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23-12-2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一、导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近三年,面对疫情反复延宕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经济整体保持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2020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2022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同比增长3%,在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下整体保持平稳增长。国家级经开区作为产业集聚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国家级经开区的经济产业基础愈发坚实,但... [收起]
[展开]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第2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一、导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

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

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

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

理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

水平对外开放等。

近三年,面对疫情反复延宕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经济整体保持量的

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2020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

年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2022年前三

季度的经济同比增长3%,在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下整体保持平稳增长。

国家级经开区作为产业集聚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

量发展的重要主体。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国家级经开区的经济产业基础愈

发坚实,但也面临着不断上升的要素成本、愈发明显的资源约束,不少经开区面临土

地资源不足,部分新产业出现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等现象,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科技

含量、深化改革开放等高质量发展课题摆在面前。特别是,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

严峻形势,国家级经开区应该在吸引外资、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制造业提质

增效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230家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13.7万亿元,同比增

长15.4%,增幅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占全国GDP比重为11.9%;进

出口总额8.7万亿元,同比增长21.9%,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为22.3%;实际使用

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金额684亿美元,同比增长14%。

01

第3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商务部 2021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的

前30 位作为研究,分别是苏州工业园区、广州经开区、北京经开区、天津经开区、昆

山经开区、江宁经开区、青岛经开区、烟台经开区、杭州经开区、合肥经开区、南京经

开区、广州南沙经开区、芜湖经开区、长沙经开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经开区、武汉

经开区、成都经开区、大连经开区、嘉兴经开区、上海金桥经开区、西安经开区、郑州

经开区、徐州经开区、杭州余杭经开区、宁波经开区、东侨经开区、沈阳经开区、长春

经开区、吴江经开区、北辰经开区,梳理这些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状况、进展和成效,整

理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并以专章呈现其 2022年度营商环境便利度状况。

02

第4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二、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状况

国家级经开区作为中国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和开放平台,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

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国家级经开区通过搭建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

聚集、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等多项举措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

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积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

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的增长引擎。国家级经开区

也在积极吸引外资,稳步扩大制度型对外开放,推动贸易优化升级,深度参与全球产

业分工和合作,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本章节呈现国家级经开区在提升产出效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科技

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等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的进展及不足。

1.提升经济产出效能

得益于国内较好的疫情防控形势,以及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出口红利,

2021年30个国家级经开区实现较好的经济产出。

2021年约有10家经开区GDP突破2000亿元,其中广州经开区和苏州工业园

区的GDP突破3000亿元,分别达到3496亿元、3330亿元。这30家经开区中有3

家GDP增速超过20%,分别是东侨经开区、北京经开区、上海金桥经开区,分别得益

于锂电、疫苗、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单位土地GDP产出强度来看,排名第1的漕河泾经开区每平方公里产值超过

151亿元。漕河泾经开区推行“人大立法、政府管理、公司运作”的模式,其不设管委

会的市场化管理机制让其拥有敏锐嗅觉,善于抓住先机。漕河泾经开区是园区产业

转型升级的示范代表,其主导产业从传统的微电子制造加工业,转型为集成电路、人

工智能等先导产业,集聚了腾讯、微软、商汤、依图、字节跳动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

和独角兽企业。

03

第5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2.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区域综合实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

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实践来看,国家级

经开区均将科技创新提到很高地位,持续加大人才、技术、资金等招引力度,不断培

育壮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积极搭建创新平台等。

数据显示,2021年这30个国家级经开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接近2万家,有5

家经开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广州经开区和苏州工业园区高新技术

企业数量突破2000家。

比如广州经开区 2021 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 2256 家,当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2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超2000家,认定瞪羚企业413家。广州经开区2021

年聚集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系列院所及各类高端研发机构累计

超1000家,累计建成孵化器总量113家。广州经开区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投入超255亿元,投入强度达6.14%,稳居全国前列。

