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
一片叶子的蜕变
与升华
茗昔
一抹普洱润平生
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一缕茶烟透曼纱
高山云雾出名茶
PU 'ER TEA
Ⅱ
一片叶子的蜕变
与升华
茗昔
一抹普洱润平生
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一缕茶烟透曼纱
高山云雾出名茶
PU 'ER TEA
一抹普洱润平生
一缕茶烟透曼纱
高山云雾出名茶
目 录
一抹普洱润平生
产区分布与生长环境
采摘加工与“茶”颜观色
高山云雾出名茶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高山云雾出名茶
高山云雾出名茶
产区分布
--云南六大古茶山和其他著名的茶山
南诏国时期,设有金生城和银生城。方国瑜
先 生 考 证 :“ 樊 绰《 云 南 志 》卷 七 曰 :‘ 茶 出
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
姜 桂 和 烹 而 饮 之 。’按 :银 生 城 界 者 ,即 银
生节度管辖界内,今所称云南普洱茶者,实
产于倚邦、易武、勐海各地……则银生城界
内 产 茶 诸 山,在 今 倚 邦、易 武、勐 海 等 处 可
知也。”
蛮 砖 山 、莽 枝 山 、革 登 山 、倚 邦 山 、易 武 山
和 基 诺 山(攸 乐 山),俗 称 云 南 普 洱 茶 的 六
大古茶山,它们是普洱茶的核心发祥地,更
是茶文化的“故宫”。
除 此 以 外,不 可 忽 略 的 还 有 代 表 布 朗 族 文
化的布朗山及象征哈尼族文化和在现代普
洱茶历史上具有开辟性地位的南糯山。
蛮砖山
蛮砖山东接易武,北连倚邦,面积约300平
方公
里,清代有茶园万亩以上,从磨者河边到曼
林 山 顶 六 十 里 路,沟 沟 壑 壑 都 是 茶。曼 庄、
曼 林、曼 迁、八 总 寨 过 去 都 是 大 茶 村,各 村
产 茶 都 在2000担 以 上 。曼 林 的 古 茶 园 目
前在勐腊县境内的五个茶山中保存得最
好,有1000多亩成片的古茶园,其茶树树
围 大 多 在100厘 米 以 上。蛮 砖 山 茶 园 虽 多
但 茶 号 少,清 末 民 初 易 武 的 茶 号 都 到 蛮 砖
茶 山 买 原 料,蛮 砖 的 茶 农 说 :“易 武 七 子 饼
一半是蛮砖茶。”
001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产区分布
--云南六大古茶山和其他著名的茶山
南诏国时期,设有金生城和银生城。方国瑜
先 生 考 证 :“ 樊 绰《 云 南 志 》卷 七 曰 :‘ 茶 出
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
姜 桂 和 烹 而 饮 之 。’按 :银 生 城 界 者 ,即 银
生节度管辖界内,今所称云南普洱茶者,实
产于倚邦、易武、勐海各地……则银生城界
内 产 茶 诸 山,在 今 倚 邦、易 武、勐 海 等 处 可
知也。”
蛮 砖 山 、莽 枝 山 、革 登 山 、倚 邦 山 、易 武 山
和 基 诺 山(攸 乐 山),俗 称 云 南 普 洱 茶 的 六
大古茶山,它们是普洱茶的核心发祥地,更
是茶文化的“故宫”。
除 此 以 外,不 可 忽 略 的 还 有 代 表 布 朗 族 文
化的布朗山及象征哈尼族文化和在现代普
洱茶历史上具有开辟性地位的南糯山。
蛮砖山
蛮砖山东接易武,北连倚邦,面积约300平
方公
里,清代有茶园万亩以上,从磨者河边到曼
林 山 顶 六 十 里 路,沟 沟 壑 壑 都 是 茶。曼 庄、
