 80% 都安排在了贫困村,对

贫困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20.3%,

比既定目标多出 2.3 个百分点。

社会效益 :通过生态脱贫

工作的开展,贫困户生态环保

意识进一步提高,爱绿护绿已

成为自觉行动,脱贫致富的心

经验启示

实施生态扶贫的根本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展理念。吴起县持续推进生态建设,统筹推进生态扶贫,

通过机制创新、项目倾斜、政策保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了多举措、全覆盖的生态帮扶,使

生态扶贫措施惠及每一个建档立卡户,探索出一条生态建

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赢的新路子,实现了“黄土高坡”向“绿

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蜕变。

劲也越来越足。

经济效益 : 按照“生态效

益补偿 + 护林员 + 财政造林补

贴 + 林下种养 + 劳务造林 + 退

耕还林补贴”的模式计算,近

三年全县所有建档立卡户每户

每年至少增加收入 1000 元以

上,部分户收入突破 6000 元。

其中每年达到 6000 元以上的

40 户, 收 入 达 到 4000 元 以

上 的 344 户, 收 入 达 到 2000

元以上的 1997 户,收入达到

1000 元以上的 2126 户。

生态修复后的吴起县铁边城镇三谷窑村

第九章 生态脱贫 183

第194页

志丹县 :

与人民群众共享生态保护红利

基本情况

志丹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总面积 3781 平

方公里,全县辖 7 镇、1 街道办、

109 个 村, 总 土 地 面 积 3781

平方公里,总人口 16.19 万人。

经过 5 年攻坚克难,56 个贫困

村全部退出贫困行列,1233 户

3093 人全部脱贫,30 户 89 人

边缘户、4 户 7 人脱贫监测户

致贫返贫风险全部消除。通过

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

林保护三项“国字”林业建设

项目的持续推进,植被得到有

效发展与保护,森林覆盖率由

不足 25% 增至 37.72%,由黄

变绿、由浅绿到深绿,生态宜

居的绿色志丹已具雏形。

主要做法

(一)因地施策、因林设

岗,精准落实惠农补贴。一是

精准设立生态管护岗位。集体

林权制度改革后,县域 292.3

万亩集体林地的有效管护任重

道远,将稳岗就业促增收与林

草资源管护需求紧密结合,按

照“县管、镇聘、村用”的原

则优先从贫困人口中按年选聘

生态护林员,充实林草管护队

伍。5 年来共扶持参与护林就

业贫困群众 247 人,按年累计

选聘 585 人次,不断提高月薪

至 400 元, 累 计 发 放 管 护 工

资 210 万元,集体林管护经费

的依规高效使用,让农民尝到

“甜头”。二是精准兑付退耕还

林补助。81.4 万亩坡耕地退耕

还林,助推志丹大地由黄变绿、

由理论变为现实,20 年来共计

兑付补助 12.9 亿元,成为最普

惠的生态政策。按照“精准精

确、优先保障”原则,自 2017

年以来志丹县将 854 户享受退

耕还林补助的建档立卡贫困人

口的林地单列整理、制定方案、

优先勘验、直兑到户,实现 1.93

万亩退耕地的逐地块先验先兑,

累计补助资金 548.6 万元,单

项政策益贫占比 73.7%。三是

脱贫攻坚以来,志丹县按照“构建生态大县、推动绿色发展”的思路,坚持陕北生态功能区基

础定位,通过“一聘两补、产业致富”精准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不断探索践行林业扶贫新路子,找

准了县域绿色发展与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结合点,使人民群众共享到了林业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生态

红利。

导读

退耕还林还草成效

184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95页

精准落实生态效益补偿。贫困

群众经营管护的 2.41 万亩集体

林地得到补偿是生态惠民的大

事,扶贫、财政、林业三方制

定精准兑付方案,简化流程按

年落实 335 户贫困人口补偿资

金,有效提高了林地管护质量,

同时持续增加了林农资产类补

偿收入。2017 年以来补助资金

129.91 万元,贫困群众真真切

切享受到了保护的措施红利。

(二)以短养长、以大带

小,巩固发展林业产业。一是

多措发展林果经济。林业部门

坚持指导发展核桃、仁用杏等

经济林果,菌类、牡丹、中药材、

中蜂等林下经济。“树上结果、

树下开花、花间采蜜”,将短期

林下种养和长期低产改造相结

合,将年内短期收入返投到长

期品质改造提升,130 户贫困

群众栽植林业经济作物 904 亩,

养殖中蜂 153 箱,“以短养长”

