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参2022年4月份期刊

发布时间:2022-4-3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外参2022年4月份期刊

目录 引  言.........................................................................................................................................114 一、范围.........................................................................................................................................115 二、引用文件.................................................................................................................................115 三、术语和定义............................................................... [收起]
[展开]
外参2022年4月份期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01页

(a)院落相关要 (b)转换生产获取的院落基础地理 —

第202页

要素数据示意图 理实体数据示意图(淡黄色部分) —109—

第203页

图 E 转换生产前 —

第204页

前后对比示意图 —110—

第205页

参考文献 [1] 自然资办发〔2022〕7 号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实 景三维中国建设的通知 [2] 自然资办发〔2021〕56 号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大纲(2021 版) [3] 自然资测绘函〔2021〕68 号 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 建设技术文件-1 名词解释 附件 2 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文件-6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采集生产技术规程 —111—

第206页

2022 年 4 月 —112—

第207页

目录 引  言.........................................................................................................................................114 一、范围.........................................................................................................................................115 二、引用文件.................................................................................................................................115 三、术语和定义.............................................................................................................................115 四、基本要求.................................................................................................................................116 (一)时空基准.....................................................................................................................116 (二)数据格式.....................................................................................................................117 (三)精度要求.....................................................................................................................117 五、作业流程.................................................................................................................................117 (一)作业流程.....................................................................................................................117 (二)流程说明.....................................................................................................................118 六、源数据收集分析.....................................................................................................................119 七、数据采集.................................................................................................................................119 (一)图元数据采集.............................................................................................................119 (二)图元数据组合.............................................................................................................123 (三)基本属性数据采集.................................................................................................... 123 八、语义化处理.............................................................................................................................123 (一)获取实体关系............................................................................................................ 123 (二)丰富扩展属性............................................................................................................ 123 九、质量控制.................................................................................................................................124 (一)质检控制要求.............................................................................................................124 (二)过程质量控制.............................................................................................................124 (三)质量检查与验收.........................................................................................................125 十、成果归档.................................................................................................................................125 (一)数据成果.....................................................................................................................125 (二)资料成果...................................................................................................................1252 附录 A 基础地理实体(自然和人工地理实体)二维图元数据采集技术要求.......................126 附录 B 基础地理实体(自然和人工地理实体)三维图元数据采集技术要求.......................134 参考文献.........................................................................................................................................111 —113—

第208页

引  言 为规范基础地理实体数据采集生产技术方法与生产流 程,提高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生产效率,编制《基础地理实体 数据采集生产技术规程》文件。 本文件归属于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 文件系列,为“采集处理类”技术文件。 — — 114—

第209页

一、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础地理实体数据采集生产的基本要求、 作业流程、质量控制、成果归档等。 本文件适用于基于航天遥感影像、航空遥感影像(含倾 斜摄影影像等)、移动测量数据(含全景影像等)、激光点云 数据、Mesh 三维模型、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 像(DOM)、真正射影像(TDOM)等进行基础地理实体(自 然和人工地理实体)数据采集生产。 二、引用文件 本文件编制过程中,引用了如下文件,下列文件对于阅 读和使用本文件,是必不可少的。 GB 22021-2008 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 GB/T 17798-2007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自然资测绘函〔2021〕68 号 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 中国建设技术文件-2 基础地理实体分类、粒度及精度基本要 求 自然资测绘函〔2021〕68 号 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 中国建设技术文件-3 基础地理实体空间身份编码规则 自然资测绘函〔2021〕68 号 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 中国建设技术文件-4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元数据 三、术语和定义 (一)图元(GeometryElement) — 115 —

第210页

空间内单一、连通并承载共同属性的几何对象,一般表 达为点、线、面、体。 (二)二维图元 Two-dimensional Geometry Element) 以点、线、面等矢量形式表达几何信息的图元。 (三)三维图元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y Element) 具有三维几何框架、纹理、材质等信息的图元,以面片 立体图元等形式表达。 (四)基础地理实体数据 (Fundamental Geo-entity Data) 基础地理实体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数字化描述,包括图 元、实体属性及实体关系数据三部分。 注:图元为基础地理实体的几何构成单元,一个实体包含一个 (类)或多个(类)图元;实体属性数据包括基本属性数据及扩展属 性数据;实体关系数据包括空间关系、类属关系、时间关联关系以及 几何构成关系数据等。 (五)Mesh 三维模型 (Mesh Three-Dimensional Model) 基于航天/航空遥感影像、激光点云等数据构建的连续三 角面片模型。 四、基本要求 (一)时空基准 坐标系统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GB 22021-2008, 英 文 名 称 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 , 简 称 CGCS2000),如地方确有需要,可采用依法建设的地方独立 — 116 —

