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发布时间:2022-10-2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90 191 第十一章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阿昌族(咳 撒 户 赛 啊) 远 方 的 客 人 (嘛)来 到 了 (哎), (咳 撒 户 赛 啊) 尊 贵 的客 人 (嘛) 来 到 了 哎, (咳 撒 户 赛 啊)九 箩 (嘛) 山 歌 (墨) 背 着 来 了, (咳 撒 户赛 啊) 九 担 (嘛) 调 子 (墨) 挑 着 来 了。243424343424342434&bbbb È ġ贵的客人来到了(则勒扎·把松昆)梁河县遮岛&bbbb m ġ È ġ&bbbb m È ġ&bbbb m È&bbbb ġ m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嘛 朗 哎) 拉 底 (啦) 背 烘 (巩 果 达q = 72来), (麻 朗 哎) 啊 朗 (啦) 背歪 (歪 奴 达 来),(麻 朗 哎) 因 东 (哪) 遮 路 (母 靠 达来), ... [收起]
[展开]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01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90 191 第十一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阿昌族

(咳 撒 户 赛 啊) 远 方 的 客 人 (嘛)

来 到 了 (哎), (咳 撒 户 赛 啊) 尊 贵 的

客 人 (嘛) 来 到 了 哎, (咳 撒 户 赛 啊)

九 箩 (嘛) 山 歌 (墨) 背 着 来 了, (咳 撒 户

赛 啊) 九 担 (嘛) 调 子 (墨) 挑 着 来 了。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3

4

&b

b

b

b È ġ

贵的客人来到了

(则勒扎·把松昆)

梁河县遮岛

&b

b

b

b m ġ È ġ

&b

b

b

b m È ġ

&b

b

b

b m È

&b

b

b

b ġ m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嘛 朗 哎) 拉 底 (啦) 背 烘 (巩 果 达

q = 72

来), (麻 朗 哎) 啊 朗 (啦) 背

歪 (歪 奴 达 来),

(麻 朗 哎) 因 东 (哪) 遮 路 (母 靠 达

来), (麻 朗 哎) 哈 利 舍 俩

公 (呆) 那 果 (达 来)。

2

4

3

4

2

4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2

4

&#

#

鸟奔林中为躲鹰

(麻朗)

梁河县遮岛

&#

#

&#

#

&#

#

&#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3. 麻朗

“麻朗”是曲调开始的衬词,当亲人逝世后祭奠时演唱,有悲痛哀伤之意,

译称“哭丧歌”或“哀悼歌”。曲调委婉悲切,富于旋律性,内容除了对逝者表

示怀念和哀悼外,也有对死者生前功绩德行的叙述。也有人在田野间用此曲调咏

唱其他内容,以寄托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凄苦命运等伤感情绪。参见谱例《鸟奔林

中为躲荫(麻朗)》。

第20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92 19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 三 ) 叙事歌

阿昌族的叙事歌,主要由阿昌族的原始宗教祭祀者 “活袍”演唱。梁河县阿

昌族信仰多神崇拜和祖宗崇拜,其民族文学、文化艺术,主要靠口传心授的长歌

流传。“活袍”演唱的曲调,阿昌语称作“活直腔”,音调铿锵,朗朗上口。曲

调朴素简单,初具一定的调式色彩,组成曲调的音一般只有三个音或者四个音,

大多数由单一乐句的变化反复构成。歌曲结构整齐,讲究音韵格律,其中频繁使

用的衬词起押韵作用。演唱的题材内容丰富,情节神奇美丽而生动,其中最有代

表性的是阿昌族的创世纪叙事长歌《遮帕麻和遮米麻》及《亲妹子与晚妹子》《老

姑太》等,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参见谱例《开天辟地歌(办汝)》。

我 们 今 天 在 (啊

啦) 这 里 (啊 哟),

我 们 是 先 民 留 下

的 后 裔 (哎),(啊 啦)要 把 那 远

古 时 代 开 天 辟 地 传 说

唱 一 唱 (哎), (啊 啦)要 把

那 月 亮 才 出 世 时 候

的 故 事 讲 一 讲。

&b

b

b

b 3

开天辟地歌

(办汝)

贡山县

&b

b

b

b U 3

&b

b

b

b 3

&b

b

b

b U ġU 3 3

&b

b

b

b U 3

&b

b

b

b

3 3

&b

b

b

b ġ 3 3

&b

b

b

b U ġ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n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n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œœ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w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œœ

œ

‰ œœœ œ œ™ œœ œ œœœ w Œ œ œ œ œ œ œœœœœ

j

œ œœœœ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J ‰ œ

j ‰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w

第20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92 193 第十一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阿昌族

( 四 ) 祭祀歌

在梁河县阿昌族中祭祀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直腔”,在发送死者的祭

奠仪式上由“活袍”演唱,曲调和叙事歌有着很多共同特点,都居于“活直腔”

范畴,旋律朴素简单,具有古老音乐艺术的原始风貌。演唱有不同的程序和内容,

如“发送调”“分水饭调”“安家神调” 等。

另一种是“撇杂调”,“撇杂”是对另一种自然信仰祭祀者“师娘” ( 即巫

婆 ) 的称呼。这些曲调有一部分和传统的“活直腔”相类似,主要是在驱邪撵魔、

请神送鬼时演唱。每一个撇杂各有一套演唱法,曲调大都是用当地流行的汉族民

间小调或花灯调,但唱词为阿昌语与汉语兼用。

二、民间器乐

阿昌族的民间器乐可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四

类。吹奏乐器有葫芦箫、三月箫、稻秆笛、唢呐、大号 ( 铜角 ) 以及口弦、木

叶等。其中葫芦箫、三月箫具有独特的形制,吹奏的乐曲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弹拨乐器“玎翰” ( 傣语,译称“马腿三弦”) 和拉弦乐器“玎叨”( 傣语 ) 也

很有特点。打击乐器除了前述的几种外,还有宗教打击乐器大铜钟、韵板、大

鼓等,另外还有配合唢呐吹打时使用的一整套打击乐器,计有小扁鼓、小镲、

丢子 ( 滇剧“冬”字锣)、大钹、大锣、大堂鼓等。

(一)葫芦箫

这种乐器广泛流行在云南德宏地区的傣、德昂、景颇等民族之中,阿昌语称

作“拍勒翁”,“拍勒”是箫,“翁”是葫芦,过去曾被译称“葫芦丝”。乐器

用一个葫芦做气箱,底部插入三支并列的竹管,每支竹管上装有一枚铜质簧片,

簧片部分插入密封的葫芦内腔。中间一管为主旋律管,上开有 7 个按音孔 ( 前 6

后 1 ),两侧分别为高音副管和低音副管,每支副管只发一个音,两管的发音构

成一个清澈透明的纯五度音程,低音为调式主音,高音为上方五度音。每当吹奏

时三管齐鸣,形成了丰富和谐的音响。演奏时指法技巧多使用下滑音 ( 小三度、

大三度)及颤音,高超的吹奏者擅长循环换气法,使乐曲连绵不断 。参见谱例《串

姑娘调(葫芦箫独奏)》。

第20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96 19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二)上相莫

阿昌语“上相”是歌唱,“莫”是借用傣语,有师傅、先生的意思,译意即

师傅唱的歌。

曲调流行在陇川县户撒地区,在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以及供佛塔等民间

风俗节日的歌舞活动中围成圆圈,由“莫喊木” ( 傣语歌师、歌手 ) 演唱“上相

莫”。歌词受宗教影响很深,除了即兴编唱外,也有专门的经文唱词 ( 用傣文书

写 ) 。内容有对节日的歌唱,对丰收的展望,对家乡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祈祷,

对佛祖的恩典颂扬等,每唱完一段,群众便高声呼叫“呜一一回回”,随即象脚

鼓、铓锣、镲齐鸣,大家兴奋起舞,妇女手中拿着一束鲜花。舞蹈告一段落,又

由歌手演唱一段,这样往复不已,歌与舞交替进行,尽情而毕。这种歌舞形式,

和傣族 “嘎光” ( 鼓舞 ) 相同,曲调也和傣族歌舞调“喊伴光”( 译称“跟鼓调”)

相同 。

(三)象脚鼓舞等

象脚鼓舞是在广撤地区流行的用打击乐器伴奏的舞蹈,这种舞蹈源于傣族,

(嗯 哦 罗) 呀 咱(啦 墨)

q = 60

来 塔 来 呀 美 来 呀 美

呀 咱(啦 哩) 来 塔 来 呀 美

(嗯 哦 罗) 洁 包(啦 墨)

平 当 拨 (啊) 号 拨 (啊) 号

洁 包(啦 墨) 平 当 拨 (啊) 号

4 & 4 b

b

(领)

新亲老亲一家人

(则勒摩·哦罗)

梁河县遮岛

&b

b

(合)

U

&b

b

&b

b

(领)

&b

b

(合) (合)

U

&b

b

(下略)

˙™ œ œ 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 œ 

œ

j œ œ™ ˙ œ 

œ

j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 œ 

œ

j œ œ ˙ œ

˙™ œ œ 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 œ 

œ

j œ œ™ ˙ œ 

œ

j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 œ 

œ

j œ œ ˙ œ

第207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96 197 第十一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阿昌族

