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23年第9期

发布时间:2023-10-2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23年第9期

刊 号:ISSN 2096-8000CN 10-1683 / TU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23 年第 9 期 总第 356 期 月刊 1974 年创刊第九届编辑委员会主 编: 薛忠民常务副主编: 胡中永副主编:(按姓氏笔画排序)王荣国 王继辉 王耀先 冯 鹏 江大志 肖永栋 张宝艳顾轶卓 隋 刚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文一 王兴国 王言磊 王 斌 车剑飞 付绍云 冉起超朱四荣 朱 波 吕亚非 刘永胜 刘荣军 李 华 李 炜李 玲 李 想 汪 昕 张文超 张代军 张红波 肖 军沈利新 杨勇新 杨振国 郑志才 周晓东 孟弋洁 袁国青黄其忠 曾金芳 葛曷一 裴雨辰 蔡金刚 颜鸿斌 鞠 苏社 长: 尹 证责任编辑: 刘 青主管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办单位: 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编辑出版: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编辑部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板井路 69 号商务中心写字楼 12FB邮政编码: 100097电 话: (010)67832027电子信箱: fhclkxygc@163.com印 刷: 山西同方知网印刷有限公司国内发行: 北京市报刊发行局邮发代号: 82-771发行范围:... [收起]
[展开]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23年第9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刊 号:

ISSN 2096-8000

CN 10-1683 / TU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3 年第 9 期 总第 356 期 月刊 1974 年创刊

第九届编辑委员会

主 编: 薛忠民

常务副主编: 胡中永

副主编:(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荣国 王继辉 王耀先 冯 鹏 江大志 肖永栋 张宝艳

顾轶卓 隋 刚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文一 王兴国 王言磊 王 斌 车剑飞 付绍云 冉起超

朱四荣 朱 波 吕亚非 刘永胜 刘荣军 李 华 李 炜

李 玲 李 想 汪 昕 张文超 张代军 张红波 肖 军

沈利新 杨勇新 杨振国 郑志才 周晓东 孟弋洁 袁国青

黄其忠 曾金芳 葛曷一 裴雨辰 蔡金刚 颜鸿斌 鞠 苏

社 长: 尹 证

责任编辑: 刘 青

主管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主办单位: 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编辑部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板井路 69 号商务中心

写字楼 12FB

邮政编码: 100097

电 话: (010)67832027

电子信箱: fhclkxygc@163.com

印 刷: 山西同方知网印刷有限公司

国内发行: 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邮发代号: 82-771

发行范围: 国内外公开发行

广告经营许可: 京延市监广登字 20200002 号

定 价: 每期 12.00 元 全年 144.00 元

第4页

ISSN 2096-8000

CN 10-1683 / TU

Composit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 9 2023 Series No. 356 Monthly Started in 1974

The Editorial Board

Chief Editor: XUE Zhongmin

Executive Deputy Editor: HU Zhongyong

Deputy Chief Editor:

WANG Rongguo WANG Jihui WANG Yaoxian FENG Peng JIANG Dazhi

XIAO Yongdong ZHANG Baoyan GU Yizhuo SUI Gang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

WANG Wenyi WANG Xingguo WANG Yanlei WANG Bin CHE Jianfei

FU Shaoyun RAN Qichao ZHU Sirong ZHU Bo LU Yafei

LIU Yongsheng LIU Rongjun LI Hua LI Wei LI Ling

LI Xiang WANG Xin ZHANG Wenchao ZHANG Daijun ZHANG Hongbo

XIAO Jun SHEN Lixin YANG Yongxin YANG Zhenguo ZHENG Zhicai

ZHOU Xiaodong MENG Yijie YUAN Guoqing HUANG Qizhong ZENG Jinfang

GE Heyi PEI Yuchen CAI Jingang YAN Hongbin JU Su

Proprieter: YIN Zheng

Duty Editor: LIU Qing

Administrated by 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Federation

Sponsored by Beijing FRP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ꎬ Ltd.

Edited & Published by Department of Composit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2FBꎬ Commerce Centerꎬ No. 69ꎬ Banjing Roadꎬ Haidian Districtꎬ Beijing 100097ꎬ P. R. China)

Tel: +86-10-67832027

E-mail: fhclkxygc@163.com

Printed by Shanxi Tongfang Zhiwang Printing Co.ꎬ Ltd.

Distributed by Beijing Bureau for Distribution of Newspapers and Journals

第5页

基础研究

复合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的动态力学特性研究与模型验证 ???????????????? 马乾瑛 李 帅 等( 5 )

湿热环境下不同挖补构型层合板振动特性分析 ????????????????????? 赵耀斌 单金洋 等(13)

酚酞型聚芳醚酮与硅烷偶联剂协同改性 CF/ PPS 复合材料 ???????????????? 赵 乐 陈正国 等(21)

基于多尺度分析的 EMAA 自修复缝线复合材料层间增韧作用研究 ????????????? 杨威亚 高东晨 等(29)

冲击荷载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低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张志鹏 张凯章 等(36)

基于失效理论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及试验验证 ??????????????????? 夏婉莹 李志虎 等(42)

2.5D-C/ C 复合材料压缩试样构型及损伤失效试验研究 ????????????????? 蒙 怡 杨胜春 等(48)

透波疏水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 ???????????????????????????? 李怀富 刘序旻 等(55)

应用研究

基于 PSO-BP 神经网络的玻璃钢管首层失效预测研究 ?????????????????? 李原昊 胡少伟 等(61)

结构参数对 CFRP 三螺栓胶螺混合接头连接性能的影响研究 ??????????????? 杨晓东 时建纬 等(67)

电子用双环戊二烯苯酚树脂的绿色合成及表征 ????????????????????? 蔡诗琦 王松松 等(73)

热处理对 CF/ PEEK 热塑性复合材料变形的影响 ???????????????????? 王维泽 刘 榕 等(80)

CFRP 套料钻制孔工艺及轴向力预测研究 ??????????????????????? 张克群 孙会来 等(85)

基于嵌入式约束的机织复合材料细观建模与分析 ?????????????????????????? 王平安(92)

Z-pin 增强复合材料加筋构件连接性能研究 ?????????????????????? 刘维伟 尹明鑫 等(98)

新型 BFRP 布加固混凝土方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沈惠军 郑和晖 等(106)

综 述

连续碳纤维 3D 打印的路径规划研究进展 ??????????????????????? 张荣耀 钱 波 等(112)

中低温固化苯并噁嗪树脂的研究进展 ????????????????????????? 康龙昭 范春燕 等(121)

第6页

BASIC STUDY

Research on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odel verification of MRE based on composite rubber

MA Qianyingꎬ LI Shuaiꎬ etc.( 5 )

???????????

?????????????????????????????????????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minates with different repair configurations in hygrothermal environment

ZHAO Yaobinꎬ SHAN Jinyangꎬ etc.(13)

????????????

??????????????????????????????????

Synergistic modification of CF/ PPS composites by phenolphthalein-type polyaryletherketone and silane coupling agent

ZHAO Leꎬ CHEN Zhengguoꎬ etc.(21)

?????

???????????????????????????????????

Study on interlaminar fracture toughness of self-healing composites based on multi-scale analysis

YANG Weiyaꎬ GAO Dongchenꎬ etc.(29)

?????????????

??????????????????????????????????

Experimental study on low tempera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asalt fiber concrete under impact load

ZHANG Zhipengꎬ ZHANG Kaizhangꎬ etc.(36)

???????????

????????????????????????????????

Prediction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based on failure theories

XIA Wanyingꎬ LI Zhihuꎬ etc.(42)

???????

????????????????????????????????????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mpression configurations and damage failure of 2.5D-C/ C composites

MENG Yiꎬ YANG Shengchunꎬ etc.(48)

??????????????

??????????????????????????????????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study of wave-transmitting and hydrophobic coatings ??????? LI Huaifuꎬ LIU Xuminꎬ etc.(55)

APPLICATION RESEARCH

Research on first-ply failure prediction of fiberglass reinforced plastic pipes based on PSO-BP neural network

LI Yuanhaoꎬ HU Shaoweiꎬ etc.(61)

????????

????????????????????????????????????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on the joint performance of hybrid bonded-bolted joint for CFRP with three bolts

?????????????????????????????????? YANG Xiaodongꎬ SHI Jianweiꎬ etc.(67)

Study on green synthesis of dicyclopentadiene phenol resin for electronics ??????? CAI Shiqiꎬ WANG Songsongꎬ etc.(73)

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deformation of CF/ PEEK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 WANG Weizeꎬ LIU Rongꎬ etc.(80)

Study on drilling technology and axial force prediction of CFRP ??????????? ZHANG Kequnꎬ SUN Huilaiꎬ etc.(85)

Micro-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woven composites based on embedded constraints method ???????? WANG Ping’an(92)

Study on connection performance of Z-pin reinforced composite members ???????? LIU Weiweiꎬ YIN Mingxinꎬ etc.(98)

Experimental study on axial compression performance of new-type BFRP-confined square concrete columns

SHEN Huijunꎬ ZHENG Hehuiꎬ etc.(106)

?????????

??????????????????????????????????

REVIEW

Research progress in path planning for continuous carbon fiber 3D printing ?????? ZHANG Rongyaoꎬ QIAN Boꎬ etc.(112)

Research progress of medium and low temperature curing benzoxazine resins ???? KANG Longzhaoꎬ FAN Chunyanꎬ etc.(121)

第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0928? 001

复合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的动态力学特性研究与模型验证

马乾瑛ꎬ 李 帅ꎬ 高晓敏ꎬ 吴宗欢

(长安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ꎬ 西安 710061)

摘要: 本文对研发的复合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材料(MRE)的动态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ꎬ通过循环剪切试验测试了其力

学性能ꎮ 设计了三组剪切试验ꎬ分别研究应变幅值、加载频率、外加磁场对 MRE 力学性能的影响ꎬ绘制了在不同加载条件下

MRE 的滞回曲线ꎬ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得到最大阻尼力、等效刚度、储能模量、耗散能、损耗模量和损耗因子ꎮ 试验结果表明:

MRE 的耗能能力明显受到幅值和频率的影响ꎬ在 200%的幅值和 2? 0 Hz 的加载频率以内ꎬ其耗能能力与幅值和频率呈正相关ꎬ

且其耗能能力受幅值影响比受频率影响更大ꎻ外加磁场也能提升 MRE 的耗能能力ꎬ但在 50 mT 以上的磁场强度下ꎬ此 MRE 性

能的提升趋势明显减弱ꎮ 最后采用 Bouc-Wen 模型对 MRE 的动态力学特性进行描述ꎬ通过 Simulink 自带最小二乘算法进行参

数拟合ꎬ对拟合结果的分析表明ꎬ最大阻尼力与耗散能的最大拟合误差在 10%以内ꎬ平均误差低于 5%ꎮ

关键词: 磁流变弹性体ꎻ 力学性能ꎻ Bouc-Wen 模型ꎻ 参数拟合ꎻ 拟合误差ꎻ 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09-0005-09

Research on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odel verification of MRE based on composite rubber

MA Qianyingꎬ LI Shuaiꎬ GAO Xiaominꎬ WU Zonghu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ꎬ Chang’an Universityꎬ Xi’an 710061ꎬ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ꎬ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developed composite rubber-based magneto ̄

rheological elastomer materials were studiedꎬ and their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tested by cyclic shear test. Three

groups of shear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he effects of strain amplitudeꎬ loading frequency and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RE were studied respectively. The hysteresis curves of MRE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conditions were drawn.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ꎬ the maximum damping forceꎬ equivalent stiff ̄

nessꎬ storage modulusꎬ dissipation energyꎬ loss modulus and loss factor were calcul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MRE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Within 200%

amplitude and 2? 0 Hz loading frequencyꎬ its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rangeꎬ and its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is more affected by amplitude than by frequency. The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can also improve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MREꎬ but at the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above 50

mTꎬ the improvement trend of this MRE performance is significantly weakened. Finallyꎬ the Bouc-Wen model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REꎬ and the parameters are fitted by the least squares algo ̄

rithm with Simulink. The analysis of the fitting results shows that the maximum fitting error between the maximum

damping force and the dissipation energy is less than 10%ꎬ and the average error is less than 5%.

Key words:MREꎻ mechanical propertiesꎻ Bouc-Wen modelꎻ parameter fittingꎻ fitting errorꎻ composites

收稿日期: 2022-09-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208041)ꎻ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2020SF-382ꎬ 2014JM2-5080)

作者简介: 马乾瑛 (1982—)ꎬ 男ꎬ 博士ꎬ 副教授ꎬ 主要从事结构减隔震方面的研究ꎬ mqy@chd? edu? cnꎮ

1 引 言

磁流变材料是智能材料的一种ꎬ是由加入磁性

颗粒的软性非磁基质构成的ꎮ 磁流变弹性体(MRE)

属于磁流变材料的一种ꎬ主要由软磁颗粒与高分子

聚合物基质及添加剂组成ꎬ在外磁场作用下ꎬ磁性颗

粒形成有序的链状结构ꎬ然后固化在基体内ꎮ 由于

磁流变弹性体基体内的颗粒是固定的ꎬ不会像磁流

变液中的颗粒一样产生沉降、泄漏和环境污染等问

题ꎬ具有快速响应、可控、可逆等特性[1]

ꎮ 不仅如此ꎬ

MRE 还具有易于设计、维护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ꎮ

2023 年第 9 期 5

???????????????????????????????????????????????

第8页

复合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的动态力学特性研究与模型验证

最重要的是ꎬ作为一种智能材料ꎬMRE 可以通过施

加外部磁场调控其物理性能ꎬ提供可变刚度ꎬ应用范

围广ꎬ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ꎮ

近年来ꎬ对磁流变弹性体的研究和开发愈发深

入ꎬMRE 在建筑结构抗震领域更是受到国内外许多

学者的看好ꎮ 卢晶晶等[2]以电流与加载频率为变量ꎬ

对 MRE 进行了刚度软化剪切试验研究ꎬ并通过 Bouc-

Wen 模型验证了试验结果ꎮ 吕佳霖等[3]通过 Matlab

建模仿真分析了温度对磁流变弹性体的影响ꎬ发现

温度从 25 ℃上升到 65 ℃ 时ꎬ弹性体的振动传递率

增加了 30%以上ꎮ 尹兵雪等[4] 以钴颗粒为填充制

备 MREꎬ并研究磁场对其动态黏弹性的影响ꎬ发现

MRE 微观结构的有序性随取向磁场强度增大而增

加ꎬ动态黏弹性随取向磁场的变化较小ꎮ 国外学者

Boczkowska 等[5]研究了含羰基铁颗粒的聚氨酯磁流

变弹性体ꎬ通过优化磁致伸缩材料的粒径、形状和排

列方式ꎬ提高了磁流变弹性体材料在外加磁场下的

刚度ꎮ Leng 等[6]研究了磁粉体积分数对基于磁流变

弹性体的耦合剪切-挤压混合模式可调谐隔振器场

致特性的影响ꎬ结果表明其频移特性与磁颗粒体积

分数和外加电流呈线性关系ꎬ外加电流的增加显著

增强了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的减振能力ꎮ Kwon 等[7]

将棒状硬磁-铁氧体纳米粒子添加到羰基铁-天然

橡胶复合弹性体中ꎬ发现材料的磁流变效应提高了

约 25%ꎮ Spaggiari 等[8]通过改变黏弹性基质中铁磁

材料的质量比和材料的各向同性来对磁流变弹性体

进行试验ꎬ研究不同变量对材料应变极限的影响ꎬ并

根据试验结果ꎬ用方差分析(ANOVA)方法对不同变

量的影响进行分析ꎬ得出极限破坏剪应力受到外部

磁场的强烈影响ꎬ增加了近 50%ꎮ Ju 等[9] 研究了恒

定磁场和瞬态磁场作用下磁流变弹性体的磁场相关

电感特性ꎬ拓展了流变弹性体在电磁场控制下的应用ꎮ

虽然目前对磁流变的研究有了一定深入ꎬ但是

大多仍是利用已有的磁流变弹性体研制不同的隔振

器、阻尼器以及对磁流变弹性体的磁流变效应研究ꎬ

缺乏对磁流变弹性体本身力学性能的综合性研究ꎬ

特别是用解析模型估计材料性能的误差研究ꎮ 本文

研究了复合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的力学性能ꎬ采用

顺丁橡胶和天然橡胶作为弹性体材料ꎬ制作了三组

试验样品ꎬ设计了动态剪切测试结构来研究材料的

性能ꎬ分析其力学性能随幅值、频率、外加磁场变化

的规律ꎬ并提供验证组论证了结果的可靠性ꎮ 然后

用 Simulink 工具建立 Bouc-Wen 模型ꎬ利用所得实测

数据进行参数拟合ꎬ分析模型的拟合误差ꎬ论证了模

型的有效性ꎬ为后续利用该模型对复合橡胶基磁流

变弹性体进行数值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ꎬ对磁流变

弹性体隔振器的设计及在结构抗震领域的应用提供

理论参考ꎮ

2 动态力学性能试验

2? 1 试件设计

弹性体基体材料选用的是顺丁橡胶和天然橡

胶ꎮ 顺丁橡胶具有弹性高、耐磨性好、耐寒性好、生

热低、耐曲挠性和动态性能好等优点ꎬ且易与硫磺发

生硫化反应ꎬ但是顺丁橡胶抗湿滑性差ꎬ撕裂强度和

拉伸强度低ꎬ冷流性大ꎬ加工性能稍差ꎬ必须和其他

橡胶并用ꎮ 天然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较低的压缩

永久变形性能ꎬ且各状态下的天然橡胶强度都比较

高ꎬ被广泛应用于轮胎、运输带和密封圈等ꎬ也可作

为理想的减振材料应用于橡胶隔震支座ꎮ 考虑到顺

丁橡胶在混炼的过程中容易停留在堆积胶处滑动ꎬ

不能进入辊缝ꎬ可能发生“脱辊”ꎬ而顺丁橡胶和天

然橡胶混合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ꎬ为了便于加工ꎬ本

试验将顺丁橡胶与天然橡胶并用作为磁流变弹性体

的基体材料[10]

ꎮ 磁性颗粒选择羟基铁粉ꎬ颗粒呈球

形ꎬ其铁含量大于 98? 5%ꎬ平均粒径为 9 μmꎮ 为提

高材料性能ꎬ添加纯度大于 95%的碳纳米管作为补

强剂ꎬ其平均粒径为 7 μmꎬ比表面积大于 250 m

/ gꎮ

选择硫磺作为硫化剂ꎬ为提高硫化效率ꎬ添加促进剂

DMꎮ 此外ꎬ再加入环烷油作为增塑剂ꎬ氧化锌和硬

脂酸作为活化剂ꎮ 材料各组分配合比如表 1 所示ꎮ

使用开炼机对材料进行混炼ꎬ得到初步混合物ꎬ再经

过预结构化与硫化ꎬ制得试验所用 A、B、C 三组共 12

个试件ꎬ如图 1 所示ꎮ

表 1 复合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各组分的质量配合比

Table 1 Mass ratio of each component of

MRE based on composite rubber

成分 份

顺丁橡胶 30

天然橡胶 70

羟基铁粉 60

碳纳米管 5

硫磺 10

促 DM 1.5

环烷油 1.2

氧化锌 5

硬脂酸 1

6 2023 年 9 月

???????????????????????????????????????????????

第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图 1 磁流变弹性体试件

Fig? 1 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 specimens

试验方法采用三板剪切法ꎬ试验加载结构模仿

大部分橡胶隔震支座的设计结构[11]

ꎮ 试件整体由

三层铝板和两层弹性体材料组成ꎬ弹性体单层厚度

为 15 mmꎬ剪切面积为3 927 mm

ꎮ 两侧外板设有直

径为 20 mm 的螺栓孔ꎬ每两个铝板之间放置磁流变

弹性体并通过螺栓进行加压固定ꎬ如图 2 所示ꎮ 使

用扭矩扳手确定螺栓的预紧弯矩ꎬ保证材料受压均

匀ꎮ 此外ꎬ在外层夹板上设置成对强磁铁ꎬ通过铝制

螺杆和铜制螺母进行固定及位置调整ꎬ通过特斯拉

仪对磁场强度进行测量ꎬ以控制磁场强度ꎮ

图 2 试验加载结构设计

Fig? 2 Experimental loading structure design

2? 2 试验设置

本试验测试弹性体的动态力学性能ꎮ 采用最大

试验拉压力为 500 kNꎬ行程为±200 mm 的动态电液

伺服作动器施加所需位移ꎬ将作动器固定在一个刚

性的反力框架上ꎬ以防出现偏心载荷ꎮ 采用与作动

器串联的测力元件测量剪切力ꎬ采用线性变量位移

传感器测量外部钢板与中间钢板之间的相对位移ꎮ

在每次测试前ꎬ使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橡胶表面温度ꎮ

在环境温度下对三组试件进行了谐波加载试

验ꎮ A 组:分别在 15 mm、30 mm、45 mm 和 60 mm 四

种不同水平幅值下进行测试ꎬ分别对应 MRE 的 50%、

100%、150%、200%的剪切应变(γ)ꎻ在加载频率( f)

为 0? 5 Hzꎬ磁场强度为 80 mT 的情况下进行五个周

期的加载ꎮ B 组:分别在加载频率为 0? 5 Hz、1? 0 Hz、

1? 5 Hz 和 2? 0 Hzꎬ幅值为 30 mm(即 100%的剪切应

变水平)和 50 mT 的磁场强度下对试件进行五个周

期的加载ꎻ选定的频率范围为 0? 1~2? 0 Hz(即 0? 5 ~

10 s 的时段)ꎬ涵盖了大多数建筑物的基本时段ꎮ C

组:分别在 0 mT、25 mT、50 mT 和 75 mT 外加磁场强

度ꎬ应变幅值为 50%及加载频率为 0? 5 Hz 条件下进

行五个周期的加载测试ꎮ 试验详情如表 2 所示ꎮ

表 2 试验详情

Table 2 Experimental details

/ ℃

剪切

应变

/ %

加载

频率

/ Hz

磁场

强度

/ mT

试件

个数

/ 个

循环

次数

/ 次

测试

目标

A 27 50、100、150、200 0.5 80 4 5 变形

B 26 100 0.5、1.0、1.5、2.0 50 4 5 频率

C 26 50 0.5 0、25、50、75 4 5 磁场

2? 3 评价指标

根据 JGJ 297—2013«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ꎬ

磁流变弹性体的力学性能一般包括最大阻尼力 Pmax、

等效刚度 Keqv、储能模量 G′、耗散能 Ed 、损耗模量 G″

和损耗因子 ηꎮ 耗散能 Ed以滞回曲线面积表示[12]

滞回曲线如图 3 所示ꎮ

图 3 磁流变弹性体材料的滞回曲线

Fig? 3 Hysteresis curve of 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 material

最大阻尼力可表示为:

Fmax

= ( F

max

+ F

max ) / 2 (1)

等效刚度计算公式为:

Keqv

= ( F

+ F

1 ) / ( u

max

+ u

max ) (2)

2023 年第 9 期 7

???????????????????????????????????????????????

第10页

复合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的动态力学特性研究与模型验证

储能模量计算公式为:

G′ =

τ′

γ

(3)

τ′ =

i?A

(4)

式中:i 为弹性体材料层数ꎻA 为单层弹性体材料接

触截面面积ꎻγ 为位移幅值与弹性体层厚度之比ꎮ

损耗模量计算公式为:

G″ = η?G′ (5)

η =

(6)

式中ꎬη 为损耗因子ꎮ

3 试验结果

试验测试了三个变量ꎬ每个变量下分别测试四个

加载条件ꎬ共 12 个试件ꎮ 对每个加载条件下的试件

进行五次循环加载ꎬ即加载五个周期ꎬ选择第三个周

期的数据作为最终结果进行分析ꎮ 为最大限度排除

环境因素以及试件本身的特殊性对试验结果的影

响ꎬ验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ꎬ另外抽取同一批次制成

的相同配方和规格的三个试件组成验证组ꎬ分别在

50%应变幅值、0? 5 Hz、80 mTꎬ100%应变幅值、0? 5

Hz、50 mTꎬ50%应变幅值、0? 5 Hz、0 mT 三种加载条

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加载ꎬ加载工况分别与正式试验

组三个变量下各自第一个加载工况相同ꎮ 试验组与

验证组所得最大阻尼力与耗散能对比及其误差如表

3 所示ꎮ 结果表明ꎬ计算所得最大阻尼力与耗散能最

大误差在 2%以内ꎬ平均误差为 1? 042%与 0? 854%ꎬ

验证组与试验组所得数据高度重合ꎬ可以认为试验

具有可重复性ꎬ所得试验结果可靠ꎮ

表 3 验证试验结果及误差

Table 3 Validation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errors

加载条件

最大阻尼力

试验组 验证组 误差/ %

耗散能

试验组 验证组 误差/ %

50%应变幅值、

0.5 Hz、80 mT

0.54 0.545 0.926 2.921 2.946 0.863

100%应变幅值、

0.5 Hz、50 mT

0.53 0.52 1.887 7.214 7.144 0.965

50%应变幅值、

0.5 Hz、0 mT

0.8 0.798 0.313 2.006 1.991 0.733

3? 1 应变幅值

为了研究应变幅值对弹性体材料力学性能的影

响ꎬ对 A 组试样在四种不同应变幅值水平下进行剪

切试验ꎮ 图 4 所示为所有应变幅值下弹性体的滞回

曲线ꎬ可以看出当幅值超过 100%时ꎬ随着位移的增

加ꎬ力的增加并不明显ꎬ呈现软化行为ꎮ 结合此试验

结果ꎬ再根据上述公式可计算得出四种不同应变幅

值下的各项参数ꎬ为了更直观地对比数据变化ꎬ在表

4 中列出了计算所得最大阻尼力、等效刚度、储能模

量、耗散能、损耗模量ꎮ

图 4 不同应变幅值下的滞回曲线

Fig? 4 Hysteresis curves under different strain amplitudes

表 4 不同应变幅值下的力学性能

Table 4 Mechanica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strain amplitudes

幅值

/ %

最大阻尼

力/ kN

等效刚度

/ (kN/ mm)

储能模量

/ kPa

耗散能

/ (kN?mm)

损耗模量

/ kPa

损耗

因子

50 0.54 0.076 16.132 2.921 5.04 0.312

100 0.755 0.048 14.61 11.282 4.79 0.328

150 0.88 0.037 11.23 23.253 4.78 0.426

200 0.975 0.032 9.93 38.990 4.77 0.480

最大阻尼力在 50% ~ 200%的范围内随着应变

幅值的增大而增大了近 70%ꎬ其增速随着幅值增大

有所放缓ꎮ 当应变幅值从 50%增大到 200%时ꎬ等效

刚度和剪切储能模量均迅速减小ꎬ减小幅度均为 50%

左右ꎻ随着应变幅值的增加ꎬ两者增速明显减小ꎬ最

后趋于平稳ꎮ 随着应变幅值的增大ꎬ耗散能从 2? 921

kN?mm 增加到了近40 kN?mmꎬ且其增速缓慢增加ꎮ

当应变幅值从 50%增加到 100%时ꎬ剪切损耗模量从

5 kPa 下降到了 4? 79 kPaꎬ随后在 100%应变幅值以

上范围内剪切模量几乎没有变化ꎬ稳定在 4? 77 kPa

左右ꎮ 损耗因子的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ꎬ在

50% ~100%应变幅值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ꎬ稳定在

0? 31~0? 32 之间ꎬ而在 100% ~ 200%应变幅值范围内

8 2023 年 9 月

???????????????????????????????????????????????