曼 林、曼 迁、八 总 寨 过 去 都 是 大 茶 村,各 村
产 茶 都 在2000担 以 上 。曼 林 的 古 茶 园 目
前在勐腊县境内的五个茶山中保存得最
好,有1000多亩成片的古茶园,其茶树树
围 大 多 在100厘 米 以 上。蛮 砖 山 茶 园 虽 多
但 茶 号 少,清 末 民 初 易 武 的 茶 号 都 到 蛮 砖
茶 山 买 原 料,蛮 砖 的 茶 农 说 :“易 武 七 子 饼
一半是蛮砖茶。”
002 高山云雾出名茶
产区分布
--云南六大古茶山和其他著名的茶山
南诏国时期,设有金生城和银生城。方国瑜
先 生 考 证 :“ 樊 绰《 云 南 志 》卷 七 曰 :‘ 茶 出
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
姜 桂 和 烹 而 饮 之 。’按 :银 生 城 界 者 ,即 银
生节度管辖界内,今所称云南普洱茶者,实
产于倚邦、易武、勐海各地……则银生城界
内 产 茶 诸 山,在 今 倚 邦、易 武、勐 海 等 处 可
知也。”
蛮 砖 山 、莽 枝 山 、革 登 山 、倚 邦 山 、易 武 山
和 基 诺 山(攸 乐 山),俗 称 云 南 普 洱 茶 的 六
大古茶山,它们是普洱茶的核心发祥地,更
是茶文化的“故宫”。
除 此 以 外,不 可 忽 略 的 还 有 代 表 布 朗 族 文
化的布朗山及象征哈尼族文化和在现代普
洱茶历史上具有开辟性地位的南糯山。
蛮砖山
蛮砖山东接易武,北连倚邦,面积约300平
方公
里,清代有茶园万亩以上,从磨者河边到曼
林 山 顶 六 十 里 路,沟 沟 壑 壑 都 是 茶。曼 庄、
曼 林、曼 迁、八 总 寨 过 去 都 是 大 茶 村,各 村
产 茶 都 在2000担 以 上 。曼 林 的 古 茶 园 目
前在勐腊县境内的五个茶山中保存得最
好,有1000多亩成片的古茶园,其茶树树
围 大 多 在100厘 米 以 上。蛮 砖 山 茶 园 虽 多
但 茶 号 少,清 末 民 初 易 武 的 茶 号 都 到 蛮 砖
茶 山 买 原 料,蛮 砖 的 茶 农 说 :“易 武 七 子 饼
一半是蛮砖茶。”
003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产区分布
--云南六大古茶山和其他著名的茶山
南诏国时期,设有金生城和银生城。方国瑜
先 生 考 证 :“ 樊 绰《 云 南 志 》卷 七 曰 :‘ 茶 出
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
姜 桂 和 烹 而 饮 之 。’按 :银 生 城 界 者 ,即 银
生节度管辖界内,今所称云南普洱茶者,实
产于倚邦、易武、勐海各地……则银生城界
内 产 茶 诸 山,在 今 倚 邦、易 武、勐 海 等 处 可
知也。”
蛮 砖 山 、莽 枝 山 、革 登 山 、倚 邦 山 、易 武 山
和 基 诺 山(攸 乐 山),俗 称 云 南 普 洱 茶 的 六
大古茶山,它们是普洱茶的核心发祥地,更
是茶文化的“故宫”。
除 此 以 外,不 可 忽 略 的 还 有 代 表 布 朗 族 文
化的布朗山及象征哈尼族文化和在现代普
洱茶历史上具有开辟性地位的南糯山。
蛮砖山
蛮砖山东接易武,北连倚邦,面积约300平
方公
里,清代有茶园万亩以上,从磨者河边到曼
林 山 顶 六 十 里 路,沟 沟 壑 壑 都 是 茶。曼 庄、
曼 林、曼 迁、八 总 寨 过 去 都 是 大 茶 村,各 村
产 茶 都 在2000担 以 上 。曼 林 的 古 茶 园 目
前在勐腊县境内的五个茶山中保存得最
好,有1000多亩成片的古茶园,其茶树树
围 大 多 在100厘 米 以 上。蛮 砖 山 茶 园 虽 多
但 茶 号 少,清 末 民 初 易 武 的 茶 号 都 到 蛮 砖