但已形成了本民族自己的个性特点,表演时动作豪迈矫健,粗犷奔放。敲击象脚

鼓的舞者,边击边舞,大幅度甩动着象脚鼓鼓身及尾部,有时尾部作前后、上下

的猛烈旋转,高难度的技巧,可带出“呼、呼” 的风声。伴舞的击镲者,在鼓

舞者周侧相随起舞,眼明脚快,配合默契,铓锣敲击者不舞,只在周围跟随伴奏。

另外,阿昌族的刀舞、棍舞、拳术等也很有名,这些舞蹈在武术表演的基础

上伴以欢快热烈的打击乐器。打击乐一方面可以渲染气氛,另外也起一定的节奏

制约作用。打击乐的演奏,有一套套锣鼓点,有的稳重徐缓,有的紧凑热烈,变

化丰富,特色鲜明。

第20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98 19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阿昌族民间音乐的特点表现在音阶构成、旋律线条和节拍、节奏三方面。

1. 阿昌族民间音乐的旋律以小三度音程为核心展开,小三度音程在阿昌族

民间音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最简单的、只有两个音的旋律便是由小三度

音程构成的,而其他较为复杂的音阶,都和小三度音程有关。

2. 由于阿昌族民间音乐的旋律以小三度音程为核心展开,因此其旋律也是

紧紧地围绕着一个或几个小三度音程构成一个波状的线条。音域较窄的作品,

开始时先向上进行到全曲最高音,然后围绕处在中音区的那个小三度展开,最

后结束在低音区的添加音或小三度的那个最低音上。

3. 阿昌语的词汇中双音节词占了绝对优势,因此,如果去掉虚词,歌词是

以两个音节为基本单位的,如《遮帕麻和遮米麻》的歌词,大多由 11 个音节组成,

但其中只有 6 个实词,每句的实词可构成 3 个节拍群 (2+2+2)。用汉语演唱的

民间歌曲则常以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拍群 。这种比较整齐的歌词格式决定了阿

昌族民间音乐多采用有板,而且节拍一般也比较齐整。如果两个音节同样加以

强调就会形成均分的节奏型。更常见的情况是在两个音节中强调后一个音节,

这样就形成了所谓 “前短后长”的特殊节奏型。

4. 民间歌曲中上相格与上相作还有以下几方面共同特点 :

(1) 演唱时没有较为固定的曲调和旋律,往往根据唱词、语言声调之抑扬起

伏而进行吟唱,近乎朗诵。旋律几乎十唱九不同。

(2) 曲调的音域不宽,最常见的曲调是由 la,do,re 三音音列构成,有羽

第三节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第20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98 199 第十一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阿昌族

调式的色彩;但有的曲调仅有相隔小三度的两个音 la,do;也有由 sol,la,

do 三个音构成的曲调,最多是由四个音 mi,sol,la,do 构成一首曲调的,

具有明确的徵调式色彩,但此种曲例较为罕见。旋律一般都是二、三度音程级

进行。

(3) 演唱时节奏较自由,速度平缓,没有一定的曲式规律,乐句长短与唱词

字句多少的关系十分密切。

(4) 户撒地区的阿昌族,长期以来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受周围傣族影响

很大,在民间歌曲演唱中,傣语占有一定比例,因此演唱风格颇近似傣族民间

歌曲的吟唱,但从音阶、调式、旋法、节奏、曲体等诸因素分析对比,它和附

近傣族民间歌曲是完全不同的。它完整地保留着阿昌族古老、朴素的音乐语言

传统,和梁河地区阿昌族古老的传统民间歌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5. 结合阿昌族的历史,像阿昌族民间音乐这样以小三度音程为其核心音调

的情况实属罕见,阿昌族民间音乐中的这一形态也很可能与西北地区有关。

主要参考文献:

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年。

阿昌族简史编写组:《阿昌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

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刘 蓝:《中国音乐史》,远方出版社,2003 年。

吴学源:《阿昌族民歌简史》(上、下),《云岭歌声》,1981 年第四、五期 。

蒋红缨:《阿昌族山歌的艺术特色探析》,《北方音乐》,2011 年 12 期。

钟小勇、李彦霖:《阿昌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通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年。

第21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00 20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第211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00 201 第十一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阿昌族

第十二章

普米族

PU

MI

ZU

第21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02 20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从汉文史籍和本民族传

说及民族学资料来看,普米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族群,属于原来聚居于

青藏高原,系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后来逐渐从高寒地带沿横

断山脉向温暖和水草丰茂的地区迁徙。大约在公元 7 世纪以前,他们已居住于现

在四川的越西、冕宁、汉源、九龙和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

至元代,四川邛部州 ( 越西 ) 一带,有“六番”居住。蒙古进军大理时,原居西昌

地区的普米族一支由其部落首领率领加入蒙古军,进入云南的宁蒗、丽江、维西、

兰坪、永胜一带定居下来。普米族迁入云南后,结束了迁徙的游牧生活,主要从

事农耕,兼及畜牧、狩猎和手工业生产。明朝时期,曾有普米族人被委任为土司之职,

以后,逐渐被纳西族土司取而代之,普米族转变为纳西族土司的隶属百姓。

人口分布:

中国境内普米族总人口为 42861 人(2010 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

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

治县和盐源县。

语言文字:

普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普米语有南、北方言之分。四川

省木里、盐源等地区的普米语属北部方言,云南省宁蒗、兰坪及丽江、维西等地

区的普米语属南部方言。方言之间差别较大,通话困难。一个方言区内,在词汇

和语音上也有区别。普米语的使用分三种类型:一种是单纯使用普米语区,包括

兰坪县河西乡箐花、玉狮、三界、大羊四个行政村和宁蒗县永宁区温泉乡和翠依乡,

这里的普米族都熟练使用本民族语言。一种是以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为主,本民

第一节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第21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02 203 第十二章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普米族

族语言为辅。还有一种是藏族使用普米语,主要是四川木里、盐源县的部分地区,

普米语曾是这里主要的交流语言。

普米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历史上,木里和宁蒗一带的普米族,曾经使用一

种简单的图画文字和一种用藏文字母拼写的文字,用来拼写普米族读音的原始宗

教经典,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诗歌故事等,但主要是巫师 (“韩规”) 用

于宗教活动,有学者称之为“韩规文”。近代以来,普米族地区已普遍使用汉文。

民族称谓:

普米一词是普米语音译,本意为“白人”,是民族自称。各地普米族还有不

同的自称,如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普英米”;宁蒗的普米族自称“普

日米”或“培米”, 其他民族对普米族则有不同的称呼,藏族和纳西族称其为“巴”

或“博”,彝族称其为“窝珠”,傈僳族称其为“流流帕”。新中国成立后,根

据本民族的意愿,定族名为普米族 。

宗教信仰: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少数普米族也信仰道教或藏传佛教。“丁

巴教”是普米族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丁巴教”也称“韩规教”。最高神是“巴

丁剌木”,意为“普米土地上的母虎神”,是白额虎的化身,是普米族崇拜的母

系氏族的始祖。其他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

在普米族的观念中,凡自然界发生灾害变化、人畜生死病痛,都认为是神灵主宰

所为。主要的宗教活动有祭山神、祭龙潭神、祭灶神、祭祖先等。

衣食住行:

普米族的服饰,男子各地大同小异,上着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披白羊

皮坎肩。较为阔绰的人,穿氆氇和呢质大衣,以毛布裹腿,腰间佩刀。妇女服装

各地区则不尽相同。永胜、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爱包大头帕,着大襟衣、百褶

长裙,用宽大而染有红、绿、蓝、黄的彩带束腰,背披羊皮。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

爱穿青、蓝、白色大襟短衣,外着坎肩,穿长裤,腰系绣有花边的围腰布,耳坠银环,

第21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04 20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首饰镯圈等物。普米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食玉米,辅以大米、小麦、青稞、

燕麦、荞子、稗子等。普米族的房屋为木结构,墙壁用圆木重叠垛成,用木板盖顶,

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大方柱,一般住宅为二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

婚丧习俗:

普米族的家庭和婚姻经历了由母系制到父权制,由群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发展

过程。宁蒗、永胜地区的普米族群众实行大家庭制,盛行转房、传幼子的习惯。

宁蒗地区少数保留母权制残余的普米族群众以主妇为家长,女子不仅有财产继承

权,而且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地位。婚姻多行一夫一妻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

宁蒗地区的普米族群众实行火葬;兰坪、永胜地区的实行土葬;维西地区的兼行

火葬和土葬。

文学艺术:

普米族创造了许多想象丰富、优美绚丽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神话传说数量

较多,时代也较古老。如《洪水朝天》《开天辟地》《捉马鹿的故事》《戛达米》

等,是关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的神话传说。普米族的民间诗歌以体

裁广阔、曲调多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远近闻名,是名副

其实的诗与歌的统一。其诗歌可以分为习俗歌、山歌、苦情歌和欢乐歌几类。其中,

习俗歌是在举行有关习俗活动时演唱的诗歌,大多保留了普米族音乐的传统风格,

演唱时都有特定的环境、形式和内容,包括史歌、婚歌、丧歌、祭社歌和生活歌等。

民族节日:

普米族的节日主要有大过年、大十五节、尝新节等,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

端午节等节日。大过年即过春节,届时,同一氏族的各家要祭“锅庄”。吃年饭,

举行赛马、打靶等各种游艺活动。宁蒗普米族群众于旧历腊月十四日过大十五节,

人们身着新装,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尝新节,即每到大小春收获季节,人

们用新粮酿酒、煮饭祭祀祖先,宴请亲友,庆祝丰收。

第21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04 205 第十二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普米族

普米族民间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有民间歌曲、民间器乐、 舞蹈音乐等体裁。

一、民间歌曲

普米族民间歌曲有自身的严格划分,以演唱形式和体裁内容等特点划分为

“哩”“迪”“啯”和“落白哩”。

(一)哩

“哩”是普米语,译成汉语是“吟唱、轻唱或收声唱”的意思,除此外还可

以译作名词,指某一歌种的名称。“哩”类民歌,演唱者一般是学识渊博的长者

和专门的民间艺人,在节日礼仪和一些风俗仪式的祭典中演唱。“哩”可以分为:

1. 历史歌

以演唱本民族历史传说为主要内容,一般由老年人演唱。多采用羽调式,节

奏常随唱词而有变化。历史歌的歌词长大,曲调短小,一般为由两个乐句构成的

单乐段,曲调多为一个乐段的反复,节拍、节奏自由。历史歌在演唱中,有时加

入近于说白的吟诵性段落。史歌有《创世歌》《族源歌》等,曲调带叙述性,多

由老人独唱。参见谱例《史歌》。

2. 仪式歌

包括所有日常习俗礼仪歌,可分为祝福歌、年节歌、婚礼歌等。祝福歌音调

与史歌类相近似,五声音阶的羽调式居多,大多为单乐段结构的分节歌。年节歌

多在过年过节时演唱。婚礼是普米族生活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种仪式,围绕婚

第二节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第21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06 20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礼程序,有一整套很有特色的民歌,如新娘出嫁前一夜同娘家哥哥对唱的《出嫁

歌》,男方迎亲的人和新娘家的人对唱的《开门歌》, 以及《娶亲歌》《认亲歌》

《祝福歌》等。婚礼歌的曲调各异,内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婚礼歌包括认亲歌、

迎亲歌、出嫁歌、接新娘歌、锁媒人歌、请酒歌、做客歌、祝福歌等系列。每首

歌的词曲之间,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参见谱例《祝福歌》《娶亲歌》。

在 那 很 久 很 久 以 前(马 诺), 我 们 普 米 的 祖 先

(呀 拉 嗯啊 欧 啊 欧 啊 欧 啊

啊欧 啊 欧 啊 欧 欧 儿

日), 从 遥 远 的 地 方 迁 徙 来 到

高 高 的 老 虎 山 下, (嗯 欧

欧 欧 儿 呀 欧 欧 啊 欧 啊

欧 欧 日) 就 像 树 木 分 枝 发 杈,

枝 叶 同 根 相 连, 子 孙 代 代 传,

(儿 啊 儿 啊 欧 啊 欧 啊 儿

欧 啊 欧 啊 欧 欧 儿 日)。

2

4

3

4

2

4

3

4

2

4

3

4

2

4

3

4

2

4

&#

史歌

云南水胜松坪

&# 3 3

&# 3 3 3

&#

&#

&# ġ 3

&# U

&#

&# U

&# 3 3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 

œ

j ˙ œ œ œ ˙ œ œ œ œ

j ‰

œ œ ˙ ˙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Ϫ

œ œ œ œ œ œ

j œ™ ˙ œ œ œ œ 

œ

˙ œ œ œ œ œ

j ‰ 

œ

j

œ™ œ œ ˙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Ϫ

˙ œ œ œ œ œ

j œ™ ˙ œ œ œ œ œ

˙ Œ ‰ œ

j œ™ œ œ ˙ ˙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 ˙

第217页

啊 去 年 (哝) 去 年 已 经

q = 84

过 去, 今 年 我 家 多 么 吉 祥, 多 么 幸 福,

金 银 财 富 (噢 日 哝) 将 从 房 子

四 面 八 方 拥 进 屋 里, 拥 进 (噢) 屋 里。

2

4

3

4

&b

祝福歌

(茸哩)

云南宁蒗县新营盘村

&b

&b 3

&b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第21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08 20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3. 祭祀歌

祭祀歌,是巫师“师毕”在祭祖先、祭鬼神、祭山神、祭龙潭等活动时唱的歌,

旋律具吟诵性。有的是在丧葬活动中由歌手、“师毕”或喇嘛演唱的祭祀仪式歌,

如《格瓦松》《嘛米喽》等,这些歌曲既有咏诵,又有唱诵,曲调平和安详,节

奏平板自由,旋律优美。参见谱例《嘛米喽》。

(二)迪

普米语的“迪”(山歌)在民歌中较为著名,一般指在山间放牧、行路或劳

动时唱的歌,内容多属爱情方面,也有唱自然风光、劳动生活的,其中情歌的数

量最大。可独唱或男女对唱,曲调起伏跌宕,音域常超出八度以上,多为上下句

体的乐段结构,歌词带有即兴性,如《阿辽辽》《竹西嘎则》等。苦情歌以独唱为主,

或唱劳动的艰辛,或唱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或唱外嫁女子的孤寂,或唱恋人生

离的痛苦,词曲感情结合紧凑,唱至动情之处常常催人泪下。欢乐歌是表现欢乐

情绪的短小歌曲,内容大多是赞美家乡风光和向往美好生活。“迪”曲调主要有

阿哈巴拉、阿辽辽、那布升洛等。

1. 阿哈巴拉,是一种较古老的民间曲调,旋律悠长委婉、节奏自由,高音区

一般用假声唱,开头常用一个弱起引子作为补充乐句,旋律从低音区向高音区行

进,末尾又回到原来的起音上,前后呼应。

2. 阿辽辽,这种曲调一般不带引子,而是以一个较高的主音作为开头,一开

始就给人以热情奔放的感觉。阿辽辽一般用以唱情歌、山歌等抒情的民歌。

3. 那布升洛,是人们对歌时常用的曲调,有鲜明的节奏规范,由一问一答上

下关联的两句构成。

参见谱例《请把泉水喝个干(阿辽辽)》《啊!朋友(竹西嘎则)》《杜鹃

花开(山歌)》。

阿 巴 麻 尼 拉 别 灭 轰, 喂 麻 尼 拉

q = 120 稍自由

别 灭 轰 哦 麻 麻 尼 拉 别 灭拉 轰。

4

4

5

4

4

4

5

4

&#

麻米喽

云南永胜县松坪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j

œ™ ‰ œ

J œ™ 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j œ™ œ 

œ

j

œ

j ‰ Œ

阿 巴 麻 尼 拉 别 灭 轰, 喂 麻 尼 拉

q = 120 稍自由

别 灭 轰 哦 麻 麻 尼 拉 别 灭拉 轰。

4

4

5

4

4

4

5

4

&#

麻米喽

云南永胜县松坪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j

œ™ ‰ œ

J œ™ 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j œ™ œ 

œ

j

œ

j ‰ Œ

第219页

来一密赶

到路林

金奔中马

鹿波的

撒口孤阿

欢冒独不

的的嫌

地烟小脏

鹿

q

=

1

3

0

只喝没请

见一有你

口把

泉泉伴泉

水水侣水

流比多喝

的蜜孤个

欢甜独干

44

24

44

44

&

b

b

b

(

)

&

b

b

b

ġ

œ

œ

œj

œ

œ

œ

œ

œ

œ

œJ

œ

˙

œ

œJ

œJ

œ

œ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J

œ

œ

Ó

第220页

g h ra h rs h g d s d g g h

ra rs rd rg rs rd g g d g h a a h s d g

g h ra rs h g d s d g g h

ra rs rd rs rs ra g g d g h d d a s d g g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玛

(玛

(玛

米)

米)

米)

花,

长,

巧,

开朗

(玛

(玛

(玛

米)

米)

米)

艳;

寸;

敢;

乡,

来,

紧,

了 大

园。

岗。

展。

(玛

(玛

(玛

米)。

米)。

米)。

t u

杜鹃花开

(山歌)

3 3 3

t

u t u

t u

3 3 3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fb

ï

1=A fb

g h ra h rs h g d s d g g h

ra rs rd rg rs rd g g d g h a a h s d g

g h ra rs h g d s d g g h

ra rs rd rs rs ra g g d g h d d a s d g g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玛

(玛

(玛

米)

米)

米)

花,

长,

巧,

开朗

(玛

(玛

(玛

米)

米)

米)

艳;

寸;

敢;

乡,

来,

紧,

了 大

园。

岗。

展。

(玛

(玛

(玛

米)。

米)。

米)。

t u

杜鹃花开

(山歌)

3 3 3

t

u t u

t u

3 3 3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fb

ï

1=A fb

第22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12 21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四)落别哩

“落别哩”即劳动歌,是配合劳动演唱的号子。此类歌曲节奏齐整,音域较窄,

曲调明快有力,有时穿插有节奏的呼喊以增加气氛。劳动歌包括《砍柴号子》《打

场歌》《打麦歌》《打谷歌》《打豆子调》《纺麻歌》《推磨歌》《放猪调》《放

牛调》等。参见谱例《打麦歌(忍巴拉)》。

(忍

(忍

拉)

拉)

叫,

忙,

(忍

(忍

q = 72

拉)

拉)

(忍

(忍

忍)。

忍)。

2 & 4

#

#

#

(男)

(女)

m

打麦歌

(忍巴拉)

云南宁浦县永宁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二、民间器乐

普米族的乐器有竹笛、葫芦笙、口弦、四弦琴、锣、钹等。普米族的乐器

大多用来伴奏舞蹈, 因此 , 除舞曲之外,很少有独立演奏的器乐曲。器乐可归

为弹拨乐、吹奏乐、丝弦乐、打击乐等四个部分。

(一)弹拨乐

弹拨乐可分“比柏”(四弦)曲、小三弦曲及口簧(口弦)调。

1. 四弦曲

四弦曲为十二种节奏型,每一种节奏型可配以不同调式、调性的变异旋律。

其实十二种节奏型也就是十二种舞步型,二者的统一形成了普米锅庄,即“搓蹉”,

被誉为全国民族民间优秀舞蹈节目之一。

2. 小三弦曲

普米小三弦曲风格近似白族、傈僳族的三弦曲,弹奏技巧也大同小异。俗

称“三弦无调”,说的是在演奏中不受音节、旋律、音高及速度的限制,任意

发挥,随意性大。故只能独奏,不宜合奏。曲牌有:外来的《顺宁调》《凤庆调》

《永北调》《瑞丽调》;本地的《放羊调》《阳雀调》《蜜蜂调》《想娘调》《过

村调》等。

第22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12 213 第十二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普米族

