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筑》2024年第07期

发布时间:2024-8-0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福建建筑》2024年第07期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本期 圆园24 年 7 月 1 日出版穴月刊雪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谢益人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戴益华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主 编院 张建勋副主编院 蔡雪峰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
[展开]
《福建建筑》2024年第07期
文本内容
第8页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

本期 圆园24 年 7 月 1 日出版

穴月刊雪

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

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

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

谢益人

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

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

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

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

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

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

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

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

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

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

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

戴益华

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

主 编院 张建勋

副主编院 蔡雪峰

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

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

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

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

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

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

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

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

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员员圆园 辕 栽哉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院 陨杂杂晕员园园源-远员猿缘

国外总发行院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渊北京 苑愿圆 信箱冤

广告经营许可证院

猿缘园园园园源园园源猿园

本期定价院 10援园园 元

安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的研究

薛朝才(1)

基于漳浦县特色效益产业发展导向的乡村土地综合治理与产业空

间重组规划研究 苏 芳(6)

城市更新中文脉延续及空间重塑在青年广场设计中的实践

潘啸奇(10)

福州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存在问题与对策探析

王圣孔(15)

毕节万晟阳光城D地块建筑设计探析 刘晓川(19)

地下人防综合体设计应用研究 周成才(24)

福鼎金海岸小区商业建筑空间布局及流线设计探析 宋 鹏(29)

某超限综合楼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苗 伟(35)

钢筋混凝土柱火灾后偏压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林晓康(42)

装配式钢结构农宅在天水地区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

李灵君 李晓莲 苏 永(48)

圆园24窑07

总第 313 期

中 国 期 刊 网 窑 中 国 学 术 期 刊 光 盘 版

中 国 叶 中 文 科 技 期 刊 数 据 库 曳 入 编 刊 物

福 建 省 第 一尧 二 届 优 秀 科 技 期 刊

首 届 全 国 建 设 行 业 优 秀 期 刊 一 等 奖

福建省科协连续七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

一尧城乡规划

二尧建筑设计

三尧土木工程结构

第9页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酒店结构设计体系应用研究 程子忠(52)

基于FLAC3D复杂地质条件下工作井开挖支护稳定性研究

邱加样(56)

新时代语境下福建省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模式优化策略

卢达洲(60)

装配式施工技术在某大型物料产业中心的应用研究

刘谊泉(64)

BRB屈曲约束支撑施工技术探索与实践 张惠新(68)

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在某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吴序旺(72)

路用碱渣复合土水稳定性试验研究

徐 泉 王国栋 曹 军 郭云云 赵婧如(76)

城市污水处理厂电气自控系统设计探究 吴振德(80)

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探析 洪婉萍(85)

智慧生活水泵房电气设计探究 吴至轩(89)

住宅用新风系统探析 高 伟(95)

锂电池厂房暖通设计及节能研究 蒋 仕(100)

新型复合排烟风管渊镁质晶硅板冤支吊架设置探究

林章胞(109)

地铁车站施工大口径排水管迁改接驳案例分析

朱宝华(115)

某化工园区公共事故应急池废水收集系统与容积计算分析

宋 如(119)

典型变电站海绵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张 朔(123)

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卫星定位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及

精度分析 温晓东(127)

井字航线与交叉环绕航线融合拍摄对实景三维建模精度的影响

分析 宋庆林(132)

多维数据采集调绘在城市道路绿化测量的应用 黄 颖(136)

多尺度城市电子地图数据库的设计研究与实践 刘靖球(140)

福建省建筑工程设计数字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韩金妍 孙 峻(144)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目 次 圆园24 年 7 月 1 日 圆园24窑07

七尧测绘尧测量与信息化

四尧施工技术与建筑材料

五尧建筑电气与暖通工程

六尧给排水工程

第10页

圆园24郾07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and space in Anxi County

XUE Chaocai(1)

Research on rural l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spatial reorganization planning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Zhangpu County蒺s characteristic benefit industries SU Fang(6)

Urban Renewal: Continuation of Context and Spatial Reconfigurationin the Design of the Youth Plaza PAN Xiaoqi(10)

Exploration of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ponge City in Fuzhou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WANG Shengkong(15)

Analysi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Block D of Bijie Wansheng Sunshine City LIU Xiaochuan(19)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Underground Civil Air Defense Complex ZHOU Chengcai(24)

Analysis on the layout and streamline design of commercial buildings in Fuding Gold Coast District SONG Peng(29)

Structur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n overrun comprehensive building MIAO Wei(35)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eccentrically compressed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after fire LIN Xiaokang(42)

Study on theApplication of Prefabricated Steel Structure Farmhouse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ianshui Region

LI Lingjun LI Xiaolian SU Yong(48)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frame-core tube structure in hotel structure design system CHENG Zizhong(52)

Research on stability of excavation support of working well under complexgeological conditions based on FLAC3D QIU Jiaxiang(56)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Special Operations Staff in Fujian Province蒺s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LU Dazhou(60)

Research on the tpplication of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in a large material industry center LIU Yiquan(64)

第11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RB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ZHANG Huixin(68)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socket type buckle type steel pipe supportin a certain engineering project WU Xuwang(72)

Experimental study on water stability ofsoda residue composite soil for road use

XU Quan WANG Guodong CAO Jun GUO Yunyun ZHAO Jingru(76)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Electrical Control Systems in Urban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WU Zhende(80)

Analysis of the electrical design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HONG Wanping(85)

Discussion on Electrical Design of Smart Pumping Station WU Zhixuan(89)

Analysis of fresh air system for residence GAO Wei(95)

Heating and Ventilation Design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Research of Lithium Battery Factory JIANG Shi(100)

Research on the setting ofsupport and hanger of a new type of composite smoke exhaust duct(magnesium crystal silicon board)

LIN Zhangbao(109)

Case study in connection method of large diameter drainage pipelines reconstruction on metro stations ZHU Baohua(115)

Discussion on waste water collection system and volume calculation of public accident emergency pool in a chemical industry park

SONG Ru(119)

The Research on Sponge City Design Strategy of Typical Substations ZHANG Shuo(123)

Establishment and Accuracy Analysis of Satellite Positioning Control Network for Fuzhou Metro Line 4 Phase I Project

WEN Xiaodong(127)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Fusion Shooting of Cross shaped Airline and Cross Surrounding Airline on the Precision of Realistic 3D

Modeling SONG Qinglin(132)

Applic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data collection and mapping inmeasurement of urban road greening HUANG Ying(13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Multi-scale Urban Electronic Map Database Design LIU Jingqiu(140)

Fujian Provinc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Design Digit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HAN Jinyan SUN Jun(144)

第12页

2024 年第 07 期

总第 313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7·2024

Vol·313

安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心城区

空间发展的研究

薛朝才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助于了解城市的特征和功能组织方式。 为了探索山地型城市独特的

空间发展模式,研究以泉州市安溪县为例,通过分析安溪县中心城区的空间要素和空间拓展动力机制,明确中心城区

的空间拓展模式和发展策略,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要求下,为同类型市县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空间拓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7 - 0001 - 05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and space in Anxi County

XUE Chaocai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s a product of urb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which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citi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unique spatial development mode of mountainous cities,this study takes Anxi county,Quanzhou

city as an example,by analyzing the spatial elements and spatial expansion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Anxi County,the

spatial expansion mod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 are clarified. Under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new ideas are provided for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similar cities and counties.

Keywords:Territorial spatial master plan; Central urban area; Spatial development; Spatial expansion mode

作者简介:薛朝才(1984. 11— ),男,工程师。

E-mail:1045203093@ qq. com

收稿日期:2024 - 02 - 06

0 引言

2019 年5 月28 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全面开

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

编制的目标任务。 安溪县于 2020 年 5 月启动规划编

制工作,并同步开展中心城区空间发展专题研究。 安

溪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

新要求下,在有限的资源空间内实现高品质生活和高

质量发展,创造宜居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研究的结

论将为中心城区规划提供参考。

1 安溪县中心城区空间形态演变

1. 1 历史演变

安溪自置县以来,已历经一千余载。 宋代建县之

初,县 城 东 西 长 500 m, 南 北 长 750 m, 总 面 积 为

0. 38 km

2

;历经元代、明清、民国时期,经济发展缓慢,

县城规模变化不大。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安溪县

城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如图 1 所示。

图 1 置县之初和 1994 年城区形态

2000 年,安溪县城的面积扩大到 8. 13 km

2

。 在

接下来的 5 年间(2000 ~ 2005 年),县城版图经历了

一倍以上的扩张, 截至 2005 年, 县城面积扩大到

17. 8 km

2

,之后县城扩张的速度逐渐放缓。 2009 年县

第13页

· 2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城的面积扩大到 20. 7 km

2

。 截至 2019 年,安溪中心

城区的建设用地面积已达 54. 92 km

2

,如图 2 所示。

图 2 2012 年和 2019 年城区形态

安溪县城的空间形态演变趋势为:以凤山以南、

蓝溪北岸为核心区域建立早期城市,此后沿蓝溪流域

逐步在岸线两侧轴线扩展,当河岸用地受限后出现跨

河发展,并仍沿蓝溪线性扩展,当前建设用地的主要

扩展方向为东、南。

1. 2 形态现状

安溪县因地形因素限制较大,中心城区扩张主要

表现为填充内部空间。 城市团块充实后,开始向外部

蔓延,由于蔓延引发的人口激增、住房供应紧缺、环境

恶化、生态系统破坏、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

城市发展早期,人口涌入中心城区,导致住房、公

共服务、基础配套等设施不足。 为了缓解中心城区的

人口压力,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土地利用率,城市开始

向外扩张。 然而,这种城市的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

问题,如无序的城市建设和无规划的发展等。

2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

2. 1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的正作用力

2. 1. 1 周边核心城市的扩散力

周边核心城市的扩散效应在城市的发展中具有

至关重要的作用。 泉州湾和厦门湾两湾经济带影响

力巨大,在产业和市场等领域对安溪县的发展具有重

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影响安溪县中心城区的空间

结构。

2. 1. 2 经济的快速增长

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原

因。 经济发展是使城市产业向周围扩散的动力,城市

职能向外疏散,各种信息、能源、人口等在城市间畅通

流动,形成自上而下的拉动力,产生产业集聚和空间

集聚,带动结构调整,区位发生改变[1]

。 城市发展与

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经济增长较快

的地区,城市的空间拓展速度也相应加快。

2. 1. 3 城镇化的推进

城市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城市

空间拓展是城镇化过程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最为

直接的表现[2]

。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所需要的土地

和空间也在不断扩大。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

空间的扩张不仅促进城市用地的增加,对城市用地的

空间结构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 1. 4 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是城市兴旺的动力,纵观世界先进城市的现

代化历程,大都经历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联动发展阶

段,普遍呈现出 “ 产城融合、 城乡协调” 的共同特

征[3]

。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第一、

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增

加。 这将导致原有产业用地置换、整合、外迁,而城市

周边的各产业园区将为从中心城区转移出去的产业

提供接纳空间,促进原有城区空间重组[1]

2. 2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的负作用力

2. 2. 1 自然地形的限制

自然地形不仅影响城市的外部形态,还通过内部

结构和功能限定了城市与周边的联系,对城市的规划

布局、交通组织以及空间拓展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从宏观层面控制着城市的生态环境。

2. 2. 2 城市规模门槛的限制

当城市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面临一些限

制因素,这些因素阻碍了规模的增长。 这些限制标志

着城市规模的阶段性极限,也就是城市发展的门

槛[4]

。 为了实现增长和发展,城市必须克服这些门

槛。 就像山地城市从小到大、从团状到带状、从单一

核心到多个核心聚集的演化过程所显示的那样,城市

的生长和扩张就是不断跨越门槛、逐步发展的过程。

3 中心城区空间的拓展模式

3. 1 山地城市空间的拓展模式研究

由于资源紧张、地形复杂,山地城市的空间形态

和拓展方向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空间结构、用地布

局、交通组织等各方面都必须考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

协调。

山地城市空间的拓展模式主要包括“紧凑圈层

式、轴线伸展式、集约内涵式和多核跳跃式”四种。 作

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安溪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经历

了这些模式的不同演变。

3. 1. 1 紧凑圈层式

中小山地城市在初始发展阶段往往经历圈层式

第14页

2024 年 07 期 总第 313 期 薛朝才·安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的研究 · 3 ·

扩张,尽管由于地形复杂导致规整的同心圆式扩张较

为困难,但城市仍存在向外拓展的倾向。

安溪县从置县之初到 1995 年,老城片区和城南

片区经历了最初的紧凑圈层式发展阶段,由于土地资

源较为丰富,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老城片区和

城南片区沿核心区向外围进行扩张。

3. 1. 2 轴线伸展式

山地城市的发展呈带状是一种常见现象,它是城

市根据地形条件自然而然地适应形成的。 这种发展

模式是从下而上逐渐扩张,沿着地貌形成的生长轴线

向外辐射扩展,各个延伸轴与中心区相连便利,同时

也与自然环境紧密接触。 这种模式对于保护自然生

态环境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中

小山地城市可以考虑的发展方式。

从 1995 年 ~ 2010 年的十多年间,安溪县在核心

区域发展受到空间限制的情况下,基于山地城市特点

和城市发展需求,老城片区和城南片区沿交通轴线逐

步向外围的德苑、茶博园发展,形成多组团多中心的

串珠城市。

3. 1. 3 集约内涵式

城市在加速发展阶段,一般以对外发散式的扩张

为主。 而在稳定发展阶段,对外扩张受到制约,转而

倾向于对内集约内涵式发展。 山地城市的土地资源

有限,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以集约内涵式发展

为主导。

自 1995 年以来,安溪县在紧凑圈层式发展受限

并进行轴线伸展式发展的同时,老城片区和城南片区

内部则选择了集约内涵式的发展,不断提高土地利用

率,优化城区环境,促进核心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3. 1. 4 多核跳跃式

山地城市受到地形和地貌的限制,使得集中连片

发展变得困难。 通常情况下,会沿着城市的某个方向

建设功能相对独立的组团,独立的组团作为“量子”,

在统一的城市空间秩序内合理跃迁,从而形成多中心

的、功能相对完善(与老城区功能互补) 的新的城市

扩展区域[5]

2010 年后,安溪县经历了快速扩张阶段,城市发

展轴线周边的可建设土地已无法满足规划期末城市

发展的需求。 城市建成区无限扩张给城市交通和环

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高铁站的建设是安溪向罗内

片区实现跳跃式拓展的一次有益尝试[6]

3. 2 安溪县中心城区空间的拓展模式选择

安溪县中心城区地形复杂,发展空间有限。 在经

历了多阶段不同模式的快速扩张之后,核心城区与四

周山地之间的空间局促,难以支撑紧凑圈层式的发

展,同时,交通轴线周边的可建设用地也已经无法满

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如果安溪县要寻求核心城区和交通轴线

范围以外的拓展空间,必然选择多核跳跃式的拓展模

式。 随着安溪高铁站的建设,罗内片区将成为安溪未

来的重点发展区域,中心城区将以参岭隧道为发展

轴,优先向罗内片区跳跃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核心城区土地资源紧缺,应坚持

集约扩张的原则,侧重组团内部集中发展,提高土地

使用效率,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质量,也就是遵循集

约内涵式拓展模式。

因此,多核跳跃式与集约内涵式相结合是安溪县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的必然选择。

4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针对安溪中心城区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口

集聚,建设用地规模受限,公服配套设施不足,生产与

生活功能混杂,路网结构不合理,交通问题突出,城市

品质与需求不符等一系列问题,结合中心城区未来发

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将城

市功能适当向两翼新城疏解,底线控制,强化特色,完

善综合交通体系,补充公共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品质,

传承城市文脉,塑造特色景观风貌,完善市政基础设

施等具体措施,打造具有茶乡特色的现代化中等

城市。

4. 1 守住生态底线

4. 1. 1 将生态作为底线,保障生态完整性

将生态作为底线,规划避开刚性管控要素,破除

野蛮无序的开发思维,在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过程

中,充分考虑生态网络性和完整性,保护山体、水库、

自然保护地等自然生态斑块。 安溪县中心城区周边

管控要素众多,对城区空间拓展方向的选择会产生很

大影响。

4. 1. 2 以双评价为基础,确定集中建设主要区域

双评价是基于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视角,对特定的

国土空间开展评价,是科学认知、分析、评价国土空间

的主要手段[7]

。 城市空间发展的选择同样要基于双

第15页

· 4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评价的结果,规划集中建设区主要以适宜建设区及一

般适宜建设区为主,占 90% 以上。

4. 2 突出地域特色

4. 2. 1 梳理原始本底,定位城市总体风貌

安溪县中心城区位于蓝溪与小蓝溪交汇处,面朝

笔架山,背负凤冠山,三峰玉峙,一水环回,河流两岸

地势较为平缓。 山水形势可以概括为:“举目三山及

第,出门两水汇源”。

在人文方面,有茶文化、李光地、清水祖师等特色

地域文化。 结合安溪“山环水绕、人文荟萃、现代气

息”的风貌特征,未来安溪城市风貌定位为:山水共

融、蓝绿互映、古今对话、和谐包容。

4. 2. 2 延续山屏水脉,构建空间景观结构

安溪县中心城区延续古制,构建“一屏一带五片

六核多节点”的景观结构,保护生态空间网络性和完

整性,形成“青山围屏凤朝阳,绿水绕城龙戏珠”的空

间景观,如图 3 所示。

图 3 中心城区景观结构规划图

4. 2. 3 依托生态水系,形成城区蓝绿空间

增加绿地与开敞空间供给。 中心城区通过旧城更

新和拆违建绿、拆旧建绿逐步增加绿地与开敞空间,外

围城区通过差别化的生态用地管理,多渠道保障绿地

空间建设。 形成“一主五辅”六条生态绿脉,结合自然

山水和文化、体育、商业设施,构建四级公园绿地体系,

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实现“300 m 见绿,500 m 入园”。

4. 2. 4 设立眺望系统,打造城市天际线

优化城镇集中建设区特别是滨水的地区建设高

度控制,打造优美的城市天际线,形成“山望山、山望

城、城望山”三个眺望体系。

以“外六峰、中四山、内三山” 为眺望点,在城市

外部形成六峰视廊,中部形成四山视廊,在内部形成

三山视廊。 山望山时,控制视廊通畅;山望城时控制

视线范围内建筑的高度以及建筑风格的整体性,严格

控制建筑的第五立面,确保建筑天际轮廓线的良好态

势,体现山水城市的风貌特色,如图 4 所示。

图 4 城市眺望系统规划图

4. 3 完善交通系统

4. 3. 1 明确内外交通组织

内部交通组织:二环路与城区多条放射性主干道

共同构成中心城区内部生活性交通骨架,串联同美、

城南、旧城、德苑、茶博园等片区。

外交通组织:通过三环路组织中心城区对外交

通,沿三环路周边布置新的城镇建设用地,以交通线

路带动城区空间拓展。

4. 3. 2 完善城市交通结构

通过梳理现状交通问题,理顺交通断点、盲点,优

化城区路网体系,建立“圈层式 + 放射状 + 网格化”

