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必背61篇考点演练(2024版)

发布时间:2023-9-1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古诗文必背61篇考点演练(2024版)

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5.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二、直击中考(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略)【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兵∙革非不尖利也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足兵∙( )(4)民信∙之矣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略)【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 [收起]
[展开]
古诗文必背61篇考点演练(2024版)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洛阳大爱图书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选题策划、排版设计、图书出版、印刷制作、批发兼零售的图书公司。陆续出版《作文72变》《作文36计》《中考满分作文》《作文满分的秘密》等上百种正规图书,服务上千万莘莘学子。大爱图书——提高的不只是成绩!
文本内容
第151页

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

素是“人和”。

5.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二、直击中考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略)

【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

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

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

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兵

革非不尖利也 ( )

(2)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 )

(3)足兵

( )

(4)民信∙

之矣 (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

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

关系?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略)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 书未发,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

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

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天下顺∙

之( )

(3)齐王使

使者问赵威后( )

(4)使者未说∙

( )

2.用“ / ”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

(1)天 时 不 如 地 利

(2)岁 亦 无 恙 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苟无民,何有君?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

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

大量使用 、

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

句,语气强硬,不容

置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6

第152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略)

【乙】班彪① 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彪

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彪复辟

司徒玉况府。 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

官属未备,师保多阙。 彪上书奏,帝纳之。 后

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 建武三十年,

年五十二,卒官。 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

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

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②

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何其守道恬

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班固(公元 32 年—公元 92 年),字

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东汉

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②敷:铺叙。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七里之郭∙

( )

(2)亲戚畔∙

之 ( )

(3)师保多阙

( )

(4)后察司徒廉为∙

望都长( )

2.用“ / ”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

两处。

贞 不 违 人 敷 文 华 以 纬 国 典 守 贱 薄

而 无 闷 容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4.【甲】 【乙】 两文都提到了“道”,甲文中的

“道”,指道义,仁政和王道。 君王要施仁

政,行 王 道, 才 能 赢 得 民 心。 乙 文 中 的

“道”,是人臣之道,班彪做到了哪些? 请结

合选文内容阐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

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陈述六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名人事例,阐述了逆境成才

的道理,以此类比治国之道,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得出

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147

第153页

舜发①于畎亩②之中,傅说举③于版筑④之间,胶鬲举于鱼盐⑤之中,管夷吾举于士⑥,孙

叔敖举于海⑦,百里奚举于市⑧。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鱼卖盐(的

人)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救并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召为相,百里

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赏析】第一层用的是铺排写法。 作者列举 6 位名人的事例,他们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

终成大业。 作者以此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

无可辩驳的力量。

故⑨天将降大任⑩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些人的身上,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

他忍饥挨饿,身受贫困之苦,(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

他性情坚忍,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赏析】第二层着力描写承担“大任”者需经历的困难,来加强自己的观点。 作者从五个方

面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炼、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 则无敌国??? 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

乐???也。

【译文】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

人的想法,只有)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如果在

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

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这样,会明白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

亡的道理了。

【赏析】第三层用的是因果写法,说明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辩证关系。 作者从个人经受磨

难的作用谈到国家得有忧患意识,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总评】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的观点。 全文共三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

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 3 段):从正

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灭亡)。

①发:兴起,指被任用。 ②畎( quǎn) 亩:田

地。 ③举:选拔、任用。 ④版筑:筑墙的时候

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 这里指

傅说曾为人筑墙。 筑,捣土用的杵。 ⑤鱼盐:

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 ⑥士:狱官。 ⑦

海:海滨。 ⑧市:集市。 ⑨故:所以。 ⑩任:责

?

?

?

?

?

?

?

?

?

?

148

第154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任,担子。 ???是:代词,这,这些。 ???必:一定。

???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心

志:意志。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

累。 ???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

体肤:肌肤。 ???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穷困,资财缺乏。 ???拂( fú) 乱:形容词

的使动用法,使…… 颠倒错乱。 拂:违背。

乱:扰乱。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

动。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曾(zēng)益:增加。 曾,同“增”。 ???能:才

干。 ???恒:常常,总是。 ???过:过错,过失。 ???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在

脸上。 征:征验,表现。 色:颜面,面色。 ???发

于声:流露在言谈中。 ???喻:了解,明白。 ???

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法家:守法

度的大臣。 ???拂( bì) 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出: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

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生于忧患:忧患使

人生存。 ???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

死亡。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

共同点是什么? 为了证明什么?

答案:这六个人物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

终成大业。 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三个方

面经受艰苦磨难?

答案:内心“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为 “ 拂乱其所

为”。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什么? (用原文回答)

答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 目

的是什么?

答案: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问题?

答案: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 短文

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

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

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国家的兴亡,

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6.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

实意义?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示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 在

政治上他补助民需、关心民生。 他善于纳

谏、招揽贤士、重视教育。 他得到了民心,

并报仇雪恨,战胜了吴国。 相反,吴王骄奢

淫逸,最终失去了吴国。 这正是“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最佳诠释。

现实意义一直存在。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忧

患意识。 要居安思危。 (言之成理即可。)

7.【教材课后问题】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

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答案: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

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

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

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越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9

第155页

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

点。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

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

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 他还亲自到

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

布。 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

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

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

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

所败,身死而国灭。

一、通假字

1.曾:同“增”,增加。

2.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3.拂:同“弼”,辅佐。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①必先苦∙

其心志 苦:使……痛苦。

②劳

其筋骨 劳:使……劳累。

③饿∙

其体肤 饿:使……饥饿。

④空乏∙∙

其身 空乏:使……经受贫困

之苦。

⑤动心忍∙

性 忍:使……坚忍。

⑥行拂乱∙

其所为 乱:使……受到阻扰。

2.名词作状语

①入∙

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

②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国外。

3.人恒过

过:犯错。

三、古今异义词

所以

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接词。

ì

î

í

ï

ï

ïï

四、一词多义

1.拂

①行拂

乱其所为(fú,违背)

②入则无法家拂

士(bì,同“弼”,辅佐)

ì

î

í

ï

ï

ïï

2.发

①舜发∙

于畎亩之中(被选拔,被任用)

②征于色,发

于声(表现)

ì

î

í

ï

ï

ïï

3.安

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 (安逸)

②衣食所安∙

(养)

③安

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一、考点演练

1.重点词语解释。

(1)舜发∙

于畎亩之中( )

(2)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

(3)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4)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

( )( )

(5)入则无法家拂士∙∙

( )

(6)曾∙

益其所不能( )

2.关键语句翻译。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

共同点是什么? 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

么感悟?

4.全文的中心句是

。 作者认为国家昌盛不衰,就需要

有 和

。 (用原文回答)

5.本文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

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将人磨砺成

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0

第156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

6.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

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

的必要条件?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

理解。

二、直击中考

(一) 【 2023 新疆】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原文略),完成问题。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选拔、任用

B.行拂乱∙

其所为 扰乱

C.困于心,衡∙

于虑 同“横”,梗塞、不顺

D.征∙

于色,发于声 征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

物的事例,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

贫贱,但在经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

了不平凡的事业。

B.孟子认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

所为”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接着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

主观因素的观点。

C.本文由磨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说到“法

家拂士”“敌国外患”对国家兴亡的重要

性,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受磨炼的好处,最

终提出中心论点。

D.孟子的散文以雄辩著称,本文大量采用

排比句,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

论证等论证方法,体现孟子的散文气势

浩瀚、议论纵横的特点。

(二)【2022 郑州外国语三模】阅读下面两个

语段,完成 1~ 4 题。

【语段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

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

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段二】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①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

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

受之寒。”生② 之有时,而用之亡

度,则物力必

屈③

。 古之治天下,至孅④至悉也,故其畜⑤ 积

足恃⑥

。 今背本而趋末⑦

,食者甚众,是天下

之大贼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

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

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

何得不蹶⑧

!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

【注释】 ①不足:指衣食不足,缺吃少穿。 ②

生:生产。 ③屈:竭尽;穷尽。 ④孅(xiān):同

“纤”,细致。 ⑤畜:同“蓄”,积聚,储藏。 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1

第157页

恃:依赖,依靠。 ⑦背本而趋末:放弃根本的

事,去做不重要的事,此处指弃农经商。 ⑧

蹶:枯竭。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

( )

