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处处石榴红

发布时间:2023-10-2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苍洱处处石榴红

—195 —干道、党员活动室、村文化广场、垃圾收集点进行合理布局,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老旧房 7 栋,为特色村创建打通了最后一米。如今的特色村积极推行法治、德治、自治“三融合”,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内有 2 名保洁员,进户路段分户保洁,干净整洁的道路、新建的活动阵地、改造如画的房屋、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优美、民族团结的新面貌,村民们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特色产业为支撑,鼓了村民钱袋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培育致富特色产业,上打比么一村民小组以“党员中心户+种植户+养殖户+外出务工户”模式,开始中药材种植、养殖畜牧业、核桃提质增效、外出务工等,打造了新的产业增长点。2021 年以来,种植药材 53 亩,养殖畜牧 500 余头,提质增效泡核桃363亩、外出务工 80 余人,全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上打比么一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罗增全激动地说:“上打比么一村民小组的华丽蜕变,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一心为民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族特色村的创建,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我们民族特色村会更加稳定和谐,盛开繁... [收起]
[展开]
苍洱处处石榴红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01页

— 194 —

巍山紫金乡党建引领民族特色村华丽蜕变2022-04-18

绿树掩映村道,画墙环绕村庄,村民们欢声笑语,有的打起了歌、有的吹起了唢呐。眼下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紫金乡紫金村委会上打比么一村民小组,一步一景,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乡村美景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创建特色双推进,乡村治理上水平。上打比么一村民小组共有48 户213人,是一个彝族聚居村庄。过去村子环境脏乱差、经济落后、管理混乱、不良风气盛行、居民怨声载道,一度成为乡镇关注、村委会头疼、居民恼火的“问题村”。自民族特色村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紫金乡党委政府以党建引领促民族特色创建工作双推进双提升为切入点,以找准问题症结为突破口,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从根本上解决“领村无人、管理无方、发展无门、和谐无望”的难题,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上打比么一村民小组就从过去的“问题村”蜕变为现在“特色村”。村庄规划美如画,人居环境大改善。提升上打比么一村民小组人居环境是紫金乡党委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今年以来,为推进村庄科学规划,对进村主

第202页

—195 —干道、党员活动室、村文化广场、垃圾收集点进行合理布局,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老旧房 7 栋,为特色村创建打通了最后一米。

如今的特色村积极推行法治、德治、自治“三融合”,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内有 2 名保洁员,进户路段分户保洁,干净整洁的道路、新建的活动阵地、改造如画的房屋、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优美、民族团结的新面貌,村民们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特色产业为支撑,鼓了村民钱袋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培育致富特色产业,上打比么一村民小组以“党员中心户+种植户+养殖户+外出务工户”模式,开始中药材种植、养殖畜牧业、核桃提质增效、外出务工等,打造了新的产业增长点。2021 年以来,种植药材 53 亩,养殖畜牧 500 余头,提质增效泡核桃363亩、外出务工 80 余人,全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上打比么一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罗增全激动地说:“上打比么一村民小组的华丽蜕变,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一心为民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族特色村的创建,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我们民族特色村会更加稳定和谐,盛开繁荣发展幸福花。”

第203页

— 196 —

自 2022 年上打比么一村民小组民族特色村创建工作启动以来,紫金乡党委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乡村规划、民俗文化挖掘等措施,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中心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突出围绕塑造文明乡风,弘扬文明家风,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同时通过进一步对“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引导教育,村民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不断增强,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识都树立起来,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的感恩之心,转化成为了自力更生、接续奋斗的自觉意愿和行动。

第204页

—197 —大理南涧无量山镇:跳菜家园,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2022-03-11

来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无量山镇,满眼苍翠欲滴,远山如黛,连绵起伏的茶树、核桃树顺着山势延伸到天边。汉、彝、苗等12 个民族在这里代代相传,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好“南涧跳菜”“茶山”“樱花谷”三张底牌,形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大融合格局。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涧跳菜——跳出各族儿女的时代风采

南涧县是唯一的“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南涧跳菜”最早源自无量山,源自老百姓饭桌边的狂欢舞蹈。

逢办宴席,一声锣响,只见引菜人舞动彩色的毛巾引路,人们翘首以待的“跳菜”师傅闪亮登场,几个笑容可掬,黝黑魁梧的汉子,身披羊皮褂,头顶托盘,双手捧着芦笙或款待宾客的佳肴。伴随着唢呐声,大师傅们迈着轻柔而敏捷的步子,缓缓入场,一摇一晃,姿势各异,时而“金鹿望月”时而“野鸡吃水”,翻转跺脚,大步舞盘,刚柔相济,旋转自如,每一个动作都张弛有度。

第205页

— 198 —

南涧跳菜

“我们每次演出,不论是请客吃饭办宴席,还是在舞台上表演,看到观众们瞠目结舌,急忙举起手机记录,我就觉得很值得!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彝族农民,从小苦练基本功,让各个舞步动作都游刃有余,为的就是这一刻,这不仅可以感受到我们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在传承我们彝族古老的文化!”跳菜表演者阿本枝说道。