第211页

坐标系。当采用其他坐标系统时,应与 2000 国家大地坐标 系建立联系。 高程基准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最低潮面。 时间基准采用公元纪年和北京时间。 (二)数据格式 采集生产过程使用的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格式应符合 GB/T 17798-2007 要求。 由三维图元构成的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格式:采用 OSGB、 OBJ、MAX 等。 由二维图元构成的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格式:采用 ShapeFile、DXF、DWG、GeoJSON、MDB、GPKG、PostGIS 等。 实体属性及实体关系需单独记录时的数据格式:采用 Excel、RDF、Access、MDB 等。 (三)精度要求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几何精度应符合《基础地理实体分 类、粒度及精度基本要求》中的相关规定。 采用自动化方式进行基础地理实体数据采集生产时,应 注意控制基础地理实体识别精度。识别精度可采用准确率、 召回率、像素精度、平均交并比等指标进行评价。 五、作业流程 (一)作业流程 — 117 —

第212页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采集生产作业流程包括:源数据收集 分析、数据采集(图元数据及基本属性采集)、语义化处理、 质量控制等环节,具体作业流程见图 1。 图 1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采集作业流程图 (二)流程说明 1.源数据收集分析。收集可用于基础地理实体数据采集 生产的源数据,检查各类源数据的完备性、时效性及可靠性。 — 118 —

第213页

2.数据采集。采用人工或自动化方式采集二维图元或三 维图元数据。基础地理实体基本属性数据同步采集,也可在 采集完成后挂接或关联已有基本属性数据。 3.语义化处理。按照《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基本规定》 相关要求进行语义化处理。 4.质量控制。对基础地理实体数据采集生产的各个环节 进行质量控制,并通过数据检查和验收确保数据质量。 5.成果归档。对基础地理实体数据采集生产的各项成果 资料按要求归档。 六、源数据收集分析 依据《基础地理实体分类、粒度及精度基本要求》,梳 理分析生产作业区内基础地理实体数据采集形式(二维图 元、三维图元)、粒度及精度,收集相应的航天遥感影像、 航空遥感影像(含倾斜摄影影像等)、移动测量数据(含全 景影像等)、激光点云数据、Mesh 三维模型、数字高程模型 (DEM)、数字正射影像(DOM)、真正射影像(TDOM)等 多源数据,并检查数据的完备性、时效性及可靠性,获取满 足采集生产要求的源数据。 七、数据采集 (一)图元数据采集 1.二维图元数据 (1)人工采集方式 — 119 —

第214页

利用航天遥感影像、航空遥感影像、激光点云数据、Mesh 三维模型、DOM(TDOM)、DEM(DSM)等多源数据,以人 工作业方式为主,在全数字摄影测量软件上进行点、线、面 等图元数据的采集。其中,以 DOM(TDOM)数据作为源数 据时,获取不含高程坐标信息的二维图元;以 DOM(TDOM) 数据叠加 DEM(DSM)数据作为源数据时,获取含高程坐标 信息的二维图元。 (2)自动化采集方式 建立具有普适性的二维图元识别解译样本库,丰富样本 类型和数量,合理选取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进行二维图 元的自动识别及边界提取,同时对识别结果进行识别精度评 价。对符合识别精度的结果进行人工确认,依据识别结果对 源数据进行图元分割,同时为每一图元自动生成图元编码; 不符合识别精度的结果不可作为基础地理实体二维图元数 据。 基础地理实体(自然和人工地理实体)二维图元采集技 术要求详见附录 A。 2.三维图元数据 (1)几何框架采集 1)人工采集方式 以激光点云数据、倾斜摄影影像作为源数据(当遇有弱 纹理、遮挡、阴影区域等造成的漏洞或变形,采用两者融合 — 120 —

第215页

数据),以人工作业方式为主,在全数字摄影测量软件上判 绘图元几何轮廓,进行三维图元数据的采集。 2)自动化采集方式 建立具有普适性的三维图元识别解译样本库,丰富样本 类型和数量,合理选取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进行三维图 元的自动识别及边界提取,同时对识别结果进行识别精度评 价。对符合识别精度的结果进行人工确认,依据识别结果对 源数据进行图元分割,同时为每一图元自动生成图元编码; 不符合识别精度的结果不可作为基础地理实体三维图元数 据。 若作业区域已完成二维图元采集,可基于二维图元自动 化获取三维图元。 (2)纹理映射 相较二维图元,三维图元需进行纹理映射,纹理映射流 程图如图 2 所示。 — 121 —

第216页

图 2 纹理映射流程图 1)自动纹理映射 在采集的三维图元数据基础上,结合航天遥感影像、航 空遥感影像(含倾斜摄影影像等)、人工地面补拍影像等多 源影像数据和空中三角测量数据成果,计算每一面片与可用 影像对应的空间关系,自动裁切并建立映射关系。所有三维 图元完成自动纹理映射后,开展纹理质量人工检查,检查通 过则保存成果,否则,对于因遮挡、阴影、变形等原因造成 的纹理映射不符合质量要求图元,实施人工贴图。 2)人工贴图 在自动纹理映射结果基础上,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 应从多源影像数据中人工寻找并裁切相应纹理,人工建立纹 理与三维图元的映射关系,完成纹理映射,并进行成果保存。 基础地理实体(自然和人工地理实体)三维图元采集技 — 122 —

