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经验
一、招生信息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导师 考核内容
中国现当
代文学
1、现代文学
陈平原、孔庆东、高远
东、姜涛、王风、吴晓
东、季剑青
1、材料初审
2、学术研究计划评审
3、面试
2、当代文学 张颐武、韩毓海、贺桂
梅、邵燕君、李杨
招生方式:申请考核制
学习方式:全日制
申请经验
(1)申请材料:现在大部分院校都实行“申请-考核”制,有些内部信息官方一般
不会公布,比如材料审核标准,复试面试评分标准,论文要求,教育背景等。博
士备考中,申请资料准备(学术简历+研究计划)很重要,一般而言研究计划的
分量最重,占到 30-40%,如何写好研究计划非常关键,而选题是写好研究计划
的前提。
(2)院校选择:选择 3-5 个不同档次的学校比较合适,育明会根据考生情况和
内部信息给学生推荐最适合的院校。
(3)联系导师:大部分导师每年只有 1 个招生名额,所以提前和导师取得联系
很关键。附上学术简历和研究计划导师回复的几率比较大。每年报考前导师基本
已经预定好了人选,联系导师比较晚的需要排队等,再等 1 年、2 年甚至 3 年。
有志读博的一定要早做规划。
(4)备考重点:专业课笔试以及面试主要考察 3 部分:一是前沿理论;二是时
政热点;三是研究方法。博资考试更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论视野、运用理论分析热
点的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和潜力等,要学会博士备考的方法,不能单纯的只看教材、
看导师论文,还需要通过论文阅读和政策解读,了解学科的热点并学会解读。
(5)论文发表:不管是考试制还是申请考核制,论文都是硬实力。所以有读博
意向的硕士期间一定要不遗余力发论文,多出科研成果。有报考领域的核心期刊
论文通过初审的几率较高,没有的话也不要有太大压力。据统计部分 985 名校上
岸的考生也没有核心,只有个别的学生有发表,没有的同学备考关键是写好研究
计划。
(6)备考时间:提前一到两年准备,这个时间可以写出一篇优秀论文,能够发
表最好,再联系导师“套瓷”。
二、参考书目
1、现代文学
(1)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3)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三联书店
(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5)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6)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7)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
(8)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
2、当代文学
(1)《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孟繁华、程光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丁帆、许志英立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5)《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三、考博真题
1、比较\"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区别(提出背景、诗学立场等)
2、你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理解及分期。
3、论西方现代派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命运。
4、谈谈你对\"中国当代文学不宜写史\"这一观点的看法。
5、在评价”十七年“文学的价值时,是应直接面对文本还是应将其放入当时的历
史语境中加以考察?
四、备考内容
1、复试形式:面试
2、复试内容:
复试分为学术研究计划评审和面试两部分,满分 100 分,学术研究计划和面
试各占总成绩的 50%。
(1)学术研究计划评审。可以在原有提交的申请材料基础上完善,字数 3000-4000
字。
(2)面试。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及基础。
3、成绩计算
总成绩=学术研究计划评审*50% +面试*50%
五、考博复习
一对一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 申请环节:
1. 申请环节——基本情况介绍&专业方向&导师选择疑问沟通;
2. 申请环节——博士申请资料整理&撰写&完善;
· 本科&研究生学习情况&现有研究成果梳理&可能的问题;
· 博士研究计划撰写包含内容&具体规范&注意事项;
· 博士研究计划示例讲解;
第二部分 笔试环节:
1. 笔试考核环节——专业笔试——专业基础;
核心学习内容:
(1) 理论基础学习;
(2) 导师组主要研究方向核心知识点汇总;
2. 笔试考核环节——专业笔试——学术前沿、热点分析;
第三部分 面试环节:
1. 面试考核环节——专业问题问答;
· 高频专业问题汇总&解答;
2. 面试考核环节——专业英语问答;
· 高频英文问题汇总&解答;
3. 面试考核环节——其他问题(个人介绍/研究方向/兴趣、未来职业选择等);
· 高频专业问题汇总&解答。
辅助资料
【1】考试信息更新、考试趋势分析
【2】赠送讲义、笔记、真题、导师期刊文章及论文集等资料
综合阅读(部分)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一个学习型组织如何促使自己的组织从传统组织转变为学习型组织,Tobin 提出了学习
型组织建立的 5 项原则。
1、每个人都是学习者。
2、彼此相互学习。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和知识的总效用将大于组织中的个人的学习
和知识的总和。
3、学习促进变革。学习将使人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增加个人与组织生产力进步的方
法。
4、学习是持续的。组织促进并建立持续性学习的组织氛围,鼓励员工接受新思想、新
观念。
5、学习是一项投资,而非消费。学习是对组织未来的投资,也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另外,组织学者 Peter Senge 也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 5 项修炼:
1、系统思维(Systematic Thinking)。它要求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因果之间的循
环关系,把握动态的系统反馈,培养整体的思考习惯。
2、自我精进(Personal Mastery)。即学习型组织要培养个人自我挑战的胸怀,专注于
内在抱负和需求。
3、改变心智模式(Mental Modal)。组织应调整刻板的心智模式,组织上下在开放互信
的环境中迸发出集体智慧。
4、建立共同愿望(Building Shared Vision)。共同愿望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共同愿望
应有进阶指标。
5、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通过团体成员间的对话和讨论,促进团队的学习。
第七章 公共组织中的领导
本章的核心是如何促进有效的领导,即提高领导的效能.
