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重点专科检查自评报告

发布时间:2022-10-2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2重点专科检查自评报告

1目 录第一部分 专科 2021 年度取得的主要成绩与亮点............................................. 1一、专科基本情况............................................................................................... 1(一)科室概况................................................................................................................... 1(二)科室特色................................................................................................................... 2二、2021 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及亮点...................................................... [收起]
[展开]
2022重点专科检查自评报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1

目 录

第一部分 专科 2021 年度取得的主要成绩与亮点............................................. 1

一、专科基本情况............................................................................................... 1

(一)科室概况................................................................................................................... 1

(二)科室特色................................................................................................................... 2

二、2021 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及亮点............................................................. 6

(一)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在广州抗击新冠肺炎战役中同样表现出色 ....................... 6

(二)持续完善“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科室学术思想不断完善提升........................ 6

(三)成立围手术期会诊小组,深入开展外科中医优势环节和病种研究 ................... 7

(四)继续深入科研工作,各项科研任务有序推进 ....................................................... 7

(五)发挥领头示范作用,推动全国中医经典病房建设遍地开花 ............................... 7

(六)完善“经典中医空中查房”平台,线上发挥科室学术辐射效能............................ 8

(七)成立学术专委会,进一步增强了专科的学术传播力和影响力 ........................... 8

(八)科室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全国中医进修的热门科室 ............................... 9

第二部分 专科建设具体情况 ...........................................................................10

一、专科管理能力..............................................................................................10

(一)专科建设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2020-2025 年) .............................................. 10

(二)落实专科年度工作计划......................................................................................... 17

(三)落实专科管理职责................................................................................................. 18

附件 1:广东省中医院重点专科“十四五”建设规划书(中医经典病房)................... 20

附件 2:专科规划 2020 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表 ........................................................ 55

二、专科临床能力..............................................................................................65

(一)临床技术水平......................................................................................................... 65

(二)急危重疑难病诊疗能力(近 2019-2021 的 3 年数据) ..................................... 66

(三)亚专科设置............................................................................................................. 70

(四)专科诊治水平与效率............................................................................................. 71

(五)多学科协作(MDT)............................................................................................... 72

附件 1: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2016 年版) .......................................... 74

附件 2:《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综合医院) ........................................ 82

附件 3:主攻病种诊疗方案.............................................................................................. 90

第3页

2

附件 4:主攻病种中西医研究进展................................................................................ 115

附件 5:开展多学科协作(MDT) ...................................................................................... 164

三、专科中医特色优势.....................................................................................168

(一)纯中医治疗能力与水平....................................................................................... 168

(二)主攻病种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171

(三)主攻病种收治率................................................................................................... 172

(四)实施临床路径....................................................................................................... 172

(五)主攻病种中医切入点........................................................................................... 175

(六)主攻病种数据库................................................................................................... 181

(七)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临床应用................................................................... 182

附件 1:李可古中医齐玉茹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工作总结 ........................................ 183

附件 2:齐玉茹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工作总结 ............................................................ 192

附件 3:相关临床应用医案............................................................................................ 201

(八)中医思维与中医理论传承创新........................................................................... 290

附件 4:毒性中药临床应用的院内专家共识-2021 年 ................................................. 293

(九)积极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313

(十)积极开展“治未病”干预........................................................................................ 314

(十一)积极开展“慢病管理”工作................................................................................ 315

(十二)推动“疾病康复”专科化.................................................................................... 316

(十三)出院病人随访工作........................................................................................... 316

附件 6:2021 年度出院患者随访工作总结表 ............................................................... 318

(十四)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工作................................................................................... 321

附件 7:纯中医治疗典型案例(另见纸质版) ............................................................ 322

附件 8:主攻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情况 ................................................................ 328

四、专科人才队伍............................................................................................336

(一)专科人员梯队结构合理....................................................................................... 337

(二)专科带头人........................................................................................................... 339

(三)后备带头人........................................................................................................... 342

(三)专科骨干............................................................................................................... 344

(四)专科优秀人才....................................................................................................... 349

附件 1:规培与带教文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页

3

五、科研与教学能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实验室、研究室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科研课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专科论文(发表期刊论文 23 篇)..........................................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出版专著....................................................................................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技术成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教学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继教与规培................................................................................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 1:科室承担纵向课题(9 项)..................................................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 2:科室发表专科论文(23 篇)................................................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 3:出版专著(2 部)..................................................................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 4:技术成果——授权专利 6 项..................................................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专科影响力.......................................................................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区域医疗协助............................................................................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对口支援....................................................................................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区域外患者比例........................................................................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外出会诊....................................................................................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接收进修....................................................................................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举办培训班................................................................................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 1:关于召开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典传承创新中医学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

2021 第四届经方治疗急危重症及复杂疑难病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牵头制定指南、规范(加分项)............................................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部分 专科建设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建设思路.....................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专科建设存在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专科下一步建设思路........................................................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页

1

广东省中医院重点专科检查自评报告

(中医经典病房)

第一部分

专科 2021 年度取得的主要成绩与亮点

一、专科基本情况

(一)科室概况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全称中医经典临床应用研究基地,芳村内五科),

是 2010 年 3 月在医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国首创,主要运用经

典中医理论和全国名医大师经验,配合中医特色疗法,合理结合现代医学综合手

段,中医主导救治各种急危重症及复杂疑难病,是目前全国极具特色的中医临床

研究一体化的科室。

2010 年建科以来,年轻的中医团队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中医传承

和诊疗模式,强化中医主导救治急危重症以及复杂疑难病能力,全面提升中医医

院临床服务水平与传承创新能力,目前已成为全国极具特色的急危重症中医救治

中心和复杂疑难病中医诊治中心,是国内首个设有重症监护单元的中医科室,也

是首个肺炎病人入院第一时间不使用抗生素的临床科室,收治病种多达 72 种,

收治入院病人已达 13000 多人次,吸引了众多外地、甚至国外病人前来就诊,得

到业界内外广泛关注,国内外中医同道纷纷组织前来参观交流和进修学习。2017

年更推动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启动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投入了建设资金 100 亿,截至目前已推动全国各地积极成立中医经典病房超过

100 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第6页

2

(二)科室特色

1. 特色中医团队

科室拥有多名高级学术带头人,如国医大师张学文,全国知名中医顾植山、

黄煌、齐玉茹和许家栋等。在科医生共 13 人(含主治岗位 4 人),其中高级职

称 5 人,中级职称 7 人,博士学位 4 人,硕士学位 9 人,科室人才结构合理,医

护人员均经过重症医学及现代医学急救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多种中医特色疗法,

具备丰富的中西医救治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症的综合能力和经验,综合诊疗水平及

临床疗效居国内领先地位。

2. 特色中医理念

科室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逐步确立起了以经典中医理论为核心,以全国名

中医经验为指导的学术思想,初步构建并凝炼形成了极具特色又体现经典中医原

貌的“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科室始终坚持“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以西辅中,

中西联合”的治疗理念,在全国率先运用中医手段为主导诊治各种急危重症及复

杂疑难病,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理念:

(1)理法方药回归经典,经典回归临床实践。以《易经》为理论源头,以

《黄帝内经》为宗旨,以《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为临证准绳,以伤寒经方为基

本武器,旁参温病学说及五运六气理论,辅以中医特色疗法,综合诊治疾病;

(2)以经典中医理论为核心,灵活融汇全国名医大师经验,针灸药结合救

治各种急危重症及复杂疑难病,疗效显著;

(3)以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为临证思辨模型,以病机病势为辨证核心,以

经方内服+中医特色疗法相结合的中医组合拳综合疗法诊治疾病

3. 特色用药经验

临床遵循经典中医阴阳五行、四气五味的药象理论,临证大胆突破常规思路,

形成了极强的用药特色:

(1)灵活运用《伤寒杂病论》经方,剂量回归原方原量(1 两=15.625g)及

原始药物配比,急危重症敢于原方原量,慢性常见病或取原量的 1/2 或 1/3;

第7页

3

(2)重视经方的原始煎服法,回归《伤寒论》用药法度,如一日三服、去

滓再煎、服药后喝热稀粥、以知为度等;

(3)突破“毒药”观念束缚,在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下,善于运用各种“毒

性”中药,并不受常规剂量约束,按临床需要大胆辨证使用附子、生半夏、生南

星、生麻黄、生川乌、细辛等“偏性较大”、效果独特的中药,治疗大量危急重

症及复杂疑难病,不仅疗效显著,也实证很安全。

(4)拟定“合理运用‘毒药’”临证初稿,规范应用临床。充分发挥“毒

性”中药的特色与优势,更好的提高运用中医解决临床难题,保证医疗安全。下

一步会邀请多方面专家对本指引进行深入的论证和修订。

(5)进一步挖掘国医大师朱良春、名中医李可和许家栋学术经验,优化诊

疗方案。依托医院“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持续挖掘国内名医名家的宝贵经验,

如山西名中医李可、名中医齐玉茹、名中医许家栋、脐针专家齐永等,深入总结

其理论特色、方药特色和疗法特色,不断丰富科室学术思想体系,并灵活运用于

科室临床,不断提升临床疗效。

4. 特色中医疗法

科室经十年多探索,优选优化了十数种临床疗效确切的中医特色疗法,临床

针对不同病种及优势环节,辨证选用,灵活组合,针灸药有机结合形成不同的中

医组合拳,使得科室中医特色气氛浓厚,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

科室目前开展的中医特色疗法主要有:

(1)针法类:传统针刺、易医脐针、火针、平衡针、董氏奇穴针法、颊针及

腕踝针等;

(2)灸法类:艾箱灸、艾炷灸、麦粒灸、火龙灸、雷火灸、艾灸床等;

(3)刺络放血类:三棱针放血、刺络拔罐放血等;

(4)拔罐疗法类:药物罐、普通拔罐、刺络拔罐、平衡罐等;

(5)其他疗法类:铜砭刮痧、穴位贴敷、砭石疗法、沐足疗法、耳穴压豆

等。

第8页

4

5. 特色收治病种

科室突破现代中医的专科观念束缚,不受专科、年龄和性别限制,收治内外

妇儿骨皮眼耳鼻喉等多专科病种,主攻急危重症,兼顾复杂疑难病,收治病种达

72 种,尤其是不使用抗生素纯中医治疗各类肺炎,临床疗效显著。

(1)各类急危重症:AECOPD、呼吸衰竭、哮喘、各类型肺炎;急性心衰、

顽固性心衰;急性脑梗塞;急性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休克等。

(2)各种复杂疑难病:不明原因发热、各类关节炎、顽固性痛风、颈肩腰

腿痛、风湿免疫类疾病、顽固性皮肤病、难治性失眠、产后病、乳腺增生、子宫

肌瘤、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不育、过敏性鼻炎、小儿哮喘等。

6. 特色病人服务

科室多年来坚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石,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室管理、党建