第217页

术要求详见附录 B。 (二)图元数据组合 对于采集获取的图元,以图元承载的基础地理实体的空 间身份编码(编码规则见《基础地理实体空间身份编码规 则》)为索引,对属于同一基础地理实体的图元进行组合, 得到基础地理实体图元数据。 (三)基本属性数据采集 在图元的采集过程中同步采集该图元的基本属性数据, 也可在图元采集完毕后,挂接或关联已有基本属性数据,完 成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基本属性采集。二维图元的属性可存 储在相应文件属性表中,三维图元的属性可单独存储在文件 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等数据库的关系表中,并与三维图元实 现唯一关联。基本属性内容应与《基于 1∶5001∶10001∶2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转换生产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技术规 程》中相关规定保持一致。 八、语义化处理 (一)获取实体关系 根据《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基本规定》,获取基础地理 实体数据的实体关系数据。 (二)丰富扩展属性 根据《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基本规定》,丰富基础地理 实体数据的扩展属性数据。 — 123 —

第218页

在语义化处理过程中,以基础地理实体的空间身份编码 为索引对同一基础地理实体不同表现形式的数据进行关联; 对基础地理实体属性、实体关系进行规范化描述。 九、质量控制 (一)质检控制要求 1.基础地理实体数据采集生产,在自查互检基础上采用 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 2.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针对薄弱环 节制定相应预防措施,保证成果质量。 3.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宜采用软件进行全数检查,涉及 逻辑一致性检查项的可采用人工抽样检查。人工抽样检查可 采用人机交互检查与外业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4.各级检查记录应完整,最终检查应审核过程检查记录, 验收应审核最终检查记录。审核发现问题作为资料质量错漏 处理。 (二)过程质量控制 1.源数据收集分析。确保用于采集生产基础地理实体数 据的各类源数据的现势性、完整性等符合要求。 2.数据采集。确保采集获取的基础地理实体数据与现实 世界中的基础地理实体具有几何形状及属性的一致性。3.语 义化处理。确保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实体属性数据和实体关 系数据等符合《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基本规定》的相关规定。 — 124 —

第219页

(三)质量检查与验收 1.检查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时空基准、精度、粒度的符 合性,实体属性数据和实体关系数据的规范性、正确性与合 理性。 2.检查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元数据质量,应符合《基础 地理实体数据元数据》的相关要求。 3.对基础地理实体数据进行验收与质量评定,编写质量 检验报告。质量检验报告应经过审核批准且包含数据精度统 计和质量等级统计。 十、成果归档 (一)数据成果 采集生产的数据成果包括图元数据(二维图元数据、三 维图元数据)、实体属性数据、实体关系数据和元数据。元 数据成果应符合《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元数据》相关规定。 (二)资料成果 资料成果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文档: 1.技术设计报告。 2.技术总结报告。 3.工作报告。 4.质量检验报告。 5.其他相关文档。 — 125 —

第220页

附录 A 基础地理实体(自然和人工地理实体)二维图元数据 采集技术要求 A.1 一般性要求 1.首先采集水系、道路、建(构)筑物等类型实体,再 采集其他类型实体。 2.图元采集时应根据源数据仔细辨认,不得错漏、移位 和变形,对点图元采集定位点,定位点取其几何中心点或标 志性特征点,有向点应确定其方位角;对线图元采集定位线, 定位线取其轮廓线或中心线,定位线应根据轨迹描绘,走向 明确,衔接合理;面图元应封闭构面,不应重复;图元的几 何类型和空间拓扑关系应正确。 3.采集的图元数据,应相互拼接,接边应符合要求。 4.当源数据尺度不一致时,宜在河流、道路等线状地物 实体位置接边,以使数据合理衔接,减少冲突。 5.对于无法准确采集的图元应进行外业补测。 A.2 具体要求 (一)自然地理实体 1.山体 (1)山脉、山岭应采集范围面。 (2)峰、柱应采集最高点位置及范围线。 (3)漏斗、火山口、陡石山、露岩地均应采集范围面。 (4)山洞、溶洞应正确表示洞口位置,并按真实方向 — 126 —

第221页

确定其方位角。 (5)大面积沟壑地区,沟壑可适当取舍,并应显示出 该地区沟壑的分布特点。 (6)陡崖、坎、岸应采集边缘线,应保证线条光滑连 续,不得有不合理悬挂、自相交。 2.水系 (1)水系的采集应能反映出区域水系的总体特征,应 位置准确,主次分明。 (2)河流、湖泊、池塘的岸线应采集大堤(或固定种植 的滩地)与斜坡(或陡坎)相交处的位置;河流、湖泊还应沿水 边的陡坎采集水涯线;不同名称的河流、湖泊应分开采集。 (3)流域、河、湖岛、河滩、瀑布、跌水均应采集其 范围面。 (4)泉应采集出水口点位。 (5)河源应采集河流发源地点位。 (6)河口应采集河流注入海洋、湖泊等的点位。 3.冰雪 (1)雪域、冰川均应采集范围面。 (2)冰裂隙应按实地大小以真实方向表示。 (3)高于 10m 以上的冰塔应采集,冰塔丛立地区可适 当取舍。 4.海洋 — 127 —