茶 山 买 原 料,蛮 砖 的 茶 农 说 :“易 武 七 子 饼
一半是蛮砖茶。”
004 高山云雾出名茶
005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莽枝山
莽 枝 山 紧 连 革 登 茶 山 和 孔 明 山,面 积 比 倚
邦 茶 山 小。莽 枝 茶 山 至 少 在 元 代 就 已 有 成
片的茶园,莽枝山脚的曼赛、速底等村寨已
有 上 千 年 的 历 史,千 年 前 已 有 少 数 民 族 在
莽 枝 山 居 住 和 种 茶。明 朝 末 年 已 有 内 地 商
人 进 入 莽 枝 山 贩 茶 。清 康 熙 初 年( � � � �
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
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清乾隆到咸丰年间是莽枝茶山茶业最兴盛
的 时 期 。那 时 ,茶 园 盖 山 ,村 寨 密 集 。莽 枝
大 寨 、秧 林 大 寨 、牛 滚 塘 街 是 最 热 闹 的 地
方,三 个 大 寨 遥 相 对 望,相 距 不 到 一 公 里,
被 茶 园 连 接 着。莽 枝 大 寨 在 清 嘉 庆 年 间 建
过关帝庙,建庙时的大碑现今还在。莽枝茶
山 在 乾 隆 后 期 有 上 万 亩 的 茶 园。每 年 春 秋
两季,思茅、普洱(今宁洱)、江城的马帮一
批 又 一 批 地 来 牛 滚 塘 驮 茶。牛 滚 塘 的 山 梁
上 至 今 还 有 一 条3米 深 的 古 道 ,这 就 是 当
年马帮踩出来的。
高山云雾出名茶 006
革登山
革 登 山 位 于 倚 邦 茶 山 和 莽 枝 茶 山 之 间,面
积 约 � � � 平 方 公 里 ,是 六 大 茶 山 中 面 积 最
小的山。但因其距离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
棵 特 大 的 茶 王 树,因 而 在 六 大 茶 山 中 有 着
特 殊 的 地 位 和 傲 人 的 名 气。革 登,布 朗 语,
意为很高的地方。
《 普 洱 志 》中 有 关 于 茶 王 树 的 记 载 曰 :“ 其
治革登有茶王树,较众茶树独高大,土人当
采 时,先 具 酒 礼 祭 于 此。”这 棵 茶 王 树 就 是
革登茶山阿卡寨(新发)与新酒房寨之间高
山上的那棵。
清 朝 时 革 登 山 最 大 的 寨 子 是 革 登 老 寨,最
兴 旺 的 时 期 是 清 乾 隆 年 间,曾 有 两 三 百 户
人家。清道光年以前,革登山有上万亩的茶
园,茶园往东从革登老寨到倚邦的习崆山,
往西接到莽 枝的牛滚塘。
茶 山 人 都 说,过 去 革 登 人 很 富,财 大 气 粗,
有些倚势欺人。清咸丰年间,莽枝茶山的民
族 械 斗 波 及 革 登 茶 山,那 场 战 乱 使 革 登 茶
山人口大减,革登老寨住户大部分迁走,到
了清末民初,革登老寨已无人居住,过去的
上万亩茶园现在已荒废,看不到一棵茶树。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007
高山云雾出名茶 008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009
倚邦山
倚 邦 山 位 于 西 双 版 纳 勐 腊 县 的 最 北 部,从
普洱往南行沿着茶马古道经思茅、倚象、勐
旺 过 补 远 江(小 黑 江)便 进 入 了 倚 邦 山。倚
邦 茶 山 面 积 约 � � � 平 方 公 里 ,南 连 蛮 砖 茶
山 ,西 接 革 登 茶 山 ,东 临 易 武 茶 山 ,习 崆 、
架布、曼拱等子茶山皆在其范围内。
倚 邦 ,傣 语 ,意 为 有 茶 树 、水 井 的 地 方 。明
