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必背61篇考点演练(2024版)

发布时间:2023-9-1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古诗文必背61篇考点演练(2024版)

僧赏。(选自《小窗幽记》)【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之句。 ②糁:散开,散落。 ③原宪:孔子 的 弟 子, 安 贫 乐 道, 甘 于 淡 泊。 ④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l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上下一∙白/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B.画冒雪出云之∙势/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C.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陋室铭》)D.回风折∙竹/ 斗折∙蛇行(《小石潭记》)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3.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欣 然 一 饱 随 作 雪 景 一 幅 以 寄 僧 赏。4.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 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 ;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现了作者的。????????????????????????????????????????????鱼我所欲... [收起]
[展开]
古诗文必背61篇考点演练(2024版)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洛阳大爱图书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选题策划、排版设计、图书出版、印刷制作、批发兼零售的图书公司。陆续出版《作文72变》《作文36计》《中考满分作文》《作文满分的秘密》等上百种正规图书,服务上千万莘莘学子。大爱图书——提高的不只是成绩!
文本内容
第201页

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

怀古》 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 之句。 ②糁:散开,散落。 ③原宪:

孔子 的 弟 子, 安 贫 乐 道, 甘 于 淡 泊。 ④ 霰

(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⑤醪(l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

A.上下一∙

白/ 不敢出一∙

言以复(《送东阳马

生序》)

B.画冒雪出云之∙

势/ 恢弘志士之∙

气(《出师

表》)

C.是∙

日更定矣/ 斯是∙

陋室(《陋室铭》)

D.回风折∙

竹/ 斗折∙

蛇行(《小石潭记》)

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3.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欣 然 一 饱 随 作 雪 景 一 幅 以 寄 僧 赏。

4.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

的语句。

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

不尽相同。 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

者的 ;乙文明

丽鲜活的文字表现了作者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鱼我所欲也

孟子(约公元前 372—约公元前 289),名轲,字子舆。 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

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 一书,属语录体散文

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

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

“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 《书》,述

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

204

第202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

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

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赏析】第一层提出论点。 用“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引出题旨: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③生者,故不为苟得④也;死亦我所恶⑤,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辟也⑥。

【译文】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

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赏析】第二层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再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

如使⑦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⑧?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

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⑨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

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

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

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

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赏析】第三层以有些人的不贪生、不避患来再次突出“义”重于“生”。 其实人人都有向

善之心(舍生取义的本性),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只有“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 食,一豆??? 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尔而

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

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赏析】第四层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

万钟???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

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 乎? 此之谓失其

本心???。

【译文】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

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妾

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

接受了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205

第203页

【赏析】第五层以“万钟”亦不能受之作为反面论证。 此处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 并得出结论,照应开头“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本心”就是人皆有

之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①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词,意为“想要

的东西”。 ②得兼:同时得到。 ③有甚于:比

……更重要。 ④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

且偷生” 的意思。 ⑤恶( wù):讨厌,憎恨。

⑥患 有 所 不 辟 也: 患, 祸 患, 灾 难。 辟, 同

“避”,躲避。 ⑦如使:假如,假使。 下文“使”

义同。 ⑧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⑨由

是:按照这种方法。 ⑩独:仅,只是。 ???是心:

这种心。 ???丧:丧失。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

竹器。 ???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

脚盘。 ???羹:用肉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蹴(cù):踩踏。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

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

古代的一种量器。 ???辩:同“辨”,辨别。 ???

得:同“德”,感激,感恩。 ???与:同“欤”,语气

助词。 ???乡:同“向”,从前。 ???今为宫室之

美为之:第一个“为”,wèi,介词,为了。 第二

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

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本心:指固

有的羞恶之心。

1.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

有坚持“义”的必要性吗? 为什么?

答案:示例:有必要。 孟子的“义”告诉我们

要有舍己为人等的精神。

2.下面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对比论证。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3.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

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面

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舍

生取义” 和“珍爱生命” 的关系? 请举例

说明。

答案:示例一: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

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

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

写了英雄赞歌。

示例二:生命只有一次。 面对诱惑和

考验,我们既需要珍爱生命,同时也应该用

智慧去维护“道义”。 如鲁迅先生,用一百

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

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

义和真理。 再如湖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

被卡悬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

栏,冒着生命危险,用顽强的毅力挺举女

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义举。

4.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

文的语言特色。

答案: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

僻词汇。

②使用大量排偶句。 使文章读起来节

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③善于比喻。 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

活常理设计的。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

的“鱼” 和“熊掌” 不可得兼的例子。 这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6

第204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得所讲的道理易于

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一、通假字

1.辟:同“避”,躲避

2.辩:同“辨”,辨别

3.得:同“德”,感激

4.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5.乡:同“向”,从前

二、古今异义

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

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三、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得,同“德”,名词作动

词,这里是感恩、感激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

1.与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语气词,“吗”)

②蹴尔而与∙

之(给予)

③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欣赏)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2.而

①蹴尔而∙

与之/ 呼尔而∙

与之(表修饰)

②向为身死而∙

不受(表顺承)

③舍鱼而

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④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表转折)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一、考点演练

1.解释重点字词。

(1)故患∙

有所不辟也 ( )

(2)蹴

尔而与之 ( )

(3)乡∙

为身死而不受 ( )

(4)是亦不可以已

乎 ( )

(5)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6)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 ( )

(7)二者不可得兼

∙∙

( )

(8)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 )

2.翻译关键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者何不用也?

(2)万钟于我何加焉!

(3)此之谓失其本心。

3.本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 主要用了

哪些论证方法?

4.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

于 的论证方法。

5.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

(内容)。

6.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新时期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7.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论证

和 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

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

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

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

(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7

第205页

二、直击中考

(一)【2023 山东威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原文略)

【乙】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① 成名? 君

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 必于是,颠沛③ 必

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①恶( wū) 乎:怎样。 ②造次:急促、

仓猝。 ③ 颠 沛: 用 以 形 容 人 事 困 顿, 社 会

动乱。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

生而取义者也 其人舍∙

然大喜

B.故患

有所不辟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C.使∙

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上使∙

外将兵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为之

览物之情,得

无异乎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为是其智弗若与∙

C.乡为

身死而不受 为

人谋而不忠乎

D.不以∙

其道得之 策之不以∙

其道

3.与甲文中“鱼,我所欲也”句式不同的一项

是( )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5.甲乙两文阐述的观点是

,请另举两个事例证明

这一观点。

(二)【2022 洛阳一模】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完成 1~ 4 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

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

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

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

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君子存之心者,确乎其不放;行之

身者,介乎其不苟。 至于一事一物,莫不道义

之是循,礼法之是遵。 故居处取其蔽风雨,而

不慕乎高堂广厦也;饮食取其充饥渴,而不尚

乎食前方丈也;衣服取其适寒暑,而不愿乎轻

袭文绣也。一榻虽小,容身之处吾何求? 百

亩匪多,恒产之外吾何忧?