第222页

(1)海岸线以多年大潮平均高潮位时海陆分界痕迹线 为准。 (2)海岸线的位置与其他地物位置发生矛盾时,不得 移动海岸线位置。 (3)海域、海滩、海岛、礁及其他海洋地貌应正确采 集位置、范围;海滩应区分性质,不同性质的海滩应分别采 集;暗沙、暗礁应采集范围线,范围线位置为海水明显变暗 (深)的交界处。 5.农林用地与土质 (1)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国土变更调查等权威 成果,采集农林用地与土质的类别特征和范围分布,耕地、 园地、林地、草地等应明确其类别和作物,采集其范围面以 及相应属性,同一范围生长有多种植被时,应综合经济价值 和数量考虑,不应超过三种植被,多于三种的,舍去少量及 次要的植被。 (2)沙地、湿地及其他土质单元均应采集其范围面。 (二)人工地理实体 1.水利 (1)水库的岸线应采集大堤(或固定种植的滩地)与 斜坡(或陡坎)相交处的位置。 (2)水库的溢洪道按其实际宽度采集,溢洪道的闸门 用闸表示。 — 128 —

第223页

(3)泄洪洞、出水口应采集洞口位置,按实际方向表 示。 (4)沟渠应采集渠道外肩线,堤顶宽度大于 2m 的应采 集内肩线,并在渠道外侧采集陡坡,长度短于 10m 的沟渠可 不采集;宽度或深度超过 1m 的,长度超过 100m 的水沟应 采集岸线。 (5)水利附属设施及其他人工河湖地物均应采集位置、 形状以及相应属性。 2.交通 (1)铁路线路及其附属设施应采集其位置、形状及相 应属性,架空索道应采集铁塔位置,高架轨道应采集外墙结 构边线的投影位置和墩柱,地面上的轨道及岔道应按实际位 置采集,架空的轨道应与地面轨道衔接平顺;桥梁、渡口、 码头应表示其类别,采集其外轮廓以及相应属性。 (2)城市道路应表示其类别和等级,道路边线应采集 道路边缘与路缘石交界处。 (3)线状城市道路分隔设施和路侧设施应采集设施纵 向连续不变的顶部中心位置,面状分隔设施、减速带、安全 岛、非机动车停放点应采集外轮廓;实地无停车范围线的非 机动车停车桩应采集首尾停车柱中心点。 (4)交通信号灯应采集对应杆的落地几何中心位置, 还应采集交通信号灯的几何特征点及相应属性;公交站牌、 — 129 —

第224页

立柱应采集杆落地几何中心位置以及相应属性;龙门架应采 集道路通行左侧落地几何中心位置。 (5)交通及附属设施应采集道路边线、道路中心线、 路口以及交通附属设施的位置、形状及相应属性,线图元应 反映地面起伏变化,点图元应具有高程信息。 3.建(构)筑物及场地设施 (1)各类建(构)筑物及场地设施应采集其位置、形 状及相应的属性信息。 (2)建成房屋应实测其墙基外角,房屋的结构应以主 体部分为准;采集房屋层数,房屋的楼层应以主楼为准,同 一结构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层次均应区分表示。 (3)所有房屋应采集高度,一般性房屋高度可包括房 屋主体最高处到地平面的垂直距离、房屋主体顶端设备间到 房屋主入口室外地坪的垂直距离及房屋主体顶端各种天线、 避雷针或旗杆最高处到室外地坪的垂直距离;坡屋顶房屋高 度应包括屋脊、檐口至室外地坪的垂直距离。 (4)有支柱的门廊、檐廊、飘楼以及伸出主体结构的 阳台,建(构)筑物下的通道、室外楼梯、院门、门墩支柱 和天井应按实际位置采集其外轮廓线。 (5)房屋墩、柱凸出部分大于 0.2m 的应按实际位置逐 个采集,其他以墙基外角为准;城市地区街坊内建(构)筑 物的台阶均应按实地轮廓采集,乡村院落内长度小于 3m 或 — 130 —

第225页

宽度小于 2m 的台阶不采集。 (6)依附在建(构)筑物上零星搭建的,农村宅基地 内不住人,位于海滩、海岛等地区结构较好的简屋或棚屋应 按照实际位置采集;临时性的活动房屋,施工单位搭建的临 时工棚,搭建在城市道路旁正规人行道或路面上的棚房等可 不采集。 (7)围墙应采集其主体外墙线、宽度和高度;起境界 作用的栅栏、栏杆、篱笆、活树篱笆、铁丝网等应采集中心 线,并保持主干线连续完整。 (8)图像监控点等设施应采集其落地中心位置。 (9)行树应采集其落地中心位置形成的中心线,古树 名木应采集编号、树高、胸径、冠幅、状况、地址、树龄、 科名等属性。 (10)面状健身娱乐设施等应采集其外部轮廓,健身场 地边线与内部道路边线、地类界等重合时各自保持完整。 (11)落地烟囱应采集落地位置外轮廓,被建(构)筑 物包围的烟囱,应采集其中心位置。 (12)有雨罩、顶棚的设施,应采集其雨罩或顶棚等投 影的外轮廓。 4.管线 (1)高压输电线、配电线均应采集杆位,单线连接, 各种线路应类型分明,走向连贯;线路入地口位置应采集; — 131 —