林业产业思路已建立长效机制,

夯实长远产业发展基础。二是

多源拓展利益联结。政策上鼓

励大户带小户、合作社吸散户,

拓宽林产品加工销售渠道,不

断激发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内生

动力。志丹县李家湾林产品加

工合作社深耕干鲜果经济林集

中产区,已经实现 85 万元的

年产值,不断带动周边林农创

富增收。三是多方强化技能提

升。成立林业技术帮扶团,编

印林业产业实用技术教材,每

年列支 20 万元,实行镇级集

中培训、村级现场巡回观摩点

评、贫困人口一对一结对帮扶

责任制,年均培训群众 6 万人

次以上,现场解决林业技术难

题,达到了“技术过硬、学能

所用、产能提升”。

(三)用工代赈、用转代守,

不断激发致富活力。一是帮助

群众就近务工。及时了解掌握

生态建设用工需求,就近优先

安排贫困群众参与各类林业工

程建设,增加短期劳务性收入,

解决实际生活困难。3 年吸纳

贫困人口就近务工 2850 人次,

实现劳务收入 57 万余元。二

是帮助群众盘活资源。“ 守住

山林见钱来”,是永宁、义正两

镇林农的“天降之喜”。国家储

备林项目落地这里,山林流转

承包进行提质改造,林农就近

打工,还有土地流转收益 4000

多万元的资产性收入又将落入

8 个行政村、200 多户农民的

致富口袋,不但助力 50 多户

脱贫户得到稳定巩固,而且唤

醒了“沉睡的林地资源”,为全

经验启示

通过生态脱贫政策落实,在助推群众增收的生动实践

中,理出了新思路、用活了新办法、发挥了新成效。实践

证明,生态脱贫必须与政策配套相适应、必须与长效产业

共谋划、必须与增加就业相衔接、必须兼顾长远,会活用

才能因地制宜,多种方式用好林业惠民和生态发展新政策。

县农村示范改革探索了经验。

三是帮助群众美化环境。结合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三化

一片林”项目重点投放到人口

集中、生态脆弱区的 16 个山

岭村,与川道村一体推进、综

合打造,极大改善了群众居住

环境、转变了思想观念、培养

了生态思维,全县贫困群众环

境一新、面貌一新,幸福指数

和精神风貌实现了全面改观,

为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奠定了基

石。

实施效果

林业生态脱贫政策在志丹

县扎实与变通的高效落地,有

效地推动了贫困村、贫困群众

转岗就业、产业发展、收入增加,

与绿色环保的生态高质量发展

大局“有谋而合”。有效巩固志

丹大地由黄转绿成果更加凸显,

同时增加贫困人口生态类补偿

收入,共享更多生态红利,实

现了经济得到发展、绿色得到

呵护的预期目的。

第九章 生态脱贫 185

第196页

宜川县 :

“生态旅游 +”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基本情况

宜川县地处陕西省北部、

延安市东南部,全县国土总面

积 2931 平 方 公 里, 辖 4 镇 2

乡 1 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 12

万 人, 其 中 农 业 人 口 8.5 万,

全 县 47 个 贫 困 村,3093 户

8082 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已

全部脱贫退出,实现脱贫攻坚

目标任务清零。宜川县生态环

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全县

森林覆盖率 59.6%, 生长着白皮

松等珍稀树种,栖息着金钱豹、

原麝、褐马鸡等国家保护动物,

拥有黄河壶口瀑布、蟒头山国

家森林公园和秋林第二战区长

官司令部旧址等知名景点,是

延安市 A 级景区最多的县份之

一。

主要做法

( 一 ) 生 态 旅 游 + 农 业,

优势互补聚合力。宜川县将农

业提质增效与生态观光旅游发

展相结合,聚焦壶口瀑布、沿

黄公路等重点区域,依托全县

30 万亩苹果产业和英旺、丹州

设施农业示范区,按照“政府

引导、统一规划、项目支持”

的思路,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

展生态观光农业,促进群众增

收致富。目前全县苹果产量达

到 51 万吨,产值 23 亿元,果

农人均苹果收入达到 2.71 万元。

建成果蔬大棚 1075 亩,发展弓

棚蔬菜、羊肚子菌等特色产业

3.42 万亩。先后建成壶口坪佐、

云岩井家、丹州圪崂、英旺下

里塬等 50 余个果品观光采摘

园、设施果蔬采摘区和休闲垂

钓园,辐射带动贫困群众 1200

余人,人均年增收 3000 元以上。

( 二 ) 生 态 旅 游 + 设 施,

优化环境增引力。大力实施三

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

保护和重点区域绿化,累计完

成各类营造林 54 万亩,林木绿

化率达到 75.3%。实施了县城

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三河两岸”

