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筑》2024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24-11-0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福建建筑》2024年第10期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本期 圆园24 年 10 月 1 日出版穴月刊雪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谢益人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戴益华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主 编院 张建勋副主编院 蔡雪峰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
[展开]
《福建建筑》2024年第10期
文本内容
第12页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

本期 圆园24 年 10 月 1 日出版

穴月刊雪

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

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

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

谢益人

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

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

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

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

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

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

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

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

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

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

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

戴益华

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

主 编院 张建勋

副主编院 蔡雪峰

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

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

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

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

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

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

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

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

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员员圆园 辕 栽哉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院 陨杂杂晕员园园源-远员猿缘

国外总发行院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渊北京 苑愿圆 信箱冤

广告经营许可证院

猿缘园园园园源园园源猿园

本期定价院 10援园园 元

以红色文化为特征的行政院校景观设计研究 谢世丁(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旅游景区游憩功能评价研究

要要以石狮市宝盖山旅游景区为例

刘是亨 陈家慈 王威霖 尤一立 程雅雯(10)

基于空间句法的福州市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研究

蓝承威 肖钰婷 霍伟伟 胡琼文 游宁龙(14)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连江县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研究

曾 真(20)

基于绿色建筑的房屋建筑设计研究 陈长海(26)

因地而生的片仔癀科技大楼设计研究 李 旺(29)

空间网格结构球形支座受力性能研究 王 林(34)

复杂曲面造型的钢结构设计 庄 晨(38)

福州某冷库结构设计及温度分析 张志新(44)

福州西区水厂某沉清池温度与变形现场监测

郑守铭 林一庚 林亚智 邵海强(49)

圆园24窑10

总第 316 期

中 国 期 刊 网 窑 中 国 学 术 期 刊 光 盘 版

中 国 叶 中 文 科 技 期 刊 数 据 库 曳 入 编 刊 物

福 建 省 第 一尧 二 届 优 秀 科 技 期 刊

首 届 全 国 建 设 行 业 优 秀 期 刊 一 等 奖

福建省科协连续七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

一尧城乡规划与景观规划

二尧 建筑设计与结构工程

第13页

合肥地铁3号线拔除废弃大直径钢管施工技术研究 方亮亮(55)

道路工程污水提升泵站设计选型及排水管道的路径优化

刘建平(60)

福州会展岛规划二路桥桥型方案比选及关键技术研究

叶帝航(63)

城市道路工程白改黑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研究 陈自凤(68)

事故多发路段改造提升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 侯文龙(72)

双线隧道矿山法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及建筑物变形规律研究

叶永平(77)

公共应急池规模与事故废水收集系统相关性研究 陈钢彪(82)

既有建筑改造给水排水设计探究 范建洪(86)

城镇防涝体系及相关问题研究 刘永虹(90)

福州洋里溪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方法分析 郑梦靓(94)

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魏建信(100)

给排水常用标准中水头损失计算公式比较分析 林 榕(104)

基于楼宇自控的电气系统设计研究 康相辉(110)

长距离配电的低压电动机接地故障保护方案探析

桂 文(114)

基于三级监控的地铁车站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研究

邱忠栩(118)

基于双碳减排策略的空调系统水力耦合设计研究

宋清弟(123)

厦门某在建机场制冷站水蓄冷空调系统优化运行分析

杨文晓(129)

测绘单位在野多测合一冶测量作业流程中的运作与优化

王展超(134)

附加对向观测约束的多测站自动化基准网组网方法研究

陈状文(139)

基于Attention_Unet和边缘匹配的裂缝宽度研究

郑杰圣 戴文龙 戴玲凤(144)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目 次 圆园24 年 10 月 1 日 圆园24窑10

六尧测绘与检测

三尧市政工程与公路桥隧 五尧建筑电气与暖通空调

四尧给排水工程

第14页

圆园24郾10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Research on landscape desig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red culture XIE Shiding(1)

A Study on the Recreational Function Evalua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s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要要Taking Baogai Mountain Tourist Attraction in Shishi City as an Example

LIU Shiheng CHEN Jiaci WANG Weilin YOU Yili CHENG Yawen(10)

Optimization of park green space layout in Fuzhou based on space syntax

LAN Chengwei XIAO Yuting HUO Weiwei HU Qiongwen YOU Ninglong(14)

Research on the comprehensive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ation network planning of Lianjiang Coun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ZENG Zhen(20)

Research on the Building Design Based on Green Building CHEN Changhai(26)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Pien Tze Huang Technology Building of \"born for the place\" LI Wang(29)

Research of Bearing Capacity with Ball Support in Spatial Grid Structures WANG Lin(34)

Steel Structural Design of Complex Surface Modeling ZHUANG Chen(38)

Structural Design and Temperature Analysis of a Cold Storage in Fuzhou ZHANG Zhixin(44)

Field Monitoring of Temperature and Deformation in a Settling Tank of Xiqu Water Treatment Plant in Fuzhou

ZHENG Shouming LIN Yigeng LIN Yazhi SHAO Haiqiang(49)

Research on Hefei Metro Line 3 uprooted waste large-diameter steel pip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ANG Liangliang(55)

Design and selection of sewage pumping stations for road engineering and optimization of drainage pipeline paths LIU Jianping(60)

Research on the Bridge Types Comparison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Fuzhou Exhibition Island Planning Second Road Bridge

YE Dihang(6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Quality Management of White to Black Conversion in Urban Road Engineering

CHEN Zifeng(68)

第15页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key technology of upgrading accident-prone road sections HOU Wenlong(72)

Research on Surface Settl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Buildings Caused by Double Line Tunnel Mining Method Construction

YE Yongping(77)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cale of public emergency pool and accident wastewater collection system CHEN Gangbiao(82)

Research on design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of existing buildings FAN Jianhong(86)

Research on UrbanWaterlogging Prevention System and Related Issues LIU Yonghong(90)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Remediation Methods for Black and Stinky Water Body in Yangli Creek, Fuzhou ZHENG Mengliang(9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design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projects WEI Jianxin(100)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water head loss in common standard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LIN Rong(104)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Electrical System Based on Building Automation KANG Xianghui(110)

Analysis on Ground Fault Protection Scheme for LowVoltage Motors in Long Distance Distribution GUI Wen(114)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utomatic fire alarm system design for subway stations based on three-level monitoring

QIU Zhongxu(118)

Research on Hydraulic Coupling Design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Based on Du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Strategy

SONG Qingdi(123)

Optimization Operation Analysis of Water Storag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 a Newly Built Airport Refrigeration Station in Xiamen

YANG Wenxiao(129)

Op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Units in the \"Integrated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cess

WANG Zhanchao(134)

Research on the Networking Method of Multi-station Automation Reference Network with Additional Direction Observation Constraint

CHEN Zhuangwen(139)

Crack Width Study Based on Attention_Unet and Edge Matching ZHENG Jiesheng DAI Wenlong DAI Lingfeng(144)

第16页

2024 年第 10 期

总第 316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0·2024

Vol·316

以红色文化为特征的行政院校景观设计研究

谢世丁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结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各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文化景观理论为基础,综合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先

等政策影响因素,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个案,探究党校内环境景观设计在空间与人之

间的红色精神传递。 通过项目再现的方式,以项目选址、设计与项目实施的落地为主;并以建党、建国至实现“中国梦”

的整个历史过程为线索,于景观设计中结合校训、党校精神、党的重大历史事件、校内红色建筑等党校独特红色资源,

及其他景观资源,通过以生态优先为首要的目标,整合、利用景观资源和历史遗迹,通过现代先进技术和设计手法,重

新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以红色教育为一体的党校自然景观体系,为今后类似设计项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 景观设计;红色文化;生态优先;古迹保护;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0 - 0001 - 09

Research on landscape desig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red culture

XIE Shiding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Combining the current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of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taking

the theory of cultural landscape as the foundation, and integrating policy factor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prior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mission of red spirit between space and people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new campus of the Party School of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Fujian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Through the method of project reproduction, focusing on the site selec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and taking the entire historical process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na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 Chinese Dream\" as the clue, the landscape design integrates the school motto,

the spirit of the Party School,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of the Party, and unique red resources such as red buildings on campus, as well as

other landscape resources. With ecological priority as the primary goal, it integrates and utilizes landscape resources and historical relics,

and rebuilds a natural landscape system of the Party School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integrated red education through modern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design technique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design projects in the future.

Keywords:Landscape design; Red cultuer; Ecological priorit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作者简介:谢世丁(1978. 8—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xsd@ fjadi. com. cn

收稿日期:2023 - 10 - 10

0 引言

2015 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

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指出,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发挥党校作用,是党的优良传统

和政治优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

保证[1]

。 传统的校园功能和现有的福建省委党校校

区规模和建筑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党校的教

学理念和教学需求,重视地方党校基础设施建设,也

是保障党校发挥政治功能的必要条件[2]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

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3]

。 本

景观设计项目充分运用建筑功能、室内设计以及景观

资源等规划,结合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发展历程,

各个重要历史事件,结合实事政治及景观节点,展现

红色历史和党校文化[4 - 5]

1 研究背景

1. 1 校院建设的社会意义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从中央党校

到地方党校,有的建设以优秀共产党员为主题的红色

教育基地,比如,谷文昌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

廖俊波精神教育学院;有的以地方干部学院和地方行

政学院命名;有些则以红色教育基地或党性教育基地

建校,其本质都是以红色教育和干部培训及党校学习

为教学目的。 现阶段党校所承载的教学内容更广、教

学需求更高、人员规模更大,党校景观已成为体现红

第17页

· 2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色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政治文化的红色教育基地。 此

外,党校建设也是地方建设理念对时代政策理解的方

向标。

1. 2 校院文化的景观体现

党校姓党,这是党校景观设计的灵魂,是校园景

观设计的主要载体,也是校院育人、教学理念的重要

体现。 校院文化不仅仅体现办学理念、校训文化、校

院精神、校院历史,还有在校址选址上的景观资源、地

域人文、地域历史以及在建设过程中的设计理念等,

它们都是校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

。 因此,景观设

计在校院总体设计中,可以结合建筑设计、室内设计

以及场地地域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文物等进行景观、

空间、序列的整合,进而打造特色校园景观体系[7 - 8]

2 红色文化院校阐述

红色文化院校,作为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

机构,其中自然包含了党校这一特殊而关键的组成部

分。 红色文化院校重点突出“红色教育”,其中红色

主要指的红色资源,如:红色圣地、红色文化、红色传

统。 以倡导红色文化为主旋律的党校,是服务于地方

干部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机构[9]

,与院校的教育目标与

教学内容相一致。 红色文化院校是以党校为例,采用

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是以红色文化

为主题,以红色资源为依托,以红色教育为特色,以红

色精神为灵魂的教育机构。

3 基于文化景观理论的红色文化院校景观设计

3. 1 文化景观理论

文化景观理论是理解和分析景观的一个重要视

角,它将自然与人类活动结合起来,考察景观中蕴含

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以下几

个关键阶段。

(1)初期探索阶段(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

德国地理学家 Friedrich Ratzel 初次提出“文化地

理学”的概念。 他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有着深远

的影响,这一观点为文化景观理论奠定了基础[10]

。 其

后,德国地理学家 Otto Schlüter 首次引用文化景观这一

术语,强调景观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11]

(2)体系化阶段(20 世纪初至中期)

美国地理学家 Carl Sauer 被认为是文化景观理论

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文化景观

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上留下的印记,强调文化景观的形

成过程和空间表现[12]

。 美国历史学家 Lewis Mumford

在城市研究中引入了文化景观的概念,以此强调城市

景观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意义[13]

(3)多样化发展阶段(20 世纪中后期)

英国地理学家 Denis Cosgrove 提出了“象征性景

观”的观点,强调景观作为文化符号和社会象征的重

要性。 他认为景观不仅是物质存在,还承载着社会、

文化和历史的象征意义[14]

(4)综合与应用阶段(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

英国地理学家 Jay Appleton 提出“景观偏好理论”,

认为人类对景观的偏好,源于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存

需求。 这一理论,为文化景观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15]

美国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 Kevin Lynch,在其《城市意

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提出了城市景观的

“可读性”概念,强调人们对景观的认知和体验[16]

(5) 当代发展阶段(21 世纪)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文化景观理论开始与生态景

观理论相结合,强调景观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性。 研

究者关注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传承和利用文

化景观[17]

。 此外,当代文化景观研究呈现出多学科

融合的趋势,涉及地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生态学和

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探

讨文化景观的形成、变化和保护。

文化景观理论的发展脉络,显示出从初期的地理学

和文化研究,到体系化、多样化、综合应用和多学科融合

的过程。 它不仅强调景观作为自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

的产物,还关注景观的文化、历史、社会和生态意义。

3. 2 党校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

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在学术界并未形成明确的

标准[18]

。 为此,国内学者李和平按照物质载体和所

反映的文化内涵,将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物质

与价值两个系统。 物质系统即包含建筑、空间、结构、

环境等要素,价值系统包含人居文化、历史文化、产业

文化、精神文化等要素[19]

本研究借鉴李和平教授归纳出的文化景观构成

要素,综合考虑党校呈现的物质形式与表达的文化内

涵,将党校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归纳为价值要素与物

质要素,如图 1 所示。

图 1 党校文化景观构成要素

3. 3 党校文化景观价值要素分析

党校红色资源,具体指与中国共产党历史、革命

传统和 红 色 文 化 相 关 的 各 种 元 素。 有 以 下 几 种

类别。

(1)红色教育与历史传承

党校内西侧赤塘山至东侧东入口总长近1000 m,

第18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谢世丁·以红色文化为特征的行政院校景观设计研究 · 3 ·

可将其规划为四段,各段与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国、十

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大 4 个重大历史时期相呼

应,寓含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直

至“实现中国梦”、打造“复兴之路” 的寓意,如图 2

所示。

图 2 场地内景观结构分析图

党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可提炼重要元素应用

于党校的设计中。 如党的十八大开始的新纪元、1921

年 7 月 1 日建党的历史事件、1927 年 8 月 1 日建军的

历史事件等,均为重要的红色资源,既能充分发挥教

育价值,也兼备历史传承的功能。

(2)校园文化与育人理念

党校“实事求是” “为人民服务” 的校训文化、彰

显“忠诚、求实、担当、创新”的校院精神,是区别于其

他院校的重要特征,也是其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 基

于人类活动与情感相互关联的思考,本文以其主要景

观为依托,做出如下的概念思考。

3. 4 党校文化景观物质要素分析

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完善,生态发展是国家未来

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影响和主导着景观设计的未来

发展方向。 党校校园景观,也是展示政治文明与生

态文明的重要体现。 党校景观是保护生态、利用生

态,体现“山、水、林、物”四大景观要素,形成自然生

态的校园环境。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新校区在前期项

目选址上,通过多方论证,最终选定福州大学城片

区,其南临侯官路,东临乌龙江,西侧为赤塘山遗址

公园(图 3) 。 基地内有两处生态池塘,地下水资源

丰富,还有古井、古亭、橄榄树和百年古榕如图 4 ~

图 5 所示。

图 3 场地内景观资源分布图

图 4 改造前镜湖、莲池、其宝亭、古井原貌

图 5 赤塘山遗址、古榕和橄榄树原貌

(1)赤塘山遗址公园

基地内西北角的赤塘山保护遗址是一处重要的

商周及东晋至唐时期的墓葬群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

县上街镇上街社区赤塘自然村[20]

。 遗址于 1987 年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同年,第三次普查复查

后被登记为文物点。 2019 年公布为闽侯县级文物保

护单位。 2017 年初,为配合福建省委党校新校区工

程的建设,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其开展了文物调

查和考古勘探工作,基本探明了遗址的范围。 2018

年 11 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

究所和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联合组队,对其进行了

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商周及东晋至唐时期墓葬

55 座,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21 - 22]