第1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有所增长ꎮ 试验结果表明ꎬ基于复合橡胶基的磁流

变弹性体对应变幅值的变化表现出极高的适应性ꎬ

尤其是耗散能随着应变幅值的变化有明显增长ꎬ表

明材料能够提供良好的耗能能力ꎮ

3? 2 加载频率

为了研究加载频率对磁流变弹性体力学性能的

影响ꎬ在剪切应变为 100%ꎬ磁场强度为 80 mT 的条

件下ꎬ分别在 0? 5 Hz、1? 0 Hz、1? 5 Hz 和 2? 0 Hz 四种

加载频率下对 B 组试件进行剪切试验ꎮ 图 5 所示为

B 组试件在不同频率下的滞回曲线ꎮ 表 5 给出了试

件在不同加载频率下的各项力学性能ꎮ

图 5 不同加载频率下的滞回曲线

Fig? 5 Hysteresis curves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frequencies

表 5 不同加载频率下的力学性能

Table 5 Mechanica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frequencies

频率

/ Hz

最大阻尼

力/ kN

等效刚度

/ (kN/ mm)

储能模量

/ kPa

耗散能

/ (kN?mm)

损耗模量

/ kPa

损耗

因子

0.5 0.53 0.033 4 7.63 7.214 5.03 0.396

1 0.965 0.065 3 9.41 8.200 10.026 0.398

1.5 1.225 0.080 4 11.85 13.704 11.62 0.427

2 1.33 0.087 1 13.43 9.974 14 0.441

从图 5 的滞回曲线可以看出:当加载频率从 0? 5

Hz 增加到 1? 5 Hz 时ꎬ滞回曲线的面积有所增大ꎬ并

在 1? 5 Hz 时达到最大ꎻ当加载频率达到 2? 0 Hz 时ꎬ

滞回曲线稍有变窄ꎮ 从整体来看ꎬ基于复合橡胶基的

磁流变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对 0? 5 ~ 1? 5 Hz 范围内的

频率变化更为敏感ꎮ 从最大阻尼力和等效刚度的变

化曲线可以看出ꎬ随着频率从 0? 5 Hz 增加到 2? 0 Hzꎬ

最大阻尼力和等效刚度都明显增加ꎮ当频率从 0? 5 Hz

增加到 1? 0 Hz 时ꎬ两者增长幅度均接近 100%ꎻ当频

率从 1? 0 Hz 增加到 2? 0 Hz 时ꎬ两者增长幅度分别为

38%与 33%ꎮ 随着频率的增长ꎬ两者的增速都明显

下降ꎬ这表明最大阻尼力和等效刚度对低频率的变

化更加敏感ꎮ 剪切储存模量与剪切损耗模量的变化

基本一致ꎬ都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ꎬ有所不同的是

损耗模量的增速远大于储存模量的增速ꎮ 当频率从

0? 5 Hz 增加到 2? 0 Hz 时ꎬ储存模量从 7? 63 kPa 增

加到 13? 43 kPaꎬ增幅为 76%ꎬ损耗模量从 12? 71 kPa

增加到 31? 72 kPaꎬ增幅为 150%ꎬ几乎为前者的两

倍ꎮ 随着加载频率增大到 1? 5 Hzꎬ耗散能显著增加ꎬ

其增幅达到 90%ꎬ反应出弹性体优秀的耗能能力ꎮ

在加载频率从 0? 5 Hz 增加到 1? 0 Hz 的过程中ꎬ损耗

因子稳定在 0? 395 左右ꎬ但当加载频率从 1? 0 Hz 增

加到 2? 0 Hz 时ꎬ损耗因子增加了 11%ꎬ达到 0? 44ꎬ这

说明耗能因子对高频加载更加敏感ꎮ 总的来说ꎬ基

于复合橡胶基的磁流变弹性体的耗散能和耗散因子

在一定加载频率范围内都有所增加ꎬ峰值出现在

1? 5~2? 0 Hzꎬ因此ꎬ将加载频率控制在此区间能充

分发挥材料的耗能能力ꎮ

3? 3 外加磁场

为了测试外部磁场强度对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

响ꎬ在 50%应变幅值、0? 5 Hz 频率下ꎬ分别在 0 mT、

25 mT、50 mT 和 75 mT 的磁场强度下对 C 组试件进

行试验ꎬ分别进行五个加载周期ꎬ取第三个周期数

据ꎬ得到如图 6 所示滞回曲线ꎮ

图 6 不同磁场强度下的滞回曲线

Fig? 6 Hysteresis curves under different

magnetic field intensities

从图 6 中可以看出ꎬ在位移基本不变的情况下ꎬ

滞回曲线的斜率随着外部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ꎬ

这说明刚度在增加ꎬ材料呈硬化趋势ꎬ这与磁流变弹

性体的性能相符合ꎬ当磁场强度达到 25 mT 后ꎬ硬化

趋势变弱ꎮ 从面积来看ꎬ不同磁场强度下的滞回曲

线面积略有增长ꎬ但是外加磁场下材料的滞回曲线

2023 年第 9 期 9

???????????????????????????????????????????????

第12页

复合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的动态力学特性研究与模型验证

面积相比无外加磁场面积增加明显ꎮ 从磁场强度为

25 mT、50 mT 和 75 mT 的滞回曲线中可以看出ꎬ外加

磁场对弹性体的抗震性能有明显提高ꎬ其滞回曲线

较宽ꎬ面积较无外加磁场工况下面积更大ꎮ

不同磁场强度下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变化如表 6

所示ꎮ 最大阻尼力在无外加磁场时为 0? 8 kNꎬ在外

加 25 mT 强度磁场时为 0? 92 kNꎬ增长 15%ꎬ随后其

增速呈下降趋势ꎮ 随着外部磁场强度的增加ꎬ等效

刚度和剪切储能模量相对于无外加磁场时有所增

加ꎮ 等效刚度从 25 mT 磁场强度时的 0? 12 kN/ mm

增加到了 75 mT 磁场强度时的0.118 4 kN/ mmꎮ 这

是由于外部磁场影响了弹性体内部铁磁颗粒ꎬ使其

内部颗粒之间排列更加有序ꎬ提高了材料的刚度ꎮ

储能模量与位移最大处的应力有关ꎬ其与耗散能都

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ꎮ 损耗模量受磁场影响较

大ꎬ随着磁场强度从 0 mT 增加到 75 mTꎬ损耗模量

从0.761 3 kPa 增加到1.032 1 kPaꎬ增幅在 35%以上ꎮ

磁场强度每增加 25 mTꎬ损耗模量提高接近 10%ꎮ

当磁场强度从 0 mT 增加到 75 mT 时ꎬ损耗因子从

0.156 9增加到了0.188 9ꎬ这说明外部磁场有效提高

了材料的耗能能力ꎬ但随着磁场强度增加ꎬ其对弹性

体性能的增加效果在减弱ꎮ 整体来看ꎬ磁场强度控

制在 100 mT 以内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弹性体的抗震

性能ꎮ

表 6 不同磁场强度下的力学性能

Table 6 Mechanica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magnetic field intensities

磁场

/ mT

最大阻尼

力/ kN

等效刚度

/ (kN/ mm)

储能模量

/ kPa

耗散能

/ (kN?mm)

损耗模量

/ kPa

损耗

因子

0 0.8 0.105 3 4.852 9 2.006 2 0.761 3 0.157

25 0.92 0.115 9 5.338 2 3.339 9 0.899 2 0.168

50 0.928 0.117 4 5.421 3 3.465 6 0.986 9 0.182

75 0.931 0.118 4 5.462 5 3.581 8 1.032 1 0.189

4 解析模型与参数拟合

4? 1 解析模型

Bouc 在 1967 年提出了一种有多个变量的光滑

滞回模型ꎬWen 在 1976 年对其进行了改进ꎬ该模型

被称为 Bouc-Wen 模型ꎮ Bouc-Wen 模型由滞回系

统和弹簧、阻尼器并联而成ꎬ如图 7 所示ꎮ

图 7 Bouc-Wen 模型

Fig? 7 Bouc-Wen model

Bouc-Wen 模型可表征结构及构件在循环荷载

作用下的刚度退化、强度退化等ꎬ是一种多功能非线

性光滑滞回模型ꎬ改变其模型参数可以实现不同滞

回系统的表征ꎬ适应性较强ꎮ 从试验数据图表可以

看出ꎬMRE 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滞回特性ꎬ因此采

用 Bouc-Wen 模型对其进行动力学建模ꎮ 其模型公

式为:

F = c0

dx

dt

+ k0(x - x0 ) + αz (7)

式中:F 为阻尼器输出阻尼力ꎻα 为滞回曲线非线性

强弱程度ꎻk0为弹簧单元的刚度系数ꎻc0为磁流变弹

性体的阻尼性能ꎻx 为位移ꎻx0为弹簧单元的初始变

形ꎻz 为滞变位移ꎬ为中间变量ꎮ

dz

dt

= A

dx

dt

- β

dx

dt

n - γ

dx

dt

z z

n-1

(8)

式中:A、n、β 和 γ 为量纲化的参数ꎬ它们反映滞回曲

线的形状和大小ꎮ 参数 A 影响输出阻尼力的最大

值ꎻβ 和 γ 分别为控制滞回曲线高度和宽度的调节

参数ꎻn 控制曲线的光滑程度ꎮ 对特定材料ꎬ参数 n

的取值差别不大ꎬ为减少参数识别数量ꎬ本文取 n = 1ꎮ

4? 2 参数拟合

利用 Matlab 工具ꎬ在 Simulink 中搭建 Bouc-Wen

解析模型ꎬ给定各项参数的初始值及限定范围ꎬ再输

入试验所得位移、速度与力的数据ꎬ采用 Simulink 自

带的最小二乘算法对模型进行参数辨识ꎬ拟合得到

不同试验条件下的 Bouc-Wen 模型参数值ꎬ如表 7 所

示[13-15]

ꎮ 从表 7 中可以看出ꎬ幅值、频率、磁场强度

三种变量之间各个参数的拟合值差别明显ꎮ 使用

Matlab、Origin 对拟合结果进行处理ꎬ所得结果与实

测数据对比如图 8 所示ꎮ 从图 8 中可以看出ꎬ试验

数据与模型拟合结果吻合度高ꎬ说明拟合效果好ꎮ

10 2023 年 9 月

???????????????????????????????????????????????

第1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表 7 各工况下拟合所得参数值

Table 7 Parameter values obtained by fitting under various working conditions

幅值

/ %

频率

/ Hz

磁场

/ mT

A β α c0

k0 γ x0

50

100

150

200

100

0.5

0.5

1.5

80

0.169 4 158.02 399.97 3.038 7 32.34 30.095 0.000 491

0.05 99.14 401.51 4.080 7 39.288 23.921 0.000 675

0.094 168.67 399.88 3.436 28.422 6.774 8 0.001 633

0.119 4 178.9 399.54 2.761 7 22.808 5.995 2 0.000 543

0.003 367.1 112.36 1.135 7 37.959 29.707 0.000 817

-7.684 3 335.07 4.437 7 0.617 47 82.106 387.29 -0.000 320

-11.419 390.4 0.025 3 6.246 8 91.27 89.278 0.000 531

-8.934 5 390.02 0.025 2 4.564 9 94.761 107.37 0.000 002

50 0.5

0 -41.011 390.99 0.042 8 3.628 116.88 33.032 -0.000 628

25 -20.865 390.85 0.041 2 5.969 5 122.93 98.445 0.000 198

50 0.298 29 396.7 0.066 9 6.082 2 119.8 158.95 -0.000 162

75 -19.687 399.72 0.058 6 6.529 4 120.59 282.34 -0.000 002

图 8 拟合与试验结果对比图

Fig? 8 Comparison of fitting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4? 3 拟合误差分析

随着加载频率从 0? 5 Hz 增加到 2? 0 Hzꎬk0增长

近 150%ꎬ其增速在加载频率为 0? 5 Hz 时最大ꎬ当加

载频率大于 1? 0 Hz 时ꎬk0增大的趋势减弱ꎬ当加载

频率接近 2? 0 Hz 时ꎬ增速明显放缓ꎮ 这说明 MRE

在受到频率为 0? 5~1? 0 Hz 的加载时ꎬ其弹性性能迅

速提高ꎬ处于黏弹性状态ꎮ 随着频率的增大ꎬMRE

内部的铁磁颗粒链仅在限定的位置作热振动ꎬ出现

动态硬化ꎬ此时 MRE 材料性能表现为硬而脆ꎮ

为便于定量比较ꎬ表 8 给出了试验和拟合得到的

耗散能和最大阻尼力及其之间的误差ꎮ 从表 8 中可

以看出ꎬ不同幅值、频率、磁场强度下ꎬBouc-Wen 模

型都能较好模拟 MRE 的动态力学性能ꎬ最大阻尼力

与耗散能的最大误差分别为 8? 37%和 6? 93%ꎮ 模型

拟合的准确度与不同变量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

性ꎮ 当加载频率为 0? 5 Hz 时ꎬ最大阻尼力的拟合最

大误差为 2? 94%ꎬ平均误差为 2? 12%ꎬ均明显小于耗

散能的 6? 91%与 5? 31%ꎮ 在频率改变的工况下ꎬ最

大阻尼力的拟合平均误差为 3? 29%ꎬ小于耗散能

3? 71%的平均误差ꎮ 在磁场改变的工况下ꎬ其最大

阻尼力的拟合平均误差仅为耗散能平均误差的一

半ꎮ 总体来看ꎬ相对于耗散能ꎬ模型对最大阻尼力的

拟合效果更好ꎬ所有工况下最大阻尼力的总平均误

差仅为 2? 17%ꎬ小于耗散能 3? 95%的总平均误差ꎮ

2023 年第 9 期 11

???????????????????????????????????????????????

第14页

复合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的动态力学特性研究与模型验证

虽然幅值变量中的 50%应变幅值工况、频率变量中

的 0? 5 Hz 工况以及磁场强度变量中的 0 mT 工况

下ꎬ拟合结果与实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ꎬ其最大误差

分别达到 6? 91%、8? 37%、6? 93%ꎬ但是所有拟合结

果的误差均在 10%以内ꎬ平均误差小于 5%ꎬ因此可

以认为该模型较好地描述了 MRE 的力学特性ꎬ且其

足够简单ꎬ可以用于数值研究ꎮ

表 8 拟合与试验所得最大阻尼力与损耗模量及其之间的误差

Table 8 Maximum damping force and loss modulus obtained by fitting and experiment and their error

工况

幅值/ % 频率/ Hz 磁场/ mT

最大阻尼力/ kN

实测 拟合 误差/ %

耗散能/ (kN?mm)

实测 拟合 误差/ %

50

100

150

200

0.5 80

0.54 0.545 0.88 2.921 2.719 6.91

0.755 0.771 2.15 11.282 10.767 4.56

0.88 0.906 2.94 23.253 21.986 5.45

0.975 0.999 2.49 38.990 37.303 4.33

100

0.5

1.5

50

0.53 0.574 8.37 7.214 7.315 1.41

0.965 0.982 1.81 8.200 7.709 6.00

1.225 1.254 2.41 13.704 14.246 3.96

1.33 1.322 0.57 9.974 10.320 3.47

50 0.5

0 0.8 0.796 0.46 2.006 2.145 6.93

25 0.92 0.906 1.49 3.340 3.378 1.14

50 0.928 0.922 0.70 3.466 3.378 2.53

75 0.931 0.914 1.78 3.582 3.605 0.65

5 结 论

本文采用顺丁橡胶和天然橡胶作为基底材料制

作磁流变弹性体ꎬ设计了三组对照组ꎬ并在循环剪切

变形下进行了试验ꎮ 通过试验研究了应变幅值、加

载频率和外加磁场强度对材料特性的影响ꎬ并通过

验证试验论证了结果的可靠性ꎮ 具体结果如下:

(1)复合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的耗散能与损耗

模量对应变幅值、加载频率和外加磁场强度都表现

出正相关性ꎬ表明材料的耗能能力随幅值、频率与磁

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ꎬ将磁场强度控制在 100 mT 内

能达到最大耗散能ꎮ

(2)幅值的增大使材料呈现一定的应变软化现

象ꎬ在较低的应变幅值下ꎬ材料表现出较高的等效刚

度ꎬ随着应变幅值的增加ꎬ等效刚度显著减小ꎬ从 0? 76

kN/ mm 下降到 0? 32 kN/ mmꎮ 与此相反ꎬ频率的增

大会使材料刚度增大ꎬ出现硬化现象ꎮ

(3)Bouc-Wen 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材料的力

学性能ꎬ所有工况下最大阻尼力与耗散能的平均误

差分别为 2? 17%与 3? 95%ꎬ最大误差均在 10%以内ꎬ

表明拟合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ꎬ可以为复合橡

胶基磁流变弹性体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ꎮ

参考文献

[1] 范艳层. 顺丁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的研制及其阻尼性能研究

[D].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ꎬ 2013.

[2] 卢晶晶ꎬ 陈曦ꎬ 周亚东ꎬ 等. 基于刚度软化试验建立磁流变弹性

体的 Bouc-Wen 模型[ J]. 机械工程材料ꎬ 2021ꎬ 45( 1): 100-

104ꎬ 108.

[3] 吕佳霖ꎬ 杨富锋ꎬ 陶玙. 温度对磁流变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分

析[J]. 噪声与振动控制ꎬ 2020ꎬ 40(2): 81-86.

[4] 尹兵雪ꎬ 王明先ꎬ 佟昱ꎬ 等. 取向磁场对钴颗粒填充硅橡胶磁流

变弹性体动态黏弹性的影响[J]. 复合材料学报ꎬ 2018ꎬ 35(6):

1414-1420.

[5] BOCZKOWSKA Aꎬ AWIETJAN S. Intelligent magnetorheological e ̄

lastomer composites[J]. Polimery-Warsaw-ꎬ 2013ꎬ 58(6): 443-449.

[6] LENG Dꎬ WU Tꎬ LIU Gꎬ et al. Tunable isolator based on magneto ̄

rheological elastomer in coupling shear - squeeze mixed mode [ 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ꎬ 2018ꎬ 29

(10): 2236-2248.

(下转第 20 页)

12 2023 年 9 月

???????????????????????????????????????????????

第1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0928? 002

湿热环境下不同挖补构型层合板振动特性分析

赵耀斌1

ꎬ 单金洋1

ꎬ 崔开心1

ꎬ 卢 翔2∗

(1? 中国民航大学 航空工程学院ꎬ 天津 300300ꎻ 2? 中国民航大学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ꎬ 天津 300300)

摘要: 通过理论推导和有限元仿真探究了自由边界条件下ꎬ不同损伤深度阶梯挖补修理层合板在不同温度和含湿量情况

下的振动特性ꎮ 基于 Voklkersen 胶接接头模型并考虑湿热效应的影响得出修理层合板的运动平衡方程ꎬ通过推导得到修理层

合板的振动特征方程ꎮ 在 ABAQUS 软件中建立了不同挖补深度层合板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ꎬ在不同温度、含湿量条

件下ꎬ分析挖补层数、附加铺层数和搭接长度对振动特性的影响ꎮ 研究结果表明:修理层合板固有频率增幅随挖补层数的增加

而增加ꎻ含有附加铺层的层合板可以更好地维持固有频率ꎬ且两层附加补片的效果优于一层附加补片的效果ꎻ非穿透修理构型

层合板的固有频率随搭接长度增加而增加ꎻ对于穿透修理构型层合板ꎬ其固有频率更易受到温度、含湿量和搭接长度影响ꎬ在

高温干态环境(T= 100 ℃ 、C= 0%)下ꎬ当搭接长度在 1? 5~ 9 mm 之间变化时ꎬ搭接长度为 4 mm 的穿透修理构型层合板固有频

率最低ꎮ

关键词: 阶梯挖补修理ꎻ 复合材料层合板ꎻ 不同挖补深度ꎻ 搭接长度ꎻ 湿热效应ꎻ 模态试验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09-0013-08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minates with different repair configurations in hygrothermal environment

ZHAO Yaobin

ꎬ SHAN Jinyang

ꎬ CUI Kaixin

ꎬ LU Xiang

2∗

(1? College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ꎬ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ꎬ Tianjin 300300ꎬ Chinaꎻ

2?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ꎬ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ꎬ Tianjin 300300ꎬ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oretical derivation and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ꎬ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ep-lap

repair laminated plates with different damage depth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moisture contents under fre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explored. Based on Voklkersen bonding joint model and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damp

heat effectꎬ the motion balance equation of the repaired laminate is obtainedꎬ and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 equa ̄

tion of the repaired laminate is derived.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laminated plates with different patching depth is

established in ABAQUS software and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moisture contentsꎬ the effects of the number of patching layersꎬ the number of additional layers and the lap length on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natural frequency of repaired lami ̄

nate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repaired layersꎻ laminates with additional layers can better main ̄

tain the natural frequencyꎬ and the effect of two layers of additional patche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one layerꎻ the nat ̄

ural frequency of laminates with non-penetrating repair configur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lap lengthꎻ for

the penetration repair configurationꎬ its natural frequency is more easily affected by temperatureꎬ moisture content

and lap length. In the high-temperature dry environment (T = 100 ℃ ꎬ C = 0%)ꎬ when the lap length changes from

1? 5 mm to 9 mmꎬ the penetration repair configuration with a lap length of 4 mm has the lowest natural frequency.

Key words:step-lap repairꎻ composite laminatesꎻ different repair depthꎻ lap lengthꎻ hygrothermal effectꎻ mo ̄

dal experiments

收稿日期: 2022-07-2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用飞机持续安全性分析技术研究 (U2033209)ꎻ 天津市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民航专项 (2021YJSO2S13)ꎻ 天

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2021KJ054)

作者简介: 赵耀斌 (1997—)ꎬ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飞行器维修设计方面的研究ꎮ

通讯作者: 卢翔 (1969—)ꎬ 男ꎬ 博士ꎬ 教授ꎬ 主要从事民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与修理方面的研究ꎬ xlu@cauc? edu? cnꎮ

2023 年第 9 期 13

???????????????????????????????????????????????

