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主动收集起来,兑换成实用的生活用
品,这一做法让流口村刮起了“环保风”。
����年,该做法得到省委主要负责同志
高度肯定,“垃圾兑换超市”也换了新名
字,变成了“生态美超市”。
村民保护了环境,环境也给了村民
良好的反刍。随着环境的改善,世代以茶
叶为生的村民发现鲜叶收购的价格不断
上涨,从����年的��元/斤上涨到����
年的���元/斤。好环境引来了众多游客,
美术学院的学生也到村里来绘画写生,
村里人气不断集聚。村民对保护环境有
了更深的认识,升华成了一种自觉行为。
党员带领村民自发成立起了护林队、护
河队,每周到山里、河道沿线巡逻,对网
鱼、随意丢弃垃圾等行为及时制止。流口
村还组建环境保护宣讲队,发挥村里的
老人特别是老党员作用,向村民宣传生
态环保理念。村“两委”准备建设村集体
茶厂,让更多村民享受到环境改善带来
的“红利”。
流口村的变化也让邻近乡村看到了
发展的希望,“生态好也是生产力”的理
念已成为共识。
流口村于2014年被列入第三
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获
全国第九届“母亲河奖”绿色项
目奖,2018年被评为省级“一村
一品”专业示范村,2021年被评
为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的乡村实践
村民在生态美超市兑换后的笑脸
192
“一江清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年�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
席的习近平同志对新安江流域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浙江、安徽两省要着眼大
局,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拉开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的大幕。十
年来,黄山市共投入���多亿元用于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有效改善了新安江水质,也大
大带动了全流域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的发展。今日的新安江,水质总体保优并稳定向
“十年磨一剑”
铸就全国生态补偿第一江
新安江生态文明实践中心: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193
好,跨省断面水质连续��年达到生态补
偿考核要求,每年向下游浙江省输送近
��亿立方米清水。
作为黄山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
明思想、全面展示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
成效的综合平台,新安江生态文明实践
中心于����年�月启动建设,����年��
月建成。中心总面积����平方米,采用
声光电技术,生动展现“山水新安 人文
共美”“创新新安 使命担当”“绿色新安
源源大观”“数字新安 时代引领”等丰富
内涵,累计接待国家及各省市重要嘉宾
����余人。
目前,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正迈向
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建
设的新阶段。黄山市围绕样板区建设和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聚焦新安江水环境
水生态保护提升和资金、产业、人才等市
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部署实施了生态
质量巩固提升、绿色产业提质增效、生态
产品价值转化提升、区域发展合作联动、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升等五大行动、��
个重点项目,将“新安江模式”从“生态共
保”延伸到“产业共兴”,构建与黄山生态
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的
现代产业体系,真正将黄山建成“两山”
理论的生动实践地。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的乡村实践
194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秀美歙县,地广物博。如何将生态资源向外推介,如何让生态
产品赢得市场,是歙县近年来持续探索破解的难题。
近年来,歙县投入百亿元,实施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项目��余个。一个个生态产业
创意碰撞萌发,一件件绿色生态产品进入市场,一项项生态文旅项目落地实施。政府搭
台,商贸唱戏,农文旅集团成立了,数字乡村试点了。在农、商、文、旅、体融合嫁接,生态
价值转换变现上,歙县逐渐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两山”理论实践新路径。����年歙县
“两山”基地首创首成,歙县数字乡村馆作为实现“两山”价值转换的重要线上平台应运
而生。
数字赋能新时代新安山居图
歙县数字乡村馆: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195
系,目前已入驻电商企业��余家。通过线
上线下双力齐发,数字乡村馆使优质、健
康、绿色的农产品形成从田间地头到千
家万户的完美闭环。
数字乡村馆已举办各类数字经济研
修班、电子商务知识培训班、“陶园计划·
学归桃乡”电商直播沙龙班等实训活动
��余场,实现“培养本地人,链接外地人,
销售本地货”的良性循环。
数 字 乡 村 馆 以“连 接 乡 村、深 度 赋
能”为使命,致力于乡村、生态、农业资源
开发以及资产数字化建设发展,集要素
资源管理、交易、服务于一体,实现对集
体资源、资产的全程动态监管。数字乡村
馆在推广展示生态资源的同时,围绕闲
置资产盘活、农业产业发展、文旅产业提
质,充分调动资源资产库,以透明化交易
和不见面交易方式,实现生态资源的区
块链交易,让数字乡村建设与“农、商、
文、旅、体”深度融合,实现了“两山”资源
的数字转化。
歙县数字乡村馆引入阿里巴巴集
团,通过政府引导、国企牵头、市场运作,
建设歙县电商产业运营中心,开设“歙”
采缤纷展示区,提供专业化运营服务,形
成综合型区域电商产业运营公共服务体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的乡村实践
“两山”转化平台展示大屏
“歙”采缤纷系列产品陈列区
196
新安江山水画廊,全长约��公里,西
起歙县王村镇烟村,经雄村、徽州古城、
南源口、坑口、深渡、武阳、小川、新溪口,
东至街口,覆盖��个乡镇。近年来,歙县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新安江保护
为 抓 手,以 绿 色 发 展 为 路 径,全 面 实 施
“生态+”和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构建山水
相济、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