代 初 期 已 茶 园 成 片 ,傣 族 、哈 尼 族 、彝 族 、
布朗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
明 隆 庆 四 年(� � � � 年)车 里 宣 慰 司 划 分 十
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和整董合为一个版纳。
茶 山 版 纳 也 称 版 纳 整 董,其 治 所 便 设 在 倚
邦 。从 明 隆 庆 四 年 到 清 光 绪 末 年( � � � �
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
政主管地。
高山云雾出名茶 010
易武山
易 武 茶 山 位 于 六 大 茶 山 的 东 部,紧 靠 中 老
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
面积最大的茶山,有“六大茶山易武占一山
半”的 说 法。易 武 茶 山 包 括 易 武 正 山、曼 撒
茶 山、曼 腊 茶 山 在 内,因 其 面 积 较 大,也 有
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
易 武 山 对 于 普 洱 茶 来 说,就 相 当 于 景 德 镇
之于陶瓷、苏杭之于刺绣、安徽泾县之于宣
纸。贡茶之乡易武堪称普洱茶之都,那里气
候 温 暖 ,雨 量 充 沛 ,土 地 肥 沃 ,光 照 时 间
短,雾日期长,年日照时数达1880小时~
1950小 时 ,为 普 洱 茶 树 创 造 了 天 然 绝 佳
的生长环境。
易 武 山 普 洱 茶,茶 汤 红 浓 明 亮,口 感 厚 实、
甘 甜、润 滑,带 陈 香 味,其 果 香 又 体 现 出 敦
厚亲和的特色,给人以一种无穷的诱惑。清
光 绪 年 间,易 武 是 六 大 茶 山 的 政 治、经 济、
文 化 和 交 通 中 心,也 是 六 大 茶 山 茶 叶 的 生
产 、加 工 和 集 散 地 。那 时 的 易 武 ,各 种 商
号 、茶 庄 、店 铺 林 立 ,商 贾 云 集 ,马 帮 络 绎
不绝,热闹非凡。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011
高山云雾出名茶 012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013
云 南 的“ 七 子 饼 茶 ”亦 称 圆 茶 ,属 紧 压 茶 ,
外形圆整,酷似满月。生饼以云南大叶种晒
青毛茶为原料,直接蒸压。茶饼外形色泽随
年 份 不 同 而 千 变 万 化 ,一 般 呈 青 棕 、棕 褐
色,油 光 润 泽,汤 色 红 黄 鲜 亮,茶 味 香 气 纯
高 ,滋 味 醇 厚 、清 爽 滑 润 ,具 有 回 甘 、生 津
之特点,且具清凉解渴、帮助消化等保健功
效。
熟 饼 需 要 人 工 渥 堆 发 酵 后 再 压 制 成 饼,色
泽 红 褐 油 润( 俗 称 猪 肝 色 ),汤 色 红 浓 明
亮 ,滋 味 浓 厚 回 甘 ,带 有 特 殊 陈 香 或 桂 圆
香。每七个圆饼茶为一个包装,象征多子多
孙多富贵、团团圆圆之意。云南少数民族地
区多将其用作彩礼和逢年过节时赠送亲
友。七子饼的直径为21厘米,中心厚2
�
5
厘 米 ,边 厚1厘 米 ,每 个 净 重357克 ,又 因
为每七饼茶包装为一筒,故称七子饼茶。七
子 饼 是 普 洱 茶 中 最 传 统、最 经 典 的 一 种 包
装形式。
高山云雾出名茶 014
基诺山(攸乐山)
基 诺 山 ,位 于 景 洪 市 所 辖 区 域 内 ,方 圆
���多平方公里。关于古称“攸乐山”,《普
洱府志》中有一段纯系传说的记载:“旧时