雨污分流、城市垃圾热裂解无

害化处理、建筑垃圾填埋场等

工程,建成投用镇村污水处理

站 15 个,清理河道垃圾 55 万

吨,完成燃气锅炉低氮改造 22

台和燃煤锅炉拆改 85 台,拆除

非法木炭窑 22 座,建成农业废

弃物回收站点 25 个,新建卫生

厕所 5030 个,建成美丽宜居示

范村 15 个、生态村 30 个、清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宜川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绿色生态立

县、文化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围绕“让每一名贫困群众都能搭上生态旅游车,奔向小康路”目标,

通过整合资源、融合产业、综合打造,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新路子,为贫困群众脱

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导读

186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97页

洁村 112 个。城区空气优良天

数达到 323 天。

( 三 ) 生 态 旅 游 + 文 化,

彰显特色添魅力。按照“文化

搭台、旅游唱戏”的思路,大

力推进壶口骠骑、云岩永宁、

秋林太坪等文化古村落保护开

发,深入挖掘壶口斗鼓、宜川

胸鼓、宜川刺绣等民间艺术,

丰富旅游内涵,彰显文化魅力,

并引导贫困群众通过成立文化

协 会、 参 加 文 化 旅 游 项 目 培

训、参与文艺节目展演等方式

增加收入。壶口昝家山村支部

书记兰天刚通过成立壶口镇民

间斗鼓协会,动员周边贫困群

众参加斗鼓表演学习和外出演

出,人均年增收 5000 元以上 ;

壶口文旅公司吸纳 20 余名贫

困群众长期参与《黄河大合唱》

实景演出,人均年增收 2.8 万

元。

( 四 ) 生 态 旅 游 + 就 业,

拓宽渠道提动力。抢抓国家全

域旅游示范县和壶口瀑布 5A

级景区创建机遇,借助青兰高

速、沿黄公路区域优势,全力

推进文化挖掘、景点打造、基

础完善、服务配套等,建成壶

口景区区间车、古渡口小镇、

游客服务中心、观瀑舫改造、

直升机空中游壶口和《黄河大

合唱》、壶口景区 4D 影院等核

心景区提升项目,打造壶口昝

家山、羊家庄、集义镇桃池等

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旅

行社、宾馆酒店、特色农家乐、

观光采摘园等 270 余个,带动

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 2 万元以

上。

(五)生态旅游 +“三变”,

盘活资源显活力。对地处英旺

川七彩花海、壶口景区、沿黄

公路等旅游开发区域和公路沿

线的贫困群众,积极鼓励其采

取转包、转让、租赁、项目入

股等方式,将土地、房屋等资

产向旅游开发企业、能人大户、

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增加

贫困群众资产性收入。与延安

文旅公司合作,对壶口昝家山

旅游专业村进行提升改造,通

过将贫困群众房屋、土地等资

产入股,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打造集旅游观光、餐饮住宿、

特产销售、风情表演、休闲度

假为一体的高标准旅游示范点,

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带动贫困

群众增收致富 ;丹州街道办王

湾村积极引进皖秦公司,通过

经验启示

宜川县“生态旅游 +”的融合发展模式有效整合了各

方资源,激活了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生态旅游脱贫的基本

前提,通过用好用活上级有关政策,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和

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盘活田地、果园、房屋等沉睡资源,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合作社与农

民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农村资源“活”起来、农村要

素“动”起来、贫困群众“富”起来。

土地流转入股联合开发、扶贫

资金量化入股分红、房屋统规

联合自建的办法,带动贫困户

44 户 。

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生态旅游 +”

模 式, 全 县 生 态 环 境 持 续 改

善,旅游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群众依托生态旅游产业增收明

显。山川大地由“黄”变“绿”,

全县森林覆盖率由 2015 年的

54.04% 提 升 到 59.6% ;城 乡

环境由“差”变“好”,城区

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70.1 万平方

米、绿化率 40.8%,重点镇和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绿化率均超

过 35%,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

数达到 323 天以上,打造了“四

季分明,四园鲜明”的人居环境;

宜川百姓由“穷”变“富”,全

县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 12271

元。

第九章 生态脱贫 187

第198页

佛坪县 :