(节选自《守约轩记》)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

是( )

A.乡为∙

身死而不受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

忠善者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天与

云与山与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8

第206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C.是亦不可以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万钟于我何加∙

牺牲玉帛,弗敢加

2. 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孟子散文具有气势充沛、议论犀利的特点,

请结合语段甲的内容加以分析。

4.根据你对语段甲“本心”的理解,你认为语

段乙中“君子存之心者”具体指的是什么?

结合语段乙的内容简要分析。

(三)【2023 郑州外国语一模】阅读下面两个

文段,完成 1~ 4 题。

【甲】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

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

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石敬瑭① 遣间使求救于契丹,令桑

维翰②草表称臣于契丹主,且请以父礼事之,

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

与之。 刘知远③ 谏曰:“称臣可矣,以父事之

太过。 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

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敬

瑭不从。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 ①石敬瑭:五代十国时后晋开国皇

帝。 ②桑维翰:五代十国时后晋大臣。 ③刘

知远:五代十国时后汉开国皇帝。

1.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

存。 请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

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示例:蹴∙

尔而与之(一蹴∙

而就)

(1)死亦我所恶

(2)是亦不可以已∙

2. 请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3.甲文第②段列举了哪两种对待“本心”的行

为? 为何在内容安排上有详有略? 请结合

语段内容简要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9

第207页

4.在“生”与“义”面前,孟子和石敬瑭的取舍

有何不同? 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

?

?

?

?

?

?

?

?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 浦江(今浙江浦江) 人。 元末明初文学

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

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四方学者悉称他为“太史公”。 他为文主张“宗经” “师古”,取法唐宋,

著作甚丰。 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 他一生刻苦

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著有

《宋学士全集》。 本文选自《宋濂全集》卷三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余① 幼时即② 嗜学③。 家贫,无从④ 致⑤ 书以观⑥,每假借⑦ 于⑧ 藏书之家,手⑨ 自笔⑩ 录,

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 怠???。 录毕,走??? 送之???,不敢稍逾

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我小的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 家里贫穷,没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

借,亲手抄录,算好约定的日子归还。 (即使)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

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从不放松。 抄录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读到各种各样的书。

【赏析】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 “嗜学”,因家境贫寒,只好向别人借书。 “手

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用寒冬天气抄

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 “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 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

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 “稍”两字强调了他坚守

信约,决不耽误的学习态度。 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 无硕师??? 名人与游???,尝??? 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

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其欣

210

第208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我到了成年的时候,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

游。 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

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在他身旁侍候着,提出疑问,询

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求教。 有时会遇到前辈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

节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说。 等到他高兴后,就再次去请教他。 所以我虽然很愚笨,

但最终还能有所收获。

【赏析】第二层讲的是成年时代求师艰难的历程。 “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

的迫切和坚决。 求师情景分三点来写。 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未尝稍降辞色”,写老师言辞、

态度很严肃。 这是用的反衬手法,写老师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 第二点是写平时

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 “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第三点是

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

出声。 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 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 而不

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 持汤??? 沃灌???,以??? 衾拥??? 覆,久而??? 乃??? 和。 寓逆

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 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

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 若神人;余则 袍敝衣??? 处其间,略无??? 慕艳意,以中??? 有

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 严冬寒风凛冽,

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我还不知道。 回到学舍,四肢都冻僵了动弹不得。 服侍的人

用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将我)裹起来,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里,旅店老板每天提供

两顿饭,从没有鱼和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用。 与我同住在旅舍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

有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佩戴白玉做的圆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

人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我则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之间,却毫无羡慕的意思。 (那是)

因为我心中有自己读书的乐趣,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他人。 我求学的勤劳和艰苦大概就

是这个样子。

【赏析】第三层主要写从师求学的艰苦情况。 先写行,深山巨谷,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

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 “足肤皲裂而不知”描写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 再写衣、

食、住,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 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 再看“同舍

生”,“被”“戴”“腰”“佩” “备”,“烨然若神人”,写出了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光彩艳丽。 “余

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鲜艳服装,一边是破衣烂袄,对比鲜明。 “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不

自惭形秽。 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 末尾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

此”结束,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 天子之宠光,缀??? 公卿之后,日侍坐

211

第209页

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译文】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

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恰当地称颂自己的姓

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赏析】本段叙写自己如今的现状,勉励青年人勤奋求学。 作者称自己“今虽耄老,未有所

成”,以及“幸预”“缀”“谬称”等谦让之辞,纯然是长者之风,学者之范。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 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 之遗???,无冻馁??? 之患矣;坐

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 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 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

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文】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

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

里,不必再像我那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

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

过错吗?

【赏析】本段写太学中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

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 “日有廪稍之供”是与上文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

为之师”是与上文求师之难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是与上文借书之难对比。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 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 余,撰

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

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 我

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译文】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 我到京师朝见

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 他

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 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

我的意志;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赏析】最后一段点明写序的缘由目的,扣紧了赠序的主题。 作者把自己对马生的劝诫、

勉励和期望,诚恳而又不失含蓄地从容道出,这就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者”。

212

第210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总评】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

力量。 文章中心思想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而这种夹

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

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

很紧。 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

着议论的意图。 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

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 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

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 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①余:我。 ②即:就。 ③嗜:喜欢、特别爱好。

④无从:没有办法。 ⑤致:得到。 ⑥观:看。

⑦假借:同义复合词,借。 ⑧于:介词,从;向。

⑨手: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手。 ⑩笔:名词作

动词,用笔。 ???之:指代抄书。 ???怠:懈怠。

???走:跑。 ???之:代指书。 ???逾约:超过约定

期限。 ???以是:因此。 ???既加冠( guān):加

冠之后,指已成年。 既,已经。 ???益:更加。

???患:担心,忧虑。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游:交往,交游。 ???尝:曾经。 ???趋:快步

走。 ???执:拿,握。 ???叩问:请教。 ???隆:高。

???望:声望,名望。 ???填:挤满。 ???辞色:言辞

和脸色。 色: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

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或:有

时。 ???叱( chì) 咄( duō):训斥,呵责。 ???色

愈恭:表情更加恭顺。 色:表情。 恭:恭敬。

???至:周到。 ???俟( sì):等待。 ???卒:最终。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箧(qiè):

书箱。 曳( yè):拖 、拉。 屣 ( xǐ):鞋。 ???穷

冬:深冬,隆冬。 穷,极。 ???皲( jūn)裂:皮肤

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这里指客舍。 ???

支:同“肢”。 ???媵( yìng) 人:侍婢。 这里指

旅舍中的仆人。 ???汤:热水。 ???沃灌:洗浴。

沃,浇。 ???以:用。 ???拥:盖着。 ???而:表承

接。 ???乃:才。 ???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

寓,寄居。 逆旅,旅店。 ???日再食( sì):每天

供应两顿饭。 再:两次。 ???被:同“披” (pī)。

???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容臭:香袋。

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 yè) 然:

光彩鲜明的样子。 ???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缊(yùn),乱麻。 敝(bì),破。 ???略无:毫无。

???中:内心。 ???口体之奉:指吃穿的供给。

奉:供养。 ???盖:大概。 ???耄( mào) 老:年

老。 ???预:参与。 ???承:承受,接受。 ???缀:跟

随。 ???日侍坐备顾问: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

侍奉,准备接受询问。 ???谬称:不恰当地赞

许。 这是作者的谦词。 ???太学:我国古代设

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元、明、清时期不设太

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 ???县官:这里指朝

廷。 ???廪(lǐn)稍: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 ???