区。
歙县紧紧围绕“一江清水出新安”目
标,铁腕“治江、护江”,先后投入��多亿
元实施新安江流域污染防控。全县完成
改厕�.�万余户,累计建成污水处理站
���余座、生态美超市��家和巡回兑换
点��处。推进县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日
处理量提升至�万吨/天,排放标准从国
标一级B提升至一级A。启动新安江十年
禁渔,新安江干流及练江、昌源河、街源
河 、布 射 河 水 域 实 行 全 年 禁 捕 ,全 县
����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实施���米
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
新安江山水画廊: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197
水 位 线 以 下 土 地 退 耕 还 湿 还 林 ,完 成
����余户����亩耕地退耕。基本完成凤
凰岛、大川岛、中滩等“十大湿地”建设。
立足新安江山水画廊,大力实施“生
态+”发展战略,整合沿线绝美自然风光
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借助“多媒体+多平
台+多渠道”,全力塑造百里大画廊新品
牌。策划举办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枇杷
节、油菜花节、丰收节、百公里越野赛、马
拉松比赛等“徽文化·大地艺术季”系列
活动,积极开发“周边游”“微度假”产品,
推出“红、绿、金、徽”�条特色旅游线路。
新安江百里大画廊入选����“中国体育
旅游十佳精品线路”、“皖浙�号旅游风景
道美丽之旅”、安徽省五大精品线路和十
大“驾游安徽”精品路线,沿江生态旅游
如火如荼。千百渡生态创意园、山中天谷
景区和新安江山水画廊丝绸文化园等相
继开放,卖花渔村、小川古稔村、九砂古
村等成为网红打卡地,沿线建成民宿农
家乐���余家、精品民宿��余家。����年
新安江百里大画廊沿线接待游客���余
万人次,带动百姓年增收约�亿元。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的乡村实践
九姓捕鱼表演
198
镜头里的秀美乡村
空中俯瞰,黄山市的版图犹如一片枫叶,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让这座“中国十
大秀美之城”显得清新灵动。散落在黄山大地上的美丽乡村,就是这座秀美之城的重要注
解。她们让李安、张艺谋、陈凯歌等著名导演流连忘返,使之成为没有屋顶的摄影棚和没
有围墙的影视城。
在这里,很多村庄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却养在闺中人未识。早在����年,
黄山市敏锐把握摄影旅游蓬勃发展的趋势,率全国之先做出“建设百佳摄影点、发展摄影
艺术经济”的决策。目前,已面向全球推出具有自然、人文、纪实等特色的“百佳摄影点”
���个。通过这种艺术化的表达、时尚化的诠释,坡山云海、石潭花海、天上木梨、木坑竹
海等一批隐藏在深山里的美丽风景被呈现于世人。
如今,黄山市依托“百佳摄影点”兴起的山区农村农家乐已发展到����多家,打造精
品民宿���余家,修建山区农村公路����余公里,建设美化提升自然人居环境���处。农
耕体验、踏青晒秋等旅游新模式广受欢迎,推动“美丽风景”变“美丽经济”,探索出一条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独特路径。
绿色发展
歙县杞梓里镇坡山村⸺歙县霞坑镇石潭村⸺徽州区呈坎镇容溪村⸺休宁
县溪口镇花桥村木梨硔⸺黟县宏村镇星光村木坑⸺祁门县箬坑乡石舜村降上
199
镜头里的秀美乡村
歙县杞梓里镇
坡山村
歙县霞坑镇
石潭村
徽州区呈坎镇
容溪村
休宁县溪口镇
花桥村木梨硔
黟县宏村镇
星光村木坑
祁门县箬坑乡
石舜村降上
200
摄影经济催生“云端”产业
歙县杞梓里镇坡山村:
坐落在黄山市歙县杞梓里镇境内的坡山村,是典型的皖南山村,村庄依山而建,良田
翠竹、山花绿树间民居错落。这里,水气极易聚集,一年中出现云海天数达���天以上,其
景观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翻滚,时而一泻千里。山中云雾缭绕,山间花团锦簇,徽派
村庄点缀其间,宛若人间仙境。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乡村夜色
201
从前的坡山村和许多偏远高山村落
一样,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宝地,却养在
闺 中 人 未 识。坡 山 人 住 在 画 里、吃 在 土
里,守着这座“风景银行”,却富不了口
袋,大多数家庭仅靠茶叶这一单一产业
维持生计,年轻人只能背井离乡另谋出
路。穷则思变,山里人也有自己的梦想,
大山也需要自己的追梦人。当时的村“两
委”干部立下誓言,势必要将坡山变成金
山!他们拿起相机拍美景、发布美照揽游
客,通过网络助推,沉睡的小山村逐渐开
始苏醒,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纷至沓
来,纷纷用“长枪短炮”记录着坡山村各
个角度的最美身影。����年,坡山村被
评为“黄山市百佳摄影点”,旅游发展的
大幕随之拉开。
如何推动“摄影经济”“观赏经济”向
产业振兴转化,实现民富村强,坡山村党
支部组织村民集思广益,最终确定要走
一条以农家院、农家饭、农产品为主题的
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一方面,村党支部以
摄影为载体,修徽派木质观光长亭,建石
质登山步道,硬化山中道路,创新环境治
理模式,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打造“桃红
李白菜花黄”的休闲场景,通过举办摄影
采风、美食文化等节庆赛事,建设“美食
聚集地”“时尚购物点”“网红打卡地”,全
面提升村庄品位,游客闻“香”而来,赏美
景、观云海、品美食,坡山村迅速走红。另
一方面,坡山村积极围绕业态打造做文
章,盘活闲置农房并进行改造升级,成立
农家乐旅游协会,引导村民发展独具风
格的农家乐,经过��余年努力,曾经的�
户农家乐已发展到如今的��户,数量和
规模上均实现突破。同时该村与周边景
点“打捆”规划、整体布局,全面提升休闲
旅游的服务质量,成为皖南地区镜头里
的靓丽倩影。
坡山村于2019年被列入第五
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
评为国家森林乡村,2022年被评
为中国首批天气气候景观观赏
地。
镜头里的秀美乡村
油菜花摄影节
202
摄影天堂的流量密码
歙县霞坑镇石潭村位于歙县南部,
距县城��公里,面积��.��平方公里,是
一座千年古村落。石潭村的云海独具特
色,因在独特的地形风貌上广植油菜,每
年三四月份,油菜花漫山遍野开放,高山
流云、峰云幻化、花现云间,如梦似幻宛
若人间仙境,被摄影界誉为“摄影天堂”。
石潭村有��个自然村组,绝大多数
坐落在高山之上,交通不便,再加上生产
资料匮乏、水源不丰富,村民收入仅能维
持温饱。为改变生存窘态,村民陆续外迁
谋生,村庄“空心化”日趋严重,呈颓败之
势。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张石潭的油菜花
照片在亚洲国际摄影展上获得大奖,让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沟受到了摄影界