A.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九万里风鹏正举∙

选贤举

B.管夷吾举于士∙

非士∙

之怒也

身先士

C.行拂乱∙

其所为 自经丧乱∙

少睡眠

违法乱∙

D.出则无敌国外患

故患

有所不辟也

患∙

得患失

2.把语段(一) 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对语段(一)的说法不正确 ∙∙∙

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

论述了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人恒过,然后能改”极富哲理,启迪人们

知错就改,不断进步,完善自我。

C.全文从两正一反三层面论述中心观点,

笔带锋芒,言辞犀利,论证缜密。

D.文章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

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

得称道。

4.从治国角度看,两则语段在写作思路方面

有何相同点? 观点上有何不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约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

大的诗人、辞赋家。 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

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作

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有《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文章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

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

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

152

第158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①。 缘② 溪行,忘路之远近③。 忽逢④ 桃花林,夹岸⑤ 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⑥,落英⑦缤纷⑧。 渔人甚异之⑨,复⑩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

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

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赏析】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开端。 “行”,指船行。 预示进

入奇境,又为后文的“处处志之” “遂迷,不复得路”伏笔。 “忽”说明是偶然的,“忽”字于无意

之中把人引入奇境。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 船,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 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这里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

似乎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

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鸡鸣狗叫到

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

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赏析】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这是故事的发展。 “豁然开朗”总写渔人的感受,接着写渔人

看到的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 景物优美雅致,气氛宁静融洽,生活有条有理,人

们共享欢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此人一一为??? 具言??? 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

外人道也。”

【译文】(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 村

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

来打听消息。 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

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

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

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

几天,向村里人告辞。 村里的人嘱咐他说:“我们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53

第159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若:好像。 ???舍:

舍弃,丢弃。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

仅仅、只。 ???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

然,……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旷:

空阔;宽阔。 ???屋舍:房屋。 ???俨( yǎn) 然:

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阡陌交

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南

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

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

鸣狗叫的声音。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衣

着:穿着打扮,穿戴。 ???悉:全,都。 ???外人:

桃花 源 以 外 的 世 人, 下 同。 ??? 黄 发 垂 髫

(tiáo):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

征,用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

指小孩。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

子。 ???乃大惊:感到很惊讶。 乃,副词,于是,

就。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 ???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同

“邀”,邀请。 ???咸:都,全。 ???问讯:询问消

息,打听消息。 ???云:说。 ???率:率领。 ???妻

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县)的人。 邑,

古代区域单位。 《周礼·地官·小司徒》: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绝境:与人世隔绝

的地方。 绝,绝处。 ???复:再,又。 ???焉:兼

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

于是,就。 ???间隔:不通音讯,隔绝。 ???乃:居

然,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为:

对,向。 ???具言:详细地说出。 ???所闻:指渔

人所知道的世事。 闻,知道,听说。 ???叹惋:

感叹、惋惜。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请

到。 延,邀请。 至,到。 ???去:离开。 ???不足:

不必,不值得。 ???为:介词,向、对。 ???既:已

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

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处处志之:处处

都做了标记。 志,动词,做记号。 ???及郡下:

到了郡城。 及,到。 ???诣( yì):拜访。 ???如

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寻向所志: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遂:终于。 ???得:取得,获

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打算,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寻:

随即,不久。 ???终:死亡。 ???问津:询问渡口,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1.【教材课后问题】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答案:为人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2.【教材课后问题】 “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

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如果把这些

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答案:“如此” 包含渔夫自“缘溪行” 直到

“处处志之”,由入而出的所有经历和见到

的种种。 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

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3.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

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

活中并不存在。 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

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

起,引人入胜)。

4.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

有何用意?

答案: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

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

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

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

好愿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5

第160页

5.【课后问题探究】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

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

能不能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

这样的理想?

答案: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世外桃

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

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

极其融洽而友好。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

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们想摆脱

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

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

现的。

一、通假字

1.便要∙

还家(“要”同“邀”,邀请)

2.问所从来,具

答之(“具”通“俱”,详尽)

二、古今异义

1.无论∙∙

(古义:更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

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2.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

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3.绝境

∙∙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

出路的境地)

4.鲜美∙∙

(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

好)

5.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

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6.不足

∙∙

(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7.仿佛∙∙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

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8.开朗

∙∙

(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

观,畅快)

9.扶

(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

把持着)

10.志

(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

11.延∙

(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12.既

(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三、一词多义

1.寻

①寻

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

病终(副词,不久)

ì

î

í

ï

ï

ïï

2.舍

①便舍

船(shě,动词,丢弃,舍弃)

②屋舍∙

俨然(shè,名词,房屋)

ì

î

í

ï

ï

ïï

3.中

①中

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

(年间)

③其中∙

往来种作(里面)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4.之

①忘路之∙

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

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

,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

(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

实义)

ì

î

í

ï

ï

ï

ï

ïï

ï

ï

ï

ï

ïï

5.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

业(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

外人道也(wèi,介词,对,向)

ì

î

í

ï

ï

ïï

6.遂

①遂∙

迷,不复得路(终于)

②遂

与外人间隔(于是)

ì

î

í

ï

ï

ïï

7.向

①寻向∙

所志(从前)

②眈眈相向

(朝着,对着)

ì

î

í

ï

ï

ïï

8.乃

①见渔人,乃∙

大惊(副词,于是)

②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副词,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四、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

之( 异:意动用法,对……感到

诧异。)

2.欲穷∙

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

尽头。)

3.处处志

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6

第161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4.复前∙

行(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一、考点演练

1.重点词语解释。

(1)缘∙

溪行 ( )

(2)渔人甚异∙

之 ( )

(3)阡陌交通

∙∙

( )

(4)并怡然∙∙

自乐 ( )

(5)具∙

答之 ( )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

(7)便扶∙

向路 ( )

(8)无论∙∙

魏晋 ( )

2.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

意思全都不同 ∙∙∙∙

的一项是( )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3.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

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 D.博古通今

4.关键句子翻译。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

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的线索是 ,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6.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是:

7.从文中作者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

花源让陶渊明向往的是:(1)

;(2)

;(3) 。

8.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

人,却处处见人。 请作简要分析。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

了桃花源人什么样的心理?

10.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

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

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

有什么用意呢?

1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

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

想象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7

第162页

法? 试简要分析。

二、直击中考

(一) 【 2023 平顶山二调】 阅读下面两个文

段,完成 1~ 4 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

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

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

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宋元嘉九年,有樵人于山左见羣①

鹿,引弓将射之。 有一麛② 所趋险绝,削壁奇

峰峰顶一巨石,石有穴焉。 了无登路,攀葛乃

得至。 进入石穴,行数十步,则豁然平旷,邑

屋连接,阡陌周通,问是何所? 有人答云:小

成都。一叟呼之,如与之有旧,即要还家,有

胡麻饭山羊脯甚美,食毕求归。 後③ 往寻之,

不知所在。

(节选自乐史《太平寰宇记》,有改动)

【注释】①羣:同“群”。 ②麛(mí):幼鹿。 ③

後:“后”的繁体字。

1.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中的“鲜美”是“新鲜美好”

之意,突出了芳草鲜嫩美丽、生机勃勃的

特点。

B.“黄发垂髫”中的“黄发”,旧说是长寿的

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

发,用来指小孩。

C.“来此绝境”中的“绝境”是“与人世隔绝

的地方”,强调了桃花源的荒凉闭塞。

D.乙文“阡陌周通” 中的“周通” 和甲文中

的“交通”都是用来形容田间小路的四通

八达。

2.把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甲文以“渔人”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有什么

好处?

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桃花源与

小成都的相似之处。

(二) 【 2023 黑龙江龙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下面小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8

第163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甲】《桃花源记》(原文略)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 尝

采药至

衡山,深入忘反。 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

囷①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欲还失

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或说囷中皆仙

方灵药及诸杂物。 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

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薪斫② 木片逐流

下。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

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

穴才 容 人。 行 数 十 步, 便 开 明 朗 然, 不 异

世间。

【注释】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

石。 ②斫:砍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尝

采药至衡山

2.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有人迹,异之。

3.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 “未果”,乙文写

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两文作者

这样写暗示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愿望?