第16页

湿热环境下不同挖补构型层合板振动特性分析

复合材料层合板由于其高比强度、高比模量ꎬ以

及可设计性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

域[1]

ꎮ 不同的载荷环境会对复合材料的基体、纤维

和界面造成损伤ꎬ导致复合材料结构承载能力大幅

下降ꎮ 挖补修理增重低、恢复强度高ꎬ已成为复合材

料层合板修理的主要手段ꎬ其中补片的设计尤为重

要[2]

ꎮ CCAR 25? 603 和 CCAR 25? 571

[3]中规定须考

虑预期的温度和湿度环境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影响ꎮ

研究不同损伤深度阶梯挖补修理层合板在不同温度

和含湿量情况下的振动特性可以提高民机复合材料

的可修复率ꎬ同时可为其修理容限的制定提供指导ꎮ

在理论研究方面ꎬ蒋宝坤等[4] 基于复合材料在

湿热环境下的本构关系ꎬ分析了温度和湿度对轴力、

弯矩的影响ꎬ发现湿热环境对旋转复合材料梁的模

态参数影响显著ꎮ 韩坤华[5]基于材料的玻璃转化温

度改进后的 Tsai 方法更突出了吸湿对材料性能退化

的作用ꎮ 杨杰等[6] 考虑中面荷载作用效应ꎬ研究了

边界为混合型约束矩形层合板的振动特性ꎬ探究了

边界条件、纤维铺设方式和面内荷载等对振动特性

的影响ꎮ 赵天等[7] 考虑了湿热应力和质量效应ꎬ利

用一阶剪切变形理论和模态叠加法推导出四边简支

层合板的固有频率计算公式ꎬ并采用 Rayleigh 积分

得到其在简谐激励下的声辐射特性公式ꎻ基于湿热

膨胀的等效性获得不同湿热环境下复合材料层合板

的等效热膨胀系数ꎬ并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对理论

公式进行了验证ꎮ

在试验和有限元仿真方面ꎬSalehi-Khojin 等[8]

采用分析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ꎬ研究了不同补片层

修复后的应力强度因子(SIF)、势能(PE)和能量释

放率的变化ꎮ 方尚庆[9]提出了一种层合板穿透挖补

修理方案的数字化设计方法ꎬ建立了不同修理构型

的三维模型ꎬ研究了修理结构固有频率和稳态响应

特性与挖除孔径、挖补角度和胶层材料参数等之间

的影响规律ꎮ Kallannavar 等[10] 考虑温度和含湿量

相关的材料属性来分析蜂窝板球形、双曲、椭圆形、

圆柱形壳和平板ꎬ建立了温度、水分、碳纳米管在芯

材中的体积分数、偏斜角和约束对 SLCS 壳振动响应

的影响ꎮ Desai 等[11] 分析了由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

合材料制成的多层复合梁的振动特性ꎬ探究了多层

复合材料梁的边界条件和纤维方向对固有频率的敏

感性ꎮRath 等[12]

、王绍清等[13]则探究了材料模量、层

合板尺寸对固有频率的影响ꎬ研究发现层合板长宽比

越大ꎬ固有频率下降越明显ꎮ 刘芹等[14] 采用 ANSYS

参数设计语言(APDL)实现了复合材料薄壁圆柱壳

结构在线性分布温度场作用下的非线性热振动特性

分析ꎬ并计算了不同约束条件、不同铺层方式和铺层

数的复合材料薄壁圆柱壳在线性温度场作用下的固

有频率ꎮ

目前针对修理层合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穿透型

损伤ꎬ但是在实际损伤案例中ꎬ非穿透型损伤也占有

相当高的比例ꎬ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ꎬ利用有限

元和试验方法ꎬ研究了湿热环境下不同挖补深度层

合板的振动特性ꎮ

1 数学模型

修理后层合板接头处的母板和补片通过胶层连

接ꎬ这种胶接结构改变了层合板的初始构型ꎬ现根据

Voklkersen 胶接模型(图 1)ꎬ结合参考文献[15-17]ꎬ

分别建立平衡方程式(1)、几何方程式(2)和物理方

程式(3)ꎮ

图 1 Voklkersen 胶接接头模型

Fig? 1 Voklkersen bonding joint model

ld

∂σl

∂x

- dτa

= 0

p d

∂σp

∂x

+ dτa

= 0

ì

î

í

ï

ïï

ï

ï

(1)

e1

∂u1

∂x

ep

∂up

∂x

γa

u1

- up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2)

E1

e1

= σ1

E2

e2

= σ2

GA γA

= τA

ì

î

í

ï

ï

ï

ï

(3)

式中:t

l、t

p和 t

a为母板、补片和胶膜厚度ꎻu1 、up为母

板、补片的微小变形ꎻd 代表接头宽度ꎻe1 、ep 为 x、y

方向的正应变ꎻγa代表剪切应变ꎮ

14 2023 年 9 月

???????????????????????????????????????????????

第1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惯性力用 t

ldρ

∂t

2 表示ꎬ阻尼力用 dτA表示ꎬ将其

作为体积力的一部分代入式(1)可得到:

lw

∂σl

∂x

- wτa

= t

lwρl

ul

∂t

pw

∂σp

∂x

+wτa

= t

pwρp

up

∂t

ì

î

í

ï

ïï

ï

ïï

(4)

为保证挖补效果ꎬ补片使用与母板相同的预浸

料ꎬ故其材料性能一致ꎬ可得:

ρl

= ρp

= t

p { (5)

式中:ρ 为层合板密度ꎮ

简化式(4)可以得到修理板弹性运动方程:

∂σl

∂x

∂σp

∂x

- ρ

up

∂t

ul

∂t

æ

è

ç

ö

ø

÷ = 0 (6)

考虑力和位移的边界条件ꎬ根据 D’Alembert 原

理ꎬ结合加权余量法建立与式(6)等效的积分方程ꎬ

得到胶接修理层合板的动力学基本方程:

Mu

??

(t) +Cu

?

(t) +Ku(t) = Q(t) (7)

式中:M 为挖补修理层合板质量矩阵ꎻC 为挖补修理

层合板阻尼矩阵ꎻK 为挖补修理层合板刚度矩阵ꎻ

Q(t)为挖补修理层合板节点外载荷ꎻ u

??

(t)为挖补修

理层合板的加速度向量ꎻu

?

( t)为挖补修理层合板的

速度向量ꎻu(t)为挖补修理层合板的位移向量ꎮ

考虑湿热载荷效应 q( t)的影响ꎬ可得到层合板

的运动平衡方程:

Mu

??

(t) + Ku(t) = q(t) (8)

结合 Lanczos 法求解式(8) 可得到层合板振动

特征方程:

K -w

[

i M] {φ}i

=[0] (9)

式中:wi为修理层合板第 i 阶固有频率ꎻ{φ}i为修理

层合板第 i 阶振型ꎮ

式(9)与参考文献[18]中无阻尼条件下复合材

料层合板的振动控制方程相似ꎬ可以得出修理层合

板第 i 阶固有频率与层合板刚度 K 呈正相关ꎬ与质

量 M 呈负相关ꎮ

2 试验研究

使用 Hansort T300-220 单向预浸料ꎬ采用模压

工艺制成试样ꎬ材料参数如表 1 所示ꎬ模压压力为

0? 7 MPaꎬ在(130±10) ℃ 下保温 30 minꎮ 试样为边

长为 230 mmꎬ厚度为 2 mm 的正方形层合板ꎬ其铺层

为[45 / -45 / 0 / 90]2S ꎮ 挖补修理程序参考«B787 结

构修理手册»

[19] 和«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指南»

[20] 进

行ꎬ搭接长度(p)为 9 mmꎬ打磨试样后使用丙酮擦拭

干净ꎬ放在干燥箱中充分干燥ꎬ在打磨后的层合板与

补片之间放置一层环氧树脂胶膜ꎬ其直径与最大的

打磨直径相同ꎬ使用热补仪将补片固化在层合板上

(图 2)ꎬ将固化后表面多余树脂打磨掉ꎬ再次使用丙

酮擦拭干净ꎬ挖补后试样如图 3 所示ꎮ

表 1 预浸料和胶膜的材料参数

Table 1 Material parameters of prepreg and adhesive film

材料名称

E11

/ GPa

E22

/ GPa

E33

/ GPa

μ12 μ13 μ23

G12

/ GPa

G13

/ GPa

G23

/ GPa

ρ

/ (kg / m

)

纤维体积

含量/ %

预浸料 Hansort(T300-220) 128.80 8.40 8.40 0.32 0.32 0.44 4.48 4.48 2.97 1 517 65

胶膜 FM73M 1.09 0.33 0.42 1 105 -

注:以上数据由材料供应商提供ꎮ

图 2 热补仪固化补片

Fig? 2 Patch curing by hot bonder

图 3 阶梯挖补修理层合板

Fig? 3 Step-lap repair laminates

2023 年第 9 期 15

???????????????????????????????????????????????

第18页

湿热环境下不同挖补构型层合板振动特性分析

模态试验在三综合实验箱中进行ꎬ将试样悬挂

于环境箱吊架上ꎬ模拟自由边界条件ꎬ分别对修理板、

未修理的完整板进行锤击模态试验ꎮ 模态试验采用

东华模态测试系统(图 4)ꎬ使用力锤敲击以激励层

合板ꎬ使用数据采集仪对贴于层合板上的加速度传

感器的信号与力锤信号进行采集处理ꎬ采用三次敲

击的平均值作为层合板的固有频率ꎬ以减小误差ꎮ

试验结果如表 2 所示ꎮ

图 4 模态测试系统

Fig? 4 Modal test system

表 2 修理层合板固有频率试验值与仿真值对比

Table 2 Comparison between test value and FEM

of repaired laminated plate

组别

频率/ Hz

- f

/ f

× 100%

误差/ %

完整板 112.50 119.37 6.11

单面修理 8 层

(p = 9)

181.25 178.825 1 1.34

注: f

1为试验值ꎻ f

2为仿真值ꎮ

3 有限元仿真

使用 ABAQUS 建立不同挖补深度的层合板模

型ꎬ采用与试验相同的自由边界条件ꎮ 计算得到层

合板的固有频率ꎬ并与试验值对比ꎬ如表 2 所示ꎮ 其

中最大误差为 6? 11%ꎬ仿真值(FEM)与试验值的误

差较小ꎮ

在实际的损伤形式中ꎬ需要考虑的修理参数有

挖补层数、附加铺层数和搭接长度ꎬ根据不同修理参

数建立对应的层合板有限元模型ꎮ 研究不同温度和

含湿量情况下不同修理参数对层合板振动特性的影

响ꎬ取挖补孔径为 40 mmꎬ挖补角度为 5°ꎬ铺层方式

为[45 / -45 / 0 / 90]S ꎬ补片铺层方向与该层母板铺层

方向相同ꎮ 单面挖补修理层合板剖面如图 5 所示ꎮ

图 5 非穿透型单面挖补修理层合板剖面图

Fig? 5 Sectional view of single-side patching and

repaired laminated plate

4 结果分析

4? 1 湿热环境对修理层合板振动特性的影响

如图 6 和图 7 所示ꎬ当吸湿量由 0% 升高至

0? 75%时ꎬ不同挖补层数(n)的修理层合板固有频率

均呈下降趋势ꎮ 当挖补层数为 8 层时ꎬ单面挖补修

理层合板的固有频率约下降 4? 36%ꎬ完整板的固有

频率约下降 0? 5%ꎮ 修理构型层合板的下降幅度都

高于完整板下降幅度ꎬ约为完整板固有频率下降幅

值的 8 倍ꎮ

图 6 不同挖补深度构型层合板固有频率随温度变化对比

Fig? 6 Comparison of natural frequencies of laminated plates

with different repairing depths with temperature

图 7 不同挖补深度构型层合板固有频率随含湿量变化对比

Fig? 7 Comparison of natural frequencies of laminated plates

with different repairing depths with moisture content

16 2023 年 9 月

???????????????????????????????????????????????

第1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如图 6 和图 7 所示ꎬ当温度在 25~100 ℃之间变

化时ꎬ层合板固有频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特征ꎮ 当

挖补层数为 8 层时ꎬ不含附加补片的单面挖补修理

层合板的固有频率值在温度由 25 ℃ 升高到 100 ℃

后下降了 4? 87%ꎬ作为对照组的完整层合板在此温

度区间内的固有频率下降约 0? 83%ꎬ修理板固有频

率降幅约为完整板固有频率下降幅值的 6 倍ꎮ

如图 6 和图 7 所示ꎬ含湿量对不同修理构型层

合板振动特性的影响与温度对其造成的影响基本相

同ꎮ 同时ꎬ挖补修理导致层合板对温度和含湿量更

加敏感ꎬ修理层合板的下降幅度都高于完整板的下

降幅度ꎮ 由于单面挖补构型在厚度方向不是对称结

构ꎬ见图 5ꎬ在湿热效应的影响下容易出现附加弯矩ꎬ

在振动过程中易产生拉弯耦合并进一步造成偏心载

荷ꎬ增大补片在振动过程中承受的载荷ꎮ 在偏心载

荷的作用下ꎬ修理层合板的固有频率下降更为明显ꎮ

4? 2 挖补深度对修理层合板振动特性的影响

在复合材料阶梯挖补修理结构中ꎬ材料母板的

挖补层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理参数ꎮ 本节建立挖

补层数分别为 0、2、4、6、8 的挖补修理层合板有限元

模型ꎬ研究湿热环境下挖补层数对层合板振动特性

的影响ꎮ 随着温度和含湿量的升高ꎬ完整层合板和

不同挖补层数的修理构型层合板一阶固有频率均呈

下降趋势ꎬ具体下降数值如表 3 所示ꎮ

表 3 不同挖补深度层合板固有频率

随温度、含湿量变化

Table 3 Natural frequency of laminates with different repair

depths varies with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content

(f

(T= 25 ℃ )

-f

(T= 100 ℃ ) ) /

(T= 25 ℃ )

/ %

(f

(C= 0%)

-f

(C= 0.75%) ) /

(C= 0%)

/ %

0 0.83 0.50

2 3.25 2.87

4 4.10 3.64

6 4.56 4.08

8 4.87 4.36

注:n 为挖补层数ꎮ

如图 8 和图 9 所示ꎬ不同含湿量情况下挖补层

数对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与热环境下的影响规律相

似ꎬ随着挖补层数的增加ꎬ层合板固有频率的降幅逐

渐变大ꎬ挖补质量下降ꎮ 同时ꎬ随着挖补层数的增加ꎬ

固有频率降幅逐渐降低ꎮ 由图 8 和图 9 可知ꎬ随着

挖补层数的增加ꎬ层合板的一阶固有频率值增加ꎬ当

挖补层数在 2 ~ 6 层之间变化时ꎬ曲线斜率较大ꎬ固

有频率变化幅度较大ꎬ当挖补层数在 0 ~ 2 层和 6 ~ 8

层之间变化时ꎬ曲线斜率较小ꎬ频率增幅较小ꎮ

图 8 不同温度下修理层合板固有频率随挖补深度变化

Fig? 8 Natural frequency of repairing laminat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varies with repairing depth

图 9 不同含湿量下修理层合板固有频率随挖补深度变化

Fig? 9 Natural frequency of repairing laminates

at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 varies with repairing depth

这是由于当挖补层数在 0 ~ 2 层之间变化时ꎬ挖

补区域补片和胶膜的出现使完整板的原始本构关系

开始发生改变ꎻ此时挖补层数较少ꎬ不易造成额外的

弯矩ꎬ产生的偏心载荷也较小ꎬ所以固有频率变化较

小ꎬ曲线斜率较低ꎮ 当挖补层数在 2 ~ 6 层之间变化

时ꎬ随着挖补层数逐渐增多ꎬ母板刚度变化较大ꎬ而

胶层和补片能够提供的刚度又相对较小ꎬ补片层数

增加带来的偏心载荷增大明显ꎬ所以固有频率变化

较大ꎬ曲线斜率较大ꎮ 当挖补层数在 6 ~ 8 层之间变

化时ꎬ母板只剩最后两层ꎬ原始的传力结构剩余较

少ꎬ对固有频率的影响较小ꎬ补片所带来的偏心载荷

占主要影响因素ꎬ所以固有频率变化较小ꎬ曲线的斜

率较小ꎮ

4? 3 附加铺层对修理层合板振动特性的影响

在阶梯挖补修理工程中ꎬ在层合板表面增加附加

补片十分常见ꎬ增加附加补片有两个主要优点:①减

小维修后层合板的应力集中区域ꎬ从而使维修区域

的抗剥离性能得到提升ꎻ②可以有效阻止补片与母

板连接边缘处裂纹的形成[21]

ꎮ 本节选择挖补层数

为 8 层的穿透型损伤层合板ꎬ挖补孔径为 40 mmꎬ挖

2023 年第 9 期 17

???????????????????????????????????????????????

第20页

湿热环境下不同挖补构型层合板振动特性分析

补角度为 5°ꎬ以单面挖补修理构型对层合板进行挖

补ꎬ探究无附加补片、单层附加补片(铺层为[ -45])

和双层附加补片(铺层为[ -45 / 45])阶梯挖补修理

层合板的固有频率值随温度和含湿量的变化趋势ꎮ

图 10 和图 11 所示为不同热环境和含湿量下附

加补片对不同修理构型阶梯挖补修理层合板固有频

率的影响ꎮ 在同一温度和含湿量情况下ꎬ一层附加

补片可以小幅提高挖补修理层合板的固有频率值ꎬ

而含一层附加补片的层合板与含两层附加补片的层

合板固有频率差值较小ꎬ具体变化数值如表 4 所示ꎮ

图 10 不同附加铺层构型层合板固有频率随温度变化

Fig? 10 Natural frequency of laminates with different

additional layers configurations varies with temperature

图 11 不同附加铺层构型层合板固有频率随含湿量变化

Fig? 11 Natural frequency of laminates with different additional

layers configurations varies with moisture content

表 4 不同附加铺层数层合板固有频率

随温度、含湿量变化

Table 4 Natural frequency of laminates with different additional

layers varies with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content

(f

(T= 25 ℃ )

-f

(T= 100 ℃ ) ) /

(T= 25 ℃ )

/ %

(f

(C= 0%)

-f

(C= 0.75%) ) /

(C= 0%)

/ %

0 4.87 4.36

1 4.81 4.30

2 4.74 4.24

注:m 为附加铺层数ꎮ

由式(9)可知ꎬ相较于附加铺层增加的质量ꎬ附

加补片增加的刚度占主导因素ꎬ导致修理层合板固

有频率增加ꎮ 且在挖补修理区域引入附加补片可以

降低该区域的变形量并提高抵抗湿热变形能力ꎬ从

而降低了热效应对挖补修理层合板固有频率的影

响[18]

ꎮ 综上所述ꎬ附加补片可以提升挖补修理质量ꎬ

降低湿热环境因素对挖补层合板固有频率造成的影

响ꎬ如果挖补区域对气动平滑性能和质量增加不敏

感ꎬ两层附加补片效果优于一层附加补片效果ꎮ

4? 4 搭接长度对修理层合板振动特性的影响

在单层厚度不变时ꎬ搭接长度决定了挖补角度ꎬ

同时决定了胶层上正应力与剪切应力的分配ꎬ直接

影响着修理结构的传力形式和稳定性ꎮ 对于不同的

搭接长度通常存在一个阈值ꎬ低于该阈值的失效形

式常为纤维断裂和基体破坏ꎬ高于该值的失效形式

常为胶层脱黏[22-23]

ꎻ较高的搭接长度能够降低应力

集中现象ꎬ更好地抵抗裂纹的生成[24]

ꎮ 本节选择单

层厚度为 0? 125 mm 的层合板ꎬ挖补孔径为 40 mmꎬ

搭接长度为 1? 5 mm、3 mm、6 mm、9 mmꎬ以单面挖补

修理构型层合板为研究对象ꎬ探究不同挖补层数阶

梯挖补修理层合板的固有频率值随温度和含湿量的

变化趋势ꎬ具体变化数值如表 5 所示ꎮ

表 5 搭接长度和挖补层数对固有频率影响

随温度、含湿量变化

Table 5 Natural frequency of laminates with lap length and number

of patching layers varies with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content

n p / mm

(f

(T=25 ℃)

-f

(T=100 ℃) ) /

(T=25 ℃)

/ %

(f

(C=0%)

-f

(C=0.75%) ) /

(C=0%)

/ %

1.5 2.52 1.61

3 2.51 2.52

6 2.56 2.56

9 2.67 2.70

1.5 3.01 3.07

3 2.79 2.86

6 3.11 3.19

9 3.25 2.08

1.5 3.32 3.40

3 3.36 3.46

6 3.53 3.65

9 3.68 3.84

1.5 3.70 3.78

3 3.73 3.64

6 4.04 3.96

9 4.78 4.59

注:p 为搭接长度ꎮ

18 2023 年 9 月

???????????????????????????????????????????????

第2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图 12 所示为修理层合板固有频率随挖补层数

和搭接长度的变化曲面图ꎬ随着挖补层数的增加ꎬ固

有频率呈上升趋势ꎮ 当挖补层数较少时ꎬ搭接长度对

固有频率的影响较小ꎮ 当挖补层数在 2 ~ 6 层之间变

化时ꎬ固有频率随搭接长度和挖补层数变化曲面较

为平滑ꎮ 当挖补层数达到 8 层ꎬ搭接长度为 2 ~ 4 mm

时ꎬ固有频率随着搭接长度的增加而减小ꎻ搭接长度

为 4~6 mm 时ꎬ固有频率随着搭接长度的增加而增加ꎻ

搭接长度为 6~8 mm 时ꎬ固有频率基本不变ꎮ 当挖补

层数为 8 层时ꎬ搭接长度为 4 mm 的修理构型层合板

固有频率最低ꎮ 这是由于在挖补层数较少时ꎬ母板剩

余层数较多ꎬ补片所产生的偏心载荷和附加弯矩较小ꎬ

挖补带来的性能下降较小ꎻ而当挖补层数增加到 8 层

时ꎬ母板被完全挖穿ꎬ修理区域的母板已经不能继续

承载ꎬ补片产生的偏心载荷和附加弯矩较大ꎬ修理质

量下降ꎬ此时固有频率受到搭接长度的影响更为明显ꎮ

图 12 搭接长度和挖补层数对固有频率影响

Fig? 12 Influence of lap length and number of

patching layers on natural frequency

如图 13 和图 14 所示ꎬ温度和含湿量对固有频

率的影响呈现出相似的影响规律ꎬ随着温度和含湿

量的增加ꎬ修理层合板固有频率呈下降趋势ꎮ 同时ꎬ

挖补层数越多的层合板越容易受温度和含湿量的影

响ꎬ固有频率随着挖补层数的增加而增加ꎬ但当挖补

层数由 6 层增加到 8 层时ꎬ固有频率没有继续增加ꎮ

图 13 温度和搭接长度对固有频率影响

Fig? 13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lap length

on natural frequency

图 14 含湿量和搭接长度对固有频率影响

Fig? 14 Influence of moisture and lap length

on natural frequency

由式(9)可知ꎬ挖补层数达到 8 层时ꎬ母板已被

完全挖穿ꎬ相较于非穿透损伤的修理ꎬ此时的层合板

母板损伤部位已经没有剩余部分可用于传力ꎬ只能

依靠补片和非挖补区域进行传力ꎬ所以穿透型修理

层合板的刚度下降明显ꎬ挖补产生的偏心载荷和附

加弯矩作用明显ꎬ并且挖补层数为 8 层时的固有频

率随温度和搭接长度变化的曲面更为波折ꎬ可知穿

透型修理层合板固有频率受搭接长度变化影响更为

明显ꎮ 在高温(T = 100 ℃ )干态环境下ꎬ当搭接长度

在 1? 5~9 mm 之间变化时ꎬ搭接长度为 4 mm 的修理

构型层合板固有频率更低ꎬ但是较高的含湿量对穿

透型修理层合板的影响相对较小ꎮ

5 结 论

通过对 T300-220 碳纤维/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层

合板进行有限元计算及试验验证ꎬ分析了挖补层数、

附加铺层数和搭接长度对振动特性的影响ꎬ得到以

下结论:

(1)在湿热效应的影响下ꎬ固有频率增幅随挖

补层数的增加而减少ꎻ挖补层数越多ꎬ温度和含湿量

对层合板振动特性的影响越大ꎻ当挖补层数在 0 ~ 2

层和 6~8 层之间变化时ꎬ固有频率变化幅度较小ꎬ

当挖补层数在 2~6 层之间变化时ꎬ固有频率变化幅

度较大ꎮ

(2)相较于附加铺层增加的质量ꎬ其增加的刚

度占主导因素ꎬ两种因素同时作用导致修理层合板

固有频率增加ꎻ附加补片可以优化挖补效果ꎬ且两层

附加补片的效果优于一层附加补片的效果ꎮ

(3)在不同的温度和含湿量情况下ꎬ非穿透修

理构型的层合板固有频率随搭接长度增加而减小ꎻ

对于穿透修理构型层合板ꎬ其固有频率更易受到温

度、含湿量和搭接长度影响ꎬ在高温干态环境( T =

2023 年第 9 期 19

???????????????????????????????????????????????

第22页

湿热环境下不同挖补构型层合板振动特性分析

100 ℃ 、C = 0%)下ꎬ当搭接长度在 1? 5 ~ 9 mm 之间

变化时ꎬ搭接长度为 4 mm 的穿透修理构型层合板

固有频率最低ꎮ

参考文献

[1] 宁莉ꎬ 杨绍昌ꎬ 冷悦ꎬ 等. 先进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应用及其制

造技术发展概述[J]. 玻璃钢/ 复合材料ꎬ 2020(5): 123-128.

[2] ZHOU Wꎬ JI Xꎬ YANG Sꎬ et al. Review on the performance im ̄

provements and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patches repaired composites

[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21ꎬ 263: 113659.

[3] 中国民用航空局. 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 CCAR-25-R4[ S]. 北

京: 中国民航出版社ꎬ 2016.

[ 4] 蒋宝坤ꎬ 张渲铃ꎬ 李映辉. 湿热环境对旋转复合材料梁摆振特性

的影响[J]. 复合材料学报ꎬ 2015ꎬ 32(2): 579-585.

[5] 韩坤华. 复合材料胶接修理的湿—热—力耦合瞬时响应分析方

法[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ꎬ 2013.

[6] 杨杰ꎬ 彭建设. 面内荷载作用下混合型边界约束复合材料层合

板的振动特性[J]. 强度与环境ꎬ 2001(1): 26-31.

[7] 赵天ꎬ 杨智春ꎬ 田玮ꎬ 等. 湿热环境下复合材料层合板振动与声

辐射特性分析[J]. 航空学报ꎬ 2017ꎬ 38(10): 144-154.

[8] SALEHI-KHOJIN Aꎬ ZHAMU Aꎬ ZHONG W Hꎬ et al. Effects of

patch layer and loading frequency on fatigue fracture behavior of alu ̄

minum plate repaired with a boron / epoxy composite patch[J]. Journal

of Adhesion Science Technologyꎬ 2006ꎬ 20(2-3): 107-123.

[9] 方尚庆. 复合材料层压板修理后动力学特性和稳定性影响研究

[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ꎬ 2012.

[10] KALLANNAVAR Vꎬ KATTIMANI Sꎬ RAMESH H. Influence of tem ̄

perature and moisture on free vibration behavior of skew laminated

composite sandwich panels with CNTRC c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Dynamicsꎬ 2022ꎬ 22(8): 37-64.