基地内现有赤塘山遗址公园,园内山高 39 m,场地

西高东低,地形略有起伏,林木丰茂,保留了丰富的赤

塘山古迹和果林。 规划综合考虑遗址的历史、文化、环

境和现代需求,对原有场地进行生态修复,尽量减少对

遗址原貌的改变。 在保护古遗址的同时,充分发挥古

遗址的教育价值,为党校提供历史与人文基础。

(2)山水景观轴

整个场地,至西往东有赤塘山与乌龙江,形成天

然山水联系,以及两处池塘和古井、古榕形成,天然山

水景观格局,为后续设计提供天然的生态景观资源。

(3)景观湖

场地内天然池塘里,地下水丰富,水系发达,水质

良好,不仅满足了景观用水,也为海绵城市设计蓄水

调蓄提供了条件。

(4)古井

古井在场地东南角,与规划路相距 70 m,与设计

广场高差2. 25 m。 在总体设计时,地下室侧墙与古井

距离 10 m,为古井保护提供了条件。

第19页

· 4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5)其宝亭

场地内有清代时期的其宝亭,为侯官村村民休憩

之用,亭子构件保存完好,牌匾与彩绘清晰可见,亭子

边上有一处小池塘与古榕相邻。 在场地规划前期,建

筑师就把其宝亭作为保护对象给予保留,为后续景观

节点提供了历史内涵和文化背景。 “其宝亭”之名也

是以古代廉政故事“子罕以不贪为宝” 的“我们还是

各存其宝为好”的历史典故命名。

4 红色文化院校景观规划与实践

4. 1 设计理念

秉承党校政治定位,突出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

体现“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校训文化,彰显“忠

诚、求实、担当、创新”的校院精神,以 “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为设计目标,努力建设成为具有红色

主题、福建特色、世界眼光的新校区。

4. 2 景观总体规划

整个校园总体景观布局以“一心、两轴、五区”的

空间结构, “点、线、面”有机结合,打造出智慧园区、

绿色校园,如图 6 所示。

图 6 “一心、两轴、五片区”规划结构

(1)一心:以红色讲堂为核心,建筑立面采用 18

根立柱,寓意自党的十八大开始,党和国家事业开启

新的时代。 十八根立柱对称布局,两侧各九根,与“久

久”为功同音,寓意中国共产党人秉承滴水穿石、久久

为功的思想理念。

讲堂建筑入口设置 3 个大平台,寓意中国共产党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 “富

起来”到“强起来” 的伟大飞跃。 红色讲堂门厅主墙

面采用红色主题雕塑,展示红色文化。

(2) 两轴:校园以礼仪轴和山水轴为景观空间

架构

礼仪轴———南北走向的礼仪轴连接南入口、新时

代广场、红色讲堂等重要节点,展现时代精神,轴线命

名为“新时代发展之路”。 突出红色讲堂,连接南入

口、新时代广场三个重要节点。 分别建设净心池、校

名墙、升旗台、新时代广场、校训石、红色讲堂等建筑

及景观,如图 7 所示。

图 7 礼仪轴建成效果

山水轴———东西走向的景观干道,西接赤塘山遗

址保护公园,东至乌龙江,结合景观注入党的重要历

史事件,串联相邻景观空间,展示中国共产党从建党

以来至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历程,轴线以“复兴之

路”为主线展开。 从西侧赤塘山至东侧东入口总长近

1000 m,突出红色文化,以建党、建国、十一届三中全

会、党的十八大 4 个重大历史事件,分为 4 段,讲述中

国共产党自建党到党的十八大乃至“实现中国梦”,

打造“复兴之路”。

(3)五区:根据校区整体规划及功能布局特点,

校区由西向东分为五区,分别为:山体遗址保护区、生

活配套区、教学及生活西区、红色讲堂核心区、办公交

流及生活东区,并将红色主题、福建特色、世界眼光的

总体设计理念贯穿整个景观轴。

4. 3 红色文化院校景观设计实践

4. 3. 1 寓教于景,发扬遗产文化,打造生态遗址公园

从赤塘山至西区宿舍楼南入口处的建国园,载入

1921 年建党以来至 1949 年建国期间的重要历史事

件。 在赤塘山起点设置,长、宽 7. 1 m 的宣誓平台,寓

意 1921 年 7 月 1 日建党;正面设置党旗雕塑,为宣誓

和党日活动提供场所。 宣誓平台至足球场设置 81 级

台阶,寓意中国人民解放军 1927 年 8 月 1 日建军,台

阶两侧种植红叶植物,象征红色革命火焰永不熄灭。

同时在道路设置铸铜雕刻,载入 “古田会议”“遵义会

议”等历史事件,如图 8 所示。

图 8 赤塘山遗址保护公园宣誓平台、大台阶效果

宣誓平台用地在赤塘山遗址建设控制地带以外,

赤塘山遗址范围内的保护展示按省文物局文件进行

设计,设计前对遗址保护控制地进行覆绿,远期结合

考古发掘成果及文化价值,建设考古遗址公园。

第20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谢世丁·以红色文化为特征的行政院校景观设计研究 · 5 ·

赤塘山东侧相邻宣誓平台边坡高度 6 m ~ 10 m

不等,为保障新校区使用安全,在遗址保护范围线设

置挡墙。 但因施工开挖已成型,故采用一道边坡进行

设计,边坡基础避开文物保护线,支护边坡与成型土

坡之间进行土方回填放坡后覆绿处理,如图 9 ~ 图 10

所示。 图 9 赤塘山保护范围线护坡效果

图 10 赤塘山保护范围线各区段护坡设计

4. 3. 2 以科学发展观生态理论为前提,打造红色文

化院校自然景观体系

教学楼前求是台至红色讲堂的设计规划,以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篇章,到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的重要事件设计。 如

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科学发展观” 等

为设计规划灵感,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充分考虑现代人的需求。 基于此,沿路设置求是台、

镜湖等景观节点。

临水而居,择水而憩,自古就是人类亲近自然的

本性。 作为园林水景形式之一的庭池,尽管大小、形

式和风格有很大的差别,但人们对水景的喜爱却如出

一辙。 水景在各种风格不同的景观设计中,有着不可

替代性,是景观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但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地基开挖及打桩等因素,严

重影响了地下水脉,对水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水体

自净能力减弱。 加之水葫芦泛滥及动植物腐烂导致的

水体富营养含量提高,雨水汇集的地表径流又携带大

量泥沙及污染物注入,导致整个现场水体富营养化严

重,水质呈现黄褐色、黄绿色的藻类水,并滋生出大量蓝

藻、绿藻、硅藻、金藻等有害藻类。 如不采取必要的水质

净化措施,其后期水体将呈现出更严重的蓝绿藻藻华危

害,大大降低项目整体景观价值,对景观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为提升项目形象,对湖区水质进行净化改善,对水

体景观重新构建升级,刻不容缓,如图11 所示。

图 11 建设中湖体产生变化情况

为此,在镜湖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针对校内水体

污染问题,从水体设计与水体生态修复两方面入手,

第21页

· 6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以现代科学技术,重塑水体生态系统,营造融合山水、

自然生长的校园空间格局。

(1)水体设计

镜湖水体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上下湖体常水位

高差 2. 2 m,上部水系结合场地标高和建筑布局,在

宿舍区庭院中部,由连廊和贤亭组成(图 12);水体由

引水口、湖体及跌水组成。 下部水体通过人工循环系

统引至引水口,枯水期则通过邱阳河引水入湖,并联

通至莲池补水。

镜湖下部有教学楼、运动馆、图书馆环绕,通过群

贤桥、木栈道,将道路与各建筑形成环形联系。 南侧

为省直机关党工委党校拟建用地,该湖体为两块用地

的景观共享空间,湖心设置鸟岛,为鸟类提供栖息环

境。 考虑地下水源,下部水池池底采用自然土体,使

地下水源可为该湖体提供保证。 海绵系统所收集的

多余水源,也可以排入该湖体。 湖体设置常水位和洪

水位,汛期时,多余水位可通过溢水口排出市政管网。

图 12 镜湖、莲池湖体平面图

岸线采用草坡入土。 由于镜湖、莲池湖面与岸边

高差较大,在设计时为预防岸线水土流失,在斜坡岸

线设置水土保护毯后覆土种植,保证岸线坡度水土稳

定。 同时结合置石和临水植物种植,打造生态岸线

景观。

(2)水体生态修复

水下生态系统修复或重建,要求对水生态系统中

生物系统和生态环境进行人工调控或重组,实现生态

系统结构平衡,以实现提高水体净化能力,保持良好

的自清水能力,达到净化效果。

本案采用清除湖体污染、调控水体生态、断绝周

边污染源、构建生物网络系统和沉水植物系统等技术

手段。

首先,在湖体体型塑造之前,将湖体淤泥全部挖

除,并做好暴晒消毒或用生石灰进行地质改良回用,

有效促进有机质的分阶,消灭病原体,改善鱼类生存

环境。 湖体结构构建后,在湖体表面均匀泼洒微量元

素制剂,为水生动植物恢复打下基础。 带水作业时,

采用消毒剂,兑水混匀充分溶解后,利用船只进行全

湖泼洒。

在沉水植物构件时,浅水区以株型矮小、根须发

达的产率改良型苦草为主种植,深水区园林株型以冠

层型沉水植物构件水下森林,如:改良耐寒眼子草、改

良大型亚洲刺苦草和改良黑藻混合配置。

构建双食物网生物系统。 湖内投放水生动物,以

构建完善的食物网络结构。 通过食物网的“上下行”

效应,保障清水型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 如投放的水

生动物有:鳜鱼、黑鱼、麦穗鱼、观赏狮子头、环棱螺、

河蚌、青虾等,并应定时检测外来物种侵害。

改造后的镜湖水体清澈见底,水下景观丰富,鸟

类栖息,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生态系统健康

稳定。 修复后的生态湖作为雨水储存单元,净化的雨

水可作为公园回用水,如图 13 所示。

图 13 建成后的镜湖效果

4. 3. 3 严肃中的活泼,地域特色融入党校建筑

建筑形式从党校建筑、地域建筑、现代建筑三个

方面着手,通过对党校建筑功能探索,结合福建建筑

的地域特色,采用现代设计手法,描绘母题统一、尺度

协调、关系和谐的现代校园建筑。 在建筑功能布置

上,充分考虑使用的复合性和多样性,空间的交融性

和发展的可调性。 空间功能需求和校园红色文化呈

现疏密有致,建筑虚实相间的形式,与校园红色教育

价值的发挥相得益彰。

主体建筑语言、色彩统一。 选用暖灰色石材饰

面,以稳重又不失灵动的形体与青山绿水对话;结合

红色瓦屋顶,共同展示质朴而有内涵的地域文化特

质,如图 14 所示。

图 14 建筑总体平面图

综合楼、图书馆、教学楼、对外交流中心以及教学

配套用房等多层建筑,采用福建地域特色的出挑檐

第22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谢世丁·以红色文化为特征的行政院校景观设计研究 · 7 ·

口,借鉴传统院落的空间形式,以端庄敦实的建筑形

象,营造和谐统一的内在氛围。 会堂采用韵律感极强

的柱廊,形成匀质的底座,使建筑严谨而有序,宏伟柱

廊与大面积的玻璃相互映衬。

4. 3. 4 提炼古迹红色文化,建设人文景观体系

从红色讲堂至东入口,以 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及

2017 年党的十九大以来主要历史事件,结合红色讲

堂、新时代广场、初心园和百年庆典大道等景观节点,

展示其间重要成就,载入国家 “一带一路”等发展战

略,体现立足当下、走向未来的核心思想。 同时,将古

井保护和其宝亭及古榕保护的改造重点作为人文景

观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将传承与发扬红色文化作为

主要目标,为师生提供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文化

体验。

4. 3. 4. 1 古井保护

新时代广场东侧有保留古井。 由于古井井口标

高与广场高差 2. 25 m,因此在四周设置挡墙,入口设

置台阶,保留方形井口做法,设立碑石,镌刻“饮水思

源,吃水不忘挖井人”,提醒广大党员饮水思源,时刻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图 15 所示。

图 15 古井改造剖面图与建成后效果

4. 3. 4. 2 其宝亭、古榕保护与莲池景观打造

莲池由其宝亭、拱桥、跌破和古榕组成。 湖体由

上池、跌水和下池组成,邱阳河引水口在跌瀑上端,通

过上池自然跌至下池,形成自循环系统。 湖内在限定

范围内种植莲花,采用木桩围合,避免根系随意扩展,

影响湖体生态。

(1)其宝亭保护策略

在保证原古亭安全情况下,修缮、复原其宝亭建

筑原貌。 以修旧如旧原则,结合传统建造工艺修复

古亭。

为保证古亭更具亲水性,将古亭周边原湖体扩

大。 但由于古亭基础年代已久,如果没有做好基础保

护,开挖时可能对古亭基础产生破坏。 因此,对其土

方开挖前,在距离古亭基础 0. 5 m 外,用 2 m 长木桩

进行维护加固。

栏杆采用钢筋水泥预制块,美人靠采用钢筋水泥

预制块水磨石饰面,色彩、尺寸同现场。 地面、台阶部

分,根据现场情况,采用水泥找平修复翻新处理。 清

除柱面、屋面的杂土、杂草,并对部分破损瓦片进行原

貌修复;吊顶、横梁按原有彩绘进行翻新。

(2)古榕保护策略

古榕地势较高,与道路高差 1. 5 m,与莲池常水

位高差 6 m,且工程项目施工周期较长。 因此,在项

目施工期间,对古榕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工程临时道

路建设时,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安全教育和技术

交底,并严格控制挖掘机开挖范围。 开挖时采取机械

和人工开挖相结合,不得破坏主根径。 开挖后,应对

土层表面进行覆盖保护。 古树周边应做好排水,防止

涝害;台风天气要对古树树枝采取保护措施,定期对

古树进行浇水养护和病虫害防治。

(3)莲池景观打造

改造原有池塘命名“莲池”,设置拱桥,保留其宝

亭、古榕树。 古榕树寓意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

莲池中心段设置拱桥,连接对外学术交流楼和综合

楼。 修复清代时期的“其宝亭” 并立碑石纪念,展示

地域文化。 综合楼多功能厅东侧庭院设置廉政主题

园,连接莲池,池内种植莲花。 莲、廉同音寓意“ 清

廉”;结合叠石、跌水以及水下森林技术,打造自然生

态景观湖面,如图 16 所示。

图 16 莲池、其宝亭、古榕保护后效果

4. 3. 5 高密度整合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本项目以充分整合基地内历史、人文、自然以及

建筑特色,将整合区域特点,结合建筑布局和生态资

源,分区块系统设计,展示红色校园景观。

(1)山体遗址保护区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保留、恢复自然及古迹,体

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保护区

分为生态修复和遗址公园两部分,结合林权改革的“长

汀经验”等,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山体遗址公园。

强调原有生态修复,保留现有果林及原生植被,

种植福建特色果树、映山红、枫香等地方树种及色叶

植物,营造生态山林景观。

(2)生活配套区

结合红色元素、完善运动配套设施,将区块打造

成具有活力的运动生活区。 结合宣誓平台、81 级台

阶、红枫林等红色主题,配套田径运动、组织竞赛等活

动场所。

(3)教学及生活西区

设置求是台、镜湖、贤亭、群贤桥、西区学员宿舍

楼、景观风雨长廊、阳光草坪、“马恩”雕塑等。

第23页

· 8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结合 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

展观”生态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将镜湖打造成具有雨

水收集、防洪排涝等重要功能的生态水系。 “镜湖”之

名,源自唐太宗李世民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场地内尽可能以生态优先。 大部分绿地空间采

用开阔大草坪,打造自然生态,洁净自然的校园景观。

宽阔的大草坪可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伟大胸怀,反映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 同时,设置“名言警句”,创新场

景的教育作用。

(4)红色讲堂核心区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以这句话表达了建

筑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建筑通过形式和空间传达情

感和美感,同样,红色文化院校建筑在保障其主要功

能的前提下,体现党校办学特色,以建筑传达红色

精神。

以红色讲堂为核心,通过对称布局,营造庄重、典

雅的党校建筑风格。 以礼仪轴上的南入口、净心池、

校名墙、升旗台、新时代广场、校训石、红色讲堂等重

要节点,结合古井保护、树阵、诗词长廊的设置,进一

步营造党校红色文化氛围。 保护修复古井、古树,保

留地块的历史记忆。 广场两侧对称种植 56 棵香樟,

寓意 56 个民族,象征各族人民紧密围绕在党中央周

围。 红色讲堂北侧的长廊,集中展示领袖诗词和手迹

图片,同时展现中国共产党深厚的文化底蕴。

广场为方正格局,以八个方块红色石材铺地,以

围绕中心布局,体现八闽大地围绕在以习近平总书记

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红色石材共 1931 块,寓意福

建党组织以 1931 年创办闽北分区委党校的历史渊

源。 中轴设置净心池、升旗台、新时代广场、校训石、

红色讲堂主入口平台,以中心对称格局布置,展示宏

伟庄严的校园中正格局,如图 17 所示。

图 17 红色讲堂建筑与室内

(5)办公交流及生活东区

结合办公、生活等功能特点,打造党校特色和福

建地域文化的景观空间。 以主题植物及地域特色命

名设置:两岸主题公园、莲池、拱桥、其宝亭、廉政主题

园、翠竹园、樱花园、劲松园、傲梅园,以植物主题体现

中国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营造红色文化、福建特色

主题园。 此外,将改造的原有池塘命名为“莲池”,其

间设置拱桥,保留其宝亭、古榕树,古榕树寓意两岸同

根同祖、血脉相连。 修复清代时期的“其宝亭” 并立

碑石纪念,以展现其特有地域文化。

而在结合党的优秀事迹人物方面则有:焦裕

禄、谷文昌等;在各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内庭,

以人物雕塑结合场地地形及植物配置,设置人物

主题园。

在综合楼内,则结合校史馆,布置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学员宿舍楼内展示福建优秀传统文化。 项目中