的交通结构,组团之间通过圈层式外环路相连,组团

内部形成网格化路网体系,如图 5 所示。

图 5 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图

4. 4 优化空间布局

4. 4. 1 优化空间布局,轴带拓展组团发展

在中心城区构建“一屏一脉六片区,一轴两带,双

核四心”的空间布局结构(图 6),提升核心功能,优化

第16页

2024 年 07 期 总第 313 期 薛朝才·安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的研究 · 5 ·

城市发展轴线,梳理功能组织形成分组团中心。 进一

步发展中心城区文化科技创新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

争力和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图 6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4. 4. 2 明确六大片区发展定位,差异化发展

旧城、同美、德苑、城南、茶博园、罗内六大片区的

功能定位各有不同。 旧城、同美、城南、茶博园片区以

居住、商业、行政办公为主,体现在空间布局上倾向于

集聚提升,对外扩张动力较小。

德苑片区除居住外,重点发展藤铁家居工艺产

业,罗内处区重点发展水暖卫浴、高铁物流产业,对产

业用地的需求较大,是城区空间拓展的主要动力和

方向。

4. 5 选择拓展方向

安溪县中心城区发展初期的整体空间形态为:蓝

溪两岸块状分布,依托对外交通沿轴线发展。 2000

年以后,建设用地范围进一步扩大,向东、西两侧继续

延伸,另外兴泉铁路、安溪东站和大三环正在建设中,

铁路及大三环将成为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的重要动力,

如图 7 所示。

东进———随着兴泉铁路、大三环的建设,中心城

区东面的罗内、墩坂等村庄现状仍有可建设的空间;

南提———随着大三环的建设,甬莞高速南侧、路

英村等地有用地可供开发;

西扩———德苑片区的建设已经基本饱和,仅团结

村还有用地空间可供建设,结合大三环建设扩展;

北升———参内地块向北改造提升。

图 7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方向分析图

5 结语

中心城区是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地带,

其空间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县域的发展走向。 通过

合理规划和发展中心城区,可以提升其在地方层面

的综合竞争力,为县域的经济起到引领和带动的

作用。

研究对安溪县这个典型的山地城市的空间结构

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对空间要素和拓展动力

的详尽分析,充分考虑了中心城区的发展需求,提出

空间拓展方向,为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提供重要

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李雅军. 葫芦岛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影响因素及动力机

制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2012(17):245.

[2] 谢晓华. 南安市城市发展空间对策研究[ J]. 福建建筑,

2013(8):92 - 95.

[3] 焦石文,刘荣增.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南中小城市空间

扩展与治理[J]. 决策探索,2018(18):24 - 25.

[4] 刘金燕. 山区地区小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以安

徽省金寨县为例[J]. 建材发展导向,2019,17(10):2.

[5] 陈睿,吕斌. 城市空间增长模型研究的趋势、类型与方澍

[J]. 经济地理,2007(2):240 - 245.

[6] 郑雪玉. 福州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模式探讨[ J]. 福建建

筑,2010(7):13 - 14.

[7] 张定源,张景,牛晓楠,等. 双评价理论探索与福建实践

[J]. 华东地质,2021,42(4):419 - 428.

第17页

2024 年第 07 期

总第 313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7·2024

Vol·313

基于漳浦县特色效益产业发展导向的乡村土地综合

治理与产业空间重组规划研究

苏 芳

(雅克设计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当前,村庄发展普遍面临产业链条单一、产业用地粗放、组织模式滞后等问题。 特色效益产业是村庄产业发展

的基础支撑,土地综合治理可为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为此,研究以漳浦县南浦乡为例,提出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空

间重组、土地综合治理、发展机制构建的规划策略,探索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土地综合治理为手段的空间规划模式,

以期为全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不同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 产业空间重组;土地综合治理;特色效益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7 - 0006 - 03

Research on rural l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spatial reorganization planning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Zhangpu County?s characteristic benefit industries

SU Fang

(APCE Design Co. Ltd. Fuzhou Branch,Fuzhou 350001)

Abstract:At present,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is generally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single industrial chain,extensive industrial land

use and lagging organization mode. Characteristic benefit industry is the basic support of village industrial development,and land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can provide land security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this study takes Nanpu Township of Zhangpu County as

an example,proposed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industrial system construction,industrial space reorganization,land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and explored a spatial planning model guided b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with land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as a means,in order to provide different research paths for the spatial planning of universe land.

Keywords:Industrial spatial reorganization; Land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Characteristic benefit industry

作者简介:苏芳(1991. 4— ),女,工程师。

E-mail:1175339517@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9 - 24

0 引言

近年来村庄发展建设备受关注,尤其资源特质突

出的地区更加重视村庄的产业发展。 但现阶段,村庄

产业发展基本以农林产业为主导,在发展建设过程中

多聚焦物质空间建设与环境综合整治,对乡村产业的

论述侧重于体系的建立与方向的引导,较少关注乡村

产业空间布局的相关内容[1]

。 大部分村庄普遍存在

产业发展规划未结合地方特色效益产业进行体系构

建,产业发展项目与用地布局缺乏有机联系,产业发

展缺乏内生动力、用地空间不足等问题,进而致使产

业项目无法落地。 加快特色效益产业发展,是促进农

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增收

的有效途径,也是引领农村生态文明的关键动力[2]

对既有特色效益农林产业研究分析发现,现有关于

特色效益农林产业的研究聚焦于农林产业发展本身,

对于如何利用特色效益农林产业进行产业体系升级、

拓展产业链条尚未有相关研究。 例如陈真针对特色

效益农业发展存在的规划引导不足、农村金融环境较

差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布局重点

产业等对策[3]

。 在土地综合治理方面,多聚焦于理论

方法的研究、乡村空间治理等,例如白中科等基于“山

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理念,分析国土空间“整体

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的缘由、案例、内涵与实

现途径[4]

;吴欣玥基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用地整

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四个方面的全域土

地综合整治方式,提出全域整治盘活存量用地、建立

用地指标纵向传导体系、强化生态全要素修复等乡村

三生空间治理策略[5]

;张国斌等提出通过农田综合整

治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土地综合整治手段,实现乡村治

理和乡村振兴的路径[6]

。 总体而言,基于特色效益产

业进行产业体系升级、结合土地综合治理,进行产业

空间重组的探索尚未有相关研究。 文章以漳浦县南

浦乡为例,基于南浦乡以竹产业为其特色效益产业,

但是竹产业在全产业链的延伸、产业和用地空间的衔

接、发展机制制定等方面,存在脱节且尚未形成竹特

色产业为村庄总体产业增效等发展问题。 通过分析

南浦乡资源现状、特色效益农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

的影响因素,探寻基于特色效益产业发展导向的乡村

土地综合治理与产业空间重组规划,以期为其他具有

第18页

2024 年 07 期 总第 313 期 苏 芳·基于漳浦县特色效益产业发展导向的乡村土地综合治理与产业空间重组规划研究 · 7 ·

同类特质的乡镇的全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不同

的研究思路。

1 南浦乡农林产业发展概述

1. 1 南浦乡农林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南浦乡位于漳浦县西北部,各村农林产业主要依

托平地、坡地种植水稻、蔬菜、绿竹、麻竹、毛竹等作

物。 其中,低坡地以竹类种植面积最大,并以绿竹种

植面积为最广,其年产各类竹笋约 1. 5 万吨,竹笋干

年产值在各类农林产品产值中占比均为最高(图 1),

已成为农民农林产品收入的支柱产业。

图 1 南浦乡 2017 ~ 2021 年度农林产品产值

占比情况一览表(单位:% )

1. 2 竹产业作为南浦乡农林特色产业的区域比较

优势

通过南浦乡农林产业产值在漳浦县域农林产业

产值占比情况比较分析(图 2)可知:南浦乡农林产业

在漳浦县域范围内具有优势的为竹笋干,且漳浦县域

范围竹笋干产量主要源于南浦乡。 因此,南浦乡竹产

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具备作为特色效益产业

的基础条件。

图 2 南浦乡 2017 ~ 2021 年度农林产业产值占

全县产值情况一览表(单位:% )

1. 3 南浦乡现状特色效益产业发展的问题与优势

1. 3. 1 特色效益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

南浦乡现状特色效益产业发展,存在产业链条单

一、产业用地粗放、经营主体缺位、品牌建设不足和规

划引导不足五个方面的问题。

(1)产业链条单一

表现在现状绿竹产业发展以一产的初级种植为

主,尚未进行产业链条衍生,导致产业发展局限于初

级的生产阶段,无法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边界,产业

附加值低。

(2)产业用地的粗放

表现在现状绿竹种植空间分布相对零散,种植区

域多为农林用地,进行规模化种植的拓展空间有限,

造成土地利用碎片化,进而阻碍产业向规模化、集约

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且存在衍生产业发展所需的配

套设施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

(3)经营主体的缺位

表现在南浦乡的绿竹产业种植以农户散户种植

为主,规模小。 且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并未培育有影

响力、有带动作用的经营主体,导致该特色效益产业

未能更好地为地方农民创造更多效益。

(4)品牌建设不足

在于南浦竹产品在区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且拥

有区域内的比较优势;但是其知名度仅限于漳浦县域

范围内,多年来尚未创建笋竹品牌,更未被广泛地推

广与认知,导致未能塑造南浦笋竹的品牌影响力,造

成较大的边际损失。

(5)规划引导不足

主要表现在既有县乡产业发展引导过于宏观,且

注重方向性引导,在具体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上,缺

乏精细化的指引。

1. 3. 2 特色效益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南浦乡影响特色效益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包括

生态环境、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三方面。

生态环境上,南浦乡为生态乡镇,全乡无工业产

业,山清水秀、环境优质,生态品质高。

区位交通上,南浦乡为漳浦、平和、龙海三县交界

乡,是漳浦县的西北部门户。 其位于县城半小时交通

圈、厦漳一小时交通圈,可进入性强,同时也是东南花

都、台创园和漳浦县游客前往闽南千年古刹三平寺景

区的必经通道,可快速对接周边景区资源。

资源禀赋上,南浦乡现状资源主要有以龙溪绿竹

相思林海为代表的绿色资源,以南浦红色传统村落和

大坪红色革命村落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向阳

寺、寨顶庙、六合庵为代表的宗教信俗古色资源。 现

状资源集中分布在南浦乡龙溪沿线乡村,基本形成南

北两大相对集中分布的区域,北区以绿色资源为主、

南区以古色资源为主。 其中,特色乡村资源尤以绿竹

为代表的绿色资源为典型,集中分布于南浦乡的北

部。 其竹笋干已具有种植效益,而其他资源虽未产生

经济效益方面的附加值,但可以作为特色效益产业链

衍生和产业重组的资源支撑。

2 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产业空间重组规划

2. 1 挖掘以农林业领域三产融合为导向的特色产品价值

南浦乡竹子种类主要有绿竹、麻竹和毛竹。 在

笋竹特色产业发展上,抓住竹类笋用和材用的特

第19页

· 8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点,开发竹类产品互补兼容的三产融合产业链。

在笋用方面,以绿竹笋的保健养生价值为亮点,构

建集种植、加工、销售等完善的笋产品产业链条;

在材用方面,利用麻竹、毛竹的竹材特性,突出其

建材使用价值,实现特色产业从基础价值到延伸

价值的提升。

2. 2 延伸以农林文旅融合为导向的特色产业链条

乡村旅游产业是以乡村自然环境为载体、以乡

村生产生活方式为体验、以乡村民俗风情和文化底

蕴为内涵的复合型产业业态,包括休闲农业、文化旅

游、乡村度假等。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能

够促进种养结合的农业内部的融合,还有利于促进

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农业相关产业间的融合,

有助于企业和行业的集聚、组合及整合[7]

。 依托南

浦乡的资源特色,以笋竹特色产业的产品价值为基

础,结合乡域内的红色文化和信俗文化资源,并以森

林、溪流、庙宇、传统村落为载体,构建以休闲农业为

主导、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农林文旅融合产业

链,如图 3 所示。

图 3 基于农林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链架构图

2. 3 重组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农林文旅融合产业

空间

基于竹特色资源集中分布于南浦乡北部的空间

特点和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特色产业的链条

构建思路,以笋竹特色产业产品价值为亮点,进行特

色产业项目策划。 利用毛竹和麻竹的竹材韧性和生

态环保的材料特质,围绕绿竹笋的绿色有机和保健

养生功效的产品价值,策划竹主题产业项目,并结合

现状空间特质,促进乡村农业产业空间由单一的生

产功能向兼具生活和生态功能转变,实现产业和空

间的共生发展,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的

“竹玩” “竹育” “竹探” “竹宿” 等主题产业片区,如

图 4 所示。

图 4 农林文旅融合产业空间分区示意图

3 以产业项目落地为目标的土地综合治理规划

3. 1 开展功能复合的土地整治规划

遵循“多规合一” 的指导要求,开展土地利用现

状和潜力的摸底调查,围绕土地,利用现状底图、底数

和底线控制,构建山、水、林、路、田、村功能协调,统一

衔接的综合整治体系[8]

。 其中,山、水、林作为生态空

间本底,重点进行保育和适度的产业项目发展;路、

田、村作为生产生活空间,围绕“适度超前、质量提高、

存量挖潜”三原则进行整治。 农村道路重点考虑适度

超前建设,以满足未来产业链条延伸后的发展要求。

对于生产生活集中连片区域的农村道路,按 4 m ~ 6 m

的道路红线宽度进行建设,局部区域可采用非硬化型

道路路面形式;农田区域重点进行高标准改造,提高

农田的耕作质量,为机械化耕作创造基础条件;农村

居民点集中建设区域,重点考虑存量建设用地空间的

挖掘和土地整治,结合产业项目用地需要,进行建设

用地指标的腾挪置换。 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规

划,围绕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科学划分各种用地类

型,合理布局产业融合发展空间,统筹安排农业生产、

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文化传承

等各类用地规模[9]

3. 2 采用多村融合、连片发展策略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在农林文旅融合产业空间规划基础上,通过多村

联编规划的方式,对南浦乡集中连片的村庄进行统筹

考虑。 应系统整合各村资源与设施配套,实现资源共

享、设施共建、互为配套、互为补充,从而解决村庄基

础建设投入大、设施配套不完善的制约因素对产业发

第20页

2024 年 07 期 总第 313 期 苏 芳·基于漳浦县特色效益产业发展导向的乡村土地综合治理与产业空间重组规划研究 · 9 ·

展的负面影响,实现建设资金和配套设施的集约节约

和高效利用,如图 5 所示。

图 5 乡域用地布局规划示意图

4 以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产业发展

机制制定

基于特色效益产业的农林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涉

及政府、农民和企业等多元利益主体。 其中,政府是

一切发展建设行为的组织者,负责统筹社会资本和农

民参与到乡村的发展建设,同时为基础设施建设、农

业项目建设、旅游项目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农民作为

乡村土地、建筑等资产的所有者,不仅是特色效益产

业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作为独立的个体或以集体经济

组织或农民合作社的形式,参与到产业发展、建设、运

营的全过程;企业是农林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主体,

可以为乡村导入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为产业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特色效益产业

的发展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明确各方

利益诉求(表 1),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政

府、农民和企业三方合作机制(图 6),提高各方参与

的积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表 1 多元主体诉求分析

类型 政府 农民 企业

职能 组织建设 参与合作 经营主体

特性 政策制定者

土地和建筑等

资产所有者

资源丰富(资金

保障、技术支持、

人才支撑)

利益诉求

产业发展、乡村

振兴、百姓富裕

收入增长、生活

改善、就业机会、

农产销售渠道

投资回报、

政策支持

图 6 多方主体联结的产业发展机制示意图

5 结语

在大量乡村以单一的农林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

背景下,针对特色效益产业链条单一、产业用地粗放、

经营主体缺位、品牌建设不足、规划引导不足等问题,

本文聚焦于特色效益产业和产业发展规划、土地综合

治理的关系,通过例证,详细梳理了基于特色效益产业

发展导向的乡村土地综合治理与产业空间重组规划路

径,即:(1)挖掘以农林业领域三产融合为导向的特色

产业产品价值,延伸以农林文旅融合为导向的特色产

业链条,重组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农林文旅融合产业

空间;(2)在产业发展空间重组规划基础上,开展以产

业项目落地为目标的土地综合治理规划,包括功能复

合的土地整治规划以及采用多村融合、连片发展策略

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3)制定以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为宗旨的产业发展机制。 其思路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

特色效益产业发展、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规划提

供技术参考。 (下转第 28 页)

第21页

2024 年第 07 期

总第 313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7·2024

Vol·313

城市更新中文脉延续及空间重塑

在青年广场设计中的实践

潘啸奇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城市更新项目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均衡发展。 为此,结合城市

有机更新理念的演变及其在新时代的要求,强化历史价值修复、人文景观释放、社会价值激活、空间秩序重建以及场地

条件梳理等关键设计理念。 同时,以“两江四岸”青年广场设计为例,指出持续优化与动态配合在城市更新实施过程中

的重要性,并为城市更新项目的设计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以推动城市更新设计的有序进行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更新;两江四岸;社会价值;空间秩序;动态优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7 - 0010 - 05

Urban Renewal: Continuation of Context and Spatial Reconfiguration

in the Design of the Youth Plaza

PAN Xiaoqi

(Fuzhou Planning &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uzhou 350108)

Abstract:Urban renewal projects,as pivotal instruments propelling urban development,centralize on achieving a balanced advancement

across economic,social,and cultural dimensions. Therefore,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volution of organic urban renewal concepts and their

requisites in the contemporary era,accentuates pivotal design philosophies including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al value,the revelation of humanistic landscapes,the activation of social values,the reconstruction of spatial order,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ite conditions. Furthermore,

exemplified by the design of \" Two Rivers and Four Banks\" Youth Square,it undersc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and dynamic coordin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renewal initiatives. The study thereby furnishes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and execution of urban renewal projects,facilitating an orderly progression and sustained evolution of urban regeneration designs.