3. 口弦调

口弦分独片口弦及三片口弦两种。独片口弦靠拉奏时振动的频率发音。三

片口弦靠弹奏发音,除拉奏和弹奏外,均用口形及哈气的气息控制音高,发出

泛音。

(二)吹奏乐

1. 唢呐调

流行于普米族地区的唢呐调分为白事调、红事调、圣事调及杂调,这些

调可分为两大类,以《大摆队伍》为代表,并以第七孔为专音的为第一大类,

音色深沉,速度平缓,羽调式居多。以第七孔为和音的属第二大类,第二大

类的调式大部分是宫调式及徵调式,音色高亢、嘹亮,节奏感强。曲牌大部

分是外来的。由于年代的推移,境况的演变,旋律的发展、演化,地区之间

形成各自的风格特点,出现同一曲牌,调子截然不同的现象。参见谱例《新

调(唢呐曲)》。

q = 84

2

4

3

4

3

4

2

4

3

4

&b

新调

(唢呐曲)

云南兰坪县

&b

&b

&b

&b U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q = 84

2

4

3

4

3

4

2

4

3

4

&b

新调

(唢呐曲)

云南兰坪县

&b

&b

&b

&b U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如与河西乡接壤的维西菊香村普米族乐师吹奏的《水龙吟》是大调式,桃树

一带吹奏的《水龙吟》则是小调式。常用曲牌有:

(1)红事部分 : 《将军令》(红、白兼用)《清水令》《大摆队伍》《小摆队伍》

《小桃红》《一杯酒》《大开门》《小开门》《蜜蜂过江》《过山调》《过村调》

《迎亲调》《拜堂调》《扮妆台》《出菜调》《撤席调》《上马调》《离娘调》《东

海乐》《南海乐》《祝颂调》《喜庆调》等。

(2)白事部分:《报丧》《悬白》《供食》《戴孝》《发孝》《哑子哭娘》、

《哭腔》《伤心调》《葬礼曲》《送丧调》等。

第22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14 21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3)圣事部分:圣事本是基督教的重要礼仪,这里指的圣事调,实际是在

民间宗教活动中吹奏的调子,如《仙家乐》《仙家令》等。主要流行于金顶、拉井、

通甸等地。

2. 竹笛曲。

竹笛,普米称之为“悍”,悍分六指孔及七指孔两种,一般六指孔的吹杂调,

七指孔的吹奏唢呐曲。代表性曲目有:《比武调》《出菜调》《大摆队伍》《西番调》

《汉调》等。参见谱例:《翻山调(笛子曲)》。

稍自由

q = 88 中板

2 & 4b

翻山调

(笛子曲)

云南宁蒗县

&b U

&b U

&b

&b

&b

&b

&b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第22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14 215 第十二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普米族

3. 葫芦笙曲。葫芦笙曲流传于通甸德胜一带,是普米族芦笙舞曲,有《团聚

舞曲》《一步舞曲》《二步舞曲》《三步舞曲》《后退舞曲》《后退七步舞曲》《一

边一脚》《鸡吃水》《姊妹舞曲》《翻身舞》等。

葫芦笙有公母、大中小之分,舞步伴奏用中号葫芦笙,闲憩时用小号(也可

用中号)芦笙。笙身由笙斗、笙管(五支)组成,笙簧另制作后,安在笙管根部,

按一定位置插入笙斗,其中有一支开腰孔,即变调孔。

4. 鼻笛曲。

鼻笛用单根竹管制作,长短不一,一般长度为 5~9 寸,音量小,男女之间谈

情说爱时,与口弦对奏,曲调接近窃窃私语。

5. 其他。

其他属双簧类的有麦管、瓜藤管、树皮管、猎哨等;属单簧类的有指哨、木叶、

竹片哨等,这些临时制作的或借用的乐器,只吹奏一般旋律,没有固定曲调。

(三)拉奏乐(丝弦乐)

丝弦乐主要流传于通甸的山区一带,曲目有花灯及本地民歌、哭乐曲等。乐

器有二胡、独弦胡(已失传)。丝弦乐受演奏技巧、胡琴制作等方面的限制,流

传面越来越窄。

(四)打击乐

1. 舞蹈中用的打击乐:羊皮、木碗、筷子、夹板(系在腰两旁)。其中羊皮

击奏法有两种,大羊一带喜欢将羊皮系成围腰状,按一定节奏用双手拍击,其他

地方喜欢将羊皮折叠成背包形状。左手持羊皮,右手拍击;木碗、筷子成一对,

左手持木碗,右手用成把的筷子敲击。夹板的用法是舞者左右撞胯发出声响。

2. 喜庆活动中的打击乐:兽皮鼓、大钵、大镲、小镲等。

3. 宗教活动中的打击乐:《醒英蹉》中用吊鼓、扁铃、铃铛、哒叭鼓。祭白虎、

黑虎用“竹刷啦”。

4. 赶牲口、撵(赶)野兽用的打击乐:赶马帮用小鋩锣,庄稼地里赶老熊用

铁碗相互碰击,赶野猪敲击并排的干竹秆,赶麻雀敲击木板。

三、舞蹈音乐

(一)从伴奏方式来看

普米族舞蹈音乐种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从伴奏方式来看,普米族的舞蹈

可分为“跳乐”和“踏歌”两类 。

第22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16 21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1. 跳乐

“跳乐”最为流行的有“打跳”(普米语称“甲蹉”,又称“跳锅庄”)。

跳锅庄是普米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一般是傍晚时在院内或场坝上举行。跳舞时,

总要在中间燃起一堆火,与室内的锅庄相似,所以叫跳锅庄。舞蹈以反映耕作、

狩猎、纺织等生产劳动的为多,并用葫芦笙、笛子等伴奏,配以优美生动的曲调,

舞步刚健明快。热情奔放,动作幅度有大有小,边唱边舞,保留了古代歌乐舞三

位一体的特点。这种边唱边舞的舞蹈歌较为著名的有《祝节歌》《老人过年歌》、

《羊皮鼓舞歌》《弯脚舞蹈歌》等。参见谱例《蓝蓝的天空下面》。

(呀 啊) 蓝 蓝 的 天 空 下 面, 是 谁 在 欢 乐

q = 68

跳 舞 歌 唱(哝 哝 嘶)? (呀 啊)

蓝 蓝 的 天 空 下 面, 是 我 们 普 米 儿 女 纵 情 跳 舞

歌 唱 (巴 拉哝 哝 嘶)。

2 & 4 b

b

蓝蓝的天空下面

(阿里呀里)

云南宁浦木底箐

&b

b

&b

b

&b

b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j ‰ ‰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

œ

j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j ‰ Œ

2. 踏歌

一般 “踏歌”时只唱,不用乐器伴奏,歌词没有实际含义,主要用歌声来加

强气氛。较著名的,是用笛子或葫芦笙伴奏的乐曲,例如《咱咱蹉》( 洗麻线舞曲 )、

《别咚蹉》(纺麻线舞曲)、《牙拉蹉》(摆手舞曲)等。既有自娱性与交际性

的舞蹈,如《搓磋》《葫芦笙舞》;又有模拟性和礼仪性的舞蹈,如《仆瓦磋》;

还有崇拜英雄、自然、祖先神灵的祭祀舞和丧葬舞,如《醒鹰磋》《寨细磋》等。

参见谱例《洗麻线(咱咱蹉)》《纺麻线(别咚蹉)》。

第227页

q

=

9

8

2

&

4

#

线

(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第22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18 21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教舞蹈已逐渐淹没,传承下来的宗教舞蹈,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由繁趋简。如《醒

英磋》《寨细磋》等,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表演的人数都简略多了。二是转化成

娱乐性舞蹈。例如:舞蹈《若浪》就是最初猎人满载而归后感谢山神、取悦山

神而背负猎物唱跳的祭祀性舞蹈。而现在则是在婚礼中跳,性质已完全不同了。

丽江县宁蒗县的普米族宗教习俗方面受藏族的影响较多。因而,表现在舞

蹈方面,如《甲磋舞》《羊皮舞》《锅庄舞》《裹草帘子舞》等许多舞蹈,都

为几个民族所共跳。兰坪县普米族《醒英磋》中的道具扁铃、拨浪鼓等,明显

是受了藏传佛教的影响。《仆瓦磋》中的作揖等动作,又透出汉族文化的影子。

2. 娱乐舞蹈

普米族的民间娱乐舞蹈,普遍具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娱乐舞蹈

全是手拉手转圆圈的舞蹈形式,人们挽手而跳,伴以高亢洪亮、情感激越的唱词。

在喜庆的集会之夜,以青年男女为主的欢快的娱乐性集体舞蹈,往往一跳就是

通宵达旦。

普米族的娱乐舞蹈,人数不限,少者几人,多则几百人。只要有块平地,

有一支伴奏的葫芦笙、四弦琴或竹笛就能起舞,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白天伴

着太阳,夜晚围着篝火,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年节庆典,一句话,只要有喜

可庆,有心想乐,就可欢聚歌舞,尽兴狂欢。

第22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18 219 第十二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普米族