的关注。近十年来,在自媒体和网络助推
下,全国各地游客、博主纷至沓来。村党
组织抢抓机遇,组织村民兴办民宿、农家
乐,外出的村民也陆续回乡创业,并辐射
带动新徽商回归,凋敝村落焕发新的生
机。目前全村民宿、农家乐已发展至��余
家,日接待能力超����人。
歙县霞坑镇石潭村: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石潭春色
203
石潭村于2014年被列入第三
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和
2022年两次被评为华东十大油菜
花胜地。
石潭旅游循环线坡陡路窄,随着自
驾游客增多,极易造成交通拥堵,并存在
一定安全隐患。石潭村每年需投入��多
万元用于保障游客安全,让村集体背负
巨大包袱。为改变这种状况,����年村
党组织探索出了“换乘经济”的新路子:
与歙县杭徽长途运输公司签订合作协
议,通过换乘方式将游客摆渡上山,长运
公司按车费一定比例支付村集体服务和
劳务费用,这让集体经济实现了扭亏为
盈。����年油菜花季共接待游客��万人
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超���万元,村民增
收超���万元。
为让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石
潭村以花为媒,以云为引,巧借全域旅游
“春风”,在一季花的基础上,精心擦亮
“金花闹春、葵花争夏、红叶醉秋、寒梅傲
冬”的四季主题名片,实现不同季节旅游
亮点循环交替。配套打造下汰、北山、湖
山等一线串珠循环线网红打卡点。同时,
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加速旅游与各领
域产业深度融合。以土地流转、闲置农房
收 储 利 用、统 一 茶 园 改 造、全 域 绿 化 美
化、古村落保护为抓手,全方位夯实农文
旅基础。恢复“舞草龙”“晒秋”等传统民
俗活动,策划举办油菜花艺术节、书画摄
影大赛等系列推介活动,提升文旅品位。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民宿经
济等新业态,扩大农村就业门路,增加农
民收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镜头里的秀美乡村
石潭村下汰:祈春
204
几年前,一张名为《秀美丰乐湖》的风景照在微信、微博中迅速传播,网友们纷纷打
探照片出处,询问树在何处、搜索景在哪里。从此,容溪村湖边那棵古老的树桩“枯木逢
春”,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偏居一隅的容溪村一举成为了“网红打卡村”。
湖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年建设丰乐湖水库时移民形成的容溪村,处在华东
地区海拔最高湖泊之滨,一度交通不便,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循着这张照片,容溪村发
一张照片带红的村庄
徽州区呈坎镇容溪村: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春之乐章丰乐湖
205
容溪村于2012年被评为安徽
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19年被评
为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
生了巨大变化,摄影爱好者在这里栉风
沐雨,只为那棵丰乐湖畔千年苦槠,只为
拍得一张绝美照片。随着客流量的增加,
逐渐带动了小容香榧、高山辣椒、农家火
腿、毛竹笋干等农副产品远近闻名。
徽州四季皆美景,丰乐湖畔更如此。
湖中,两座浮桥连接着观仙岛和金牛岛。
乘一叶扁舟在湖中,用手中的相机可以
定格容溪四季美景,春天里漫山遍野的
映山红格外妖娆,夏日时“烟波澹荡摇空
碧”的绝美风景引人入胜,秋色中斑斓多
彩的群山与碧蓝深邃湖面相映成趣,在
冬日既能看到“日暮苍山远”,也能“独钓
寒江雪”。村中,返乡村民经营的精品民
宿罗家寨欢迎八方来客,几栋老宅叠山
而建,石阶回廊相连,可遥望湖光潋滟;
来自合肥的新农人盘下了老村部,打造
了集住宿、餐饮、文创、营销为一体的文
旅综合体。
未来已来,容溪村还将积极打造马
安山民宿集群,实施水上综合娱乐项目,
力争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充分依托摄影
新业态,进一步提升“仙姿容溪”微景区
品质,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百万元。
镜头里的秀美乡村
网红树 容溪秋色美如画
罗家寨民宿
206
木梨硔自然村隶属休宁县溪口镇花桥村,坐落于海拔���多米的山脊上,背倚海拔
近千米的苦竹尖山脉,其余三面皆为悬空,时刻与山峰为伍,与云海相伴。小村形如骆
驼,仿佛正行进在茫茫山川间;几十户徽派民居,依山就势而建,古朴自然,呈阶梯状分
布,高低错落有序,尤其在雨霁初晴之时,云海浮沉,烟雾缥缈,颇有仙境之感。被誉为
“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
悬在高山上的最美村落
休宁县溪口镇花桥村木梨硔: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207
花桥村(木梨硔)于2013年
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
录,2016年被列入省级美丽乡村
建设中心村,2023年被评为安徽
省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
这样的绝美村落并不是一开始就璀
璨夺目的。昔日的木梨硔交通落后,只有
石板路跟外界来往,村里的青壮年全部
外出打工,只有十来个老人困守在家中,
是个非常贫穷的村子。����年,一位摄
影师在村里拍摄的高山云海风光图片在
全省获得一等奖,木梨硔从此名声大震。
����年,该村被列入“黄山市百佳摄影
点”,摄影为世人逐步揭开木梨硔的美丽
面纱。
守住青山绿水,更要守住古村落的
魂。有了良好的开头,当地村党组织抢抓
机遇,上山的道路拓宽了,景观照明灯、
太阳能路灯亮了,村民们都吃上了“旅游
镜头里的秀美乡村
饭”。如今,村里已开办农家乐��家,年营
业收入最高达到四五十万元。同时,建起
农家乐协会,出台了《木梨硔民宿季度考
核办法》,规范木梨硔民宿经营。此后,木
梨硔更是被新华社推介,成为人人向往
的徽州美丽村落。
天上木梨
208
竹海深处有人家
木坑竹海,又称皖南大竹海,地处宏村以东�公里,所在的木坑自然村隶属宏村镇
星光村。木坑竹海因著名摄影大师陈复礼的摄影作品《翠竹堆青》获国际金奖而名声鹊
起,由一张照片成就一个景区。李安导演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让她名气陡增。这里有
幽静的竹海、深邃的竹林小径,是邂逅爱情的圣地,也是夏日避暑的好去处。
木坑竹海四时景色各不相同,春日杜鹃红艳、竹笋挺拔,夏日篁竹堆青、清风蝉鸣,
秋日红枫翠竹、相映成趣,冬日漫天飞雪、银装素裹。竹海中蒸腾出的水汽形成乳白色
的云雾,常常将村舍紧紧裹住,有“海深不知处,绿波浮云端”之感。
木坑村坐落在山腰上,掩映在竹林中,古朴典雅,小巧玲珑,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