Keywords:Urban renewal; Two rivers and four banks; Social value; Spatial order; Dynamic optimization

作者简介:潘啸奇(1989. 10— ),男,工程师。

E-mail:474075860@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9 - 20

0 引言

城市更新是当代城市发展的关键议题,涉及复杂

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维度。 其核心,在于文脉延续与

空间重塑的动态平衡,旨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焕

发城市新貌。 全球视野下,城市更新策略趋于多元化

与综合性,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功能的嵌入,

促进城市空间的再生与社区活力的提升。

本文依托福州“两江四岸” 青年广场项目,深入

探讨城市更新中的设计理念与实践路径。 通过分析

该项目如何在尊重地域文脉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理

念和技术手段,实现公共空间的功能升级与美学创

新。 本研究旨在提炼普遍性原则与操作模式,借此案

例,为其他城市区域面对更新挑战时提供实践参考与

灵感,促进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与文化传承。

1 城市更新的概念认知

1. 1 国外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界定

近代城市更新,源于西方工业革命推动下的科技

进步与物质积累,其促使城市规划、人文环境保育与

历史遗产保护观念得到显著提升。 1949 年,美国《住

宅法》中的“城市再发展”概念,标志着现代城市更新

理念的诞生。 其初期主要针对市中心区的拆除重建,

并获得联邦政府的大力资助。 然而,由于城市更新项

目复杂度高、涉及面广,美国随后调整策略,将重心转

向邻里社区层面的城市更新实践[1]

1954 年,美国《住宅法法案》 正式引入并定义了

“城市更新”,强调结合住宅政策解决实际居住问题,

通过对社区的整体改造,提升居民生活环境。 同年举

行的荷兰海牙城市更新研讨会,深化了对城市更新的

第22页

2024 年 07 期 总第 313 期 潘啸奇·城市更新中文脉延续及空间重塑在青年广场设计中的实践 ·11·

理解,将其视为涵盖房屋修缮、社区环境改善、土地利

用优化、大规模规划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城市改良

行动。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简明阐述了城市更新的

内涵,即一项旨在系统性解决城市复杂问题的战略措

施,包括但不限于改善住房条件、优化基础设施、整治

土地利用、缓解交通压力等方面的工作。

1. 2 国内学者对中国城市更新概念的探究

国内学者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研究,涵盖了多个视

角。 吴良镛院士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提出城市有机

更新理念,强调城市与建筑应遵循自然规律,实现整

体与局部的和谐共生,推动城市建设有序且适度地适

应未来发展[2]

。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有机更新理

论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认同,并在新时代注入了产

业、运营等新元素,对资本运用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秦虹认为,现代有机更新需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等多

目标的均衡发展,包含产业共生、业态共享和多元资

本参与等特征。

同济大学伍江教授针对城镇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提倡城市建设理念转型,由大规模粗放型改造转向小

规模渐进式更新,重视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保

护。 他提出,城市更新应关注完善城市功能、恢复生

态环境、强化社会协同能力和保护历史文化价值四个

方面[3]

阳建强和吴明伟在其著作《现代城市更新》中提

出了系统更新理论,认为城市更新应是尊重城市文化

基础上的全方位、审慎的渐进过程,致力于提升城市

生活质量、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并强调政

府、市场与社会三者间的协作,以保证城市更新的持

续健康发展[4]

1. 3 城市更新概念的进一步思考

经过对国内外城市更新理论与国内实践案例的

系统研究,本文认为,城市更新项目的成功策划与高

效实施,不仅要求在项目策划之初,即对新兴设计理

念保持高度敏感性,还强调在设计实践的全阶段,持

续融入优化策略。 在后续的设计深化与实施环节,持

续进行方案的评估与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需

求。 此外,项目还需立足于城市发展的宏观视角,精

细考量质量安全、持续工期成本优化,从而在多重目

标间寻找最优平衡。

2 城市更新的设计理念

城市更新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设计需兼具创

新与实践性。一要凭借独创设计,激活空间景观功能

更新;二需在复杂场地与权属关系背景下,确保设计

方案切实可行,并得以实施。 城市更新项目的设计,

充满许多不可预见性,其所涵盖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体

现在多个专业层面。 其设计理念,具体可细化为以下

几个核心环节:

2. 1 历史价值的修复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价值的修复,是对城

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传承[5]

。 这包括但不限于

对老旧建筑的保护修缮,以及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维

护。 设计师应深入研究并理解每一片区域的历史脉

络,运用科学合理的修复技术,使历史建筑在保持原

貌的同时焕发新生,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对话,以

延续城市的文脉记忆。

2. 2 人文景观的释放

人文景观的释放,旨在充分挖掘并展现城市的地

方特色和人文底蕴,例如江景、山景、历史建筑,使之

成为城市更新中的亮点[6]

。 通过精心设计,释放被隐

藏的人文价值与景观。 如打造富有本土特色的公共

艺术装置、开放绿地和休闲空间等,让居民及访客能

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触摸并参与到城市的文化活动

中,增强城市空间的人文温度和社会互动性。

2. 3 社会价值的激活

城市更新中,社会价值的激活涵盖多方面行动。

比如广场是重要的公共交流枢纽,通过设计独特的广

场空间,既承载各类社区活动,又传递城市文化底蕴,

增进居民归属感。 此外,社会价值激活还包括升级公

共设施,开展社区活动以增强邻里互动,优化商业业

态促经济发展,设计多元开放空间,如公园、步行街

等,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交需求[7]

。 设计过程

中,尤为重要的是,鼓励居民参与规划决策过程,实现

社会价值在城市更新中的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8]

通过上述措施并举,共同驱动城市社会价值的有效激

活与提升。

2. 4 空间秩序的重建

空间秩序的重建,在城市更新中至关重要。 它不

仅涉及平面布局的优化,更强调对三维立体空间的高

效利用与多维度空间的有机渗透。 设计师通过对既

有空间的深入解读与再创造,打破传统的二维思维定

式,倡导垂直向度的空间拓展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

用,实现地上地下、室内室外空间的无缝对接与多层

次穿透。 此外,还应注意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连续

性设计,借助开敞式的建筑界面、空中连廊等方式,促

进相邻地块、不同功能区间之间的空间渗透与相互联

系,形成丰富多样、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市民

提供更为舒适便捷的生活与活动环境[9]

2. 5 场地条件的梳理

面对纷繁复杂的场地条件和权属关系,城市更新

第23页

·1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项目设计前期,需进行全面详尽的场地调查与梳理。

通过分析场地的地理特征、现状问题、权属矛盾等因

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土地整合方案和改造策略,确保

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既能有效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

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尊重各利益主体的权利诉求。

2. 6 持续优化与动态配合

在城市更新的实施过程中,持续优化与动态配

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项目启动之初,须基于前期

的调研和规划,制定详尽的更新策略;然后,在方案落

地过程中,针对复杂的现实条件和不可预见的变化,

进行持续优化调整与动态配合。 项目团队在实施过

程中持续跟进,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如现场施工进展、

政策调整、技术创新及社区反馈,适时对场地整治与

设计方案进行灵活调整与优化。 保持与政府、社区、

业主等相关利益方保持沟通合作,共同决策,确保场

地条件的梳理与更新改造方案同步推进,从而实现城

市更新项目的高效落实与持续优化。

2. 7 未来城市更新设计理念融合

城市更新项目作为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交汇的

领域,在其策划与实施进程中,应当紧随时代步伐,持

续吸纳新兴设计理念。 此过程囊括多种先进城市模

型:生态城市,强调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系统的协

同共生;海绵城市,通过精心规划绿地以调控地表径

流,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智慧城市,则体现为 AI、机器

学习及数据分析的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与智能感知技

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城市设施的自动化响应与优化管

理[8]

。 这些理念的融合,共同指向一个更加可持续、

智能化与环境友好的未来城市图景。

3 城市更新设计理念在福州“两江四岸”青年

广场的设计实践

“两江四岸” 项目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江之滨,

是福州市着力构建“两江四岸”城市发展战略中的核

心亮点和重要载体。 其旨在通过高品质的城市规划

设计与建设,充分挖掘和展示闽江独特的山水文化和

深厚的历史底蕴,将其打造成为福州乃至福建的一个

崭新的城市地标和休闲旅游目的地。

该项目覆盖范围包括从西边的三县洲大桥至东边

的闽江大桥之间的陆地及水域区域,连接了台江码头、

青年会、青年广场、苍霞公园、中洲岛、江心岛等一系列

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和自然风光特色的地点。 整个“闽

江之心”核心段全长约 4. 1 km,总面积约 3 km

2

,涵盖

多个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

区、苍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

区等。

青年广场城市更新项目是“两江四岸”整体规划

中的重点工程之一。 它位于福州城区闽江及其支流

乌龙江所环绕的核心地段,是打造“闽江之心” 城市

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3. 1 青年广场项目的设计策略、问题破解与空间激活

青年广场镶嵌于福州历史文脉的关键节点。 然

而,改造前的场地现状却面临深度割裂之困局:西侧

停车场侵占了滨江区域,加之沿岸防汛墙构筑的物理

屏障,使得市民难以亲近水畔,从而导致历史街区与

滨水生态之间互动关系的断裂。 通过项目的总体规

划与设计梳理(图 1),使青年广场如同一颗璀璨明

珠。 联结起烟台山历史保护区、上下杭和苍霞三大文

化瑰宝,坐拥得天独厚的全方位景观优势。

图 1 项目总平面

3. 1. 1 城市空间的多维度释放与社会价值提升

青年广场城市更新项目,在福州历史文脉核心区

域实施了一项开创性的空间战略,通过地下空间的高

效利用与地上空间的再生设计,激活了城市多维度空

间的价值。 针对原场地西侧停车场占据滨江区域的

问题,提出并实施了地埋式覆土绿化停车场的改建方

案,将停车场从地面移至地下。 这一转变,不仅大大

节省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恢复了市民亲近闽江水畔

的机会。 地埋式停车场上方覆盖土壤,进行了绿化处

理,既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也为上

部空间的再创造提供了可能,如图 2 所示[10]

图 2 覆土绿化地下停车场及观景平台剖面图

在停车场上方,规划方案精心构建了一套一体化的

观景与活动平台系统。 这一创新之举,使得原本独立的

第24页

2024 年 07 期 总第 313 期 潘啸奇·城市更新中文脉延续及空间重塑在青年广场设计中的实践 ·13·

停车功能区域,变身为一个集合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空

间,成为市民休闲、社交和文化活动的新焦点。 通过这样

的设计手法,项目成功地释放出原本被割裂的城市空间,

赋予其新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实现了城市空间资源的高

效利用和社会效益的显著提升。

3. 1. 2 连续空间体系的建构与人文景观释放

在解决场地割裂问题的基础上,青年广场城市更

新项目进一步聚焦于构建一个与青年会历史建筑、闽

江和苍霞公园紧密相连的连续空间体系。 为此,规划

中设计了一座横跨公园入口的人行天桥,作为连接多

元空间的重要纽带,确保了历史街区与滨水区域的无

缝衔接,形成了流畅而和谐的空间叙事线。

规划设计团队通过多层次景观平台设计手法,强

化了解放大桥、青年会历史建筑与其他功能区的内在

联系(图 3)。 广场部分采用无障碍坡道与自然草坡

相结合的方式,妥善解决了地势高差问题,既凸显了

历史建筑的整体美学,又精心配置了多功能景观平

台,使公众得以在欣赏闽江壮丽景色的同时,又能沉

浸式体地验历史建筑的独特韵味,如图 4 所示。

图 3 青年广场主口方向实景鸟瞰图

图 4 青年广场沿江方向鸟瞰图

通过整合空间资源,创造出一个集绿色生态、开阔

江景与历史遗迹于一体的高质量公共空间,有效连接并

展示了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都市魅力。 市民在此

不仅能饱览闽江风光,还能直观感受烟台山历史街区的

文化氛围,体验古今交融的城市空间特色。

3. 2 设计落地的持续优化及动态配合

城市更新项目中,持续优化和动态配合是不可或

缺的过程。 青年广场项目在设计实施阶段,针对其独

特的地理位置、政府持续关注及复杂工程条件等因素

产生的系列优化议题与解决方案,成功地进行了应对

与实践。 这些特异性问题的解决,体现了项目因地制

宜的策略和对复杂需求的有效响应。

3. 2. 1 人文与地域特色元素的持续调整

项目选址于烟台山、苍霞及上下杭三地交界处,

汇聚着福州多元特色文化,为方案实施提供了深厚的

文化底蕴。 原规划方案以自然质朴且稳重的清水混

凝土材质塑造青年广场草坡底部建筑外墙,并设计一

座轻盈曲面形态的过街天桥,命名为“云桥”,旨在实

现与苍霞文化区的无缝衔接。 其设计理念侧重于弱

化天桥的视觉存在感,使其自然融入城市背景之中。

在政府领导、业主方及各专业执行团队的多方碰

撞下,经考量与调整,最终决定将云桥改以复古清水

红砖为基调,更名为“青年桥”,旨在将其塑造为彰显

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标性建筑。 青年桥与绿波广

场观景大平台直接相连,其间外立面线条、装饰细节

等均统一为清水砖元素,广场草坡南北两侧的外墙改

为实体砌筑的清水砖墙。 同时,在其间穿插布置玻璃

拱门,并饰以复古砖纹样,进一步强化与周边环境尤

其是青年会建筑清水砖风格的内在呼应,从而成功地

将新旧建筑与场地文脉紧密联结,如图 5 所示。

尽管落地方案青年桥在设计理念上与原规划方

案的云桥有所背离,但却大获成功。 未正式开放前,

青年桥已成为热门的网红摄影点,被誉为“网红桥”。

与此同时,青年广场的清水砖墙及连廊不仅与青年会

的清水砖风貌和谐共存,更深度附着于场地原有的历

史文化脉络之上,共同构成了一个既富现代气息又富

含传统韵味的城市公共空间。

图 5 草坡南北两侧清水砖花砖墙

3. 2. 2 落地阶段条件制约应对

(1)场地条件复杂性的应对

拆除违章构筑物后,场地内呈现的复杂高差特征

以及周边现存道路高程差异,对复原规划布局和优化

场地排水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 设计团队对现场现

状标高进行了重新勘测,建筑与给排水专业密切协

第25页

·1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同,在确保满足消防车道规定的适宜坡度标准基础

上,制定出一套详尽的高程协调与梳理方案。

青年会古建筑具有悠久历史,且在 2011 年的改

造中新增了大量商业功能,周边地下管线网络状况复

杂。 在新建项目与原有青年会建筑临近区域,消防管

道的设计必须避开既有管网。 因此,设计团队在展开

施工图设计时,同步调阅了地下管线的历史档案资

料,并安排了补充勘探工作。 在实地开挖之后,各专

业负责人与涉及各方经现场讨论后,确认最终工程实

施方案。

(2)工期与造价的综合优化

结构初版图纸提交后,针对青年广场(绿波停车

楼)的基础形式设计,团队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一项关

键改动:从原定的管桩基础转变为先进行地基处理,

继而采用筏板基础结构体系。 这种转变的主要依据

在于,相较于管桩基础,地基处理结合筏板基础的施

工方式在特定条件下,能更快捷高效地完成地基建

设,有利于大幅度缩减工期,符合业主对于加快项目

进度的要求。

同时,设计团队还充分发掘了潜在的成本节约空

间。 在青年会前广场部分,面临原有半地下室建筑的

拆除任务时,团队经过细致勘查和论证,决定在不影

响整体结构稳定性和功能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并

合理利用原有基础结构的部分组件。 不仅降低了新

购材料和施工作业的直接成本,而且避免了重复建设

造成的资源浪费,有效地缩短了相应施工环节的时

间,从而在节约造价的同时,实现了工期的同步压缩。

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策略实施,设计团队成功兼顾了

工期与造价控制的双重目标,展示了在城市更新项目

中,精细化管理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优势。

3. 2. 3 跨专业配合与动态调整

城市更新项目往往牵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的交

融与协同,如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升级、景观环境

的整体营造与建筑主体的创新设计之间存在着密不

可分的联系。 在设计进程中,市政景观和建筑设计

两大专业领域需保持同步对话与协作设计,确保设

计方案的兼容性与整体性。 而在施工阶段,更需随

时准备应对来自市政道路网络调整、景观绿化配置

等方面的变更要求,通过跨专业团队的深度协作与

精细化配合,不断提升设计方案的品质和完整性,最

终创造出单个专业单独操作难以企及的理想化城市

更新效果。

4 结语

城市更新不仅是对物质空间的改造与升级,更是

对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与发扬。 青年广场项目作为

福州城市更新实践的典范,通过整合空间资源、优化

设计方案、应对特异性问题以及强化跨专业配合等一

系列策略,充分体现了城市更新中文脉延续及空间重

塑的设计理念,成功打造了一个集绿色生态、开阔江

景与历史遗迹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 在构思与实

施各阶段,融合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理

念,构建了一个兼具环境可持续性、水文弹性及智能

优化特性的综合性城市区域。 其不仅为市民提供了

一个高品质的休闲场所,更成为展示福州历史文化遗

产与现代都市魅力的重要窗口。

同时,通过这一工程实例,可以看到,城市更新项

目在规划设计、实施管理以及跨专业协作等方面所展

现出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也看到了通过精细化管理与

技术创新实现项目品质提升与城市空间优化。 同时,

在保证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融入工期与造价的进一

步优化与提升,体现了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持

续优化和动态配合。

随着城市更新的深入推进,相信会有更多类似的

项目落地生根,为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新的活

力,也为其他城市更新项目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翟斌庆,伍美琴. 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 J]. 城

市规划学刊,2009(2):75 - 82.