工作有机结合,创新性的形成了科室独特的“和文化”及支部的“1+2+3”(一

个中心,两条主线及三大版块)党建工作思路,并将其精神融入到了每位员工的

日常学习和工作当中,从而使得整个团队能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去服务,用真诚

和爱心赢得了患者的一致认可;科室坚持“全方位加强中医养生宣教,倡导家庭

健康管理,让老百姓少生病、晚生病和少去医院”的服务初心,不断强化中医养

生健康宣教和中医主导家庭健康管理工作,运用“互联网+中医”创新理念,灵

活运用微信公众号、医患微信群、今日头条号、视频号等新媒体社交工具管理医

患关系及跟踪随访,传播正能量及中医养生知识,目前已开放“快乐学中医”及

“素问养生学院”等系列微信群及科室医生专属门诊病人跟踪服务微信群共 70

个,持续不间断的线上中医养生知识的推送和互动、中医养生专题的周讨论、“颜

帅点灯说养生”栏目的开设、线上养生学院的推出和线下“经典有爱大讲堂”的

开设,在让 4 万多老百姓明明白白学中医,实实在在受益的同时,也极大的融洽

了医患关系,形成了良好的科室口碑,打造了一个极具特色的中医服务平台。科

室开科至今,连续 12 年无投诉发生,长时间把医院的“优质服务流动红旗”挂

在了科室的墙上,连续 3 年荣获医院“服务质量杯”大奖。科室主任颜芳也获得

了第七届“羊城好医生”、2021 年度“广东好人”等荣誉称号。

第9页

5

7. 特色建科成效

(1)临床疗效

建科以来科室共收治病人逾 13000 多人次,年龄最小 2 岁,最大 102 岁;收

治病种达 72 种,主要涉及心肺脑等急危重症及复杂疑难病;78.61%(2020 年

74.16%),抢救危重病人次数 87 例(2020 年 130 例),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 100%

(2020 年 96.15%),治疗有效率 98.98%(2020 年 98.90%);中医治疗率占出院人

数比例 76.24%(2020 年 85.57%);病床平均住院日 9.6 天(2020 年平均住院日

11.4 天),病床使用率 91.89%(2020 年 89.74%),全年中医参与率 100%,中

医治疗率 74.92%(2020 年 74.79%),中药饮片使用 99.92%,病历甲级率 100%,

抗生素使用人数比例 17.28%(2020 年 25.5%)。

(2)示范效应

科室探索取得的成效,在院内激活了员工学习中医的信心和热情,并培养了

一批年轻的“老中医”,科室日常“一床难得”,所有医生“一号难求”,在院

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建设成效引发国内外关注,吸引众多同行前来进修交

流。科室已成为医院的名片式窗口单元,每年接待全国各层面各级视察参观交流

人员超过 3000 人次,每年有超过 100 人报名要求前来科室进修学习。目前已有

省内外超过 100 家医院开设类似中医经典病房,并与 8 家兄弟医院已建立“线上

+线下”一体化学术指导协作体系,打造了颇具影响力的“经典中医空中查房平

台”,派出骨干形成对口帮扶,在业内形成相当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3)社会影响

科室的创新探索模式引发各级领导持续关注,原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蒋健、科技司司长苏刚强、

医政司副司长杨龙会、陆建伟等先后多次前来科室视察并指导;2017 年科室的

特殊定位及理念得到国家正式认可: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启动了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投入 100 亿推动全国 99 家重点中医院和 11 家重点研

究机构加快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建设,其中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作为必备的建设内涵

之一。

第10页

6

二、2021 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及亮点

(一)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在广州抗击新冠肺炎战役中同样表现

出色

科室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一方面党建相关工作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

在 2021 年 5 月底德尔塔病毒导致的新冠肺炎首次侵袭广州之际,科室在医院的

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再一次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冲锋在抗疫的第一线。科

室主任颜芳、主治医师孙良生前往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在张忠德院长的带领下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成功救治德尔塔新冠肺炎病人 167 人,死亡率为零,

其中纯中医治疗 118 例,占比 71%。在广州市荔湾区封控期间,科室原有病房快

速改建为内九留观发热病区,冒着极大的风险,和急诊科一起承担荔湾片区的大

量急危重症救治任务,40 天内九两个病区一共收治了病患 238 人,其中病重人

数 178 人(占总人数的 75.1%),年龄≥80 岁的人数有 72 人(占 30.3%),来

自中高风险地区 50 人(占 21%),出色地完成了医院交给科室的任务,为守护

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持续完善“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科室学术思想不断完

善提升

2021 年进一步深入学习顾植山教授和毛小妹教授的五运六气学术体系,并

深刻领悟中医经典中的天人合一的学术内涵,科室经过多次讨论共识“圆运动”

和“六经”的实质和内涵,通过对“一气-阴阳-四象-五行-六经-八卦”理论的整

体理解和凝练,进一步完善“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并进一步提出了该体系落

地临床实践的“三步法”,通过在临床科室带教及进修医师系统化培训中进行实

证,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这是科室连续 12 年来研习实践经典,理论碰撞临床,

从而取得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必将进一步提升科室的临床综合救治能力,并为

下一步的全国学术推广奠定基础。

第11页

7

(三)成立围手术期会诊小组,深入开展外科中医优势环节和病

种研究

2021 年,在杨志敏副院长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2021 年 10 月成立中医经典

科围手术期会诊小组,由科室骨干潘宗奇主任主导,系统规范开展术科围手术期

多学科协作会诊,打造移动式的中医经典队伍。截至目前,会诊人数达 770 人,

会诊人次超 2130 次 会诊科室有 20 余个,涉及普外科、大血管外科、心脏外科、

胃肠道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科、乳腺科等各专科病种围手术期,病种

涉及各个术科围手术期难治问题如:脑出血术后非感染性发热、脑梗塞\\出血术后

复苏、胃肠功障碍、伤口愈合不良、心脏\\大血管术后康复等,运用中医经典理论

为指导,以六经辨证的角度探索围手术期优势病种与现代医学难点问题为切入点,

进行针药结合(经方联合针灸)治疗,有效减少重大手术创伤和后遗症发生,逐

渐形成简单有效、易于推广的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诊疗规范。目前已明确中医经典

优势病种为甲状腺术后、胃肠道术后胃肠功障碍、脑出血术后,已形成书面的临

床指引,将进一步进行临床数据收集,撰写论文及拟行相关科研课题研究。

(四)继续深入科研工作,各项科研任务有序推进

专科 2021 年的科研工作在延续前期创新团队研究计划的基础上,继续以此

为抓手和契机,不断提升科室科研实力,加快科研成果产出,2021 年新申请获批

省部级课题 2 项,发表专科论文共 23 篇,其中 SCI 4 篇,核心杂志 14 物篇。 同

时,集全科之力落实好“六经辨证治疗肺炎”的临床研究,为进一步的对照研究

奠定基础;以学术体系凝练和完善为重点,持续提升中医药对急危重症及复杂疑

难病的救治能力,加大科室学术水平的提升和对外辐射,加速推进科室向“研究

型”转型。

(五)发挥领头示范作用,推动全国中医经典病房建设遍地开花

随着《全国重点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指南》的正式发布以及 2020 年中

医药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中的优异表现,全国中医经典病房的建设在 2021 年进

入了形势大好的发展阶段。科室充分发挥在行业中的领头示范效应,加强对各兄

弟医院的指导和协作,有力促进了中医经典病房在全国各级医院(含县市级中医

第12页

8

院、西医院的中医科以及民营医院)的落地,截至目前全国已成立了中医经典病

房超过 100 家,科室深度对接了其中 8 家医院,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协作帮扶,

开创了经典回归临床星火燎原、中医经典病房遍地开花的良好新局面。

(六)完善“经典中医空中查房”平台,线上发挥科室学术辐射

效能

2021 年进一步完善“经典中医空中查房”平台,在坚持每周一次在线上的危

重疑难病人的远程诊疗指导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线上教学和交流方式,新增了“线

上协作医院查房”、“科室系列小课全面共享”等版块,并向多个微信群、多家

医院无条件免费开放,得到了全国同道的广泛赞誉和追捧。目前已有重庆市中医

院等 8 家医院参与该系统,已成功为超过 60 例疑难病人进行远程诊疗指导,解

决了兄弟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很多临证的现实难题。

(七)成立学术专委会,进一步增强了专科的学术传播力和影响

2021 年是科室学术发展的重要节点,科室克服疫情影响等诸多困难,成功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典传承创新中医学术专业委员会”,由科室主任颜芳担任

主任委员,同时举办第 4 届“经方治疗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高级研修班”,虽

然主要在线上进行,仍然获得了高度的关注。科室在学会成立后即刻搭建了“经

典中医 传承创新”系列微信群,迅速的团结了全国广大的经方爱好者和实践者,

微信群短短数月时间便扩充到 7 个,在里面活跃的同道超过 3000 人,通过常规

推送“名家大讲堂”、“每周微讨论”和“颜帅有话说”等栏目,极大的激活了

大家对中医经典的学习热情。同时开设了“全国中医经典病房一家人”2 个微信

群,加强了全国中医经典病房建设同道的交流和碰撞,“中医经典病房”这一品

牌在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科室团队的医生共在全国各地和各级的学术会议

上进行演讲共 40 次,有效增进了全国同道对科室的了解,极大提升了科室的口

碑和学术影响力。

第13页

9

(八)科室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全国中医进修的热门科室

2021 年虽然仍是疫情期间,但进修医生同期报名人数仍超过 100 人,显示

出科室品牌影响力继续提升,科室已成为全国中医进修的热门首选之一。科室也

进一步改革完善培训教学体系,从原有的“道法术三层次”提升为“大小三循环”

中医培训课程体系,以“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为核心,从“道法术”三个层次,

分前中后三个时段,设计课程 30 项,且理论深度联系实践,得到了进修和规培

医师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科室还承接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班”和“国维班”

系列讲座课程,通过丰富的理论和详实的案例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经典中医的信心,

开拓了经典思维,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第14页

10

第二部分

专科建设具体情况

一、专科管理能力

(一)专科建设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2020-2025 年)

科室已制定的专科发展总体规划:

中医经典病房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发挥中医优势,凸显中医

内涵”为主题,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顺利从临床探索型向临床研究型科室

转变;坚持临床科研并重、教学特色突出,在中医综合实力、科研创新、教学培

养及服务文化等方面再上新台阶;为医院中医特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目标

总目标:

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经典中医临床应用研究中心,为中医的伟大复兴

贡献力量。

阶段目标:

1. 以广东省中医院为依托,以中医经典病房为平台,联合全国中医经典病房,

形成合力,打造国家级中医经典联盟建设单位,助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 成立广东省经典传承创新中医专业委员会;

3. 成立医院经典中医学术团队:以中医经典病房为核心,联合中医思维研

究室、中医疑难病诊治中心、各学术流派、名中医工作室为核心的高水平中

医学术团队;

4. 完成经典中医学术体系构建,构建实至名归的“全国中医经典临床应用研

究示范基地”,并辐射至全国各级经典病房及基层医院。

主要任务

1. 实现一大转型

第15页

11

努力实现科室从临床探索型向临床研究型转型。

(1)强化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

① 组建以经典中医临床研究为主旨的科研团队。

组建科研小组,联合医院方法学团队,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内强素质,外

求合作,为开展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② 做好临床一手中医药数据的整理挖掘工作

a)建立中医临床证据数据库(包括名医经验及医案数据库,中医循证医案

数据库,中药药物反应数据库),为数据挖掘研究提供充足资源。

b)以肺炎为突破口,开展优势病种的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研究。

(2)加强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与推广

选择“肺炎”为突破口,推动开展“社区获得性肺炎六经辨证方案建设与推

广”的中医综合诊疗方案;总结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因病机、症候分布及传变规律,

制定中医诊断、治疗及调护的六经辨证方案;总结老年性肺炎、多重耐药菌性肺

炎等特殊类型治疗经验,形成诊疗经验集。

(3)围绕急危重症,提升多科协作中医救治危重病能力

① 联合“泛金三角”科室,加强对破格救心汤在心衰、MODS 等急危重症

领域的运用研究、多科联合开展试验,设计前瞻性研究方案。客观评价,真实反

映其临床疗效,提高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的临床效能和显示度。

② 针对特殊危重病例,积累中医临床诊治经验及病案集。

(4)强化实验支撑,深入研究用药安全性

① 充分利用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的平台,与中心实验室对接,开展中药的

药液代谢研究、病人的血药浓度监测和药代动力学测定,为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

提供良好的条件。

② 加大对大剂量生附子的安全性研究力度,创新性的开展有毒中药临床应

用安全性的评价的工作,完成《大剂量附子配伍用药的安全性研究》课题的相关

工作,为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安全剂量提供支持。

申报各级课题、完成论著,为申请高级别中医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每年计划完成优势病种的科研课题 1-2 项,公开发表较高水平的理论与临床

研究论文 2-3 篇。

第16页

12

2. 目标瞄准两大中心

持续提升科室内涵和实力,目标瞄准两大中心的打造:急危重症中医救治中

心和复杂疑难病中医诊治中心。

(1)努力建成高水平急危重症中医救治中心和疑难病中医诊治中心

完善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与管理,建成极具特色的国家级急危重症中医救治中

心和复杂疑难病中医诊治中心。主要运用中医经典理论和全国名医大师经验指导,

结合现代医学综合手段救治各种急危重症及复杂疑难杂症。完善以中医为主导救

治肺炎、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疗方案。

(2)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

运用“互联网+中医”理念,灵活运用微信群等社交工具管理及跟踪随访病

患,线上线下同步管理,强化中医养生健康宣教。

(3)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扩大对外辐射。

扩大区域辐射能力,形成区域中医危重疑难病中心。逐年增加中医经典门诊

量、出院人数;争取优势病种门诊量年均上升达 20%以上,形成名副其实的区域

内中医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疑难杂症中医会诊中心。区域外患者比例逐年增加。

(4)构建科室学术框架、完成经典中医学术体系

① 建立和完善经典中医学术体系

以《易经》、河图、洛书为哲学基础,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为基础框架,构建以“一气阴阳五行六经”为核心学术、

以“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为主要辨治思维、融合后世医家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

经验的经典中医学术体系。

② 主攻急危重症、兼顾疑难病

重点选取肺部感染、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归纳总结其症候规律及证治

特点,以六经辨证为主要手段,归纳纯中医治疗的疗效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

势,形成规范并推广应用。

③ 建立“毒药”使用手册,规范“毒”药使用

系统梳理“毒药”的历史源流,结合具体案例,深入阐述“毒药”运用的量

效关系,促进行业内对毒性中药的重新认识,建立有毒中药规范使用手册。

④ 加强名医工作室建设,挖掘名中医临证诊疗经验,形成名中医学术体系,

推广名中医经验。

第17页

13

系统梳理李可及齐玉茹老师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经验,提高中医经典科针对急

危重症、疑难杂症的临床疗效。联合国医大师朱良春名医工作室、五运六气大家

顾植山名医工作室、许家栋名医工作室等,完善科室学术思想体。出版专著,推

动经典中医临床运用传播,切实发挥中医经典科的示范效应。

(5)护理持续优化特色疗法,形成中医经典特色技术品牌

围绕主攻病种和优势病种,立足科室现有特色技术加以改良,形成品牌特色;

同时引进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完善科室中医特色疗法。制定主攻病种精细化的中

医特色疗法综合治疗方案,制定临床操作规范。通过授课/培训班形式在院内外辐

射。

(6)以“和”文化引领科室文化建设,服务大众

① 充分发挥“互联网+中医”理念和优势

认真落实医院“病人至上,真诚关爱”的医院文化,利用科室微信公众平台

—经典中医守护健康,充分发挥“经典有爱系列学习群”、“院后随访群”等群

功能,为患者提供更多传统中医药疾病知识和诊疗便利;改善病房环境,为患者

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诊治流程等等。促进“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工作迈向新台阶。

② 加强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推广力度

“快乐学中医”及“素问养生学院”系列建设。推进中医养生进社区,全方

位普及中医健康知识和理念。

3. 着力三大辐射

着力推动经典中医诊疗思维向医院辐射、传承模式向重点医院辐射、人才培

育向全国辐射。

(1)开展多科全方位合作,提高诊治水平

① 充分发挥“金三角”优势,打造三位一体的管理闭环。

深化中医经典科、急诊、ICU 三科合作研究平台,中医药“早介入、早截断、

早防治”,争取让危重病人在第一时间服用中药,从收治、诊疗、协作多方面入

手,全程跟进危重病人的诊疗流程。发挥中药的抢救优势的同时,充分保障病人

安全。三科优势互补,定期反馈交流,形成共识,提升诊治水平。

② 与传统疗法科、中医疑难病诊治中心、扶阳学术流派深度融合。

a)中医经典病房与医院的传统疗法中心相互支持,扩展治疗区域,康复师

第18页

14

与治疗师深度参与、共同制定综合性特色疗法方案;及时反馈交流。

b)中医经典病房与疑难病诊治中心深度合作,参加各类疑难危重病的方案

分析、中医药综合处置等环节,全面参与建设疑难危重病门诊、病房一体化工作。

深度融合扶阳流派优势和学术特色,发挥流派经方、膏方、艾灸、针刺、刮痧、

食疗等手段和优势诊治常见病、疑难病及危重症,开展学术碰撞与交流,加深疑

难危重症等领域共识。

③ 开展中医联合诊治,扩大经典中医科外推广

a)在医院推动下,中医经典病房与院内心脏专科、呼吸专科结成多科会诊

模式,助力专科中医思维碰撞,参与共同制定患者的中医方案,促进经典理论与

经验外推,通过提升专科中医疗效,激发专科学习经典中医的热情,最大程度发

挥中医优势。

b)科室派骨干与外科、骨科、乳腺科等术科开展中西医联合治疗模式,助

力术科运用中医药和针灸等外治综合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综合救治优势,促进

中医经典经验扩大化运用,提升分院中医药综合救治水平。

(2)展开学术经验及思想碰撞,形成学术品牌。

① 创办高水平中医论坛,开展学术争鸣。

a)联合中医思维研究室、中医疑难病中心等举办“经方治疗危重疑难杂症

研讨会”、“急危重症与疑难杂病中医临床思维学习班”,“青年中医论坛”等,

展开学术经验及思想碰撞,扩大业界影响力,形成学术品牌。

b)以成立广东省中医药经典传承创新委员会为契机,联合广东省内的多家

医疗单位组织经典中医学术交流、中医经典创建体会等,从各个层面推动中医经

典发展。

② 加强流派碰撞,体现“示范”效应。

强化扶阳学术思想和其它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分院多科查房中的碰撞,推

动经典中医思路在全院范围内推广;继续认真配合医院“扶阳学派”的工作,形

成良好的、开放的中医学习平台。科室内部每周 1-2 次的经典理论学习及典型病

案讨论等,开展多层次中医学术讨论,进一步激活医院中医学习氛围,发挥基地

“示范”效应。

③ 输出中医药服务技能,开展协助医院对口专科建设。

第19页

15

重点支持 3 个以上协作医院中医经典病房的建设,采取专人线下指导、远程

会诊和教学、定期短程学习班等多种灵活的形式,大力扶持协作医院的专科建设、

临证诊疗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加快科室传承模式在全国兄弟医院的落地。

④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水平中医人才

(4)创新教学培养模式。

推进以中医经典“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

合的模式,探索进修、轮科规培与实习等不同类型人员的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不

同层次培养模式。加强各层级医生管理,优化各层级医生培训课程,促进分享式

及自主性学习,增加各层级医生收获,培养高水平中医经典人才。

① 提升教学能力,推动教学精细化管理。

建立标准化带教管理流程,不断通过优化培养模式、细化管理提升教学能力,

打造“最有中医特色的进修规培实习科室”,培养中医经典与优秀中医学术经验

的传承人。尤其是以《经典与临床》课程为载体,通过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

设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等,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提高教学水平,发表教学论文,促进教学产出。