南涧跳菜

第206页

—199 —2015 年 10 月 21 日,“南涧跳菜”跳进了英国皇宫,献艺中英创意产业展,2016 年亮相春晚,“跳”出了各族儿女的时代风采,“跳”出了大山深处的美好生活,“跳”出了民族团结的绚丽华章。

茶山——“沏”出民族团结的小康生活

无量山镇是南涧县主要产茶区之一,2020 年茶叶总产量高达197.56 万公斤。茶 山

坐落于无量山镇德安村委会的华庆茶厂采用有机茶生产管理模式,采茶、茶园除草等均使用人工,需要大量劳动力。无量山镇德安村委会紧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上有效衔接,优先吸纳和保障本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就地务工、就近就业。每年辐射周边 3 个乡镇 8 个村委会、800 多户农户、5000 多人次从事茶叶采摘、生产、加工、销售以及景区管理等工作,直接带动群众户均收入超过1.2万元。

第207页

— 200 —

“采春茶期间我干了 20 天,按每天 90 元左右结算,在这采茶按斤来计算,多劳多得,收入在我们当地很可观。我自己家种的茶叶还能卖5000 多元,这茶叶就像长在树上的‘金叶子’,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带来好日子!”茶厂工人激动地说道。

如今的德安村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都购买了摩托车、小汽车,现代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各民族群众团结一心,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共同守护着无量山。而这小小的茶叶也必将给各族人民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樱花谷——赏出民族奋进的自信豪迈

千年万亩樱花林,云雾缭绕如仙境,无量山樱花谷一直是人们心中美丽而神秘的远方。初冬时节,当气温骤降时,无量山樱花谷却“火热”了起来,千亩茶园中万株冬樱肆意绽放、游客络绎不绝。

第208页

—201 —无量山樱花谷

无量山樱花谷是国内唯一在冬季赏樱的景区,被誉为“中国春天到达最早的地方”。每年 11 月底,漫山樱花在萧瑟冷风的吹拂下,不惧寒冷,不畏冰霜,迫不及待从睡梦中苏醒,花开成海。远远望去,座座青山映衬着大片浪漫至极的花海,万株樱花好似漫天飞舞,只一眼,就足以让人沉醉其中。无量山樱花谷

第209页

— 202 —

“我们每年都来赏樱花,不仅仅能感受冬樱绽放,还能感受到别具一格的彝族风情,看看民族歌舞表演,吃吃地方特色小吃,很有意思!”正举着手机拍樱花的游客说道。自 2015 年始“无量山樱花节”在每年的11 月28 日这天举办,在这里能“一条龙”体会彝乡风情,感受待客最高礼仪“南涧跳菜”,欣赏彝族本土歌舞表演,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德剪纸”“彝族刺绣”现场展演。还设立了无量山美食一条街,集中展出无量山火腿、茶叶、特色小吃、山货等地方特色,为游客献上“舌尖上的南涧”。

无量山火腿

千亩花海,风情彝寨。无量山樱花谷依托高山茶园、妙曼樱花、彝族风情,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涧跳菜,以打造“宜居、宜旅、宜游、宜休、宜闲”为目标,成为助力南涧民族团结,经济振兴的产业样本。无量山镇,真正做到读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走出了一条全域旅游引领绿色发展,民族团结引领经济振兴之路。

第210页

—203 —大理云龙: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更绚丽绽放2022-03-01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立足县情实际扎实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云龙大地绚丽绽放、结出累累硕果。

紧扣“一条主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定期专题研究部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落实县处级领导挂钩乡镇、乡镇联系村、部门负责行业、村负责村民小组“四级责任”,明确“十个有”创建标准,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长效机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组织专题调查调研,以“十进”为主要载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社会、思想、物质、法治、基层”六个方面的基础。

第211页

— 204 —

坚持“两个共同”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个主题,紧扣“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绿色能源重点县”发展定位,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生态

第212页

—205 —文明示范创建有机融合,加快建设一大批“团结线”“幸福路”“连心桥”,努力打造以绿色为主导的“三个百亿级产业”,走出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第213页

— 206 —

聚力“三级联动”围绕“抓引领重实效、抓教育打基础、抓阵地添活力、抓治理促和谐”,聚力“三级联动”,推动创建工作提质增效。先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1 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18 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62 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155 个,省级教育基地1 个、州级教育基地 2 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80 所。

第214页

—207 —弘扬“四种精神”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出色完成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弘扬水电移民精神,唱响“搬迁不搬民族志,移民不移团结心”的主旋律,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建设;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兑现了“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庄严承诺;弘扬艰苦创业精神,书写各民族同心奋进新时代的云龙篇章。