第226页

街道、郊区、集镇、棚户区等内部主要干道上的低压线应全 部采集;多种电线在一个杆柱上,宜采集主要电线;小巷内 的分支、单位及建(构)筑物内部、郊外农村地区仅有三根 电杆的分支线路、临时性的低压线以及进房入室的方向线等 可不采集。 (2)电杆、电线架应采集位置;电线塔应采集电线塔 底脚的外角;电线杆上的变压器应按实际位置及方向采集。 (3)集束的、长期固定的通信线均应采集杆位,单线 连接,线路入地口位置应采集,进房入室的方向线可不采集。 (4)地下检修井应表示其类别,采集井盖中心位置以 及相应属性,采集时应注意主次关系及连接线路;应采集进 出单位的第一只井位,内部的可不采集;污水篦子、消火栓、 有砌框的地下管线阀门均应采集;控制箱、应急箱应采集落 地几何中心位置以及相应属性。 5.院落 (1)院落应采集范围及相应属性,不同类别、不同名 称的院落应分别采集。 (2)院落边界由垣栅、围墙或建(构)筑物等围成的 一个相对封闭的范围确定。 6.人工地貌 (1)人工地貌的采集应正确反映地貌的形态、类别和 分布特征。 — 132 —

第227页

(2)梯田坎根据地域特点选取表示;梯田坎密集时, 最高、最低一层陡坎按实地位置表示,中间各层可适当取舍。 — 133 —

第228页

附录 B 基础地理实体(自然和人工地理实体)三维图元数据 采集技术要求 B.1 一般性要求 1.可单一使用倾斜摄影影像数据、激光点云数据作为源 数据采集三维图元的几何框架,也可采用经上述数据融合形 成的数据进行采集。 2.三维图元的几何框架应完整,准确表达目标的三维几 何形态特征。 3.三维图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相对应关系真实准确。 4.在满足模型细节层次的要求下,精简三维图元的面片 数量。 5.应避免模型的缝隙和错位,无多余面和破面。 B.2 几何框架数据采集具体要求 (一)自然地理实体 1.山体 山体采集应首先确定其边界范围,按照该范围在 Mesh 三维模型上,依据其形态特征进行三维图元几何框架采集及 纹理映射,若出现漏洞、纹理变形或缺失等情况,应结合激 光点云数据等,进行漏洞填充和纹理修复。在此基础上,自 动生成空间身份编码,采集基本属性数据,依照《基础地理 实体语义化基本规定》进行必要的属性扩展。 2.水系 — 134 —

第229页

同山体实体采集要求。 3.冰雪 同山体实体采集要求。 4.海洋 同山体实体采集要求。 5.农林用地与土质 同山体实体采集要求。 (二)人工地理实体 1.水利 (1)应准确反映实体结构特征,任一维度变化超过 1m 的结构特征均应获取三维几何信息。 (2)纹理细节清晰,准确反映建模物体材质特征,不 同材质或铺装形式之间的差别与分隔应清晰反映。 (3)模型的基底与所处地形位置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与地形起伏相吻合。 (4)按照地物实体采集精度选取适宜的 Mesh 三维模 型,采集三维图元几何框架并进行纹理映射,若出现漏洞、 纹理变形或缺失等情况,应结合激光点云数据等,进行漏洞 填充和纹理修复。 (5)自动生成空间身份编码,采集基本属性数据,依 照《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基本规定》进行必要的属性扩展。 2.交通 — 135 —

第230页

(1)应准确反映实体的结构特征,任一维度变化超过 1m 的结构特征均应获取三维几何信息。 (2)纹理应反映路面材质和交通标线。 (3)模型位置和几何尺寸与现状一致。 (4)模型的基底与所处地形位置应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与地形起伏相吻合。 (5)按照地物实体采集精度选取适宜的 Mesh 三维模 型,进行三维图元几何框架采集及纹理映射,若出现漏洞、 纹理变形或缺失等情况,应结合激光点云数据等,进行漏洞 填充和纹理修复。 (6)自动生成空间身份编码,采集基本属性数据,依 照《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基本规定》进行必要的属性扩展。 3.建(构)筑物及场地设施 (1)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一级模型 1)进退结构大于 0.2m 的均应进行建模表现。模型应反 映建(构)筑物体长、宽、高等任意维度变化大于 0.2m 的 细节(个别标志性古建(构)筑物应反映变化大于 0.15m 的 细节),如建(构)筑物的外观转角变化,阳台、门窗的框 架样式,屋檐的造型。 2)模型结构利用 Mesh 三维模型和激光点云数据进行提 取。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二、三、四级模型也应遵循 此项要求。 — 136 —