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调研了解,部分经开区2021年研发投入强度低于所在城

市的综合投入强度,部分甚至低于全国平均值(2.44%),显示出这些经开区加工制

造业的产业底色,其产业附加值、科技含量等有待提升。

3.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

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

04

第6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增长引擎。

梳理发现,国家级经开区均在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分经开区的新兴产

业已经初具规模。2021 年部分经开区凭借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实现较快增

长。比如东侨经开区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等龙头企业为牵引,积极实施产业链

招商,其凭借以锂电新能源为核心产业的高速发展,2021年首次进入商务部公布

的全国经开区排名前 30 位。北京经开区积极布局高端汽车、产业互联网、生物医

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2021年累计供应国内外新冠疫苗超17亿剂,生物

工程和医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超2倍。

2021年数据显示,广州经开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开区、北京经开区和天津

经开区5个经开区的工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其主导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

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并且在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元宇

宙等来科技前沿领域的产业。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各个经开区布局的战略新兴产业多有雷同之处,其技术潜

力、市场前景、投资回报等具有不确定性,需要经历市场和时间的考验。因此,坚持

经济和技术并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提升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集

群高质量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4.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国家级经开区作为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的重要平台愈发凸显,2021年这30家

经开区进出口均保持较好增长,实际利用外资方面多数保持正增长。从进出口总量

来看,2021年苏州工业园区外贸总额突破了7000亿元,昆山经开区外贸总额达到

了5445.07亿元,规模遥遥领先;从增速来看,2021年武汉经开区、沈阳经开区、北京

经开区、青岛经开区进出口增速超过50%。

05

第7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从实际利用外资数据来看,大多经开区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广州经开区2021年

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了170.71亿元,西安经开区达到144.85亿元居第二位。近年

来,西安经开区着力打造内陆面向“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在推进全面对外

开放方面取得不错成绩,其吸引外资规模领先中西部地区,也领先很多东部沿海经

开区,就是一个例证。

5.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国家级经开区不断提升行政效能,落实好各项惠企政策,为企业破解难

点痛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市场活力更好释放。

比如江宁经开区打造“一站式”政策服务品牌,梳理、汇编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

政策,完善政策数据库和企业数据库,根据政策特征和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变企业

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为不同企业量身定制一对一政策服务包;同时,针对原本分散

的政策申报流程,在挂网签字、申报编码、审核评分、上报审核等多方面修正优化,推

动形成较为统一的工作机制。

通过构建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对这 30 个经开区 2021 年数据进行汇总测算发

现,广州经开区、昆山经开区、苏州工业园区、武汉经开区、北京经开区、广州南沙经

开区、上海金桥经开区、长沙经开区、青岛经开区、合肥经开区这十个经开区2022年

度营商环境便利度综合表现较好。

06

第8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三、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本章筛选了总体排名前5的国家级经开区,分别是广州经开区、昆山经开区、苏

州工业园区、武汉经开区、北京经开区,梳理这些园区的高质量发展经验。

(一)广州经开区:强化科研投入壮大新兴产业集群

1984 年只有 9.6 平方公里的广州经济开发区获批启建,作为广州对外开放的

桥头堡,当时通过引进“三来一补”短平快项目,打下了制造业基础;20 世纪 90 年

代,其开辟保税区、东区、永和经济区,工业年均增速超过50%;21世纪初启动建设

科学城、知识城、生物岛等项目,开启了自主创新阶段,工业总产值占广州比重超过

1/4。

2021年广州经开区的GDP、规上工业总产值、实际使用外资等多项指标稳居全

国经开区第一位。广州经开区是广州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主引擎——拥有新型

显示、汽车、新材料3大两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绿色能源、生物安全、高端

装备、美妆大健康5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广州全市比重超过

50%;2021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1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广州市首个投入强

度超过6%的区,连续4年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一。

广州经开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主导产业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

提升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当前正在推动转向高度知识密集、科技创新驱动的阶

段。广州经开区目前的成绩,得益于其挖掘产业内生增长力,推动制造业的升级,通

过打造创新发展平台、借助金融力量,推动产业集聚、科技型企业加快成长。目前,

广州经开区拥有4个重大战略型创新发展平台,包括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

广州国际生物岛、黄埔临港经济区,还在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

以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资本市场的帮助下,广州经开区科技企业表现亮

眼,2022年广州经开区贡献了广州超一半的科创板上市企业,集中在医药生物、新

07

第9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领域。

(二)昆山经开区:

持续提升对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全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

昆山经开区是这30个经开区中唯一的县域国家级经开区。昆山经开区创立于

1984年,最初东依上海,通过与上海企业联营的方式打下最初产业基础;后从四川、

贵州等地引进电子信息产业;20世纪90年代借助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东风,一批台