但也正因如此,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木坑村人均收入却很低,����年仅���元。近年
黟县宏村镇星光村木坑: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209
来,木坑村聚焦“原生态”,在保护好原
始 环 境 的 前 提 下 ,对 景 区 进 行 改 造 提
升,开展路面硬化、道路石板铺设、滑坡
治理、秀女湖清淤加固等工作。
木 坑 村 积 极 探 索“ 摄 影 + 旅 游 ”模
式,因 摄 影 而 兴 起 的 乡 村 旅 游,也 让 当
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许多村民在自
家 小 院 开 起 了 民 宿、农 家 乐,足 不 出 户
就能获得可观收入,近年来户均分红款
最高达到了����元。
“梦 中 竹 海 人 家,人 间 世 外 桃 源”,
到木坑听竹林“涛声”阵阵,看竹海深处
炊烟袅袅,别有一番意境。
镜头里的秀美乡村
210
相约春天 降上花开
祁门县箬坑乡石舜村降上:
降上是祁门县箬坑乡石舜村的一个自然村,本地方言中叫做“gàng上”,坐落在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级景区牯牛降的南坡之上,是黄山市百佳摄影
点之一。这里一年四季美不胜收,尤以春天的“降上开花”最负盛名,金黄的油菜花竞相
绽放,倾倒了无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近年来,降上利用好“百佳摄影点”平台,打出摄影牌、掀起摄影热、激活摄影游、催
生摄影业,通过举办油菜花摄影节和黄山���徒步赛事,吸引各地游客来此共赴一场
“春天的约会”,给这个昔日的原始村落带来了无限生机,也给所在的石舜村带来了发
展良机。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211
石舜村自然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
厚 ,村 中 的 马 山 、马 口 、栗 木 、下 汪 、上
汪、邬 家 等 自 然 村 均 为 千 年 古 村 落,现
有大小宗祠��座、明清古民居��余幢,
还有北上抗日先遣队办公旧址、红军藏
粮洞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
石舜村借助生态、古韵、红色等优质
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摄影经济和乡村旅
游,吸 引 致 富 能 人 返 乡 创 业,重 点 扶 持
的漫溪里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出了集
观 光、游 玩、实 践 于 一 体 的 田 园 综 合 体
特色品牌,年接待游客��余万人次,旅
游综合收入����余万元,谱写出文旅助
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镜头里的秀美乡村
212
绿水青山中的徽州天路
在徽州东南部茫茫群山中,一条条山路蜿蜒起伏,绵延伸向远方,沿线的璜尖、白
际、狮石等村庄犹如串在彩练上的颗颗珍珠,扮靓了被誉为“中国东部自驾游天堂”的皖
浙�号旅游风景道⸺徽州天路。
徽州天路平均海拔���米以上,沿途有峡谷、瀑布、古树、云海等自然景观,以及时隐
时现的古村落。这些曾经最偏远贫穷的乡村,村“两委”和村民万众一心,将羊肠小道一
步步拓宽为柏油马路。从此,天堑变通途。
昔日深山偏僻村,今朝旅游红火地。在建设海拔千米以上百里天路、百家餐饮场所、
百家民宿客栈“�个���”目标的引领下,徽州天路突破了行政区域的壁垒。沿线各村充分
挖掘当地特色资源,着力吸引寻幽探胜的八方游客,体验原生态的农村生活,推动美丽乡
村引流和农特产品销售,在崇山峻岭中书写着火热创业新篇章。
绿色发展
休宁县源芳乡梓源村⸺休宁县璜尖乡璜尖村⸺休宁县白际乡白际村⸺
歙县狮石乡狮石村⸺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歙县新安江街口大桥
213
绿水青山中的徽州天路
休宁县源芳乡
梓源村
休宁县璜尖乡
璜尖村
休宁县白际乡
白际村 歙县狮石乡
狮石村
歙县璜田乡
蜈蚣岭村
歙县新安江
街口大桥
(歙县街口镇新门村)
214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微景点串起乡村风景线
休宁县源芳乡梓源村:
梓源村,位于徽州天路休宁段的起点,村内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绝佳,新娘房瀑布、
高山云雾茶园、徽州红旗渠等具有天然的“引流”气质。
村内交通闭塞,旅游点多但不成线,遇到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发展瓶颈。村“两
委”和选派干部结合“徽州天路”的开发,以“五微”行动为抓手,推动村庄走“文旅融合”
道路。积极邀请黄山旅游等市内多家文旅公司来村调研,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出谋划
策,把原来较零散的村内“微景点”进行串联,依托新娘房瀑布、徽州红旗渠等“梓源八
景”,精心打造泉水鱼养殖、猕猴桃、高山云雾茶基地,实现乡村休闲旅游和特色种养业
等融合发展。鼓励村民建设农家乐,制作土鸡汤、泉水鱼、有机蔬菜、农家土猪肉腌制的
梓源风光
215
火腿、柴火锅巴饭……形成吃、住、玩一
体的“微景区”。
旅游产品有了,让更多的人知晓梓
源,互联网成为了最好的方式,村干部
化身“乡村推介官”,走进直播间,对梓
源村进行推介。随着交通的便利以及名
气的提升,梓源村的人气不断增加,每
个周末来村里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个小
山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绿水青山中的徽州天路
梓源村于2016年被评为安徽
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
2020年被评为安徽省第二批国家
森林乡村,2020年被评为安徽省
文明村镇。
梓源村皖浙古道
新娘房瀑布
216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万亩竹海 笋干之乡
休宁县璜尖乡璜尖村:
璜尖村,深藏在璜尖岭万亩竹海中,境连两省三县⸺浙江省淳安县、开化县、安徽
省休宁县。璜尖地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特性非常适合毛竹生长,丰富的竹木资
源是当地人的绿色银行。靠山吃山,笋尖、笋衣、笋干是璜尖的三宝,有着“笋干之乡”的
美誉。综艺节目《十二道锋味》中的笋干,便采用产自璜尖���米以上高山的毛竹鲜笋,
经过蒸煮、烘干等工序加工而成。
苦于道路不通,优质的山货卖不出去,好的物品也进不来。����年始,璜尖群众就
以民办公助方式筹集资金修建公路。����年,省交通厅投资���万元,建成符合四级公
路等级的油路面工程,源璜公路“通行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路修通了,山里的好物成
了抢手货,璜尖鲜笋也获得了有机认证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笋干制作技艺获得黄山市
徽州天路鸟瞰图
217
绿水青山中的徽州天路
级“非遗”,精彩亮相合肥茶博会和上
