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梁明珠》

发布时间:2023-11-1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石梁明珠》

1949 年,1 月 23 日上午,江文焕、林维雁,在县城西安门码头航船上被特务逮捕。特务们满以为这样一个孱弱女子很容易对付,只要稍加威胁,就会乖乖供出党员名单。但他们没想到,面对威胁林维雁神色自若,对党的秘密守口如瓶。恼羞成怒的特务,开始对林实施灭绝人性的刑讯逼供……尽管林维雁对衢州地区各县党组织情况以及党在江山、金华等地的秘密联络点了如指掌,但不管特务对她施以何种酷刑,林维雁始终坚贞不屈。当时,监狱里的人们时常听到她吟唱的《解放区的天》《国际歌》等革命歌曲,也常听她念起她自己创作的诗歌:“等待,等待,黎明即将到来……”微弱的声音,响彻整个黑暗的牢房,震撼着战友们的心灵。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林维雁用鲜血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两只脚站着,比四只脚爬着自由。”这句话是对她一生信念的写照。4 月中旬的夜晚,她用热血染红玫瑰,铿锵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无私献财为革命——郑南轩衢州城上营街的巷子深处,一位约莫三岁光景的孩子,坐在门槛上,双手托着腮帮子,望着巷子口,嘴里嘟囔着:“爸爸,爸爸,你怎么还没有回来?”在屋子里忙碌的母亲不敢回答孩子的问题,她一遍又一遍擦拭着桌上的收音机,希望那里传出丈夫郑南... [收起]
[展开]
《石梁明珠》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01页

1947 年底,王多祥大学毕业回到衢州,任母校衢州中学的史地教师。他利用史地教师身份,讲课时以历史上英雄人物反抗专制王朝斗争的事例,引导学生反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在时事讲解中,向学生介绍全国解放战场的形势,教给学生正确看待国内外形势的方法,鼓舞同学们参与革命的热情;平时,经常向学生推荐进步刊物,积极支持学生自治会参与抗议国民党专制的斗争。1948 年春,他经中学时的同学林维雁和江文焕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他正新婚燕尔,家庭美满,是衢县首富叶仕衡的女婿。但为了革命事业,他把新婚的住处——童家巷3 号,作为党的地下活动的秘密基地,曾多次召开党员碰头会,学习马列主义,传阅党的秘密文件等。

第202页

1948 年 10 月下旬,在他和家人的掩护下,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衢州中心支部成立会议在他家中秘密召开。1949 年 3 月 16 日,王多祥被事先蹲守的国民党衢州绥靖公署特务逮捕。在狱中,被施以“老虎凳”“山上吊”等酷刑,他们看他是单薄的教师,又是公职人员,以为“重刑之下必有懦夫”,虽然他脸上、手上流着鲜血,但始终没有向敌人吐露真情,保护了党的上级领导人和在江山、金华的联络站。

1949 年 4 月中旬,他与江文焕、林维雁、李子珍、郑南轩、高寿华一起被敌人活埋于衢州东门郊外荒野,他年仅25 岁。一抹“巾帼”红铿锵——林维雁1949 年春,好几天没有见到女儿回家,心中焦急万分,四处寻找打听女儿消息的林维雁母亲收到了一张纸条,纸条上的字迹略显潦草但却充满坚毅——“请双亲不要为我难过,譬如没有养我这女儿!”那一刻,她心碎了,她的女儿,才 25 岁,正是青春大好年华啊!

第203页

她不敢哭,四周都是特务在监控,她只能在心底默默流泪,一遍又一遍抚摸着这张林维雁在国民党狱中递出的纸条。这,是一封绝笔信啊!

林维雁,“衢州六烈士”中的唯

一一位女性,被称为“浙江江姐”“衢

州女侠”,原衢县樟树滩人,大家都

亲切地叫她“雁子”。在最黑暗的国

统区,她以柔弱的身躯,担起了浙西

重镇地下党繁重危险的革命工作。

旧上海,风云地,进步思潮在这

里涌现。

林维雁出生于 1924 年的上海,她的父亲林科棠在上海任小学教师,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的思想变得格外开朗。林维雁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在小维雁的心中,渐渐就诞生出了一颗浓烈的革命种子。

1937 年“七·七事变”,随后,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相继沦陷。

在此情况下,林科棠不得不带着小维雁等一家人回到衢州避难。抗战中的颠沛流离和所见所闻,在少年林维雁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1937 年,林维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衢州中学初中部。1941年初中毕业后,她考入本校高中。当时,为躲避战火,学校已经迁到石

第204页

梁,教学设施简陋,教室夏不遮阳,冬不避风,晚上看书作业只能围在飘忽不定的清油灯下。

在静岩,只见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村落若隐若现,美丽如画。山也清,水也清,春云处处生。但是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白骨遍荒野”,这一切都牵动着林维雁那颗纯良的少女之心。她在一批思想进步的老师影响下,在父亲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思想上受到了共产主义的启蒙。她和同学们化装到农村演出,走上街头演唱父亲创作的《骂汉奸》等歌曲,抒发对日寇、汉奸的愤怒,对祖国、人民的热爱。

1944 年,林维雁考入上海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1947 年因参加上海高校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示威活动被校方开除。同年,她来到江山,成为闽浙赣省委派来的党组织在浙江发展的第一名共产党员,之后,她担任了“中共江山县中支部”第一任副书记。校友林维雁(前排)、王多祥(后排右一)等合影

第205页

1949 年,1 月 23 日上午,江文焕、林维雁,在县城西安门码头航船上被特务逮捕。

特务们满以为这样一个孱弱女子很容易对付,只要稍加威胁,就会乖乖供出党员名单。但他们没想到,面对威胁林维雁神色自若,对党的秘密守口如瓶。恼羞成怒的特务,开始对林实施灭绝人性的刑讯逼供……尽管林维雁对衢州地区各县党组织情况以及党在江山、金华等地的秘密联络点了如指掌,但不管特务对她施以何种酷刑,林维雁始终坚贞不屈。

当时,监狱里的人们时常听到她吟唱的《解放区的天》《国际歌》等革命歌曲,也常听她念起她自己创作的诗歌:“等待,等待,黎明即将到来……”微弱的声音,响彻整个黑暗的牢房,震撼着战友们的心灵。

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林维雁用鲜血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两只脚站着,比四只脚爬着自由。”这句话是对她一生信念的写照。4 月中旬的夜晚,她用热血染红玫瑰,铿锵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无私献财为革命——郑南轩衢州城上营街的巷子深处,一位约莫三岁光景的孩子,坐在门槛上,双手托着腮帮子,望着巷子口,嘴里嘟囔着:“爸爸,爸爸,你怎么还没有回来?”在屋子里忙碌的母亲不敢回答孩子的问题,她一遍又一遍擦拭着桌上的收音机,希望那里传出丈夫郑南轩被释放的好

第206页

消息……

这台收音机是 20 世纪 40 年代,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衢州中心支部使用过的。

1948 年 10 月,闽浙赣区党委城

工部衢州中心支部正式成立,江文焕

任支部书记,林维雁任支部副书记,

李子珍、王多祥、郑南轩、高寿华为

中心支部委员,主要负责领导衢县、

江山、龙游、遂昌、常山、开化六县

的城工部党组织。在复杂的斗争形式

下,他们坚持斗争,地下活动发展迅

速,党员队伍扩大至一百多人。支部

为能收听延安广播,需要一台短波直

流收音机。为了买到革命工作急需的

收音机,他劝说妻子,捐献了两人的金戒指。与此同时,他还献出资

第207页

金,为党组织购买来了油印机等设备。

郑南轩幼年丧父,哥哥经营一家“诚益油行”,他由哥哥抚养成人。曾就读于金华中学,1937 年考入杭州高中,杭州沦陷后转学到衢州中学。由于日寇来袭,衢州中学搬迁到静岩村。家里条件一直不错的郑南轩,在静岩,他同学们一起度过战乱带来的艰苦岁月。防空警报拉响的时候,他们就由任课老师分头疏散到树林里去上课。学校的高中部和初中部二十个来个班的教室、寝室都设在民屋和祠堂里。在那个国难当头的日子里,师生们没有怨言,更没有叫苦声。在衢中,郑南轩和林维雁成了好朋友。他敬佩林维雁敢说敢做的耿直性格,敬佩她聪慧好学的品质。