的百年庆典大道长一百多米,以“中国梦”为主题,用

石刻方式体现建党以来的百年历史成就,大道两侧及

中心绿化带则种植“枫香”,体现共产党为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决心。 东入口设置有“中国

梦”的主题卧石,寓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和信念。

5 设计总结

本研究强调人文景观对于红色文化院校传承和

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设计观点从当前环境和政

策要求出发,以文化景观理论为设计的基础,应用创

新性技术手段,综合性考量校园文化景观构成要素,

构建出具备教育功能和文化意义的综合性景观体系。

其关键设计要点有:

(1)生态优先与环境保护

文化景观理论强调景观设计的生态功能和可持

续性。 设计始终强调,在景观设计中,必须贯彻生态

优先的原则,包括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如赤

塘山遗址、镜湖、古井和古榕等,进行生态修复和保

护。 设计过程中应减少对遗址原貌的改变,充分尊重

与重视历史遗迹。

(2)文化传承与红色教育

景观承载着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象征意义[14]

红色文化院校的景观设计,应突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

教育功能。 设计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到

实现“中国梦” 的重大历史事件,并通过景观节点展

示,以人文景观的设计放大教育价值,营造校园红色

文化氛围。

(3)现代技术与传统元素的结合

以校园水体资源融入水体设计与生态修复技术,

以科学技术手段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并融入自然与人

文以提升景观的美观性和功能性。

(4)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原

则。 特别在红色文化院校的人文景观设计中,更需要

强调这一理念。 设计中,不论是为了满足师生需求所

设置的步道、休息区和教育区等设施,还是为了营造

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而对校园人文景观的提升,无不

彰显着以人为本设计理念重视。

第24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谢世丁·以红色文化为特征的行政院校景观设计研究 · 9 ·

(5)多层次景观规划

研究提出“一心、两轴、五区” 的总体布局结构,

这种清晰、层次分明的规划方法,有助于形成有机结

合的校园景观体系。 例如,礼仪轴和山水轴分别承载

了不同的文化和功能主题,五个区块各自独立又相互

联系,形成统一而有层次的景观布局。 这种规划方

式,不仅优化了空间利用,还提升了校园的整体协调

性和美感。

总之,满足设计教育与生活的需求,是红色文化

院校的设计首要前提。 其次,党校内人文景观中历史

文化内涵及红色文化的体现,更是院校景观设计的关

键。 最后,生态环境的维护,也是设计可持续不可忽

视的内容。

6 结语

新形势下,人们对景观设计远已不是追求功能需

求,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远远高于物质生活的需要。

红色文化院校的景观设计,既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

弘扬,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创新。 对于景观设计

的构想与执行者,不仅需具有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

能力,更需对规划、建筑、室内、文保、环境、生态等的

统筹协调能力。 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与社

会资源。 通过文化景观理论的应用,本文深入探讨了

党校景观设计的多层次构成和实施策略。 设计过程

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和修复现有的自然

和人文资源,创造出一个融合历史教育与现代生态的

综合景观体系,也为新时代的红色教育基地提供了可

持续发展的设计与实践范例。

参 考 文 献

[1] 陈勋. 党校校园“灰空间” 的设计研究———以中共福建

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新校区为例[ J]. 福建建筑,

2023(5):73 - 76.

[2] 葛荣,俞丹炯. 融于自然的红色校园———中共宁波市委

党校新校区建筑与景观设计实践[ J]. 中国园林,2022,

38(S1):118 - 121.

[3] 潘盈希. 当代党校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 合肥:合肥工

业大学,2021.

[4] 俞孔坚,石春,尤文元. 非常地方的寻常景观———中共中

央党校东区景观设计[ J]. 城市环境设计,2007 (1):46

- 53.

[5] 刘玉龙,王彦. 永续之道———清华大学校园“红区”的有

机更新[J]. 城市建筑,2012(2):24 - 27.

[6] 劳燕青,董丹申. 山水环境中党校校园空间的营造———

潍坊市委党校新校区规划及建筑设计实践[ J]. 华中建

筑,2008(7):92 - 96.

[7] 庄逸苏,潘云鹤. 论大学园林[ J]. 建筑学报,2003(6):

7 - 9.

[8] 李珍珍. 党校校园总体规划设计研究[D]. 南京:东南大

学,2018.

[9] 廖玲玲. 地方党校图书馆红色阅读资源开发与推广策

略———以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图书馆为例[J]. 出版广角,

2022(1):92 - 95.

[10] Ratzel F. Anthropogeographie:Die Geographische Verbreitung Des Menschen[M]. J. Engelhorn,1912.

[11 ] Schlüter, O. Über den Gegenstand der Landschaftskunde

[J]. Geographische Zeitschrift,1906,12:329 - 345.

[12] Sauer C O,Leighly J.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2. 2,19 - 53

[J]. Land and life: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s of Carl Ortwin Sauer,1963.

[13] Mumford L. “The Urban Drama”:from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 ( 1961 )

[M] / / The City Reader. Routledge,2020:106 - 110.

[14] Cosgrove D E. Social Formation and Symbolic Landscape

(London:Croom Helm,1984) [ J]. Cosgrove and P. Jackson,‘New Directions in Cultural Geography’,Area,1987,

19:95 - 101.

[15] Appleton J. The symbolism of habitat:An interpretation of

landscape in the arts[M].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0.

[16] Lynch K. 1960: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MA:MIT

Press[J]. 1960.

[17] Naveh Z,Lieberman A S. Landscape ecology:theory and application[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2013.

[18] 辜婧玲,陈春华. 文化景观理论视角下的传统古镇保

护———以绵阳市三台县郪江古镇为例[ J]. 土木建筑与

环境工程,2016,38(S2):90 - 96.

[19] 李和平,肖竞. 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J]. 中国园林,2009,25(2):90 - 94.

[20] 林峰. 闽侯赤塘山遗址东晋至唐墓葬群墓砖纹饰探析

[J]. 福建文博,2022(1):57 - 65.

[21] 王卫卫. 赤塘山遗址陶瓷器科技考古研究[D]. 厦门:厦

门大学,2020.

[22] 陈兆善,戴晖,林峰,等. 福建闽侯县赤塘山遗址商周墓

葬发掘报告[J]. 福建文博,2022(2):16 - 26.

第25页

2024 年第 10 期

总第 316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0·2024

Vol·316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旅游景区游憩功能评价研究

———以石狮市宝盖山旅游景区为例

刘是亨 陈家慈 王威霖 尤一立 程雅雯

(闽南理工学院 福建泉州 362700)

摘 要:旅游区游憩功能评价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游憩功能现存问题,提升完善方向。 为此,选取石狮市宝盖山

风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游客满意度调查。 通过建立 4 个准则层和 16 个评价因子层进行分析研

究,最终提出持续生态修复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定期检测山体隐患和丰富旅游产品项目 4 个优化措施,为宝盖山

风景区后期的优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游憩功能;山地公园;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TU985.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0 - 0010 - 04

A Study on the Recreational Function Evalua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s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aking Baogai Mountain Tourist Attraction in Shishi City as an Example

LIU Shiheng CHEN Jiaci WANG Weilin YOU Yili CHENG Yawen

(Min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uanzhou 362700)

Abstract:The evaluation of recreational functions in tourist areas can reflec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ecreational functions to a large extent

and improve the direction of improvement. To this end, Baogaishan Scenic Area in Shishi City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conduct a tourist satisfaction survey. By establishing 4 criterion layers and 16 evaluation

factor layers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four optimization measures were finally proposed, including continuou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trengthening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regular detection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riching tourism product projects, which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later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aogaishan Scenic Area.

Keywords:Recreational function; Mountain park;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基金项目:校级社科类课题项目“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旅游景区游憩

功能评价研究———以石狮市宝盖山旅游景区为例”(23SKX036)。

作者简介:刘是亨(1996. 03— ),男,助教。

E-mail:liushihengv@ 163. com

收稿日期:2023 - 10 - 19

0 引言

游憩是指人们通过利用客观资源而获得的一种

可以满足自我愉悦感的切身体验。 随着我国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

对自然的渴望日益增强。 因此,旅游景区游憩,已成

为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2022 年 1 月 20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中,明确提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创新提升国

内旅游,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强国建

设,努力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1]

。 在旅游业熬过疫情寒

冬进入暖春的今天,人们对户外游憩的渴望是不言而

喻的。 面对高人流的涌入,旅游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

人,更高质量地发展与革新,成为当今时代不得不面

对的问题。

本文以游憩体验为切入点,通过对石狮市宝盖山

风景区的实例调研,试图构建合适的游憩地评价模

型,以探寻影响山地旅游景区游憩功能的影响要素,

从而提出优化建议。

1 研究区概况

宝盖山风景区位于石狮市的中南部,景区占地面

积约为 315 hm

2

,海拔 209. 6 m,是石狮境内最高的山

峰。 作为 4A 级景区,宝盖山历史悠久,景区内的万寿

塔作为闽南侨乡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

路”的璀璨航标,迄今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

第26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刘是亨,陈家慈,王威霖,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旅游景区游憩功能评价研究 ·11·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2. 1 研究方法

2. 2. 1 山地风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客观性与科学性,通过对大量相关论文

研究[2 - 6]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专家访谈,构建了三级

宝盖山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模型。 第一级为目标层,

即山地公园游客满意度;第二级为准则层,包括基础

设施、服务设施、生态环境、游客活动等;第三级为因

子层,第二级指标层为准则层的拓展因子,包含标识

系统、空气质量、山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绿化、感受历史

文化古迹等 16 个指标因子,如表 1 所示。

表 1 准则层以及各层指标因子的权重

目标层 准则层 权重 评价因子层 权重

基础设施 0. 243

服务设施 0. 154

生态环境 0. 382

游客活动 0. 221

旅游地公共休息设施 0. 312

旅游地公共厕所及垃圾桶 0. 126

标识系统设施 0. 187

通讯条件 0. 125

内外交通便利性 0. 255

餐饮设施 0. 313

纪念品和特产购物设施 0. 225

休闲娱乐设施 0. 318

咨询服务设施 0. 134

空气质量 0. 313

湿地动植物多样性 0. 125

山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绿化 0. 562

烧香和祈福活动 0. 163

亲近自然 0. 334

感受历史文化古迹 0. 256

交流互动 0. 247

2. 2. 2 模糊评价综合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针对解决信息不全,随机性

强,难以定量描述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其结

果具有较强科学性与准确性[7]

。 首先,建立研究对象

的准则层 U 和评价集 V,同时,确定各个评价因子的

权重 W。 对获取信息进行量化,得到相对于评价集的

模糊向量和模糊关系矩阵 R,通过综合评价矩阵 R 求

模糊综合评价集 B,即 B = W × R,最后利用 B 与和测

量标度 H 得出综合评价最终分值 E,即 E = B × H。

2. 2. 3 数据收集

本研究于2023 年8 月20 日 ~9 月 7 日(含工作日、

双休日及节假日),以宝盖山景区内游客为调查对象、李

克特5 点量表法为度量方式,通过问卷及访谈的形式,收

集游客满意度数据。 期间共发放问卷 280 份,有效回收

问卷 253 份,有效率为 90. 4%。 数据经整理后,导入

SPSS 19. 0 进行 Cronbach 信度分析。 本问卷的信度系数

α 为0. 824(α > 0. 7),说明本次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 1 宝盖山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权重

为了还原最本真的评价感受数据,本文以游客为

主体对象,进行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价,以此为基础计

算权重数值。 首先,请游客在 4 个准则层中勾选自己

心目中最重要的一项,通过对勾选数量的汇总,计算

得出准则层的权重值。 以生态环境为例,在被调查的

253 位游客中,生态环境被视为最重要的准则层,共

计 97 人选择,由此得出 W1 = 97 / 253 = 0. 382。 以此

类推所有准则层以及指标因子的权重值。

3. 2 宝盖山满意度游客满意度分析

3. 2. 1 宝盖山游客满意度的模糊评价计算

首先,建立评价集 G = ( G1,G2,G3,G4,G5) =

(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游客

满意度评价指标集 U,U = (Ui) ( i = 1,2,3,4 分别是

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生态环境、游客活动 4 个准则

层),其中每个 Ui 均由下一级指标 Uij 组成。 其次,对

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汇总,得出每个因子

Uij 隶属于评价集 G 的人数占问卷参与者总数的百分

比,即 Ri,i = 1,2,3,4 表示该因子游客满意度由高到

低的占比。 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基础设

施、服务设施、生态环境、游客活动等 4 项准则层游客

满意度的评价矩阵:

R1 =

0. 026 0. 099 0. 375 0. 276 0. 224

0. 022 0. 103 0. 438 0. 250 0. 188

0. 011 0. 114 0. 375 0. 279 0. 221

0. 063 0. 125 0. 272 0. 313 0. 228

0. 110 0. 077 0. 221 0. 279 0. 313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R2 =

0. 037 0. 151 0. 438 0. 125 0. 250

0. 026 0. 162 0. 496 0. 191 0. 125

0. 007 0. 118 0. 563 0. 188 0. 125

0. 055 0. 125 0. 493 0. 070 0. 257

ì

î

í

ï

ï

ï

ï

R3 =

0. 007 0. 043 0. 512 0. 125 0. 313

0. 000 0. 063 0. 375 0. 438 0. 125

0. 063 0. 063 0. 438 0. 199 0. 239

ì

î

í

ïï

ïï

R4 =

0. 026 0. 048 0. 489 0. 250 0. 188

0. 000 0. 066 0. 309 0. 375 0. 250

0. 011 0. 026 0. 401 0. 375 0. 188

0. 000 0. 063 0. 504 0. 188 0. 246

ì

î

í

ï

ï

ï

ï

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值,计算第二层次模糊综合评

价集为:

B1 = W1 × R1 = (0. 027 0. 146 0. 310 0. 283

0. 240)

第27页

·1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B2 = W2 × R2 = (0. 027 0. 138 0. 493 0. 151

0. 181)

B3 = W3 × R3 = (0. 038 0. 057 0. 342 0. 258

0. 307)

B4 = W4 × R4 = (0. 007 0. 052 0. 377 0. 302

0. 263)

依据去模糊计算依次获取准则层(基础设施、服

务设施、生态环境、游客活动)满意度评价值。

E1 = 1b11 + 2b12 + 3b13 + 4b14 + 5b15 = 3. 569

E2 = 1b21 + 2b22 + 3b23 + 4b24 + 5b25 = 3. 291

E3 = 1b31 + 2b32 + 3b33 + 4b34 + 5b35 = 3. 737

E4 = 1b41 + 2b42 + 3b43 + 4b44 + 5b45 = 3. 765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游客满意度模糊综合

评价的最终评价集:

A = W × B = (0. 027 0. 090 0. 365 0. 257

0. 262)

最终对目标综合层进行去模糊计算,可得出宝盖

山景区游客满意度综合评价:

E = 0. 027 × 1 + 0. 090 × 2 + 0. 365 × 3 + 0. 257 × 4

+ 0. 262 × 5 = 3. 64

3. 2. 2 宝盖山游客满意度分层评价

游客对于宝盖山景区各个准则层满意度的赋值

(表 2)结果如下。 游客总体满意度值为 3. 64,该值介

于一般与满意的度量之间,说明游客对宝盖山的总体

印象为基本满意。

表 2 各指标因子满意度值

指标因子 旅游地公共休息设施 旅游地公共厕所及垃圾桶 标识系统设施 通讯条件

满意度 3. 272 3. 359 3. 585 3. 519

指标因子 咨询服务设施 山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绿化 湿地动植物多样性 空气质量