(三)【2022 安阳一模】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完成 1~ 4 题。

【甲】 《桃花源记》(原文略)

【乙】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① 不见人。 河

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②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③ 亡

群。 亭长④ 告余曰: “此古战场也! 常覆三

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节选自李华《吊古战场文》)

【注释】①夐(xiòng):辽远。 ②曛:赤黄色,形

容日色昏暗。 ③铤(tǐng):疾走的样子。 ④亭

长:秦汉时每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一人,掌管治

安、诉讼等事。 唐代在尚书省各部衙门设置亭

长,负责省门开关和通报传达事务,是流外

(不入九品职级)吏职。 此借指地方小吏。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便舍∙

船 舍∙

生而取义者也

本逐末

B.欲穷∙

其林 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

层出不穷∙

C.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 百废具

独具∙

匠心

D.不足∙

为外人道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心满意足∙

2. 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

3.语段甲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请结合画波

浪线的句子进行分析。

诣太守,说如此。

4.两个语段在体现的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

处? 分别是如何表达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9

第164页

小 石 潭 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 “唐宋

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

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下 600 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

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

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 《捕蛇者说》 《永州八记》及绝句

《江雪》等。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 29 卷。 柳宗元参加永贞元

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

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数不胜

数,风景美不胜收。 此期间他写了《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一篇。

从①小丘西②行百二十步,隔篁竹③,闻水声,如鸣④ 珮环⑤,心乐⑥ 之。 伐⑦ 竹取⑧ 道,

下⑨见小潭,水尤清冽⑩。 全石以为底???,近岸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 ???,

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

相互碰撞发出的清脆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

个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

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

藤蔓,遮掩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赏析】《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 第一二

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 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

潭。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仅 12 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

们面前,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是一块与世隔绝的净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 若空??? 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 不动, 尔???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阳光直照到

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

捷,好像跟游人互相逗乐。

160

第165页

①从:自,由。 ②西:向西。 ③篁(huáng)竹:

竹林。 篁,竹林,泛指竹子。 ④鸣:使……发

出声音。 ⑤珮、环:都是玉饰。 ⑥乐:以……

为乐。 ⑦伐:砍伐。 ⑧取:这里指开辟。 ⑨

下:向下,往下。 ⑩水尤清冽( liè):水格外清

凉。 尤:格外。 冽:凉。 ???全石以为底:(潭)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以为:把……当作。 以:

用。 为:作为。 ??? 近岸: 靠近潭岸的地方。

近,靠近。 ???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

过来,露出水面。 卷:弯曲。 以:相当于连词

“而”,表修饰。 ???坻( chí):水中高地。 ???屿

(yǔ):小岛。 ???嵁( kān):不平的岩石。 ???

岩:悬崖。 ???参差( cēn cī) 披拂:参差不齐,

随风飘拂。 ???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可:

大约;许:表示约数。 ???皆:全,都。 ???空:在

空中。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

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下,向下照

射。 布:照映,分布。 澈:透过。 ???佁(yǐ)然:

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 chù) 尔:忽然。 ???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翕忽:轻

快迅疾的样子。 翕:迅疾。 ???潭西南而望:向

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

名词,不译,表修饰。 西南,向西南。 ???斗折: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那样蜿蜒

前行。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犬牙:像狗牙

一样。 差:交错。 ???寂寥:寂静寥落。 ???凄:

使……感到凄凉。 ???寒:使……感到寒冷。

???悄(qiǎo)怆:凄凉。 ???邃(suì):深。 ???以:

因为。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可以长时

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便离开了。

居:停留。 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 而:表顺

承。 去:离开。 ??? 同游者: 共同游玩的人。

游:游玩。 者:……的人。 ???隶而从:跟随着

同去。 隶:作为随从,动词。 而:表修饰。 从:

跟随,动词。 ???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1.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从哪些内容可

以看出来?

答案:由乐到忧。 从“心乐之” “似与游者

相乐” 可以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可看出忧。

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

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

受是什么。

答案: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

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

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

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答案:(1)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

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2)

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

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4.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乐而悲,你如何看

待他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忧乐观是

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心胸豁达,乐观向上,

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示例二:我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忧乐

观。 人生遭遇挫折,加上外围环境的凄凉,

难免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

5.文章第二段对游鱼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

作用是什么?

答案:表现出潭水的清澈(或衬托、侧面描

写),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6.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表达了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2

第166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

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7.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的写景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 作者

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

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由小丘

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潭,

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

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 到小石潭以后,又

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

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写小潭水底石

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的形状,用“为坻,为

屿,为嵁,为岩”几个短语细致生动地描绘

出来,令读者能够想象出其奇特的状况。

最精彩的是写潭中游鱼:“佁然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水中游鱼

或动或静,灵活可爱;同时也通过游鱼写出

了潭水的清澈。

情景交融,景中传情。 文中写小石潭

的曲径通幽,写游鱼的悠然自得,写潭水的

空明清澈,写环境的清冷幽寂,都不是单纯

的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感的微妙变

化,或暂时的喜,或喜后的忧,都是与作者

那排遣不开的苦闷心情联系在一起的。

8.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

个人,为什么第四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答案: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

关。 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被贬谪后长期的心

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作者当时沉浸在寂

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 其二,这

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

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 同行的五个

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

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

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

了流放。 因此,这几个人心相契合,都是失

意和落寞的。

一、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2.崔氏二小生

∙∙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

艺术中的一类角色)

3.闻∙

水声(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住)

二、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

西)

2.日光下∙

澈 (下:形容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

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俶尔远

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5.潭西南∙∙

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6.心乐∙

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

……为乐)

7.斗∙

折蛇∙

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

样。 蛇:名词作状语, 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

∙∙

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

的牙齿一样)

9.凄

神寒

骨。 (凄:使动用法, 形容词作动

词,使……凄凉。 寒:使动用法,使……感

到寒冷)

三、一词多义

1.乐

①心乐

之 (以……为乐)

②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

ì

î

í

ï

ï

ïï

2.可

①潭中鱼可

百许头 (大约)

②不可

久居 (能)

ì

î

í

ï

ï

ï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3

第167页

3.清

①水尤清∙

冽 (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

(凄清)

ì

î

í

ï

ï

ïï

4.从

①从∙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

②隶而从∙

者 (跟从)

ì

î

í

ï

ï

ïï

5.差

①参差

披拂 (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

互 (交错)

ì

î

í

ï

ï

ïï

6.见

①下见∙

小潭 (发现)

②明灭可见

(看见)

ì

î

í

ï

ï

ïï

7.游

①皆若空游∙

无所依 (游动)

②同游∙

者 (游览)

ì

î

í

ï

ï

ïï

8.环

①鸣珮环

(玉环)

②竹树环∙

合(环绕)

ì

î

í

ï

ï

ïï

9.以

①以∙

其境过清 (因为)

②卷石底以

出 (而)

③全石以∙

为底 (用来)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10.而

①记之而∙

去 (不译,表顺承)

②隶而

从者 (不译,表并列关系)

③潭西南而∙

望 (不译,表修饰)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四、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如鸣珮环(正确语序:如珮环鸣)

(2)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以

全石为底)

(3)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正确语序:石

底卷以出)

2.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

一、考点演练

1.本文作者是 (填朝代)文学家

(填人名)。

2.重点词语解释。

(1)闻

水声,如鸣珮环 ( )

(2)潭中鱼可百许∙

头 ( )

(3)佁然

不动 ( )

(4)斗∙

折蛇∙

行 ( )

( )

(5)乃∙

记之而去 ( )

(6)水尤

清冽 ( )

3.关键语句翻译。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文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的“

”相照应。

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文中描写水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石潭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 描 写潭中鱼动静相宜、 灵活有趣的

语句:

6.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第二段描写 。 第

三段探寻水潭源流,第四段突出了

,全文抓住了小石潭

的特点。

7.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

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4

第168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8.下列解说有误∙∙

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

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

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如鸣珮环的

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

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

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

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

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 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

用了“坻” “屿” “嵁” “岩” 四字刻画;写

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

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

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9.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

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提

到“乐”,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

是什么?

二、直击中考

(一)【2023 湖南株洲】阅读《小石潭记》 (原

文略),完成下面小题。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

组是( )

A.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 向西

水尤∙

清冽 格外

B.潭中鱼可∙

百许头 可以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清澈

C.斗折蛇∙

行 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

∙∙

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

D.凄神寒∙

骨 使……寒冷

悄怆幽邃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文中写清潭中的游鱼,蕴含着作者什么样

的情感?