裘(qiú)葛: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 ???遗

(wèi):给予,赠送。 ???馁(něi):饥饿。 ???司

业、博士:都是古代学官名。 ???假诸人:即

“假之于人”,向别人借。 诸,兼词,相当于

“之于”。 ???流辈:同辈。 ???朝京师:这里指

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 ???谒(yè):拜见。 ???

撰长书以为贽: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贽

(zhì):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言和

而色夷: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诋:诋毁,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3

第211页

谤。 ???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夸耀自己的际

遇好而在同乡面前显示骄傲。 际遇之盛,指

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 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1.本文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与经历劝勉马生

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

2.作者为自己创造的读书条件有哪些?

答案: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远

行百里,向老师虚心请教。

3.“余虽愚,卒或有所闻”的原因?

答案:不因家贫放弃读书的梦想,在极其艰

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 虚心向他人请教,

态度极其恭敬。

4.“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你赞成怎样的

取舍?

答:我赞成中有足乐,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

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

是学生读书的必备条件,精神享受是人生

的最大享受,是一种高尚的情趣。

5.具体指出文中的描写和议论语句,并说说

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描写:“未尝稍降辞色”形象地写出了老

师严肃的神态;“俯身倾耳”形象地写出了

学生恭敬的姿态;“烨然若神人”形象地写

出了同舍生华丽的外表;“缊袍敝衣”形象

地写出了作者粗陋的衣着。

议论:“余虽愚,卒或有所闻”点明虚心

请教的好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

奉不若人也”点明不耻恶衣食的原因;“盖

余之勤且艰若此”点明段旨。

6.对比是本文突出的写作手法,试结合课文

内容说说对比的作用。

答案:(1)以自己年少时得书、从师、求学之

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2)

以自己年青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

太学生衣食住行的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

对比作用:用太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

越和作者自己学习条件的低劣形成对比,

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及志趣的高尚,从对

比中得出结论,突出学业能否有成就,取决

于主观努力的观点,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

服力,并在对比中使文章错综变化,富有

波澜。

7.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

苦乐观?

答案:如果学习条件差,要勤勉治学,不怕

吃苦;学习条件好,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

件,努力学习。

8.怎样看待作者尊师从师的态度?

答:A.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师长,

请教问题态度恭敬,认真听取老师的批评

教育,不能对老师求全责备。 只有尊师重

教,才能学有所成。

B.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

一言”,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

象,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 (言之成

理即可)

9.宋濂的求学经历,告诉马生什么道理? 虽

然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还有哪些

值得我们借鉴?

答案: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

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

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

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

意义。 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于

贫贱,不慕富贵的精神,和对后学的热情关

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诚实守信、尊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4

第212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重教的品质也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一、通假字

1.四支

僵劲不能动(支:同“肢”,四肢)

2.同舍生皆被∙

绮绣(被:同“披”,穿着)

二、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

沃灌 (古义:热水;今义:指食物

煮熟后留下的汁水)

2.走

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3.寓逆∙

旅(古义:迎;今义:向着相反的方向)

4.穷

冬烈风(古义:极,深;今义:贫穷,穷尽)

5.日再∙

食(古义:两次;今义:又)

6.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古义:借;今义:与真相

对)

7.右备容 臭∙

( 古义: xiù, 香袋, 香气; 今义:

chòu,难闻的气味)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 计日以∙

还;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②以∙

书假余(把)

③以∙

衾拥覆(用)

④以

中有足乐者(因为)

⑤余故道为学之难以∙

告之(连词,表目

的,来)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2.之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

家(的)

②走送之∙

(代词)

③当余之

从师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无鲜肥滋味之

享(表修饰)

ì

î

í

ï

ï

ï

ï

ïï

ï

ï

ï

ï

ïï

3.患

①又患∙

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忧,

忧虑)

②无冻馁之患

矣(名词,忧患)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4.故

①故∙

余虽愚(连词,所以,连词)

②余故

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副词,特意,故意)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5.道

①益慕圣贤之道

(名词,学说)

②余故道∙

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

ì

î

í

ï

ï

ïï

6.至

①色愈恭,礼愈至

(副词,周到)

②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

ì

î

í

ï

ï

ïï

7.质

①援疑质∙

理(动词,询问)

②非天质∙

之卑(名词,本质,资质)

ì

î

í

ï

ï

ïï

8.色

①未尝稍降辞色∙

(脸色)

②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表情)

ì

î

í

ï

ï

ïï

四、词类活用

1.腰∙

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2.日

有……岁有……(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手∙

自笔∙

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

作状语,用笔)

五、同义复词

1.假=借:借

2.叩=问:请教

3.沃=灌:浇洗

4.廪=稍:米粮

5.叱=咄:训斥,呵责

5.欣=悦:高兴,快乐

六、理解默写

1.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余幼时

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

教的句子: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

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4.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慕艳意”

的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5

第213页

一、考点演练

1.解释重点词语。

(1)余幼时即嗜

(2)同舍生皆被∙

绮绣

(3)腰∙

白玉之环

(4)余则缊袍敝

衣处其间

(5)录毕,走∙

送之

(6)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7)卒

或有所闻

(8)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

2.选出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 )

A.或

遇其叱咄 或

王命急宣

B.故∙

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

艰若此

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

为佣耕,何富贵也

3.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翻译关键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

(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文中是如何写自己对老师的虔诚之态的?

请用自己的话归纳。

6.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

因是什么?

7.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8.对比是本文突出的手法,请举例说明这种

手法的作用。

9.作者是如何解决“无书” “无师” 这两个困

难的? 阅读第一段,用原文中的词句回答。

(1)解决“无书”的办法:

(2)解决“无师”的办法:

10.针对部分同学在物质生活上攀比的这种

现象,请你结合文中的观点加以劝说。

二、直击中考

(一)【2022 焦作二模】阅读《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略),完成 1~ 4 题。

1.下列选项中加点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卒

获有所闻 卒

皆夜惊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6

第214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士卒∙

多为用者

B.色

愈恭,礼愈至 未尝稍降辞色

征与色∙

,发于声

C.计日

以还 是日

更定矣

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

D.谓余勉乡人以

学者 以

君之力

是以∙

众议举宠为督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第一段中两处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

“我”怎样的品质或态度?