中学毕业后,郑南轩考上了上海法学院经济系,1943 年夏,他到鹿鸣小学任教自然和音乐,1945 年底因宣传革命思想被学校解聘。1946 年他重返上海法学院复学。1948 年暑假,郑南轩回到衢州,当时他的中学同学,已是中共地下党员的林维雁特意前来看望他,交流中两个人越发投机,在林维雁的介绍下,郑南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位热血向红星的共产党员。尽管他当时家境富裕,婚后生活美满,但为了参加伟大的共产党,他决心接受组织的安排,放弃了只差半年的大学学业,回到衢州。1948 年10 月,在衢州中心支部成立的会议上,郑南轩被选为支部财务委员。郑南轩的家中经营着“诚益油行”,他将油行分得的收益和家里的财产捐给党支部作为活动经费,购置了滚筒印刷机等设备。他利用家里开油行的有利条件,担任秘密接待掩护等工作。还表示愿把自己的全部资产捐献出来,作为党组织

第208页

的活动经费。

一腔热血为革命,为了党组织的发展,郑南轩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财力,然而在敌人眼下开展地下工作,注定是一条险途。1949年 1 月 23 日,党支部正副书记江文焕与林维雁被捕。郑南轩接到了地下党组织送来的危险信号,仍然沉着镇静,他通知有关人员转移隐蔽后,自己才到杭州避了几天。3 月 16 日晚,一批国民党刑警特务来到他家“查户口”,以补报客人户口为借口,将郑南轩挟持进绥靖公署军法处,关进了监狱。面对敌人的严讯逼供和严刑拷打,郑南轩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始终保守党的秘密。4 月中旬,郑南轩和江文焕等六位地下党员一道,牺牲在黎明前的黑暗里。

乌云遮不住太阳,冰雪锁不住春天,铁牢——

关住了战士的身子,关不住要解放的心愿。……

用什么来迎接我们的胜利?用我们不屈的意志,坚贞的信念!衢州城外,千年古城墙兀自屹立在都市的繁华中,依旧守望着这个浙西重镇。七十多年前,这座几经隳圮的古城墙,见证了六位隐蔽

第209页

战线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的壮举,除了文中写到的四位烈士,还有李子珍、高寿华,新中国用“衢州六烈士”为他们命名。斯人已逝,事迹一直回荡在三衢大地,六位烈士的精神依然激励着三衢儿女前行的脚步。

第210页

金庸

(1924-2018)

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1942 年浙江省立衢州中学高中毕业。当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世界文化名人。金庸:为国为民,侠之大者1924 年 3 月 10 日,查良镛(金庸)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袁花镇一个名门望族,他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查升的后裔。祖父查文清是晚晴的知县,也是查氏家族最后一名进士,他看不惯洋人洋教对中国老百姓的欺压,在民众烧毁教堂、朝廷要求他严查严办的时候,为了维护民众,带头辞职。受祖父等人影响,金庸从小立志“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刻苦努力奋进,挽救民族苦难。

三次勇斗训育主任一个人,若一生中被学校开除过一次,便算得上“与众不同”。然而,金庸曾三次与训育主任作斗争,两次被学校开除。金庸就读的丽水碧湖联合高中里,有一位不通情理的训育主任,名叫沈乃昌。男女同学只是亲密一点,他就要开除;学生休息时间下围棋,他也不许。

学生十分讨厌他,但都敢怒不敢言。金庸却是例外,他专在壁报上刊登了一篇《阿丽丝漫游记》,将人人避之不及的训育主任比作吐

第211页

毒舌、喷毒汁的眼镜蛇。

金庸逞了一时之快,却彻彻底底得罪了沈乃昌。不多时,这位拥有实权的训育主任便决定开除金庸。要知道,被学校开除意味着丧失了求学的机会,连吃饭、住宿也成了问题。万幸的是,金庸遇到了好校长、好同学。那时,张印通校长勉力将“开除”转为“退学”,老同学余兆文帮忙办理转学手续,才使得金庸进入衢州中学继续念书。对于被沈乃昌开除一事,金庸晚年提及仍十分后怕,称那是“一生中最大的危机之一”,是“生死系于一线的大难”。然而,金庸仗义执言的作风却并没有因为这次风波消减。1940 年金庸转学衢州中学,次年的11 月中旬,衢中发生了反对训育主任杨筠青的学潮。原因是身为训育主任的杨筠青原是国民党特务卧底,处处监视学生,私拆学生信件,阻碍学生有民主进步的思想,动辄训斥、开除学生,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不满,终于一夜爆发。据 97 岁的衢中学生郑文先老人回忆,在一次召开学生自治大会上,杨筠青凭借自己训育主任的身份对大会秩序横加干涉,企图庇护贪污行为。愤怒的学生在将躲在石梁乡长郑冠周的楼上的杨筠青拳打脚踢至昏迷。

后来这些带头闹事的学生被通缉开除,金庸也被列入“过激学生”的黑名单上,面临开除,幸而有爱护学生的校长陈博文的保护,才免于被开除、失学的命运。

金庸从衢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了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在校内,金庸屡次为受欺辱的同学打抱不平,多次因不合理校规顶撞师长。

第212页

因此,被校方视为“问题分子”的金庸又被退了学。事情说来也很简单。因这所学校的性质是为国民党政府培育军政人才的,当时在学校中有不少国民党的职业学生(相当于调干生或委托代培生),他们因为入学前都有背景,所以往往自以为是,不免横行校园。有一天,这些职业学生与其他学生发生了冲突,将几名学生领袖,揪到了学校操场的舞台上打,说他们是“异党分子”(共产党)。这时,冷眼旁观的金庸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为学校中有这样的学生非常气愤,一种责任和正义感从他原本已冷漠的心间升起,他向学校投诉此事,责问校方何以能容忍这些学生的劣行。他甚至为了这件事,与领导党务的训育长(主任)发生了激烈争辩。当然,在这所特殊性质的学校里,对于这类情况如果你不闻不问倒也平安无事,你只管读你的书就可以了,可你作为一个学生,却站出来去干涉,那当然是大逆不道的。校方没有二话,给金庸投诉的回复非常严厉:勒令退学!这处理的潜台词似乎就是:这是由国民党政府特殊办的学校,怎么能让一个学生随便责问?于是,金庸在重庆“中央政治学校”读了一年零两个月,大约在1944 年 11 月,他又一次失学了。但是,这次的勒令退学,却与在联合高中被开除后,转个学校再读有着很大不同,因为这次再另找学校读书,已经不可能了。

退学后,金庸外交梦碎,先去了中央图书馆做书记,后又在《东南日报》做外勤记者。1948 年,金庸前往《大公报》香港分社工作。也是在香港,金庸用笔构筑了千万人心之向往的武侠世界。

第213页

一生倾情两支笔大笔挥洒写侠客,这是一支是侠笔。金庸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开创了武侠文化的高原,他也是高原上的高峰。自从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诞生,再从《碧血剑》至《射雕英雄传》出炉,从此便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宗师的地位,因为《射雕英雄传》这部书,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通俗武侠小说,它寄托了金庸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种爱国心、民族情,一种敢于承担、勇于担纲的英雄风骨。读者在郭靖身上,依稀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金庸曾说:“写郭靖时,我对文学还了解不深,较多地体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如果说有自己的影子的话,那可能指我的性格反应比较慢,却有毅力,锲而不舍,在困难面前不后退。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下苦功夫,不求速成。”在这部小说中,究竟什么是英雄的定义,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英雄,金庸也借郭靖之口,说出了他自己对英雄的理解:建功立业、名扬四海,就是英雄了吗?非也;武功盖世,世上无人与之匹敌,就是英雄了吗?亦非也;金庸心中大英雄内涵,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行侠仗义,为民造福,方是真英雄本色,方能流芳百世,令后人景仰。“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金庸眼中,也称不上是英雄,至多是个枭雄罢了!大笔如椽写社论,这是金庸的另一支笔,便是智笔。他要用这支笔 开 启 民 智 , 指 点 江 山 , 挽 救民族于危难之中。