第215页

— 208 —

打造“五张名片”打造“生态文明”名片,讲好“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自然故事;打造“太极福地”名片,讲好“中华文化符号”的文化共同体精神故事;打造“八大盐井”名片,讲好“亲如一家、守望相助”的经济共同体生活故事;打造“桥梁文化”名片,讲好“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共同体发展故事;打造“主题教育馆”名片,讲好“共建精神家园”的政治共同体历史故事。

第216页

—20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大理 | 洱源县郑家庄:勠力同心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2022-07-21

碧空万里,绿树成荫,在青瓦白墙的房屋中间,一条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一直延伸到村里深处,这是连接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委会郑家庄村民房屋的主干道。

主干道两旁种着错落有致的树木花草,在蓝天的映衬下更加绿意盎然、艳丽夺目。村民的房屋墙壁上勾勒着“印花扎染、白塔竹楼、东巴文字、琵琶弹唱、雪山骏马”等图案,这些壁画都是根据房屋主人的民族特色做绘制。再往里走,记者更是被眼前团结和睦、舒适整洁、布局科学的多民族聚居村震撼。

第217页

— 210 —

村中心,一群老人其乐融融地坐在小亭子里拉着家常,“今天有人请客!”一位奶奶笑得咧开了嘴。记者上前一问,老人里有藏族、白族、彝族、纳西族等多个民族,大家都是从小就生活在郑家庄,早已习惯了有好东西共同分享的生活氛围,大家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共同生活、共同发展。

郑家庄居住着汉、白、藏、傣、彝、傈僳和纳西 7 个民族共186 户人家,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村子发展历史悠久,世居民族为汉族和白族,1959年国家实行游牧民族安置政策时,把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一带游牧的藏族和傣族同胞安置到此,便渐渐有了 7 个民族。

郑家庄早早就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庄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多民族杂居的村情,按照“三培养”原则配强班子、建强组织,并建立健全了一套务实管用的治理机制,采取各民族党员交叉包户的方式结对帮扶不同民族群众,并支持和鼓励群众组织发挥作用。郑家庄多年来始终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把民族团结和谐作为推动全村发展的最强动力,秉承“一人致富不算富,全村致富才算富”的理念携手互助、和衷共济。郑家庄党支部书记何国祥是个热心的藏族汉子,23 年来被称为“药材大王”的他不仅带领村民们发展起了中草药生意,带领郑家庄走上了“忙时务农,闲时经商”的致富之路。同时,他还是村里团结和谐的“维护者”、互帮互助的“排头兵”,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第218页

—211 —“我们都是郑家庄人”。经过多年的融合,郑家庄人的团结意识已深入人心,全村人民不分你我、不分民族,成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共建共治共享的典范、自治德治法治的榜样”。村里自发组建起治安巡防队,30 年来,全村没有发生过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没有发生过一起社会不稳定事件,“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已经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

苇荡水潺,鱼悦鸟欢。村里的湿地公园风景优美,是村民们晨练、散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个湿地公园占地 33 亩,原是村民自家的老宅基地和自留地。2012 年,为了改善生活环境,保护洱海源头水质,村里通过“10 人议事小组”商议,决定建设生态湿地公园。涉及土地的村民们也不觉得利益被侵犯,反而纷纷捐出土地,最终让全村又增添了一隅美好风景。

无论是村民们相互带动、共同致富,还是为了全村的居住环境,家家户户承担起卫生维护、秩序守护的责任,郑家庄各族群众用行动自觉展现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和谐画卷。郑家庄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个团结的大家庭还将继续写就同舟共济、携手并进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第219页

— 212 —

宾川钟英乡:党建引领绽放民族团结“幸福花”2022-09-02

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钟英傈僳族彝族乡唐古地村委会小松坪村,充满拉祜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墙和一棵百年树龄的大榕树映入眼帘,小村庄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

“近几年,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松坪村村民小组组长李育军感慨地说,现在新房有了、水电通了,水泥路也铺好了,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钟英傈僳族彝族乡位于宾川县东北部,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丽江市交界,面积不大,却是“一鸡鸣三州”的钟灵毓秀之地,居住着傈僳、彝、汉、白、拉祜等多个民族。

近年来,钟英傈僳族彝族乡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和村寨的保护力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持续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着力推动全乡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基层党建引领绽放民族团结“幸福花”。“过去,看得见水但是用不到水,通过实施滇中引水大理白族自治州鲁地拉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配套工程后,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已实现自给自足。”谈到鲁地拉提水工程项目实施给村民带来的实惠,钟英傈僳族彝族乡唐古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文学高兴地说。

钟英傈僳族彝族乡党委、政府以基层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为目标,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开展“学好身边人、做好当下事”活动为抓手,创新工作举措,强化项目支撑引领,多渠道整合项目和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启动实施完成罗马箐至力湾坪江边公路建设工程、钟英片区饮水管改造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民生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建成唐古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 4 个民族团结示范工程及小松坪拉祜族世居少数民族特色示范村项目,形成具有傈僳族、拉祜族特色的村落群,多种产业项目落地生根,群众生产生活蒸蒸日上。