资巨头相继落户;21世纪初,昆山出口加工区成功获批率先封关运作后,积极光布局

光电产业园。

昆山经开区以务实的作风,蹚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外向型发展道路。2021年

昆山经开区GDP达到了2299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238亿元,外贸总额达到

了5445.07亿元,这些实打实的数据稳居国家级经开区前列。

当前,昆山开发区正全力以赴推进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创新

集群,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和“现

代服务业提升计划”,重点培育“2+5+1”产业体系,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

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标杆,布局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高端食

品5条新赛道,推动千亿级现代服务业体系和千亿级元宇宙产业加速崛起。

围绕打造投资创业“首选地”,推动营商环境提升,全力打造“昆如意”“开心办”

营商服务品牌。2021 年昆山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为 52.26 亿元,同比增长

12.5%。作为台商投资高地,2021年昆山经开区的台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近3900

亿元人民币,进出口额超640亿美元,税收超110亿元人民币。昆山经开区累计引进

欧美、日韩、港澳台等51个国家或地区的客商投资项目2700多个,投资总额超430

亿美元,注册外资超250亿美元,《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投资设厂52家。

当前昆山开发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正积极推进“产城融合”,不断丰富配套的

公共服务,向城市功能多元化、完善化、综合化园区方向演变。

(三)苏州工业园区:

以全球视野谋划产业发展和创新,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异军突起

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于1994年,为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合作项目,其规划建设以新

加坡裕廊工业园区为蓝本,创建之处就承担着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

苏州工业园区多年来坚持全球视野谋划产业发展,抓住全球产业链升级和价值

08

第10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链重构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溢出。与此同时,苏州工业园区紧抓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贸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探索与上海的补位发展。目前,苏

州工业园区已成长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科研教育

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是中国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对外开放

窗口。

2021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GDP 3330.3亿元,在国家级经开区中规模居第二

位;规上工业总产值6345.5亿元,规模居第二位;外贸总额达到了7232.53亿元,稳

居第一位,遥遥领先于其他园区。2021年苏州工业园区实际利用外资规模127.3亿

元,居第三位,保持领先地位。苏州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企

业,引进居产业核心地位的龙头项目,集聚高端项目、高端要素、高端人才,截至目前

共引进来自90余个国家的各类外商投资企业近5000家,累计引进101家世界500

强企业项目166个,实际利用外资十年来始终保持高位。

苏州工业园区致力于打造开放创新枢纽,以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引入世

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国际合作创新平台。围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

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建成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蒙纳士科学技

术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等20多个国际合作创新平台。二是紧跟科

技创新全球化趋势,在海外创新密集区布局离岸创新中心,园区以此促进创新资源

流动、开展柔性引才,构建开放创新格局。依托苏州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海外人才离

岸创新创业基地试点的机遇,园区已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建设了22个海外离岸创新

中心,成为园区识别和培育前沿项目的“捕捉器”。

此外,近年苏州工业园区还大力推动国际合作孵化器建设,苏州腾飞创新园企

业孵化器、西交SKEMA国际创新创业园、欧朗物联硬创空间等科技创业孵化载体与

新加坡、法国、美国等相关机构和创新企业开展了孵化合作,累计孵化企业近 600

家,吸纳就业近万人,每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逾百场,搭建起联结技术创新与成果转

化的桥梁,并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技术转让等方面探索形成一系列创新经验。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将生物医药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一号产业”。目前,苏

州工业园区聚集的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突破2000家,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其产业综

合竞争力、人才和技术竞争力等居全国经开区前列。生物医药是各大园区经济转型

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产业,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国内先行地区,苏州工业园

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起势快、成长迅速。2006年3月,成立苏

州生物纳米科技园(后更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2008年名列全球十大研究学院

09

第11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榜首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将目光投向苏州工业园区,将园区确定为亚洲唯一的分会

场;2020年,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药学院,成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新锐力量。随

后,一批又一批国内外生物科技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创新创业团队聚集于此,将苏州