第214页

1962 年 10 月 10 日,台湾接连发表两篇“双十”文告,想借此鼓动内地军民反共。外界纷纷传言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是不是蓄机反攻的表现。金庸立刻在《明报》针对此事发表了社评,他在社评中指出台湾根本没有反攻大陆的实力,如此鼓吹只不过是外强中干的表现。之后的事态发展,果如金庸在社评上所说,台湾并没有做出任何反攻大陆的实际行动。

1962 年,中国与印度发生边境武装冲突,面对美国国务院对中国的谴责,金庸立即在《明报》上发表了一篇言辞激烈的社评《美国声明是非颠倒》,从国际法的角度驳斥了美国所谓“中国对印度进行侵略性行动”的声明,认为美国完全是颠倒黑白、歪曲是非。他在社评中狠狠嘲弄了美国的双重标准:“是不是肯尼迪准备挥军进入古巴,古巴如果奋起应战,那就是侵略美国了……美国的国策可以不顾是非,不讲利害。然而堂堂一个大国,正式声明中居然歪曲是非,那就为天

第215页

下有识之士所不取了。”

金庸一直以来很关注台湾问题。1963 年12 月27 日,针对“宪法是台湾的犀利武器”,他即在社评《台湾的“犀利武器”》中,尖锐地指出:“雷震目前尚在狱中,日前且有遭受虐待之说,单是这件事,便足以说明宪法的本质。”

1964 年 10 月 22 日,他在社评《“总统”向小民致训词》中,批评蒋介石一副居高临下的模样:“在今日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堂堂大丈夫,你做‘总统’‘主席’‘总理’、将军,不过是担任一种公共职务,我做文员、卖货员、工人、农民,也各尽自己的责任。你有什么资格来向我训话?”他公开表示,“我们绝不赞成蒋介石再参加竞选……本报专栏中有人主张他继续当下去,这并不代表本报的意见。”

金庸的社评认为,发展经济才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方面,巩固政权、赢得民心是上策,这与后来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似乎不谋而合,说明金庸那时对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形势,已经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见解了。

1971 年钓鱼岛主权起争端,保钓运动风起云涌,《明报》旗下胡菊人负责的《明报月刊》,他不惜版面,连续发表报道、评论和考证文章,还有详图、参考资料,从历史、地理归属等方面详细论证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这样的好文,与《明报》社评相呼应,使《明报月刊》成为这一保钓运动的先锋刊物。

第216页

一片丹心几人知1981 年 2 月 19 日,在中英双方官员就香港前途问题试探性接触时,金庸就通过《明报》的社评,对香港前途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在当时的一篇社评中,金庸为香港回归献计献策,他诚恳地指出: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是中英双方有必要在这一两年内,设想出一种妥善的方式,保障香港的长期安定。这种方式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中国政府绝不签署任何丧失领土主权的协定,一切安排不能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社会主义革命政权的体面,不能稍有损害中国的荣誉和民族尊严。二是这项安排不能违反英国重视法治、自由、人权的原则,不致成为英国的负担。三是新的安排不改变香港政治、社会与经济现状。这篇社评,是香港报章最早专论香港前途问题的文章之一。在这之前,金庸已有不少社评论及这个问题,但对香港前途

第217页

问题,提出比较具体和实质性的看法和建议的,应该说,这篇文章是有远见和可操作性的。

金庸在这篇社评中的观点,也可谓真知灼见,因为后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基本上是在社评中提出的这三个条件范围内进行的。

紧接着金庸又发表了《关于香港未来的一个建议》的社评,这可以说是对香港前途的预测,他认为中国会在收回香港之前十五年左右正式宣布。此文一开头就触及香港前途问题的实质——同时会宣布香港之现状今后不变。

在这篇社评中,金庸还谈到了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进行的问题,他说:内容主要为三点,一、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二、香港现状不变;三、中国如决定收回香港,应在十五年之前通知英国。这三个要点很简单,但相信已能充分满足中英双方以及香港居民三方的要求。

在分析了这三方面内容如何满足中英港三方要求后,金庸最后指出:

协议中当然应有各种详细规定,例如,说明鉴于历史上的原因、为了发展中英两国的友好关系,便于促进和平贸易,因此香港的现状不变;说明中国在收回香港之前,港英政府的职权和过去相同,规定中国正式提出收回的通知后,港英政府在15 年后应作有秩序地移交,保持一切设施的完整等。

这是香港最早详尽论述中英关于如何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谈判

第218页

会达成什么协议这个问题的文章之一,它更是香港所有报纸文章中第一篇准确地论述这个问题的社评。甚至可能是全世界论及这个问题最早、最准确的文章之一。我们可以说,金庸在这方面,的确是一个卓有远见的政论社评家。

一年半之后,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中英正式揭开香港问题的谈判之幕。中方正式告知撒切尔夫人,中国决定收回香港主权和政权——这是 1982 年 9 月,离 1997 年7 月1 日,恰好是十五年,正与金庸在社评中提出的建议的第三点完全吻合。更难得的是,尔后中英双方会议的主要内容,以及最后达成的协议,也基本上与金庸所建议的要点相符,那就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香港的现状保持不变。1985 年 4 月,当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成立《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时,金庸受领了这一历史使命。他接到中方邀请,参加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这一历史机遇,唤醒了潜藏在金庸内心的政治情怀。40 年前,他曾想从政报国,但怎奈造化弄人,未能遂愿。如今命运终于打开了这扇窗。金庸全情投入了对《基本法》政治制度的设计中。金庸在发言中说:“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总是为经济制度服务的,世界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不尽相同,我们的目标是,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并不是大作改变,而去照抄别国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在讨论香港 1997 年以后,香港的政体应该怎么发展的时候,金庸有一个方程式,他说自由加法治,就等于繁荣与稳定。这个就是他对香港出路的一个方案。

第219页

金庸自己也是学《国际法》的,他自己在香港生活了几十年,他对香港的各种情况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他都是了解的。他也是希望香港稳定,在维持在一个原来的基础上,慢慢的过渡、和平的过渡、平稳的过渡。

金庸对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很赞赏,他是举双手赞成的,他说这是邓小平的创造,所以这个《基本法》就要体现这八个字,在这八个字上做文章。早在《基本法》起草之初,邓小平就曾作出指示,不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要按照香港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政治制度。

政治体制起草小组,经过近两年的调研讨论,征求多方意见,最终由金庸主笔写出一份《新协调方案》,并修改形成主流方案。所以后来金庸(查良镛)先生和另外一位姓查的先生,他们出了一个“双查方案”,然后再经过修改,最后拍板,就成为我们现在看见的《基本法》的方案。

1993 年 3 月,金庸接受邀请,到北京会见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先生,后来写了一篇文章记述这次会见,题目是《北国初春有所思》,录了四首诗,记述参加起草《基本法》的经过与感情。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港乐太平。旦夕毁誉何足道,百年成败事非轻。聆君国士宣精辟,策我庸驽竭愚诚。风雨同舟当协力,敢辞犯难惜微名?