海进博会。璜尖笋干的名气越来越大,
吸引力也越来越强,黄山市最大的区
域公用品牌“田园徽州”董事长还成为
了村里的村“两委”成员,璜尖笋干成
功签约成为“田园徽州”品牌首批特色
农产品,并在其线上线下旗舰店上架
销售。����年,璜尖村产出笋干、笋衣
等农产品����余斤,实现村集体经济
收入翻�.�倍。
2023年璜尖乡“田园徽州”产
业合作项目被评为省“万企兴万
村”行动典型项目。
村庄的变化让村民们充满了希望,村
里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发展起了农家乐,办
起 了 茶 厂 ,一 个 深 山 里 的 村 庄 正 悄 然 蝶
变。
雪景下的徽州天路
璜尖乡和田园徽州签约合作仪式
党支部书记在乡村振兴产业园直播带货
218
一条路改变一个村
休宁县白际乡白际村:
被誉为“江南墨脱”的白际村,����年曾被《中国农民调查》称为安徽省最偏远、最贫
穷和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村庄。如今的白际,已成为“徽州天路”上的户外天堂,成为沪
苏浙游客原生态旅游的首选地。
这些变化源于����年修通了“徽州天路”源白段。该段公路地处天目山脉余脉群峰
之中,全长��公里,平均海拔���米以上,最高海拔达����米。路段蜿蜒曲折,地势险峻,
大小弯道���余处,被誉为“皖南川藏线”。所连接的白际村,生态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
富,百丈冲瀑布、新屋古树群、人民公社等一批景点成为“网红打卡点”。村内现有农家乐
��余家、床位����余张,年接待游客��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近����万元,旅游产业已
然成为白际村的富民产业、支柱产业。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白际之春
219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白际村优良的生态孕育了众多品质好
的“山货”。公路没有开通之前,只能
靠“两条腿”翻山越岭,进出物资只能
肩 挑 背 扛 ,高 山 农 产 品 运 输 极 为 不
便。如今,大山深处茶叶、竹笋、箬叶、
红薯干等高山优质农产品不仅运得出
来,卖得出去,而且还价格不菲,人均
增 收 � � � � 余 元。伴 随 着 旅 游 业 的 兴
起,村党组织引导和支持群众发展红
薯干、香笋干等特色产业,打造出红薯干、
野葛粉、香笋干、山蕨菜“白际四宝”特色农
产品品牌,白际村现已成为“原生态”的代
名词。
白际村于2015年被评为安徽省
生态村,2020年被评为安徽省百家
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2023年
被列入第四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绿水青山中的徽州天路
世外白际 四季大美 梯田全景
白际之旅
220
“老区红”遇上“生态绿”
歙县狮石乡狮石村:
高山、云海、天路、温泉。选择一个雨后初霁的日子,从山脚出发沿着蜿蜒起伏的徽
州天路一路向上,穿越云雾和山林,就到了歙县最偏远的边陲小山村⸺狮石乡狮石村。
作为一个鲜有人知的世外桃源,这里曾经因大山的阻隔,村庄发展面临着如何“走进来”
“迈出去”的交通难题。����年的“十一”前夕,伴随着“徽州天路”全线拓宽改造完工,狮
石这个常年在幕后的徽州村落,正式走到了台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狮石村山好、水好,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在狮石村的
会议室中,村干部纷纷就村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大家的激烈讨论下,保护生态、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221
绿色发展成为了村庄发展的重要方向。
结合“徽州天路”边坡治理和覆绿工程,
村里建设了观景台两处,同时通过实施
“三名工程”,让“徽州天路”狮石段一跃
成为华东地区最高、皖浙赣边区最红、百
姓心中最美的天路。在村党组织的带领
和村民的勤劳奋斗下,狮石村不仅实现
了脱贫出列,还蜕变为一个网红村。
如 果 说 保 护“绿 色”是 夯 实 发 展 根
基,那么传承“红色”则是指明前进方向。
忆往昔,方志敏曾带领中国工农革命武
装在此开展活动,同时狮石村也是中共
下浙皖特委机关的所在地。狮石人深受
革命精神的洗礼,在当时有���余名村民
主动拿起钢枪走上了保家卫国的前线,
该村因此也被誉为“百红村”。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在如今的
村庄建设发展中,狮石村党组织始终不
忘 初 心,紧 密 依 托 红 色 资 源 优 势,围 绕
“护绿”“传红”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思
路,先后建起党群活动中心、红色狮石革
命村史馆、清贫文化礼堂。狮石村还充分
结合史实重修了红军路、烈士墓等革命
历史遗迹,让狮石村的红色文化变得更
加“光彩耀人”。
“护绿”功在千秋,“传红”利在万代。
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村集体和农户也
办起了农家乐和农特产品加工厂。����
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更是
达到历史新高的�.�万元和��万元,村民
的日子也在“红绿”融合间过得越来越有
味。
2022年狮石“红+绿”融合
发展典型入选省委组织部“双百
创评”优秀案例。
绿水青山中的徽州天路
红色教育活动
徽州天路狮石段
温泉农家乐
222
徽州天路上的“愚公岭”
蜈蚣岭村地处“徽州天路”街源片区璜田乡域内的高山上,距离歙县县城��公里,
整个村庄被绿水青山环绕。晴时,登山远眺,满目青山山遥遥,凹里人烟烟火气;雨时,
俯瞰云海,细雨打雾雾茫茫,云雾缭绕绕青山,恰似人间天堂。
����年《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题为《愚公岭》的报道,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蜈蚣岭
村闻名全国;时任蜈蚣岭大队党支部书记方佛先带领全村百姓“治山治水”“重整河山”
修建千亩梯地茶园的故事也随之传遍大江南北。��年来,在蜈蚣岭村历届村党总支的
红色引领下,一个“人多地少、地不成片、茶不成园”的落后山村,逐渐蜕变成一个皖南
山区最大人工石砌千亩梯地茶园的特色IP,勾勒出一幅高山梯地茶园风景如诗如画、
百姓生活有滋有味、村集体经济日渐丰厚的新时代新安山居图。
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优质白茶基地
223
蜈蚣岭村于2019年被列入第
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
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21年
被评为首届安徽美丽茶村。
十八大以来,蜈蚣岭村党支部依托
千亩梯地茶园,成立蜈蚣岭母树白茶保
护 基 地,培 育 繁 殖 出 叶 脉 纯 白、氨 基 酸
含 量 高 达 � . � % 的 蜈 蚣 岭 白 茶。为 进 一