[2] 吴良镛. 北京旧城居住区的整治途径———城市细胞的有

机更新与“新四合院”的探索[J]. 建筑学报,1989(07):

11 - 18.

[3] 伍江. 城市有机更新与精细化管理[ J]. 时代建筑,2021

(04):6 - 11.

[4] 阳建强 吴明伟. 现代城市更新[M]. 南京:东南大学出

版社,1999.

[5] 丁凡,伍江. 城市更新相关概念的演进及在当今的现实

意义[J]. 城市规划学刊,2017(06):87 - 95.

[6] 姜华,张京祥. 从回忆到回归———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解

读与传承[J]. 城市规划,2005(29):77 - 82.

[7] 黄鹤. 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西方城市运用文

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相关经验和启示[ J]. 国外城市

规划,2006(21):34 - 39.

[8] 刘军生,陈满光. 城市更新与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19.

[9] 查君. 高密度中心城区城市更新[M]. 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21.

[10] 李涛,孟娇. 城市微更新:城市存量空间设计与改造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

第26页

2024 年第 07 期

总第 313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7·2024

Vol·313

福州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存在问题与对策探析

王圣孔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省绿色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各类项目越来越多。 建设水平在不断提升的同时,暴露出较多的问题。 通过项

目回访实地调查等,探索总结福州市已建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状况,分析建设海绵城市中在技术文件、产业配套、市

场、设计、施工以及运维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海绵城市;住宅小区;讨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7 - 0015 - 04

Exploration of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ponge City in Fuzhou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WANG Shengkong

(Fujian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Co. ,Ltd. ,Fuji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Fuzhou 350108)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rojects appeared,While the construction

level is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e problems are exposed as well,We explore and summarize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of sponge city in existing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in Fuzhou according to the project return visit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We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echnical documents,industrial supporting facilities,market,design,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And w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Keywords:Sponge city; Residence community;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基金项目:福建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海岛地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

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 以平潭为例》(2022 - K - 153)。

作者简介:王圣孔(1991— ),男,工程师。

E-mail:974972594@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7 - 11

0 引言

住宅小区是节约型和循环型社会的基本组成单

位。 2022 年,福州市存量住宅用地项目 271 个,在城

市海绵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开展海绵城

市建设项目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设计案例,

如龙湖、旭辉、万科、厦门建发等地产都拥有各自特色

的海绵建筑与小区项目。 其保证园林景观美观性的

同时,把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融入宜居环境建设,从

而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此外,老旧小区改造,

也是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一环。 海绵化提升改

造,是解决老旧小区源头减排、雨污分流、雨天及汛期

的易涝问题的重要手段。一个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全面完工,颜值加使用功能的叠加效应,让更多群众

受益。

2016 年 4 月,福州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

试点,确定福州新区三江口片区和东部鹤林片区两个

试点区域。 为落实“十四五” 规划《纲要》 要求,2022

年,住建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

作有关要求的通知》 (简称“水二十条”),福建省“十

四五”专项规划中,也提出要创建一批系统化海绵城

市建设示范城市。 福州市作为名列前茅的试点城市,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取得一定成效,众多住宅小区项目

得以施工落地到位,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1 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1. 1 规划设计层面

1. 1. 1 技术文件方面存在问题

(1)设计方面

海绵系列标准为福州试点期间成批编制。 执行

中,发现较多标准条文具体执行规定不明确,存在歧

义和尺度不清的情况。 目前,由住建部发布的《海绵

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

行)》和《海绵城市建设设计示例(一)》有较高的指导

意义,但以上标准未能结合地域特点引导福州本地海

绵设计,且当前海绵城市专项设计中存在以下急需解

决的突出问题:

①设计计算书深度不足,下垫面未控制区域、设

施实际调蓄量均无计算依据;

②汇水分区划分无明确设计要求,实际工程设计

多未考虑标高、找坡等影响因素;

第27页

·1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③溢流口、路缘石、盲管等相关设施过水能力及

设置原则无依据,存在内涝风险,如图 1 所示。

图 1 海绵设施积水严重

规范标准不完善,导致大部分海绵城市设计人员

凭借设计经验设置海绵设施及数量,图纸质量良莠

不齐。

(2)施工方面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施工单位大部分为景观

施工单位。 首先,他们对于海绵城市设计图纸的设计意

图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接受。 海绵城市建设是多学科,多

专业交叉融合的系统工程。 在设施布局方面,施工人员

经常面临海绵设施下沉与景观坡地建设的挑战,导致最

终呈现的景观效果不佳(图 2),对于溢流井及相关海绵

设施管道的敷设不能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标准操作,溢流

井、盲管失去使用功能,致使海绵设施积水或植物死亡。

透水铺砖采用石材的施工习惯,导致透水铺砖失去下渗

功能等。

图 2 海绵设施竖向与景观冲突

1. 1. 2 政策执行方面存在问题

福州市在海绵城市试点期间 ( 2016 年 ~ 2019

年),发布了《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管

理暂行办法》 《福州市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设计导

则》等技术文件,在海绵城市的源头减排、雨污分流改

造、管网修复、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

求。 海绵试点结束后,福州市相继发布了《福州市海

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和《福州

市城乡建设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屋建筑项目配套室

外工程监管的通知》,分别对海绵城市专项施工图审

查和房屋建筑项目过程监管做出了规定。 市政府高

度重视海绵城市的发展,但文件的适用性及政策执行

上仍有短板。

(1)福州市大部分技术文件于 2016 年 ~ 2019 年

海绵试点期间发布,未根据试点经验更新技术文件,

出现技术文件不适用的情况。 目前,针对海绵城市专

项设计的国家和省地方标准均缺失,设计人员无现行

设计标准作为设计依据,缺少对施工图文件的规范要

求和质量控制;而验收标准的缺失,也导致无明确的

验收技术要求。

(2)福州市未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规划和运

维,未确定监管部门及具体要求。 目前,仅设计、施工

和验收环节有监管,未能实现全过程监管,海绵城市

建设存在监管盲区。

(3)各审批部门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技术合

规、合理性评价能力存在局限性,导致海绵城市建设

的质量水平尚未达到预期标准。

1. 2 城市建设层面

1. 2. 1 产业配套方面存在问题

(1)福州市的海绵相关产品的推广目录发布时

间较早,仅有一批 23 项产品和技术,远少于目前市场

上海绵相关产品的数量。

(2)福州市未发布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投资估算

指标,海绵城市建设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缺失计价

依据,不利于海绵产品推广。

(3)缺少对福州市海绵城市配套产品生产企业

的统计研究,对海绵城市配套产品行业市场现状和发

展前景趋势不了解,导致对应的决策方向缺乏正确性

和科学性。

1. 2. 2 市场引导方面存在问题

试点期间,福州市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

范和加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市建设局

会同市财政局编制了《福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专项

资金奖励补助及管理实施细则》,但福州市目前尚无

补贴奖励政策。 且住宅小区中,海绵城市的建设对项

目成本会有所提升,对建筑的使用与外观也有一定的

影响,因此,部分建设单位对海绵城市存在消极状态。

1. 3 管理运维层面

监测是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管理质量的重要

方式。 目前,海绵城市监测设备和技术基础相对薄弱,

海绵城市建设的监测实践经验更是缺乏[1 - 2]

,出现监

第28页

2024 年 07 期 总第 313 期 王圣孔·福州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存在问题与对策探析 ·17·

测设备的安装位置、精度选择不合理等问题、监测设备

处于腐蚀性环境,且在无外接电源情况下需要电池替

换等,给设备的维护增加难度;海绵设施需要日常巡视

和定期检查,无形中增加物业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加之

管理人员缺乏对海绵城市理念的理解,对海绵设施运

行中出现的问题无从下手,生物滞留设施排水不畅时,

采用直接降低溢流井等粗暴方式解决(图 3)。 雨水回

用系统需要配置一定技术水平员工,管理过程中甚至

直接弃用。

图 3 海绵设施遮盖排水功能丧失

2 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对策

2. 1 规划设计层面

2. 1. 1 技术文件方面的对策

(1)设计方面

结合福州市的实际情况,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国

内外先进经验,修编相关标准,对现行国家设计指南

及其他城市设计标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在关于海

绵城市的设计流程、设计计算、设施设计、监测和评估

各设计环节,均进行细化规定,加强对施工图文件的

规范要求和质量控制。 主管部门可以牵头组织,让当

地或省内对海绵城市有丰富设计经验的设计单位进

行交流探讨,通过分享有经验海绵团队的设计技术,

各海绵设计同行共同探索出一系列因地制宜、可推广

复制的福州特色海绵城市设计经验。

(2)施工方面

海绵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进行一定的海绵城市建

设相关培训;项目开始前,做好设计院对于施工的交

底工作,监理单位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

2. 1. 2 政策执行方面的对策

(1)更新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文件,结合实践经验

和相关新技术修编相关标准,废止仅适用于海绵城市

试点期间的文件和要求,简化不必要的审批流程。 在

验收标准未发布前,加强对施工进场材料的记录,形

成有效可查的报告。 海绵设施相关材料应在进场时

或施工过程中按规定进行见证检验。 隐蔽工程进行

隐蔽之前,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施工验收等相关规

定,通知监理等单位进行验收,确保隐蔽工程符合设

计要求和质量标准。 此外,进场及隐蔽资料应留有清

晰的影像资料作为备检资料。 有条件的项目,海绵城

市建设工程的验收,宜在整个工程经过一个雨季运行

检验后进行。

(2)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常态化管理中的审

批节点、审批部门和审批细则。 常态化管理中,应当

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各监管环节,重点关注低影响开

发雨水设施的维护运行[3]

。 已建成住宅小区的海绵

城市建设设施,由其物业管理单位按照物业服务合同

维护管理。 老旧小区无明确监管责任主体的,可由街

道(乡镇) 或社区作为实施主体。 以成片区域为单

位,引进专业化物业服务企业,兼顾对海绵城市设施

进行维护,避免设施被人为改造破坏。

(3)针对审批部门能力存在局限性的问题,可根

据《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试

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

海绵城市技术服务团队,负责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的

技术咨询服务,此做法在各地的海绵城市试点期间均

有运用;或者引入针对项目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第三

方服务是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效率的重要途

径,对推动海绵政策落实可发挥重要作用。

2. 2 城市建设层面

2. 2. 1 产业配套方面的对策

(1)更新海绵相关产品的推广目录,引进面源污

染处理器、渗透式雨水口、渗透式雨水井、多孔纤维棉

等新技术,组织开展相关新技术的课题研究,确保技

术与产品对本地适宜。

(2)编制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投资估算指

标,将海绵城市产品纳入绿色建材评价体系。

(3)启动对福州市海绵城市配套产品生产企业的调

查研究,针对性出台扶持政策,从而挖掘更多优秀的海绵

城市建设技术和产品,推动海绵城市健康发展。

2. 2. 2 市场引导方面的对策

设立海绵城市优秀设计奖,并对优秀的项目进行

表彰或补贴奖励,引导设计单位从整体上优化海绵设

施的布置,加强施工单位的施工管理及质量,提高建

设单位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将海绵城市建设项

目贷款纳入绿色金融体系,绿建建筑中海绵相关得分

条文作为申请绿色金融贷款的必选项,为海绵城市建

设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

2. 3 管理运维层面

推行末端监测系统的使用,使其与联排联调智

慧平台衔接,结合福州联排联调运维的优势,构建具

有福州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政府层面定期召

开海绵设施运维专题培训,制定详细的海绵城市设

施运行维护记录表,提高精细化海绵设施管理水平,

指导各单位做好海绵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 住宅小

第29页

·1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区海绵设施运维可以纳入城管局管理范围,避免人

为破坏海绵城市设施。

3 福州市东部鹤林片区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

设实践

3. 1 基本概述

鹤林片区西北临近金鸡山,东北靠近鼓山,属于福

州典型山地丘陵区域,片区总占地面积为 23. 17 km

2

除去片区内的北侧金鸡山、鼓山面积,建设面积为

10. 38 km

2

。 因时大量山洪客水汇入城区,且河道按 5

年一遇标准设计,常形成较为严重的山洪内涝。 鹤林

片区按照水系流域整体,可分为三大独立子流域汇水

区,包括西侧登云溪 - 化工河子流域,中部凤坂二支

河子流域,东侧磨洋河上游子流域。

3. 2 规划设计层面

福州市选取鹤林片区为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

重点区域之一,并且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落实到各个

地块。 为确保片区内新老城区建设能有效落实海绵

城市建设要求,鹤林片区除对流域水系进行综合治理

示范外,还包括建筑小区改造、建筑小区新建、山洪控

制、棚户区改造、山地技术应用等示范。

3. 3 城市建设层面

3. 3. 1 有条件改造的小区地块

根据住宅小区建设年限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控制

策略,具体如下:

(1)对于新建不久的小区,保留良好的绿地、道

路和广场,主要采取对现状场地影响较小的措施。 如

管网末端控制或不进行改造,小区部分屋面结构荷载

等条件在满足情况下,可适当增设屋顶花园。

(2)对于已建立约 10 年的小区,尽量避免大拆大

改,主要采取点状式改造方法。 易于改造的绿地,尽

可能利用改造。 结合屋面雨水立管,分散设置雨水

桶、高位花坛;无条件改造区域,可考虑末端建设雨水

调蓄池控制。

(3)对于已建立超过 20 年的老旧小区,可结合综

合改造计划,改变下垫面形式,增加透水铺装率,从源

头上最大限度控制雨水径流。 无条件控制雨水的,可

采取管网末端控制措施。

(4)对于超出小区控制的雨水,可结合小区周边

市政公共绿地进行控制。 不具备条件的区域,则通过

雨水管线,排至末端集中调蓄。

3. 3. 2 新建小区地块

在建小区若未考虑海绵控制设施,则采取末端控

制措施,小区内不再进行改造;未建小区需按小区所

在分区控制指标要求,住宅小区地块一般应采取低影

响开发技术达到 75% 、24. 1 mm 控制要求。 原则上,

新建小区应避免设计年径流总量超出控制目标范围

而进行排放。

试点期结束后,经 SWMM 模型评估,鹤林试点区

涉及的管控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别为 76. 5% 、

76. 2% 、76. 3% ,已达到目标要求。 通过梳理总结福

州鹤林海绵城市试点区域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项

目可知,新建类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规划目标为

70% ~ 75% ,实际设计基本上可达到规划目标。 改造

类居住小区项目海绵设施,通常为将硬化面改造为透

水铺装形式,未设置绿色屋顶。 可达到规划目标的项

目,通常需采用雨水调蓄池、雨水桶等灰色设施进行

雨水调蓄。

3. 4 管理运维层面

福州市房屋建筑项目要求海绵城市设施由市住

房行政主管部门与属地政府共同开展维护监管。 市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建立全市海绵城市设施

监控平台,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海绵城市

设施的运行监测与绩效评估,并提出布点规划与建设

项目监测要求。 目前,智慧水务工程以水系数据和基

础地理数据为基础,以先进的测绘技术、GIS 技术、三

维建模和可视化技术为手段,建立一个真实的二、三

维智慧水系综合治理及运营维护平台。

4 结语

政策源头上,我国及福建省关于海绵城市的设

计、验收标准都处于编制过程中,现行国内其他城市

如厦门、上海、青岛等 30 余个地市相继编制了海绵

城市设计标准、运行维护导则,施工与验收规程等。

随着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及相关标准的不断

完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计理念的融入,福州市

海绵城市建设将会更上一层楼。 本文仅通过对福州

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同时对

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

而对福州市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建

议,希能够为福州市海绵城市的构建提供一些参考

和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王培.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J]. 城市

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33):25 - 27.

[2] 陈尚智,甄豪波.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和

对策[J]. 广东化工,2018,45(12):178 - 178.

[3] 建设部.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

统构建(建城函[2014]275 号) [Z]. 2014 - 10 - 22.