第220页

2018 年 10 月 30 日,金庸先生在家人的陪护下,看了世界最后一眼,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但是金庸这个名字,以及他所带来的精神文化,将会一直存续在人们的心中,正如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称金庸是“忠诚的爱国者”。

“拂拭古今明镜,胸罗万象,凌云彩笔写江湖,气吞山岳,剑锋犀利靖尘埃,醒世警人歌侠义;风靡中外荧屏,誉满全球,霁月丹心怀故国,情系桑梓,魁斗辉煌盈翰府,撼天震地涌海潮。”海宁籍旅居京华学者沈左尧的一对长联,大约可以高度概括了金庸非凡的一生。金庸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往来于海峡两岸,穿梭于笔墨中的江湖恩怨与历史现实的风云激荡之间,比他的小说还要精彩。他以笔为武器,舌战群儒,激扬文字,无不体现着知识分子的济世精神,书写着文人侠客的家国情怀。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真正成了华人世界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第221页

从石梁走出去的红色战士历来思想的觉醒都是从知识分子队伍中开始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作为浙西的知识集聚中心——衢州中学自然当仁不让。一部衢州党史,半部在衢中。因为历史的特定原因,衢中在1938 年至1946年搬迁在石梁,是党组组织发展最活跃的时期,所以从石梁孕育、成长、壮大,走出去一大批红色战士。

回溯历史,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浙西红色的火种是从衢中播下的,衢中的火种是从石梁开始燎原的。

悠久的革命传统

早在 1919 年,八中(衢中)师生就积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各项活动中。在“五四”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中,八中师生遥相呼应,声援杭州市学生联合会的“罢课宣言”,于5 月29 日上街游行,高呼“反对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严惩卖国贼”等口号;同时成立“国货维持会”,两次在德坪坝焚烧日货,并自筹资金在下街开设“国货商店”;《新青年》《浙江潮》《语丝》等新文化刊物在校内广为传阅。

第222页

横幅下振臂高呼的江文焕

1920 年春节期间,八中学生组织“化装演讲团”,自编自导自演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亡国恨》《木匠的儿子》等剧本,在城隍庙义演了二十多天。学生们编印《新时代》刊物,宣传进步思想每期销量两千多份。

1925 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八中全校师生上街游行示威,检查英货日货筹募捐款,并致电上海学生联合会和工商各界,声援反帝运动。

正是经过“五四”“五卅”爱国运动的洗礼,一批衢籍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先后参加了共产党,成为衢州地区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骨干力量。此期间省立八中学生姜天巢在校积极参加“五四”运动,阅读《向导》《新青年》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1925年,就读于北京民国大学文学院的姜天巢经李大钊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的胡成才也加入了共产党,暑假期间,返回龙游家乡度假,在县城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

第223页

策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情况,揭露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的暴行,开始了共产党员在衢州地区的革命活动。点燃的革命火种

1926 年,共产党员宣中华就任国民党省党部常务执委,6月、11月,他先后两次派特派员朱子爽到衢州开展组织活动,发展进步青年教师华月峰、程本一、章作人、周石华,学生毛仿梅、王栋、周庭洛等参加国民党左派。同年底国民革命军北伐途经衢州,进步师生集队到水亭门欢迎,并迎革命军进学校驻扎于学校操场。这段时间学生徐以新接受革命思想影响,在北伐军开拔时,年仅15 岁的学生徐以新追随北伐军参加了革命。

1927 年初,八中教师华月峰、程本一,附小教师周石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衢州地区第一批中共党员(中共衢县支部核心成员),中共衢县支部的诞生地就在衢州棋杆巷 18 号周石华老师家,华月峰、程本一分别担任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嗣后,在中共衢州独立支部领导下,八中进步学生毛云霄、王绍恭、邱希孔、程观祥、毛仿梅、饶汝英等人也加入共产党,成立中共八中学生支部,毛云霄任负责人。这是学校最早建立的中共地下党组织。

在地下党领导下,1928 年春,共青团衢县特别支部在八中成立,书记为谢云巢;学生治安会改组为学生自治会,王绍恭、毛仿梅等担任学生自治会干部。学生自治会向校长胡之德提出民主办学(如学生会有权派代表参加学校行政会议,开除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会同意)、

第224页

男女同校等项要求。这之后,学校当年招收了4 位女学生。1929 年,八中一二两部(峥嵘山本部与钟楼底分部)学生组织,本着学习自治本领的宗旨,模仿市政府建设,设立“峥嵘”与“晨钟”两个市。各市选举产生市长,下又设局(股),有教育、文化、合作、卫生、财会等,各安排进步学生分工负责。同年冬学生自治会一一峥嵘市政府编印刊物《峥嵘》第一期出版,内容有论文、小说、诗歌、散文等,内容丰富,宣传自由民主思想。1931 年,日寇入侵,东三省沦陷,叶桐校长在大会上声泪俱下进行抗日宣传,号召大家进行军事训练,高唱抗日歌曲,不买东洋货等,师生群情激奋,有的师生毅然投笔从戎。优良的革命传统,濡染了一大批学子的家国情怀,如著名哲学家、革命家华岗,抗日名将、革命英烈吕公良,革命音乐家张曙,全国政协原常委、外交部原副部长徐以新等等,他们追求真理,具有使命意识,勇于担当,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国家民族的解放斗争。

勇敢的抗日宣传

国难当头的日子里,《衢中校歌》是这样唱的:“三衢要冲,九峰巍立,万壑争流水滔滔,聚千百英豪修学励行习体操,适应抗战中需要。狮子般力量,骆驼般精神,勇猛、沉着,钢铁般意志,陶冶、训练、不屈不挠,哪怕世界狂涛,哪怕顽敌凶暴,同学们,增进智能,负起责任,期把我国家重新建造。”除刻苦攻读,用加倍的努力报效

第225页

国家外,师生们还积极参与抗日宣传。

抗战一爆发,学生自治会就成立 200 多人的抗日宣传团,组成壁报队、歌咏队、战时剧团和化装宣传队等,在衢、龙、江、常、开等城乡宣传抗日救亡。他们张贴标语和海报:“头可断,血可流,国土不可失”“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教唱爱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和《杜鹃曲》(孙杏叔老师创作),举行“抗战书画展览会”,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抗日,唤起民众的救亡热情。衢州一中档案

当时有一个战时读物叫《战时中学生》,师生们如陈康白、王季思、陈友琴、宋念慈等经常在刊物上发表反对投降、鼓舞抗战的文章。学校内每个班也办壁报、墙报,及时报道抗战消息。1939 年,中共地下党支部衢州中学支部成立后,在同学中建立“读书会”,秘密传

第226页

阅进步书籍,学校抗日热情愈加高涨。1940 年,省立衢中与省立联高联合通电全国,声讨汪精卫投降日本帝国主义的卖国罪行,“誓与全国上下拥护抗日国策,歼敌除奸。”1942 年,日寇侵陷衢县,省立衢中一批进步学生步行到安徽屯溪,参加新四军。坚决的反抗专制

省立衢中历来有爱国、民主传统,师生们思想活跃,他们关注时局,追求民主,积极参与各种进步活动。1938 年春,因军训教官王珩蛮横无理,用皮鞭抽打学生马锦堂,高中部同学为保护学生权益,开展反迫害斗争,罢课一周,迫使校方撤换了军训教官。后来,中共金衢特委派沈青芝来衢中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党小组。同年秋,“神州国光社”到石梁推销《大众哲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进步书籍。学生中秘密阅读进步书籍蔚然成风,马列主义思想在学生中广为传播。

1939 年 3 月,中共兰溪县委派干部“老陈”来衢中召集学生詹国柱(后名张克)、郑翠竹开会,成立衢州中学党支部,詹国柱任支书,郑翠竹任组织委员。后来又发展徐国梁入党,并任宣传委员。这是衢中第二次建立中共地下党支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衢中组织了秘密读书会,互相传阅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并散发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皖南事变声明》等传单。