(二)【2022 河师大附中二模】 阅读《小石潭

记》(原文略),完成 1~ 4 题。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隔篁竹,闻∙

水声 不求闻∙

达于诸侯

置若罔闻∙

B.心乐∙

之 后天下之乐∙

而乐

乐∙

不思蜀

C.皆若空游

无所依 似与游

者相乐

鱼游∙

釜中

D.卷石底以出

水落而石出

神出∙

鬼没

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和自己的遭遇有哪些相

似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

的感受。

4.选文描写了石岩、潭水。 结合链接材料,分

析他们描写景物的特征有何异同? 请简要

概括。

【链接材料】 余拟是年暂止游屐,而叔祖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5

第169页

莪翁①

,高年冒暑,坐促于家,遂以七月十七

日启行……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

舟登陆。 循溪觅胜,得石崖于北渚。 崖临

回澜②

,澄潭漱其址③

,隙缀茂树,石色青

碧,森森有芙蓉出水态。 僧结槛依之,颇觉

幽胜。 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一见如

故,因为余言:“江山北二十里有左坑,岩石

奇诡,探幽之屐,不可不一过。” 余欣然返

寓,已下午,不成行。 八月初一日,冒雨行

三十里。一路望江郎④ 片石,咫尺不可见。

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念莪翁:与下文“刘对予”同是人

名。 ②回澜:荡漾的水波。 ③址;山脚。 ④

江郎:山名。

(三)【2022 重庆市】阅读《小石潭记》 (原文

略),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

A. “ 隔 篁

竹” 中 的 “ 篁”, 根 据 其 偏 旁 是

“”,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

B.“空游无所依

” 中的“依”,运用组词法,

可解释为“依傍”。

C.“不可知其源

” 中的“源”,以成语“源远

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

D.“隶而从

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

善者而从之” 中的“ 从”,可理解为“ 学

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

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

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

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

的各种姿态。

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

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

“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4.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

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 你是否赞同链

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潭记》的分析?

请简要评析。

【链接材料】 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

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

高。 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

游尽,便见余兴无穷。 篇中遥望潭西南一

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

是不游尽妙境。

(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

柳州全集·卷二)

概括:

评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6

第170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北冥有鱼

庄子(约前 369—前 286),名周。 战国时代宋国蒙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也被称为

蒙吏、蒙庄和蒙叟。 据传,尝隐居于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

《庄子》为《南华经》。

《庄子》一书现存 33 篇。 有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 内篇 7 篇大体上是庄子自

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

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是该篇的开头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大鲲变

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 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

为鸟,它的名字叫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

在天空的云。

【赏析】第一层作者大笔挥洒,用夸张手法描写鲲鹏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

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是鸟也,海运⑥则将徙⑦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⑧也。《齐谐》者,志怪者也⑨。《谐》之

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⑩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 以六月息??? 者也。”野

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 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 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 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齐谐》

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

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

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

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

一样罢了。

167

第171页

【赏析】第二层写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 鹏鸟南飞有所待(有所凭借),并以“野

马”“尘埃”作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有所凭借)。

【总评】

1.神奇瑰丽的艺术想象。 庄子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深邃的思想,常创造出一种

宏伟瑰丽的艺术境界。 那不知几千里的北冥之鲲,化为鹏鸟飞往南冥,怒而飞的大鹏激起千层

波涛,以及那“野马”“尘埃”构成无比壮丽、雄伟、奇特、生动、鲜明而又瞬息万变的画面。 这段

文字中,想象的奇特丰富,夸张手法的神奇,语言的绚烂多彩不能不使我们为之惊叹。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庄子的比喻往往能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腐朽为神奇。 如用人们所

见到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景色比喻大鹏在空中激荡起的尘雾,接着用人

们仰视高空的碧远比喻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下视的所见。 《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

解脱变化,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从来无人能及。

①冥:同“溟”,海。 “北冥”,就是北方的大

海。 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②鲲( kūn):大

鱼名。 ③鹏: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振

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⑤垂天之云:悬挂

在天空的云。 ⑥海运:海水运动。 ⑦徙:迁

移。 ⑧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

面。 ???抟( tuán):盘旋飞翔。 ???去:离,这里

指离开北海。 ???息:气息,这里指风。 ???野

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尘埃:扬在

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生

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息:这里指有

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极:尽。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答案: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 鲲的体积有

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

里。 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是怎样的形象? 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

一形象的呢?

答案: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时气势壮美;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从

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

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 四个方面极写

鲲鹏形象之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

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

之云”言其翼,“北冥” “南冥” “九万里”言

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

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答案: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

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 “抟” 等动

词用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

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

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答案: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

定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

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对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8

第172页

5.下列句子中的“其”字,用法不同

∙∙

于其他三

项的是( )

A.其

翼若垂天之云

B.其∙

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天之苍苍,其

正色邪

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

负大翼也无力

6.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

B.生物之

以息相吹也

C.天之∙

苍苍,其正色邪

D.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7.课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鲲、鹏,请找

出有关语句。

8.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大鹏

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

李邕》)等,试找出几例,看看其中“鹏” 的

形象所包含的含义。

二、直击中考

(一)【2022 平顶山市一模】阅读《北冥有鱼》

(原文略),完成下题。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怒

而飞 一怒

而诸侯惧

心花怒∙

B.去∙

以六月息者也 游人去∙

而禽鸟乐也

扬长而去∙

C.志∙

怪者也 处处志∙

同道合

D.亦若是∙

则已矣 如是∙

再啮

似是

而非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选文中“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

也”一句,看起来和大鹏没什么关系,能删

去吗? 请谈谈理由。

4.《庄子》延续了上古文化中对于动物的审美

传统,借助具体的动物形象传情达意。 请

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大鹏和意怠这两

种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链接材料】 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 其

为鸟 也, 翂 翂 翐 翐①

, 而 似 无 能; 引 援 而

飞②

,迫胁③ 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

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④

。 是故其行列

不斥⑤

,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

(节选自《庄子·山木》。 有删减)

【注释】①翂翂( fēn)翐翐( zhì):迟缓不能

高飞的样子。 ②引援:有其他鸟引领而飞。

③迫胁:即偎依,挤在众鸟之中。 ④绪:残

剩食物。 ⑤斥:排斥。

(二)【2023 安阳一模】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

完成 1~ 4 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

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

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

池也。 《齐谐》 者,志∙

怪者也。 《谐》 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0

第173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

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

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

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俄而希有鸟① 见谓之曰:伟哉鹏乎,

此之乐也。 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

跨蹑②地络③

,周旋④ 天纲⑤

。 以恍惚为巢,以

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 于是乎大鹏

许之,欣然

∙∙

相随。 此二禽已登于寥廓⑥

,而斥

鷃⑦之辈,空见笑于藩篱⑧

(节选自《大鹏赋·并序》)

【注释】 ①希有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异鸟。

②跨蹑:跨越。 ③地络:地脉。 亦指疆界。 ④

周旋:盘桓。 ⑤天纲:天的纲维。 ⑥寥廊:辽

阔的天空。 ⑦斥鷃( yàn):即鹦雀,一种小

鸟。 ⑧藩篱:指认识事物的局限。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中的“怒”是愤怒的意思,写出

大鹏腾飞时的气势之盛。

B.“志怪者也” 中的“志” 是记载的意思,

“志怪”指记载怪异事物。

C.“水击三千里”中的“水击”指击水,拍打

水面,极言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

D.“欣然”是“高兴的样子”,展现了大鹏随

希有鸟而去时的愉悦。

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甲文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文章描述大鹏借海运迁徙南海,是为了阐

释什么道理?

4.甲乙两文中,都运用了① 的修辞

手法;甲文借助雄奇瑰丽的② (表

现手法)塑造大鹏的形象,而乙文则以“希

有鸟”和“斥鷃之辈” 作 ③ (表现

手法),展现了大鹏④ 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 1~ 4 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

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

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

池也。 《齐谐》 者,志怪者也。 《谐》 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

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

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

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

则已矣。

【乙】 惠子相梁①

,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

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

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

鸟,其名为鹓鶵②

,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

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③ 不食,

非醴泉④ 不饮。 于是鸱⑤ 得腐鼠,鹓鶵过之,

仰而视之曰:‘吓⑥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

我邪?”

【注 释】 ① 相 梁: 在 梁 国 做 宰 相。 ② 鹓 鶵

(yuān 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

习性高洁。 ③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④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⑤鸱( chī):

猫头鹰。 ⑥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下

文的“吓”用作动词。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

项是( )

A.不知

其几千里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1

第174页

温故而知∙

新(《〈论语〉十二章》)

B.其翼若

垂天之云

仿佛若∙

有光(《桃花源记》)

C.志

怪者也

处处志∙

之(《桃花源记》)

D.去以∙

六月息者也

何以

战(《曹刿论战》)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3.乙文比喻巧妙贴切,请你说说“鹓鶵” 和

“鸱”分别比作什么,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4.结合乙文的主旨,试对两个语段中表现的

庄子的价值取向作出简要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虽有嘉肴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

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

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礼记集解》),《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虽有嘉肴①,弗食,不知其旨②也;虽有至③道,弗学,不知其善④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

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赏析】第一层:以食用嘉肴才知其旨类比学习至道才知其善,指出学习的重要性,为提出

论点做铺垫。

是故⑤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⑥。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⑦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⑧

也。 故曰:教学相长⑨也。

172

第175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

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

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赏析】第二层:阐述道理,逐层论证,明确观点。

《兑命》曰“学学半⑩”,其此之谓乎!