武侯遍游六山(指六大茶山),留铜锣于攸
乐,置芒于莽枝,埋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
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此名
其山。”基诺山,基诺语。“基”是舅父的意
思,“诺”是后代的意思,“基诺山”就是舅
父的后代居住之地。基诺族自称是“基诺”
或“雅诺”,过去称为“攸诺”,主要聚居在
基诺山区的��个村寨。
关于基诺族与茶结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
神话传说。
相传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尧白开天造地以
后,召 集 各 民 族 去 分 天 地,但 基 诺 族 没 有
参加。
尧 白 先 后 派 汉 族、傣 族 去 请,基 诺 族 也 不
去 。最 后 尧 白 亲 自 去 请,但 基 诺 族 还 是 不
去,尧 白 气 得 拂 袖 而 去 。当 尧 白 走 到 一 座
山上时,想到基诺族现在如果不参加分天
地,以 后 生 活 会 有 困 难,于 是 就 站 在 山 顶
上,抓 了 一 把 茶 子 撒 在 龙 帕 寨 的 土 地 上 。
从那时起,基诺族居住的地方便有茶树在
此 生 根、开 花、结 子。尔 后,基 诺 族 人 民 在
他们的居住地开始种茶,并与茶结下了不
解之缘。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015
高山云雾出名茶 016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017
布朗山
布 朗 山 位 于 西 双 版 纳 勐 海 县 境 内,靠 近 中
缅 边 境 ,是 古 茶 园 保 留 最 多 的 地 方 之 一 。
布朗山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村寨。
其 中 ,最 古 老 的 老 曼 峨 寨 子 已 有1400年
的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在族源上,
他 们 属 于 孟 高 棉 族 群,有 别 于 南 迁 而 来 的
北 方 氐 羌 系 统 的 民 族。他 们 没 有 选 择 居 住
在 靠 近 云 南 中 心 的 地 带 ,而 是 同 佤 族 、德
昂族一起生活。
在 布 朗 族 的 神 话 里,相 传 � � � � 年 前,布 朗
族的茶祖叭岩冷临终前给族人留下遗训:
“我要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掉;
要 给 你 们 留 下 金 银 财 宝,也 怕 你 们 吃 光 用
光 ;只 给 你 们 留 下 茶 树 ,让 子 孙 后 代 取 不
完用不尽……”于是,叭岩冷往众山上手一
挥 ,茶 种 纷 纷 入 土 。布 朗 族 的《 祖 先 歌 》里
唱 道 :叭 岩 冷 雕 像 叭 岩 冷 是 我 们 的 英 雄 ,
叭 岩 冷 是 我 们 的 祖 先,是 他 给 我 们 留 下 了
竹 棚 和 茶 树,是 他 给 我 们 留 下 了 生 存 的 拐
棍……
布 朗 山 的 人,将 一 生 都 寄 予 在 了 茶 树 与 厚
土之间。
高山云雾出名茶 018
南糯山
南 糯 山 屹 立 在 景 洪 的 西 面,� � � 多 科 � � � �
多属近����种植物在山上繁衍生长。尼人
和 傣 族 人 将 他 们 的 长 眠 之 地 安 于 此,没 有
坟 包,没 有 石 碑,更 没 有 碑 文,只 是 安 静 地
长存于它的怀中。相传,南糯山的一棵茶王