钟英傈僳族彝族乡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宣传教育传承工作,在小松坪村建设了拉祜族村史馆,收集展示拉祜族特有的服饰、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宾川县钟英乡中心学校积极开展主题班会、民族舞蹈、民族团结绘画等活动,西山完小、唐古地完小等小学定时组织师生开展“打跳”,切实增强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内生动力,通过以点带面、点上开花、面上结果,汇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正能量,营造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据介绍,钟英傈僳族彝族乡紧紧抓住宾川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机遇,成功创建为云南省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下一步,全乡将坚持特色村寨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当地传统优势种植养殖业发展融为一体,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全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220页

—213 —鹤庆奇峰村: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产业发展两手抓2022-09-02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西邑镇奇峰村坚持党建引领,以“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为理念,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共同进步。奇峰村共 272 户 1042 人,有白族、汉族、傈僳族、彝族、纳西族和土族等多个民族。近几年来,奇峰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

第221页

— 214 —

奇峰村党总支书记施顺新介绍道:“奇峰村的 65 位党员带头干事创业,在发展乡村旅游、蔬菜种植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奇峰村以‘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蔬菜产业,并采用‘进超市’等方式解决了蔬菜的销售问题。同时,奇峰村还立足本土特色优势,举办梨花节,发展乡村旅游,推出的‘奇峰特色七道菜’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

奇峰村上营自然村党员赵竹元说:“我家有 12 亩地,雨季可以种植两茬萝卜和大白菜,每亩产量在 6 吨到 7 吨之间,今年的产量有160 多吨,可以卖到近10万元。”

第222页

—215 —下营自然村村民杨银华开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他说:“我开农家乐,多的时候一年能赚七八万元。村里种植的萝卜、白菜等蔬菜不像以前一样要靠人背马驮去街上卖,现在收购商直接把车子开到菜田边来收购。”如今,奇峰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乡村面貌有了极大改观,人民生活也比较富裕,蔬菜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旅游也办得“有声有色”。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奇峰村正在乡村振兴路上阔步前行。

第223页

— 216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大理| 埋下民族团结种子,开出和谐美丽之花2022-07-28

古庙旁,槐树下,篮球场上一群孩童正伴着欢快的旋律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就像一幅轻快明朗的画卷,尤为动人。普淜小学,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普淜镇,具有289 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现有 17 名教师,320 名学生,包含汉族、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有 159 名,2016 年普淜小学被评为“县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普淜小学始终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校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从学校大门到操场,都粘贴着宣传民族团结的画报、宣传画等,学校还将课堂教学和课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让同学们自制手抄报、参加作文竞赛、绘画、书法等活动,让同学们在耳濡目染下,在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这些粘贴在学校各个角落的手抄报,还有黑板报都是学生们自己画的、写的!她们的字写得比我还好呢!”普淜小学校长李明打趣地说道。

第224页

—217 —除此之外,学校还把每天三次的课间操改成了民族舞蹈,不仅拉近了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还增进了学生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我喜欢她们的服饰,我喜欢和她们在一起学习、跳舞,我很喜欢我的同学!”一名身穿彝族服饰的六年级学生黄邵禹激动地说道。作为寄宿制民族学校,普淜

第225页

— 218 —

小学有 222 名寄宿生,师生们一同学习,一同娱乐,一同生活,让普淜小学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大家庭”。

普淜小学的老师们,课上是教书育人的老师,课后是贴心的“大家长”,将民族教育向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迈进,让学生养成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在温馨的集体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如今,普淜小学在“教学与生活相融合,传承与创新相交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民族教育的办学水平,不断挖掘民族教育的特色元素,让学生们犹如一朵朵民族之花,竞相绽放。

第226页

—2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大理 | 鹤庆新华小镇:千年银艺奏响团结之音 特色小镇绘就发展蓝图2022-07-26 “小锤敲过一千年”,敲出名满天下的“银都水乡”,敲出新华村村民的致富之路,也敲出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华故事。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一个典型的白族聚居村落,在南诏时期,新华村的先人们便开始制作银器。银器匠人们用手中的小锤,通过“小炉匠走夷方”的方式深入各少数民族地区,现场加工手工艺品,汲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打造了富有深厚中华文化内涵的“鹤庆银匠”品牌,用独特而有效的方式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敲出了“中国银器看云南,云南银器看新华”这般声名远扬的民族荣誉。

第227页

— 220 —

如今的新华小镇,不仅将新华村银器匠人的手艺传播向世界,更是将民族团结、繁荣昌盛的故事熔铸在小镇建设的点滴细节之中,成为促进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一方沃土,为新华银器孕育出更多元的发展生机。新华银器小镇位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项目一期如今已建成并投入运营,项目二期将打造 56 个蕴含中国传统民居风格的小院子,彰显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氛围。小镇紧紧围绕新华村千年传承的独特工艺、产业发展和水乡资源打造,因地制宜,以小见大体现出人性化、民族化、艺术化设计。