[11] DESAI Sꎬ MEHTA V. Effects of stacking sequences and longitudinal

parameter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layer glass epoxy

composite[J]. IOP Conference Ser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 ̄

neeringꎬ 2022ꎬ 13(4): 24-33.

[12] RATH M Kꎬ SAHU S K. Vibration of woven fiber laminated com ̄

posite plates in hygrothermal environment[ 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ꎬ 2012ꎬ 18(13): 1957-1970.

[13] 王绍清ꎬ 刘鹏ꎬ 梁森. 复合材料层合板动力学性能及影响参数

的研究[J]. 玻璃钢/ 复合材料ꎬ 2018(12): 36-40.

[14] 刘芹ꎬ 任建亭ꎬ 姜节胜ꎬ 等. 复合材料薄壁圆柱壳热振动特性

分析[J]. 机械强度ꎬ 2006(5): 643-648.

[15] DUONG C Nꎬ WANG C H. Composite repair: Theory and design

[M]. Amsterdam: Elsevierꎬ 2010: 17-28.

[16] 郭凯特ꎬ 谢宗蕻ꎬ 李想ꎬ 等. 复合材料双面贴补修理拉伸解析

分析模型及试验验证[J]. 复合材料学报ꎬ 2017ꎬ 34(10): 2194-

2204.

[17] ADAMS R Dꎬ ATKINS R Wꎬ HARRIS J Aꎬ et al. Stress analysis

and failure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 steel double-

lap joint[J]. Journal of Adhesionꎬ 1986ꎬ 20(1): 29-53.

[18] 贾宝惠ꎬ 单金洋ꎬ 卢翔ꎬ 等. 含穿透型损伤层合板修理构型的

湿热振动特性[J]. 航空学报ꎬ 2022ꎬ 43(6): 425-437.

[19] Boeing B787 Structure Repair Manual[S]. Chicago: United States

of the Boeing Companyꎬ 2017.

[20] 陈绍杰. 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指南[M].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ꎬ

2001: 67-71.

[21] KUAMR S Bꎬ SIVASHANKER Sꎬ BAG Aꎬ et al. Failure of aero ̄

space composite scarf-joints subjected to uniaxial compression[ J].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ꎬ 2005ꎬ 412(1-2): 117-122.

[22] KUAMR S Bꎬ SRIDHAR Iꎬ SIVASHANKER Sꎬ et al. Tensile fail ̄

ure of adhesively bonded CFRP composite scarf joints[J].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Bꎬ 2006ꎬ 132(1 / 2): 113-120.

[23] BENDEMRA Hꎬ COMPSTON Pꎬ CROTHERS P J. Optimisation

study of tapered scarf and stepped -lap joints in composite repair

patches[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15ꎬ 130(10): 1-8.

[24] 张刚. 湿热环境下复合材料胶接修理振动特性分析[D]. 天津:

中国民航大学ꎬ 2019.

(上接第 12 页)

[ 7] KWON SHꎬ LEE C Jꎬ CHOI H Jꎬ et al. Viscoelastic and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magneto-rheological carbonyl iron / natural rubber com ̄

posites with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 [ J].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ꎬ 2019ꎬ 28(4): 045012.

[8] SPAGGIARI Aꎬ BELLELLI A. 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s char ̄

acterization under shear loading up to failure: A magneto -

mechanical multivariate analysis[ 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ꎬ 2021ꎬ 32(9): 943-954.

[9] JU B Xꎬ WANG X L. Magnetic field-dependent inductance properties

based on 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 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ꎬ 2022ꎬ 29(4): 1075-1084.

[10] 陈硕文. 基于复合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的性能及应用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ꎬ 2021.

[11] 周颖ꎬ 刘晓芳ꎬ 汪盟. 不同耗能特征的黏弹性阻尼器性能对比

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ꎬ 2021ꎬ 38(S1): 167-177.

[12] ZHOU Yꎬ SHI Fꎬ OZBULUT O Eꎬ et al.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tical modeling of a large-capacity high-damping rubber damper

[J]. Structural Control & Health Monitoringꎬ 2018ꎬ 25(6): e2183.

[13] 章红梅ꎬ 胡帆ꎬ 段元锋. Bouc-Wen 模型参数识别的非线性自适

应遗传算法和试验验证[J]. 工程力学ꎬ 2022ꎬ 39(6): 191-201.

[14] 郝荣彪ꎬ 赵宝生ꎬ 党贺ꎬ 等. 基于改进 Bouc-Wen 模型的磁流变

阻尼器建模及验证[J]. 应用力学学报ꎬ 2021ꎬ 38(4): 1574-1579.

[15] 杨永刚ꎬ 丁有闯. 磁流变阻尼器 Bouc-Wen 模型参数辨识研究

[J].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ꎬ 2021ꎬ 39(1): 23-27.

20 2023 年 9 月

???????????????????????????????????????????????

第2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0928? 003

酚酞型聚芳醚酮与硅烷偶联剂协同改性 CF / PPS 复合材料

赵 乐1

ꎬ 陈正国2

ꎬ 杨 青2

ꎬ 刁春霞2

ꎬ 陆承志1

王少飞1

ꎬ 刘 勇1ꎬ3

ꎬ 张 辉1ꎬ3∗

(1? 东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ꎬ 上海 201620ꎻ

2? 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ꎬ 上海 201512ꎻ

3? 东华大学 上海市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ꎬ 上海 201620)

摘要: 本文使用不同浓度的 KH570 溶液和 0? 5wt%的 PEK-C 溶液依次对碳纤维进行改性处理ꎬ并通过模压成型制备了

CF/ PPS 复合材料ꎬ使用 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X 射线衍射仪(XRD)、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手段

表征改性后的 CF/ PPS 复合材料ꎮ 结果表明ꎬ使用 2wt%的 KH570 溶液和 0? 5wt%的 PEK-C 溶液依次处理碳纤维后ꎬ复合材料

的界面性能和弯曲性能大幅提升ꎬ相较于未经改性处理的 CF/ PPS 复合材料ꎬ其弯曲强度由 709 MPa 提高至 953 MPaꎬ提升约

34? 4%ꎬILSS 则由 23? 8 MPa 提高至 53? 3 MPaꎬ提升约 123? 9%ꎮ

关键词: PEK-Cꎻ KH570ꎻ 界面性能ꎻ CF/ PPS 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09-0021-08

Synergistic modification of CF / PPS composites by phenolphthalein-type polyaryletherketone

and silane coupling agent

ZHAO Le

ꎬ CHEN Zhengguo

ꎬ YANG Qing

ꎬ DIAO Chunxia

ꎬ LU Chengzhi

WANG Shaofei

ꎬ LIU Yong

1ꎬ3

ꎬ ZHANG Hui

1ꎬ3∗

(1?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Modification of Chemical Fibers and Polymer Materialsꎬ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ꎬ Donghua Universityꎬ Shanghai 201620ꎬ Chinaꎻ

2? Shanghai Carbon Fiber Composite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ꎬ Ltd.ꎬ Shanghai 201512ꎬ Chinaꎻ

3? Shanghai High Performance Fibers and Composites Center(Province-Ministry Joint)ꎬ

Donghua Universityꎬ Shanghai 201620ꎬ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ꎬ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KH570 solution and 0? 5wt% PEK-C solution were used to

modify CF in turnꎬ and CF / PPS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compression molding. The CF / PPS 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ꎬ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ꎬ X-ray

diffractometer (XRD)ꎬ and universal material testing mach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sequentially treating CF

with 2wt% KH570 solution and 0? 5wt% PEK-C solutionꎬ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and bending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unmodified CF / PPS compositesꎬ its bending strength in ̄

creased from 709 MPa to 953 MPaꎬ an increase of about 34? 4%ꎬ and the ILSS increased from 23? 8 MPa to 53? 3

MPaꎬ an increase of about 123? 9%.

Key words:PEK-Cꎻ KH570ꎻ interface performanceꎻ CF / PPS composite

收稿日期: 2022-08-08

基金项目: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19DZ1100800)ꎻ 宁波市 “科技创新 2025” 重大专项 (2019B10106)ꎻ 松江区科学技术攻关项目

(20SJKJGG10C)

作者简介: 赵乐 (1996—)ꎬ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碳纤维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ꎮ

通讯作者: 张辉 (1984—)ꎬ 男ꎬ 博士ꎬ 副研究员ꎬ 主要从事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ꎬ zhanghui@dhu? edu? cnꎮ

1 前 言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CFRTP)

具有轻质高强、成型周期短和可回收再利用等优势ꎬ

近年来逐渐成为新一代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究热

点[1-3]

ꎮ 其中ꎬ碳纤维增强聚苯硫醚(CF / PPS)复合

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突出的热稳定性和良

好的环境耐候性在民用航空复合材料领域具有广阔

的应用前景[4]

ꎮ 然而ꎬ由于碳纤维表面惰性极大ꎬ聚

2023 年第 9 期 21

???????????????????????????????????????????????

第24页

酚酞型聚芳醚酮与硅烷偶联剂协同改性 CF/ PPS 复合材料

苯硫醚对碳纤维的浸润效果不佳ꎬ导致 CF / PPS 复

合材料的界面性能较差[5-6]

ꎬ使其无法应用于民航

客机中的主承力结构ꎮ 因此ꎬ如何通过对碳纤维进

行表面改性来提高 CF / PPS 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是

发展 CF / PPS 复合材料亟待解决的问题ꎮ

目前ꎬ常用的碳纤维表面改性方式包括偶联剂

处理、液相氧化、高能束辐照处理、等离子体处理、化

学气相沉积和上浆剂处理等[7]

ꎮ Hu 等[8] 分别使用

三种甲基丙烯酸型硅烷偶联剂(ATS、GTS、MTS) 对

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并制备了 CF / PPS 复合材料ꎮ

研究结果表明ꎬMTS 处理后的 CF / PPS 复合材料的

层间剪切强度最优ꎬ达到 82? 4 MPaꎬ较未处理样品

的层间剪切强度提升 21? 7%ꎮ Zhao 等[9] 使用体积

分数为 2%的 KH560 溶液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并

制备了 CF / PPS 复合材料ꎬ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发现ꎬ

KH560 处理后 CF / PPS 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达

到 36?6 MPaꎬ较未处理样品的 29?3 MPa 提升约 24? 9%ꎮ

相较于其他表面改性技术ꎬ上浆剂处理是在碳

纤维表面涂敷一层薄薄的浆膜ꎬ既能够将碳纤维集

束在一起隔绝杂质起到保护作用ꎬ同时还可以增加

碳纤维表面的活性位点[10-11]

ꎬ从而改善其与树脂基

体的结合性能[12]

ꎮ 然而ꎬ现有商品化碳纤维表面多

采用环氧树脂上浆剂ꎬ其耐热性较差ꎬ在 CFRTP 成

型过程中会分解为气态小分子ꎬ增加复合材料孔隙

率ꎬ影响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13]

ꎮ 所以ꎬ开发新型耐

高温碳纤维上浆剂成为提高 CF / PPS 复合材料界面

性能的关键ꎮ Ucpinar 等[14] 分别考察了主要成份为

环氧树脂、聚氨酯和聚酰胺的三种碳纤维上浆剂对

CF / PPS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ꎬ发现聚酰胺上

浆处理后的 CF/ PPS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好ꎮDong

等[15]以低分子量羧基化聚苯硫醚为上浆剂处理碳

纤维并制备了 CF / PPS 复合材料ꎬ通过微脱黏测试

发现ꎬ上浆处理后的 CF / PPS 的界面剪切强度明显

提升ꎬ达到 37? 19 MPaꎬ较未处理样品的界面剪切强

度提升 27? 71%ꎮ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ꎬ使用偶联剂或与基体具有

相似结构的热塑性树脂上浆剂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

理都可以有效提升 CF / PPS 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ꎮ

但是ꎬ单一的碳纤维表面处理方式对复合材料的层

间性能提升幅度有限ꎮ 因此ꎬ本文首先采用米氏酸

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活化处理ꎬ并进一步使用 KH570

和酚酞型聚芳醚酮(PEK-C)依次对碳纤维进行表

面处理ꎬ然后通过模压工艺制备了 CF / PPS 复合材

料ꎬ系统地研究了改性前后 CF 表面结构与复合材

料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规律ꎮ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 1 试验材料及仪器

PPS 薄膜:东丽株式会社ꎬTorayca

®

Torelina

TM

#38-

3030ꎻ碳纤维织物:东丽株式会社ꎬTorayca

®

T300 3Kꎬ

由宜兴市中碳科技有限公司织造为 280 g / m

2缎纹织

物ꎻ丙酮: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ꎻ米氏酸:上海

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ꎻ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

甲氧基硅烷(KH570):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ꎻ

Nꎬ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

限公司ꎻPEK-C:徐州航材工程塑料有限公司ꎻ耐高

温平板硫化机:东莞市重兴机械设备科技有限公司ꎬ

XH-407C 型ꎻ真空烘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ꎬ

DZF-6020 型ꎻ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巩义市予华仪

器有限责任公司ꎬDF-101S 型ꎮ

2? 2 碳纤维的表面处理

碳纤维去浆处理:将碳纤维织物浸入丙酮中 70 ℃

回流 12 hꎬ再使用去离子水反复浸泡冲洗以去除碳

纤维表面残余丙酮ꎬ随后在 80 ℃下烘干备用ꎮ 记未

处理的碳纤维为 CF-Nꎬ去浆后的碳纤维为 CF-Aꎮ

米氏酸处理碳纤维:将 CF-A 在浓度为 1? 5wt%

的米氏酸乙醇溶液中浸泡 2 hꎬ取出后使用去离子水

反复冲洗以去除多余的米氏酸ꎬ在 80 ℃下烘干后备

用ꎬ以 CF-M 标记ꎮ

使用 KH570 溶液和 PEK-C 溶液依次处理碳纤

维:将 400 g 乙醇与 100 g 去离子水混合均匀ꎬ然后

分别加入 5 g、10 g、15 g 和 25 g 的 KH570ꎬ以制得不

同浓度的 KH570 溶液ꎮ 随后将 CF-M 分别浸入上

述溶液中ꎬ浸泡 2 hꎬ沥干溶剂后在烘箱中 80 ℃下烘

干备用ꎬ将其标记为 CF-M-xKꎬ其中 x 为 KH570 的

质量分数ꎮ 之后将 CF-M-xK 浸入浓度为 0? 5wt%的

PEK-C 溶液(DMAC 为溶剂)中ꎬ浸泡 1 hꎬ沥干溶剂

后在 60 ℃ 下低温干燥 3 hꎬ110 ℃ 下高温干燥 1 hꎬ

即得到 KH570 和 PEK-C 协同处理后的碳纤维ꎬ标

记为 CF-M-xK-0? 5Pꎮ 按照 KH570 及 PEK-C 含量

的不同分别编号ꎬ详见表 1ꎮ

22 2023 年 9 月

???????????????????????????????????????????????

第2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表 1 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时溶液中

PEK-C 与 KH570 含量

Table 1 Contents of PEK-C and KH570 in solution

during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CF

CF KH570 含量/ wt% PEK-C 含量/ wt%

CF-M-2K 2 0

CF-M-1K-0.5P 1 0.5

CF-M-2K-0.5P 2 0.5

CF-M-3K-0.5P 3 0.5

CF-M-5K-0.5P 5 0.5

2? 3 CF / PPS 复合材料的制备

将预先处理好的碳纤维织物与 PPS 薄膜交替

铺层放入清洁后的模具中ꎬ通过四段加压的方式制

备 CF / PPS 复合材料[16]

ꎬ具体工艺流程如图 1 所示ꎮ

图 1 CF/ PPS 复合材料模压工艺流程

Fig? 1 Molding process of CF/ PPS composites

2? 4 性能表征

使用 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ꎬ美国 Thermo

公司ꎬESCALAB 250Xi 型)对碳纤维进行分析ꎬ对 C、

N、Si 和 O 四种元素进行扫描ꎬ并对 C1s进行分峰处理ꎮ

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ꎬ日本电子ꎬ

JSM-7500F 型)观察碳纤维的表面形貌ꎮ

使用 X 射线衍射仪(XRDꎬ德国布鲁克ꎬDmax-

2550VB 型)对 CF/ PPS 复合材料进行多晶衍射测试ꎮ

衍射角 2θ 的范围为 10° ~60°ꎬ扫描速率为 12°/ minꎮ

通过 JADE 软件进行分峰拟合后ꎬ得到 CF / PPS 复合

材料中 PPS 的结晶度和平均晶粒尺寸ꎮ

使用万能试验机(深圳市兰博三思材料检测有

限公司ꎬLD23 型) 按 ASTM D2344—2016 测试 CF /

PPS 复合材料的短梁剪切强度ꎬ试样的长度是厚度的

6 倍ꎬ宽度是厚度的 2 倍ꎬ跨厚比为 4 ∶ 1ꎬ测试速度为

1? 0 mm / minꎻ按 ASTM D7264—2015 测试 CF / PPS

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ꎬ试样的跨厚比为 32 ∶ 1ꎬ宽度

为 13 mmꎬ长度为 78 mmꎬ测试速度为 1? 0 mm / minꎬ

加载头半径为 3 mmꎮ

使用动态机械分析仪(DMAꎬ美国 TA Instruments

公司ꎬQ800 型)ꎬ通过双悬臂梁弯曲模式对 CF / PPS

复合材料进行测试ꎬ频率为 1 Hzꎬ升温速率为 3 ℃ /

minꎬ扫描的温度范围为 30~200 ℃ ꎬ振幅为 20 μmꎮ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 1 碳纤维表面分析

图 2( a)为经过不同表面处理后碳纤维的 XPS

图谱ꎬ其对应的表面元素组成如表 2 所示ꎮ 图 2(a)

中 284? 5 eV、532 eV、399? 9 eV 和 103? 1 eV 处的特

征结合能分别对应 C1s、O1s、N1s和 Si

2p元素[17]

ꎮ 使用

Avantange 软件对碳纤维的 C1s谱图进行分峰拟合ꎬ

结果如图 2(b)至图 2(d)所示ꎮ 在图 2(b)至图 2(d)

中ꎬ284? 8 eV、286? 2 eV、289? 2 eV 和 287? 8 eV 附近

的特征结合能分别对应 C—C、C—O(醚键/ 羟基)、

O?C—O(酯基/ 羧基)和 C?O(羰基)基团[18]

(a)表面处理前后碳纤维的 XPS 图谱

(a)XPS spectra of carbon fibers before and after surface treatment

(b)CF-A 的 C1s分峰谱图

(b)C1s peak spectra of CF-A

2023 年第 9 期 23

???????????????????????????????????????????????

第26页

酚酞型聚芳醚酮与硅烷偶联剂协同改性 CF/ PPS 复合材料

(c)CF-M 的 C1s分峰谱图

(c)C1s peak spectra of CF-M

(d)CF-M-2K-0.5P 的 C1s分峰谱图

(d)C1s peak spectra of CF-M-2K-0.5P

图 2 表面处理前后碳纤维的 XPS 图谱和 C1s分峰谱图

Fig? 2 XPS spectra and C1s peak spectra of carbon

fibers before and after surface treatment

表 2 表面处理前后碳纤维表面的元素组成

Table 2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carbon fiber surface

before and after surface treatment

试样 C/ % O/ % N/ % Si / % O/ C

CF-A 75.23 18.80 2.17 3.79 0.250

CF-M 76.1 19.93 - 3.97 0.262

CF-M-2K-0.5P 44.48 38.53 - 17.99 0.866

结合图 2 和表 2 分析可知:米氏酸处理后ꎬCF-M

表面的 O/ C 比为 0? 262ꎬ较去浆碳纤维(CF-A) 的

0? 250 仅提升 4? 8%ꎻ但是其表面的 O?C—O 含量

达到了 8? 44%ꎬC?O 更是首次出现在碳纤维表面ꎬ

这可能是由于米氏酸开环后与碳纤维表面的—OH

发生反应所导致ꎮ CF-M 进一步经过 KH570 溶液和

PEK-C 溶液依次处理后ꎬCF-M-2K-0? 5P 表面的

O/ C 比达到了0?886ꎬ较 CF-M 的0?262 提升约238?2%ꎻ

同时ꎬCF-M- 2K- 0? 5P 表面的 C ? O 含量明显提

升ꎬ达到 6? 10%ꎬO?C—O 含量则出现下降ꎮ 这可

能是因为使用 KH570 溶液处理碳纤维时ꎬ水解后的

KH570 发生脱水缩合形成低聚硅氧烷[19]

ꎬ低聚硅氧

烷与 CF - M 表面的—OH / —COOH 形成共价键链

接ꎬ进一步使用 PEK-C 溶液处理碳纤维后ꎬ低聚硅

氧烷剩余的—OH 则与 PKE-C 的羰基形成氢键[20]

其反应原理如图 3 所示ꎮ

图 3 KH570 和 PEK-C 改性碳纤维机制图

Fig? 3 Mechanism diagram of KH570 and PEK-C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carbon fiber

24 2023 年 9 月

???????????????????????????????????????????????

第2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3? 2 碳纤维的表面形貌

通过 SEM 观察表面处理前后碳纤维的表面形

貌ꎬ其结果如图 4 所示ꎮ图 4(a)显示未处理的碳纤维

(CF-N)表面平整光滑ꎬ而图 4( b)中 CF-A 的表面

出现明显沟壑ꎬ说明丙酮可以有效地去除碳纤维表

面的环氧树脂上浆剂ꎮ 图 4(c)至图 4( f)为经过不

同浓度 KH570 溶液和浓度为 0.5wt%的 PEK-C 溶液

依次处理后碳纤维的表面形貌ꎮ 从图 4( c)中可以

看出ꎬ当 KH570 溶液浓度较低时ꎬ碳纤维表面沟壑

相对较深ꎬ这可能是因为 KH570 用量较少ꎬ碳纤维

表面活性位点并无明显增加ꎬCF 表面吸附的 PEK-C

较少ꎬ故碳纤维的表面粗糙度并无明显变化ꎮ 在图

4(d)中ꎬ当 KH570 溶液浓度为 2wt%时ꎬ碳纤维表面

沟壑基本消失ꎬ且无杂质出现ꎬ结合图 3 的分析可

知ꎬ使用适宜浓度的 KH570 溶液预先处理碳纤维ꎬ

可以使 PEK-C 通过氢键的作用在碳纤维表面形成

一定厚度的热塑性过渡层ꎮ 在图 4(e)和图 4(f)中ꎬ

随着 KH570 溶液浓度的进一步增加ꎬ碳纤维表面出

现絮状物ꎬ推测是碳纤维表面多余的低聚硅氧烷与

PEK-C 发生反应ꎬ导致 PEK-C 聚集ꎬ从而无法均匀

涂覆于碳纤维表面ꎮ

图 4 碳纤维的表面形貌

Fig? 4 Surface morphologies of CF

3? 3 CF / PPS 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

碳纤维表面处理前后 CF / PPS 复合材料的 XRD

测试结果如图 5 所示ꎮ 在图 5(a)中可以观察到三强

结晶峰ꎬ其2θ 角度分别为25? 57°、20? 59°和18? 90°ꎬ依

次对应(112)、(200)和(110)晶面ꎬ说明 CF / PPS 复

合材料中的 PPS 晶体属于正交晶系[17]

ꎮ 从图 5(b)

中可以发现ꎬCF-M-xK-0? 5P / PPS 复合材料中 PPS

的结晶度要低于 CF-A/ PPS 复合材料中 PPS 的结

晶度ꎬ且随 KH570 溶液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减小后增

加的趋势ꎮ 当 KH570 溶液浓度为 2wt%时ꎬCF-M-

xK-0? 5P / PPS 复合材料中 PPS 的结晶度最低ꎬ为

34? 17%ꎬ这可能是因为 PEK-C 作为一种无规聚合

物ꎬ在 PPS 结晶过程中起到成核抑制剂的作用[21]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纤维异相成核的诱导作用ꎬ

从而降低了复合材料中 PPS 的结晶度[22]

ꎮ 当 KH570

溶液浓度小于 2wt%时ꎬ碳纤维表面 PEK-C 的含量

随着硅烷偶联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ꎬ因此碳纤维对

PPS 结晶的诱导作用也会逐渐减弱ꎬ进而导致复合

材料中 PPS 结晶度的降低ꎮ 而当 KH570 溶液浓度

超过 2wt%时ꎬ过量的低聚硅氧烷与 PEK-C 发生反

应ꎬ导致其在碳纤维表面发生聚集ꎬ如图 4(e)和图 4

(f)所示ꎬ此时 PEK-C 对 PPS 结晶的抑制作用减

弱ꎬ进而使复合材料中 PPS 的结晶度有所增加ꎮ 此

外ꎬ从图 5(b)中还可以发现ꎬCF-M-xK-0? 5P / PPS

复合材料中 PPS 的晶粒尺寸明显大于 CF-A/ PPS

复合材料中 PPS 的晶粒尺寸ꎬ这可能是由于 PEK-C

降低了 PPS 的成核密度所导致[23]

2023 年第 9 期 25

???????????????????????????????????????????????