工业园区推升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领军园区的高度。

(四)武汉经开区:加快5G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

31年前,以神龙汽车30万辆轿车项目落地为依托,武汉以全市之力推进武汉经

开区的建设。过去三十多年间,武汉经开区历经四次空间拓展,面积从创业之初的

10平方公里拓展到489.7平方公里。目前,武汉经开区将全域划分为八大产业板

块,设置商务城、智慧生态城、先进制造产业区、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港口物流园、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通航及卫星产业园等7个行政性质园区管理机构和1个农业

发展投资公司。

武汉经开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2021年全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累计实现产值

2155.1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1.1%;全区汽车总产量94.3万辆,占湖北

省汽车产量的44%,占武汉市的68%,汽车制造业是园区的产业底色。近年来,武汉

经开区建立了以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东风岚图、神龙汽车等东风系企业为核心,

智新半导体、法雷奥等零部件企业为配套的企业集群,并依托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

联汽车基地,集聚了东风云峰、路特斯全球总部、武汉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创新中心、

车百智能网联研究院等一批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自动

驾驶开放/封闭测试基地。

这些年,武汉经开区不断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现代化升级,通过抢抓数字经济

新机遇,以云为基、以数为翼,深入推动5G与实体经济、制造业更深融合,推动汽车

制造全面迈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目前,武汉经开区已累计建设1230个5G基

站,基本实现5G信号全覆盖,居民区、自动驾驶测试区、学校及重点工业园区等重点

区域5G信号高质量覆盖。5G工业互联网助力武汉经开区更多企业装上“智能大

脑”,比如岚图汽车率先成为“5G全连接工厂”,可实现对生产、管理全要素的管理,

生产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全球首家全工序采用3D数字孪生技术来规划设计和

建设的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厂,能够高度柔性化的生产线能快速切换、生产多达96个

不同配置的车型。

武汉经开区以产业链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在技术、产品、服务等领域持续创

新。2021年武汉经开区专利授权总量达到8490件,同比增长87%,其中发明专利

10

第12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授权1443件,同比增长152%;截至2021年底,武汉经开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达120件,位居全国经开区前列。此外,武汉经开区先后新设立武汉经开投促产业

投资基金、湖北高质量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认缴规模均超过50亿元。武汉经开区大

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强化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培育,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

力。

(五)北京经开区:以绿色招商推动产业低碳发展,疫苗带动工业产值迅速扩张

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政府计划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立新型产业工业园区。

1991 年,北京市政府确定了亦庄产业园项目,当时称为“北京市亦庄工业小区”。

199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方案,经开区同时享有“国家

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双重优惠政策。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北京经开区逐渐成为了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新

城。北京经开区积极布局高端汽车、产业互联网、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

集群,2021年累计供应国内外新冠疫苗超17亿剂,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产值同比增

长超2倍。

得益于以疫苗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增长,2021年北京经开区实现了

跨越式发展。2021年北京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6亿元,同比增长28.8%,该

增速在这 30 个经开区中居第二位;实现工业总产值 5597.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6.7%,实现高速增长,占北京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跃升至22.9%。

作为首都经济的代表,北京经开区的绿色转型颇具示范意义。北京经开区严把

入区企业在环境、能耗方面的准入门槛,用绿色招商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围绕主导

产业,形成协同创新产业链,持续降低产业链运输成本和包装等资源消耗。北京经

开区推出的绿色发展资金累计支持项目455个,对加快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挥重要

作用。2021年北京经开区的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超16%,达到0.1028吨标准

煤/万元,是北京市能耗强度的二分之一,是全国平均能耗强度的四分之一。2021年

北京经开区PM2.5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该PM2.5累计浓度创有监测记录以来

最优水平,近十年来北京经开区PM2.5浓度累计下降67%。北京经开区地表水和地

下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稳定,凉水河(经开区段)获评华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示范河

湖”。

北京经开区凭借建立的一系列“无废模式”,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入选国家“十

四五”时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的国家级经开区。这背后是一批绿色工厂助

11

第13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力,初步形成了核心产业绿色升级带动全产业链减废提质、服务工业固体废物全生

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生活垃圾分类产城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助力节能环保产业

培育等经验模式。按照计划“,十四五”时期,北京经开区的绿色工厂将累计达到150

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累计达到30家。

近年来,北京经开区持续提升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建设质量,完善多

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

好的绿色发展体系,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产城融合的综合新城、宜业宜居的绿色城

区。

12

第14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四、经开区营商环境评价

当前,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

于维持市场良性竞争、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是推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有力保障。