【译文】《尚书·兑命》说“教导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赏析】第三层:引用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观点,让读者更加信服。

【总评】

1.作品主题

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

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2.写作特色

句式整齐,思路顺畅。 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在论述时,先以“虽

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

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

人一气呵成之感。

①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菜肴。 虽,连词,

即使。 肴,熟肉食。 ②旨:味美。 ③至:到达

了极点。 ④善:好的方面。 ⑤是故:因此。 ⑥

困:困惑。 ⑦自反:自我反思。 ⑧自强:自己

督促自己。 强( qiǎng),勉励,勉强。 ⑨教学

相长: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

(zhǎng),动词,促进。 ⑩学( xiào) 学半:教

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 学” 读

(xiào),同“敩(xiào)”,教导。

1.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

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

答案:从“虽有嘉肴” 写起,是为了由“ 嘉

肴”引出“至道”,再由“至道”引出下文对

教与学关系的论述,用“嘉肴” “至道”作类

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更浅显易懂了。 (或:

运 用 类 比, 引 出 下 文; 作 为 论 据, 论 证

观点。)

2.【教材课后问题】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答案: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

即“教” 与“学” 相互促进,“教” 是“学” 的

另一种形式。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

题,先以“嘉肴” 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

旨”,自然引出“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 所产

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

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

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3.“教学相长” 与“学学半” 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是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

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3

第176页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

共同说明教和学的关系,即二者相辅相成,

有共同促进和提升的作用,是作者主要表

达的观点。 后者是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

学的部分暗含在其中,是对前者的补充

论证。

两者的关系:“教学相长”是全文的结

论,后者是补充和强调这一结论的。 两者

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

样的启示? 请结合学习经验, 谈谈你的

看法。

答案: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

刻。 在学习当中,当其他同学遇到问题的

时候,我们要学会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

样也能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

我。 (或: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

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

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

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

同提高。)

一、通假字

1.学

学半 学,同“敩(xiào)”,教导。

2.《 兑

命》 曰 兑: 同 “ 说 ( yuè)”, 指贤相

傅说。

二、一词多义

1.虽

①虽∙

有嘉肴(即使)

②田虽∙

薄恶,收可亩十石(虽然)

ì

î

í

ï

ï

ïï

2.旨

①弗食,不知其旨

(味美)

②陛下降恩旨

(帝王的诏书,命令)

ì

î

í

ï

ï

ïï

3.善

①弗学不知其善∙

也(美好)

②齐楚之交善

(友好,亲善)

③善

战者因其势利导之(擅长)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4.困

①教然后知困∙

(理解不通的地方)

②岁饥民困

(贫困)

③犹耕者倦休而困∙

止也(困倦,疲乏)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三、文言虚词

1.不知其

旨也 其:代词,它的。

2.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连词,所以。

3.然后能自反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

四、特殊句式

1.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是故”,介词宾语前

置句)

2.教学相长也∙

(判断句。 也,表判断的标志)

3.其此之∙

谓乎(倒装句,“之” 是宾语前置的

标志)

五、古今异义

虽∙

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

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

教学相长∙

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六、词类活用

弗食

食:名词作动词,吃。

不知其善∙

也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一、考点演练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在横线上

释义。

(1)弗食不知其旨

( )

(2)教学相长

( )

(3)虽∙

有至道 ( )

(4)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 )

2.解释加点的字词。

(1)虽有嘉肴,弗食∙∙

( )

(2)是故

∙∙

学然后知不足 ( )

(3)弗学,不知其善

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4

第177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4)然后自强∙∙

也 (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

项是( )

A.学

学半 学学

B.不知其∙

旨也 其∙

此之谓乎

C.不知∙

其善也 教然后知∙

4.古今异义。

句子 古义 今义

(1)虽∙

有嘉肴

(2)不知其旨

(3)学

学半

(4)教学相长∙

5.词类活用。

(1)弗食∙

(2)不知其善

6.翻译关键句子。

(1)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7.用原文填空。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

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8.文章中哪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9.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解释“教学相长”这个

成语的含义,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

启示?

二、直击中考

(一)【2023 河师大附中二模】阅读下面的语

段,完成 1~ 4 题。

(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

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

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二)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

必有居学①

。 不学操缦②

,不能安弦③

;不学博

依④

,不能安《诗》;不学杂服⑤

,不能安礼;不

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⑥ 焉

修焉,息焉游⑦ 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

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⑧ 而不反

也。 《 兑 命》 曰: “ 敬 孙⑨ 务 时 敏, 厥 修 乃

来⑩

。”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注释】①居学:在家休息时的学习。 ②操缦

(màn):学习弹奏杂乐。 ③安弦:懂得音乐。

④博依:音律,亦作比喻讲。 ⑤杂服:各种礼

服,亦作洒扫应对讲。 ⑥藏:怀抱。 ⑦游:闲

暇。 ⑧辅:指朋友。 ⑨孙:同“逊”,谦虚。 ⑩

厥修乃来:他的学业才会有成就。 厥,他的。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

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

食∙

之不能尽其材

B.弗学,不知

其善也 不可知

其源

C.其此之谓∙

乎 太守自谓∙

D.教然后知困 困 ∙ ∙

于心,衡于虑

2.把语段 ( 一) 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5

第178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弗食,不知其旨

(2)教然后知困∙

(3)人不学,不知道

(4)是故古之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弗学,不知其善也。

(2)玉不琢,不成器。

3.根据内容,完善表格。

甲文 乙文

核心观点

(原文)

教学相长

讨论角度

教 育 的 地 位

和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马 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出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

州),祖籍郡望昌黎郡(今河北省昌黎县),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韩愈与柳宗元共同倡

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

辙并称唐宋八大家。 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马说》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

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

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

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世有伯乐①,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② 辱③ 于奴

隶人④之手,骈死⑤于槽枥⑥之间,不以⑦千里称⑧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 所以即

使有好马,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千里马之名著称。

177

第179页

【赏析】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是不可避免

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 下面接着提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

千里马的被埋没具有必然性。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

具体情形,引人深思。

马之千里者,一食⑨或⑩尽???粟一石???。 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 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

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谷子)。 喂马的人不知道按千里马的

食量来饲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

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

千里呢?

【赏析】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 “一食或尽粟一

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

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 接着连用四个“不”字,写出“千里马”的无

奈、无助;最后又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驱使它,喂养它不能充分施展出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听

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真的

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吧!

【赏析】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执策而临之”,

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两相对照,生

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 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是作者对“食

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束全文。

【总评】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 文中连用十一

个“不”字。 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

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 “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

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

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感,并对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178

第180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①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

长相(xiàng) 马。 ② 祗( zhǐ):同“袛(只)”

只、仅。 ③辱:这里指受屈辱而被埋没的才

能。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

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

并列。 ⑥槽(cáo)枥(lì):马槽。 ⑦以:凭借。

⑧称:著称。 ⑨一食(shí):吃一次。 ⑩或:有

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

思。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

食(sì)马者:喂养马的人。 “食”同“饲”,喂。

下文“而食” “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义

与此相同。 ???是:这样,指示代词。 ???虽:即

使。 ??? 外 见 ( xiàn): 表 现 在 外 面。 见, 同

“现”。 ???且:犹,尚且。 ??? 等:同等待遇。 ???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用马鞭赶

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

以其道:按照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 道:正

确的方法。 ???材:才干,才能。 ???鸣:马叫。

???临:面对。 ???其:表加强诘问语气。

1.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

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

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

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不常有。 这寄寓了作

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是什么?

答案: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能

发现并任用人才的人或圣明的君主。 食马

者比喻埋没人才的人或愚昧的统治者。 先

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

人才就会被埋没。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

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

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

情,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满。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

样的命运?

答案:它们会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吃不

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表现不出

来,最终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中。

4.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

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些话题是常谈

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当今社会需要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

的人才;作为人才,还要学会毛遂自荐,善

于抓住机会并充分展示自我。 用人者要善

于发现并重视、重用人才;正确使用人才,

尽量给人才创造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好的

物质条件,并经常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愿望。

(言之成理即可)

5.龚自珍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

人才”和《马说》一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

盾?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矛盾。 《马说》强调的是统治者要

善于发现人才,龚自珍表达的是统治者应

该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选用人才。 他们

的初衷是一样的,都是希望统治者能够像

伯乐一样,能够发现人才、珍惜重用人才。

6.【教材课后问题】这篇短文仅 100 余字,多

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 作者提

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 各具有怎样

的效果?