树 是 当 年 孔 明 亲 手 种 下 的。树 上 常 有 白 雾
笼 罩,且 有 一 条 赤 红 巨 蛇 盘 踞 于 上 永 久 地
守 护 着 它 。古 茶 树 死 了 ,只 留 下 了 一 个 洞
穴,引得虔诚的人们步步叩首前来朝拜,拜
这 山 上 不 死 的 灵 魂,拜 这 山 上 存 放 的 伟 大
信 仰。南 糯 山 隶 属 于 勐 海 县 格 朗 和 哈 尼 族
乡。格朗和,哈尼语,意为“吉祥如意、幸福
安康”。
����年,代表云南省府的白孟愚和代表中
茶 公 司 的 范 和 钧,分 别 把 当 时 世 界 上 最 先
进的制茶机器历经千辛万苦地搬进了南糯
山,建起了南糯山茶厂和佛海实验茶厂。两
人都是留洋归来,都是茶叶大师,并且都请
来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茶叶技师做助手。
他 们 进 入 南 糯 山 建 厂,这 被 认 为 是 现 代 普
洱 茶 的 发 端,而 南 糯 山 也 因 此 成 为 现 代 普
洱茶的圣地。据当地很多老人回忆,范和钧
执迷于制茶,白孟愚则在制茶之余,穷己之
力 去 扶 持 茶 农,在 哈 尼 族 中 推 广 茶 叶 的 科
学种植和生产方法,被哈尼族称为“孔明老
爹 在 世”。如 今 的 南 糯 山,没 有 了 崎 岖 的 山
路,没有了马帮的响铃,高速公路就在山脚
下 盘 旋,奔 驰 的 车 辆 足 以 把 任 何 梦 想 带 到
这 个 世 界 的 任 何 地 方。山 上 历 经 了 上 千 年
的 风 雨,茶 树 生 死 泯 灭,人 烟 迁 徙,而 南 糯
山依旧屹立在那里,怀着梦想,守着信仰。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019
020 高山云雾出名茶
南糯山
南 糯 山 屹 立 在 景 洪 的 西 面,� � � 多 科 � � � �
多属近����种植物在山上繁衍生长。尼人
和 傣 族 人 将 他 们 的 长 眠 之 地 安 于 此,没 有
坟 包,没 有 石 碑,更 没 有 碑 文,只 是 安 静 地
长存于它的怀中。相传,南糯山的一棵茶王
树 是 当 年 孔 明 亲 手 种 下 的。树 上 常 有 白 雾
笼 罩,且 有 一 条 赤 红 巨 蛇 盘 踞 于 上 永 久 地
守 护 着 它 。古 茶 树 死 了 ,只 留 下 了 一 个 洞
穴,引得虔诚的人们步步叩首前来朝拜,拜
这 山 上 不 死 的 灵 魂,拜 这 山 上 存 放 的 伟 大
信 仰。南 糯 山 隶 属 于 勐 海 县 格 朗 和 哈 尼 族
乡。格朗和,哈尼语,意为“吉祥如意、幸福
安康”。
����年,代表云南省府的白孟愚和代表中
茶 公 司 的 范 和 钧,分 别 把 当 时 世 界 上 最 先
进的制茶机器历经千辛万苦地搬进了南糯
山,建起了南糯山茶厂和佛海实验茶厂。两
人都是留洋归来,都是茶叶大师,并且都请
来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茶叶技师做助手。
他 们 进 入 南 糯 山 建 厂,这 被 认 为 是 现 代 普
洱 茶 的 发 端,而 南 糯 山 也 因 此 成 为 现 代 普
洱茶的圣地。据当地很多老人回忆,范和钧
执迷于制茶,白孟愚则在制茶之余,穷己之
力 去 扶 持 茶 农,在 哈 尼 族 中 推 广 茶 叶 的 科
学种植和生产方法,被哈尼族称为“孔明老
爹 在 世”。如 今 的 南 糯 山,没 有 了 崎 岖 的 山
路,没有了马帮的响铃,高速公路就在山脚
下 盘 旋,奔 驰 的 车 辆 足 以 把 任 何 梦 想 带 到
这 个 世 界 的 任 何 地 方。山 上 历 经 了 上 千 年
的 风 雨,茶 树 生 死 泯 灭,人 烟 迁 徙,而 南 糯