第30页

2024 年第 07 期

总第 313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7·2024

Vol·313

毕节万晟阳光城 D 地块建筑设计探析

刘晓川

(福建中森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摘 要:山地、坡地地形复杂,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更多挑战和可能性,建筑师需要充分考虑地势、坡度、坡向等因素,因

地制宜合理规划建筑布局。 项目设计中,归纳提出了整体性原则、经济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及设计原则;采用了包括平

行式逐级升高的台地设计,长坡道衔接台地,创新台阶电梯坡道相结合立体化人行交通系统,以及采用不同建筑形式

适应大高差台地,有效地解决了坡地建筑竖向设计的难题,打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依山就势、显山透绿”舒适宜居

的“山地”社区。

关键词: 坡地建筑;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竖向设计;坡地建筑防火规范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7 - 0019 - 05

Analysi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Block D of Bijie Wansheng Sunshine City

LIU Xiaochuan

(Fujian Zhongse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Xiamen 361000)

Abstract:The complexity of mountainous and sloping terrain brings more challenges and possibilities to architectural design,making it necessary for architects to fully consider factors such as topography,slope,and slope exposure,and reasonably plan the architectural layout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project design,the principles of integrity,economy and suitability were proposed,including designs such as

parallel platforms with step - by - step elevation,long ramps connecting the platforms,innovative three - dimensional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combining stairs,elevators and ramps,and the use of different architectural forms adapting to the platforms with large height difference. All these helped solve the problem of vertical design of slope buildings,and create a comfortable and livable “mountain” community

that is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Keywords:Slope buil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Planning design; Vertical design; Fire code for slope buildings

作者简介:刘晓川(1974— ),男,建筑师。

E-mail:185493346@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2 - 30

0 引言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用地日益紧缺,将周边的山

地、坡地纳入城市建设范围,势在必然。 如何根据现

场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坡地建筑形式,提高土

地利用率,减少挖填量,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对环境影

响、创设了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富有特色宜居的坡地建

筑。 这是值得建筑师探讨和研究重要课题之一,特别

是对于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省份尤为重要。

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万晟阳光城 D 地块项目为

例,从规划设计入手,深入剖析坡地建筑的设计全过

程。 为落实城市建设节约土地、因地制宜,营造舒适

的生活环境,提高山地项目的建筑设计质量,提供切

实可行的经验和建议。

1 坡地建筑定义及设计原则

1. 1 坡地建筑

本文探析的坡地建筑是指按“坡地建筑防火规

范”(下文简称“坡规”)所定义的坡地建筑。 即:坡地

建筑是指依坡地地形建造且至少有一面临坡,并有一

层或两层及以上的建筑楼(地)面与室外设计地面相

连接的建筑[1]主要有以下 4 种类型:(1)直立式坡地

建筑:以坡底场地作为地基,且建筑形体上下呈直立

状的坡地建筑;(2) 退台式坡地建筑:以顺坡形成的

台地为地基,其建筑形体上下呈退台状的坡地建筑;

(3)坡顶、坡底、坡顶层、坡底层:坡顶、坡底是指坡地

建筑所依存的上下两个平台,上面一个平台称为坡

顶,与坡顶室外设计地面相连接的楼层称为坡顶层;

下面一个平台称为坡底,与坡底室外设计地面相连接

的楼层称为坡底层;(4)吊层:坡底层及以上、坡顶层

以下的楼层[1]

,如图 1 ~ 图 2 所示。

图 1 坡地建筑示意图一

第31页

·2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2 坡地建筑示意图二

1. 2 设计原则

坡地建筑的设计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做到有

的放矢,设计过程可控。 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

师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经济成本和美学价值等因

素,从中找到平衡点。 应符合所在地气候特点与环境

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应遵循统一规

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配套建设、综合开

发的原则[2]

。 本文在设计实践中将其归纳成以下 3 个

原则,方便在面对相似项目时,容易达成既定的设计

目标。

(1)整体性原则

深入工程现场,分析地域文化,确立项目定位及

设计目标,设计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完成效果与周边

环境协调,功能特性同场地相适应。

(2)经济性原则

在场地的处理上,综合考虑设计目标及规划效

果,多方案对比台地标高及挡墙做法,以达到节约工

程造价。 在建筑单体的处理上,合理应用建筑分类提

高效率比。

(3)适宜性原则

综合考虑场地的坡度、地质、气候以及当地的文

化生活习性等,以判断是否采用坡地建筑的建筑形

式,达到尊重自然与环境和谐相融,体现地方特色。

2 项目概况

万晟阳光城 D 地块项目( 以下文中用该项目

替代)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德溪开发新区内,由毕节

万晟置业有限公司开发。 该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

61 801. 37 m

2

,总建筑面积 197 841. 99 m

2

,其中计

容建筑面积 160 233. 0m

2

,容积率为 2. 6。 配套有幼

儿园、沿街商业和垃圾收集点等。

从总体规划上,该项目是万晟阳光城第四期,配

套有幼儿园及垃圾转运站,西侧是建设中的第三期,

北侧是山体,南侧东侧与市政道路相临,落差为 11 m

及 17 m。 东侧外围是观音河及滨江公园。 建筑风格上

应与前几期保持相对一致,沿街空间上要求疏密有致。

配套的幼儿园既要对内服务小区,又要对外招生。

3 场地分析

(1)场地现状

通过现场查勘,建设用地是未经平整的山地地貌,

外形呈元宝状,东西两边进深较浅,并与道路有较大垂

直落差。 用地南侧与城市道路落差 11 m ~ 13 m,东侧

与城市快速路落差 13 m ~ 17 m。 场地土层属于强风

化碎块状花岗岩地质,工程地质性能较好,经综合判

断,适宜采用坡地建筑的建筑形式,如图 3 ~ 图 4 所示。

图 3 现场照片

图 4 坡度及高程分析

(2)场地利用分析

该项目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有幼儿园、

商业网点等。 从用地与城市道路关系上看,住宅组团

布置在用地内侧,可以拥有较佳的景观视野及较为安

静的居住氛围,在标高上与三期组团可无缝衔接。 商

业网点要沿道路布置,在标高上与道路平齐,才能发

挥其最大商业价值,同时可以避免城市界面上出现大

挡墙。 幼儿园也要尽可能靠外侧布置,使其既能对内

服务小区,又能对外招生。

4 规划设计目标———打造“依山就势、显山透

绿”舒适宜居的“山地”社区

在对场地的深入踏勘基础上,结合当地周边环

境,将“依山就势、显山透绿” 作为该项目的设计目

标,定位为舒适宜居的“山地”社区 。

(1)总体规划设计

从城市规划上考虑,用地西南侧为城市主路,可

以作为小区入口,配套的商业网点布置在这侧;而东

第32页

2024 年 07 期 总第 313 期 刘晓川·毕节万晟阳光城 D 地块建筑设计探析 ·21·

南侧为城市快速路,不适宜作为主入口,可以规划一

人行出入口,方便居民出行。 幼儿园布置的位置,选

择在西侧与三期靠近并靠路第二排,既能对接已建地

块又闹中取静。

场地处理上,采用平行式逐级升高的台地设计。

将场地分成 3 级台地,第一级与城市道路平接布置多

层住宅及底商,第二级抬高 16 m 布置小高层住宅,第

三级再抬高 20 m,布置独栋式大高层及地下车库,避

免出现集中落差,减少土方开挖量。 建筑的布局,采

用高低搭配的方式形成南低北高、错落有致、显山透

绿的空间形态,如图 5 ~ 图 7 所示。

图 5 沿街效果图

图 6 总平面图

图 7 鸟瞰效果图

(2)道路系统规划

项目采用 8% 的长坡道设计,围绕幼儿园用地,

设两段长坡,衔接了 3 个台地,同时与三期的道路标

高对齐。 车行出入口共有 4 个,其中西侧有两个小区

级车道与西侧地块相接,南侧有一个小区级道路与德

溪二号路相连,东侧有一个小区级道路与东侧地块相

连。 所有小区级道路宽度为 6 m ~ 7 m,其荷载、转弯

半径均可达到高层大型消防车要求;每个组团均有车

行道可以到达入户出入口,与现有规划标高相同连接

处设置消防登高场地。 小区设置不小于 4 m 的机动

车道,1. 5 m ~ 2. 5 m 景观路,三级社区道路,层次分

明,井然有序。 路网设计兼顾考虑小区连通功能和停

车需要,做到主干道简短明晰;次干道通过景观小路

延伸到各住宅,路径简短明确。 次干道以步行为主,

同时可满足消防急救要求。

(3)人行系统规划

项目采用台阶、电梯、坡道等元素,创建立体化的

交通系统,以适应不同的高差需求。 在社区西南侧及

东南侧各设置一组电梯楼,分级抬升。 电梯楼由第一

台地提升至第二台地,通过地面道路连接后,再从第

二台地提升至第三台地。 台地的平均提升高度为

18 m。保证了居民的出行方便快捷,安全舒适;结合自

然与人工景观,步移景异,如图 8 所示。

图 8 道路交通规划图

(4)消防车道规划

《贵州省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规定,消

防车道坡度不应大于 11% ;当消防车道坡度大于 8%

时,该段车道长度不应大于 200 m;坡度大于 10% 时,

该段车道长度不应大于 80 m。 转弯处应满足消防车

转弯半径的要求,且不小于 12 m。 该项目的车道中

心线坡度为 8% ,转弯处的内侧坡度为 10% 。 当消防

车道无法形成环路时,设置 18 m × 18 m 尽端式回转

场地。 注意设计转弯处坡度时,以内弯处的坡度来控

制,以免超限,如图 9 ~ 图 10 所示。

第33页

·2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9 道路转弯处坡度图

图 10 消防规划图

(5)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是对场地的自然地形及建、构筑物进行

垂直方向的高程设计。 竖向设计的任务,是改造和利

用建设用地原有地形[3]

。 合理的竖向设计,可以减少

土方开挖量、边坡处理难度,到节省工程造价。

项目场地竖向采用三级台阶式设计。 第一级与

城市道路平接标高为 1457 m ~ 1456 m,第二级的标高

为 1470 m ~ 1483 m,与第一级的落差为 14 m ~ 23 m,

第三级的标高为 1492 m ~ 1493. 5 m, 与第二级的落

差为 10 m ~ 18 m,如图 11 ~ 图 12 所示。

(6)边坡支护

结合原始地形,台地之间最大高差约为 18 m,高

差主要集中在 6 m ~ 12 m 之间。 边坡支护采用锚索

+ 格构梁 + 挂 Ø8@ 200 单层钢筋网片,喷射 120 mm

厚 C25 混凝土锚索挡墙做法,如图 13 所示。

图 11 竖向设计

图 12 场地断面图

图 13 边坡支护图

(7)地下室设计

项目的地下室为半地下室,集中设在第三台地

上,共两层。 负一层为常规停车库层高 4. 5 m,负二

层为三层立体机械停车库层高 6. 3 m,满足停车需

求。 地下室结合台地设计,既有停车功能,又能将三

级台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隐形的车行环路。一侧

临空的设计可实现自然采光通风,结合东西两侧的电

梯楼设计,方便住户归家泊车。

5 建筑单体设计

采用何种形式,要综合考虑场地、高差、朝向、交

通组织等几个方面,最终形成与场地契合度高,经济

合理性好的设计方案。

工程地质性能较好,做陡坎的造价相对经济。 场

地的南低北高,建筑沿等高线横向布置,可以获得良

好日照条件。 因当地的气候条件相当舒适,人们对坡

地建筑的吊层接受度较高。 根据不同的台地高差及

规划布局,该项目采用了直立式、退台式及嵌入式三

种临崖式坡地建筑形式,如图 14 ~ 图 15 所示。

图 14 场地剖面

第34页

2024 年 07 期 总第 313 期 刘晓川·毕节万晟阳光城 D 地块建筑设计探析 ·23·

图 15 局部总平

(1)临崖直立式坡地建筑

60#楼处于台地第一级,建筑总高 28 m,共 8 层,临

街店面标高与后面的小区道路标高落差为 16 m,陡坎

高 10. 5 m。 如按平地建筑其建筑分类为高层建筑,当在

小区道路处设一出入口,将其分成上段建筑高 13. 5 m,

下段建筑高17. 8 m 的坡地建筑,按“坡规”划分为多层

建筑。 单体可以不设消防电梯,封闭楼梯间等,对于

购房者可获得更高的得房率,如图 16 ~ 图 17 所示。

图 16 60#楼平面

图 17 60#楼剖立面

(2)临崖退台式坡地建筑

71#楼处于第二级台地的建筑第二排,紧挨第三

台地,建筑总高 38 m,共 12 层,上段 8 层吊 4 层加一

层物业管理用房。 按“坡规” 划分为多层建筑,设普

通客梯,设敞开式楼梯间。 利用该楼的退台式布局,

平缓过渡两个台地高差。

(3)临崖嵌入式坡地建筑

电梯楼 2 位于用地东南侧中段,是人行立体交通

体系的节点,它衔接了市政路到第二台地 23 m 的高

差。 这侧的建筑布置在第二台地,建筑退线与用地红

线之间设陡坎,受建筑退线控制,该楼采用嵌入式的

建筑形式。

6 结语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用地日益紧缺,将周边的山

地、坡地纳入城市建设范围,势在必然。 山地、坡地地

形复杂性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更多挑战和可能性,建筑

师需要充分考虑地势、坡度、坡向等因素,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建筑布局。 在贵州省毕节市万晟阳光城 D

地块项目设计实践中,笔者归纳总结提出了整体性原

则、经济性原则、适宜性原则三个设计原则;在考虑项

目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采用了包括平行式逐级升高的

台地设计,长坡道衔接台地,创新台阶电梯坡道相结

合立体化人行交通系统,以及采用直立式、退台式及

嵌入式三种临崖式坡地建筑形式,适应不同的高差需

求,有效地解决了坡地建筑竖向设计的难题,打造了

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依山就势、显山透绿” 舒适宜居

的“山地”社区。 希冀通过对该项目的探析,为山地、

丘陵地区的山地(坡地)项目建筑设计提供参考与借

鉴,打造更多的特色项目。

参 考 文 献

[1]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贵州省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

火规范:DBJ52 - 062—2013[S]. 2013.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S]. 2018.

[3] 李垂举. 大高差坡地项目建筑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J]. 福

建建筑,2023(12):28 - 32.

第35页

2024 年第 07 期

总第 313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7·2024

Vol·313

地下人防综合体设计应用研究

周成才

(福建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为了更好地对地下人防综合体项目进行设计,以福耀科技大学的人防工程设计实践为例进行探讨研究。 在分

析人防综合体的基本概念、项目情况和平时功能平面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人防综合体设计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人防

工程的规范要求,对综合体的车库布置、人防面积控制、人防单元划分和战时主要出入口设置的设计要点进行研究。

通过对实际工程的人防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人防综合体设计时,应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人防工程的最

大效能。

关键词: 人防综合体;平战结合;人防工程;人防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7 - 0024 - 05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Underground Civil Air Defense Complex

ZHOU Chengcai

(Fujian No. 1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mpany,Fuzhou 350001)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design underground civil defense complex projects, this study takes the civil defense engineering design practice of Fuy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case stud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basic concept, project situation, and

functional layout of civil air defense complex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ivil air defense complex design are proposed;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of civil defense engineering, 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the design points of the garage layout, civil defense area control, civil defense unit division, and wartime main entrance and exit settings of the complex. Through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civil defense design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design of civil defense complexe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peacetime and wartime, and fully utilize the maximum efficiency of civil defense engineering.

Keywords:Civil air defense complex; Combining peacetime and wartime; Civil defense engineering; Civil defense design

作者简介:周成才(1980. 02—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15681246@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7 - 24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开始向地下

空间发展,土地的利用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1]

。 地下

综合体由于具有提高城市建筑容量、改善环境和疏解

交通拥堵等优势,正在逐渐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

友好型城市的重要依托[2]

。 目前,城市地下综合体形

式也在不断发展,出现大型和特大型的地下综合体的

频次也逐渐增多[3]

。 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

法》的要求,在进行地下空间开发时,需要兼顾人防工

程的建设。 因此,如何在体量不断增大的地下综合体

中结合人防要求,做好人防设计,是进一步促进城市

发展和提高城市的综合防护能力重点考虑的因素。

另外,在进行地下人防工程建设时,如何协调人防工

程与现阶段快速发展的城市地铁轨道、地下商业和隧

道等相互融合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战备

效益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地下人防综合体的平战结合

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4]

因此,本文基于福耀科技大学地下综合体的人防

工程进行设计方案梳理,根据整体设计理念,提出人

防综合体设计的要点,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1 人防综合体概述

提出人防综合体的概念,主要是为了更好表达大

型地下综合体在战时的功能特性以及与人防工程协

调同步规划的特性。 人防综合体项目应能够满足地

下空间平战功能的一体化要求,也是人防综合体建设

的目标。 充分发挥地下空间的社会功能,并且与战时

的“人员物资隐蔽、交通疏散和应急躲避” 等众多应

急功能有机结合,实现地下空间在平时与战时功能相

互切换,提高对地下空间的利用率,降低对重复建设

投入的成本。

1. 1 概念

人防综合体,主要指地下建筑面积大于 5 万 m

2

的大型公共地下空间设施。 该综合体的显著特征是

第36页

2024 年 07 期 总第 313 期 周成才·地下人防综合体设计应用研究 ·25·

结合人防功能、轨道地铁交通、公用基础设施和综合

商业等,战时功能具有 3 种或 3 种以上,如图 1 所示。

人防综合体的主要特征如下:

(1)建筑规模大、功能齐全、公共使用和平战融

合。 根据建筑规模的不同,其平时功能和战时功能也

不尽相同。

(2)平时功能主要包括商业、交通、停车库、综合

管廊和仓库等,另外也应具备险情救援和防灾等功

能,具有要素多样和功能集成的特点。

(3)战时功能主要提供普通民众进行公共隐蔽

和疏散等功能。

图 1 人防综合体概念图

1. 2 人防工程防护需求

在现代化战争中,敌方一般以重要的城市建筑物

作为打击对象,因此,要优先做好为普通民众提供人

员掩蔽和物资隐蔽的人防工程的建设。 人防工程应

能够满足普通民众对常规武器附带毁伤、次生灾害和

必要的心理防护等。 而对于大规模的核生化武器袭

击的可能性显著降低。

1. 3 战时防护体系

人防综合体由于位置和平时功能的不同,也影响

着其战时的功能。一般情况下,人防综合体与城市居

住集合区的距离,都超出了人员隐蔽和物资存储的服

务范围。 在这种情况下,人防综合体的主要功能定

位,是为流动人员提供临时的应急隐蔽。 另外,由于

人防综合体具有交通功能,这也为物资和财产的运输

和转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是财产和物资的临时防

护场所。 人防综合体战时功能的组成如表 1 所示。

主要包括人防功能区和普通地下空间两大一级分类。

表 1 人防综合体的战时功能组成

工程 一级分类 二级分类 主要战时功能

人防综

合体

人防功

能区

应急人

防工程

(区)