4.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你在学习态度

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链接材料】 顾欢贫,乡中有学舍,无以受

业。 欢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 夕则燃

松而读,或燃糠自照。 刘峻自课① 读书,常

燎麻炬②

,从夕达旦。 时或昏睡,爇③ 其鬓

发,乃觉复读。 闻有异书,必往祈借。 崔慰

祖谓之书淫④

。 吴生⑤ 曰:囊萤、映雪、刺

股、凿壁,古人贫而勤学,皆此类也。

余所最旨⑥ 者,王休泰贫而好学,尝三

日绝粮,执卷不辍。 家人诮⑦ 之曰:“困穷

如此,何不耕?”王徐答曰:“我尝目耕耳。”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教授或

学习。 ②燎麻炬:点燃用麻制的火把。 ③

爇(ruò):点燃。 ④书淫:旧时称嗜书成癖,

好学不倦的人。 ⑤吴生:吴与箕,明末著名

诗人、学者。 ⑥旨:意图,意向,此指推崇。

⑦诮(qiào):讥讽。

(二)【2023 安徽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

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

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

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其将归

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

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念自七岁时先妣① 殁,遂来依姊氏。

屋后小园数丈余,嘉

树荫之。 树阴有屋二椽,

姊携拯居焉。 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

归。 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

,篝一灯,使拯读

其旁。 夏苦热,辍夜课。 天黎明,辄呼拯起,

小几就园树下读。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

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 日出,乃遣入塾。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或

夜读倦,稍∙

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

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年三十

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

【注释】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 ②女红:女

子纺织、缝纫之事。 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

的称呼。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

其贤

(2)嘉∙

树荫之

(3)持

小几就园树下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7

第215页

(4)稍∙

逐于嬉游

2.请用“ /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

两处)。

树 根 安 二 巨 石 一 姊 氏 捣 衣 以 为 砧

一 使 拯 坐 而 读。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 所读书乃熟于

他童。

4.两个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

的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2023 安阳二模】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

完成 1~ 4 题。

【甲】余幼时即嗜∙

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

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

毕,走

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

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

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

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殷礼① 字往嗣,幼而乡里异之。 七

岁学书,讽诵恒不为声,潜识

∙∙

而已。 行在舟

车,手不释卷。 从曲阿② 往返,遂不知堤渎③

广狭,及行旅喧闹,未尝∙

视之。 时人语曰“奇

才强记”。

(节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 ①殷礼:三国时吴国官员。 ②曲阿:

地名。 ③渎:沟渠。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嗜学”中的“嗜”指特别爱好,暗含着学

习成癖、欲罢不能之意。

B.“走送之”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遍观群书”的不易。

C.“尝趋百里外” 和“未尝视之” 中的“尝”

都是尝试的意思,表现了宋濂和殷礼读

书的刻苦。

D.“潜识而已” 中的“潜识” 有默默识记的

意思,刻画了殷礼认真学习的形象。

2. 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请分析

甲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是如何表现作者尊

敬老师的?

4.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宋濂和殷礼都是古人“好学” 的典

范,但他们“好学” 的表现各不相同。 甲

文中宋濂以借书抄书来克服①

、以②

来克服无师之难。 乙文中殷礼路途中③

,读书认真忘记周

围环境。 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颇具感人

力量,启迪着我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8

第216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曹 刿 论 战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传

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最早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年),记载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

等方面的情况。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

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所写的战争

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

十年春,齐师①伐②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③ 焉?”

刿曰:“肉食者鄙④,未能远谋。”乃⑤ 入见。 问:“何以⑥ 战?”公曰:“衣食所安,弗⑦ 敢

专⑧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⑨,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⑩,弗敢加??? 也,必

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 不能察???,必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 684)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

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乡亲们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

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鲁庄公说:“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

“小的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猪、牛、羊

等牲畜、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所报不实,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的信用不能得到

神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

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判。”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尽力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

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赏析】第一段写曹刿问战。 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

作战的先决条件。 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

(“问”到段末):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

的先决条件。

219

第217页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 公将驰??? 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 而??? 望之,曰:“可矣 。”遂

逐???齐师。

【译文】(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

令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了。”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

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看齐军的车轮印;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

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赏析】第二段写曹刿参战。 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 气,再??? 而衰,三而竭???。 彼

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 也,惧??? 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

逐之。”

【译文】战胜之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

够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士气就衰弱,第三次士气就竭尽了,对方的士气已经竭尽,而我方士

气高涨,所以能赢。 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害怕有埋伏,我看到齐军的车印很乱,他们的军旗

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赏析】第三段写曹刿论战。 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从而体现曹刿非凡的战略思

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总评】本文有如下特点: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

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

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

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

争胜利的道理。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

得清清楚楚。 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

脉络分明。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

远谋的人物。 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

公平易近人,曹刿深谋远虑。 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 “可矣”的简单

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 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

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①齐师:齐国的军队。 师:军队。 ②伐( fá):

讨伐,攻打。 ③间( jiàn):参与。 ④肉食者

鄙: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 肉食者:吃肉的

人,指当权者。 鄙:浅陋,无知,这里指目光短

?

?

?

?

?

?

?

?

220

第218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浅。 ⑤乃:副词,于是,就。 ⑥以:凭、靠。 ⑦

弗:不。 ⑧专:独自享有。 ⑨遍:遍及、普遍。

⑩牺牲玉帛( 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

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玉帛,祭祀用

的玉器和丝织品。 ???加:虚夸,夸大。 ???信:

实情。 ???孚:使信服。 ???福:名作动,赐福,保

佑。 ???狱: 诉讼事件。 ???虽:即使。 ???察:明

察。 ???情: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忠之属

也:(这是) 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 忠:尽力

做分内的事。 属:类。 ???可以一战:可凭借

(这个条件) 打仗。 可:可以。 以:凭借。 ???

则:连词,就。 ???于:在。 ???鼓:击鼓进军。 ???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 zhé):

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

木,供扶手用。 ???而:表承接。 ???逐:追赶、追

击。 ???既克:战胜齐军后。 既:已经。 克:战

胜齐军。 ???故:原因,缘故。 ???夫:发语词,可

不译。 ???作:鼓起。 ???再:第二次。 ???竭:穷

尽。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

估计,推测。 ???惧:恐怕。 ???焉:兼“于此”,

在那里。 ???靡(mǐ):倒下。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答案:“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

请从。”

3.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

层意思?

答案:分两层。 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

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

答案:(1)战前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和

神的保佑上。 (2) 战时急躁冒进。 ( 3) 战

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5.本文仅有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

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这样

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战前与鲁庄公的对话,战中准确把握

战机,详察敌情,战后论述战争原理详写,

与曹刿的远谋无关的战争的规模,战争的

情形一概不提,请见、从战等一笔带过,这

样写有利于突出曹刿谋略过人的军事家的

形象。

6.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

攻时机的?