满意度 3. 349 3. 489 3. 825 4. 16

指标因子 内外交通便利性 纪念品和特产购物设施 休闲娱乐设施 餐饮设施

满意度 4. 012 3. 228 3. 305 3. 401

指标因子 烧香和祈福活动 感受历史文化古迹 亲近自然 交流互动

满意度 3. 526 3. 702 4. 027 3. 618

基础设施的综合评价值为 3. 569,其中内外交通

便利性获得最高评分 4. 012,说明游客们对景区内外

道路系统通达性有着较高的满意度。 景区外部交通

路线通畅,且具有较为充足的停车点;景区内部道路

设置合理,并且有专门的观光自行车租赁,十分方便,

个别区域连贯性不足,仍需加强。 景区内部公共休息

设施满意度值获最低评分 3. 272,景区的座椅凉亭设

置仍有不足,尤其登山区此类设施较少,不便老人与

小孩休憩。 由于景区面积较大,且内部道路漫长,厕

所的服务半径过大。 标识系统满意度为 3. 585,园内

标示系统较为单一,个别区域出现标示混乱现象。 通

讯条件的满意度评分为 3. 519,景区内部整体通讯信

号顺畅,极少出现无信号现象。

服务设施方面,游客满意度评价值为 3. 291,在 4

个准则层里面满意度最低。 其中,咨询服务设施、餐

饮设施、休闲娱乐设施游客满意度值分别为 3. 349、

3. 401、3. 305。 纪念品和特产购物设施的评分最低

3. 228。 景区内部餐饮设施及小卖铺较少,不能满足

人们的餐饮需求;休闲娱乐设施及咨询服务设施能较

好地为游客服务,满意度值呈中上水平。 景区内部旅

游商品缺乏地方性特色,品类较为单一,从而导致游

客购买欲下降。

生态环境的游客满意度评价值为 3. 737。 其中,

湿地动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绿化、空气质量的游客满意

度值分别为 3. 825、4. 16,均处于比较满意的状态。 由

于景区早年进行石方开采作业,从而导致山体、植被

遭受破坏,但近几年城市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行动,使

得宝盖山的自然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但是,山地自然

景观和生态绿化的满意度值 3. 489,也表明了该项指

标仍有必要持续关注。

游客活动的游客满意度评价值为 3. 765,在 4 个

指标层里满意度最高,说明游客对于景区活动项目比

较满意。 其中,亲近自然满意度 4. 027,说明景区的自

然环境怡人很大程度上吸引着游客前来。 交流互动、

感受历史文化古迹、烧香和祈福活动的游客满意度值

分别为 3. 618、3. 702、3. 526 均达到较为满意水平。

其中烧香祈福活动的满意度最低,这一分值很大程度

上在提醒景区管理处,该类活动的动线规划及人群集

散,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4 基于评价结果的宝盖山优化策略

4. 1 持续生态修复工作,保护自然资源

景区内部由于早年开采石方的历史原因,导致多

处废弃石窟遗留以及岩石裸露等诸多问题,需要持续

第28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刘是亨,陈家慈,王威霖,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旅游景区游憩功能评价研究 ·13·

进行生态修复工作,促进植被恢复,利用植被根系巩

固岩壁,减缓自然侵蚀作用。 丰富的水资源也是宝盖

山风景区的一大特色,景区内部拥有青年水库、吴园

水库、山墩水库 3 大水库,以及十几处大小不一的石

窟水泽。 针对水源及水生动植物多样性保护,景区管

理处需加强对游客生态文明教育,提升环保意识,例

如竖立保护标牌;在线上建立官方景区生态教育微信

公众号或微博话题等,定期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推

送;在线下应充分利用景区环境优势,联合石狮市中

小学定期实地开展自然环境教育课程,从小教育孩子

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环境等于保护我们

共同的家园。

4. 2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宝盖山风景区孤峰俊秀,历史悠久。 景区内儒

家、道家、佛家三教共居一山;虎岫寺、朝天寺、普莲禅

寺、三源禅寺依山而建;山顶的姑嫂塔更近千年的屹

立,见证了历史的跌宕起伏现,如今已成为石狮市的

一张绚丽名片。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基础[8]

,因此景区相关管理部门首先应该

加强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多开展文化遗产宣教

活动,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其次完善保

护措施,建立健全保护与检测机制,应定期检查修复

古迹,从而维护建筑最健康的状态;最后应完善管理

制度,景区管理处应当针对此类特殊场景进行更为细

致的规划行动,例如优化集散功能,避免旅游潮带来

的人群高峰期踩踏的安全隐患;丰富旅游动线,避免

人群的拥挤及体验感的单一。

4. 3 定期检测山体隐患,维护游客人身安全

宝盖山由于早期人为的破坏,导致个别区域山体

情况不佳。 应该定期检测山体状况,确定潜在的安全

隐患。 应标记易滑坡、滚石、崩塌的具体区位,并对此

类区域采取多种方式,以巩固山体稳定性。 例如:及

时清理剥落的石块避免滚落;用锚杆喷锚喷浆等物理

方式进行隐患处稳固;针对高危区域,应大范围包裹

防护网,最大限度地缓冲岩石滑落的冲击力;在轻度

山体损害的区域,可进行藤本攀岩植被的栽种,利用

根系缠绕加强山体稳定性;在具有安全隐患的区域,

还需要将警示标识设置在显眼的区域,提醒过往人群

注意山体滑落的潜在风险。 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封

路的手段,切实维护游客的人身安全。

4. 4 丰富旅游产品项目,提升游客体验

宝盖山作为石狮市境内最高的山峰,一直以来,

是人们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 但是景区内

部除了登高望远、烧香祈福、亲近自然外,其它的游玩

项目较为有限。 这些墨守成规的景区项目很难跟游

客达到共鸣。 为了提高景区目的地吸引力以及景区

在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宝盖山景区应该根据自身

地理条件优势跟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多种适应于当

下、人们青睐的旅游产品项目。 例如可以通过勘测地

形地貌,选取一块安全的山体,开发登山攀岩项目;可

以针对徒步爱好者,规划一条林间山地徒步路线,提

高登山趣味;可以选择视野较为开阔风景优美的区域

作为野外宿营项目,等等。 景区旅游项目应该与时俱

进地可持续发展,从而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提升游

玩体验。

5 结语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对城市经济和

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石狮市宝盖山旅

游景区为例,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文献查阅以及问卷

调查,构建了由 1 个目标层 4 个准则层以及 16 个评

价因子层所组成的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

问卷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满意

度,并基于满意度数据对石狮市宝盖山景区游憩功能

提出了 4 项优化策略,希望对宝盖山旅游景区更高质

量的管理发展与设施完善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5):28 - 46.

[2] 江纳颖. 采石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探析———宝

盖山峡谷旅游路两侧景观提升工程设计实践与探索

[J]. 福建建筑,2022(1):30 - 35.

[3] 刘凡,傅伟聪,洪邵平,等. 景观感知对公园游憩者环境

责任行为影响关系研究———以福州市山地公园为例

[J]. 林业经济,2021,43(8):80 - 96.

[4] 穆巧生,徐超毅.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景区游客满意

度研究———以淮南市八公山森林公园景区为例[ J]. 中

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9):122 - 124.

[5] 张云路,徐拾佳,韩若楠,等. 基于山地特征的城市山地

公园游憩服务能力评价与优化———以承德市为例[ J].

中国园林,2020,36(12):19 - 23.

[6] 曾真,朱南燕,尤达,等.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湿

地公园游憩功能评价研究———以三明市如意湖湿地公

园为例[J]. 中国园林,2019,35(1):51 - 55.

[7] 刘是亨,胡杜娟,张家瑜,等.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滨

海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J]. 建材技术与应用,2021

(2):54 - 59.

[8] 王永友,骆丹. 习近平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

要论述研究[J]. 文化软实力,2023,8(2):14 - 22.

第29页

2024 年第 10 期

总第 316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0·2024

Vol·316

基于空间句法的福州市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研究

蓝承威 肖钰婷 霍伟伟 胡琼文 游宁龙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以福州市台江区 17 个公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利用 Dpthmap 和 Arcgis 软件建立线段模型,

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感知可达性以及全局深度与连接度的比值四个维度,对台江区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综合

评价,提出优化策略。 结果表明:台江区公园绿地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较好,但存在公园绿地可达性个体差距较大

的现象。 感知可达性总体较高,但有部分公园绿地对居民吸引力不足,使其局可达性与连接度的比值低于均值。 部分

公园全局深度与连接度的比值较低,说明公园绿地规模与空间品质需要提升。 为此,从完善公园绿地周边道路、适当

增设公园绿地以及提升公园品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城市绿地布局优化提供一定启示。

关键词: 空间句法;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布局优化;线段模型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0 - 0014 - 06

Optimization of park green space layout in Fuzhou based on space syntax

LAN Chengwei XIAO Yuting HUO Weiwei HU Qiongwen YOU Ninglong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108)

Abstract:Taking 17 park green spaces in Taijiang District, Fuzhou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spatial syntax theory, using

Dpthmap and Arcgis software to establish the line segment model,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global accessibility, local accessibility, perceptual accessibility, and the ratio of global depth to connectivity, the accessibility of park green spaces in Taizhou District is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an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lobal accessibility and local accessibility of parks and

green spaces in Taijiang District are good, but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larg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cessibility of parks and green

spaces. Perceived accessibility is generally high, but there are some park green spaces that are not attractive enough to residents, making

their ratio of global accessibility to connectivity lower than the mean value. The ratio of global depth to connectivity of some parks is low,

indicating that the scale and spatial quality of park green spaces need to be improved. In this reg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terms of improving the roads around the parks, appropriately increasing the park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park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insight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layout of urban green spaces.

Keywords:Space syntax; Urban park green space; Accessibility; Layout optimization; Line segment model

作者简介:蓝承威(1997. 03— ),男。

E-mail:996970026@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1 - 02

0 引言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构成元

素,是具有一定文化和游憩设施、具备改善城市生态

环境等多种功能的综合绿化用地[1]

。 其是为城市居

民提供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对提升城市居民身

心健康、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有着重要的作用[2]

,

公园绿地可达性即是衡量其布局合理性的重要因素

之一[3 - 4]

。 可达性概念在 19 世纪 70 年代由 Hansen

提出[5]

,这一概念提出后,逐渐应用在城市规划、交通

规划以及景观规划等众多领域中,并逐渐成为研究热

点。 关于早期绿地空间可达性的研究中,多采用问卷

调查的方法,如 Kaplan R、Kaplan S(1989)

[6]

。 随着

ArcGis 技术的快速发展,ArcGis 在可达性研究方面有

较多的运用。 如 Coombes 通过对绿色空间的可达性

研究,发现了出行距离与城市居民健康之间的关

系[7]

;Wood 利用 GIS 手段分析了公园绿地可达性与

心理健康的关系[8]

;国内较早研究城市绿地可达性的

是俞孔坚等人,他们在研究中,将城市绿地的服务功

能引入[9]

。 随着 GIS 技术的成熟,目前,运用较多的

是核密度估计模型[10]

、网络分析法[11]

、缓冲区分析

法以及引力模型[12 - 13] 等方法。 目前,研究公园绿地

可达性,着重于公园绿地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及居民到

达公园绿地途径中的空间阻力分析[9,14]

,容易放大服

务设施以及景观特征对可达性的影响,研究的主观性

较强。 目前,关于城市道路结构与可达性的相关研究

较为欠缺。

第30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蓝承威,肖钰婷,霍伟伟,等·基于空间句法的福州市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研究 ·15·

当前,空间句法在城市道路和公共空间可达性的

研究上效果明显[15 - 16]

。 空间句法(space syntax)为国

外学者 Bill Hiller、Julienne Hanson 在 20 世纪 70 年代

创立,其原理,是用空间形态数字化揭露城市居民活

动与空间之间的关系[17]

。 目前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对

可达性的相关研究,只需要考虑空间的几何属性,较

容易获取数据[18]

。 因此,本文采用空间句法理论和

Arcgis 技术相结合,从空间结构视角出发,基于道路

网络分布,分析福州市台江区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以及

可达性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增强公

园绿地服务能力。

1 研究区域

台江区是福建省福州市辖区,位于福州市主城区

中部,闽江下游北岸,地理中心坐标为北纬 26°05′,东

经 119°18′。 东起江滨中大道东头九孔闸,沿光明港

至晋安河中心线为界与晋安区一河之隔;西、南以闽

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与仓山区相望;北以琼东河、东

西河、斗池路、上浦路中心线至金山大桥西侧桥下小

岛北端至闽江航道中心线,与鼓楼区毗邻。 台江区陆

地面积 18 km

2

,水域面积 1. 91 km

2

。 管辖 10 个街道、

52 个社区以及 16 个公园。 研究范围及公园绿地分布

如图 1 所示。

图 1 研究范围示意图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 1 数据来源

利用 OSM(open street map)获取 2021 年台江区

的道路、边界以及公园绿地等数据,并结合实地调研

利用 Arcgis 进行数据处理,绘制 6297 条轴线,得到台

江区路网,导入 Depthmap 中,生成轴线模型并进行计

算。 通过查阅福州市园林局发布的公园数据可知,福

州市台江区共有 4 个综合公园、12 个社区公园。

2. 2 研究方法

2. 2. 1 全局可达性和局部可达性

全局可达性,指的是市民在台江区范围内到达公

园绿地的难易程度;局部可达性,指市民在一定范围

内到达公园绿地的难易程度[19 - 20]

。 本文利用空间句

法中全局整合度以及局部整合度,衡量公园绿地的可

达性,在计算局部整合度时,以居民步行 15 分钟通行

距离 1200 m 为拓扑距离进行计算分析[21]

,计算公式

如式(1)所示[22]

:

Ii =

n[log2 ((n + 2) / 3 - 1)] + 1

(n - 1)(MDi - 1)

(1)

其中,Ii 指句法整合度;MDi 为第 i 个公园的平均

深度值,n 为研究区内的道路轴线总数。

2. 2. 2 感知可达性

感知可达性,可以反映居民对公园绿地周边路网

的感知能力,侧重于心理层面上对可达性的感知能

力[17]

,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Int

i =

[∑(Ci - C)(Ii - I)]

2

∑(Ci - C)

2∑(Ii - I)

2

(2)

其中,Int

i 指第 i 个公园的可理解度值:C 为研究

范围内空间连接度平均值,I 为研究范围内全局整合

度平均值,Ci 为轴线 i 的连接值,Ii 为轴线 i 的全局

整合度数值。

2. 2. 3 心理可达性

Depthmap 中,心理可达性到达研究区域内某一

点的效率值,值越高则代表越容易到达[24]

,计算公式

如式(3)所示[25]

Eeffi =

log(T1024,Choi + 1)

log(T1024,TotlDep + 3)

(3)

其中:Eeffi表示空间效率值; T1024,Choi 表示线段模

型内选择度值; T1024,TotlDep 表示线段模型内的全局深

度值。

3 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与评价

3. 1 台江区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通过 Depthmap 以及 Arcgis,计算出台江区道路全

局整合度、整合度核密度,如图 2 所示,图中线段模型

颜色越深,代表其道路整合度越好,可达性越高。 台

江区道路全局整合度最大值为 1324. 72,最小值为

13. 473,平均值为 845. 593,道路整合度较高的区域主

第31页

·1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要分布在后街街道、义洲街道以及新港街道上,整合

度较低的区域多分布于宁化街道、鳌峰街道以及洋中

街道上。

图 2 台江区全局整合度及核密度分析

根据公园类型,社区公园建立 800 m 缓冲区,综

合公园建立 1200 m 缓冲区,并将公园可达性从高到

低排序,如表 1 所示。 公园绿地全局整合度平均值为

987. 722,略高于道路全局整合度均值 845. 593。 整合

度最 高 的 是 光 明 港 生 态 体 育 公 园, 整 合 度 为

1168. 690;整 合 度 最 低 的 是 鳌 峰 公 园, 整 合 度 为

684. 318。 整合度最高的公园与最低的公园差值

为 484. 372。

表 1 台江区公园绿地全局整合度及排名(由低到高)