应急人员掩蔽部

应急综合物资库

人员掩蔽工程

人防医疗工程

标准人

防工程

(区)

人防专业队工程

人防交通干道

其他配套工程等

普通地

下空间

- -

1. 4 平战结合技术要求

在进行人防综合体建设之前,需要做好综合体人

防工程整体规划设计。 平战转换应具有便利性、可行

性和可实施性,因此应充分考虑平时和战时使用功能

二者的相似性,如果使用功能相差太多,将会影响二

者功能的协同转换。 应充分保证转换过程的时效性

和便捷性。

土建部分的平战转换要求应严格控制,重合考虑

其转换的工作量和需要材料等因素,特别是物资库工

程和人员隐蔽工程应进行针对性的严格控制。 土建

部分的转换如果不进行严格控制,将无法在规定的转

换时限内完成转换工作,会危及到整体人防工程的防

护可靠性和安全性。 对于综合体中设备部分,根据设

备的使用寿命、成本和维护费用等因素,可适当考虑

临战前实施转换。

2 工程项目概况

福耀 科 技 大 学 项 目 总 用 地 面 积 67. 11 hm

2

(1006. 68 亩),分流洲岛上的教学生活区和外延体育共

享区两个地块,面积分别为 56. 06 hm

2 和 11. 05 hm

2

教学生活区作为校内主要的功能板块,总建筑面积约

75. 12 万 m

2

。 本项目的应建人防面积大,战时功能齐

全。 福耀科技大学的工程项目如图 2 所示。

福耀科技大学教学生活区, 总计容面积约为

664 700 m

2

,根据福州当地人防相关规定,人防应建

面积为计容面积的 7% ,即应配建的核六、常六级防

空地下室建筑面积不应低于 46 529 m

2

。 按照《福建

省防空地下室防护标准管理规定》,应配建 45% ~

40% 的二等人员掩蔽部,10% ~ 12% 一等人员掩蔽

部,配建 1 个防空专业队和 1 个人防救护站;在满足

以上条件的情况可配建最多 2 个人防物资库和 2 个

人防汽车库。 同时,须根据战时用电需求,配建相应

数量的人防电站。

第37页

·2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2 福耀科技大学工程项目图

3 设计的原则

地下综合体人防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进行

资源的合理分配,应将物资、水电和医疗资源等进行

合理配置,同时应保证内部人员紧急疏散的路径和

时效相对便捷,可以在短时间快速进入人防工程内

部。 人员的掩蔽防护区设置的位置应在居民居住区

或者办公区附近,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200 m。 另外

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应对地下综合体中人防工

程的建设体量、平时功能和位置等进行分析,并结合

地面建筑群体的整体规划,充分考虑地上建筑群体

与地下综合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尽可能做到统筹

兼顾、平战结合。

4 平面布局

教学生活区沿着主轴景观广场周边分布着图

书馆、博物馆、明德堂、材料学院、机械学院、计算

与信息中心、车辆与交通学院、公共教学楼等建

筑,各栋建筑下方设有地下室,平时功能有餐厅、

食堂、教室、实验室、健身房、藏品库、书库、车库及

设备用房等,通过外围的环形地下主通道连通串联

各功能区及各栋楼的地下车库。 整个大地库部分面

积约为 4. 43 万 m

2

,共设有 4 个汽车坡道出入口。

具体平面布局如图 3 所示。

图 3 布局平面图

5 人防综合体设计关键点

5. 1 地库布置

平战结合利用,必须立足平时、兼顾战时,既能满

足平时的各项功能要求,又能确保临战快速转换,充

分发挥人防工程的最大效能。 相对于其他平时功能,

地下车库由于内部空间布局简单,人防单元的面积与

车库的防火分区面积也比较匹配,更有利于平战转换

的实施,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减少对平时功能用房的影

响。 因此,人防单元布置应优先结合地下车库布置。

5. 2 人防面积控制

教学生活区,总计容面积约为 664 700 m

2

,应配

建的核六、常六级防空地下室建筑面积不应低于

46 529 m

2

。而地下室内车库部分可用于布置人防单

元的总面积仅约 4. 5 万 m

2

,略微小于应建的人防面

积。 根据《福建省人民防空条例》第十三条中的相关

规定,人防工程建设需要修建抗力等级五级以上防空

地下室工程,应建面积可按上述标准乘以 0. 8 系数计

算。 故在满足人防工程配建表的指标控制下(表 2),

可适当扩大 5 级人防面积,不用额外扩大地下车库面

积,或结合车库以外的其他平时功能用房来建设人防

工程,以满足应建面积的需求。

表 2 结建人防工程配建指标选用表

应建面积 S(m

2

)

需建面积 F(m

2

)

二等人员掩蔽部 人防电站

一等人员掩蔽

或人防专业队

人防救护站 人防物资库 人防汽车库

800 < S≤5000 1

5000 < S≤10000 0. 70 ~ 0. 65 ※ √

10000 < S≤15000 0. 65 ~ 0. 60 ※ √

15000 < S≤20000 0. 60 ~ 0. 50 ※ 0. 12 ~ 0. 10 √1 √1

20000 < S≤25000 0. 50 ~ 0. 45 ※ 0. 10 ~ 0. 08 1 个 √2 √1

25000 < S≤30000 0. 45 ~ 0. 41 ※ 0. 12 ~ 0. 10 1 个 √2 √2

注:1. 应建面积 S:应建防空地下室总建筑面积 S(m

2

);2. 需建面积 F:需建各类战时功能的防空地下室的建筑面积 F(m

2

)。

第38页

2024 年 07 期 总第 313 期 周成才·地下人防综合体设计应用研究 ·27·

5. 3 人防单元划分

根据《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

要求:人员掩蔽工程最大单元面积为 2000 m

2

,人防汽

车库和人防物资库均属于人防配套工程,每个人防单

元最大为 4000 m

2

。 人防汽车库和人防物资库相较于

人员掩蔽工程,具有单元面积大、人防口部少、人防设

备少和工程造价相对较低等特点。 因此,在政策允许

的条件下,应尽量加大人防汽车库和人防物资库的单

元面积设计。

人防专业队工程分为专业队队员掩蔽部和专业

队车辆掩蔽部,一般都是按“一拖一” 和“背靠背” 原

则进行结合建设。 专业队员掩蔽部主体应能承受核

5 级常 5 级的爆炸动荷载作用,具有防化和防核辐射

的要求,战时主要出入口一般结合室外楼梯或坡道设

置。 专业队车辆掩蔽部主体应能承受核 5 级常 5 级

的爆炸动荷载作用,允许轻微染毒,对于防核辐射功

能不做具体要求。 专业队车辆掩蔽部车辆进出高度,

按依维柯改装的指挥、通信和救护车等考虑,通行高

度不宜低于 3. 0 m。 战时主要出入口必须为汽车坡

道,且最大坡度不应超过 1∶ 7. 5。 人防专业队防护等

级高,结构战时荷载大,同时专业队车辆掩蔽部室内

净高和坡道净高均不应低于 3. 0 m。 因此,人防专业

队工程应选择地下室层高较高的区域,且附近有能通

行轻型卡车的汽车坡道。

人防物资库设计时,应考虑临战物资运输的需

求,人防汽车库考虑车辆进出要求,战时主要出入口

均应结合汽车坡道进行设置。 因此,人防物资库和汽

车库设计时,以临近汽车坡道出入口位置布置。

人防救护站每个单元最大面积为 1500 m

2

,设置

在交通便利处。 人防医疗救护工程的室内净高不应

小于 2. 6 m,由于人防医疗救护工程内部管线众多,

设计时,需留出管道布置及局部交叉走管的空间。 因

此人防救护站应布置在层高较高的地下室区域。

人防建筑面积超过 5000 m

2 时,应设置人防电

站。 人防电站布置在战时用电负荷中心附近,人防固

定电站的供电半径不应超过 500 m。 人防固定电站

抗力级别,与其供电范围内防空地下室的最高抗力级

别相一致。

5. 4 战时主要出入口设置

在进行设计时,除了 4 个汽车坡道作为人防单元

的战时主要出入口外,大地库环形地下通道处设有多

处直通室外地面的人行台阶式出入口,也可作为人防

单元的室外出入口。 其余的人防单元,拟考虑设置独

立室外楼梯作为战时主要出入口。 由于室外楼梯的

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校区整体景观的观感,优

先考虑两个人防单元共用一个室外出入口。 当室外

楼梯间超出地面段位于绿化带时,室外楼梯出地面处

可采取平时用预制构件进行封堵,临战时再开启使

用,减少对地面景观的影响。 虽然规范上允许两个相

邻的人防单元共用 1 个室外出入口,但也做了一定的

条件约数限制。 即两个相邻防护单元均为人员掩蔽

部,或其中一侧为人员掩蔽工程另一侧为物资库时,

再或两个相邻人防单元均为物资库,且人防建筑面积

之和不大于 6000 m

2

。 整个地库只有 4 个汽车坡道,

必须结合坡道单元设置的有专业队车辆掩蔽部、人防

汽车库、人防物资库,所以需要合理的规划人防单元,

以确保汽车坡道最大化利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遵循相应的布置原则,初步规

划出人防单元的总体布局。 人防共设置 23 个单元,

其中 13 个二等人员掩蔽部,3 个一等人员掩蔽部,1

个人防物资库、2 个人防汽车库,1 个人防救护站(内

部含 1 个结合式人防固定电站),1 个人防专业队队

员掩蔽部和 1 个专业队车辆掩蔽部以及 1 个独立式

人防电站。 人防总建筑为 44 372 m

2

,其中 5 级人防

面积为 9200 m

2

,6 级人防面积为 35 172 m

2

,全部折算

为 6 级后人防总面积为 46 672 m

2

,满足应建人防面

积的要求。 防空地下室共设置 13 个 6 级二等人员掩

蔽部,一等人员掩蔽部面积为 19 035 m

2

, 占比为

41. 5% ;一 等 人 员 掩 蔽 部 面 积 为 5767 m

2

, 占 比

12. 0% ,各项指标均满足配建要求,具体人防单元布

局如图 4 所示。

图 4 人防单元布局

第39页

·2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人防专业队车辆掩蔽部和队员掩蔽部设置在地

下室层高较高的材料学院地下室下方,利用西南角的

可通行轻型卡车的汽车坡道作为战时主要出入口。

材料学院下方地下车库面积约 3900 m

2

,北侧紧邻有

一个汽车坡道出入口,博物馆下方的地下车库面积约

3000 m

2

,南侧也有一个汽车坡道出入口,这两处车库

面积匹配,且边上都有坡道出入口,适合布置为人防

汽车库;人防物资库布置在明德堂下方的地下车库

内,利用东北角的汽车坡道作为战时物资运输的主要

出入口。 人防救护站布置在层高较高的车辆与交通

学院下方的地下车库,其余一等人员和二等人员掩蔽

部分散布置在图书馆、公共教学实验楼、车辆与交通

学院及明德堂下方剩余的地下车库内。 人防工程共

设置 2 个人防电站,居中布置在车辆与交通学院和公

共教学实验楼下方地下室。 其中,车辆与交通学院的

人防固定电站结合人防救护站,按 6 级设计,主要给

战时为 6 级设防的人防单元供电;设在公共教学实验

楼下方的人防固定电站按 5 级设计,主要负责给 5 级

设防的人防单元供电,供电范围均未超过 500 m。

6 结论

本文结合对福耀科技大学地下综合体的人防工

程的实际设计经验进行分析介绍,针对地库布置、人

防面积、人防单元划分和战时出入口等关键环节进行

设计关键点的梳理,可以清晰了解人防综合体的人防

设计要点。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人防综合体设计时,应遵循平战结合的原

则,必须立足平时,兼顾战时。 在既能满足平时功能

要求的同时,又能确保战时快速转换,充分发挥人防

工程的最大效能。

(2)人防汽车库和人防物资库相较于人员掩蔽

工程,具有单元面积大、人防口部少、人防设备少和工

程造价相对较低等特点。 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应尽

量加大人防汽车库和人防物资库的单元面积设计。

(3)当室外楼梯间超出地面段位于绿化带时,室

外楼梯出地面处可采取平时用预制构件进行封堵,临

战时再开启使用,减少对地面景观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郭海英. 浅谈大型融合式人防工程综合体设计[ J]. 低碳

世界,2022,12(04):73 - 75.

[2] 梁颖元. 大型融合式人防综合体防护研究[J]. 地下工程

与隧道,2014(03):4 - 6,56.

[3] 劳伟峰. 城市综合体建筑中的人防地下室设计[ J]. 建筑

技术开发,2016,43(07):20,34.

[4] 林瑜. 地下综合体与城市的一体化整合[ J]. 福建建筑,

2013(7):79 - 82.

(上接第 9 页)

图片来源:

图 1 ~ 图 2:作者自绘,图中数据源于《漳浦统计年鉴》 (2017 -

2021 年),图中产业类型分类参照《漳浦统计年鉴》,其中林业

产值不包括林木的培育和种植以及竹木采运。

图 3 ~ 图 6 及表 1:作者自绘。

参 考 文 献

[1] 张古月,何迎佳,段少为,等. 基于镇村统筹的乡镇全域产业

空间规划模式研究[J]. 中外建筑,2022(08):28 -34.

[2] 张容华. 乡村振兴战略下区域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路径

探析———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 J] . 新西部,2019(29):

31 - 32.

[3] 陈真.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特色效益农业发

展———以酉阳县为例[ 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

(23):173 - 174.

[4] 白中科,周伟,王金满,等. 试论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

复与综合治理[J].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02):1 -11.

[5] 吴欣玥.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背景下的乡村\" 三生空间\"

治理路径———以山水乡旅乡村振兴示范走廊为例[ J].

四川环境,2022,41(01):200 - 208.

[6] 张国斌,郝润梅,包永春,等. 基于土地综合整治的乡村

治理途径研究———以内蒙古五原县为例[ J]. 内蒙古科

技与经济,2021(06):81 - 83.

[7] 牟宗莉,彭峰,刘胜尧,等. “共生”理论下的田园综合体

规划策略———以嘉兴市秀洲区省级田园综合体为例

[J]. 规划师,2019,35(23):35 - 39.

[8] 闫建,姜申未,熊想想. 基于产业发展与土地整治联动的

乡村空间重构研究———以重庆市石坪村为例[ J]. 重庆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3(09):79 - 89.

[9] 朱明芬,张公望. 破解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用地瓶颈———

以浙江省鲁家田园综合体为例[ J]. 中国土地,2018

(07):55 - 56.

第40页

2024 年第 07 期

总第 313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7·2024

Vol·313

福鼎金海岸小区商业建筑空间布局及流线设计探析

宋 鹏

(嘉博联合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在当前商业建筑发展趋势影响下,商业建筑设计思路趋向多元化。 商业建筑设计如何布局、流线设计,在根本

上关系到商业建筑的空间资源节约利用和商业建筑的整体氛围,并且影响到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发挥、后期招商。 通

过福鼎金海岸小区配套商业设计的过程,探讨社区配套商业建筑的流线设计与空间布局设计基本实现思路,并结合案

例分析商业设计中的要点。

关键词: 社区商业建筑;空间布局;流线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7 - 0029 - 06

Analysis on the layout and streamline design of commercial buildings in Fuding Gold Coast District

SONG Peng

(Jiadesign Co. ,LTD,Fuzhou 350001)

Abstract:With commercial building design becoming more diverse, the layout and flow line design are crucial for efficient space use, creating the right atmosphere, and ensuring the building's functionality and attractiveness to tenants.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design process for

the Fuding Golden Coast community's commercial spaces to discuss the principles of flow line and spatial arrangement in such projects and

highlights key design considerations through case analysis.