小镇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其地标性建筑“中国第一银牌坊”。这块牌坊由2.79吨纯银打造,26 位非遗传承人耗费了 4 年 9 个月才完成,是目前国内用银体量最大的建筑,雕刻有龙凤呈祥、仙鹤来庆、麒麟献瑞、祥云纹等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集中展示。

第228页

—221 —继续往小镇里走,可以看到整个小镇环境整洁、布局合理有序,各个功能区错落有致,商铺的设计也都十分富有民族特色。镇里依据中华传统建筑特色而建造了游步道和亭台楼阁,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云卷云舒的曼妙时光。近年来,新华银器小镇逐步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银器工艺品加工和销售的集散地,将民族技艺发扬光大,带动越来越多的手足同胞们共同致富。小镇极具功能性,带动了上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打造出一批知名商标和一大批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021 年,新华银器小镇在网络上活跃着银器卖家122 家,全年线上零售总额达 5.64 亿元。“鹤庆银匠”劳务品牌带动全县1500 多户5600 多人直接从事银器手工艺品加工,间接带动全县从业人员 9000 多人,转移到州外、省外务工的银、铜器加工艺人越来越多,仅在拉萨就有 2400 多人。小镇不仅拥有传统民族村落的特色,还具备了现代工业园区所具备的电商属性,可以独立完成新华银器从生产制作到网络销售,再到打包发货全流程。电商孵化基地的打造,也让越来越多的传统商人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将民族精品卖到了世界各地。

第229页

— 222 —

在小镇的直播基地,主播们分别在各自的房间里直播带货,其余还有1—2位帮手,寥寥数人,便能撑起整个直播间。主播们的定位各不相同,销售产品也分为银壶茶具、饰品等多个类别,透过网络,这些产品找到了喜爱它们的主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心中埋下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小镇,定居在小镇,也有越来越多的新华匠人从这里走向世界,将民族文化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曾经匠人们为生活所迫“走夷方”已然演变成为“走四方”。匠人们主动走向远方,主动走向勤劳致富的道路,推动了各民族文化互通。新“新华人”与本地居民团结共生,为小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共同价值观的凝聚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第230页

—22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大理| 云鹤镇中心小学用团结之水浇灌祖国的花朵2022-07-22 “欢迎来到我们的中华文化园,园中包含物阜民丰的鹤庆、书墨飘香方寸斗室、泉潭之乡工艺精品、仙鹤伴彩霞、校友风采、美丽的鹤庆我的家六个主题展室。”跟随着小讲解员的脚步,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云鹤镇中心小学设计打造的中华文化园。

中华文化园布置在校园左侧具有百年历史的四合院里,园内陈设囊括了鹤庆县各方各面的民族文化、非遗项目等内容,是全校师生共同倾力收集、布置、设计的民族文化展示窗口。

云鹤镇中心小学始建于 1908 年,是位于鹤庆县城的一所百年老校,有汉、白、彝、纳西等 17 个民族师生共同生活学习。长期以来,云鹤镇中心小学十分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职工学习计划和教育教学计划,不断丰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师生心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让爱国主义思想浸润孩子们的内心,多年来,云鹤镇中心小学把红色文化进校园作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精心组织“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让红色成

第231页

— 224 —

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学校重视本土红色教育资源,通过讲“红军灯”“一床棉被”“红军墓”等红军长征过鹤庆的红色故事,把“红色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中。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到鹤庆县红色文化陈列馆参观学习,开展“师生共讲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活动,赓续红色精神血脉,传承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同时,云鹤镇中心小学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全力做好“非遗进校园”工作,将“持珠握算,学以成人”作为学校特色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珠算”在科学、文化、育人等方面发挥作用。除了开展珠算学习,云鹤镇中心小学还非常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学校现有科技创新兴趣组、机器人组、木工组、航模组、陶艺组等多个兴趣小组,拥有自己的机器人代表队、航模代表队、车模代表队、建筑模型代表队。先后多次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的科技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培养学生从小就建立起创新、创造的优质思维。在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同学们培养了团结合作、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理念,让各族师生在参与体验中加深对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的理解,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家国情怀。

第232页

—225 —大理南涧:

“千年彝寨 云上小湾”民族团结谱新篇2022-12-21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小湾东镇居住着汉族、彝族、白族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 14904 人,占总人口的 79.8%。根据多民族长期大杂居小聚居的现状,小湾东镇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千年彝寨云上小湾”民族团结谱新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大踏步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学们,大家看看这里写了什么?”在小湾东镇岔江小学思政课上,老师赵顺民把学生带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展示室进行实地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同学们声音洪亮地回答。小湾东镇以青少年思政课为抓手,把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作为思政课主要内容,通过“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我为群众算笔账”等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投入资金 36 万元,在广场及附近安装铁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字灯笼12 个、道德经铁艺书简 4 个、论语墙 1 面,建成岔江小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展示室1个,牢固树立当地群众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守护绿水青山,擦亮民族团结亮丽底色