第231页

3)沿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构)筑物,因遮挡造成 的结构、纹理不全的,需通过车载街景或人工方式予以补全。 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二、三、四级模型也应遵循此项 要求。 4)模型真实反映建(构)筑物体的外观细节,侧面上 的阳台、窗、广告牌及各类附属设备都应清晰表现,且侧面 轮廓线应反映侧面上的变化细节。 5)模型使用的纹理材料应与建(构)筑物外观保持一 致,反映实际的图像、颜色、透明度等,区别出砖头、木头、 玻璃等不同材质。纹理中不应含有建(构)筑物以外的物体, 物体的内部及屋顶变化细节应清晰可辨。建(构)筑物及附 属设施的二、三、四级模型也应遵循此项要求。 6)模型的屋顶应反映屋顶结构形式、附属设备等细节。 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二、三、四级模型也应遵循此项 要求。 7)对于主体包含球面、弧面、折面或多种几何形状类 型建(构)筑物,应表现建(构)筑物的主体几何特征。建 (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二级模型也应遵循此项要求。 8)对于包含以上提到的多种类型建(构)筑物,可拆 分成为不同类型的建(构)筑物再建模。建(构)筑物及附 属设施的二、三、四级模型也应遵循此项要求。 9)模型的基底与所处地形位置应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 137 —

第232页

与地形起伏相吻合。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二、三、四 级模型也应遵循此项要求。 10)建筑底部与地面衔接处,可允许建筑立面有少许插 入地面,但不超过 0.5m。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二、三、 四级模型也应遵循此项要求。 (2)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二级模型 1)进退结构大于 0.5m 的均应进行建模表现。模型应反 映建(构)筑物体长、宽、高等任意维度变化大于 0.5m 的 细节,如建(构)筑物的外观转角变化,阳台、门窗的框架 样式,屋檐的造型。 2)其他要求见“(1)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一级 模型”所述内容。 (3)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三级模型 1)进退结构大于 0.8m 的均应进行建模表现。模型应反 映建(构)筑物体长、宽、高等任意维度变化大于 0.8m 的 细节,如建(构)筑物的外观转角变化,阳台、门窗的框架 样式,屋檐的造型。 2)其他要求见“(1)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一级 模型”所述内容。 (4)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四级模型 1)进退结构大于 1.2m 的均应进行建模表现。模型应反 映建(构)筑物体长、宽、高等任意维度变化大于 1.2m 的 — 138 —

第233页

细节,如建(构)筑物的外观转角变化,阳台、门窗的框架 样式,屋檐的造型。 2)其他要求见“(1)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一级 模型”所述内容。 4.管线 (1)管线的一级模型 1)应反映出管线的主次关系和连接点。管线的二、三、 四级模型也应遵循此项要求。 2)应真实反映管线口径形状,管线断面应做圆滑处理。 管线的二、三、四级模型也应遵循此项要求。 3)匝口、放水口、消防栓、电杆、塔架和各种窖井等 与地上其他精细模型结合紧密的附属设施与实际地物的水 平、垂直误差不宜超过 0.5m。 4)使用的纹理应真实反映实际物体的材料。 5)多种管线在水平垂直交叉时,宜依据其最近的管线 特征点高程差异,反映空间的交错结构细节。 (2)管线的二级模型 1)附属设施模型的外观,应能直观反映其功能及相同 管线实体段之间的分流调节特征。 2)其他要求见“(1)管线的一级模型”所述内容。 (3)管线的三级模型 1)断面尺寸应真实反映管线口径及类型。 — 139 —

第234页

2)应真实表达管线在平面的走向和在竖向的空间拓扑 关系。 3)管线节点及附属设施可采用符号表现。 (4)管线的四级模型 1)应基于测量数据生成,中心线上管线特征点的坐标 值与实际管线实体中心线上特征点保持一致。 2)应反映出管线的主次关系。 3)应真实表达管线在平面的走向和在竖向的空间拓扑 关系。 4)管线节点及附属设施可不予表现。 5.院落 院落采集应首先确定其边界范围,按照该范围在 Mesh 三维模型上,依据其形态特征进行三维图元几何轮廓采集及 纹理映射。在此基础上,自动生成空间身份编码,采集基本 属性信息数据,依照《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基本规定》进行 必要的属性扩展。 6.人工地貌 同院落实体采集要求。 B.3 纹理数据采集一般性要求 1.纹理贴图应清晰真实,色彩饱和度、对比度适中。 2.纹理数据应拼接无缝,且过渡自然。 3.纹理数据应进行纠正处理,消除摄影视角和镜头畸变 — 140 —

第235页

引起的变形。 4.避免纹理图像中存在未被模型引用的冗余纹理。 5.同类实体的纹理色调和亮度等要保持一致,确保整体 区域范围视觉效果一致。 6.纹理格式应为 TIF、JPG、TGA、PNG,纹理命名需规范, 纹理尺寸应为 2n,行列数不宜超过 2048×2048。 — 141 —

第236页

参考文献 [1] 自然资办发〔2022〕7 号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实 景三维中国建设的通知 [2] 自然资办发〔2021〕56 号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大纲(2021 版) [3] 自然资测绘函〔2021〕68 号 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 建设技术文件-1 名词解释 附件 3 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文件-7 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基本规定 142