普米族民间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调式、旋法及节奏

方面。

1. 音阶、调式

普米族民间音乐采用五声音阶,以羽、角两个调式最为常见,这两个调式都

强调羽、宫、角三个音。在其他调式的作品中,羽、角两个音被强调。此外,亦

有六声音阶存在。这种音阶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一个偏音或变音。这种

六声音阶,有的加入偏音 fa 或 si,或变音降 si。这些偏音、变音,有的只作为辅

助音、经过音或倚音出现;有的则因得到强调而变为另一调系统的正音,从而构

成调式、调性的游移或转换。如《竹西嘎责》《阿辽辽》《阿里呀哩》等均属此类。

在普米族民歌中还有另一种音阶形式出现,即缺 sol 音的六声音阶,由

la、 do、re、mi、fa 五个音,或 la、xi、do、re、mi 这五个音构成六声音阶

( 从五度相生的观念看,这两组音虽都只有五个音,但仍属六声音阶 ) 。如《打

开姻缘的金锁》( 共宗共穷 ) 是缺 sol 音的第一种音阶形态,而《史歌 》( 查哩

) 则是缺 sol 音的第二种音阶形态。这种缺 sol 音的六声音阶,多见于“哩”类

较古老的民歌中。

完整的七声音阶,在普米族民歌中尚未发现。除五声、六声音阶外,普米族

民歌中还大量存在着四音音列和三音音列。调式以羽 (la) 调式和徽 ( sol) 调式为

最多见。其次是宫 (do) 调式,商 (re) 调式较少使用。调式转换 ( 交替 ) 、转调、

暂转调也有出现。

2. 曲式

普米族民歌的曲式结构较多样,但以一个引子 ( 或称引腔 ) 后加一个乐句的

变化重复,及上、下句式结构的分节歌最为多见。此外,还有少量的对比明显的

二段体结构和三段体结构。

舞曲则多为较平衡对称的单乐段 ( 或单乐句 ) 结构,器乐曲则多为自由式的

单乐段和二段体结构。

3. 旋律及演唱

第三节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第23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20 22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普米族民歌的旋律质朴清新,流畅优美,多以曲折级进的旋律型构成,亦有

重复、跳进型的旋律,级进旋律音程和跳进音程在不同类型的民歌中出现。旋律

线条常呈抛物线型,从较低的音区开始,上升到较高音区,然后再下降到较低音

区结束。上升时多用级进,在结束前常用下行五度或四度的跳进。

“哩”类民歌多为轻声吟唱,音域不宽,一般只在八度之内。“迪”类民歌

则音域较宽,演唱时真假嗓结合并用,声音清脆明亮,既适应高山深谷、空旷田

野的地理环境,又能达到唱歌传情抒怀的目的。劳动歌“落白哩 ”和舞蹈歌“蹉哩”

则音域不宽,演唱时用真嗓演唱。

4. 节奏、节拍

普米族民歌的节奏丰富多样,平稳匀称、长短交错、明快活泼、悠长舒展

等不同类型的节奏,在表现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歌种中,各有侧重。节拍有

2/4、 3/4(3/8)、 4/4 等,其他混合拍子及散拍子也有使用。前短后长的节奏经

常出现,这也许是受彝语支诸民族音乐影响的结果,亦可能是普米族民间音乐本

身较早形态的传承。

5. 歌词

歌词用三、五、七、九个音节不等,但多为奇数。常采用比兴手法来增强艺

术感染力。比喻时多用各种白色之物,如:白云、白羊、白星星等,以及用彩霞、

彩云、蓝天、高山、大海、 鲜花、海螺、蜜蜂、锦鸡、大雁、豹子、老熊、老虎

等分别寓示吉祥、喜悦、凶吉、祸福和男女、祖先等,既富有高原山区的泥土芳香,

又具有纯朴古老的浓郁色彩。

民歌中的衬词,一般用 “阿里呀哩”“阿哈巴拉”“忍巴拉”“忍哈哈”“哦

阿日浓”“阿依依哝”“纳布说罗”“哦咧”。这些衬词在民歌中大量运用,使

普米民歌增添了民族色彩, 烘托了音乐和词意的表现。

主要参考文献:

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年。

严汝娴、陈久金:《普米族》,民族出版社,1986 年。

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刘 蓝:《中国音乐史》,远方出版社,2003 年。

殷海涛:《普米族民间音乐概论》,《音乐探索》,1989 年第一、二期 。

云南省丽江地区文教局:《云南纳西族普米族民间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年。

王珊珊:《兰坪县普米族民间音乐口述史个案研究》,《北方音乐》,2014 年第 16 期。

第231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20 221 第十二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普米族

第十三章

怒族

NU

ZU

第23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22 22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也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

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

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但各地怒族还保留着自称、本民族语言等特点。怒族地区

从 8 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

氏土司统治。从 17 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

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司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

姓土司的管辖。辛亥革命后,1913 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先

后设置菖蒲桶 ( 贡山 ) 行政委员公署及上帕 ( 福贡 )、知子罗 ( 碧江 ) 两个殖民公署;

1918 年,统一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33 年,国民党政府又将 3 个公署改为贡山、

福贡、碧江 3 个设治局,直至新中国成立前。

人口分布:

中国境内怒族总人口为 37523 人(2010 年)。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

州的泸水 ( 原碧江县 )、福贡、贡山县及兰坪县、维西县和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

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在邻国缅甸的克钦邦北部

高黎贡山区及恩梅开江上游地区也有怒族居住,估计人数有 3 万多 。

民族称谓:

怒族自称“怒苏”( 泸水 )、“阿怒” ( 福贡 )、“阿龙”( 贡山 ) 和“若柔”( 兰坪 ),

他们可能有两个来源:泸水县 ( 原碧江县 ) 一带怒族自称“怒苏”,可能源于古

代“庐鹿蛮” 的一支,与彝族有密切的关系。而福贡、贡山县的怒族自称为“阿龙”

或“龙”,这部分怒族可能源于古代住在贡山一带自称 “龙”或 “阿龙”的居民,

与独龙族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由于长期交往,这两部分人逐渐发展和形成今日的

第一节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第23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22 223 第十三章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怒族

怒族,但还各自保留着自己的某些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

族名为怒族 。

语言文字:

怒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贡山、碧江、福贡三种方言,三者间差别很

大,不能互相通话。由于长期和傈僳族相处,怒族人民普遍通晓傈僳语。怒族无

自己的文字,20 世纪 50 年代后使用汉语。

宗教信仰:

怒族主要信奉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奉行自然崇拜,巫术是较普遍的宗

教仪式。怒族自然崇拜有鬼灵和神灵两类。福贡一带信奉的鬼灵是氏族鬼灵、自

然鬼灵、灾疾鬼灵等三十余种;贡山怒族信奉的鬼灵有山鬼、水鬼、路鬼等十余种,

神灵则有山神、树神、猎神、水神、庄稼神等十余种。怒族自然崇拜的祭祀仪式

主要由被称为“尼玛”或“尼玛认”的祭司完成。与藏族相邻的贡山北部的怒族,

由于受红教喇嘛寺的影响,许多人信奉喇嘛教。19 世纪后期,天主教、基督教

传入怒江地区,有部分人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

衣食住行: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

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

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

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

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

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

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怒族主食为玉米、荞子等,

贡山北部怒族还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喜饮酒。怒族民居的房屋多为干栏

式竹楼、木楞房和土墙房、石头顶房等。

婚丧习俗:

怒族在很久以前即已形成以父系家长为主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但同时,

原始的氏族、家族以及村落公社仍然不同程度的保存着。男子婚后,与父母分居,

但小家庭在生产生活上仍然与父母及整个家族保持着共同耕作及相互协助的义

务,世系按父系计算。碧江怒族实行的父子连名制,是计算世系和财产的重要标志。

贡山的怒族有重丧的习俗,福贡、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现行土葬。

文学艺术:

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1957

年初,发现了怒族古代绘画——洞穴壁画和崖画。洞穴壁画画在碧江县一岩洞的

洞穴壁上,上有七幅图画,画中图形清晰可辨,如太阳、鱼鸟、牛马等,以红色

第23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24 22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颜料作画,笔画简练、线条粗犷、形象生动。在一些石壁上也有这类崖壁画。据

学者们推测,此画属史前的原始绘画艺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怒族诗歌大部分为即兴编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其曲调有一

定格律,内容广泛,形式完整,以琵琶、笛子、口弦、葫芦笙等伴奏。流传较广

的有《祭猎神调》和《瘟神歌》。此外,还有反映农业生产的《收包谷调》,反

映男女爱情的《求婚调》《婚礼歌》和表示悼念死者的《哀叹调》等。在民间传

说中,流传较广的有《大力士阿洪》《茂英充》等,描述了怒族的先民与大自然

顽强斗争的故事。《瞎子求医》《神仙草》等歌颂真、善、美,反映怒族人民善良、

互助、知恩必报的美德和对邪恶势力的憎恨。

民族节日:

怒族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有春节和仙女节。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

“盍司节”,时间为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底至正月,节期 15 天。在节日期间,又

以杀年猪后的头一天为节日最欢乐的一天。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

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 怒族其他重

要节日还有山林节、祭谷神节、新米节、贺新房、桃花节等。

第23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24 225 第十三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怒族