山依旧屹立在那里,怀着梦想,守着信仰。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一缕茶烟透曼纱
一抹普洱润平生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025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普洱茶的加工
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制造而成,具有味浓、耐泡、香醇的特点。其原料
采摘分为以下几种。
春茶
清 明 节 前 后 三 月 末、四 月 初 采 制 的 茶 称 为 春 茶。清 明 前 采 摘,嫩 芽 上 有 一 层 细 细 的 白
毛,因而又叫“白毛尖”,或简称“毛尖”“春尖”“白尖”。
026 一缕茶烟透曼纱
晒青毛茶
普洱茶区的毛茶种类按采制季节分为春茶、二水茶、谷花茶、阳春茶四类。一般从农历
三月底开始,到九月或十月为之,一年有六七个月的采摘期。但在二月时,也就是在芽
叶半开张时,采摘一芽一叶,蒸过后可以揉制成芽茶、毛尖。
二水茶
夏季采制的茶称为“二水茶”,也称为“夏茶”或“二盖”。二水茶叶大质粗,叶色黑黄相
同,二水茶之后是“粗茶”,黄色老叶,时有黑条杂其间,专供制藏销紧茶包心用。
027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谷花茶
九月初再生一次白毛嫩芽而在立秋时节采制的茶称为“谷花茶”,因为此时正值稻谷扬
花之季,故而称此时茶树所长的白毛嫩芽为“谷花茶”或“谷花尖
阳春茶
立 秋 时 节 后 采 制 的 最 后 一 拨 粗 茶,称 为“阳 春 茶”。普 洱 散 茶 按 照 品 质 分 为 :特 级、一
级、二级、三级……一直到十级,共11个等级。其品质特征:特级条索紧细,色泽显毫,
陈香浓郁,滋味浓醇,汤色红浓明亮,叶底褐红细嫩。
028 一缕茶烟透曼纱
普洱散茶的制造工序
杀青—揉捻—晒干制成晒青毛茶—滇青
而后经过特殊工艺,晒干筛分而制成普洱散茶。
杀青
大多采用锅式杀青。大叶种茶含水分比较多,杀青时必须闷抖结合,使茶叶失水均匀,
达到杀透杀匀的目的。
揉捻
揉捻的手法和时间要根据原料的老嫩来灵活掌控。嫩叶要轻揉,揉的时间要短;老叶要
重揉,揉的时间要长,揉到基本成条为好。
晒干
将茶叶薄薄地摊开放在阳光下晒干,晒到茶叶水分含量达到10%左右时为宜。没有阳
光的时候也可以烘干,并且烘干的茶叶往往比晒干的茶叶品质要高。
029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030 一缕茶烟透曼纱
渥堆
渥 堆 是 现 代 普 洱 茶 人 工 发 酵 加 工 工 艺 的 新 技 术,是 普 洱 茶 色 香 味 品 质 形 成 的 关 键 工
序。先要将茶叶匀堆,再向其泼水,使得茶叶吸水后受潮,然后把茶叶堆成一定厚度,
让它渥堆发酵。经过若干天堆积,发酵以后,茶叶色泽变成褐色,有股特殊的陈香味,
滋味变得浓香而醇厚。
晾干
渥堆适度以后,扒开堆晾茶,让茶叶散发水分,自然风干。一般茶农自己制茶,是将茶
叶采摘回家以后,先放到釜中炒,炒到茶叶凋萎,倒在席上,用手反复揉捻成条,然后
摊放在竹席上,让阳光将其晒干后担到市场卖,待价而沽。
筛分
干燥以后的茶叶,要让其完全松散成条后,再进行筛分档次,这样就制成了普洱散茶。
普 洱 散 茶 经 过 包 装 后 供 应 市 场。此 外,普 洱 散 茶 经 过 蒸 压 后 可 制 成 普 洱 沱 茶、普 洱 砖
茶、七子饼茶、小饼茶等紧压茶。
031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032 一缕茶烟透曼纱
传统紧压茶的加工方式