创新山区“生态旅游”带贫新模式

基本情况

佛坪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

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持县和省

级革命老区县。全县有贫困村

35 个,建档立卡人口 2610 户

7734 人。为了让全县贫困人口

能够尽早脱贫致富,佛坪县把

旅游业作为扩宽群众增收的主

渠道和激发县域经济活力的突

破口和支柱产业,以全域旅游

发展理念,强塑基础设施,打

造沟峪旅游景观,拉大景区范

围,做大旅游业规模,引导农

民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务工或

经营,旅游业带动 510 户 1728

人脱贫。

主要做法

(一)坚持全域旅游示范

引领,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成

功创建为省级旅游示范县、省

级文化先进县、省级旅游度假

区,荣获了中国天然氧吧、中

国森林氧吧、中国百佳深呼吸

小城等荣誉称号。熊猫谷建成

4A 级景区,先后创建 4 个省级

旅游特色名镇、5 个省级乡村旅

游示范村、1 个全国乡村旅游重

点村。紧扣旅游行业扶贫目标

任务,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在旅

游行业脱贫带贫中的重要作用,

按照休闲度假养生城总体规划,

重点打造了百鸟谷、稻香谷、

金银谷、茱萸谷等不同主题的

“十八谷”乡村旅游产品,全县

有龙草坪村、沙窝村、东岳殿

村、银厂沟村等 19 个重点旅游

村从中率先受益,贫困群众切

实享受到旅游经济的红利。同

时通过“筑巢引凤”,招商引资

吸引企业入驻佛坪从事旅游开

发经营。近 5 年来招商引资金

额直接投入旅游产业开发达 2.5

亿元以上。这些招商引资企业

在近年来旅游促贫、务工就业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

全域旅游以来,旅游经济持续

向好,“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

游客 707.03 万人次,实现旅游

总收入 26.63 亿元。

(二)大力实施旅游产业

项目带动,推动全县乡村旅游

快速发展。围绕重点旅游村镇

佛坪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富民”脱贫路径,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旅游业作为拓

宽群众增收渠道和激发县域经济活力的突破口和支柱产业,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

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旅游规模,带动群众围绕旅游产业脱贫攻

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导读

佛坪秋色

188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199页

基础设施,按照村镇不同资源、

地理、区位等条件,重点提升

乡村旅游品质,在 5 个镇 20 个

村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

村容村貌整治等旅游扶贫试点

项目累计 70 多个。重点围绕现

代农业园区、旅游基础配套设

施、乡村民宿发展、村集体旅

游实体经济等项目建设。近年

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项

目 22 个,总投资 3200 余万元。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重点旅

游扶贫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

施水平得到提升,村容村貌发

生明显改观,路更畅、景更美、

水更清。“十三五”期间通过捆

绑整合各类资金,累计投入乡

村旅游交通、环境整治、产业

开发等方面资金 8.5 亿元以上。

(三)丰富旅游产品种类,

带动旅游农副产品升级。以佛

坪县林下经济为主的农副产品

围绕全域旅游发展,国宝岭、

熊猫村等土蜂蜜荣获佛坪地理

标志产品,农家香、康之源、

爱上菇粮等生产包装手工挂面、

香菇酱、香菇饼干、魔芋皮等,

丰富旅游商品种类,拓宽群众

增收渠道。同时支持有条件的

扶贫重点村利用已有资源建设

旅游扶贫电商平台,全县已经

形成了“网有专区、县有平台、

镇有中心、村有网店”的电商

格局。

(四)加大旅游优惠政策

扶持,实施精准帮扶。先后制

定了《佛坪县 20 个脱贫攻坚行

业部门配套支持计划实施方案》

《佛坪县农家乐创建达标奖励补

助办法》等相关扶持奖补政策

及办法 14 项。通过产业到户直

补资金扶持的方式,对贫困户

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给予优

先照顾,扶持发展宾馆、酒店、

农家乐 98 户,发放贴息贷款共

48 户 , 贷款金额 1221.18 万元,

星级评定 26 户,发放奖补资金

91.58 万元。经常性开展文明礼

仪接待、客房整理、“互联网 +

乡村旅游”、民宿等各类实用技

能培训,每年定期组织全县村

委会班子、村集体负责人、涉

旅的农户开展烹饪培训班、涉

旅行业从业培训班、外出旅游

学习考察培训班等。

实施效果

佛坪县实施“旅游强县”