1940 年,中共衢州中学支部划归衢属特委领导,衢属特委派朱

第227页

维善、陈伟达来衢中活动,发展中共党员。学生自治会先后出版《衢中学生》《驼铃》等刊物,江文焕、郑翠竹、王多祥、姚式川等进步学生纷纷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如《国民精神总动员与抗战建国》《今后的妇女教育》等,吹响了民主号角。

1941 年 11 月,学生自治会召开大会,提出反对学校任意开除进步学生,要求严惩事务人员贪污行为,因训育主任杨筠青的威胁干涉,爆发激愤的师生痛打杨筠青事件。此事引起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惶恐与不安,省教育厅将此事通报全省,要求学校停课调查,并电令开除并通缉江文焕、胡向娇、刘明海、姚式川等八名学生骨干,事后还开除了数十名涉事者,高中部临时解散。

燎原的革命火焰

1942 年,地下党员陈向平在《东南日报》编辑的身份掩护下,来到衢中,与进步学生接触,想争取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共产党的队伍中。共产党员程本一、华月峰、詹国柱、郑翠竹、徐国梁师生联手,一直活跃在衢中的各项进步活动中,不断吸收新的积极分子入党。1945 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遭受重大牺牲的中国人民,怀着强烈愿望,要求建设和平、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统治,妄图消灭共产党,把国家重新推向灾难的深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展开激烈的斗争,由此中国革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1947 年 10 月,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党员高展受组织派遣到

第228页

浦城开展工作,了解到林维雁在毗邻的江山县中学任教,高展与林维雁都是暨南大学同学,都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彼此了解。高展经林维雁介绍,认识了该校教员程正迦及其丈夫江文焕,他们是学运的积极分子,林维雁与他俩正准备筹措路费投奔华北解放区。高展说服他们留在白区做贡献,发展他们 3 人加入共产党;月底,中共江山县立中学支部成立,江文焕、林维雁分任正副书记。他们先后在江山县进步师生和其他人员中发展了 30 多名共产党员,并向毗邻的常山县发展了部分党员,建立了常山小组。

不久,他们在衢州中学、衢州师范和雨农中学等校师生中发展了一大批党员。1948 年 10 月底,在衢州城童家巷3 号党员王多祥的住所,建立了中共衢州中心支部,选出江文焕、林维雁任正副书记和另5 名支部委员。衢州中心支部成为衢州地区的领导核心。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在浙江发展组织并逐步壮大,先后在衢(州)金(华)丽(水)三地区的江山、衢县、龙游、常山、开化、金华、磐安、汤溪、缙云、遂昌等 10 个县发展了城工部组织,有党员250多名;并在江山、开化和缙(云)磐(安)建立了3 支游击队,有队员 450 多人。

1949 年 5 月 6 日,嘹亮的军号声划破长空,衢州人民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衢州解放。在黎明到来之前,国民党反动派知道末日将临,在最后时刻疯狂地大开杀戒,一批仁人志士倒在了血泊中:江文焕、林维雁、王多祥、郑南轩、高寿华、李子珍、张贵卿、华春荣、吴拯黎……

第229页

衢州六烈士

历史不会忘记,衢中不会忘记,石梁更不会忘记,是无数的革命先辈们用滚烫的鲜血映红了朝霞漫天的新中国。

第230页

衢中学生:一场民主运动始末衢州中学在石梁期间有着良好的民主氛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进步文艺书刊,启迪学生接受革命思想,掀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要求民主自由的热潮,正是全校民主爱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1939年上半年,中共衢州中学支部成立,下半年便发动了赶走童子军教官等民主运动。

压制学生民主运动1940 年上半年,学校党支部在校内组织了秘密读书会,传阅毛泽东《论持久战》等著作,传唱抗日歌曲,散发中共《七七抗日两周年宣言》《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皖南事变声明》等传单。1940年下半年,校长沈天白病逝不久,省教育厅委派督学室主任陈博文继任

第231页

校长,同时,国民党反动政府指派杨筠青来到衢中当训育主任。杨矮小的身躯,剃个平顶圆头,戴着一副黑边眼镜,经常穿着一身军装,趾高气扬地出入于在石梁的衢中总部办公室。来校后,凭着兼任地理课的机会,经常找同学谈话,在各班物色为他做“耳目”的同学,以此掌握各班学生的活动情况,监视进步师生活动,严禁学生阅读进步书籍,搜查学生个人日记,私拆学生信件,压制学生集会,并经常将学生叫到办公室训斥。他的卑劣行径,法西斯的毒辣手段,被学生们恨之入骨,称他为“矮子鬼”,把训导处称为“阎王殿”。1941 年 5 月,金华新知书店一店员来到石梁一家小饭店内,出售《西行漫记》等进步书籍,被杨筠青得知,向国民党特务机关告密,遭到被捕。之后,学生詹国柱(中共党员)受牵连被国民党县党部传讯,还好没有证据,第二天就被释放了。这年秋天,衢州发生鼠疫,学生要求学校迅速采取防疫措施,这样的正当要求居然被杨筠青诬称学生干涉学校行政,开除了 4 名学生。

总之,学生已经对训育主任杨筠青忍耐很久了。召开学生自治大会1941 年 10 月初,学生自治会召开常务会议,决定于11 月中旬召开学校由城迁至农村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同时将会议记录印件报送学校领导。次日,杨筠青通知刘明德和江文焕到办公室去“谈话”,开口就说校方不同意召开全体会员大会。刘明德、江文焕申明这是广大同学的意见和要求,是合法的大会,非开不可,并保证不闹事,讨

第232页

论议题报学校领导审核。这样,校方总算勉强同意。数日后,杨筠青又提出:“提案当中的学校附属消费合作社经办人的贪污问题、简师部童子军教练侵犯人权要求撤换问题、学校无理开除学生问题等三条,均系干涉学校行政的问题,大会上不准讨论。”为了争取全体会员大会能按时召开,刘、江两人不得不考虑迂回策略。一方面向杨筠青表示可以同意,另一方面考虑到这几条正是非常主要的议案,就暗中通知原提案班级,要求他们在大会讨论时,采用临时动议方式提出来。

11 月中旬的一个周六下午,衢州中学全校同学在石梁大操场上列队,召开迁到乡村后的第一次学生自治会全体会员大会。由刘明德担任大会主席,郑厚同负责宣读和组织提案的讨论,江文焕、陈天启二人担任记录,章纪懋任司仪。列席教师有杨筠青、宋念慈、孙纲球等五六人,与消费合作社有关的事务员、事务主任也特地被请了来;校长陈博文推说有病未参加。

大会由章纪懋宣布开始,刘明德报告召开大会筹备经过,并宣布将这一天定为衢州中学学生自治会正式成立纪念日。接着各项议案由郑厚同主持逐个进行讨论,作出决议。

将近尾声时,有同学举手请求临时动议,要求大会审查学校消费合作社账目,追查贪污问题。这时,事务员和事务主任在会上说话吞吞吐吐,对事实不敢承认,妄图抵赖。刘明德就将连日来与有关方面交涉无果的情况说了一下。因为事出突然,打得杨筠青措手不及,杨筠青当即起立阻挠,并当场宣布要撤销学生会大会主席,这引起了全

第233页

体同学的公愤,他们高喊:“杨筠青滚出衢中去!”,愤怒的呼声此起彼伏。

大会主席排除干扰,沉着应对,支持同学意见,作出决议:组织经济审查委员会,在大会闭幕后就进行审查。接着,简师部同学适时提出对童子军教练私拆女生信件、侮辱同学的问题进行讨论处理。杨筠青又再次阻拦,指责大会主席越权,强行不准讨论。但在同学们的强烈要求下,大会仍然做出决议:要求学校撤换童子军教练。紧接着,又有同学提出临时动议,要求讨论学校无理开除学生的问题,予以查明。同学们列举事实,诸如:同学与老师争辩几句,就被开除了,同学讲话言辞比较激烈一些,被开除了等等。进而揭发学校开除学生的手段恶劣、无理,莫须有的罪名……这时,杨筠青听了,仿佛矛头直接指向自己,更加恼羞成怒,暴跳如雷,大声谩骂。大会作出决议:学校今后不得任意开除学生,如有必要开除的,必须申述正当理由,并有学生自治会代表参加讨论、同意。

在讨论提案的整个过程中,尽管杨筠青专横跋扈,横加干扰,但同学们自始至终精神饱满,情绪热烈,依次发言,秩序井然。直到夜幕降临,杨筠青还唾沫横飞地显示威风,命令大会主席宣布散会,猖狂谩骂学生这样搞是破坏校规,企图闹事。大会主席和其他主持会议成员均不予理睬。杨筠青竟擅自宣布散会,说什么“有什么事明天找我谈好了!今天散会!”

