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家风文集

发布时间:2022-1-2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沈曾植家风文集

无心插柳柳成荫 (代序)2019年,我开始写沈氏家风故事,在吴磊女士的“我们嘉兴人”公众号上发表,为了让沈家后代知晓前辈的故事,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我们嘉兴人”成了我的归宿。续写家系表是沈乙孙的遗愿,我自 2004年开始尝试。在不断修改补充家系表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沈家人和事的素材,成为我写家风故事的基础。2019年以来,家系资料不断有新的来源,家系表也随之逐渐完善,及至 2021年以宗涵公和韩太夫人为根的“姓沈的和不姓沈的沈家人”,已成长为“好大一棵树”。编者写家风故事,并没想过出书,但到了 2021 年,首先是沈宜孙之子胡增奇提出汇编成集的想法,并了解了一下出版的情况。后来,得知研究寐叟的学者、中华书局及有关省市的图书馆、博物馆,都已着手准备纪念寐叟逝世100周年的事宜。我这才决定从拙文中选一些尚可的,再邀请一些家人和亲友撰写佳文支援,汇编成集。并加入新版的家系表,作为沈家后代纪念寐叟逝世100周年的礼物。消息一经传出,崇拜寐叟的吴磊便重读 《沈曾植年谱长编》,追随寐叟的足迹,写了十首词献礼。加拿大的忘年黄伟刚抑制不住兴奋,为他崇拜的寐叟撰写了一诗二文。子承公、子培公和子林公三... [收起]
[展开]
沈曾植家风文集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浙江清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由著名诗联书法家吴亚卿教授发起,并在风景秀丽的中国历史名城杭州成立。公司将具有三十多年历史的清音诗社纳入公司管理的基础上,增设清音国学院、清音书画院、清音出版中心等团体。公司注册资金1118万元,是一家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推广的高端文化艺术服务机构。
文本内容
第1页

嘉兴市文物保护所

第5页

(一八五〇

沈曾植

—一九二二)

第7页

无心插柳柳成荫 (代序)

2019年,我开始写沈氏家风故事,在吴磊女士的“我们嘉兴人”公众号上

发表,为了让沈家后代知晓前辈的故事,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我们嘉兴人”

成了我的归宿。

续写家系表是沈乙孙的遗愿,我自 2004年开始尝试。在不断修改补充家系

表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沈家人和事的素材,成为我写家风故事的基础。

2019年以来,家系资料不断有新的来源,家系表也随之逐渐完善,及至 2021

年以宗涵公和韩太夫人为根的“姓沈的和不姓沈的沈家人”,已成长为“好大

一棵树”。

编者写家风故事,并没想过出书,但到了 2021 年,首先是沈宜孙之子胡

增奇提出汇编成集的想法,并了解了一下出版的情况。后来,得知研究寐叟的

学者、中华书局及有关省市的图书馆、博物馆,都已着手准备纪念寐叟逝世

100周年的事宜。我这才决定从拙文中选一些尚可的,再邀请一些家人和亲友

撰写佳文支援,汇编成集。并加入新版的家系表,作为沈家后代纪念寐叟逝世

100周年的礼物。

消息一经传出,崇拜寐叟的吴磊便重读 《沈曾植年谱长编》,追随寐叟的

足迹,写了十首词献礼。加拿大的忘年黄伟刚抑制不住兴奋,为他崇拜的寐叟

撰写了一诗二文。子承公、子培公和子林公三支的后代,也都积极著文参加纪

念献礼。

新修改补充的家系表,是从宗涵公和韩太夫人开始,到他们身后的第六

代。这次修改的过程比以前更加深入细致,例如:子承公的长女,在过去的家

系表中,一直“名不详,适蔡氏”。编者曾查过 《沈曾植年谱长编》 里与寐叟

交集的各位蔡公,经分析都不可能。这次,许全胜教授根据他编撰的《沈曾植

书信集》,提供了线索,又经嘉兴张青先生和桐乡章建明先生,多次查阅当地

资料,终于理清了“大小姐”不幸的一生。我们甚至在老照片里找到了她。

第8页

文集中的故事,从韩太夫人讲起,延续到她身后的三代。故事的主人公,

都是韩太夫人坚韧的性格、过人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之继承者,而且每一代都

有非凡的母亲。有的故事系作者含泪写就的。

寐叟兄弟友爱情深,这是沈氏家风极为突出的一点。编者借文集的一席之

地,请他们四兄弟汇聚一堂,特地为子承公、子封公和子林公各撰小文一篇以

兹纪念。

文集中故事的编写者,上自 90多岁的耄耋,下至 40多岁的不惑,分散在

亚、美、澳三大洲,五湖四海,云端操作,把故事汇辑成册。我们的责任编辑

是子林公的曾外孙郁宝华,年过八旬不辞辛苦,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编

辑、修改、联系印刷事宜。我们团队里最年轻的、也是辈份最小的徐婷,是子

培公的玄外孙女,她也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参与编辑,提供了很多宝贵照片、

帮助修改部分稿件、设计封面和扉页等。她在文章里,还回溯到 200多年前沈

家的人和物。

承蒙中央美术学院张济平教授赐写书名,在此深表谢意!

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得到嘉兴市文物保护所书记、所长张青先生的大力支

持和帮助,并慨允题写书名。题写书名和纪念词的是原嘉兴博物馆馆长、文物

保护所原所长方包清先生。

本文集由浙江海虹彩色印务有限公司印制,在编印过程中,多次得到杜伟

丽编辑的热忱建议,精心设计,遂圆满完成。

在此,编者谨代表“姓沈的和不姓沈的沈家人”,向上述单位和个人致以

衷心的敬意和深深的谢忱!

