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发布时间:2022-12-1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2110  地藏菩萨像中原  元宫廷风格合金铜  高 40 厘米RMB: 800,000-1,200,000此像头戴大花冠,花冠样式特别,为帽筒状,上面雕饰花瓣;头顶束高发髻,余发编成发辫垂于两肩;耳边缯带上扬,耳下垂花瓣形大耳饰。面形方正,额部宽平,眉如弯月,眉间饰凸起的白毫,双目低垂,鼻梁挺直,双唇微翕,面容庄严妙好,神态安详宁静。宽肩细腰,胸肌宽厚,身姿挺拔。上身披帔帛,胸前饰璎珞,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宝带,宝带下亦饰有璎珞,手腕、手臂及足部佩戴钏镯。衣褶宽大厚实,自然流畅,具有极强的写实感。特别是胸部的璎珞由项圈、连珠饰带及花瓣构成,似网状般罩于胸前,帔帛绕过手臂后垂于台座前方,显得尤为繁复别致。结跏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置脐下托摩尼宝珠,右手举于胸前,拇指与中指相捻结说法印。莲花座为半月形束腰式,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颀长饱满,上下对称,周匝环绕,形制美观大方。整像造型完美,工艺精致,体量硕大,品相一流,给人高贵华美、雍容大气的艺术美感。这尊造像的风格非常特殊,它既具有藏传造像的风格特点,又带有中原地区造像的艺术元素,对其风格和产地一时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所幸瑞士学者罗伯... [收起]
[展开]
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是一家国际综合性拍卖公司,成立于1995年,具备国家一类文物拍卖资质。中贸圣佳总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25号北京汽车大厦17层,并在上海、广州、香港、台湾、日本及北美多地区设有办事处。
文本内容
第201页

2110  地藏菩萨像

中原  元宫廷风格

合金铜  高 40 厘米

RMB: 800,000-1,200,000

此像头戴大花冠,花冠样式特别,为帽筒状,上

面雕饰花瓣;头顶束高发髻,余发编成发辫垂于

两肩;耳边缯带上扬,耳下垂花瓣形大耳饰。面

形方正,额部宽平,眉如弯月,眉间饰凸起的白毫,

双目低垂,鼻梁挺直,双唇微翕,面容庄严妙好,

神态安详宁静。宽肩细腰,胸肌宽厚,身姿挺拔。

上身披帔帛,胸前饰璎珞,下身着长裙,腰间束

宝带,宝带下亦饰有璎珞,手腕、手臂及足部佩

戴钏镯。衣褶宽大厚实,自然流畅,具有极强的

写实感。特别是胸部的璎珞由项圈、连珠饰带及

花瓣构成,似网状般罩于胸前,帔帛绕过手臂后

垂于台座前方,显得尤为繁复别致。结跏端坐于

莲花宝座上,左手置脐下托摩尼宝珠,右手举于

胸前,拇指与中指相捻结说法印。莲花座为半月

形束腰式,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颀长

饱满,上下对称,周匝环绕,形制美观大方。整

像造型完美,工艺精致,体量硕大,品相一流,

给人高贵华美、雍容大气的艺术美感。

这尊造像的风格非常特殊,它既具有藏传造像的

风格特点,又带有中原地区造像的艺术元素,对

其风格和产地一时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所幸

瑞士学者罗伯特·贝格勒博士于 2015 年出版的

《Before Yongle—Chinese and Tibeto-Chinese

Sculptures of the13th and 14th Centuries》(《永乐

以前—13 至 14 世纪中原地区汉藏佛教雕塑》),

收录了两尊与此像风格相似的造像,一尊是铜观

音菩萨像,另一尊是铜菩萨像,罗伯特博士将它

们断代为 13 至 14 世纪,产地为中原地区。根据

罗伯特博士的观点,这尊造像完全符合罗伯特博

士判定的时代和风格范畴。理由有三:一是它的

参阅图 1 参阅图 2 参阅图 3 参阅图 4

材质,采用合金铜铸造,这是元代中原造像最为

突出的工艺特征。二是它的衣纹,完全采取写实

性的表现技法,衣纹优美流畅,极富质感,明显

受到了中原传统艺术影响。三是它的璎珞装饰,

满布于胸部,似网络一般,非常繁复,明显来自

中原宋元时期造像的装饰,如出土于元大都遗址

的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就是一件

典型例证。从这几个方面足以判定此像也是一尊

产自中原的元代汉藏风格造像。

当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罗伯特博士是元代宫

廷造像的最早探索者,他出版此书的目的是将书

中收录的佛像统一归为一种类型,这类造像制作

于明代永乐以前的中原地区,属于永乐前中原地

区出现的汉藏风格造像;而这种汉藏风格造像的

产生都是元代统治者主导的结果,应当与元代宫

廷设立的造像机构—梵相提举司有关,更与活

跃于元代宫廷的一批擅长尼泊尔、西藏风格造像

的工匠密切相关,虽然罗伯特博士没有明确将这

类造像定义为元代宫廷造像,但显然有着朝向元

代宫廷属性的明确指向。根据罗伯特博士这一看

法,一些具有汉藏风格特点的元代中原造像都可

以归为元代宫廷造像风格的范畴,这尊造像自然

也不例外。

参阅 1:瑞士罗伯特藏元代铜观音菩萨像 高 28、3

厘米

参阅 2:瑞士罗伯特藏元代铜菩萨像 高 24、5 厘

参阅 3:首都博物馆藏元代青白釉水月观音像 高

65 厘米

参阅 4:2016 厦门保利春季拍卖会“狮吼南天—

中国金铜佛造像、唐卡专场”Lot0935,元代宫

廷风格铜弥勒菩萨像,高:33 厘米,成交价:

RMB7,475,000;原为瑞士罗伯特旧藏。

第202页

第205页

2111  关公坐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1735-1795 年)

铜镀金  高 31 厘米

RMB: 1,000,000-1,200,000

关公(160-219 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今

山西运城市),东汉末年刘备势力的重要将领。官拜前将军,封汉寿亭侯。他以

忠义仁勇著称于世,死后倍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

简称关帝君、关帝。佛教界一般奉其为护法神之一,称为伽蓝菩萨。

这尊关公像身穿战甲,正襟危坐,左手抚于膝上,右手握拳支撑于大腿,气度超凡。

头梳髻,发缠巾,耳侧垂巾带。面庞方阔,丹凤眼,卧蚕眉,双耳垂直,众相圆

润,二尺髯须飘逸自然,威风潇洒之气尽显。身着铠甲,脚踏战靴。衣饰、铠甲

各处细节精致入微,且颇为写实,不同于传统造像的程序化处理。在关公前方双

线刻有“大清乾隆丙午年敬造”字样,即公元 1786 年。整像精铜铸造,通体镀金

光灿,制作工艺精美,法度严谨,庄严华贵,描绘姿态生动有力,衣纹细腻流畅,

技法精湛娴熟,细部雕刻纹饰一丝不苟,武财神美髯公形象栩栩如生,完美诠释

了清代乾隆时期造办处鬼斧神工般的艺术表现力,是极富时代特色与收藏鉴赏价

值的上佳之作。

款识图

第206页

第209页

2112  竹巴噶举派上师央衮巴像

西藏  14 世纪

合金铜  高 14 厘米

RMB: 80,000-100,000

铭文汉译:“大密轮子动静之主您,超思大乐玄音雷声鸣,生圆雨降双运果实熟,央衮法王足下敬

祈祷!”

此尊上师像,面相庄严,发髻呈弓形,双目炯炯有神,额部宽广,双目狭长,高鼻大耳,下巴较短,

脸颊宽大,嘴唇嵌红铜,匠师以精湛的工艺塑造出一位睿智而刚毅的智者形象。身着坎肩、僧裙和袒

右式福田袈裟,坎肩边缘及袈裟福田上錾刻精美花饰,铸工精良。右手抚膝施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

全跏趺坐到莲座上,莲座上下缘均饰以细密的联珠纹。整像铜质坚实,錾刻花纹饱满,制作工艺精细,

说明像主具有尊贵的身份和显赫地位。座下沿阴刻藏文题记,应为礼敬文,汉译为“大密轮子动静

之主您,超思大乐玄音雷声鸣,生圆雨降双运果实熟,央衮法王足下敬祈祷!”可以确定其身份为

竹巴噶举派上师央衮巴。

央衮巴·坚赞华(1213-1258),意为“幢吉祥”,是宋代一位藏传佛教高僧,郭仓巴·衮波多杰大

师的著名弟子。於藏历第四绕迥之水鸡年(1213,宋嘉定六年)诞生在後藏多雷寺的拉冬地方,属东

氏家族;他的家族中历代都有宁玛派著名僧人。父亲觉桑,是一位拥有广博的密宗才识,昼夜修善

度日的人士,母名瑜伽母曲通。

央衮巴五岁时,能唱出许多利益他人的道情歌,世人皆称他为活佛出世。六岁时从普玛哇闻习《幻

化灌顶》、《大圆满续部教授》、《甘丹教法》、息结教法》、《能断境界》、《道果心要法类》

教授秘诀等无量教法。他师事普玛哇修习了三年。就在年仅九岁时任拉冬寺的寺主,从此开始抚育

僧众,对他人立教导之规。

二十二岁时,由拉宗索喀巴作亲教师,果扎巴作羯摩师,卓琼巴作屏教师,在八十位值事僧众前受

比丘戒,赐名坚赞华。後来他倡建了吉祥山南顶寺,也叫师利日南顶寺。在那里,他为了对他人作

示范。在一年时间中,紧结跏趺而修;还在布勒等圣地讲说修法教导,并经常修行於寂静处。由於

他的盛名,从各地慕名而来集会的僧侣超过万人。在诸弟子的激励下,他著有《住山法三种》和《本

母六种》等许多论著。他的上师除郭仓巴外,还有宁玛、噶当、息结、萨迦教派的名人,著名的萨

班.贡噶坚赞就当过他的老师。

四十六岁时,即藏历第四绕迥之土马年(1258 年,宋宝祐六年)他到了立卓,因身体不佳,遂被迎

请到吉祥山南顶寺,於十九日圆寂。

参阅:喜马拉雅资源网 NO.13448 央衮巴像

参阅图 款识图

第210页

第211页

2113  金刚总持像

北京宫廷  清康熙(1661-1722 年)