答案:(1)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9

第181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5.文章寓意:世上不缺少人才,而缺少能发

现、任用人才的人。

六、翻译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引导学生通过翻译文中句子,理解句意,

感受其语气特点。

参考答案:

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陈述语气)

2.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办到,又怎

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反问语气)

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转折语气)

4.唉!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

识得千里马啊! (诘问、感叹语气)

一、考点演练

1.解释重点字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

(2)策∙

之不以其道 ( )

(3)祗辱于奴隶人 ∙∙∙

之手 ( )

(4)而

伯乐不常有 ( )

(5)不以千里称∙

也 ( )

(6)一食或

尽粟一石 ( )

(7)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 )

(8)才美不外见∙

( )

2.翻译关键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马说》 一

文,作者以“千里马” 寓 ,以

“食马者”寓 。

4. 短文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5.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

中的作用是什么?

6.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怎样的

命运? (用原文问答)

7.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

才能? (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8.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

其才”的看法。

9.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

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才

有机会施展。 你的看法呢? 说说理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1

第182页

二、直击中考

(一)【2020 湖北荆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

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 其∙

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

西溪,皆产梅。 或曰“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

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

态。”固也。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

诏大号以绳

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

民斫① 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

梅为业以求

钱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

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

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

稚枝,锄其直,遏∙

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

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zhuó,砍削。 ②鬻:yù,卖。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以欹∙

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B.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普通)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

天下之梅也(约束)

C.策∙

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以夭梅病

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

病态)

D.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沟通)

遏∙

其生气(抑制)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

项是( )

A.故虽

有名马(连词,即使)

B.是∙

马也(代词,这,这样)

C.其

真无马邪? (代词,它,指天下)

D.梅以∙

曲为美(介词,凭借)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

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

“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

“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

治阶级御用人才。

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千里马被埋没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

人画士孤癖之瘾”。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二) 【 2021 重庆 A 卷】 阅读《马说》 (原文

略),完成 1~ 4 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故虽有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ì

î

í

ï

ï

ïï

B.

一食∙

或尽粟一石

之不能尽其材

ì

î

í

ï

ï

ï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2

第183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C.

策之不以其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ì

î

í

ï

ï

ïï

D.

执策而临∙

把酒临

ì

î

í

ï

ï

ï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

里也?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

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

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

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

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

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

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

同情。

4.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

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①

如闻失一士②

,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③

,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释】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

刑部侍郎等官职。 ②士:指人才。 ③鲜:读

作 xiǎ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九年级

岳 阳 楼 记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

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为北宋名臣。 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

驱。 所做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优美,气度豁达。 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

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 词存五首,《渔家傲·秋思》为其名作。 有《范文

正公集》传世。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 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

183

第184页

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庆历六年六月(即 1046 年 6 月),他就

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文,这都是看图写的。 文章提出正直的

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

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① 巴陵郡。 越明年②,政通人和③,百废具④ 兴,乃重修岳阳

楼,增其旧制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⑥。

【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 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

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

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赏析】第一段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说滕子京为“谪

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

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

予观夫巴陵胜状⑦,在洞庭一湖。 衔⑧远山,吞⑨ 长江,浩浩汤汤⑩,横无际涯???,朝晖

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 北通巫峡,南极潇

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

水,水波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变化万千。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

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

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赏析】第二段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 以下“衔远山,吞长

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极有气势。 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

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然则”一转,引出

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

主体。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 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在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

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

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

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

会感慨万千十分悲伤了。

184

第185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赏析】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以“若夫”起笔,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这里用四

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 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

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

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

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

无际。 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 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香气

浓郁,颜色青翠。 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

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响

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荣

耀和屈辱一并忘掉,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赏析】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以“至若”领起,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

美景。 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 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

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 “而或”一句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

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

洒自如。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这是什么缘故呢? 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在朝廷做官

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

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

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赏析】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 作者在列举了悲

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 古代的仁人,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进亦忧,退亦忧”。 作者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的主旨。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悲凉慷慨,令人感

喟。 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185

第186页

【总评】

第一,文章别出心裁,独辟蹊径。 题目是“岳阳楼记”,作者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

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所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的所谓

古仁人之心。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

辟。 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率全文的作用。

第三,语言富有特色。 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

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

章增添了不少色彩。 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 这两句的“衔” 字、

“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

样富有启示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

字字有力。

①谪(zhé)守: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②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

越:到。 ③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政:政 事。 通: 通 顺。 和: 和 乐。 ④ 具: 同

“俱”,全、皆。 ⑤制:规模。 ⑥属予作文以记

之:属(zhǔ):同“嘱”,嘱托。 作文:写文章。

以:连词,用来。 记:记述。 ⑦胜状:胜景,美

景。 胜,美好。 ⑧衔:包含。 ⑨吞:吞吐。 ⑩

浩浩汤汤( shāng):水势浩大的样子。 ???横

无际涯:宽阔无边。 横:广远。 际涯:边际。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早晚阴晴千变万化。

朝:在早晨,名词作状语。 晖:日光。 气象:景

象。 万千:千变万化。 ???大观:壮丽景象。 ???

备:详尽,完备。 ???然则:如此……那么……

???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南:向南。

极:尽、到达。 ???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迁:贬谪、降职。 ???骚人:泛指文人。 战国时

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会:聚集。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

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得无,表推测。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

以引起下文。 下文的“至若”,同此。 ???淫

雨:连绵不断的雨。 ???霏霏:雨雪纷纷而下的

样子。 ???开:(天气) 放晴。 ???阴:阴冷。 ???

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

藏起光辉。 曜:光芒。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

了形体。 潜:隐没。 形:形迹。 ???樯( qiáng)

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樯:桅杆。

楫:船桨。 倾:倒下。 摧:折断。 ???薄暮冥冥:

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冥冥:昏暗。 ???去

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

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 去:离开。 忧:

担忧。 谗:谗言。 畏:害怕,惧怕。 讥:嘲讽。

???萧然:凄凉冷落的样子。 ???至若春和景明:

到了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普照的时候。 至若:

至于。 景:日光。 ???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

有风浪。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

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 万顷,极言广阔。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时而飞翔,时而

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 翔集:时而

飞翔,时而停歇。 集:停息。 锦鳞:美丽的鱼。

鳞,代指鱼。 游:贴着水面游。 泳:潜入水里

游。 ???岸芷(zhǐ)汀(tīng)兰:岸上与小洲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6

第187页

答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从博大的胸

襟的角度来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从考虑国家大事

的角度来说的;可贵之处是不以自己的利

益为重,而以天下为己任。

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强烈的忧患

意识,而欧阳修在《 醉翁亭记》 中抒发了

“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

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 请谈

谈你的看法。

答案:“忧”与“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范

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挂念

国家、百姓;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而失意,

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 他们都心忧天

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始终关心百姓疾苦,

关注百姓悲喜。

一、通假字

1.属

予作文以记之(“属”同 “嘱”,嘱咐。)

2.百废具∙

兴(“具”同“俱”,全,皆。)

二、古今异义

1.微

斯人(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2.气象∙∙

万千(古义:景象的变化;今义:大气的

状态和现象)

3.越

明年(古义:及,到;今义:越过)

4.属予作文∙∙

以记之(古义:写文章;今义:文

章,文体)

5.前人之述备

矣(古义:完全,详尽;今义:准

备)

6.至若春和景明

∙∙

(古义:日光;今义:景物)

7.予尝

求古仁人之心(古义:曾经;今义:品

尝)

8.去

国还乡(古义:指离去;今义:指到、往)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属予作文以∙

记之(来)

②不以

物喜,不以

己悲(因为)

ì

î

í

ï

ï

ïï

2.观

①予观∙

夫巴陵胜状(看)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景色)

ì

î

í

ï

ï

ïï

3.一

①一∙

碧万顷(一片)

②长烟一

空(全,都)

ì

î

í

ï

ï

ïï

4.开

①连月不开∙

(放晴)

②开

我东阁门(打开)

③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5.则

①然则

何时而乐耶(那么)

②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③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于是,就)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6.极

①感极∙

而悲者矣(十分,极点)

②此乐何极

/ 南极

潇湘(尽)

ì

î

í

ï

ï

ïï

7.或

①而或∙

长烟一空(有时候)