孙昌淑

2022年元月

第9页

目 录

韩太夫人行略初探 ……………………………………………………… 孙昌淑/1

敬献给沈曾植逝世一百周年纪念 ……………………………………… 吴磊/11

嘉兴沈家祖茔的故事 ……………………………… 孙昌淑 胡增奇 徐婷/17

故居故事 ……………………………………………………… 孙昌淑 徐婷/28

七律·访寐叟故居 …………………………………………………… 黄伟刚/46

寐叟的海日楼 ………………………………………………………… 黄伟刚/47

沈子承公和他的后代 ………………………………………………… 孙昌淑/53

缅怀沈子封公 ………………………………………………………… 孙昌淑/57

追思沈子林公 ………………………………………………………… 孙昌淑/60

沈子林公的续弦夫人 ………………………………………………… 孙昌淑/63

四姑 沈蕊

—缅怀我们的爷爷奶奶— …… 杨原 徐为成 杨文锦 束锦芙 杨权/66

我的外婆“五叔叔”沈芙 ……………………………………………… 陈苹/79

先母沈太夫人生平事略 ……………………………………………… 童德淦/87

为母寻根 ……………………………………………………………… 孙昌淑/101

同僚-师生-忘年-莫逆-姻亲………………………………… 孙昌淑 徐婷/105

谢武蕴如的漫漫人生路 ……………………………… 孙昌淑 徐婷 谢诚/111

谢武蕴如的漫漫人生路 (续篇) …………………… 孙昌淑 徐婷 谢诚/125

我的妈妈沈静如 ……………………………………………………… 郁宝华/133

忆我的舅舅沈堃 ……………………………………………… 郁宝华 沈明/145

我的外公沈培孙 ………………………………………………………… 徐婷/150

忆兴公公 ………………………………………………………………… 吴磊/161

刘先的传奇人生 ……………………………………………………… 孙昌淑/165

探访刘先姑妈 …………………………………………………………… 沈铨/176

第10页

沈乙孙和桥牌 ………………………………………………………… 孙昌淑/179

沈乙孙的晚年 ………………………………………………………… 孙昌淑/185

老吴姨父 ………………………………………………………………… 徐婷/197

缘份 …………………………………………………………………… 黄伟刚/202

两家沈姓 四代世交…………………………………………… 孙昌淑 吴磊/206

“两家沈姓 四代世交”读后感 ………………………………………… 吴磊/212

难忘的2018年沪嘉之行……………………………………………… 孙昌淑/215

追影 ……………………………………………………………………… 徐婷/222

嘉兴沈氏家系表故事 ………………………………………………… 孙昌淑/234

沈宗涵 (俨伯) -韩太夫人 家系表 ………………………………… 郁宝华/246

第11页

韩太夫人行略初探

孙昌淑①

前 言

寐叟兄弟四人,两位进士,既是学者,又是高官。他们是如何成就的,一

直是笔者想知道而不能的。寐叟的孙辈三人均已驾鹤西去,我是仅存的“外姓

人”,且已年过九旬,来日不多。十多年来,多次翻阅许全胜教授大作 《沈曾

植年谱长编》,常因查阅某个问题或某位学者而重读,如我写谢武蕴如的故事

前,通过阅读理清了寐叟和谢凤孙先生之间的交集,颇有收获。

对寐叟的母亲韩太夫人,笔者仰慕已久。她养育的四个儿子都有所建树,

两位进士,颇为传奇。我对她的培养过程很是好奇,但又无从知晓其中的故

事。前年母亲节前,微信上有一篇讲述民国时期几位大师的单亲母亲的故事,

读后,感动之余,想起比她们更早的韩太夫人。把钦佩变成动力,决心尽全力

把她伟大的人生梳理出来,留给后人。同时,也作为对寐叟诞辰 170周年和逝

世100周年的纪念礼物。我虽笔拙,但我有责任感和勇气!

我写此文的资料来源是许全胜教授著 《沈曾植年谱长编》,仅此一书。引

述时只注页码,不重复书名 。在此,向许教授致敬!

祖辈的京城足迹

“吾家自司空公皖学回京,为道光戊戌,下至曾植光绪丁酉奉讳、戊戌扶

柩出都,前后恰一周甲子。又自道光戊申都水公携眷入都,至光绪癸卯曾植简

守江西广信,前后为五十六年。”(第8页,沈曾植《家传稿》)

文中,司空公是寐叟的祖父,讳沈维?,工部左侍郎。都水公是寐叟的父

亲,讳沈宗涵,工部员外郎。《家传稿》中记载:“司空公始居铁厂东,久徙青

厂户部房,…… 居于是九年。吾母韩太夫人来归时,花烛在上房后进,至丙午

南归,屋归吴晴舫先生。光绪末为黄岩会馆,曾植屡至焉,屋舍院落与太夫人

所述大略相符,辄不胜旧德先畴之感。”

① 编写者:孙昌淑 ,2021年1~2月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伦敦市。新冠疫情宅家期间,时年九十四岁。

1

第12页

天 赐 良 缘

都水公于1819年出生在福州,司空公学使署内,他是司空公的长子。在迎

娶韩氏之前,曾两次订婚。先系钱塘陈氏女,未嫁即亡;后聘归安叶氏,娶后

不久即病逝。司空公一家自里反都后,媒妁日至,经过长时间挑选,终于订下

了仁和韩氏女。

韩太夫人和都水公同年出生,成婚时均22岁。韩氏乃仁和名门之后,祖父

三桥公,文琦,官至江西巡抚。父亲系嘉庆戊辰举人柯亭公,授章。胞兄小亭

公,泰华,仕至山西粮道。《家传稿》中,寐叟描述太夫人云:“太夫人幼而警

慧,四岁识字,日可满百。五岁塾师授之书,一过即诵。……外祖母蔡太夫人

有知人鉴,于诸子女,最器重吾太夫人。” 可能因此她在闺中22年,修得满腹

经纶。

都水公两次婚配无果,却等来了天赐良缘,实乃大幸!

幸 福 生 活

都水公和韩太夫人喜结连理是在1841年,1842年他们的长子曾棨 (子承)

出生。之后韩氏连生二女,均不幸早亡。1850年,他们的次子曾植 (子培) 出

生,行四。五子曾桐 (子封) 出生于 1853 年,幼子曾樾 (子林) 出生于 1855

年。十几年间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家庭形成了。太夫人相夫教子的生活虽劳累,

但乐在其中。

都水公入都后始居延旺庙街,1853年徙兵马司中街 (子封公生于此),后

徙南横街 (子林公生于此)。因为没有自己的房,所以几经迁徙,直至南横街

才稳定下来。此房是母舅韩泰华 (小亭) 之官房,扣俸禄租之。

幸福生活无情地短暂,1857年5月 (阴历) 都水公染时疫,仅病五日便撒

手人寰,年仅三十九岁!这不幸对韩太夫人尤如晴天霹雳,都水公弃养的四子

最大的仅16岁,依次为8岁、5岁和2岁。

凄风苦雨抚孤岁月

三十九岁孀居的韩太夫人从此既是慈母,又是严父,同时还是启蒙老师。

司空公为官廉洁,无遗产。都水公传承祖德,太夫人量入为出,无甚积蓄,从

此更加精打细算。

“灯下课……”(第22页) 记载:“公祖父、父皆居官廉,至是益困,家无

2

第13页

恒师,鞠于母氏。太夫人灯下课义山诗,成诵始寝,自是通音韵之学。” 韩太

夫人对年方八岁的曾植精心培养。寐叟十二岁时,“从俞功懋受 《小戴礼》 及

唐人诗歌,凡半载。”“从母受高叔祖东川公廷燿手录评本 《渔洋山人精华

录》。” 韩太夫人亦慈母,亦恒师,并在这年为曾植订婚,女方是昆山李德莪之

女李逸静。

1862年 (第23页),“秋,从仁和高伟曾学开笔。” 为时不到一年。寐叟在

《业师两先生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先生馆余家,在同治壬戌秋、癸亥

春,不及一年,为余开笔师。然平生诗词门径,及诸辞章,皆禀先生指授,推

类得之。…… 是时王砚香先生馆舅家,二先生日为诗词唱和,余私摹仿为之,

匿书包布下,先生察得之,笑且戒曰:孺子可教,俟他日,此时不可分心也。

而余知杭、厉自此始。” 生之聪颖好学,师之慈爱教诲实乃一段佳话!