答案: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

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 “将逐”

跟上文“将战”相对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

察知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

可”和两个“可矣” 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

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这实际上

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 和庄公之“鄙”

作了对比。 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

什么必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认为可以击鼓

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 之后还要“下

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

击,都先不作交代。 把这两个问题留到后

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7.你对本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

请结合其言行简要作答。

答案:①“公将战,曹刿请见”表现了曹刿保

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②认为“小大之狱,虽

不能察,必以情”是说明曹刿有正确的战略

思想,明确战争胜利的条件是取信于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1

第219页

③“齐人三鼓”之后才下令攻击,说明曹刿

有聪明的军事头脑,认为战胜齐师的方法

是后发制人。 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后

才下令攻击,说明曹刿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懂得取得胜利的关键是适时追击。

8.文中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 谈

谈你的见解。

答案:不多余,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

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出了他不同于一

般人的远见卓识。

9.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他身上也有不

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

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

“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

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

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

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

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

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10.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

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

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

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一、古今异义

1.又何间∙

焉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隙)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

也 (古义:虚报;今义:增加)

4.牺牲∙∙

玉帛(古义:用来祭祀的牛、羊、猪;今

义:为正义事业献身)

5.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今

义:轻视)

6.可以

∙∙

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7.齐师伐∙

我(古义:进攻;今义:砍伐)

二、词类活用

1.公将鼓

之(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

2.神弗福∙

也(福:名词活用作动词,赐福,保

佑)

3.弗敢专

也(专: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专有)

三、一词多义

1.故

①公问其故

(名词,原因,缘故)

②故∙

克之(连词,所以)

ì

î

í

ï

ï

ïï

2.其

①其∙

乡人曰(代词,他的)

②下视其∙

辙(代词,齐国的军队)

③公问其

故(代词,指曹刿)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3.信

①愿陛下亲之信∙

之(信任)

②欲信∙

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③小信

未孚(信用、诚信)

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实情)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4.之

①公将鼓之∙

(音节助词,不译)

②肉食者谋之

(代词,这件事)

③登轼而望之∙

(代词,他们,齐国军队)

④忠之

属也(结构助词,的)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四、源出成语

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

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

做完。

2.再衰三竭: 形容士气低 落, 不 能 再 振 作

起来。

3.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

溃败。

4.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消失,而我们的士

气正旺盛。

一、考点演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2

第220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1.解释重点字词。

(1)小惠未遍

( )

(2)彼竭我盈∙

( )

(3)齐师伐

我 ( )

(4)牺牲∙∙

玉帛 ( )

(5)小大之狱

( )

(6)再∙

而衰 ( )

2.翻译关键句子。

(1)肉食者鄙。

(2)可以一战。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

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

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C.弗敢加∙

也 万钟于我何加∙

D.忠之属

也 属

予作文以记之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

C.辍耕之

垄上 D.小大之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

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6.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

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

找一处作简要分析。

7.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8.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9.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

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

“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

成为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

例”。 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

打’的方针”?

10.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

非“ 肉食者”, 却要参与, 对此, 你有 何

评价?

二、直击中考

(一) 【2023 重庆市 A 卷】 阅读《曹刿论战》

(原文略),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

见∙

缝插针

B.弗敢加∙

也 雪上加∙

C.下视其辙

如出一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3

第221页

D.公问其故∙

故∙

弄玄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开头点出“远谋”,后文多次写曹刿

的“远谋”,“远谋”二字乃全文“眼目”。

B.“将鼓”“将驰”刻画出庄公的急躁冒进;

“未可” “可矣” 体现出曹刿对战况的精

准把握,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

C.选文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以突出曹

刿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政治热忱。

D.全文剪裁合理,笔墨精炼,详写战争起

因、曹刿首论,略写战争经过、取胜原因。

4.曹刿和毛遂皆“古今奇人”,他们“奇”在哪

里? 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曹刿请见,毛遂① 自荐,皆古今

奇人也。 草茅下士,朝不列,燕不与②

,急国

家之难,奋义来前。 刿一出而齐师败,遂一

出而赵纵合。 有此识见,故能鄙夷一切。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曰“公等碌

碌,不足比数③

”,直将千古庸流④

,一齐抹

倒⑤

,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

(节选自清代高建章、高麟超《左史比事》)

【注释】①毛遂:战国人,秦军围赵时,毛遂

自荐,促成楚、赵合纵抗秦。 ②朝不列,燕

不与:不能位列朝廷之上,不能参与朝廷宴

会,指地位低下。 ③比数:凑数。 ④庸流:

庸人。 ⑤抹倒:否定。

(二)【2022 南阳宛城区一模】 阅读《曹刿论

战》(节选),完成 1~ 4 题。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又何间

焉 遂与外人间

亲密无间∙

B.衣食所安

风雨不动安

如山

国泰民安∙

C.民弗从

也择其善者而从

从∙

善如流

D.忠之属∙

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一家眷属∙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曹刿形象,请举例

分析其作用。

4.曹刿和“链接材料” 中的宛春有哪些相似

点? 请结合他们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卫灵公以天寒凿池,宛春① 谏

曰:“天寒起役,恐伤民。”公曰:“天寒乎?”

宛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隩隅② 有灶,

是以不寒。 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苴③

。 君

则不寒,民则寒矣。”公曰:“善。”令罢役。

(节选自刘向《新序·刺奢》)

【注释】 ①宛春:即公孙宛春,时任卫国大

夫。 ②隩隅( yùyú):室的西南角。 借指内

室。 ③ 苴 ( jū): 原 指 麻, 这 里 是 用 麻 绳

连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4

第222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三) 【2022 辽宁抚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下面小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

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

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

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 有气① 则

实②

,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 怯勇虚实

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勇则战,怯则北③

。 战

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

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

见其所由然。” 此《吕氏春秋,决胜》 篇之语,

予爱而书之。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 ①气:精气。 ②实:充实。 ③北:败

北,退败。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

的一

项( )

A.公问其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B.望

其旗靡

望∙

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C.战其∙

勇者也

真无马邪(《马说》)

D.而莫知其方∙

今齐地方

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此《吕氏春秋·决胜》 篇之语,予爱而

书之。

3.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怯 勇 虚 实 其 由 甚 微 不 可 不 知。

4.甲文中曹刿做了哪两件事? 请概括出来。

5.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

;乙文中

也有类似的句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是一部历史散

文总集。 共 33 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

225

第223页

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

记事真切、生动。 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战国策》的编订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说苑》

《新序》《列女传》,所撰《别录》是我国目录学之祖。

邹忌修① 八尺有余,而形貌 丽②。 朝服③ 衣冠,窥镜④,谓⑤ 其妻曰:“我孰⑥ 与⑦ 城北

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⑧ 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

信,而复⑨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⑩,客从外来,与

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明日??? 徐公来,孰视

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 美??? 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有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看着镜

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

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和徐

公相比谁美?”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地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

而谈,问客人说:“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俊美。”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

仔细地打量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邹忌)照镜子看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

远。 晚上睡觉时想起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因

为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事想要求于我。”

【赏析】第一段写进谏的缘起。 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

悟出说实话不易的道理,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 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

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 方??? 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

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的确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

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现在齐国的土地方

圆有一千多里,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中的姬妾、侍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

怕您,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您。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赏析】第二段写进谏的内容。 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委婉地劝诫齐王除蔽纳谏。 邹忌指

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 “畏臣” “有求于臣”。 接着拿齐王的地

位和自己做比较,“私王” “畏王” “有求于王”的人都比邹忌更多。 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

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

226

第224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齐威王说:“说得好!”于是下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

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并使我听到的人,给

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

时地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事了。 燕、赵、韩、魏等国

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见(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赏析】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