②或

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ì

î

í

ï

ï

ïï

8.通

①政通∙

人和(顺利)

②北通

巫峡(通向)

ì

î

í

ï

ï

ïï

四、词类活用

1.百废

具兴(废:形容词作名词,各种废弃的

事)

2.先∙

天下之忧而忧(先: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先)

3.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

守)

4.忧谗∙

畏讥(谗: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

5.然则北

通巫峡(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五、源出成语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

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

享乐。 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2.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

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8

第188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4.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5.气象万千:气象:情景。 形容景象或事物壮

丽而多变化。

6.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

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7.百废俱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

起来。

8.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9.薄暮冥冥:傍晚时天气昏暗。

10.淫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11.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

12.波澜不惊: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

脚,不惊不诧。

13.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14.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15.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 常指

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一、考点演练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至若春和景∙

(2)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3)去∙

国怀乡,忧谗畏讥

(4)心旷神怡,宠辱偕∙

(5)滕子京谪

守巴陵郡

(6)越∙

明年

(7)朝晖

夕阴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2.“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下列词语中

“去”字与“去国怀乡”中“去”意思不相同

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 B.去伪存真

C.停数日辞去 D.去留两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四段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

;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

(2)文中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5.用“ / ”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不要求

加标点)。

嗟 夫 予 尝 求 古 仁 人 之 心 或 异 二 者

之 为 何 哉?

6.用现代汉语把下面句子的意思生动形象地

表述出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

夕阴,气象万千。

7.文章第二段结尾说“……迁客骚人,多会于

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你用自己的话

并结合原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两种不同的

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 作者在文中阐述的

主要观点是什么?

8.下面一则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有什么联系? 表现出作者

怎样的思想境界?

【链接材料】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9

第189页

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

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

王下》)

二、直击中考

(一)【2023 黑龙江齐齐哈尔】阅读下面的文

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 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

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 微

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

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

境。 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②

。 王举正③ 懦

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

举正用仲淹,遂

改参知政事。 仲淹曰:“执政

可由谏官而得乎?” 固④ 辞不拜,愿与韩琦出

行边。 命

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⑤ 参知政

事。 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

欲按诛之。 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

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守令皆得不诛。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释】 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

下文“元昊”,为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 ②

枢密副使:官职名。 ③王举正:北宋人,时任

参知政事。 同句“举正”亦指此人。 ④固:坚

持,执意。 ⑤除:拜官授职。

1.请用“ / ” 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 (断

两处)

平 时 讳 言 武 备 寇 至 而 专 责 守 臣 死

事 可 乎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

(2)微∙

斯人

(3)遂

改参知政事

(4)命∙

为陕西宣抚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4.请简要概括乙文写了范仲淹的哪些事?

5.请结合甲乙两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一语的内涵。

(二)【2022 陕西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

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

之明年,始治

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

南。 引流∙

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

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

。 既而弥月不

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

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0

第190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

于野。 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雨麦:下麦雨。 ②有年:丰年。 ③

忭(biàn):喜乐,欢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是

进亦忧,退亦忧 ( )

(2)先∙

天下之忧而忧 ( )

(3)始治

官舍 ( )

(4)引流∙

种树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予尝求古仁

人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是( )

A.或异二者之

B.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

C.予至扶风之

明年

D.以为休息之∙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亭以雨名,志喜也。

4.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

不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醉 翁 亭 记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现在

江西永丰)人。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

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

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

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

录》。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

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

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

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

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却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

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暗示出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191

第191页

环滁①皆②山也。 其③西南诸峰,林壑④ 尤⑤ 美,望之蔚然⑥ 而深秀者,琅 也。 山⑦ 行

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⑧,有亭翼然⑨ 临⑩ 于???

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 之者谁? 太守自谓??? 也。 太守与

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 山

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远远望过

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水流

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

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 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

名的人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

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

之间的美景。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赏析】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本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

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

一全文的核心命意。 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 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 发???

而幽香,佳木秀??? 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

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阴暗明亮

交替变化的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

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 早晨

进山,傍晚回城。 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赏析】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作者先用排偶句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

明的朝暮画面。 接着概括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 “四时之景不

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

扬顿挫,音韵谐美。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

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 野蔌???,杂然??? 而前

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 者中,弈??? 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

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92

第192页

溪水低落,山石显露。 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

然景象,现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

事。 ??? 负者: 背着东西的人。 ??? 伛偻 ( yǔ

lǚ):弯腰曲背,这里指老年人。 ???提携:牵

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临:靠近。

这里是“……旁”的意思。 ???渔:捕鱼。 ???洌

(liè):清。 ???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

成的菜。 ???野蔌( sù):野菜。 蔌,菜蔬。 ???

杂然: 杂乱的样子。 ???陈:摆开,陈列。 ???

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不是音乐。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射:这里指投壶,

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

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下棋。

???觥 筹 交 错: 酒 杯 和 酒 筹 交 互 错 杂。 觥

(gōng):酒杯。 ???苍颜:容颜苍老。 ???颓然

乎其间:醉到在众人中间。 颓然,倒下的样

子。 ???而:随后,不久。 ???归:返回,回家。 ???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yì):遮盖。 ???

鸣声上下: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乐其

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第一个“乐”:以

…… 为 乐。 第 二 个 “ 乐 ”: 乐 事。 ??? 谓:

为,是。

1.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 的原因,用原文

作答。

答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在文中起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的作用,且是全文展开的线索。

3.作者究竟都在“乐”些什么呢? 请仔细找一

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答案: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

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

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

野蔌”,佐酒 “ 非丝非竹”,众人 “ 起坐喧

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

故作文以叙其事。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

乐”。

4.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

景色?

答案: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

5.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

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 请分析他们“从

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答案: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

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6.“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

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太

守独特的游乐情怀。 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一: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山川的热

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

情怀。

示例二: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

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示例三: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

抑郁的复杂感情。

7.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

守之乐其乐也” 中的“乐” 与范仲淹《岳阳

楼记》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中的“乐” 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

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答案: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景抒情来抒

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

第193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贬谪却仍怀有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

民同乐”的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

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一、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

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

愿望)

2.游人去

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

往)

二、词类活用

1.名∙

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

……为快乐”)

3.山

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

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

面)

5.翼∙

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形容词,像鸟张

开翅膀一样)

6.故自号

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三、一词多义

1.乐

①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

(第一个“乐”:以……

为乐 ;第二个“乐”:乐趣)

②山水之乐

(乐趣)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快乐)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2.归

①太守归∙

而宾客从也(回去)

②云归

而岩穴暝 (聚拢)

ì

î

í

ï

ï

ïï

3.谓

①太守自谓∙

也(命名)

②太守谓

谁(是)

ì

î

í

ï

ï

ïï

4.秀

①蔚然而深秀∙

者(秀丽)

②佳木秀

而繁阴(茂盛,繁茂)

ì

î

í

ï

ï

ïï

5.也

①环滁皆山也∙

(表陈述)

②山之僧智仙也

(表肯定)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

(语气助词,无实义)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6.而

①而∙

年又最高(表并列,并且)

②日出而

林霏开(表承接,然后)

③朝而∙

往(表修饰,不译)

④而

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然而)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四、源出成语

觥筹交错 峰回路转 风霜高洁 水落石出

前呼后应 往来不绝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五、理解默写

1.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感情基

调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间也。

2.醉翁雅号的由来的句子: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

3.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喝醉是

表象,乐是实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4.描写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

岩穴暝。

5.描写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

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

时也。

6.醉翁的自画像: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一、考点演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临

溪而渔 身临

其境

B.山间之朝暮∙

暮∙

色苍茫

C.杂然而前陈

推陈

出新

D.觥筹

交错 一筹

莫展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云归而岩穴暝

( )

(2)佳木秀

而繁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

第194页

(3)名∙

之者谁 ( )

(4)朝而往,暮

而归 ( )

(5)弈∙

者胜 ( )

(6)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也 ( )

(7)游人去∙

而禽鸟乐也 ( )

(8)颓然

∙∙

乎其间者 ( )

(9)环∙

滁皆山也 ( )

(10)临溪而渔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

无穷也。

(2)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

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 结合全文说说你

的理解。

5.用原文语句回答。

(1)叙述“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

(2)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6.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 请简要

回答。

7.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之年为 1046 年,即他

39 岁 之 时, 为 何 他 要 以 壮 年 之 身 号

“翁”呢?