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在商务部2021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

核评价结果中综合排名前30名的国家级经开区为研究对象,开展营商环境评价。

指标模型设置上,评价模型沿用了此前报告中的三级指标设置。一级指标即经

开区营商环境指数,表明经开区营商环境的综合评价结果;二级指标有6个,包括市

场容量、软环境、商务成本、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绿色发展;三级指标以客观指标为

主,包括反映经开区产值表现的经开区GDP、GDP增速和规上工业总产值情况,反

映经开区外资利用情况的实际使用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速,以及反映经开区经

营成本的经开区工业水价、电价和工业气价格情况。

指标测算依旧采取无量纲化的方式。数据来源上,报告以2021年经开区相关

数据、所在城市数据、启信宝第三方数据等为依据,部分经开区未公布的数据以所在

城市数据替代,部分指标未有官方最新数据为测算估算数据。

评价结果显示,2022年度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排名前10位的经开区分别是,广州

经开区、昆山经开区、苏州工业园区、武汉经开区、北京经开区、广州南沙经开区、上

海金桥经开区、长沙经开区、青岛经开区和合肥经开区。

广州经开区、昆山经开区、苏州工业园区凭借在市场容量和软环境方面的综合

排名优势已连续三年居于领先地位,其中广州经开区在地区总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

方面表现突出,而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经开区则在外贸总额和规上工业总产值具有

相对明显的领先优势。

2021年首次进入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前30名的吴江经开区、嘉兴经开

区、杭州余杭经开区和东侨经开区均在绿色发展方面表现良好,但受限于市场容量

13

第15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和软环境方面的得分劣势,综合排名相对靠后。值得一提的是,东侨经开区得益于

锂电产业发展迅速,2021年GDP增速和规模工业总产值表现较为亮眼。与此同时,

长春经开区和北辰经开区的排名较上一年无明显变化,总体排名相对靠后。

21世纪经济研究院通过梳理发现,上海金桥经开区、大连经开区、宁波经开区、

芜湖经开区、江宁经开区、北京经开区、合肥经开区、武汉经开区、青岛经开区是

2022年度营商环境评价排名上升幅度较大的9个经开区。其中,北京经开区凭借快

速扩大的市场容量、有效改善的绿色生态和发达的基础设施整体排名提升至第 5

位。上海金桥经开区在固定投资增速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方面表现良好,软环境水

平提升显著,青岛经开区和合肥经开区则在社会服务水平上整体有所提升,地区总

产值和固投增速单项指标排名较好,纷纷跻身综合排名前10位。而宁波经开区在

市场容量方面进步明显,大连经开区则在外资利用增速表现上尤为突出,两个经开

区的综合排名大幅提升。

对专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还有如下结论。

在市场容量指数方面,报告中新增了三级指标单位土地园区 GDP 产出强度。

北京经开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开区、宁波经开区、广州经开区、武汉经开区、广

州南沙经开区和青岛经开区在市场容量指数方面整体排名靠前,其中广州经开区

2021年在GDP总量单项指标上继续排第一,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经开区凭借在规

上工业总产值和外贸总额上的优势地位稳居“第一梯队”。2021年北京经开区地区

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GDP增速表现良好,其中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尤为

14

第16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突出,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年产能达50亿剂,累计供应国内外超17亿剂,生物工程和

医药产业产值同比增速超200%;武汉经开区通过搭建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平台服务

商贸企业,积极助力区内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外贸恢复至常态水平,由于上年因疫情

冲击基数低增速达到67.5%;宁波经开区在GDP总量提升、工业产值增加和外贸总

额扩大等方面均衡发展,三个经开区的财政收入水平均在30个经开区中处于靠前

位置,总体排名较去年均有了稳步提升。此外,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以不设

管委会企业化运作的独特管理运作模式,通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研

发配套等重点产业,集聚了腾讯、商汤、云知声等一批高科技企业,以14.28平方公里

的园区规划面积创造了超过1800亿元的地区总产值,在单位土地园区GDP产出强

度单项指标上相较于其他经开区形成绝对优势。

在软环境指数方面,报告新增了固定投资增速、实际利用外资增速、高新技术企

业数量、每千家企业专利数量等指标。广州经开区、昆山经开区、北京经开区、苏州

工业园区和上海金桥经开区的软环境指数综合表现较好。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广

州经开区、广州南沙经开区和青岛经开区投资规模表现突出,位于广州的两个国家

级经开区连续两年实现过千亿,其中广州南沙经开区的增速表现较为亮眼;上海漕

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上海金桥经开区、大连经开区、芜湖经开区2021年投资增速