弊政。 “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齐威王纳谏

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总评】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

气息,亲切有味。 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 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

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

……”,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

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

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

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

3.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 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

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 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

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

①修:长,这里指身高。 ②昳( yì)丽:光艳美

丽。 ③服:穿戴。 ④窥镜:照镜子。 ⑤谓:对

……说。 ⑥孰:哪一个,谁。 ⑦与:和……比。

⑧及:比得上。 ⑨复:又。 ⑩旦日:第二天。

??? 若:如。 ???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孰:同“熟”,仔细。 ???弗如远甚:远远不

如。 ???寝:躺,卧。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

译。 ???美:意动用法,认为……美。 ???私:动

词,偏爱。 ???诚:确实。 ???以:以为,认为。 ???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圆。 ???左右:君主左

右的近侍之臣。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当面指

责。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谤讥:在这里

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 谤:公开指责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227

第225页

人的过错。 讥,讽喻。 ???闻:这里是“使……

听到”的意思。 使动用法。 ???时时:不时,常

常。 ???间进:偶然进谏。 间:间或,偶然。 ???

期(jī) 年:满一年。 期:满。 ???朝于齐:到齐

国来朝见(齐王)。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

取得胜利。 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

战胜敌国。

1.邹忌是怎样讽谏齐王的?

答案:邹忌由家事说到国事,由己及人,运

用设喻类比、以小见大的方法指出“王之蔽

甚矣”,从而委婉含蓄地劝说齐王应广开言

路,兴利除弊,以实现齐国大治。

2.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

什么?

答案: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

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不受蒙蔽。

3.讽谏的结果如何?

答案:齐王接受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

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

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

于朝廷”。

4.邹忌成功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给我们

带来什么启示?

答案: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

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

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 今天的人际

交往中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5.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

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

“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

界。 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答案:①对人对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

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

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

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6.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请你

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的建议。

答案: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

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

群臣的意见。

第二问答案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示

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

面的意见。 (2)要委婉地向师长、同学提出

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3)在学习过程

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4) 要敢

于、善于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

错误。

7.总结邹忌讽谏成功的原因。

答案:①列国争强争霸,齐是大国,齐威王

是有作为的君主,邹忌进谏的内容是“受

蔽”,使威王领悟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的道理,这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问题;②邹

忌进谏的方式是委婉设喻,易于被对方接

受;③邹忌把过错归于宫妇左右、朝廷之

臣、四境之内,使威王可以接受;④威王受

蔽是客观存在,只是由邹忌点明而已。

一、通假字

视之 (孰:同“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

1.邹忌讽∙

齐王纳谏 (古义:讽谏,用暗示、比

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

2.窥

镜 (古义:照,看;今义:偷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8

第226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3.明日∙∙

,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4.今齐地方

∙∙

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

点)

5.能面刺∙

寡人之过(古义:指责,批评;今义:

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臣之妻私

臣(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7.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古义:国君身边的近

臣;今义:方位词)

三、词类活用

1.朝服

∙∙

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

词作动词,穿)

2.吾妻之美∙

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

法,认为……美)

3.能面

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

面)

4.闻∙

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

听到)

四、一词多义

1.之

①齐国之

美丽者也(助词,的)

②徐公不若君之∙

美也(助词,不译)

③暮寝而思之

(代词,指这件事)

④王之∙

蔽甚矣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ì

î

í

ï

ï

ï

ï

ïï

ï

ï

ï

ï

ïï

2.朝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

于齐

(cháo,朝拜)

②于是入朝∙

见威王(cháo,朝廷)

③朝∙

服衣冠(zhāo,在早晨)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3.孰

①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②孰

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ì

î

í

ï

ï

ïï

4.于

①欲有求于

我也(向……)

②能谤讥于∙

市朝(在)

③皆以美于∙

徐公(比)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5.修

①乃重修∙

岳阳楼(兴建,建造)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

政理(修明)

③邹忌修

八尺有余(长,指身高)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6.诚

①臣诚∙

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②帝感其诚

(诚心,诚意)

③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的确)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一、考点演练

1.解释重点词语。

(1)邹忌修

八尺有余 ( )

(2)孰∙

视之 ( )

(3)宫妇左右莫不私∙

王 ( )

(4)时时而间

进 ( )

(5)形貌昳丽∙∙

( )

(6)君美甚∙

( )

(7)今齐地方

∙∙

千里 ( )

(8)期年∙∙

之后 ( )

(9)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 ( )

(10)虽

欲言,无可进者 ( )

2.翻译关键语句。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本文用“ ”一词既描写了进

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了齐国确实有许多

积弊。

4.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臣/ 诚知/ 不如徐公美。

B. 群 臣 吏 民/ 能 面 刺 寡 人/ 之 过 者, 受/

上赏。

C.四境之内/ 莫不/ 有求于王。

D.此/ 所谓/ 战胜于朝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9

第227页

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客之美

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君美∙

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吾与徐公孰

美 明日徐公来,孰

视之

C.能谤讥于市朝 朝 ∙ ∙

而往,暮而归

D.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 曾不若

孀妻弱子

6.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

7.“王之蔽甚矣” 中的“蔽” 是什么意思? 从

文中看,齐威王除“蔽”取得了什么效果?

8.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 是一种谏,《曹刿

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捕蛇

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

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

了民意或民生。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9.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

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

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 这样写有何好处?

二、直击中考

(一)【2023 湖北黄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

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

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

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

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

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

美也。”明日徐公来,孰

视之,自以为不如;窥

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

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

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

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

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

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①

,策∙

驷马,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

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

名显诸侯???

。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

自下②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

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

损③

。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

为大夫。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大盖:车上的伞盖。 ②自下:指无

骄傲之志,甘居人下,③抑损:克制、谦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孰∙

视之

(2)吾妻之美

我者

(3)策∙

驷马

(4)然子之意∙

自以为足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客之

美我者 然子之

意自以为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0

第228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B.臣之客欲有求于∙

臣 皆以美于∙

徐公

C.妾是以

求去也 御以

实对

D.忌不自信,而∙

复问其妾曰

晏子怪而

问之

3.用“ / ”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

两处)。

晏 子 长 不 满 六 尺 身 相 齐 国 名 显

诸 侯。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

于王。

(2)既而归,其妻请去。

5.甲文和乙文都与劝谏有关:甲文中的邹忌

在面对赞美和奉承时,没有自我陶醉,反而

冷静思考,并推己及人,提醒齐威王不要①

;乙文中的御之妻将晏

子乘车和丈夫驾车的表现进行对比,劝谏

丈夫不要② 。 (均用自

己的语言概括)

(二)【2023 广东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

徐公美。 臣之妻私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

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

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

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

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

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

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 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

日甚。 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 二十卷

讽之。 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

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

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

谏诤愈切。 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

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 太宗并嘉纳之二人???????