步提高蜈蚣岭白茶生态品质,延伸茶产
业链,村里一次性投入��万元打造“蜈
蚣 岭 白 茶 精 品 园”,借 助 千 亩 梯 地 茶 园
特色IP带动推广蜈蚣岭白茶这一特色
农 产 品 I P。� � � � 年 蜈 蚣 岭 白 茶 产 量 约
�.�吨,产值达���万元;毛峰产量约��
吨,产值超����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
到�����元。
蜈蚣岭村围绕千亩梯地茶园、蜈蚣
岭白茶等特色IP,与璜田乡周边村落联
合 发 展 农 文 旅 体 产 业,重 点 打 造 出“徽
州天路”上党建、团建、研学旅游线路,
深 受 社 会 各 团 体 追 捧 。� � � � 年 第 一 季
度,蜈蚣岭村招待所接待主题党日活动
近����人次,旅游散客超�万人次,生态
旅游项目的运营推广进一步拉动了蜈
蚣岭村集体经济收入。
如今蜈蚣岭村已按下了发展快车
键,蜿蜒的盘山公路代替了穿梭在梯田
里的泥泞小道,“信用贷款”也让村集体
经济发展有了新的思路。蜈蚣岭千亩梯
地茶园不仅是增收致富的茶园,也成为
一处充满流量和人气的网红茶园。
绿水青山中的徽州天路
优质白茶
224
一座桥架起振兴路
歙县新安江街口大桥:
����年�月��日,新安江街口大桥在千千万万百姓的期盼下顺利通车,两岸路程由
�个小时缩短为�分钟,改善了街源�万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出行方式,两岸群众��多年
的夙愿得已实现,徽州天路的东大门就此打通。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225
街口大桥横跨新安江两岸,采用钢
箱提篮拱桥,桥长���米。在街口镇,水
与山、树与桥、人与自然,仿佛在此隔空
对话,街口大桥跨过了���多米的新安
江水,也联通了村民的日常往来。
架起一座桥,幸福两岸人。街口大桥
没 有 建 成 之 前 ,方 圆 十 几 里 地 的 村 民
们,过河只能依靠渡船,或驱车绕行近�
小 时 的 山 路,养 育 两 岸 人 民 的 母 亲 河,
一 度 成 为 当 地 � � 万 百 姓 出 行 的“ 拦 路
虎”。街口大桥建成后,彻底打通了新溪
口、街口、璜田、长陔等地的交通循环堵
点,自驾游、研学游人流出现井喷,当年
游客超过��万人次,让徽州天路成为黄
山 市 新 开 发 旅 游 景 点 的 人 气 王,“天 路
经济”和“后备箱经济”得到彰显。临近
村的农家乐相当火爆,包括笋干、茶叶、
土 鸡 蛋 、火 腿 等 农 副 产 品 现 货 瞬 间 售
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随之被带动
起来,大大促进了农民增收。
新安江两岸生态绝佳、风光旖旎,拥
有 红 色 旅 游 、徽 剧 、三 口 柑 桔 、长 陔 三
宝、徽 州 白 茶 等 丰 富 资 源。大 桥 的 建 成
通 车,不 仅 畅 通 内 部 交 通 微 循 环,串 接
起 沿 线 各 乡 镇,也 按 下 了 对 外 交 通“快
捷 键”,对 于 打 造 杭 黄 世 界 级 自 然 生 态
和文化旅游廊道具有重要意义。
绿水青山中的徽州天路
226
“村落徽州”唤醒沉睡资源
黄山市共有���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列第二。这些
徽州古村落是展示徽文化的精致窗口、传承徽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让乡村“冷资产”变成
“热财富”,徽州区在全市率先推行村落徽州“���”工作法,即统筹国有资本、集体资本、
社会资本�个资本,通过上下联动、业态策划、村庄规划、项目导入、产业植入、品牌营销、
形象提升、人才培育�个环节,最终达到群众致富、集体增收、国资增值、社会共赢�个目
的。“村落徽州”项目的实施,深度挖掘整合临河、灵山、呈坎、碣石等村落的土地、闲置农
房等一切可利用资源,通过评估、确权唤醒乡村“沉睡资源”,让乡村资产变为运营资本,
让抽象的“村落徽州”品牌成为一个个具象的强村富民产品,赋能村级集体经济优质均衡
发展,点亮“村落徽州”乡村振兴“满天星”。����年度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居全省第二,
����年度村均经营性收入突破���万元、��万元以上村占比��%。
徽州区岩寺镇临河村⸺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
徽州区富溪乡碣石村
共同富裕
227
“村落徽州”唤醒沉睡资源
徽州区岩寺镇
临河村
徽州区呈坎镇
徽州区呈坎镇 灵山村
呈坎村
徽州区富溪乡
碣石村
228
村企合作“临河模式”
蔬菜路灯、蔬菜长廊、蔬菜文化巷、农耕文化角、儿童主题乐园、蔬菜主题休闲公园
……走进徽州区城区西郊、丰乐河南岸的岩寺镇临河村,艺术气息糅合着乡土味道扑面
而来。
临河村����年即被省农委授予安徽省蔬菜种植专业示范村称号。����年�月,作为
徽州区“村落徽州”项目的实施主体,徽州区属国有企业浪漫红文旅集团与强村公司按
�:�的股本结构,成立了艺蔬农旅集体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推进乡村运营。
村里的股本从哪来?这是村企合作运营的困惑。临河村探索资产入股新模式,将村
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的资源链接,盘活村里的土地、闲置农房、生态步道、休闲公园等资
源资产,经第三方评估后作为村集体“资产包”入股公司。
徽州区岩寺镇临河村: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229
临河村蔬菜基地
村“两委”与国企运营团队一同深挖
当地优势资源,围绕亲子元素进行业态
打 造,植 入 旋 转 木 马、网 红 树 等 娱 乐 设
施,与儿童乐园相互补充,提升临河村的
吸引力和竞争力,����年村级集体经济
收入达��.�万元。
当前,浪漫红文旅集团主导的上荫
山城市公园项目正大力推进,临河村是
该项目重要组成部分,总投资近亿元,预
计年内完成。建成后即打通直达城区的
休闲长廊,将重构临河村的区位价值和
产业布局。临河村抢抓机遇发展夜间经
济,利用村中枫杨林湿地,植入灯光秀等
科技元素,打造乡村休闲生活体验区;建
设���亩“田园鲜超”示范基地,打造“临
河鲜”蔬菜品牌;修建碇步桥、龙鳞坝,以
村里的休闲湿地和有机食材,链接隔河
相望的“茶渔FUN逅”休闲美食区。
通过注入科技、创意的新业态、新模
式,临河村在点亮美丽乡村夜生活的同
时,也将激活乡村夜经济,实现从艺“蔬”
临河乡村旅游微景区,向全域旅游人间
烟火驿站华丽转变。
临河村于2016年被评为安徽
省生态村,2020年通过省级美丽
乡村建设验收,2023年被评为省
级美丽宜居村庄。
“村落徽州”唤醒沉睡资源
230
临河蔬菜种植户
临河市集 临河龙鳞坝
灵山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
“村落徽州”的典型代表。在如何让资源
变资产、资产变资金上,灵山村“两委”大
胆实践,以强村公司为平台,联合国有资
本、集体资本和社会资本,先后引入资金
����余万元,收储民房��余栋、土地���
余亩,灵阳浪漫花涧民宿建成运营。在此
基础上,启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整
合实施包括旅游集散中心、村庄整治、三
线下地、供水、消防及污水治理等在内的
“大灵山”项目,助力民宿、研学、书吧、咖
啡吧等旅游业态在灵山落地运营,形成