居前。在外资表现上,广州经开区、苏州工业园区、西安经开区连续两年实际利用外

资额维持较高水平,大连经开区、昆山经开区、嘉兴经开区和宁波经开区增速相对较

高。青岛经开区在每千家企业专利数量上表现突出。2021年,国内疫情控制相对

良好,因疫情冲击而导致经济活动受严重影响或停滞的情形相对较少,经开区税负

成本整体较上一年平均水平略有上升,但阶段性税收缓缴、提高增值税起征点、研发

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等多项减税降费措施仍持续生效,税负成本普遍仍维持在低

位水平,其中,合肥经开区连续两年优化税负成本方面成效明显。

另外,软环境指标下的科创活力也有一些有意思的结论。数据显示,北京、西

安、上海等城市研发投入强度较高,这对当地经开区的研发活动有一定带动作用。

启信宝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经开区的专利数量超过22万件,研发产出的效果较为

突出。广州经开区科创投入始终维持在高位水平,2021 年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6.14%,连续4年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开发区第一。此外,相比于其他29个经开

区,广州经开区还拥有最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而苏州工业园区在专利数量和高

新技术企业数量上均表现突出。

在商务成本指数方面,所处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是企业投资设厂、员工择业定居

15

第17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很重要的考量因素,二、三线城市整体表现更好,沈阳经开区、成都经开区、长沙经开

区、烟台经开区、武汉经开区、芜湖经开区综合排名靠前。其中,沈阳经开区、烟台经

开区、长沙经开区、芜湖经开区和长春经开区这一单项指标上表现突出,房价整体管

控情况良好,连续两年维持成本优势,而相比较之下,北京经开区、广州经开区、广州

南沙经开区、杭州经开区、杭州余杭经开区等位于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的经开区则受

限于该项指标的低分值,整体排名表现靠后。经开区的水价和气价较上一年整体未

有明显变化,电价的平均水平则出现了小幅上升,这与自2021年10月起开始进行

的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有关,高耗能工业企业的用电成本有所增加。天津

经开区、北辰经开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上海金桥经开区的用电成本仍

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基础设施指数方面,一线城市整体表现良好,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上

海金桥经开区、北京经开区、广州经开区、广州南沙经开区保持领先优势。长春经开

区、徐州经开区、烟台经开区、大连经开区和东侨经开区整体表现有待提升,其中烟

台经开区和东侨经开区两个地区在轨道交通上基本空白,需加快适用于中长距离运

输的轨道网络建设;大连经开区、沈阳经开区、嘉兴经开区、东侨经开区、长春经开区

在货运量级方面与第一梯队的一线城市之间差距较为明显。

在社会服务指数方面,杭州经开区、杭州余杭经开区、武汉经开区、郑州经开区、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上海金桥经开区、江宁经开区、南京经开区和长沙经开

区综合排名靠前。其中,郑州经开区、南京经开区、江宁经开区、武汉经开区受益于

所在城市的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具备较好的人力资源发展潜力。长沙经开区、沈

阳经开区由于所在城市的千人床位数居于领先地位,其医疗卫生服务相对更有保

障。相较于省会城市在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优势,昆山经开区、苏州工业园区、宁波经

开区、嘉兴经开区等在人力资源储备和医疗服务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位于一线城

市的经开区如北京经开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上海金桥经开区在城市孵

化器机构数量方面仍保有领先优势,广州经开区和广州南沙经开区在科创服务、医

疗服务和教育服务等各方面发展较为平均,总得分处于中上游水平。青岛经开区在

每千家企业专利数量上表现突出。

在绿色发展指数方面,新增了一般固体废物利用率和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

率两项三级指标。宁波经开区、大连经开区、南京经开区、江宁经开区、广州经开区、

广州南沙经开区、东侨经开区、芜湖经开区、等南方城市及海滨城市在PM2.5浓度改

善和空气优良率提升均有不错的表现,整体得分排名靠前。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

16

第18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多项措施致力于改善区域空气质量,2021年,30个经开区中已有超过70%的经开区