怒族民间音乐采用中国音乐体系,有民间歌曲、民间器乐、舞蹈音乐等体裁。

由于语言、来源和居住地区的不同,加之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怒族民间音乐又

可分为南、北两个风格区。北部贡山、福贡一带受藏族音乐文化影响较大,南部

碧江一带则受傈僳族音乐的影响较深。

一、民间歌曲

怒族民间歌曲题材丰富,广泛地反映了怒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斗争,展现

了一幅幅生动的现实生活画面。怒族民间歌曲按应用场合和演唱内容分为叙事歌、

山歌、劳动歌、儿歌等类别。

(一)叙事歌

叙事歌是古老的传统民歌,贡山怒语称 “办汝”,福贡怒语叫“腊擦格”(意

为结婚歌 ) 。叙事歌的应用范围较广,在南部贡山地区,除用来演唱怒族的创世

纪——《开天辟地》《射太阳月亮》之外,还可在提亲婚嫁、庆祝新房落成、亲

朋来访等传统的风俗场面中填上不同的歌词演唱,有时也用来叙述个人的苦难遭

遇,诉说苦情和孤儿悲惨的处境等。“办汝” 的曲调为散板,是由上下句组成

的单乐段。在南部的碧东地区,叙事歌常在调解纠纷时演唱,原告、被告及裁决

人都用叙事歌表达各自的意见。其曲调和北部风格区的叙事歌迥然不同,节奏齐

整,是由一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参见谱例《开天辟地歌》《结婚歌》。

(二)山歌

山歌表现的题材很广泛,除流传于福贡县匹河乡的情歌“哦得得”外,也常

第二节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第23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26 22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用来抒发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在野外田间劳动时,也歌唱反映生产劳动的内容。

北部风格区的山歌主要有“怒日拉”“尼莫” 和“芒锅卡”三种曲调,音域较广,

曲调优美动听,多为上、下句或一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南部风格区的山歌大多保

存着古朴的风貌,曲调仅由三四个音构成。怒族是一个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的民

族,其传统的民间文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1. 哦得得

“哦得得”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相互表达感情时不可缺少的曲调。有《哦

得得一》《哦得得二》《哦得得三》等不同的小调,有多种唱词、唱法,反映了

怒族生活、狩猎、男女情爱等内容,在演唱的过程中带有极其丰富的感情色彩,

口语化较强,通俗易懂,是一种保留较为完整的民间歌曲。演唱“哦得得”时,

一般用四弦琵琶“达比亚”和口弦“几味”伴奏。

2. 怒日拉

“怒”是族称,“日拉”是山歌,译意为怒族山歌。曲调又称“纳穹”,亦

称“哦啰”。曲调音域宽广、高亢、委婉、悠扬,有独唱、对唱两种演唱形式。

参见谱例《情歌(怒日拉)》

自 从 世 上 有 了 人, 自 从 天 下 分 男 女,

q = 96

就 有 婚 配 的 规 矩, 就 有 嫁 娶 的 习 俗,

这 是 祖 先 兴 下 的, 这 是 祖 先 传 下 的。

2

4

3

4

2

4

3

4

2

4

2

4

3

4

2

4

3

4

2

4

2

4

3

4

2

4

3

4

&#

#

#

#

#

#

# m m m

结婚歌

(腊擦格)

福贡县

&#

#

#

#

#

#

# m m

&#

#

#

#

#

#

# m m m

(下略)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第237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26 227 第十三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怒族

我 们 今 天 在 (啊

啦) 这 里 (啊 哟),

我 们 是 先 民 留 下

的 后 裔 (哎),(啊 啦)要 把 那 远

古 时 代 开 天 辟 地 传 说

唱 一 唱 (哎), (啊 啦)要 把

那 月 亮 才 出 世 时 候

的 故 事 讲 一 讲。

&b

b

b

b 3

开天辟地歌

(办汝)

贡山县

&b

b

b

b U 3

&b

b

b

b 3

&b

b

b

b U ġU 3 3

&b

b

b

b U 3

&b

b

b

b

3 3

&b

b

b

b ġ 3 3

&b

b

b

b U ġ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n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n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œœ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w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œœ

œ

‰ œœœ œ œ™ œœ œ œœœ w Œ œ œ œ œ œ œœœœœ

j

œ œœœœ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J ‰ œ

j ‰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w

(啊 啦) 我 的 阿 哥 (哎) (啦 呵),

q = 92 深情地

(啊 啦) 亲 爱 的 阿 哥 (罗),

请 你 相 信 阿 妹 (呵 罗)

阿 妹 爱 你 心 一 条 (罗)!

&#

#

#

#

#

#

(女)

λ

情歌

(怒日拉)

贡山县

&#

#

#

#

#

# 3

&#

#

#

#

#

# U

&#

#

#

#

#

# m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 œ œ œ w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

œ

jœ œ w 

œ

j˙ œ

j ‰ Œ

第23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28 22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3. 尼莫

“尼莫”是曲调开始和结尾的衬词,曲体是一个乐句的不断重复,可以演唱各

种不同的内容,有对情人怀念的,有叙唱自己苦难遭遇的等等,多是由个人演唱,

以抒发内心的感情,其中的衬词“尼莫”在曲调中占有重要地位,别具风格。参见

谱例《受尽了人间的苦难(尼莫)》。

(尼 莫 尼 莫) 过 去 我 小 的 时 候

q = 72 稍自由

(尼 莫 尼 莫), (尼 莫 尼 莫)

受 尽 了 那 人 间 苦 难 (尼 莫 尼 莫),

(尼 莫 尼 莫) 无 田 无 地 无 家 产

(尼 莫 尼 莫), (尼 莫 尼 莫)

无 吃 无 穿 挨 饿 受 冻 (尼 莫 尼 莫)。

2 & 4 b

b

b 5 6

受尽了人间的苦难

(尼莫)

贡山县

&b

b

b 5

&b

b

b

&b

b

b 5

&b

b

b

&b

b

b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J œ

j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J œ œ™ Œ

4. 芒锅卡

“芒锅”是怒族口弦,“卡”有话、说、唱等多种含义,直译即《口弦调》

(山歌曲调名),又称“喂歪”。除了即兴演唱外,也有老人流传下来的传统唱词,

演唱形式多样,内容不拘悲欢。参见谱例《孤儿调(芒锅卡)》。

(三)劳动歌

贡山县怒语称作“削拉格”。“削拉”是劳动号子中的衬词,有使力、加油

的含义,“格”是说或唱的意思。怒族的劳动歌有《打麦歌》《打荞歌》《拉船歌》

等,有独唱的,也有一领众和的,节奏鲜明,旋律动听,大多为单句体。怒族人

民获取物质资料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自然资源的不同,

反映在生产劳动方面的歌谣,与其他兄弟民族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

第23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28 229 第十三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怒族

(哟 呵) 在 这 荒 凉 的 山 沟,

q = 128 悲切地

(哟 呵), 留 下 孤 女 我 一 个

(哟 呵), (呦 呵) 活 在 人 间

没 意 思 (哟 呵)。

4 & 4 b

b m m

孤儿调

(芒锅卡)

贡山县

&b

b m m

&b

b m

&b

b m m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j

˙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数 一 数 二 (削 拉 哟),

q = 72 有力地

大 家 一 起 (削

拉 哟), 齐 心 合 力

(削 拉 哟)。

2 & 4

#

#

#

#

#

#

#

拉船号子

(削拉格)

贡山县

&#

#

#

#

#

#

#

&#

#

#

#

#

#

#

&#

#

#

#

#

#

#

œ

j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 

œ

j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 

œ

j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

旧时,怒族衣着的重要原料是麻。因此,种麻、薅麻、挑麻、割麻、浸麻、

剥麻、晒麻、绩麻、纺麻、织麻……这期间的每道工序是不能紊乱的,为了便于

传承,怒族人民创作了《唱麻歌》。这既是生产娱乐,又是知识传授,其价值是

显而易见的。怒族地区又多江河沟涧,溜索是重要的交通设施。编制溜索的材料

千百年来是由篾片充当的,于是就有了《扭溜索歌》。此歌对砍竹、剥篾、拉篾、

选篾、浸篾、扭溜索各道工序都毫无遗漏地作了叙述。最富有节奏感和热烈、有

力的部分便是集中近百人扭溜索而溜索即将扭完时的一段。参见谱例《拉船号子

(削拉格)》。

第24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30 23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四)儿歌

怒族的儿歌分儿童游戏歌和催眠歌两类,怒语称为“子乃格”“扎尼刮”。

儿歌、童谣反映的是天真烂漫的孩提时代所接触的人、物、事;有讲好人、坏人

的;有讲大人、小孩的;有讲祖辈父母的;有讲植物、动物的;有讲玩具和食物

的;有的讲过去的或现在的事;有讲坏事和好事的;有的讲高兴的事或害怕的事。

歌词结构短小、重复,内容简明清新,节奏明快轻松,语句连环易记,这是怒族

儿歌、童谣的最大特点。 怒族农村中的儿童从五六岁起就要承担照看弟弟或妹

妹的责任,因此怒族传统的催眠歌中有不少是由儿童唱的,音调古朴、曲体简单

是其特点。参见谱例《贵圭然(子乃格)》。

听 见 阳 雀 欢 唱, 竹 笋 快 出 来 (哟)!

q = 68 天真活泼地

阳 雀 声 声 高 叫, 竹 笋 长 成 排 排, (嘎 布 嘎 布)。

2 &4

ġ

贵圭然

(子乃格)