了赋能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灵山模式”,
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万元,反哺广
大村民,户均年增收�.�万元。
灵山村于2012年被列入第一
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被
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
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村落徽州“灵山模式”
“千年古水街,幽幽山谷情”。灵山村位于徽州区呈坎镇东南灵金山南麓,灵金河穿
村而过,全国最美乡村路⸺呈灵潜旅游公路串连起了全村�个自然村。灵山村始建于
唐,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徽州方氏聚居的古村落之一。灵山村中,水口苍苍古树下巍
峨凌空的天尊阁、跨溪而建的灵阳桥、断壁残垣形态依旧的五福庙、由皇帝御赐树种而今
老态龙钟的苦丁树、高大古拙的翰苑坊以及沿山盘绕的明代梯田,一处遗迹就是一个彰
显灵山历史辉煌的故事。
当下,灵山村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打造了春花、夏
瓜、秋稻、冬竹四季农业产业链,目前拥有油菜花基地����亩、夏延西瓜基地���亩、灵山
贡米和红米基地���亩、优质高产竹园����亩。连续多年举办油菜花摄影节、花田跑比
赛、西瓜节等主题活动,灵山盛名在外,灵山村的乡村振兴之路也越走越宽。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
骑行
231
“村落徽州”唤醒沉睡资源
灵山春的乐章之最美乡村路
232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青石板巷……这里是呈坎,一步一景皆成诗,处处流淌江南风
韵。呈坎村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
村落。呈坎村宋元明清等古建筑之多,被誉为“一村双国保”(宝纶阁和��幢古建筑群)。
她曾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笔下的“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如今是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
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让历史文化的“红利”全村共享?这曾是呈坎村党员干部群众讨论最多的问题。
����年呈坎村作为国家“一村双试点”实施了“国保”保护样板工程和全国古村落保护利
古村落保护利用“呈坎模式”
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
呈坎春景
233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用综合项目,这些年又接续实施了旅游
集散中心、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和古建筑
群消防等一系列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基础
设施项目。近两年,村“两委”以“微改造”
理念实施绿化、亮化、墙绘等节点提升项
目 ,既 保 护 了“ 活 文 物 ”,又 保 留 了“ 乡
愁”。
呈坎村坚持以“旅游+”发展壮大村
集体经济,村集体带头组建乡村旅游合
作社,每年通过旅游开发分红可增收��
余万元,早在����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就已经超过了百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年
增收�万余元。
处处是景、景景皆有文化。呈坎村是
吸引游人和投资者的“强磁场”,“呈坎晒
秋”让央视、湖南卫视等媒体多次造访,
更多更好的“金凤凰”飞到了呈坎,澍德
堂、首善儒宗等一批高端民宿先后落地,
文郁堂的文物展览和废墟咖啡名声远
扬。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呈坎村民也
参与到了旅游行业中来,全镇发展民宿
农家乐近百家,拥有客房���余间、床位
数����余个,旅游成果反哺村民效果良
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
比增长了��.�%。
随着高铁时代全面来临、交通能级
的持续提升,旅游发展也将迎来新风口。
“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这份黄
山旅游独特的IP,也将推动呈坎村在徽
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呈坎村于2012年被列入第一
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被评
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被
评为省级特色旅游名村,2021年被
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在呈坎
234
“村落徽州”唤醒沉睡资源
乡村运营“碣石模式”
碣石村地处黄山脚下,位于黄山毛峰原产地、核心产区,是典型的皖南山区传统农业
村。村子依山就势按“琵琶型”设计建造,遗存有纪念先祖的安石亭、始建于康熙年间的
永康桥、纪念探花谢增的探花巷。碣石也是红色革命老区,珍贵的“红色根脉”在这里被
保护、被传承。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来遍地生机,高山抛荒茶园在集中流转后再吐新绿,传
统村落修旧如旧成为留出乡愁的寓所,“红绿”交融绘就了乡村振兴新篇章。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碣石村坚持运营前置,立足实际成立强村公司,聘请�
名离任村支书主持村级公司运营管理和�名年轻外来媳妇担任专职讲解员、乡村推介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徽州区富溪乡碣石村:
红色碣石
235
官,全面推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营,
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村庄自主运营的“碣”
径。坚持以运营导向扩容赋能,全链条布
局产业,打造成为党史教育、红色研学、
拓展训练、茶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红
色教育基地,先后成为区级爱国主义教
育基地、区委党校现场教学点、村干部实
训基地等,����年入选首批市直机关工
委推荐主题党日活动目的地。如今走进
碣石村,红色讲堂、红色记忆馆、百步红
军路、五烈士广场等红色节点串珠成链,
游客在交互式的行进中感受红色历史,
在点单式的课程中赓续红色血脉;在红
色旅游接待中心,各类农产品琳琅满目,
云直播打通了线上与线下,从农户收购
的玉米粿、豆腐乳等特色美食满足往来
食客的味蕾,也与村民构建起实实在在