Keywords:Commercial building; Spatial arrangement; Streamline

作者简介:宋鹏(1987. 03— ),男,工程师。

E-mail:1502312130@ qq. com

收稿日期:2024 - 01 - 29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商业空间的设计纷繁多

样,商业建筑的空间资源需要得到科学的分配利用,

以保证商业建筑各个功能分区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通过采取合理的建筑布局规划形式,提升商业建筑的

开放性、亲和性和独特性。 为此,商业建筑的流线设

计与空间布局的结构设计过程中,尝试探讨更多的实

际形式,实现建筑使用空间的整合利用,紧密结合商

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需求,探索全新的建筑设计理念。

商业可分为独立建造的大、中型商业建筑,附属

于办公、住宅或其他建设项目中的中小型商业建筑,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福鼎金海岸小区项目案例的设计,

探讨当前时代语境下的附属型中小型商业的设计。

1 项目概况

项目地块位于福鼎市桐城街道玉塘片区祥云路

南侧,玉塘大道西侧,站前景观大道北侧。 本项目用

地较为平整,地块呈相对方正形,项目周边未来城市

规划设计比较完善,各类城市配套均有配置,交通便

捷。 基地周边环境优美,南侧为站前景观大道,北侧

为祥云路,东侧为玉塘大道。 地块布置 7 栋高层住宅

及 3 栋多层配套用房,沿北侧设置商业店面,沿北侧、

西侧、东侧设置配套设备用房。 24 地块布置 9 栋高

层住宅,1 栋 2 ~ 3 层商业。 小区设置 7 栋 26 层住宅,

2 栋 27 层住宅,1 栋 2 ~ 3 层商业,1 栋 3 层配套用

房;沿东侧设置商业店面,南侧地块划出用地布置商

业街,如图 1 所示。

图 1 金海岸小区总平面图

第41页

·3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2 规划设计分析

2. 1 设计思路

项目开始前,需对项目地块所处的位置、周边用

地、交通、景观条件等进行资料调研,现场踏勘等。 由

项目的上位规划图(图 2 ~ 图 3)可知,项目周围有大

片住宅用地,配置商业建筑将有稳定的住户客群,宜

设计中小规模商业为本地块小区服务,同时辐射周边

社区。

地块南侧为 56 m 宽站前景观大道,可以起到展

示项目、吸引人流的作用。 同时,项目两侧为其他商

业体,若与本项目连成小型商业集群,可使人群汇集

作用得以放大。 项目地块南面临近海湾,有良好的景

观视野,也作为本次设计切入点。

图 2 项目上位规划

图 3 项目周边地块规划

2. 2 社区商业模式的选择

商业建筑中场地设计的概念,不能仅仅流于表面

的灵光一现,而是扎实地积累于用地自身特性的一种

价值体现,是集使用价值、建筑功能、商业价值、人文

价值等多方面综合于一身的设计理念与手[1]

。 通过

对现有案例的研究归类,将社区商业分为以 3 种类

型,如图 4 ~ 图 6 所示。

(1)底商满布型

优点:商业展示面较长,可视性佳,较有效地吸引

外部的消费者,对外性较强。

缺点:不利于业态控制,商铺类型对社区品质影

响较大。

(2)入口商业街型

优点:商铺价值较高,商业集中容易形成商业氛

围,便利社区居民一站式消费。

缺点:限制了商业规模,商业展示面短。

(3)独立集中型

优点:商业独立于社区之外,能有效减少对于居

住品质影响。 特别是有餐饮、娱乐业态时,有利于商

业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效应,对整个社区价值的提

升形成积极影响。

缺点:商业过于集中,弱化了社区商业的便利属

性,不方便居民临时购物需求。

综合考虑本案的规模与各种商业模型的优缺点,

独立集中型的商业是更适合本案的选择。 此外,从居

民使用角度出发,结合部分位置沿街底商满布型的商

业,解决了居民购物的便利性问题,使设计整体更加

人性化。

图 4 底商满布型布局示意

图 5 入口商业街型布局示意

第42页

2024 年 07 期 总第 313 期 宋 鹏·福鼎金海岸小区商业建筑空间布局及流线设计探析 ·31·

图 6 独立集中型布局示意

2. 3 总体布局多方案比对

结合用地规划条件函的指标限制,通过多方案的

前排比对(图 7),得出了最后各方认可通过的总平布

局(图 8)。

南低北高,最多化利用景观视线,南侧商业集中

布置形成商业街,与周边商业形成小型集群,发挥商

业片区的聚集作用。

图 7 方案生成过程

图 8 最终方案形态 (红色部分为商业)

3 造型设计分析

3. 1 项目立意

本案地块毗邻海湾,在外形的设计上结合项目的

地域特征,融合“海”的元素,同时更具特色和动感的

立面与商业建筑本身的气质匹配,具有昭示性,对周

边人流具有一定的汇聚作用。

3. 2 结合项目平面调整

优美且富有动感的流行型,有利于塑造外部形

象,但过于零碎的平面,会降低空间的利用率;空间曲

线的增加,对于项目的整体造价也会产生巨大压力,

提升了建造的难度。 结合平面,选择流线型的屋顶构

造,呼应“海” 的元素,相对规整的平面设计,保证商

业的空间利用率,如图 9 ~ 图 10 所示。

图 9 商业局部平面

图 10 商业街鸟瞰图

3. 3 项目最终效果

本案的商业街区设计,也是整个地块的一部分。

为了减少剥离感,让商业部分和住宅部分形成一体,

既尊重建筑的功能属性,又让整个地块统一协调,建

筑立面的细节与色调上对两者进行了呼应,如图 11 ~

图 13 所示。

图 11 项目整体鸟瞰图

第43页

·3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12 商业街透视图

图 13 住宅入口透视图

4 项目外部空间细节把控

4. 1 景观设计

4. 1. 1 设计理念

适地适种,选用本土树种,减低成本,减少运输损

耗。 贴合新中式风格,整体疏密有数,干净、清爽。 用

贴近尽管主题的植物作为设计的元素,多选用色彩明

亮的乔灌木、地被;选用植物四季均有开花,有季相变

化,空间合理舒适。 适地适树,选用宁德市乡土树种,

该项目是新中式风格,整体疏密有数、干净、清爽,如

图 14 所示。

图 14 项目景观实景

4. 1. 2 设计原则

(1)多样性

多样性植物种类运用来提高生态价值,采取以植

物群落为主,乔木、灌木和草坪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多

种植物配置形式,来体现丰富的季相变化。

(2)生态性

因地制宜,优先选用乡土植物,以保证植物有正

常生根发育条件,但不排斥经长期驯化适生性强的外

来树种。

(3)仿生性

根据植物习性和自然界植物群落形成的规律,仿

照自然界植物群落的结构行书,经艺术提炼而就,施

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4)艺术性

植物配置是一种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源

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5)造价合理性

低维护,易管理树种。

(6)整体连续性

注重于周边环境的和谐融洽,合理组织景观元

素,形成完整的空间形态。

4. 2 灯光设计———“点亮海浪”

灯光设计对于商业项目氛围的烘托起着重要作

用。 其点亮项目地块天际线的同时,起到地标昭识性

的作用。 通过以点成线的构成关系,强调建筑的体积

感,强调建筑的形体轮廓,使建筑看起来更具展示性,

如图 15 所示。

图 15 商业街灯光设计

5 设计延伸———商业建筑设计分析

5. 1 商业建筑的布局设计要点

“对于现代新兴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而言,建筑师

不能再以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去思考商业交往空间

第44页

2024 年 07 期 总第 313 期 宋 鹏·福鼎金海岸小区商业建筑空间布局及流线设计探析 ·33·

的设计。 传统商业建筑设计注重基本功能分区的设

计方式已与新时代的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脱节,无法

满足人们对物质、精神的双重消费需求”

[2]

带有体验式特征的建筑空间设计应当集中于商

业建筑的体系布局规划,通过采取精细化的空间划分

设计形式,以确保商业建筑的综合使用效能获得完整

实现。 由此可见,对于商业建筑在进行合理的空间规

划以及布局设计时,应当侧重体验式的建筑空间情境

设计。

5. 2 开放式的空间布局设计

当前,阶段的商业建筑应当突出开放式的建筑设

计造型风格,采取开放式的商业建筑布局规划理念。

商业建筑的功能发挥过程应当是开放性的,确保将开

放理念与包容理念全面贯穿于建筑布局设计。 商业

建筑面向各个社会群体开放,那么必须要增设便民的

建筑基础设施,方便进入建筑空间的人们进行购物消

费、日常通行以及娱乐休闲等活动。 在此前提下,商

业建筑的外观造型以及内部结构空间都要突出开放

性的建筑设计实践指导思路,从而让人们真实体验到

商业建筑特有的开放以及吸引力,产生对商业建筑的

喜爱。

5. 3 动态式的空间布局设计

建筑空间设计的实现方案不应是固定性的,而

是结合商业建筑的基本功能拓展以及建筑综合体

的外观形式更新,据此实现动态化的设计理念创

新。 目前,对商业建筑在全面采取动态式的优化

设计理念前提下,关键是要保证建筑内部的整体

结构布 局 能 够 满 足 建 筑 正 常 的 使 用 功 能[3]

。 同

时,建筑设计人员要紧密结合商业建筑的动态使

用需求变化因素,采取灵活变化的设计形式,来改

进商业综合体的空间规划方案。 商业建筑只有全

面实现了动态化的建筑造型创新,其商业建筑的

最佳使用效能才会得到完整的展示,避免商业建

筑滞后的空间设计缺陷。

5. 4 商业建筑的流线设计要点

5. 4. 1 建筑通道空间的流线设计

商业建筑的通道设计基本形式应当采用线条形

状,通过构建流畅的线条形状通道,引导人们从事多

种的娱乐休闲项目[4]

。 具体对建筑通道的整体结构,

在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应集中采用弧线、直线与

折线的几种常见表现形式,确保经过合理创新设计的

建筑通道空间结构,能够满足最基本的通行需求。 对

于线条结构形状的建筑过道两侧部位,应集中设计餐

饮、购物与休闲的建筑功能设施,起到强烈吸引购物

群体进行消费购买的作用。 建筑通道的表面结构应

当保证光滑、清洁,防止存在积水现象或者障碍物,导

致发生通行安全事故。

例如,建筑卫生间附近的进出通道应当保证表面

的清洁干燥,应及时擦拭卫生间进出通道以及卫生间

内部道路表面的积水[5]

。 大体积的建筑商场应当配

置专用的母婴室、老年人与残障人士的卫生间、吸烟

室以及其他功能分区,同时做到严格保护隐私安全。

对于卫生间的进出通道,应当采取安全性能较好的建

筑材料进行规划设计,避免进入商场的购物人员或者

服务人员出现滑道受伤的安全事故。 同时,应兼顾建

筑通道的美观性与安全性设计。

5. 4. 2 建筑垂直交通的流线设计

垂直形式的建筑通道属于关键的商业建筑组

成部分。 商业建筑具备了垂直形式的建筑通道结

构,就能够确保进入商业建筑物的人们实现快捷

的上下楼通行。 具体针对于商业建筑内部的垂直

方向通道,在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时,关键就要落

实在垂直交通的工具选择,方便人们进行垂直交

通的工具乘坐。 垂直上下的建筑内部交通工具设

施不仅需要保证造型的良好美观程度,并且还要

严格保证此类交通工具设施的安全性,确保定期

维护并且检修。

例如,商场建筑体系中的自动扶梯具有乘坐快

捷与安全的优势,目前已普遍采用于各种大规模

的商场建筑结构设计。 具体在设计自动扶梯的垂

直交通设施过程中,关键在于要防止自动扶梯的

附近空间区域存在死角。 如果建筑综合体的楼层

结构超出了四层,那么,在设置自动上下扶梯的同

时,还要设置便于残障人员、母婴以及老年人乘坐

的建筑直梯,以此突出便民化的建筑垂直交通工

具设计宗旨。

5. 4. 3 建筑门厅中庭与的流线设计

商业建筑门厅的基本功能在于客流引导以及紧

急状态下的客流疏散,要在醒目的商业建筑结构部位

设置门厅。 建筑门厅的体积大小、外观形状、周边环

境的各项基本因素,都要得到充分的设计考虑。 经过

合理设计的建筑门厅,应当能够正确引导人群进行方

第45页

·3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向的识别[6]

。 通常情况下,商业建筑体系中的门厅部

位应当配备必要的问讯处、指示图或者视觉引导牌,

采取醒目的标识,指导进入建筑内部的人群进行正确

的行进方向判断。

建筑中庭的现有设计方案,主要应当包含过渡

形式、连接形式与围合形式的几种布局方案,项目设

计人员必须视情况,选取可行性最佳的中庭结构布

局方式。 例如,临近商业建筑通道部位的连接形式

建筑中庭,主要包含廊道柱体与玻璃幕墙的组合结

构,因此能够起到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的枢纽连接作

用。 此外,对于围合形式的建筑中庭结构,应当设置

扶梯或者电梯,方便人们到达指定的建筑空间区域,

同时采取遮光性能较好的建筑顶棚玻璃,阻隔强烈

光线进入。

商业建筑对于各类消费群体的购物消费意愿,

应当进行有序的引导,引导消费购物意愿的重要实

施途径,就是设计体验式与开放性的商业建筑布局。

从消费群体的心理动机倾向角度来讲,具有较强流

动性的开敞宽阔空间,更加有助于消费群体的购买

欲望得到激发,并且能够让人充分体会到包容性较

强的友好氛围。 对于建筑空间的布局完善方案,应

当建立在人性化的总体设计理念作为支撑前提下,

确保人性化的基本设计思路全面贯穿于建筑购物空

间、休闲娱乐空间、餐饮空间与儿童业态空间的规划

设计领域。

在商业建筑的原有设计思路下,建筑设计人员普

遍习惯于采取分层进行规划设计的模式,从而将不同

种类的商品或者服务归入某个特定的商业建筑楼层

空间[7]

。 但实际上,采取以上的建筑布局划分形式,

会造成比较僵化的建筑空间设计印象,同时不利于进

入商业综合体的购物人群进行随时娱乐或者餐饮休

息。 与之相比,采取融合多种功能模式的建筑空间创

新设计方案,可以更加促进商业建筑物的良好效得到

体现,确保大型综合体的商业建筑能够得到更多消费

者群体的喜爱认可[8]

由此可见,设计与划分商业建筑的现有空间格

局,应当集中于增强消费购物的情感吸引效应,以及

采取便民与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基本导向思路[8]

。 目

前,很多城市地区的大体积商业建筑都设计为游乐设

施、餐饮休闲设施、购物设施融合的创新空间布局形

式,从而保证了进入商业建筑的各类人群都能找到适

宜自身的娱乐休闲或购物消费方式,增强了商业建筑

激发群体消费需求的能力。

6 结语

经过分析可见,商业建筑的体系结构设计应当体

现良好的建筑美观效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建筑流线设

计与建筑空间设计方案,以提升商业建筑的使用性

能。 笔者通过福鼎金海岸小区配套商业设计对商业

模式的分析、辩证思考、探索的过程,对商业建筑设计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建筑的设计,应该以全局为出发

点,分析论证、修正路线为过程,精细化、专业化、人性

化、有前瞻性地设计为进阶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罗松. 商业建筑场地设计的应用研究———以建发房产·

厦门悦享中心为例[J]. 福建建筑,2015(12):16 - 21.

[2] 叶熙. 浅谈商业公共交往空间中的点、线、面设计———以

永辉城市生活广场设计为例[ J]. 福建建筑,2016(07):

16 - 19.

[3] 曹艳霞. 地域文化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融入研究

[J]. 工程技术研究,2021,6(22):231 - 232.

[4] 钟诗雅.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商业建筑设计与研

究———以蒋坝文旅小镇为例[J]. 居舍,2021(09):3,149.

[5] 周安奇. 城市商业建筑发展历程对现代商业建筑设计的

启示[J]. 住宅与房地产,2020(24):223.

[6] 李冉. 新时代下商业建筑空间布局及流线设计的分析

[J]. 山西青年,2021(06):193.

[7] 李秀珺,晁军. 购物中心老年人体验式购物空间设计刍

议[J]. 建筑与文化,2021(04):148 - 149.

[8] 郝丽君,肖哲涛. 乡村超市的选址及建筑设计研究[ J].

现代城市研究,2021,28(01):50 - 56.

第46页

2024 年第 07 期

总第 313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7·2024

Vol·313

某超限综合楼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苗 伟

(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摘 要:为满足建筑平面功能和立面效果要求,某综合楼项目存在平面不规则、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尺寸突变、构

件间断等各种不规则形式,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超限高层建筑。 为此,从项目概况、超限检查、性能设计和几个关键构

件设计等方面对该项目进行分析梳理。 通过反应谱分析、弹性时程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对结构薄弱部位进行了相

应的加强,保证了结构达到预设的性能目标。

关键词: 超限结构;性能设计;性能目标;大跨度钢桁架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7 - 0035 - 07

Structur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n overrun comprehensive building

MIAO Wei

(Zhejiang Green C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Xiamen Branch,Xiamen 361000)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loor plan function and facade effect,a comprehensive building project exists in various

irregular forms such as plane irregularity,torsional irregularity,floor discontinuity,size abrupt change,and component discontinuity. It is a

certain representative exceptionally large - scale building. Therefore, the project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project survey, out - of -

gauge inspection, performance design and several key component design. Through 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elast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and dynamic elastic plastic analysis,the weak parts of the structure are strengthened accordingly,ensuring that the structure meets the preset

performance goals.