领导是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重要通过如合法要求、制约的服从、
强迫、说服、信任、教导等方式来实现。而究其根源,这种领导的影响力是来自于领导所拥
有的权力,主要包括:参考权、专家权、合法权、奖酬权、强制权等。这些权力并不是独立
存在的,而且以系统的形式以多种方式并存于一个领导过程中因此领导者必须依据情景要求
正确行使权力对于一个公共组织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而言,如何有效地应用影响力
系统,整合组织中各人的努力,并使之与组织目标相结合,最终实现达到组织的绩效,确实
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实质上便是如何实施有效的领导问题。有效的组织领导,取决
于诸多因素,如各人的特质、行为方式、方法与艺术、外在环境等等。
1.领导乃是影响成员的行为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的影响方式是多样的,如合法
的要求,制约的服从、强迫、说服、信任、教导等等。
2.领导权力是领导的基础。领导的主要权力包括:参考权、专家权、合法权、奖酬权、
强制权等。领导者必须根据情景要求正确行使权力。
3.领导的方式是不同的。不同领导有不同的领导方式。不同的领导方式又有其不同的
特点,究竟何种领导方式为佳,尚存在争议。
4.权变领导理论不同于特质理论和领导行为方式理论,更加强调情景因素对领导效能
的影响。权变领导力量最大的启示在于领导取决于领导环境、领导者、部属等多种因素的相
互作用。
5.转换型领导是当代领导理论的最新的发展。转换型领导超凡魅力的领导与交易领导
理论为基础的。而所谓的转换型领导,是一种能够结合组织成员共同需求与愿望的组织变革
过程,通过领导的作用,建立其人员对组织目标的共识与承诺,领导者创造人员信念和行为
转变的有利条件。转换型领导强调个别的关怀、精神感召、才智的激发、相互的影响等。
第一节 领导与影响力系统
领导的含义
领导乃是领导者在各种环境中系统地影响组织成员行为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也就是
说,领导是与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确立过程。
领导的影响方式
影响过程,意味着影响者(领导者)对另一方(被影响者)的作用。依据领导学学者约
克(GaryA.Yukl)的研究,领导的影响方式包括以下方面:
1、合法的要求
合法的要求是组织内常见的影响方式,当组织成员认到影响者有“权”要求而服从这一
要求是,这种影响方式出现,要求的合法性基于:领导者的正式权威;传统;群体规范。
2、制约的服从
领导者明示或暗示某人如改变行为将获得有形的结果是,制约服从便产生了
3、强迫
影响者在对象不服从时,威胁要对他不利,而且威胁很可信,也就是被认为有能力且将
要引发不良后果时,服从便会产生。
4、理性的说服
领导者用理性的说服方式,使岁星相信他建议的行为,是对象满足需要或达成目标的最
好的方式和方法。
5、理性的信任
领导者运用理性说服是必须用逻辑推论和举出能支持他所建议的行为的好处。但在理性
的信任下,影响者的建议本身即足以引发对象的服从,而不需任何解释。
6、鼓舞的诉求
当对象本诱导从事某一能表达其价值和理想的事时,鼓舞的诉求便产生了。
7、教导
要确保组织成员具有某种价值观可以通过教导和社会化的过程,向组织成员灌输组织期
望的价值观,强化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承诺和对价值的信赖。
8、个人认同
当人们模仿或敬佩影响者的行为,并且发展出类似的态度时,就产生了个人认同。
9、改变情景
操纵和改变相关的物质和社会情景,可以间接地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
10.决策认同
当影响者所作的决策须交由他人执行时,最好让他人参与制定决策,以影响他们积极地执行
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