铜镀金  镶宝石  高 17 厘米

RMB: 80,000-150,000

此尊金刚总持像是一尊造型特征十分典型

康熙时期造像,头戴五花冠,五花雕刻通

透华丽,中央花瓣呈月牙形状,头顶束柱

状高发髻,耳际宝缯呈 U 字形向外翻卷,

额部高广,双目俯视,细眉高挑,眉间饰

白毫,高鼻阔嘴,妙相庄严。上身饰项圈

和长璎珞,圈链上皆缀有中空花瓣,原本

镶嵌的宝石已失,可想当时此尊佛像是多

么的雍容华贵。下身着僧裙,衣纹简洁,

突出身躯骨骼与肌肉的自然起伏与变化,

僧裙后部刻画有精美的缠枝莲纹饰,錾刻

工艺精美绝伦,腰间束宝带,宝带下缀有

联珠式璎珞,手和足部佩有钏镯,周身披

倒 U 字形大帔帛,帔帛绕手臂后向外飘

扬,极富装饰意味。装饰造型美观,立体

感极强,体现了京造地区造像的鲜明特点。

结跏跌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置胸前交

叉,结金刚吽迦罗印,左右手分别持金刚

铃和金刚杵,铃杵组合象征慈悲与智能的

合一,代表密教修行的最高修行成就和境

界。莲座宽大,造型大方,上下边缘各饰

一周连珠纹。莲瓣饱满有力,头部饰有卷

草,各由花瓣形莲叶托起,上下对称分布,

环绕莲座一周,足见做工之讲究。此尊金

刚总持躯体壮硕,肌肉劲健,体态优美舒

展,造型大气完美,充分表现了金刚持在

藏传佛教中的至尊地位和悲智双圆的宗教

特质,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非凡的艺

术美感。整体品相保持完美,金水保存较

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康乾盛世中的造像

艺术精品。

参阅:2007 年 北 京 瀚 海 秋 季 拍 卖 会,

lot2116 清 康 熙 金 刚 持, 高

16.5cm,成交价 RMB 649,600

参阅图

第212页

2114  吉祥天母像

北京  18 世纪

铜镀金  高 18.5 厘米

RMB: 120,000-180,000

吉祥天母又称功德天或吉祥天,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女护法。吉祥

天母曾是西藏诸多宗教流派信奉的护法神。特别在格鲁派中,吉祥天母受到达

赖喇嘛的特别崇信,她是达赖和班禅的保护神,黄教不仅将之在藏区广泛传播,

还远播到蒙古地区,此神出现在寺庙和贵族的佛堂中。

此尊吉祥天母像红发竖立,饰有五骷髅冠,右耳有小狮子为饰,左耳挂小蛇,

腰上挂帐簿,为记载人们所作坏事的档案。左手持旌旗,用以对付恶鬼阿修罗,

右手端盛满鲜血的嘎巴拉碗。脐上有太阳,象征智慧。身上披人皮。侧身游戏

坐于黄骡之上,天衣于身后迎风飘逸。在鞍子前端下方有红白两个骰子,红的

主杀,白的主教化。鞍后有一个荷包,里面盛着疫病毒菌,也就是说她是主生

死、病瘟、善恶的神。吉祥天母呼啸着穿行于血海之上,行使着她的宗教使命,

因此骡子脚下的山峦血海底座是非常重要的表现特征。

整件作品工艺精湛,装饰繁复,表情生动威严,姿态极为富有张力,威武有力,

代表了顶级的清中期宫廷造像,堪称同题材作品中的精品。

参阅:2016 年西泠秋季拍卖会,lot1635 清乾隆 铜鎏金吉祥天母像,高 16.5cm,

成交价 RMB 264,500

参阅图

第213页

第214页

2115  不动佛像

西藏  15 世纪

铜镀金  高 24 厘米

RMB: 120,000-220,000

此尊不动佛像高肉髻,脸微颌,面相丰满,表情深沉内省,宽额,额正中为桃

形的白毫,五官小巧,头戴五叶冠,两耳侧垂缯带。两肩宽厚,胸部饱满,身

着袒右肩大衣,衣缘以连珠纹装饰。造像体格宽厚,整体比例匀称,动态舒展,

可以看出深受尼泊尔地区造像影响。跏趺坐于束腰仰覆式莲花座,上下缘饰有

两圈连珠纹,莲座宽大,莲瓣饱满肥大,排列规整,瓣尖微微朝上卷曲。此像

铜镀金,金色自然磨蚀,是典型受尼泊尔造像影响的明代早期西藏中部金铜佛像。

参阅:《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图 72,页 114,北京出版社释迦牟尼

佛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成道。结跏趺坐在莲座上,左手置膝上,右手

垂直指地,叫作“降魔指地印”或“触地印”,表明释迦在成佛前,经过

无数磨难,降服了破坏修法的恶魔,终于得道,这些只有大地之神才能作

证。这种形象称为“得道相”。 参阅图

正面图

第215页

2116  绿度母像

元宫廷  13-14 世纪

铜镀金  高 15 厘米

RMB: 500,000-600,000

佛教在元代得到了统治者的优待和提倡发展迅速,尤其是藏传佛教在皇权的推崇下首次大规模的在

内地传播。公元 1206 年,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赐玉印,命管理天下释教。此外汉传佛教也受

到了待遇,元初汉传佛教界人物如海云法师,耶律楚材、刘秉忠等在朝廷中身居要职,对汉传佛教

在元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元代管理佛教机构 - 最初设立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 年)改

宣政院,设江南释教总统所、且在各路设行宣政院、后全国设立广教总管府十六所管理佛教事务。

据《元史》宣政院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统计:“全国寺院有二万四千三百一十八所,僧尼合计