贡山县

& ġ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 œ œ ‰

(五)祭祀歌和悼歌

在怒族的社会生活中,凡婚丧嫁娶、添丁生女、年节庆典,都有一整套规矩

礼仪约定俗成,而歌谣舞蹈即是各种礼仪中应有的重要内容。如反映婚嫁的有《开

门调》《接亲调》《待客调》《祝福歌》《祝酒歌》等;反映丧葬的有《哭爷、

奶调》《哭父、母调》《哭儿、女调》《指路歌》《给饭调》《出灵调》《下葬歌》

等;反映节庆的有《贺年调》《祭祖调》《尝新歌》等;反映生儿育女方面的有《贺

生歌》、《取名歌》等,以上这些歌谣,有时还配之以舞乐,其内容生动,语言

感人,气氛浓烈,体现了怒族人民良好的道德礼节,高超的表情达意水平和丰富

的想象能力。

二、民间器乐

怒族乐器主要有吹奏的直箫、木叶、竹号; 拉奏的牛角胡琴; 弹奏的达比亚

和击奏的锣、扁鼓等,其中以竹号、牛角胡琴和达比亚最有特色。

(一)竹号

竹号由共鸣筒和吹管两部分组成。共鸣筒是一段长 30~40 厘米,直径 7~10

第241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30 231 第十三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怒族

厘米的龙竹,一端留节,另一端通透。吹管用细管制成,长 25~35 厘米,直径约

2 厘米,一端留节并砍一刀露出管内腔,作为吹口,另一端通透。演奏时,左手持

共鸣筒,右手执吹管插入共鸣筒内,用嘴吹奏可发出 “嘟嘟” 声。竹号是碧江地

区已婚男性死后报丧时用的乐器,丧事完毕之后,竹号连同死者生前所用弓弩,

作为祭品置于坟前。

(二)牛角胡琴

怒族称为 “比昂”,琴筒用野牛角制作。这种胡琴是跳藏族舞蹈时奏的,很

可能源于藏族。

(三)达比亚

怒族弹拨乐器。又称“达边”,当地汉族人称“怒族琵琶”,傈僳族称之为

“其布厄”。“达比亚”和傈僳族的“其布厄”是相同的乐器,外形似琵琶但略

小,琴身长 50 厘米,宽 40 厘米,厚 4 厘米;琴杆长 30 厘米,共鸣箱长 30 厘米;

琴轴长 7 厘米,琴码长 4.5 厘米。宽 1 厘米,高 1 厘米,厚 0.5 厘米。琴杆和音箱

用一块整木制成,音箱面板为松木,上张四弦。达比亚多用于独奏或民间歌舞(如

琵琶舞)伴奏,是怒族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

“达比亚”外表粗糙,不美观,但是,它的音色清脆、明亮、富于表现力。

音箱木制,上蒙薄木板,板上有出音孔,以琴杆作指板。没有音位,只以蜂蜡作点,

作为音位的标记。琴杆上方和琴轴下方有弦柱。用竹签钉在外弦内部位,摩擦发音,

其音色独具风格和特点。演奏时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弹拔,左手按弦。过去杆上张

四根羊肠弦,近代以金属弦替代。

“达比亚” 是怒族青年喜爱的乐器,小伙子向姑娘求爱,往往通过“达比亚”

传情,“达比亚”的独奏曲有《相爱调》《怀念调》《友情调》等,其定弦因乐

曲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参见谱例《友情调》。

q = 72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2

4

&#

#

#

#

#

#

#

友情调

福贡县

&#

#

#

#

#

#

#

&#

#

#

#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q = 72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2

4

&#

#

#

#

#

#

#

友情调

福贡县

&#

#

#

#

#

#

#

&#

#

#

#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q = 72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2

4

&#

#

#

#

#

#

#

友情调

福贡县

&#

#

#

#

#

#

#

&#

#

#

#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第24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32 23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四)直笛

直笛是怒族妇女自娱性吹奏的一种民间古老乐器,有六个音孔。吹孔里以蜂

蜡替代簧片发音,不作舞蹈伴奏。其音色优美、细腻、流畅。直笛采用高山丛生

的箭竹制作。

(五)短笛

短笛属怒族民间传统的古老乐器。一般用作妇女自娱性演奏。舞蹈伴奏少见。

短笛身长 4 寸,四个音孔,音为 la、sol、mi、rel 音,音域广,表现力强,音乐温柔,

曲调优美。

(六)口弦

怒族吹奏乐器,又称“几味”“拟力”,属女性乐器,不仅在舞蹈中吹奏,

也是花前月下少女向情郎倾诉衷肠、表达感情的乐器。属于民间古老传统的弹拨

乐器,有一片弦和三片弦两种,三片弦长 10 厘米,宽 1 厘米;单片弦长 13 厘米,

宽 2 厘米。其音色娓娓动听,但音量不大。一片弦只包含一个音,三片弦包含三

个音。它们之间的音程关键是:do、la、rel 和 sol、do、rel 的两种调式。一片

弦的音是 xi 音。

口弦的制作很精巧,携带方便,是怒族妇女随身携带的喜爱之物。她们把它

装在精制的小竹管里。弦筒上还雕有美丽的花纹及雀鸟图,挂在胸前作装饰。

演奏时,以左手执片尾。单片弦则拉弦扣往片唇的线头,右手以拇指和中指

弹动 ( 或拉动 ) 片头,将有簧的部位靠近口边以作共鸣,震簧发音。音的强弱则由

弹弦 ( 或拉 ) 的手指掌握,力度音的高低则由口中的气息控制。它能作为一种传达

语言的工具,听者能领会其内心表达的话音。

当怒族小伙向姑娘求爱时,首先向她弹响怀中的“达比亚”,向她倾诉心中

的秘密。女青年听到求爱,会吹起“拟力”以作答。双方可以提问、讨论,相互

交换意见。从思想到生产、生活等各种问题都可以“弹”,他们都能够从对方的

曲调和音色中理解其中的含义。

三、舞蹈音乐

怒族的歌舞也很丰富。流行在北部地区的多为踏歌,有老人舞和青年舞两种

形式,流行在南部地区的多为跳乐,常用“达比亚” 、直箫、口弦伴奏。

第24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32 233 第十三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怒族

(一)踏歌

1. 老人舞

老人舞又称圆圈舞,大多在年节、婚典、贺新房、欢迎亲友来访时表演。这

种舞蹈动作庄重,歌唱方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

2. 青年舞

热情奔放,舞时男女各为一排,互相对歌赛舞,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

内容是表达年轻人对爱情生活的追求。

(二)跳乐

流行在南部地区的跳乐,有 120 多种,内容涉及历史、宗教、生产劳动、生

活习俗等各个方面。可分为:

1. 达比亚舞蹈

怒族“达比亚”舞蹈。内容丰富,无所不包。是反映迁移、采集、狩猎、耕作、

械斗、爱情、生活以及动物声音和形态的摹拟舞蹈。伴奏用“达比亚”和“几味”( 口

弦 ),除少数几套有歌词外,绝大部分没有歌词,是一种乐舞。

“达比亚”乐舞是古色古香的模拟舞蹈,独树一格,自成体系,舞蹈男女人

数不限,集体圆舞,男持“达比亚”,女弹“几味”,逆时针方向进行。动作千

姿百态,腿脚伸缩、前进、后退、搓步、踏步、磋踏、旋转、前俯、后仰,变化

万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各种形象动作与各种情绪语汇。其音乐是三度、四度、

五度和弦,以多声部表现的手法,二个或三个声部同时进行。当其中一个声部作

为主旋律时,其他声部作为衬托和音,互相配合,丰富完美,旋律严谨精深。例如:

在《母鸡下蛋》《山鸟啄炭渣》《江边阳雀调》等的乐曲中,把翩然起舞的母鸡

形态和翩跹起舞的阳雀及啼鸣声形象地表现出来,音乐旋律形象逼真、优美、起伏、

感人。“达比亚”舞蹈数量之多,风格独特,展现出原始古老文化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是不可多得、难能可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达比亚”舞蹈动作粗犷敏捷、豪放古朴、细腻深刻,旋律刚健有力,节奏鲜明、

清脆感人,富于强烈的节奏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每一套舞蹈都

反映一定的主题内容,有的则表现情绪。反映迁移的有《走路舞》《第一次和第

三次找土地》;反映狩猎的有《打猎舞》;反映民族械斗的有《射弩舞》《古战舞》;

反映生产、生活习性和模仿动物声音及形态的有《挖地舞》、《生产舞》《掰包谷舞》

《割小米舞》《搓籼米舞》《割漆舞》《找野菜舞》《找野麻叶舞》《交租舞》《母

鸡下蛋舞》《乌鸦喝水舞》等;反映婚姻爱情的有《婚礼舞》、《怀念舞》《你看我,

我看你》《窝得得》《接亲舞》;反映母系氏族社会形态的有《传性感舞》《掰胯舞》;

反映民族风情的有《饮酒舞》《猎神舞》等九十多套。除此之外,尚有后人派生

第24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34 23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创造的三十多套。

2.“达谷光”( 踢踏舞 )

踢踏舞是怒族民间流行的古老的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一般在婚嫁及亲人相聚

等场合进行。动作粗犷、热烈、奔放,富于强烈的节奏感。踢踏舞大都以早期祖

先在怒江两岸的生涯为内容,反映生产生活及模仿动物的声音和形态,展现了怒

族所处的社会、地域和心态。

跳踢踏舞时,手拉着手,围成圆圈,上身直立,手前后甩动,脚踩踏跺地面,

胸部前俯,臀部顶出左右侧。以 2/4,4/4 拍的节奏作预备,以 2/8、3/8、4/8、

6/8、4/4 进行,用形象的动作表现和反映各种主题思想和舞蹈语汇。踢踏舞有《洗

麻舞》《迎亲舞》《婚礼舞》《回归舞》《弭骂舞》《摇篮舞》《跺裂地板舞》、

《猴子舞》、《猴子打架舞》等二十七套,还有几套是后人派生创作的情绪舞。

3.《斗羊舞》

《斗羊舞》是后人派生创作的民间舞蹈。产生并流行于福贡县匹河乡果科村

怒族聚居区。1953 年创作,1954 年州庆时演出,1956 年参加全省农民文艺汇演

时荣获一等奖。迄今,在怒族民间广为流传。

《斗羊舞》反映牧羊人热爱美好生活,精心牧养羊群,羊群温顺于牧羊人的

故事,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4. 情绪舞

主要以舞蹈动作命名,有《一步舞》《两步舞》等。北部地区的舞蹈以动作

大方敏捷、舞姿雄健豪放、节奏活泼轻快、形象生动逼真为其特点,极富民族特

色和乡土气息。

第24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34 235 第十三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怒族