纵观太夫人五年来的抚孤历程,可谓呕心沥血。她对儿子的天资和勤奋深

信无疑,亲任家教,短暂求师,刻苦自学,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辛。至1867年

(第 24页),记载:“是时家困甚,以祖传 《灵飞经》 易米。” 实属无奈!寐叟

在 《明初拓灵飞经跋》 中叹道:“……余幼时犹见之,记其神采,宛在目前。

丁卯、戊辰之间,质米于估家,才朱提三十铢耳!思之痛心。……”次年,师

从钱唐罗学成数月。

1872年,寐叟初次到上海,“溯江西上成都,迎娶李逸静夫人,四川东川

道德莪女也。”(第 26页),“复偕夫人同还京师,……”。1873年,“秋,由监

生中顺天乡试举人,……”。太夫人之识,寐叟之志,终见成果。

1875年,寐叟已开始治蒙古史地之学,并常与表弟李传元和五弟曾桐吟诗

作赋,文学方面已颇有造诣。按常规,亦可走上仕途,养家糊口。但太夫人之

识和寐叟之志有更高的追求,他们不畏艰难,坚持继续。此时韩太夫人已寡居

18个年头,已渐近花甲。

在韩太夫人的困难时期,宗涵公胞弟宗济公不时伸出援手,在精神上和物

质上相助。当宗济公在广州立足后,太夫人长子曾棨随行,幼子曾樾 (嗣宗济

公) 亦将赴粤。在家人陆续寻觅前途,追索建树时,太夫人已“忧劳成疾,致

得咳血症。”(第31页),是年59岁。当时寐叟也客居叔父处。

1878年,双喜临门。一是太夫人六十大寿,二是曾桐公得一男。不过美中

不足的是“舅氏韩泰华卒,公奉太夫人自南横街迁居潘家河沿”(第33页)。太

夫人携一家居住南横街26年,寐叟对南横街怀有终生的记忆,因为实在有太多

3

第14页

的事无法忘记。在第 8页 《家传稿》 中,寐叟写道:“…… 南横街,小亭母舅

家屋也。外曾祖三桥先生罢赣抚归居此……。舅氏以道元需次关中,咸丰癸丑

尽室以行,招都水公居之,以屋亦官房,扣俸抵租也。丁巳夏,都水公以时疫

不禄,在第二进房东里间中,六弟生于此,大兄、植、五弟授室皆在此,植乡

举亦在此。至光绪戊寅,舅氏卒于厅事西廂中,植乃奉太夫人迁居潘家河沿,

盖居南横街宅者二十六年。苦乐悲欢暨太夫人之冰蘗风霜咸集于此,二十余年

中植之心影亦永不忘此街此屋也。”

几 度 迁 徙

南横街地处北京外城宣武门外菜市口以南,离陶然亭不远。小亭舅父的宅

子从文中描述看,院落不算小。二十六年间,三个儿子在此成长,求学,结

婚,太夫人为操持这个家所付出的令人难以想象。胞兄离世,太夫人这个不小

的家又得另觅住所。潘家河沿应该是外城的护城河岸边,现在的潘家园一带。

在1878年那个时候,这是比较偏远的地区,房屋租金会比城里便宜很多。

1880年,寐叟终于通过朝考获得进士,第40 页记载:“五月,公以进士签

分刑部主事,本月到部。” 这是对太夫人的高瞻远瞩最好的回报。

1883年,举家迁徙至珠巢街,该街在宣武区菜市口南,离南横街很近。宣

武区是当时京城文化发达的地区,菜市口以东至正阳门之间,会馆云集,保存

完好的湖广会馆至今还是文化活动的胜地,经常有京剧名票在那里演出。菜市

口以西则以寺庙著称,保存下来的不多,仅报国寺,法源寺,天宁寺和道教的

白云观。寐叟和友人常聚的崇效寺,当初规模很大,修建考究,1950年代已被

改造成一所小学和一片居民楼。华北电业管理局办公楼和宿舍院也是当初崇效

寺的地盘。北京市最大的回教胜地礼拜寺在宣武区牛街,这一带是回民的聚居

地。此外还有一些名人故居,如纪晓岚故居、康有为故居等。康的故居就位于

珠巢街。

倍 受 赞 许

1886年沈曾桐得进士第 (第71页)“韩太夫人教子成立,公兄弟自是‘二

沈’之目。”《袁昶日记》五月十六日记述云:“嘉兴沈鼎甫先生维?,有隐德,

历官所得俸泉,推以施济游士之贫不能自振者。没之日,家无余财,……。今

子培曹、子封吉士乃其孙也,性皆好学,行亦和峻,具见报施不爽矣。今日刘

4

第15页

建伯乃复述子培母太夫人之贤,太夫人与赠公攻苦食淡,教子成立,匮乏几不

能自存者垂三十年。直从刀山冰壑、生死田地上经历过来,方得睹诸子学行成

立。余闻斯言,叹息不已。……”

第8页,蒋艮 《沈宗涵墓志铭》 中,有这様一段话:“……君娶仁和韩氏,

前江西巡抚文琦孙女,高明有远识。自君之没,门户寥落,韩夫人饮冰茹荼,

苦身竭思,以教养诸孤。君四子均成立。长曾棨,两淮运判;次曾植,光绪庚

戌进士;次曾桐,有学行;次曾樾,广东候补盐场大使。……” (笔者按:墓

志铭书写时,曾桐或尚未考中进士)。

第10页,沈曾植《榨篰村墓堂左壁刻辞》哭述:“呜呼!曾植生八岁而孤,

府君弃养。我太夫人怀冰茹蘗,恩勤鞠闵,支持门户者二十余年。积劳贞疾,

时发时愈。……” 太夫人抚育四孤度过了凄风苦雨,愁柴愁米的岁月,在享受

成果时,她已疾病缠身。儿子们的成就和孝心支撑着坚强的非凡的母亲,她会

看到他们的才华得到更充分的展示。对太夫人怎么赞扬也不为过!

太夫人生于1819年,此时已年近七旬,经历过二十余年的凄风苦雨,她已

疾病缠身。寐叟对太夫人体贴入微,亲自为母调治疾患,外出期间,频繁书信

通报行止。对太夫人身体情况掌握入微,分析透彻,推荐良药,用心至极。对

太夫人的心绪更是了如指掌,安慰开道之细微,细心的女儿也难以做到。笔者

在阅读第31页的《与韩太夫人书》时,感慨万千,自愧遥不可及!寐叟的孝堪

称典范。

1887年7月16日,韩太夫人六十九岁生日。寐叟挚友李慈铭来贺并馈赠礼

品。《越缦堂日记》:子培太夫人生日,午后往拜,并送糕桃烛面 (见第 83

页)。这是首次记录太夫人生日的文字,大概是因年近七旬,四个儿子均已有

成就。不过这年太夫人应该是68岁。第95页上记载:“七月十六日,太夫人六

十九寿诞,置宴于粤东新馆,李慈铭、黄绍箕、王彦威来贺。”《越缦堂日记》:

下午至粤东新馆,拜子培太夫人寿。送礼绍酒十斤及桃面烛。子培固留饮。

同年8月2日,寐叟访翁同和长谈。翁在日记中写道:“……沈子培曾植来

长谈,此人博雅,惜稍騃气。” 寐叟的才华已在谈话中显露。京官时期,交集

日广,同僚、朋友日增。韩太夫人的贤慧和恩德也广为流传,寐叟之孝更是有

目共睹。在1888年9月,李慈铭受寐叟之托,已为太夫人撰就韩太夫人七秩寿

序 (见第97页);是年十二月,张謇为太夫人撰寿文 (见100页)。

5

第16页

七 十 华 诞

1889 年,韩太夫人七十寿诞。第 105 页记载:“四月二日,公借先贤祠为

韩太夫人开寿筵,同人皆来拜祝,李慈铭、袁昶……等在座。”《越缦堂日记》:

“上午谒先贤祠,拜沈太夫人寿。旋偕弢夫、爽秋……典录堂啜茗。……嘉兴

钱子密太仆来观礼,午日满窗,畅谈甚乐。下午,子培为之设饮。晡后子承邀

观剧,偕敦夫、书玉、介唐、弢夫共坐至夜,演剧弥佳,遂至乐阕。” 庆寿之

盛况可称空前,寐叟兄弟交友至广至笃。这亦是对韩太夫人养育之恩的回报。

袁昶和其他友人也以日志记之,可见韩太夫人在他们心中的份量!