第237页

2022 年 4 月 143

第238页

目录 引 言............................................................................................... 146 一、范围............................................................................................... 147 二、引用文件....................................................................................... 147 三、术语和定义................................................................................... 147 四、基本要求....................................................................................... 147 (一)时空基准............................................................................. 147 (二)基本原则............................................................................. 148 五、总体流程....................................................................................... 148 (一)流程图................................................................................. 148 (二)流程说明............................................................................. 149 六、语义化内容................................................................................... 150 (一)基础地理实体属性............................................................. 150 (二)基础地理实体关系............................................................. 150 七、语义化内容获取........................................................................... 150 (一)实体属性的获取................................................................. 150 (二)实体关系的获取................................................................. 152 八、语义化内容表达........................................................................... 157 (一)定义概念层......................................................................... 157 (二)建立语义描述规则并描述................................................. 158 144

第239页

(三)构建资源描述框架............................................................. 160 九、质量检查....................................................................................... 162 (一)完整性检查......................................................................... 162 (二)正确性检查......................................................................... 162 (三)一致性检查......................................................................... 162 附录 A 实体关系内容......................................................................... 164 附录 B 基础地理实体空间关系及类属关系建立.............................173 附录 C 资源描述框架描述示例.........................................................185 参考文献............................................................................................... 189 145

第240页

引言 语义化是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实现“人 机兼容理解”、推动数据服务向知识服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 义化内容与应用需求密切相关,需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探索完善。 为积极引导、规范开展相关工作,编制《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 基本规定》文件。 本文件归属于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文件 系列,为“采集处理类”技术文件。 —146 —

第241页

一、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内容、语义化内容获取、 语义化内容表达及语义化成果质量检查等。 本文件适用于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相关工作。 二、引用文件 本文件编制过程中,引用了如下文件,下列文件对于阅读 和使用本文件,是必不可少的。 GB22021-2008 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 自然资测绘函〔2021〕68 号 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 建设技术文件-2 基础地理实体分类、粒度及精度基本要求 自然资测绘函〔2021〕68 号 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 建设技术文件-3 基础地理实体空间身份编码规则 三、术语和定义 (一)资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基 于 统 一 规 则 描 述 对 象 的 数 据 模 型 , 通 常 采 用 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语法表达。 四、基本要求 (一)时空基准 坐标系统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GB 22021-2008,英 文 名 称 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 , 简 称 CGCS2000),如地方确有需要,可采用依法建设的地方独立坐 —147 —

第242页

标系。当采用其他坐标系统时,应与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 联系。 高程基准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最低潮面。 时间基准采用公元纪年和北京时间。 (二)基本原则 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规范性: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应按照统一规则,以实现对 基础地理实体属性及实体关系的标准化描述。 计算性: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成果应便于计算机进行表达 和理解。 按需性: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程度应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确 定。 五、总体流程 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总体流程包含语义化内容确定、语义 化内容获取、语义化内容表达及质量检查等环节,具体流程见 图 1。 (一)流程图 —148 —

第243页

图 1 语义化总体流程图 (二)流程说明 1.语义化内容确定。确定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内容。 2.语义化内容获取。针对每类实体,获取实体属性和实体关 —149 —

第244页

系数据。 3.语义化内容表达。定义概念层,建立语义描述规则,构建 资源描述框架,对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内容进行表达。 4.质量检查。对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内容进行质量检查,确 保成果质量。 六、语义化内容 语义化内容包括实体属性及实体关系两部分。 (一)基础地理实体属性 基础地理实体属性包括基本属性和扩展属性。基本属性包 括实体类别、实体名称、空间身份编码(依据《基础地理实体 空间身份编码规则》进行确定)等。基本属性内容应与《基于 1∶ 5001∶10001∶2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转换生产基础地理实 体数据技术规程》中相关规定保持一致。扩展属性主要指与基 础地理实体相关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信息。扩展属 性内容按需定义。 (二)基础地理实体关系 基础地理实体关系包括:空间关系、类属关系、时间关联 关系以及几何构成关系。实体关系详细内容见附录 A。 七、语义化内容获取 (一)实体属性的获取 1.基本属性获取 —150 —

第245页

通过数据采集、现有数据属性转换等方式获取实体基本属 性,详细内容见技术文件《基于 1∶5001∶10001∶2000 基础地 理信息要素数据转换生产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技术规程》及《基 础地理实体数据采集生产技术规程》。 2.扩展属性获取 (1)基于标识信息关联获取 1)获取标识信息。获取实体名称、实体空间身份编码等唯 一标识信息。 2)标识信息匹配。依据唯一标识信息,建立基础地理实体 与多源异构时空数据(如 CIM 数据、BIM 数据、工业互联网数 据等)之间的映射关系。 3)获取扩展属性。依据数据间的映射关系,将多源异构时 空数据中蕴含的属性,作为基础地理实体的扩展属性。 (2)基于空间位置关联获取 1)坐标转换。将多源异构时空数据的空间坐标系与基础地 理实体数据的空间坐标系进行统一。 2)空间匹配。根据空间位置信息,建立基础地理实体与多 源异构时空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 3)获取扩展属性。依据数据间的映射关系,将多源异构时 空数据中蕴含的属性,作为基础地理实体的扩展属性。 (3)基于知识图谱关联获取 —151 —