8.《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

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

作。 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

旨或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

的和谐之声。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气。

《桃花源记》飘逸着

的理想之风。

9.欧阳修说:“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刘禹锡

在《陋室铭》中也谈到“无丝竹之乱耳”,两

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10. 欧阳修自号为 “ 六一居士”。 所谓 “ 六

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

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 结

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性格

特点。

二、直击中考

(一)【2023 河南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

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山行六七

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

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

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6

第195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

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

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

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

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

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予家城市,人事丛委①

,应酬为劳。

老母在堂,于礼不能远离,日惟避喧南园内。

园去

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

五,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 松柏之

间,有一草庐,岁久敝

漏,不蔽风雨,且卑隘②

如坐阱中。 不得已改作焉。 撤草而覆之以

瓦,左右置牖③

,前后为门,疏朗空洞,落日后

犹能辨蝇头字。 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

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

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

(节选自李开先《后知轩记》)

【注释】①丛委:繁杂,堆积。 ②卑隘:矮小狭

窄。 ③牖(yǒu):窗户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 1) 四时∙

景不同

词语推断法: 四

更替

( 2) 园去

二余里

查阅词典法: ①

离 开。 ②距, 距

离。 ③赴,前往。

④表示行为的趋

势。 (《 古 代 汉

语词典》)

(填序号)

( 3 ) 岁 久

敝∙

课内迁移法: 余

则缊袍敝

衣处其

间 (《 送 东 阳 马

生序》)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下面是甲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另一种标点

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

者,琅琊也。

4.甲乙两文所写的亭和轩分别用“醉翁” 和

“后知”来命名,原因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

章内容简要回答。

(二)【2023 新乡一模】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

完成 1~ 4 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

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者,滁人

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

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

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

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

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7

第196页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

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

,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

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

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轼)寻

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

度副 使, 惠 州 安 置。 居 三 年, 泊 然 无 所 蒂

芥①

,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又贬琼州别

驾,居昌化。 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

饵②皆无有。 初僦③ 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

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④ 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

游,若将终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蒂芥:内心不满,或不快。 ②药饵:

药品。 ③僦:租赁。 ④运甓畚土:搬砖运土。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

者,滁人游也”中的“绝”是

断绝的意思, “ 不绝” 表现游山的滁人

很多。

B.“起坐而喧哗∙∙

者,众宾欢也”中的“喧哗”

是声音大而嘈杂的意思,再现了太守宴

上欢快热闹的情景。

C.“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

”中的“上下”是方

位词,意思是鸟儿一会飞上,一会儿飞

下,很快乐。

D.“寻∙

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中

的“寻”是不久的意思,这句话写出苏轼

官职一贬再贬,处境不断变差。

2. 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联系链接材料,结合甲文段分析欧阳修写

作《醉翁亭记》的目的。

【链接材料】 《醉翁亭记》 作于宋仁宗庆历

五年(1045 年),由于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

的北宋革新运动庆历新政,欧阳修被贬放

滁州。 他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使百姓过

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4.欧阳修遭贬谪后,曾表示不愿做“穷愁怨

嗟”的“庸人”。 苏轼是“庸人”吗? 请结合

乙文段中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8

第197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湖心亭看雪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寓居杭州。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学家。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他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

曲,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他在明末清初堪称大散文家,

其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

出对亡明的缅怀。 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著有百科全书《夜航

船》,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① 住西湖。 大雪②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③ 绝④。 是⑤ 日更定⑥ 矣,

余⑦ ⑧一小舟,拥⑨毳⑩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

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

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赏析】开头两句点明看雪的时间地点,用明代的纪年,暗示作者对故国的怀恋。 “湖中人

鸟声俱绝”,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

之物反衬寒气砭骨。 试想,在如此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

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 一个“独”字暗示了作者的“痴”以及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湖面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 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的一片。 湖上

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赏析】“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

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接着变换视角,特写

镜头:“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作者用白描手法画出一幅水墨隐约、笔调空灵的湖

山雪景图。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 有此

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199

第198页

【译文】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

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闲情逸致的人!” (他

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

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赏析】“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

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 “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 “强饮”者,本不

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 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

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 这一补

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 言念

及此,岂不怆神!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

人啊!”

【赏析】文末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

染,把一个“痴”字写透。 “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总评】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 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

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与地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

案叫绝。

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

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还采用了白描的手

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①余:我。 ②大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③俱:全,都。 ④绝:消失,停止。 ⑤是:代词,

这。 ⑥更(ɡēnɡ)定:晚上八时左右。 古代夜

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

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

称为“定更”。 ⑦余:自称,我。 ⑧拏(ná):撑

(船)。 ⑨拥:裹,围。 ⑩毳( cuì):鸟兽的细

毛。 ???雾凇( sōng):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

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此处形

容湖上雪光水汽一片弥漫。 ???沆砀( hàng

dàng):白汽弥漫的样子。 ???一:全,满。 ???

痕:印迹,痕迹。 ???芥:原意指小草,这里比喻

船极其微小。 ???而已:罢了。 ???对坐:面对面

坐 着。 ??? 焉 得: 哪 能。 ??? 更: 还。 ??? 强

(qiǎng):尽力,勉强。 ???白:古人罚酒时用

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客:名词活用作动

词,做客,客居。 ???及:等到……的时候。 ???

痴:痴迷。 ???者:……的人。

1.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答案:三个角度:①未游西湖时概写:大雪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游西湖时总写: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游西湖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

第199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具体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 字有什么

表达作用?

答案: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

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

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 (或“不

同常人”),为下文埋下伏笔。

3.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答案:运用白描的手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

征,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却颇有韵味。

文章由远及近,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

表性的景物,即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

这些景物与人,在大雪的笼罩下全变得虚

无缥缈,模糊微小,变成了一痕、一点、一

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

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

神,表现出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与

统一。

4.充分发挥想象,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眼前晶莹的冰花一片弥漫,朦胧而开

阔的天际轻浮着几缕白云,(远处)隐约有

连绵起伏的山峦,(近处是)烟波缥缈的湖

水,天上与地下融成一片模糊的白色,在宽

阔的湖面上远远地看到些许影貌,只有如

一道墨痕般的长堤,一点丹青似的湖心亭,

还有那如菜籽般渺小的扁舟,小船上宛若

米粒一般的三两个人影罢了。

5.文中作者用了很多数量词,出神入化,妙不

可言。 请结合文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例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

我们惊叹。 “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

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 “一

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

使人惟觉其小。 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

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

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到更小,直至微乎

其微。 这“痕” “点” “芥” “粒” 等量词,一

个小似 一 个, 写 出 视 线 的 移 动, 景 物 的

变化。

6.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

者的“痴”?

答案:“痴”字主要体现在作者痴迷于雪景,

超脱世俗的雅致还有遇上知音的愉悦。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 表达出作者不随

流俗,遗世独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

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7.文章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

似相公者。”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相公

痴”? 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答案:痴行:大雪独行;痴景(奇景):上下一

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痴情(雅趣):

知己之乐,醉情自然。 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

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

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

人”,客居此地,时值年关。

8.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

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

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案: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

用白描手法,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

第200页

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

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

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

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一、通假字

拏:同“桡”,撑(船)

二、一词多义

1.是

①是∙

日更定(这)

②问其姓氏,是

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ì

î

í

ï

ï

ïï

2.更

①是日更∙

定(gēng,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②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gèng,还)

ì

î

í

ï

ï

ïï

3.一

①余挐一∙

小舟(数词,一)

②上下一

白(全)

ì

î

í

ï

ï

ïï

4.白

①上下一白∙

(白色)

②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酒杯)

ì

î

í

ï

ï

ïï

5.大

①见余大∙

喜(非常)

②余强饮三大

白而别(大)

ì

î

í

ï

ï

ïï

6.余

①余∙

住西湖(我,第一人称代词)

②江干上下十余∙

里间(多)

ì

î

í

ï

ï

ïï

三、词类活用

1.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3.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一芥: 名词活用作状语, 像 一 根 小 草 般

微小。

一、考点演练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

(2)与余舟一芥∙

( )

(3)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 ( )

(4)上下一∙

白 ( )

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

∙∙

的一项是( )

A.湖中/ 人鸟声/ 俱绝

B.一童子/ 烧酒/ 炉正沸

C.湖中/ 焉得/ 更有此人

D.余/ 拏一小舟

4.下列“而”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

相同的是( )

A.杂然而∙

前陈者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C.舟中人两三粒而

D.邻有敝舆而∙

欲窃之

5.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

“绝”字妙在从听觉上写出大雪后一片寂

静,湖水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

也仿佛冻结了。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

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

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C.本文写景句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

法,使景物描写更形象,更富有魅力。

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

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

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一部分

采用了 和

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