寐叟的朋友也都是学者官员,其中多位同年,如李慈铭、梁鼎芬、黄绍

箕、丁立钧等。他们都互相钦佩,共谋朝事,为国分忧。李慈铭生于1829年,

长寐叟二十一岁,相处甚密。1880年他们同榜中进士后不久,寐叟五月到刑部

赴任,六月便初访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沈刑部曾植来。嘉兴人,故工部

侍郎维?之孙,字子培。”(第 40 页)。四个月后,“公送行卷与李慈铭,久

谈。” 李在日记中写道:“沈子培来久谈,且送其行卷来。此君读书极细心,又

有见识,近日罕觏也。其经文刻四首,皆博而有要;第五策言西北徼外诸国,

钩贯诸史,参证舆图,辨音定方,具有心得,视余作为精密矣。” 事隔三日,

李慈铭公致函寐叟约次日饮。之后,他们便频繁地来往,结为莫逆,知己,忘

年,亦师亦友。李公为韩太夫人书写寿联曰:“湛节钟仪,辨通仁智;唐苗宋

宴,富贵吉祥。” 他对太夫人和寐叟关怀倍至,情深谊笃,感人至深。

寐叟对友人亦然,如1889年,张謇应试落第,寐叟便夜访久谈。张謇在日

记中写道:“夜,子培来谈良久,论学论文,忠告不少。”(第 105 页) 张謇于

1894年中状元 (第592页)。

儿孙呵护中的余年

进入1890年代,古稀之年的韩太夫人,已是儿孙满堂的幸福老人,子承公

的两个女儿已亭亭玉立,子封公已育有两儿,如果算上子林公膝下子女,孙辈

恐已不下十人。在七十华诞大庆之后,每年生日,寐叟兄弟都为她庆寿。平时

身体若有不适,次孙女精心照料护理。余年生活安祥惬意。

连州公不幸病逝

1892 年,二月二十一日,公得叔父宗济之讣 (第 150 页)。李慈铭和袁昶

6

第17页

均来吊唁,目睹了寐叟的悲痛 (第10页)。《家传稿》中写道:“叔父讳上宗下

济,字廉仲,一字思俭,晚自号拱冀老人,道光二年壬午九月生于福州学使署

中……。少于都水公三岁……”十三姑童沈惠华在晚年遗稿中是这样介绍的:

“曾祖鼎甫公次子,祖讳廉仲,署理广东连州盐务,配徐、朱、汪,无子,以

本生祖幼子,子林公先父嗣。”亲友多以“连州公”称之。寐叟在 《家传稿》

中云:“……叔父连州公精治班、范两《汉书》,手校详密,曾植读而叹服,连

州公曰:‘吾不及汝父精熟也。’” 寐叟还言及“幼时畏府君而亲叔父……”

在韩太夫人抚孤岁月中,连州公关怀有加。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京师时,连

州公陪寡嫂一家避居昌平,寐叟一直记得圆明园火灾和万民惊忧的情景。

这不幸消息带给太夫人和寐叟兄弟的悲痛不言而喻,往事历历在目!

挚 友 离 别

已届壮年的曾植,学问蒸蒸日上,“与李慈铭、袁昶诗文商榷极契,鼎足

而三,并为浙中儒林之冠冕。”(第129页)。袁公长寐叟四岁,早四年中进士,

习惯写日记,系至交。1893 年,“时袁昶将离京赴任,公卜居其宅。”(第 160

页)。袁三月十五日出都赴芜湖道任,四月二十八日太夫人一家移居老墙根袁

昶旧宅。这是太夫人最后一次迁徙。

第 172 页记:“十一月二十四日,李慈铭病卒,年六十六。”(1894 年),

“慈铭临殁以所为日记七十余册付公,公哭之恸。” 《长编》作者案,“……民

国十一年 (1920) 由公与蔡元培发起,商务印书馆影印《越缦堂日记》五十一

册……”。两位挚友,一位远离,一位永别,这是对寐叟的重大打击。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第157页记:“二月,公充补总理衙门章京。”(1893年),同年三月升任安

徽司员外郎。

寐叟在总署任内,公务繁忙,处理外事,才华横溢。如第 185 页记载:

“冬,俄罗斯欲谋我黑龙江渔业航务,公力驳之。” 在《学部尚书沈公墓志铭》

中,谢凤孙先生云:“丙申之冬,俄势方张,谋我黑龙江渔业航务,先生独洞

照隐微,力驳其事,俄使为沮。” 第186页记载:“正月下旬,法国公使施阿兰

觐见不守礼制,公代总署拟稿诘之。” 世界列强对晚清多垂涎欺凌,寐叟等贤

臣为国之尊严据理力争。

7

第18页

太夫人仙逝

韩太夫人的最后几年疾病缠身,幸有寐叟精心调理,兼之子承公的次女蘭

侍奉起居、用药、细心呵护,坚强的太夫人在崎岖的人生旅途上走完了七十九

个岁月,于 1897年八月二十八日仙逝。在 《与丁立钧书》 中 (第 190页),寐

叟云:“病之初见在二十一,大发热在二十五,汗解在二十六,脉变在二十七

夜,大故在二十八夜。” 老人家没受长时间的折磨也是大幸。

同页,有唐文治记述:“丁酉岁八月,太师母韩太夫人薨于京寓。余吊先

生于苫次,先生握余手,呼抢几不能言,但曰:“‘吾欲求子文。’” 继曰:

“吾欲求子文表扬吾母。” 余亦呜咽不能答。既复见先生于垩室中,则瞿瞿茧

茧,色容颠颠,盖水浆糜粥仅入于口。” 第191页记:“九月二日,叶昌炽来吊

唁。” 《缘督庐日记》九月二十五日撰子培太夫人挽联:“恤纬见鲁嫠,揽辔澄

清,有子同怀微管略;传经钦韦母,披帷涕泗,孤儿早废匪莪诗。” 同页记:

“九月十四日,翁同和来吊丧。” 亦有日记。“九月二十二日,袁昶致唁并馈

金。” 日记中写道:“作唁子培、子封书,并奠敬六十两。” 并于二十一日撰写

《沈母韩硕人挽诗》,原文见第191页。十月,寐叟以丁母忧出总理衙门。同页

又记:“十月十八日,韩太夫人终七,翁同和来题主,……”《百砚斋日记》:

“吾母终七之期,礼忏一日,晚焰口一堂,三更散。”《长编》作者案:“时沈曾

樾在广州设祭。”《百砚斋日记》九月二十七日云:“吾母四七之期,设祭痛哭,

音容渺渺,计庚寅六月叩别遂成永诀矣。”

韩太夫人艰辛但辉煌的一生牵动着各方友朋的心,他们的追思和赞誉抚慰

着寐叟的恸。在同僚中,也不乏为总署此刻失去寐叟这一精英而惋惜,更为寐

叟离开他充分施展才华的职位而不舍。

如汪康年致汪大燮函中云:“……培老天性纯笃,当时实虑他变,今幸无

他,而以后局面如何,势不得不出而谋食,海内人士入都者,俱于此生向心

力,今将搏沙散矣。……”

第191页记载:“十月二十三日,在妙光阁祭母,叶昌炽、蔡元培、恽毓鼎

等同人皆来吊唁。是日那桐出奠分。” 寐叟思母感恩之心随处可见,在《与丁

立钧书》(第192页) 中写道:“……追溯自有知识以来,吾母之拮据恩勤,恻

怛辛劳,镂心怵目。我微官薄禄,曾未尽一日返哺之心。……”被他人认为至

孝的寐叟,竟如此自责!在叙述太夫人临终时,写道:“疾风骤雨,地坼天倾,

并不及博求方法,竭尽心力,痛定思痛,若梦若狂,天地罪人,何心斯世。呜

8

第19页

呼!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痛的撕心裂肺!

扶 柩 南 归

1898年三月四日,寐叟“赠光祿公及韩太夫人柩南归。” 寐叟此时因哀痛

太甚,身体甚衰,执杖行走都很困难,由唐文治等人搀扶行走。三月十六日从

天津乘船南下 (见第 196页)。第 197页记载:“三月十九日,至上海,泊观音

阁。”“三月二十三日,离上海。”“三月二十四日,抵嘉兴,泊南门。” 经历二

十天的行程。

三月二十六日,奉母灵柩抵榨篰村墓庐。”是年 1898,闰三月十一日,按

乡俗远归开吊 (第199页)。第199页,《百研斋日记》云:“移住楞严寺,借地

领帖,在此照料。” 开吊日有百余人莅临。

同页,寐叟在 《与丁立钧书》 中写道:“……植二十三夜自沪开行,二十

四夜半抵里,二十五布置一切,二十六奉神柩抵墓庐。千里征途,半年忧惧,

幸无殒越,若或相之,天地至仁,弥夜哀伤。……乡俗远归当开吊,定于十一

日举行,柩须加漆,……约计诸事粗毕总须望后。” 函系闰三月六日书,诸事

粗毕须近十日。

灵柩从沪转禾的情况有 《百研斋日记》 的记述 (第197页):“……培兄遣

仆来言已安抵码头,即偕大兄登舟,凭棺哀恸。兄弟相见,几不相识。嫂氏、

二侄女相见于船,予招呼登岸,复照料灵柩过船,用小火轮拖至观音阁泊,

……四兄宿舟中。” 三月二十三日离沪赴禾旅程,《百研斋日记》 也有记载:

“午后一点行至枫泾,火船水锅漏气不能行,修理约两时复开,夜半到禾城南

门泊。”此时已是二十四日。二十五日记:“大早开至城滩。……嫂氏诸人登岸

进屋……。大兄四兄宿舟中。”

日记中提到的“二侄女”,就是侍奉太夫人晚年生活的沈蘭,即我写过的

谢武蕴如的母亲。为韩太夫人送最后一程的是她的三个儿子、媳妇和孙女。南

归之路和太夫人的人生路一样崎岖,但一路伴随的是炽热的厚爱和虔诚的

孝心。

寐叟兄弟为韩太夫人隆重治丧,既是为母尽孝,又是给母一生奉献的诚挚

回报。

第 214 页记:“春,合葬父宗涵暨母韩太夫人于都城南门外榨篰村之祖

茔。” 安葬需选择吉日,此时已是 1899年,宗涵公和韩太夫人终得入土为安,

9

第20页

别离四十二年,重聚于九泉下安息。

后 记

韩太夫人生于 1819 年,200 年前,她独自一人抚孤四个儿子,实属传奇。

我终于鼓足勇气,在许全胜教授大作 《沈曾植年谱长编》 中,跟着寐叟的足

迹,寻找韩太夫人的踪影,了解到她是如何创造奇迹的。差不多一年前,我写

了 《谢武蕴如的漫漫人生路》,在写韩太夫人时,我脑海里不时浮现蕴如的身

影。她的母亲就是侍奉太夫人的沈蘭,她的遭遇和她曾外祖母很相似。她们没

被晴天霹雳击倒,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写这两个故事时,我或部分或全部都是依赖 《长编》,没有这本著作,我

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沈家有这两位女中豪杰。她们两位都出自书香门第,自幼聪

慧,家学成就。有知识才有智慧,才会深谋远虑。谢谢许教授!

10

第21页

10词

敬献给沈曾植逝世一百周年纪念

吴磊

前 言

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开车陪同老爸去王店榨篰村,拜谒沈曾植墓园,祭

扫墓地。老爸离去后,我们依然保留着这个传统。

最近两年,从我们敬重的长辈孙昌淑编写的“沈曾植家风”系列文章中,

读到了很多感人的往事,受益多多。

沈曾植1850年生于北京,他是嘉兴人,清末民初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他博通万卷,学思活动庞大深邃。尤长于史学、深于地理、邃于律法、精于佛

学、湛于诗学、卓于书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誉称“中国大儒”。

1922年沈曾植逝世,享年七十三岁,葬于侧南门外王店榨篰村沈家祖茔。

王国维在挽联中写道:“是大诗人,是大学人,更是大哲人,四照炯心光,岂

谓微言绝今日;为家孝子,为国纯臣,为世界先觉,一哀感知己,要为天下哭

先生。”

以下10首词敬献给嘉兴名人“硕学通儒”沈曾植的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

在此,特别感谢杭州大学金友元老师对我诗词创作的指导和帮助。

1. 【长相思慢·清明榨篰行】

细雨蒙蒙,清明时节,一路寻迹郊原。

人间四月水暖,婆娑榆叶,肃穆孤园。

絮语绵绵。

听沧桑旧史,往事云烟。

百岁渊源。

对青墩、榨篰桥边。

有高士家风,寄客胸怀故里,九九归元。

禾城古道,秀水楼居,梦寐家山。

遗音肖貌,杳天涯、魂绕松泉。

泪双流、春祭名辈,年年瞩目花前。

11

第22页

2. 【古钗叹·慈母灯下课】

古都旷野民忧戚。

遍地狼烟人恐栗。

九天凄泪老树悲。

一场浩劫御园灰。

令母慈爱育孤苦,离难乱世鬓成丝。

清风皓月理素服。

昏灯雪暗教儿读。

寒冬酷暑舞墨融。

岁暮长夜梦飘蓬。

注:沈曾植八岁时父殁,家贫。他的母亲——韩太夫人,亲自教儿子读书立志,她灯下课义山诗,呕心

沥血,独自一人培养出两位清代进士,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3. 【月露菊花心·孤山花雨泪】