排名 公园名称 公园类型 全局整合度

1 光明港生态体育公园 综合公园 1168. 69

2 茶亭公园 社区公园 1116. 301

3 南公园 社区公园 1116. 031

4 儿童公园 社区公园 1115. 861

5 武夷绿洲城市运动公园 社区公园 1063. 595

6 闽江公园闽水园 综合公园 1060. 89

7 苍霞公园 社区公园 983. 465

8 打铁港公园 社区公园 978. 697

9 亚峰公园 社区公园 958. 53

10 闽江公园北园 综合公园 945. 96

11 白马河公园 社区公园 945. 057

12 和憩园 社区公园 944. 07

13 桥梁公园 社区公园 909. 525

14 江滨公园 综合公园 906. 482

15 上盖公园 社区公园 906. 069

16 鳌峰公园 社区公园 684. 318

公园绿地全局整合度平均值 987. 721

3. 2 台江区公园绿地局部可达性

通过构建模型表明,出行距离为 800、1200 的轴

线模型相关性最高,出行距离(R)为 800 的相关系数

为 0. 218,出行距离(R)为 1200 的相关系数为 0. 306,

出行距离(R) 为 1200 时最为相关。 通过计算,分析

得出台江区不同出行距离的局部整合度及整合度核

密度,并将不同类型公园与整合度核密度分析进行叠

加,得到公园局部整合度的分布情况,如图 3 所示。

图 3 台江区公园绿地局部整合度及核密度分析

第32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蓝承威,肖钰婷,霍伟伟,等·基于空间句法的福州市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研究 ·17·

从图 4 可知,出行距离(R)800 与(R)1200 时,台

江区公园道路局部整合较高的区域,多分布于新港街

道、义洲街道以及后洲街道区域;整合度较低的区域

多分布于茶亭街道、宁化街道区域。 出行距离(R)为

800 时,道路整合度最高为 205. 041,最低为 8. 072,局

部平均整合度为 83. 991。 出行距离(R)为 1200 时,

道路整合度最高为 369. 212,最低为 10. 604,局部平

均整合度为 147. 213。

根据公园服务半径的不同,社区公园设置 800 m

缓冲区,综合公园设置 1200 m 缓冲区。 将公园分

布及其服务半径与局部整合度核密度进行叠加分

析可知,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台江区公园绿地的

局部整合度递增,如表 2 所示。 由表 2 可知,局部

整合度 R 为 800 时,台江公园绿地局部整合度平

均值为 62. 776,略低于台江区道路局部整合度。

其中局部整合度最高的是茶亭公园(125. 597 ) ,最

低为 上 盖 公 园 ( 15. 751 ) 。 当 局 部 整 合 度 R 为

1200 时, 台 江 区 绿 地 局 部 整 合 度 平 均 值 为

119. 931,局部整合 度 最 高 为 南 公 园 ( 216. 457 ) ,

最低为桥梁公园(23. 830) 。

表 2 台江区公园绿地局部整合核密度分析及排名

排名 名称 公园类型

R800 局部整合度

排名(从高到低)

排名 名称 公园类型

R1200 局部整合度

排名(从高到低)

1 茶亭公园 社区公园 125. 597 1 南公园 社区公园 216. 457

2 南公园 社区公园 122. 994 2 儿童公园 社区公园 216. 206

3 儿童公园 社区公园 121. 734 3 茶亭公园 社区公园 215. 895

4 白马河公园 社区公园 109. 112 4 白马河公园 社区公园 189. 132

5 江滨公园 综合公园 99. 761 5 光明港生态体育公园 综合公园 172. 645

6 和憩园 社区公园 91. 449 6 江滨公园 综合公园 171. 843

7 光明港生态体育公园 综合公园 84. 253 7 和憩园 社区公园 165. 663

8 打铁港公园 社区公园 61. 804 8 打铁港公园 社区公园 130. 161

9 鳌峰公园 社区公园 49. 958 9 鳌峰公园 社区公园 97. 109

10 武夷绿洲城市运动公园 社区公园 29. 331 10 武夷绿洲城市运动公园 社区公园 83. 450

11 苍霞公园 社区公园 25. 154 11 苍霞公园 社区公园 59. 448

12 亚峰公园 社区公园 18. 102 12 闽江公园闽水园 综合公园 57. 643

13 闽江公园闽水园 综合公园 17. 214 13 亚峰公园 社区公园 45. 079

14 桥梁公园 社区公园 16. 437 14 上盖公园 社区公园 39. 402

15 闽江公园北园 综合公园 15. 763 15 闽江公园北园 综合公园 34. 928

16 上盖公园 社区公园 15. 751 16 桥梁公园 社区公园 23. 830

R800 局部整合度平均值 62. 776 R800 局部整合度平均值 119. 931

3. 3 感知可达性

利用 Depthmap 软件,对台江区公园绿地感知可

达性进行分析并排序,如表 3 所示。 台江区公园绿地

全局感知可达性平均值为 1. 550,略高于台江区道路

平均值(1. 480)。 其中打铁港公园、桥梁公园、鳌峰公

园以及上盖公园的感知可达性,低于台江区道路感知

可达性的均值。 其中感知可达性个体差距较大,比值

较高的光明港生态体育公园与比值较低的上盖公园

感知可达性相差 1. 921。 感知可达性较低的公园绿

地,意味着即使居民距离公园很近,但无法清晰快速

找地到该公园,从而增加居民的出行时间以及出行成

本。 因此,在以后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加强道路连接

度的建设,从而增强公园绿地的感知可达性。

3. 4 心理可达性

台江区公园绿地心理可达性平均值为 1. 062,高

于道理连接度与全局深度之比的均值(0. 963)。 其中

打铁港公园、桥梁公园、鳌峰公园以及上盖公园的连

接度与全局深度之比,低于台江区道路连接度与全局

深度之比的均值。 比值最高的光明港生态体育公园

与比值最低的上盖公园,心理可达性差距 0. 608,如表

3 所示。 连接度与全局深度比值较低的公园绿地,代

表着公园绿地的空间效率不高,缺乏城市居民对公园

绿地使用需求的考量,进而降低了公园的空间使用

率。 因此,需要对周边路网进行适当改进,增强空间

使用率。

第33页

·1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表 3 台江区公园绿地全局可达性与连接度比值、连接度与全局深度比值

排名 名称 公园类型 感知可达性 排名 名称 公园类型 心理可达性

1 光明港生态体育公园 综合公园 2. 056 1 光明港生态体育公园 综合公园 1. 401

2 茶亭公园 社区公园 2. 047 2 茶亭公园 社区公园 1. 380

3 儿童公园 社区公园 2. 045 3 儿童公园 社区公园 1. 378

4 南公园 社区公园 2. 045 4 南公园 社区公园 1. 378

5 武夷绿洲城市运动公园 社区公园 1. 623 5 武夷绿洲城市运动公园 社区公园 1. 08

6 闽江公园闽水园 综合公园 1. 586 6 闽江公园闽水园 综合公园 1. 056

7 和憩园 社区公园 1. 577 7 和憩园 社区公园 1. 021

8 苍霞公园 社区公园 1. 553 8 苍霞公园 社区公园 1. 0151

9 白马河公园 社区公园 1. 522 9 白马河公园 社区公园 0. 986

10 亚峰公园 社区公园 1. 512 10 亚峰公园 社区公园 0. 983

11 闽江公园北园 综合公园 1. 502 11 闽江公园北园 综合公园 0. 973

12 打铁港公园 社区公园 1. 456 12 打铁港公园 社区公园 0. 951

13 桥梁公园 社区公园 1. 424 13 桥梁公园 社区公园 0. 914

14 江滨公园 综合公园 1. 36 14 江滨公园 综合公园 0. 878

15 鳌峰公园 社区公园 1. 341 15 鳌峰公园 社区公园 0. 803

16 上盖公园 社区公园 0. 135 16 上盖公园 社区公园 0. 793

公园绿地感知可达性平均值 1. 550 公园绿地心理可达性平均值 1. 062

4 台江区公园绿地可达性优化策略

4. 1 完善台江区道路

根据《福州市总体规划(2011 - 2020)》提出的构

建划理念,构筑“一环八楔、两带一网、十一山多园”

的绿化系统结构,形成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点一线一

面”结合的绿地系统。 在已经公示的《福州市国土空

间规划(2021 - 2035)》 草案中提到:“在各街道构建

5 ~ 10 分钟生活圈。”台江区作为福州市中心城区,公

园绿地需要进行优化。 结合以上述规划和已有道路

提出以下建议:(1)对全局可达性以及局部可达性较

差的公园,例如鳌峰公园、上盖公园以及桥梁公园,完

善其周边道路,适当增加周边道路密度,让可达性较

差的道路与周边可达性较高的道路相接。 (2) 优化

公园出入口,使其能够与可达性较高的道路、地铁口

以及公交站等区域连接,从而提升公园绿地可达性。

4. 2 适当增加公园绿地

针对台江区存在感知可达性较差的公园绿地以

及公园绿地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从供需平衡视角出

发[25 - 26]

,在可达性较高的区域增设公园。 也可以通

过增加公园出入口数量以及入口标识,加强不同交通

方式之间的联系,缩短居民到达公园绿地的时间,从

而提升公园绿地可达性。

4. 3 提升公园绿地品质

根据不同公园的面积以及类型,采取不同的措

施。 面积较大的公园,根据福州的文化特点,营造属

于自己的景观特色;面积较小的公园则需要考虑与城

市道理更高的连通性,并加强公园基础设施建设。 此

外,应提升城市居民的参与度,从而提升公园绿地空

间使用率。

本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运用 Depthmap 与 Arcgis,对台江区公园绿地可达性,从全局整合度、局部整

合度、感知可达性以及心理可达性进行定量研究,为

台江区公未来公园绿地的优化建设提供参考。 本文

主要从客观视角出发,运用百度 poi 兴趣点,对研究的

可行性以及结果进行验证,但未对公园绿地地形以及

基础设施现状等因素进行考虑。 期望通过后续研究,

能够通过优化变量以及验证方式对现有研究的不足

进行完善。

5 结论

本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利用 Depthmap 及 Arcgis,对台江区公园绿地的全局整合度、局部整合度、感

知可达性以及心理可达性进行定量研究,得到以下结

论:(1)台江区全局可达性以及局部可达性较好,儿

童公园、光明港生态体育公园以及闽水园的全局可达

第34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蓝承威,肖钰婷,霍伟伟,等·基于空间句法的福州市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研究 ·19·

性较好,南公园、儿童公园与茶亭公园的局部可达性

较好。 但也存在全局可达性较好而局部可达性较差

的情况,例如亚峰公园与苍霞公园。 (2)台江区公园

绿地的感知可达性总体情况较好,只有少数公园的感

知可达性低于平均值,例如鳌峰公园、上盖公园以及

打铁港公园。 (3)公园规模与心理可达性存在差异,

例如江滨公园规模较大,但是其心理可达性较差,表

明其空间效率不高。 后期应该注重提升公园品质,提

升居民对空间的认知。

参 考 文 献

[1] 姜婷婷. 基于空间句法的大庆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

性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21.

[2] 周聪惠. 公园绿地规划的“公平性” 内涵及衡量标准演

进研究[J]. 中国园林,2020,36(12):52 - 56.

[3] Herzele A V,Wiedemann T. A monitoring tool for the provision of accessible and attractive urban green spaces [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3,63 (2 ):1

- 126.

[4] 安海娜.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哈尔滨主城区城市公园可

达性研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9.

[5] Walter G. Hansen (1959) How Accessibility Shapes Land

Use,Journal of the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25:2,73

- 76

[6] Kaplan R,Kaplan S,Brown T.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A

Comparison of Four Domains of Predictors[J]. Environment

& Behavior,1989,21(5):509 - 530.

[7] Coombes E, Jones A P, Hillsdon M. The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overweight to objectively measured

green space accessibility and use [ J ].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0,70(6):816 - 822.

[8] Wood L,Hooper P,Foster S,et al. Public green spaces and

positive mental health -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ess,quantity and types of parks and mental wellbeing[J]. Health & Place,2017,48:63 - 71.

[9] 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等. 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

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 J]. 城市规划,

1999(8):7 - 10,42,63.

[10] 杨文奇,徐颖彤,徐雅,等.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研

究[J]. 林业资源管理,2019(4):8.

[11] 徐承栋,王锦. 城市游憩绿地可达性优化研究[ J]. 中国

园林,2020,36(4):128 - 133.

[12] 黄应淮,刘小平,刘艳平,等. 基于高德地图 API 的多种

交通方式下城市公园时空可达性分析———以广州市海

珠区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34(6):50 -

57,1.

[13] 肖华斌,袁奇峰,徐会军. 基于可达性和服务面积的公园

绿地空间分布研究[J]. 规划师,2009,25(2):83 - 88.

[14] 陈洁,陆锋,程昌秀. 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评

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07(5):100 - 110.

[15] 张玉洋,孙雅婷,姚崇怀. 空间句法在城市公园可达性研

究中的应用———以武汉三环线内城市公园为例[ J]. 中

国园林,2019,35(11):92 - 96.

[16] 张萍萍,贾小焓,徐纪安,吴朋飞. 基于空间句法与 GIS

的开封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J]. 中国名城,2018

(11):45 - 51.

[17] 李倩,刘兴诏,连欣欣,等. 基于空间句法的福州南台岛

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21,39(4):181 - 195.

[18] 冯舒殷,刘业. 基于空间句法的广州珠江前航道滨水景

观空间探讨[J]. 广东园林,2014,36(5):24 - 27.

[19] 张冰爽. 空间句法视角下都江堰精华灌区典型林盘可达

性[J]. 中国城市林业,2020,18(1):71 - 76.

[20] 青果,胡金龙,艾烨,等. 基于空间句法和 POI 数据的综

合性公园可达性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23,41 ( 2 ):201

- 212.

[21] 崔莹. 大城市中心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2016.

[22] 尹海伟,孔繁花,宗跃光. 城市绿地可达性与公平性评价

[J]. 生态学报,2008(7):3375 - 3383.

[23] 厉旭东,赵晓琴,孙毅中. GIS 与空间句法的集成及空间

形态结构量化分析———以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为例

[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 (4):134

- 138.

[24] 禹文豪,艾廷华. 核密度估计法支持下的网络空间 POI

点可视化与分析[J]. 测绘学报,2015,44(1):82 - 90.

[25] 吴健生,司梦林,李卫锋. 供需平衡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绿

地空间公平性分析———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 J]. 应用

生态学报,2016,27(9):2831 - 2838.

[26] 王春晓,黄舒语,邓孟婷,等. 供需耦合协调视角下高密

度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研究———以深圳龙华区为例

[J]. 中国园林,2023,39(1):79 - 84.