战略以来,旅游产业不断壮大,

经验启示

佛坪县围绕“旅游强县”战略,紧扣全县人民脱贫致

富奔小康各项目标,以“三生融合”为指导,在旅游理念

创新、项目策划、品牌打造、广泛参与、宣传营销等关键

环节上下功夫,重点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解决了贫困群众的

带贫效益。以旅游富民强县为总目标,充分发挥旅游经济

健康绿色稳定的示范性,真正成为实现乡村振兴、走出旅

游扶贫新路子、实施旅游产业全面化覆盖、全域旅游与精

准扶贫“1+1 > 2”的新时代生态文明之路。

综合带动成效明显,通过发展

绿色健康循环的旅游产业,广

大群众从中率先受益。一是通

过涉旅企业务工、入股分红、

土地流转、购买生产资料等方

式脱贫增收 ;同时支持村集体

经济合作社发展乡村民宿、猕

猴桃观光采摘园、山茱萸、冷

水稻等农业观光园、渔家乐、

特色种植养殖等乡村旅游产业

带贫益贫。二是充分运用智慧

旅游成果统揽旅游现代化服务

功能,鼓励发展汉家乐、农家

宾馆、特色主题酒店、中高端

民宿和自驾营地,将“旅游 +

扶贫”推向新的高度。三是发

挥“旅游 +”大融合优势,落

实“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

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实现

“旅游 + 扶贫新村 + 特色产品”

的创新模式。通过规范化发展,

打造全域主题鲜明、人民群众

安居乐业、产业欣欣向荣的幸

福佛坪。

第九章 生态脱贫 189

第200页

宁陕县 :

“生态 +”扶贫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基本情况

宁陕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

集贫困地区、重点林区、主体

生态功能区、引汉济渭库区、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于一身,

总面积 3678 平方公里,辖 11

个镇、68 个行政村、12 个社区,

总人口 7.4 万人。脱贫攻坚战

打响以来,宁陕立足森林覆盖

率 90.2% 的资源优势,依托绿

水青山的生态优势,积极践行

“两山”理论,把生态优势作为

后发赶超的战略性资源,积极

探索出“生态 +”扶贫新模式,

打造秦岭地区生态扶贫的实践

样板。2016 年被确定为陕西省

首个生态扶贫示范县。

主要做法

(一)做优“生态 + 产业”,

让农户在“绿水青山”中致富。

积极打造干果(板栗、核桃)、

森 林 旅 游、 林 下 药 材( 食 用

菌)、特种植养殖、花卉苗木五

大林业产业基地,引进了碧桂

园、片仔癀等企业,建成了核

桃油、板栗和蜂蜜等林产品加

工生产线,延长产业链条,夯

实群众产业增收基础。全县累

计建设高标准核桃园 15.49 万

亩,板栗园 21 万亩,林麝、梅

花鹿养殖存栏量 1200 头,发

展天麻、猪苓等林下药材 14.66

万亩,发展林下畜禽养殖 54.2

万头、林下养蜂 3 万箱,培育

山林经济扶贫示范点 44 处。按

照“企业 + 园区 + 合作社 + 农

户”等方式,精心培育了 6 个

市级龙头企业、28 个现代农业

园区、219 个合作社等各类新

型经营主体,1 家企业被认定

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生

态产业覆盖全县 11 个镇、90%

的农户,林业产业实现 40 个贫

困村全覆盖,带动贫困户 2423

户,贫困人口发展林业产业总

收入 500 余万元。

(二)做活“生态 + 改革”,

让农户在生态红利中增收。作

为国家首批集体林业综合改革

试 验 示 范 区, 宁 陕 县 率 先 将

306.2 万亩集体林地落实到户,

颁发了 1.73 万本林权证,林权

发证率达到 99%。截至 2020

年 12 月,全县累计林权抵押

面积达 60.2 万亩,累计发放林

权抵押贷款 9002 余万元 ;累

计流转林地 1740 宗、73.13 万

亩。探索建立“林权抵押贷款

直通车”机制,对全县所有农

户的林权、公益林预期收益权、

林地经营权流转证权益统一评

估、一次授信,群众办理贷款

时只需到金融部门的一个窗口

办理。建成 4 个林业专家工作

站、4 个林业协会,拓展了“智

慧林业”大数据平台服务功能

宁陕县通过开设贫困人口生态就业岗位、发展林业生态特色产业、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加大生

态政策补偿力度等措施,使全县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生态脱贫政策覆盖全县 5800 余户贫困户,占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 81.05%,实现了“生态得保护,农民能致富”的双赢局面。

导读

190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