第233页

— 226 —

“我们这里菌子多,这个季节只要勤快一点,到山上转一圈,都会有收获。”雨季来临,小湾东镇龙门村委会龙门箐村村民查国秀天还没亮就去山上找菌子,不到中午就背着满满一筐菌子回来。村民们靠着到山上找菌子,每年可增收10000元左右,少的也有 1000 多元,“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小湾东镇境内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资源、水资源丰富。2021 年来,小湾东镇频出实招守护青山绿水,严厉打击乱占耕地林地、盗砍滥伐和毁林开荒等行为,全镇范围内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严禁毁林开荒的高压态势。

在公路沿线种植三角梅、蓝花楹、香樟树、桂花树等1.7 万株,复植复绿面积 500 余亩。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动各方力量守护好当地的绿水青山,擦亮民族团结亮丽底色。携手绘就共同进步幸福画卷

新铺的人行道、新修的观景台、新建的小公园……今年75 岁的查家胜是小湾东镇岔江村委会八字耳朵村的村民,每天他都会出门遛弯。“现在党的政策好,家门前建设得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幸福了!”他说,“2012 年因老村子属小湾电站库区失稳地带,整村搬迁至新区集镇,10 年来,通过政府扶持,家里盖起了新房子,村内的基础设施也建设得越来越好,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第234页

—227 —2021 年来,小湾东镇携手小湾水电厂、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各类资金 3000 多万元,大力实施岔江村委会少数民族发展及美丽村庄建设,小湾东镇新民村饮水补给、泡核桃加工厂,岔江村委会新龙乡村振兴示范村,龙街村委会子泽里坪传统村落保护、美丽家园、科普小镇、高山生态“一头牛”和“十里沧江云雾”摄影漫道等乡村振兴项目,并计划到 2023 年将岔江新区集镇、新龙街集镇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带中别具魅力的特色集镇,促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各民族融合发展,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235页

— 228 —

同心共筑幸福梦——南涧创建无量山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2022-12-26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通过文化建设、产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创建无量山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目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增进,“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文化唱响“同心梦”南涧县依托“无量山”“跳菜文化”等资源优势,在每年“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举办中国南涧跳菜艺术节,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形成民族节日“一起过”,民族团结“一家亲”。“以文化铸魂,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教育,利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为群众提供供需精准的文化产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涧县委宣传部宣传委员自海斌说,“公郎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二月八节’‘丰收节’等活动,进一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第236页

—229 —产业撑起“振兴梦”

围绕“绿色茶区,农旅融合示范县”的全新定位,南涧县把县域内所有景区按照“无量山大景区”进行打造,既充分整合文旅资源,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提升无量山藏茶谷核心区茶厂、茶企、茶农、茶旅融合意识,主动参与旅游开发,形成一、二、三产“一起抓”,民族团结“全家富”。“在保护核心区风貌和山水底色,保留和传承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引进相关企业,规范建设高标准特色酒店,丰富旅游业态。”南涧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道。

第237页

— 230 —

生态绘就“绿色梦”依托无量山、澜沧江、红河源等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南涧县构建与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发展格局,探索一条乡村振兴与生态发展融合的路子,让各族群众的土地、劳动力、资产等要素与自然风光“活”起来,让各族群众既守护绿水青山又过上好日子。

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罗开春“一家三代逐梦青山”的感人事迹广为传颂。南涧县深入挖掘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团结进步的特色亮点,讲好绿色南涧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南涧故事,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民族和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第238页

—231 —榜样牵起“带头梦”南涧县厚植道德沃土,发挥榜样力量,引导文明乡风,出台了《南涧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表彰大会。截至目前,全县共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6 次,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79个、示范乡镇 8 个、示范村 62 个、示范户 1700 户。通过“争创建、学先进、超先进”营造民族团结工作的良好氛围,南涧县形成了民族团结故事“使者讲”、精神家园“一起建”的生动局面。

公郎镇涌现出“全国优秀法官”龙进品、“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李正林、“云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李文海等一大批彰显榜样力量的先进典型,这些文明“使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家乡南涧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239页

— 232 —

如今,无量山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民生保障、生活富裕、精神富足,各族人民携手同心、和谐共居。

第240页

—233 —三、融合发展板块

“农业+文化+旅游”释放活力 湖南合群村走出“美丽”振兴路2023-07-05

品白族三道茶,赏霸王鞭、仗鼓舞等民俗表演……6 月30 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游客服务中心,一群白族姑娘为远道而来的“乡村振兴看湖南”——2023 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高层湖南行活动采访团,展示源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民俗风情。

距离桑植县城 19 公里的合群村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97%。现居白族村民多是 700 余年前从云南大理迁徙而来的后代。走进村内,田间秧苗翠绿,远山葱葱郁郁,村庄被云雾半遮半掩,近处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与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整体形成一幅美丽乡村的幸福画卷。“欢迎大家来合群村!”行至合群村半山腰,印有“奋斗”二字的石碑映入眼帘。身着白族服饰的合群村党支部书记钟白玉说,一千个乡村可能有一千种“致富密码”,但致富的基因只有一个——奋斗。