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节选自《贞观政要》)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臣之妻私∙

(2)闻

寡人之耳者

(3)时时而间∙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

项是( )

A.太子承乾数∙

亏礼度/ 珠可历历数∙

B.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

颖达曰/ 予谓∙

菊,花

之隐逸者也

C.何宜屡得面∙

折/ 群臣吏民能面∙

刺寡人之

过者

D.蒙国∙

厚恩/ 则有去国∙

怀乡

4.请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太 宗 并 嘉 纳 之 二 人 各 赐 帛 五

百 匹 黄 金 一 斤 以 励 承 乾 之 意

5.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1

第229页

我读出了邹忌和孔颖达进谏的原因

不同:

你说得对,他们进谏的原因是不同,

我还 读 出 了 他 们 进 谏 的 方 式 也

不同:

(三)【2022 许昌二模】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完成 1~ 4 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

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

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

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

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① 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

弗可赦也已。”弗听。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②

。 宋人既成列,楚

人未既济。 司马③ 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

济也, 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

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既陈④ 而后击之,

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⑤歼焉。

(节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注释】 ①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②泓:泓

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城县西。 ③司马:统

帅军 队 的 高 级 长 官, 此 指 子 鱼。 ④ 陈: 同

“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⑤门官:国

军的卫士。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诚∙

知不如徐公美 帝感其诚∙

精诚

团结

B.宫妇左右莫不私∙

王 不宜偏私∙

大公无私

C.既济∙

而未成列 直挂云帆济∙

沧海

同舟共济

D.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塞忠谏∙

路也

从谏∙

如流

2.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令初下,门庭若市,群臣进谏。

3.语段甲在说理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4.语段甲和语段乙分别塑造了齐威王和宋襄

公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2

第230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出 师 表

诸葛亮(181 ~ 234 年),字孔明,号卧龙,曾隐居躬耕于南阳十年。 诸葛亮辅佐刘备,使刘

备联合孙权在赤壁用火攻打败曹操,与孙权、曹操瓜分荆州,西取益州,后攻打汉中,建蜀汉政

权。 刘备称帝,他任丞相,领益州牧。 刘备死,受托辅佐后主刘禅。 他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

国,曾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建兴十二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谥号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

侯,后人为其建武侯祠。 有《诸葛亮集》。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

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也表达了诸葛

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③ 也。 然侍

卫之臣不懈④于内⑤, 忠志之士忘身⑥ 于外者,盖⑦ 追先帝之殊遇⑧,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

宜开张圣听⑨,以光⑩先帝遗德,恢弘???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

之路也。

【译文】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如今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 蜀汉

人力疲乏,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然而大小官员在朝中毫不懈怠,忠诚有志

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报恩于陛下啊。 实在应该广

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志向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过分看轻

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

【赏析】第一层(第 1 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前四句总写

当时形势,起笔凝重。 中间四句剖析人心,实际上是对刘禅委婉而尖锐的规劝。 广开言路是修

明政治的先决条件,“诚宜”“不宜”,包含发起一篇告诫之意。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 及??? 为忠善者,宜付

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文】皇宫中,朝廷中,都是国家的官员,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做了好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

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该偏袒、有私心,使朝廷内外的刑赏法令不同。

【赏析】第二层(第 2 段):提出严明赏罚,秉法持正的建议。

233

第231页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 以遗??? 陛

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译文】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

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来举荐给陛下。 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和他们商

量,然后实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

【赏析】第 3 段推举宫中贤臣。 为保证出师以后蜀国内政稳定,诸葛亮对人事安排作了周

密的考虑,向刘禅推举一批贤能,作为辅佐。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 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

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译文】将军向宠,性格品德善良公正,精通行军打仗,以前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他能干,

所以大家商议推举向宠担任都督。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一定能够使兵营行

阵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赏析】第 4 段举荐可靠的将领,交代营中事宜。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

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

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

覆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

憾的。 侍中、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

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蜀汉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赏析】第 5 段规劝后主吸取历史教训,说明任人唯亲的危害,强调依靠贤臣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 3~ 5 段):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之士,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这是三条

建议的核心。 “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

第一部分(1~ 5 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的主见。

臣本布衣,躬??? 耕于南阳,苟全??? 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 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

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只希望在乱世之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

之间做官扬名。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的草

庐之中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于是感动奋发,许诺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

败,我在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时候奉命出使,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赏析】第 6 段自述出身经历。 自述早年志趣,诉说用世之由。 回顾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艰

苦历程。

234

第232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

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

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 、允之任也。

【译文】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他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我接受使命以来,早

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

入到不毛之地。 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

平定中原。 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

阳。 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

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赏析】第 7 段述说受命以来的辛勤。 说明出师北伐势在必行,以及北伐时机成熟,表明

兴复汉室的决心。 并再次叮咛依靠大臣理好朝政。

第二部分(第 6~7 段):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 、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 雅言???,深

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

慰先帝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

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

帝的遗命。 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

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赏析】第 8 段交代出师后朝政事宜,反复叮咛后主牢记刘备遗训。 再三关照,语重心长。

结语表明临行前百感交集,无限恋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 8 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归结责任。 最后十二个字,再一次流露出师前

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总评】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

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

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明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是催人泪下,是诸葛

亮感恩图报之心的集中表现。

①崩殂( cú):指帝王之死。 ②疲弊:指蜀汉

国力薄弱,处境艰难。 疲弊,人力疲惫,民生

?

?

?

?

?

235

第233页

凋敝。 ③秋:时候。 ④懈:懈怠,放松。 ⑤内:

朝廷。 ⑥忘身:奋不顾身。 ⑦盖:原来(是)。

⑧殊遇:特殊的礼遇。 ⑨诚宜开张圣听:实在

应该扩大皇上听闻(的范围)。 意思是要后

主广泛听取意见。 诚,实在、确实。 宜:应该。

⑩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展。 ???妄

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 妄,随便,胡乱,轻

率。 菲薄,轻视。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失义:不合道理。 ???宫中:

指皇宫中。 ???府中:指丞相府。 ???陟(zhì)罚

臧(zāng) 否( pǐ),不宜异同:晋升、处罚,赞

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

而)不同。 陟( zhì):晋升,提拔。 臧否:赞扬

和批评。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

条。 科:科条,法令。 ???及:和。 ???宜付有司

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

或者受赏。 有司,负责专职的官员。 刑,罚。

???以昭:用来彰显。 昭,彰显、显扬。 ???平明:

公平、严明。 ???理:治。???偏私:偏袒私情,不

公正。 ???内外异法: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不

同。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

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良

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作名词,指善良诚

实的人。 志:志向。 虑:思想,心思。 忠纯:忠

诚纯正。 ???简拔:选拔。 ???遗( wèi):给予。

???悉以咨之:拿这些事去咨询他们。 咨:询

问。 ???必能裨( bì)补阙( quē)漏:一定能够

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弥补,补救。 阙,

同“缺”, 缺点。 ???有所广益:这里指有启发

和帮助。 ???性行( xíng)淑均:性情品行善良

公正。 淑:善。 均:公正、公平。 ???晓畅:谙

熟,精通。 ???行(hánɡ)阵:行伍,部队。 ???优

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每:常常。 ???