但同学们始终站着不动。

第234页

包围校部办公室这时,天已逐渐黑下来,杨筠青还在疯狂指责学生自治会和同学们,台下有的同学实在忍无可忍,怒不可遏,激进的同学就对准主席台上的杨筠青抛掷石头。杨筠青只得趁夜色朦胧,在几个教师簇拥下,混在人流中,狼狈而逃。同学们高喊:“抓住他!抓住他!”千余名同学顷刻间由操场涌向校部办公室,狡猾的杨筠青却躲得无影无踪。同学们解散之后,刘明德与江文焕在校部办公室找到杨筠青,通知他明天必须继续参加学生大会时。杨筠青却大声说:“你们立即通知,大会停开,如果明天继续开会,一切后果由你们负责。”章作人老师婉言劝告刘、江先去吃晚饭,事情随后再商量。刘、江就到石梁饭店边吃晚饭边商量第二天继续开会问题。同学们因为久等未见刘、江回下静岩吃晚饭,大家非常焦急,担心刘、江发生意外,高中部学生马上又集合,经过上静岩,集中简师部同学,到达石梁,又集合初中部同学一起,第二次包围了校部办公室,要求立刻交出刘明德和江文焕二同学,并申讨了杨筠青庇护学校消费合作社和总务处经办人员的贪污行为、生活腐化、分裂学生、私拆学生信件、私设公堂等十大罪状,要求杨筠青立即滚出衢中。校长陈博文无言可答,杨筠青在铁的事实面前,也无力狡辩。如此反复诘问,直到次日天明。

第二天过去了,校方仍无答复。听说校长陈博文和国民党特务杨筠青赶到省教育厅告状去了。学生自治会宣布全校开始罢课。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政府抓人,刘明德、江文焕、章纪懋、陈天启等同学搬

第235页

到下静岩村山脚旁汪用时同学租用的民房中去住,并在此设立指挥中心。

罢课开始前,学生自治会召集各班级的代表,选出了罢课时的领导组织人员,明确各自分工:召集各分部、班级和各级代表开会,进行坚持真理、坚持斗争、发扬民主的动员,鼓舞斗志。同时,拟制标语、传单,分发各班级抄写张贴。江文焕还将印好的传单送到城里,分发寄给社会知名人士和各地大、中学校,发出呼吁,请求支援。另外,又部署了各处的侦察工作,说服了一个告密者,避免了一场血斗。罢课一个星期后,校长陈博文和训导主任杨筠青从城里打来电话,让高中部主任戴幼和通知刘明德、江文焕、张习文、章纪懋、郑厚同、胡问蛟、姚式川、沈葭轩八位同学,“已被学校开除,立即离开学校”。痛击特务杨筠青学生会干部刘明德等八人被学校开除的消息,犹如一记沉闷的巨雷,在衢中炸响!同学们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要求用武力严惩这个恶棍。简师部和初中部同学冒雨赶到下静岩,学生会讨论决定:冒雨集合高中、简师和初中同学,再次包围校部办公室。江文焕首先到达校部办公室,剪断了电话线,接着,大家冲进办公室。当时办公室中只有校长陈博文,后面站着两个武装士兵。学生会干部向他们声明:只找杨筠青,与陈博文无关。接着许多同学展开搜索,初中部女生宿舍拿出了不少矿烛供给照明。但搜查来搜查去,均未找到杨筠青。

第236页

大家正在发急时,突然,有女同学指出:杨筠青可能躲藏在校部隔壁的伪乡长家。同学们马上转移到伪乡长家搜查。伪乡长夫妇百般阻挠,大声喊着:“不能搜查我的家!不能进我的家中搜查!”同学们气愤至极,砸开门锁,直冲上楼。楼梯上的几个便衣特务,见这阵势,都吓走了神,呆若木鸡,不敢阻拦,随即被缴了枪。同学们拥进楼上各个角落,不久,有几个同学在一个棉花篓里拖出了杨筠青。大家兴奋极了,高喊着:“抓住了!抓住了!”只见杨筠青全身武装,正想朝天放枪,在这危急时刻,江文焕、黄文俊等抢先拦腰紧紧抱住他,夺下了他手上的枪。拖出棉花篓后,同学们群情激奋,一拥而上,将雨伞柄当作武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十余分钟后,杨筠青便被打的瘫痪在地,头破血流,奄奄一息。这时已是午夜十二时许,章纪懋等跑到校部办公室门口,边走边说:“打死了!打死了!”(只是昏迷)同学们听说打死了人,四散而去。

知道闯下大祸,必须迅速逃离。刘明德找到江文焕、胡问蛟二人,正为身无分文无法外逃而发愁时,正好刘明德为查良镛同学代领的公费三十元携带在身,三人就均分。次日黎明,刘明德、江文焕、胡问蛟三人分别寻找躲避场所。江文焕和其他学生会干部约十人,陆续进城,乘火车到江山集中,商讨后事。

杨筠青打伤后,国民党政府在报纸上刊出对学生自治会干部刘明德、江文焕、郑厚同、章纪懋、胡部蛟、姚式川、沈葭轩开除学籍,并通缉。同时,省教育厅又令暂时解散高中部。1942 年春季开学时,全校学生进行登记甄别,品行降低一等,

第237页

又先后开除数十人;有的同学不愿写悔过书,自动停学。刚开学的头几天,校部办公室门前架着机枪,武装士兵站岗守卫,腾腾杀气。此后,被开除和自动离校的同学,各奔前程。江文焕改名江涵,与几个同学前往安徽一所中学,继续求学。这是一场衢州中学学生为了争取民主的斗争,在浙江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规模之大,同学之团结,行动之统一,威力之强劲,影响之广泛,前所未有,对衢州地区爱国民主运动和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衢州一中百年史上写上光辉的一页。注:本文参考衢州文史资料《三衢旧事》。

第238页

麻蓬别样的风俗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风俗不相同。这里指的是极少的部分不相同,实际上,一个地区的风俗大致是相同的,但在石梁镇麻蓬村,它的民风民俗就和当地其他村庄完全不一样。作者深入采访麻蓬风俗

信奉天主

千百年来,石梁镇白云山上寺庙内香火不断,石梁镇以至外地信仰佛教的人们,都会陆续不断地来供奉香火,也就是说,石梁镇当地人们一直都信仰佛教。

清雍正末年,傅佑仁、傅佑我兄弟俩由江西南丰迁至麻蓬定居。到了清道光年间,法国人得知麻蓬人以前信仰天主教,认为麻蓬人好传教,于是就在麻蓬建起了天主教堂,后来成为浙西传教中心。从此,

第239页

麻蓬人个个成为天主教徒,经常到教堂念经,做礼拜。现在,麻蓬年长者每天都要去天主教堂念经,年轻人要上班,礼拜天有空才去念经。天主教有四大瞻礼日:一是4 月9 日耶稣复活,二是 5 月 28 日圣神降临,三是 8 月 15 日圣母升天,四是12月25日耶稣神诞,这四天,在家的人都要参加,甚至在外工作的人,有时间的也赶回家参加瞻礼。