② 丰富教学手段,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教学效果。

完善“经典中医,传承创新”教学互动平台建设,通过学习指南、经典课程、

论文专著、考核评价及传统文化等版块优化融合经典中医教学素材和资源,提升

经典中医教学质量和体验,有效地促进经典中医教学效果。

4. 保障措施

(1)方向保障: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

作风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科室发展优势。科室成立党建小组、医疗小组、

院感小组、教学小组等,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倡导和落实人人参

与管理。

利用“互联网+中医”的模式,扩大服务范畴,通过病友跟踪群、专业养生

知识群等,努力扩大服务范畴。支持部分党员自发组建的“回馈家乡、支医

助学”活动,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

第20页

16

(2)薪酬保障:完善分配机制,设计符合新形势下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

方案

共享科室发展成果,形成“共享、共有、共存”的科室—员工统一体。根据

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向关键岗位与优秀人才倾斜,发挥薪酬制度应

有的激励作用,有效地调动各类员工的积极性。

科室在圆满完成本职本岗工作的前提下,有计划组织多点执业,鼓励有能力

的员工走出去,充分地体现医务人员价值。积极参与院外学术交流、技术指导等,

获得相应的合法酬劳。

(3)人才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成多学科优势互补的中医复合型人

才梯队

① 形成有特色的中医经典病房人才管理和培养机制

科室根据发展需要和成员个人特点,按照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制定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的经典中医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骨干参与师带徒、中医优才、中医进修

等项目,推动科研型、复合型等人才发展,科室从时间、人力、物力等方面提供

一定的支持,促进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的成长,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多学科优势

互补的经典中医人才梯队。

②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成长道路

积极引进优质中医专家、导师教学讲课带教,包括坚持齐玉茹老师、许家栋

老师的教学带教查房;引进具有扎实中医理论的临床、理论专家,如顾植山教授、

张登本教授;引进中医特色疗法技能的医家如齐永、潘晓川老师等。鼓励科室成

员积极进修、积极参与中医临床学习班等。完善中医人才的全方位培育机制。

③ 推进符合经典中医思维的科研型人才引进和培养

引进博士生或硕士生,建立科研团队。以解决关键问题和成果为导向,站在

引领全国中医经典病房科研的高度,探索符合中医思的科研方法及思路;激励科

室科研人员加大产出力度,争取在未来 3-5 年有较大的突破

④ 文化保障:加强“和”方化建设,打造“最和谐”科室和“最具战斗力”

团队

在医院的统一培训和悉心指导下,继续以“和”文化引领管理的各项举措。

深入开展科室“和”文化建设,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科室“和”文化理念教育

第21页

17

结合起来,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将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文化相结合,开展

人性化管理,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医护关系。

(二)落实专科年度工作计划

科室围绕三大主攻病种,从临床、科研、教学及理论探讨等多个方面展开全

方位研究,强化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能力,从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

各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医疗方面

2021 年科室按照专科建设规划,围绕肺炎、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三

大主攻病种,从临床、科研、教学及理论探讨等多个方面开展全方位研究,从医

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各个方面开展工作,强化中医药救治危急重症及防治

重大疑难疾病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2021 年科室疑难危重收治 CD 型

率 78.61%,病床平均住院日缩短至 9.6 天,全年中医参与率 100%,中医治疗率

74.92%,中药饮片使用率 99.92%。2021 年专科根据国内中医发展前沿,结合科

室发展的具体情况,深入总结及优化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深入挖掘名老中医学

术经验,初步讨论形成关于“毒性中药的合理运用”的专家共识。专科推动中医

特色疗法精细化发展,完善已有中医特色疗法的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优化“中

医组合拳”,诊疗技术水平在国内学术界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地位,形成更强的全

国影响力。

2. 科研方面

科室已实现从“临床探索型”到“临床研究型”转型。在 2020 年正式发布

的《全国重点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成功申报各项中医

传承创新项目课题,所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进行肺炎注册登

记研究,已建立肺炎患者信息数据库,开展中医六经辨证治疗肺炎的疾病管理;

建立肺炎相关的临床科研一体化数据库,提高证据的等级,进行肺炎回顾性研究

及外感病证中医古籍数据库构建,六经辨证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正在全面进行;

积极申报各级课题,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编著专著。

第22页

18

3. 教学方面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培养模式。推进以中医经典“知识、能力、素质”培

养为核心的、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模式,探索进修、轮科规培与实习等不

同类型人员的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不同层次培养模式。提升教学能力,推动教学

精细化管理,打造“最有中医特色的进修规培实习科室”,培养中医经典与优秀

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人。以《经典与临床》课程为载体,通过广东省研究生示范

课程建设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等,进行教学改革

探索,提高教学水平,发表高质量教学论文,促进教学产出。丰富教学手段,利

用互联网平台提升教学效果,完善“经典中医,传承创新”教学互动平台建设,

通过学习指南、经典课程、论文专著、考核评价及传统文化等版块优化融合经典

中医教学素材和资源,提升经典中医教学质量和体验,有效地促进经典中医教学

效果。

(三)落实专科管理职责

专科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和发挥党

的领导和引领作用,倡导和落实人人参与管理的科室氛围,创新性成立多个工作

小组,细化科室工作为医疗、科研、教学、重点专科、医保、院感、对外联络、

党建等等小组。集中全科员工智慧,从细节入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

模式,构建真正的医患和谐关系。以成果为导向,制定激励专科科研人员加大产

出的措施。

(1)强化医疗安全;专科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医院各项规

章制度,强化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落地,倡导和落实人人参与管理的科室氛围,

细化科室医疗工作,把科室医疗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强化了每日科室病人

病情汇报及讨论制度,强化每周主任重点查房,通过床边交班、书面交班及微信

群交班强化危重疑难病人的管理,以充分保证医疗安全。同时强化了主任中医查

房,强化科室圆运动六经辨证的学术思想的临床运用。

(2)科研管理创新: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加强科研

团队建设,细化目标管理;鼓励定期参加科研学术会议,邀请科研人才来科室“传

第23页

19

经送宝”,科研创新团队的专职人员为临床医生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加强

课题的申报力度。

(3)教学管理细化:以教学小组成员为核心,分为日常带教组、医护协作

组、教学活动组、教学监督组,全面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分工,并通过知识库

系统管理各类教学资料和档案。

(4)服务管理创新:通过“服务质量杯”等强化服务点评、创优科室经验

分享会等活动,发挥互联网时效性、及时性的优势,通过微信群、线上问卷等新

媒体手段,完善服务考评体系。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类服务竞赛活动,加大服务投

诉和服务补救的管理;强化服务行为,保证科室服务质量;深入开展学习医院“感

恩文化”教育。

(以下为本版块相关附件)

第24页

20

附件 1:广东省中医院重点专科“十四五”建设规划书(中医经

典病房)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

“十四五”建设规划书

(2021-2025 年)

广东省中医院

二○二一年制

第25页

21

一、专科的基础与现状

1. 与同行比较的优势: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开设于 2010 年,属国内首创。经过 11 年的全力

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很强的行业优势:

(1)建科模式属国内首创,且已形成很强的理论特色、思维特色、病种特

色、临床特色、用药特色、护理特色、疗效特色和服务特色,在全国同行中有着

很强的专科特色优势;

(2)科室独特的中医传承及创新模式获得国家肯定,随着国家“中医药传

承创新工程”的实施,全国数十家中医经典病房得以陆续成立,科室作为“全国

重点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建设和管理指南”的主执笔者,实际成为了全国中医经

典病房的领头羊,有着很强的学科引领优势;

(3)科室已陆续帮扶近十家协作医院成功开设中医经典病房,并通过定期

的线下的查房指导和线上会诊教学持续帮扶兄弟医院的科室建设,且加入的医院

不断在增加,从而形成了较强的学术辐射优势;

(4)科室中医主导治疗肺炎、心衰等急危重症及不明原因发热等复杂疑难

病的成绩和经验不仅显著提升了全国同行的中医信心,更通过对中医经典理论的

不断梳理形成了独特的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在行业内形成了很强的疗效优势和

理论优势。

(5)科室通过将现代社交媒体等网络技术和中医治未病理念、方法有机结

合,形成了独特的“互联网+中医”服务体系,目前已打造了 70 个微信群、4 万

名中医粉丝的庞大服务网络,持续加强经典中医养生和家庭健康管理理念的宣教,

形成了独特的服务优势;

2. 存在的差距:

科室建设时间较短,目前在服务体量、病种优势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和优秀的

成熟专科仍存在在不小的距离:

(1)科室目前仅 40 张临床床位,11 名临床医生,一年收治约 1400 名病人,

服务体量还十分有限,亟需复制科室,增加专科医护人才,扩大病人收治规模;

(2)病种优势不够突出,科室目前收治病种非常广泛,体现了较强的全科

优势,但主攻病种年度收治病人数不够集中和突出,不能凸显专科病种的诊治优

势;

第26页

22

(3)急危重症的收治中医参与度高,部分病例实现了纯中医治疗,但同样

因收治病人总数有限,难以充分显示出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对社会的影响力也相

对有限;

(4)科室科研能力和显示度相对欠缺,目前仍缺乏针对主攻病种较成熟的

科研成果产出,中医临床疗效缺乏高级别、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在学术界仍

缺乏更强的影响力;

(5)科室吸引了大量中医同行前来进修学习,但教学体系仍待完善,培养

效果仍欠理想,仍缺乏快速复制培养能看病的经典中医人才的能力和优势。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2025 年

立足医院中医特色创新型和研究型科室,着眼医院“十四五”建设目标,通

过深挖经典、聚焦临床和深化研究有机结合,力争把科室建成国家级急危重症中

医救治中心和复杂疑难疾病中医诊治中心,打造全国高水平经典中医人才摇篮,

中医临床疗效及特色优势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科室中医传承和创新模式为中医药

行业提供建设示范,把科室建成全国创新型、研究型、引领型的中医经典病房典

范。

具体目标:

建设研究型中医经典病房,组建“经典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研究创新团队,

建成主攻病种的中医临床证据数据库。

开展中医药治疗急危重复杂疑难疾病的诊疗优势研究,形成治疗肺炎等多种

急危重症的经典中医路径。

组建全国“中医经典传承与创新联盟”,形成全国的学术合力,助推健康中

国事业;

成立广东省乃至中华中医药学会经典传承创新中医学术专业委员会,形成学

术纽带,加强学术辐射;

逐步形成中医经典病房建设各项标准及行业共识,为中医药行业提供建设示

范;

第27页

23

积极参与申报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形成中医药学术经验的继承重

要基地,打造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中心。

三、建设内容

(一)综合服务能力

1. 诊疗技术水平

中医经典病房诊治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真正做到了

中医主导,坚持以经典中医理论和全国名医大师经验为指导,以经方结合各种特

色疗法形成的“中医组合拳”为主要治疗手段。未来五年的提升重点在于根据国

内中医发展前沿,进一步凝练完善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同时深入挖掘名老中医

学术经验,优化“中医组合拳”,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医主导的救治能力,使诊疗

技术水平在国内学术界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地位,形成更强的全国影响力。

具体建设措施:

① 坚持中医主导,保持诊疗模式优势

坚持中医主导诊疗特色,构建完善院前充分评估、住院全面沟通、院后跟踪

随访的三阶段管理模式,在充分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梳理总结各病种的

中医诊疗思路和经验,通过持续优化完善,逐步形成可推广的主攻病种中医主导

诊疗方案;在已有优势病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更多的纯中医治疗病种,形成

更广泛的病种覆盖,发挥经典中医的全科优势;部分确需中西联合的病种,联合

相关专科深入研究,摸索其中医治疗的优势靶点或优势环节,逐步形成规范的中

医干预方案。

② 凝练学术体系,形成独特理论优势

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科室学术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持续深入学

习挖掘中医经典理论,融合当代名医大家宝贵经验,持续凝练完善“圆运动六经

辨证体系”。该体系将包含“理论来源”、“体系内涵”、“体系框架”、“临

证模式”和“临证举例”多个版块,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又凝聚了前贤的宝

贵智慧,更具有很强的指导效能,通过在全国学术会议的解读传播和协作医院、

进修医师的人才培养,使科室在中医辨证思维和辨证体系上保持独特的理论优势。

③ 挖掘名医经验,集合前贤智慧优势

第28页

24

依托医院“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持续挖掘国内名医名家的宝贵经验,如

山西名中医李可、知名中医齐玉茹、知名中医许家栋、脐针专家齐永等,深入总

结其理论特色、方药特色和疗法特色,不断丰富科室学术思想体系,并灵活运用

于科室临床,不断提升临床疗效。

④ 深入疗法研究,优化“组合拳”优势

目前科室已优选优化十余种临床疗效确切的中医特色疗法,针、灸、药灵活

结合,和科室主要武器“经方”构建形成了不同的“中医组合拳”,临床疗效大

幅度提高。未来 5 年将在持续引进确有疗效的新疗法的同时,进一步深入疗法研

究,从细化病种的介入环节、介入时机和最佳组合方式等入手,不断优化“中医

组合拳”优势,使科室治疗手段更具针对性,疗效更具突出性,持续提升科室技

术水平。

预期取得的成果:

① 构建完整的“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并形成较强的行业影响力。通过体

系表述、专家共识、学术研讨及撰写专著,尽快占据行业的理论优势;

② 形成可推广的 2-3 个以上主攻病种中医主导诊疗方案,从粤港澳大湾区

起步逐步推广全国;

③ 形成多个病种可推广的专病治疗的“中医组合拳”,在不断提升科室专

病治疗效能的同时,辐射影响更多的协作医院。

2. 解决急危重疑难复杂疾病诊疗能力

保持并持续提升科室运用中医主导的方法解决各种急危重症及复杂疑难病

的优势,加强中西融合,形成更多优势病种的中医主导救治方案,努力成为全国

极具影响力的急危重症中医救治中心和复杂疑难疾病中医诊治中心。

具体建设措施:

① 深入经典中医理论研究,持续提升理论的指导效能

不断加大对经典中医理论的研究,构建并完善“圆运动六经辨证

体系”,持续提升临床救治思路和方案的规范性、一致性和有效性,不断形

成经典中医理论对于中医主导救治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的独特优势。

② 深入挖掘全国名医经验,持续提升临床在救治效能

第29页

25

持续挖掘国内名医名家如李可、仝小林、齐玉茹和许家栋等的宝贵经验,深

入总结其理论特色、方药特色和疗法特色,尤其在治疗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方

面的独特经验,不断提升临床救治效能。

③ 不断加强研究,形成肺炎等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加大对于优势病种的研究,以“纯中医治疗肺炎”和“中医主导

治疗心力衰竭”为研究的突破口,不断形成并优化完善其中医诊疗方案,形

成科室的病种优势;

④ 强化“金三角”机制研究,不断发挥救治的合作优势

加强和急诊科、ICU 的深入合作,总结梳理“金三角”的工作机制,通过病

人收治、病人周转、人才培训和学术分享等多个重要环节,加大团队间的合作共

享,既充分保障临床安全,又有力提升救治效能,逐步形成急危重症临床救治和

科学研究的团队优势和制度优势。

⑤ 加强中西融合,跟踪现代医学最新进展

针对科室的主攻病种,在强化中医经典指导的同时,持续跟踪现代医学研究

前沿最新进展,深入学习最新诊疗指南,深入研究主攻病种的中西医优势环节和

靶点,加强中西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提高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

预期取得的成果:

① 构建完整的“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形成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的行

业理论优势;

② 形成肺炎、心衰等急危重症的中医诊疗方案,形成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

病种优势;

③ 梳理总结“金三角”工作机制和经验,形成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制度优

势;

④ 力争建成国家级急危重症中医救治中心和复杂疑难疾病中医诊治中心。

3. 优势病种建设

借力医院全面推进中医优势病种培育工程,着力肺炎、心力衰竭等主攻病种,

打造中医主导治疗的优势病种,构建中医经典病房独特的病种优势。

具体建设措施:

第30页

26

① 持续优化完善主攻病种中医主导诊疗方案

立足行业和科室现状,对现有的主攻病种(肺炎、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

病)进行深入研究,逐步筛选凝练,形成并持续优化完善优势病种的中医主导诊

疗方案,并为更多种类的优势病种建设奠定基础。

② 聚焦肺炎,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优势病种

根据科室的既往研究基础,筛选肺炎作为科室的优势病种,持续优化完善其

中医主导的诊疗方案,从诊疗体系、临床疗效、临证规律和作用机制等多维度深

入开展科学研究,在医院的支持下力争进入省内乃至全国优势病种建设范围,逐

步形成品牌效应,成为全国肺炎中医诊疗的首选地。

③ 强化合作,多学科联动,强化优势病种建设

立足“金三角”,着眼全院,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包括内外骨皮妇儿等多

个学科。深入各专科,找准难点,针对某一病种/环节/症状/阶段,发掘中医特

色和优势,尤其鼓励在疑难、危重领域深耕,深度融入各专科疾病的中医救治体

系,从而进一步筛选更多的优势病种进行深入研究。

预期取得的成果:

① 肺炎、心力衰竭等优势病种中医主导诊疗方案得以不断优化,并逐步形

成区域乃至全国的学术影响力;

② 推动科室主攻病种肺炎成为医院支持的优势病种研究方向,

③ 力争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优势病种,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4. 亚专科建设

专科根据发展需求,设置 3 个合理的亚专科方向:肺炎、心衰、慢性阻塞性

肺病。各个亚专科有明确负责人,初步形成人才梯队和工作计划。

具体建设措施:

① 科学设置科室亚专科人才架构。各亚专科设立组长 1 名,小

组成员为高年资主治医师,人才梯队合理。

② 制定亚专科人才培养计划,夯实亚专科内涵。围绕亚专科方

第31页

27

向,进行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强化理论对临床的指导,结合名老中医学术思

想和经验,搭建亚专科的学术思想体系,掌握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培养相关技术

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参加院内规范化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三基水平。

③ 着力解决亚专科的关键环节。采取科室与个人意向相结合的

方法,对国内在该领域有较深入研究的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医疗单位派人进

修学习,针对亚专科方向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深入学习。

预期取得的成果:

① 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亚专科方向。在省内乃至全国形成具有行业影响

力的亚专科方向,如纯中医治疗肺炎等,逐步形成可向外辐射的亚专科经典路径。

② 培养产出优秀的亚专科骨干。科室各方向亚专科骨干具有扎实的中、西

医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现代技术设备,视野开阔、思维兼容,逐步成为全国同行

中具有影响力的亚专科优秀人才和梯队。

附:亚专科人才梯队(备注:1.住院医师职称的人员不需填进表;2.本次备

案将作为外出学习、进修、人才选拔及发表论文的审核依据。)

专科 亚专科 负责人 人才梯队 备注

中医经典病房

心力衰竭 陈党红 温姗,邓贤斌

肺部感染 黄臻 罗士针,曾祥珲,谢庆凤

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

孙良生 张锦祥,黄洁春

5. 开展多学科协作(MDT)

汇集中医多学科、多流派、多疗法的专家,打破学科、流派、疗法之间的界

线, 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中医诊疗服务。

具体建设措施:

① “金三角”联动

充分发挥“金三角”合作优势,加强急危重症收治协作,实现三科联动,提

高急危重的救治效能。同时定期进行骨干医师定期交换轮科,在规避好风险的基

第32页

28

础上,不断提升三科团队对于急危重症的中西医协同救治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

治疗急危重症的优势。

② 术科及内科会诊协作。

开展术科围手术期多学科协作会诊,涉及血管外科、胃肠道外科、泌尿外科、

神经外科各个专科病种围手术期、保守治疗的中医协作会诊;派遣副高以上医师

定期到各个专科进行会诊查房,扩大专科影响力及扩展经方思维。

③ 疑难杂病门诊中医多学科协作诊疗

加强与来自消化科、肝病科、神经科、肾内科、儿科、妇科、急诊科、肿瘤

科、中医经典病房、中医思维研究室等专家的协作,加强经方流派、五运六气流

派、扶阳流派、岭南甄氏等流派间的学术碰撞和交流,同时不断优化脐针、董氏

奇穴等各种针灸及中医外治特色疗法在复杂疑难疾病中的运用,提高临床疗效。

预期取得的成果:

① 加强“金三角”联动、优势互补。从而强化中西医协同能力

救治急危重症,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上,更

好地发挥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优势。

② 形成多学科中医协作会诊机制。持续扩大多科会诊范围,内

外科、分院内外兼顾。对已明确中医优势病种如甲状腺术后、胃肠道术后胃

肠功障碍、脑出血术等疾病,形成书面的临床指引,指导专科治疗,同时开展临

床合作研究。

③ 进行合作研究,提高科研产出。在早期观察探索的基础上,

及早对优势病种制定疗效确切的中医治疗规范,多科协作,加强科研设计,

系统收集临床案例信息,提高研究成果产出。

(二)中医特色与优势

中医经典病房经过十余年的初期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纯中医或以中医为

主导救治急危重症及复杂疑难病的中医特色和优势,成为目前全国极具特色的中

医临床研究一体化的专科。

1. 纯中医治疗能力与水平

第33页

29

科室通过构建“圆运动六经辨证”的经典中医理论体系,在全国率先运用以

纯中医治疗理念或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并结合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的综合方案治

疗肺部感染、慢阻肺及心力衰竭等 66 多种病种,部分病种以纯中医治疗为主,

在全国同行中具有极强的特色和优势。

具体建设措施:

① 继续深挖古今文献,优化完善科室经典中医理论体系。

以中医药临床疗效优势为导向,继续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历代经典中

医文献和古今研究成果。

深入系统梳理李可及齐玉茹老师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经验,联合国医大师朱良

春名医工作室、五运六气大家顾植山名医工作室、许家栋名医工作室以及仝小林

院士学术经验等,不断补充完善中医经典学术思想体系。

② 成立全国中医经典联盟,持续扩大纯中医治疗的影响力。

以广东省中医院为依托,以中医经典病房为平台,成立广东省经典中医传承

与创新中医专业委员会,并逐步成立全国中医经典联盟,加强学术交流和碰撞。

完成经典中医学术体系构建,构建实至名归的“全国中医经典临床应用研究示范

基地”,并辐射至全国各级经典病房及基层医院,通过实实在在的纯中医治疗的

疗效,树立国人对经典中医的信心,推动中医经典病房的建设。

③ 制定“社区获得性肺炎六经辨证方案”并加以推广运用。

总结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因病机、症候分布及传变规律,制定中医诊断、治疗

及调护一体化的六经辨证方案,形成临床路径;

总结老年性肺炎、多重耐药菌性肺炎等特殊类型治疗经验,形成诊疗经验集

或业内纯中医治疗肺炎的共识,并向院内外推广。

④ 强化与疑难病诊治中心、中医思维研究室等单元的合作。

通过和中医思维研究室的合作,发掘中医临证思维的源头、梳理中医理论的

学术历史、研究中医思维临床应用的模式、构架中医经典理论体系;

通过参加各类疑难危重病的方案分析、中医药综合处置等环节,全面参与建

设疑难危重病门诊病房一体化工作,提升多学科协助诊治复杂疑难病能力。

加强与传统疗法中心、扶阳流派等深度融合,优化形成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的综合治疗手段。

⑤ 深化与传统疗法中心的融合,提高“中医组合拳”的效能。

第34页

30

康复师与治疗师深度参与、共同制定综合性特色疗法方案;深度融合扶阳流

派优势和学术特色,发挥流派经方、膏方、艾灸、针刺、刮痧、食疗等手段和优

势诊治常见病、疑难病及危重症,开展学术碰撞与交流,加深疑难危重症等领域

共识。优化形成中药内服+中医特色疗法外治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中医“组合拳”

综合治疗手段。

预期取得的成果:

纯中医治疗水平成为全国领头羊,力争把科室建成国家级急危重症中医救治

中心和复杂疑难疾病中医诊治中心;

牵头成立国家级中医经典联盟或省级以上专业学会,占有学术高地;

制定《社区获得性肺炎六经辨证治疗方案专家共识》,六经辨证治疗社区获

得性肺炎成为院级及以上优势病种;

制定“圆运动六经辨证方案治疗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指引,形成

专家共识。

2. 主攻病种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充分发挥优势病种、重大疑难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切入

点,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建立并完善主攻病种数据库,逐步形成全省乃至全国可

复制、可推广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具体建设措施:

① 围绕主攻病种,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中医诊疗能力。

总结形成以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为核心的诊疗方案,并整合各种中医特色外

治疗法的优势专长,通过“中医组合拳”进行推广应用,并形成最具有中医特色

的临床路径,巩固扩大优势,带动中医医院特色发展。

② 根据优势病种种类制定精准建设方案

制定全程优势病种(肺炎)的诊疗方案。总结各阶段病机特点,匹配合适的

特色疗法以协助提高疗效;同时针对现代医学所难以解决的耐药菌感染上,加强

中医药攻关及科研产出。

第35页

31

制定阶段与关键环节的优势病种(心衰与慢阻肺)的诊疗方案。发掘总结中

医的优势靶点与突破环节,进行精准打击与截断,且能够与现代医学手段(如呼

吸机等生命支持)形成良性互动,取长补短,并能达到 1+1>2 的突出效果。

③ 重大疑难疾病诊疗立足安全,凸显特色。

着重“安全第一,凸现特色”,以现代医学手段对疾病病情、预后及疗效进

行全面评估,为后续的精准辨证奠定客观论据,对疑难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寻

找诊疗过程中现有医学条件下现代医学所不能解决的靶点与环节,运用中医辨证

手段,对核心环节的核心病机与治疗措施进行突破与总结。

④ 科室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充分发挥中医主导的优势。

对于科室常见病、多发病,针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针,注重发挥

中医特色与优势,“能中不西”,“先中后西”,通过内服外治的“中医组合拳”

以提高临床疗效。

预期取得的成果:

① 形成优势病种的可推广方案,建立优势病种临床数据库。

② 总结重大疑难疾病的核心病机与治疗环节。

③ 提供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疗效最大化和诊疗舒适度。

3. 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临床应用

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专科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并在专科主攻病种

诊疗方案中得到体现与应用。

具体建设措施:

① 依托名医工作室,不断总结提炼专科名中医教授学术经验。

通过跟师学习、临证实践和理论梳理,不断总结提炼李可、齐玉茹、许家栋、

朱良春、顾植山、齐永等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体系及经验,并灵活运用于科室急

危重症及复杂疑难病的临床诊治。

② 师承名师,强化科室人才多样化培养。

鼓励并落实科室骨干成员的在岗或脱产跟师学习机制,不断丰富团队的中医

学术来源,融多个中医流派学术思想于一炉,整体充实科室学术思想体系和临床

经验。

第36页

32

预期取得的成果:

系统学习名医大师学术思想体系及临床经验,运用于临床,并整理成册,发

表文章和出版专著。

团队成员中医思维不断活化,形成以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名医大师经验完善

的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及融经方、中医特色技术和养生康复于一体的“中医组合

拳”,不断提升临床救治效能。

4. 中医临床思维研究和培训

具体建设措施:

通过分享碰撞式学习,在中医思维研究室的帮助下,探索经典中医的易思维、

象思维、圆思维和整体思维的各自特点和理论内涵;

通过在实习、规培和进修医师的教学过程中经典中医思维的培养,探索形成

以上思维模式的理论教学和实战教学体系;

通过深入的经典学习和挖掘,深刻理解六经的内涵,将气阴阳五行理论和六

经辨证有机融合,探索构建较完善的圆运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并运用其指导并

提升临床实践。

预期取得的成果:

形成易思维、象思维、圆思维和整体思维等原创性东方思维模式;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以上思维模式的理论和实战教学体系;

构建较完善的圆运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并撰写出版相关专著。

5. 中医特色技术开展

具体建设措施:

① 深入挖掘并整理原有疗效确切的中医特色技术。针对科室常见病种及常

见症状,火龙灸及竹盐脐灸疗效确切,在既往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流

程及器具的改良以减少烫伤风险,并扩大适应症范围,探索两者在虚寒及顽固性

疾病的临床疗效。

② 引入确有疗效的中医特色技术。通过特色疗法技术拜师、培训班及外出

进修学习等多途径,结合科室临床实际,引入黄氏耳穴、贴敷疗法、刘氏火熨术

第37页

33

等,应用于失眠、咳嗽、气促及痹痛等临床常见症状,通过临床观察,总结疗效

并改进。

③ 中医特色技术专科内同质化培训,并向外推广。针对确有疗效的中医特

色技术,每年总结分析,进行同质化培训,进一步推广中医特色技术,以便服务

更广大人群。

④ 探索构建中医特色技术延续护理服务。为推动中医特色技术服务涵盖生

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基于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及互联网+护理工程建设等契

机,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配合医疗团队在中医经典门

诊进行中医特色技术出诊,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延续护理服务模式。

⑤ 打造中医特色技术培训模式品牌。利用医院和科室的优质平台,优选数

种确有疗效且方便易学的中医特色技术,逐步制定培训规范,预先培养科室护理

培训骨干,同时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护理人员,运用“三阶段”教学法,持续提

升培训效能,逐步打造具备经典中医特色的中医特色技术培训模式品牌,形成在

全国护理行业的学术影响力。

预期取得的成果:

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在临床开展的基础上,探索出疗效成果,发表相关论文 4

篇以上。

培养出院内特色技术导师 1 名,特色技术资质认证人员 2 名。

建设形成有专科特色的中医特色技术护理门诊,患者逐年增加,在国内形成

良好的疗效与口碑。

6. 积极开展“治未病”干预

具体建设措施:

① 探索科室专病“治未病”干预方案

针对科室重点专科病种肺部感染、心力衰竭、COPD 等,探索中医“治未病”

干预方案。坚持“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指导思想。重点包括做好

普通群众的中医专病科普教育,针对易患病人群制定确有效用的中医特色预防方

案,包括食疗、导引、中医疗法及简单方药等。

第38页

34

针对已患病人群,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跟踪评估机制,做好病人随访、

健康教育工作。

② 深挖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

科室安排专人进行文献整理、临床实践、专家引进等方法,分两个方向深挖

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

一是按照特色疗法种类进行总结归纳,如脐针、平衡针、贴敷疗法、艾灸疗

法、导引疗法、拔罐疗法等。二是结合专科病种进行总结归纳,如 COPD 的健身

气功疗法、针刺疗法、饮食疗法,心力衰竭稳定期的导引疗法、中医药疗法,肺

部感染急性期的刺络放血,肺部感染恢复期的呼吸气功疗法。

③ 构建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模式

构建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是中医药客观化的重要手段。科室将运用真

实世界研究、临证经验总结等临床科研方法,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状态辨识

和评估模式。

预期取得的成果:

建立肺部感染、心力衰竭、COPD 三个病种的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总结 3-5 个特色疗法;如针刺、艾灸、导引、拔罐、刮痧、饮食等中医预防

保健特色;

探索性地总结 1-2 个专科病种的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模式;

7. 积极开展“慢病管理”工作

具体建设措施:

① 建立主攻病种中医慢病管理的方案

针对科室主攻病种和常见病种,如慢性肺炎、慢性心力衰竭、COPD 等疾病的

特点,探索中医慢病管理的方案。在疾病不同阶段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干预,充分

体现中医着重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的治病理念。建立健全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慢病管理模式。

② 建立“住院-门诊-家庭一体化”的慢病管理模式

住院期间:采取中医药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尽快控制

病情,改善慢性病临床常见症状,评估病情,达到出院标准可安排出院。

第39页

35

居家期间:定期评估患者病情,包括危险因素、症状、客观检

查指标。做好随访登记,可通过电子表格、卡片、宣传手册等方式。指导良

好的生活方式,如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避邪风;节饮食、调情志;适当锻

炼等。定期评估患者病情,如需要入院治疗,尽快安排入院治疗。如无需入院治

疗,可继续门诊治疗。

预期取得的成果:

建立科室具有中医特色的慢病管理方案;

梳理中医食疗、药疗等养生保健的预防保健方案;

探索中医慢病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8、推动“疾病康复”专科化

具体建设措施:

挖掘经典中医理论,发挥中医优势,探索形成主攻病种疾病康复的“中医组

合拳”。从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中汲取疾病康复的理论源泉,发挥中医

康复的独特优势,探索基于体质调理,运用经方、中医特色疗法、中医养生保健

操(如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等)等多种手段组合的疾病康复“中医组合拳”。

预期取得的成果:

建立心力衰竭、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三个主攻病种的中医特色疗法康

复方案;

在专业杂志发表相关论文 2-3 篇。

9、中医特色护理工作

具体建设措施:

① 制定并完善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基于中医经典病房临床收治现状,

制定出肺炎的中医护理方案并在临床实施、登记,每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有明确

的适应症,每年年终对本年度实施的中医护理方案案例进行总结分析评价,并在

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改进中医护理方案继续实施观察。

② 探索建立经典中医特色的中医护理查房及会诊模式。建立科内、院内、

院外的三级查房制度。科内每月定期开展一、二、三级查房;院内每年进行一次

第40页

36

病例讨论,应邀院内会诊 10 次以上;院外协作单位科室远程分享科内每周三级

查房,并启动月度多院区连线的远程查房或会诊。

③ 持续强化经典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经典中医方向护理专才。每年度制定

科室各层级护士的培训计划,开展经典中医及特色疗法的学习及培训。力求提升

护士中医评估、辨证、应用及评价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以中医护理理论及技

术解决临床问题能力,体现中医辨证施护改善患者结局的能力。

开展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工作。针对中医特色护理工作积极应用 PDCA、

品管圈等方式实施中医特色护理质量的评价及管理,进行持续改进。如常用特色

技术流程的改善,中医护理辨证施教模式的评价改进等。

预期取得的成果:

评价中医护理方案,发表相关护理论文 3 篇以上;

总结梳理出具有经典中医特色的中医护理查房及会诊模式并推广运用,培养

出经典中医方向护理骨干 3 名以上;

开展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并用 PDCA、QC 等方式完成持续改进项目 2 项

以上。

(三)专科人才队伍培养

1、人才队伍结构

具体建设措施:

① 针对本专科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的缺陷,一方面尽快提升团队成员的职

称水平,一方面坚持“引进来和送出去”的培养方针,加强团队的外出跟师学习

培养,规划合理的科室人员“游学”计划;继续强化“金三角”的轮训培养,同

时利用学会的成立及学术交流,强化科室人才对外的学术影响力;

② 针对本专科科研创新人才相对不足的缺陷,利用科室科研创新团队成立

的契机,进一步积极引进高层次临床研究的专才,同时强化科室科研创新能力的

培养,打造一支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

预期取得的成果

第41页

37

① 科室团队层次和水平持续提升,梯队完备,结构更趋合理,中医水平突

出,在全国同行中形成较强的影响力;

② 科室团队科研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能持续为科室开展高水平的临床和基

础研究,带来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产出。

2、专科带头人

具体建设措施:

着眼未来,打造高水平的中医药领军人才。

① 通过职称不断晋升、追求学术影响力和领衔国家级学会职务等持续提升

科室学术带头人的综合水准。

② 制定科室梯队人才培养规划,通过“上带下、大带小”团队互助培养,

不断加强各级带头型人才的自我提升,必要时引进经典中医领域国内高级别的领

军人才担任专科的学术带头人。

预期取得的成果

① 科室专科带头人成为国内本领域的领军人才;

② 制定并运行我科负责人及后备带头人的自我提升培养规划;

③ 必要时引进经典中医领域国内高级别领军人才担任专科的学术带头人。

3. 专科骨干

从科室整体布局出发,结合科室骨干专业背景,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特长,

培养和整合好专科人才群,形成亚专科人才梯队,进而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具体建设措施:

① 持续深入学习经典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中医学术体系。强化经典理论对

临床的指导,结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搭建并不断完善我科独特的“圆运

动六经辨证体系”的学术思想体系。

② 持续追踪现代医学指南和最新技术,发挥中西各自的优势,不断提升中

西结合救治能力。对于亚专科成员要求掌握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具备相关技术技

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参加院内规范化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三基水平。

③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着力中医药干预急危重症、复杂疑难

病的关键环节。采取科室与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在该亚专科领域有较深入

第42页

38

研究的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医疗单位派人进修学习,回科后分享,全科共同提高。

同时科室根据亚专科发展需要,在医院安排下,引进该领域的领军人才,定期开

展查房带教讲学等各种形式,带动科室整体学术水平发展。

④ 重视专科骨干综合能力的提高。要求骨干人均掌握 1-2 种中医特色,与

负责技能优化组合:艾灸、脐针、龙砂开阖六气针法等,及时总结,规范化应用

及推广。

⑤ 培养现代高水平中医复合型人才。从医教研多个角度持续提高个人综合

素养,强化理论基础、临床运用、跟师临证、总结提高;鼓励骨干尽早尽快成才。

预期取得的成果:

① 专科骨干中西医基础更加扎实。有效跟踪现代医学前沿,能针对性解决

中医药介入优势病种有效环节;形成人才配备合理,内涵丰富的亚专科人才梯队,

并在该亚专科方向形成一定影响力。

② 专科骨干综合素质高,技能全面。在该领域的中医药为主导救治急危重

症和复杂疑难病的水平突出,能解决优势病种的关键环节的关键问题;灵活运用

中医特色疗法、熟练操作现代技能和设备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在专科范围内有一

定的影响力。

③ 争取在亚专科建设周期内,骨干能围绕优势病种在中医药理论、技术、

药物及设备、器械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

④ 以中医经典科为基础,进行亚专科的特色及优势辐射,初步形成区域内

亚专科联盟,并有一定影响力。

4.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科室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综合素质的中医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培

养模式,落实医院“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水平跟踪得上”的要求,中西

并重。中医方面以跟名师、重分享等形式不断提升中医内涵,西医方面则积极参

加医院组织的交叉学科培训及危急重症培训班,充分保障医疗安全;鼓励围绕亚

专科方向进行学习进修。

具体建设措施:

第43页

39

① 形成合理的科室学术结构。在目前科室拥有多名高级学术带头人的基础

上,既充分继承发扬名医大家的学术体系,整体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也要根据

实际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思路,引入在某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中西医人才,促

进科室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② 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措施。结合科室发展目标,制定科室的人才传承培

养计划,根据个人的专长及科室发展方向,既有共性化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有差

异化的人才培养,构建良好的人才梯队。

③ 制定合理的亚专科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主攻病种,形成以心衰、肺炎、

COPD 三大亚专科方向,结合骨干的专业背景和特长,确立科室骨干自己的发展

方向;鼓励在亚专科方向深入研究学习,目前科室已派出三名骨干对肺炎方向进

行专科进修。

④ 充分发挥“金三角”平台轮动优势。科室年轻医生和护士轮动派去 ICU

和急诊学习、轮训,不断提高对各种急危重症的诊疗水平,有效优化专科知识结

构。

⑤ 鼓励骨干脱产跟师,并形成系统跟师总结。贯彻落实广东省中医院中医

人才培养计划,跟师全国名中医系统学习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体系和临床经验,对

齐玉茹、顾植山、许家栋、齐永等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和特点优势有明晰的理解

与把握,灵活应用指导老师的技能技艺,在导师的指导下,中医理论水平明显提

高。加速中医名医的成长,为科室发展提供预备力量。

预期取得的成果:

① 形成合理学术结构。科室整体理论与实践水平逐年提高,形成兼容并蓄、

融汇贯通的独特学术体系。达到“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水平跟踪得上”

的目标,中西并重,不断深化学科内涵和外延。

② 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通过共性化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

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

③ 构建打造国家级急危重症中医救治中心和复杂疑难疾病中医诊治中心

储备相关的高级人才库。科室储备人才具有深厚的中医经典理论素养与丰富的中

医临床经验,而且具备扎实的西医专科理论知识、动态掌握现代医学发展前沿。

第44页

40

(四)专科临床研究与教学能力

1. 临床研究切入点

紧密结合本领域重点疾病防治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提出本领域国家重点

研究任务和实施方案;以中医经典病房目前已形成的以圆运动六经辨证为核心的

辨证体系为载体,以三大主攻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研究归纳为切入点,探讨经典

中医救治的思路与方法,提升中医药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疾病救治能力。

(1)肺炎

已有较充分证据证明六经辨证治疗肺炎有 2 个方面优势:一是可以有效减少

抗生素的使用(对于进展非常迅速的,抗生素联用是必须的)。二是能提高重症

患者的有效率;对于重症肺炎患者,扶正治疗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对于三阴证患

者,破格救心汤救治重症肺部感染具有显著疗效。对于三阴夹有阳明实证的合病,

可从厥阴法入手,补虚祛实治疗。

借助我院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平台,在通过肺炎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及基于复

杂网络理论的外感病证中医古籍本体构建与知识发现研究,开展肺炎中医六经辨

治体系治疗肺炎的疾病登记研究及安全性研究,同步进行肝肾毒性早期生物标志

物检测,及病原微生物检测平台建设

(3)心力衰竭

建立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衰的疗效评价和稳定的评估体系,整体调节,发挥优

势;把握基本病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室已形成心力衰竭的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下一步重点探索能够反映中

医药治疗心衰优势的客观、规范化、便于推广的指标体系及优势靶点,或者针对

心衰及其并发症(如心房颤动)这个难点问题进行中医药的探索,在设计合理、

对照药物精当的循证医学研究基础上,更加客观地、系统地评价中医药、中西医

结合方法治疗心衰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为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心衰有效性及安

全性提供坚实支撑,提高心衰的综合中医救治水平。

(4)慢性阻塞性肺病

优势体现在 2 个方面:一是综合运用内服外用之中医特色疗法,通过扶正固

表,以减少慢阻肺的发生频率。二是补土生金、金水相生法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

性肺病,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第45页

41

科室结合名老中医经验研制的肺系培固本散,采用血肉有情之品,培土生金,

固金生水;同时运用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灵活加减化裁对治各种病机变化,经

临床应用发现,在治疗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方面,取得提高患者免疫力,减少

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等效果;结合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总结不同证型的 COPD