第28页

酚酞型聚芳醚酮与硅烷偶联剂协同改性 CF/ PPS 复合材料

(a)CF / PPS 复合材料的 XRD 曲线

(a)XRD curves of CF / PPS composites

(b)CF / PPS 复合材料结晶度及晶粒尺寸

(b)Crystallinity and grain size of CF / PPS composites

图 5 碳纤维表面处理前后 CF/ PPS 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

Fig? 5 Crystallization properties of CF/ PPS composites before

and after carbon fiber surface treatment

3? 4 CF / PPS 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性能和弯

曲性能

图 6 为碳纤维表面处理前后 CF / PPS 复合材料

的层间剪切强度( ILSS)ꎮ 从图 6 可以看出:使用

KH570 溶液和 PEK-C 溶液依次处理碳纤维后ꎬCF /

PPS 复合材料的 ILSS 提升明显ꎻ且随着 KH570 浓度

的增加ꎬCF / PPS 复合材料的 ILSS 呈先增加后减小

的趋势ꎮ当 KH570 溶液浓度为 2wt%时ꎬ复合材料的

ILSS 最优ꎬ达到53? 3 MPaꎬ较 CF-A/ PPS 复合材料的

ILSS 提升约 123? 9%ꎮ

图 6 碳纤维表面处理前后 CF/ PPS 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

Fig? 6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of CF/ PPS composites before

and after CF surface treatment

结合图 2、图 3 和图 4 结果ꎬ可以提出 KH570 和

PEK-C 协同提升 CF / PPS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机

理ꎬ如图 7 所示ꎮ 如图 7( a)所示ꎬ使用浓度为 2wt%

的 KH570 溶液和浓度为 0? 5wt%的 PEK-C 溶液依次

处理碳纤维后ꎬCF/ PPS 复合材料在分子间缠结以及

共价键合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强度更高的界面层[24]

且该界面层均匀覆盖于碳纤维表面ꎬ如图 7( b2)所

示ꎬ故在该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最优ꎮ当 KH570

溶液浓度小于 2wt%时ꎬ如图 7( b1)所示ꎬKH570 溶

液和 PEK-C 溶液依次处理后并没有在碳纤维表面

形成连续的界面层ꎬ故在该条件下 CF / PPS 复合材

料的 ILSS 提升幅度有限ꎮ 而当 KH570 溶液浓度大

于 2wt%时ꎬ复合材料的 ILSS 逐渐下降ꎬ如图 7(b3)

所示ꎬ推测可能是因为过量的低聚硅氧烷与 PEK-C

发生反应ꎬ生成絮状聚集物ꎬ使复合材料在界面处产

生缺陷ꎬ进而导致其 ILSS 降低ꎮ

图 7 碳纤维改性后复合材料的两种界面作用机理(a)和 KH570 溶液浓度对改性 CF 结构的影响(b)

Fig? 7 Two interfacial mechanisms of CF-modified composites (a) and the effect of

KH570 solution concentration on the structure of modified CF(b)

26 2023 年 9 月

???????????????????????????????????????????????

第2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图 8 为碳纤维表面处理前后 CF / PPS 复合材料

的弯曲性能ꎮ 从图 8 可以看出:使用 KH570 溶液和

PEK-C 溶液依次处理碳纤维后ꎬCF / PPS 复合材料

的弯曲性能提升明显ꎻ随着 KH570 溶液浓度的增

加ꎬCF / PPS 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均呈现

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ꎮ 当 KH570 溶液浓度为 2wt%

时ꎬCF / PPS 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最优ꎬ

分别达到 953 MPa 和 83? 2 GPaꎬ与 CF-A/ PPS 复合

材料相比ꎬ分别提升约 34? 4%和 1? 5%ꎮ 结合图 3、图

4 和图 7 分析可知ꎬ使用适宜浓度的 KH570 溶液和

PEK-C 溶液依次处理碳纤维有效地增加了复合材

料界面处 PEK-C 过渡层与碳纤维的结合强度ꎬ改善

了 PPS 与碳纤维之间应力传递的效率[24]

ꎬ进而提升

了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ꎮ

图 8 碳纤维表面处理前后 CF/ PPS 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

Fig? 8 Bending properties of CF/ PPS composites before

and after CF surface treatment

3? 5 CF / PPS 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图 9(a)和图 9(b)所示分别为 CF / PPS 复合材

料的储能模量 E′和内耗角正切值 tan δꎮ 从图 9 可

以发现ꎬCF-M-2K-0? 5P / PPS 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

储能模量和最小的内耗峰值ꎬ表明当使用浓度为 2wt%

的 KH570 溶液和浓度为 0? 5wt%的 PEK-C 溶液依

次处理碳纤维后ꎬCF / PPS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界

面强度ꎮ 推测这是因为碳纤维表面的活性位点在

KH570 与 PEK-C 的协同作用下大幅增加ꎬ使碳纤维

可以与更多的 PPS 分子产生化学键合ꎬ同时加强了

CF/ PPS 复合材料界面处分子间的相互缠结作用ꎬ这

往往会导致储能模量的升高和内耗峰值的减小[25]

(a)CF / PPS 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

(a)Storage modulus of CF / PPS composites

(b)CF / PPS 复合材料的内耗角正切

(b)Internal friction tangent of CF / PPS composites

图 9 碳纤维表面处理前后 CF/ PPS 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Fig? 9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F/ PPS composites

before and after carbon fiber surface treatment

4 结 论

(1)经浓度为 2wt%的 KH570 溶液与 0? 5wt%的

PEK-C 溶液依次处理后ꎬ碳纤维表面 O/ C 比和 C?O

含量分别提升约 2? 3 倍和 5? 4 倍ꎬ说明使用 KH570

和 PEK-C 协同处理后ꎬ可以大幅提升碳纤维表面活

性官能团的数量ꎮ

(2) PEK-C 在 PPS 结晶过程中起成核抑制剂

的作用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纤维异相成核的诱

导作用ꎬ从而降低了 CF / PPS 复合材料中 PPS 的结

晶度ꎮ

(3)使用浓度为 2wt%的 KH570 溶液与 0? 5wt%

的 PEK-C 溶液依次处理碳纤维后ꎬ可以有效提升

CF / PPS 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和弯曲性能ꎬ相较于

CF-A/ PPS 复合材料ꎬCF-M-2K-0? 5P / PPS 复合材

料的弯曲强度由 709 MPa 提高至 953 MPaꎬ提升约

34? 4%ꎬILSS 则由 23? 8 MPa 提高至 53? 3 MPaꎬ提升

约 123? 9%ꎮ

2023 年第 9 期 27

???????????????????????????????????????????????

第30页

酚酞型聚芳醚酮与硅烷偶联剂协同改性 CF/ PPS 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1] CHEON Jꎬ KIM M. Impact resistance and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enhancement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by

introducing MWCNT-anchored carbon fiber[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2021ꎬ 217: 108872.

[2] 陆承志ꎬ 赵乐ꎬ 杨雪勤ꎬ 等. 碳纤维增强聚醚酮酮模压复合材料

结构与性能调控研究[J]. 复合材料学报ꎬ 2021ꎬ 39(8): 3684-

3694.

[3] VALVERDE M Aꎬ BELNOUE P Hꎬ KUPFER Rꎬ et al. Compaction

behaviour of continuous fibre-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under

rapid processing conditions[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ꎬ 2021ꎬ 149: 106549.

[4] FREJ Hꎬ LÉGER Rꎬ PERRIN Dꎬ et al. Recovery and reuse of car ̄

bon fibre and acrylic resin from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used in ma ̄

rine application[ 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ꎬ 2021ꎬ

173: 105705.

[5] SONG Wꎬ GU A Jꎬ LIANG G Zꎬ et al. Effect of the surface rough ̄

ness on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s reinforced epoxy resin

composites[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ꎬ 2011ꎬ 257(9): 4069-4074.

[6] PARK S Jꎬ JUNG Yꎬ KIM S. Effect of fluorine-oxygen mixed gas

treated graphite fibers on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s of platinum-ru ̄

thenium nanoparticles toward methanol oxidation[J]. Journal of Flu ̄

orine Chemistryꎬ 2012ꎬ 144: 124-129.

[7] JONG S Wꎬ MIYEON Kꎬ JI E Lꎬ et al. Polyphenylene sulfide-mod ̄

ified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high - strength composites via electro ̄

phoretic deposition[J]. Journal of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and

Devicesꎬ 2022ꎬ 7(3): 100456.

[8] HU J Qꎬ LI Fꎬ WANG Bꎬ et al. A two-step combination strategy for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the interfacial adhesion of CF / PPS compos ̄

ites: The liquid-phase oxidation followed by grafting of silane cou ̄

pling agent[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2020ꎬ 191: 107966.

[9] ZHAO Lꎬ HUANG Zꎬ XIONG Sꎬ et al. Polyphenylene sulfide com ̄

posite laminate from flexible nonwovens and carbon fiber fabrics pre ̄

pared by thermal lamination and thermal treatment[J]. Polymer Bul ̄

letinꎬ 2019ꎬ 76(11): 5633-5648.

[10] 汪永花ꎬ 张寿春ꎬ 刘沛沛. 聚酰亚胺改性炭纤维增强聚苯硫醚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J]. 新型炭材料ꎬ 2019ꎬ 34(1): 68-74.

[ 11] AKIR Mꎬ AKIN E.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fiber-reinforced ther ̄

moplastic and thermosetting polyimide matrix composites manufac ̄

tured by using various synthesized PI precursor resins[J]. Compos ̄

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2021ꎬ 231: 109559.

[12] GAO X Pꎬ HUANG Z Gꎬ ZHOU H Mꎬ et al. Higher mechanical per ̄

formances of CF / PEEK composite laminates via reducing interlayer

porosity based on the affinity of functional s-PEEK[J]. Polymer Com ̄

positesꎬ 2019ꎬ 40(9): 3749-3757.

[13] ZHAO Yꎬ LIU Fꎬ LU Jꎬ et al. Si-Al hybrid effect of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hybrid sizing agent for carbon fiber/ PA6 composites

[J]. Fibers and Polymersꎬ 2017ꎬ 18(8): 1586-1593.

[14] UCPINAR Bꎬ AYTAC A.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urface-coated car ̄

bon fibers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poly(phenylene sulfide) compos ̄

ites[J].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ꎬ 2018ꎬ 53(8): 1-10.

[15] DONG Yꎬ YU Tꎬ WANG X Jꎬ et al. Improved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 in polyphenylene sulfide /carbon fiber composites via the

carboxylic poly-phenylene sulfide sizing agent[J]. Composites sci ̄

ence and Technologyꎬ 2020ꎬ 190(7): 108056.

[16] 赵乐ꎬ 陆承志ꎬ 王少飞ꎬ 等. 碳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结

晶结构与性能调控[J]. 工程塑料应用ꎬ 2022ꎬ 50(1): 72-77.

[17] 郝伟哲ꎬ 王壮志ꎬ 张学军. 碳纤维表面元素在高温下的演变规

律[J]. 化工进展ꎬ 2017ꎬ 36(S1): 332-338.

[18] SHENG Z Hꎬ SHAO Lꎬ CHEN J Jꎬ et al. Catalyst-free synthesis of

nitrogen-doped graphene via thermal annealing graphite oxide with

melamine and its excellent electrocatalysis[J]. Acs Nanoꎬ 2011ꎬ 5

(6): 4350-4358.

[19] YUAN Hꎬ WANG Cꎬ SHAN Zꎬ et al. Effect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on carbon fiber and its reinforced phenolic matrix composite [ 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ꎬ 2012ꎬ 259: 288-293.

[20] 朱姝ꎬ 何帅龙ꎬ 高家蕊ꎬ 等. 基于氧化石墨烯修饰活化碳纤维

的聚醚醚酮基复合材料[ 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ꎬ 2019ꎬ

35(8): 130-136.

[21] 何曼君ꎬ 陈维孝ꎬ 董西侠. 高分子物理: 修订版[M]. 上海: 复

旦大学出版社ꎬ 2000: 170-171.

[22] NING Nꎬ FU Sꎬ ZHANG Wꎬ et al. Realizing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in semicrystalline polymer/ filler composites

via interfacial crystallization [ J ].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ꎬ

2012ꎬ 37(10): 1425-1455.

[23] ZHAO D Fꎬ HAMADA Hꎬ YANG Y Q. Influence of polyurethane

dispersion as surface treatment on mechanicalꎬ thermal and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minated woven carbon - fiber -

reinforced polyamide 6 composites[ J]. Composites Part B: Engi ̄

neeringꎬ 2019ꎬ 160: 535-545.

[24] 赵康ꎬ 朱谱新ꎬ 荆蓉ꎬ 等. 碳纤维上浆剂的功能和进展[ J]. 纺

织科技进展ꎬ 2015ꎬ 5(2): 4-8.

[25] AFAGHI-KHATIBI Aꎬ MAI Y W. Characterisation of fibre / matrix

interfacial degradation under cyclic fatigue loading using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 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

Manufacturingꎬ 2002ꎬ 33(11): 1585-1592.

28 2023 年 9 月

???????????????????????????????????????????????

第3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0928? 004

基于多尺度分析的 EMAA 自修复缝线复合材料层间增韧作用研究

杨威亚1

ꎬ 高东晨2

ꎬ 铁 瑛1∗

ꎬ 张臻臻1

ꎬ 葛超坤1

(1? 郑州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ꎬ 郑州 450000ꎻ 2? 中轨检测认证 (郑州) 有限公司ꎬ 郑州 450000)

摘要: 为研究热塑性 EMAA 纤维缝线网络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层间断裂韧性和加热修复后韧性的双重增韧作用ꎬ

本文采用试验和数值多尺度建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ꎬ对含有 EMAA 缝线网络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在热修复前后的Ⅰ型层

间断裂韧性进行了分析ꎮ 根据碳纤维束微观模型预测碳纤维束等效力学参数ꎬ通过对缝线处单层板细观结构进行测量ꎬ建立

细观尺度单胞模型ꎬ预测细观单胞的等效力学参数ꎮ 完成 DCB 试件宏观模型构建ꎬ在宏观模型中添加黏性层模拟 EMAA 修复

剂ꎬ来进行Ⅰ型层间断裂韧性分析ꎬ采用三维 Hashin 失效判定准则和渐进退化模型对纤维束及基体进行损伤分析ꎬ利用双线

性本构模型对黏性层失效进行判定ꎮ 通过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ꎬ验证了该多尺度模型的有效性ꎻ仿真和试验

结果表明ꎬEMAA 缝线网络能有效提高层间断裂韧性ꎬ减缓裂纹扩展ꎻ三维缝合网络能够将自愈合 EMAA 送入损伤区域ꎬ继而

实现分层裂纹层间断裂韧性的高恢复(修复率为 175%)ꎮ

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材料ꎻ 多尺度分析ꎻ 均匀化方法ꎻ 层间断裂韧性ꎻ EMAA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09-0029-07

Study on interlaminar fracture toughness of self-healing composites based on multi-scale analysis

YANG Weiya

ꎬ GAO Dongchen

ꎬ TIE Ying

1∗

ꎬ ZHANG Zhenzhen

ꎬ GE Chaokun

(1?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ꎬ Zhengzhou Universityꎬ Zhengzhou 450000ꎬ Chinaꎻ

2? Middle Rail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Zhengzhou) Co.ꎬ Ltd.ꎬ Zhengzhou 450000ꎬ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ual toughening effect of the thermoplastic EMAA fiber suture on the interlayer

fracture toughness of carbon fiber composite laminates and the toughness after heat repairꎬ experimental and numeri ̄

cal multi-scale modeling methods were usedꎬ the type Ⅰ interlaminar fracture toughness of carbon fiber composite

laminates with EMAA suture network before and after thermal repair was analyzed. The equivalent mechanical pa ̄

rameters of carbon fiber bundles were predicted by the microscopic model of carbon fiber bundlesꎬ by measuring the

meso-structure of the monolayer at the suture lineꎬ a meso-scale unit cell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e ̄

quivalent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the unit cell. The macro model of DCB specimen was constructedꎬ and a viscous

layer was added to the macro model to simulate EMAA repair agent to conduct type Ⅰ interlaminar fracture tough ̄

ness analysis. Three-dimensional Hashin failure criterion and progressive degradation model were used to conduct

damage analysis on fiber bundle and matrixꎬ and bilinear constitutive model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failure of vis ̄

cous laye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ulti-scale model is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ith the sim ̄

ulation results.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AA suture network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fracture toughness between layers and slow down crack propagation. Moreoverꎬ the three-dimensional suture net ̄

work can send self-healing EMAA into the injury areaꎬ and then achieve high recovery of fracture toughness be ̄

tween layered cracks (repair rate of 175%).

Key words:carbon fiber compositesꎻ multiscale analysisꎻ homogenization methodsꎻ interlayer fracture tough ̄

nessꎻ EMAA

收稿日期: 2022-07-0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2175153)

作者简介: 杨威亚 (1996—)ꎬ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研究方向为自修复复合材料ꎮ

通讯作者: 铁瑛 (1978—)ꎬ 女ꎬ 教授ꎬ 主要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损伤分析ꎬ tieying@zzu? edu? cnꎮ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低质量、高刚性

和低热膨胀性等优异性能ꎬ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

纺织、化工机械等领域被广泛应用[1-3]

ꎮ 层合结构

是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主要的结构之一ꎬ纤维

增强聚合物层合板由于边缘应力和外界载荷等因素

的影响容易产生分层损伤和基体开裂ꎬ导致层合板

2023 年第 9 期 29

???????????????????????????????????????????????

第32页

基于多尺度分析的 EMAA 自修复缝线复合材料层间增韧作用研究

的力学性能和结构完整性严重下降ꎬ在复合材料实

际使用过程中构成巨大的安全隐患ꎮ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复合材料自修复方

法开展了诸多研究ꎬ该方法可以用于恢复热固性聚

合物和复合结构的力学性能[4-11]

ꎮ EMAA 是一种可

修复的热塑性材料ꎬ具有较高的抗剥离性和优异的

热机械性能ꎬ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增强及修复损伤的

理想材料ꎮ Pingkarawat 等[9] 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

了可修复热塑性聚乙烯甲基丙烯酸(Ethylene-co-

Methacrylic AcidꎬEMAA)颗粒对纤维层合板分层裂

纹的修复性能ꎬ发现 EMAA 具有恢复疲劳裂纹扩展

抗力的能力ꎬ在静载荷下具有较高的恢复效率ꎮ Yang

等[10]对缝合纤维聚合物层合板进行了试验研究ꎮ

结果表明通过创建 EMAA 三维自愈合纤维系统ꎬ提

高了层合板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ꎬ减少了层合板的

分层损伤ꎮ 但试验的方法只能对材料的宏观性能进

行研究ꎬ且需要进行大量试验ꎬ成本较高ꎮ 申艳娇

等[11]通过建立模拟修复剂及树脂基体的双分区黏

聚区宏观有限元模型ꎬ研究了内联自修复网络对复

合材料层合板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ꎬ解释了含内联

自修复试件的层间增韧机理ꎬ但这种研究方法对材

料参数进行了等效化处理ꎬ无法得到准确的材料宏

观力学性能参数ꎮ

张晓晶等[12]通过建立碳纤维复合材料缝合层压

板细观结构单胞模型ꎬ利用代表体元法ꎬ预测了缝合

复合材料单向板及缝合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力学性能ꎬ

并与试验结果对比ꎬ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ꎮ Li 等[13]

基于 Reddy 分层理论(RLWT)和均匀化方法建立了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两尺度分层多尺度方法ꎬ对层合板

的宏观问题进行离散化处理ꎬ研究了单向复合材料

板和编织复合材料板的宏观和微观应力分布ꎬ该种

方法计算成本低ꎬ可以得到精确的宏观应力ꎮ Hou

等[14]采用多尺度建模的方法ꎬ在微观尺度构建碳纤

维和树脂基体代表性体单元模型ꎬ在中尺度及宏观

尺度建立有限元模型ꎬ在不同尺度层面对材料宏观

力学性能进行逐层预测ꎬ为复合材料力学参数研究

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计算方法ꎮ

本文采用试验和数值多尺度建模分析相结合的

方法来研究 EMAA 自修复缝线对碳纤维复合材料

层合板的双重增韧性能ꎮ 与传统单一尺度模型相比ꎬ

这种建模方法建立微观、细观和宏观有限元模型ꎬ能

从微观尺度逐步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ꎬ准确预测材

料的失效形式ꎬ同时采用局部均匀化方法提高了计

算精度和计算效率ꎮ 通过进行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

板双悬臂梁(Double Cantilever BeamꎬDCB) Ⅰ型层

间断裂韧性的拉伸试验ꎬ与仿真结果对比ꎬ验证多尺

度模型的正确性ꎬ并采用载荷-位移、临界应变能释

放率和裂纹长度作为层间增韧表征参数ꎬ对 EMAA

缝线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双重增韧效果进行

了评价ꎮ

1 自修复复合材料多尺度模型

1? 1 微观尺度模型

碳纤维纱线微观尺度模型构建参考文献[15]ꎮ

1? 2 细观尺度模型

利用型号为 KEYENCE-VHX-6000 的超景深显

微镜对碳纤维自修复复合材料单层板 EMAA 缝线处

进行了观察测量ꎬ细观结构如图 1( a)所示ꎬ缝线处

裂纹长度 l = 8 026.05 μmꎬ缝线孔径 d = 1 523.99 μmꎬ

裂纹尖端角 θ = 22? 03°ꎮ 根据观测到的真实 EMAA

缝线处的结构和尺寸构建细观尺度模型ꎬ将缝线处

的碳纤维菱形裂纹按长高比及裂纹面积等效成椭圆

形ꎬ从而减少有限元模型中裂纹顶点处的应力集中ꎬ

采用四面体单元对几何模型进行离散化处理ꎬ网格

尺寸为 0? 05 mmꎬ得到有限元模型ꎮ 如图 1(b)所示ꎬ

一区为 EMAA 纤维束ꎬEMAA 材料参数见表 1

[9ꎬ16]

二区为环氧树脂ꎬ环氧树脂材料参数见文献[15]ꎬ

三区为碳纤维束ꎮ 碳纤维自修复复合材料细观有限

元模型 EMAA 和基体损伤起始分别采用“朱-王-

唐”本构模型[17]和最大主应力准则[18] 来描述ꎬ采用

断裂能的刚度退化来表征损伤起始及损伤演化ꎮ 采

用三维 Hashin 失效准则[19] 来判断碳纤维束材料的

初始损伤ꎮ

图 1 碳纤维单向复合材料层合板 EMAA 缝线

细观结构及高保真细观有限元模型

Fig? 1 Carbon fiber unidirectional composite laminate EMAA

suture mesoscopic structure and high-fidelity

mesoscopic finite element model

30 2023 年 9 月

???????????????????????????????????????????????

第3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表 1 EMAA 的材料参数

Table 1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MAA

力学参数 数值

Ⅰ型层间断裂能 GⅠC

/ (kJ/ m

) 2.25

拉伸强度 t

/ MPa 16

剪切强度 S

/ MPa 8.6

1? 3 均匀化方法

均匀化理论假定单元细胞周期性地出现在任何

特定的区域ꎮ 均匀化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系统地

发展复合材料宏观本构关系和计算复合材料微观结

构中的应力ꎬ使宏观力学和微观力学可以在同一背

景下处理ꎮ

根据碳纤维单向复合材料结构特点ꎬ将细观模

型中纤维束、EMAA 缝线和基体转化成一个单层ꎮ 根

据文献[15]均匀化方法中的计算公式编写 Python 脚

本ꎬ在模型计算时调用该脚本ꎬ在细观模型的整体应

力应变响应中ꎬ利用均匀化方法得出单向单层板的

等效应力-应变曲线ꎬ计算得到的单层等效力学参数

见表 2ꎮ

表 2 单层等效力学参数

Table 2 Equivalent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monolayer

弹性参数 数值 强度参数 数值

杨氏模量 E11

/ MPa 160 456 拉伸强度 Xt

/ MPa 2 268

杨氏模量 E22

=E33

/ MPa 16 400 压缩强度 Xc

/ MPa 868

剪切模量 G12

=G13

/ MPa 5 465 拉伸强度 Yt

/ MPa 91.6

剪切模量 G23

/ MPa 4 577 压缩强度 Yc

/ MPa 170

泊松比 V12

=V13 0.3 剪切强度 S12

= S13

/ MPa 115

泊松比 V23 0.36 剪切强度 S23

/ MPa 60

1? 4 碳纤维自修复复合材料层合板自修复

数值模拟

1? 4? 1 层间损伤模拟

本文通过在单元层之间加入厚度为 0 mm 的 Co ̄

hesive 单元来模拟层合板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ꎬ根

据 Cohesive 单元的失效来模拟中间层分层裂纹的发

生与扩展ꎮ

针对 Cohesive 单元的损伤分析ꎬ本文采用双线

性本构模型ꎬ如图 2 所示ꎮ 复合材料在分层失效中

存在两个阶段ꎬ阶段 1 为胶层材料达到强度极限前

的线弹性阶段ꎬ阶段 2 为胶层材料达到强度极限后

的线性降低软化阶段ꎮ Cohesive 单元处于阶段 1

时ꎬ当其应力达到最大 σmax即 M 点时ꎬCohesive 单元

发生起始损伤ꎬ采用二次名义应力作为其判断准则ꎬ

具体公式为:

σn

æ

è

ç

ö

ø

÷

σs

æ

è

ç

ö

ø

÷

σt

æ

è

ç

ö

ø

÷

=1 (1)

式中:N 为 Cohesive 单元的法向拉伸强度ꎻS 和 T 为

垂直于裂纹面的剪切强度ꎮ

Cohesive 单元在阶段 2 处于线性降低软化阶

段ꎬ当其应力值降到最低点即 N 点时ꎬCohesive 单元

完全失效ꎬ采用基于断裂能的 B-K 准则[16] 作为其

判断准则ꎬ具体公式为:

c =G

+ (G

-G

n )

+G

+G

+G

æ

è

ç

ö

ø

÷

η

(2)

式中:G

n表示胶层界面法向方向产生裂纹所需要的

断裂能ꎻG

s和 G

t 表示胶层界面切向方向产生裂纹所

需要的断裂能ꎻG

c为界面胶层裂纹扩展时所需要的

断裂能ꎻη = 1? 45

[20]

ꎮ Cohesive 单元的力学参数见文

献[15]ꎮ

图 2 Cohesive 单元双线性本构模型

Fig? 2 Cohesive element bilinear constitutive model

1? 4? 2 宏观有限元模型

为了真实反映加热愈合前后 EMAA 自修复缝线

对试件层间增韧的作用ꎬ将试件中 EMAA 缝线按其

横截面积在有限元模型中等效为面积相等的矩形黏

聚层ꎬ并将其在有限元模型中的分布位置与试件中

EMAA 缝线真实分布情况相对应ꎮ 根据试验结果可

得ꎬ修复前 EMAA 摊开面积为圆形ꎬ直径 d = 1? 5 mmꎬ

面积为 1? 77 mm

ꎬ修复后试件中 EMAA 的摊层面积

为椭圆形ꎬ长轴 a1

= 9? 5 mmꎬ短轴 b1

= 6? 25 mmꎬ面

积为 44? 18 mm

ꎬ修复后 EMAA 的摊层面积为修复

前的 24? 96 倍ꎬ与 Pingkarawat 等[9] 的研究结果相符ꎮ

图 3 为试件断裂面修复前后缝线处的 EMAA 变化ꎬ

根据试验结果设置修复后有限元模型中的黏聚层大

小ꎬ自修复前后有限元模型及黏聚层在模型中分布

情况如图 4 所示ꎮ

2023 年第 9 期 31

???????????????????????????????????????????????