所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PM2.5年均浓度达到优等级(即低于35微

克/立方米)的地区占比超过70%。在水质改善方面,长沙经开区、南京经开区、江宁

经开区、杭州经开区、杭州余杭经开区和芜湖经开区等多水域地段表现突出。在工

业治理方面,长春经开区、芜湖经开区、东侨经开区、烟台经开区在一般工业固体废

物综合利用方面尚未达到30个经开区的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这些经开区

在绿色发展项上的总得分,需进一步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能力。

17

第19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五、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建议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集聚渐成规模,

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平台。综合来看,不

同园区发展状况有所分化,在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方面园区间竞争激烈,人力成本上

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研发能力等成为各经开区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开区的发展应紧扣高质量发展内涵,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巩

固自身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

度,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增长引擎;

同时,对标世界一流标准,持续优化地区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便利高效的

公共服务。

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关注企业诉求,优化政策供给,提升涉企服务水平

国家级经开区应致力于持续提升政务审批效率,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由

于经开区较为活跃的生产经营氛围,每年新增企业数量较多。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

的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经开区应深入推进高频事项的集成办理,提升数字政务水平,

推进行政许可事项的智能申报与审核。另外,需搭建高效的政企互动平台,及时掌

握企业和产业发展诉求,优化政策供给,及时推送相关惠企政策,促进惠企政策切实

落地。

(二)发挥本土产业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开区要实现产业升级,离不开现有的产业优势。由于不同的发展历史和资源

禀赋,各个经开区应优先巩固既有领先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有侧重地开展招商引

资,推动产业智能化和现代化转型。产业转型过程中,应适时发挥龙头产业的引领

与辐射作用,促进配套产业链的延申与完善;要加大招引力度,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

18

第20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发展壮大,注重产业链生态培育,注重研发创新环境,打造新增长引擎。

(三)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扩大外商投资范围,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经开区要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平台作用。经开区

要加大稳外贸政策落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进重大贸易

项目合作,持续优化贸易结构,创新服务贸易。经开区应加快通信、大数据、人工智

能、云计算等技术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同时要加大5G等新型网络

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数字贸易公共平台,鼓励传统贸易的数字化转型,支持跨境贸易

发展。经开区应积极衔接对标国际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如DEPA、RCEP等贸易协

定,深入研究分析国际数字贸易需求、规则和发展等规律,增强数字贸易领域的优

势。经开区要持续提升利用外资水平,适度扩大外商投资范围,精简外资项目审批

手续,加大对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新型技术、设备及零部件等的进口。

(四)推进物流降本增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持续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经开区要持续降低物流成本,强化金融支持和服务,推动市场主体经营成本进

一步降低。物流业涉及经开区企业的生产、交易、消费等多个场景,是企业经营过程

中的重要成本约束。经开区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深化调整运输结构,推

进多式联运,同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物流的信息化与智慧化。企业的经营也

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经开区应引导区内金融机构减费让利,增加信贷投放,联合机

构推出专属信贷产品,加大对园区的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五)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增强园区自主创新能力

经开区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视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注重知识产

权保护,注重对孵化器等相关科技服务业的引入,大力激发园区创新活力。经开区

可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创新要素集聚,合力推

进地区产业技术进步与发展。经开区可探索设立专项研发投资基金,鼓励对关键薄

弱环节的技术攻关,研发力度与省、市级单位或部门合作设立专项研发投资基金,促

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经开区应注重对科技型企业的培

育,通过出台组合型政策,加强对园区科技企业的分类管理,包括潜在瞪羚、瞪羚企

业、独角兽企业等,并出台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19

第21页

2022

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

(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技术研究力度,稳步推进绿色转型

经开区应积极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

高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稳步推进园区企业的绿色转型。园区可通过利用大数据、

云计算等技术建立生态环境智能化监测平台,对园区企业的能耗、碳排放等进行管

理,逐步提升园区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敦促企业逐步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

经开区可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对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

排放,以及改善整体生态的绿色技术的研究,并支持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有应用。

经开区可积极开展园区间的交流合作,借鉴学习其他的优秀做法,稳步推进园区整

体的绿色转型。

20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