患者炎症血清学、免疫学、影像学及病原学特点,及对应辨证处方的治疗机制。

密切结合地域优势,确定三大主攻病种研究的切入点,进而带动整个重大疾

病研究的临床科研水平的提高,阐释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是具有理论创

新和方法创新的探索性工作

2. 临床研究项目及可能产出的研究成果

(1)找准疾病研究的切入点,打造高质量急危重症及复杂疑难疾病中医诊

治中心。

立足“十三五”传承创新工程经典病房建设基础,针对优势病种,围绕若干

临床疗效明显的干预措施,开展中医药治疗急危重复杂疑难疾病的诊疗优势研究,

形成本专业治疗急危重症的经典路径。

积极承担及开展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获得高质量证据,发挥

专科专病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提升中医药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疾病的诊疗能力,

成为广州地区、广东省、并进一步扩张到华南片区解决该病种的核心力量;成为

患者就医首选专科。

(2)形成建设机制,培养领军式人物

遵循中医自身规律的发展,形成重点专科建设机制,使得专科运行具有可持

续性。如:密切结合地域优势,确定研究的切入点;全方位合作,多方面引制;

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和机制;把专科建设成创新型、引领型的重点专科,形成

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的高次人才梯队,获得院级、厅局级及省部级人才称

号;

(3)建立可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快阶段性成果推广转化

围绕医院以科技创新推动临床疗效的总体布局,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优化临床医学研究组织模式。建立中医临床证据数据库及远程会诊平台,实现信

息资源共享。

第46页

42

进一步完善六经辨证为核心的辨证体系,接推动临床合理用药与中医学术传

承教育,在全国多家中医经典病房中推广应用;

通过中医古籍本体构建的系统研究,系统整理研究汉代经典中医特色和用药

的规律,总结中国古医籍理论发展规律和药性理论相关论著;完成 2-3 个病种及

方药的性效评价及其生物效应特征信息研究,和基于中药药性的临床精准用药研

究以及基于性-效-物质的中药创新药物研发,积极借助企业力量提升中医药产业

价值规模。

3. 专科人才研究能力的培养

(1)建立专科人才研究能力培养体系。

整体着眼于彰显中医药治疗急危重复杂疑难疾病的独特优势,以能够培养具

有多学科交融的复合型知识背景的专科人才为目标。

围绕中医药人才的核心能力,重新构建整合兼容中医临床与科学研究知识体

系,交叉融合中医学、现代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库,同时吸

收传统与现代中医药精华,最终使专科人才研究能力适应医院发展新阶段提出的

新要求。

(2)“引进来,送出去”,着力高水平研究人才培养。

通过输送专科人才外出学习培养提升科研能力、引进国际化临床研究人才、

加强与科研团队协同合作等方式,对专科人才在多元知识结构、科研综合能力与

素质等各方面加强培养,提升专科人才研究能力,打造高层次的“经典中医治疗

危重症”研究创新团队。

4. 教学能力

教学是实现中医经典病房推广和示范效应的重要途径。未来五年科室将在已

有“一体化示范教学体系”,包含课堂教学体系、临床教学体系及“经典中医,

传承创新”教学互动平台建设三大版块的基础上,围绕“回归经典中医,聚焦中

医临床,培养看病人才”这一目标,通过持续完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和提

升教学效能,稳步提升科室教学能力,打造知名的“经典中医人才综合培养中心”。

(1)丰富完善课堂教学体系,推动教学成果产出

第47页

43

根据授课对象年级的不同重新系统规划课程进度,由浅入深、由宏观中医经

典思维到具象中医经典应用安排课程以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落实完善课程

建设,打造精品课程。

继续有序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积极申报各级教学课题,编写教材。尤其是以

《经典与临床》课程为载体,更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积极参加教材编写,发

表教学相关论文,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2)夯实临床教学工作,增强专科示范效应。

中医经典病房在日常带教、医护协作、教学活动、院感监督等全面加强对临

床教学工作的管理,不断细化各级医生管理制度;

优化各级医生培训课程,促进分享式及自主性学习,增加各级轮训医生收获。

通过各级轮训医生尤其是进修医生增加与其他医院中医经典病房的联系,与

更多医院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学术指导协作体系,增强科室影响力,在业

内形成相当的示范效应。

(3)完善教学平台建设,提升专科对外辐射力。

通过“经典中医,传承创新”教学互动平台的建设,不断完善学习指南、经

典课程、论文专著、考核评价及传统文化等版块。

优化融合经典中医教学素材和资源,提升经典中医教学质量和体验,有效地

促进经典中医教学效果,最终通过平台资源输出及共享提升专科对外辐射力。

5. 继教与规培

(1)重视继续教育工作,制订系列学习进修计划。

跟名师,学经典。以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为基础,以经典经方体系、五运六

气理论为补充,不断完善中医经典理论辨证体系。定期组织跟师学习山西名中医

齐玉茹、经典经方体系创始人许家栋、五运六气专家顾植山教授等,提高中医思

维、临床能力。

多讨论,齐分享。定期组织科室骨干讨论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不断丰富和

完善科室学术思想,鼓励分享式学习,医、护、教、研同步,从顶层设计搭建框

架,制订阶段性目标和台帐。

中西并重,夯实基础。针对科室急危重症及复杂疑难病比例重的特点,为充

分保障医疗安全,突出中医救治特色,科室不断强化现代西医学的学习。

第48页

44

定期派医护人员到急诊、重症监护室轮训,为期三个月到半年,加强学科融

合、现代救治知识融合。

组织危重症系列讲座,将科内常见的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肺部感染、急性脑梗死等急危重症分期进行科内培训,跟踪解读最新的指南。

有计划分批次将科内骨干派送至国内一流高水平的西医专科进修学习。将国

内外先进的西医治疗理念、技术与科室中医特色相结合,实现经典中医在急危重

复杂疑难病重大突破。

(2)重视规培医师培训,制订系统的规培医师管理计划。

细化管理,落实责任。在充分保障医疗安全的基础上,做到“放手不放眼”,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限的规培生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和管床制度,分别给予独

立管床、协助管床等职能分配。既充分调动规培医师主管能动性,又强化了其主

人翁意识。

做好示范,强化监督。科内实行带教式查房,加强危重疑难病人管理。要求

规培医师完成一定数量的医案,撰写心得体会。督促病案书写质量、院感防护以

及治疗方案的落实。

学以致用,鼓励分享。对于规培轮训期间表现优异者,给予全科通报表扬,

并及时上报医教处,鼓励分享好的心得体会,尤其是能将理论学习用于临床实践

者。

理论思维,发挥特色。以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经典经方体系、五运六气为

科室主导学术思想,以火龙灸、刮痧为特色疗法,每周讲授小课,由浅入深,从

易到难,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强化规培医师的中医经典思维与临床辩治能力。

(五)专科影响力

1. 专科医疗协作

专科目前已开展 5 家各省市级中医院的中医经典病房的学术协作,通过线上

线下、多种形式的帮扶和指导,显著提升了协作医院中医经典病房的初期建设成

效,为探索建立中医经典传承与创新联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具体协作内容

(1)进一步扩大帮扶规模,加大建科模式的外推。

第49页

45

依托“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在已有湖南省郴州市中医院、贵州省遵义市

中医院、湖南省浏阳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医院及湖北省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的基础上,逐年扩大全国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的学术帮扶,预期五年内再增加五

所中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切实帮扶其中医经典病房的建设,并通过中医综合人才

培养,切实提高当地中医经典病房解决急危重复杂疑难疾病的能力和水平,从而

我科在全国的“示范”效应不断增强。

(2)规范带教形式,统一学术输出,形成带教规范。

科室首先花大力气深入讨论碰撞,尽快凝练统一科室“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

学术思想框架和内涵,规范经典中医查房思辨流程,以保持学术思想的统一性;

在已有帮扶带教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带教老师分享碰撞、协作医院集中反馈等灵

活的方式,结合科室及协作医院的实际,尽快规范帮扶带教的形式,并逐步构建

切实可行且高效的协作带教的实施规范。

(3)持续创新帮扶方式,打造协作输出品牌。

在已有线下定期查房、病例讨论、门诊带教和学术小课,线上远程会诊、病

例分享和专题讲座,优先接收协作医院医师进修等带教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创新

帮扶方式,打造可复制、广覆盖、重实效的协作输出品牌,如线上带教的“经典

中医空中查房”模式、线下带教的“经典中医教、说、写、练一体化教学”模式

和“大小三阶段进修医师培训”模式等。

(4)建立协作医院经典中医联盟,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成果产出。

通过建立并不断扩大协作医院的学术联盟,定期组织联盟内部的学术交流活

动,增进彼此间的互信互助互动,同时通过论文合作撰写、课题联合申报及多中

心科研合作、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等,持续加强协作医院间的资源共享,促进各组

学术成果的产出。

3. 牵头制定行业诊疗方案或指南

发挥中医经典病房专科联盟的优势,在已有的“全国重点中医院中医经典病

房建设与管理指南”的基础上,不断挖掘科室的学术优势,联合全国多家中医院

的中医经典病房,牵头制定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中关联的各种诊疗方案、指南或共

识,如“全国毒性中药的合理运用专家共识”、“社区获得性肺炎六经辨证方案”

以及“急慢性心力衰竭六经辨证方案”等,并积极推广至全国各中医经典病房,

第50页

46

促进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的下沉和复制,有力提升救治效能,为中医药行业提供

建设示范。

四、年度工作计划及台账

年度 项

具体内容 预期成果 落实

时间

具体落实

人员

2021

年度

1. 梳理总结

科室中医主导诊

疗思路和经验;

2. 讨论构建

“圆运动六经辨

证体系”

3. 讨论构建

专病的“中医组合

拳”方案

4.讨论形成关于

“毒性中药的合

理运用”的专家共

5.挖掘国医大师

朱良春、名中医李

可的学术经验并

运用于科室临床

6. 讨论形成多学

科中医协作会诊

机制。

7. 梳理总结“金

三角”协作工作机

1 梳理形成“中医经典病房

中医主导诊疗模式”;

2.形成“圆运动六经辨证

体系”初稿及教学体系初

稿

3.形成肺炎专病的“中医

组合拳”方案初稿

4.形成关于“毒性中药的

合理运用”的专家共识初

稿

5.凝练形成朱良春、李可

学术经验梳理文册,其中

包含运用于科室临床的建

6. 参与科外会诊协作工

作制度化

7.形成“金三角”协作工

作机制

9 月

12 月

11 月

12 月

11 月

10 月

10 月

全科人员

1. 作为牵头

单位成立省级

1.成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经典传承与创新中医学术

10 月

全科人员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书效果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