第34页

基于多尺度分析的 EMAA 自修复缝线复合材料层间增韧作用研究

图 3 修复前后试件断裂面 EMAA 缝线处变化

Fig? 3 Changes at the EMAA suture of the fracture surface

of the specimen before and after the repair

图 4 含 EMAA 的 DCB 试件有限元模型

Fig? 4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DCB specimen with EMAA

基于上述均匀化方法得到的单层等效力学参数

来构建碳纤维自修复复合材料Ⅰ型层间断裂韧性双

悬臂梁(DCB)有限元模型ꎬ层合板采用六面体单元

(C3D8I)进行离散ꎬEMAA 网格类型为八节点三维

黏结单元(COH3D8)ꎬ试件尺寸为 200 mm×20 mm×

3? 08 mmꎮ Cohesive 单元和层合板之间施加绑定约

束ꎬ使 Cohesive 单元两侧的单元位移和应力协调ꎮ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 1 材料和 DCB 试件制备

试件制备材料为碳纤维/ 环氧树脂预浸料(威海

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ꎬ缝线材料为 EMAAꎬ

总铺层为 22 层ꎬ单层预浸料厚度为 0? 14 mmꎬ铺贴

尺寸为 200 mm×20 mmꎮ 自修复碳纤维环氧树脂层

合板采用交铺([0°/ 90°]11 )叠置模式ꎬ其中上下盖

板铺层各 3 层ꎬ中间层铺层和上下盖板的铺层顺序

分别为[90°/ 0°]8和[0°/ 90°/ 0°]2 ꎮ 在层合板铺层过

程中ꎬ于中间界面铺置一层厚度为 0? 02 mm 且长度

为 55 mm 的 Teflon 薄膜用来形成预裂纹ꎮ 不含修复

试剂的层合板铺层完成后ꎬ用型号为 QMC-100 的模

压机进行压制ꎮ 含修复试剂的层合板ꎬ在中间铺层

完成后ꎬ将直径为 1? 5 mm 的 EMAA 缝线缝进中间

层中ꎬ缝线间距为 10 mm×10 mmꎬ构建 EMAA 三维

自修复网络ꎮ 缝合完成后ꎬ在试件上盖上盖板ꎬ防止

EMAA 在高温固化及加热自修复过程中流失ꎮ 热压

制备时ꎬ首先将预制好的层合板试件放入模压机的

阴阳模中并合模ꎬ真空马达运转抽真空ꎬ温度从室温

以 1 ℃ / 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至 80 ℃后保持恒温 40

minꎬ将压力设置为 7 kg / cm

ꎬ再以 1 ℃ / min 的速率

升温至 120 ℃后保温 90 minꎬ自然降温到 40 ℃后开

模取出试件ꎮ 试件制备流程如图 5 所示ꎮ

图 5 试件制备流程图

Fig? 5 Sample preparation flow chart

2? 2 Ⅰ型层间断裂韧性测试及自修复评价

Ⅰ型层间断裂韧性测试所选用的万能拉伸试验

机是长春科新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的 WDW-300ꎬ根据

ASTM D5528—01 标准ꎬ以恒定位移速率 2 mm / min

对 DCB 试件的预裂纹端施加裂纹拉伸载荷ꎬ如图 6

所示ꎮ 在总长度为 55 mm 的分层裂纹范围内ꎬ每间隔

5 mm 设置一个裂纹扩展增量ꎬ并在每一个裂纹扩展

增量处测量拉伸载荷、裂纹张开位移和裂纹长度值ꎮ

图 6 万能拉伸试验机及拉伸试验

Fig? 6 Universal tensile testing machine and tensile test

32 2023 年 9 月

???????????????????????????????????????????????

第3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对完成 DCB 拉伸试验的自修复层合板进行加

热修复ꎬ将试件加热到 150 ℃并保温 90 minꎬ然后在

室温下冷却固化ꎬ重复拉伸测试试验ꎮ

3 结果与讨论

3? 1 多尺度模型验证

图 7(a)为无 EMAA 缝线的 DCB 试件数值仿真

分析和试验结果的载荷-位移曲线ꎮ 由图 7( a) 可

知ꎬ试验和仿真得到的载荷-位移曲线和试验得出的

曲线基本吻合ꎮ 无 EMAA 缝线的数值模拟和试验得

到的峰值力分别为28? 83 N 和28? 37 Nꎬ误差为1%ꎮ 图

7(b)为含 EMAA 缝线的碳纤维层合板试件在修复

前拉伸试验和数值仿真的载荷-位移曲线ꎮ 与不加

修复剂相比ꎬ加入修复剂后碳纤维复合材料峰值载

荷及加载处开口位移明显增大ꎬ说明 EMAA 缝线对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有明显的层间增韧效果ꎮ 其

仿真和试验的峰值力分别为 40? 33 N 和 36? 96 Nꎬ误

差为 9? 1%ꎮ 图 7(c)为含 EMAA 缝线试件修复后的

试验和仿真的载荷-位移曲线ꎬ由于在靠近预裂纹处

只有一侧修复剂往分层裂纹处流动ꎬ导致 EMAA 流

动面积较小ꎬ而建模时设置的黏聚层面积均等ꎬ因此

仿真的峰值载荷与试验结果有一定差异ꎮ 其仿真峰

值力为 50? 25 Nꎬ试验峰值力为 45? 27 Nꎬ误差为

11%ꎬ仿真和试验曲线总体趋势吻合ꎮ

(a)无 EMAA 缝线试件

(b)含 EMAA 缝线修复前试件

(c)含 EMAA 缝线修复后试件

图 7 DCB 试件拉伸载荷-开口位移试验与数值仿真曲线

Fig? 7 DCB specimen tensile load-opening displacement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curves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ꎬ数值仿真模拟曲线和试验

曲线数值上有一定差异ꎬ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ꎬ证明

此多尺度模型准确有效ꎮ

3? 2 EMAA 对层间增韧的影响

图 8 为无 EMAA 缝线网络及含 EMAA 缝线网络

DCB 试件载荷-位移曲线ꎮ 由图 8 可知ꎬ与无 EMAA

缝线网络的试件相比ꎬ含 EMAA 缝线网络的试件拉

伸试验过程中峰值载荷及试件加载点开口位移均有

大幅提高ꎬ说明缝线网络增强了层合板层间连接强

度ꎮ 在试件拉伸过程中ꎬ拉伸载荷开始呈线性变化ꎬ

在达到第一个峰值后开始减小ꎮ 这是由于裂纹在扩

展到修复剂缝线处之前ꎬ载荷均以线性的方式增长ꎮ

在裂纹扩展到第一排缝线处时ꎬ由于 EMAA 缝线的

桥联增韧效果ꎬ载荷达到第一个峰值ꎬ之后裂纹突然

扩展越过第一排缝线并向第二排缝线扩展ꎬ导致第一

排部分缝线断裂ꎬ载荷会出现一个突降的现象ꎬ之后如

此重复ꎬ也再次说明 EMAA 缝线的增韧作用ꎮ

图 8 无 EMAA 缝线与含 EMAA 缝线 DCB 试件

载荷-位移试验与仿真曲线

Fig? 8 Load-displacement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curves of

DCB specimen with seamless line and suture line

图 9 为无 EMAA 缝线网络和含 EMAA 缝线网络

修复前 DCB 试件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和裂纹扩展

长度的关系曲线ꎮ 在缝线密度为 10 mm×10 mm 的

2023 年第 9 期 33

???????????????????????????????????????????????

第36页

基于多尺度分析的 EMAA 自修复缝线复合材料层间增韧作用研究

条件下ꎬDCB 试件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随着裂纹长

度的增加而提高ꎮ 在层间裂纹扩展过程中ꎬ无 EMAA

缝线网络试件只有纤维或基体界面的破坏ꎬ而含缝

线网络的试件存在纤维桥联和 EMAA 桥联ꎬ纤维或

基体界面的破坏和 EMAA 缝线的拔出与断裂都会

消耗能量ꎬ从而能更好抵抗层间裂纹的扩展ꎮ 在相

同裂纹长度下ꎬ含 EMAA 缝线网络修复前 DCB 试件

的Ⅰ层间断裂韧性更高ꎮ

图 9 无 EMAA 缝线和含 EMAA 缝线修复前

DCB 试件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

Fig? 9 Type Ⅰ interlayer fracture toughness of DCB specimens

before seamless thread and suture repair

图 10 为缝合试件在拉伸试验过程中 EMAA 的

桥联现象ꎬ由图可知ꎬ缝合试件在裂纹扩展过程中存

在 EMAA 桥联的形成与断裂ꎮ

图 10 EMAA 桥联现象

Fig? 10 EMAA bridging phenomenon

由以上分析可知ꎬEMAA 缝线网络能够形成桥

联区域ꎬ增强层合板之间的连接ꎬ有效抵抗层间裂纹

扩展ꎬ增强层合板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ꎮ

3? 3 EMAA 对Ⅰ型层间断裂韧性修复效果

的影响

图 11 为含 EMAA 缝线网络修复前后试件载荷-

位移曲线ꎮ 由图 11 可以看出ꎬ与修复前相比ꎬ修复

后试件的最大峰值载荷变大ꎬ表明熔融状态的 EMAA

流动到受损区域ꎬ冷却后 EMAA 凝固并修复层间裂

纹损伤ꎮ 修复后试件的最大峰值载荷下降幅度变小ꎬ

载荷的波动幅度也有所减小ꎬ这是由于修复后 EMAA

流动到层间裂纹处且摊开面积变大ꎬ增加了层合板

层间连接韧性ꎮ 综合分析可知在热愈合时 EMAA 能

流动到分层裂纹内ꎬ使层合板层间断裂韧性得到高

效修复ꎮ

图 11 含 EMAA 缝线网络试件修复前后

载荷-位移试验与仿真曲线

Fig? 11 Load-displacement test and simulation curves

before and after repair of a test piece with sutures

图 12 为含缝线网络 DCB 试件修复前后的Ⅰ型

层间断裂韧性和裂纹扩展长度的关系曲线ꎮ 由图

12 可知ꎬ修复前后试件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和裂纹

扩展长度的关系曲线趋势相同ꎬ由于缝线的增韧效

果ꎬ层合板的层间断裂韧性随着层间裂纹长度的增

加而提高ꎮ 但在相同裂纹长度下ꎬ与修复前相比ꎬ修

复后试件的层间断裂韧性更高ꎬ这也再次说明热修

复时 EMAA 能有效愈合分层裂纹损伤ꎬ使层合板层

间断裂韧性得到修复和增强ꎮ

图 12 含缝线网络 DCB 试件修复前后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

Fig? 12 Fracture toughness of type Ⅰ interlayer fracture before

and after repair of DCB specimens containing sutures

本文通过拉伸试验得到含 EMAA 修复剂修复前

后 DCB 试件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值ꎬ为了保证试验

结果的准确性ꎬ拉伸试验设置了 5 组ꎬ图 13 所示为

含修复剂试件修复前后的 GⅠC值ꎮ

34 2023 年 9 月

???????????????????????????????????????????????

第3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图 13 含修复剂试件修复前后Ⅰ型层间断裂韧性

Fig? 13 TypeⅠinterlayer fracture toughness of the

prosthetic agent specimens before and after repair

对不同试件的试验结果取平均值ꎬ可以得到含

修复剂试件修复前后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平均值ꎮ

计算结果见表 3ꎮ

表 3 含 EMAA 自修复试剂试件Ⅰ型层间断裂韧性

Table 3 TypeⅠinterlayer fracture toughness of

self-healing reagent specimens with EMAA

试件

GⅠC

/ (kJ/ mm

)

修复前 修复后

修复效率

/ %

0.67 1.17 175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ꎬ缝线直径为 1? 5 mmꎬ含 EMAA

自修复网络修复后试件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比自修

复之前试件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提高约 175%ꎮ 综

上分析可知ꎬEMAA 缝线能够有效修复层合板的分

层裂纹损伤ꎬ并增强层合板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ꎮ

4 结 论

(1)文章基于局部均匀化方法建立了微观-细

观-宏观的多尺度模型来研究含 EMAA 缝合剂的碳

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力学性能参数ꎮ 通过 DCB

试验及数值仿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ꎬ发现拉伸试验

中拉伸载荷-开口位移曲线趋势一致且峰值载荷误

差不超过 11%ꎬ证明了该多尺度模型的有效性ꎮ

(2)EMAA 缝线网络使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试

件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得到显著提高ꎬ表明 EMAA

缝线网络能够有效增强层合板之间的连接ꎬ抵抗层

间裂纹扩展ꎬ具有较好的增韧能力ꎮ

(3)对产生裂纹损伤的试件进行热愈合ꎬ试件层间

断裂韧性得到修复ꎬ修复效率为 175%ꎬ说明 EMAA能

够完全修复碳纤维环氧树脂层合板的分层裂纹损伤ꎮ

(4)未缝合试件和缝合试件层合板Ⅰ型层间断

裂韧性随裂纹长度的增加呈现先增高后趋于稳定的

趋势ꎮ 这是因为裂纹长度较小时ꎬ纤维桥联和 EMAA

桥联增韧占据主导ꎬ随着裂纹长度增加ꎬ裂纹尖端弯

矩变大ꎬ导致纤维桥联和缝线的增韧效果降低ꎮ

参考文献

[1] 刘强.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J]. 科技与企

业ꎬ 2015(22): 221.

[2] 包建文ꎬ 蒋诗才ꎬ 张代军. 航空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

状和趋势[J]. 科技导报ꎬ 2018ꎬ 36(19): 52-63.

[3] 周骐ꎬ 丁新静ꎬ 苏亚玎.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领域中的应

用[J]. 纤维复合材料ꎬ 2021ꎬ 38(4): 90-94.

[4] KIM Sꎬ KIM B Hꎬ OH Mꎬ et al. Repeatable crack self-healing by

photochemical [2+2] cycloaddition of TCE-co-DCE monomers enclosed

in homopolymer microcapsules[J]. Polymersꎬ 2019ꎬ 11(1): 104.

[5] SHABANI Pꎬ SHOKRIEH M Mꎬ SAEEDI A. A novel model to sim ̄

ulate the formation and healing of cracks in self-healing cross-ply

composites under flexural loading[ 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19ꎬ

235: 111750.

[6] GAO Yꎬ LIU Lꎬ WU Zꎬ et al. Toughening and self-healing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 using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poly

(ethylene-co-methacrylic acid) sandwich membrane[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ꎬ 2019ꎬ 124: 105510.

[7] LOH T Wꎬ LADANI R Bꎬ ORIFICI Aꎬ et al. Ultra-tough and in-situ

repairable carbon /epoxy composite with EMAA[ 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ꎬ 2020ꎬ 143(7): 106206.

[8] SHANMUGAM Lꎬ NAEBE Mꎬ KIM Jꎬ et al. Recovery of modeⅠself-

healing interlaminar fracture toughness of fiber metal laminate by

modified double cantilever beam test [ J]. Composites Communica ̄

tionsꎬ 2019ꎬ 16: 25-29.

[9] PINGKARAWAT Kꎬ WANG C Hꎬ VARLEY R Jꎬ et al. Self -

healing of delamination fatigue cracks in carbon fibre-epoxy laminate

using mendable thermoplastic [ J ].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ꎬ

2012ꎬ 47(10): 4449-4456.

[10] YANG Tꎬ WANG C Hꎬ ZHANG Jꎬ et al. Toughening and self-

healing of epoxy matrix laminates using mendable polymer stitching

[J].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ꎬ 2012ꎬ 72(12): 1396-1401.

[11] 顾海超ꎬ 杨涛ꎬ 申艳娇.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自修复的研究进展

[J]. 材料导报: 纳米与新材料专辑ꎬ 2016ꎬ 30(2): 374-377.

[12] 张晓晶ꎬ 杨慧ꎬ 汪海. 细观结构对缝合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分析[J]. 工程力学ꎬ 2010ꎬ 27(10): 34-41.

[13] LI D Hꎬ WAN A S. A layerwise multiscale analysis method for com ̄

posite laminated plates[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21ꎬ 257: 113157.

[14] HOU Yꎬ MENG Lꎬ LI Gꎬ et al. A novel multiscale modeling strate ̄

gy of the low-velocity impact behavior of plain woven composites

[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21ꎬ 274: 114363.

[15] 赵巧莉ꎬ 侯玉亮ꎬ 刘泽仪ꎬ 等. 碳纤维平纹机织复合材料低速

冲击及冲击后压缩性能多尺度分析[J]. 中国机械工程ꎬ 2021ꎬ

32(14): 11.

[16] WANG C Hꎬ SIDHU Kꎬ YANG Tꎬ et al. Interlayer self-healing

and toughening of carbon fibre / epoxy composites using copolymer

films[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ꎬ

2012ꎬ 43(3): 512-518.

[17] 王学真. 热塑性树脂材料本构模型建立及基于 ABAQUS 子程序

开发[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ꎬ 2012.

[18] ZHAO Zꎬ DANG Hꎬ ZHANG Cꎬ et al. A multi - scale modeling

framework for impact damage simulation of triaxially braided com ̄

posites[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ꎬ

2018ꎬ 110: 113-125.

[19] 王新峰. 机织复合材料多尺度渐进损伤研究[D]. 南京: 南京

航空航天大学ꎬ 2007.

[ 20] SUN L Gꎬ TIE Yꎬ HOU Y Lꎬ et al. Prediction of failure behavior of

adhesively bonded CFRP scarf Joints using a cohesive zone model

[J].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ꎬ 2020ꎬ 228: 106897.

2023 年第 9 期 35

???????????????????????????????????????????????

第38页

冲击荷载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低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0928? 005

冲击荷载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低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张志鹏1

ꎬ 张凯章2

ꎬ 巩 达3

(1?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道路桥梁工程系ꎬ 赤峰 024005ꎻ 2? 陕西建工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ꎬ 西安 710032ꎻ

3? 中国地质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ꎬ 北京 100083)

摘要: 基于试验研究了温度效应与应变率效应对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ꎮ 采用电液伺服压力机及分离式霍

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装置ꎬ在低温(10 ℃ 、0 ℃ 、-10 ℃ 、-20 ℃ 、-30 ℃ )环境下对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开展不同冲击气压下

的单轴压缩试验ꎬ分析试件应力-应变曲线、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及增长因子与温度和冲击气压间的关系ꎮ 结果表明:温度的降

低使试件峰值应力增大ꎬ峰值应变减小ꎻ0? 55 MPa 冲击气压作用下ꎬ相较于 10 ℃ ꎬ温度为 0 ℃ 、-10 ℃ 、-20 ℃ 、-30 ℃ 时试件

抗压强度增幅分别为 1? 50%、7? 09%、15? 83%、23? 34%ꎬ抗拉强度增幅分别为 10? 34%、23? 17%、38? 86%、60? 78%ꎬ低温作用下

试件峰值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增大ꎬ抵抗外荷载能力增加ꎬ延性降低ꎻ不同冲击气压下ꎬ试件抗压、抗拉强度 DIF 随着温度的降

低而增大ꎬ低温环境使试件应变率效应更加敏感ꎬ且抗拉强度的应变率效应敏感性高于抗压强度的应变率效应敏感性ꎻ低温环

境下ꎬ对试件的峰值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影响应优先考虑温度效应ꎬ其次考虑应变率效应ꎮ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ꎻ 低温ꎻ 抗压强度ꎻ 抗拉强度ꎻ DIFꎻ 温度效应ꎻ 应变率效应ꎻ 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09-0036-07

Experimental study on low tempera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asalt fiber concrete under impact load

ZHANG Zhipeng

ꎬ ZHANG Kaizhang

ꎬ GONG Da

(1? Department of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ꎬ Inner Mongolia Transport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ꎬ Chifeng 024005ꎬ Chinaꎻ

2? Shaanx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nstruction Group Co.ꎬ Ltd.ꎬ Xi’an 710032ꎬ Chinaꎻ

3?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ꎬ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ꎬ Beijing 100083ꎬ China)

Abstract: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effect and strain rate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asalt fiber re ̄

inforced concrete were studied based on experiments. An electro-hydraulic servo press and a split Hopkinson pres ̄

sure bar (SHPB) were used to carry out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of basalt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under different

impact pressures in low temperature environments (10 ℃ 、0 ℃ 、-10 ℃ 、-20 ℃ 、-30 ℃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men stress-strain curveꎬ compressive strengthꎬ tensile strength and growth factor with temperature and impact

pressure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crease of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the peak stress of the speci ̄

menꎬ while the peak strain decreases. Compared with 10 ℃ under the action of 0? 55 MPa impact air pressureꎬ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specimens increased by 1? 50%ꎬ 7? 09%ꎬ 15? 83% and 23? 34% at the temperatures of

0 ℃ ꎬ-10 ℃ ꎬ-20 ℃ and -30 ℃ . The strength increases 10? 34%ꎬ 23? 17%ꎬ 38? 86% and 60? 78%ꎬ respective ̄

ly. Under the action of low temperatureꎬ the peak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specimen in ̄

creaseꎬ the resistance to external load increasesꎬ and the ductility decreases. Under different impact pressuresꎬ the

compressive and tensile strength DIF of the specimen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temperature. The low tempera ̄

ture environment makes the specimen more sensitive to the strain rate effectꎬ and the strain rate effect sensitivity of

tensile strengt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In the low temperature environmentꎬ the influence of the

peak tensile strength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specimen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to the temperature effectꎬ

followed by the strain rate effect.

Key words:basalt fiberꎻ low temperatureꎻ compressive strengthꎻ tensile strengthꎻ DIFꎻ temperature effectꎻ

strain rate effectꎻ composites

收稿日期: 2022-08-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878031)

作者简介: 张志鹏 (1987—)ꎬ 男ꎬ 硕士ꎬ 副教授ꎬ 主要从事道路与铁道工程、 新型建筑材料方面的研究ꎬ Zhangzhip20220802@163? comꎮ

36 2023 年 9 月

???????????????????????????????????????????????