麻蓬鬼子

说来也怪,石梁当地人竟给麻蓬人取了个绰号,名叫“麻蓬鬼子”,其实,这与麻蓬人那别具一格的麻蓬腔有关。麻蓬人一直说江西南丰话,南丰话是一种很难听懂的话,加上他们说话的频率快,音调高,旁人听后好似鸟叫一般。什么及鬼膳饭,就是回家吃饭;羊泰毛泰,就是腌菜咸菜没有菜。特别是,当听了麻蓬人喊自己儿子“鬼蕙,鬼蕙”时,特别感到好奇,加上当地人信佛教,性格较温顺,麻蓬人信天主,性格比较强悍,再加上大家都会武功,邻村人普遍都怕麻蓬人,加上鬼蕙与鬼子有点近音,“麻蓬鬼子”的绰号就应运而生。神父主婚

男女结婚,都要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如今,城里人结婚都在酒店举办的,农村人结婚大多数都在家里举办的,而麻蓬人结婚却多了一个程序,先到天主教堂,由神父主持婚礼,然后回家完婚:首先,本村的亲戚朋友都是信教的,要跪在教堂前面,外村不信

第240页

教的亲戚朋友,可坐在教堂后面。其次,新娘新郎走到神父面前,神父先问新娘新郎是否愿意结为夫妻,新娘新郎各自回答愿意,接着神父就讲夫妻要恩恩爱爱,同心同德,互相尊重,白头偕老等等祝福语,并告诫新娘新郎不得离婚,要孝敬长辈,如果离婚就开除教藉。最后,新娘新郎走到台下,全场亲戚朋友们齐声祝福,并恭送新娘新郎回家。回到家后就直接将新郎新娘送入新房,年轻人开始抢新娘的鞋、新郎的帽,来换取糖果、香烟。据说,换几包糖果、几条香烟,可以讨价还价,洞房里一派热闹的景象。

异常葬礼

麻蓬年轻人结婚后,听从神父告诫,牢记孝敬长辈的教诲,在这点上它比当地人做得好,一旦出现不孝敬,会遭到他人的指责,敦促其改过。并且,一般情况下,等长辈到 65 岁左右,就叫父母亲休息,安享晚年直到终老。

终老后进行的葬礼也与当地风俗不同。首先,在父亲或母亲临终前,子女会把神父请到家里来做终咐,所谓终咐就是临终嘱咐。由临终者慢慢忏悔在世时做过的错事,然后神父嘱咐临终者,要忘掉这个世界,在上天的路上,紧紧地拉住耶稣的衣角,耶稣会保护你的,否则,上帝会惩罚你,切记!切记!

其次,当父母终老时,家人们要为他(她)念经祷告,一直送到火葬场,火化后骨灰盒还要送到天主教堂,神父最后为他(她)念经超度,然后下葬。

第241页

最后,父母入土为安后,子女及亲戚朋友们,点上蜡烛,放着烟花,将手中的哭丧棒插在坟墓上,脱下白帽,拆线完事。这里,麻蓬人与石梁当地人不同的是,他们不点香,不烧纸,这样既环保,又安全。

综上所述,麻蓬村的风俗之所以与地方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信奉西方天主教,信仰耶稣和圣母。

第242页

攻守随心 进退自如——麻蓬村十三太保拳雨后初晴,橘子花开,麻蓬村沉浸在清雅的橘子花香中,远山含黛,阡陌人烟,诗情画意,村边的石梁溪水清岸绿,河边一条古道,一色的青石板铺成,沿着起伏的山冈迤逦而行,消失在白云飘荡的峰峦之中。

溪边,十几所民舍接幢而立,麻蓬武馆就是其中之一,老宅子前后两进院落,前院种着各种药草,摆放着十八般兵器,沙地上立有梅花桩、拳击袋等练武器具。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在师父吴元庭的指导下,正在习武,一个亮式,双手捧茶,一个亮式,太保长拳;一勾手,太保进肘;一提腿,老虎伸腰,拳未至而气已达,慢快相间,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麻蓬武馆

第243页

拳师吴元庭,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柯城麻蓬“十三太保”传统拳术代表性传承人。他 13 岁跟随村里赫赫有名的武师王义堂严习武艺,练得一路十三太保拳和一路八宝拳;三年学成后又到江西,随一位至今都不知姓名的老者,习得一套江湖搏杀之术以及经穴按摩疗法,后又回到麻蓬承其外公傅明德衣钵,苦练内功,掌握祖传武医伤科,开了麻蓬武馆和医馆。

武馆厅堂,悬挂一副对联“小宅双遗济世,岐黄一脉传新”,刻在竹片上,笔力遒劲,是隐居桃源七里的书法家梅谷民先生所作。中间的原木上写着大大的“武”字,旁边的墙壁上挂着《拳经总歌》,这是参照戚继光《拳始》敬决、提纲挈领地撰写而成的纲要件歌决。麻蓬武师要出师门就要把口诀用动作来解说这篇《拳经总歌》,因为所有招数都在这一词一句中。所以“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术论高低,”如果不能用语言和招式把拳经术语解释和演绎出来,武功就难以精进至上乘。

清朝禁用铁器练武,在武馆里,看到很多木质练武器具,“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这让我们想起了《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的打狗棒和少林寺的棍僧,那霍霍风声中,棍棒所指之处,名传四海,威震四方。

麻蓬村是远近闻名的武术村,习武历史有二百多年,曾经的麻蓬村男女老少是人人能武。

话说雍正年间,江西南丰县有傅氏兄弟,祖辈以贩麻为生,由江西南丰迁移于此,搭茅铺定居,开荒种麻,附近的溪滩山,远远望去,

第244页

村庄被一蓬蓬的麻遮挡,所以叫麻蓬。麻蓬村当年作为一个外来移居村落,避难于此地,恰逢乱世,为了保护村庄不受欺辱,全村集资,挑选了 24 个青壮年,经熟人引荐,去到林泉院今莆田南少林寺学回了这套十三太保拳术。从此,十三太保拳在麻蓬落地、生根、发芽、壮大。

莆田南少林,传说唐初十三棍僧救唐主有功,李世民特敕北少林昙宗方丈,在南方建林泉院,称为南少林,这十三武僧共创一路拳术,取名为十三太保拳。学武归来之后,麻蓬人人苦练,只求防身。从此,练拳习武成了该村村民的一种习俗,一代传一代,从不间断,沿袭到今天,全村 1160 余人口 80%的村民都会耍拳舞棍,用来强身健体,形成麻蓬拳术文化。麻蓬拳套路主要作用是:在田间劳作遇到对手时,可用扁担、锄头、汤布(擦汗用的长条布,不用时系在腰间)作武器,在家遇到对手时可顺手操起板凳作武器,在外赤手空拳遇到对手时可用十三太保套路来对付。江湖传说,邻村再也不敢欺负麻蓬人,

据传,光绪年间,江西凤阳遭受洪灾,灾民沿古道逃荒至石梁麻蓬,以武相胁闹成纠纷,二百余凤阳有武功之人结帮攻击麻蓬村,麻蓬人以拳相抵击溃凤阳人,由此“麻蓬帮”名声大振。麻蓬十三太保拳术具有“刚与柔、动与静、内与外、急与缓”相兼的特点;其风格“擒、拿、摔打、刀、枪、棍、棒融为一体;腿、臂、脚、指之功俱全,刚柔相间,虚实相掩,动静相随,内外相合,急缓相辅,功力独到,非同一般。麻蓬十三太保拳术共三十六招,行

第245页

拳风格大开大合,刚猛迅疾,讲求后发制人。吴元庭介绍麻蓬拳,拳架是十三太保拳,属于佛家拳,所以要求后发制人,但出拳速度极快,往往会后发先制。“在别人没有打到你的时候,出手就将他打倒。”像极了李小龙的截拳道,招招生猛,拳拳到肉。