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可见元代佛教在全国发展规模之大。

此像头戴五花冠,头顶束高发髻(呈横圆柱状),余发垂肩,双耳垂大圆环。面形宽大,双目垂俯,

神态宁静安详。宽胸圆乳,细腰软腹,女性特征十分明显。上身袒露,胸前饰项圈和长链,双肩披

大帔帛;下身着长裙,大腿和小腿处有连珠线镶饰的宽大衣边,衣边上刻画精美的缠枝莲纹饰;腰

间束宝带,腰带下无装饰;手腕、手臂和足部有钏镯装饰。周身多处镶嵌各色宝石,珠光宝气聚于

一身尽显尊像庄严与华贵。游戏坐于束腰式莲花宝座上,左腿横盘,右腿下垂踩莲花;左手当胸,

右手置右膝结施与印,两手心持莲茎,莲花齐肩开放。莲座造型规范,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

莲瓣宽大饱满,形制美观大方,上下对称分布,环绕莲座一周。莲座下无封藏。以合金铜铸造,表

面镀金基本完好。整体造型优美,形象生动,胎体厚重,工艺讲究,具有元代宫廷造像的鲜明风格

特点。

参阅:2017 年北京翰海春拍,lot1827,元宫廷绿度母造像,高 19cm,成交价 RMB3,220,000

参阅图

第216页

第219页

2117  天王像一对

中原  明代

铜  高 24 厘米

RMB: 120,000-180,000

四天王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战将,后被佛教宣传为四个重要的护

法神,各守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以护持佛法。天王形象

一般为身穿甲胄,面容威严,手持武器,足踏夜叉。以后在中国

的寺庙中,四天王手中分别持剑、琵琶、伞、蛇等物象征风、调、

雨、顺。此对铜天王像,铜质细腻,包浆自然。

两尊天王像头戴宝冠,耳侧缯带飞扬,双目圆鼓,面部肌肉鼓胀。

身着甲胄,足蹬高靴,形象威武彪悍。甲胄形式繁复,但刻画精

细,层次分明,具有极强的立体感。整体造型大方,雕工精细,

品相完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第220页

第221页

第222页

2118  阿弥陀佛接引像

中原  明代

铜  高 43 厘米

RMB: 150,000-200,000

接引佛是西方净土世界的教主,只为解众生之苦,故发四十八大愿,

在历经累世修行之后,报得极乐净土,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随

时准备接引功德圆满的往生者,故亦称接引佛。凡人寿终之时,阿弥

陀佛来迎亡者往生西方净土,故造像常为立佛,且手作来迎印,并产

生丰富多元的图像变化,同类姿态于早期印度造像中即有范例。

此尊接引佛脸型宽厚饱满,长耳垂肩,双眼微垂,鼻梁挺拔,嘴角微抿,

神情肃穆慈祥。身躯挺拔,双肩宽阔,袒露前胸。左手于腹前结禅定印,

右手自然下垂结来迎印,着袒右肩式袈裟,衣纹劲秀流畅。衣缘錾刻

花纹,工艺精致,富有装饰性。仪态颇为端庄肃穆,立于仰覆莲座上,

莲台表示他愿意接引众生死后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右手下垂表示他愿

意满足众生的愿望。造像工艺精湛,品相较佳,颇为难得。

第223页

2119  释迦牟尼佛唐卡

西藏西部  13 世纪

棉布矿物胶彩  纵:51.5 厘米 横:34.5 厘米

RMB: 300,000-500,000

自公元 10 世纪末,佛教复兴之火在西藏西

部地区点燃,藏西以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

不仅在西藏佛教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的一笔,在西藏佛教艺术上,也有着极为重

要的历史贡献和艺术地位。藏西佛教艺术不

仅见证了克什米尔艺术在西藏圣地的传播与

再造,也展现了东北印度帕拉艺术在雪域高

原的传入与发扬,还用一幅幅精彩绝伦、气

韵非凡的唐卡绘画作品书写了尼泊尔艺术对

东北印度帕拉艺术的继承以及与西藏佛教艺

术的融合。此次中贸圣佳佛教艺术专场推出

的这幅释迦牟尼佛唐卡无疑就是 13 世纪藏

西风格唐卡的代表之作。

此幅唐卡正中,释迦牟尼佛头饰螺发,顶置

牟尼宝珠。面庞丰圆,额部宽广,五官集中,

眉眼上翘,嘴含笑意,突出了佛祖的慈悲与

关爱。上身躯体健硕,着袒右肩式袈裟,双

手举于胸前,结说法印。下身着僧裙,双腿

结跏趺端坐,下承莲花宝座。佛祖身后有拏

具背光,左右两侧胁侍菩萨面向佛祖侍立。

画面上方绘制有六位呈佛陀样貌的诸佛,除

手印外,身姿基本一致。其下有十四位菩萨

分居佛祖两侧。画面最下方绘制有多尊眷属

神灵。公元 13 世纪,由于古格王国的衰落,

以及藏中地区的佛教高僧远赴藏西地区弘

法,使藏西地区的佛教体系开始向藏中地区

靠拢,佛教艺术也从克什米尔艺术范畴向帕

藏艺术进行转化,其艺术作品反映出较多印

度帕拉艺术和尼泊尔艺术的风格特点,此幅

唐卡也不例外。画面中,神灵头光呈现椭圆

马蹄状,这是帕拉艺术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

主尊两侧十四位菩萨的坐姿,一腿盘起,一

腿屈立,其造型与阿旃陀石窟中的人物造型

十分相似,其艺术风韵显然与笈多艺术及其

继承者帕拉艺术有着极大渊源。同时,尼泊

尔艺术在绘画上得到充分体现,主尊背光中

涡旋状的卷草纹饰,人物头冠冠叶呈现水滴

状,五官更为集中且秀美,更为健壮硕大的

身躯塑造等,都是尼泊尔艺术的独有偏好。

另外,其细节绘制如顶部略显憨态的大鹏金

翅鸟,以及方形台座上形如猎狗的雪狮等,

则是藏西地区独特的审美意趣。在斯比蒂河

谷发现的三幅带有帕拉艺术风格的 13-14 世

纪唐卡绘画作品,以及拉达克地区的阿奇寺、

塔波寺壁画,都能找到和此幅唐卡十分近似

的艺术风韵。此幅唐卡的主尊为释迦牟尼佛

说法形象,主尊左侧的胁侍菩萨双手捧贲巴

宝瓶,右侧的胁侍菩萨肩上饰有牟尼宝,其

上还绘制有十四位菩萨,这与一幅鲁宾博物

馆收藏的 14 世纪释迦牟尼佛唐卡(https://

www.himalayanart.org/ 编号:65135)有着十

分类似的构图形式,也能印证此幅唐卡的绘

制时代和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此幅释迦牟尼佛唐卡布局传统,

用色厚重,人物绘制古意盎然,展现出 13 世

纪前后藏西地区佛教绘画风格艺术的独特魅

力,对研究 13 世纪前后藏西地区佛教绘画艺

术有着极大作用,虽然略有残破,但仍不失

为收藏和鉴赏的绝佳画作。

参阅:鲁宾博物馆藏 14 世纪释迦牟尼佛唐卡

(https://www.himalayanart.org/ 编号:

65135)