第246页

1)图谱建立。建立基础地理实体知识图谱。 2)语义融合。通过基础地理实体知识图谱,对基础地理实 体数据中与多源异构时空数据中的同类数据进行语义融合。如 水系实体“河流”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河流水面”指代同一 类地理对象,若两类数据中某个河流对象具有相同的空间位置 信息,则此两类数据表达的地理对象为同一条河流,可进行语 义融合。 3)扩展属性获取。将经过语义融合的多源异构时空数据的 属性,作为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扩展属性。由知识图谱推理获 得的实体其他深层数据,可作为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扩展属性。 (4)基于互联网数据关联获取 1)数据抽取。在互联网上抓取以网页等形式公开存在的非 结构化数据,抽取实体相关的属性数据,如某建筑实体的简称、 别名。 2)质量评价。构建质量评价模型,对抽取得到的实体相关 属性数据进行质量评价。从信息的时效性、一致性、准确性等 评估维度定义信息质量检验规则,根据规则执行信息质量检核; 基于评价结果,去除不符合要求的、保留准确有效的数据。 3)扩展属性获取。对于通过质量评价的实体属性数据,作 为基础地理实体的扩展属性。 (二)实体关系的获取 —152 —

第247页

1.空间关系 包括空间拓扑关系、空间距离关系和方位关系的获取。基 础地理实体空间关系详细建设情况见附录 B。 (1)空间拓扑关系 采用图形学算法进行计算,获取基于九交模型等描述的空 间拓扑关系。 (2)空间距离关系 计算统一时空基准下实体间的欧式距离,获取实体间空间 距离关系。 如图 2 所示,在三维场景下,取基础地理实体最小外包立 方体的几何中心作为实体中心点,将该中心点垂直投影至模型 的最小高程点所在面,计算投影面上两实体间的点距离。在二 维场景下,以面状实体为例,计算面状实体的几何中心点间的 距离。 图 2 三维场景与二维场景下空间距离计算示意图 —153 —

第248页

线状实体进行空间距离计算时,可计算其他实体与线状实 体间的最邻近距离,或可将线状实体拆分成不同实体段(路段、 河流段等),计算其他实体与线状实体各个实体段的平均距离。 (3)方位关系 计算实体在统一时空基准下的方位角,对照附录 A 中的图 A.1.1,获取实体间的方位关系。 方位关系获取时,线状实体(如道路、狭长河流等)与其 他非线状实体的方位关系计算见图 3。实体 1 为非线状实体,实 体 2 和实体 3 为线状实体,以实体 1 的实体中心点 a1 为圆心、 由 0 开始逐渐增大半径,绘制同心圆。 情况 1:当圆与线状实体 2 中心线线段相切时,中心线线段 与圆有唯一公共交点 b1,且该点位于中心线线段上。以点 a1 为 原点构建八方位(四/十六方位)定位模型,判断点 b1 所在定位 模型范围,定性描述线状实体 2 与实体 1 方位关系;计算点 b1 与 a1 的方位角度值,定量描述线状实体 2 与实体 1 方位关系。 情况 2:当圆与线状实体 3 中心线线段不存在相切关系时, 延长圆半径 Rmin2,直至与线段产生交点 b2。以点 a1 为原点构建 八方位(四/十六方位)定位模型,判断点 b2 所在定位模型范围, 定性描述线状实体 3 与实体 1 方位关系;计算点 b2 与 a1 的方位 角度值,定量描述线状实体 3 与实体 1 方位关系。 当需要判断由实体 2 和实体 3 形成的线状聚合基础地理实 —154 —

第249页

体与实体 1 的方位关系时,需要计算各圆半径,并取半径最小 值对应的交点。如图 3,计算半径 R1 和 Rmin2 的值,可知 R1<Rmin2, 提取交点 b1。以点 a1 为原点构建八方位(四/十六方位)定位模 型,判断点 b1 所在定位模型范围,定性描述线状实体与实体 1 方位关系;计算点 b1 与 a1 的方位角度值,定量描述线状实体与 实体 1 方位关系。 图 3 线状实体方位关系计算示意图 2.类属关系 类属关系应在数据采集生产阶段以标准规范、专家定义、 经验总结等方式获取。如基础地理实体等级关系应依据《基础 地理实体分类、粒度及精度基本要求》中规定的实体分类等级 获取。基础地理实体类属关系详细建设情况详见附录 B。 3.时间关联关系 —155 —

第250页

在数据采集生产阶段,获取基础地理实体产生、消亡时间、 当前实体数据版本等时间信息,依据时序特征,获取实体间的 时间关联关系。每类基础地理实体均应建立时间关联关系。 4.几何构成关系 基于标识信息进行计算获取,通过空间身份编码,获取同 一实体与其对应图元之间的几何构成关系,同样依据空间身份 编码,获取同一实体多类表现形式之间的几何构成关系。每类 基础地理实体均应建立几何构成关系。 如图 4 所示,某建筑物实体具备两种空间表达形式,其中 三维表达形式包含一个体图元;二维表达形式由面图元 1 与图 元 2 组合表示。通过基础地理实体空间身份编码,获取面图元 1 与图元 2 属于同一基础地理实体,同时获取体图元与面图元属 于同一基础地理实体。 —156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