第35页

2024 年第 10 期

总第 316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0·2024

Vol·316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连江县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研究

曾 真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城市交通系统将面临新一轮

的契机与挑战,综合交通体系将更加注重对国土开发、区域协调、产业布局的先导作用。 以连江县综合立体交通网规

划为例,以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性质为依据,结合上位规划和城市特点,研究并提出交通发展战略,从而

确定综合立体交通网的规划方案,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中小城市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提供参考思据。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综合立体交通网;中小城市;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0 - 0020 - 06

Research on the comprehensive three - dimensional transportation network planning of

Lianjiang Coun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ZENG Zhen

(Fujian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The economy growth style of China has shifted from high - speed to high - quality. Transportation has become a pioneer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nd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s will fac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ays more attention to its leading role in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industrial layout. Taking the planning of a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in Lianji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and proposes a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city in the overall urban land spatial planning, combined with superior planning and urban characteristics,so as to determine the planning scheme for the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three - dimensional network planning of small and medium - sized c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Keywords: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Small and medium - sized cities; Integration

作者简介:曾真(1988. 12— ),女,高级工程师。

E-mail:327994636@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1 - 17

0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9 年印发的《关于建立国土

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

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 2021 年中共中

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成

为指导交通运输发展的顶层设计,对城市综合交通的

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是

为了统筹各类专项规划之间存在的难以协调等问

题[1]

。 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综合交通在战略

层面上,需要讨论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生态等外部

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具体的技术方案中,需要明确交

通系统内部的结构与布局优化[2]

,其具备了专项规划

和综合规划的双重属性[3]

。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

景下的交通规划,要更加突出与其他资源的统筹协

调,更好地解决不同部门规划在空间管理上的重叠冲

突、部门职责的交叉重复[4]问题。 因而,综合立体交通

网规划,面临着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的现实问题。

只有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范畴,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实施[5]

。 虽然相关部门已经陆续推出了国土空间规划

的编制指南和技术规程,并将重大交通枢纽和重要线

性工程网络布局视为规划的重点,但对于如何实现综

合立体交通体系与国土空间功能布局、用途管制之间

的协调与互动,尚未给出明确的范式。 在此背景下,国

土空间规划与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相互影响、相互反

馈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我国常住人口在 100 万以下的

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其相对于大城市,在未来经济、人

口、土地开发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交通需求将

保持持续增长。 为此,做好中小城市的综合立体交通

网规划,对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推进交通高质量发

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小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发展的现状与

问题

1. 1 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不畅,规划落地难度大

目前,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

不畅。一是在管理层面。 当前各级综合立体交通网

规划编制主体和审批主体不统一,对于是否需要编制

第36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曾 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连江县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研究 ·21·

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综合立

体交通网规划落实程度较低,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

详细规划对应关系不清晰,相关成果也不能及时纳入

国土空间规划。 二是技术层面。 虽然在“三区三线”

划定时,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已根据既有交通规划成果

进行了用地预留,但由于交通项目从规划到落地,时

间跨度较长,不可控因素较多,在交通规划阶段,往往

无法提供准确的矢量数据文件。 且随着方案不断深

化、细化,实施阶段与规划阶段的方案仍可能有较大

出入,导致部分用地仍受“三区三线”制约。 三是机制

层面。 两者之间缺少有效的动态反馈和调整机制。 例

如,目前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平台管理权限在各级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其他相关部

门无法查看、使用、修改“一张图”平台的国土空间基础

信息。 且“三区三线”在规划发布后,较长时间内无法

修改。 为避让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用地管控要素,交

通项目有时会出现“折中”的“合理”,造成技术指标降

低、工程方案不够经济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交通规

划与国土空间协调发展的整体效益。

1. 2 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不足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曾说:“交通与城市

规划分不开,但是如果只是考虑如何把路布下去,而

没有考虑把交通带到土地使用和经济发展及商业运

作,这个系统就不完备”,所以交通必须同城市规划结

合起来统筹考虑。 传统的综合交通规划与城市定位

发展结合较弱,与城市整体的用地布局和重要基础设

施联系衔接不够,未能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讨论交

通基础设施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的关系。 这种局

限于交通系统自身发展的规划方式,缺乏与城市其他

关键系统的深入互动与协调,从而未能有效发挥交通

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很多中小

城市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空间进一步扩张,原有在

城市外围的交通通道逐步被纳入城区范围中,分割城

区,导致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功能受到限制。

2 中小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协同目标

2. 1 实现理念契合

引导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

在规划源头实现协同融合。 从国土空间角度来看,综

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属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专项

规划,是对交通领域的深入研究;从交通规划角度来

看,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是交通规划体系内的总体规

划,是对各类交通专项规划的指导[6]

。 因此,根据国

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城市性质制定综合立体交通网规

划的战略目标,可有效指导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

的实施,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基础。 如倡导土

地集约化利用,打造多层次的综合立体交通通道走

廊,强化城市内外衔接,提高交通网络耦合能力等。

2. 2 推进部门联动

实现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间的

竖向、横向协同和部门联动。 在规划编制审批全过程

中,整合交通领域各专项资源,包括机场、港口、轨道

交通、公路和城市交通等各个部门的资源[7]

,同时加

强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

态环境和文化旅游等部门联动,协调解决规划在编

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最终形成包括发展目标、发展

指标和整体交通方案布局共识性方案。

2. 3 优化机制协调

强化不同规划的协同衔接,构建与国土空间规划

体系相协调的综合交通规划体系;发挥规划编制主管

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商、跨专业

协同、跨区域协调、跨城市协作的工作机制;提高规划

的数字化水平,实现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编制、审批、

修改的全过程在线管理。

2. 4 成果融合一体

推进构建实施传导体系,实现规划编制成果在目

标指标、发展战略、空间格局、项目实施等方面有效衔

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统一底

图底数,并在“一张图”平台同步更新,实现交通数据

的实时查询、录入、修改、更新和调用,协同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 1 规划成果协同示意图

3 中小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的规划的编制

重点

3. 1 落实上位规划,布局交通基础设施

国土空间规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镇五级,并

第37页

·2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对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内容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明确规定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侧重协调性,市县和乡镇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本行政区域开发保护做出的具体

安排,侧重实施性[5]

。 在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的编制

上,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编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中

小城市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既要落实和细化上级

综合交通规划提出的要求,又需要提出具体项目的线

位走向及建设要求等,以便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

在内容上,要突出传承性、实施性、综合性。 我国的中

小城市多为县级城市,县级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要

统筹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在县域间、城乡间的协调发

展,明确交通基础设施的线位衔接及有效预留,着重

协调交通设施布局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

护线、城镇开发边界线等的关系。 同时结合区域发展

需求和交通设施的项目级别,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建设

时序。

3. 2 深化交通基础设施与沿线产业融合发展

一方面充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城镇体系布

局,打造多模式、网络化立体交通网络,包括高快速路

网、城市轨道交通网等。 通过对沿线交通基础设施、

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等经济要素的集聚、扩散,加强产

业路、旅游路等特色道路建设,联动城乡产业发展,推

动交通基础设施与沿线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另一方

面,在城市用地布局中,以交通枢纽引导公共服务设

施布局,围绕港口、铁路客货运站点、高速服务区、城

市轨道站等主要交通枢纽节点,引导枢纽经济发展和

站点周边用地综合开发,实现交通引导产城融合

发展。

3. 3 加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互补和协同作用

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是全域性的综合交通,涵盖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基础设施布局。 在中小城市

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中,对于不同的交通运输方

式,应遵循上位规划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同时考虑其

在整个交通系统中的协调与衔接,实现多种交通方式

的无缝衔接和高效运转。 在铁路规划方面,要根据区

域发展需求,注重优化网络布局,主动融入国家交通

主通道,提升客、货运铁路运输能力;在公路规划方

面,科学规划公路干线路网通道布局,连接城市群和

重要节点,形成高效便捷的公路运输网络;在水运规

划方面,优化港口布局,加强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港口服务水平;在民航规划方面,根据市场需求

和发展战略,布局民航枢纽。 中小城市可通过通用航

空机场的布局,满足旅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4 连江县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实践

4. 1 现状问题分析

(1)融入福州都市圈不够紧密

连江县属于福州都市圈 1 小时通勤圈规划范围,

但目前融入福州都市圈不够紧密。 根据手机信令数

据交通出行分析(图 2),连江对外出行交通量主要集

中在福州主城区方向,约占周边县市出行交通量的

69% ,目前缺少高速铁路、城际轨道、都市圈市域铁路

等高等级交通基础设施。

图 2 连江县手机信令数据交通出行分析图

(2)县域交通路网有待进一步优化

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等公路干线网的覆盖和

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部分乡镇和重点景区上高

速仍不便捷,如苔菉镇、小沧畲族乡、黄岐镇等乡镇,

与高速出入口通达时间超过了 30 分钟。 部分乡镇未

覆盖公路干线,如小仓畲族乡、长龙镇、下宫镇、苔菉

镇等乡镇,未能形成干线网络效应。 连江县重要组团

间交通通道单一,除中心城区至贵安、中心城区至物

流城、闽江口片区至贵安为双通道,其余组团间均为

单通道,物流城至可门经济开发区和贵安,需绕行中

心城区,缺乏直连的快速通道,如图 3 所示。

图 3 连江县重要组团间交通通道现状示意图

第38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曾 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连江县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研究 ·23·

(3)区域物流中心交通优势尚未显现

一是位于连江县中心城区北部的现代物流城与

福州中心城区缺乏高等级快速通道,既有的高速路径

中最短行程时间超过 50 分钟;且现代物流城现状缺

少铁路货运通道,无法通过铁路,承接福州主城区商

贸物流转移及可门港货运中转。 二是可门港缺乏高

等级疏港公路通道衔接,未充分发挥疏港铁路功能。

可门港铁路支线设计年货运能力 1200 万 t,而可门港

铁路支路衔接温福铁路客货两用线,受到动车天窗制

约,2023 年铁路货运量为 650 万 t,仅占疏港铁路运能

54% ,限制了可门港货运吞吐量的增长。

4. 2 明确战略定位,引领城市发展

连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了将连江建设为

福州北翼中心城市、现代化海洋经济强县、两岸交通

服务区域中心和滨江滨海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 综

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以上位规划提出的城市性质

为依据,结合现状问题分析,制定出相对应的交通发

展战略(图 4),更好地落实上位规划,实现国土空间

规划和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发展的深度融合。

图 4 连江县综合立体交通网交通发展战略图

(1)加快建设融入福州都市圈重大交通设施

连江作为福州北翼中心城市,应加强基础设施联

通,重点完善以港口水运、高速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

路、普通国省道等为依托的福州都市圈一体化交通网

络。 做大做强可门港,加快建设亿吨大港,发挥可门港

口岸开放开发优势,推进码头泊位建设,积极争取国家

40 万 t 矿石码头布局;加快推进可门港口后方铁路建

设,形成与福州方向直连通道,同时新辟连江至内陆方

向的货运,发展成一个国际化发展的深水综合港区。

主动融入国家交通主轴建设(图 5),落实温福高铁在

连江境内的线位方案,争取路线在连江境内设置高铁

站,实现连江接入国家高铁网络,强化连江与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及江西内陆方向的联系;通过市域轨道

S2 线,使连江融入福州主城区 30 分钟生活圈。 利用城

际铁路 F3 线,实现连江至长乐机场枢纽 30 分钟内通

达,实现连江与福州都市圈 1 小时通勤。

图 5 连江县交通融入国家主通道示意图

(2)构建契合城市空间发展的县域干线网络

以连江县干线公路网为抓手,构建县域“内联外

通、高效衔接”的高质量交通路网结构,助力连江打造

为现代化海洋经济强县。一是按照“主通道提升、扩

大路网覆盖”思路,新增规划琯头支线、丹阳至贵安高

速,实施沈海高速、绕城高速扩容方案(图 6),进一步

加密沿海高速网,优化完善连江县高速公路网。 二是

实现普通公路干线全面覆盖县域所有乡镇、产业园区

和重要旅游景点,新增规划丹阳至贵安公路、官板至

下宫公路、琅岐至粗芦岛公路,延伸 S308 至苔菉镇,

构建“四纵两横两联” 普通干线公路网主骨架,实现

连江县至所辖乡镇 1 小时连通,各乡镇至高速出入口

30 分钟通达。三是构建片区组团间多通道模式( 表

1),实现“一心四片区”之间互联互通发展,各片区组

团之间均形成两条以上快速通道联系,实现港产城融

合发展。

图 6 连江县高速公路规划示意图

第39页

·2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表 1 连江县重要组团间快速通道规划一览表

起终点 主要路径

连江县

中心

城区

福州现代物流城

(4 条通道)

贵安温泉旅游区

(2 条通道)

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

(3 条通道)

可门经济开发区

(2 条通道)

沈海高速

G104

原 G104

丹江公路

绕城高速 - 沈海高速

S308

沈海高速 - 琯头支线

原 G104 - G228 - 环岛路

丹江公路 - 复兴东路 - 环岛路

绕城高速 - 甬莞高速

S308 - G228

福州

现代

物流城

贵安温泉旅游区

(2 条通道)

可门经济开发区

(3 条通道)

沈海高速 - 绕城高速

丹贵公路

沈海高速 - 绕城高速 - 甬莞高速

丹港公路

旧 G104 - 308

连江国家

远洋渔业

基地

可门经济开发区

(2 条通道)

绕城高速 - 甬莞高速

环岛路 - G228

(3)打造互联互通物流枢纽中心

协同福建对台功能规划布局,发挥连江区位优

势。 进一步发挥港口对台运距、设施和后方用地优

势,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枢纽用地布局,通过轨道交

通、高速公路与福州空港城联系;结合可门港水运,实

现“海、陆、空” 联动发展,提升连江的区域综合交通

运输地位。一是打造以福州现代物流城为依托的“一

主一副”综合货运枢纽(表 2),构建一处区域级货运

枢纽和一处县域级货运枢纽,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

二是通过畅通港后方铁路货运通道、优化干线公路网

络布局(图 7),依托公海铁多式联运,拓展沿海、内陆

货运通道,完善货运集疏运体系的建设。

表 2 货运枢纽布局一览表

枢纽 功能

交通衔接

方式

一主

丹阳

货运站

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核心区,与后

方规划疏港铁路、公干线路、物流园密

切配合,定位为集公路、铁路、港口为

一体的多式联运的物流基地。

公海铁

一辅

透堡

货运站

服务可门港经济开发,为其提供货物

仓储、加工、运输、配送和信息等全方

位的物流服务。

公海铁

图 7 连江县货运枢纽集疏运通道示意图

(4)推进交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

以“滨海旅游” “乡村旅游” “温泉旅游”为核心,

打造滨江滨海生态宜居城市。 规划“3 + 1”旅游观光

廊道(图 8),串联连江全域旅游线路,分别打造滨海、

滨江、山地 3 条旅游风景道和 1 条海上旅游观光带。

结合福建省 G228 线滨海风景道建设,并依托 S308 规

划建设环黄岐半岛滨海公路,将沿海各旅游景点、沿

途村庄、沿线沙滩、港口等有机串联,打造滨海风景

道;对沿敖江 X133 和 S308 县城至贵安段等进行改造

和景观提升,串联贵安温泉旅游区和小沧畲族文化旅

游区等景区,打造滨江风景道;利用 S207 和丹港大

道,联结蓼沿乡、丹阳镇、长龙镇和透堡镇,打造集红

色文化、田园风光、山野生态特色为一体的山地风景

道。 在粗芦岛规划布设一处客运码头和一处通用机

场,串联琅岐岛、粗芦岛、川石岛、马祖列岛、东洛岛不

同主题海岛旅游景点,打造海上旅游观光带。

图 8 连江县“3 + 1”旅游廊道规划示意图

4. 3 强化规划保障实施

在“五级三类” 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交通规

划要为交通设施的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应处理好

交通设施建设与“三区三线” 的关系[8]

。一方面,在

规划编制过程中,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主动对接,协

第40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曾 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连江县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研究 ·25·

调连江县轨道交通、公路、港口以及高速出入口等交

通基础设施与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关

系,坚守“三区三线”。 另一方面,结合国土空间规划

中的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和产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综

合立体交通网的基础设施布局,支撑连江的国土空间

开发。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提出完善连江县综合立体

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规

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构建连江国土空间规划

和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体系的互动反馈机制(图 9),

保障规划落到实处。

图 9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体系互动反馈机制示意图

5 结语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开展,对城市综合立体交通

体系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强调交通对城市性

质、城市土地开发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支撑。 在新的国

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与国土空间

规划之间不是简单的主从关系,而是相互支撑、相互

反馈、相互促进的“双螺旋式” 协同关系。 本文对国

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中小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协

同目标和编制重点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连江县的综

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为例,提出了以国土空间规划

中的城市性质为交通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据,以现状问

题分析为基础,确定交通规划方案,是对中小城市综

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的初步尝试。 后续仍需结合规划

实践予以修正完善,在机制协调、成果协同、评估指标

等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成为可复制、可推广

的经验,更好地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 沈迟,许景权. “多规合一” 的目标体系与接口设计研

究:从“三标脱节”到“三标衔接”的创新探索[ J]. 规划

师,2015,31(2):12 - 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

一”将加快实现[EB/ OL](2019 - 09 - 20) [2020 - 03 -

01] http: / / www. gov. cn / xinwen / 2019 - 09 / 20 / content _

5431771. htm.

[3] 张浩宏,黄斐玫.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综合交通规划

编制思考[J]. 规划师,2021,23(7):33 - 39.

[4] 孙磊,王文华.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交通专项规

划探索[J]. 交通建设,2022,5(375):71 - 73.

[5] 姚晓霞,荣朝和. 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性质及作用

分析[J]. 城市规划,2020,44(5):104 - 110.

[6] 任彦铭,张旭. 交通强国背景下中小城市综合及交通规

划的探讨与实践[ C] / / 世界交通运输工程技术论坛

(WTC2021)论文集,2021:2058 - 2063.

[7] 周茂松,张晓明,孙泽彬.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综合

交通专项编制的若干思考[ J] . 交通与输,2023,39(1):

101 - 104.

[8] 肖崇紫,孙泽彬,周茂松. 等.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

交通线性工程破局路径探讨[ J] . 公路,2022,67(3):

201 - 210.