参阅图

第224页

第225页

2120  宝冠

尼泊尔  16 世纪

铜镀金  高 26 厘米

RMB: 无底价

皇冠在宗教上被视为神圣的代表,更是一种

精神和权力的象征,因而自然耗尽物力、财

力,由能工巧匠们花尽心思雕琢而成。这种

精美复杂的尼泊尔皇冠一般是由金刚乘的大

主祭在尼泊尔举行宗教仪式时佩戴,在佛教

的体系中,金刚师统领最高体系,正如此顶

五方宝冠所示,宝冠出五瓣叶,类此样式多

称五佛冠或「五方宝冠」,亦可称「五智冠」、

「五智宝冠」、「五宝天冠」、「灌顶宝冠」,

为菩萨或观音常见的冠饰之一。五瓣上常见

五方佛像,中央象征大日如来,另四处则象

征东南西北四方,用以表示五智圆满之德。

菩萨戴五方佛冠表示五智圆满,又五方佛冠

有寓含着「教主」或「主」的位阶,如大日

如来,被尊为密教教主,观世音菩萨为圆通

教主,地藏王菩萨则为幽冥教主。另外,四

大天王护法也是头戴五方佛冠,以示其各为

东、西、南、北天,各天之天主,故头戴宝

冠者多属身份等序尊贵者。

此件尼泊尔宝冠做工极为精细,锤

鍱技艺精

湛,原通体鎏金,分为四层:冠顶为一支金

刚杵,中股尖锐粗壮,衔接的每只侧股都敦

厚有力,莲瓣细腻规整,锐利饱满,瓣叶弧

度更是张力十足;珠饰纹边缘与缠枝花卉纹

之间开光可见佛教八吉祥纹,卷叶纹为地,

腰部中央有火焰,两侧是如意宝珠;宝冠中

央有五化佛,用以表示五智圆满之德,浮雕

纹样繁缛华丽,珍贵难得。此件五方佛冠兼

具很高的宗教价值和艺术价值,体现了纽瓦

尔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创造力,此类艺术品因

受到制作工艺的限制,存世量极少,布达拉

宫藏有一件 11 世纪的尼泊尔皇冠,英国伦

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了一顶

17 世纪的尼泊尔皇冠;美国纽约大都会博

物馆收藏了一顶 18 世纪的皇冠,可作参考

比较。

参阅:尼泊尔宝冠 2015 年邦瀚斯 高 30.5cm

成交价 USD161000

参阅图

第226页

2121  莲花手菩萨像

克什米尔  11 世纪

合金铜  高 18.5 厘米

RMB: 100,000-150,000

纪录:巴黎邦瀚斯。

莲花手观音菩萨是观音菩萨中最常见的形

象之一,关于莲花手之称,《印度佛教图

像志》一书中认为:“无量光佛作为西方

极乐世界的教主委派其助手—莲花手菩萨

负责行动和创造”,显然当观音菩萨依据

无量光佛的教令救度众生时,皆可称为“莲

花手”。因此“莲花手”之称并非来自于

某种特定形象,应是来自于宗教职能,即

救度六道众生之苦之意。

此尊造像头戴宝冠,高束发髻,面部较圆,

双眉细长,眼睛呈鱼肚状,为克什米尔地

区的典型特征。身着菩萨装,身后飘带垂

落,身体健壮,短裙呈左短右长样式,胸

部肌肉感突出,双腿修长有力,略微分开

的直立姿态,在同时期克什米尔造像中十

分常见。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牵乌巴拉花

茎,上绕至肩,绽开于耳际。站立于莲台上,

是莲花手菩萨像的标准样式。菩萨身后背

光为葫芦形,阴刻有火焰纹,加之莲座之

下再配矩形方座的装饰风格,藏西地区对

克什米尔风格造像风格的继承与再现。此

尊造像铜质精良,装饰简洁,充分体现了

早期造像的鲜明艺术特征,经过一千多年

的传世供养仍保存完好,可见其珍贵程度,

加之其慈悲救助的宗教精神内涵,值得关

注收藏。

参阅 1:2015 年 纽 约

蘇 富 比,Lot0416,

十一世纪 铜莲花手观音立像,成

交价:USD 35,000

参阅 2:瑞士莱特伯格博物馆藏,十一世纪,

藏西克什米尔风格莲花手菩萨像

参阅图 1 参阅图 2

第227页

第228页

2122  莲花手观音像

克什米尔  8 世纪

合金铜  嵌银  高 21 厘米

RMB: 400,000-500,000

克什米尔造像在佛教艺术史上非常重要。如今西藏

阿里古格王朝所遗留的造像艺术基本上是受早期

克什米尔的影响。

此尊观音合金铜铸,观音头戴宝冠,冠页高耸,

正中有释迦牟尼化佛,是观音菩萨的标志,面容

颇具异域风格,额头宽广,额间白毫凸显,双眉

细长,双目上挑,鼻头高峻,下颚收敛,上身袒露,

颈部饰项链,下着轻薄贴体的长裙,衣纹以湿衣

状呈现。一腿自然下垂踩踏莲花,一腿盘于宝座,

呈自在坐姿。身躯微前倾,左手膝前执一束莲茎,

作冥思之状。长方束腰台座,左右置雪狮护卫,