西子风荷,孤山花雨,湖上沙鸥。

回钱塘、秋日棹归舟。

少年伤别,思玉貌有心愁。

旧馆读书楼。

开笔启蒙,弟子继前修。

古道哀音,徘徊久、先生鹤去,泪目祭荒丘。

注:十三岁的沈曾植从恩师高伟曾学开笔;20年之后,沈曾植中进士归里省亲时,当得知先生晚景落拓

凄凉,并已在贫病中离世的消息时,他十分悲哀和永远的遗憾;作“业师高先生传”记之。

12

第23页

4. 【玉合·蜀道桃夭情】

川江岸秀水都,静月思吴船渡。

寒夜篝灯理书卷,省亲归府携佳侣。

携佳侣,姑苏行。

寒山寺,晨钟鸣。

江南柳色长相忆,蜀道桃夭更胜情。

注:1881年,沈曾植省亲回乡,江南一片清新妩媚之境。想起 9年前溯江西上迎娶李逸静夫人,后夫人

典当首饰衣物勉先生读书,如今金榜题名,携手南下旧地重游,一次难忘的好时光。

5. 【青门引·帝城往事省】

一醉浮生影。

南渡北征无定。

金樽酒泛五常时,哀鸿目送,杜宇暮鸦静。

吴山越水家山迥。

上苑儒风竞。

故交旧地游遇,帝城往事从头省。

注:仕途上的沈曾植南北往来,与当时许多名人,如翁同稣、李慈铭、康有为、文廷式、张元济、王国

维等交游,被公认为当时中国的学坛祭酒,影响甚巨。

13

第24页

6. 【玉娇词·野哭祭刘公】

山木含悲,子归正泣血。

君子断魂义不灭。

楚挽声声哀,危岭荒荒月。

恨海乱云,情天立石阙。

野哭祭刘公,又见自古辛酸,吟凄咽。

注:他的五首《野哭》怀念他的知交,在戊戌事变中就义六君子中的刘光第。

7. 【澡兰香·洞府姚园隐】

姚园秀色,石壁苔青,古木紫桐井灶。

芭蕉翠叶,芍药红葩,水上憩归鱼鸟。

念江湖、蒲柳兴衰,江楼孤烟浩渺。

归楚泽、翰林学士,天涯芳草。

两院书窗史席,磬韵平川,远怀师道。

阳春霁月,子夜星河,十里渡头风貌。

望鹦洲、衮衮诸公,披读离骚别岛。

隐洞府、笔下文章,高风同调。

注:1900年,沈曾植五十一岁,受平生第一知己张之洞之邀,赴武昌主持两湖书院史席,在城南水陆街

的姚园中有过一段隐居日子。

14

第25页

8. 【长命女·学坮师德厚】

名校首。

沪上学坮推祭酒。

虹雨申江口。

弟子文心雕鹗,儒道雅风高厚。

天下英才功业就。

一代宗师后。

注:1901年,沈曾植助盛宣怀办学,出任南洋公学 (上海交通大学) 第五任监督时,广开人才之源,引

进西方和日本先进制度,成绩卓著,奠定了上海交大的优秀传统。

9. 【青门饮· 楚江归棹岸】

天柱高昂,楚江澄炼。

归期久待,春申重返。

寸寸光阴,老孺方伯,君子笃恭勤勉。

旧岁龙山别,谢襄阳乡情殊眷。

字画云头,花木水仙,鱼米茶饭。

碧浪峨舸回棹,书卷合清风,笛声沙岸。

去矣西河,寄言城阕,鸿浩九天怀远。

金地非吾土,已周游、思亲连绻。

故井梧桐,寒露落鸳湖甸。

注:1911年,年已六十一岁沈曾植结束了在安徽五年的为官经历,从楚江逆流而下,只携十万卷书,财

物无多,途经他任内修建的天柱阁时,思绪万千。

15

第26页

10. 【秋风清·姚埭月桂香】

和风爽。

兰舟舫。

故人泽国来,溪岸停双桨。

姚埭东轩月桂香,水乡秋色屏山上。

注:同年十月回嘉兴故里,晚年隐居沪上。

16

第27页

嘉兴沈家祖茔的故事

孙昌淑 胡增奇 徐婷

左起:黄月英、胡增奇、童德淦、孙昌淑、沈铨、徐婷

墓志

17

第28页

嘉兴沈家祖墓应是始建于寐叟祖父沈维?公 (1779~1849) 身后。其长子

宗涵公 (1819~1857) 和次子宗济公 (1822~1892) 是修墓人。

沈曾植墓 (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太平桥村)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10月21日公布

沈曾植父 (沈宗涵) 祖父 (沈维?) 墓

18

第29页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1899) 春,寐叟为宗涵公和韩太夫人合葬于祖茔,见

《长编》 214 页记载:“春,合葬父宗涵暨母韩太夫人于郡城南门外榨篰村之

祖茔。”

寐叟灵柩于1922年12月2日 (阴历十月十四日) 返嘉兴。迄今墓地已经历

了 170 年左右的风风雨雨。在这段历史中,最为在劫难逃的是“文化大革命”

时期。那时“红卫兵”到处“破四旧”,祖墓几乎是第一目标。但是,太平桥

村的村民们竟以超凡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红卫兵”的“造反”,沈家祖茔

才得以幸存!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术界重新启航研究尘封了半个世纪的沈曾植的学

问,并呼吁恢复故居并保护沈氏的遗迹。嘉兴市政府各方工作人员以其对寐叟

的厚爱,不失时机地确定了沈曾植故居和墓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1981年

10月21日同时公布。

嘉兴亲戚沈如镜、吴文华、儿子吴中伟是最早的见证人:

寐叟的侄孙女沈静如之女郁美华一家清明上坟:

左起:沈如镜、吴文华、吴中伟

左起:郁美华、倪敏、倪志云

19

第30页

之后,沈家后人不断来祭:

树立墓碑

2001年 10月,93岁的钱仲联老先生为寐叟书就了墓碑题字。11月嘉兴市

文化局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张达飞先生,寄碑文给沈乙孙征求意见,12月墓碑

就树立在文保墓碑的左侧。

钱老直书的“沈公曾植之墓”六个大字刚劲有力,神采奕奕,使墓地更显

庄严大气。

左起:孙昌淑、张若瑜、沈乙孙

左起:沈钧、孙昌淑 左起:吴文华、孙昌淑、沈钧、沈铨、徐婷、郁美华

20

第31页

为子林公迁移墓碑

沈子林公 (名曾樾) 于1922年在上海病逝,安葬在秀洲区洪合乡洪合村。

1985年,他的十三女童沈惠华携女童聆樱从美国回来,为父母扫墓并立碑。

次年夏,子林公的长孙女沈静如携女儿郁美华,和沈慈护的长子沈培孙一

起前来扫墓。他们在墓前祭扫、献花并留影。

左起:沈乙孙、沈宜孙、沈惠华、童聆樱、沈培孙

左起:沈静如、沈培孙 左起:沈静如、郁美华

21

第32页

待到1990年代中期,老吴带乙孙和我来时,墓碑前的平台不见了,墓碑则

被移上了墓丘。土墓周围都是庄稼,我们无法走近,只好站在远处目祭。

1999年安葬培孙兄,并安放慈护公与李氏元配及劳氏续弦的墓碑后,征得

墓地提供方同意,将子林公的墓碑移至其儿孙一处。此事完全由吴文华父子出

力完成。

沈子林 (曾樾公) 墓

子林公及其儿孙的墓碑

22

第33页

迁移墓碑需租船,雇工。墓碑需要四位壮汉肩挑,起动,上船,下船,落

地,树立。四人中的一位,竟然是老吴唯一的儿子中伟,那年已年近半百!这

件事仅是老吴一家人帮沈家做过的若干事中的一例。委托人乙孙在北京,并未

亲临。至今,笔者每逢回忆此事,仍倍感歉意!