第41页

2024 年第 10 期

总第 316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0·2024

Vol·316

基于绿色建筑的房屋建筑设计研究

陈长海

(嘉博联合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为了进一步促进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对福州某绿色建筑的设计案例进行研究。 在绿色建筑理念和设计原则

的基础上,对绿色建筑当前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建筑选址、自然采光、通风、节地设计和节水设计等

几个关键的绿色建筑措施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在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和成品质量的基础

上,采用对环境污染小和能耗低的材料。 在施工之前,应做好碳排放的计算和统计,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关键词: 绿色建筑;建筑设计;以人为本;节地节水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0 - 0026 - 04

Research on the Building Design Based on Green Building

CHEN Changhai

(Jiabo United Design Co. ,Ltd,Fuzhou 350001)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concepts,a design case of a green building in Fuzhou wa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and design principles of green buildings,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green buildings and combines practical cases to study several key green building 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site selection,natural lighting,ventilation,

land saving design,and water - saving design.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in the process of green building design,materials with low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should be used while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and finished products. Carbon emissions

should also be calculated and counted before construction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pollution.

Keywords:Green buil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Putting people first; Save land and water

作者简介:陈长海(1987. 09— ),男,工程师。

E-mail:119383473@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9 - 16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项目

的体量正在逐年增多[1]

。 但目前工程项目的管理

模式,仍然是传统粗放式管理方式,在施工过中会对

环境产生污染;此外,建筑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如果

采用耗能材料,也会增加能耗的浪费[2]

。 并且在目

前“双碳”政策要求下,在建筑项目设计过程中引入

绿色建筑设计技术,需要提倡采用绿色节能的设计

方案,并成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活环

境的重要措施[3]

。 绿色建筑理念在建筑设计过程

中,表现出开放性的特性,采用绿色节能的技术、可

再生资料和节能材料,给合绿色施工,使房屋建筑焕

发出生命力[4]

因此,本文基于福州某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

设计实践,通过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绿色建

筑存在的问题,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1 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主要遵循“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也

是尊重自然和环境的重要体现,是节能减排环保的重

要措施。 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通常伴随对环境污染的

增加,从而导致环境的破坏。 而建筑能耗问题,也一

直是环境污染的一种重要方式,高能耗的建筑给人们

的生活带来比较多的困难。 因此,人们对绿色节能环

境的绿色建筑的需求正在逐年增加。 如何通过绿色

节能技术,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阶段,从

而保证绿色施工和绿色运维的开展,在绿色节能的建

筑设计时,需考虑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发展趋势。

2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是遵循坚持对绿

色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以及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原

则,主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1 坚持使用新能源原则

传统的建筑材料基本都是使用不可再生的能源。

因此,在项目拆迁或者旧项目维修更新时,无法很好

地利用旧材料,从而造成材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

染。 在绿色建筑中,应加入对绿色节能能源的使用,

例如引入太阳能和风能。 通过绿色节能的能源应用,

减少浪费。 随着这些新能源的开发,现在很多领域都

已逐渐使用这些能源。 通过在建筑中引入新能源,充

分解决和缓解高耗能的问题。 对太阳能的利用,是通

过在建筑物房顶或者墙壁的地方引入太阳能采集板,

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从而维护建筑的正常运行。

第42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陈长海·基于绿色建筑的房屋建筑设计研究 ·27·

2. 2 坚持环境保护原则

绿色建筑,即通过有效合理的设计手段,使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例如在现代第四代住宅中引入花园

阳台,通过绿色与人的和谐相处,提高环境的保护意

识,加强对环境的管理。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

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设计方式,对建筑物中产生的废弃

物进行集中管理,例如对垃圾、废气和废水等污染物

的管理。 如果对这些废弃物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方

式,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增加建筑成本和运营成本。

因此,在建设设计过程中,应在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和

成品质量的基础上,采用污染少和能耗低的材料进行

施工,在施工之前做好碳排放的计算和统计,减少对

环境的破坏。

2. 3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物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居住的场所。

因此,在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理

念,充分考虑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和便捷性。 比如做好

房间光照分析和空气流通分析,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

调整和优化,保证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改善整体生活

居住水平。 在房间内的光照应能够保证光纤不会人

体产生影响。 并且合理的光照在增加建筑实体的美

观基础上,也能够起到节能的作用。

3 存在的问题分析

3. 1 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目前建筑体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建筑类型也

在逐年增多,涉及房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学校和

工业厂房等多种类型。 目前,许多设计单位出现不同

程度的人手紧张和不足的现象,因此,一些企业为了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进行工程项目设计时,只考虑

设计的数量,不考虑设计的质量。 为此,出现了设计

企业为了能产出项目,设计时使用水平有限和专业素

质不够的人员进行设计,导致出现大多数设计方案粗

糙、技术参差存疑等现象,对设计质量影响较大。 在

此基础上,设计人员对新型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由

于水平问题,暂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应用。

3. 2 极致追求成本

目前,建设设计是一种商业行为。 而优秀的建筑

设计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技术设计活动。 其采用精

细的测量和计量仪器对项目现场进行数据采集和规

划,并且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勘察和调研后再进行设

计。 目前,很多设计单位为了能够节约成本,严格控

制外出调研的经费,测量和设计设备和软件更新不及

时,导致设计手段落后,设计思维保守。

3. 3 设计思想保守

设计思想,往往讲究开放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建筑设计应该具有单独性,每个建筑项目应该都是

一个独立的成果。 但是目前很多设计人员对设计风

格和设计艺术上研究不多,很多设计人员思想相对

比较守旧,对新的设计思想相对保守,对绿色建筑的

设计接收进度慢,在设计过程中没有环境保护的意

识,设计的方案和原来传统的设计技巧的思路没有

根本性的区别,甚至与时代要求的设计思想相差

甚远。

4 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福州市台江区排尾路北侧 ,北依光

明港,南临闽江。 项目总建筑面积为 861 908. 60 m

2

,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 630 410. 80 m

2

。 地下建筑面积

为 231 497. 80 m

2

,其中包括住宅及其配套用房、幼儿

园、商业、办公和物业管理配套用房等,容积率为3. 04,绿

地面积为61 758. 60 m

2

,项目的全景如图1 所示。

图 1 项目全景图

5 项目对策

5. 1 科学选址

绿色建筑的设计需要秉持尊重自然的理念,对项

目的建设进行科学选址。 对建筑设计之前充分了解

和勘察拟建项目场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勘察资料,了

解项目位置的气候条件、工程地质情况和地质水文情

况。 在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后,方可根据现场实际情

况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包括对进排水、光照强度和

通风量等设计。 通过这些要素的结合,进行绿色建筑

的总体设计和规划。

为了方便后期居民出行,项目建设场地建设在基

础实施较为完善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以保证项目居民

生活的便利。 进行建设设计时,避免建造活动对周边

环境产生破坏。 对周边环境和生态进行调查是建立

绿色建设设计的前提条件。 只有充分了解现场和周

边环境情况,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场地设计,如图 2

所示。

例如,现状用地较为平整,北向沿光明港空间进

深尺度较大,视野开阔。 区内部分楼栋待拆迁,有在

第43页

·2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建河道及市保文物建筑两座,区内规划道理及绿化带

尚未成形,地块西侧有现状中学及待建小学。 为考虑

幼儿上下学的便利性以及避开交通繁重的地区,并且

与后期规划小学具有一定的衔接性,项目将幼儿园选

址定为瀛福路靠近规划小学一侧,如图 3 所示。

图 2 项目现场情况

图 3 幼儿园选址

5. 2 充分运用自然采光和通风

绿色建筑的设计核心,是通过设计手段,实现绿

色低碳目的。 因此设计时,房屋建筑充分采用自然光

源。 自然光的利用,可以使人们的视觉更加舒适,减

少对环境的浪费,符合绿色建筑设计的思想。 设计

时,应考虑镜面反光和玻璃金属等反光作用,增强自

然光的应用。 建设设计时,需要根据项目规划的布

局,做好项目光照分析和通风量计算。 可以采用分析

软件进行处理,减少分析和处理的工作量,如图 4 所

示。 日照分析要求所有的建筑住宅需满足大寒日达

到 3 h 的日照标准要求,幼儿园需达到冬至日 3 h 的

日照标准。 另外,为了幼儿户外活动考虑,在户外活

动的幼儿场所,需要保证一半以上的活动场所冬至日

日照时间不少于连续 2 h 的标准。

图 4 日照分析

5. 3 做好节地设计

随着城市建设项目的增多,城区地区的土地资源

相对紧张,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好土地资

源的合理利用。 主要体现在设计过程中,遇到地下室

的建筑场地不平整,设计时将地下车库设计为半地下

室的结构,可以减少因场地问题引起的土方开挖量增

加,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地形;另外,也能够保证土地

资料得到充分的利用,保证建设项目的容积率。 进行

项目内部绿化规划时,应在保证不同楼栋间距的同

时,进行绿色景观的设计。 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结

合城市绿化带进行绿化设计,以减少对绿色景观的重

复投入。 另外,也可保证了项目绿化景观需求,如图

5 所示。

图 5 景观分析图

(下转第 33 页)

第44页

2024 年第 10 期

总第 316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0·2024

Vol·316

因地而生的片仔癀科技大楼设计研究

李 旺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的中心商务区成为企业总部大楼汇集之地。 如何结

合特定的基地和环境,创作出代表企业形象的总部大楼,成为建筑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片仔癀科技大楼创作为

例,从企业文化及建筑需求、基地及环境分析、设计构思及总体布局、平面及空间创意、建筑造型分析等方面展开探讨。

梳理功能复合型企业总部大楼“因地而生”的设计实践,为企业总部大楼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片仔癀科技大楼;用地条件;企业文化;复合功能;因地而生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0 - 0029 - 05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Pien Tze Huang Technology Building of \"born for the place\"

LI Wang

(Fujia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 Ltd,Fuzhou 350001)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city's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has become a gathering place of enterprise headquarters buildings. How to combine the specific base and environment to create the

headquarters building representing the corporate imag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architects. This paper takes the creation of Pien

Tze Huang Technology Building as an example, a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spects of corporate culture and architectural needs, base and

environment analysis, design conception and overall layout, plane and space creativity, and architectural modeling analysis. It sorts out the

design practice of \" born to the place\" of the functional complex enterprise headquarters building.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the

corporate headquarters building.

Keywords:Pien Tze Huang technology building; Land conditions; Enterprise culture; Compound function; Born for the place

作者简介:李旺(1972. 3—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lw@ fjadi. com. cn

收稿日期:2023 - 11 - 19

0 引言

随着总部经济的发展,企业总部大楼所承载的职

能日趋复杂。 其不仅要满足企业总部多种复合功能

需求,还成为传播企业文化、展现企业形象的重要载

体[1]

。 然而,总部大楼的建设用地往往受到所在区域

各种条件的限制,项目的周边环境和企业需求也不尽

相同。 因而,在企业总部大楼建筑设计中,应立足基

地、环境和企业需求,“因地而生”创作出与基地环境

共生、与企业文化相融的建筑作品。

1 “因地而生”的多重含义

建筑总是存在于特定的基地和环境中。 美国有

机建筑大师莱特对此有过经典的论述,他说:“一个建

筑应该看起来是从那里生长出来的,并且与周围的环

境和谐一致”。 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

同时也包含人文环境。 建筑从特定的人文环境中生

长出来,就需要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等人文因

素,也必然要代表使用者的文化诉求。 因此,建筑设

计的“因地而生”,可以延伸出以下三个方面含义:

(1)建筑应当依据特定的基地条件进行设计。 基地

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用地形状等基地内部

条件,也包含周边建筑、市政道路、规划指标等外部条

件。 这些条件都对建筑的总体布局带来重要影响。

(2)建筑要与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谐调。 建

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也就是创造适合人们工

作和生活的新环境。 因此,建筑所创造的新环境既要

与自然环境相谐,又要融合当地人文特色,体现历史

文脉的传承。 (3)建筑要满足使用者的文化需求,表

达其文化内涵。 设计可以通过建筑形象、室内外空

间、装饰表皮的表达和隐喻,让使用者产生与其文化

需求相关的联想和共鸣,从而加强对建筑的认同感。

片仔癀科技大楼“因地而生” 的设计实践,就是基于

以上三方面的理念进行创作。

2 企业文化及建筑需求

2. 1 企业文化背景

企业文化是企业和社会普遍认可的相对稳定的

企业核心价值观[2]

,知名的大型企业大多数都形成自

第45页

·3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身独有的企业文化。 作为我国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大

型药企和知名上市公司,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

司(以下简称“片仔癀药业”)形成了自身优秀的企业

文化。 通过对片仔癀药业企业文化的深入解读和研

究,提炼出与本项目建筑创作相关联的以下三点:“上

善若水”是企业良药济世、惠泽四海的永恒初心;“和

合共生”是企业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始终追求;“传承

创新”是企业弘扬国药、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 作为

片仔癀药业的企业总部大楼,片仔癀科技大楼的设计

将融合企业文化,让建筑传达的文化 “因地而生”。

2. 2 建筑概况及需求

片仔癀科技大楼总建筑面积约为 100 000 m

2

,其

中地上建筑面积 75 000 m

2

。 建筑高为 155 m,由 33

层主楼和 3 ~ 4 层裙房组成,属大型高层公共建筑。

本项目需满足片仔癀药业总部办公、科研、会议、展

览、职工餐饮及特色商业等多种功能需求,属于功能

复合型企业总部大楼。 除常规的办公科研用房外,本

项目需设置11 000 m

2的中医药特色商业中心、3000 m

2的

中医药博物馆及2500 m

2的会议中心等大体量功能用房。

这些用房在不同程度上均需对外开放,将对总部大楼

的总体布局及交通组织带来较大影响。 本项目的停

车需求较高,需满足 650 个机动车停车位及 1800 个

非机动车停车位的需求,这对狭窄的地形也将带来

考验。

3 基地及环境分析

3. 1 基地现状分析

本项目基地位于漳州市芗城区片仔癀药业园区

东侧,建设用地较为平坦。 基地西临城市干道南山

路,南临城市支路南星路,东侧与公园用地相邻,场地

交通条件良好。 项目总用地面积为 16 872 m

2

,基地

南北向总长近 300 m,东西向最宽处约 70 m,两端最

窄处仅 40 m,用地轮廓呈中部略宽的狭长异形地块。

对照建筑体量及功能需求可知,本项目的基地条件与

建设内容存在突出矛盾,给设计带来很大挑战,但同

时也让建筑有了“因地而生”的契机。

3. 2 周边环境分析

本项目地处漳州高新区中心区域,基地北侧距九

龙江仅 300 m,江对岸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漳州古城。 作为漳州的母亲河,九龙江在此江段呈平

缓的弓形蜿蜒向东,将基地环抱其中。 清澈的九龙江

水契合片仔癀药业“上善若水” 的企业情怀,也赋予

了基地水的灵气,水自然也就成为设计的重要元素。

基地西北侧为历史悠久的南山寺和南山文化生态园,

区域内保存着漳州传统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地域文

化氛围浓郁。 基地西南侧为建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

片仔癀大厦,目前仍为片仔癀药业的总部办公楼。 在

这样的建筑环境中,如何处理新旧关系并实现传承与

发展,是片仔癀科技大楼设计的重要课题。 基地环境

分析图如图 1 所示。

图 1 基地环境分析图

4 设计构思及总体布局

4. 1 设计构思

通过对基地现状、周边环境及企业文化的分析,

发现“水”是本项目“因地而生”的重要元素。 项目地

处九龙江畔的狭长地块,而水的柔顺与力量可以化解

基地狭窄异形之困,“上善若水” 是片仔癀药业的企

业情怀。 这三点恰好与前文所述的“因地而生”的三

层含义(基地、环境及文化)相契合。 因此,本项目采

用“水”作为设计的灵感来源,以如水般的自由曲线

化解基地的不利条件,将水的柔美与力量体现于建筑

设计中。 运用水的流畅曲线将建筑的形体、空间、景

观与周围环境融合于一体,表达出“和合共生” 的企

业文化理念,体现出流动建筑艺术之美。

4. 2 总体布局生成

分析基地现状和功能需求可知,狭长异形的用地

条件与大体量总部大楼建设需求存在矛盾。 在确定

了“水”这个设计出发点后,采用自由曲线化解基地

不利条件时,如何让建筑因地而生? 核心焦点在主

楼。 本项目主楼体量巨大,其位置及平面轮廊将对总

体布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基地南北狭窄,主楼只能布局于 70 m 宽的

中部位置。 通过对基地平面深入研究,发现中部用地

轮廊往北慢慢收窄,往南则急剧内凹,形成刀把形用

地平面。 考虑到本项目商业中心体量较大,主楼在中

部落位时尽量偏南设置,留出北侧用地布置相对独立

的商业中心,主楼南侧顺应地形自然延展出裙房。 由

第46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李 旺·因地而生的片仔癀科技大楼设计研究 ·31·