方台之下又有覆莲式宝座,莲瓣两层,相互叠压,

宽圆饱满,写实而具有生命力。

参阅:《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第 125 页 19F 图,

ULRICH VON SCHROEDER 着,布达拉

宫藏,2008 年。 参阅图

第231页

第232页

2124  大日如来佛像

北京宫廷  清雍正(1723-1735 年)

铜镀金  高 33 厘米

RMB: 1,000,000-1,200,000

第233页

第234页

在藏传佛像艺术体系中,清代宫廷造像以其独

特的风格和庞大的存世量向来受到学术界和市

场的高度关注,但迄今为止大家关注的清宫造

像主要集中于康熙和乾隆两个时期,而对于其

他时期造像特别是介于康熙和乾隆之间的雍正

时期造像却是问津者寥寥。究其原因,它与雍

正时期造像存世稀少有关,但更与学术研究与

实物的严重脱节有极大关系,因为市场上偶尔

有一些可以断代为雍正时期的造像现身,而没

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成为雍正造像研

究的有益资料。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铜镀金大

日如来像就是一件可以断代为雍正时期的宫廷

造像作品,其诸多独特的艺术特征可为雍正宫

廷造像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依据。

此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形似塔状,大

耳齐垂于肩。面相饱满,额部高广,双眉上挑,

双目低垂,隆鼻小嘴,五官端正庄严,神态安

详宁静。宽肩细腰,身躯壮硕。上身披袒右肩

袈裟,下身著僧裙,左肩搭袈裟一角。衣纹简

洁,仅于领口、袖口和小腿处刻出条状的衣边,

余处光洁圆润,凸显出身躯的自然起伏与变化。

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均置于胸前,

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拇指和食指相拈,

结转法轮印,显示了大日如来特有的形象特征。

身下莲座造型规范,上下边缘以均匀的连珠纹装

饰,莲瓣颀长饱满,排布整齐,环饰于台座前

方半周。莲座底部有装藏,底沿可见密布的剁刺,

以固定封藏的底板,封底板中央刻有精美的十

字杵(又称羯磨杵)图案,显示了具有护持功

用的佛教特殊用意。整像造型完美,法相庄严,

工艺精细,体量硕大,品相一流,充分展现了

清代皇家艺术的风格特点和华贵气象。

这尊佛像以硬朗的身躯和精细的工艺体现了清

代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但同现在常见的清代

宫廷造像相比,其风格和工艺显得非常特殊,

既有别于康熙宫廷造像,又不同于乾隆宫廷造

像。通过比较分析,它与几尊已知的雍正时期

造像在一些细节特征上非常接近。现知最可靠

的雍正宫廷造像是一尊“大清雍正年敬造”款

铜镀金弥勒菩萨像,最早由收藏家夏景春先生

收藏,笔者曾为它专门写过一篇研究文章,发

表在 2002 年《收藏家》第 9 期上。此像风格非

常独特,虽然不同于康熙宫廷造像风格,但可

以明显看出它与康熙造像的密切关系,如它的

花冠、面部、衣边、莲花瓣等刻画得非常精细

讲究,就明显是从康熙宫廷造像风格继承而来。

因此可以明确判断它是一尊标准的雍正宫廷造

像。还有几尊可以判断为雍正时期的造像,是

康熙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亲手雕造的三十五佛

组像。目前发现了两尊,一尊收藏在首都博物馆,

是金刚不坏佛像,另一尊为国内私人藏家收藏,

是斗战胜佛像。这两尊佛像体态舒展优美,莲

座及莲瓣形式类似于明代西藏和内地宫廷造像,

带有明显的复古之风。虽然其风格不同于雍正款

弥勒菩萨像,但基于雕造者允礼的生平及皇家

身份,其年代基本可以确定在雍正时期,产地

和风格应当与皇家有密切关系。它们对于雍正

时期的宫廷造像定当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于

我们研究雍正宫廷造像风格也具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特别是现已发现多尊与果亲王造像风格