紧压茶的压制,主要工具有特制的铜蒸锅、茶袋、梭片、精工打磨过的揉茶石、集中产
生蒸汽的大铁锅、留有蒸汽孔的严密锅盖、凉架、竹箩、压力设备、包装纸、笋叶等。大
多使用手工操作,使用杠杆、棒槌、石鼓、铅饼、推动螺杆等笨重而原始的工具。制作程
序包括装茶、蒸茶、揉茶、压茶、解茶、凉茶、包茶等,一般8~9人为一组。装茶和揉茶的
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033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圆茶压制
生产圆茶要用上好的茶叶为原料,通常以黑茶作底,称之为“底茶”;用春尖包在黑条
之外,称之为“梭边”;以少数花尖盖在底部下陷之处的称为“窝尖”;以少数花尖盖在
正面的称为“抓尖”。按一定的部位,同时装入小铜甑中,用蒸汽使之变得柔软,再倒入
特制的三角形布袋,稍稍揉几下,用口袋紧结于底部中心,然后用特制的压茶石鼓,压
成四周薄、中间厚、直径约七八寸的圆形茶饼,即圆茶。
034 一缕茶烟透曼纱
砖茶压制
砖茶原料以黑条为主,底和面盖有“春尖”或“谷花尖”。按照一定的次序,将原料放进
铜甑中蒸软,然后再倒入砖形模型,紧压之后就成了砖茶。每四块包成一包,包的时候
茶块中间要贴上一小张金箔,先用红黄两色的纸包裹,外面再包一层糯笋叶后装入竹
篮。
紧茶压制
紧茶压制的过程分为称茶、蒸茶、压制、定型脱模、干燥、包装。紧茶用普洱粗茶包在中
心,称“底茶”,底茶外包二水茶,称之为“二盖”。黑条包在二盖之外的称为“高品”。
035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团茶压制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景谷街人李文相创办了茶作坊,用优质的晒青毛茶作为
原料,用土法蒸压成月饼形状的团茶,又称“谷茶”。景谷团茶奠定了沱茶的雏形。加工
工具主要有:压茶板凳、压茶石头、压茶模子、铜甑、铁锅、布袋、筛子、簸箕等。加工方
法较为考究,原料也选用优质春茶,按拼配比例经高温蒸压软化,再用模压塑形制成。
沱茶压制
以普洱散茶为原料压制成圆面包形,厚壁中间下凹成碗形的称为普洱沱茶。沱茶的压
制程序包括称茶、蒸茶、袋揉压制、定型、脱袋、干燥、包装等。
036 一缕茶烟透曼纱
037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润平生
饼茶压制
饼茶以普洱散茶为原料,为压制的呈圆饼形的紧压茶。压制工序包括称茶、蒸茶、冲压
成型、干燥、包装。付制前,茶坯有时要先洒水回潮,使茶叶含水量达到15%~18%,
按比例分别称出待蒸,蒸后的茶叶放在模中,先放底茶后放盖茶,铺匀后压紧,稍后旋
转冷却定型,大约半小时后脱模。
方茶压制
普洱方茶以晒青茶为原料,压方茶的模制有中国传统意义的“福”“禄”“寿”“禧”“普洱
方 茶”等 字 样 和 无 字 几 种 。方 茶 面 上 压 印 有 上 述 模 制 凸 形 字,有 边 框、有 字 的 为 礼 品
茶,无字的为普通茶。
038 一缕茶烟透曼纱
揉茶的艺术
揉茶师是掌握揉茶制作特技的师傅,是普洱茶精制加工的关键人物。揉茶是一种特技,
思普区的各茶叶商号、茶庄加工生产普洱茶,都要聘请技术高明、操作熟练的揉茶师来
揉茶。制茶时每灶有揉茶师4人,拣茶工3~4人,剁茶工1人,称茶工1人,包装工1人,
扫笋叶毛工1~2人,打杂工1人,还有厨师等。揉茶为作业法,第一人先按种类、数量、
质量搭配好,倒入特制铜甑后上笼蒸软,第二人把熟茶倒入专用的布袋交师傅,揉茶师
傅两手执袋口抖上几抖,面茶、底茶、中茶各自分开集中,各就各位,从不混杂,然后按
揉制作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