第241页

— 234 —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十年前的合群村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当时村子仅修建有 4 公里道路,年轻人为摆脱“开门见山,出门爬坡”的困境多外出务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建强了,发展就有了主心骨。”据钟白玉介绍,近年来,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村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修建了村部,修通了第一条通村公路,整修了 8.5 公里的灌溉水渠,新修了18.9 公里的产业路,自来水引到了家家户户,建起了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空巢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实现了水电路三通与 24 公里组道和产业路硬化。

“坡上喊话坡下听,走路走得腿抽筋”“不大不小几个坪,一个山头爬半天”……面对合群村旱地石头多、土层薄、坡度大的自然现状,村民一度认为“这里发展产业翻不起浪”。

但钟白玉有不同的想法,她邀请专家实地考察,根据合群村资源优势和自然禀赋,建立产业基地——山下以优质稻、油菜为主的 1000 亩粮油种植基地;山坡以黄桃和丑柑为主的 1500 亩果蔬基地;山沟以 2000 只黑山羊、1.5 万只土鸡和良种母猪为主的特色养殖基地,形成了山上养羊子,山坡种果子,山下种稻子,老百姓有票子,游客来了有乐子的“五子登科”格局。村民人均收入从2011 年底的980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1.8 万元,村集体经济连续四年过百万元。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脱贫攻坚是为乡村振兴打基础、做铺垫。”在钟白玉看来,村子摆脱贫困落后只是第一步,如何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进一步提升村民获得感与幸福感才是关键。于是,她将目光投向村内流传数百年的白族文化。2022 年 5 月,钟白玉与村民代表赴合群村姊妹村——大理州喜洲镇周城村实地参观学习,并邀请从小接受白族文化熏陶的张丕和来合群村发展。一个月,张丕和举家奔赴合群村,并带来了白族扎染、乐舞等技艺。“大理周城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家家户户都会些扎染手艺,向游客出售扎染布料是当地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张丕和认为,合群村也可将扎染技艺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变现”。于是她成立了扎染工作室,以“指尖帮扶”的方式为村民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目前已有20 多名当地妇女“学以致用”,实现增收。

“留住传统手艺,就是延续白族文化、守住乡村的美好。”张丕和表示,合群村还组织村民学习三道茶、仗鼓舞、九子鞭等。每逢白族传统节日,村民便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度佳节。

良好的自然生态,独特的白族文化,合群村吸引了一批批游客。为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合群村建造升级了游客中心、民宿、停车场、白族体验馆等配套设施,开展了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从看白族舞蹈到品白族三道茶,从采摘黄桃到认领优质稻田,“农业+旅游”正释放出无限活力。

谈及新一年乡村振兴发展规划,钟白玉表示,将继续探索做好做优乡村生态游新经济,让更多人了解白族人家的老故事与新生活。

第242页

—235 —剪纸、刺绣、火草布……大理宾川白族古村上演非遗盛宴2023-06-20

近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大营镇萂村白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传习所开展非遗文化展演培训活动,为群众带来了一场非遗文化盛宴。非遗传承人展示古老技艺

清晨,一场绵绵细雨为这个千年白族古村带来丝丝凉意。群众和非遗爱好者们早早就聚集在院内,期待着歌舞演员和非遗传承人的精彩表演。随着《白族霸王鞭》音乐响起,表演者们纷纷登台,跟着灵动的音乐舞动手中的白族霸王鞭。清脆悦耳的铃声、轻盈灵动的舞姿,向现场观众展示了白族传统歌舞的魅力。演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白族歌曲代表作《萂村古韵》悠悠传来,表演者优美的嗓音将人们带入了萂村祥和安宁的环境中。紧接着,《傈僳族打跳》《洗衣舞》《采春》《幸福大理》《祖国你好》《白族大本曲》等节目轮番上演,向观众展示了萂村独特的民族民俗和非遗文化。表演结束,白族剪纸、刺绣、傈僳族火草布培训现场已早早布置完毕,展台上一个个灵动可爱的小物件摆放整齐,令人眼前一亮。现场的非遗传承人有的拿着剪刀,有的拿着绣花针,剪刀和绣花针在她们手中上下翻飞,尽情展示着一门门古老的技艺。不一会儿工夫,一幅幅剪纸、一朵朵刺绣小花便呈现在大家眼前。大营镇文化旅游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李建勋介绍,本次活动共组织了55 名非遗传承人和 8 支文艺队参加。开展这次活动,意在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大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民族舞蹈,使更多人了解非遗、传承非遗,营造非遗保护的浓厚社会氛围。

第243页

— 236 —

“喜陶”

,助推大理非遗“出圈”2023-06-20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的喜陶陶艺工作室,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挥非遗聚合、文旅融合的优势,创作出一批批深受市场喜爱的文创产品,助推非遗“出圈”,让非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沿着林荫小道,一路走到喜陶陶艺工作室,只见院子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陶器,工作室内,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土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劲旅正在进行揉泥、拉坯等一道道制陶工序,忙得满头大汗。

