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修复,又要维护以村落古迹为代表的人文生
态环境,通过对乡村文化生态的自然修复与人工修
复,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指引风貌管控.同时,涵养
绿色文化生态还要因地制宜地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对有机废物做科学的资源化处理,推动乡村在建设
宜居宜业的绿色文化生态过程中形成生态性与文
化性的良性互促机制.
2.涵养乡村文化生态要注重文化性 党和国
家通过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群,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全
面发展.依托国家政策扶持,乡村可依据地域特点
与实际发展,将文化、农业和旅游进行深度融合,创
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强化对文化产业的赋能,坚
持农民唱主角,带动乡村内外共同参与乡村文化产
业建设,从而形成文化产业生态圈.例如,贵州省
的“村 BA”“村超”、内蒙古自治区的“那达慕”等特
色文化活动,不仅涵养和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态和文
化生活,而且充分展现了乡村特有的文化底蕴,极
大地增强了广大农牧民的文化自信.
(二)涵养健康文化生态:结合生态观与生活观
的协同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心态秩序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
代文明,要关切乡村社会内多元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所形成的复杂、复合的乡村文化生态,乡村文化生
态所具有的传统吸引力日趋淡化,农民传统的精神
世界随理性主义的兴起不断被解构,产生“心态秩
序危机”,即缺乏道义或正义性调节的激情及传统
价值体系逐渐崩裂的状态.当农民的精神信仰处
于迷茫混乱时,乡村心态秩序紊乱就极易被不良文
化钻空子,就会加大乡村生活治理工作的难度.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34](P.76)涵养乡
村文化生态实践要关注乡村生态观与生活观的协
同性,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上,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以营造乡村积极向上的心
态秩序来涵养健康文化生态,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
氛围.
1.要以公德教育引导农民文化自觉意识 “心
态秩序”是“人的精神世界”与“集体表征”相结合的
统一[35],农民在面对乡村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时,既
要有对文化的“自知之明”,又要有参与乡村文化振
兴的自觉意识.基层党组织要协同各乡村公德教
育组织,落实乡村公共文化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思
想道德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
农民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强化乡村
振兴宣传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方面的内
容,践行“文化育人”理念,为涵养乡村文化生态营
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要以乡村组织动员促进农民文化实践养成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6](P.501),乡村
文化是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价值信
念体系,其意义的身份确立更在实践过程中加以明
确,因此重新唤醒农民“人生向上”的精神离不开文
化的实践性.对于乡村整体而言,乡村文化振兴就
是要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
性,使整个乡村文化生态“活起来”.因而,涵养农
民的心态秩序需要乡村组织的广泛动员,以乡贤、
先进个人示范或利用公共舆论引导农民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农民搭建文化实践舞台,强化
公共责任意识,全面激发内生动力.
(三)涵养高质量文化生态:依托文化与生活的
载体建构,优化公共文化组织机制
围绕“如何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这一议题,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农耕文明和现代
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
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
增加有效服务供给”.[37]涵养高质量的乡村文化生
态要从乡村生活治理视角出发,组织农民参与乡村
文化建设,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
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送文化”转向“种文
化”.在这一过程中,基层组织可通过优化公共文
化组织机制涵养高质量文化生态,即利用乡村文化
自组织协助政府提升公共文化高质量服务和高效
能治理,有效解决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供需脱节
问题.乡村文化自组织既是涵养高质量乡村文化
生态的推动者,又是享有者.
1.基层政府要支持引导“在地化”的文化精英
参与乡村文化自组织建设 “在地化”文化精英是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农民文化需求的中坚力
量,基层政府要引导文化精英充分利用自身人际关
系网带动农民广泛参与乡村文化活动.更重要的
是,“在地化”文化精英作为乡村社会的一份子更了
解、更熟悉农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需求,在涵养高
质量乡村文化生态的过程中,更能创新和培育出符
合农民实际需求的文化样式和实践形式,进而助推
乡村文化新实践,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2.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文化
建设的精准度 在实施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
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乡村“耕”的区位优势.一方面,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