墓地修缮

2005年,嘉兴市政府决定为寐叟墓做加固修缮并整治环境。文化局领导陈

建江先生和文保所领导方包清、徐信先生为此事不辞辛苦,多方奔走,使墓地

旧貌换新颜。文物保护说明牌嵌在加固矮墙上,钱老题字的墓碑树立在墓穴的

正前方。墓地周围栽种了多棵柏树,形成了感观上的围墙,真是赏心悦目。这

一举措又一次体现嘉兴对寐叟的厚爱。

沈家的亲戚加朋友吴文华,又一次作为第一位见证人去扫墓,留影。他还

及时地给我传递信息。

祖墓被盗

近年来盗墓者猖獗,也殃及沈家祖墓。大约10多年前,寐叟墓的一棵树被

锯盗走。经调查,盗匪所用工具,非嘉兴人所用,遂不了了之。

2015年,胆大妄为的盗匪来了,仅用约半小时完成罪行。幸亏太平桥村村

民警觉,虽系闷声爆破,还是被他们听到并及时报了案。嘉兴市政府从速组织

上百的警力,一路追击,耗时两月,终于在江西捉得盗墓团伙。一件被卖掉的

遗物竟在南京古玩市场查到,人赃俱获。

吴文华

23

第34页

嘉兴这次行动追捕到的是多次作案的团

伙,他们的目标是沈曾植墓。但修缮后的墓

非常坚固,他们盗窃不成,便把维?公和宗涵

公的墓穴双双掘开,盗走了十余件陪葬物。

盗墓团伙被绳之以法,大快人心。嘉兴

市政府这次办案的迅猛、果断、机智,效率

堪称典范。缴回的文物由王店镇派出所精心

保管直至沈铨和女儿徐婷代表沈家出面见证,

才移交嘉兴博物馆接管。这些文物尚需专业

技术修复,得在省里排队等候,这给嘉博带

来很多的麻烦。希望修复工作早日得到解决。

沈氏墓地的再次修缮和环境整治

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墓地的保护是最难的。每年都得投入大量人力

物力整治维护。这对王店镇来说负担太重。祖墓被盗后,嘉兴市各级政府竭尽

全力筹谋加固被盗古墓,修缮被凿裂的沈曾植墓围,并树立“沈氏墓地”说明

牌等事宜,彻底整治墓地环境和加强安全措施。

2017年秋,沈钧陪我回禾扫墓,市文保所张所长亲自陪我们拜访了王店镇

沈镇长和文化站朱站长研讨方案。镇长还设宴款待我们。

前往墓地拜谒 与王店镇领导交流

24

第35页

墓地治理以尽量节约土地为原则,这是我们的共识。接下来便是艰巨而细

致的规划、设计、实施等一系列的工作,而且大量工作要等农闲。

2018 年 10 月下旬,从加拿大出发的我、从美国赶来的宜孙姐的季子胡增

奇和黄月英夫妇、子林公的外孙童德淦、从深圳赶来的沈铨和徐婷母女齐聚上

海,一起去嘉兴拜谒整治一新的墓园,令我们惊喜的是,展现在眼前的是比我

们预期好的太多的“沈氏墓地”。

上图:祖茔一侧子林公夫妇的墓碑;慈护公夫妇的衣冠冢和碑;培孙夫妇

的墓和碑;乙孙的墓和碑。(但我们没能再去,颇为遗憾。不过乙孙能睡在两

位祖父的中间,也就足以为慰了!)

沈氏墓地全景

25

第36页

墓地东南侧

沈氏墓地说明 前往墓地拜谒

环境整治后的墓园是融入了寐叟的祖父、父亲、胞姊、儿子、孙辈五代于

一堂的温馨宅院。

子林公的墓碑在四兄和季子之间,和寐叟分享祖荫和天伦。

被盗匪破坏了的古墓也得到了精心修复,并砌了坚固的防水围墙。

26

第37页

墓与墓之间新铺的甬道地面由植被和矮树装点,铺设得错落有序,美观大

方。墓园周围有60余株柏树做围墙,造就了一处优雅、庄严、古朴、大气的景

观。使身临其境者无不钦佩参与策划、设计和施工的各方人士的智慧和辛勤。

环境整治后,在“沈曾植墓”牌和钱仲联老先生93岁时题赠的“沈公曾植

之墓”碑文的墓碑之前方右侧,树立了“沈氏墓地”说明牌,文字是由王店镇

政府提供,许全胜教授考证修改而成,参观者可知晓墓地的原委。

沈家所有后代,对嘉兴市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为沈家所做

的一切铭感至深!

沈氏墓地

27

第38页

故居故事

孙昌淑 徐婷

关于嘉兴姚家埭老宅,沈曾植 《家传稿》(许全胜教授著 《长编》 第 8、9

页) 有这样的记述:“吾六房自书山公以降居东湖头,司空公发跡于此,屋毁

于粤匪之乱,今东湖头街亦荒没矣。” 又云:“姚家埭大宅为浦中丞霖故居,匪

乱时置粮台,伪天将居于此。江南军克服府城,郭远堂先生方为苏藩 (司空公

福建门生也)。手书属统领保存,得不毁,……。江南军去,浙军入,驻兵焉,

于是蹂躏狼籍。”

书山公 (1689~1730) 乃六世祖,讳晖。及至司空公,讳维? (1779~

1849),老宅已两次被毁。寐叟辞官归里,重修老宅,姚家埭故居才得以传承。

一、无偿捐赠

寐叟晚年常居沪上。他和李逸静太夫人分别于 1922 年和 1927 年去世后,

慈护公和善文夫人,及一家老小 (包括:子承公的姚氏姨太夫人和女儿沈芙;

以及他们夫妇的子女宜孙、培孙和乙孙),也是常住上海,偶回嘉兴均系小住。

慈护公与善文夫人

28

第39页

1950 年代初期,慈护公和善文夫人的家已是二人世界,他们也都年届花

甲,对寐叟的遗物、遗作需每年晾晒的工作可能有些力不从心,儿女又各自东

西,哪一个也指望不上。他二人不得不考虑长久之计,最好的保存之地,自然

是博物馆或图书馆。故居的捐赠应该是第一件提到日程上来的事,因为他们热

爱故乡嘉兴,那里有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安息的祖茔。

二、故居-民宅-文物保护单位

在百废待兴的年代,姚家埭老宅为多个家庭解决了居住问题。为了生活需

要,房子必须打隔断,改门窗,结构受损不可避免。

转眼30多年过去,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学术界重新启动了对寐叟学

问的整理和研究。由于嘉兴市各界对寐翁的厚爱,1981年他的故居和墓地同时

被公布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右一女孩沈宜孙、戴帽男孩沈培孙、摇篮中婴儿沈乙孙、后排怀抱中小孩沈如镜