完全一致的佛像,它们的体量比果亲王造像稍

大,表现题材也多为佛陀像,可能属于五方佛

的题材范畴,台座下方边缘刻有藏文佛教偈语。

这几尊造像足以见证果亲王造像风格在当时宫

廷或内地藏传造像艺术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对比上面两种具有明确纪年的雍正时期皇家造

像,我们可以发现这尊大日如来像多处特征与

其一致。主要有三处:一处是佛像的面部及五官。

面形饱满圆润,面部中央明显前凸,以至脸颊及

额部呈现有弧度的削斜。五官的刻画极为写实,

双眼的上眼睑呈弧形,眼角似鱼尾一般,高挺

的鼻梁刻出了鼻翼,双唇有轮廓分明的优美唇

一尊风格独特的清宫造像

—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

第235页

参阅图 1 参阅图 2

参阅图 3 参阅图 4 参阅图 5

线。这两处特征与雍正款弥勒菩萨像如出一辙,

看上去端庄秀美。再一处是台座上的莲花瓣,

形制颀长饱满,曾普遍流行于明代西藏和内地

宫廷造像上,虽然它在清代宫廷造像极为罕见,

但在雍正时期果亲王亲造佛像和果亲王风格造

像上可以看到完全一致的表现形式,由此也可

判断它的年代及风格来源。另一处是衣纹的表

现。它完全采取了古老的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

手法,全身几乎无衣纹,仅于领口、袖口和小

腿处刻出几道条状的衣边。这一表现形式亦可

见于雍正款弥勒菩萨造像上。另外从现知的几

尊清代早期宫廷造像上,也可看到同样的表现,

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早期铜镀金白度母像等,

它们也大多被学术界和艺术品市场认定为雍正

时期造像或雍正时期的宫廷造像。

综上可见,这尊铜镀金大日如来像是一尊风格

独特的清代藏传风格造像,虽然它没有明确可

靠的历史来源,但根据其艺术特征,通过与现

知几尊清代雍正时期皇家造像进行对比研究,

基本可以认定它就是雍正时期的宫廷造像。对

于清代雍正宫廷造像艺术的研究,此像必将成

为又一件重要的实物资料。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参阅 1: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

铜镀金四臂观音菩萨像 高 73 厘米

参阅 2:夏景春旧藏“大清雍正年敬造”款铜镀

金弥勒菩萨像 高 24 厘米

参阅 3:首都博物馆藏果亲王造铜镀金金刚不坏

佛像 高 14 厘米

参阅 4:辽宁博物馆藏铜镀金宝生佛像 高 15 厘米

参阅 5:故宫博物院藏清早期铜镀金白度母像 高

30 厘米

第236页

第237页

2126  释迦牟尼佛像

元宫廷  13-14 世纪

铜镀金  高 18 厘米

RMB: 600,000-800,000

此像表现的即为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标准造像。佛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髻顶安置宝

珠,大耳垂肩,脖颈处刻有三道蚕节纹,显示了佛陀不同凡俗的相好特征。面形上宽下窄,

呈倒三角形,额部高广,眉眼上挑,眉间饰圆形白毫,隆鼻小嘴,形象生动写实,展现了

佛陀不同凡俗的庄严和寂静。上身着袒右式袈裟,下身着僧裙,衣纹采用古印度萨尔纳特

式表现手法,仅在领口、袖口、小腿和和袈裟下摆处用刻花衣边及联珠纹表现,余处光洁

无纹,充分显露出躯体的自然起伏和变化。双腿结跏跌端坐于莲花宝座上,身姿挺拔有力,

左手置双膝上,右手置右膝结触地印。莲座造型周正,上下边缘各饰一周粗大的连珠纹,

莲瓣宽大饱满,头部略有卷曲,形制美观大方,上下对称分布,环绕莲座一周。莲座下部

封底已开,装藏尽失,但从打开的内膛可清晰看到内膛的面貌,为造像时代、产地和工艺

的研判提供了更多依据。以合金铜铸造,表面镀金保存完好,亮丽悦目。整体造型完美,

法相庄严,胎体厚重,工艺讲究,具有元代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

此像风格也受到了尼泊尔艺术影响,尤其是它的面部和全身的衣纹表现手法具有尼泊尔艺

术鲜明特点,但在整体及局部造型上融入了更多的西藏本土审美情趣和表现技法,因此它

也是一尊尼泊尔和西藏艺术相互融合的结晶。类似造型风格的元代宫廷造像目前发现有多

尊,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元至元二年(1336 年)铜释迦牟尼佛像与此尊造像十分相似,