于主楼高度接近 155 m,且处于九龙江南岸核心区

位,设计需整体考虑城市各角度的建筑形象。 因而主

楼平面轮廊采用中心对称的圆弧三角形,以柔顺饱满

的形态面向城市各个方向。 考虑到西南侧片仔癀大

厦的朝向与方位,主楼主要形象面朝向西南方向偏

转,与片仔癀大厦遥相呼应。 这种偏转恰好契合地形

红线,同时让主楼其余两面直接面江,使建筑的沿江

形象更加饱满,也为高层办公空间创造了最大的江景

视野。

裙楼的平面形态与主楼相统一,以“水” 的柔顺

曲线契合用地且呼应主楼,形成了以主楼为核心,裙

楼顺应地形往南北两翼自然生长的态势,塑造出流畅

的建筑形体。 南侧裙房主要功能包括总部入口大堂、

博物馆及会议中心。 北侧裙房作为相对独立的中医

药特色商业中心,商业用房在一、二层与主楼断开,形

成大尺度灰空间;三、四层与主楼相连,形成完整形

体。 至此,“一核两翼”的总体布局顺应地形“因地而

生”。 总平面如图 2 所示。

图 2 总平面图

4. 3 交通组织

本项目交通组织充分结合用地条件和总平布局

进行设计,实现人车分流、内外分离。 由于基地狭窄,

项目在设置两层地下停车库的同时,在基地南侧设置

地下五层立体智能停车库。 该车库采用全智能无人

停车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基地的停车效率,满足了机

动车停车需求。 在人车分流方面,主要车行口设于南

山路南北两侧及南星路东侧,企业办公及外来访客车

辆均由南山路南侧车行入口进入,经内部路到达地下

车库出入口。 商业中心车辆由南山路北侧车行口进

入,就近直达地下车库出入口。 机动车出口分别位于

南山路北侧及南星路东侧,与机动车入口实现分离。

本项目沿南山路设置两处人行入口广场,分别是位于

南山路中部的企业总部入口广场及北部的中医药特

色商业广场,企业总部人员与商业人员均在广场集

散,实现人车分流。 在内外分离方面,各功能区的后

勤入口均朝向东侧内部路,方便后勤使用。 后勤物流

主要由地下车库进入,实现物流与人流分离。

4. 4 园林景观

景观设计紧扣“水”的主题,将“涟漪” 元素从建

筑立面延伸至室外景观,形成连续的整体形象。 流畅

的铺地曲线穿插于自由变换的绿地之中,蜿蜒的水面

围绕着建筑基底,线与面的融合凸显水波荡漾之美。

园林布局从城市空间出发,在地块南侧的道路交叉口

留出 2000 m

2的集中绿地,成为本项目与片仔癀大厦

之间的城市绿岛。 园林设计结合片仔癀药业的企业

需求,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传统中医药体验公园。

设计以片林塑造公园整体形象,结合涟漪般的园路栽

植药用地被及灌木,让人们在漫步中,体验中医药植

物。 景观设计效果图如图 3 所示。

图 3 景观设计效果图

5 平面及空间创意

5. 1 平面布局

根据“一核两翼” 的总体布局和企业功能需求,

本项目地上分为中医药特色商业中心、企业总部公共

区以及主楼办公区三个功能区域。 三大区域既相对

独立,又联系便捷。 中医药特色商业中心设置于北侧

裙房一至三层,为集中式商业中心。 建筑内部商业空

间围绕室内中庭,采用大开间商业布局,利于后期企

业招商。 商业中心三层采用大跨度过街楼,与企业总

部公共区相连,使商企交流更为便捷。 企业总部公共

区包含主楼 1 ~ 4 层及南侧裙房,总部主入口面向南

山路设置。 入口大堂作为企业总部公共区的核心空

间,采用三层通高的大尺度开敞空间布局。 主楼交通

筒芯、企业展厅、企业博物馆及会议中心均围绕大堂

布置,形成企业对外交流的城市客厅。 主楼四层设置

企业职工餐厅,餐厅外的裙房屋面布置屋面花园,提

供良好的户外餐饮及休憩场所。 主楼办公区设于5 ~

33 层,以避难层为界,分为低、中、高三个办公区。

第47页

·3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办公电梯分组分区设置,结合三角形筒芯平面,采用

“T”形布局,提升平面利用效率。 主楼标准层采用圆

弧三角形平面,外围均面江或朝向城市景观,为办公

空间创造出良好的采光环境及景观视野。 建筑底层

平面图如图 4 所示。

图 4 建筑底层平面图

5. 2 室内空间创意

室内空间设计运用流畅的自由曲线呼应“水”的

主题,与建筑造型充分融合,实现室内外一体化的设

计理念。 企业入口大堂三层通高,大堂中庭正对主入

口处设置景观旋转楼梯,景观水面环绕在流线型的楼

梯周边,呼应着“水”的设计立意。 大堂二、三层临中

庭采用大尺度弧形连廊联系主楼与裙房,与周边弧形

玻璃幕墙外墙自然衔接,共同围合形成水滴形的玻璃

中庭空间,隐喻“上善若水” 的企业文化。 大堂室内

布置适合的绿植,营造立体绿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与

企业科技生态的理念契合。 除大堂外,企业博物馆及

中医药特色商业中心的室内中庭均采用弧线元素,打

造自然和谐的室内空间。 入口大堂室内效果图如图

5 所示。

图 5 入口大堂室内效果图

6 建筑造型分析

6. 1 整体建筑造型

本项目将“水”的柔美曲线融合运用在建筑造型

设计中,超高层主楼造型结合中心对称的园弧三角形

平面逐层内收,形态优雅挺拔,以圆润饱满的姿态面

向城市的各个方向,塑造出优美的滨水塔楼形象。 裙

房造型以主楼为核心,舒展的两翼曲线自然上升与主

楼融为一体,形成“一核两翼”的流畅形体,体现建筑

流动之美。 建筑效果图如图 6 ~ 图 8 所示。

图 6 鸟瞰图

图 7 沿南山路透视图

图 8 沿江透视图

6. 2 表皮与细部

基地邻近南山寺和南山文化生态园,建筑裙房近

地界面的立面风貌努力实现与漳州传统建筑相谐调。

建筑南侧裙房二层以上玻璃幕墙外设置古铜色传统

纹样的金属风动幕墙,幕墙后隐隐透出室内砖红色墙

面,与漳州传统建筑的主色调相呼应,并与片仔癀企

第48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李 旺·因地而生的片仔癀科技大楼设计研究 ·33·

业标志相契合。 风动幕墙下方采用大尺度连续变化

的外挑铝板作为入口雨篷,弧形的雨篷外缘均匀设置

抛物线形的金属拉杆并挂设风动叶片,形成优美的风

动幕墙曲面。 宛如传统建筑坡屋面上的片片琉璃,随

风而动,波光粼粼,使企业总部主入口在现代与传统

的融合中得以凸显。 北侧商业裙房外立面构件则以

“水波”为母题进行抽象简化,形成横向渐变装饰线

条。 线条后衬古铜色传统纹样的穿孔铝板,结合 LED

照明展示传统元素图案,表达对传统的尊重。 由此,

建筑立面风貌设计实现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创

新”。 建筑局部效果图如图 9 ~ 图 10 所示。

图 9 企业总部主入口透视图

图 10 商业中心入口透视图

7 结语

所有的建筑均生长于特定的基地条件、周边环境

以及文化背景之中,企业总部大楼也不例外。 建筑创

作所能做的是挖掘、发现、解读并深刻理解它们。 只

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中获得营养和灵感;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赋予企业总部建筑以生命,使其因地而生。

参 考 文 献

[1] 池爱信,牟西希. 总部办公建筑方案设计解析———以杭

州个推总部办公楼为例[ J]. 建筑与文化,2022(1):239

- 241.

[2] 高昊,赵劲松. 企业文化在企业总部建筑创作中的表达

机制[J]. 建筑创作,2018(6):150 - 155.

(上接第 28 页)

5. 4 做好节水设计

水资源的利用,一直都是绿色建筑设计的主题。

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同样坚持节水设计的理

念,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和充分的利用。 减少对水资源

的浪费,主要体现在施工现场和生活区域的节水系统

设计和节水工具的使用。 施工时,严格按照用水方案

进行管理,提高用水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另

外在绿色建筑运行过程中,也应加强对水资源利用的

监测和跟踪。 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远程抄表

等功能,并且通过相关算法进行水资源利用异常提

醒。 在绿色建筑设计时,应在成本运行的情况下,加

强对具有远侧监测功能的水电表使用。 在避免人工

过多干预的情况下,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

6 结论

本文结合福州某绿色建设的设计实践,针对绿色建

筑设计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难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

上进行应用策略的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在保证建筑施工

质量和成品质量的基础上,采用对环境污染小和能耗

低的材料进行施工,在施工之前应做好碳排放的计算

和统计,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可以借助一些分析软件,对绿色建筑设计的

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其是否满足规范和相关国家政策

的要求。

(3)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做好对项目场地

选址、采用自然光、节地和节水等方面的设计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方里圆. 基于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某高层装配式住宅项

目施工技术研究[J]. 福建建筑,2022(7):48 - 54.

[2] 陈佳挺,刘妍.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 BIM 功能探究[ J].

福建建筑,2018(7):26 - 28.

[3] 蔡明威. 以提高获得感为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探究—结合

新加坡绿色建筑经验[J]. 福建建筑,2022(12):20 - 24.

[4] 胡剑. 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中的应用[ J]. 山西建

筑,2016,42(2):199 - 201.

第49页

2024 年第 10 期

总第 316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0·2024

Vol·316

空间网格结构球形支座受力性能研究

王 林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23)

摘 要:在空间网格结构设计和施工中,支座节点的承载力在网架结构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采用 ABAQUS 分别比较三

种类型球形支座在不同支承位置的受力性能。 从支承位置看,边(角)支座和中支座的屈服承载力基本一致,中支座的

极限承载力明显较高。 从支座类型看,组合支座的屈服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远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支座。 同时,在中

支座时,由于处于对称受力状态,半空心球支座屈服承载力高于空心球支座;而在角(边)支座时,则处于非对称受力状

态,其屈服承载力较低。 此外,半空心球支座和组合支座有利于支座的加工和施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钢材、降低

造价。

关键词: 空间网格结构;ABAQUS;球形支座;受力性能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0 - 0034 - 04

Research of Bearing Capacity with Ball Support in Spatial Grid Structures

WANG Lin

(China MCC5 Group CORP. Ltd. ,Chengdu 610023)

Abstract:The capacity of supports play a key role in stru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patial grid structures. The article analysis stress

performance of three different support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by ABAQUS. Compared with different positions of supports, the middle support

has obviously higher ultimate - bearing capacity than corner and edge supports but the three position - supports have similar yield bearing

capa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yield - bearing capacity and global stability of combination - support are much higher than other two. Also,

yield -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half hollow - ball suppor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hollow - ball support at position with corner and edge because of symmetrical forces while the half hollow - ball support has loser yield - bearing capacity subjected to asymmetric forces of the middle support. In addition, the half hollow - ball and combination - support could be beneficial for process and construction, and costs can be

reduced by saving steel.

Keywords:Spatial grid structures; ABAQUS; Ball support; Bbearing capacity

作者简介:王林(1991. 01— ),男,工程师。

E-mail:wang0109@ alu. cqu. edu. cn

收稿日期:2023 - 12 - 13

0 引言

空间网格结构是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种

空间结构,也是具有壳体结构特性的曲面形状网格结

构[1]

。 空间网格结构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结构,随着

跨度的不断增加,对支座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空

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

(结构找形[2 - 4]

、稳定性[5 - 6]

、抗风[7]

、抗震[8 - 9] 等方

面)、空间结构体系[10 - 11]以及新材料[12 - 14] 等方面,而

支座的形式以及承载力对于空间结构的性能有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空间网格结构的支座形式,主要

是焊接空心球节点和螺栓球节点[15]

。 焊接空心球节

点制作简单,连接方式不受杆件数量和杆件尺寸限

制,特别适用于与大杆件和多杆件的连接情况;同时

其可以较好地使杆件和空心球实现对中,避免偏心

受力,节点的承载力相对较高,设计的灵活性也较

大。 而螺栓球节点具有理想的机械性能、装配化程

度高、易于工地安装等优良的特性,但其受杆件尺寸

和杆件数量的限值较大,且承载力相对于焊接空心

球来说偏低。 基于焊接空心球的灵活性,焊接空心

球支座成为大跨度空间结构应用较多的一种支座节

点,但是焊接空心球节点的加工制作还有待提高。

本文针对空间网格结构的支座形式,提出了空心球

支座、半空心球支座及组合支座三种球形支座,并采

用 ABAQUS 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支座的受力

第50页

2024 年 10 期 总第 316 期 王 林·空间网格结构球形支座受力性能研究 ·35·

性能及失效形式,给相关试验研究、设计及施工提供

一定的参考。

1 试件设计

在焊接空心球节点的基础上,针对网格结构支座

所处的不同位置,设计了表 1 所示的空心球支座、半

空心球支座和组合支座。 空心球支座由空心球和圆

管组成,半空心球由空心半球、圆管和钢环组成,组合

支座在半空心球支座的内部填充微膨胀混凝土形成。

设计考虑了不同的支承位置和不同数量杆件的连接

形式对支座受力性能的影响,包括角支座、边支座和

中支座(三杆连接柱帽和四杆连接柱帽)。 材料强

度:钢材 Q235B

[16]

,混凝土 C30

[17]

。 各支座节点杆件

ϕ140 × 4. 5 ( 长度 300 mm),空心球或空心半球为

ϕ400 × 10,钢环为 ϕ400 × 10(高度 100 mm)。

表 1 试件类型

类型 空心球支座 半空心球支座 组合支座

角支座

边支座

三杆连

接柱帽

四杆连

接柱帽

2 有限元模型

为提高有限元分析的精度,钢结构采用 S3 壳单

元,混凝土部分采用 C3D10M 实体单元,建立了表 1

所示各个支座节点的有限元模型。

为了获得节点在轴向位移加载情况下的受力情

况,钢材采用理想弹性强化模型,泊松比 0. 3

[18]

,弹性

模量 206 GPa,屈服强度 235 MPa,极限强度 370 MPa,

极限伸长率 20% 。

混凝土材料模型选用文献[19]中考虑混凝土损

伤的拉压本构模型。 C30 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取

21. 7 MPa,弹性模量取 26. 779 GPa,极限应力对应的

应变取 0. 0022,泊松比取 0. 2,极限应变取 0. 01

[19]

材料的膨胀角角为 30°,偏心率 0. 1,双轴抗压强度与

单轴抗压强度比值为 1. 16,粘度系数为 0. 0005,不变

量应力比为 0. 6667

[19]

模型中,混凝土部分和钢结构部分的接触均采用

面面接触(Surf - surf contact),钢构件之间包括钢管、

空心球(半空心球) 和钢环等,采用等强焊接并采用

绑定(Tie)约束进行模拟。 同时,支座与下部竖向构

件仅考虑传递轴力和剪力,数值模型中仅约束支座

U1、U2 和 U3 方向的平动位移,释放各个方向的转动

位移。 有限元分析中仅考虑结构的静力或拟静力状

态下的受力情况,采用静力通用求解器(Standard Solver),以达到既满足分析精度又满足分析速度的

要求。

3 有限元分析结果

数值模拟分析了 3 种类型支座和 4 个支承位置

支座节点的受力情况。 加载方式采用沿钢管(杆件)

轴向(轴压力)位移加载,在相同位移的情况下(已屈

服)分析各个支座节点的塑性应变发展情况,进而获

得支座的受力情况和破坏情况。

3. 1 荷载 - 位移曲线

图 1 分别给出了角(边)支座和中支座在轴向压

力作用下钢管的荷载位移曲线。 当沿钢管(杆件)轴

向(压缩)位移加载到 0. 40 mm 时,由于加载的对称

性和支座条件的对称性,中支座的钢管发生率先屈

服,屈服时荷载约为 440 kN;当沿钢管(杆件) 轴向

(压缩)位移加载到 0. 70 mm 时,角(边)支座进而发

生屈服,屈服时的荷载约为450 kN。 钢管 φ140 × 4. 5

在理想条件下全截面屈服时的轴压力为 449. 93 kN,

图 1 的分析结果基本上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图 1 荷载 - 位移曲线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微信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