痛恨:痛心、遗憾。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

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悉:

全、都。 贞:坚贞。 良:善良可靠。 死节:为保

全节操而死。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

全。 ???闻达:有名望,显贵。 ???卑鄙:社会地

位低微,见识短浅。 卑,身份低下。 鄙,地处

偏远。 ???猥( wěi):辱,谦词。 ???枉屈:屈尊

就卑。 ???由是:因此。 ???驱驰:奔走效劳。 ???

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 指汉献帝建安十

三年(208)刘备被曹操打败的事(长坂坡大

战)。 值:遇到。 倾覆:覆灭,颠覆。 ???尔来:

自那时以来。 ???有:同“又”,放在整数和零

数之间。 ???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终前,

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就是著名的

白帝城托孤。 ???夙(sù)夜忧叹:整天担忧叹

息。 夙夜:早晚,日日夜夜。 ???不毛:不生长

草木。 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 驽

(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

话。 驽:劣马,跑不快的马。 钝:刀刃不锋利。

???攘(rǎng)除:排除,铲除。???此臣所以报先

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

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所以:用来……的。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 斟酌利弊。 斟酌,

考虑可否。 损,损害。 益,好处。 ???托臣以讨

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

给我。 托:委托。 ???效:功效、成果。 ???慢:怠

慢,疏忽。 ???彰其咎( jiù):揭示他们的过失。

彰,公布。 咎,过失。 ???咨诹( zōu) 善道:询

问(治国的) 好方法。 诹,询问。 ???察纳:认

识采纳。 察:明察。 ???雅言:正确合理的言

论。 ???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

国志·蜀书·先主传》 裴松之注。 遗诏中

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

贤惟德,能服于人。”???涕零:流泪,落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6

第234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1.【教材课后问题】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

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 其中

哪一条是主要的? 为什么?

答案: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①建议

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

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们的精神。 ②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

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

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 ③亲

近贤臣,疏远小人。 其中“亲贤远佞”是三

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

开言路才是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

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

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

不分,赏罚不明。 文章为了说明亲贤远佞

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

的历史事实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

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

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

远小人。

2.作者在文章中六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答案:勉励后主刘禅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

先帝未成的大业。

3.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

下”的具体原因。

答案: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源于先帝的

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用毕生的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

4.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

什么? 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案: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学习这

种忠 心 耿 耿 的 精 神 和 处 处 为 人 着 想 的

风范。

5.【教材变式问题】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

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

目的是什么? 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

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答案:第一问:都希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

路,接受意见。

第二问: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

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

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诸葛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

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

一、通假字

1.是以先帝简∙

拔以遗陛下(“简”同“拣”,挑

选)

2.必能裨补阙∙

漏 (“阙”同“缺”,缺点,疏漏)

3.尔来二十有∙

一年矣(“有”同“又”,整数后

面的零头)

二、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

圣听(古义:扩大;今义:指生意开

张)

2.庶∙

竭驽钝(古义:希望,期望;今义:众多)

3.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古义:……的原因;今

义:表示因果关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

浅;今义:指品质低劣)

5.未尝不叹息痛恨

∙∙

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

憾;今义:十分憎恨)

6.由是感激

∙∙

(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意指激动

感谢)

7.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古义:平民;今义:

用布做的衣服)

8.先帝知臣谨慎

∙∙

(古义:严谨而慎重;今义: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7

第235页

心慎重)

9.今当远离,临表涕

零(古义:眼泪;今义:鼻

涕)

10.不宜异同∙∙

(古义:偏义复词,偏义于异;今

义:相同和不同)

11.后值倾覆

∙∙

(古义:失败;今义:倒塌)

三、一词多义

1.为

①俱为∙

一体(是)

②众议举宠为

督(担任)

ì

î

í

ï

ï

ïï

2.以

①以

光先帝遗德(来)

②以∙

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③先帝不以∙

臣卑鄙(认为)

④是以

众议举宠为督(因为,因此)

⑤咨臣以∙

当世之事(拿)

ì

î

í

ï

ï

ï

ï

ïï

ï

ï

ï

ï

ïï

3.中

①而中∙

道崩殂(半,形容词)

②宫中

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

ì

î

í

ï

ï

ïï

4.分

①今天下三分

(fēn,分开,动词)

②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fèn,本分,名词)

ì

î

í

ï

ï

ïï

5.遗

①以光先帝遗

德(yí,遗留)

②以遗∙

陛下(wèi,给予)

ì

î

í

ï

ï

ïï

6.有

①若有∙

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

②尔来二十有

一年矣

(同“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7.论

①宜付有司论∙

其刑赏(评定)

②每与臣论∙

此事(谈论,议论)

ì

î

í

ï

ï

ïï

8.行

①然后施行∙

(xínɡ,做,执行,动词)

②性行

淑均(xínɡ,品德,品行,名词)

③必能使行∙

阵和睦(hánɡ,行列,这里指

军队,名词)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9.能

①必能∙

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 下文

“必能使行阵和睦”中“能”同此)

②先帝称之曰能∙

(能干,有才能)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10.所

①此先汉所∙

以兴隆也(所以,……的

原因)

②优劣得所

(地方,处所,名词)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11.任

①受任∙

于败军之际

(任用,委任,动词)

②则攸之、祎、允之任∙

(责任,职责,名词)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12.临

①故临∙

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

②临

表涕零(面对,动词)

ì

î

í

ï

ï

ïï

五、要点助记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

明赏罚(赏罚分明);③亲贤臣,远小人(亲

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

人(亲贤远佞)。

3.分析形势:

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

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

亡之秋也。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

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

报之于陛下也。

4.作者原本的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

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

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

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

7.出师目标(政治愿望):北定中原,攘除奸

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诸葛亮入世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

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

分也。

六、源出成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8

第236页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21 篇

1.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3.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4.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5.不毛之地:不长草的地方,指贫瘠的土地或

荒凉的地区。

6.不求闻达:不想居高位有名声。

7.不知所云:指感情激动,语无伦次。 现形容

语言混乱或空洞,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8.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动的样子。

9.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10.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11.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

奉承的小人。

12.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13.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

灭亡。

14.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一、考点演练

1.重点词语解释。

(1)躬

耕于南阳 (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

(3)夙夜∙∙

忧叹 ( )

(4)深入不毛

∙∙

( )

(5)当奖率三军∙∙

( )

(6)至于斟酌

∙∙

损益 ( )

(7)攘

除奸凶 ( )

(8)猥∙

自枉屈 ( )

2.关键句子翻译。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

治臣之罪。

3.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

∙∙

的一项是

( )

A.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任务)

B.临表涕∙

零(涕:鼻涕)

C.尔来

∙∙

二十有一年矣(从那时以来)

D.猥∙

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

思)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

A.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

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先帝不以∙

臣卑鄙 咨臣以∙

当世之事

C.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 顾∙

野有麦场

D.何陋之∙

有 策之∙

不以其道

5.“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大事”在文中指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

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 的一句话

是: 。

6.简述文中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

7.文章第七段中,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

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8.陆游在《感状》 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

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

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 细读此

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

哪些方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9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