为此尊释迦牟尼佛像的时代提供了重要依据,由此可以判定此尊佛像的年代为十四世纪上

半叶的元代后期风格。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 元大都释迦牟尼佛像

参阅图

第238页

第241页

2127  阿弥陀佛接引像

中原  明代

铜漆金  高 55 厘米

RMB: 600,000-800,000

明代宫廷造像是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宫

廷御用监“佛作”制作的汉藏风格造像,

主要用于赏赐西藏上层僧侣,为朝廷推

行的宗教笼络政策服务,具有无与伦比

的历史、艺术、工艺和宗教价值。永乐

宫廷“御用监佛作”作为最高权力的佛

像制作机构,汇集了中原、藏地和尼泊

尔的造像高手。他们继承了元代宫廷造

像“西天梵相”风格,在力求符合佛法

原旨和仪轨的同时,提高冶炼和铸造技

术,以别出心裁的构思,铸成独特的宫

廷风格,使得造型更加完美成熟,彰显

出雍容华贵的皇家艺术气派,见证了明

代汉藏民族之间的融洽关系和频繁的文

化交流,是明朝宫廷艺术的集大成者。

此尊阿弥陀佛像表面漆金,头饰螺发,

肉髻隆起,髻顶安宝珠;额际高广,大

耳垂肩,面相饱满圆润,五官刻画精细

入微;双眉似弯月,眉间饰圆形白毫,

双目直视前方,目光有神,隆鼻方口,

小巧秀丽;神态寂静端庄,庄严中又蕴

含着慈善之意。双肩宽厚,腰部收束,

躯体柔软,肌肉饱满有力。身着袒右式

袈裟,袈裟紧贴身体,衣纹线条流畅优美,

以写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丝织物本有的

质感。左手置于胸前结禅定印,右手下

垂做接引印。接引印亦为与愿印,表示

他能满足众生的愿望,接引众生死后去

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双腿直立,

双足微微分开,跣足而立,下承高束腰

仰覆莲座。双手双足,饱满而丰有弹性,

手指脚趾灵巧生动。整体造型端庄,比

例匀称,工艺精细,法相庄严;合金铜

铸造,铜质细密,表面金色饱满悦目,

虽局部脱金,但仍然显示出富丽堂皇的

气象。

这尊造像表现的是阿弥陀佛接引像,阿

弥陀佛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

《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是琼楼

玉宇,莲池中宝莲盛开,到处是奇花异

卉,鸟语花香。人死后灵魂往生到那里,

有仙人歌舞奏乐,衣食供养。接引佛为

阿弥陀佛在汉地寺庙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其能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而得名。明代宫廷造像是由明代宫廷造

像机构和皇家御用工匠精心雕造的佛教

造像。众所周之,永乐宫廷造像在题材

上以藏传佛教为主,但这尊阿弥陀佛接

引像却属于为数不多的中原汉传造像题

材,在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242页

第245页

第246页

2128  观音菩萨坐像

中原  明代

木漆金  高 85 厘米

RMB: 1,200,000-1,500,000

纪录:德国纳高。

观音菩萨在佛教里有多种形象,每种形象都代表着一种佛教思想,带动着宗教

教化的功用,都是观音慈悲与智慧的化现。自在观音造像独特之处,在于一改

佛教造像直立或盘膝打坐的姿态,其坐姿予观者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感觉。

自在观音,梵语是“阿缚卢多伊伐罗”,意为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

号的悲苦之声。在佛教诸大菩萨中,观音菩萨更是以慈悲著称,他的慈悲心愿

最伟大、突出,故也是世间崇奉的常见造像题材。

此尊木雕观音像面相丰腴,修眉细目,嘴角上挑,神态寂静慈祥;戴宝冠、璎珞、

臂钏、手镯等华丽的菩萨宝严;宝冠正中端坐化佛阿弥陀佛,为其身份标志;珞腋、

帔帛与裙裳衣纹流 畅优美,富有轻柔的质感。观音左腿横盘,右腿支起,即转

轮王坐姿,左手呈托举状,右手搭于右膝,为水月观音的造型样式。通常称此

造型者为“自在观音”,也名“世间尊观音”,汉地命名习惯称其为水月观音。

这样姿态优雅的观世音菩萨,是最能表现观音大自在神态的一种造型。

此像具有明显的明早期造像特征,尤其是衣纹的表现手法、U 形连珠式璎珞、

莲花座的样式等均反映出永宣造像的艺术风格。观音衣饰繁缛得当,衣纹飘逸

流畅,装饰自然,神态生动传神。整像为木雕所制,体量硕大,气势恢宏,是

一尊明代永宣时期极为罕见大型造像佳作。

来源图

第249页

2129  雪山大士像

中原  清代

木漆金  高 70 厘米

RMB: 500,000-800,000

此尊雪山大士像木胎漆金而成,沿袭经典造型,瘦骨嶙峋,双肩耸立,屈左膝,

蜷右腿,双手交叠置于左膝之上。造像取材上乘,木质光洁柔润、纹理细腻,

色彩已由浅而深,逐渐呈红棕色,更给人以古朴典雅、天然尊贵之美感,历经

数百年之岁月沧桑,更凸现大士冥想入定之忘我精神。当年造此像者,一定深

谙佛理,借刻刀弘扬梵音妙果,罗汉历历可数的脊肋,着力彰显苦修之无我,

罗汉消瘦,面容安祥,双目闭阖,静思证菩提。此件雕像将佛家至高的“止息

散心,专注一境”的禅定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以往传说中令人感到神秘的

佛祖金身,具化为一个平易亲切之长者的形象,既散发出宗教的庄严神圣,又

平易近人。

瘦骨罗汉,又称雪山大士、雪山童子、雪山婆罗门。其故事最早出现于南北朝

传译到中国来的佛教经典《大般涅盘经》中: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本为古印度

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但因目睹众生疾苦,即抛弃权位入雪山苦行,“唯

食诸果……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庵,被鹿皮衣”,静坐思维,不避风

雨,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身体也变得极度消瘦,筋骨暴露,却终于在痛苦中

得道,参透成佛。这一故事随佛教传入中土,历经隋唐,也逐渐家喻户晓,深

入人心。凡俗之身如能经得起苦行的考验,便可修成正果,更常被用来赞誉人

们安贫乐道的志趣。

背面图

第250页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线上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