怒族民间音乐近五百年来,受到藏族、傈僳族等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很大,

在南部风格区还保存了一些本民族较为古老的作品和音乐特点。

从怒族民间音乐的现状来看,与其他民族音乐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促进怒族

民间音乐的发展有很大裨益。相对的 ,由于本民族自身各部分之间缺乏交流,也

就阻碍了统一的民族风格的形成 。怒族南、北两个风格区的民间音乐在音乐方面

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曲式结构方面,而不同点则表现在

音阶调式、旋律线条和装饰音运用及节拍、节奏等方面。

1. 北部风格区的民间音乐作品多采用完整的五声音阶,有时还会出现变宫音,

羽、角两个调式最为常见。旋律以级进为主,旋律音域较宽广,线条多呈波浪形,

起伏跌宕,上行的过程较缓慢,下行则较为急促,乐句结尾处常出现下行六度以

上的大跳,很有特色。这一地区的民间音乐作品散板较多,在有板类作品中节奏

也较自由。一拍内时值的划分常采用均分或前长后短的原则。这一地区的怒族和

藏族杂居,在民间音乐方面当然受到藏族的影响,爱用倚音装饰旋律,有些民歌

的旋律或衬句、衬词都源于藏族民歌。

2. 南部风格区的民间音乐作品多采用不完整的五声音阶,最少的只有徵、宫

两个音,由徵、羽、 宫三个音和由徵、羽、宫、商四个音构成的旋律亦很常见。

四度和五度的下行跳进是这一地区民歌中最有特点、也是最常见的进行,有时甚

至会连用两个下行四、五度的跳进。这一地区的民间音乐作品有板的较多,节奏

鲜明,一拍内时值划分多用前短后长的原则。这种节奏型是藏缅语族诸民族,特

别是彝语支诸民族民歌共有的特点。这一地区的怒族人和傈僳族杂居,民歌中渗

有大量傈僳族词汇。和傈僳族人一样,这里的怒族人唱民歌时也喜欢采用喉头发

出的上波音装饰旋律。乐器及演奏方法和傈僳族基本相同。

3. 在南部风格区的儿歌、祭祀歌中,不完全的五声音阶和前短后长的节奏型

第三节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第24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36 23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表现得很明显、突出。这些特点不但出现在彝语支诸民族音乐中,也出现在我国

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中,是比较古老的特点之一。

4. 怒族民间音乐作品多为由上、下句或单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在反复时旋

律有所变化,变化以变头合尾的形式为主。

5. 贡山怒族多用载歌载舞的形式,福贡怒族则多是用乐器伴奏舞蹈的形式。

主要参考文献:

怒族简史编写组:《怒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

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年。

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刘 蓝:《中国音乐史》,远方出版社,2003 年。

杨 秀 :《怒族原生态民歌》,《音乐生活》,2008 年 07 期。

余 敏 :《怒江怒族音乐纪实考察报告》,《学园》,2013 年第 14 期。

第247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36 237 第十三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怒族

第十四章

基诺族

JI

NUO

ZU

第24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38 23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基诺族是云南省人口较少的 7 个特有民族之一,1979 年被国家正式确定为祖

国民族大家庭成员中的单一民族。相传基诺族的发祥地是“司杰卓米”,现称为

孔明山。有关基诺族的汉文记载始于 18 世纪,基诺族最早的隶属关系可以追溯

到 1160 年,基诺山即为叭真王族的世袭领地。元朝在云南设置行省之后,在西双

版纳设立彻里路,纳入元朝的统治范围。明朝改置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土司统治

一直沿至清代,基诺山隶属其辖地。雍正七年 (1729 年 ) ,“江内六版纳”实行

改土归流,基诺山隶属普洱府,雍正七年至十三年(1729 年—1735 年)设攸乐

同知。雍正十三年(1735 年)委任基诺族首领为“攸乐土目”,作为代理人直接

管理基诺山区。后基诺山区长期受傣族封建领主管辖,在基诺山头人中委任“叭

雅”“扎”“先”。民国年间,国民政府曾将基诺山归小勐养乡管辖,后又推行

保甲制,在基诺族上层头目中任命保长、甲长,于是,基诺山区形成“三位一体”

的政治组织。新中国成立前,基诺族的基本社会结构已经不以血缘为单位,而是

由不同的氏族共居所形成的地缘单位——农村公社。这里的每个村社,就是一个

独立的村寨。

人口分布:

中国境内基诺族总人口为 23143 人(2010 年),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

象明也有少量基诺族散居。

民族称谓:

“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基诺”一词源于基诺族先民在杰卓山居住的时代,

当时出现了“基诺洛克”的名称,“基”为舅舅,“诺”为跟在后面的,意为“舅

第一节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第24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38 239 第十四章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基诺族

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过去汉语译为“攸乐”,故又习称其居住的

基诺山为“攸乐山”。

语言文字:

基诺族日常生活中使用基诺语,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语音、

词汇上同彝语支、缅语支都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自己

的特点。基诺族没有文字,过去多以刻木、刻竹来记数、记事。现在大多使用汉语,

学校进行汉语教学,并辅之以基诺语。

宗教信仰:

基诺族除具有一定的祖先崇拜和对诸葛孔明尊奉外,最具特色、占主要地位

的宗教观是万物有灵思想。每年祭祀的活动很多,一年中最大的祭祀活动是“特

懋克”节时的祭太阳鼓。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他们视太阳鼓为

神灵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其他祭祀活动还有“喏嫫洛”祭创世神阿嫫杳孛、“好

希早”节时祭祀祖先、叫谷魂、“祭大竜”“祭小竜”等十多种。祭祀活动均有

特定的规矩,祭祀的规模也根据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大的宗教活动由“卓巴”“卓

色”主持,全寨人参加,并由巫师“白腊泡”和“莫培”念经,巫师有一套独特

的占卜术,巫医并行,既是熟知习俗和历史掌故的人,又多为著名的歌手,同时

又是长篇史诗的口传人,实际上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衣食住行:

基诺男子通常上穿无领无扣对襟黑白花格麻、布褂,上衣背面正中缝上一块

方形红布,上绣一朵美丽的太阳花(一说是孔明的八卦图案),下身着白色或蓝

色宽大长裤或短裤,扎宽布腰带。新中国成立前,多数男子头顶留三撮头发:中

以纪念武侯,左右以怀父母。有的说,左为父母留,右为自己留。女子上身穿无

领镶绣对襟杂色小褂,下系镶红边黑色前开合短裙,现在也有改穿长裙的。基诺

妇女习惯裹绑腿、挽高髻,头上戴有白厚麻布后披翅长及肩部的披风尖顶帽。过

去男女均赤足,喜欢嚼食槟榔或用花梨木黑汁染牙。男女皆两耳穿孔,内塞竹管、

木塞,以耳孔大为美。基诺人以农业为主 ,以大米为日常主食,杂以玉米、瓜豆等,

善种茶并兼营狩猎。房屋是用竹木和茅草修建的“干栏式”竹楼,貌似孔明帽。

婚丧习俗:

基诺族的婚姻是有对偶婚色彩和群婚残余的一夫一妻制。一般婚姻在本村寨

不同的氏族内进行。基诺族人去世后,挖独木为棺,土葬于公共墓地,不留坟冢。

文学艺术:

基诺族民间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和谜语、谚语。在神话传说

中,流传较广的是《玛黑和玛妞》《阿嫫杳孛》等。民间故事有反映纯洁爱情的

《两个小伙子》,有反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宝刀和竹笛》《猴子和人》《大

第25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40 24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姐和四妹》,有机智人物故事《阿维的故事》,有歌颂妇女勤劳,忠诚善良的《白

腊杰和白腊车》《选新娘》《孤儿腰杰的故事》,有勤劳勇敢、品德高尚、舍己

救人的《沙切和蛇郎》《鸡蛋姑娘》,还有讽喻故事《玉波壳和野猫》《青蛙和

猴子》《青蛙断案》等。基诺族诗歌分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种,内容广泛,格调含

蓄而真切,生活气息浓郁。最著名的叙事长诗是《巴诗与米诗》,叙述基诺族男

女之间美丽而又凄婉的爱情故事。基诺族的谜语主要反映自然现象,生活用品、

生产工具方面,既具诗歌的韵味又有艺术魅力。谚语则简易通俗,含义深刻。

民族节日:

基诺族的传统节日以“特懋克”最隆重、最盛大。“特懋克”即过年,意为“打

大铁”,是基诺族人民为纪念铁器的创制和使用而举行的节庆。过去节日没有统

一的时间,大约在农历腊月间,一般由“卓巴”来决定,一旦“卓巴”敲响大鼓时,

便意味着开始过节了。现把公历的 2 月 6 日至 8 日定为 “特懋克”节日。

基诺族的传统节日还有“好希早”,亦称“新米节”,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举行。

其他节日还有“祭大竜 ( 龙 )”“火把节”等。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书册翻页效果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