的利益链接,凝聚起振兴发展的强大合
力。� � � � 年,碣 石 村 接 待 游 客 � . � 万 人
次、营业收入��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
��万元,��名村民实现就地就业,务工
收入��万元。
碣石村有一处高山茶园名为漕碣
岭,终年雾露滋培着毛峰佳茗,却因山高
路远面临抛荒困境。村党组织通过领办
经济合作社,一手以信用资金撬动集中
流 转,化 小 园 变 大 园,成 为 市 场 的 香 饽
饽;一手组织赋闲茶农加入社会化服务
组织,提供专业化茶园管护服务,年产优
质茶���公斤、产值��万元,带动村集体
增收�万元,茶农人均增收�.�万元。一方
优质茶园得以留下,茶农就业问题得以
解决,“漕碣岭”样板成为多方共赢的佳
话。
“碣石模式”萌芽于对自身资源禀赋
的准确定位,通过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
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找准红色教育和
乡村振兴之间的最佳联结点、完善激励
制度设计形成良性闭环,探索出了一条
党委政府把龙头、村级公司唱主角、村民
群众当股东的村庄运营路径。
碣石村于2019年被列入第五
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
评为安徽省森林村庄,2021年被
评为安徽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村落徽州”唤醒沉睡资源
小坞红色记忆馆
236
党建引领强村富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黄山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坚持党建引领,以“村村抱团”“村企合作”“党组
织+企业+合作社+村民”等方式“做大蛋糕”的同时,也构建出利益联结机制“分好蛋糕”,
让一个创意、一种模式、一项机制,如弦歌、长芦等地的一片叶、一竿竹、一枚果、一朵花、
一尾鱼发展成为强村富民产业,走出了一条三产融合、百花齐放、多方共赢的新型农村集
体经济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大道上越走越宽。实践证明,乡村振兴需要一帮“领头雁”
敢于创新、勇于实践,需要一套好机制强村富民、联农带农,需要一种久久为功的精神持
续推进、攻坚克难。产业旺、集体强、村庄美、百姓富,和美乡村黄山样板正展露新颜。
黄山区新华乡竹产业体验中心⸺黄山区仙源镇弦歌村⸺黄山区甘棠镇甘
棠社区⸺黄山区乌石镇长芦村⸺黄山区焦村镇上岭村
共同富裕
237
党建引领强村富民
黄山区新华乡
竹产业体验中心
黄山区仙源镇
弦歌村
黄山区甘棠镇
甘棠社区
黄山区乌石镇
长芦村
黄山区焦村镇
上岭村
(黄山区新华乡大保村)
238
“一竿竹”富裕“一方人”
新华乡位于黄山区北部,南临太平湖,东接桃花潭,西连苏雪林故居,北邻查济古民
居,地处“两山一湖”黄金旅游线腹地。全乡现有雷竹林�.�万亩,年产鲜笋���万斤,是有
名的“笋竹之乡”。新华乡竹产业体验中心集电商运营及培训、农特产品展示、销售和配
送、游客接待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是新华乡农产品展示中心、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和乡村旅
游咨询中心。
近年来,新华乡党委紧紧围绕笋竹特色产业,按照“乡级统筹、村村联建、抱团发展、
共同受益”的全局性思维,推动生产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合一”。
根据市场需求开展雷笋新产品研发,笋加工产品达到�大类��多个品种。以创新驱
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依托竹笋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会与安农大皖南试验站,提供雷竹
种植环节技术指导;与浙江临安山核桃、竹笋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破解雷竹种植测土
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难题;引进雷笋速冻鲜储技术,保持雷笋原汁原味,凝聚合力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黄山区新华乡竹产业体验中心:
拔雷笋
239
跑出新华笋业发展“加速度”。组建笋竹
产业党建联盟,依托��名企业人才和�名
“土专家”,推广雷竹绿色种植模式。整合
各类项目资金����万元、引进社会资本
投向笋竹产业,实施竹林优化改造升级
工程,成功打造千亩连片雷竹林示范基
地—白沙包基地,建成新华乡竹产业体
验中心、冷链仓储包装一体化中心。黄山
区笋竹产业从原来单一的“卖竹笋”升级
到现在的集种植、加工、销售、品牌于一
体 的 全 产 业 链,让 笋 农 都 能 捧 上“金 饭
碗”,确保乡亲们持续获益。
探索构建“电商+加工企业+专业合
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成功培育本
土网企�家,发展个体网店和微商��家,
先后在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设�
个 网 上 店 铺,并 与 叮 咚 买 菜、邮 乐 网 等
平台开展合作,以“线上+线下”联动营
销模式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延伸
党建引领强村富民
“笋”和“竹”产业链条。连续�年举办雷
笋 节 ,辐 射 带 动 观 光 游 、农 事 体 验 游 ,
“悦 野 三 丰 线”成 功 入 选 全 国 精 品 自 驾
游 运 动 路 线,实 现 以 农 业 助 推 发 展、三
产融合目标,����年带动村集体经济收
入��.�万元,笋农人均增收����元,以
“一竿竹”带富“一方人”。
新华乡于2023年被评为全国
第十二批“一村一品示范乡镇
(笋产业)”,2023年被评为全
国“农业产业强镇”,2019年被
评为安徽省农村电商巩固提升工
作示范乡镇。
驻村第一书记直播带货
240
黄山区仙源镇弦歌村:
徽风皖韵 宜居宜业
醉美乡村满天星
“村企共建”发展油茶产业
弦歌,依琴瑟而咏歌。村内节点按照乐器名称进行命名,有共奏弦歌之意。
弦歌村位于千年古城⸺黄山区仙源镇,地域面积��平方公里。近年来,弦歌村围绕
农村资产资源要素盘活,聚焦油茶主导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分享改革红利,成功
实现从过去的“负债村”“老大难村”到如今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基层组织先进村、集体经
济强村的美丽蝶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针对原村“两委”班子公信力差、服务力弱等问题,仙源
镇党委回引�名“��后”退伍军人担任村书记并成功竞选村主任,培育基层党组织“领头
雁”。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村里实施经济发展和基层党建�个“三年行动计划”,梳理出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