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佛造像,經常成組出現,在石刻佛造像中叫一鋪或
一龕。有一佛二菩薩類型的組像,由釋迦摩尼佛及兩位脅
侍菩薩,即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一起配成一組,這種構成
為「華嚴三聖」,或由阿彌陀佛及其兩位脅侍菩薩,即觀
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在一起形成一組,構成稱為「西方
三聖」。而另一種祖像則由一尊佛像,二尊菩薩和二弟子
像配在一起構成一組,即一佛二菩薩二弟子。此種組合最
做常見的是由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以及釋迦
的兩個大弟子阿難、迦葉組成。
此尊龕式造像碑,石灰岩制,碑四面開龕造像。起蓮瓣形
龕,裝飾精美。中央雕一坐佛,兩側站立兩位菩薩。佛像
髮髻高聳,身著雙肩下垂式袈裟,跌坐於蓮台之上。其左
手置於左膝,右手上揚,結無畏印。左右兩側站立著觀音
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兩尊菩薩皆髮髻高聳,身披袈裟,袈
裟飄逸自然,三折枝姿站立於蓮臺之上。坐佛身後還各站
一弟子,應為釋迦牟尼佛的兩位弟子阿難、迦葉。石龕之
上浮雕飛天及飛龍手持瓔珞托寶塔,寶塔正中刻有「天」
字。佛龕之下刻有雙獅及法輪。其下刻有銘文,主要詳述
了佛弟子李慱雅及家人造此像的事跡。落款年份為「調露
元年八月[卅]日造成」,調露元年為唐高宗年號,為679
年。石碑左右兩側各有一蓮瓣形石龕,分雖站立著觀音
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兩尊菩薩皆髮髻高聳,身披袈裟,袈
裟飄逸自然,三折枝姿站立於蓮臺之上。石龕左右兩側刻
有供養人名字。觀音菩薩造像左右兩側刻銘文:「佛弟子
清信女李神妃顛身,桂敬造觀世音菩薩一區,上為天皇天
下、法界眾生。」大勢至菩薩左右兩側刻銘文:「佛瘦子
李博雅,大勢至菩薩侍佛」此面下部刻有銘文: 「本村
柳示為、武顯文、趙三俊,大清順治二年歲次乙酉四月七
日重金粧。」由此可以判定,此碑應當於順治二年再次被
供養。碑身背部刻釋迦牟尼佛與二弟子,釋尊坐於須彌臺
座之上,二弟子站立在束腰蓮座上。之上華蓋十分華麗,
上有雙龍伏身,延續了北齊以來石碑制式。其間又刻劃精
美花紋,最中位置雙線勾描「大唐」二字。
本件造像刻工認真,佛像及菩薩刻畫精美細緻,菩薩的體
態,胸腹部的肌肉感明顯,清晰的表現了佛像的莊嚴及悲
憫的神情。袈裟衣褶自然雙利,無不顯示出唐代雕刻的特
點,實為不可多得的佛教精品。碑身左右側兩龕造像與現
存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西安寶慶寺石雕觀音像風格類似。整
尊造像可參考香港佳士得2022年5月30日拍賣編號2893,
唐咸亨(公元670-674年) 石灰岩雕四面造像碑。
另一面 another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