29

第40页

三、寻根祭祖

1991年秋,乙孙带着我和即将出国的儿子,来到他魂系梦绕的故乡,体验

他的乡情。沈如镜、吴文华夫妇陪我们去九联村扫墓,参观羊毛衫厂,还在村

委会楼上享用了顶级的美味佳肴,好像远方游子久别归来似的。

次日,我们去姚家埭看故居。居民不知来者何人,竟向我们抱怨房屋失

修,这问题、那问题的。我们无法参观故居全貌,拍了一张照赶紧离开。那时

政府可能已开始部署拆迁之类难度极大的事宜。

左起:沈乙孙、沈钧、孙昌淑

左起:孙昌淑、沈钧

30

第41页

到了嘉兴一定要游南湖、拍烟雨楼。儿子继承了父亲对嘉兴的爱,对人对

物都恋恋不舍。

四、恢复故居

恢复故居的计划一经决定,便要开始一系列难度很大的工作。第一是几十

户居民的搬迁,每个家庭搬迁一次总希望比原来的条件好一些,所以安排每一

户,都要做过细的工作,搬迁费是一大笔开销。第二是故居原来的图纸是否还

在,把一个面目全非的宅邸复原如初,有点不可想像。但是经过数年艰苦细致

的工作,一切都实现了。

那期间老吴不时地写信给我们,告知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之不易。我印

像最深刻的是“修旧如旧”。以前我听说过有人买了一个好地段的破宅院,然

后“推倒扶起”。这是北京话,意即重新设计修建。那比“修旧如旧”容易

多了。

许多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之事,在1990年代都一一完成了。这都缘于嘉兴市

政府决心之大,嘉兴各界人才济济,做事认真执着。本世纪之初,我们和文化

局的朱局长、陈处长,和博物馆陈行一、方包清两位先生已很熟悉。深知他们

都是文物方面的专家。有此结果,绝非偶然。

左起:沈乙孙、孙昌淑、沈钧

31

第42页

1980年代培孙兄已退休。他情系故乡,帮助乡亲建了涤纶针织厂和后来的

羊毛衫厂。那时已在酝酿修复故居,他曾和当时的文化局长见面商议。

1985 年十三姑回国扫墓、探访。培孙兄伴她母女参观故居,由于尚系民

宅,只好在门前留影。他们还在老吴陪同下去了墓地。

沈培孙与张局长

左起:童聆樱、沈宜孙、十三姑、沈培孙 (摄于故居门前)

32

第43页

船中为十三姑母女 沈宜孙 沈培孙,船头沈乙孙和吴文华

左起:沈乙孙、沈宜孙、十三姑、童聆樱、沈培孙在墓地为子林公立碑

33

第44页

五、为迎接故居开放作准备

学术界以苏州大学教授钱仲联老先生为代表,他的两代研究生准备了论

文。93岁的钱老早已完成巨著 《沈曾植集校注》,由中华书局赶在故居开放前

出版。

这里必须讲述钱老对寐叟的崇敬和热爱之深。在寐叟去世后,慈护公即不

断为父亲遗作的整理和出版奔走。在一筹莫展之时,便将此重任委于钱先生。

先生历尽艰辛,用了大半生的精力和时间,整理、研读、校正、辑录、传承。

从 1940 年代的 《沈曾植诗注》,到 2001 年的 《沈曾植集校注》,跨越了约 60

年,著述极丰。

《沈曾植集校注》钱仲联著

34

第45页

钱老在93岁高龄时竟慨允乙孙之托,为寐叟题书墓碑。在故居开放时,直

书的“沈公曾植之墓”的石碑已巍然屹立在墓前。

早在故居修复并开放的计划确定之后,培孙乙孙兄弟即分别向王蘧常教授

和钱仲联老先生求书故居的三个堂名:“驾浮阁”“晁采楼”“东轩”。

但最难的还是修旧如旧和配置室内家具等事。

嘉兴市藏龙卧虎,各方专家以其智慧和辛勤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

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嘉兴博物馆和文保所精选了多家兄弟博物馆藏品,汇编了堪称艺术品的

《沈曾植遗墨选》,以纪念寐叟,并飨书法爱好者。

嘉兴市文物保护所为了寐翁的乡情出版了 《沈曾植乡情诗文选注》,帮助

广大读者了解寐叟的作品。

左上图与下图中间为钱仲联先生,右图为钱仲联所书沈曾植墓碑

35

第46页

2000年 4月嘉兴博物馆为纪念沈曾植诞辰 150周年,还举办了“嘉兴博物

馆馆藏沈曾植文献书画作品展”。

沈乙孙应陈行一馆长的邀请参观了这一空前大展,并留了影,这也是迎接

故居开放的重要举措。与博物馆朋友的合影成了永久的纪念。

沈乙孙在作品展留影 观展人员集体合影

《沈曾植遗墨选》和《沈曾植乡情诗文选注》

36

第47页

六、故居开放

故居对外开放当日,嘉兴各界人士光临祝贺,在寐翁铜像前留影。进入故

居是第一进楼,门前的两个圆柱上悬挂着康有为先生书写的“北斗”“东阳”

柱联。堂内正中上方是王蘧常教授题写的堂名“驾浮阁”匾额,下方便是寐叟

的铜像。背景墙是寐叟的书法作品,庄重、典雅,浸透着艺术气息。

沈曾植铜像

沈曾植旧居第一进南立面

37

第48页

第二进是“晁采楼”,堂名也是王蘧常教授之墨宝。这匾额悬挂在楼门的

上方,室内则是寐叟的生平和学问的展示。这里的布置是嘉兴文化系统的各路

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沈曾植旧居第二进一楼南立面,“晁采楼”为王蘧常书

沈曾植旧居第一进展厅内景

38

第49页

第三进在后花园的北侧,是寐叟的书斋,堂名“东轩”,“东轩”二字出自

耄耋之年的钱仲联老先生。此匾额悬挂在楼之门廊的上方,令这半进楼透着宁

静和书香气息。

沈钧在晁采楼二楼书房留影 旧居晁采楼展厅内景

沈曾植旧居第三进南立面,“东轩”为钱仲联书

沈曾植旧居外立面

39

第50页

楼前是宽敞幽静的花园。园里的花草树木,都是按照寐叟居住时的样子栽

植的。乙孙常说“爷爷最喜欢牡丹”。园中果然种有牡丹!故居修复的策划者

和参与者真是用心良苦!

乙孙接待各方嘉宾,市领导、文化局领导、博物馆和文保所的朋友们,大

家互相祝贺并合影留念。

与博物馆陈行一、朱设平等朋友合影

与市文化系统嘉宾合影

40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互动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