第3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1 前 言

随着我国西北地区的不断发展ꎬ众多重大工程投

入建设与使用ꎬ由于受到极端环境的影响ꎬ混凝土建

筑物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中ꎬ最低气温可达-30 ℃ 以

下ꎬ受低温环境影响ꎬ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会产生劣化ꎬ

从而给高寒地区结构工程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1-5]

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ꎬ建筑结构

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开裂及脆性破坏ꎬ给建筑结

构的安全性带来极大隐患[6]

ꎮ 研究表明在混凝土中

添加纤维能够极大改善其性能ꎬ增强混凝土抗压、抗

拉强度ꎬ减小其本身孔隙率ꎬ提升韧性ꎬ增强其抵抗

荷载变形的能力及耐久性[7-10]

ꎮ 玄武岩纤维是以天

然玄武岩高温熔融拉丝而成ꎬ其本身耐久性强、强度

高、造价低廉ꎬ且与水泥基材料存在良好的相容性ꎬ

能够极大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ꎬ因此被广泛研究

与应用[11-12]

ꎮ 谢金东等[13] 对不同纤维掺量的玄武

岩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进行研究ꎬ试验结果表明适量

纤维的掺入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拉、抗压强度ꎬ过量

的纤维反而会造成不利影响ꎮ 王嵩、李福海等[14-15]

通过试验发现纤维体积掺量为 0? 3%时对混凝土静

态抗压、抗拉强度及抗冲击力学性能提升效果最佳ꎮ

陈峰宾等[16]发现掺入玄武岩纤维可以抑制混凝土

孔隙的连通ꎬ填充部分孔隙ꎬ提高其整体性ꎬ增强其

抗压强度ꎮ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的掺入能

够极大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ꎬ但鲜有研究涉及低温

环境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ꎮ 吴森宝等[17]

对冲击荷载作用下泡沫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下的力学

性能进行研究ꎬ试验结果表明温度的降低反而使试

件的动态抗压强度及吸能效果得到提升ꎬ破坏程度

随之减小ꎮ 余文轩等[18] 对低温下混凝土力学性能

进行研究ꎬ发现随着温度的降低ꎬ混凝土压缩强度不

断增加ꎬ脆性不断变大ꎮ 谢剑等[19] 对极低温环境下

混凝土的断裂性能进行研究ꎬ结果表明其断裂韧度、

断裂能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ꎬ脆性相应增大ꎮ 薛刚

等[20]对橡胶混凝土低温力学性能进行研究ꎬ发现低

温下橡胶混凝土抗压及抗拉强度均有所提高ꎮ 温度

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强

度ꎬ但同时也会增大其脆性ꎮ

为进一步探究低温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力学性

能变化规律ꎬ采用电液伺服压力机及 SHPB 试验装

置ꎬ对不同低温环境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开展不同冲

击气压下的单轴压缩试验ꎬ结合温度效应与应变率

效应对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ꎮ

2 试验流程及方法

2? 1 材料选择及试件制备

试验选用胶凝材料为淮南市八公山所产 P?O

42? 5 普通硅酸盐水泥ꎬ细骨料为淮河地区所产细度

模数为 2? 8 的河砂ꎬ粗骨料为花岗岩碎石ꎬ其粒径为

5~ 15 mm 的连续集配ꎬ表观密度为2 780 kg / m

ꎬ针

片状颗粒含量为 2? 6%ꎬ含泥量为 0? 6%ꎬ骨料集配见

表 1ꎬ水为实验室自来水ꎬ外加剂为聚羧酸高效减水

剂ꎬ减水效率为 25%ꎮ 纤维为深圳某复合材料有限

责任公司生产长度为 6 mm 的 BC3-6 型玄武岩纤

维ꎬ纤维的部分物理性能如表 2 所示ꎮ

表 1 粗骨料集配

Table 1 Mixing of coarse aggregate

级配范围

筛孔边长尺寸/ mm

4.75 6.7 9.5 12.5 16.0

累积筛余质量/ % 98.6 75.2 45.3 23.7 0.9

表 2 玄武岩纤维部分物理性能参数

Table 2 Some physical property parameters of basalt fiber

直径

/ μm

长度

/ mm

密度

/ (g?cm

-3

)

抗拉强度

/ MPa

弹性模量

/ GPa

15 6 2.56 4 500 75

试验选用基准混凝土设计抗压强度为 40 MPaꎬ

水泥、砂子、石子、水的质量配合比为 1 ∶ 1? 25 ∶ 2? 3 ∶

0? 4ꎬ研究表明玄武岩纤维长度为 6 mm、体积掺量为

0? 3%时对混凝土性能提升效果最佳[14-15ꎬ21]

ꎮ 按配

合比利用二次投料法浇筑 150 mm×150 mm×150 mm

混凝土立方体试块ꎬ经振捣、成型后用保鲜膜覆盖试

件 24 h 后进行拆模ꎬ拆模结束后将试块置于养护室中

进行为期 28 d 的标准养护ꎬ养护环境中相对湿度≥

95%ꎬ温度控制在(20±2) ℃ ꎬ养护结束后将部分试

件加工制成 ϕ74 mm×37 mm 圆柱体试件ꎬ试件单面

不平整度小于 0? 02 mmꎬ选取纵波波速相近试件进

行试验以减少离散性的影响[22]

2? 2 试验装置及原理

静态加载装置选用电液伺服压力机ꎬ对低温试件

采用位移加载方式进行加载ꎬ动态冲击压缩试验装

置为直径为 74 mm 的 SHPB 系统ꎬ装置中子弹、入射

2023 年第 9 期 37

???????????????????????????????????????????????

第40页

冲击荷载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低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杆、透射杆和吸收杆均为合金钢材ꎬ其密度为7 850

kg / m

ꎬ弹性模量为 210 GPaꎬ纵波波速为5 190 m / sꎬ

子弹、入射杆、透射杆长度分别为 0? 6 m、3? 2 m、1? 8 mꎮ

入射杆与透射杆贴有两组型号为 BX120-3AA 的电

阻应变片来接收应力波ꎬ其中电阻值为(120±0? 1) Ωꎬ

灵敏度系数为 2? 08%±1%ꎮ 利用超动态应变仪、示

波器及电脑系统采集试验数据ꎬSHPB 试验装置系

统如图 1 所示ꎮ

图 1 SHPB 试验装置系统

Fig? 1 SHPB test device system

使用三波法对动态单轴压缩试验所采集数据进

行处理ꎬ应变率、应变及应力计算方法如式(1)所示[23]

:

ε

?

(t) =

C0

[εi(t) - εr(t) - εt(t)]

ε(t) =

C0

[εi(t) - εr(t) - εt(t)]dt

σ(t) =

AE

2AS

[εi(t) + εr(t) + εt(t)]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1)

式中:εi( t)、εr( t)、εt( t) 对应时刻 t 试件的入射应

变、反射应变、透射应变ꎬ无量纲ꎻl

s为圆柱体试件的

厚度ꎬmꎻC0为杆件的纵波波速ꎬm / sꎻE 为杆件的弹

性模量ꎬMPaꎻA、AS分别为压杆的横截面积和试件的

横截面积ꎬm

动态单轴劈裂试验试件两端受力值 F( t) 可由

采集到的入射波 εi(t)、反射波 εr(t)、透射波 εt(t)

计算得到[24]

:

F(t) =

πD

E[εi(t) + εr(t) + εt(t)] (2)

式中:D 为压杆直径ꎬmꎻE 为压杆材料的弹性模量ꎬ

MPaꎮ 试件中心处所受拉应力为:

σt(t) =

2F(t)

πdh

(3)

式中:d 为试件直径ꎬmꎻh 为试件高度ꎬmꎮ

2? 3 试验方案

试验采用静态加载及四种不同冲击气压(0? 25

MPa、0? 35 MPa、0? 45 MPa、0? 55 MPa)对试件开展单

轴压缩试验ꎬ温度分别为 10 ℃、0 ℃、-10 ℃、-20 ℃、

-30 ℃ ꎬ利用低温交变试验箱对试件开展低温处理ꎬ

降至目标温度后恒温 24 hꎬ待到达时间后立即取出

试件进行单轴压缩和劈裂试验ꎬ每组三个试件ꎬ选取

抗压强度接近平均值的一组数据进行分析ꎮ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 1 应力平衡验证及应力-应变曲线

对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试件开展单轴冲击试验时

需要对冲击试验结果进行应力平衡检测ꎬ以确保冲

击试验数据的有效性ꎮ 图 2 为 10 ℃ 时试件在 0? 25

MPa 冲击气压下的应力平衡曲线ꎮ 由图 2 可知ꎬ试

件透射应力与入射应力+反射应力基本保持一致ꎬ这

也说明试件在此次冲击荷载作用下能够满足应力

平衡[25]

图 2 0.25 MPa 气压下试件应力平衡检测

Fig? 2 Test piece stress balance under 0.25 MPa air pressure

图 3 为静载作用下不同低温试件应力-应变曲

线ꎬ图 4 为 0 ℃时不同冲击气压作用下试件应力-应

变曲线ꎬ图 5 为 0? 35 MPa 气压作用下不同低温环境

下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ꎮ

图 3 静态应力-应变曲线

Fig? 3 Static stress-strain curves

38 2023 年 9 月

???????????????????????????????????????????????

第4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图 4 0 ℃时试件在不同冲击气压下应力-应变曲线

Fig? 4 Stress-strain curves of the specimens under

different shock gas pressures at 0 ℃

图 5 不同温度时试件在 0.35 MPa 气压下应力-应变曲线

Fig? 5 Stress-strain curves of specimens under 0.35 MPa

pressur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结合图 3 可以看出ꎬ在静荷载作用下ꎬ温度的降

低使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峰值应力整体呈增大趋势ꎬ

峰值应变减小ꎮ 相较于 10 ℃ 时试件ꎬ温度为 0 ℃ 、

-10 ℃ 、-20 ℃ 、-30 ℃时静载作用下试件峰值应力

增幅分别为-0? 45%、3? 78%、9? 57%、16? 06%ꎬ峰值

应变降幅分别为 12? 47%、29? 22%、38? 25%、48? 17%ꎮ

随着温度的降低ꎬ其应力增幅变大ꎬ应变减小ꎬ低温

作用使试件抵抗外荷载能力增加ꎬ变形能力降低ꎮ

由图 4 可知ꎬ在 0 ℃ 时ꎬ随着冲击气压的增大ꎬ

试件峰值应力增大ꎬ试件应力存在明显的应变率效

应ꎮ 研究表明材料在承受应力缓慢增加时ꎬ其内部

最大缺陷会承担附加到其他缺陷处的应力变形ꎬ当

外部应力快速增加时ꎬ裂纹扩展速度要大于材料整

体受力变形速度ꎬ材料内部其他小缺陷及亚缺陷会

被激活[25]

ꎬ施加在材料整体上的力会由材料内部所

有缺陷及周围区域共同承担ꎬ因此试件本身强度会

得到提高ꎬ表现出显著的应变率效应ꎮ 结合图 5 可知ꎬ

在 0? 35 MPa 气压动载作用下ꎬ试件峰值应力随温度

的降低而增大ꎬ峰值应变减小ꎬ这与静载作用下试件

表现出的规律一致ꎬ说明低温作用会增强试件抵抗

外荷载能力ꎬ降低试件的延展性ꎮ

3? 2 不同温度下试件抗拉、抗压强度变化规律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试件在不同冲击气压下抗压

强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如图 6 所示ꎬ抗拉强度随温度

变化规律如图 7 所示ꎮ

图 6 不同冲击气压下试件抗压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Fig? 6 Variation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with temperature

under different impact pressures

图 7 不同冲击气压下试件抗拉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Fig? 7 Variation of tensile strength with temperature under

different impact pressures

由图 6、图 7 可知ꎬ不同冲击气压下ꎬ低温作用下

试件抗压、抗拉强度均有所提升ꎮ 0? 55 MPa 冲击气

压作用下ꎬ相较于 10 ℃ꎬ温度为 0 ℃、-10 ℃、-20 ℃、

-30 ℃时试件抗压强度增幅分别为 1? 50%、7? 09%、

15? 83%、23? 34%ꎬ抗拉强度增幅分别为 10? 34%、

23? 17%、38? 86%、60? 78%ꎬ温度的降低使试件强度

增大ꎬ且抗拉强度增幅明显高于抗压强度增幅ꎮ 研

究表明混凝土自身会存在孔隙ꎬ其内部又含有自由水

与结合水ꎬ温度降低时ꎬ试件内部水分会结冰硬化ꎮ

一方面试件内部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冰ꎬ能够与混

凝土共同抵抗外荷载ꎬ且温度越低凝结成冰的强度

越高ꎻ另一方面水结成冰后体积会产生微膨胀ꎬ从而

对试件原生裂隙进行填充ꎬ同时冰在冻结过程中会

2023 年第 9 期 39

???????????????????????????????????????????????

第42页

冲击荷载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低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与胶凝材料形成整体ꎬ混凝土作为一种多孔亲水材

料ꎬ与冰之间的黏结强度非常高ꎬ且温度越低黏结性

越强ꎬ对混凝土强度提升效果越大[26-27]

ꎮ 由图可知:

温度由 10 ℃降低到 0 ℃时试件应力增幅明显较小ꎬ

虽然水结冰的临界温度为 0 ℃ꎬ但由于混凝土毛细血

管作用会导致孔隙水的冰点下降ꎬ使其在达到 0 ℃

时只有少部分孔隙水结冰ꎬ多数还以自由水的形态

存在ꎬ因此对试件强度提升较小[26]

ꎻ随着温度的进

一步降低ꎬ其强度增幅显著增加ꎮ

3? 3 不同冲击气压下试件 DIF 变化

为进一步探究不同低温下试件抗压、抗拉强度

应力率效应的敏感性ꎬ对相关数据进行拟合处理ꎬ不

同冲击气压下试件抗压、抗拉强度 DIF 变化规律如

图 8 所示ꎮ

(a)不同温度下试件抗压强度 DIF 变化规律

(b)不同温度下试件抗拉强度 DIF 变化规律

图 8 不同温度下试件 DIF 随冲击气压的变化规律

Fig? 8 Variation of DIF with impact

pressur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由图 8 可以看出:随着冲击气压的增大ꎬ不同温

度下试件抗压、抗拉强度 DIF 均相应增大ꎬ两者呈良

好的指数正相关ꎻ冲击气压的增大使试件强度提高ꎬ

试件存在明显的应变率效应ꎮ 随着温度的降低ꎬ试

件 DIF 增幅显著增加ꎬ说明低温环境下玄武岩纤维

混凝土应变率效应更加明显ꎮ 低温环境下水结为冰

以及冰与胶凝材料的相结合增强了试件自身强度ꎬ

水在低温下产生膨胀对部分裂隙进行填充ꎬ试件孔

隙率降低ꎬ整体性增强ꎬ且温度越低增幅越大ꎬ应变

率效应越敏感ꎮ 不同温度下试件抗拉强度 DIF 值高

于抗压强度 DIF 值ꎬ说明低温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抗拉强度的应变率效应敏感性高于抗压强度的应变

率效应敏感性ꎮ

3? 4 温度效应与应变率效应对比

为更好对比应变率效应与温度效应对试件的影

响ꎬ取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应变率效应显著段与温度

效应进行对比ꎮ 引入 φ1 、λ1分别表示峰值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的温度增长因子ꎬφ2 、λ2分别表示峰值抗压

强度、抗拉强度的应变率增长因子[17ꎬ27]

ꎬ如式(4)、

式(5)所示:

φiꎬ1

σiꎬ-30

σiꎬ10

ꎬ φjꎬ2

σjꎬT

σjꎬL

(4)

λiꎬ1

γiꎬ-30

γiꎬ10

ꎬ λjꎬ2

γjꎬT

γjꎬL

(5)

式中:φiꎬ1 、λiꎬ1分别为冲击气压为 i 时玄武岩纤维混

凝土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的温度增长因子ꎻσiꎬ-30 、

γiꎬ-30分别为冲击气压为 i、-30 ℃时试件的峰值抗压

强度、峰值抗拉强度ꎻσiꎬ10 、γiꎬ10分别为冲击气压为 i、

10 ℃时试件的峰值抗压强度、峰值抗拉强度ꎻi 分别

为 0 MPa、 0? 25 MPa、 0? 35 MPa、 0? 45 MPa、 0? 55

MPaꎻσjꎬT 、γjꎬT分别为温度为 j 时应变率效应下玄武

岩纤维混凝土在最大冲击气压下对应的峰值抗压强

度、峰值抗拉强度ꎻσjꎬL 、γjꎬL分别为温度为 j 时应变率

效应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在最小冲击气压下对应的

峰值抗压强度、峰值抗拉强度ꎻj 分别为 10 ℃ 、0 ℃ 、

-10 ℃ 、-20 ℃ 、-30 ℃ ꎮ

试件峰值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的温度与应变率

增长因子同冲击气压和温度的关系如图 9 所示ꎮ

(a)抗压强度增长因子

40 2023 年 9 月

???????????????????????????????????????????????

第4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b)抗拉强度增长因子

图 9 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增长因子随冲击气压和

温度的变化规律

Fig? 9 Variation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tensile strength

growth factor with impact air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由图 9(a)可知:φ1 、φ2均大于 1ꎬ说明温度的降

低与冲击气压的增大均使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动态

抗压强度呈正增长ꎻφ1随冲击气压的增大整体变化

幅度较小ꎬφ2随温度的增加存在小幅度提升ꎬ温度的

增加使试件抗压强度的应变率效应更加显著ꎻφ2显

著大于 φ1 ꎬ说明温度效应对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抗压

强度的影响要显著高于应变率效应的影响ꎬ试件抗

压强度对温度效应更加敏感ꎮ

由图 9(b)可知:λ1 、λ2均大于 1ꎬ说明温度的降

低与冲击气压的增大均使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动态

抗拉强度呈正增长ꎻλ1随冲击气压的增大整体呈增

大趋势ꎬ相较于静载作用下 0? 25 MPa、0? 35 MPa、

0? 45 MPa、0? 55 MPa 气压下的增长因子增幅分别为

9? 42%、10? 87%、16? 67%、17? 39%ꎬ说明随着冲击气

压的增大ꎬ温度使试件抗拉强度的应变率效应更加

显著ꎻλ2随温度的升高整体呈下降趋势ꎬ相较于-30

℃时ꎬ-20 ℃ 、-10 ℃ 、0 ℃ 、10 ℃时试件增长因子降

幅分别为 7? 69%、11? 76%、13? 57%、14? 93%ꎬ说明随

着温度的升高ꎬ冲击气压使试件抗拉强度的应变率

效应降低ꎬ温度越低试件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应变

率效应越显著ꎻλ2显著大于 λ1 ꎬ说明温度效应对玄

武岩纤维混凝土抗拉强度的影响要显著高于应变率

效应的影响ꎬ试件抗拉强度同样对温度效应更加

敏感ꎮ

综上所述ꎬ低温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温

度效应对其抗压、抗拉强度影响更加明显ꎬ应变率效

应次之ꎮ

4 结 论

(1)相同温度下ꎬ随着冲击气压的增大ꎬ试件峰

值抗压、抗拉强度均增加ꎬ试件存在明显的应变率效

应ꎻ0? 55 MPa 冲击气压作用下ꎬ相较于 10 ℃ ꎬ温度

为 0 ℃ 、-10 ℃ 、-20 ℃ 、-30 ℃ 时试件抗压强度增

幅分别为 1? 50%、7? 09%、15? 83%、23? 34%ꎬ抗拉强

度增幅分别为 10? 34%、23? 17%、38? 86%、60? 78%ꎬ

低温作用会增强试件抵抗外荷载能力ꎬ抗拉、抗压强

度随之增大ꎮ

(2)相同冲击气压下ꎬ温度的升高使试件峰值

抗压、抗拉强度降低ꎬ抗压、抗拉强度 DIF 随之减小ꎬ

低温环境下水凝结成冰及与胶凝材料间良好的粘接

使试件强度增大ꎬ应变率效应更加敏感ꎬ且抗拉强度

的应变率效应敏感性高于抗压强度的应变率效应敏

感性ꎮ

(3)温度的降低与冲击气压的增大使玄武岩纤

维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均呈正增长ꎬ且

温度效应对试件抗压、抗拉强度的影响要显著高于

应变率效应的影响ꎬ因此低温环境下对玄武岩纤维

混凝土峰值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影响应优先考虑温

度效应ꎬ其次考虑应变率效应ꎮ

参考文献

[1] 高原ꎬ 张伟ꎬ 张海波ꎬ 等. 不同掺量钢纤维混凝土低温动力学性

能研究[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ꎬ 2013(23): 10-12.

[2] 张楠ꎬ 廖娟ꎬ 戢文占ꎬ 等. 混凝土低温力学性能及试验方法[ J].

硅酸盐学报ꎬ 2014ꎬ 42(11): 1404-1408.

[3] 赵玉洁ꎬ 常诚ꎬ 柏才音ꎬ 等. 漠河极端气温气候特征及其变化[J].

气象ꎬ 2009ꎬ 35(3): 94-98.

[4] 蒋正武ꎬ 张楠ꎬ 李雄英ꎬ 等. 国外超低温下混凝土性能的研究进

展评述[J]. 材料导报ꎬ 2011ꎬ 25(13): 1-4.

[5] 黄伟. 低温下大体积高强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与控制[ J]. 露天

采矿技术ꎬ 2007(6): 67-70.

[6] 梅塔. 混凝土微观结构、特性和材料[M]. 欧阳东ꎬ 译. 北京: 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ꎬ 2016.

[7] 王建超ꎬ 裘子铭ꎬ 陆佳韦ꎬ 等. 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预

测模型研究[J]. 硅酸盐通报ꎬ 2020ꎬ 39(5): 1503-1510ꎬ 1516.

[8] 吴伟ꎬ 冯虎. 碳纤维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J]. 复合材

料科学与工程ꎬ 2021(10): 13-18.

[9] 周兴宇ꎬ 杨鼎宜ꎬ 李玉寿ꎬ 等.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力学性

能及损伤演化研究[J].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ꎬ 2020(4): 49-53.

[10] 王建超ꎬ 周静海ꎬ 王新栋ꎬ 等. 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

预测模型试验研究[J]. 工业建筑ꎬ 2018ꎬ 48(3): 17-20ꎬ 5.

[11] 赵燕茹ꎬ 刘道宽ꎬ 王磊ꎬ 等.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

能试验研究[J]. 混凝土ꎬ 2019(10): 72-75.

[12] 尹玉龙.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研究[D].

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ꎬ 2015.

(下转第 66 页)

2023 年第 9 期 41

???????????????????????????????????????????????

第44页

基于失效理论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及试验验证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0928? 006

基于失效理论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及试验验证

夏婉莹ꎬ 李志虎ꎬ 秦玉林ꎬ 张 宁ꎬ 严路平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ꎬ 芜湖 241009)

摘要: 针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方法进行研究ꎬ采用实际试验和有限元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ꎬ分别利用

Tsai-Wu 张量理论及 Hashin 失效准则确定工况的失效机能ꎬ从而获得相应工况或加载条件的最大载荷、最大位移、弹性强度和

杨氏模量等力学性能结果ꎮ 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比对ꎬ结果表明 Tsai-Wu 张量理论对工况安全性能校核较为适用ꎬ

Hashin 失效准则更加适用于实际的极限强度预测ꎮ 同时ꎬ建立的有限元仿真模型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好ꎬ说明该预

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合理性ꎮ

关键词: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ꎻ 仿真计算ꎻ 失效分析ꎻ 失效判据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09-0042-06

Prediction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based on failure theories

XIA Wanyingꎬ LI Zhihuꎬ QIN Yulinꎬ ZHANG Ningꎬ YAN Luping

(Chery Automobile Companyꎬ Wuhu 241009ꎬ China)

Abstract:Aiming at the research of mechanical strength prediction methods of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 ̄

rialꎬ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such as maximum loadꎬ maximum displacementꎬ elastic strengthꎬ modulus and other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obtained by the method of actual test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through the HyperWorks

and ABAQUS with Tsai-Wu tensor theory and Hashin failure criterion. By compar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the

test resultsꎬ it is found that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 based on Tsai-Wu tensor theory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ased on Hashinꎬ which indicates that Tsai-Wu tensor theory is more suitable for checking the working condi ̄

tion safety performanceꎬ and Hashin failure criterion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ultimate strength prediction. At

the same timeꎬ the established simulation model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ꎬ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rediction model has good rationality.

Key words: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ꎻ CAEꎻ failure analysisꎻ failure criteria

收稿日期: 2022-09-08

基金项目: 2021 年度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重点研发项目 (2021yf10)

作者简介: 夏婉莹 (1996—)ꎬ 女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复材可靠性试验验证及性能研究开发方面的研究ꎬ xiawanying@mychery? comꎮ

1 前 言

复合材料作为一类新型材料ꎬ具有比强度高、比

模量大、密度低和可设计性强等许多优点ꎬ近半个世

纪以来ꎬ在航空航天、船舶工程、建筑工程、车辆制造、

化学工程及体育器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3]

以车用控制臂为例ꎬ理想 ONE 的下控制臂采用尼龙+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PA6+GF50) 制备而成ꎬ其重量

与铝制控制臂重量相当ꎬ但强度稍高[4]

ꎮ Kim 等[5]

设计开发了一种车用复合材料下控制臂ꎬ与传统钢

材控制臂相比ꎬ其重量降低了 50%ꎬ刚度和屈曲强度

则为其两倍ꎮ Yao 等[6]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ꎬ优化碳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控制臂的铺层方式ꎬ并利用 Tsai-

Wu 张量理论对控制臂的失效进行预测分析ꎮ 随着

各种新型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ꎬ有关复合材料的

失效分析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ꎮ 在大范围

应用复合材料的航空航天领域ꎬ设计者常采用材料

性能试验与结构元件或细节单元试验来获得设计许

用值ꎬ从而留有充足的安全裕度ꎮ 然而在实际应用

时ꎬ该方法效率过低、费用过高ꎬ不符合当前市场对

复合材料产品研发又快又好的要求ꎮ 因此ꎬ基于复

合材料力学性能ꎬ结合经典层合板理论ꎬ建立相适应

的数学物理模型ꎬ通过计算或仿真分析预测复合材

料强度ꎬ是现如今众多复合材料失效准则建立的主

要方法之一ꎮ

42 2023 年 9 月

???????????????????????????????????????????????