Keywords:Exceeding limit structure; Performance design; Performance objectives; Large - span steel truss

作者简介:苗伟(1981. 9—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32195491@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9 - 29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建筑专业对建筑造型

和使用功能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但新颖的建筑表达

和复杂的建筑功能,往往也意味着各种各样的超限问题。

本文研究的是某超限综合楼的结构设计与分析,该结构

存在平面不规则、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尺寸突变和

构件间断等多种类型的不规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结构设计师需要对每个不规则形式进行详细分析,并

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

性。 本文主要分析该项目的概况、超限检查、性能设

计以及几个关键构件的设计等方面内容,研究成果以

期为其他类似建筑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工程概况

杭政储出〔2019〕79 号商业商务用房项目(图 1)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项目位于杭州云栖小镇

内,东至云展路,南至何三路支河,西至山景路,北至

78 号地块,属于之江新城中心。 东靠杭州绕城高速、

南邻杭新景高速,北依 306 国道,与之江度假区单元

隔绕城对望。 规划总用地面积 13 681. 00 m

2

,容积

率 2. 3,地上计容面积 31 466. 30 m

2

,地下室面积约

14 168. 78 m

2

,总建筑面积 45 635. 08 m

2

,建筑密度

40% ,绿地率 25% ,建筑限高 40 m。 79 号地块上部建

筑为 4#楼、5#楼和 6#楼,结构体系采用框架 - 剪力墙

结构体系。 主楼下设一层地下室,主楼间地下室为联

通式大地下室,车库与主楼间不设沉降缝。 其中 4#

楼(图 2、图 3)为超限楼栋,主要功能为酒店,首层层

高 6. 00 m,二、三层层高 4. 20 m,标准层层高 3. 50 m。

本文重点介绍 4#楼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图 1 项目建筑效果图及 4#楼位置示意图

第47页

·3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2 典型建筑剖面图

图 3 4#楼 YJK 模型

1. 1 地震参数及荷载选取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抗震设防类别为标

准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峰值 0. 10 g,建筑场地类别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

为第一组,多遇地震时特征周期 0. 40 s。

1. 2 上部结构布置

上部结构为 10 层框架 - 剪力墙结构,其中底部 5

层裙房与主楼连为一体,形成 L 形平面,突出主楼部

分为酒店宴会厅及会议室等大跨空间结构,其中宴会

厅为 29 m × 33. 5 m 无柱空间,宴会厅屋面采用单向

钢桁架。 四层 ~ 五层段塔楼 X 向外围框架柱采用斜

柱,外伸 900 mm,满足建筑外立面体形变化和上部酒

店房间功能布置的要求。

1. 3 主要构件截面尺寸及结构材料

主要构件尺寸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如表 1 所示,钢

筋均采用 HRB400,宴会厅屋面钢桁架及相关钢构件

采用 Q355B。

1. 4 抗震等级

剪力墙抗震等级二级;大跨框架柱和转换柱抗震

等级一级,其余框架柱抗震等级二级;抬柱梁抗震等

级一级,其余框架梁抗震等级二级。

表 1 主要构件截面尺寸及混凝土强度等级

类型 截面/ mm 混凝土强度

剪力墙 剪力墙 200 ~ 450 C55 ~ C40

大跨框架柱 1000 × 1000(SRC) C55 ~ C40

其他柱 800 × 800,600 × 600 等 C55 ~ C40

抬柱梁 700 × 1600 C35 ~ C30

主梁 300 × 800,300 × 600 等 C35 ~ C30

次梁 300 × 600,200 × 500 等 C35 ~ C30

楼板

卫生间 120 C35 ~ C30

薄弱连接处 150 C35 ~ C30

钢筋桁架楼承板 60 + 70,60 + 80 等 C35 ~ C30

1. 5 基础设计

根据地勘报告,本项目拟建场地存在溶洞,地下

岩溶极为发育,地勘孔见洞率高达 65% 。 甲方于

2019 年 9 月 20 日邀请浙江省有关专家召开了桩基设

计选型专家研讨会,会议专家对本项目地勘报告及桩

基选型方案达成一致意见:①考虑溶洞稳定性难以明

确,本项目采用灌注桩 + 防水板的基础设计方案;②

为保证结构设计桩基参数的准确性,前阶段进行设计

试桩;③根据桩基图纸,进行一桩一探和试桩工作。

本项目桩基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桩,直径为 800 mm、

1000 mm,在岩溶段采用穿透法,以 8 - 3 层中风化灰

岩、9 - 2 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9 - 3 中风化泥质粉砂

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1. 0 m,设计有

效桩长约 32 m ~ 58 m,桩身混凝土采用 C35。 桩径

800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4000 kN,桩径 1000 单桩承载

力特征值 5600 kN,施工前进行了试桩,试桩结果满足

设计要求。

2 超限情况分析及抗震性能化目标

2. 1 建筑结构超限检查

本节将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混

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以下简称“高规”)等规范及建

设部建质〔2015〕67 号文件相关要求,结合多遇地震

下的弹性反应谱计算结果和结构布置,分项讨论本项

目结构系统中各项不规则类型。 超限项判断如表 2

所示,本项目高度不超限,但存在扭转不规则(偏心

布置) 、凹凸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刚度突变(尺寸突

变) 、构件间断五项不规则,属于特别不规则结构,

但不属于严重不规则结构。

第48页

2024 年 07 期 总第 313 期 苗 伟·某超限综合楼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37·

表 2 超限项判断

序号 不规则项 描述及判定

1a 扭转不规则

位移比大于 1. 2,五层南侧角部位置最大

位移比为 1. 49

1b 偏心布置 一层:Eex 最大为 0. 71 > 0. 15

2a 凹凸不规则

一 ~ 五层:凹凸尺寸为 38% ,大于相应边

长 30%

3 楼板不连续

三 ~ 四层:有效宽度小于 50%

三层:开洞面积占 43%

四层:开洞面积占 46%

4a 刚度突变 四层:γ2x 为 0. 87 < 0. 9

4b 尺寸突变

六层: 北 侧 三 跨 范 围 竖 向 构 件 收 进 大

于 25%

5 构件间断

三 ~ 五层:局部大开洞引起的穿层柱

二层:三个框架柱转换

六层:周圈框架柱为斜柱(斜柱范围详图

3. 1. 1d)

7 局部不规则

局部穿层柱、斜柱,已计入前述不规则项,

不另行统计

2. 2 抗震性能化目标

本项目虽然存在扭转不规则(偏心布置)、凹凸

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刚度突变(尺寸突变)、构件间

断共五项不规则,但建筑高度低于 A 级高度限值,总

体上受力明确,传力直接,不属于严重不规则结构。

因而对本项目 4#楼整体结构,选用“高规”3. 11 节 D

级性能目标[1 - 2]

。 结构构件抗震性能设计以“高规”

3. 11 节提供的设计方法为依据,参考《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附录 M 的有关性能设计方法。 结构构件承载

力性能水准如表 3 所示。

表 3 结构构件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承载力性能水准

地震水准 多遇地震 设防烈度地震

预估的罕遇

地震

层间位移角限值 < 1 / 800 < 1 / 200 < 1 / 110

结构宏观损坏程度 完好、无损坏 中度损坏 比较严重损坏

关键构件

满足弹性设

计要求

抗震承载力

满足不屈服

关键构件抗震承载

力宜不屈服,受剪满

足 最 小 抗 剪 截 面

要求

普通竖

向构件

满足弹性设

计要求

部分构件允

许屈 服, 所

有构件受剪

满足最小抗

剪截面要求

较多构件允许屈服,

同一楼层竖向构件

不同时屈服,所有构

件受剪满足最小抗

剪截面要求

耗能构件

满足弹性设

计要求

大部分允许

屈服

大部分允许屈服,部

分允许发生比较严

重破坏

其中,关键构件为底部加强区剪力墙、转换梁、

转换柱、6 层斜柱及与斜柱相连上下各一层框架

柱、与桁架相连的型钢柱;普通竖向构件:其余剪

力墙、框架柱等竖向构件;耗能构件指框架梁、剪

力墙连梁构件。

2. 3 超限设计对策

针对上述 5 项超限,以下从计算要点和抗震构造

两个方面,分别采取以下对策[3]

2. 3. 1 计算关键点

(1)针对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扭转不规则

首先,结构抗震计算分析采用 2 个符合结构实际

受力情况的力学模型,且经建设主管部门鉴定的计算

程序;其次,计算偏心地震作用和双向地震作用并考

虑扭转耦联效应;再次,结构抗震计算时,选取足够多

的振型,满足振型参与的有效质量大于总质量 90%

的要求;第四,进行弹性时程分析法的补充计算;最

后,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4]

(2)针对楼板不连续

将三 ~ 五层定义为弹性板,其余楼板仍按刚性楼

板处理;对三 ~ 五层的楼板做罕遇地震下的应力分

析,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加强。

对因楼板不连续产生的穿层柱,采用振型分解反

应谱法,分析其在中震、大震下的受力情况;采用弹塑

性时程分析法分析其损伤情况;采用屈曲分析验算计

算长度系数。

(3)针对刚度突变

宴会厅区域5 层屋面为钢桁架,4 层为大开洞。 4

层与 5 层考虑层高修正的侧向刚度为 0. 87 < 0. 9。 4

层通过多遇地震下的水平地震力放大 1. 25 倍,同时

结合动力弹塑性计算结果,对其进行内力验算。

(4)针对构件间断

对转换梁、转换柱、斜柱及与其相连上下各 1 层

柱子定义为关键构件,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

其在中震、大震下的受力情况,并采用弹塑性时程分

析法分析其损伤情况,对其进行承载力验算。

将与斜柱相连的楼板定义为弹性板,其余楼板仍

按刚性楼板处理。 与斜柱相连的梁,板进行罕遇地震

下的应力分析,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加强。

2. 3. 2 抗震构造措施

(1)针对平面不规则

对平面转角区域楼板适当加厚,提高其配筋率,

并采用双层双向拉通配筋。

(2)针对扭转不规则

首先,抗侧力构件在平面布置中均匀布置,避免

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之间存在过大的偏心。 其次,

第49页

·3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1 ~ 5 层加大结构南侧周边框架柱、梁截面,增强外围

构件的刚度,减小结构扭转程度。

(3)针对楼板不连续

大开洞周边的楼板适当加厚,提高其配筋率,同

时采用双层双向拉通配筋。 穿层柱抗震构造措施提

高一级,箍筋全长加密,控制轴压比。

(4)针对刚度突变

增加 4 及以下层剪力墙的厚度和配筋率;增加

4 层及以下部分框架柱截面尺寸和配筋率;增强该

层楼面框架的截面等措施,有效增强 4 层结构竖向

刚度和楼层承载力。 通过加大 4 层剪力墙及边缘构

件的配筋率,控制 4 层竖向构件轴压比等构造措施,

并结合动力弹塑性计算结果,使其在大震下竖向构

件下基本为轻微损坏,甚至无损坏,保证结构的安

全性。

(5)针对构件间断不规则

转换区域的楼板适当加厚,提高其配筋率,并

采用双层双向拉通配筋。 转换柱,转换梁抗震等

级提高一级,并适当提高其配筋及配箍率。 斜柱

及与其相连上下各 1 层柱子箍筋全长加密,并适当

提高其配箍率。 与斜柱相连的楼板提高最小配筋

率,与斜柱相连的框架梁纵筋全长贯通,并提高其

配筋率。

3 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计算

3. 1 两种软件反应谱计算分析

多遇地震下结构反应谱分析采用盈建科公司的

YJK 软件(4. 0. 3 版) ,整体指标对比则采用 YJK 软

件和 Midas Building 软件(V2022 版) 。 两种软件的

小震反应谱计算结果对比见表 4。 由表 4 可知,两

种软件计算结果整体指标基本吻合,结算结论准确

可靠。 第 1 阶模态均为 Y 向平动,第 2 阶模态为 X

向平动,第 3 阶为第一扭转。 Midas Building 和 YJK

两种程序计算所得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

与平动 为 主 的 第 一 自 振 周 期 T1 之 比 值, 分 别 为

0. 728 和 0. 73,均小于“高规” 限值 0. 85,表明结构

具有较好的抗扭刚度。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层间位

移角满足规范要求的限值 1 / 800,各楼层位移比和

层间位移比均小于(等于)1. 50,满足“高规”3. 4. 5

条不大于 1. 5 的要求。 X 向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为 3. 311% , Y 向 楼 层 最 小 地 震 剪 力 系 数 为

2. 770% ,满足“高规”4. 3. 12 的要求。

表 4 结构整体计算结果摘要

计算程序 YJK Midas Building

地震力

作用方向

整体坐标 0°(X 向),

90°(Y 向)

整体坐标 0°(X 向),

90°(Y 向)

总重量

(吨)

28310(不含地下室) 27360(不含地下室)

标准层平

均重量

(kN/ m

2

)

16. 49 16. 81

计算振

型数

15 15

振型

周期

平动系数

(X + Y)

扭转

系数

周期

平动系数

(X + Y)

扭转

系数

1 1. 2627

0. 98(0. 01 +

0. 97)

0. 02 1. 2225

0. 94(0. 01 +

0. 93)

0. 06

2 0. 9912

0. 96(0. 95 +

0. 01)

0. 04 0. 9622

1. 00(0. 99 +

0. 01)

0. 00

3 0. 9179

0. 27(0. 19 +

0. 08)

0. 73 0. 8898

0. 06(0. 00 +

0. 06)

0. 94

第一扭转

周期与第

一平动周

期之比

0. 9247 / 1. 2629 =

0. 73 < 0. 85

0. 8898 / 1. 2225 =

0. 728 < 0. 85

振型质量

参与系数

X 方向 Y 方向 X 方向 Y 方向

98. 06% >

90%

99. 66% >

90%

93. 42% >

90%

98. 13% >

90%

地震及风

荷载作用

方向

X 方向 Y 方向 X 方向 Y 方向

基底

剪力

(kN)

(嵌固

层)

风 2214. 90 1100. 40 2122. 70 1053. 60

9060. 59 7599. 01 9238. 02 7809. 32

倾覆

弯矩

(kN·m)

(嵌固

层)

风 5. 354 × 104 2. 381 × 104 2. 080 × 104 2. 251 × 104

2. 167 × 105 1. 775 × 105 2. 306 × 105 1. 966 × 105

最大

层间

位移

角[楼

层]

1 / 4229

[11 层]

1 / 9999

[11 层]

1 / 3525

[11 层]

1 / 13589

[11 层]

1 / 1344

[8 层]

1 / 1399

[6 层]

1 / 1384

[6 层]

1 / 1348

[6 层]

最大

位移

比[楼

层]

楼层

位移

1. 47[1 层] 1. 06[5 层] 1. 43[1 层] 1. 09[5 层]

层间

位移

1. 49[5 层] 1. 18[5 层] 1. 48[5 层] 1. 28[11 层]

最小剪

重比

3. 311% 2. 777% 3. 810% 3. 150%

刚重比

10. 291 6. 613 11. 640 7. 660

刚重比大于 1. 4,能够通过整体稳定验算;

刚重比 > 2. 7,可以不考虑 P - Δ 效应。

3. 2 弹性时程分析

按照“高规”4. 3. 5 条要求,采用两组人工模拟的

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 ArtWave - RH1TG040、ArtWave

第50页

2024 年 07 期 总第 313 期 苗 伟·某超限综合楼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39·

- RH2TG040 以及五组实际强震记录的加速度时程

曲线(括号内为地震波场地特征周期)Chi - Chi,Taiwan - 02_NO_2183、Chi - Chi,Taiwan - 04_NO_2743、

Chi - Chi,Taiwan - 05 _NO_2951、Coalinga - 01 _NO_

353、Loma Prieta_NO_739。 其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

值取 35cm / s

2

,采用双向地震输入,主次方向峰值比例

为 1∶ 0. 85。 各组地震波的持续时间均大 15s 和基本

周期的 5 倍,且各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

线在主要周期点上,与场地谱相差小于 20% ,满足在

统计意义上相符的要求。

表 5 为多遇地震弹性时程分析的主要计算结果。

由楼层剪力图可知,部分楼层剪力大于 CQC 法,在施

工图设计时,采用对 CQC 的楼层剪力进行放大系数

的调整,进而对相关部位的构件内力和配筋做出相应

调整。

表 5 底部剪力比较

地震波

底部剪力(kN)

X 方向 Y 方向

V/ CQC V/ CQC

ArtWave - RH1TG040 7537. 35 82% 7873. 377 102%

ArtWave - RH2TG040 9103. 704 99% 6175. 142 80%

Chi - Chi,Taiwan - 02_

NO_2183

8305. 399 90% 6840. 132 88%

Chi - Chi,Taiwan - 04_

NO_2743

8022. 822 87% 6426. 214 83%

Chi - Chi,Taiwan - 05_

NO_2951

10071. 13 110% 6225. 46 80%

Coalinga - 01_NO_353 7986. 947 87% 6472. 106 84%

Loma Prieta_NO_739 7832. 502 85% 6197. 731 80%

时程平均值 8408. 551 92% 6601. 452 85%

CQC 9138. 258 — 7691. 446 —

4 罕遇地震作用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计算软件采用由广州建研数力建筑科技有限公

司开发的动力弹塑性计算软件 PKPM - SAUSAGE

(2022 版),采用了基于显式积分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方法,直接模拟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非线性反应。

在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模型中,所有对结构刚度有贡

献的结构构件,均按实际情况模拟。

本工程选择 2 组天然波 ( TH094TG045 _ LOMA

PRIETA 10 - 18 - 1989 AGNEWS STSTE HOSPITAL

和 Chi - Chi - Taiwan - 05 _NO_2966) 和 1 组人工波

RH3TG045,地震波峰值为 220 cm / s

2

。 与反应谱剪力

曲线对比,单条地震波结构底部剪力,均大于振型分

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 65% 。 多条曲线计算

得出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

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 80% ,满足规范的要求。

在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及大变形的条件下,在罕遇

地震作用下,结构最大顶点位移 X 向为 0. 141 m、Y

向为 0. 147 m,分别发生在 Chi - Chi - Ta 主方向 X 方

向和 TH094 主方向 Y 方向作用下,结构最终仍能保

持直立,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主体结构在地

震波作用下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参考值,X 向为

1 / 129、Y 向为 1 / 160,满足 1 / 110 的性能目标限值要

求;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首层剪重比最大值,X、Y 向

分别为 13% 、11. 8% 左右,3 条地震波在大震弹塑性

时程下,首层 X、Y 向剪力与大震弹性基底剪力比值

分别为 75. 7% ~ 97. 9% 和 63. 1% ~ 67. 2% 。 结构构

件进入屈服后,较为明显地减缓了地震力作用增加的

幅度,说明结构构件进入塑性阶段,可以消耗较多地

震能量,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

移角曲线及位移角参考值曲线总体均较光滑。

计算结果表明,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

反应及破坏机制,满足接结构抗震工程的概念设计要

求,能够满足“大震不倒” 的设防目标及在罕遇地震

作用下的性能水准。

5 结构几个关键构件设计

5. 1 穿层柱设计

三层裙房主要建筑功能为 600 人大宴会厅。 宴

会厅层高 9. 6 m,宴会厅边跨柱为穿层柱。 通过 yjk

屈曲分析[5]计算得出穿层柱的一阶屈曲临界荷载,再

结合欧拉公式,反推出穿层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μ,公

式如下:

μ =

π

l

EI

Ncr

式中:l 为穿层柱的长度;Ncr 为穿层柱的屈曲临

界荷载;E 为穿层柱的混凝土弹性模量;I 为穿层柱在

屈曲方向上的截面惯性矩。 经计算可得,主要穿层柱

的屈曲临界荷载为 411 626 kN,反算得出柱计算长度

系数 0. 64,小于 yjk 模型中 1. 0 的计算长度系数,穿

层柱计算结果安全可靠。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电脑版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