第244页

—237 —大多数的传承人都出身非遗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也是从祖辈那里传习,而杨劲旅接触大理陶器制作技艺的过程则不太一样。2013 年,杨劲旅开始学习大理陶器制作技艺,并多次拜访当地的民间手艺人请教技术。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杨劲旅发现许多老匠人制作的大理陶器特别精美,但由于闭门造车缺乏创新,销路不尽如人意。慢慢地,很多老匠人也不再制作大理陶器,手艺传承也变成了难题。于是,杨劲旅创办了喜陶工作室,将新时代的审美与传统的制陶技艺结合起来,制作出来的陶器造型独特且品类众多,让大理陶器拥有了新市场。说到院子里堆满的陶器,杨劲旅介绍:“这些是我们大理传统的器具,以前老百姓主要用来腌泡菜、装米、装猪油,近年来大家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玻璃器具代替了很大一部分的陶器,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老的方式去做陶器,它可能会影响到我们整个窑口的生存。这两年,我们在延续传统陶器的基础上,开发了很多新产品,使陶器的实用性得到了改变,做的花器、茶器以及咖啡器,很受年轻人喜爱。”

第245页

— 238 —

在杨劲旅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最受市场欢迎的要数一款可以焚香的小瓦猫。“这就是我们非遗+非遗的文创产品,檀香是巍山制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瓦猫则是我们大理陶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将两个项目融合在一起。”杨劲旅介绍说,“我们点燃檀香烧了一小会儿之后,就可以看到烟雾从瓦猫的嘴巴里冒出来了,还伴着檀香的清香味,一种清新淡雅的氛围感就出来了。”

第246页

—239 —每年 7 月至 8 月,喜陶工作室都会专门开设暑期研学体验,每天至少有两到三个场次,每场大概 60 人。平时,工作室则会开展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今年 39 岁的喜洲镇作邑村村民张跃斌因腿脚不便,便和杨劲旅学习了大理陶器制作手艺,拉坯、制陶、烧制等一道道工序,张跃斌已经掌握得很熟练。“我四月份开始接受培训,当时是大理市残疾人联合会让我们来学习,来这里捏瓦猫,我们残疾人手脚不方便,这个也算是一门手艺,在家也可以做。”张跃斌说,“刚开始做一个瓦猫要两个小时左右,现在速度也提起来了,三四十分钟一个,我在这里不仅学到了一门手艺,也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第247页

— 240 —

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喜爱大理陶器,杨劲旅在喜洲古镇、大理古城等地开设了大理陶器文创产品展示和游客体验店,游客不仅能选购心仪的文创产品,还能亲手制作大理陶器,感受手工制作带来的乐趣。游客权清泉说:“我虽然走过了很多地方,但是我看到你们这个东西,爱不释手,特别喜欢,纯真古朴。”

游客姚丽娜说:“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瓦猫,我感觉它造型比较奇特,再加上是大理这边的祥瑞之兽,我感觉挺不错,做一个摆件或者送礼都挺不错的,我看了他们这边还加了一个可以点香的功能,很不错,每一只都很灵动,我会买一些回去送给朋友。”

第248页

—241 —老一辈手艺人的技艺在像杨劲旅这样的新一代年轻人手上得到了传承,他们一边和当地师傅学习传统制陶工艺,一边也对产品进行创新,让产品在功能性和美观性上更符合当代人对陶器的追求,使得大理陶器重新焕发新活力。随着这两年大理陶器传承人的努力,大理陶器在整个市场也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更多客户的喜爱。杨劲旅说:“下一步喜陶也会致力去做一些事情,包括给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妇女、残疾人朋友等做一些培训,教会他们一门手艺,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收入,同时让我们这一门手艺得以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认可大理陶器,喜欢上陶器制作这门手艺。”

第249页

— 242 —

大理漾濞:石榴花铺“成长路”籽籽同心向未来2023-05-31

近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太平乡中心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开展了以“石榴花开成长路 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滇缅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响彻核桃林,民族团结之歌唱响林间。顺着蜿蜒曲折的石头小道,在静谧的核桃林中行走,小道尽头,一座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小楼映入眼帘,这就是太平乡杨梅树记忆馆。展馆中的200 余件珍贵历史文化遗迹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在记忆馆前,学生们齐声诵读《家和万事兴》,铿锵的语言和昂扬的精神,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第250页

—24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活动中,学校大队辅导员张东艳带领少先队员重温入队誓词,铮铮誓词响彻云霄,无限的崇敬化作坚定的信念,郑重的誓言指引前进的方向。重温入队誓词活动的开展,种下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之花”,让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融入孩子们的血液、扎根心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悄然萌芽。老师还向学生们讲述了滇缅公路的修建过程,让各族青少年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明确了作为新时代各族青少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立志做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学校组织开展了以“民族团结美如画”为主题的采风活动。学生们精心创作,绘制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用画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可视化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