第4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为评估当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失效预测方法的

置信水平ꎬ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联合 QinetiQ 公司等机

构在 1992—2004 年开展了第一届世界复合材料失

效运动会 ( World - Wide Failure Exercise - Ⅰꎬ简称

WWFE-Ⅰ)ꎮ WWFE-Ⅰ针对 15 种试验工况ꎬ评估

了 19 种准则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样板、层合板在平

面应力状态下的失效预测能力ꎬ定量综合 A+B 评级

总分的排名结果如图 1 所示[7]

ꎮ 而后ꎬ为评估纤维

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三维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和

变形的主要失效准则及方法的预测能力强弱ꎬKa ̄

ddour和 Hinton 等自 2004 年开始分别组织了第二届

及第三届世界复合材料失效运动会( WWFE-Ⅱ和

WWFE-Ⅲ)

[8-9]

ꎬ前者主要关注当前各项失效理论对

各向同性基体和样板、层合板破坏和变形的预测能

力[10]

ꎬ后者则将着重点放在结构损伤方面ꎮ WWFE-Ⅱ

于 2012 年落下帷幕ꎬ最终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ꎬ综

合 A+B 评级总分的排名结果如图 2 所示[11]

ꎮ 结合

图 1 和图 2 不难看出ꎬ作为不区分失效方式代表之

一的 Tsai-Wu 张量理论与作为区分失效方式代表之

一的 Hashin 失效准则均表现良好ꎮ

注:A 级预测值在试验值的±10%以内ꎻB 级预测值为试验值的

±10%~±50%ꎻC 级预测值高于试验值的±50%ꎻNA 级未提供解决方案ꎮ

图 1 WWFE-Ⅰ中参与评比的各项理论综合排名

Fig? 1 The comprehensive ranking of

theories participating in WWFE-Ⅰ

注:A、B、C 三种等级评估方式与 WWFE-Ⅰ的一致ꎮ

图 2 WWFE-Ⅱ中参与评比的各项理论综合排名

Fig? 2 The comprehensive ranking of theories

participating in WWFE-Ⅱ

本文将有限元仿真分析与实际试验相结合ꎬ研

究了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板及碳纤维增强复合

材料样板的力学强度性能ꎻ利用不同分析软件建立

有限元模型ꎬ接着分别基于 Tsai -Wu 张量理论和

Hashin 失效准则计算最大载荷、强度和模量ꎬ将仿真

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较ꎬ验证模型预测精度ꎮ

2 试验部分

2? 1 试验件描述

试验选择的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板采用

S4 / 环氧树脂ꎬ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板采用 T700 /

环氧树脂ꎬ其中 S4 玻璃纤维和 T700 碳纤维力学性

能如表 1 所示ꎬ试验件的规格尺寸及铺层如表 2 所

示ꎬ玻璃纤维样板和碳纤维样板的纤维体积含量分

别为 49%和 54%ꎮ

表 1 S4 玻璃纤维和 T700 碳纤维材料力学性能信息

Table 1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4 glass fiber

and T700 carbon fiber materials

纤维材料

直径

/ μm

拉伸模量

/ GPa

伸长率

/ %

泊松比

拉伸强度

/ MPa

S4 玻璃纤维 8 92 5.3 0.29 4 600

T700 碳纤维 7 230 2.1 0.35 4 900

表 2 试验所用材料的规格参数及铺层信息

Table 2 Specifications and layers information

of the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s

试件

名称

测试

类型

尺寸/ mm

(长×宽×厚)

单层厚度

/ mm

铺层

玻璃

纤维

增强

样板

纵向拉伸 250×15×1 0.25 [04 ]

纵向压缩 175×25×2 0.25 [08 ]

横向拉伸 250×25×2 0.25 [908 ]

横向压缩 140×13×2 0.25 [908 ]

面内剪切 250×25×3 0.25 [(45 / -45) 6 ]

碳纤维

增强

样板

纵向拉伸 250×15×1 0.25 [04 ]

纵向压缩 140×13×2 0.25 [08 ]

横向拉伸 250×25×2 0.25 [908 ]

横向压缩 140×13×2 0.25 [908 ]

面内剪切 250×25×3 0.25 [(45 / -45) 6 ]

2? 2 试验方法

试验选用的仪器为 INSTRON 万能材料试验机ꎮ

拉伸、压缩和面内剪切试验分别参考 ASTM D3039«聚

合物基复合材料拉伸性能标准试验方法»、ASTM

D6641«采用复合加载压缩(CLC) 试验夹具测量聚

2023 年第 9 期 43

???????????????????????????????????????????????

第46页

基于失效理论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及试验验证

合物基复合材料层压板压缩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和 ASTM D3518«采用±45°层压板拉伸试验测量聚

合物基复合材料面内剪切特性的标准试验方法»ꎬ试

验速度为 2 mm / minꎮ 针对每一种工况ꎬ分别对两种

材料进行 5 次试验ꎬ试验过程如图 3 所示ꎬ样条试验

结束后状态如图 4 所示ꎮ

图 3 拉伸、压缩和面内剪切试验过程图

Fig? 3 Status of tensileꎬ compressive and in-plane shear tests

(a)、(b)、(c)、(d)及(e)分别为玻璃纤维增强样板试验结果ꎻ

(f)、(g)、(h)、(i)及(j)分别为碳纤维增强样板试验结果

(a)ꎬ (b)ꎬ (c)ꎬ (d) and (e) are the test results of glass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ꎬ respectivelyꎻ (f)ꎬ (g)ꎬ (h)ꎬ (i) and (j) are the test

result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ꎬ respectively

图 4 拉伸、压缩和面内剪切试验结果图

Fig? 4 Tensileꎬ compressive and in-plane shear tests results

2? 3 试验结果

对各组工况分别进行 5 次试验ꎬ将 5 次试验结

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试验数据展示在表 3 中ꎮ 其

中ꎬ对于纵向拉伸试验ꎬ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板

的主要破坏模式为 SGMꎬ即工作段中间纵向部位的

劈裂破坏ꎬ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板的主要破坏模

式为 XGMꎬ即工作段中间部位的爆炸破坏ꎻ对于纵

向压缩试验ꎬ玻璃纤维样板的主要破坏模式为 LAVꎬ

即夹持/ 加强片部位多变的横向破坏ꎬ碳纤维样板的

主要破坏模式为 LATꎬ即夹持/ 加强片顶部的横向破

坏ꎻ对于横向拉伸试验ꎬ玻璃纤维样板的主要破坏模

式为 LATꎬ即夹持/ 加强片顶部的横向破坏ꎬ碳纤维

样板的主要破坏模式为 TABꎬ即夹持/ 加强片底部的

横向剪切破坏ꎻ对于横向压缩试验ꎬ玻璃纤维和碳纤

维样板的主要破坏模式均为 LGMꎬ即工作段中间部

位的横向破坏ꎮ 此外ꎬ面内剪切试验采用 0? 2%的偏

移应变和标准割线模量ꎬ以 5%剪切应变范围内的最

大剪应力值为极限剪切强度ꎮ

表 3 两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试验结果

Table 3 Test results of the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s

试件

名称

测试

类型

主要破

坏模式

最大载荷

/ kN

强度

/ MPa

强度

方差

弹性模量

/ GPa

弹性模量

方差

玻璃

纤维

增强

样板

纵向拉伸 SGM 20.501 1 322 668.3 44.6 1.73

纵向压缩 LAV 27.402 1 054 6 910 51.4 0.567

横向拉伸 LAT 3.476 68.7 6.217 10.4 0.107

横向压缩 LGM 4.108 156 18.7 13.8 0.223

面内剪切 - 5.794 54.8 5.215 3.34 0.001 93

碳纤维

增强

样板

纵向拉伸 XGM 33.781 2 354 4 086 134 0.500

纵向压缩 LAT 27.299 999 6 566 115 32.2

横向拉伸 TAB 2.707 48.6 5.485 8.38 0.063 8

横向压缩 LGM 4.496 149 17.70 9.47 0.345

面内剪切 - 8.475 60.7 8.433 3.67 0.022 3

3 仿真模拟

采用 CATIA 软件按照实际试验材料的长和宽

设计二维平板数模后ꎬ导入有限元软件ꎬ通过材料构

建、属性赋予及铺层设计等功能还原样条的基本性

能ꎬ再分别利用 Tsai-Wu 张量理论及 Hashin 失效准

则确定工况的失效机能ꎬ配置相应工况ꎬ最终计算求

得玻璃纤维样板和碳纤维样板在相应工况或加载条

件下的最大载荷ꎮ

3? 1 基于 Tsai-Wu 张量理论进行分析计算

蔡为伦(Tsai)和 Edward M.Wu(Wu)在 1971 年

以张量形式提出新的强度理论ꎬ在应力空间内ꎬ通过

添加二阶和四阶强度系数张量ꎬ将破坏表面表示为:

Findex

=F1σ1

+F2σ2

+F11σ

+F22σ

+F66σ

+ 2F12σ1σ2

=1

(1)

式中:

F1

Xt

Xc

ꎬ F11

XtXc

(2)

F2

Yt

Yc

ꎬ F22

YtYc

(3)

44 2023 年 9 月

???????????????????????????????????????????????

第4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式中:F1和 F2为二阶强度系数张量ꎻF11 、F22 、F66和

F12为四阶强度系数张量ꎻσ1 、σ2分别指材料第 1、2

主方向的应力ꎻσ6

= τ12 ꎬ为剪切强度ꎻXt、Xc和 Yt、Yc

分别为纵向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及横向拉伸强度、压

缩强度ꎮ在实际应用 Tsai-Wu 张量理论时ꎬ可取 F12

0ꎻ若取 F12

= -

F11F22 ꎬ则所求得的理论结果与实

际试验结果吻合度较好[12-16]

当上述表达式中的 Findex <1 时ꎬ表明在相对应的

工况或加载条件下该模型未发生失效ꎬ材料安全ꎻ当

Findex

= 1 时ꎬ表明对应工况处于临界状态ꎻ当 Findex >1

时ꎬ表明对应工况已失效ꎮ

选择 HyperWorks 软件完成基于 Tsai-Wu 张量

理论的失效分析ꎮ 具体来说ꎬ在 HyperMesh 模块中ꎬ

将所有规格样板的二维平板数模网格单元均绘制为

2 mm×2 mm 的尺寸ꎬ沿纤维方向为 X 方向ꎬ即材料 1

方向ꎻ将复合材料属性下的失效理论设置为 Tsaiꎬ即

Tsai-Wuꎬ利用 OptiStruct 作为有限元求解器进行基

于 Tsai-Wu 张量理论的分析计算ꎬ结合 Hyperview 模

块对仿真结果进行可视化的后处理操作ꎮ 通过约束

平板一端每个节点的 6 个自由度实现固支作用ꎬ在平

板另一端施加不同的作用力或者位移ꎬ计算结果如

表 4 所示ꎬ失效分析云图如图 5 所示ꎮ

表 4 基于 Tsai-Wu 张量理论分析计算结果

Table 4 The simulation results based on Tsai-Wu failure theory

试件

名称

测试

类型

失效

系数

最大载荷

/ kN

最大位移

/ mm

弹性模量

/ GPa

弹性模量

方差

玻璃纤维

增强复合

材料样板

纵向拉伸 1.001 12.520 4.667 44.615 0.244

纵向压缩 1.002 24.500 2.956 46.168 0.001 78

横向拉伸 1.002 3.275 1.102 10.403 5.18

横向压缩 1.003 4.010 2.075 10.636 0.024 7

面内剪切 1.001 5.410 1.122 3.214 0.030 1

碳纤维

增强复合

材料样板

纵向拉伸 1.001 29.515 3.671 134.001 28.6

纵向压缩 1.001 27.400 1.101 121.866 0.590

横向拉伸 1.001 2.404 1.434 7.617 0.027 1

横向压缩 1.001 4.080 2.621 8.605 0.001 37

面内剪切 1.003 7.550 1.261 3.992 7.81e-4

(a)、(b)、(c)、(d)及(e)分别为玻璃纤维增强样板试验结果ꎻ(f)、(g)、(h)、(i)及(j)分别为碳纤维增强样板试验结果

(a)ꎬ (b)ꎬ (c)ꎬ (d) and (e) are the test results of glass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ꎬ respectivelyꎻ

(f)ꎬ (g)ꎬ (h)ꎬ (i) and (j) are the test result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ꎬ respectively

图 5 样板的拉伸、压缩和面内剪切试验结果 Tsai-Wu 失效云图

Fig? 5 Tsai-Wu failure theory contours of tensileꎬ compression and in-plane shear tests

2023 年第 9 期 45

???????????????????????????????????????????????

第48页

基于失效理论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及试验验证

3? 2 基于 Hashin 失效准则进行分析计算

Hashin 在 1980 年基于应力理论开发出一种可

以区分各种失效模式的判定准则ꎬ具体表达形式

如下:

(1)纤维拉伸失效(fiber tensile failure)

Findex

σ1

Xt

æ

è

ç

ö

ø

÷

+ α

τ 12

S12

æ

è

ç

ö

ø

÷

=1 (4)

(2)基体拉伸失效(matrix tensile failure)

Findex

σ2

Yt

æ

è

ç

ö

ø

÷

+ α

τ 12

S12

æ

è

ç

ö

ø

÷

=1 (5)

(3)纤维压缩失效(fiber compressive failure)

Findex

σ1

Xc

=1 (6)

(4)基体压缩失效(matrix compressive failure)

Findex

σ2

2S23

æ

è

ç

ö

ø

÷

Yc

2S23

æ

è

ç

ö

ø

÷

- 1

é

ë

ê

ê

ù

û

ú

ú

σ2

Yc

τ 12

S12

æ

è

ç

ö

ø

÷

=1 (7)

式中:Xt、Xc和 Yt、Yc分别为纵向拉伸强度、压缩强度

及横向拉伸强度、压缩强度ꎻσ1 、σ2分别为材料第 1、

2 主方向的应力ꎻτ12为剪切强度ꎻS12和 S23分别为面

内剪切强度与层间剪切强度[17-20]

与 Tsai-Wu 张量理论相一致ꎬ当 Findex <1 时ꎬ表

明对应工况未发生失效ꎬ较为安全ꎻ当 Findex

= 1 时ꎬ

表明对应工况处于临界状态ꎻ当 Findex >1 时ꎬ表明对

应工况已失效ꎮ

选择 ABAQUS 软件进行基于 Hashin 失效准则

的分析计算时ꎬ仿真模型的搭建条件与工况设置与

HyperWorks 中的搭建设置保持一致ꎮ 计算结果如

表 5 所示ꎬ失效分析云图如图 6 所示ꎮ

表 5 基于 Hashin 失效准则分析计算结果

Table 5 The simulation results based on Hashin failure theory

试件

名称

测试

类型

失效

模式

最大载荷

/ kN

最大位移

/ mm

弹性模量

/ GPa

弹性模量

方差

玻璃纤维

增强复合

材料样板

纵向拉伸 HSNMT 17.093 6.642 44.594 0.011 3

纵向压缩 HSNFC 27.001 3.149 46.168 0.007 36

横向拉伸 HSNMT 3.244 1.574 10.403 1.89

横向压缩 HSNMC 4.053 2.052 10.635 4.29e-4

面内剪切 HSNMT 5.610 1.692 2.211 0.005 96

碳纤维

增强复合

材料样板

纵向拉伸 HSNFT 34.241 4.371 133.942 0.162

纵向压缩 HSNFC 25.910 1.031 121.866 0.931

横向拉伸 HSNMT 2.379 1.431 7.620 1.54e-4

横向压缩 HSNMC 3.914 2.449 8.605 1.35e-4

面内剪切 HSNMT 7.484 1.836 2.717 3.25e-5

注:HSNFT 为纤维拉伸失效模式ꎬHSNFC 为纤维压缩失效模式ꎬ

HSNMT 为基体拉伸失效模式ꎬHSNMC 为基体压缩失效模式ꎮ

(a)、(b)、(c)、(d)及(e)分别为玻璃纤维增强样板试验结果ꎻ(f)、(g)、(h)、(i)及(j)分别为碳纤维增强样板试验结果

(a)ꎬ (b)ꎬ (c)ꎬ (d) and (e) are the test results of glass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ꎬ respectivelyꎻ

(f)ꎬ (g)ꎬ (h)ꎬ (i) and (j) are the test result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ꎬ respectively

图 6 样板的拉伸、压缩和面内剪切试验结果 Hashin 失效云图

Fig. 6 Hashin failure theory contours of tensileꎬ compression and in-plane shear tests

4 分析对比

如表 6 所示ꎬ将基于两种失效准则进行的最大

载荷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ꎬ不难看出:

对于纵向拉伸试验ꎬ不论是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样板还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板ꎬHashin 失效准

则对最大载荷的预测准确度要明显高于 Tsai-Wu 张

量理论的预测准确度ꎬTsai-Wu 张量理论的预测结

果较实际试验值偏小ꎬ说明 Tsai-Wu 张量理论留有

较为宽泛的安全裕度ꎬ适用于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

开发过程中的强度校核及安全性能预测ꎬHashin 失

效准则更适用于对极限载荷的预测ꎻ对于其他四种

工况或加载条件ꎬ两种失效判据的预测误差差距不

46 2023 年 9 月

???????????????????????????????????????????????

第4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大ꎬ且均能很好地预测最大载荷ꎬ表明本文所建立的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合

理性ꎮ

表 6 试验最大载荷与仿真最大载荷对比

Table 6 The maximum load comparison of test and simulation

试件

名称

测试

类型

试验结果

/ kN

基于 Tsai-Wu

张量理论

仿真结果

/ kN

误差

/ %

基于 Hashin

失效准则

仿真结果

/ kN

误差

/ %

玻璃纤维

增强复合

材料样板

纵向拉伸 20.501 12.520 38.93 17.093 16.62

纵向压缩 27.402 24.500 10.59 27.001 1.46

横向拉伸 3.476 3.275 5.78 3.244 6.67

横向压缩 4.108 4.010 2.39 4.053 1.34

面内剪切 5.794 5.410 6.63 5.610 3.18

碳纤维

增强复合

材料样板

纵向拉伸 33.781 29.515 12.63 34.241 -1.36

纵向压缩 27.299 27.400 -0.37 25.910 5.09

横向拉伸 2.707 2.404 11.19 2.379 12.12

横向压缩 4.496 4.080 9.25 3.914 12.95

面内剪切 8.475 7.550 10.91 7.484 11.69

5 结 论

为研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性能ꎬ本文首

先对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两种样板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力学性能试验ꎬ获得

了最大载荷、强度、弹性模量以及破坏模式等数据ꎻ

然后利用不同软件构建了相应的有限元分析模型ꎬ

设置不同工况得出了相应的力学性能结果ꎻ最后将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ꎮ 结果表明 Tsai-Wu

张量理论对工况安全性能校核较为适用ꎬHashin 失

效准则更加适用于实际的极限强度预测ꎬ验证了所

建立预测模型的合理性ꎬ同时也为复合材料的结构

设计开发及力学性能预测提供了参考ꎮ

参考文献

[1] 江大志ꎬ 鞠苏ꎬ 张鉴炜ꎬ 等. 复合材料结构轻量化方法及技术[J].

玻璃钢/ 复合材料ꎬ 2014(9): 85-98.

[2] 沈军ꎬ 谢怀勤. 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发与应用[J].

材料科学与工艺ꎬ 2008(5): 737-740.

[3] 史践ꎬ 唐义生ꎬ 黄召玉ꎬ 等. 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轻质合金在新能源

汽车轻量化上的应用实践[J]. 汽车工艺与材料ꎬ 2021(12): 7-11.

[4] 陈潇凯ꎬ 李超ꎬ 白影春ꎬ 等. 汽车多材料控制臂拓扑优化方法[J].

汽车工程ꎬ 2021ꎬ 43(7): 1088-1095.

[5] KIM D Hꎬ CHOI D Hꎬ KIM H S. Design optimization of a carbon fi ̄

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automotive lower arm[ 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2014ꎬ 58: 400-407.

[6] YAO Yꎬ WANG TAOꎬ GONG Y Kꎬ et al. Development of a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chassis longitudinal arm[ J]. 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ꎬ 2016ꎬ 8(11): 2133-2141.

[7] KADDOUR A Sꎬ HINTON M Jꎬ SODEN P D. Predictive capabilities

of nineteen failure theories and design methodologies for polymer com ̄

posite laminates. Part B: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s[M]. Amster ̄

dam: Elsevier Ltd.ꎬ 2004: 1073-1221.

[8] HINTON M Jꎬ KADDOUR A S. The background to the second world-

wide failure exercise[J].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ꎬ 2012ꎬ 46

(19-20): 2-28.

[9] KADDOUR A Sꎬ HINTON M Jꎬ SMITH P Aꎬ et al. The background

to the third world-wide failure exercise[J]. Journal of Composite Ma ̄

terialsꎬ 2013ꎬ 47(20-21): 2417-2426.

[10] KADDOUR A Sꎬ HINTON M J. The second world-wide failure ex ̄

ercise: Benchmarking of failure criteria under triaxial stresses for fi ̄

bre- 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 C] /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osite Materials. Tokyo: 2007.

[11] KADDOUR A Sꎬ HINTON M J. Maturity of 3D failure criteria for

fibre-reinforced composites: Comparison between theories and ex ̄

periments: Part B of WWFE-Ⅱ[J].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ꎬ

2013ꎬ 47(6-7): 925-966.

[12] 沈观林ꎬ 胡更开ꎬ 刘彬. 复合材料力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

版社ꎬ 2013: 68-69.

[13] 卢志强ꎬ 李德源ꎬ DIVIANI L. 基于 Tsai-Wu 失效准则的 TSCB 人

行桥强度分析[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ꎬ 2014ꎬ 31(1): 101-106.

[14] 朱迪. 汽车底盘碳纤维后纵臂优化设计[D]. 上海: 上海交通

大学ꎬ 2018.

[15] 田俊ꎬ 刘吉ꎬ 杨宗邦. 基于 Tsai-Wu 强度准则的某型飞机机翼

层压板翼面低速冲击响应仿真分析[ J]. 航空维修与工程ꎬ

2022(2): 65-67.

[16] 谢素明ꎬ 张高威ꎬ 程亚军. 碳纤维复合材料车体结构强度仿真

分析与结构优化[J].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ꎬ 2021ꎬ 42(4): 23-27.

[17] 林国伟ꎬ 李新祥. 复合材料壁板后屈曲分析失效准则的适用性

研究[J]. 机械强度ꎬ 2020ꎬ 42(3): 565-572.

[18] 叶梯ꎬ 岳源. 基于 Hashin 准则的开孔复合材料强度分析及试验

[J]. 科技风ꎬ 2020(35): 183-184.

[19] 吴振ꎬ 陈健. 基于 Hashin 准则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低速冲击研

究[J].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ꎬ 2017ꎬ 34(5): 12-20.

[20] 胡正云ꎬ 陈明和ꎬ 翁益明ꎬ 等. 塑料内胆复合材料气瓶有限元

分析与爆破试验[J].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ꎬ 2021(10): 89-95.

2023 年第 9 期 47

???????????????????????????????????????????????

第50页

2.5D-C/ C 复合材料压缩试样构型及损伤失效试验研究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0928? 007

2.5D-C / C 复合材料压缩试样构型及损伤失效试验研究

蒙 怡ꎬ 杨胜春∗

ꎬ 刘小川ꎬ 杨海龙ꎬ 宋贵宾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强度与结构完整性全国重点实验室ꎬ 西安 710065)

摘要: 为探究 2? 5D-C/ C 复合材料在常温压缩载荷下的损伤过程ꎬ通过试验方法比较了不同压缩构型下的试验结果与失

效模式ꎬ同时利用声发射(AE)技术实现损伤在线监测ꎬ采用改进的 K-均值聚类算法对 AE 信号进行模式识别ꎬ结合聚类后的

AE 信号随时间变化的统计分析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微观表征ꎬ发现 2? 5D-C/ C 复合材料压缩过程损伤模式包含基体开

裂与裂纹扩展、界面脱黏以及纤维弯曲断裂ꎬ并将损伤模式与 AE 信号相匹配ꎬ描述了材料的压缩损伤演化进程ꎮ

关键词: C/ C 复合材料ꎻ 声发射ꎻ K-均值聚类ꎻ 模式识别ꎻ 损伤模式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09-0048-07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mpression configurations and damage failure of 2.5D-C / C composites

MENG Yiꎬ YANG Shengchun

ꎬ LIU Xiaochuanꎬ YANG Hailongꎬ SONG Guibin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Strength and Structural Integrityꎬ

Aircraft Streng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ꎬ Xi’an 710065ꎬ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amage process of 2? 5D-C/ C composites under room temperature compression

testꎬ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damage modes under different compression configurations were compared by ex ̄

perimental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ꎬ the acoustic emission (AE) technology was used to realize online damage

monitoring. The improved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was used to carry out pattern recognition of AE signalsꎬ

combined wit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AE signals and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ꎬ it is found that the damage modes of 2? 5D-C / C composites during compression test

includes matrix cracking and crack propagationꎬ interfacial debonding and fiber bending fracture. The damage

modes is matched with AE signal to describ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ompression damage of the material.

Key words:C / C compositesꎻ acoustic emissionꎻ K-means clusterꎻ pattern recognitionꎻ damage modes

收稿日期: 2023-05-23

基金项目: 超高温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与实验技术研究 (BYST-WDZC-20-012)

作者简介: 蒙怡 (1991—)ꎬ 女ꎬ 硕士在读ꎬ 工程师ꎬ 研究方向为陶瓷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ꎮ

通讯作者: 杨胜春 (1965—)ꎬ 男ꎬ 硕士ꎬ 研究员ꎬ 硕士生导师ꎬ 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结构强度ꎬ shengchunyang@aliyun? comꎮ

超高温复合材料(C/ C 复合材料与陶瓷基复合材

料)以其低密度、耐高温、高比强度和高比模量等特

点ꎬ成为发展航空航天先进武器装备的关键材料ꎮ

超高温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与损伤失效表征一直是

研究的热点内容ꎬ损伤的过程信息监测与表征已成

为研究材料力学行为的必要手段[1-3]

ꎮ 当材料受到

外力或内力影响时ꎬ会产生变形或者发生裂纹扩展ꎬ

并以弹性波的形式释放出应变能ꎬ这一现象称为声

发射(AE)ꎮ 声发射是一项无损检测和评估技术ꎬ利

用高灵敏度传感器收集来自缺陷和损伤开始产生或

扩展时所发出的声信号ꎮ 通过对这些信号的分析、

处理来检测、评估材料缺陷、损伤的内部特征[4]

ꎮ 童

小燕等[5]对 2D-C / SiC 复合材料常温拉伸测试中监

测到的 AE 信息加以分析和处理ꎬ识别出材料拉伸

过程中包含的 5 种损伤模式ꎬ并且通过对各个损伤

模式 AE 信号特征参数的统计分析ꎬ阐明了材料拉

伸破坏演化进程ꎮ 黄喜鹏等[6] 对 3D-C / SiC 复合材

料的室温单调拉伸与拉伸加载-卸载试验中获取的

AE 信号开展频谱分析ꎬ结果表明ꎬ在拉伸载荷作用

下ꎬ主要存在 240 kHz、370 kHz 和 455 kHz 三种频率

的损伤信号ꎮ Loutas 等[7]使用无监督模式识别算法

对三种不同纤维/ 基体界面的 C / C 复合材料在室温

拉伸加载-卸载试验中记录的 AE 数据进行分类ꎬ重

点介绍了不同界面类型对试样力学性能与损伤累积

48 2023 年 9 月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