吴元庭还强调,麻蓬拳注重调吸,每出一拳都要配合调吸,出拳的时候意气由丹田出,出拳,力量就会传到拳上,肩靠,力量就会传到肩上,这就叫练意不练力,也叫武术内功。当麻蓬十三太保拳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其它拳种,如民国后期曾在上海青帮营生的拳师夏耀飞就把洪拳传授到麻蓬村,另外武松脱铐拳、猴拳等也传入麻蓬。因此,现在的麻蓬拳是在十三太保拳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其它流派的拳术,具有明显的南派特色,属于南派武术。麻蓬拳受到当地天主教文化的影响,“诚心以事天主,勉力以守教规,总以救灵为本,养身为末”。

抗战时期,为了强民健体,对抗外敌,当时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在杭州宝塔山下建了个武术馆,然后在全省各县挑一名高手先参加培训。麻蓬村派王肯堂、王义堂两堂兄弟参加衢县选拔,结果王肯堂被选中。后来省里到常山县选拔,常山县都找不到合适人选,于是常山县派人来麻蓬邀请王义堂参加挑选,结果被选中。堂兄弟俩到省武术馆经培训后,留馆做专职武术教练。王肯堂为人朴实,不善言谈,一直在馆中做教练,王义堂聪明伶俐,结交广泛,后被派往国民党军队做武术教官,军衔为中尉连长级别。

第246页

吴元庭(左一)正在指导弟子练功

王义堂便是吴元庭的第一位师父。“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是师父教他的第一课,蹲马步、练桩法,这些基本功看似枯燥,实则蕴内功。今有一位退伍军人郑小平,在部队也练散打之类的武术,退伍后前来向吴元庭学习十三太保拳。吴元庭回忆,郑小平初来之时说道,“师父,我跟着你学三年。”到如今,越学越领悟到十三太保拳的精髓,于是改口:“师父,我要跟着你再学十年。”吴元庭一语道破了武功的真相,“武功是练出来的。”正如十三太保拳有小成、中成、大成,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练到什么份儿上,就得看学习者自身的悟性与努力了。“自己练,可能10 年,我点拨一句话,他可能马上就知道。”武术二字,除了武,还有道与传,正是这种一心弘扬武术的侠义精神,使得麻蓬十三太保拳得以代代相传,也让我们身临其境看到一门藏于浙西小山村里的中国传统武术。

第247页

气运丹田、内功心法、任督二脉……这些金庸武侠小说里听过的词汇,就在麻蓬十三太保拳的一招一式里。吴元庭说,我们麻蓬人在傅正怀,王光正以前,学的练的都是纯正的少林拳,就是十三太保拳,后来村里有一个七王公,七王公外面学了一套武术内功。他把武术内功教给了这两个人,把拳击理念也教给了他们。所以这两个人到了中年以后,他们开始把武术内功和拳击的打法融入了十三太保拳里面,后来就称为内外兼修麻蓬拳。这内外兼修麻蓬拳略微区别于传统十三太保拳,它以少林拳为架势,以武术内功为内修,以拳击理念为实战的打法更加符合麻蓬人自我保护的想法,因此之后麻蓬人的武术就升级改造了,成了在当地实战性很强的一门武术。

在麻蓬有多位拳师,日常生活中,他们和普通村民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闲时节,他们也会露几手,互相切磋武艺。王成奎便是其中一位 拳师,他主练形意拳,担任柯城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石梁小学麻蓬武术(十三太保拳)的武术教师。他说,我教就一定要把它教到标准、规格,让十三太保拳传承下去,还可以帮助小朋友锻炼身体。

70 多岁的傅克勤也是麻蓬拳师,他主打八宝拳,他14 岁便开始跟随师傅学习拳法。八宝拳的特色就是两三个人和他打,都不能赢他。目前村里还有傅建军、王龙红、傅坚等人会拳路,也都是年轻时打下的童子功。

傅克勤是吴元庭的第三任师父。他教给吴元庭一套自卫绝招——

第248页

武松脱拷,这套拳是关于自己双手被缚之后如何反击对手的。傅克勤和他说:“一位出色的武者,不仅要擅攻,还要擅守,能够绝地反击,出奇制胜。”吴元廷一直铭记在心。

1940 年,时年 17 岁的金庸转学到衢州,就读于邻村静岩的衢州中学,课余时间常常来麻蓬观看拳师习武,这也许就是他武侠小说的发轫。

即使在战乱年间,麻蓬人依旧晨昏习武,彼时村中有数百人“身怀绝技”,还有“比武招亲”的习俗。那时候,金庸每天都会看村人习武,耳濡目染。“若能听到全体嘶嘶有声,无论行坐一触即能跌入丈外”,一位意气风发的高中少年,一纸一笔,独坐江边,痴痴地看着麻蓬村民习武,记下拳法口诀,画下一招一式……麻蓬武功让他痴迷其中,“桃花岛”“黑玉断续膏”“石梁派”“温家五老”……这些后来都被成为作家的金庸写进了小说里。在《碧血剑》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是石梁派的‘雷震剑法’,六六三十六招,竟无一招实招,那是雷震之前的闪电,把敌人弄得头晕眼花之后,跟着而上的便是雷震霹雳的猛攻。”可见石梁温家人都是有真才实干的武术行家。而且文中还有描述“温家人又创了一个五行阵来作为辅佐,这阵势他们平素练得纯熟异常。对付三四名好手尚且绰绰有余,实在是石梁派镇派之宝。”可见在当时石梁派也是称霸天下。

吴元庭说:“如果金庸先生在世,如果他再回麻蓬,我希望他看到仍如当年一样的十三太保拳。”

第249页

风萧萧兮易水寒,再回首,壮士已暮年。自13 岁开始习武,吴元庭今年已经 60 多岁了。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青石铺就的游步道掩映在绿树中,潺潺流水沿着起伏的山冈迤逦前行……望着眼前美景,便是金庸小说《碧血剑》中所述“山幽花寂寂,水秀草青青”的石梁景致。十三太保拳最初传到麻蓬村的时候,基本是靠口头教授,鲜有文字资料记载。吴元庭将拳法口诀的文字版记载下来,且经过自己的总结整理,如今已有厚厚一本。“在古代,这就是一本武功秘籍。”他说。习武之人,强身健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修养身心。打的是拳,练的是心。自清朝起全村练拳,到如今武馆创立收徒,吴元庭的心愿都只有一个,十三太保拳的精魂不要改变。

第250页

麻蓬武医——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据麻蓬傅氏宗谱记载,傅氏祖籍源于河南开封。明末清初,由于北方战乱,傅氏家族后裔被迫迁徙福建,投奔福建武林之门。后又因天灾和战事迁徙江西南丰一带,雍正年间,南方战事频发,衢州战乱平定后,傅氏兄弟从江西南丰逃荒迁徙到石梁溪滩搭麻蓬开荒定居,后人称为麻蓬村。

因总受周边村庄人的欺压,麻蓬人组团到福建南少林学习十三太保拳,用以自卫。第一批前去学习的人,回来后互相教村人练武。然而练武容易打伤、摔伤,没有办法医治。于是,福建林泉苑的和尚就带书本药方来教麻蓬人用药疗伤,由此开启了麻蓬民间传统武两百多年的历史,当地称之为“民间伤科秘方(术)”,密而不传,不对外扩散。

何为武医?武医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汲取儒道佛三家的修身养性之法,汇集民间各家传承且经科学论证的验方、绝技、土法、秘方等,调理各种内、外、妇、骨、伤科等疑难杂症。其特色有武医触诊、叩诊、目诊、分筋、正骨、点穴、推拿、针灸、食疗、吐纳、导引、运动、站桩、内外伤科的治疗等。

民间医学界、武术界,自古以来就有“武医结合”的传统,认为不习武术难通中医,而不学中医,也难达武术上乘境界。在《少林武术秘笈》有谚语曰:“练武不炼药,到老病托托;学药不练武,十年白辛苦”,意为:练习武术而不学习医药,到老难免伤病一身,而学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电子图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